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个科判十三品来进行宣讲,以凡夫到佛果之间的修法的次第,这修法的窍诀关要。在这些修法当中,又分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和殊胜的正行修法,现在在宣讲共同加行,主要在宣讲四种厌世心,宣讲四种厌世心引导我们的相续对整个轮回生起一个出离厌离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持清净的出世间或者大乘的正法。在四种厌世心当中,前面宣讲了暇满难得的引导、寿命无常的引导、轮回痛苦的引导,现在正在宣讲业因果的引导,业因果的引导宣讲世间的修法和修持寂灭的法,世间的取舍之道主要是应该取的就是十善法,应该舍的就是十恶业(十不善法)。通过这样一种修持可以获得人天的安乐,这样的人天安乐当然并非究竟,所以说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引发一个出世间的业,出世间的业就称之为随解脱分的修法或者善根,现在在宣讲随解脱分或者修持寂灭的业当中,寂灭的业它也是一种业的名称,或者业的这样一种修法取舍次第,只不过和前面不一样,前面这种业主要是如何从恶趣脱离获得善趣的修法,现在是从整个轮回当中获得出离的这样修法,必须要修持他的相应的业,他的业就是发起出离心或者大悲菩提心的基础上,然后修持空性的正见就成为真正的世俗和胜义双运的殊胜的业道了,现在也在宣讲这个问题。宣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前面已经宣讲过了随解脱分的善根的所依就是如来藏的道理,今天开始讲第四个科判,第四个科判是讲: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就是讲如何苏醒种姓,尤其是苏醒大乘的成佛的种姓就称之为觉醒佛性。觉醒佛性然后开始修持二种资粮,发二种心、修持二种资粮之后就可以获得大乘殊胜解脱的道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垢后,现见无垢法相日。
“觉醒佛性发二心”,这个方面就讲了通过前面所宣讲的道理,从这样一种佛性当中觉醒,从这样一种种姓当中苏醒之后,必然要修持这样一种自他二利之道。最初觉醒佛性的第一个修法主要是发二心,发二心就是指发世俗菩提心和发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可以积累世俗福德资粮的方法,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修持胜义空性的智慧的资粮修法,这方面讲到了发二心的含义。
“修悲世俗福德资,瓶等三灌净生次”,这两句主要是宣讲福德资粮的。福德资粮有共同的福德资粮和不共的福德资粮。首先是共同福德资粮,“修悲世俗福德资”,“修悲”就是指观待于空性的修法来讲,修持大悲菩提心,修持大悲菩提心这样种方便,这个方面都是称之为方便的资粮,方便的资粮大悲清净引发了有限的世俗谛所摄的这样一种修法称之为福德资,“修悲世俗福德资”的意思就是讲它的福德资粮。
“瓶等三灌净生次”,这一句话主要是宣讲在密宗的生圆次第当中,在密宗当中也有这样一种二种资粮的安立,二种资粮的安立就是“平等三灌净生次”,这个就是福德资粮。瓶灌主要是宝瓶灌顶,“等”字当中也包含了秘密灌顶和智慧灌顶这三种灌顶,瓶等三灌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净生次”它可以清净生起次第的障碍,领受宝瓶灌顶、秘密灌顶和智慧三种灌顶它可以清净修持生起次第的障碍,可以顺利地修持有戏论的修法,修持这样有戏论的修法的时候,它主要是积累福德资粮,通过三种灌顶生起次第的方式修持圆满福德资粮的。
“空性胜义智慧资,句灌圆次大手印”,这两句主要是宣讲智慧资粮。
第一句“空性胜义智慧资”,是从共同乘的侧面来安立胜义资粮的,胜义的这样一种智慧资粮。
第二句是从密宗的侧面安立智慧资粮的。“空性胜义智慧资”观待于大悲心这些方便来讲的,空性就成了胜义谛它的修法,胜义谛的修法是智慧资粮所摄的。因为在很多地方讲的时候,空性的这样一种修法主要是胜义谛,显现外面是世俗谛,空性方面是胜义谛,所以说能够经常抉择修持安住这样一种空性它就是胜义谛所摄,它的资粮是智慧资粮所摄。
“句灌圆次大手印”,主要是讲在密宗当中它的智慧资粮主要是句义灌顶,句义灌顶就是第四灌,第四灌它在密乘当中最高的灌顶,“圆次”就是指圆满次第的意思,“大手印”主要是讲这些无相的修法。
“勤修增上二次第”,勤修前面所讲到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或者勤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些修法的时候增上二次第,可以增上二次第的证悟他的这种功德。
“烦恼转依为智慧”,通过长时间修持之后,相续当中一切的这些烦恼,不管是比较粗大的贪嗔痴嫉妒骄傲也好,还是这些俱生无明或者遍计无明这方面的烦恼也好,反正这些烦恼通过无分别智的生起都可以转依为智慧。在共同乘当中也通过方便和空性,大悲心和空性的方式来转依,将一切烦恼彻底转为智慧。在密宗当中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断修行也可以将烦恼转依为智慧的,这个就是烦恼转依为智慧的道理。
“一切善法愈增上”,乃至于成佛之间,他的一切善法都是愈加增上的。比如进入小资粮道,然后到了小资粮道和加行道之间,它的善法有增上的。然后从凡夫地到圣者地的时候他的善法也增上的。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他的善法也增上的。所以通过这样一种两种次第、两种资粮都可以使一切的善根善法愈加增上。善法增上实际上并没有重新增加什么功德,主要是净除障垢而言的。所以下面讲:
“净除佛性之障已”,“佛性”前面已经作了总的抉择,他就是一种大无畏法的自性。上面的这些客尘是可以分离的客尘之性,那么能够分离的因的是什么?离因是什么?就是一切的随解脱分的善根。这些善根愈加增上,障垢就愈加减少,当善根圆满之后,障垢就彻底消尽,障垢彻底消尽之后,现见无垢法相日。佛性上面的一切垢染彻底已经远离之后,无量无边的如来藏的功德全部呈现,就好像虚空当中这些云彩全部都已经消散之后,太阳的日光就可以无垢的显现,所以说就称之为“现见无垢法相日”。“法相日”主要是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来进行宣讲的。现见无垢的太阳就是比喻,相续当中的这些二障彻底消尽之后无垢的佛性的法相就完全可以呈现,这个方面就通过如何觉醒佛性如何修持而得到解脱的这样道理和次第。
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佛智的此心,)
也是归纳或者重复前面所讲的佛性,本来就具足自性清净没有丝毫垢染的、本体无垢的这种心性佛智。心性佛智一方面是一种远离垢染的自性,一方面圆满具备佛的智慧身智的自性,具备这种心性佛性的此心——
从本具佛智的自性光明之现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种比喻可以说明;
从这样一种本来清净的佛智它的自性光明这个现分,它就是佛性当中有现空双运的,现空双运单单从这个显现这一部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的色身功德,一切的这样一种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全部都具备的。
这个以九种比喻说明,九种比喻前面已经做过观察和介绍。就是说不管在任何阶段任何时位,不管是凡夫位也好还是声闻缘觉位也好,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位也好,这些方面都具备圆满的佛性功德,一切功德的具备前面通过九种比喻的方式来说明。
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经续中用虚空之比喻说明。
从空性的侧面本来具备这样种明空或者现空无二的如来藏本体当中,从空分而言就具足法身的无限功德,犹如这样一种法身无相功德在一切经续当中是通过虚空的比喻说明的。经典当中说心性犹如大虚空,续部当中也是说心性等空犹如大虚空一样,所以说它比喻的就是用虚空。
此现空二者无二无别是指所谓的无始善法界。
现空无二的本体就是指无始善法界如来藏的本体,如来藏的光明也称之为一切万法的基。二转法轮当中的基主要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它的空性双运无二无别的本体。三转法轮当中的基主要是一切本具的功德和大空性无二无别的状态。这方面单单是从无为法的显现和空性的两个侧面进行宣说的。
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但实际上根本就是自证之光明智慧。(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然其根本即是自证之光明智慧。)
“然其”需要改动,改成“但实际上”。前面从两个方面讲了佛性,一个是无有迁变的侧面称之为自性住佛性,也叫信种。从上面的垢染可以清净,增长出离心、菩提心,可以证悟空性的功德这个侧面来讲,称之为实修生佛性。这些都是有为法的阶段。一方面不断清净垢染是有为法的自性,不断增长功德也是有为法的自性,所以从这个方面称之为称之为实修生佛性,也叫习种。
前面我们安立种姓的时候一个是自性住佛性,一个是实修生佛性,这是安立方式,但实际上根本即是自证之光明智慧。你不管怎么安立自性住佛性和实修生佛性,它们的根本就是自证的光明智慧。自证的光明智慧作为一切万法的总集,也就是说自性住佛性根本没有离开过自证的光明智慧。实修生佛性,即便在显现上有垢染的清净和功德的增长,但实际意义上都是在自证的光明智慧上面呈现的。所以佛性的安立暂时有两种,就是自性住佛性和实修生佛性的安立,实际上都是自证之光明智慧。
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后获得二身及其功德。(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后获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
注释当中没有提到发二心,实际上在觉醒佛性的时候,肯定是要发二心的。一方面发起世俗心,一方面发起胜义心。两种心都必须发起。觉醒的时候,“通过积累二资粮”,积累二资粮主要是发起了菩提心之后,开始进入加行的阶段。加行的时候,主要是累积两种资粮。通过两种资粮累积可以消除两种佛性的垢染,也就是自性住佛性和实修生佛性的垢染。
自性住佛性上面是不是有垢染呢?自性住佛性从它的本基、因位的侧面来讲是有垢染的。所以积累两种资粮一方面可以清除自性住佛性的垢染。一方面实修生佛性,也有不断清除垢染、增长智慧的侧面。“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只不过,我们说积累二资粮的时候自己的精进、方便、智慧等能力有多大?观待这样一种因缘也决定了积累资粮的速度。如果你有一种实执心,自私自利的心积累福德资粮、修持空性,或者通过实执心认为万法都是实有的、善法是实有的、烦恼也是实有的,必须要消除。那么在这种前提下积累二资粮的速度非常慢。从另一种方式,一方面抛弃自利,不管自己能不能解脱,主要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解脱,消除了自私自利的心之后的发心就是所缘广大,积累资粮的质量高速度快。第二个方面,如果能够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积累资粮,对于一切善根没有丝毫实执安住空性的缘故,一切恶业自然清净,这种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我们真正想要积累两种资粮,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是绝对要生起的。这两个条件满足了之后,就进入了大乘小资粮道。否则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舍不得打破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首先认为我应该怎么样,然后一切都是通过实执的方式去做,反而缓慢。首先是了知方法,然后是通过实证的方式生起。比如说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第一步就是要对于整个轮回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心。对于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之后,才能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产生真实的菩提心。然后通过中观、般若经等殊胜的教理抉择自己的心性和一切万法本空的道理,才可以将自己的二资粮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通过积累二资粮的方式修行。这样的修行之后,显现了五道或者十地之力的功德而显现的,最后获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
当一切功德圆满的时候,一切障碍彻底消尽的时候二身的功德显现,一切的功德自性法全部获得的时候就称之为佛果。
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中,同样,生圆次第也完全可摄于二资粮中。
以下主要是讲两种资粮,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当中,按照共同大乘宣讲的方式,六度可以包含在二种资粮当中,也就是布施、持戒、安忍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度是作为二资的助缘,也就是修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没办法去掉精进,或者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说法,前五度是福德资粮,最后一度智慧是智慧资粮。
同样的道理,密宗的生圆次第也可以摄于二资粮中。下面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如《幻化网》中云:“生圆之次第,福慧二资粮,三灌一自性,余分无有量。”
在续部当中讲,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种次第是福慧两种资粮。生起次第是福德资粮,圆满次第是智慧资粮。
“三灌一自性”,讲的是四灌顶。“三灌”是前面的宝瓶、秘密和智慧三种灌顶,“一自性”主要是讲句义灌顶。
“余分无有量”,“余分”就是其余的分类和积累资粮的方式无量无边,但是都可以包含在四种灌顶当中。
通过宝瓶、秘密、智慧三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资粮,得受后可修持本尊坛城等一切有戏法门;
第一是宝瓶,第二是秘密,第三是智慧,这三种灌顶能够净除生起次第的障碍,属于福德资粮。获得了三种灌顶之后,可以修持本尊坛城等等一切有显相的法。
通过句宝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之障,是智慧资粮,得受后可修持光明等一切无戏法门。
第四灌顶就是句宝,也叫句义灌顶。它能够净除圆满次第的障碍,圆满次第有有戏和无戏,这里主要是无戏。它属于智慧资粮所摄。如果得到这种灌顶之后可以修持大圆满、大手印等等一切光明的无戏法。
通过修炼生圆次第而净除佛性之垢。
如果实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可以净除佛性之垢,意思是说,它可以迅速的积累、迅速的净除。那么前面的共同乘当中讲到的六度当中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也可以净除佛性之垢,也可以显现光明的佛性。但是在密宗当中通过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可以最迅速的净除佛性之垢。为什么说密宗当中可以一生成就?乃至于可以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成就呢?因为正见越高,修持越圆满,净除垢障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从这个方面而言,通过修炼生圆次第可以迅速的净除佛性之垢。只不过,我们应该了解,如果你要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下面的基础没有打牢根本无法修行,所以很多密宗中说这些修法很殊胜,观这个修法次第很殊胜,观那个圆满次第很殊胜,但是很多人修了之后没有发生任何的证相主要是根基根本没有打牢的,不要说其它的修法,就是连出离心都没有, 连无常的心都没有,如果连这些最起码的这样一种修法都没有在相续当中生起来,修持生圆次第的功德很大的很有意义,但是要想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可以说显现这个功德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是必须要了知的。
本来具有的佛性如日离云般从垢染之壳中显露出来。
然后就是清除了佛性之垢本来具有的这个大光明佛性,就像太阳离开了乌云一样从垢染壳当中显露出来了。
以上已广说了佛性,关于密宗(所说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讲述,在此不广说。
就说在第九品之后会广说这样一种显露佛性次第按照密宗窍诀来宣讲的,这个地方只不过是略提而已。下面讲第五个科判: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首先讲第一个: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宣说善法自性之分类: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在颂词当中,它的宣讲的方式我们应该了解,第一句和第二句主要是宣讲可以说有限的福德资粮,第三句第四句主要是宣讲无限的智慧资粮,第五句和第六句主要是宣讲可以说是宣讲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的修学方式和最后所获得的果是这样的。
首先按照次第来讲,“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这两句主要是宣讲修持圆满福德资粮的道理。“世间”,就讲世间的十善法,“禅”就是指四禅定,“无色”就是指四无色定,这样的一种修法,这种修法前面在宣讲世间道的时候也宣讲过,只不过此处在宣讲这个随解脱分,随解脱分它的十善,四禅、四无色定全都已经被方便和空性摄受了,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性慧摄受之后这个十善法就成了这个随解脱分的十善,尤其成为大乘的十善法。然后四禅就是通过方便和空性摄受之后一般的四禅定就转为了成佛之因。四无色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这样一种善巧方便摄受之后它也转变成了成佛之因,这个叫做世间十善禅无色的道理。“有现福资后得境”,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入道之后的这个有限的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等。“后得境”是观待圣者入根本慧定之后得出定位。出定位它是通过殊胜的善巧方便、通过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摄受之后开始圆满布施度、圆满持戒度、圆满安忍度等等,像这样殊胜的修法就叫“后得境”,这些全部是讲福德资粮的。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这个是在讲智慧资粮。智慧资粮的特色是超越世间的极无戏的修法,超越了世间、超越了显现,安住在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安住在一切万法的证悟当中。
这样一种胜义谛我们从所境和能境两个方面来作介绍的。从所境的侧面来讲当然就是空性,缘空性而修成为这样一种智慧,智慧空性的本体。还有以分别念而修,主要是世俗谛,超离分别念来修主要是胜义谛,所以超越世间以及无戏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从所缘的空性侧面来讲,从能修的心的方面来讲实际上都是超越世间的,这个是极无戏的修法。
“胜义慧智”主要是观待于前面的有限来讲是无限的胜义谛,观待前面的福资来讲,主要是慧资,它主要是智慧资粮。观待前面的后得境来看的时候,这个是入定境,一切入定境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大空性、大光明的状态超离心识的本体,或者就说它安住的是大空性的状态的缘故也是一种胜义谛的修法。所以说“胜义慧资入定境”这两个主要是指胜义谛或者说是智慧资粮的修法。“行持二资双运道”就教诫我们要双运,修持这个双运的这个资粮。“行持二资双运”就是不管怎么样,后得的或者说是福德资粮我们必须要励力的修持,智慧资粮我们也必须要励力的修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说现在我们处于凡夫位的时候一方面对于广大的福德资粮必须要励力的积累,励力的积累广大福德资粮的同时必定是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一切万法的不缘的空性来摄受的,就是相续当中如果具备了大空性的正见的时候他就知道如何安立、如何安住。如果实在不了知什么是二资双运或者说修一切善法的时候,去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的话,以前上师也讲过,你就想现在是在梦当中的,现在都是在梦当中,能够相应的或者说相似的相应三轮体空。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梦境是无实有的,比如说听法的时候就想现在是在梦中听法,梦中听法是这个能听者,然后是这个听法的人,所听的法,讲法的人一切的这样一种所依的经堂或者说一切的作意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都是空性的就是再再的这样观想,再再的作意,他是能够相应于这样一种出世间道,就说是虽然说是它的定解不深,境界不稳定,但是就在最初的时候如果要可以相似的安住于现空双运的方式、三轮体空的方式,就是通过这样方式观想就可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再去闻思这个中观、般若经等等的经论,然后就可以相续当中引发空性的正见,最后真正能够安住在这样一种三轮体空的修法当中是极为殊胜的。不管怎么样,反正行持二资双运道是非常关键,不单是凡夫人,即使是地藏王菩萨,他也是必须要二资双运。也就是说入定的时候主要是圆满积累智慧资粮,出定的时候主要是圆满积累这个福德资粮,通过他出定的时候再再积累福德资粮又可以入定。这个入定的时候因为他出定他积累了很多资粮的缘故,清净了很多障碍的缘故所以他入定的智慧会更深,从地上定的,从一地到二地三地到四地,像这样,他入定的智慧还是要观待他出定的时候积累的福德资粮,然后入定的时候这种智慧资粮也越来越深也能够决定或者影响到他出定时候他的正见,他自己的这样一种正见也会越来越深,然后修行越来越殊胜的。
“成就一切诸善妙”,如果能够行持二资双运之道,最后一切善妙的佛果都能够成办。
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位补特伽罗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那么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等便成了解脱之因。(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个人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便成了解脱之因。)
前面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的善业,但这个方面划分在随解脱分善业的原因是一个补特伽罗一个修行者,他如果懂得发心的方便,懂得通过这个殊胜的智慧摄受的话,这个十善、四禅、四无色定它就能够彻底转变成解脱之因,它的本体已经会转变为随解脱分的善根。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行持随力而修。”)
这个也是在佛经当中这样教证的,就说凡夫发起无上菩提心的时候,通过无上菩提心的摄受然后他所行持的十善法、四禅、四无色定等等一切共同的善法,全部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而且能够成为一切遍知、成为佛果的因,所以应该随力、励力的行持,就是这样的。只不过这个方面无上菩提心,我们应该知道是真实无伪的无上菩提心,在世俗菩提心当中讲,它必须要真实的、无伪的、不造作的这样的菩提心,否则单单想一想,单单观想一下能不能获得这么大的功德,这个是不一定会的。不管怎样无上菩提心的标准或者它的生起之量,应该看《庄严经论》、《入行论》这些大乘的经论当中就讲到如何生起无上菩提心,如何是生起菩提心的量。
一般来讲,前面我们一再提过在入大乘小资粮道的时候,他相续当中的菩提心是无伪的无造作的菩提心,如果相续当中有了无伪无造作的菩提心就标志自己已经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
那么在这一段的注释当中,只是对于世间十善、禅无色它怎么样转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做了一番介绍,其它的就没讲,因为其它的无垢光尊者可能认为不是很难,只不过十善等等的修法如何转变成随解脱分善根这方面首先做一个描述,然后引用一个教证宣讲主要核心内容就是讲前面所讲的世间的随福德分的善根如何转变成随解脱分善的道理,现在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这个方面讲“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意思就好像一般的随福德分的善业,“犹如善业转三有”的意思就是犹如随福德分的善业他可以转于三有中一样,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比喻,或者通过这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推度随解脱分的善根能得寂灭,通过修持这样随解脱分的善根,他是能获得寂灭果位的。
“虽说业然已超离三有故”,虽然也说它是一种随解脱分的业,虽然安立业的名称,但是这种业不会像随福德分的业一样转于三有当中,它的随解脱分的业可以超离三有。因为可以超离三有的缘故业中解脱,它是从一般意义上的随福德分的业、三有的业当中解脱的缘故实非业,实际上它并不是能够转生轮回的业。
这样一种寂灭业不是能够转成轮回的业,虽然都安立一个业的名称,前面一个随福德分的业,后面讲一个寂灭业或是说一个随解脱分的业,前面的这个业它是相应于世间的缘故它只能够转于三有当中,然后后面这个业,是相应于出世间道、相应于空性的智慧,所以说它的名称叫做业,但实际上能够寂灭一切三有的广大的痛苦的缘故,它能够从一切业当中解脱,最后获得佛果,这方面就是不住有寂之理。
若问:如同以随福德分十善转于轮回中一样,此随解脱分善难道不也成了轮回之因吗?
有些人会这样想,同样都是业,首先前面讲过了,随福德分的善业主要是增上生的因,这样一种十善可以转于轮回当中,当然随福德分主要是转于人天,转于善趣人的身份享受快乐,转于天界感受快乐,这些方面都是随福德分的十善。
就像随福德分的善业一样,随解脱分的善业不是也是修持的这些十善吗?或就是四禅、四无色等等,这种随解脱分的善根难道不会成为轮回的因吗?就这样提的问题。
答:不会的。因为了知业无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脱,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之方便,而不是迁流三有之因。(答:不会的。因为了知业无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脱,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之方便,而不是三有之因。)
无垢光尊者回答的时候,随解脱分善根不会成为轮回之因。为什么呢?因为随解脱分善根在相续当中生起的时候这个人本身就应该了知业无自性,因为前面讲怎么样安立随解脱分善根呢?一个是要发心的方便,第二个是智慧的摄持,所以说他如果真正的有这样方便摄受的时候,肯定是有三轮体空的智慧摄受的。所以说他必定是了知一切业是无自性的,通过这样了知一切万法、一切业无自性而行持它,可以引向解脱。这个方面也必须要进一步的了知,修行的人他一方面知道善业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空性的摄受这样的善业。一个修行人会不会因为知道恶业是无自性的,所以通过空性摄受这个恶业呢?这个是不会的。为什么是不会的?因为相续当中如果他越对空性了解,他越对因果的取舍越细微,他因为知道的很清楚,善业和恶业在本体上面都是空性的,但是善业能够引发安乐,会成为助道的因缘,然后恶业引发痛苦,能够成为障道的因缘,所以他极想证悟空性,他是极想成佛的缘故,他对于善恶的缘起,在世俗当中各有不同,它的果各有不同,这个方面是深深了知的,所以他对这个恶业是励力舍弃的,绝对不会造的。
那么善法能够滋长自己的善根,能够帮助自己修道,但是如果执为它实有就成为障碍了。所以他在修空性的时候,在善法方面他是安住在三轮体空的,恶业方面是根本不造的,确确实实根本不造。不可能说我造恶业的时候我也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受,他根本不可能是这样去观想和作意,在一切的佛经论典当中也没有这样一种修法。因为真正发起恶心,他的本性就是恶的,本性就是一个障道,所以说真正了知的时候,了知业无自性而行,主要就是讲取舍。恶业无自性而行,就是断除。善业无自性他能够去修持,让它增长,就是这样可以解脱的。
“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的方便,而不是三有的因”,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比喻或者例子宣讲随解脱分的善根是从整个三有当中解脱的方便而根本不是三有的因。下面可以说是理解成比喻:
(佛菩萨)以大悲心救护三有众生,虽然住于轮回中却不为三有过患所染;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以大悲心救护三有众生虽住于轮回中却不为三有过患所染;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
这个“以大悲心”是谁以大悲心呢?实际上是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已经修持随解脱分的善根已经成功了,成功之后通过大悲心救护三有。他自己相续当中有大悲心,他有救护三有众生的心,因此他自己虽然再再的入于轮回,再再的安住在轮回,但是根本不会三有的过患所染污,已经从三有的过患当中出离了。出离的意思就是能得寂灭的缘故,这样一种随解脱分的善根,虽然安立成业,但是不可能成为三有的因,反而是出离三有的因,他是从三有当中解脱的方便。
比如说佛菩萨相续当中他有殊胜的大悲和空性智慧的缘故,他自己强烈的大悲心引发住于三有当中,根本不为三有过患所染污的,一方面从侧重点来讲,他具备证悟一切三有无自性的智慧。或从他自己相续的本体的圆满的功德来讲,他具有智慧和大悲心,大悲空性藏具备的缘故,所以根本不可能被三有过患所染,就说明他所修持的善业是极为殊胜的,安住三有当中不被三有所染污,这种业不可能成为三有之因。
还有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这些了知诸法无生的这些佛菩萨,佛菩萨他已经知道诸法无生了,会不会因为知道诸法空性,他就自己安住寂灭呢?不可能的。他一方面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一方面相续当中具有和大空性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大悲心的缘故,根本不会堕入寂灭一边,不会像声闻、缘觉、罗汉一样,他自己证悟了一切万法人无我空性之后,然后长时间安住在灭定当中不去度化众生,佛菩萨不是这样的。因为在真正证悟无分别智慧的时候,什么时候他登地了,获得了无分别智慧,和这个同时无缘的大悲心绝对会同时引发的,不可能说任何一个佛或者菩萨在获得无分别智慧的时候不引发大悲心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现观庄严论》云:“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在《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是这样讲,通过智慧的缘故不住于三有当中,这个智慧不是说一般的邪慧,也不是指一般的世间分别慧,这个智慧就是指无分别智慧。他因为有了这个无分别智慧的缘故“不住诸有”,“有”就是指三界,“有”就是指轮回的意思。因为他已经有了寂灭一切三界因的缘故,他已经现见了这样无分别智慧,所以说根本不会住于三有当中,不会住于三有当中是从他的智慧的侧面来讲不被三有所染污的。
“悲不滞涅槃”,他自己证悟殊胜功德之后,通过同时生起大悲心的缘故“不滞”,就是根本不会堕于,根本不会停留在涅槃界当中不出来的,他绝对会出来。就是因为这样一种圣者是智悲双运的缘故,所以说他长时间住于轮回当中,根本不会被轮回所染污,然后再再的教诫、再再的引导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这个就是大乘佛菩萨的殊胜的智悲圆满的功德。
《宝鬘论》中云:“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宝鬘论》云:“许无堕恶趣,许有趋善趣,如实了达故,不二得解脱。”)
“许无”就是指无见的意思,“许有”就是指有见的意思。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无见”,什么是“无见”?就是无有世间正见,无有世间正见我们就应该了解,比如说世间的人他不相信前后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解脱、不相信涅槃,这个叫做许无。一般的邪见者他承许一切都是没有的,没有世间正见的缘故堕恶趣。像这样有这样一种邪见,就直接引发他堕到恶趣当中。
“许有”就是相反,有见。这个有见并不是中观当中所 广大意义上的有见,有见就是指有轮回、有解脱的世间正见。如果有了这样的世间正见,通过这个世间正见绝对不会堕恶趣的,这个是在很多经论当中再再宣讲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有非常坚定的世间正见他不会堕恶趣。有了这样一种世间正见,通过这个世间正见牵引他会趋向于善趣当中,所以这个叫做“许有趋善趣”。
“如是了达故,不二得解脱”,这两句主要是教诫我们从有见无见当中超离,从有见无见当中超离才能真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相续当中承许无见的话他只是在轮回当中恶趣受生,如果你承许有见,他只能够在六道当中的善趣受生。不管是无见和有见,都没有超离三界轮回,都还是在流转,并不是真实解脱。虽然从观待的角度来讲,还是应该在相续当中执取有见抛弃无见。因为无见不但不能获得解脱,而且连善趣都得不到,所以说从一般的层次来讲,还是首先应该生起有因果见,这是世间正见。但是如果你要获得决定胜,就不能满足于这一点,所以说应该“如实了达故”。“如实了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实了达真理,了达有无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无见是空性的,有见也是空性的。应该了达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空性,这就是如实的了达,如实了达一切万法实相的缘故,“不二得解脱”。“不二”,是超离有见,超离无见,获得一个出世间的正见之后,通过这个空性正见的牵引,自己才可以获得解脱道。这就是《宝鬘论》当中的殊胜教诫,实际上在《宝鬘论》当中有很多殊胜的窍诀,学了之后对于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定解会再再生起,然后里面也宣讲了如何通过修行空性正见获得解脱的道理,《宝鬘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宝藏。
丁三(宣说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这里也是讲了四种果,入道十善,当然还是在宣讲如何入道的方式,通过大悲或者空性正道摄受的十善法,它的果有下面四种,第一是异熟果,第二是等流果,第三是增上果,第四是士用果,都是有四种的,这是略说。下面广说:
戊二(广说)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总的来讲有四类果,除此之外,还别别宣讲了各种善法的果。比如说别别宣讲六度,行持布施、持戒乃至于智慧分别有什么果。这是单独从六度善法的因来分的,如果修持四无量心,别别的果是什么;如果修持二谛,别别的果又是什么;然后善恶分别的果是什么;甚深缘起的果是什么……这些主要是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步描绘的。
己一、异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因为通过行持小品善法、中品善法、大品善法的缘故,“暂成人天终定胜”。暂时可以获得人天的增上生,“终”是最终的意思,最终可以获得决定胜,“定胜”就是决定胜。决定胜主要是讲出世间道,获得殊胜的解脱。小品中品大品的善法,暂时可以获得人天的善趣,最终绝对可以获得解脱,乃至于获得大乘佛果。
随解脱分善并不是像随福德分善那样终将灭尽,它的果报暂时感受人天乐果,究竟获得佛果。(并非如随福德分善终将灭尽,随解脱分善暂时感受人天乐果,究竟获得佛果。)
随福德分善根因为没有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摄受的缘故,它的善根再大,最终也是要灭尽的。比如说在世间当中通过一个大劫的时间再再供养佛陀、法宝和僧宝,但是相续中如果没有生起随解脱分的善根,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虽然这个果会再再成熟,会让你在很长时间当中感受快乐,但是它的因毕竟有限的缘故,所以说它的果在享受很长时间之后,终究会灭尽,不会再再的生长。随解脱分的善根不是这样的,它是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摄受的缘故,所以说它有两种果。第一种是暂时可以引发人天快乐的乐果,第二种是也可以获得究竟的佛果。这方面的教授对我们而言很重要,我们在造这些善法的时候,千万不要满足于随福德分善根,一定要造随解脱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果,随福德分善根只能获得暂时的果。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你和佛陀结缘,从对境的侧面来讲很殊胜,你对于佛陀、法宝再再供养,对境很殊胜,从它的因缘种子习气来讲,最后会不会引导你成就佛果呢?最后会引导你成就佛果。这个地方是从随福德分的业直接的侧面来讲,会不会通过这个业直接引发佛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种下一个习气善根。很久之后才可能会成熟,成熟的时候,你自己必须还要重新生起出离心,重新修持随解脱分善根,以这个作为近取因,直接因才能够引发你获得解脱。
我们知道,在很多佛经论典的公案当中讲,有些人在很多劫以前没有发出离心、菩提心,就是某一天供养了一次佛,对佛做了一次顶礼,或者在无记心的状态下转绕了佛塔,最后获得了解脱。这些都不是通过直接的近取因解脱的。他通过无记心转绕佛塔、无记心去顶礼,比如现在很多世间的人,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到了过年的时候,都会去寺庙烧香磕头,通过无记心或者追求世间圆满的心行持善法这种因,能不能直接引发解脱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对佛菩萨供养的缘故,种下了一个习气,和佛菩萨结了缘,通过相续中的这个缘,会引发随解脱分的因,最后还要生起随解脱分的因,通过这个随解脱分的因,才能够直接帮助他获得解脱。这方面就是一个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方面就是一个直接的业获得解脱和种一个种子习气间接获得解脱的差别。
《般若八千颂》中云:“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趋入人间、天界复成就无上正等觉?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四禅、四无色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也。”(《般若八千颂》云:“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趋入人间、天界复成就无上正等觉?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四禅、四无色灭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也。”)
“四无色灭定”的“灭”字去掉,这是一个教证。其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就说舍利子,以什么样的善根能够趋入人间、天界,而且最后能够成就无上正等觉呢?这方面和前面的意义对照的时候,哪种善根暂时可以趋入人间、天界,最终成就无上正等觉的佛果?下面讲,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如果你发了无上菩提心,通过无上菩提心摄受,修持十善法、四禅定、修持四无色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中间永不灭尽的意思就是乃至于成佛之间一直不会灭尽,因为菩提心是缘一切众生成佛的心,它缘的是佛果,佛果的境界无量无边,永远不会消尽。如果你能够通过菩提心摄受行持善根,第一个条件是没有生起违品,就是没有生起很严重的邪见、嗔恨心等等毁坏善根的因;第二个条件是乃至于没有成佛之前,这些善根永远都是不会灭尽的。
在《慧海请问经》当中也有一个殊胜的比喻,比如说一滴水落入了大海,乃至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滴水也是不会灭尽的。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我发菩提心给众生念一句咒语,或者发菩提心我听一句佛法,发菩提心我做一次顶礼、供养,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善根,因为你通过菩提心摄受的缘故,这个善根在你没有获得佛果之间会再再成熟,一次又一次的成熟,中间根本不可能灭尽,然后成佛以后这个善根还要再再增长。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心或者殊胜的修法。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
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
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
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
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前面已经讲了,异熟果就是暂时获得人天善趣,究竟获得佛果。等流果是什么呢?等流果分了两种,同行等流和感受等流。第一句主要是讲同行等流,第二句主要是讲感受等流。同行等流就是以前或者现在你喜欢做什么,以后你还喜欢做这个。前面讲过,同行等流有些地方翻译成作者等流。作者等流从自己的作者这个侧面来讲,以前喜欢做什么,现在也是喜欢做什么。同行也是这样的,以前喜欢做什么,现在也是喜欢做什么,现在喜欢做什么,以后也是喜欢做什么。这方面是一种同行等流的习气。
这方面同行等流的习气是怎么样的呢?善自增,他的善根是自然增长的,因为相续当中对于行善修持解脱道的兴趣、习气非常浓厚,所以当他转生人天的时候,还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等,这方面在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就是这样的。在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介绍,某某大德从他一降生开始小时候他的出离心就特别猛利,他对众生的大悲心非常猛利,俱生就具备什么什么智慧。这些都叫做同行等流。比如说《入行论·善说海》的无著贤菩萨,从小他圣者的种姓,或者同行等流非常明显,很小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对一切有情生起很强烈的大悲心,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很多大德的传记当中都有这种相似的事情,这就是同行等流。这方面是非常明显的。有些普通修行者,小时候他们的习惯或者说习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他喜欢打坐、喜欢念佛,或者喜欢独处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来自于前世的修行。今生当中,他一生下来的时候,禀赋的习气没有消失,通过这种习气的因缘还会再再入道,很小就会入道,入道之后还会精进的修持,然后一世比一世增上。不仅在人间当中会体现,有时候在天界中也会体现。
以前我看过一个传记,一个比丘在人间修行特别精进,戒律非常清净,死后转生到了三十三天,因为他以前修道的习气太浓了,所以天女想接近他的时候,他相续当中的习气一下子就苏醒了,立刻就远离了天女,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比丘,不能够接触这些女色,根本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就喜欢一个人打坐修行,即便是转生到了五欲享受非常圆满的天界,他修道的习气仍然是没有消失的。这方面就是一种同行等流。同行等流从很多侧面都可以讲的。如果我们今生当中再再的发出离心、发大悲菩提心,再再的修持空性慧,如果说没有解脱,也没有往生,那么在后世再转生为人的时候,因为今生再再修行的缘故,他后世修道的习气会非常浓厚的缘故,也出离心、大悲心很容易引发,而且空性的智慧也很容易生起来。如果有这样的习气和秉性,下世修行的时候就会非常顺利,这就称之为利根,就是非常非常利的根性。通过利根的身份,然后再去修法,很快就能够获得解脱。因此,同行等流果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不是求来的,而是自己修来的。如果不是再再的修,这个习气不深厚,你说我要后世怎么怎么样也是不行的。
第二种感受等流果,也叫受者等流。异熟果比如说在获得人天善趣的同时,也会感受其他悦意的果报。
“感受戒杀得长寿”,如果断除杀生可以得长寿,也通过戒杀的异熟果是生于人天,究竟成佛。然后他的等流果是长寿,寿命相当长,疾病非常鲜少。
“断除偷盗受用丰”,他的受用非常丰足,衣食无缺,或者有非常大的财富,这是断除偷盗的等流果。
“断除邪淫夫妻和,无有一切诸怨敌”,这两句话是一个果。断除邪淫第一个是夫妻和睦,第二个是无有一切诸怨敌。其他的怨敌也非常鲜少。
以下主要是宣讲四种语业。第一个“断除妄语不遭谤”,断除妄语不会遭人诽谤,今生说诚实语,后世不会受到诽谤,或者因为以前断除了妄语,今生当中不遭人诽谤。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也有很多。有些人经常受到诽谤,不管怎么样,有因无因,别人就是喜欢诽谤他;有些人就不是这样的,很少会受到诽谤。这方面主要是断除了妄语,或者以前说诚实语的等流果。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了挑拨离间,经常会有很多的朋友,非常容易和合。
“断除恶语言适宜”,“言适宜”,断除了恶语的人,无论说什么话,别人听起来都是很适宜的,不会引发诤论。反正自己所说都是非常合适的。
“断除绮语众悦耳”,如果自己不喜欢说绮语,“众悦耳”,就是他所说的话其他众生听起来都是非常舒服的,听起来舒服会怎么样?听起来舒服就会愿意接受他所说;如果经常说妄语,就是出语无力,无论他怎么说,别人听起来都是非常无力的,不想听,也不想接受。如果他绮语的业非常鲜少,或者说断除了绮语,说什么话,别人听起来都非常顺耳,也都喜欢这样去做。众悦耳他语言的力量很大。
下面是断除三种意业。
“断除贪心果知足”,如果今生当中再再修持断除贪心的话“果知足”,“果知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这个果主要是等流果,直接讲断除贪心的等流果就是知足,知足就是知足少欲的意思。他不会去再再的希求什么东西。是不是单单的不会去希求呢?如果要真正的断除贪心,一切的所欲很容易成办,但是在很容易成办所欲的同时,他又具备知足少欲的心态,这是非常稀有的。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众生的福报大,财富可以滚滚而来,但是他没有知足少欲的心,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有些众生的财富很多,但是他根本没有贪欲心,经常处于知足少欲当中,这方面是非常好的一种果。
“断除嗔心具慈心”,如果自己断除了嗔心或者害心,以后也会自然而然具足对众生的慈爱心。
“断除邪见具正见”,如果断除了邪见,在生生世世当中都会具足正见。这些都是从果的方面讲的。
《宣说十善经》云:“精进行十善业并使之增上;
这一句主要是讲同行等流果。自己再再行持十善业并且能够精进,在后世也能够精进行持十善业并且使之增上,这方面就是他同行的一种习气。能够在后世当中,非常喜欢行持十善业,行持十善业的顺缘也有很多,能够坚固的行持十善,能够使十善业增上,这就是同行等流果。
下面这些主要是感受等流。
长寿、受用丰富、夫妻和睦、无有怨敌、不遭诽谤、众人悦意、语言适当、众人悦耳、知足少欲、互相慈爱、具足正见。”
这些主要是宣说十善业的感受等流果。长寿主要是对照戒杀,受用丰富是断除偷盗,夫妻和睦和无有怨敌主要是断除邪淫,不遭诽谤是断除妄语,众人悦意是断除离间语,语言适当是断除恶语,众生听起来很适当。众人悦耳主要是众人听他的话很悦耳,断除绮语,知足少欲是断除贪心,互相慈爱是断除嗔心,具足正见是断除邪见。这方面都是一个个对照的。
《大车疏》分了十三个科判现在正在讲第四个科判,第四品主要是宣讲业因果的道理,业因果宣讲世间的小资道和修持寂灭之果,现在正在宣讲修持寂灭的方式,修持寂灭的方式主要是宣讲修持随解脱分,修持随解脱分的善根必要的前提第一个是必须要最起码要发起一个超离轮回的出离心,如果有了超离轮回的出离心的话,这些善根可以安立成随解脱分的善根,当然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必须还在这个基础上发起菩提心,通过殊胜的空性的智慧摄受,即便是修持共同的十善四禅十不摄等等这些修法都会成为殊胜的解脱之因或成佛之因,这个是前面已经宣讲的,现在也在宣讲修持这些善法的果,前面宣讲了异熟果和等流果,今天开始讲
己二:增上果
增上果和前面一样主要是成熟于外境方面的,成熟于外境方面安立成增上果。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
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
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
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这一段主要是宣讲增上果,主要是宣讲这样种修持随解脱分的资粮的时候,随解脱分的善根暂时成熟于人天当中的时候,他如何成熟增上果的。
增上果生圆满境,生圆满境这几个字主要是宣讲第一个断除贪心的增上果,就不能理解成增上果它的总的来讲是生于圆满境的,虽然从总的来讲增上果都是生于圆满境,但是这个生于圆满境这几个字主要是单指断除杀生,断除了杀生的罪业之后然后转生于圆满的境,非常悦意的、非常优美的环境当中如果自己断除杀生的话自己自然而然可以转生在圆满的环境里。
食易消化药力大,这个是断除偷盗,断除偷盗不与取的话可以转生的地方是食易消化药力大,在有些地方风水好或者说水土好,风水好水土好这些地方所产的庄稼或者其他的果实药力等等一方面食物是极其容易消化吸收的,第二个方面药的能力是非常大的。
净处药等具美味,这个是断除邪淫,断除邪淫总的来讲它的环境是非常清净的,非常清净的环境是断除邪淫,还有药等具美味,一方面是环境非常的清净,第二个是他的药树等等这方面是具有这样种美味,具有美味有的时候具有香气或者有的时候它的这样种味道是非常鲜美的,这方面是断除邪淫他所生于的地方是清净地方。
这个以上宣讲了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增上果,下面随时宣讲断除语业的增上果。
他人不欺离畏害,这一句主要是断除妄语,断除妄语之后他自己生的环境他人不欺,不会受到别人欺骗,离畏害其它的猛兽、盗贼、恶王像这样的话都是鲜少的,离开这样种畏害的,所以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这个主要是断除离间语,断除离间语他自己所感生的地方从整个环境来讲的话,人们都是很和合的,因为共业他就会转生到一个地方,大家都是断除了离间语的话,就转生一个地方,通过以前善业或者断除恶业的增上果的话,众人和合,然后得胜乐的,有些地方是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村庄某个环境讲的,有的时候可以从道场来讲,比如说我们道场法王以前经常讲过,在这个道场当中有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大家很和合,法王讲的在世间上或者说一个小的寺院其他的一个小的寺院,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地方是分好几派的,分好几帮的,互相之间根本不合和,但是佛学院当中这么多修行人聚集在一起的话,拉帮结派的现象几乎是没有的,大家都是非常和合的,一方面是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还有其他的教言的激励之下的话,像这样的话就是众人和合。
得胜乐,就是讲他的环境非常好,所以依靠这样的环境经常能够得到殊胜的安乐,这方面是断除了离间语的殊胜的果报。
随季成熟丰收果,这个是断除恶语,断除了粗恶语,不说粗恶语的缘故,随季成熟,就是风调雨顺,反正就是一切他自己的所遇都能够成熟的,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天晴的时候就天晴,随季节成熟丰收的果实,这方面是断除了粗恶语。
断除绮语的话,地平严饰清凉池,因为自己断除了其他无义的废话的缘故,所转生之处的地平,它的大地的非常平坦的,在平坦的大地上面严饰这些清凉的水池,清凉的水池可以是湖或者其他的海池等等,这方面清凉的池沼。
这个就是断除四种语业的果报,下面讲断除三种意业不善业,修持三种意的善业,它感受了增上果。
鲜花果实皆繁茂,这个是断除贪心,自己断除贪心的话他自己受身之处的话,鲜花也好果实也好,都是非常繁茂的,这个方面是外境当中成熟的。
叶果药等具美味,这个是断除害心,断除害心之后,然后值遇感受之处是业也好果也好药等等一切都是具有美味的。
资源富饶具亲友,这句主要是说断除邪见,经常恒生正见,恒生正见之处的话,资源富饶,资源富饶的话他自己的出产物资非常富饶,而且在下面有很多宝矿,黄金矿或者其他的宝石矿等等,他转生的地方是资源极其富饶的,如果一个地方很贫瘠,没有在世间上来讲加持力很大宝矿等等的话,他的地方其他的风水或者其他地方方方面面的资源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自己修持正见转生的地方是资源富饶的,他整个地方富有灵气,或者说是自己住在这个地方是非常容易生起善心或者生起悦意之心的。
具亲友,一方面是具有怙主一方面讲是具有亲友,具有怙主的话自己可以堪能依靠的一个善王或者是善的领导,或者这样的怙主也可以说是佛法方面的导师,这方面都可以安立的,因为自己恒具正见,恒具正见的缘故经常能够碰到怙主和好的亲友。
这个以上讲完了增上果。
《十善经》中云:“戒杀者生于环境优美之地;
这个实际上和前面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戒除杀生就生于环境优美之地,就是前面的圆满境,增上果是圆满境,这个就是戒除杀生。
断除不与取者转生于饮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药具强力之境;
如果断除不与取他自己自然转生于饮食容易消化的地方,而且具有美味的地方,药具有强力的环境当中。
断除邪淫者转生于具有芳香药树之清净处;
他自己周遭的环境的话,有很多具有芳香的药树还有其他非常清净的环境,不是非常的污浊,不是非常污秽的地方,转生在这样清净的地方。
断除妄语之人无论生于何处皆无有怨敌、盗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骗;
断除妄语的人他自己生在哪个地方是没有怨敌,怨敌是非常少的,盗匪也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个叫作离畏害,离畏害就是这个意思,且不易受骗,自己是难得受骗的。
断除离间语者生于众人和合、瓦砾荆棘鲜少之境;
自己如果今生当中不说离间语而且恒时说和合语的话,生于众生和合的环境当中,其他的瓦砾荆棘鲜少的得胜乐的地方。
断除粗语者生于四季无倒、花果应季成熟之境;
如果自己远离粗恶语的话,他自己所感生的地方,四季不颠倒,有些时候,四季颠倒,该冷的时候非常的热,该热的时候又非常冷,这个方面是四季颠倒。四季颠倒很多时候不适合于庄稼种子生长丰收等等,这方面完全断来自于自己说粗恶语,如果自己能够断除说粗恶的话,自己所生的地方总是四季无倒,而且花果应季成熟这样环境当中。
断除绮语者转生于土地平坦、海湖严饰之境;
断除绮语者自然而然会转生于土地很平坦的地方,或是环境非常优美的大海湖泊岩石的环境。
断除贪心者转生于鲜花、果实、庄稼繁荣昌盛之境;
如果自己远离了贪心,通过世俗法尔缘起之力,因为自己对于外境知足少,欲断除了贪欲的缘故,后世自然而然生于繁荣昌盛之境,就像自己经常做布施,以后的财富根本不会乏少一样。所以自己今生当中断除了贪心的恶业,后世当中自然会圆满这种果报。
断除害心者生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味扑鼻之境;
如果自己断除害心转生之处就是,枝繁叶茂或者说硕果累累,香味扑鼻的环境。
断除邪见者无论生于何处,悉是果实丰硕、富有宝矿且怙主、亲友皆圆满。”
可以说远离邪见,具足正见的人,不管是生在什么地方,都是果实非常丰硕,而且这个地方富有宝矿而且怙主和亲友都非常圆满的环境。
这些可以是我们分析增上果,因为众生的业网非常的复杂,修业的时候有些人是十善业一起修行的,他转生的环境就是十全十美,有些人是偏于修持某一种业,其他的业不一定精进的修持,所以说他自己转生之处有圆满的地方,也有缺陷的地方,或者说在某个环境当中,在大环境当中他所处的环境有所偏颇,比如说在一块地方,有些人住于比较污秽的环境当中靠近臭水沟或者厕所,他自己虽然是同一个环境,但是他自己的环境就是比较优雅,比较清静。这方面就突出了他自己断除邪淫的果报,通过环境观察时候,在整个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当中,十全十美的环境很难找到,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能够容易体现出来的。
在中国有些地方相对来讲比较圆满的,但有的时候看到外国的环境当中,比如在电视当中看到加拿大或其他的欧洲国家,确确实实看到的时候,一下就心生悦意,他们的庄稼,环境,森林,看到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不一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生在这个地方?就是因为以前修善业,通过无欺的业果之道,自然而然就会转生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转生的地方贫瘠或者不悦意,这方面怪不得别人,主要是怨自己。
当然如果自己没有通过出世间的发心摄受,单单是后世转生到其他环境很圆满的地方,也有可能碰不到佛法,所以说通过我们自己的愿力,在座的很多修行人也许在前世当中,他自己已经圆满修持了十善业,但是他自己发愿生于佛法兴盛的地方的缘故,要依止具相善知识的缘故,所以转生之处不一定在环境上面马上体现出来的,主要是率先成熟有佛法听闻修习的地方,这方面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所以对于环境和果报应该从方方面面去思考。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士用果,也是从不断增上的侧面讲,不断增上前面恶业的增上果也是造了业之后,它自己法尔能力是再再增上。善业的增上果,士用之果善增上,善根也是不断地增上的。如意成办诸所愿,而且通过不断增上的善根,他自己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如意成办诸所愿。
从善业的角度来讲,确实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说既然这样我造了一个善法就不需要去管它了,它肯定会再再增上的,实际意义上这方面还是要考虑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遇到其他的违缘,善根肯定是再再增上,但是我们的相续当中每天产生了多少的非理作意,产生了多少的烦恼心态,如果处于烦恼心当中我们不励力的去修持善法的话,善根要任运自成的方式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恶业在相续当中是相应相续当中很自在的贪嗔痴的烦恼的缘故,它就会无情的增上,所以说我们要堕恶趣也是正常的但是要转生人天善趣的身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恶业方面必须励力断除,对善业方面励力增长它
《广大游舞经》中云:“喜善福德资粮增,尽持善妙菩提资。
《广大游舞经》中云:“喜善福德资粮增,能持菩提资善聚16分。”
在《广大游舞经》当中是这样讲的,喜善法,欢喜造善法的人,他自己的福德资粮是再再增长的,通过再再增长的善根能使菩提资善聚。16分11秒能够守持获得菩提的善资粮。“聚”理解成资粮的意思,在藏文当中翻译的时候,很多时候资粮翻译成聚。二具或二资善聚善资粮这个是一个意思。获得菩提必须需要善根资粮。这个方面说士用果就是这个意思。一方面善根再再增长,一方面它善根增长后如意成办诸所愿。如意成办诸所愿因为此处讲随解脱分的善根,讲随解脱分的善根我们自己的所愿是什么?当然是暂时获得解脱果,究竟获得菩提果这一种士用果,它就能够使自己的善根再再增长。
《普贤行愿品》中云:“一切妙行皆成就。”
在发广大行愿的时候《普贤行愿品》当中也是讲,通过修持善根,一切妙行皆成就,这也是从士用果方面体现的。
己五、六度之果:
因为在菩萨的修法当中,六度是主要的修法,从布施乃至于智慧度之间,是成办菩萨自相续自利的主要修法,成办他利是“四摄”。在《庄严经论》当中,弥勒菩萨讲的非常清楚。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这个颂词主要宣讲的是六度的果。
此外就是指除了前面的十善,果报之外,在别别的宣讲六度的果报。六度的果报布施具财富;如果今世当中自己能够经常做布施,布施它包含上供和下施两类。对于佛菩萨他就是上供方面,对于其他的或平等的也好或比自己恶劣的这些人,恶鬼,这方面是下施。布施度它包含上供和下施这两个方面部分。今生当中,如果自己能够断除悭吝心,然后用自己的资具,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够对众生进行布施的话,通过法尔之力,聚财富,就是具有财富。在很多经教当中,也是这样宣讲过的。如果自己布施一个东西,无情当中法尔之理就会增长一百倍,他就是自己在感果的时候就有一百倍。
比如说今天自己布施一元钱,即便没有任何的发心在内,就是布施一元钱的法尔力增长的倍数就是一百倍的方式来增长的,就是殊胜的果报。当然如果自己能够通过殊胜的心摄受或者自己的境非常的严厉,自己的对镜是上师、三宝、僧众这个方面或自己的发心是种增上心,为众生获得佛果的增上心,他的果报无量无边的没办法衡量的。
总的来讲,布施和财富之间是一种缘起,通过布施就是获得殊胜的财富。当然也有通过布施获得相好的,通过布施获得安乐的这方面都有。因为自己布施的东西,所布施的物比较圆满,一个是新的东西,圆满的东西,有光泽的东西,通过布施物布施出去之后,自己以后获得的财富很多,自己的相貌也是有光泽或者是相好圆满,这个方面通过布施也能成办。
比如说在很多公案当中就有记载给佛像、佛塔供养灯,其他的宝珠。他后世获得殊胜的生世的也有很多记载的,但主要就是从布施或者财富方面直接对应的。
持戒安乐、今生当中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守持清净的戒律不管五戒也好,十戒也好,还是说是比丘戒也好,还是其它的戒,反正如果受持这样清净戒律的话,后世当中获得安乐。获得安乐主要是从持戒它自己本身来讲的话,他直接的因就是获得人天的善趣,获得人天善趣当然一方面离开了恶趣的痛苦,从这个侧面讲,本身就是一种安乐的,或者说自己持戒的时候如果以出离心摄受,它就成了出离戒,或者说自己有空性慧摄受的话,持戒就能够获得殊胜的解脱的安乐的。如果单单是持戒,从持戒的侧面来宣讲的时候,它直接的果就是获得人天善趣,所以说在很多经教当中也是提到过,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单单守持一个清净的别解脱戒律这个能不能获得解脱?从长远的侧面来讲,从以后能获得解脱来讲是可以的,但是从它直接或者从守持戒律它本身的功德来讲的话,如果单单守持一个清净戒律的话,就是获得升天或者获得人天的果报的,所以守持戒律的时候要看你自己有没有出离心,看自己有没有空性慧摄受,如果没有出离心,空性慧摄受的话,你这个持戒就成了一个后世圆满的因了,没办法获得解脱了,所以说对于修行者来讲必须要了知的。
忍相好,这个忍就是安忍,今生当中如果自己能够再再的安忍,对于其它的伤害对于其它的法能够安忍的话,下世当中能够获得相好的果报的,如果今生当中自己遇到这些逆缘的时候不能够忍受,经常生嗔心,经常生嗔心的话,下世就绝对是极其丑陋的人,他自己的可以说果报直接的果报嗔心它堕地狱,然后它的等流的话就是这个相貌丑陋不端正!或者自己没有诀择事情的能力,无量无边的过患是在大乘的经论当中再再宣讲的,而如果能够修持忍辱的话,直接来讲获得相貌端严的果报的,所以说如果自己愿意获得相貌端严的果报的话,就必须要修持它的近因,就是修持忍辱。
精进具德、就今生当中自己能够精进当然这个精进在大乘当中它的定义是喜于善法,对于善法有一个勇悍之心,对善法有一个非常踊跃之心这个叫精进,如果对于善法能够有一个勇猛精进的心态的话,具德后世具有大威德力,具有大威德力主要是前世的精进,今生当中如果自己没有具备大威德力的话,就说明没有具备,没有修持这个因,或者至少说这个因没有成熟,这个因如果说你修了这个因,还没有遇到违缘,没有销毁的话,它肯定会具备大威德力的果报的,如果自己不具备大威德力的果报就说明你前世肯定是不精进的人。
禅心静,这个禅就是指禅定,通过禅它的果就是心静,能够使自己的心就说非常的寂静,非常的寂静自己的心寂静当然有诸多好处了,第一个方面自己的心寂静了不会生起很多的非理作意,自己的心寂静的话,能够相应于佛法,然后自己的心寂静的话,在寂静的心当中能够显现种种的等持,种种的神通,种种的殊胜的果位,好像一个平静的湖面,平静的湖面它是非常容易显现日月星晨的影像的,如果是一个动摇的这样一个湖面的话,它的影像就不清晰,所以说我们自己的心如果非常烦乱的话,在这些烦乱的心态当中能不能够很清晰的显现出离心的影像,菩提心的影像,空性慧的影像,或者能不能显现五通六通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显现不出来的,所以说修持禅定在后世的话或者说它自己直接的果的话就是能够显示自己的心非常寂静,自己的心一寂静的话,就堪修正法。
智慧获得胜解脱。如果能够知道就说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空性慧,能够真正的可以说修持这样空性慧的话,通过它的果最后获得胜解脱。获得胜解脱就是获得殊胜的出世间的解脱,暂时的解脱,究竟的佛果都可以通过智慧而获得。
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于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行持六度善法将获得胜果。
以菩提心所摄之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于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将获得胜果。
这个地方的前提是以菩提心所摄,通过菩提心所摄这个方面才能够称之为度,否则的话没有菩提心所摄的话,只能叫做布施的修法,禁戒的修法,安忍的修法乃至于是这个其它的一种修法,如果真正要安立成布施度乃至于智慧度的话,必须要从菩提心方面摄受的,有些方面更严格一点的话必须要空性慧摄受,因为空性慧摄受才真正能够直接到彼岸的,没有空性慧摄受的话,全部就成为世间的般罗蜜,这方面在《入中论》当中也是讲过的,反正不管怎么来讲,菩提心方面也包含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也是空性慧所摄的,通过菩提心所摄受的布施财物的修法。
禁戒罪行,禁戒罪行对于其它的身口意罪行就说再再的禁止,摧毁嗔恨然后安住在安忍当中。
勤于善法,这个就是精进,对善法非常精进,非常有愿这个就是精进。
一缘安住,这个主要是静虑不管是自己布施的时候也能够一缘安住,持戒的时候也能够一缘安住,安忍的时候一缘安住,在五度当中都具备这个静虑度的。
了知二谛自性,这个主要是智慧度,世俗谛的自性是怎么样?显而无自性的,然后胜义谛的自性,一切不缘的,从这个方面了知一切二谛各自的体性二者之间和修持的关系和如何修持的关系等等,这个方面就是智慧度的本性。
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将获得殊胜的善果,下面引用《宝性论》的教证来说明。
《宝鬘论》云:“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为体。这个是一个总述,一个总述的话就是讲这个在大乘的修法当中有这个七种胜修法,七种胜修法是施戒忍精进就是这个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慧是指禅定度和智慧度。悲就是它的助缘,它的助伴,大悲或者菩提心这个叫悲,通过七个修法是大乘的菩提。
博施自财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断嗔心,精进喜善法,禅一缘无惑,慧抉择实义,慈悲悯众生,一味等心伴。
这个主要是宣讲各自的本体,各自的体性,什么是布施?博施自财物就是布施,能够将自己的财物都能够博施,博施当然普遍平等的布施,并不是对自己喜欢的对境就开始布施,对自己不喜欢的对境就不布施,像这样的话,不能称这之为博施,像这样的话或者说是自己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自己喜欢的东西再再的贪执,这个不叫博施,所以说我们就讲的时候反正自己内外的一切财物,一切的身体,一切的善根资粮,全部都能够施舍给众生的话,这样就称之为博施之财物的含义。
持戒而利他,持戒是什么?持戒是利益他人,利益他人这个方面因为是大乘修法的缘故,所以说就没有解释成持戒是自利,自己能够获得善趣,自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果报,没有这样解释的,这个守持戒律主要是为了利他的,因为在大乘的戒律当中就是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和这个饶益有情戒实际上直接间接都是利益他人的,这些守持大乘菩提戒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守持的,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守持的话,根本不称之为大乘的戒体,所以说持戒利他主要是为了断除自私自利的想法,然后一心一意的去利他。
安忍断嗔心,安忍度的本体是断除这个嗔心,对于有情当然要断除嗔恨心,对于无情也必须要断除嗔恨心,对于无情生起嗔恨心,也有果报的,就说以前的这个翳罗叶龙王,他对于这样一棵树,一棵树挂了他的法衣,他对于这个树生起极大嗔心,然后用斧头把这棵树砍掉了,砍掉了之后通过果报,他在迦叶佛时候的一位比丘吗,迦叶佛时期的一个比丘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转生成一个大龙王,然后头顶上长一棵大树,然后风一吹的时候他自己的身体极其疼痛的,而且树根还有很多很多小虫吃着他的肉它的身体,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对于无情生起嗔心也是这样的。
还有在很多地方讲对于焦木也不能生嗔心的,焦木就是烧焦的木头,乃至于你对于烧焦的木头都不能生嗔心的,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烧火烧不着了,对牛粪生嗔心对钢炉生嗔心!漏雨的时候对房顶生嗔心,有的时候对雨天空生嗔心,这方面实际上就说从所嗔的对境来讲的话,它好像不是具有生命的是无情,但是你内心当中的状态它是一种热恼不寂静的状态嗔恨的状态,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它也安立了能生所生,在这些可以说了知断除嗔心的时候当然就说对境最严厉的就是上师,三宝、金刚道友还有同梵行者,这些方面如果自己生起嗔恨心的话,过失是尤为严重的,还有对于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恩德很大的恩人!等等,如果你自己不断除嗔恨心,对他们生起嗔恨心,过患是极其严重的,非常非常的严重。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嗔恨心能够斩断大乘的命根,贪欲心不如是的,嗔恨心直接斩断大乘的命根。
因为嗔恨心和大悲心,嗔恨心和饶益众生的菩提心就是直接矛盾的,所以说在大乘当中讲的话,你生一百次的贪欲心,不如生一念的嗔恨心的过失重的原因,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你再再的你一百次贪欲心,过失当然重,但是远远不及生起一念嗔恨心的过失要重的多。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大乘当中对于断嗔恨心的教言非常非常多的,因为生起嗔心直接障碍对众生发菩提心,直接障碍自己大乘修行的缘故,所以我们就知道嗔心的过失非常的大,修持安忍就能断除嗔心。
精进喜善法,精进本体喜爱善法,对于善法非常喜欢,内心当中听闻大乘的修法,思维大乘的修法,修行大乘的修法,这个方面始终有一个大的兴趣,非常大的兴趣去修行的话,这个就是精进的本体。尤其是大乘的精进,在《庄严经论》当中讲,它们的上首,布施度的上首乃至于智慧度的上首讲了很多很多,对于精进度的上首是什么?精进度的上首就是对大乘的教法再再的生起欢喜心。
禅一缘无惑,禅定是什么?它有两个。一个是一缘,一缘的话心于尽性31分51秒的意思,或是说不散乱于外境,或者不散乱于其他处,叫一缘安住。前面我们打比喻的时候,在五度当中都有互相涵摄的,布施度当中有其余五度,持戒度当中有其余五度,智慧度当中有其余五度。这个时候讲的时候,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一缘专注就是一种禅定,这个就是一种静虑,思考的时候一缘专注,不被外缘所散,就是一种禅定,修行的时候一缘专注,这个就是一种禅定。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禅定就是闭目打坐,什么都不思考,这个方面当然是一种禅定,但是禅定的广义就是在做善法的时候,当然不是说做恶法,你自己在做善法的时候,能够一缘专注,布施的时候一缘专注,持戒的时候一缘专注等等,这叫做一缘的意思。无惑的惑字是什么意思?惑就是它的违品。比如说在打坐的时候,或者对所缘安住的时候,生起昏沉,生起掉举,这个方面是它的惑的意思。
所以说这个真正的禅定一个是一缘,一个是无惑,没有种种的昏沉、掉举,其他的畏浊33分02秒,这个方面就叫做无惑。反正没有它的违品、障碍的意思。
慧抉择实义,智慧度是什么?慧抉择实义,能够对真实义能够抉择,实义就是胜义谛的本体,能够抉择胜义谛的本体,或者二谛的真实义,就叫做抉择实义。
慈悲悯众生,一味等心伴。这两句主要是宣讲,前面不是说是禅慧悲为体,在第七种修法安立成慈悲,慈悲是怜悯众生。一味等心伴,一味等心什么意思?一味等心的意思对于一切的众生平等一味的看待,等心就是平等心的意思。像这样的话并不是自己的亲友自己生慈悲心,自己的怨敌就生起嗔恨心,这个不叫一味等心。一味就是对于一切众生平等而观,叫一味等心。伴就是作为助伴的意思,就是其他的修法的助伴。
施具财戒乐,忍具相勤威,禅寂慧解脱,慈悲成诸事。
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是讲他们的果。
布施具财,布施能够具备它的财富。
戒乐,戒就是能够获得安乐的。
忍具相,具相就是具相好的意思。
勤威,勤就是指精进,就是他精进的果报就是威力,就是讲具有很大的威力。前面不是说具德嘛,就是具有大威力、大能力。
禅寂,禅定它自己的果就是自己的心非常寂静。
慧解脱,通过智慧度能够获得解脱果。
慈悲成诸事,如果自己修持慈悲心的话,生生世世当中自己的心想事成的,一切事业任运成办,这个叫做慈悲成诸事。
此七者无余,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获得怙主位。
这个是摄义,此七者,前面讲六度再加上个慈悲,这个就是七者。无余就是讲无余功德的意思,就是非常大的功德叫做无余功德。此七者无余的功德,究竟至彼岸,暂时可以获得殊胜的果报,究竟可以到彼岸,至彼岸就是能够达到波罗蜜多,能够到达彼岸。
智慧不可思,最后获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智慧,最终获得怙主佛果,获得怙主位主要是成佛的意思。
关于六度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摄持而修持,下文还有广说。
在六度中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摄持而修持,下文还有广说。
下面对于慈悲心的修法还要广述的,在第七品,第八品的时候都要宣讲的。
下面讲第六个科判——四无量之功德,修持四无量心它的果报是怎么样的。
己六、四无量之果:
四无量之功德: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这个方面是宣讲大乘的四无量心,大乘的四无量心它的殊胜的功德,就是非常之广大的。当然下面再讲四无量心品的时候,还要着重对他们的修法他的果再再宣讲,这个方面因为是讲业因果,讲业因果的时候,你修持四无量这个业,然后获得什么果?包含在第四品当中宣讲略说的方式也是可以不矛盾的。
慈心悦意,就是修持慈心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这个慈心的话,他的果报是悦意,非常悦意的。
悲成利,修持悲心拔苦,悲心主要是拔苦,悲心修持的话,成利,成办一切利益的。
喜心圆满,喜心就是见到众生获得财富、功德、善根的时候,自己不但没有嫉妒心,反而生起欢喜心,就是相续当中发愿,愿这些众生永远不离安乐,而且这个安乐再再增上,从世间的安乐转变成出世间的安乐,乃至于最后成佛这样的安乐,这方面就是喜心它的体相,喜心最后能获得一切财富圆满的果位。
舍无垢,舍心主要是平等而观,对于一切亲怨、中等的一切众生,平等的修持大悲心叫舍无量心,它的果报就是无垢,自己的心极其堪能,叫做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总之修持福德和智慧的资粮的果报的话,暂时增上就是增上生,究竟决定胜。像这样暂时的果报和究竟的果报都有宣讲的。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这个四无量心的修法或者说福慧双运的修法是妙道大车轨,妙道就是成佛的妙道,大车轨一切大车的轨道。在《妙法莲华经》当中这些大白牛车,这些方面都称之为大车,这些大车是大臣的意思,一切大臣的意思。大臣的大车你要行进必须要一个轨道的,轨道是什么?就是四无量心,或者就是福慧资粮,这个叫大车轨。
三世诸佛圆满因,一切三世诸佛获得究竟圆满的正因就是这样殊胜的修法。
下面这个颂词主要对前面的慈心悦意悲成利做一个广释,什么叫做慈心悦意悲成利?下面解释:
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修持慈心众生皆悦意,看到你的时候就生起欢喜心,都愿意帮助你,所以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很多结伴而行,结伴而行的时候有些福报超胜的人,他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欢喜的帮助,就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所以说这个不是一个偶然,这个方面他以前修持慈心的缘故,修持慈心的缘故众生皆悦意,别人看到他的时候都是非常欢喜的,反正这些以前修过殊胜因的人,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我自己比较熟悉的上师,像龙多活佛的话,龙多活佛就是这样的,他给我以前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他好像到哪个地方都是这样的,别人对他都是很悦意的一种态度,对他都是很悦意,从小到大,乃至于小偷非常恶劣的小偷看到他的时候都是非常欢喜的,很悦意的心态的。这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个圣者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肯定是再再修慈心的,再再修慈心的缘故,众人皆悦意,一看到的时候就生起一种悦意心,心马上被硬夺了,别人的心马上不自在,对他生起悦意的心态,这个方面就是修慈心。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从因地的修法全都是修慈心,然后他的名字叫慈氏,成佛的时候名字也叫慈氏,也叫弥勒佛,所以他主要是以慈心修持的。咱们在《贤愚经》当中,对弥勒菩萨的功德,或者说他的相好,他修慈心,入慈心定的时候,放出这些慈悲的光芒,这些方面都是通过修慈心的。他的肤色也是黄金色的,他自己的光芒非常悦意,这方面都是修慈心的,也是让我们见而生悦意。
悲心利益无边际,如果能够修悲心,他的利益是无边无际的悲心的利益非常大,这方面在很多经论当中都是再再宣讲的。
喜心财富皆圆满,喜心,他的财富就是非常圆满的,他的很多财富都能够自在的圆满。因为它没有嫉妒心,他对别人的财富,或者善根都能够再再生起欢喜心,随喜心的缘故,感召他的财富非常的圆满。
舍心自心极堪能,就是前面说的舍无垢,就是讲无有垢染,无有违品的烦恼,所以说自心极堪能,自己修禅定也好,修事40.55业也好,念心咒,闻思修也好,无论做什么都是能够趋入都能勘能趋入的。这方面是再再修舍心的果报。
经中云:“具慈心者有宽广、七大量无限定,与声闻、缘觉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悦意、获得妙色……”
在佛经当中讲修慈心者有宽广的功德,有七大下面有解释的,以前在讲《庄严经论》的时候七大再再宣讲过的。今天时间的关系,不对七大再解释了。
量无限定,量非常非常多的,没办法限定的。
与声闻、缘觉不共的功德,修持慈心和声闻、缘觉不共的功德。
当然声闻缘觉乃至于外道,都有这样一种慈心的修法,但是能不能成为大慈心和真正成佛的慈心呢?绝对要看他的所缘,他自己的心态,有没有智慧摄受这方面很多。所以声闻缘觉虽然也修四无量,但是大乘的修法绝对是不共的。
令人天悦意、获得妙色。人天都是悦意的而且是妙色的。
此外,《宝鬘论》中云:
下面《宝鬘论》不单单是对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宣讲这样一种功德,它对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善根获得什么样的果,它都是做一番抉择的。所以说这方面对于我们平时对于业果,对于以后的圆满的果位生起定解,现在必须圆满它的因,这里面就讲它的因了,如果我们凡夫人去抉择根本没办法,我现在做这个因,以后能够得到什么果?这个方面我们的能力根本没办法衡量的,这些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讲的因果关系,一方面龙树菩萨他是一位圣者,就在了义的经典当中讲的时候,以前《大乘经论》讲的,以前都是佛果一个佛的化身像这样已经早就成佛了,在释迦牟尼佛的脚下显现成初地菩萨圣者,这样一种。所以说一方面龙树菩萨是依靠经典作为教证宣讲业果的关系,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佛的化身的缘故,都能够如实的进行抉择,我们就说这里所讲的正因,绝对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如果能够诚信能够去修持,以后这些功德果我们都能获得,如果懈怠不修持的话,单单是梦想着以后要获得这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说要获得这样的果,必须要修持它的因,这里面就宣讲他的因的修法。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顷,修慈福一分。
这个颂词主要宣讲修慈心的功德,修慈心的功德到底有多大?这个方面就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观察的,假如说有一个人每日3时施,300罐饮食。一罐饮食是什么样的?在注释当中讲,一罐饮食能够容纳一斗米,一斗米的罐子,里面做好米饭,在米饭当中还有60种蔬菜,60种各种各样的菜肴混在一起的美味饮食,这是在一罐当中具备。然后有300罐,做好300罐,而且布施的时间是3时施,就说早上的时候布施300罐饮食,中午的时候布施300罐饮食,晚上的时候布施300罐这样的饮食。像这样的话这个功德应该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个地方讲不及须臾顷,修慈福一分。根本比不上在须臾的时间很短的时间当中,修慈福一分,对一切众生修慈心的福报的一分,都根本没办法和他相比。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正确了解到了修慈心的方法,比如说四无量心当中怎么样对于所缘,怎么样要去安住所缘修持慈心,这样了解之后就开始修慈心,对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获得爱乐,现在很多众生没有安乐,我就让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一类众生获得安乐,那一类众生获得安乐,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能够修持慈悲心的话,它的功德就是很大的,下面还要继续讲慈心的功德。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乐多, 无毒刃损害,
这也是一种功德,就是除了前面所讲的功德之外的功德。什么呢?人天等慈爱,首先人其他众生见到你的时候,也会生起一种慈爱心,就是生起一种悦意的心,如果对你生起悦意的心绝对不会对你做损害的,我们要对别人做损害肯定是看不惯或者说生起恶心嗔恨你,如果说别人,一切人天都对你生起慈爱心的话,绝对不会损害你,实际上我们内心当中,哪一个众生愿意被人损害呢?不管在哪个地方,我们都不愿意被别人损害,但实际上我们却经常受到别人的损害,那么想要远离这样损害的话,必须要修慈心,如果经常能够修慈心的话,就会在后世当中,再再感果,人和天都能够对你生起慈爱。
彼等亦守护,“彼等”注释当中解释成非人。那么非人亦守护你,其他的非人、恶魔或者护法也是对你守护的,不但不对你伤害,而且经常地守护你。
意喜身乐多,这句话主要是意乐和身乐。如果自己修持慈心的话,自己意,自己的心就会经常保持非常欢喜的心态,世间上有很多人,很多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有些人一生当中都处于寓意寡欢中,非常忧愁很焦虑,这样他自己也不舒服,别人看到也不舒服,通过他自己心里的心态不健康的话,也会引发他的身体的迅速恶化的,像这样讲的时候,意不喜,自己的心意经常放不开的话,也会引发很多的痛苦。如果自己意喜的话,自己的心经常能够保持非常欢喜的心态,当然自己高兴,别人看到他也觉得他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别人也能够受到感染,马上就欢喜了,然后他的心快乐,他的身体也会好,心快乐的话对于修持善法等等,都是有一种堪能趋入的条件的。身多乐,他的身体有很多快乐,身体方面引发很多快乐,没有很多的痛苦,没有很多疾病缠身,这个方面意喜身亦喜,自己的心安了,身体也安了,这方面主要是通过修慈心而得来的。
无毒,没有毒的损害。刃就是兵刃,其他刀剑的损害都会远离的因为自己修慈心,这个因就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而不是愿一切众生受苦,而不是对众生伤害的,所以说既然自己没有种下伤害别人心态的因,当然也不可能受到强烈的毒物,比如说毒蛇,其他世间的毒品这方面的毒物根本不可能受到伤害的,兵器也是早就远离了,这个完全来自于修慈心的功德。
无劳事得成,感生梵天界,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亦得慈八德。
这又是宣讲慈心的功德,无劳事得成,他自己的一切的心想很容易事成。无劳,就是不需要精勤,他的事情就很容易成办,这个也是在如今的世界上很可以看到,有些人根本不需要劳作,一下子就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名誉,地位这方面都能得根本不需要勤做的,好像很多好事,都被他撞倒了一样,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好事都撞到了,就是因为他以前修了慈心的缘故,果报成熟了之后,他根本不需要劳作,当然这是他前世当中修慈心已经劳作过的缘故,所以今生当中他根本不需要精勤。其他还有很多人起早摸黑地精勤,但是事不成,没有修正因。就是这样的。
当生梵世间,而且通过修慈无量心的话可以生梵世间,转于梵王,大梵王。
设未能解脱,当然修慈心他可以解脱。假设说他没有获得解脱,也能够得到慈法、八德。慈法八德下面有一个注释,长寿是第一德;妙颜是第二德;然后是种姓圆满,自在圆满,辞严,具大名望,丈夫身,具力,这些都是每个众生都愿意获得的。如果愿意获得慈法八德,必须要去修持慈心,在这些教言当中,在《宝鬘论》当中非常多,就说如果真正系统的学习一次《宝鬘论》,肯定自己会对如何修持世俗谛的功德这些业因以及修持智慧度的资粮方面肯定会生起起很大的信心,因为这里面全都是讲这样一种教言的。
那么每个人都想要离开痛苦,都是想要获得安乐的,暂时的安乐,究竟的安乐都要获得。要获得这些安乐的因是什么?你不去准备,你不去修持是不行的,所以说学了这些教言之后,应该尽己所能的去做,慈心不是很难修的,我们修法再再的学过的,这个不是很难修,难的是什么?难的是自己不愿意修,或认为自己不需要修,或者修一两天又停下来不修,这个方面你想获得以后的功德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了知了这些修法之后,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再再的修持,对它生起定解然后再再去观想作意,再再趋入修持,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说菩提心是如何获得?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若令诸有情,发坚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坚固菩提心。
这个就是一种等流因、等流果。如果自己能够令其他众生发起坚固菩提心的话,自己也能够常得如山王一样的坚固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修行者来讲,谁不想获得一个犹如山王一样的坚固菩提心,都想获得。第一个方面我们自己必须要再再的对众生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再引发菩提心的修法,怎么样获得菩提心的次第,这方面要修。还有一个窍诀这个地方讲的话,令诸有情发坚固菩提心,怎么样令其他众生发起坚固的菩提心,这个方面是自己需要去做的。
比如说自己去再再给众生宣讲《入行论》,其他众生听了之后,没有菩提心他就知道开始发菩提心,然后发了之后他用《入行论》的教授再再的坚固,不要退失,然后再再的增长,这个方面就是让众生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让他生起,有了菩提心让他不退失,让他再增长的殊胜的教授。
所以说如果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发起坚固菩提心的话,自己也能够生生世世当中获得犹如山王一样坚固的菩提心。所以说对于其他众生,引发他们如何生起菩提心这方面是不能够松懈的。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于善不放逸,
由信离无暇,由戒生善趣,由修习空性,于诸法无贪,于善不放逸。
这个方面也是通过修持信的因、戒的因、修习空性的因,分别获得果报。首先是由信,由信就是对上师三宝、对于正法、对业因果、对轮回等等修持坚固的信心。相续当中有一个坚固的信心的话,通过这个果报离无暇,自己生生世世当中会离开八无暇处,离开八无暇处自己生生世世就会获得暇满,获得暇满就堪能修持正法的所依就已经获得了。所以说我们如果要远离无暇的话,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由信离无暇,对于上师三宝等等再再修持坚固的信心,再再的坚固自己相续当中的信心,这个时候就远离无暇身。
由戒生善趣,如果自己要生于善趣的话,就由戒,必须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守持一个清净的戒律,通过戒律而生于善趣。
由修习空性,于诸法无贪,通过修习一切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空性的缘故,于诸法无贪,对于一切诸法没有贪执。这个贪就是没有贪执没有执著的意思,不会对一切诸法生起执著。我们现在造业的根本因,流转的根本因,生三毒的根本因就是对于人我和法我的这个法生起贪心,生起贪执心,生起实有心。生起了实有心的缘故,引发了很多实执,然后烦恼,然后很多业因,然后很多痛苦的。如果能够再再的修习空性,通过空性的能力和力量就能够消除我们相续当中对一切诸法的贪欲。
于善不放逸,而且对于善法不放逸,究竟的不放逸就是证悟空性的时候,对于一切善法不放逸,不放逸于三轮当中,不放逸于相执当中的这个因,就是修持坚固的空性见。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无谄具正念,思维增睿智,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全部都是窍诀,一个一个看的时候没有哪一个不是我们不需要去修的。无谄就是正直的意思,就是没有谄狂,没有谄狂就是讲正直,如果一个人他秉性正直的话,没有弯弯曲曲的想法,没有弯弯曲曲的行为的话,一个人非常正直,一个人很正直的话,他的果是什么?他的果就具正念,生生世世当中就可以具足正念。正念我们现在正在学,《入行论》当中的这个正知正念品,如果你现在能够安住在正直当中的话,就能够生生世世当中具有正念的。
思维增睿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个非常睿智的身份的话,自己的智慧很敏锐,自己的智慧很广大、很甚深,每个人都想获得殊胜的智慧,怎么样获得?思维,你通过思维法义,像这样对于每次上师所讲的,或者说是《心性休息》等等这方面的法义,能够再再的认真思维它,从很深的地方,很广的地方再再思维的话,增睿智,就通过这样方式来增长你的睿智的。所以说如果今生当中自己很好的精进的话,下世当中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今生当中如果自己懈怠懒惰的话,下世当中比这个还要懒惰,比这个还要懈怠,还要愚笨的。
这个方面不是我们在讲,主要是如果大家看到过《格言宝藏论》,《格言宝藏论》当中萨迦班智达在第九品的时候,在宣讲佛法、观察佛法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为什么现在我们很愚笨?前世没有修学。如果今世当中我们再不好好的精进于佛法,后世比这个还要愚笨还要愚痴的,就这样再再讲过。所以说萨迦班智达说你再老你也要学,再困难也要学,所以就是因为你以前没有学,今生当中就沦为钝根,今生当中再不学的话,后世比这个还要笨,还要困难,这个方面再再做教诫的。所以我们说今生当中再再思维法义,不管你通达不通达,不管你成不成为智者,反正如果今生当中再再思维,通过这个果报的话,增长睿智,下世绝对成为大智者。
恭敬证法义,要证悟法义来自于什么?恭敬。有恭敬心能够证悟法义的,就在很多经论当中都这样讲,一分恭敬就一分利益。或者超越言思的胜义谛是通过什么证悟的?恭敬心、信心来证悟的。所以说如果你对于正法有恭敬心,对于上师善知识有恭敬心,通过这样因,通过这样果的话,就可以证悟法义的。所以说我们证悟法义,并不是远离了恭敬心之外你苦苦去思维,苦苦去修苦行,这个方面不是它的正因,真正要证悟超离言思的法义、胜义谛的法义的话,必须要恭恭敬敬,对于正法恭敬,对于上师善知识必须要恭敬,这个时候可以证悟法义的。
护法具智慧,这个护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守护自己已经听闻过的正法,守护自己已经听闻过的正法叫做护法。像这样守护自己曾经听闻学习过的正法,不要退失不要遗忘,这个方面叫护法,如果能够这样守护的话就具智慧。比如说再再背诵自己曾经学习过的论典,再再背诵自己学习过的论典的话,这个叫做护法,守持自己已经曾经听闻过的正法,让它不要遗忘,不要丢失,这个叫护法,再再的思维也叫护法,再再的修行也叫护法。所以说能够守护自己已经得到的正法,最后就获得殊胜的智慧。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由不障闻法,及行法施者,当与佛值遇,所求亦速得。
我们怎么样可以值遇诸佛?怎么样所求速得?这个方面讲了两种因。第一个闻法,一个是法施。不障是什么意思?这个不障两个字对闻法和法施都要通读,不障两个字要连接闻法,要连接法施,这个不障是什么意思?就对于闻法自己没有障碍。什么是障碍?比如说听法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不正确,这个方面是一种障碍。比如说自己听法是为了得到智者的名称,或者自己听法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这些都叫做闻法障碍。在闻法的时候保持一个清净的心态,这个叫不障闻法,不障闻法此处并不是说不去障碍别人听法的意思,像这样的话自己听法的时候,不要以悭吝心,不要以其他的烦恼心所染污,这个叫不障闻法,自己闻法的时候应该以如理如是、恭恭敬敬的,或者说是如理如法的方式来听闻,这个叫做没有障碍的听法。
然后无障法施什么意思,无障行法施?自己在行法施的时候,再再宣讲正法的时候,给别人宣讲正法的时候,这个方面也不需要、也不应该有障碍。障碍是什么?实际上对于清净的讲法的障碍,悭吝心,你不愿意把自己领悟的智慧讲给别人听,生怕自己讲给别人之后,别人通达之后就超过我了,然后超过我之后我的名声、我的利养、我的恭敬心都会受到打折扣,都会因此受到损失。所以说有的时候讲法的时候保留一手,然后把最甚深的自己不讲,然后和他辩论就把这个保留把他辩倒,并不是这样的。然后自己应该没有悭吝去讲法的话,自己知道什么,自己所通达的都要如理如是的去讲解,这个方面是一个障碍,就是无障的意思。
还有一个障碍讲法最怕名闻利养,你讲法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为了追求别人的恭敬,为了追求财富等等等等,这个也绝对是一个障碍,所以说有障碍的讲法,并不能说你能够与佛值遇,并不能说你所求速得的。这方面讲不障的,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行法布施的话,他的果报是远远超过你现在得到一两元钱,然后得到几个人恭敬的。
如果自己讲法只是为了得到一点供养,只是为了得到一点名声的话,这个方面实际上为了小利失去大利了,为了拣芝麻丢了西瓜比喻,远远比不上的。因为你如理如是的讲法,它的功德无量无边的,确确实实今生当中自己的智慧功德再再增长,后世当中迅速成佛的功德。但是现在这个心态没有转变,没有转变之后只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一点点的小利益就把讲法的大利益彻底的失毁了。这个方面在广论当中在很多地方,再再教诫讲法者,讲法者尽量调伏自己的心,尽量安住在清净的心态当中去传讲正法的话,它的殊胜的利益就是你的报酬。你不要想得到钱,这个是报酬,实际上它的报酬非常大的,如果清净讲法的功德有形相的话,虚空无法容纳的,就是这样。
这个地方讲什么样的功德?当与佛值遇,这个方面就是讲和佛值遇,就是能够值遇佛,能够在佛面前恭敬供养,然后听闻正法,然后通过佛的加持来证道的。这个是什么样的一种果报的?所以说远远超过你障碍,通过有障碍的心,通过名闻利养的心来传法的这个功德大的多了。
所求亦速得,自己所求的出离心,菩提心,或者说地上的功德,佛的功德,这些所求的功德速速获得的,这个方面通过没有障碍的心闻法,没有障碍的心来讲法,这个方面功德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宝鬘论》当中把这些讲的清清楚楚。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无贪成法事,无悭增受用,无慢感尊主,忍法获总持。
这方面也是讲四类因果。第一个是无贪,如果自己现在经常无贪的话,成法事,这个成法事是什么意思?就是讲成法义的意思,就是一切的法义都能够成就,就是一切的法义都能够成就,如果自己无贪的话,能够顺利的成就一切法义,能够成就一切法义叫做成法事。
无悭增受用,如果自己没有悭吝的话,没有对于一切的内外财物没有悭吝能够布施的话,增长自己的受用的。
无慢,自己在其他众生面前折服自己的傲慢心,折服自己的傲慢心,恒处卑位的话感尊主。像这样你今生当中你没有我慢,经常处于低下的位置的话,通过这个缘起力的话,后世当中你感得尊主的果位的,就是这样。如果今生当中你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这个也看不起,对那个也看不起,现在当然你有种优越感,在后世的时候,转成奴婢,转成其他的这些身份非常低下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种。所以说这个就是业果的无颠倒的缘起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说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经常对别人保持一个恭敬心,不要生起一种傲慢心,不生起傲慢心,一方面傲慢是自己修行的大敌,如果你很傲慢的话,根本见不到别人的功德,根本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如果见不到别人的功德,见不到自己的过失,那如何修行?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然后别人都是不行的,这种心态是最能够障碍自己的修行的。
所以说第一个无慢能够帮助自己修行,第二个它的果报也是很殊妙的。佛陀以前怎么样对一切众生普遍恭敬的,以前佛陀对一切众生普遍恭敬,现在是什么?现在就是尊主,三界的尊主,像这样的话连帝释梵天都必须要恭恭敬敬的在佛面前顶礼,然后恭敬传法的,这个就是以前无慢,相续当中早就折服了傲慢,折服了傲慢之后感召尊主果位的。
忍法获总持,这个忍法的意思就是可以认可法忍,忍法就是忍受空性法,自己认可或者对于一切空性法生起一种法忍的话,他的果报会获总持,总持就是陀罗尼,就是不忘的总持。这个总持以前我们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提到过,句总、义总,句义二者的总持,总持不忘字,他的自己的特点有的时候是句不忘,反正自己听过一次,看过一次绝对不会忘记的。然后义不忘,像这样自己学完之后,这个意义曾经思考过通达了,通达之后这个意义永远不会忘了。还有句、义二者俱不忘,句也不忘,义也不忘。
很典型的例子,像阿难尊者,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忘总持的例子了。如果我们自己像阿难尊者他获得不忘总持的因的话,以前对于一个圣者供养饭食的果报,像这样这个地方讲的话,如果自己能够对空性法能够认可,能够不生起邪见毁谤的话,最后自己能够获得总持的果报。
很多道友都是表达了如果获得总持的话该多好,因为背书的话很困难,所以如果真正能够获得这样的不忘陀罗尼的话,像五部大论早就背完了,一天全部背完,然后永远不会忘记了。然后其他的三藏十二部统统背下来,像这样这个在佛世的时候很多,佛世的时候比丘、很多这样的修行人不要说背一万部论典,整个三藏,你看我们这些大藏经,这么多,而且这只是一部分翻译过来的,还有很多很多佛陀讲的三藏统统在相续当中都背下来,都不忘记的,这个方面根性利。
像这样福报大,转生于佛世,然后获得这样的功德。还有佛涅槃不久,这些那兰陀寺,吉祥寺院的大班智达也是背诵,这些智慧力是惊人的,像这样非常非常的背了很多殊胜的论典,这些法义都是不忘记的,这方面他是修持了殊胜因的缘故才能够获得的。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由施五精华,及施无怖畏,诸魔不能侵,具殊胜大力。
因为布施五种精华之物,下面也讲五种精华,蔗糖、炼酥,炼过的酥油或者说熟酥吧,还有布施蜂蜜,还有芝麻油和食盐,这方面就称之为五种精华,如果自己能够布施这样五种精华的话,也能够获得这样殊胜的大力的。
诸魔不能侵,具殊胜大力,还有布施无怖畏,就是做无畏施,就是讲放生这个也是一种无畏施,因为这些众生即将被宰杀的时候极其恐怖,自己放生把它买下来放生,让它获得自由的话,它从怖畏当中解脱出来,这个叫做施以无畏,无怖畏。还有除了放生之外的话,比如说有些众生非常怖畏的时候,自己通过软语去安慰他,消除他的怖畏,或者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消除他的怖畏,这个方面也是一种无畏施。这个有很多种类的,很种类都是这样。
比如说一个病人,他对自己的病非常怖畏,然后医生善巧的通过软的语言安慰他,然后通过自己的这些技术、药品等等,然后能够将他们从怖畏当中解脱出来,当然是一种怖畏施了。还有即将被处决的死刑犯,自己通过能力去解除他的怖畏,也叫无畏施。如果只要能够将众生从怖畏当中解脱出来的,都叫做怖畏施。有些时候不一定解脱他的生命,有些时候遭到这些怨敌的迫害的时候,然后自己将他解脱出来,这个叫怖畏施,这方面很多很多种类吧,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广说了。
然后通过布施五精华还有布施无畏施他的果报是什么?诸魔不能侵,一切的天魔根本没办法侵犯你的,你即便是处于魔窝当中,像这样的话诸魔根本没办法侵犯你,为什么?你相续当中有大福报故,你相续当中早就修了无怖畏的因的缘故,所以说诸魔根本没办法侵害你的,没办法侵害你。
然后具殊胜大力,自己生生世世当中身体的力量,心的力量都是非常超胜的。
下面讲获得六神通的因,获得六种神通的因,第一个天眼通的因: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火炬,灯中施油类,能获净天眼。
如果在佛塔面前供养灯鬘,灯鬘就是现在穿成一串的彩灯了,穿成一串的彩灯也算是现代的一种灯鬘了,像这样如果能在佛塔或者经堂,或者在其他的比如说坛城,这些地方能够供养彩灯、灯鬘的话,这个也是获得清净天眼的无倒正因了。
暗处置火炬,以前是置火炬,现在是置灯泡,在很黑暗的地方容易摔跤的地方,走路不方便的地方,自己装路灯,或者把自己的灯迁出来,然后放在外面让别人走路的时候比较方便,这方面是置火炬。像仁波切这次做的路灯,大家觉得很方便的,像这样的话就是暗处置火炬了。还有我看个别的道友在路灯照不到的地方,大家走路的地方也是高高的挑一修竹竿,然后上面一个灯,通夜都亮着。像这样肯定发这个心,而且绝对是其他一个无记心,就是想怎么样方便这些修行人,方便道友走路,所以说在暗处他置火炬,或者置电灯泡,然后让大家走路方便,绝对是获得清净天眼的因。
灯中施油类,然后在灯中填油,我们看到很多外面来的藏族老乡在坛城当中,他拎一壶油,这个灯当中填一点,那个灯当中又填一点,然后在金刚萨埵殿当中这么多一排,这个碗里面填一点,那个碗填一点,这个就叫做灯中施油类,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获得净天眼的因。我们大家都知道阿那律尊者,他得天眼的因就是以前当强盗头子的时候,他为了补鞋,然后看到油灯很暗,没办法照亮,他填了一个灯芯然后点起来,灯一下子放光,光照到佛像,照到佛像之后生起信心,发愿最后获得到眼的。这个方面还不是他自己在灯中填油,他只是自己发心,不清净的方式为了补鞋,然后填一个灯芯,然后点着了,就这个因他就获得天眼。如果我们通过清净的心,在殊胜的佛塔、佛像,经堂也好坛城也好,这些方面很多很多殊胜的地方,或在自己家里供养灯,都是很大的功德的。
前段时间也不是发了一个四灯供的偈,四灯供的偈我也看了,确确实实功德真的不可思议的,获得很多无量无边的功德,最后获得殊胜涅槃的果位,这方面都是来自于施灯,所以平时我们在佛堂面前供灯不要间断,然后在其他的殊胜的对境面前,金刚座也好,拉萨的这些佛像也好,还是坛城,金刚萨埵的佛像,这方面都能够通过自己有限的钱财,然后买一壶油,或者买一箱油,这个方面去填,或者去供养的话,这个功德绝对是不可思议的。获天眼只是一个直接的近取因,还有通过供灯,可以照亮自他一切相续当中的黑暗,最后成佛的。
难陀、贫女,他(她)在佛陀面前就是通过有限的灯油,然后供养一盏灯发愿成佛的话,佛当场授记的,就是以后成灯光佛。度化一切众生,然后遣除一切自他相续当中无明黑暗,就是通过清净的发心,在殊胜的对境面前,供一盏灯功德,没办法衡量的。
下面讲天耳的因: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音乐,铃及螺鼓等,能得净天耳。
供养佛塔的时候,在佛塔也好,坛城也好,还有其他的经堂也好,反正这些地方供献妙音乐,供献妙音乐也可以说是另外一个,可以说新译本当中解释成敬献妙乐器,就是乐器方面这样讲的。音乐也可以,反正现在自己录音机里面放的这些音乐,拎在佛塔面前去供养,坛城面前供养都可以的,或者自己的佛堂面前供养这些音乐也可以。
还有供养铃铛,供养海螺,供养鼓等等,通过这样一种因,都能够获得净天耳,很多道友看了都是在坛城上面挂一个风铃,挂这个风铃肯定是殊胜的因的,不用讲的。反正这个地方讲的很重要,铃,而且是对于佛塔,坛城也不是一般的佛塔,是殊胜密宗的所依处,所以说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挂风铃的话,肯定能够获得净天耳。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不举他过失,不说缺肢等,常护惜他心,常感他心通。
他心通的因是什么?不举他过失,别人的过失自己不说,不宣讲别人的过失。不说缺肢等,这个人断手,那个人断脚,那个人怎么怎么样,反正不说这个缺肢等等,这方面是什么?比如说从反方面讲,你说别人过失的话,别人的心感到刺痛的,然后别人本来有缺陷,身体方面有缺陷,你再说你这个聋子或者你一个瞎子,你说跛足或者什么没有手的人,这个方面他本身就痛苦,你再说就更加刺痛他的心的,这个方面就是讲没有护持他心。这个方面讲护持他心的话,别人有的过失自己不讲,然后别人有缺肢的缺陷自己不说,常常护惜他心,保护他的心,爱惜他的心,通过这个方面常感他心通,自己就能够感受他心通。
我们就知道这些神通,尤其是他心通在学《俱舍论》的时候,讲过了有通过药获得的,有些药配制之后你能够获得他心通,有的时候通过修行获得,修持禅定慢慢获得他心通的,有的时候通业而感到的,这个方面如果修了这个业的话,通过业就自然而然可以获得神通。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施履及车骑,搀扶羸弱人,乘骑奉师长,智者得神变。
这个神变就是神足通,或者神变就是一变多,多变一等等神变。或者神足通就是可以迅速到达彼处的,这是神足通。这个方面怎么样获得?施履,履就是鞋子或者靴子,这方面就是施履。自己经常对其他没有鞋的人或者这些对境能够布施供养鞋子,还有车骑,车也好,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指马车、牛车,骑就是这些马等等的车骑。
然后搀扶羸弱人,走不动的老人,病人,这方面经常去搀扶他们,搀扶他们这个也是获得神足的一个因。
乘骑奉师长,一切的乘骑给师长供养,这个也是智者得神变,得神通的因。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为法建伽蓝,忆念法文义,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
这个方面讲两个,第一个是为法建伽蓝,这个伽蓝可以说是寺院、经堂,讲经说法的地方或者寂静处,像这样为了让正法流转,为了让修学者有一个学法的依处的缘故,为法建伽蓝,像这样忆念法文义,他的果报就能够忆念法文义,就是自然而然能够回忆,能够忆念正法的词句和意义,这个方面自己能够修建经堂。当然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能够有能力修的话,一个人修,自己一个人没有能力修,很多人合在一起去修,连这个都没有的话就维修。以前我们讲的话维修经堂,伽蓝破败漏水、漏雨,反正自己发心维修的话,肯定也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善因。
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通过清净的心布施正法,通过清净的心讲解正法,通过这个能够获得宿命通,能够记忆以前很多世的事情。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
这个方面是获得漏尽通的因。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能够知道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空性,一切诸法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如实正了知,没有邪知,真正的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话,通过这样的因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整个从轮回当中都会超离的。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为解脱有情,真如智等具,以修悲心润,成最殊胜者。
这个颂词改为:为解脱有情,了真如等性,大悲润修行,成最殊胜者。
这个方面什么意思?这个方面讲成佛的因,最殊胜者就是佛果,如何能够获得佛果?为了解脱有情,为了使一切有情能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个方面是大悲心、菩提心为信的,了真如等性,就是从空性慧为信的,所以说自己通达真如等性,或是说为了让一切众生了知真如等性,大悲润修行,通过大悲心来滋润自己的空性,来滋润自己的修行。成最殊胜者,能够成就最殊胜的佛果,能够成就最殊胜的佛的功德。这个方面就是大悲空性藏,如果自己能够修持大悲空性藏的话,就是核心大乘的正因,通过大乘的正因,绝对是成佛的。不可能成一个罗汉,不可能成一个其他的身份,绝对是成佛,所以成最殊胜的因,就是修持空性和修持大悲心。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由种种净愿,成佛净刹土,以宝献能王,得放无量光。
由种种净愿,成佛净刹土,自己现在发无量亿的大愿,无量忆的大愿我们没法发的话,就发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切无量无边菩萨的无量亿大愿,就是在普贤行愿王当中,在普贤行愿品当中全部包括了。所以自己现在能够发种种的净愿的话,最后成就佛陀的清净刹土,自己成佛的时候就是在一个清净的刹土当中成佛,然后很多很多和自己有缘的众生引导在这个刹土当中,给他们教导说法,然后引导他们成佛。就通过发净愿,成就佛刹土。
以宝献能王,如果通过宝物,像黄金也好,还有这些宝珠也好,能够这样宝物献能王,能王就是佛陀,佛陀称之为能王,像这样能够通过宝物献佛陀,当然佛陀现在他的化身能够发现,但是佛像所依,还有安住在十方的佛陀有清净的智慧,所以说我想我这个宝珠,我供养十方诸佛,或者说我把这个宝珠放在佛像面前,我供养佛宝,这方面肯定是以宝献能王的。这个方面果报是什么?得放无量光,最后自己身体放无量边的光芒。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由知此业果,相应义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
这个是最后一个结劝,由知此业果,相应义如是,是什么意思?业和果的相应义,前面讲过,你修如是因,得到如是果,这个叫做由知此业果,相应义如是。知道之后常利益有情,对于大王你来讲,或对于现在我们修行人来讲,应该恒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利益了众生就是你自己的利益。
这些方式是趋至佛地的殊胜方便。
此等之理是趋至佛地的唯一殊胜方便。
这些随解脱分的善根是趋至佛地的唯一殊胜方便,应该依止的。
《本生传》中云:“谁具福慧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永无其余解脱因,故降善法之甘霖。”《本生传》云:“何具福慧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余无其它解脱因,故当降下善法雨。”
余无的“余”字改成永字。在宣讲《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当中是这样讲的,何具福慧资粮果,任何一个众生具备福德和智慧的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他就获得最殊胜解脱的桥梁、津梁。余无其它解脱因,除了这个之外的话,永远不会找到其他的解脱的方便,其他的因的。故当降下善法雨,所以说应该降下善法雨,或者说对于所降下的善法雨应该如是的听闻,如是的抉择。
这个教证主要是解释前面此等之理是趋至佛地的唯一殊胜方便,所以说永无其他解脱因,想要解脱的人应该对于所降下的善法雨如是如是的抉择。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