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分了十三个科判,分了十三品进行宣讲修道的次第,在修道次第当中,也宣讲了共同加行,也宣讲了不共的加行和修法,列陈了殊胜的正行修法,现在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道的缘故,首先宣讲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的方式,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方式分了四个引导,宣讲暇满难得的引导,宣讲寿命无常的引导,宣讲轮回过患的引导和宣讲业因果的引导。其中前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正在讲第四品,在讲业因果,在讲业因果的时候,分了前面讲了所依部分,一些我们业的所依主要是依靠于阿赖耶,阿赖耶它是持种,然后上面再开始显现其他的六根识,还有染污意识等等,这个方面已经宣讲了他的所依部分。
今天开始讲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是宣讲能依: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首先讲第一个: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这个所依和能依,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所依的部分主要讲他的所依靠的基,在所依上面,这些能依部分这个方面讲有根本无明和不善的业。因为这个地方是首先直接宣讲不善业方面的,所以善业在后面讲,善业也是指他的能依还有前面我们所宣讲的随解脱分的善根等等,这方面都是它的能依,现在首先讲第一个:宣说根本无明。
现在宣说能依之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在颂词当中讲到了一切诸法的所依,主要是讲一切轮回的法和器世间的法,一切轮回和器世间的法这方面就称之为所依。所依当中又分了它的因的业和它的果法的这些器情的显现。首先讲一切诸法的所依是来自于直接进取因是业,这个业的根本是什么呢?业的根本就是无明,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如果说已经没有无明,就不可能再积这个有漏业的。如果相续当中还有这样一种业的根本无明,这个无明乃至没断除的时候,依靠这样无明就会产生这些实执,产生这样一种贪嗔痴开始积业的,所以说这个地方讲一切诸法的所依实际上就是业而引来的,一切业的根本就是讲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这个“本体”就是讲无明的本体,这个无明的本体是什么呢?它的本体就是三毒,就是指贪嗔痴这个三毒。除了贪嗔痴三毒表现之外,一个无明就是很难于让我们体会,所以说这个方面就讲它的无明的本体就是贪嗔痴。
“所生三有黑白业”,通过贪嗔痴开始积业,通过业之后开始扭转轮回的,所以这个方面讲贪嗔痴所生的三有黑白业,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欲有、色有和无色有,这三有当中的黑业和白业都是通过根本无明,可以说是引发贪嗔痴而开始现形的,所以这个方面讲到了它的根本无明。
由于最初未了达光明心性之本面而成为二取迷乱之基,进而迷乱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最初的时候没了达光明心性,这个光明心性前面讲主要是如来藏的本体,光明心性,如果认知就是佛陀或者圣者,如果不认知可能就是凡夫,开始轮回流转的这样一种根本的。所以说一切众生“最初没有了达光明心性”,这个“最初”在显教、密教当中也不能说法的,显教当中讲没一个所谓的最初,像这样他就是无始无终的这样一种本体的,但在密法当中也安立一个所谓的最初的时候,众生最初的时候没有了达光明心性,然后开始有了根本无明,没有了达他的光明本面的缘故而成了二取迷乱之基,将这样一种光明心性的错乱认知是所取法,然后自己的心安立成能取法,这个方面就是有了二取迷乱之基,之后进而迷乱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产生了二取,开始产生实执,有了实执之后,开始对于悦意的境、不悦意的境和平庸的境分别开始耽著,分别开始耽著之后开始积业,有了业之后绝对开始迷乱,开始形成了一切众生。
《般若摄颂》中云:“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
《般若摄颂》是佛陀亲口讲的佛经,在《般若摄颂》佛经当中讲,佛说一切有情皆由无明生,都是因为最初有无明,通过无明开始造业而开始流转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要打破轮回,必须首先要打破无明,而打破无明的根本必须要来自闻思修的次第,对于光明的心性、空性或者说如来藏等等有所认知,然后了知修道的方式,之后再通过实践这样证道,然后逐渐铲除相续当中的烦恼障、所知障,如是才可以破除无明而现见法身的本体。
下等恶趣众生、中等人类、上等天众均由各自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
通过业而引发的有下中上或者上中下三等,“下等众生”是通过极严重的恶业而堕到恶趣当中,所以说下等恶趣众生。
“中等人类”,观待于三善趣当中上面的非天和天人,和观待于下面的恶趣众生来讲,人类又属于中等的,所以说它是通过这样一种善恶夹杂的方式投生的,所以说中等人类。
“上等天众”,主要是通过他们在世的时候修持上品的十善,通过修持上品的十善加上这些四禅四无色定的缘故转生到欲天、色天和无色天,所以说称之为上等。上等主要是通过自己相续当中的业的程度,还有就是所感受快乐等等的程度而判分的,如果要从修持正法的所依来讲的时候,人类是最上等的,前面我们作了分析的。
“均有各自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没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感受到了恶趣或者人类和天众的身份的,实际上都是通过各自的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
这一切的根本即是无明,
即便是投生人类和投生这样一种上等天众,因为他没有打破生死的根本无明或者说我执的缘故,所以还是包含在轮回当中的,他们的一切根本还是来自于无明。
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三毒、与这相应的不善业,以及随福德分善业的轮回乐果。(由此产生相应之三毒、相应之不善业,以及随福德分善业之三有乐果。)
通过这样种无明开始产生相应的三毒,前面讲通过对外境的不同认知,对于悦意的外境产生贪心,对于不悦意的外境产生嗔心,对于平庸中等的外境产生舍心,像这样产生相应的三毒,然后通过三毒产生相应的不善业,然后还要通过这样种无明产生随福德分的善业之三有乐果。一切的恶趣和一切的三有的乐果都来自于无明,如果没有无明不会有这些,有无明就会相应地出生这些上下的轮回的业,这样一种情形。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是宣说不善业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首先讲第一个:
已一、宣说分基:
以善业获得善趣享受安乐,以不善业转生恶趣遭受痛苦。此处宣说不善业。
“分基”就是这个业的分基,实际上有这样一种善和不善,善和不善就是此处所讲到的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前面我们大概作过介绍吧。所有的戒律或者所有的业当中,是不是完全在十善和十不善当中可以包括?完全是不能包括的。但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全部摄予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当中,比较粗大的部分都是如是包含的。所以说在佛经当中,《般若经》或者在《入中论》等殊胜论典当中都是以是否修持十善来进行宣说戒律的,这个地方也是讲通过善业获得善趣的安乐,通过不善业恶业转生到恶趣当中遭受痛苦,此处首先宣讲不善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这个可以作为个连接文。前面讲了一个通过根本的无明,然后开始造作善业和不善业,通过这样一个根本无明造作了善业和不善业是怎么样的?“令堕轮回上下趣”,这样一种有漏的善业就堕到轮回的上趣,比如说三善道;然后造的是纯黑业就会堕到轮回的下趣。“令堕”是谁令堕呢?主要是前面通过根本无明而显现的善业或者恶业,它可以引导众生,或者使众生堕于轮回的上趣或者下趣当中。
“十不善业各自现”,因为这个地方主要是宣讲不善业的缘故,所以没有宣讲善业,主要是宣讲十不善业。“各自现”的意思就是通过相应各自的三毒,然后显现各自十不善业的业道。通过十不善业的业道各自又会显现三恶趣,或者轮回当中各式各样的痛苦。这方面叫做“十不善业各自现”。通过他的因,通过他的本体,通过他的果如是的进行分别宣讲的。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这个方面主要是讲他的分类。十不善中的次第就可以分为身三、语四和意三,这就是十不善业道。“次第”首先是宣讲身的三种业。我们大家都知道身的三种业是杀生、偷盗和邪淫,这就是身体的三种业。“语四”就是语言方面的四种业,就是指妄语、恶语、离间语和绮语,这是语言方面的三种业。“意”的三业是贪心、害心和邪见三种。这方面就是略说它的分类。
什么是不善业呢?不善业就是令众生从善趣堕入恶趣唯受痛苦的十不善业,
“不善业”它自己的本体就是指令众生从善趣堕入恶趣。比如说现在我们是善趣的众生。如果在善趣众生的身份上面已经造下了十不善业,就可以让我们从善趣堕到恶趣当中唯受痛苦。所以这样一种本体就称之为十不善业。十不善业下面分类:
即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为身不善业;
杀生不单单是指杀人。其他杀微小的含生以上并断绝了对方的命根,这种行为都称之为杀生。
“不与取”也有明的不与取和暗的不与取,有很多很多的分类,详细的分类是在讲戒律的时候可以清晰的辨别的。
“邪淫”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在家人。对于出家人而言就是淫欲,对出家人就不能说邪淫了,出家人要从根本上断除淫欲。所以说十不善当中的邪淫主要是针对在家众,然后给他们宣讲断除邪淫。这三种是身体的不善业。
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四种为语不善业;
颠倒事实和欺骗他人叫做“妄语”。
“离间语”是将自然和合的两个人或者团体通过自己的语言离间而导致分离,叫做“离间语”,也叫两舌。
“绮语”,主要是宣讲一些没有意义和解脱无关的废话,都称做“绮语”。
“恶语”就是能够刺伤别人的粗暴的语言叫做“恶语”。这四种为语言的不善业。
贪心、嗔心、邪见三种是意不善业。(贪心、害心、邪见三种为意不善业。)
“害心”在有些地方就是指嗔心。以前我们也分析过,害心的范围比较广,嗔心的范围稍微窄一点。“邪见”主要是不承许前后世的见叫做“邪见”。后面在详细分析的时候,还要讲解根本的业道和同分的业道。下面做详细的分别: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庚一、身业:
宣说身之三种不善业:
实际上在宣讲这些业道的时候,都是通过宣说十种不善业。比如说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讲业道的时候,也是宣讲十不善业。还有前一段时间学习《广论》的业因果部分,也通过十不善业进行宣讲的。此处在《心性休息》当中,也是通过十不善业来宣讲业道的。
在宣讲业道的时候,都是分为三类的,身体、语言和意的三种。平时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有些时候意业比较明显,比如说身体和语言并没有明显的造作,但内心当中的胡思乱想,或者自己相续当中生起信心等等,这些都叫做意业。通过意业有可能带动身业和语业。这些方面是可以单独成立的。意业可以单独成立,身体和语言的业很多时候都是由意业带动的。当然也有个别的情况,单单是身业和语业单独发动也有的。这方面在《俱舍论》当中,讲的比较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在颂词当中讲到了根本业道和它的同分业道。根本业道从杀生的侧面来讲。
“故意无误杀他众”,“故意”就简别于不故意的无意当中杀了他众的。“无误”没有错误。比如说平时在走路的时候,无意的踩死了一只虫子,这方面在《俱舍论》当中叫做作而不积业。做是做了,的确把它踩死了,但是作而不积。虽然显现上面把它已经踩死了。这个业虽然是做了,但是不会在相续当中积累以后受报的业。这方面不是故意当中杀害的。然后“无误”,是必须要认定对境。比如我要杀死某个人,首先我发心要杀死他,最后也是无误的把他杀死。如果我想杀的是张三,但是错杀了李四,这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果报呢?果报是有的。因为有发心和加行,也有究竟。但是他的基错误了,基错误的缘故,没有根本的业道,但过失是肯定有的。相续当中这么严重的杀心和加行肯定会引发以后的果报,但是从根本业道的侧面来讲,没有根本业道。所以说从这个侧面来讲,叫做“无误杀”。
有的时候在宣讲的时候,比如说我今天的发心是不管什么人来了我都要杀死。像这样就不需要无误了。因为你的发心是所有的人,所以说只要是看到就杀,不需要无误的条件。很多地方宣讲杀生的四种条件时,有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在宣讲四种支分的时候都要一一的对照。这方面在颂词当中,主要是按主要的侧面来讲。第一个是你自己要生起一个故意杀,故意杀这方面是很主要的,还有一个无误杀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根本的业道就是故意和无误的杀害他众。杀他众的他字就是简别于自杀。自杀当然也有罪过,但是这里按照根本业道,尤其是杀生的时候,主要是杀他众,杀害其他的众生。这方面必须要了解。
“同分殴打等害命”,”同分“是什么意思呢?“同分”就是和根本的业道很相近很相似,但是也不能完全说就是根本业道。毕竟它的发心、意乐和究竟等等不圆满。支分不圆满的缘故只能作为它相似的同分,而不是完全和根本的业道相同的。
所以这是什么情况呢?“殴打等害命”,比如说今天我只想打他,并不想把他杀死,从我发心的角度来讲,不想把对方真正的杀死,但是我在殴打他的时候,不小心把他打死了。这方面有没有根本的业道?没有根本业道,这方面叫做同分。虽然说没有根本业道,但是通过加行、恶心等等造作的时候,仍然会有过失,以后还会受报。因此,对于根本业道和同分业道二者之间需要做一个辨别。前面的根本是最极圆满的业,同分就不是这么圆满的。如果在宣讲业道的时候,同分的业是不圆满的业,从这个方面去了“解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所谓的“不与取”就是不与而取。别人没有给你,但是你自己私自取走,这方面叫做不与取。“不与取即盗他财”,就是将他人的财物盗走,称之为不与取的业道。这样一种不与取我们有的时候会理解为偷偷的偷别人东西。比如说汽车上面的小偷或者撬门入室的小偷,这些方面才叫做真正的不与取,其他不算,其实抢也算是不与取,明目张胆的抢劫也算是不与取。当然偷偷的拿别人东西是不与取。还有比如说该付的钱不付也叫做不与取。比如乘车的时候,该给的车费,自己想方设法的逃票,不给钱等等。如果价值过量了以后,还是会犯这个不与取的戒律。如果是没有受这个戒律的人,他有自性罪。不一定是佛制罪,但是自性罪肯定是有的。还有比如说别人寄存在自己家里的东西,只是寄存在你家里而已,不是说给你的。后面自己慢慢就想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如果真正生起了一个归自己所有的心,也会犯了不与取的自性罪。出家人或者受戒律的人就会犯了佛制罪。这方面实际上讲盗戒的时候,讲不与取的时候非常非常的广,很细微非常细致,所以说像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戒律当中盗戒这方面最难了知、最难以守护就是这个盗戒。 但是这个方面不是在讲这个佛制罪,这个方面在讲这个十不善业,在讲自性罪方面的,所以说不与取总的来讲就是盗他财。
“同分狡诈盗他财”,“同分”和它相似的是这个虽然没有直接的去偷盗,但是通过想要得到别人东西的这个心,通过狡诈的方式接受他人的财物,这个也是偷盗的同分。比如说打个比喻讲,五邪命当中的这些法,实际上也符合狡诈盗他财的,通过很多很多方式令别人把财物给自己。实际上如果真正认真观察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这个不与取的同分就是通过狡诈受他财的方式。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处非处不净行”,“与他所属行邪淫”这个方面讲了与他所属,比如说别人的丈夫、别人的妻子,这方面都是有所属的,所以说他们就是一对夫妻互相执为我所,丈夫将妻子执为我所,妻子将丈夫执为我所,这方面他的所属。如果与他的所属行邪淫,这个就是真正的邪淫的根本业道,这个方面应该要了知的。然后“同分非处不净行”,和这样一种邪淫同分的就是“非处不净行”。“非处不净行”,从按照这个地方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就是按照下面讲记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它很多时候主要是指手淫方面的吧,主要是手淫方面进行观察的。所以说“同分非处不净行”就是这个角度,真正的这个邪淫的根本业道不一定犯,但它是一个同分,相似的方面的,观待根本业方面来讲要轻一点,但是这个罪业还是非常重的。在佛经论典有些地方讲“同分”就是相同的意思,就是它有的时候同分就是相同,完全相同叫“同分”,在这个地方出现的同分是就是讲它的相似部分,不是完全相同的,和他很相近,但是他的支分这些条件不圆满,这个方面就叫做他的同分。
对于乃至蚊虫蜂蝇以上的众生,明明知道却故意断其生命即是杀生,殴打等为其同分;
就是对于乃至蚊虫这些非常小的众生以上,明明知道认定了对境没有错误,然后故意杀它,并不是说是无意当中把它杀死的,有的时候我们无意当中杀的时候也会很难过,如果真正是故意把这个众生故意害死,是根本业道。可以说是即是杀生。
“殴打等为其同分”,打这些众生是杀生的同分,如果打死了就是它的同分了。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虽然在讲这些戒律或者在讲业的时候,比如说无意之中踩死了,或者其它无意之中害死的,这方面作而不记的业好像是不会感受这个业果的。但从另外一方面讲的时候,平时我们还是应该注意的。就是虽然我们不注意把它害死了,从业方面讲没有根本的业,但是毕定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来讲,应该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发起大悲的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再想一想,这个众生即便是被自己无意杀死,但是它的死的时候的这种痛苦还是很难忍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平时在行为当中尽量注意观察,这样就不会无意当中杀死其它众生。比如说以前我们大家也学过弘一法师的事迹。弘一法师他每次坐椅子的时候必须每次都要把椅子摇一下,摇一下,摇一下别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如果椅子底下有虫就让它们走掉 ,像这样就是不会让它们感受痛苦的,有这么细致的取舍。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很惭愧的,虽然故意杀它们故意杀众生,作为一个学佛者、出家人来讲肯定不会故意发一个心去杀众生,但是无意杀生这个也要注意,因为必定给对方带来痛苦,毕定让它断命的缘故,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这样一种无意的杀生。这就是讲杀生的业报。
盗窃他人财产即是不与取,其同分为以缓和的方式令他人给予财物;
盗取,所谓的不与取就是盗窃他人的财产。盗窃他人的财产有很多这样的手法,很多手法乃至于有的时候来讲通过咒力,自己念咒有能力,通过念咒有能力,自己通过咒力去取别人的财物,这个时候也是一种不与取,还是一种不与取,反正这样一种不与取很多的方式,佛陀在经典当中再再的非常详细的宣讲了不与取的业道。
然后“同分是缓和的方式令他人给予财物”,“缓和的方式”,比如赞叹别人或者说是恭敬别人,都是通过缓和的方式,自己内心当中是想贪这个财物,然后用缓和的这个行为最终让别人给予自己这个财物 ,自己拥有财物的时候也算是一个不与取的同分。
勤与他人之夫或妻、自己之亲友作不净行,以及于其他根门、非处、非时进行交媾即是邪淫,其同分以手指等于彼非处作不净行。
“勤与他人之夫或妻”,像这样如果是个女人,对他人的夫,如果是男人,对他人的妻,像这样就是指这样一种对境方面。然后自己的亲友作不净行,像这样如果说很明显的是他人的夫妻这方面当然是邪淫,它的一个基了。然后虽然这个不算是他人的夫妻,但是是自己的亲友,比如说母亲、姐妹等等这方面也算是做不净行,主要是非基,这是像是或者基方面是这样一个条件的。
“以及与其他根门”,“其它根门”有些地方就讲是它的非支,比如说口或者说肛门等等这方面就叫其它的根门。
“非处”这些方面有些地方就直接讲前面的这个根门方面讲非处,但是这个方面单独出现一个非处,可以理解成境,就是它的环境方面,它的处所方面。比如说在光明的环境当中,或者在佛塔旁边,在佛堂里面这方面都称之为“非处”或者“非境”。
“非时进行交媾”,这个“非时”是指不正当的时间,不是合理的时间。比如说在受斋戒的时候可以说是“非时”。或者说是妻子虽然是妻子,但是妻子正在哺乳期正在妊娠期这方面也是非时的,这方面就是非时进行交媾都是邪淫。
“其同分以手指等于彼非处作不净行”,通过手指或者自己的身姿作不净行或者说享受淫乐,这方面也是一个同分,下面再引用这个《众生分辨经》的时候比较清楚的。
《俱舍论》中云:“杀生即是故意中,无误杀害他众生;不与取以力暗窃,他财据为己所有;欲想前往非行处,所行邪淫有四种。”(《俱舍论》中云:“杀生即故意,无误毙他命,以力暗盗取,他财据己有,非处以贪欲,邪淫共四种。”)
杀生是故意无误的毙他命。这个在《俱舍论》颂词当中讲得很清楚的,就是故意无误的伤害他人命根,这个叫做杀生。
“以力暗盗取”,“以力”意思就是以明力,然后“暗”就是暗中的意思。反正自己有能力就是明抢,然后没有能力就暗窃,像这样以力暗盗取,
“他财据已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他人的财富占为已有。
“非处以贪欲,邪淫共四种”,“非处”这个是其中一者,实际上通过非处以贪欲心来行邪淫有四种。前面讲这个“非基”,“非基”就是他人的夫妻等等。然后还有一个就是讲“非处”,“非处”是口或者说肛门道等等叫“非处”。“非境”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光明处、佛塔这些经堂之处叫“非境”。然后“非时”就是在这个不应的时间当中,这方面邪淫共分了四种。
《众生分辨经释》云:“近似真实者,与彼之分相同,所生之果与彼相似。即以棍棒殴打等(为杀生之同分);
像这样讲的时候什么叫同分呢?前面颂词当中有一个同分,无垢光尊者就引用这个《众生分辨经》的注释,开始对这个同分做观察、讲解。
“近似真实”,实际上还不算是真实的业道,这个真实还不算根本的业道。
“与彼之分相同”,和这个根本的业道有相同、相近的地方。
“所生之果与彼相似”,像这样,虽然不会产生根本业道引发的这样一种不悦意的果,但是因为他的这个发心或者加行等等和根本业道比要相同的缘故,所以安立成同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产生的果也和真实的业道的果相同,或者和你自己在做这个同分的这个业的时候,你做的什么样同分的业,你感受的果绝对也是和它相似相近的。所以叫同分的业。
下面开始对身的三种恶业分别进行说明。
依承侍受取他财等(为不与取之同分);
“承侍受取他财”,就是前面所讲的通过缓和的方式、通过狡诈的方式接受他人的财富,这个方面就是一种不与取的同分。通过承侍别人,对施主开始承侍,或者虽然不是施主,但是世间上的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通过承侍的方式最后骗别人财富这个也是一种不与取。
自以肢根勤行等(为邪淫之同分)。”
自己通过自己的肢和根,肢就是指自己的手、脚身体方面的这些分支,根就是指男根。所以自己以肢和根勤行这些不净行,勤行邪淫,像这样就称之为邪淫的同分。
下面讲第二个语业。
庚二、语业:
语之四不善业: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这个方面讲了语的四种不善业。首先是讲妄语。“妄语骗他”,“骗他”主要是一种发心,自己想要欺骗对方就叫骗他。“知词义”,主要为了骗他的缘故自己故意宣说一些颠倒的语言来欺骗对方,“知词义”就是对方了知你的词义的时候,不一定完全受骗,但是如果对方听懂你的话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妄语的根本业道,这个方面就是根本的业道。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自己发一个骗他的心,然后我开始宣讲骗他的言语,对方知道我的言语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个妄语的根本业道了。
“同分直言欺他心”,同分方面讲就是直言欺他心,欺他心还是这样的,自己还是想欺骗对方的一种发心,直言就是简别根本业道当中可以说是不正确的语言,歪曲的语言。因为在骗他的时候有的时候明明是东,自己说西,明明是是自己说非,这个方面都叫做歪曲的语言。直言,所宣讲的是真实的,但是还是自己想要通过真实的话欺骗对方,还是想欺骗对方,像这样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使用的方便是一种真实的语言,但是最后还是想欺骗对方,这个叫它的同分。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离间语”是什么呢?属于两舌,离间语就是挑拨语。自己在两个人之间开始宣说挑拨离间的语言,让两个人分开,像这样就是一种离间语。有的时候也宣讲了在两个僧团之间挑拨,过失非常的严重。还有在上师和弟子之间挑拨,过失非常严重,上师和上师之间挑拨,过失非常严重。这些方面在挑拨说离间语的时候也有一般的,一般的就是世间上的人通过这些狡诈的发心,然后让两个人要分开,自己得到利益,像这样就是一般的对境,但是在对境当中有很多严厉的对境,比如说一个寺院和另外一个寺院,一个僧团和另外一个僧团,然后上师和弟子,上师和上师,弟子和弟子等等,这个方面做挑拨离间的语言,他的过失非常的严重的,这个方面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对这些方面讲的非常的详细的。
“同分他言复传离”,“他言复传离”主要是鉴别不是自己在里面,主要开始说挑拨离间语言。“他言复传离”,在另外一个人面前说张三他跟你说什么样的话,像这样把张三传给李四,自己在这个里面没有通过自己的发心,自己编一些挑拨离间语言,只不过是把他言传给另外一个人,然后令他们分离,这个也是一种同分的,同分的业道。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所谓的绮语,这个方面讲“恶论无稽谈”,“恶”论主要是讲外道的论典,外道的论典都叫做恶论。受持外道的论典就是受持恶论,受持恶论这个方面叫绮语。受持恶论方面也有它的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真正的业道,真正的业道主要通过染污心,我对这个外道的论典很有信心,很有欢喜心,然后通过这样一种发心去受持、去学习,这个方面就叫做“受持恶论”,这个可以说就是绮语了。
如果是为了破外道,比如说以前这些印度的论师,印度的论师月称、龙树这些大的菩萨大论师,他们是为了破斥外道,还有法称论师等等,他们是为了破斥外道的缘故,所以首先去受学或者研究外道的论典,这个方面根本不叫绮语,不是绮语根本的因。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检讨自己相续有没有对于外道的这些论典,他们的修法有很强的兴趣讨论,如果是这样,很有可能成为绮语的。如果自己是为了辩论,为了压服外道,为了弘扬佛法,然后如是如是了解一些外道的观点,这个不算是真正的绮语的因,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的。
但是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他也给我们讲过,真正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初学者就是刚刚入佛门的这些人,实际上百分之百的时间都要用在佛法上面,一点都不能看外道的观点,因为这个时候自己相续当中的佛法的正见还非常非常的微弱,所以说这个时候连佛法的观点都没有了解,没有生起定解,这个时候如果再去广大的看外道的这些经论,非常有可能内心当中受到染污,所以像这样必须要注意的。
还有如果自己对于佛法方面定解已经比较稳固的时候,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看佛法,百分之三十的时间看外道,看外道的论典,这个方面是不会受到染污的。然后自己完全对佛法的含义生起定解的时候,你可以不学佛法,然后你每天去看外道的,这方面不会受到影响的。所以说对于我们来讲,或者你就是初学者,要不然你是稍微稳固定解的人,要不然你就是真正稳固的人,反正这三种之外是没有第四类的。所以我们应该观察自己是不是初学者,初学者不是从时间来分的,即便你学佛十几、二十几年,即便是你出家十几、二十几年,这个也不一定就不是初学者。初学者的意思看你内心当中对佛法掌握的程度,如果即便出家了几十年,或者说已经学佛几十年的老居士了,但是对佛法的义理没有生起定解,还是晃晃悠悠,还是没办法产生很多根本的正见,还是安立在初学者当中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自己是初学,对佛法方面的因果、解脱的正道、佛果的功德,这个方面还没有生起一个绝对定解的时候,最好不要看这些外道的论典和修法的方式,这些方面都是要远离的。这个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相续,我们的相续很脆弱,所以说这个时候不保护,很容易被染污的。就像一个树芽,一个树苗刚长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保护的阶段,因为它非常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说现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一点点的定解,一点点的对佛法的正知正见,这方面也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个萌芽状态的正见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因为现在这个环境非常污浊,这样环境当中很多很多非法的语言到处横溢的。佛法当中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以说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正见,自己的正见开始生根发芽了,必须要让它开花结果,要让它开花结果,必须要长时间的依止殊胜的善知识,然后开始接受正知正见,然后慢慢慢慢使自己的正见开始稳定,然后产生修法的功德。有了修法功德之后触证法界、亲证法界之后,这个时候就不会再受到任何外面环境的影响了,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
“无稽谈”,就是和佛法方面无关或者说是无稽之谈。比如说小丑在戏台上说了很多笑话,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也包含在绮语当中的。还有平时道友之间互相开玩笑,像这样也是包含在绮语当中。这个绮语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所以不注意的时候,两个道友很熟悉,然后互相开个玩笑,真正观察的时候,这个也是包含在绮语当中的。
“同分无关非法语”,同分就是无关的和正式无关的非法的语言是它的同分。
“粗语刺伤他心言”,这个粗语或者粗恶语,刺伤他心言,就是能够他心刺伤的语言。比如说直接骂别人,你是什么聋子、瞎子,或者直接揭别人的短,这个方面都叫做粗语。反正这样的粗语说完之后直接能够刺伤别人的心,这个方面必须要直接断除的,不能够继续宣讲的,这方面就是粗语。所以尤其作为学《入行论》的人,尤其作为发菩提心的人,说话一定要注意,一定要避免粗恶语,粗恶语说出去之后,一方面马上就可以刺伤别人的心的。还有很多论典中讲,通过粗恶语刺伤别人的心,很长时间之后都不会恢复的,这个伤口不像平时我们手、脚上面扎一个刺,或者被刀砍一刀,这个方面短短的时间就会愈合的。通过粗语刺伤别人的心,很长时间不会愈合。
有的时候我们就想,自己小时候或者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刺伤过我的心,或者同学之间刺伤过我的心,这个时候想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有点不舒服,所以像这样我们就知道,通过粗恶语刺伤别人的心的人,伤口很难以痊愈。所以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必须要直接断除这个粗恶语。
“同分令他不悦语”,“同分”就是虽然没有直接说很难听粗暴的语言,但是令他不悦的语言这个也要避免,说话的方式方面,自己虽然说了很柔和的语言,但是这个柔和的语言棉里藏针的一种,虽然说的很柔软,但是很柔软的语言当中会刺伤别人的心,让他不悦意会的话会带出来,所以这个方面还是要避免的。不管怎么样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这方面我们都要尽量避免。
这些是通过语言而造业,故而称为语业。言说改变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实语即是妄语,见到以直言可欺骗对方便言说为其同分;(此等是通过语言而造业故称为语业,言说改变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实语即是妄语,若见以直言可欺骗对方便言说为其同分;)
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是讲言说改变他人想法的不真实的语言,自己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然后宣讲一种不真实的歪曲的语言就叫做妄语。然后见到直言可欺骗对方,如果通过歪歪曲曲的语言达不到目的,然后通过说真实话的方式可以欺骗对方,就开始宣说真实语言。这个方面可以叫做妄语的同分。
这个妄语可以分很多类的,实际上一般的妄语、还有大妄语、上人法妄语,这方面很多很多妄语,反正言说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这个都叫妄语,都叫做妄语的。像这样比如说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这方面就是一种世间的妄语,然后看见了说没看见,没看见说看见了,这个方面都叫做妄语。还有说上人法妄语,就是自己没有得到神通,自己没有得到四禅,自己没有获得初地的功德说自己获得了,或者说已经能够入什么禅定了,这方面都叫做上人法妄语。大妄语就是说佛说没有功德,没有解脱道,这方面都叫做大妄语。
口出挑拨他人关系之词为离间语,一人所说之语到另一人前漫说为其同分;
言说挑拨离间的语言就叫做“离间语”。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自己到另外一个人面前去漫说,去传讲他的话,就是他离间语的同分。
供施诗韵等违背正法的无稽之谈为绮语,谈论与时间毫不相干之语是其同分;
供施,供养和布施。供施当然不是指佛法当中的如理如法的上供下施,上供三宝下施众生,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供施主要是讲婆罗门教当中的四吠陀有供施这部分。自己对于婆罗门教当中这些供施很感兴趣,然后开始宣讲、开始受学、开始读诵,这方面都叫供施。还有诗韵,诗韵对于这些外道或者非佛法当中的韵文,然后非常有兴趣,反复去吟诵,这方面也是绮语的根本业道。还有唱一些流行的歌曲,或一些染心的话语,或者说这些国王论,说这样一种乘论,说盗贼论,这方面全部都叫绮语。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多道友在吃完饭之后就开始聊天,聊天就开始讲天下的大事,这个国家怎么样,那个国家怎么样,我们国家的武器怎么样,那个国家的武器怎么样,像这样一宣讲,真正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很必要的,不是为了引导别人,就称绮语。反正宣讲这些武器,宣讲很多这些国家的国王怎么样,那个国家总统怎么样,或者说大乘论,大乘怎么怎么样,或者说盗贼论,盗贼怎么怎么样,反正这些全部都是属于绮语的,这方面是很难以认知的,很容易就犯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业道方面反复看。因为这个方面不反复看,内心当中引不起一个警觉,不引起警觉,我们相续当中绮语的习气非常严重,所以说一不注意马上开始说绮语了,所以必须把像《极乐愿文大疏》这类的论典翻出来,反复看它的公案。因为有的时候直接宣讲这种业道,对于我们来讲有的时候难以接受,或者难以很深的扎到业根当中。然后看一看这些佛经当中公案,说妄语直接引发的果报是什么,说绮语引发的果报是什么,然后某某人说绮语受到什么果报,这个方面内心当中会有一个比较重的、比较大的触动。
只要自己的心有强大的触动的时候,才会在自己想要说绮语之前马上认识到,马上遮止,像这样可以不会犯绮语。如果真正犯了绮语,他的过失也是相当严重的。实际上说绮语属于十不善业道,十不善业道任何一个业道都能让自己堕恶趣的,所以这个不是一个小业,有的时候我们说开个玩笑,这个哪是一个什么业嘛。实际上按照佛经的无误的抉择来看的时候,十不善业道当中每一个业道只要是根本业道,都能够堕恶趣,都能够堕地狱的,这个绝对不是说一个开玩笑的事情。
所以如果以前不喜欢说绮语那是非常好的,如果自己以前喜欢说绮语,必须要从现在开始认知,尽量斩断相续,像这样能够避免自己少造这些口业。所以很多地方我们的业都是从口里出来的,这个嘴巴很容易造业,诽谤大德诽谤佛法,这方面也是口业,然后说妄语、说绮语、说粗语、说离间语,也是口业,反正通过这个口业造了很多受苦的因。
我们翻开《贤愚经》,翻开《百业经》,我们看一看这些堕落的人,很多都是语业,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巴的缘故,随随便便的想,随随便便的说,然后最后就堕落了。堕落了之后当然受苦,感受这些痛苦,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就必须要知道这些过患,然后厉厉的遮止,像这样就是绮语。
“谈论与时间毫不相干之语是其同分”,“与时间毫不相干”理解的时候是不是理解成不是正事情。有的时候说正事,这个不是真正的绮语的同分。然后谈论的时间和自己的正事,要办的正事不相干的这些话都是同分。
不悦耳并刺伤他人之言为粗语,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之语是其同分。
这个方面讲了不悦耳的语言,就是比较粗暴的语言,说脏话或者说揭露别人的过失,这方面都叫做粗恶语,不悦耳的语言,直接能够刺伤他人的心这方面叫粗恶语。“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之语”,虽然自己说的时候不像很粗暴,说的很委婉,但是实际意义上还是能够刺伤他人的心,或者自己内心当中有个发意,有一个作意,自己想要让他不悦意,让他不舒服。说的时候当然说的很柔和,但实际上还是可以说是粗恶语的同分。
《俱舍论》中云:“妄语即转他想法,词义明显被了知。离间即为分他者,染污性心之词语,粗语则指刺耳语,所有染污皆绮语。”(《俱舍论》云:“妄言转他心,彼亦知词义,为使离间故,说具惑心词,粗语不悦耳,诸具惑绮语。”)
在《俱舍论》当中世亲菩萨也是这样讲的,“妄言转他心,彼亦知词义”,“妄言转他心”,所谓的妄言就是转变他人的心意,把他的心引到不正确的这一部分去,就叫做妄言转他心。“彼亦知词义”,对方也必须要了知这个词的含义,他听得懂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时候听懂的时候,什么时候根本业道就形成了。
“为使离间故,说具惑心词”,为了使本来自然和合的两方离间的缘故,分开的缘故,说具惑,具惑就是具有烦恼心的这样一种词语。
“粗语不悦耳,诸具惑绮语”,就是粗语是不悦耳的语言。绮语是什么呢?绮语就是诸具惑绮语,具惑就是具有烦恼的这些话语,全部叫做绮语,这个方面虽然有辩论,在有部和犊子部当中有辩论,但是这个方面直接讲了诸具惑绮语。那么有的时候我们说绮语是随随便便讲的,我们道友之间随随便便说的,也没有说什么具惑,但是华智仁波切在分析的时候讲,当你在宣讲这个的时候,你和肯定有一个和他相近的贪心或者痴心的,肯定有贪心或者嗔心的。比如说当你说这些世界大战的时候,肯定你对这个非常有兴趣,反正有兴趣就有一个贪欲心,这个贪欲心引发你说这种话,所以肯定是一种通过烦恼引发的语言,通过烦恼引发的语言绝对就成了一种堕恶趣的因,绝对是感受痛苦的因了。
或就是说其他话,或者通过嗔恨引发,对他很不满意,然后开始说这些绮语的,互相聊天的时候就这样,所以说必须要了解和注意的。
《俱舍论释》中云:“虽为直言亦为欺骗之性为妄语之同分;如其所说而言告他人为离间语之同分;与时无关之语为绮语之同分;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即粗语之同分。”
这个是前面无垢光尊者一一作了解释了。
下面讲第三个意业,就是讲意之三不善业。
庚三、意业:
意之三不善业:
这个主要是安立在自己的心上面,心方面的业,三种不善业。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首先就讲意的三种不善业当中的贪心的业,贪欲心的业。
“贪心是图财欲己有”,是自己根本没有知足少欲的心,对于别人的钱,对于别人的财物然后自己生起欲自己拥有的心,这个方面叫贪心。如果你得到之后,另外一回事,如果即便不得到,任何时间当中我对别人的钱想得到,想要我自己拥有,或者别人的房子,别人的衣服等等,反正自己想拥有的心就叫贪欲心。这个不一定付诸于行动的,不一定在身语当中表现出来的,只要是自己内心当中生起图财欲己有的心的时候,贪心的业道就已经成就了。
“同分贪他闻等福”,“同分”就是他的所贪不是这些财物,所贪是他人的“闻等福”,“闻”就是听闻,听闻的功德,多闻的功德,思维的功德,辩论的功德,就是想如果别人这样的功德,我得到该多好。像这样有这样贪他闻等福,但是这种贪他闻等福,有的时候我们说是对于佛的功德有生起这样佛的功德我得到多好,这个不就成了贪心的同分了吗,这个还有一个发心,什么样的发心?心怀愤恨的心,不是一个对于善法随喜的心。如果是对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或者其他道友的功德,通过随喜的心生起一个羡慕或者愿他们相续当中的功德我得到该有多好,这个方面并不是贪心的同分。
这个方面有一个心怀愤恨,自己非常的不舒服、不悦意,然后想他们的功德我得到,这个方面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烦恼心染污,通过烦恼心发起的贪心,所以说绝对是包含在不善业当中的。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所谓的害心是在嗔恨的前提下面损害他人的心,一方面有个嗔恨,一方面有一个损他众的心,这个方面就是真正的害心的根本业道,否则单单一个嗔恨,但是我不一定产生一个想要让他倒霉或者让他死亡这种损害他人的心,不叫做害心的根本业道。所以像这样讲嗔恨是第一个,然后损他众,想要损害对方这个方面就是害心。“同分不利生嗔心”,不利就是不利益,“同分”就是我对对方不想做饶益,然后生起一种嗔恨心,这个方面就是他的同分。同分虽然也是不想饶益对方的心,也是一个生嗔心,但是并没有一个想要损害他人的这种心,所以这个方面和根本业道还是有差别的。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所谓的邪见就是常见、断见、无因果见,像这样真正称之为邪见的。所以如果认为常断无因果,认为没有因果或者认为没有前后世,没有解脱道,这个方面内心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叫做邪见。这个方面平时对上师生了邪见,或对什么生了邪见,实际上都是同分的,全是同分,真正根本业道就是对于把无因果、无后世的这样一种见解叫做邪见。如果真正很粗猛的无因果的见生起来的时候,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你相续当中一切的戒律就在这个刹那当中完全失毁了,而且你的善根绝对是停止增长的,不可能再增长。这个方面力量非常非常大的,所以说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讲,没有一个比这个更厉害的,所以有的时候破一个戒律,或者做了其他的事情,但是这个不是根本上毁戒,如果不是根本上破了根本戒的因,还不算是真正的很严重。但是邪见这个心力,内心当中生起很坚固的,认为绝对没有因果,绝对没有后世,这些一切的因果全都是佛说出来骗人的,如果生起来这样一种信念的时候,你相续当中一切的戒律所依没有了,戒律的所依没有之后,你的皈依戒,你的居士戒,或者沙弥、沙弥戒,比丘、比丘戒,你的菩萨戒,什么戒律都没有了,全部已经失毁了。这个方面《俱舍论》讲的非常非常清楚的,如果你要恢复,你要恢复善根,必须要重新生起有因果的正见,什么时候生起了有因果的正见的时候,这个邪见消除了,然后你的戒律按照很多大德讲,必须重新受。像这样没办法说生起了正见后你的戒律就恢复了,你的善根已经断掉了可以恢复,但是如果你的相续当中戒律失毁必须重新受戒的。这方面邪见非常非常可怕,所以现在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必须要尽力的避免这些无因果的外道,常见、断见外道,宣讲无因果、人、环境、书籍,一切的这样一种传媒,全部要远离。否则我们相续当中因果的正见很虚弱,一受到引诱马上就会转变的,这个方面和以前所受的教育也有关联,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必须要长时间的闻思经论,尤其是对于因明,对于《释量论.成量品》方面必须要再再的听闻,让内心从理论方面生起绝对有因果,决定有后世的定解。从理论方面说服自己,而不是单一的靠佛语、教证,单一的靠这些公案。有的时候你如果是个利根者,你的根器很利,你完全靠佛给你宣讲,佛说有前后世然怎么样,然后靠佛经当中的这些公案,还有一些事例宣讲的时候,自己可以生起不退的信心。
但是如果以前我们相续当中受了很多无因果的教育,像这样单单靠这些不行,那么怎么办呢?必须靠因明的推理。因明的推理一个一个给你推出有因果,一个一个给你推出有前后世,这个方面推出来之后,内心当中才踏实,不会生起反方面的邪见。否则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如果一旦生起了邪见,而这个邪见又没有改变,没有转变,这个是非常的严重的。不要说是什么成佛、解脱,绝对堕恶趣的,有这样的邪见,无因果你绝对是倒时候堕无间的这样一种业,所以说这个方面非常可怕的。
“同分增损等等倒见,它的同分就是增损”,增就是增益,损就是指损减,倒见就是颠倒的见。那么对谁生起增益和损减呢?按照注释当中讲,对于如理讲法的善知识或者对于正法生起增益和损减见。所谓的增益见就是正法和上师没有的过失,你认为他有这个叫增益,把没有的东西说为有叫增益。本来这个善知识他的戒律很清净,或者说他的这些过失都没有,你就诽谤他说有,或者说你相续当中生起一个邪见说他有这个过失,戒律不清净,这方面把没有说为有,这个叫增益见。
损减见把他有的功德说没有,正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解脱,你说这个正法修起来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或者我依止的这个善知识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方面叫损减见。这样一种增损见解就叫做同分,同分不是根本业道。
他的资财等若是我的该多好的想,即是贪心。
注释当中进一步讲什么是贪心?别人的资具如果是我能够得到应该多好,生起这样一种想的时候就叫贪心了。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避免,像这样很容易生起的,看到别人好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我能拥有该多好,看到别人有的时候,这个东西我拥有该多好。实际上我们说你生起一个心,就是一个圆满的贪心的业道,生起第二个心又是第二个圆满的业道。那么贪心它的力量是什么?贪心的力量上品的堕地狱,中品的堕饿鬼,下品的堕旁生,像这样绝对不是一个好sua56:15的一个心。他如果生起了之后,能够直接引导我们到恶趣当中去的,所以这些都是自性的不善.如果是前面的身三语四,如果你的发心纯正,还有可以说有开许的时候,在菩萨戒中有开许。但是意三业,贪心、害心和邪见永远没有开许的,什么时候生起这个贪心了都是一个恶业。所以说对于其他的资具或者这个方面兴趣过于浓厚,很容易生起贪心的根本业道的,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贪心。
心怀忿恨暗想对方的多闻等福德若为我所有该多好,为其同分;
自己的心怀一个忿恨心,看不惯别人的多闻,然后通过这个不悦意的心想对方的多闻、定解的功德、修证的功德等等这些功德,如果是归我该多好,这方面就是贪心的同分了。
损害他众的念头即为害心,不愿饶益其余众生并且心生嗔恨为其同分;
害心是什么呢?损害他众的想法就是害心。想要损害对方,让他倒霉或者让他全家死亡,让他翻车,这方面都叫做损害他众的想。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尤其是对不悦意的对境,对所谓的怨敌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就是害心。再说你是什么大乘的行者,再说你是个什么好的修行人,反正不管,你自己观察你自己的心,你观察你的心对于这些不悦意的对境有没有生起这个心、想法,生起的话肯定不用说,就是害心,这个是没有开许的,确确实实没有开许的时候。所以说作为菩萨、修行者来讲,必须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普遍的如母的想法,然后普遍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大乘菩萨道,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制止我们相续当中恒生害心的相续。
“不愿饶益其他众生并且心生愤恨为其同分”,这个就是同分不利生嗔心,“不利”在注释当中解释成不愿意饶益其余众生叫不利,不利益对方的意思。然后并且心生嗔恨就称为同分,我不想利益他然后生起嗔恨,不想利益他和想要损害他这个还是完全不相同的。就是说不愿意饶益对方,还是轻一点,他的作意轻一点,完全想伤害对方,制对方于死地,这个方面、这个心要严重的多了。所以为什么将后面这个划分在同分当中?不愿意饶益但是也不一定说明我想伤害他,只不过说我不愿意饶益你而已,然后再加上一个嗔心,这个就是它的同分。
诽谤业因果堕于常断边即是邪见,对正法及如理讲法之善知识等进行诽谤为其同分。
诽谤业因果堕于常边和断边,常边就是一些常见的外道所守持的观点,就认为像这样都是恒常不变的,这一切都恒常不变,根本没有一个心生解脱,这方面就是一个常边。断边就是现在的一切法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一世死了之后,完全趋于断灭,不会再有后世,这方面是断边。反正如果是常边和断边都会引发这样过失的,这方面诽谤业因果堕于常断边就是邪见。
对正法和如理讲法的善知识进行诽谤就是它的同分,生起邪见也好或者诽谤也好,像这样就是它的同分。
《俱舍论》云:“贪倒欲他财,害心嗔众生,许无善不善,即是邪见也。”
在《俱舍论》当中世亲菩萨这样讲。“贪倒欲他财”就是颠倒的想要他人的财物,这方面就是一种贪心。“害心嗔众生”,“害心”就是嗔恨众生。然后邪见是什么呢?许无善不善,承许没有善,也没有不善,这方面就是邪见,即是邪见也。下面引用佛经注释再宣讲它的同分:
《众生分辨经释》中云:“嗔他多闻等福为贪心之同分;不乐利他且怀嗔恨为害心之同分;诽谤善知识、正法与他众为邪见之同分。”
这个和无垢光尊者解释是一个意思。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个方面次第引导我们的相续趋向于殊胜的解脱和佛果。在引导文当中首先宣讲了共同的引导,共同的引导主要是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的这个殊胜的窍诀。我们如果不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追求现世的今生世间八法,如果生起了厌离心,自己的一切修行将成为解脱之因,所以说这个对于修解脱道的人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在讲四厌世心当中的第四种厌世心,在讲业因果,一切都是业因果的自性的缘故,所以说修行者不会希求于后世的人天的善果,不管怎么样,人天的善果它的因就是有漏的善业,然后通过有漏的善业的这个因不会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说我们在了知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之后必须要发起解脱的意乐,修持出世间道的这样一种因果,像这样是无垢光尊者的意趣。
前面我们在讲不善业,不善业当中分了十种,十种不善业的分类已经讲过了,今天讲第三个科判,不是讲第三个科判,还没讲完,意业前面讲了一部分,主要是对于贪心、害心和邪见它们的根本业道和他们各自的同分作了观察,也引用《俱舍论》和《众生分辨经释》这方面作了观察,今天接着进行宣讲:
此处仅仅说诽谤正法与善知识是邪见之同分,
此处的意思就是说在《心性休息》颂词当中,或者说在《众生分辨经释》注释当中宣讲诽谤正法和诽谤善知识是邪见的同分而已,不算是根本的业道。
而《般若八千颂》中说:“须菩提,积谤正法之业者即堕入恶趣转生为邪见众生,于无间大地狱受苦,直至为火坏劫出现时,方转生于他世间界诸大地狱中,至为火坏之劫出现时亦有其余……”
“而”的意思就是《般若八千颂》当中所讲的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尤其是诽谤正法的过失极为严重,他就是直接堕无间地狱的无间进取因,所以在讲十不善道的时候有些经典和论典的观点就是它是邪见同分。在《般若八千颂》等这样一种殊胜的大乘的经典当中去宣讲诽谤正法的业是极为严重之业。
这个方面佛陀对须菩提尊者讲:“积谤正法之业者即堕入恶趣转生为邪见众生”,如果你积累了谤正法的业,就会堕入恶趣转生为邪见的众生。
“于无间大地狱受苦”,就会堕到无间地狱当中感受很严重的果报。
“直至为火坏劫出现时”,如果说是自己在造了这样一种谤法业,然后堕到了无间地狱当中,受这样的痛苦,前面我们在讲第二品的时候,不是已宣讲过整个器世界必须要通过“七火一水一风”毁坏的方式来毁灭,所以说这个时候其它的地狱当中的众生如果它的业力还没有尽,它会通过法性自力通过缘起自力转生到其它世界当中,这个当中没有谁来操纵,不是说谁统一安排把这一批众生转到其它的地狱当中,没有这样一种安排的这个人,但是通过众生的业力所感的缘故,法性缘起自力,所以说当这个世界的地狱毁坏将被火焚烧的时候,这些有情将自然地转到其它的安住的地狱当中受苦,然后那个世界的地狱毁坏之后,如果业还没有尽,又会转到其它地狱当中去受苦,这方面就是直至自己的业尽之间一直要感受痛苦的。所以说“直至为火坏劫出现时转生于他世间界诸大地狱中,至为火坏之劫”。“至为火坏之劫”就是说它第二次转生这个世界,如果又被火毁坏,它自己的业还没有尽,又出现其他的地狱当中。
所以说“
其中宣说了此类人将受无量痛苦”,
在《般若八千颂》当中就讲此类人,此类人主要是讲诽谤正法的人,诽谤正法的人他会感受极其严重的痛苦,诽谤正法也是可以说很多经典和论典再再提醒的,再再鞭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业。法王如意宝也是经常地提醒,上师也经常提醒,所以说我们自己也必须经常要提醒这样种不要造诽谤正法的业。诽谤正法的业,比如说认为小乘道没有解脱道,或者说缘觉道没有解脱道,或者说大乘菩萨道不是正真的正法,或者说净土宗不是正法,密宗不是正法,禅宗不是正法,反正对于其它的是正法的诽谤为非正法,这个实际上已经积累了谤法之业,积累了谤法之业,他死了之后就堕到地狱当中去感受无量痛苦。所以说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尤其是有的时候作为讲解正法的人,讲解正法的人相续当中首先树立一个一切佛法圆融的这样一种观点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说从小乘佛法乃至于大乘显宗的佛法,乃至于密宗的佛法,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殊胜的佛法,如果将这一切是正法诽谤为非正法,或者说没有解脱道没办法断除烦恼等等,实际上就已经积累了谤法之业了,这方面要非常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以前我们也讲过,在道友与道友之间在互相辩论的时候,这个有的时候情绪比较高涨,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这些说话就不注意了,因为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他的心比较激动,心一激动他的思考的余地就少,思考的余地一少之后就随心所欲,反正自己认为的自己的观点正确,其他的不正确,开始诽谤开始驳斥,这方面是容易造谤正法的业的,这个方面非常地注意。
还有就是这个教派和那个教派之间,显宗和密宗之间,大乘和小乘之间,这个方面都应该知道,都是佛陀所宣讲的正法,如果哪一类正法有错误,第一个佛陀就有误,因为这些都是佛陀宣讲的缘故,所以实际意义上佛陀是没有这样一种错误,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根性,他宣讲了义、不了义这个方面有差别,如果认为这些没有解脱的,或者说是非正法,这方面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果报。
以前不要说其他的,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示现的。因为法王如意宝在年轻的时候在石渠求学,辩论一个《俱舍论》当中的问题的时候,当时法王好像示现‘这个是世亲菩萨的分别念造的一个观点’,好像就是从这个方面稍稍地说了一句,说了一句之后,非常后悔,乃至于我们就知道在晚年的时候一提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显现上就非常地恐怖,然后让僧众一起开始念忏悔之王的仪轨,念心咒,然后开始忏悔这样的罪业。所以说法王如意宝肯定是示现的,从他老人家相续当中不可能有这样一种烦恼心引发的谤法的观点,但是提醒下面的弟子,因为他老人家的弟子非常多,所以说有的时候讨论、有的时候辩论、有的时候宣讲等等,这个时候都有可能在语言上面对大德不恭敬的,对佛法不恭敬的,这个方面开始通过语言造业非常恐怖,所以说他也是经常要忏悔的。作为我们来讲,不敢说相续当中没有这样一种谤法的罪业,所以说平时在修忏悔文的时候,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还是要励力的忏悔这个谤法之业,否则这样业不忏悔清净,肯定会感受非常严厉的痛苦的,也就是说这样一种业力会导致地狱当中的痛苦。而且这样的业很细微,很细微前面也讲过,一方面是他难于察觉,难于察觉的侧面就很细微。还有一个就是说难于断除,他的罪业相续难于断除,这个也叫很细微,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念了几句金刚萨埵心咒,拜了几次佛肯定已经没有了,这个不敢决定的,这么细微的罪业不敢说是随随便便的修几个仪轨就可以清净的,必须要非常殷重地经常要忏悔。所以从法王如意宝显现上在晚年的时候都还在忏悔,我们肯定在死之前还是必须要励力忏悔这样种罪业的。仁波切在讲这一段的时候也是再再的提醒我们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寂灭定幻经》中云:“纵经数多劫,身五百由旬,彼头亦五百,每一头上有,不少五百舌,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数,极炽而耕作,诽谤罪业致。”(《寂灭定幻经》中云:“纵经数多劫,身五百由旬,彼头亦五百,每一头上有,不少五百舌,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数,极炽而耕作,即诽谤罪业。”)
无垢光尊者又引用《寂灭定幻经》的观点来宣讲诽谤正法的罪业。“纵经数多劫”,说明它的受苦的时间之长,它的时间非常长,要经过很多很多大劫当中就这么长时间的受苦。
“身五百由旬”,说明这样一种受苦的身躯的所依是非常大的,自己的身体已经长达五百由旬,或者说纵宽五百由旬。在很多经论当中有这个说法,身体越大它的这样一种苦受乐受就越大,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平时讲杀这些微小的生物,或者杀人,杀牛,杀大象,一方面都是生命这个侧面没什么差别的,但是这些身躯越大它的苦乐的觉受就越大,所以说当你杀牛杀人的时候,他的罪过往往是大于杀蚊子、蚂蚁等等这样的罪业的,这方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所以我们就知道地狱当中的众生,它的身躯越大,它的苦受也就越大。所以它的身躯影已经纵广达到了五百由旬,五百由旬这么大的身体,它的这个就是说痛苦觉受是非常猛烈的,这个方面也是也是说明它这个方面一个受苦所依的严厉。
“彼头亦五百”,然后像这样一种身躯当中有五百个头,五百头当中每一头上有不少五百舌,每一头上有五百条舌头。
“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数”,就是在一个舌头上面有这样一种耕犁,这样一种耕地的铁犁,这个铁犁就是不少五百数,就是一个舌头上面有五百个数,然后就是说一个头上面有五百个舌头,然后一个身上有五百个头,然后自己的身体也是五百由旬,所以就是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它就是感受的非常的严厉的痛苦。
“极炽而耕作”,极炽的意思就是这样一种铁犁是燃烧的或者说是炽热的铁犁,非常非常的炽燃。非常炽燃的这个铁犁在自己的舌头上耕作。
“即谤诽谤罪业”,这个就是诽谤正法的罪业。所以说对于这个学佛的人来讲,不可不慎的一个可以说是必须要取舍之处。就是说对于这样的一种罪业,应该再再的了解,再再的发誓,对一切的宗派、对一切的大德,反正纵遇生命危险绝对不诽谤,绝对不说这样一种话。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对我们做过教诫,反正对于这些自己不认识的、自己不熟悉的这些上师,这方面你不需要去赞叹他,也不需要去诽谤他,放在那个地方就可以了,不管他就可以了,这个方面不会造业的。所以说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上师,你如果极力的去赞叹他,也许以后成为自己后悔的因。因为我对这个对境的不了解,不了解万一他不是一个真正具有法相的,或有争议的一个对境,我现在赞叹之后,又给自己造很大的麻烦。然后这个对境我不熟悉,我去诽谤他,也是给自己造很多的麻烦,所以法王如意宝讲了窍诀,放在那个地方不用管他,也不用赞叹也不用抵毁,这个方面就是非常殊胜的一个取舍的教言。
《宝积经》中云:“迦叶,吾与同吾者方能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可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否则,会堕落之故。”(《宝积经》云:“迦叶,吾与同吾者可了知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了知法与补特伽罗。而否则,会堕落之故。”)
这个《宝积经》当中就是这句话,就是加持力就非常大了。或者对于我们来讲非常有作用的一句话。那么佛陀对迦叶尊者这样讲,“吾与同吾者”,吾是谁呢?这个吾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同吾者”就是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获得佛果的这样一种相续就叫做吾与同吾者。佛陀和其他的共同获得佛果的这样一种相续,可了知法与补特伽罗。可以了知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然后补特伽罗当中,这个补特伽罗他是一种因,他的相续已经成熟了,这个补特伽罗已经解脱了,这个补特伽罗相续当中具备很多很多的烦恼、习气、种子等等。谁能够真正彻底的了知法和补特伽罗的差别呢?佛陀说只有我和同我一样获得佛果、获得菩提果位的人才可以真正彻底了知法和补特伽罗。
“凡夫不了知法与补特伽罗”,一般的凡夫人怎么可能了知法和补特伽罗,不要说凡夫就是真正的十地菩萨他也没有办法完全了知。相续当中还有就是细微的所知障,这个没有断尽的缘故,所以说乃至于十地菩萨,真正要圆满的了达一个法和补特伽罗的差别,没办法,只有依靠教证。依靠什么教证?依靠佛的教证,依靠佛经的教证,然后才可以做抉择的。所以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在抉择这些问题,不是说按照自立的抉择,按照自立是根本没有这样一种能力的。主要是是依靠佛陀的经典,然后就是大菩萨的论典,这个方面所宣讲的因果的规律,因果取舍的方式,然后重复的宣讲,实际上真正要了知这个因果的规律只有佛陀。所以说在很多大德翻译律藏的时候,在翻译这个戒律的时候,首先是顶礼一切至尊,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这些因果,制戒或者说制戒的功德,而可以说是这个坏戒的过失,坏戒之后堕多少时间的地狱,或者说你守戒有多少的功德,这完全都是佛陀才能够知道的,最微细的取舍只有佛陀的一切知才知道。所以说像我们这样一种相续怎么可能了知呢?!
“否则会堕落之故”,“否则”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不了知法和补特伽罗,妄加评论、妄加诽谤这个就是堕落的因。所以说“否则会堕落之故”的意思就是说凡夫本身根本不知道法和补特伽罗的差别,但是,就是说是妄加评论、诽谤,最后就是招致这个堕落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想这句话,了知因果和人的相只有佛陀。只有佛陀才能知道,或者大菩萨也能够部份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一种凡胎肉眼,怎么可以知道谁是圣人谁不是圣人?谁是魔王谁是佛陀呢?在我们这个眼光当中,都是一样,全部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就像这个《山法宝曼论》当中讲,如果让我们的手指一个一个的指,这个是菩萨,那个不是,这个是凡夫,那个是造什么业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事怎么办?这个时候唯一的窍诀就是观清净心,对谁观清净心?对一切众生观清净心。所以说很多汉地的大德也是说,除了我一个是凡夫之外都是菩萨,除了我一个凡夫之外都是圣人。这个就是把清净心体现到了极致的这样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对我们来讲有的时候,这当然会生起分别,认为这个是圣者,那个不是,但是不管怎么样,从道理上讲,我们自己这些道理到底能不能分辨,这个是圣者这个不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能力的。既然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就是说对一切众生普遍生清净心,这个是最好一个对治。自己造这个谤法,然后对治自己诽谤这个菩萨罪业的这样一个过失。在《极乐愿文》当中也是说,诽谤一个菩萨,这个罪业比杀三千世界的众生的罪过还要重!我们就是说杀一个众生的罪业已经很重了,按照《正法念处经》的观点来说的时候,杀一个众生,一个中劫五百世要被别人杀的。然后现在你是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都杀完,这个过失无法衡量。但是如果你诽谤一个菩萨,比如说我认为这个人很坏,是我一个道友,我认为他很坏,然后我对他诽谤,实际上他是一个菩萨,那么这个罪过怎么样衡量?这个罪过比你杀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的过失还要严重,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了对境严厉的缘故,对境太严厉了,所以像这样稍微不注意、稍微不慎就开始对他诽谤、说粗语、打骂,这方面的过失非常严重的,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非常慎重去取舍。接下来讲第三个科判:
丁三(果报)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各自分类;三、彼等摄义。
戊一、略说自性:
宣说十不善业之果报:
境心意乐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报,
异熟果与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如果行持十不善业它是什么样的果报呢?在这个颂词当中就这样宣讲:
“境心意乐加行劣”,这个方面说明什么样一种十不善?十不善它的对境是非常下劣的。“境心意乐加行劣”,最后这个“劣”字,它要对应“境”它要对应心、对应意乐、对应加行,对应这四种这样的条件。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十不善业的对境是极为严厉的,比如生贪心的对境。然后就是“心”,就是指他的心态,当时的对应的一种心态非常恶劣,属于一种恶劣的心态。比如说生贪心,或生嗔心,生嗔心的当时的一种心态,它是一种很下劣的心态。然后“意乐”,这个“意乐”就是一种发起,发起一种可以说是业的贪、嗔、痴等等这个叫做意乐。相续当中属于贪心的这种发起或是属于嗔心的发起这样一种前行吧,这方面叫做意乐。然后“加行”,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加行”。加工用行称为“加行”。所以说我们知道正在做的时候,正在打骂众生,正在杀众生,这个就叫加行下劣,不是前行的意思,这个加行就是正行的意思,所以说这个加行也是很下劣的。通过这样的条件—境心、意乐和加行,就是圆满了十不善业。行持十不善业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讲了有四种果报: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宣讲它的果报的。下面就宣讲这个注释当中的内容。
此等不善业是由对境不善、等起(即动机)不善、意乐不善、加行不善而产生的。
就是说不善业是对境不善,就是说是生起贪心的这样一种对境,从对境的侧面来讲,它是一种不善。有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对境它可以是善,可以是不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记的。但这个时候,从十不善业的侧面,从自己内心当中正在造作这样一种对境,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它是一种不善的。
然后“等起”,就是前面的心的意思。就是这个心识等起处于不善的状态。
“意乐”是引发的因。通过什么样引发这样一种这个不善呢?贪、嗔、痴、嫉妒和骄傲三毒和五毒,这方面意乐也是不善的。加行也是不善的,像这样一种正在做殴打或者说偷盗叫做加行。加行不善而产生的。
诸大论中说其果报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在其他的大论典当中,说这样一种不善业的果报有三种。三种当中第一个异熟,所谓的异熟就是异时成熟,就是不是在现在成熟,异时成熟的。这个“异”,就是不同的时间当中成熟。很多时候解释这个异熟果都是解释成后世。虽然就是说也有在今世当中成熟异熟果的,但是极少数。真正的很多异熟果都是在后世成熟,所以叫异时、异地成熟,这个叫异熟果。还有这个异熟果是主要的果,在三种果当中是主要的果。
然后“等流果”,“等流果”有可能是在善趣也有可能是在恶趣当中成熟这个等流。等流就是说这个等流果就是观待于等流因,等流平等而流的意思,谁和谁平等而流,这个因和果平等而流,就是说你造了这样的因,就会有这样一种果,所以说这个叫等流果。当然等流果和异熟果之间是有差别的,是有差距的。等流果相对于异熟果来讲,它是已经异熟果受完之后的一个余习。一个余习引发的这一种果实际上叫等流果。当然下面还要分同行等流和感受等流这两种。
然后讲增上果。增上果的意思就是说不但在相续当中会成熟,而且在外境当中也会成熟一种不悦意的对境,所以这个叫做增上果。增上果主要是成熟于外境的,无垢光尊者颂词当中讲“成熟外境增上果”。下面还继续讲:
窍诀论中说在此三果基础上,加上士用果,共有四种。
有些窍诀论典当中就是讲,在三种果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士用果。士用果以前我们讲过也可以理解成丈夫果。这个士用就是士夫的意思,用就是作用的意思。一个丈夫,一个士夫他的功用很大,可以把小孩子拎过来拎过去,或者把东西拿过来拿过去,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士用果,实际上力量是以这样一种比喻方面讲的。实际这个方面士用果的意思就是说你的恶业会再再增上,除了就是说感受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之外,你的这个恶业的力量再再的增上,力量非常大。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叫士用果。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戊二(各自分类)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首先讲第一个就讲:
乙一、异熟果:
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
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
这些小品、中品、大品是指谁的这样一种小、中、大品?这就是指十不善道,十恶业道的小、中、上品。如果是小品的十不善业就是转旁生;中品的十不善业就是转饿鬼;大品的十不善业就是堕地狱。小品、中品、大品有的时候是通过他的发心,发心极为猛烈或者极其猛烈的贪欲心、极其猛烈的嗔恨心和嫉妒心这方面就叫大品。然后有的时候通过加行再再的造作的、不间断造作的这方面称之为大品。有的时候是从它的对境方面极为严厉的叫大品。比如说父母、三宝、上师、正法等等这个叫大品。所以说像这样只要造了十不善业,小品就转生到旁生,中品转饿鬼,如果是上品的十不善业绝对会堕地狱的。所以现在是约束我们身心的时候而不是放纵我们的身心的时候。如果现在放纵我们的身心,或者就造小品,或者中品,或者上品,反正最后的果报都是不悦意的三恶趣的果报,所以说这个方面宣讲了感受异熟之苦果。通过小、中、大品这样十不善业,最后会感受异熟果报,异熟果报就是在三恶趣当中去成熟的。
《念住经》中云:“以此等小品不善之异熟果将转为旁生;如是以中品不善转为饿鬼;以大品不善堕入地狱。”
这个就是引用了《正法念住经》的教证对于颂词的含义做一翻证成,做一翻旁证,这方面无垢光尊者不是信口开河,这是有根据的。所以无垢光尊者特色就是这样的,说一个然后引用一个教证,说一个然后引用一个教证,有的时候全是教证这样引用的,所以桑耶巴多教证者就是无垢光尊者,他的这样一种论典当中教证非常的多,教证是非常的丰富的,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再再已经体会到了。这个方面就是异熟,异熟它的果报按照颂词和《念住经》教证来看的时候,主要三恶趣,今生当中如果自己造了这样一种小中上品三品不善业,最后都会堕三恶道中,所以它的果报异熟果报主要是三恶趣当中成熟的。接下来讲第二个科判: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讲同行等流果之前我们可以先分析什么叫同行等流什么叫感受等流。前面所宣讲的一样,等流果是异熟果受完之后的余报,一个余习。这样一种余报、余习分两类,一个是同行,同行有的地方也翻译成作者,作者等流和感受等流。所谓的作者等流或者同行等流,比如说以前你在堕地狱以前喜欢造杀生的罪业,以前通过杀生堕落地狱,堕落地狱感受异熟果,然后转而为人,转而为人之后,现在你的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喜欢杀生的习气、兴趣,这个叫做同行。这样一种同行实际上是以前喜欢杀生的等流的果报,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叫做同行等流果。当然有的时也不一定是在人道当中,在这个其他的恶趣当中,比如说旁生当中也可以有同行等流的。比如说以前杀生然后堕落到地狱当中,堕落到地狱当中之后又转生为旁生,转为旁生的时候又转为豺狼转为鹞鹰,这个方面还是喜欢杀生的。老虎或狮子都是喜欢杀生的,所以这方面在恶趣当中也可能有同行等流的,这方面叫同行等流果。
“感受等流”就是在自己的感受方面,如果真实的感受是异熟果,然后在善趣当中它也会感受以前杀生的和他相同的平等而流的这样一种果报叫做感受等流。所以一个是造作作者方面的,一个是感受方面的,所以这两个等流果应该如是分析。
等流分二同行果,经说所行同其果。
“等流分二”这个是总分类的,虽然这第一个科判是讲同行等流,但是在颂词当中等流分二就是讲等流果的时候分两种,分两种同行等流是第一个科判所讲的,第二个科判是后面所讲的感受等流果,所以说“等流分二同行果”。
“经说所行同其果”,在经典当中说我们现在的所行同其果和以前你的业因相同的果报就叫同其果。比如现在我们相续当中嗔心很大,有可能以前曾经转生过毒蛇或者说什么样的一种身份,所以说嗔恨心很重的。有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贪欲心很重,贪欲心很重也许上一世自己是恶趣当中的一个鸽子或者其它的鸡等等这方面贪欲心很重的众生。所以像这样有些地方讲小偷死了之后堕地狱然后转生老鼠,转生老鼠就喜欢经常偷别人东西的,也有这样的。所以我们就讲,可以说是这个“经说所行同其果”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反正现在我们自己相续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性格,各式各样可以说是这样一种习气,这个习气、这个性格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肯定是前世再再串习的。所以说现在如果我们不厉加改正相续当中种种恶习,实际上以后会通过这样恶习会显现异熟果堕到恶趣,然后从恶趣转而为人之后,即便又转生成一个修法的人身,还是被相续中种种的贪嗔痴、嫉妒、骄傲这方面一种很猛烈的这样一种习气所扰,没有办法顺利入道的。所以说就是说现在依止对治是非常有必要性的,现在立即对治也可以避免下世它的异熟果,还有就是以后的等流果还有在修法上就没有障碍等等,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对治自相续当中的顽习这方面非常多的必要性的。
《百业经》中云:“因为行不善业之串习力而于后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转为随行不善业者。”(《百业经》中云:“因行不善业之串习力而于后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转为作不善者。”)
行不善之串习力在后世当中不讲异熟,在后世当中也是转为依不善而生存的人,行不善法的人,转为作不善者的人,像这样从这方面进行一个一个观察,这个就是《百业经》当中对治的教证。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感受等流果:
佛说感受等流果,虽已获得诸善趣,
亦成短寿多病者,资具贫乏敌共用,
夫妻丑陋成怨仇,多遭诽谤受他欺,
眷仆恶劣不和睦,所闻粗言成诤语,
语言无力辩才微,贪欲强烈不知足,
不求饶益他害处,极为狡诈具恶见,
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感受等流果”这方面主要是在身相续当中去可以明辨的,也就是说同行等流也好,感受等流也好,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它的根据、找到它的行踪。反正现在我们相续当中不共的习气、不共的爱好都和以前的等流有关的。当然这个等流有善等流,有恶等流。就是今生当中喜欢闻思修行,今生当中喜欢寂静这个也是一种等流,是以前修习的等流。现在非常喜欢散乱、愦闹,也是以前不喜善法的等流。反正这一切同行等流在自己相续当中一一观察可以认知的,现在感受等流果也可以直接认知的。
佛说感受等流果,
“佛说感受等流果”这是总述,下面是分别对于十不善业感受等流果进行一一宣讲。
虽已获得诸善趣,亦成短寿多病者,
这两句主要是宣讲杀生的感受等流。杀生的感受等流虽然已经获得诸善趣,也就是说已经从恶趣当中解脱了,从恶趣当中解脱出来之后获得善趣,善趣有天界和人间,主要这个方面我们理解成人间而观察的。那么虽然获得善趣“亦成短寿多病者”,这个地方就是说感受的等流都是按照两个两个讲的,杀生感受等流“亦成短寿、多病”,短寿多病一个杀生它的异熟果是堕地狱,然后感受等流果的话,短寿是第一个,多病是第二个。那么我们就知道有的时候或者他刚生下来之后马上夭折掉,在生产的时候难产或者刚生下来不久就死掉了,或者七八岁、十一二岁就死掉了,这肯定就是感受等流果。这个就是以前杀生的果报。
多病,即使不短寿,但在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从生下来到死之前都是疾病缠身,这就是以前杀生的果报,是杀生的感受等流果。
资具贫乏敌共用,
这一句主要是宣讲盗窃、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盗窃的感受等流果,“资具贫乏”这是第一个,“敌共用”这是第二个。也就是他自己生而为人的时候,资具贫乏,非常非常少,他自己的钱财或其他的资具都是很少的,这就是资具贫乏。有时候自己就直接转生到一个非常贫乏的家庭之中,一生下来就开始感受资具贫乏的痛苦。
“敌共用”,有的时候自己有一点财富,却要和怨敌共用,或者被别人莫名其妙地没收了,或者被其他人抢走了,或者有钱的时候马上有一个土水的灾害来了,自己反正就没办法享用。所以像这样,如果自己资具贫乏,或者自己的钱总被别人抢,总被别人偷,总被别人罚款没收,应该知道这是以前偷盗的感受等流果,不要怪别人,就怪自己相续当中的业。这方面就是第二个。
夫妻丑陋成怨仇,
这就是邪淫的感受等流果。邪淫的感受等流果——夫妻丑陋。夫和妻都是长得非常丑陋的。“成怨仇”就是夫妻之间感情非常不好,经常吵架,经常打架,申请闹离婚,这些都是以前邪淫的果报。这就是“夫妻丑陋成怨仇”。
多遭诽谤受他欺,
这个就是妄语的感受等流果。因为以前自己再再地说妄语的缘故,在今世当中多遭诽谤,受他人欺负。自己有的时候为什么凭白无故又遭了别人的诽谤,这个事情为什么偏偏落到我的头上,不落到别人头上。当然这方面一观察,这就是业。不落到别人头上,不落到和你非常亲近的人的头上,单单落到你头上,这就是你的业。所以有时候两个人非常好,但是别人就诽谤你,不诽谤别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你自己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妄语的等流果的业,而别人没有这个。所以如果今世当中自己多遭诽谤,应该知道绝对是前世自己说妄语的果报,说妄语的感受等流果。
所以应该按照智悲光尊者的教言,像这样进行学着。学着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个诽谤,尤其遭到别人无根诽谤,我根本没有做过这个事情,却被别人诽谤,应该知道这个就是消除你相续当中恶业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治。就是这样一种对治,所以应该感谢他,应该怎么想报答他,然后自己念经修法的功德再再第一个就回向给他。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除以前的怨结,另一方面可以修忍辱,有很多很多的必要性。所以应该知道要报答他。“受他欺”,有的时候经常受到他人欺负,也是一种妄语的感受等流果。
眷仆恶劣不合睦,
这是离间语的感受等流果。离间语就是以前自己经常在很多人面前或者两个人之间挑拨离间。在转而为身的时候,即使有眷仆都是恶劣不和睦的。“恶劣不和睦”的眷仆依然不听话,我给他安排什么事情都不照做。这就是眷仆很恶劣。“不和睦”就是眷仆和眷仆之间经常勾心斗角,经常出现很多很多矛盾,这就是自己以前说离间语的感受等流果。
所闻粗言成诤语,
这就是说粗恶语。以前如果自己说粗恶语会感受这样一种等流。“所闻粗言”就是自己恒时听不到比较顺耳的话语,经常听到别人粗言詈骂。“成诤语”的意思就是自己一说话一出口,马上就成为争论的对象,别人就抓住你这句话,马上跟你辩论,马上跟你争论。如果换一人说就没这个事情。如果自己的明显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情况,还是应该按照无垢光尊者颂词当中讲的,这就是以前自己说粗恶语的感受等流果。
语言无力辩才微,
这个就是绮语。以前自己经常说一些废话,没有意义的话。像这样在今生当中感受的果报就是语言无力,自己说话没人听,自己不管怎么样讲,没人听,没人响应你,这就叫语言无力。“辩才微”,就是辩才非常非常微劣,或者乃至就是根本没有辩才,在大众场合当中非常恐怖,自己说话不敢说话,这都是绮语。
所以今世当中如果自己非常喜欢说绮语,没有雄辩力,说话没有力量的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说,有些上师说话很有力量,比如法王如意宝,仁波切等等,他们说一句话确确实实马上就能够起作用,这个绝对是离开绮语的等流。离开绮语,不说绮语的善等流。我们有的时候说话就不起作用,自己反观的时候,现在也喜欢说绮语,肯定从这个习气推置,以前也喜欢说绮语。从以前也喜欢说绮语这样推置,现在感受等流果肯定就是“语言无力辩才微”。这方面可以很清楚的了知。
贪欲强烈不知足,
这个是贪心的感受等流果。因为以前自己的贪欲心非常强烈,贪人、贪财物、贪名誉、贪地位、贪一切的资具,这方面是贪心。如果贪心以前串习得很多,在今世当中感受这种等流果。“贪欲强烈不知足”,“贪欲强烈”是第一个,对什么东西都好像非常想要,有这样大的兴趣。尤其说有的时候别人的破烂不要的,捡回来放到自己家里,有没有用呢?没有用,实际上没什么用,放这就放这了,堆一大堆没什么用。这就是贪欲强烈的一种表现。
还有对于外境也有差别。以前我们在学《辩中边论》的时候也讲过,有增盛障。增盛障就是对境不是这么严厉,自己一下生起了很强的贪欲心,这就是以前贪心串习过多。
“不知足”,就是有的东西还要再再去求,精益求精的一种想法,叫作不知足。贪欲强烈就是对于自己没有得到的,再再想要。不知足是得到了再再想要,再再想要,提高它的品质,这就是贪欲心很强烈的表现。
不求饶益他害处,
主要是讲害心的感受等流果。“不求饶益”,找不到饶益处,“他害处”是经常处于别人伤害的地方。“处”是“不求饶益”和“他害”连起来看,不求饶益处和他害处。不求饶益处是找不到、求不到饶益处的意思。他害处是经常别人伤害你。不求饶益不一定有伤害,但是在不求饶益的前提下面,还要受到别人的伤害,有两种等流果。
有的时候自己平白无故就生起这样一种恐惧心,风吹草动就开始很恐怖,这方面绝对是害心。以前自己对其他众生再再生害心的果报,现在自己有时候突然惊醒,或者有时候一个小小动静马上就开始恐怖,或者晚上莫名其妙生起恐惧心,这就是一种害心的果报。
有的人胆子很大,什么都不怕。有的人胆小如鼠,反正这方面也是他的一种习气,这种习气肯定是以前他串习害别人的心多还是饶益别人的心多。如果饶益别人的心多,今生当中也不会感受非常胆小的果报。但是如果现在很胆小,经常无因无缘受到一种恐怖的伤害,肯定就是一种害心。
极为狡诈具恶见,
这是邪见的感受等流。邪见的感受等流有两种。“极为狡诈”、“具恶见”这两种。极为狡诈是因为以前串习常断见,串习无因果见,通过这样一种果报,极为狡诈,非常狡诈,这种狡诈也不是聪明,也不是智慧,就是对于非法方面非常有才能,骗别人,怎么样去打击别人,这方面有狡诈的心。
“具恶见”,相续当中经常具有这个恶见。有的时候说:“怎么又冒出一个恶见,怎么控制不住又冒出一个恶见。”这个不用说,肯定是串习邪见的感受等流果。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内心当中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恶见,我接触的道友,没办法压制自己的心,坐在那个地方就开始生邪见,坐在那个地方就开始生恶见,恶见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从这个方面的教证看,绝对就是以前的邪见,再再串习的邪见。今生当中虽然进入了修法的行列当中,但是还是对上师三宝,有的时候不想生也生,这样的就是经常“具恶见”。这样我们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相续,一生恶见马上压住它,通过自己所学的佛学的智慧马上去对治,从这个基础上再再地去串习,有前世、有因果、善恶不虚的这种正见,再再地串习。自己再再的串习,再再的给别人宣讲。这样才是真正对治自己。
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十种恶业依次各具两种,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杀生有短寿多病等等,这样“各具二”。
“此为感受等流果”,以上宣讲完了感受等流果的含义。
《百业经》中云:“……一旦转至天界、人间,然以杀业所感而成短寿多病者;
《百业经》当中讲,一旦转生天界和人间,这个方面讲了诸善趣,诸善趣的意思就是不单是人间,天界也有。天界当中有些天人的福报和别人的大力天子比较起来的时候差得很远很远,前面我们在讲天人的痛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也做过抉择。像这样虽然他通过以前转生到天界当中,但是还是要感受这些短寿、多病等等。比如天人和别人打仗的时候,一下就死掉了。别人就不死,一下脑袋就被砍掉,有可能就感觉短寿等业力。人间就更明显了,短寿的极多,多病的极多。前段时间上师不是讲堕胎的是多少?一千万还是多少?中国就是一千万,一年当中。像这样这些很有可能就是杀生的等流果。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生悲心,有的时候就思考业,思考业这样的感觉。还有的时候看这些资料的时候,一方面就是感觉,比如看这个苦孩子的书的时候,一方面就是很明显感受到生起一个悲心,但是马上一转念:这个就是业!
反正你如果造了这个业,你就会感受这个果。一方面如果我造了这个业,以后我就变成这个。如果我没有造这个业,我就不会变成这个。如果这些人没有造这个业,不会感受这个。
所以一方面我们对于这样一种可怜的众生生悲心绝对是应该的。换一种角度来讲,这个也绝对不是偶然的,一个都没有偶然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偏偏是他们感受这样一种极其可怜的痛苦的果报。绝对有的时候对佛陀所宣讲的业因果的道理再再的生起这样一种定解。
像这样就是一种不共的业,引发这样的果报。这就是杀生所感而成短寿多病者。
以不与取而感资具乏少且与怨敌共用;
通过不与取感受资具很少,而且与怨敌共用。
以邪淫所感夫妻不悦意且与他(她)人共享;
如果是经常喜欢邪淫的人,所感夫妻不悦意。夫妻不悦意就是前面所讲的夫妻丑陋。夫妻丑陋当然就不悦意了,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这就是所感的夫妻不悦意。还有与他人共享的,尤其明显。现代当中,婚外恋、婚外性非常普遍。所以这个就是与他人共享的事例。这就是邪淫的业。
以妄语所感多遭诽谤且为他众所欺;
如果经常说妄语,有事没事妄语,有时反观自心的时候,又说一个妄语。根本没必要的,有的时候顺口出一个妄语,顺口说出一个妄语是什么原因呢?这绝对就是妄语的同行等流。妄语说惯了就成了自然,不说妄语不舒服。这肯定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如果不斩断相续,等待自己的就是一个非常不悦意的果报。这就是“多遭诽谤且为他众所欺”。
以离间语所感眷仆恶劣且互不合睦;
通过离间语的果报,感受到眷仆非常恶劣,有的时候招了一个恶眷,招了一个恶仆就是这样的非常恶劣。有的时候偷主人的钱,乃至于谋财害命的也有。还有互不和睦,在眷仆与眷仆之间互不和睦。如果眷仆与眷仆之间不和睦,这个主人心中能舒服吗?这个主人心中肯定不舒服的。所以如果他的眷仆非常听话,非常和顺,主人也是很舒服。如果主人有钱有势,但是他下面的眷仆经常闹架,经常勾心斗角,他绝对处在一种不悦意的心态,这种不悦意的心态就是以前说离间语的感受等流果。
以粗语所感闻不悦耳之语且成诤论之言;
通过粗恶语所感的果报就是经常听闻不悦耳语,然后自己所说的话经常成为争论之处。
以绮语所感言词无力且辩才不定;
通过绮语所感言词无力,非常害怕在大众当中说话,一在大众当中说话,好像觉得心砰砰砰地跳,然后说话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前言不搭后语了,这就是绮语引发言语无力,辩才不定,没有辩才的。经常具备恐怖的。辩才不定,上师解释的时候就是没有辩才,直接讲没有辩才,进行观察的。
以贪心所感贪欲强烈且贪不厌足;
贪心所感就是贪欲心非常强烈,而且自己的贪欲心压不下来,没办法止息。
以害心所感不寻利益且成损害根源;
不寻利益,前面讲了,寻不到利益处,而且成为损害根源之处。“他害处”就是损害根源。
以邪见所感持执恶见且成十分狡诈者。”
通过邪见所感的就是持执恶见,无因果见等等各种各样的邪见,然后成为非常狡猾的人。
《宝鬘论》中云:“杀生感寿短,(损害多灾难,)偷盗乏受用,邪淫敌共享。妄说遭诽谤,两舌亲叛离,粗语闻恶声,绮语言无力。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邪见生恶执。”(《宝鬘论》中云:“杀生成短命,不与取离财,邪淫具怨敌,妄语多诽谤,离间无亲友,粗语闻恶言,绮语言无力,贪心摧所愿,害心生怖畏,邪见持恶见。”)
和前面《百业经》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感受等流只讲一种,上面讲了两种。在《宝鬘论》当中各讲一种。
“杀生成短命”,杀生就成短命的果报。
“不与取离财”,就是经常丢失财物的果报。
“邪淫具怨敌”,邪淫是经常具怨敌的果报,因为邪淫是夺别人的我所,夺别人的我所、受用的缘故,就成为一个互相生嗔的因缘。所以如果邪淫,就经常具有很多的怨敌。
“妄语多诽谤,离间无亲友”,如果经常说离间语,是没有亲友的。
“粗语闻恶言”,经常如果自己听到很粗暴的语言,就是粗语的果报。
“绮语言无力”,经常说绮语,自己的言语、说话没有能力。
“贪心摧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自己心想事成,这就是我们的所愿,但是如果你的贪心串习得很多,“催所愿”,往往你的所愿没办法成办。我想成办这个事情,但不管怎么样,没办法成办。这就是以前串习贪心过多,即生当中感受这种果报。
“害心生怖畏”,害心就经常生怖畏。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不管是真正的怨敌也好,还是其他的战争也好,还是其他的这些风吹草动也好,乃至于没有情由的,自己都会生起怖畏心。
“邪见持恶见”,邪见最后就守持这样一种恶见。
这就是讲到了感受等流果。下面再继续宣讲增上果。
己三、增上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
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
力微损寿难消化。不与取生畏惧处,
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
邪淫生于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
狭窄悲惨不悦意。妄语生于畏不合,
财富不稳受欺境。离间语业所生处,
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
粗语生于盐碱地,瓦砾荆棘枯树干,
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
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
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
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
自然灾害众多境。邪见生处无宝源,
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
这是总述。总述当中说什么是增上果呢?无垢光尊者定义“成熟外境增上果”。增上果就是成熟外境,在外境当中成熟叫增上果。对于这几个果报一定要分析它们各自的不同之处。异熟果主要是在三恶趣当中感受最为粗暴的果报。等流果分二,已经讲过了。现在讲增上果,增上果是成熟外境来讲的。
“不净依他起即时”,就是不净依他起的时候。不净依他起的时候,就会在外境当中成熟各种不悦意的果报。不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前面我们做过观察分析。在清净刹土当中,器情世界或者菩萨的智慧,都是清净依他起。不净依他起就是器情的显现,轮回当中器情的显现是不净依他起。不净依他起即时就是讲不净依他起的时候。
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力微损寿难消化。
这里讲到杀生,如果以前多串习杀生,他的增上果会怎么样成熟呢?“杀生环境极贫瘠”,他就会转生到一个极为贫瘠的地方,非常贫瘠的地方,寸草不生的地方,没办法长很多药树、果树、庄稼,就叫作转生为极贫瘠之处。
“树叶花果饮食等,力微损寿难消化。”树或者叶,可以食用叶的植物蔬菜的叶,还有花果,享用的花和果还有饮食等。力微,它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微弱,不像有些地方它的饮食的力量很强大,力量很强大,一吃营养就非常丰富。有些地方种是种出来了,这些东西有是有的,是怎么样的呢?你吃了之后没什么用,这样力量非常弱。环境比较肥沃的地方和环境非常贫瘠的地方,种出来在显现方面,这些树与花果绝对不相同的。有些力量很大,有的是力量非常非常微弱。
“损寿”,有的时候这些树叶花果吃下去之后,不但没办法延续自己的寿命,反而迅速地损伤自己的寿命。
“难消化”,把这些吃下去之后,很难以消化,没办法顺利吸收营养,非常难以消化。
杀生就会转生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
不与取生畏惧处,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
这是讲不与取的增上果。
“不与取生畏惧处”,经常会感受这些畏惧的地方,总的来讲感受很多很多畏惧的地方,这是不与取总的生处。
“庄稼果实不成熟”,庄稼和果树等等往往不成熟,有的时候我们看这些麦穗、花蔓长得好像很粗大,但一打开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扁扁的,没有成熟的果实。这方面有些地方偶尔有,但有些地方是恒时有,多数有这样一种果报的,所以庄稼果实就不成熟。
“常遭霜雹饥灾荒”,经常的遭受严寒的霜冻,还有冰雹、饥荒、灾荒等等经常经常遇到的。所以也听说有些省份、有些地方经常每年都是一个村一个村出去逃荒的。像这样没办法生存,只有一家一家的、一村一村的都去外面逃荒,像这样才可以生存的。这个方面又问什么原因了,这个又是水灾了,还有旱灾,或有时候冰雹了,反正今年是颗粒无收的,这方面听到很多。所以像这样,主要是不予取他自己的增上果。
邪淫生于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狭窄悲惨不悦意。
如果经常是邪淫的人,他会出生在什么地方呢?他不会生在这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他生的地方都是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的环境,所以像臭水沟旁边、厕所旁边,这些方面整个环境非常非常肮脏污秽的地方,像这样邪淫生在充满粪便或是说淤泥很多的地方,污秽不堪的地方,恶臭的地方,生于这样一种环境当中的。
“狭窄悲惨不悦意”,还有一方面他自己的住处非常狭窄,然后很悲惨不悦意的这样的环境当中。
妄语生于畏不合,财富不稳受欺境。
说妄语生于什么呢?“畏”就是畏惧,“不合”就是不和睦的地方,反正你经常说妄语,你自己所感受的环境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故乡,反正现在很多人在外面漂泊,是什么原因在外面漂泊,肯定都是各自的业风吹动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贵人,有些人哪个地方都受欢迎,哪个地方都是一种顺缘,福报就会显现。有些人就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反正不管转到哪个地方,好像都是一种畏惧的地方,好像都是不合意的地方,就是有这样一种差距的。
“财富不稳受欺境”,他自己的财富不稳定,有的时候有一点有的时候没有,然后受欺境,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欺骗等等,经常遇到这样的环境,遇不到善人,遇不到善境,经常遇到恶人和恶境的。
离间语业所生处,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
如果说离间语业他所产生的地方,经常生在具有深渊的,非常非常恐怖的深渊的地方,狭谷、悬崖,或者说凹凸难行不悦的环境当中,经常生在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很容易害命的,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个很悦意的地方。以前仁波切经常讲的时候,就是以家人这一段做比喻,马尔康这一带或者单巴那一带,那个山简直非常非常尖,宝剑一样插上去的,全部都是深渊非常非常多,确确实实一去的时候,走到非常恐怖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上师说这些就是离间语怎么怎么样。大圣地很多了,当然有的时候看环境的时候,确确实实走路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平的地方。
我们去的时候在单巴有一个圣波罗神山,那顶那个地方,那顶我们在车上的时候,当地人很自豪的给我们介绍,你们要上去的那个地方,是我们单巴最大最平的草坪,我们想最大最平的草坪有多大多平,一看到的时候一点点大,而且还是一个斜坡,像这样最大最平的草坪,我们就在那儿开始想,最大最平的草坪,但实际上一看的时候,这个就是在整个单巴确确实实很陡的一个地方,平地很少的。但是那个地方他们说耍坝子的时候全部都到那儿去耍,可以容纳几万人。
这方面是具有很多悬崖的,深渊的狭谷的,然后凹凸难行的,不悦的环境当中,就是这样的。
粗语生于盐碱地,瓦砾荆棘枯树干,
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
粗恶语生于盐碱地,我们知道兰考是甘肃的一个地方,兰考是盐碱地很严重的地方,没办法种很多的庄稼,庄稼种下去之后没办法成熟的。瓦砾荆棘枯树干,很多的。然后“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就是说看到这个的时候,脑海当中就出现出西北这一带吧,不是全部的地方,西北那个地方尘土飞扬,或者这些地方很明显的到处都是枯树干。
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
如果是绮语,生处他感生地方的果实是不成熟的,因为绮语本来就是没有意义,没有实义经常说。经常说没有实义,他转生地方的果也是没有实义的,经常不成熟,没办法享用的。
“不长稳住季颠倒”,而且自己也是不能够长期居住的,而且季节是颠倒的,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或者经常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然后出太阳不出,这个方面就是季节颠倒,没办法悦意的。
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
如果是贪心的增上果,就是生处果等少,他自己的环境果实就非常非常稀少的。糠多意思就是比如说稻子、麦子等等,它的果实很少,但是糠就很多,绝大多数都是糠,真正的果实非常非常稀少。“见贤时节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好像今年有个好收成,见贤,好像有个贤善的果报,果报要成熟的样子,但是马上时节就变了,一变之后他就没办法收成。这个很相近于饿鬼的境界,饿鬼就是这样的,第一刹那看到悦意的食物,看到悦意的河流,然后见到这个贤马上就变化,一下就转变成不悦意的外境了。所以贪欲心强的人,就和饿鬼的业非常相近,所以他就是见贤时节变。看到要接受了,看到要好转了,马上就变了,像这样就是贪欲心,多数的时候环境经常这样变化。
而有的时候确实很奇怪,有的时候观察的时候,很穷的地方越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有的时候想为什么你不走呢?然后其他地方这么大的地方,他就不走,他就生生世世就守在这儿,祖祖辈辈就守在这儿,像这样每一代每一代都是非常苦的。有的时候想这个就是业了,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业,一种业让他不走,他就贪恋这个地方,说不出什么样一种感情,什么样一种复杂的情绪,就不走,一定要留在这个地方。所以有的时候一想的时候,这个不走不是业是什么?是很明显的业。反正明明知道其他地方有,但是他就是呆在这个见贤时节变的地方,每一年都是受到这样一种伤害,每一年见贤时节变,每一年都是绝望痛苦,但是每一年甘心受这个痛苦,肯定就是一个业的感受了。
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自然灾害众多境。
害心的增上果,生处感受的环境,庄稼既苦又辣,非常涩的地方,没办法产生这些美味了。然后还有自然灾害众多境,什么自然灾害众多境?王蛇盗匪野人。这个“王”理解成恶王,或者一方的王,也许就是你的村长,或是说怎么怎么样的,反正这个王是当地的土霸王,也可以说。反正你自己害心经常有,你的顶头上司经常给你找麻烦,这样一种恶王经常遇的到的。还有毒蛇,很多很多毒蛇,各种各样种类的毒蛇,很多的环境当中。还有盗匪,盗贼和土匪非常猖獗的地方,还有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等等等等。反正一切自然灾害,都是害心他自己的果报成熟。
有些地方不一样,确确实实这些都没有,反正他以前什么样的业就投生到什么地方,所以有的时候观察的时候,中国一些地方还有外国一些地方环境也非常优美,然后生活也非常富庶,人心也很善良,这个方面肯定是以前的善业了。像这样有些我们能看得到能够感受到,人也很坏,然后环境很恶劣,反正什么都不满足,这方面肯定是以前的恶业比较重的一种增上果,这个方面就是“自然灾害众多境”。
邪见生处无宝源,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最后一种邪见他自己的增上果。“生处无宝源”,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宝藏,有宝藏的地方的风水或它的一些地气,这方面都是会比较好,生长的庄稼或者当地的各方面都不一样的。如果“无宝源”,整个地方非常衰败的感觉的。然后“药树花果极鲜少”,这些各种草药,还有树,还有花果,非常非常少。“无有依怙无亲友”,在这个地方经常没有依怙处,也没有亲友的,这方面就是邪见感受的增上果。
此等增上果是依照《摄抉择论》中所说而述。
《摄抉择论》是《瑜伽师地论》当中的摄抉择分,摄抉择分有的时候也是讲摄抉择论。像这样实际意义上增上果是无著菩萨的观点,当然《瑜伽师地论》汉地讲是弥勒菩萨说的,然后藏地说是无著菩萨造的。但不管怎么样在《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当中所讲的这些增上果如是如是而摄入的。
《辨中边论释》中说:“根据外境不同,善业亦增上。”依此可知,十不善业也可成熟于内心。
《辨中边论》的讲义当中也这样讲——“外境不相同,善业亦增上,依此可知,十不善业也可成熟于内心”。这个方面就是讲依靠《辨中边论》讲义,它主要是从善业方面类推恶业。善业讲的时候,如果外境不同,你的善业也会增上,所以依靠这个根据可以推知,外境不同,你的十不善业也会增上的,或者就是说十不善业也可以成熟于内心的观点,在这个方面通过教证作观察抉择。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Happy everyday!
@Backlinks 南无阿弥陀佛!
不知道说啥,开心快乐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