问:补特伽罗身份能给弟子解释一下吗?
答:补特伽罗,一般来讲我们叫众生。补特伽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数取趣,数数地取六趣、数数转生六趣的意思,数取是转生的意思。
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通俗来讲叫众生,众生就叫做数取趣,因为它数数地取六道,这一世死了转天道,天道死了转旁生道,它数数地取诸道。所以他的身份可以是人,我们现在是人的数取趣,还有一些旁生的数取趣。但有些时候,比如在《辨法法性论》当中,补特伽罗也包含圣者,佛、菩萨、声闻、缘觉也叫数取趣,叫圣者数取趣。当然他们以前是数取趣,或者他们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形象是人的样子,所以也叫数取趣。严格意义上来讲,因为是佛菩萨嘛,他们可以以悲心或者智慧来取趣,他们通过智慧、悲心投转到轮回当中,而不是业力。凡夫众生是业力投转,就数数地取六趣,圣者是通过他自己的悲心、智慧、愿力取趣;或者说以前他是数取趣,所以现在可以保留他的名称,叫圣者补特伽罗;还有一种就是他们在轮回当中的时候,虽然已经是圣者了,但他身份看起来还和人的样子一样,所以从这方面讲也可以叫数取趣。(生西法师)
问:小孩子有因缘找干娘,我们现在是佛弟子,可以给孩子找干娘吗?
答:这个可以吧,在家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找干娘也不是说找一个究竟的皈依处,不会破皈依戒。应该是可以找干娘的,不违背戒律,也不违背别的教义,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生西法师)
问:米拉日巴公案中有两次喝酒,然后呢(耕地荟供的时候)与戒律相违。
答:有些时候圣者们的一些示现也是不一样的,修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共同乘当中,基本上对于一般的共同乘者来讲,饮酒可能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但是,第一,如果是一个圣者修行者,在圣者的相续当中酒对他来讲没什么影响,而且酒可以转变为甘露;第二,在一些传统当中,在一些修法当中,他们也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也有这样的。所以不同的传统,不同的相续,有这样不同的行为。但是对一般人来讲,如果是凡夫人,或者在我们的传统当中,不允许做这些,那就肯定是要遮止的。因为做了之后没办法转为道用,对我们的修行只能成为干扰障碍,不能够成为助缘。他们就能够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会出现障碍、违缘。所以上师们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些修行,或者做调化众生的事业。但是一般的人没有这个能力、条件,那按照自己的传统去做就非常好。(生西法师)
问:学因果不虚时,有一课讲到重罪轻报,造善业反而遇到不幸,但我们也知道罪业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空性得以清净。上师在讲记提到玄奘在印度的上师,这位上师遇到很大病痛,难道他不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清净罪业吗?普通凡夫没有力量,像他这样的高僧也不可以吗?
答:那么重报轻受,其实也是通过修了菩提心、空性这些善法之后,把很重的业残存一点点的方式来承受一下。其实重报轻受不可能无因无缘,凭什么让你重报轻受?如果没做任何对治,凭什么让你重报轻受?不可能的。为什么重报轻受?因为做了某种对治,才可能出现重报轻受的这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做,是不可能的。就像你有很大的福报,本来你可以连续地转天人、人若干世,但是为什么在今生的短短时间当中就受报了,重报轻受,肯定做了某种事情,做了大恶业,然后就把你的重的善报,这辈子当中几十万、一百万就没有了,以后也就没钱了。重报轻受其实也是这样,本来是很重的报,但是通过修善法的对治,变得很少很少。其实也是对治完之后才有重报轻受,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修就重报轻受了,而且这个对治还必须要有力才行,随便念几句、随便做一点善法也不可能重报轻受。要显现重报轻受,是需要做很多善法的,需要做很得力的修行的。
而菩提心、空性就是让重大的罪业重报轻受的因缘。他凭什么没有修呢?他就是修了,修了得力的善法才能够重报轻受。没有修、没有修得力的善法不可能重报轻受。很显然戒贤论师他做到了,所以他是重报轻受了。我们不要想他为什么不去修这个法,他修了,这就是重报轻受,他就是修了法之后重报轻受了。但有些是通过忏悔完完全全清净了,有些因为在这一生毕竟时间有限,所以他在这个时间节点当中,通过修完之后就这个时候受报了,受报之后以后就不会再怎么样。因果很微细,但是大概的一种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了知。(生西法师)
问:什么情况下可以重报轻受?
答:刚刚我们讲的重报轻受的情况:重报轻受,要把你的善业重报轻受一定是造了大的恶业,很挥霍或者怎么样,造大恶业可以让重的善报轻受,一点点善业就穷尽了。重大的恶业呢,通过修大善法,很强劲的善法,菩提心也好等等,可以重报轻受。(生西法师)
问:什么情况下罪业可以清净?
答:要不然时间够长;要不然完全证悟空性的时候,可以完全清静;或者有些不定业很快就清净了。有些不那么严重的定业,也可以完全清净,不留痕迹。因为业的情况各式各样,从总的方向来讲,我们可以这样了知。(生西法师)
问:请问怎么才能改变看不起别人,经常嘲笑别人的毛病?
答:多观自己的过失,多看别人的功德,刻意地去做,刻意地观察自己的过失。如果自己经常观自己的过失,自己的心就会往下走,经常观自己好像做得很差、不行,或者和别人比较起来自己很差很差。经常观自己的过失,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方面了,就不会看不起别人。为什么看不起别人?因为你觉得比别人做得好,或别人不如你,你看不起别人。但是如果你经常观自己的过失,经常观,那么自己习惯性观之后,那么自己也不会看不起别人。
还有就是经常看别人的功德,因为我看他的功德之后,我是一种相当于仰视的那种状态了。经常习惯性地看别人功德,就不会看别人过失了,因为看到的都是他的功德,这样就只能够对他仰慕。
经常看自己的过失,也就是说经常把自己的心往下走,也就好像比别人都不如一样,这样就不会看不起别人。反过来讲,如果经常看自己的功德,经常看别人的过失,那么这个习气毛病就会滋生。
经常看自己的过失,习惯性地看、刻意地看,一定要刻意的看,不管怎么样,就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经常观、经常观。然后观别人的功德,反正不管别人再差,你就一定要去挑他的一种功德,他的毛病一定要忽略,只看他的功德,他的这个功德我没有,他这个功德做得不错。经常性这样训练,自己挑毛病的习气就会越来越少。(生西法师)
问:74课的问题,依止上师必须“视师如佛”,这里指的是对根本上师还是对只要有一两句法恩的上师都该“视师如佛”?
答:在讲的时候也提到过,大恩上师也说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也讲得很清楚了。初学者、刚刚学习佛法的人,因为信心不稳固,这个时候不应该视师如佛,不应该把上师的所有行为都看成佛一样清净。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对根本上师,如果已经给你灌顶、传密法窍诀等等,绝对应该视师如佛。如果是其他的比如传皈依、传显宗法要的上师,就可以把他看成善知识来对待,但是也可以把他看成佛一样对待,你可以在心中看成佛一样对待,可以把他观成佛一样的善知识。
是不是视师如佛呢?因为视师如佛不单单是说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上师看成佛,如果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从调心的侧面来讲,我们可以把一切众生看作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对上师来讲,内心当中我可以把他们看成佛,但是因为在视师如佛当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管上师给你讲的是对的还是错的,符合戒律的、不符合的,都要去做的。如果是这个层面,那就暂时不需要。如果你是初学者,不管是你的根本上师也好,还是怎么样,都不需要,这个方面是不要做的。因为视师如佛不单单是内心当中要把他看成佛,而是看成佛之后,他所有的教言都要去奉行的。所以如果是这种层面,根本上师也好,一般上师也好,都不需要视师如佛,因为这个事做不到。如果是自己已经观察好的根本上师,对他很有信心,可以所有的教言都依止。但其他的方面,也许把他当成善知识,他所有的教言,不一定全部依教奉行,不一定好的、坏的都去做,分主次就可以。这方面了解之后,就可以知道了。(生西法师)
问:受了五戒后犯了根本戒,通过忏悔能恢复戒体吗?
答:犯了五戒根本戒之后,通过忏悔不能恢复戒体。忏悔只能够把罪业清净。如果忏悔得力,只能够把犯戒律的这个罪业清净。但是居士可以重受戒。恢复戒体是不行的。想通过忏悔恢复戒体,这是不行的。戒体已经破掉了,相当于杯子摔碎了,再把它恢复成原样,是不行的。别解脱戒当中是这样讲的。但是,第一,可以忏悔,把犯戒的罪业可以清净掉。第二,作为居士来讲,如果你有很强的后悔心,也开许可以重新去受戒,重新受戒可以得到戒体,这是居士戒当中有特殊的一点,出家戒没有。(生西法师)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我们正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 “不共内加行”中的“皈依”部分。皈依分为:皈依之基础、皈依之分类、皈依之方法、皈依之学处、皈依之功德五部分内容。
2、上节课宣讲了米拉日巴以苦行依止那若巴尊者,通过依教奉行最终获得修行成就的公案,并对依止上师品和共同加行做了总结。
3、本节课开始宣讲“不共内加行”的第一部分“皈依”中的“皈依之基础”,首先对不共内加行“不共”的特点进行了宣讲,接下来对我们要皈依的对境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信心的重要性和信心的分类进行了讲解,我们应了知要想修行获得成就,一定要依靠闻思对三宝生起信心。
本课脉络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们学习了共同前行的内容,能够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修行不共前行的内容离真正的解脱已经不远了,甚至依靠大圆满前行这一部法完全可以获得解脱。闻思要广闻博学,修行要专修一门,即生中确实是解脱有望。
不共内加行
总述不共内加行(1-14)
生西法师辅导
前面的修法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让我们求解脱道;而不共加行是让我们的心开始和实相相应的修行方式。不共内加行更加接近于实相,更加需要在心上面修行。后面的五加行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都是修心的方法,这方面称之为内。
1、总说“不共”的体现(2-5)
1)与小乘不共(3)
- 小乘只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的观修
- 没有提及为众生而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第一次法师辅导
小乘有皈依,但皈依的目的与大乘不同。如果只希望自己能够解脱轮回的痛苦,解脱一切怖畏,而皈依三宝,不属于大圆满前行当中的皈依。真正的大乘皈依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这个为发心而作皈依。皈依与大乘的发殊胜菩提心紧密关联,这个皈依之所以安立为大乘的皈依,完全依靠发心来摄持。
生西法师辅导
1、虽然都有皈依,但是这里讲的不是一般的皈依,是大乘或密乘的皈依。它的发心是相应于要成为大圆满的法器,大圆满法是大乘法,所以首先要有不共的菩提心摄持的皈依。
2、这里所讲的皈依不单单是大乘的,还有密乘的皈依,所以“不共”也指和大乘显宗的不共,以及和汉传佛教的不共,因为藏传佛教的修行方式,虽然都是大乘,但是它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共的含义。
2)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只有藏传佛教的教言着重强调修持不共加行(4)
3)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5)
- 各大教派加行大体相同
- 但各自传承上师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别
2、详说藏传各派的不共加行(6-8)
1)各派分法不同,大致修行并无二致
- 萨迦派、噶举派修四加行:包括皈依、顶礼、百字明、供曼茶罗;没有发心和上师瑜伽
- 格鲁派修九加行:五加行,以及金刚空行火供、三昧耶金刚、做小佛像、供水
- 有些教派修六加行
- 宁玛派
a)六加行:上师瑜伽不与顶礼合修,皈依十万、顶礼十万、发心十万、百字明十万、供曼茶十万、上师瑜伽一千万莲师心咒
b)五加行:上师瑜伽与顶礼合修
2)加行修法基本一样,只有小部分不同
- 相同
a)皈依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皈依三宝
b)发心都是为了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心
c)积资净障、上师瑜伽也基本相同
- 不同
a)所观想的传承祖师、皈依境、祈祷文不同
b)供曼茶罗有五堆、七堆、三十七堆等不同窍诀
3、修不共加行的要求(9-14)
1)圆满的标准(9)
- 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算圆满加行
- 只完成一个数量,自心没有得到调伏,不能算是圆满
2)修行次第:以四种厌世心和依止善知识为不共加行的基础(10)
- 错误的说法:前面的要全部修圆满了,才可以修后面的
- 真正的修行次第:无论哪一个引导,都要尽量修,达到一定境界再往上修
第一次法师辅导
1、真正所谓的次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共同前行圆满了才能去修不共前行,这个才叫次第。但实际上,是讲在修不管哪个引导,都需要尽量去修。真正相续中融入了正法法义的人,对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些教义会一辈子去串习。这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就像车要加油,修行的动力和保持恒常精进的心就是依靠前面四种前行的修法,给自己不断加油,作为一个好的修行人,能够恒常地、长期地保持如一的修法非常重要,所以他不会舍弃前面四种前行的修法,要反复去串习这些教言,相续当中的境界一步步提升,这就叫作次第的修法。
2、末法时期的众生,讲很高的法,了知的层面是没问题,但现证很难,需要很多因缘。专修用分别心可以缘上的基础法,把十万十万的数量当成自己的渴望,有苦行和好道之心,会有真实的受用,临终有往生的机会。
生西法师辅导
真实地修五十万加行后,修皈依应该达到修皈依的量——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或者相应于不共龙钦宁提的皈依应该达到一个标准——必须知道自相续当中本具佛性,永远不舍弃佛性(也舍不了),对此深深地坚信,这样他就达到密乘的皈依标准了;发菩提心的标准是为了一心一意利他而追求佛果,要达到这个标准;修金刚萨埵也有一些梦兆的观察或者在白天的观察,这些都有一个个的标准。所以,把五十万加行认认真真修好之后,我们内心当中会达到一种状态,相续会成熟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3)修行要求:(11-13)
- 先学习再修持,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 对学习机会,要有难得之心
- 学习过程中,要依法不依人
- 要从质量上完成,若不能保证质量,也要尽量圆满规定的数量。公案:格鲁派衮却格西一生苦修加行十六年,圆寂后烧出许多舍利
2)获得成就的原因(14)
- 相续中有了佛法基础,自然会产生无比的功德和境界
- 与自己的信心和三宝的加持不可分割
顶礼赞叹如来芽尊者(15-21)
1、以偈颂通过内外密三方面赞叹如来芽尊者的功德(17-18)
1)外皈依:以恭敬心顶戴佛、法、僧三宝
2)内皈依:成就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
3)密皈依:现前了法、报、化三身
生西法师辅导
1、“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进入密乘之后,以内皈依作为修行,内皈依是修行、成就三根本。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密宗不共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密乘不共的术语。三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我们祈祷上师,依止上师,可以获得加持,所有的加持根本来自于上师;本尊是悉地或者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成就悉地,靠修本尊、依止本尊来获得;空行是事业的根本,修密宗的息、增、怀、诛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都是依靠空行。作为一个密乘的行者来讲,平时要念诵上师本尊空行,皈依的时候,也要忆念这三根本。
2、“以密皈依现前三身”,密皈依主要是风脉明点,风脉明点的本性就是法报化三身。通过对风脉明点的法义进行皈依、观修,通过密乘的不共菩提心就可以现前三身,这也是不共的皈依。
第一次法师辅导
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法身是恒时安住时法性当中不动摇的自性,在法身中流现了报、化二身,因为以佛陀因地所发得大愿,立誓度化一切有情,到了成就佛果时,这个愿已经达到了究竟圆满。缘于佛陀因地时的愿,所以在果位上时佛陀定会有一种任运自成的事业相,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佛。任运自成的事业相会体现两个方面:以报身度化亲近眷属,以化身度化不清净娑婆世界的不清净眷属。
佛陀的化身就是在2500多年前,佛陀示现为清净比丘相就属于佛的化身相,这种显现是缘于众生福德力所感召,能够看到佛陀的丈二精深,万德庄严。佛陀涅槃100年之后,佛陀示现为阿罗汉的形象来度众,再往后示现为阿阇梨的形象来度众,再往后到了真正的末法时期,佛陀示现为完全是一种普通人的形象,也就是末法时期的善知识们。从表面形象上看不出有丝毫佛陀的三十二相好,有些有相似的,有些一点也不具足,完全是一种普通人的显现。形形色色的善知识显现上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情绪爱好等,其原因是观待于众生的福德力所导致。从经教角度和理证推证角度,大家要有一个定解,这些都是“信”的问题。
2、以欢喜心、恭敬心来顶礼、皈依的对境(19-21)
1) 对所有传承上师:要有不偏袒的信心
- 显现上:不同,有些示现智者相,有些示现一般修行人
- 实际上: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2)对任何上师:要有欢喜心、恭敬心
- 不能把上师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 不能见到他人对上师生起欢喜心恭敬顶礼,就生起嫉妒、矛盾等不良心态
3)对自己有法恩的以根本上师为主的传承上师,以及不曾给自己传法但住于世间的许多大德,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乙二(不共内加行)分五: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皈依
丙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础;二、皈依之分类;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学处;五、皈依之功德。
丁一、皈依之基础
生西法师辅导
1、皈依就是真实趋入于圣道的基石。要趋向于圣道(即法),必须要修法,通过相应于实相、真理的方式去运作、修行,才可以先趋向于暂时的果位、然后趋向于究竟的果位,即佛。佛是导师,也是目标,所以要皈依,而且佛性也是自己的本性。皈依佛性就是对于“我本来是佛”这一点深信不疑,这就是皈依。从外在的佛、进入到了知我们本具佛性,以至于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2、通过念诵皈依偈,其实也是对于三宝的自性——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三宝,都要生起信心。内在的三宝舍不了,也抛不开,是本具的。外在的三宝,就是我们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要有决心也是誓愿,不能舍弃。对内在三宝,我们要深信并产生定解,我们本具佛性、三宝的自性,这一定要深深地了知。
3、皈依的本体就是誓愿,是一个发誓。这种誓愿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我们在没有获得解脱前的福祉,还有获得解脱的来源都是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离苦得乐的来源就是三宝,舍弃了这些,就相当于舍弃了自己所有的幸福,轮回中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信心的重要性(22-25)
1、开启皈依之门(22-23)
1)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就是皈依
- 外道和内道的差别不以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
- 外道和内道的差别要用皈依来辨别
2)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
2、获得三宝的无量功德
1) 没有信心,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也不可能得到利益
2) 有信心,自然就可以获得
第一次法师辅导
中观教言还有一种从见解角度的分法,真正的心相续能够相合于人我、法我、空性见解称之为内道,不相合这种见解的称之为外道。这个要求更为严格,可能有很多内道徒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从见解的角度看,他相续中的见解还是相合于一些外道的知见。
3、世间与出世间同样重视信心(24-25)
1)世间:信心是非常根本的东西,没有它,彼此之间很难相处
2)出世间: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无形加持自会融入心田
信心的分类(26-53)
1、清净信(27-31)
1)定义:依靠因缘,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叫做清净信
- 步入陈设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
- 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
- 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及感人事迹
第一次法师辅导
清净信的范围主要缘于自己的前世肯定有这方面的串习,依靠这一世的外缘,内因外缘全部聚合之后,心相续的习气就开始苏醒,苏醒之后对清净的道场、佛寺有一种欢喜和向往心,自然的亲近感,都属于清净信。
2)特点:突然产生的一种强烈激动,并不稳固
3)功德:以对三宝的清净信心,可转生善趣,公案:《杂宝藏经》中童女为佛陀让路,因而转生到天界
4)应取之行为
- 平时在路上,见到高僧大德,应让到一边,恭敬并且心生欢喜
- 要让心稍微有点触动,不要总排斥
2、欲乐信(32-35)
1)定义
- 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自然生起恐惧心,渴望从中解脱
- 当听到善趣、净土与解脱的安乐,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态
- 当听到善法的功德,生起想要修行的念头
-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立即下决心想要断除
2)特点
- 境界比清净信有所提升,不是纯粹的感性,包含了理性成分
- 了知断恶行善的利益,信心不会轻易动摇
3)功德
获得解脱,出离轮回
4)生起欲乐信的方法
- 先懂得功德和过患
- 再生起想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的心
3、胜解信(36-53)
1)定义: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
- 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
- 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不管发生任何事,三宝都会知晓
- 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他可依赖、可指望的靠山
2) 特点:
- 最为难得,是从骨髓生起的信心,不是仅留在表皮上
- 会对三宝产生完全的信赖,一切诚心托付给三宝
3)皈依三宝的原因: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救度一切苦难(38-46)
- 真实的皈依:皈依三宝。《法句譬喻经》公案中外道七人为解旱灾被火烧,得佛陀救度后,皈依佛陀信奉佛法
- 相似的皈依:世人遇违缘痛苦,不加取舍,随意皈依。举例:美国人维希诺打造“末日地堡”以备世界末日使用
4)生起胜解信的方法:通过系统闻思,了知三宝功德不可思议(47-53)
- 唯有佛陀能破除我等一切邪知邪见、怀疑、无明
- 将清净信转变为不退转或胜解信。公案:迦腻色迦国王通过闻思了知三宝功德,将清净信转为胜解信。
第一次法师辅导
1、这三种信心不是三种,实际上它是一个心不断增上、不断稳固的状态,从我们的有情相续来讲,会从清净信改变到欲乐信,改变到胜解信,它是一个增上的相,如果到了胜解信就离真实皈依的验相不远了。
2、胜解信不容易生起,需要人相续中对佛的理解更进一步。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这个了知绝对不只是词句上的认知,而是你相续当中真正能够接纳这个观点,不是表皮上的,是从骨髓里生起的信心,恒时无欺的绝对皈依处就是三宝,这个需要一定的量。按照通常的角度,除了前世善根习气很深厚的人来说对三宝的信心不退,还有一种人通过回忆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禅修的力量获得,另一方面通过催眠的方式获得,真正知道前后世存在就会生起定解,相当于现量见,就不会再否认,也没法否认。还有一种通过闻思来获得,通过闻思的途径,相续真正了达三宝的功德。
3、三宝对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在解脱上面,而不是在轮回中的圆满上,如果始终耽著于轮回的圆满,教理性的话叫做耽著五欲,你其实没有离开这个东西,又怎样出离轮回呢?三宝不是让你在轮回中获得圆满,你越圆满越耽执,轮回中就无有出期了,三宝起得作用是反方面的,是想尽办法让你脱离轮回的痛苦。
4、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真正皈依的界限是,一个人在20年当中不断祈祷三宝,不断皈投祈祷于三宝,但是在他的心上却产生不了一丝一毫的验相,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加持,但他心里面还能对三宝生起诚信心,这就叫做皈依的验相,这是它的界限。
总结信心的重要性及信心增上的方法(54-61)
1、信心的重要性:有了信心,就会得到加持;离开怀疑,所愿便可成就。莲花生大士教言(54-57)
1)信心如种子,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若不具备信心,不可能产生点滴善法。教证《大宝积经》
2)信心居于七圣财首位,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教证《华严经》
生西法师辅导
七圣财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圣者七财。第一个解释是圣者具足功德法叫圣者七财。第二种解释是,能够获得圣者功德的七种因就叫圣者七财或七种资粮。具备了这七种,修善法就能获得圣者,把圣者七财解释成修法或具备的条件。
3)若想将三宝悲心与加持融入相续,要依赖信心和恭敬心
- 具上等信心和恭敬心,得上师三宝上等的悲悯与加持
- 具中等信心和恭敬心,得中等的悲悯与加持
- 具下等信心和恭敬心,得少许的悲悯与加持
- 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得不到悲悯与加持
3、信心增上的方法:听闻佛法(58-61)
1)听闻佛法无有厌足,则对佛法的信心不可思议,功德也将随之出现。举例:《大智度论》手居士转生于天界的三个原因
2)对佛法的真理越了解,信心才会越增上,若将佛法搁置一边,信心难以长久保持
第一次法师辅导
1、现在的法得到并不困难,关键的问题你是否真正依靠这个法遣除自相续的疑惑。顺缘的环境中不会有什么疑惑,关键是在逆缘当中你的疑惑才会显现。当违缘出现时,你在皈投于三宝却不能改变你的际遇时,才能体现出你相续当中对三宝的诚信是不是一种无疑的诚信。如果是无疑的诚信会像莲花生大士所说得一样,你能够成就一切所愿,不管修任何一个法没有怀疑地去修会成功。
2、我们和上师是一种天月和水月的关系,三宝和上师如同天月,末法时期所有的善知识跟我们所见到的水月的影相,跟我们自相续所显现水月的相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信心就体现出水是否清净的涵义,这需要人的福报力。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和加持,天月是圆满的,天月的悲心是无缘的大悲,它的加持是完全同等的,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任何分别。有分别的是我们,我们如果想让处相续中融入上师的加持,唯一依赖的是自己的信心。
3、什么叫做得到加持?加持是在心相续上来体现的,如果自己的心发生一种出离心、信心、菩提心、善心、利益众生和饶益他众的心,发生一种增上的相就叫得到加持。如果缘于三宝反而有一种负面的烦恼生起,就称之为得魔加持。佛教不管讲什么,都是围绕着心在转,心外的法都不最重要的,心的改变与否而安立于是否得到加持与否。
鉴别什么是对上师的信心和执著?当一个人对上师真正的清净的信心生起时,信心的体相因为跟解脱道挂钩的缘故,是远离我执和耽执的,所以信心的体相是平等、广大、周遍的一种方式。什么叫耽执于上师?所谓执都是缘于我而来,一旦有了执,必定会有自他分别,会执著于上师对我怎么样,对上师的关系还是建立在耽执的程度上,信心不能说没有,但两者比较起来,还是执著的成分占多数,换句说话,属于贪心的部分,体现人的一种欲知。
法相名词
1、空行:(术语)修空法之行。空法有大小浅深,以为大乘小乘菩萨声闻之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空寂:(术语)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结集:又作集法、集法藏、结经、经典结集。乃合诵之意。即诸比丘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至佛陀入灭后,即有必要将佛陀之说法共同诵出,一方面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一方面为教权之确立,故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称为结集。
——《佛学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