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本论主要是通过四种道理,或者通过世俗量和胜义量来证成世俗谛和胜义谛,让我们了知一切诸法的实相确定正见之后,可以进一步缘二谛进行修行。现在讲的是比量。前面讲了以什么心来比量,实际上是通过名义相混的分别心。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依何因比量。
因,就是道理、推理、根据,也就是说我们要得到一个隐蔽的法的根据(推理、能量)是什么?这样就必须要了知因。因明,就是通过因来了知一切万法的隐蔽的自性。
癸二、以何因比量: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
同品异品遍,三相全无误。
颂词当中首先讲到了因。在三相当中,宗法、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就是三相齐全的论式。在这个论式当中,因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所以颂词开头就讲到了什么是因。“依何能知何,即因”,什么叫因呢?“依何能知何”,第一个“何”就是推理,后面这个“何”就是所立。
比如我们讲一个经常用的例子,“柱子无常,所作性故。”,这个当中“无常”是所立法,是我们要了知的一种隐蔽的东西。因为众生不了知无常的缘故,开始执著,所以我们要了知无常(所立)。通过什么来了知这个所立呢?通过所作性来了知所立,依何?依所作,能知何?能知无常。第一个“何”就是因(推理),“能知何”就是能够了知怎么样的所立法。依靠因能够了知所立,这样的推理就叫因。在这个论式当中,因就是所作。“山上有火,有烟之故。”,这个烟也是因。依靠烟能够知道山背后隐蔽的火。“依何能知何”这样一种法就叫因。
首先我们把因确定了,下面简单介绍三相。第一相是“彼宗法”,实际上按照因明的概念,真正完整的宗法是有法和所立。我们看这个例子“柱子无常,所作之故。”,柱子叫有法,欲知法,就是我们要了知的法,我们要了知柱子的什么呢?我们要了知柱子的无常,在这个当中柱子和无常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柱子,一个是无常,但是我们要了知的是柱子的无常。在这里“柱子”是有法,“无常”是所立,按照严格的定义,真正的宗法应该是“柱子无常”,有法和所立两个法积聚在一起才叫宗法。但是在此处,或者在平时运用的时候,就把柱子(有法)作为宗法。宗法成不成立,要用因来检验它。三相(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当中第一相成不成立?我们要看“彼宗法”,就是因在宗法上是否成立。
我们用“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个论式来检验,在这个三相推理当中,第一相柱子(宗法)成不成立?我们要把因(所作)和柱子连起来观察,柱子是不是所作?柱子是所作。如果柱子是所作,第一相宗法就成立了。柱子的所作比较明显,无常比较隐蔽,所以我们首先要成立第一相宗法,这个柱子是不是所作性?是所作性。在最初生长的时候,还不是柱子,还是树的时候,它通过养料、种子、气候慢慢慢慢长成树,然后被木匠砍下来之后,把皮剥掉,然后用工具打磨它,最后就成了柱子,这个柱子就是所作的自性。这个成立。
再看“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看第一相宗法成不成立,就要把它的因(烟)和有法放在一起观察。山上有烟,成立,这是现量见到的。如果因放在有法上面能够证成,比如柱子是所作,证成了,山上有烟,证成了,这样三相当中的第一相就算成立了。如果三相推理当中第一相通不过,那么后面两相(同品周遍,异品周遍)不用观察了,这个论式绝对是错误的。所以在三相推理当中,第一相宗法成立之后才能进行第二相。第二相是同品周遍,第三相是异品周遍。
“同品异品遍”是三相当中的后二相,第一相是因和有法观察,第二相和第三相是因和所立去观察。看这个论式就比较容易了知,“无常”是所立法,“所作”是因,第一相是所作和柱子之间的观察,所作和柱子之间的关系成立吗?成立了,柱子是所作的;第二相是同品周遍,是所作和无常去观察,无常是所立,所作是因,通过所作要证成无常,我们要观察“只要是所作的法,绝对是无常的。”这个同品周不周遍?任何一个所作法都是无常性的,同品完全周遍。所谓的同品周遍就是把因放在所立上面去看所立上有没有它的因,一切无常法全都是所作的,或者一切所作法周遍是无常的。这里面找不找得到一个特例?根本找不到,没有哪个所作法是恒常的,只要是所作法,绝对是无常的。这样观察的时候,就是同品周遍了。
异品周遍也是所立和因,异品就是说所立(无常)的法一反,因(所作)跟着就反了。同品周遍是如果有因(所作)就会有所立(无常)。异品反过来,如果所立(无常)退失了,因(所作)也跟着退失。如果是恒常的法,绝对没有所作性。异品也要周遍。比如说虚空、石女的儿子这些假立的法,是恒常的法,只要是恒常的法,绝对是非所作性的,不是因缘和合的。三相成立之后,这个论式就是完整的论式,这个柱子的无常就可以被证成。“柱子无常,所作之故。”、“山上有火,有烟之故。”是最经典的例子,是我们在入门的时候使用得最多的例子。
第四句讲到“三相全”,“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个是三相齐全的,宗法证成了,同品周遍证成了,异品周遍证成了。三相齐全了,这个推理就是无误的推理。无误就是说这个推理一定是没有错误的,正确的推理,既然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对柱子无常在理论上面产生一个定解。我们可以把这个论式用于一切万法,只要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都是所作的缘故。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是不是无常的?佛说是吧?好像无常的,应该是无常的,但是内心当中总是觉得有点疑惑。如果能够使用一个很正确的因,就可以在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定解,柱子就是无常的,所作性的缘故,如果是恒常的,绝对是非所作性的。这个是所作的,我看到了,我现量能够了知。因为前面讲过,柱子的无常这部分比较隐蔽,但是所作这部分是比较明显的。所作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这个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作性是比较明显粗大,比较容易了知的。通过比较容易了知的来证成比较隐蔽的,这就是三相齐全。
再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也是可以这样证成,第一相就是宗法,山上有烟,烟就是因,烟在山上可以成立,现量见到山上在冒烟,这是不用推理的,现量见的(如果现量没有见到,这个论式就不成立了,第一相宗法不成),现在前提是已经见到山上冒烟了,山上有火是隐蔽的,有烟是现量见的,山上有烟,所以首先可以证成宗法安立了。第二相同品遍,只要有烟就一定有火,因就是烟,所立就是火。如果有烟(前面讲了,一定要是烟,不是雾)绝对有火,这是个果因,烟和火之间有因果关系,有了火就冒烟,所以有烟的地方绝对有火;反过来异品遍,所立一退失,如果没有火的话,绝对没有烟。这样一观察,肯定是证成的。这是简单介绍三相的论式。
这个论式我们运用了很多次了,好像觉得对因明似乎有感觉了,但是在学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新的论式,还有很多所立法,还有很多隐蔽的法,都需要我们去证成,所以因明当中这样的论式会有非常多,要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推敲,慢慢慢慢去总结。刚开始的一个新的论式自己要花很长时间去运用,去排列,宗法成不成立,同品异品成不成立等等,真正要把三相搞清楚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比较复杂的。宗法的定义,同品的定义,异品的定义,展开讲的时候就是长篇大论,很多很多。这里是用比较容易了知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宗法证成,什么是同品遍,什么是异品遍,如果三相齐全就是无误的。
如果学习因明很长时间的话,别人提出一个所立,他如果要证成一个所立,他运用这个三相很纯熟的时候,马上就把这个论式排出来了,排出来之后观察,根本没有错误。智慧非常敏锐的人就可以通过熟练运用三相推理,把隐蔽的所知、所立法证成。
这个颂词第一段就是讲什么叫因,“依何能知何”,第二段分了三个部分,就是讲到什么是宗法成立,什么是同品周遍,什么是异品周遍,最后总结三相齐全是一种无误的推理。
现量所抉择,因中能推测,
个别隐蔽分。
这是讲到通过现量的因来推测个别隐蔽分,这是三相推理当中的共同原则,“现量所抉择因中”,我们不管通过哪一种现量,不管是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还是自证现量,反正现量所抉择的一种因,比如说前面的“烟”,烟就是根现量,是根现量抉择安立的因,这个因就是三相推理当中的因。“山上有火,有烟之故。”,这个论式当中的因是有烟,烟是从哪里来的呢?烟是现量抉择的,现量见到的。“所作性”也是现量见到的。“烟”和“所作性”都是现量所抉择的因。
在这个现量所抉择的因中,“能推测个别隐蔽分”,“个别”就是个别的眼根,个别的耳根等等,它们所不能够观察的,“隐蔽分”就是隐蔽的对境。比如说我们的眼根能够看到烟,但是有山的阻碍,看不到山后的火,现量只能见到烟这个因,见不到隐蔽的火。见不到就通过因来推测,如果懂得比量推理的话,就能够通过烟来推理后面是有火的。火针对眼根来讲就成了隐蔽分了,成了一个隐蔽的外境,但是不是完全不能知道呢?可以,通过推理。或者通过看到海鸥,就能推知附近有水,因为水鸥是依靠水而住的;或者看到一个人背水上来就知道附近有水泉。有些事是现量见到的,能够推测比较隐蔽的、离我们比较远的、有阻隔的法。这是外境上的一种推理使用方法。
如果学习因明纯熟的话,可以推理前后世存在的道理,可以推理因果存在的道理,这些都可以通过正理来证成。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要打消,针对分别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正确的推理能够真正把自己说服,没有其他不能说服的道理的话,自己内心当中觉得很踏实。
我们学中观也是,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为什么是空性的?你把为什么是空的理论掌握了,心里就很踏实,的的确确就是空性的,这个就是定解。前后世存在,因果是不误的,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因明的推理的话,前后世存在的道理在你的相续当中会非常地稳固。我们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基础。经典当中讲过很多案例当然也是帮助我们了知的,但是如果是分别念重一点的人也会有一种疑惑,这些案例是不是编的?所以因明当中产行成立佛是量士夫,他是正量,在因明当中有大量的推理来证成佛陀导师绝对不会妄语,如果这一关通过,那么佛陀讲到的经典,他的遍知的智慧,我们就可以诚信,这是通过理论来诚信的。
前后世存在的道理也可以通过理论来推理。《量理宝藏论》当中也有一段篇幅不多的,推理前后世存在的道理,通过明知,通过心识的延续具因无障的缘故,决定会引发后世。在《释量论》当中也有这样的推理,如果能把这个学好的话,内心当中对于前后世存在、业果存在、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所讲的语言是绝对的正道,就会产生定解。而且在《释量论》当中对四谛讲得非常细致。一个佛教徒如果能对四谛的道理产生一个非常稳固的定解,他的正见、他修行的方法绝对是不会错误的。所以一旦因明学精通了,不是说用来辩论,而是真正把因明的内涵、精髓抓住了之后,他相续当中修法的决心不会动摇的。
所以个别隐蔽分可以通过现量所抉择到的因来进行观察。我们现在经历了很多现量所抉择的因,这个方面是很宽的,很广的,为什么呢?我们的现量有根现量,有意识现量,有自证现量,当然瑜伽现量现在还没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根现量也可以取很多的法,眼根能看色法,耳朵能听声音等等,或者我们的自证现量,我们的心识都能够自证,所以这些方面就提供了很多能够比量的素材,很多能够比量的因。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它,能够很好地去发掘这个能力的话,可以推知很多很多隐蔽的东西,通过这些素材都可以一个一个去推理。这是讲到现量所抉择的因中可以推测个别隐蔽分。
下面讲到比量的因,分了三种因。前面是总的三相推理,后面讲用的时候怎么运用。这里有所立和所破两个方面,首先讲所立的因。
依系证所立,果因自性因。
“系”就是关系,相属的意思。《量理宝藏论》第六品就是讲相属品,讲了很多很多的关系,很多很多的相属,归纳起来的话有两种相属,一种是彼生相属,一种是同体相属。
彼生相属,就是由此生彼,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因果的相属。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彼生相属的关系。火和烟之间的关系也是彼生相属的关系,火作为因,烟作为果。
第二种相属叫同体相属,或叫同性相属。一个法上面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反体,不同的反体之间可以是一种本体的关系,同体的关系。比如说所作和无常性,都是一个柱子所具有的不同的侧面,在柱子上都是一体的,但是我们通过分别心来观察,来确定的时候,这部分是所作,这部分是无常,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二者的关系是同体相属。
一切关系可以安立为彼生相属和同体相属的缘故,它的推理也就有了果因和自性因,“依系证所立”。“证所立”就是说这个当中依靠关系证成所立法,要把一个所立法建立起来。前面我们说要建立无常,这个是一种建立,建立无常的所立,我要建立山后有火的所立,是什么因就看它是什么关系了,可以是果因,可以是自性因。
什么是果因呢?“山上有火,有烟之故。”这个是非常明显的果因,因为这个当中使用的推理是“有烟之故”,通过火的果——烟,来推它的因,只要是看到它的果了,就能够知道它的因,因为火和烟之间的关系,因果彼生相属的关系是确定的。当然使用果因是不是只能够推火呢?不是说只能推火,这只是使用彼生相属当中的一部分来进行安立而已。前世后世它也是有一种因果的关系,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的话,就可以通过果因来推理,或者通过现在的心识来推前世的心识,或者通过今世的心识来推后世的心识。有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就可以通过果因来证成所立。
自性因就是通过一个法中具备了两个平等的特质来互相证成。比如“柱子无常,所作性故”,这当中无常也是柱子的自性,所作也是柱子的自性,只不过在二者当中所作明显,粗大,无常比较隐蔽,微细。我们就可以通过同样是柱子自性的一部分的所作,来推它另外一部分的无常。柱子的无常也好,柱子的所作也好,实际意义上就是一个法,有没有一个法叫“柱子”,然后一个“柱子的无常”,一个“柱子的所作”?没有。柱子、柱子的所作、柱子的无常就是一个法,但是一个法上面我们可以用分别心分出三个不同的对境,这个叫自性,叫同体相属,是一个本体相属的关系,我就可以用所作性来推理它的无常。柱子是无常的,可以通过它自己本来具备的所作性来推理,这个就叫“依系证所立,果因自性因”。“依系”就是通过相属,通过关系来证成隐蔽的所立,可以使用果因、自性因。
果因、自性因是三种因当中的两种。下面讲第三种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因分两种,首先颂词当中讲到:
不得相违得,破所破不得,
如是归三因。
“如是归三因”是三个因的总结。
第三种因是不可得因,颂词上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注释中解释的时候不复杂,而且很清晰。“不得”是一种,“相违得”是一种。“不得”是讲本体不可得,“相违得”是相违可得因,这样就把不可得因分了两类。“不得”和“相违得”是两种因,这两种因是什么作用呢?第二句讲“破所破”,它不是证所立。证所立就可以使用相属,前面两种因,果因自性因是证所立。
破所破就要用不可得因。不可得因有两种,一种是本体不可得,第二种是相违可得。这两种因都是破所破的。后面还有一个“不得”,这个“不得”和前面的“不得”是不相同的。第二个“不得”,是总的不可得因,总的不可得因分了两个,一个是前面的“不得”——本体不可得,第二个“相违得”——相违可得。两种都是破所破,都可以归在不可得因当中。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什么叫做本体不可得,什么叫做相违可得。在注释当中讲到,“我前面不可能有瓶子,因为我没有现见之故。”,这个使用的是第一个不可得因。“我前面没有瓶子”,这就是我的所破法,我要证成我前面没有瓶子,为什么前面没有瓶子呢?因为没有见到之故,或者不可得的缘故。这是什么关系呢?瓶子不是一个隐蔽的法,是根识能够取的法,如果它存在的话,一定能够见得到。比如我们说“经堂里面没有大象,可现不可得的缘故。”,为什么可现不可得呢?因为大象不是一个隐蔽的法,它不是隐身过来的,它就是走进来,或者就在经堂当中,如果它真正有的话,它是可现的,如果可现,我们就可以照见它,但是不可得的缘故,绝对没有。因为在我的根识面前不现的缘故,绝对没有。通过本体不可得(或可现不可得)的因,就可以证成,或者说破所破,就可以完全肯定经堂当中没有大象。因为这个大象有的话,一定能够被我的眼识所取,但是我的眼识没有取到的缘故,绝对是没有。这就是第一个“不得”的意思,本体不可得。大象的本体、瓶子的本体,就在我的眼识范围当中根本没有,我就可以通过本体不可得,可现不可得的因破所破。这是第一种,本体不可得。
第二种,相违可得,不是说它本体不可得,而是说它的违品可得。这个法的违品存在,所以从这个违品可得就可以了知它的本体不可得。比如说在这个论式当中讲到“我前面不可能有强大的冷触,因为强烈的热触存在。”,这个当中所破是“在我面前不可能有强大的冷触”,“冷触”就是很冷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强烈的热触存在。这个当中的所破就是要破掉强大的冷触存在,因就用了相违可得。谁和谁相违?冷触和热触相违。既然我现在已经感觉到了很强烈的热触,冷触的违品可得的缘故,所以冷触不可得。这个也是破所破的。
所以这两个不可得当中,一个是本体不可得,“我前面没有大象(或者经堂里没有大象),可现不可得的缘故。“,直接从本体上面破除;第二个不是从本体上面,是从它的违品,它的违品被我得到了,我现量可以感受到它的违品,所以它的本体没有。比如“前面不可能有强大的冷触,因为强烈的热触存在。”,强烈的热触和强大的冷触是相违的。冷触的相违可以安立,强烈的热触存在的缘故,它的相违可得的缘故,冷触没有。这个也是破所破。这是第三种因——不可得因。
第一个因叫果因,它是通过彼生相属证成的;第二个因叫自性因,通过同体相属来证成的;第三个就是不可得因,分两种,一个是本体不可得,一个是相违可得,都是破所破的。“如是归三因”,如是就可以把因归在三种因当中。如果可以掌握这三种因,因明当中的证所立,破所破都能了知了。
以前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见萨迦班智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说一切的因明就是破立,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法,就是破和立而已。对破立的问题搞清楚之后,很多因明的窍诀就解开了。因明当中就是破和立和已,但是观待破立展开讲的时候,有很多附属必须要了知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不了知的话,真正要进行完整的无有错误的推理还是有难度的。
前面讲了相属有两种,但是展开讲的时候还有很多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相属,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相属,经过很多辩论之后,最后落在同体相属和彼生相属上面。相违展开讲也有很多问题。这里是通过窍诀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三因。下面是第三个科判,以何方式比量。
癸三(以何方式比量)分三: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种、六种;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种;三、以缘取方式而安立二种。
子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种、六种:
三种和六种,实际上是开合不同,归纳起来就是三种,展开就是六种。后面有三个颂词,如果要归摄,一个颂词就是一种所量,展开的话,一个颂词包含了两个意思,三个颂词就是六种意思。
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
心净见清净,住净自性中。
这里讲到真实意义当中,或者把胜义谛安立成所量的时候,怎么样了知它的自性?就是等净无二。等净无二就是一切万法的自性。如果展开,这个颂词分了两段,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讲等性,第三句和第四句讲清净,这当中有清净和等性两个意思,合起来讲是一种,打开来讲就两种。
“真实”就是讲胜义谛,真实义。首先讲等性,“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真实义当中的一切显现本来等性。“本来等性”就拣别了,不是说分析之后才变得等性,或者通过神通把它弄成等性,而不观不观察都是等性的、平等的。谁和谁平等呢?就是说貌似有差别的法,它的本性是平等的。好像有差别的法有哪些呢?比如说色和声,众生和佛,空性和显现等等,在世俗谛当中它们的差别很大很大,尤其是众生和佛之间的差别,轮回和涅槃的差别,实际上这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心,或者观待世俗谛来讲有这样的差别。这里已经定义为真实义了,胜义当中这一切显现本来就是等性的,本来都是平等的,所以在真实义当中,众生和佛平等,轮回和涅槃平等,色法和声音平等,高低是平等的,贤劣是平等的,大小是平等的,宽窄是平等的,这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的实相,我们都是生活在平等当中,但是我们有无明的缘故,把它看成不平等了。
麦彭仁波切在《辨法法性论》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比如说一幅山水画,我们在看这幅山水画的时候,它是不是有高低?是不是有高山、低谷,也有流水,还有凹凸不平呢?是有。但实际情况哪有什么高低不平呢?实际情况当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没有凹凸,没有高高的太阳,低低的河流。
还有一个画上老人的皱纹,一个人的皱纹在画上,在照片上看得清清楚楚的,皱纹凸出来又凹进去,但实际上在画上哪里有?这个就是本来没有,你把它看成有,而且很真实。众生就活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一切万法本来就没有高低、大小等等的差别,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就活在这个当中,有贤劣,“我是很低劣的众生,佛功德很超胜。”等等等等。在名言当中我们不能说没有,就像在看画的时候,我们不能说画上不是高山,或者在我们的眼识当中没有现出高低的差别,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没有,实际情况当中差别是不存在的。
这个叫做“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我们学习就要学习它本来的自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差别,实际上是一种假像,是一种幻变,是我们心识的一种变化。现在我们要通过学习了知,第一要树立一种见,一种认知,一切万法实际上是本来等性的。相当于一个眼翳者,一个眼根出毛病的人,他要让自己恢复健康的第一步,就必须要确立“我现在看到的这些毛发根本就是错误的显现”,如果这一步不确定的话,就会觉得自己没病,觉得自己没病就肯定不会去找医生了。
我们在学佛之前第一步正见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就是我们要发现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我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实际情况是等性的,但现在我看到的不是等性的,我现在看到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自和他是有差别的,我的团体和其他人的团体是有差别的。有这些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最初没有这个见,我们怎么样会为了证悟这个见解而去修行呢?根本不可能有第二步了。
或者即便是我们自诩我们在修行,你在修什么?你是不是在缘实相修?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在修行,但是你的见解不是那种见,你的目标都搞错了。你说你在走,是在走,你觉得你在向目的地走,但是通往目的地,你必须首先把目的地的方向搞清楚。色达在哪个地方?拼命往东边走,说我在向目的地走,我很清净,实际上别人看起来你走错了,在往反方向走,你这样走下去有什么后果?所以第一步如果你不把目标搞清楚,不把目标确定,你说“我很清净,我在修行”,很多人都说“我在修行”,但你在修什么呢?你是在向实相靠近吗?是在向心性靠近吗?是在涅槃靠近吗?还是说你虽然花了功夫,但还是在轮回当中转?这种修行不是说没有任何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是证悟实相的结果,因为你的见解错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知一切实相是什么样的,然后现在我在做什么,我了不了知这个实相?我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这个正见如果不确定下来,不知道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等性的,我们的修行到底在修什么?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靠近实相的修。所以说“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必须要广大地抉择,整个中观体系全都是抉择本来等性的。等性就是空性,或者说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自性。
密宗当中也有一部分是抉择本来等性,《大幻化网》当中两大块内容,一个是平等,一个是清净。不管怎么样“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这是必须要产生的定解,必须要通过自空中观再再地抉择,再再地学习,这样对一切万法的等性逐渐逐渐产生一个真正的信心。这是第一个问题,必须要抉择本来等性。
第二个问题是“心净见清净,住净自性中。”,这关系到世俗当中的究竟见,这个叫净见量。净见量后面还要讲到,就是一切万法的自性在本来平等的基础上也是本来清净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清净的东西,比如说我的肉身很臭秽,或者我的分别念很可恶,经常产生贪心、嗔心,或者这个山河大地到处是土石、粪便,非常地不干净,这样一种不清净的自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还是说不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要找一个量,找一个什么量?净见量,尤其是按照佛的所见,因为佛是究竟的净见,相续当中的障碍全部遣除了,他见到的是最圆满的,所以就按照佛的所见作为标准。
那么佛见到的山河大地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如果佛证悟之后也说这些土石粪便本来就是不清净的,那就干脆这样吧,但是佛证悟之后所看到的,和他当时在凡夫的时候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一切不清净的法,丝毫都没有。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处于清净当中,这个叫“心净见清净”。
“心净见清净”就是说一切万法本来是清净的,但是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心就是属于不清净的状态,我们的心不清净,见到的显现就不清净;我们的心越清净,它的显现就随着我们的心而转变为清净;我们的心的障碍全部消尽,一切万法本来最极清净的自性就显现出来。这就是一种修清净的过程,是在三转F轮讲如来藏的时候比较简单地提及过。当然在显宗的这些论典当中,也讲过到这些问题,但不是广大的抉择,真正广大的抉择还是密宗的理论。如《大幻化网》当中对大清净是作了广大的抉择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六个问题当中通过窍诀的方式抉择得非常清楚,如果能够把《定解宝灯论》第六品抉择了,通达了,就绝对能通达净见量,就能够清净地了知一切万法。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错误的,而且我们不是要重新去营造一个所谓的清净,如果要重新去营造一个清净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一切万法本来如是清净,只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疑惑,把我们内心当中的垢障,通过修空性,通过修其他法,把这样的垢障消除,让我们的心清净了,我们也能够见清净,我们就像佛一样见到清净了。就像见到了白海螺和黄海螺之间的差别一样。
我们以白海螺为例,因为我们在讲例子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海螺都是白的,但是实际情况当中有黄海螺,我们在使用这个例子的时候,都是以本性是白色的海螺为基。所以海螺本来是白色的,但是有眼病的人就会看到黄色,后面你的眼病好了看到了白色,是因为这个颜色本来是白色的,还是因为你眼睛变了,所以把本来是黄色的东西看成了白的?不是这样的,本来就是白色的,之所以前面看到黄色,是因为眼根出了问题。后面通过治病,把眼病治好之后,就见到了本来的状态,这个叫实相。白海螺是实相。
我们众生现在看到的一切不清净的法,是通过心的“眼翳”,内心的这种障垢障住了,看不到一切万法本来安住的实相。如果能够通过修持清净罪障的法门、修持空性的法门、大悲心等等来开发我们的心性,内心当中的障垢去掉一分,清净的法就显现一分,如果内心当中的障垢完全清净了,那么外面清净的实相全体显露。这是“心净见清净,住净自性中。”,一切万法本来就住在清净的自性当中,没有变化过。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也是在见解方面,仍然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学佛的时候,觉得有一个佛,佛很伟大,佛是一个很慈悲,很慈祥的老人,我们的见有时候是落在这个上面。慢慢学习的时候:“哦,佛陀他是遍智,他的悲心、慈心、智慧周遍一切。”,再学习的时候:“哦,我们也有佛性,我们也可以成佛。”,这方面的见解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的认知是从外而内。上师也是经常批评我们,最初学佛的时候,总是喜欢抓一个相,觉得一个有形象的东西才是佛法,如果没有形象的东西是什么佛法?后面慢慢学习的时候就认知了,实际上真正的佛法就在内心当中,在自性当中去寻找。像这样的话,我们的正见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由外而内的转变过程。这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就知道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
最后我们在见解方面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本来就处在实相当中,我们本来也就是实相,我们活在实相当中,但是我们见不到实相,这就需要一种认知,一种反观,这个时候需要禅修,需要观心性,需要抉择本来清净,本来平等的正见,这些都是反观自性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从外而内的反观过程,永远都是往外寻找的话,很难以真正见到实相。所以很多大德在证悟的时候往往会感叹:“一切万法它本来就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以前就没看到呢?”这是从他们内心当中的一种真实的呐喊。从他们的语气当中就知道了,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安住,就在这儿,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就看不到,就是差这么一点点的因缘,你证悟了就是佛,不证悟就是众生,就是迷和悟,就这么简单。
当他们证悟之后:“哦,实相就在这个地方!以前就没看到过。”这要通过很多很多方法来培养恭敬心、培养信心、培养空性、培养悲心,这些方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之后,逐渐逐渐修行。尤其是上师讲过,修行的时候需要耐心,千万不要有两三天就开悟的想法,这种心非常危险,极其危险,应该有一种长久的心。
如果有一个长久的心来修行的话,这个时候比较把稳的,不着急。实际上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次了,很多时候出问题,不是真正有什么问题,而是自己的心太急,这个本身是一个问题。当然你太急是一个问题,天天睡觉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去找一个平衡,我们要根据上师的教言去学习,学习之后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平衡,找一种修行的道路。上师把修行的方式、总纲、窍诀告诉我们了,我们自己要通过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实修去串习、去观察、去寻找,这样的话,内心当中就会知道。尤其是内心当中不要太过于急躁,不要太过于懒散,不紧不松的窍诀,的的确确是非常关键的。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循序渐进,慢慢地修下去的话,肯定会见到自己的本性。
讲到真实、平等和清净方面大概就讲这些,实际上在佛法当中真正的精华就落在了本来平等和本来清净。我们在讲的时候是分开在讲,似乎有一个平等,似乎有一个清净,但是平等的本性也是清净的,清净的本性也是平等的,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自性。我们在分开讲的时候似乎是两个,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本体,所以二转F轮的经教、三转F 轮的经教,乃至于密宗的经教都是本来平等、本来清净的。这方面是必须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必须要去掌握的,而且必须要去实行的,这个本来平等和本来清净掌握之后,修行的时候就比较轻松。
因为在外面寻找一个东西是很累的,如果了知了自己的本性是平等的,自己的本性是清净的,就不是往外寻求了,而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起心动念的时候都可以去体会它,这个就很轻松。但是我们要过渡,从非常烦琐复杂的一种过程,回到非常简单的一种单纯的自性当中,也是需要一个强大的转变,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去体会的。时间关系,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