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五品的内容。第五品主要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对于一个修法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修法。在这品的内容当中,主要是宣讲如何认定上师的法相,如何认定弟子的法相,合格的弟子如何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方式,依止方式之后它的殊胜的功德和利益,以及它的违品等等都已经做了详细的宣讲,今天开始讲第三个科判: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我们在平时依止上师的时候,第一个要点不要令上师不欢喜。这个方面是说上师不欢喜的事情不能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令上师生起欢喜心。
还有就是所作当请示。尤其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都是要向上师请示,上师开许之后去做的话不会有障碍,不会有违缘,这是一个殊胜的关要。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第一句第二句主要是宣讲“当断师诸不喜事”。
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断除上师不欢喜的一切事情,或者诸多不喜欢的事情。总得来讲,上师不喜的事情就是造恶业,或者身、语、意放逸等等这一切的含义都是不欢喜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些别别制定的。别别制定的内容就是上师说你不要做的事情,做了之后我会不高兴、不欢喜的,这些就是属于一种单独的教言。
我们在依止上师学法的时候,一方面是佛制的戒律自性的罪业等等,这些方面是不能做的,因为做了之后上师不会欢喜的缘故;还有跟随自己和上师因缘、缘份等等,像上师制定的单独的一些遮止的事情,这些也不能够做。
“精勤令师生欢喜”,自己的身语意三门,通过精勤的方式令上师生起欢喜心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上师生欢喜的事情就是修持佛法,或者精进地修持等等,下面还有宣讲三种事情令上师生欢喜。修持佛法这是第一个;身语承事是第二个;财物供养是第三个。在这三个当中最下等的是财物供养的欢喜,中等是身语承事的欢喜,上等就是修持正法的欢喜。
平时我们听闻思考和修行,就是闻思修,还有上师所制定的应该背诵的内容,或者应该思考的内容,这些方面都是能够令上师生欢喜的事情。上师也说过,如果能够好好的听法,如理如法的听闻,还有背诵《入行论》等论典,这方面他都是很高兴、很欢喜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在凡夫的眼中,背一个论典或者好好地依止上师的教言,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实际意义上,从因果的规律来看,如果上师高兴,自己相续当中的很多违缘就会遣除;通过自己的精进令上师生欢喜的话,也是令自己修法或者顺利地解脱、乃至于生生世世当中值遇上师,令上师欢喜或者加持的一个近取因。现在必须要去做的这些,通过自己的精进令上师生欢喜的话,就种下了一个很殊胜的善根,或者和上师结下一个很殊妙的一个善缘。所以生生世世当中都可以得到上师欢喜的摄受和加持。
“永不违背师教言”,永远也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上师对我们制定了总的教言,还别别的教言,都不应该违背。比如上师在大众当中制定的这些教言当然不能违背,还有针对自己有些单独的教言也不能违背。如果不违背上师的教言的话,实际上就是相顺于师意、相顺于佛语、相顺于正道。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违背上师的教言今生来世都是有很大的过患。
“师之爱眷亦如师”,对于上师要非常地恭敬,对于上师的爱眷,爱眷的意思就是上师非常喜欢的眷属。上师显现上很喜欢的眷属也应该犹如上师一样去恭敬。对于我们来讲这一点应该再再地记住。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对上师本人有可能经常表现出一种恭敬,但是对于上师的侍者或者其他的爱眷就不一定这么恭敬。我们接受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之后,从现在开始,对上师要如理如法地恭敬,对上师喜爱的眷属也是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去依止。
“不摄师眷为弟子”,自己在弘法度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不能摄受上师的眷属为自己的弟子。如果弟子已经是上师的眷属,就不能够再摄受为自己的弟子了,像这样的话不摄师眷为弟子这个方面是很关键。
“说法灌顶当请示”,在自己要说法的时候,必须首先给上师请示。然后自己要作灌顶事业的时候首先要给上师请示,反正一切重大的事业都应该请求上师开许,开许过之后就可以如理如法地进行,这些方面非常重要的。
以前上师再再提过索甲仁波切的故事。索甲仁波切他一生当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非常圆满。尤其是法王如意宝去过法国之后,索甲仁波切讲了:通过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事业一直在增长,非常地广大,现在的事业是非常广大的。前段时间听上师讲过他说:“现在索甲仁波切的道场,法国的一个道场当中有一万个帐篷,每一个里面住一个人。”像这样的话,他自己的事业在西方,在欧洲的地方非常非常广大。什么原因?主要是以前他令敦珠仁波切很高兴的缘故,很欢喜的缘故,在后面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没有出现过什么障碍。尤其是在法王如意宝加持过之后,他的事业更加广大。堪布也是在讲从《西藏生死书》的内容看,好像都是大家共同的教言,但是他的书一出来之后,马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影响力很大的原因也主要是对上师依止方面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如法,导致他的事业也是非常地广大。
对于依止上师方面从索甲仁波切的例子或者故事来看,对我们有所启示。所以,现在我们再做任何事情,如理如法的恭敬依止自己的金刚上师。像这样的话,以后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不会有障碍,在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不会有障碍,这方面就是自他二利方面都能够顺利地遣除违缘,成办一切顺缘。
弟子恒时应当断除上师不欢喜之事,成办令师生喜之事,依教奉行。
作为弟子,不是一两天或者短时间,应该恒时都应断除上师不欢喜的事情。上师高兴的事情都应依教奉行,都应如理如实去做。短短的几个字当中,完全已表现出来一个依止上师的一种观点核心之处。核心之处实际上就是要断除对上师不欢喜的事情,精进去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对于上师的一切事情依教奉行,这些完全已经包含了依止上师的一种重点。
《菩提轮游舞续》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言教,亦成真实义,何况应理事?
《菩提轮游舞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教言,亦成真实义,何况如理修?
何况如理修?这一句要改一下,何况如理修改成何况应理事?
含义当中讲到,纵然具有过失的事情,如果依靠上师的教言,也能够成办真实义。昨天我们讲的内容也是这样,上师让你做了一个具过失的事情。比如说让你去杀生等等。但是,如果自己依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实去做的话,亦成真实义。也能够成办修道的顺缘,也能够成为证悟的因缘等等,这方面叫作亦成真实义。
何况应理事?何况说应理的事情让你去做,更应该如理如实地欢喜去做,也能够成就真实义的。上师以前再再讲过,如今的末法时代,众生或者弟子的相续,有的时候具有很多邪见或者很多过失,很多弟子没有具备如理如是的法器。上师现在让弟子做的事情全部都是应理的事情,听闻哪,或者听课也好,或者背诵也好,听辅导也好,这些全部都是应理的事情。但是还是找很多理由,找很多借口去推脱。如果说是上师让我们去做一些具过失的事情的话,那就更不得了,这样肯定要生起很严重的邪见,肯定要说是会发生很严重的过失的。我们就知道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即便是具有过失的事情,自己都应该去好好的成办,何况是应理的事情。应理的事情更应该去做的。
爱眷亦如师,不摄师眷属,
爱眷亦如师,上师喜爱的弟子也应该犹如上师一样去恭敬。
不摄师眷属,自己在摄受弟子的时候,如果是上师的眷属是不能摄受的。
灌顶法开光,
做法事,做弘扬佛法的事业;灌顶就是对很多弟子进行灌顶。首先要对上师进行请示,开许之后去做。法就是指传法。开光就是对其他的佛像、对其他的佛塔等等做一些开光的事业,这个方面也是必须要请示。
烧施当请示。”
烧施概括起来讲就是火供。在做烧火供的时候,这些也是成办一种事业。因为在很多要成办息、增、怀、诛事业的时候,力量最大的,最快的就是火供,所以通过烧火供,许多事业马上成办。自己如果要在大庭广众当中或者说某个寺院当中要去烧火供的话,也必须要请示上师。
其他续中亦云:“师喜之眷亦如师。”
和前面的意思一样的。
下面讲第四个科判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下面四五六三个科判,主要是分别断除在上师面前身语意的过患或者罪行。首先是在上师面前应该断除的身体方面的罪行,或者说不应该做的。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师前当护身语意”,这一句是总说,不一定是包含在科判当中。就是在上师面前应该如理如法地护持身语意的总说。但是在科判当中或者在下面三句当中,主要宣讲身体方面的罪行。
总说之后是分说。“不应伸足跏趺坐”到“嬉笑显露愁怒容”,这些都是身体方面。在上师面前自己身体的行为也还是需要注意的。
“不应伸足跏趺坐”,在上师面前坐的时候,不应该把脚伸得很长,长生生坐着是不行的。跏趺坐,在自己修法的时候可以,但是在上师面前不能够跏趺坐。在上师面前跏趺坐是显示一种不恭敬的态度,在家里打坐修禅的时候可以跏趺坐,但是在上师面前要请示什么事情,或者说恭恭敬敬的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够跏趺坐。从这个方面讲不应该伸足也不应该跏趺坐,这两个方面是断除他的坐姿方面的一种过失。
“亦莫背后向上师”,在坐的时候不应该将自己的脊背向着上师,这个方面也是显露一种不恭敬之相。在上师面前的时候还要断除以下的身语的行为。
“嬉笑显露愁怒容”,嬉笑是很放荡的一种表情。因为上师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对境,如果自己在上师面前不注意,不控制自己的表情,显得很放荡或者嬉嬉笑笑的态度是不应理的,嬉笑必须要断除。
“显露愁怒容”,愁怒容包含两个。一个是愁容;一个是怒容。愁容就是唉声叹气,或者显得很不高兴的态度。是不行的;还有怒容就是显得非常的不高兴、生气、发脾气。实际它也是不行的。
我们就知道,这些方面都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尤其是在上师面前显得很忧愁,这个时候,上师的心,显现上面跟着你的表情也会显现成不知道弟子在干什么?或者说是怎么样会显现忧愁?是不是对上师本人有什么邪见?有什么看法?或者显示怒容的时候也会导致一种是不是弟子对上师有什么邪见?,或者说发了很大的嗔心?等等。这个方面很容易扰乱上师的心,如果真的扰乱上师的心,过失非常严重,后面还要宣讲的。
在上师面前,应该比较敦肃,或者比较严肃的状态。然后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去接触,去依止。该说的话如理如实地说,该做的事情也都是如理如实地做。即便自己相续当中再大忧愁的事情在困扰自己,再大的不好的事情在困扰自己,都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表情。控制自己的表情,在上师面前如理如法的依止的话,也是非常好的。
在上师面前争吵,或者和其他的道友一起争吵或者说一些很严重的话,这个方面也很容易扰乱上师的心。有时候在上师面前,几个人开始争吵,或者说很重的话,有的时候显现上,上师就会生厌离心。这些弟子都是这样的话,有什么可以调化?或者给他们传这多法有什么必要性?如果生起一个厌离心,有可能自己就独处,有可能就涅槃。所以弟子在上师面前,自己单独的时候,或者和其他道友一起的时候,说话、表情,这些都应该非常注意的。
有的时候如果在上师面前太嬉笑,或者显现愁容、怒容,或者在上师面前争吵,就是感觉根本没把上师放在眼里,就没有想到一个很严厉的对境就在这坐着。像这样随随便便、随心所欲跟随自己的情绪发怒,或者显现很多表情的话,就是非常不如法的。如果以前有的话,就应该好好忏悔,如果以前没有以后必须要非常注意,极其注意,像这样的话,就避免出现这样的过失。
《三次第论》中云:“师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纹,总之当谨慎。”
在论部当中讲到:“在上师面前身体不要跏趺坐,自己的背不要朝着上师,自己的面露喜怒容方面都要断除,总之当谨慎,应该非常谨慎。”
有些地方讲,就好像刚刚嫁到丈夫家的新媳妇一样,她身体的动作非常非常的谨慎,很谨慎很谨慎,或者应该像刚刚受戒的比丘一样,他走路说话很谨慎地。我们在上师面前应该知道,这个就是佛的化身,就是三世诸佛的代表。我在上师面前如理如法的做的话,应该获得很多功德。如果说随随便便,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获得很多的过失。应该有很严谨的态度来进行依止。这个上面都是身体方面要注意的。当然如果这些上师开许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没有开许的,比如说上师开许你们开玩笑,或者怎么样都是可以的,如果上师他本身喜欢的话,你做的时候不一定有什么过失,如果说是在不分场合,或者在上师没开许的情况下,开始做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就会得到很多过患。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切莫信口出胡言”,在上师跟前要说话就应该好好地说,把该说的话说完之后就可以了。“信口出胡言”是不行的。没经过观察,信口乱说,信口胡言,这个方面必须要彻底断除。
“言说妄语离间语”,在上师面前故意地说谎,因为对境太过严厉缘故,乃至于说一个小小的妄语,都会结很重的罪。在上师面前说妄语很大过患。还有在上师面前说离间语,挑拨离间,挑拨两个道友,或者挑拨这个上师和那个上师的关系。这个方面前面讲过,在离间语当中很重罪业的就是挑拨上师或者道场,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这个方面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在上师面前绝对不能够说离间语。
“他过”,主要是不要说他人的过失。在上师面前说他人的过失。这个方面也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是要反映情况,要反映情况的话仁波切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说首先在上师面前请示。今天要反映情况的缘故,在你面前可能要说某某道友的过失。如果你开许我就说,如果不开许我就不说。如果上师说开许的话,你就可以说。没开许的话, 就不可以在上师面前随便说别人的过失,他过不能讲的。
“不悦耳粗语”,上师面前不能够说非常不悦耳粗语、粗话。这方面都是要彻底断除。
“未经观察无关语”,没经过观察随随便便说的话也必须要断除。所以说这方面说话也要非常谨慎的态度。
平时我们在一个世间的领导面前说话的时候都非常要注意,这些不该说的话都不能说。何况是在引导我们或者引导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要引导众生趋向于佛地,或乃至于在一生当中要获得金刚持果位的这么严厉的上师面前,说话不注意不观察的话,那是绝对不应理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在说话的时候反正就是非常谨慎,非常谨慎的方式说话。自己要说的话首先考虑好,在自己心中首先打个底稿,然后把这些要说的话,重要的事情理顺之后,马上说,说完之后,就不要再多说其他没有意义的话了,否则的话,这样说话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造罪业,很容易造罪业。如果在上师面前造下这些语言的罪业的话,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切切不可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
戏谑之语,主要是开玩笑的话。在上师面前随随便便开玩的话,应该要非常注意。如果有的时候在比较放松的场合,或者不是很严肃的场合,或者有的时候上师也开许说一些开玩笑的话,这个时候是可以的。否则的话,有的时候在上师面前开玩笑那是很不应理。尤其是在上师面前开玩笑开习惯了,这个方面收不住的话非常的严重。有的时候说来说去将上师拿来开玩笑,这个方面应该知道他造下了很严重的过失。所以说在上师面前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反复再再的提醒自己不要乱说话,不要说错话,尤其是要断绝乱开玩笑的语言。
无稽之谈,就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话。
人云亦云,自己没有经过考察,别人这样说过自己没有去求证,或者也没有去好好观察,然后别人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人云亦云之语必须要断除。
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
还有说妄语、离间语或者诽谤他人的过失等等,这方面都不行的。
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
这一句就是讲即使所说是真实的,就是讲诽谤他人,或者说他人的过失,你自己如果说了别人的过失,如果是不真实的话,就成了妄语,如果即便是说了真实的,但是关系到别人的过失方面,这个时候也应该注意,自己也会得到很大的罪业。
下面就是讲根据:
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的心。
在上师面前说别人的过失,被上师所耻笑。上师他具有很深的观察的智慧,所以你在说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上师马上就会知道。实际上你在说别人的过失,说明你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或者说对别人的过失很喜欢讲,对别人的事很喜欢传,这样一种说法。那么也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就是这样的,来说是非的人肯定他自己就是一个是非的人,或者他说别人过失他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上师对这些问题是很清楚的缘故,被上师所耻笑。然后扰乱上师的心,除了被上师耻笑之外,有的时候会扰乱上师的心。
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
在刹那之间,如果将上师的心扰乱的话,也有很严重的过失。如果从实相的侧面来讲,这个是永远不可能扰乱上师的心的。但是有的时候在显现上面,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
比如自己说话不注意或者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或者自己和别人发生很严重的矛盾,上师一而再、再而三讲的时候,不听的话,是很容易扰乱上师的心的。或者说上师已经再再地强调过的事情,自己好像故意违犯,好像是和上师做对的行为,也很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所以一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是非常严重的过失。
从过患方面我们就知道,如果真正扰乱自己上师的心,自己修法的过程当中,像这样获得很多的违缘障碍。所以自己想再再的精进,再再的修法这些障碍和违缘层出不穷的出现,自己没办法顺利的修行正道的。
《三次第论》中云:“师前切莫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在上师面前不应该说放逸的话,无关的话。
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这两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讲说别人过失,如果说别人过失,凡夫人听到缘你所说他过失的话之后,会生起嗔心,如果他生起嗔心也会堕孤独地狱的。那么来源根据是什么?它的因是什么?它的因主要是你说了他的过失。因为你说了我的过失的缘故,我对你生起嗔心。如果我对你生起嗔心,他自己会堕到孤独地狱当中去的,就是这样一种含义。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上师在解释的时候就是这样解释的。否则好像和前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关联,但主要是前面所讲的他过,不能说他人的过失等等这个方面进行观察。
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违背上师意,上师讲也包含扰乱上师的心。违背了上师的心、意,扰乱了上师的心,这个时候会在无间地狱当中,无量劫受煮。
无间地狱是所有的痛苦当中最严重的,是所有六道当中最严重的,是所有地狱当中最严重的,在这样的地狱当中无量劫当中要受煮,无量劫当中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教言不得不去深思。还有一个不得不放在自己的心中去观察,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再再的去发愿,再再的发誓愿,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即便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扰乱上师的心,也必须要依教奉行等等。这个方面的誓愿再再的发,每天都要发,每天观察自己。否则凡夫人的心非常容易变化,或者说很容易被邪魔侵入的缘故,所以说如果自己在一段时间当中自己的正知正念稍微有散乱的话,很有可能在上师面前或上师那开始造一个罪过,过失也是很难忏悔的。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前面讲了语言方面的,在上师面前说话一定要非常注意,还有第六个断除意的邪分别念,主要是心方面的一些过失。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财”,有些上师作为弘法利生的尊主,他肯定会有很多的弟子,很多的施主,或者很多的财富。作为弟子不应该贪图上师的财物。上师的财物包含很多很多,上师的衣服,上师的食品,上师的钱财,上师的房屋等等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上师的财物。作为弟子来讲不应该贪图,不应该想上师这些好的财物或这么多钱,我能够得到应该多好,这方面的心不能想的。但是如果是上师给你的,上师在某一种特殊的因缘之下,给你钱或者给你这些衣服,给你这些东西,这个方面按照有些地方讲,为了不错过缘起的缘故还是应该接受的。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上师到底是什么密意或者有什么缘起,什么因缘,也许给你这样的衣食,或者给你这样的东西他都会遣除你的障碍,或者说结下一个很甚深的法缘,有这样的必要性。如果自己那个时候显得很谦虚推来推去,有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缘起了,有的时候可以说出现一些违缘。所以说如果自己不是主动去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是上师给自己的,赐给自己的这些佛像或者其他的衣食等等,在一般的情况下你还是应该接受的。
“禁止损害其诸眷”,禁止损害上师一切的眷属,这些眷属有施主、弟子等等很多很多成份,所以对于上师的这些眷属不应该损害。这个地方的损害主要是指自己的心不要生起害心。不要想这些眷属得罪过我,或者我们两个之间有什么摩擦,总有一天我要收拾他,或者让他倒霉,让他不如意,这些方面都是对上师的眷属生起害心。虽然不一定在身语上面表现,但是即便是生起了害心,也是应该在断除之列,是邪分别念。对上师当然不能生了,对于他的眷属也绝对不能够生起各种各样的害心,所以禁止损害其诸眷主要是从害心方面讲的。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对于上师所示现的种种的行为也不能够口是心非。在心中再再的想:上师这件事情做的不如法,这个事情是做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嘴里好像不敢说什么,开始说赞叹等等,这方面叫做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是对上师的行为生起邪见,这方面是不对的。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自己也不要想彼为不合理,就是上师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前后相违主要是指语言,上师前段时间所说的话和这段时间说的话是前后矛盾的,前后相违了,像这样示现不合理,这个方面的想法必须要断除,总之必须要遣除邪见。自己对上师的一切的身体、语言和所谓的示现等等,反正都不应该生起邪分别。
都不要生起邪分别,这些道理在这个地方讲,一方面应该知道它的过患;再一个方面必须要知道它的理由、它的根据。根据前面已经讲过了,实际上我们没办法揣测上师的密意,上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因为所化的众生有的时候贪心重、嗔心重、愚痴、嫉妒、骄傲重等等,或就是这些众生很喜欢世间法,如果暂时不随顺的话也没办法度化等等,很多很多情况的缘故,上师在这些弟子面前非常有可能显现各种各样的行为,作为弟子来讲的话,不能够想这些不合理的。
如果一个弟子的智慧比较高,一个弟子的心胸比较宽广的话,他就会想这些全是上师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示现,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方便,用这样的方便可以度化众生,不用这种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绝对是对众生有利的,作为我来讲的话必须要遣除各种各样的邪见和怀疑。这个方面就是断除意方面的邪分别。
身为弟子,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
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
不应该贪图上师的种种的财物,就想把这些财物据为己有,我得到这些很庄严,假设有很大的佛像该有多好等等,这方面的想法必须要彻底斩断的。
也不要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为上师把他们当作我所,
这句话稍微改动的,执著的“执”字改成“把”字。因上师把彼等,然后“为”字改成“当作”,因上师把彼等当作我所。虽然执著也可以讲,但这个方面换成另外一种口气也许要好一点,因上师把彼等当作我所。前面以前是上师把彼等执为我所。
仁波切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也是讲在实相上面上师安住在佛的密意当中,安住在佛的智慧当中,安住在佛的智慧当中的时候不可能把这些施主、弟子等等执为我所的,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世俗当中也可能把这些执为我所,在显现上面他会把这些执为我所的,是我的弟子,这是我的施主等等,像这样会有这样的执著。
不单单是说上师,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以前也是这样示现的,我的弟子目犍连,我的弟子舍利弗,这个方面实际上显现从口气上面好像也是把这些执为我所,就是我的弟子某某某等等,好像也是这样执为我所的情况。
所以我们不会怀疑佛陀会不会真正有我执、我所的执。但是在显现上面,或者度化众生,或者在世俗当中有共同的示现的话,也说我以前怎么样,我以前修法时候怎么样,我证道怎么样,佛陀也说我;然后也说我所,这个是我的眷属等等,这方面也是有说的。这方面完全是相合于名言,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上师他显现在世间,显现成一个凡夫一样的善知识的话,他也会有这样认为有我和我所的情况。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眷属,上师的弟子,还有有的时候是上师的施主,就是给上师供养的大施主、大老板等等,像这样我们不能够对他们生害心,有的时候自己看的惯看不惯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作为上师的施主来讲的话,他就和上师有一种很亲密的关系了。
还有上师的很多事业,虽然上师他自己作为佛或者菩萨的化身,他的财富都是自在的,但是在世间上显现的时候,他还是观待一些施主得到一些供养,然后开始大做布施。还有观待一些弟子、眷属这方面开始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从一个侧面讲的话,这些眷属、弟子、施主都是上师弘法利生的一种助缘,上师从显现上也将他们执为我所,所以说如果自己对他们怀有害心,或者对他们生起打击,口里不恭敬开始诋毁等等,这方面都有过失。此处并不是说身语,如果身语现形过失更大了。这个方面主要是说对他们怀有害心,愿他们倒霉等等这样的想法都是不行的。
如此而为将令上师不欢喜。
因为上师将他们执为我所,所以你这样做的时候会令上师不高兴、不欢喜,这方面的事情必须要断除。
上师在讲的时候,作为上师的身份他就对弟子做个教诫。对弟子做教诫的意思是什么?他主要是对施主方面做教诫。因为有些时候有些上师或者一些法师,有些出家人对于施主方面的态度有不一样的地方。什么意思?对于大施主方面,比较富裕的施主态度就很好,然后对于比较贫穷的施主,态度和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很冷漠的。上师教诫的时候就这样讲的,你们在座的很多人以后很有可能当上师的,所以你们要注意,要记住一点,记住一点什么?就是不要对富施主、穷施主他们的动作或者态度不要相差太远了。不要对供养你的大施主非常的热情,什么都提供,然后对于贫穷的施主不理不问,或者说话的时候非常的冷漠,或者经常的呵斥,这个方面是不应理的。
因为这个方面会导致贫穷的人对上师生邪见的缘故,或导致他们伤心失望的缘故,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贫穷的人他本身心理上面就有一种自卑感,如果他对上师生起信心,他想要亲近想要做供养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上师对他态度非常不好的话,他自己本身就自卑,所以再加上显现的话,他自己更加会产生一些烦恼,产生邪见,或者从正道当中退失,非常失望等等。所以不管怎么样,上师说在表面上装都要装出来,二者尽量平等,将富裕的人和贫穷的人尽量平等。所以作为一个上师,或者作为一个法师,这方面注意。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修行人,这方面还是需要注意的,这方面要注意的。
所以在很多传承上师传记当中,以前不是讲嘛,全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这方面怎么示现的?实际上他对贫富绝对是一视同仁的,尤其是对乞丐,对于非常可怜的人,非常贫穷的人,给他供养食物,不管供养什么再差的食物,在他面前吃的津津有味的,有的时候吃出声音来。这个时候穷人就会生起欢喜心,你看上师他对我的食物这么高兴,他就认为他供养有功德了,他就认为他肯定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的善根,就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无垢光尊者他在接受贫穷人、可怜人的供养的时候,非常非常的慈悲,显现上表现的很慈悲。而且在僧众当中也是这样的规矩的。因为以前在寺院当中有规矩,像活佛、堪布、管家这些坐在前面,然后越往后就越是没有地位的人,无垢光尊者说你不要担心后面的人得不到东西,我们发东西全部从最后一排发起。像这样不是从第一排开始发下去,从最后一排发上来的,像这样观察的时候,他也是对这些方面非常非常的平等。
法王如意宝的道场当中也是这样的,法王如意宝的道场当中以前我们上课的时候都知道,大经堂当中活佛、堪布这些人坐在一起,全部都是没有一个什么单独的法座,没有说第一排坐谁,第二排坐谁,没有这样的规矩的,供养的时候全部都是普供的,一排一排这样供养上来的。
这方面有示现,反正对于成就者来讲相续当中没有执著,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或者在示现的时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这些方面还是要注意的,非常注意。贫穷的人他很可怜,前世当中没有造很多的善根,今生当中遇到佛法想要生起一个供养心,想要生起一个布施心的时候,不能够嫌弃他的东西太少、太微劣,或者太没有价值,这些方面内心当中不要想,也不要在身体和行为当中表现出来。否则的话很容易让别人退失信心,很容易伤害到别人的心的,这个方面也是上师从慈悲心做一个教诫。
而且无垢光尊者他以前对施主,他在传记当中讲,对这些施主从来不回礼的,这些施主给无垢光尊者供养一些财物、食品,从来不给他回礼。无垢光尊者说施主供养是他的事情,他自己想要在僧众当中得到福报是他的事情,作为上师或者僧众来讲给他们回向就是应理的。除了做如理如法的回向之外,给他回什么礼物是没规矩的,会损害财物和善根的缘故,从来不回礼,全部都是做回向,念诵经文,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对于富人的态度或者对于穷人的态度,在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当中是写的很清楚的。
还有在传记当中根霍仁波切也是对于这些很贫穷的人,很可怜的人显现很悲悯,非常非常的悲悯。像这样也会直接、间接的饶益很多的众生的。对于修大乘法的菩萨来讲,即便是说也许我们一辈子不一定能够做得了上师的身份,但是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来讲的话,还是应该在这个方面再再去观察和注意的。
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对于上师有的时候有必要显示寂静相和忿怒相,或者相合世间的行为。
显现寂静相就是比较微笑,或者很柔软的这些行为。对于这些弟子或者对于其他的施主,显现的很寂静,非常温和。这个方面的时候也不要看不惯,你看他对这些显现的这么笑容,是不应理的等等。这方面也不能想。
上师显现愤怒相的时候,也不能想上师发了很大的脾气,嗔心肯定是非常大的,这方面也不能想。
还有些时候相合于世间的行为。比如做一些显现上面和佛法无关的事情,相合于世间世俗人的行为的时候。比如看一些电视电影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不应该认为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因为上师有必要这样显现。对于不同的众生,他要显现不同的方便,不同的形象进行调化的。所以说单单一种情况,一种显现不一定能调化所有的众生。观待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想法、意乐显现不同的方便,才可以调化很多的众生。
那么我们自己想要从上师的那个地方得到一种含义,得到真实的实义。我们就想,上师应该相合我的想法去示现。就你这样想,别人还不是这样想的。反正就是十个人十个人想法都不一样的,你想上师应该在我面前显现像佛陀一样这么圆满、清净、又是这么知足少欲,这样的形象,然后我自己产生信心。
别人想上师应该跟随我们的想法,然后对于世间的事情或者应该有兴趣,对于电脑、电话应该有兴趣,这个方面我们能够被调化。
有些人又是另外种想法。上师,他出世也不是度化你一个人,上师出世,度化很多很多众生,度化不同相续的众生。所以我们要知道:上师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或者度化各种各样心态的众生的时候,都是合理的,没有一个是错误的,都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方便。
作为一个上师的弟子,或者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应该想得到这一点,应该能够接受事实。像这样的话,内心当中真心地祈愿,通过上师各种各样的加持和方便,愿和上师结缘的所有的弟子,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获得真实义,都能够获得殊胜的法义。所以说如果能够对上师乃至于生起一念的善心,生起一念的欢喜心,都是以后得到殊胜解脱的正因。所以我们就知道从很多方面必须要智慧深广一点,多做观察,这个方面不会生起口是心非的过失。
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少许事情有许多矛盾之处。
或者不要认为上师所说的话前后矛盾或者行为有很多矛盾。这方面就把上师看成一个凡夫人。一个凡夫人的前后语言有可能矛盾,行为有可能矛盾。但是我们进一步想,在凡夫人当中,如果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比较敦素的人,他在说话的时候,他都会考虑前后之间不要矛盾的,他都会考虑我的行为不要有前后矛盾的。
如果自己认为上师是一个菩萨,是一尊佛陀的化身的话。在一个佛陀或者菩萨身上,怎么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会出现前后语言矛盾的这样的过失?或者行为有很多很多矛盾之处?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你真正把上师看成一个比一般的世间人还要下劣的人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你把上师不是看作一个很下劣的世间人,而是真正认为他是一个圣者,如果真正认为他是一个圣者的话,在显现上面我们听到有前后矛盾的语言,或者行为上面有很多矛盾之处,都应该知道:这个方面上师绝对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前面说的话和后面说的话,前面所说的话他是为了度化一类众生,后面所说的话他又是为了度化另外一类众生,所以显现上面前后矛盾,但是实际意义上他是对众生做了饶益了。对众生做了饶益,怎么样说话,实际上不是很大关系。但此处,对上师方面我们必须要这样去观察。但这个地方主要是为了遮止我们对上师的邪见。为了遮止邪见的缘故,必须要把问题分析清楚,分析清楚之后,自己相续当中有个理论作基础,然后就可以用理论基础作清净观,然后不会对上师生起很多很多这样的邪见了。
《成智慧根本续》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生邪见。”
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这方面已经讲过了。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这方面也是讲过。
无量如海密,断除邪见心。无量如海密是什么意思?上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犹如大海一样的密义。密就是密义的意思。所以上师的密义不可揣测。我们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知道上师对种种众生显现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无量无边犹如大海一样密义的。所以既然有很多密义的话,应该断除自己的邪见的心态。
下面讲第七个科判: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有的时候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或者看到上师显现其他的忿怒相的时候,会认为上师发了脾气,或者很暴躁这样一种感觉。为什么会引发这样一种心态?不知自己遭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的缘故。
他自己不知道是相续当中造了罪业。罪业显现在外面,罪业在外面成熟,成熟了不悦意的相。或者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显现出来的时候,上师好像显现的愤怒相,从这样的方面讲。
如果我们知道是自己造的罪业,罪业的相在外面显现如影像一样的话,这个时候就会认认真真去对待,然后知道是自己的过失而去忏悔。
如果不知道是自己造罪业,在外面显现一个令上师愤怒的显现的话,就会认为上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上师处理事情偏颇,这方面的想法肯定会出现的。
所以说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主要是引导我们应该知道是自己相续当中造了罪业,罪业显在外面,使上师显现愤怒相。
“如影像”前面讲过犹如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镜子当中的影像比如说,镜子当中的影像,影像当中的人,他的脸上非常污秽。非常污秽是镜子的过失?还是你自己的过失?如果说是在镜子外面的人的脸上很干净的话,怎么可能在镜子里面显现一个非常污秽的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因为照镜子的人本身脸上就很脏,所以在镜子里面显现的影像它也很脏。所以我们就知道,上师现愤怒呵斥你的时候,不是说上师他本身有什么过失,而是你自己相续当中有过失,上师观照之后,现愤怒相,然后给你消除的。这方面必须要如理如实地去观想和作意。
“倘若上师现忿怒”,如果说是上师现愤怒的时候,“定观己过当忏戒”,一定要观想是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过失令上师不高兴,令上师现愤怒相的缘故当忏戒,忏戒也是前面所讲的忏前戒后的意思。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这个时候如果上师生起很不高兴的形态的,应该在自己的顶上观想上师的形象,对上师猛烈的祈祷,然后念诵祈祷文,令师生喜。通过这种方式让上师欢喜,获得共同成就。
上师显现愤怒相。我们就知道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很严重的时候,上师显现愤怒相。通过很猛烈的语言加持你。加持你之后,让你认识到你自己的过失,然后才有个改正的机会。有的时候是自己即将出现一个大的违缘,即将出现一个大的障碍的时候,提前跟你遮止。提前遮止就是好像在某一天当中无因无缘地当了很多人的面,狠狠地骂自己,狠狠地呵斥自己。像这样的话自己也许摸不着头脑,什么原因哪个地方自己做错了,怎么想也想不到,但是上师他有这样种智慧眼,他就知道你相续当中的某种障碍即将成熟,如果这种障碍一成熟之后,你的修行或者你身体乃至于生命都会出现很大违缘。所以这个时候就通过愤怒的相的方式,然后再无因无缘当中给你狠狠地呵斥,狠狠地骂你。像这样通过这个方式把你相续当中即将成熟的违缘和障碍彻底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之后也许你自己知道,也许你根本都不知道。就连这样一种障碍已经被消除你自己都不知道,也许你自己成就之后才会知道,某一次的障碍是通过上师通过愤怒的形象而消除的。像这样上师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显现愤怒相、显现寂静相都是有因缘的。
“顶上观师猛祈祷”,这个方面就是对自己来讲应该知道自己过失很重,所以应该好好的忏悔。
当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要想到事情不妙,一定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让上师不欢喜,一边想实在不该如此,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
如是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事情不妙,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而令上师不欢喜,所以一边想这极不应当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
如果是一个真实的善知识,不是一个虚假的善知识,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他在显现发怒的时候,自己应该知道,自己事情应该不妙了。事情不妙,上师已经发怒了,上师发脾气了。像这样的话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令上师不高兴、不欢喜。也就是自己应该这样观想,内心当中观想,为什么上师会对自己发怒不对其他人发怒?肯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事情也许在这段时间当中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就是在上一世当中做错了什么事情。反正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令上师显现不高兴的,不欢喜的。所以一边想极不应当。就是不应该自己做错事令上师不高兴。然后一边观察是自己的过失,然后猛厉忏罪戒犯。“忏罪”就是忏悔以前的罪,“戒犯”就是发愿以后不能够再违犯了。
上师发脾气不高兴的时候,不要认为是随随便便的,内心当中没有一点触动是不行的。如果真正上师发脾气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厉害,非常非常地厉害,像这样的话还是有点信心的。
比如说,上师在课堂上讲事情的时候没有点名,没有点名但是说的时候是不是讲自己?或者有的时候想是不是前段时间自己说话的时候说过这句话?或者做事的时候做过这个事情?上师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点名,肯定是说我,看上师的表情,或者语气应该是不高兴的,这个时候是应该生起一种恐怖心,应该生起一个敬畏心。这样对于自己以后再不说这样的话,再不做这样的事情,改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自己有的时候对上师的信心太大了,对上师的信心过于大了,这个时候就会认为上师是示现的,不可能发脾气的,或者发露不可能有真正的。这个方面随随便便,无所谓的心态。无所谓的心态有的时候是不一定好的。确确实实有一次我也听上师说过:当天晚上,上师在课堂上发脾气,讲了一些人,第二天的时候问一个道友,昨天晚上我脾气的时候你害不害怕,他摇摇头说不害怕,上师说那你是个坏人。就这样讲的,直接这样说的。
像这样的话,你的心很坚固,你的心很坚硬,就这样直接说的。当天晚上我确确实实非常害怕,我没在经堂里面去,但是在听收音机的时候,确确实实非常害怕,我知道不是说我,但是上师发这么大的脾气,肯定很不高兴的。当时我自己很害怕的,反正第二天问道友的时候,他说是他摇头一点不怕的。可能是不是信心很大,或者说是过份的信心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上师示现的,内心当中我们一观察上师不可能有一种自相的发露。但是真正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怕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害怕的。所以仁波切说:他在印度金刚座的时候,法王在那个地方呵斥,被骂哭了,像这样他在以后也这样讲过的。所以对上师有恭敬心,有一种敬畏心的话,这个方面说明还是有一点点的信心,有点信心。
否则的话,无所谓的心态的话,很难以入加持。这个方面主要是说明一种事情,应该说明这种事情而已。像这样的话,应该猛厉的忏罪戒犯。
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
下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开始忏悔,为什么自己在无缘无故当中被上师骂的时候现忿怒的时候,还要在上师面前忏悔的原因?下面无垢光尊者开始分析。
从一般平凡的关系分析到和自己的上师的关系。也就是在自己平时修行和生活的过程当中,不论是与任何人结怨,互相之间有怨恨的情结了,分析的时候,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不管你有理由没有理由,反正如果你当时发脾气,当时你和别人结怨了,绝对有一半的过咎在你自己的。
即无有不生。
无有不生,是讲一种无有不生的关系。无有不生前段时间我们在因明当中也学过的,无有不生这样关系的。就是说没有因,不会有这样的果。那么我和任何人结怨,如果没有自己的因缘的话,就不可能生起结怨的,不可能有这样结怨。
所以说确确实实我和某个人,有一种怨恨的情结,绝对有一半过咎在自己的。也许你说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没有任何的过失。但是如果从和别人结怨的侧面来讲,你相续当中肯定是一种解不开的嗔恨,或者有不高兴的心态,否则的话不可能结怨的。
如果说别人骂我、打我,这个方面是他的事情。如果我自己真正没有动一点的嗔恨心,我自己没有想到他是我的怨敌的话,这个就不叫结怨。所谓的结怨就是我和他,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一种嗔恨,都认为对方是怨敌,这个叫结怨了。如果出现了这样结怨的情况的时候,肯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的,不管有还是没有理由。
如南瞻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
打比喻讲,南瞻部洲和北俱卢洲的人见不到,互相见不到的缘故。不会生起嗔心,这个方面就是这样的。
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
鼓声出来的原因,单单是鼓椎出声音吗?还是单单是鼓出声音?都不是,鼓和鼓椎接触之后才发出鼓声的。
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
下面就讲了,怨恨的事情也是这样的,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自己不应如此的意思自己不应该去怨恨别人。自己相续当中不应该认定对方是怨敌,然后对他有不心悦意的心态,像这样的话不应该自己如此的。
下面加“因为”两个字。
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
自己不应该生起嗔恨心的。自己不应该有一个怨恨的心的,不应该有一个怨恨的因。还有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的缘故,因为在他人眼里,你自己和别人有摩擦,或者你和别人有怨恨的事情,别人看得清楚的,你认为自己是很无辜的、很清白的。但是别人,换一个他者,第三者来看的时候,你相续当中有罪业。为什么?你看你对别人有嗔恨心,你对别人有一个不悦意的心,像这样你在怨恨别人,别人看的时候看的清清楚楚,你自己不一定看的清楚的。所以像这样的话,绝对有一半过咎在自己。
自己的嗔心与忿恨一生再生,久而久之则会成为地狱种子。
成为罪业。自己相续当中的嗔心也好,自己相续当中的忿恨之心如果生了一次,又生第二次,再生第三次,一生再生的话,这样养成习惯之后,他的嗔恨和忿恨的种子就会极其坚固,极其广大,最后就成为地狱的种子了。
无论与何人结怨,都要把对方观在头顶上,进行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
无垢光尊者讲一个很殊胜的教言,很殊胜的一个窍诀。无垢光尊者在讲的时候也是说对于我们化解怨恨来讲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自己对于任何人结怨,不管自己再恨对方,我不可能把他观在头顶上的,我看都不想看,怎么可能观在头顶上。这个时候如果你真正要清净罪障,如果真正要化解怨恨的话,不管和任何人结怨,都应该把人观在自己的头顶上,就像观想上师一样,观在头顶上。
然后对他进行忏悔,念很多忏悔文等等。这样修行法几日之后可以化解怨恨了。化解怨恨的意思是:自己相续当中对他仇恨的情结也是通过观想他在头顶上的方式来进行化解的。或者通过这样一种缘起的方式,自己修完之后,对方对你的怨恨心也会化解的。所以怨恨可以化解,罪障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清净的。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别人对你诽谤或者这样的怨敌,你应该将他对于善知识一样恭敬。他和上师一样观在头顶上去恭敬的话,能够帮助你修持慈心,或者化解嗔恨心。那么想想看,都能观想自己的怨敌头顶上对他忏悔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可以化解的,实际上都可以化解的。除非是你不愿意将他观在头顶上,不愿意对他忏悔,还认为自己是对的,死死认理自己是对的。不管上师看的再清楚,道友看的再清楚,就是你肯定有过失,肯定有不对的地方,自己一品咬定就是他一个人的过失,这个方面肯定是没有化解的机会,或者说最后自己的罪障也没办法清净的。因为自己生嗔心也好,自己生怨恨心也好,不管怎么样反正你在生嗔心的时候,这个嗔心是你自己的嗔心,你这个嗔心在你的相续当中生起来的,像这样的话嗔心是你的。
如果嗔心是你的,罪障是你的,如果罪障是你的,最后你自己会去地狱当中感受的。所以我们在和别人摩擦的时候,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反正如果生起了嗔恨心,这个就是一种自相的烦恼,一种自相的罪业。所以从方面肯定会感受道障或是感受这些果报的。应该从方面思考之后就愿意化解了。
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
前面说对别人结怨有一半过咎是自己的。这个时候和上师结怨更不应当。或者是说当上师现忿怒相的时候,肯定过失在自己。为什么这样讲?从上师的侧面来讲,上师是一种佛的化身,不可能有一半过咎在上师。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的话,上师对你现忿怒相,为了度化你,所有的过失都是你自己的。
所以这个时候不应该和上师结怨,尤其是作为一个金刚弟子,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弟子来讲,上师结怨非常不应当。结怨一般是一个凡夫众生。但是如果和对自己恩德很大的金刚上师结上一个很深的怨仇,解不开的怨仇,非常不应当了。
因此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极度追悔,以至于泪水涌出,双手合掌,念诵:
这个时候应该将自己的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上师是什么样子就观想什么样子。然后对上师做顶礼,然后做供养,相续当中生起一个猛厉的追悔之心,乃至于自己的泪水涌出,下面通过双手合掌的方式念诵忏悔文。
“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
下面这一段祈祷文是很重要的,这段祈祷可以清净自己在上师面前违犯的过失,还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迅速获得共同、不共同的成就。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后面讲,在所有的忏悔和酬补文当中,没有比这一段更殊胜的忏悔文和酬补文。所以就应该多的念诵,这个时候可以清净很多罪障的。
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实际上除了你之外,没有其他的依止处,我就依止你。三世诸佛的本体也是你,我没有其他依止处的。
祈以悲目视,祈祷你以悲目,就是通过悲心润泽的眼睛看着我。
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通过无明迷乱我、压制我,像这样三门产生的一切的罪业。
以大悔心忏,现在我们你面前通过很大的忏悔心,然后开始忏悔。
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
我违背了三乘的戒律。然后通过罪垢染污了我的心。现在我忏悔的时候,我唯一依靠您的大悲心,刹那之间得以清净的。即便是我们要修持金刚萨埵也必须要观想金刚萨埵本体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如果结合起来修持的话,一方面修持了本尊,一方面修持了上师了。如果别别分别的修持。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讲,是本尊瑜伽不是上师瑜伽。所以像这样把上师、本尊别别分开去修持的话,得到的加持很慢,很缓慢的。然后如果将直接修上师或者将本尊观为上师的本体的话,这个时候修持是很快的,此处也是这样的道理。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进行忏悔的。
因我极愚昧,无知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
因为我极其愚昧,在无知当中造下了很多罪业,通过罪业以前我漂泊到轮回当中感受痛苦。现在我遇到了大恩上师您,依靠大恩上师您,但是也是造下了这样的罪业。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我有一个依止处,我就依止大恩上师您,令我的一切障碍刹那之间得以清净的。
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
如是已见到无知,无知就和下面的凡夫连在一起,如果见到无知的凡夫过患的时候,如果你不通过大悲心观照他、加持他,如果舍弃他的话,如何垂念他?你是垂念他人的尊主,你如何垂念其他众生,不可能垂念其他众生。所以你说利他,利他除了这些无知的凡夫众生之外,有什么他众可以利益的?现在我就是一个无知的凡夫,造下了很多罪过,如果你不通过悲心的观照我、加持我的话,怎么可能是度化他人的尊主,不可能是。这些祈祷文当中的语气很悲切,通过督促上师的悲心,通过这些语句来督促上师的悲心。
上师的悲心本身不需要督促的,但是通过某些猛烈的祈祷文,通过一些很猛烈的语句来念诵的时候,它的效果非常非常好。所以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在讲金刚萨埵的时候,乃至于要向金刚萨埵这样祈祷,这样呼唤:我这次是最后一次祈祷你,如果你不给我加持,不让我的罪障清净,我以后绝对不会再祈祷你了,通过方式引动金刚萨埵的最大的悲心,然后加持你的罪障一下子清净。
所以有的时候在呼唤上师,在祈祷上师的时候,也必须要用这样的语句,通过这样的语句让上师马上可以给自己做加持,因为自己念诵语句的时候心是很切的,自己的心非常悲痛的状态当中去念诵的话,肯定悲心会感动上师,然后可以马上做加持的。
如子一切罪,母除令清净,
就好像儿子的一切罪,一切罪也指过失,一切过失,母遣之令净。作为母亲来讲,她会遣除这些过失令他清净的。
汝初发心已,立誓而饶益,吾等六道众,此时何不念?
你最初发心的时候,你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比如现在我们发心的时候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像这样要利益他们的。你以前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立誓,立了誓愿要利益我等六道众生。此时何不念?现在你已经成佛了,现在已经有能力了,现在我最需要你护念的时候,为什么你不忆念我,为什么你不加持我。像这样的话,励力地祈祷上师,应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必须要给我加持。
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以汝之事业,如何利所化?
见我等迷乱的众生,正在受到烦恼痛苦罪业煎熬的时候,如果你不以悲心摄受我们,不用悲心加持我们,你的所化的事业如何成利益?如果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你的所化事业除了我们这些迷乱众生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真正摄受的?大悲心观照的难道是这些登地的大菩萨吗?
实际上登地的大菩萨他们相续当中早就已经断除了无明劫了,早就有了自在修持的机会了,真正需要大悲观照的就是我们这些迷乱的众生。如果你不以大悲摄受我们的话,你的事业是怎么样行持的,你对谁行持这样事业的?
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
这个方面讲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我们要知道在无始轮回当中,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出世,但是都舍弃我们了,舍弃了我们都趋入于涅槃了,乃至于现在这一切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舍弃了我们进入了涅槃。那么这是是以前的无量佛已经进入涅槃,我们没办法得到度化,我们已经被抛弃了,就是这样讲的,这样想的。
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现在十方诸佛请你利益我们,请你利益释迦佛教下的遗教弟子,化为上师,现在你也是接受十方诸佛的敦请,然后化现成上师的相,现在你,汝岂敢舍弃?你敢舍弃我们吗?像这样十方诸佛让你化现上师的相利益我们的,现在就不能够舍弃我们,不敢舍弃我们,不应该舍弃我们,像这样必须要做大悲的加持。
如畏送者欺,您今欺骗欤?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如畏送者欺。畏就和送者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畏惧者,像这样需要护送的人。送者就是护送一个人从畏惧处得到脱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如畏”,就是在一个很畏惧的地方,送者欺,护送者已经欺骗了被送者,已经欺骗他了。本身来讲在最恐怖的地方,在最畏惧的地方,才迎取一个送者去送他的,要让他离开畏惧施与无畏施。所以我们认为很不应理。
如今欺骗欤,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是处于最畏惧的地方,现在我们造了这么重的罪业,现在我们沉溺在轮回当中,就是最畏惧之处。那么谁是护送者?你就是护送者,你是将我们从畏惧的轮回当中或者说从畏惧的罪业当中护送出去的护送者。现在你不管我们,难道不是护送者在最畏惧的地方欺骗了他护送的人吗?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想想,如果不加持我们的话,你是欺骗我们的。
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
如意宝是一个无情物,但是如果我们真心诚意祈祷如意宝,如意宝无情物它也会赐予众生所愿的。那么您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您不是一个无情,您比世间的如意宝还超胜的本体,通悲方便的“通”就是指神通的意思。“悲”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方便”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您的相续当中具备神通,具备大悲心,具备一切善巧方便,那么对于无情物这样如意宝祈祷,都可以满足所愿,那么你的神通、大悲和方便,为什么不观照我们,我向你再再祈祷,为什么不加持我,为什么不观照我,就像这样的。
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虔祈祷,忏罪何不见?
这句话主要也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就是罗刹的嗔恨心很严重,悲心很卑劣的。但是讲供施说谛语,如果对罗刹供养供品,布施食子,然后在他面前说一些谛实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具凶暴心的罗刹他也会马上舍弃以前的嗔心,降临你面前,帮助你做事业。仁波切讲的时候,这些罗刹也包含护法神,包含这些世间护法神。
如果你给他供养、布施,或者念诵谛实语的偈颂,这些护法神马上来帮助你的,是这样的。所以连这些世间的罗刹、世间的护法在得到供养、布施、祈祷之后,马上也会抛弃嗔心降临到面前给众生做利益。
您乃众悲怙,您是超出世间的大悲怙主,“悲怙”就是大悲怙主。你是一切众生大悲怙主了,然后敬供心祈祷,现在我们通过恭敬心供养你,通过清净的心祈祷你,现在的话想要请你帮助我们忏罪,何不见?难道你见不到吗?难道你还不如这些罗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恭恭敬敬的祈祷你,忏悔你,观想你,马上要把罪业清净,您应该能够见得到,马上应该做加持。
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
这就提醒上师,如果现在我开始祈祷你,开始祈祷你如果你不加持的话,我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所以你的大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去堕落的,就是这样观想或者祈祷。
我罪未净前,在我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如果死了,这个时候如果死了,转生他世,他世就只有转生地狱当中,唯有狱火焚了。现在你不观照,如果你有大悲心,你有智慧眼,你如果不观照我不加持我,岂谓大悲主?难道你还是具有大悲心的尊主吗?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大悲心的尊主。具有大悲心的尊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众生、弟子堕入恶趣,除非弟子、众生不想得到上师的加持,他自己想堕落的。但现在我们不想堕落,现在我很想你的加持来清净我的罪业,如果你见到还看到我堕落的话,你就根本不是大悲尊主了。
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
呜呼是很悲伤的一种心情,哀祈祷,现在我通过悲哀的语句来祈祷你,祈祷你加持我的罪业全部清净。刹那悲垂念,刹那之间通过你的大悲心垂念,然后通过灌顶加持我。
赐共胜悉地,
然后一方面是罪障习气清净,一方面在一刹那之间给我做灌顶给我做加持,然后赐给我共同的悉地,共同的成就和不共的殊胜的成就。
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
然后在祈祷你的时候,遣除外、内、密的一切的魔障,遣除外、内、密的一切的障碍,这个方面我们在念诵的时候有这样的念诵,观想的时候就要观想,祈祷的时候要猛烈的祈祷,我们外、内、密的一切的违缘、一切的魔障通过上师的无与伦比的大悲的加持力彻底清净的。
即生成诸愿,即生当中我一切的善愿全部成办,临终的时候没有这些诸苦,没有后悔的痛苦,也没有四大解体的痛苦,没有窒息的痛苦,然后临终的时候没有痛苦,中阴的时候也解脱一切的怖畏。引至密严刹,被您引至到密严刹土当中,最后获得成佛的。
像这样祈祷文的含义非常的殊胜,非常的甚深。
如是在昼夜四座中每座祈祷七遍,
如是昼夜四座各祈祷七遍,
在白天有两座,在晚上有两座,昼夜四座,或者说上午两座,下午有两座,像这样在昼夜四座当中各祈祷七遍,一座祈祷七遍,第二座也要祈祷七遍。
以此可清净所失毁之一切戒,
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通过这样修持的话,可以清净自己所失毁的一切的戒律,一切的戒律全部都可以清净的。
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在所有忏罪酬补法中再无有比此更深的要诀了。
所以说可以最快的速度当中获得最殊胜的成就,因为他的祈祷文语气很悲切的,然后如果自己再通过很甚深的信心,追悔心念诵祈祷文的话,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清净一切过失,而且很快的时间当中,最快的速度当中获得最为共同的殊胜的成就。所以无垢光尊者说没有比这个祈祷文更深的忏罪酬补法了。
“忏罪”就是忏悔以前所犯的过失叫忏罪。“酬补”的意思是自己在违犯了密乘戒之后,自己的戒体有缺失,像这样念了祈祷文之后,酬补,把以前缺的戒全部补圆满,叫做补,酬以前讲叫做酬谢,酬谢上师,酬谢本尊。像这样有忏罪酬补的修法,在生起次第当中比较多一点。这个地方也是这样讲的,没有比这样一种忏罪酬补法更殊胜的,更殊胜的修法。所以如果自己真正对这个很有信心的话,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课颂,每天这样念诵,每天这样观想,肯定可以清净很多罪障,然后获得上师的大悲心的观照、加持。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平时的时候应该守持一切恭敬的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见上师走过来的时候,如果自己坐在地上的话,马上要站起来,然后给上师做顶礼。
“坐时敷垫供资具”,上师坐下的时候,或在坐之前必须自己把垫子好好铺好,然后供养上师需要的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在上师面前恭恭敬敬的合掌,通过这些美语对上师的功德做赞颂。
“行时起立敬随行”,在上师站起来走的时候,自己马上要从位置上站起来,然后“敬随行”,通过很恭敬的方式随行上师。随行上师《前行》当中讲的比较仔细,走的方式不能够走在上师前面,然后不能走在上师的右边,不能够走在上师的后面,然后只能走在上师的左后方,左后方的位置是非常非常合理的。
但有的时候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如果说是需要走在前面的时候,首先给上师祈请,然后需要走在前面去开路,或者走在前面扫除怖畏等等走在前面。或有的时候在参佛的时候,不得不在左边和右边,有的时候道路很窄,不得不走在后面的时候,也必须要给上师说清楚,这个时候没有过失的。这方面在《前行》、《事师五十颂》当中讲的比较清楚,这个方面在此处没有多讲的。
见上师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座垫,合掌赞颂上师;
如果上师来的时候,如果自己躺下坐下,自己马上要站起来,然后给上师铺设座垫,然后合掌赞颂上师。
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
上师来来去去的时候,应该起立或者迎接、送上师出去等等这方面都需要做的。
《胜法毗奈耶经》中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
和上面的意思一样的。
《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
如果上师来的时候,没有起立,像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注意,这个方面当然不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明明看到了,但是通过轻慢心,通过其他的心态没有起立的话,五百世转为跛子的。
如果在上师来去之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
若上师来去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
就是讲如理如法的承侍功德,如果上师来的时候恭恭敬敬的站起来,然后承侍的话,获得相好的因,就是这样的。
《现观庄严论释》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如果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迎接上师,欢送上师的话,可以具足手轮足轮,手轮足轮就是三十二妙相之一。“三十二妙相”就是佛陀的手上面有千辐轮,脚上面有千辐轮,非常非常庄严轮相,这方面通过迎送上师而获得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来的时候,下去、上来的时候,这些僧众都是恭恭敬敬的迎送的,当然现在的话上师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不喜欢做这些事情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做这些事情。
还有这个地方所讲的上师来的时候顶礼、起立,这方面一方面是总的原则,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看上师他是怎么样说的,如果上师说不用起来,或者说不用做这些,你就不要做了,如果上师说不要做,你还去做的话,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就做了一个上师不高兴的事情。做上师不高兴的事情,你认为是功德,但是违背了上师的心,或者是做了上师不欢喜的事情的缘故,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有过失。所以还是要看上师他自己是怎么样交待的,上师怎么样喜欢,就是如果上师不喜欢很多麻烦,或者不需要很多这些事情的话,说了不要做你就不要做,像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应理的。这方面就是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仁波切他老人家经常这样吩咐的,不要做,不要去做顶礼,像这样的话你就不要去做,不做的话没有任何的过失,而且有功德的。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如今正在宣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的方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当中如今正在宣讲具缘的弟子对于自己的金刚阿阇黎如何进行如理如是的依止的这样种教诫。今天讲第九个科判: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这个科判当中就宣讲:如何在上师面前安住正知正念不放逸的道理。也就是说如今的对境主要是对于上师的信心或者对于上师的依止的方法,然后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经常保持一种恭敬心等等的正念。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也不能够放逸,必须要非常谨慎小心地去做很多很多事业,下面这些颂词主要是具体来宣讲: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和上师相处的时候应该恒时具足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正知正念不放逸在《入行论》当中也讲得很清楚。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在上师面前通过敬畏心,就是一种恭敬心和一个畏惧的心如是而住的。“恭敬心”主要是知道上师的功德和上师的恩德而生起恭敬。“畏”主要是害怕上师舍弃自己或者害怕在上师面前不小心承事的话会造下身语意的严重过患等等,如是的话生起畏惧心。
“犹如新媳之姿态”,一个新媳妇刚刚嫁到丈夫家的时候,她自己对于新的家庭很陌生,对于其他的人也很陌生,所以她自己害怕自己的行为如果稍有不如理之处,会遭到丈夫家的大大小小人的耻笑,所以她刚进丈夫家的时候非常非常注意自己的说话,自己的言行等等,非常注意的,像这样的话犹如这样的新媳姿态一样,然后在上师面前也是如是如是的依止。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在上师面前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应该恒时地极为寂静,放荡不羁随随便便行为,随随便便的坐姿还有这些种种语言,放荡不羁的话都是不应理的。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或者在上师面前不要有这些求名求利的或者偏袒的心,如果自己内心当中有这些名利心或者偏袒心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上师有神通的缘故,肯定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所以说在上师面前尽量保持一种如理作意,这些求名求利偏袒的执着的心都必须要彻底舍弃的。
“谄诳”就是前面讲一种不公正的或做事不正直的心态,抛弃这样谄诳心和狡诈的行为、狡诈的心,如是的应该安住的。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表里如一”自己内心当中应该对上师恒时生起恭敬心,在表面上自己的身语这样的行为当中也应该如是如理地恭敬。
不虚伪是非常正直,没有虚伪的心和行为。
“一视同仁无贪嗔”。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的上师也好,对于其他善知识也好,像这样的话都应该一视同仁的方式来对待的。
“无贪嗔”,就是对自己的上师不应该有一种贪欲心,对其他的善知识不应该有嗔恨心。因为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恭敬心和信心、清净心很重要的,没有说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可以有贪欲心进行依止,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有一种贪欲心来依止,这个是烦恼心,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有贪欲心的话,对其他的上师善知识就肯定会引发一种嗔恨心,所以说如果有贪嗔的心态的话,就不是如理如是地依止的心态了。所以说对于各种各样的善知识都应该一视同仁的方式,没有贪嗔的方式来进行依止的。即便是某些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上师,但是也有必要必须保持一种恭敬的这样种行为或者说是恭敬的心态,还是有必要性的。
也就是说,坐在上师面前,务必要以正念摄持,谨小慎微
在如是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应该具有这样正念。“正念”就是不要忘失善的所缘。此处主要是在依止上师的方面,自己如理如法的行为不能够忘失,然后非常地谨慎,谨慎的态度依止的。
严禁身语意的一切恶作;以正知摄持,
正知就是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否如法,是否违法等等。自己具有正知的缘故,观察自己的身体对上师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语言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还有自己的意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然后通过正知摄受严禁一切身语意的罪行,如是来进行安住的。
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以不放逸摄持,需要像新媳妇或新比丘那样寂静调柔来成办所愿。
以心观心,通过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的行是否如理?观察自己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烦恼所转。
恒不放逸,恒时处于不放逸的状态当中。打比喻好像新媳一样或者犹如新比丘一样寂静调柔。新媳的意义前面讲过了。新比丘的他的威仪是什么样的?一般来说在刚刚受比丘戒的新比丘,他的相续当中对学处或者对种种行为非常非常注意的,在走路的时候或者在吃饭的时候,在说话的时候都害怕违犯戒律的缘故,所以有的时候新比丘,刚刚授戒的比丘路都不敢走,话也不敢说,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为什么?就怕稍微不注意违犯戒律了,这个是刚刚授戒的时候有这样种心态的,所以说这个是新比丘一样的寂静调柔,应该通过来精进修持。
《入行论》中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以前翻译的“吾意何所之”。在《入行论》当中,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学过这段颂词,所以我们不需要多讲,只是在字面上过一下就可以了。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观察我这个犹如狂象一样的心,是不是紧紧栓在忆念一切正法的大柱之上,已经拴得很紧没有走失?像这样的话应该精进地观察自己的心。精进地修习禅定的人,应该控制自己的心,乃至一刹那也不要驰散于外境,在每一念当中都要恒时地观察我的心到底安住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我的心是安住在正法还是非法当中,所以说“吾意何所知”?就应该再在地进行观察。
又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寂天菩萨也是为了强调守护正知正念的,或者为了守护自己心的重要性,所以事先合掌劝请后学者,一切想要保护自心的人,必须要致力地或者说努力地去恒时守护自己的正知和正念,正念和正知必须要恒时去守护,正知正念一走失,自己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过失。
独自住于自己的室内等处时也不应有放逸的行为,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无碍彻见。
不单单是大庭广众当中,一般的人在大庭广众当中,在上师的跟前,比较容易保持自己的行为,但是难于恒时保持的就是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自己室内独处的时候,一切的行为容易放逸,容易散乱,所以我们在独处室内的时候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放逸当中,不应该有放逸的行为,当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行住坐卧还是必须要如理如法地安住的。
为什么?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彻见一切故。这些墙壁、房顶等等,只能够阻挡凡夫肉眼的视线的,佛陀或者菩萨或者护法神或者一些天神等等他们具有天眼的缘故,可以彻底见到一切,就是彻见一切,不要说佛菩萨等,实际上连中阴身,中阴身通过他的业力在获得中阴身的时候也是具有五通的,所以也能够见到一切行为,在这些面前自己的行为是没有办法阻挡的,没办法隐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必须要注意。
《入行论》中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
应该了知,或者应该观想:佛和一切菩萨众,通过他们的智慧眼,无碍的可以看到一切众生的行为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说我的一切言行,一切的这个种种的起心动念等等,必定是显现在别人面前的。
“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这样思考之后,自己会生起惭愧心,或者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等等,生起惭敬畏就能够有效的制止自己的起心动念等等的妄念,然后一些不如理如法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如是的观想进行遮止。
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
还有不管在什么地方自己都应该与自己的境界相续,应该置心一处,不要散于这个善法之外,就是说让我们将心置于善法之处,收摄在善法的状态当中,除了善法之外的这些境界自己尽量不要散乱的。
《入行论》中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对于这个没有意义闲谈或者很多赏心悦目的戏剧,做为凡夫人来讲,修行人来讲,最好是远离,如果说是迫不得已的面临这样境界的时候,尽量应该就说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生起贪著,就这个意思。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当自己没有意义的在地上挖割,“掘”是挖掘,然后是割草割树等等,还有在地上绘图,绘一些文字的时候,应该忆念如来的教言。
“惧罪舍彼行”,对于佛治罪来讲的话,对出家人对比丘也是做了遮止了,对于自性罪侧面来讲,或者说对于在家的角度来讲的话,就说只要是对于众生没有利益的行为都要舍弃的,这方面是佛陀对在家出家都做了这个教诫。还有自己的这个暇满人身很难得,或时间是无常的缘故,应该知道忆念教义,然后尽量使用一切时间来修行正法。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当自己的心、自己的身体要移动做其它的事情的时候,当自己的嘴要说其他的话的时候,首先应该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发心是否如理如法?然后调整自己的心之后“安稳如理行”,就说稳稳当当的如理如实的去行持。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当我的心正生起贪心的时候,或者生起、想要暴发嗔恨心的时候,这个“言行应暂止”,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身语行为停止,如树一样安住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贪欲心,自己的嗔恨心就会渐渐的熄灭,自己的贪欲心嗔恨心熄灭之后,就不会通过贪嗔引发的身语而造罪。所以说这个教言也是使大乘菩萨舍弃贪嗔所造罪业的这个方式。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若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自己的心没办法安住沉淀开始掉举的时候,还有自己开始藐视他人的时候,或者自己缘自己的种种的功德生起的傲慢的时候,或者自己的心生起骄矜的时候,或者想要随意评论他人的时候,或者想要生起这个,伪就说是这个虚伪的心和狡诈的行,身口行为的时候,或者想要精勤的自赞毁他的时候,或者自己想要说粗语、离间语的时候,全部应该如树安住。像这样的话,内心当中有烦恼风吹动,但是自己的根,自己的身语不能够行动,就好像大树,它上面虽然或可以被风就说吹的哗哗响,但是它的根深深的扎在泥土当中的缘故,不会移动的。所以说我们内心当中分别念虽然就说做为凡夫人来讲,不生是不可能的事情,或通过习气来讲肯定会频频生起。但是在生起这个烦恼,胡思乱想的状态的时候,应该忆念这些教言,制止自己的身语,制止自己的身语之后,自己的心也会跟随而平息的。
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如果自己想思考得到或者说想要得这些名声、利养恭敬的时候,或者想要差遣其他人当自己仆役的时候,或者想要人别人侍奉自己的时候,也应该了知这些过患,也应该思考这些不好的后果,然后自己如树而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如果想要削减其他人的利益,或者说是唯利是图,自己想要生起各种利益的时候,这个时候想要说话,或者想行为的时候,如树应安住,应该如大树一样的安住,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不耐就说是没办法忍耐,对于其他的这些修行、闻思修等等这样一个苦行无法忍耐的这个状态,或者对别人的厉骂,对别人的刁难他没办法忍耐,还有懒就是一种懒惰,惧,就是一种惧怕这个空性,惧怕三无15:45世界成佛等等的时间这个等等叫惧怕。无耻就说相续当中生起无惭无愧的不知羞耻的心态,或者说做不知羞耻的行为的时候,还有言说一些无意义的绮语的时候,还有对于亲友生起贪爱的时候,如树应安住,应该如大树一样安住在善所缘当中,安住在菩提心,安住在利他心,安住在舍私心这个善所缘当中如如不动。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这个以下好像是没学过的。“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就是说,应该观察此染污,这个此染污实际上后面有一个染污心的意思,应该观察这个染污心,什么染污心,就是被贪得、烦恼染污的这颗心,然后好行无义,这颗心,后面的这个心字和染污对照,和这个无义要对照的,我们这颗心如果经常被贪嗔痴烦恼染污,或者我们的心经常喜欢行持一些没有意义的法,一些没有意义的法主要是指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对我们的修行者来讲都是没有利益的。所以说对一切世间八法应该了知、看破、彻底的舍弃。“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入行论》第六品当中也会讲到这个含义的。所以说一切利敬,必须要知道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好行无义心也必须要舍弃。
观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观察完之后应该持对治行,应该守持一种对治的修法。“坚持守此意”这个“意”字就是指菩提心,就是指正知正念的心,所以说观了之后应该对治自己无意义的心,对治自己的染污心,使自己的心保持一种非常清静的状态。这样可以引发菩提心、正知正念的善所缘。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对于修行善法的时候,正确的作意大概是讲了九种。深信是第一种;深信就是对于上师三宝、大乘佛法生起一个非常甚深的信心。信心就是进入一切正法之首,“信为道源功德母”,《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说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者,如果对于自己所修持的法,对于因果、解脱道等等没有一个信心的话,绝对不可能趣入的。所以说第一个必须要生起一个非常甚深的信心;
极肯定就是一种定解,这种定解一方面是对于法义的一种定解,通过闻思修的次第生起一种极其甚深的定解,对于法界意义生起甚深的定解,也就是说对于大空性,大光明,或者说无二的境界生起了定解。对于自己肯定能成佛生起了定解,对于自己本身具备如来藏或者说法性光明就有了一定的定解。对于上师加持自己能够获得证悟生起一种定解。反正他对善所缘方面都必须要生起一种极肯定的定解心,有了这样一种信心,有了定解心的话,就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这个其他的顺缘。
坚稳,实际上就是一种稳重,坚忍而稳固的意思。一个修行人的心态不能够太脆弱了,必须要坚忍。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想想看,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这样那样的障碍,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心太过于飘摇,太过于脆弱的话是没办法继续修下去的。刚开始一两天的时候我们没遇到障碍可以修持,遇到障碍之后马上就转变自己的心,这是不对的。或者说是按照全知上师的教言来观察的时候,凡夫人的心是极不可靠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晚上我们发愿:明天我们一定要好好修持。但是在明天起床的时候,这个心态早就已没有了;或者早上起床的时候发愿:我今天一定要闻思修行。但是到中午吃饭时候这个心态已经没有了。所以就说明我们的心经常容易变化的,这个经常容易变化的心有没有办法做一个修持菩萨道的这样一个坚实的后盾,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有一个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稳,稳就是稳固、稳重的身语意的行为。坚忍稳固也是修行一大要素。
恭有礼,恭就是恭敬的意思。有礼是对于应礼之处,对于上师三宝等等能够经常保持一种善的行为叫恭敬有礼。
知惭,知惭实际包含两个:知惭、有愧。知惭有愧在知惭当中是完全包含的。如果不包含有愧的话,就只有八种,不够九种。但是在知惭当中包含了有愧的缘故就实际上就有两种了,加起来就是九种。
知惭有愧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对于造罪方面自己认为非常不应当是知惭。对于对境来讲的话很不应当叫有愧,这方面就是知惭有愧。或者有些佛经当中讲:“知惭是畏人,有愧是畏天。”因为知惭就是怕在人道当中,在人群当中受到呵斥等等,这个叫知惭;有愧就是在天人方面,在天尊方面自己怕受到呵斥,这个叫有愧,这方面只是解释的方式不同而已。
畏因果,是对于因果的果报生起畏惧心。知道现在如果自己的因不善的话,以后的果绝对是不善的,现在如果自己造轮回的因以后绝对是轮回的果。所以说对因果的自性,对于因果的特法生起畏惧心,有了畏惧心之后自己就会如理如是的恭敬地去取舍。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也是有这样的道理的,菩萨他害怕在因上面就很注意了,在因上面非常取舍。然后众生畏果,众生在造业的时候根本不注意、不在乎,但是这个果报,恶果一生起来的时候就非常恐怖,谁愿意遭受贫穷,或者打击等等,都不喜欢的。但是众生就怕果,对于因方面就不注意。菩萨对果显现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是自己的业,所以说对于已经成熟的果报他不是很恐怖,但是对于因方面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我们知道畏因果也是修行一大要素,只要自己对因果方面生起一种决定的信心的话,或者说真正的产生一个很深的畏惧心的时候,自己的身语意、行为绝对会如理如法,自然而然就会如理如法的。如果自己现在对修行不精进,或者对于其他的恶业还深深染著的话,就说明对因果之道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
所以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说为什么我自己能够这么精进去求法?为什么我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去苦行?就是对因果的道理生起了决定信。那么如果你们也能够像我一样对因果生起决定信,像我一样的精进,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起来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对于因果之道生起定解,对我们精进、对我们修法多大的帮助就是非常清楚的。
寂静勤予乐,寂静是身语意三门必须要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当中,如果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不寂静就会引发很多散乱和罪业,所以说自己的身体、语言、意寂静。身语寂静就是恒时安住在自己的坐垫上面,如如不动的看书、念咒,或打坐修法等等;语言寂静不要说很多的妄语、离间语、绮语和粗恶语,没有意义的废话彻底要斩断。然后口中或者禁语不说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就是精进的念咒、念佛、读诵等等,这方面去实行。自己的意寂静就是经常安住在法义当中,不被外面的五欲或六境所染污、扰动,这方面就是意寂静。
勤予乐,应该相续当中经常发起利他心,经常应该予乐给众生,安乐的心态恒时生起。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这个应该指出对众生的一种心态。愚稚意不合,凡夫人和凡夫人之间都是一种愚痴的小孩子一样的一种心,所以说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对于一个愚者凡夫来讲的话不顺他的心的话,或者说自己招到凡夫人的打击挖苦等的时候,自己的心感觉不合意。
心切莫生厌,教诫大乘菩萨不要对这些愚夫众生,不要对凡夫众生生起厌烦心。为什么?
彼乃惑所生,因为这些人的不如理的作意或者行为,他也不自在,他也是被烦恼推动而产生的,所以说应该知道他自己是不自在的。
思已应怀慈,思考完这个道理之后,应该对加害自己的众生应怀慈,应该生起一种慈悲心,应该愿他得到安乐,应该愿他从不自在的烦恼相当中脱离出来,安住在一种寂静的行为当中。
思已应怀慈,如果自己能够生起这样的慈心的话,就会善待一切的众生,对于对自己好的众生,对自己中等的众生,乃至于对自己做害的众生,都能够生起慈心。如果能够对三种众生都能够生起慈心的话,那么就没有一个障碍你发菩提心的对境了。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己和为了其他众生利行,利行就是获得殊胜的善行,不犯罪就是制止自己和他人的身语意不要造作罪业。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就是进一步应该通过一切如梦如幻的观想,一切都是幻化的观想,恒常守此意,就是恒常的守护如梦如幻的状态,或者说是利他的这种状态。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那么我应该再三的思考历劫得暇满,我现在这个暇满人身是经过了好多劫之后才获得的,也许以前我们得过人身,但是这个人身不叫暇满人身,一般的平庸的人身,一般的平凡的人身,他不堪修持正法的,真正能够修持正法的人身很多劫之后得一次,这次我们得到了能够修正法的人身,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正法,自己诸根不缺,然后一切无暇的过患已经舍离了,一切暇满的特性都已经圆满了,这个时候就最堪修持正法的,最堪修持正法的人身,在历劫,在今生才获得的,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了知到暇满难得之后就应该好好的守持我这颗修法的心,或者说是利他的心,不动摇如须弥山一样,就是这样安住在善所缘当中。
也就是说,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方面今生的琐事上。
一刹那之间,就是说最高的标准,一刹那也不散乱,不应该散乱于非法琐事上面。
如若长期依止上师,承蒙上师教诫,那么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精进修行自己所实修的法门,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许多善法自然而然会生起。
若长期依止上师,并依教奉行,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则自然会生善法。
下面就是讲能生起善法的一些必要的因素,有什么必要的条件?如果具备这样的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具足善法,如果不具备因素不一定生起善法。
所以说长期依止上师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长期依止上师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开示,得到很多取舍之道,所以说对自己弃恶从善还是有很大的助缘。
依教奉行,听了之后你不能够将上师的话当耳边风,认为这个肯定不是给我讲的,然后实际上上师就是给我们讲的,所以说必须要对上师的言教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可以断除恶业行持善法的。
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思考恶趣的痛苦,思考整个轮回的痛苦,就知道一切恶趣等轮回的痛苦都是恶业产生的,一切安乐都是善业产生的,所以说如果对于恶趣和轮回痛苦生起一种畏惧心,自己肯定会自然去精进修法的,而且肯定会修持出世间的正法。因为一切恶趣和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的缘故,所以说恶业和有漏善法都会导致恶趣和轮回的痛苦的缘故,自己肯定会斩断恶业,自己肯定会修持出离心摄受的正法。
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对于自己所修持的法,就是实修的这些法,全部都是恭恭敬敬的非常精进的修持。像这样就是恭敬修法,恭敬修法实际上落在一个心态上面了,心态就是我们对于修法不能够散乱,不能够随随便便来,今天搞两下,明天搞两下,然后不恭敬的心态去修法,这个不行的,就是说戏耍的心态去修法是不行的,所以对于自己的实修法应该恭敬,就是要恭敬性的精进。
然后下面就是精进修持,精进修持主要是从时间的侧面讲的,敦珠仁波切以前做过教诫,在他的《西藏生死书》当中引用敦珠仁波切的教言,我们修法不应该像吃药一样,应该像吃饭一样,吃药和吃饭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实际上吃药是生病的时候才需要去吃,平时不需要的时候不许吃的,吃饭的话不管怎么样每天都要吃的,或者一天要吃三顿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修法不应该像吃药,吃药是很勉强的,或者很不乐意的心态当中去服药的,而且是偶尔性的去服药。吃饭每天都需要,而且自发性的去吃饭的,自发性的想要烹调等等的缘故,所以说我们修法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像吃饭一样的心态去修持非常关键,所以说精进修持,长时间的稳定的修持是非常关键。如果是这样的话,自然会生起善法的,相续当中的禅定、胜观,或者出世间的正道都是通过精进修法生起来的。
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这个也是一大要素,如果自己能够具备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前提,肯定会生起善法的,所以无垢光尊者在此处从若长期依止上师乃至于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我们要观察相续当中是否具备功德,如果有了这样的功德肯定会自然生起善法断除恶业。
《入行论》中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敬畏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恒随,长时间的跟随上师尊者,还有经常的听堪布赐予的这些正法方面的开示,然后敬畏有缘者,对于上师正法有恭敬心的,对于业果等等有畏惧心的,这样有缘份的人是容易生起正知正念的,生起正知正念实际上就代表正法能够生起。
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说要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要这样去做,因为依此无有差别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
这个地方是在讲依止上师的主要的内容,为什么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讲到这么多《入行论》当中的内容?为什么讲到很多生起善法的内容?实际上这个和科判当中应该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而依止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如何具备正知正念,在这些《入行论》的颂词当中就讲的非常的清楚,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正知正念不放逸的相续,或者这样的修法的话,对于行持善法恭敬上师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偏袒心,不会有其他的名利心、谄诳心,肯定会表里如理的去依止的。
依止就是如理如法的依止,如理如法的依止就会生起这样的清净无垢的善功德。如果要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生起恭敬心,有的时候会生起染污心,这就是一种夹杂性,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有夹杂性的话就不能够迅速获得加持。所以说我们自己的心恒时保持纯洁,恒时保持一种清净的心态那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说必须要通过这些教言,就是说认知,然后彻底斩断不如法的行为和作意等等。
所以教诫时时刻刻都应当如是而行,以此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之故。时时刻刻这样行持的话就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而且可以郊净除一切罪障,如果说资粮圆满了,然后罪障净除了,果唯一是解脱,唯一是佛果,除了这个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果的缘故,所以说对于能够净除罪障圆满资粮之道必须要励力生起。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自己有财供上师,就是指通过财物令上师欢喜;身语恭敬而承侍,是通过承侍的方式令上师欢喜;舍弃今生修正法,是通过修行的方式令上师欢喜。所以第一个是财供养;第二个是身语承侍供养;第三个是修行供养,这些方面就称之为三欢喜方式。科判当中讲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实际上这三种修法,这三种供品能够令上师欢喜的缘故,所以这个是上师生欢喜的因,从必须要了知三门当令师欢喜,自己的身语意应该尽力的使上师欢喜。上师欢喜之后就可以获得加持,就可以获得证悟的悉地。
“自己有财供上师”,还是要看上师的心态等等,如果上师遮止这方面不太重视的话,就尽量少做这方面的财供养。
“身语恭敬承侍”,当然不一定是侍者,侍者也是给上师做承侍的人,还有给上师做事情的这些人都叫做身语恭敬而承侍。所以说在上师下面做很多事情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是令上师欢喜的一个近因,令上师欢喜的近因就可以直接遣除很多罪障,获得上师亲摄受的缘故,所以说有机会给上师做事情的时候,你必须要了知这个是圆满资粮,清净罪障之道,必须要欢喜的去行持。
以前我们讲过很多公案都提到这些问题,阿底峡尊者有三个弟子,一个主要是实修的;一个是给上师做事情给烧茶的人;一个是给上师翻译的人,最后是谁的证悟最高?实际上,给上师烧茶的人他的证悟是最高的。贡巴瓦格西他是专门修法的人,他就认为我是专门修法的肯定证悟比他们两个都高,但最后真正证悟很高的就是这个给上师烧茶的这个人,他的证悟是最高的。
还有金厄瓦格西他有一个弟子,经常给他自己的上师做打扫,然后做其他的事业,有一次他把上师的垃圾,房子里面的垃圾装在裙子里面,然后准备出门去倒的时候,当走到台阶的第二阶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下子证悟法性了,他没有修持其他的法,但是他完全是通过给上师恭恭敬敬的做承侍,清净了自己的障碍,圆满了资粮,所以说上师的加持没有障碍、没有阻碍的方式入到他的心中,入到他的心中之后证悟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完全是通过对上师恭恭敬敬的承侍,就开始获得证悟、获得加持。
这方面的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不管是自己给上师供养财物也好,还是说修持正法也好,还是说身语承侍也好,都是令上师生欢喜的方式,都是获得加持、获得解脱的正道。因此说看自己的因缘,看自己的缘份等等,然后如果是能够有财物给上师供养生欢喜的话也可以的,如果能够舍弃今生一心一意的修禅定、修止观也是可以的,如果有因缘给上师做事情也是可以的。反正就看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发心,如果自己的心态、发心正确了,没有一个不是成为证悟之因,肯定是这样的。所以有的时候显现上上师对他自己的侍者更清净的人,就是对侍者方面的关注也是非常明显的。
以前第三世江坤37:24堪布仁波切他要圆寂之前,发生车祸之前,那天早上他的侍者给他穿裙子时候,他就给那个侍者说了三次,不管你知不知道我的加持都是一直跟着你一起的。他就在侍者给他穿裙子的时候一直给他说,给他讲了三次,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上师做事情的方面,肯定上师的关注,他的慈悲心也会再再的加持,再再的关注的,所以这方面都是令上师生欢喜的方式。
还有就是讲舍弃今生修正法,在字句上就是四个字“舍弃今生”,但实际意义上真正要了知舍弃今生,它是一个大的系统,在整个修行法门当中舍弃今生的教授是非常甚深的,是非常广大的。比如说《开启修心门扉》、《山法》等等,这一类的教言都是舍弃今生的。那么自己修正法能不能舍弃今生,就决定你自己修正法能不能成就的一个必然的前提,如果自己通过舍弃今生的心去修正法的话,这个正法就会成为出世间道,如果自己没有舍弃今生,耽著今生去修正法,这个正法就会成为轮回之道。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舍弃今生是前提,然后去修持小乘的人无我空性,出离心,大乘的菩提心,法无我空性,密乘的生圆次第等等,实际上这些都必须要舍弃今生的前提当中,在这个前提下去修行正法的话,这个是令上师欢喜的,就是这三种方式。
这三种当中也可以分成三等: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等者财物供养,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在分的时候,上等供养就是勤修正法,一个真正的上师他对弟子勤修正法方面是最欢喜的;中等者身语承侍,中等的欢喜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语言承侍上师;下等者是财物供养,就是这样的,这个是一般的次第。
有些时候是有特殊的,比如说前面我们讲的公案当中,身语承侍这个证悟最高的话,应该是按照他自己的心态,他自己的勤作去做的时候,他就成为最殊胜的了。一般来讲的话,勤修正法是真正的解脱的正道,所以说上师对勤修正法的人,或者说对于以正法供养是最为欢喜的。下等者是财物供养,这方面我们前面讲这是不一定的,有的时候你通过财物供养能够帮助上师承办很多事业的缘故,这个也是一种令上师再再欢喜的因,这方面都应该如是的了知。它不是一个决定的次第,从某个侧面,从着重的侧面进行宣讲的。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三种欢喜的方式我们最起码应该做到其中一个,如果有条件的话做两个,自己还有因缘的话做三个,都可以,又经常给上师供养,又身语承事,又祈请正法,当然这个很圆满的,如果是没办法做到三者很圆满的话,其中一者必定是做得到的,因为其中一者做不到的话,你通过什么来令上师欢喜?如果不令上师欢喜又怎么样获得加持和法义?所以我们就知道令上师欢喜的功德非常大,对自己修行正道的缘起也是非常非常殊妙的,很殊妙,所以我们就知道对于这些依止的方式再在地记在心中,再在去串习。
以前也有一个上师他有三个弟子。上师有一天很高兴,他说:“你们三个人每人做一首诗给我赞叹的。”上师显现上师很欢喜的时候这样的,三个人文法方面,写诗方面都不行,写出来的诗不符合文法,他说:上师的头很光、上师很喜欢吃肉、上师面前我顶礼。(最后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就“上师面前我顶礼”)这个写的时候上师特别高兴,显现上哈哈大笑,最后通过这个因缘,三个人还是四个人都证悟了,全部获得证悟。通过这样的方式,令上师生起欢喜心,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意义的事情,但实际上通过这个方式能够令上师生起欢喜的话,最后就成为证悟法性的因。这些公案再在地看,再在去思考的话,实际上对自己有的时候很有启发性的。
下面讲第十一个科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这个是一种遮止的。
“他人谤师”如果其他人诽谤自己的上师的时候,“制止之”,这个时候必须要制止,制止的时候通过温和的语言来制止也可以,通过粗暴的语言来制止也可以,反正如果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上师,当然有些时候生信心,有的时候不一定生信心,所以说如果诽谤自己的上师的时候,应该制止,这个是我的上师,请你不要讲他的过失,这方面别人一听的时候,就知道,不会再讲了,所以如果别人来诽谤自己上师说些不好听的语言的时候,必须要制止的。
“若无能力则思德”,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去制止别人的诽谤那怎么办?
“则思德”,意思就是应该思维上师的功德,因为这个时候依靠这些外在的语言,通过别人诽谤的语言有的时候容易生起怀疑心,对自己上师容易生起怀疑,或者容易退信心,这个时候就要思德,要思维上师的功德,通过来抵制这些不如理的语言。
“覆耳悲心行饶益”,“覆耳”,用自己的双手或者用自己的两个手指把耳朵堵住,不要听他们的话。“悲心行饶益”,被对方,对说自己上师过失的人悲心行饶益,一方面自己把耳朵堵住,一方面对说上师过失的人通过悲心来行饶益,意思就是说他很可怜,他说圣者的过失或者说自己上师过失的缘故,他是个很可怜的人,所以但愿以后能够饶益他,从这个方面来悲心行饶益的。
“莫依止彼勿交谈”。这个时候不要依止彼,不要长时间和他交往,不要和他说话,否则的话会引发很大的过失。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当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以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来往、畅所欲言。
有些人通过恶语诽谤自己上师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地加以制止,如果没有能力制止的时候自己应该思维上师的功德,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不要和这样的人畅所欲言,像这样的话也是有依止的方式的,尤其是如果是诽谤自己上师的人如果自己还很和他高高兴兴地谈话,高高兴兴地住在一起,这方面会产生很大的过失,下面就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生甘露续》云:“若谤金刚阿阇黎,则以寂猛方式止,倘若无有此能力,当以正念捂自耳,莫依于彼勿交谈。
如果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通过寂猛方式,寂就是温和的方式,猛就是粗暴的方式,像这样的话通过寂猛的方式来制止,倘若无有能力的时候通过正知正念思维上师功德的方式,捂住自己的耳朵,不要依止这样的人,不要和他交谈。
倘若与彼互来往,则堕恶趣受煎熬。”
如果明明知道这个是诽谤自己上师的人,和自己的上师有矛盾的话,还要和他高高兴兴互相来往的话,则堕恶趣,自己通过恶业就会堕到恶趣当中,受到恶趣痛苦的煎熬,这方面必须要注意,再在地去思考。
所以这个也是关系到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或者和别人交谈的时候的实际操作。有的时候上师仁波切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有些方面还是很注意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其他人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上师首先要问,他和法王的关系怎么样?或者说对法王有没有信心?如果说是有信心可以去,或者有信心或者关系很好的话就可以开许去做些事情,如果说对法王没有信心或者有时显现有矛盾的话,就不能去做,不能去依止的,或者说不能去交往,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观察这个人和自己的上师有没有矛盾,显现上有没有矛盾,或者说是有没有这样的信心,这方面进行观察的,如果说有矛盾,没有信心的话,首先就不要去交往了,如果交往了肯定自己最后夹在中间非常非常难受的,这方面一种示现可能会出现的,所以现在对这些教言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有用的,首先观察,多问,多询问对自己来讲,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以此生世成利益”,“以此”就是通过前面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方式,就叫“以此”。
“生世成利益”,如理如是地依止上师的缘故,生生世世都能够成办利益的,成办什么利益?
“值遇正士闻正法”,首先今生当中如理如是依止上师的缘故,在后世当中在生生世世都会值遇殊胜正士,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等等,都会值遇这样殊胜的善知识,然后生生世世当中都有听闻殊胜正法的机会。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地道”就是五道十地的意思。“地”就是指十地。“道”就是五道。十地包含一些菩萨地,五道包含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功德,反正五道十地的讲法都统称一切修持的功德,地道可以圆满,等持种种禅定可以圆满。“陀罗尼”就是指总持可以圆满,种种功德都圆满。这个以上就是自利圆满。下面两句就是他利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如果自己的功德圆满之后,就有机会或者说有能力给众生开示正法,有能力给众生摆设寂乐的喜宴,这个喜宴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就是设大法席,或者给众生宣讲种种的寂乐的妙法款待一切众生,以这样种妙法款待众生,让众生也能够获得殊胜的法义的意思。
所以如是而行功德利益自己来讲暂时的功德和究竟的功德,自利的功德和他利的功德,都是通过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而成办的,如果说反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反方面如果是不如理如是地依止上师的话,正士的功德,正法的功德都不会有了,自己很难遇到殊胜的上师,或者很难遇到这样殊胜的正法,有的时候如果依靠以前的业力,即便是遇到上师都是一种邪知识,或者没办法给你开导正道的上师,有可能遇到的,而且遇到这些邪法,这些地道等持都没有办法圆满的,反方面肯定有这样的过患。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恒常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
《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能够如理如实地依止和承伺善知识的话,以后的功德可以回忆宿世,得到宿命通,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可以值遇一切善知识,最后成就地道殊胜功德和等持,这是在《华严经》当中这样作宣讲的,这些内容从方方面面给我们开示从很多侧面给我们开示,实际上就是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话,如今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必须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尽量不要扰乱上师的心,尽量应该好好地去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得到第十二个科判当中所讲的一切的暂时和究竟,自利和他利的功德,否则的话很多的障碍、很多违缘都会因此而发生的。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分别教诫弃离恶知识及恶友、谨依善知识:
分别宣说弃离恶知识恶友与谨依善知识之教言:
下面是分别宣讲的:
如何弃离恶知识,如何弃离恶友,最后又如何谨依善知识等等,这个教言是分别宣讲的。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首先是总述应该抛弃恶知识。
“诸恶知识皆应舍”,一切的恶知识都应该舍弃,不应该依止这样的恶知识。
恶知识的法相是什么?总的来讲的话:
“不具前述之功德”这一句就是总的宣讲恶知识的法相。
分别来宣讲:
“破戒誓言过失多”,这个地方开始的。就是这个恶知识破戒、破誓言,对于相续当中共同的戒律经常破坏的,对密宗的誓言也是经常破坏的,尤其是他自己对他的根本上师、金刚上师曾经发生冲突矛盾,没法有忏悔清净是最为严重的,然后其他的密宗誓言也是经常破坏的。
“过失多”,相续当中很多很多这种过失,犹如下雨一样具备很多很多这样的过失。
“慧浅”,就是说他的智慧非常的浅,不要说证悟甚深法性的智慧,实际上连世间的智慧,佛法当中闻思的智慧都不具备叫慧浅。
“寡闻”,就是对这些正道听得很少很少,因为对正道听闻很少的缘故,没办法给弟子遣除怀疑,没办法指引正确的修行方法。
“无慈悲”就是经常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名声等等经常观照,对于众生、对于弟子缺少慈悲心,如果缺少慈悲心他就不会对弟子怎么样做饶益,怎么样对弟子的今生来世做帮助他不会考虑的,只要是能够得到钱财,能够得到其他的供养就足够了。所以说对弟子的相续,守护弟子的心这方面都不会考虑的。
“懈怠愚昧我慢高”,“懈怠”是对于善法没有兴趣的,像这样是懈怠。
“愚昧”就是说对见解也是很愚昧,“我慢高”举,没一点功德,但是认为自己超胜一切,称为我慢很高。
“暴躁粗野烦恼重”,他的脾气是非常暴躁的,而且很粗野,烦恼非常粗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实际上对今生的世间八法非常有兴趣,经常去追求的,对后世的利益弃之不顾,反正不要说解脱,连后世自己的人天善果都是完全抛弃的,所以叫做贪图今生弃后世。做一个修行人来讲的话,应该将贪图今生的心和贪图后世的心易位,二者之间调个位置,一般的凡夫人对今生是很贪著,对后世不一定贪著。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入道的,首先应该对后世比较有贪著,对今生逐渐逐渐放弃,是入道的一个最基本的、最初的一个相。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不能算一个修行人,何况一个真正的上师。
“传法亦成非法因”,因为相续当中具备很多世间八法的心态,或者说没有慈悲心,或者具备很多过患的缘故,即便是给弟子灌顶、传法等等这一切都成为非法之因,全部都成为非法因,没办法成为正道之因缘。
“如不净物旁生师,所化蛆眷多亦弃”。“不净物”就是上师如不净物一样,就是一堆大便一样,就叫不净物。“旁生”就是他的种性犹如旁生一样的上师,所以说讲的话如不净物旁生师,非常不清净的意思,或者这个旁生非常下劣的意思,很下劣,就是他的作意都是旁生的作意。旁生的作意是什么作意?旁生的作意就是衣食,衣服倒不一定,像这样如何获得安乐?如何获得食物?这是旁生它自己会作意的。
旁生会不会作意后世?旁生会不会作意大悲心?旁生会不会作意圣法?不会作意。所以说这些旁生它作意都是些睡觉,或是懒惰,或是吃东西呀,喝这些饮料,这方面是有兴趣的。所以真正一个上师不应该是安住在这些,如果执著这些的话,他是一个旁生种性的上师,不净物讲就是大便。
“所化蛆眷多亦弃”,就是说在一堆大便当中,有很多很多的蛆,很多很多的蛆围绕大便,依止这样大便再多有什么用?智者看起来就是发呕之处了,所以说不可能说它很多蛆围绕它,所以这堆大便应该是很殊胜的,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这样上师他旁边的蛆眷,就是不清净的眷属再多,也应该抛弃的。
有些时候一个邪知识、一个恶知识他的名声很大,他的眷属很多很多,一万个人或者几万个怎么怎么样,但是,你本身是一个不净物一样的上师,你所化的像蛆一样的眷属再多有什么用?也应该抛弃他,所以他的行为不如法,他的眷属再多也不应该成为依止之处。
总的过患是什么?
“引具信者入恶道”,就是说引导具信的人入恶道,毁坏具信者的资粮,毁坏具信者的慧命,所以对于这样的恶知识,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所以他会引导具信者入恶道的缘故。
“欲解脱者永莫依”。像这样想要解脱的人,永远不要依止这个恶知识,对于这样的恶知识永远都要抛弃,就是殊胜的教言。
所以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观察恶知识的相,把恶知识的相讲得很清楚,把恶知识的相讲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长时间去观察,长时间去比较,善知识他应该具备什么相?恶知识他有什么相?然后一个弟子相续当中如果把这些知识牢牢掌握之后,他就有了一个智慧了,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慢慢去分析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这个就是一个善知识,那个就是一个恶知识,善知识应该依止,恶知识应该抛弃等等,就可以获得了。
还有为了避免我们后世遇到恶知识的缘故,今生当中对自己的上师如理如法的依止,如理如法的依止不会遇到恶知识的,也是一种因吧,像这样也是一种因。还有今生当中我们尽量的要小心,尽量的谨慎,对于依止上师方面,尤其是灌顶、传法等等的这个金刚上师方面,再再的去观察,再再的谨慎观察之后再依止。
千万不要说很多一大群人依止了,我也必须要去依止,好像不去就是吃了一个大亏一样,好像没捡到便宜一样,这是不行的。就是说经过灌顶传法不是说要捡一个便宜,这方面如果你不注意捡一个便宜,以后就是痛苦的因了。所以上师再再教导弟子要稳重,对于一个新的上师、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上师,应该再再的观察,应该稳重,再再观察之后自己做是没有过失的。
还有要发很多愿,发愿生生世世弃离恶知识,生生世世当中依止善知识,就是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里面就有这种愿,确确实实普贤行愿品当中有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的愿文,还有通过这样的愿文,弃离一切恶知识,这个结束的时候也是这样发愿的。
所以经常这样发愿,通过这些法性力,通过这个愿文的加持力,自己在生生世世当中不会遇到恶知识,更何况说是去依止他们?这些因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想想看如果最初的时候我们对佛法发起一念信心,想要解脱然后入佛门,入佛门之后遇到一个恶知识,然后他给你引导,他给你灌输世间八法,或者说给你灌输其他的邪见,或者其他的知识的话,我们的一生就毁掉了,一生毁掉了不说,然后通过入恶道,入了恶道之后要入恶趣,然后要耽误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够解脱的。
所以说我们对于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方面的教言,必须要再再去思考,必须要再再发愿,然后祈请上师引导自己迅速获得解脱,否则的话还是非常危险的,这个方面应该好好的观察。
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懈怠懒惰,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虽然口中传讲正法,外表也显得无所不知,但实际上对自心无利,因而言行不一的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
这些方面讲到恶知识的相,恶知识的相,他对别解脱戒及誓言再再违犯;还有悲心非常寡少;孤陋寡闻就是说对于经教方面没有听很多;懈怠懒惰就是对正法没有兴趣方面讲的;贡高我慢就是经常显示一种慢相;暴躁易怒就是相续当中忍耐心非常非常的弱,五毒粗重,贪嗔痴、嫉妒、骄傲这方面没有对治性的;贪求现世的眷属资具、名闻利养,对于现世当中如何获得眷属、资具、名闻利养方面非常有兴趣。虽然居于寂静处,但是经常降下愦闹烦恼之雨,经常处于愦闹烦恼当中;弃离后世,远离后世安乐的意思;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然后对于其他的正法经常诽谤的,对其他的补特伽罗经常诽谤的,所以说像这样这方面都是恶知识的相。
还有口中虽然传讲正法,自以为是智慧的,自己以为具有智慧,实际上没有调伏自心,言行不一,有没有通过正法调伏自己的心,根本没有调伏自己的心,乃至于一点点的正法功德没有相续当中生起来,所以言行不一。
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
这些上师就是所谓的旁生种性的上师,旁生种性的上师前面已经做了观察,为什么对应成旁生种性。
如肮脏粪堆般的恶知识即使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求解脱的信士引入恶趣,所以一定要远远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就是说犹如不净物一样的,像大便一样的恶知识他虽然也能具备很多很多蛆一样的不清净的眷属,但是也只能够将欲解脱的具信者引入恶趣而已。像这样恶知识,有的时候力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平时多学正法,多学教义,像这样会随法而不会随人,如果自己已经学会了随法不随人的时候,在外表上面再怎么庄严,或者外表上面再怎么有势力有钱财,自己去观察之后都不会轻易依止的。所以无垢光尊者教导应该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佛藏经》中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寻求善妙者引入地狱千劫。
入邪道的愚痴者就是讲恶知识,他自己入了邪道还不知道,就是非常愚笨的邪知识、恶知识将求善义者,就是求解脱、求善法的人,最终引入地狱当中千劫受苦。比如说一个恶知识他率先谤法的话,依止他的其他的人也是跟着谤法,然后如果他对其他的善知识,其他的正法说三道四的话,其他的人也跟着他这样说,所以说有的时候弟子行为和上师的行为绝对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刚入道的弟子相续当中虽然有善心,但是根本没有取舍的智慧的缘故,他就认为他的上师一切正确的,所以说就开始跟随而行,最后积累很多罪业而堕地狱当中千劫受苦。
何以故?因其行持有实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
因为这样的恶知识行持相状之法,执著相状,然后宣说法的时候宣说颠倒之法,将善恶、是非、法和非法、世俗、胜义等等,全部颠倒宣讲,全部颠倒宣讲的缘故,就混淆了概念,就污染了弟子相续当中的心相续,最后也会堕落的。
如若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如果一个人宣讲,能够将众生引入邪道这个邪法的话,这个罪过比斩断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命根这个罪业还重的。因为一切众生的命根斩断之后,他只是这一世当中损害他的生命而已,罪过固然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斩断了一切众生的解脱慧命,斩断了一切众生解脱的慧根的缘故,所以说他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严重的。因此说在说法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经教,或者按照传承上师的窍诀宣讲,千万不要将众生的心引入到邪道当中,产生一些断灭见或者说是恒常见等等,这方面都是要非常注意的。
下面第二个科判是弃离造罪之亲友。第一个是恶知识必须要抛弃,第二个方面就是恶友方面也必须要抛弃的。
乙二、弃离造罪之亲友:
附带教诫弃离恶友:
弃离恶友之教言:
亦当弃离罪恶友,愈亲近彼愈增罪,
灭善降下烦恼雨,阻塞善道恶趣梯,
诽谤正士嗔白法,赞叹劣者依黑法,
赞扬同行不善者,恒时将其引入于,
邪道恶趣中之故,具慧眼者当远离。
这个科判可以说就是在弃离恶友方面做一些教言,恶知识可以说是力量很大,恶友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说平时所交往的人也必须要再再的观察,再再的观察之后如果是善友就依止,如果是恶友必须要抛弃的。
因为依靠这样的恶友只能够增长相续当中不善,只能够使自己堕入恶趣的缘故,所以说具有慧眼的人必须要善加辨别,然后彻底的远离。
“亦当弃离罪恶友”,“亦当”这个“亦”字就是连接前面的恶知识,不单单是恶知识需要远离,亦当,也需要弃离能够引发自己罪恶的恶友,罪恶友必须要远离的。
为什么?
“愈亲近彼愈增罪”的缘故,如果越亲近这样的恶友,越增加这个罪恶,这个恶友相续当中的贪嗔痴很猛厉,或者说对于自赞毁他,或者对于嗔恨善法等等,他相续当中都有恶业,所以说如果我们亲近他之后,自己相续当中很难具有的善心、正见慢慢慢慢就开始已经远离了,然后相续当中的恶业就开始增长了,所以说如果越亲近这样的恶友会越增加自己的罪业。
“灭善降下烦恼雨”,灭除自己相续当中的善根、善业,如果是已经有的已经生起来的善根、善业逐渐会消灭的,相续当中没有生起来的永远不会生起来的,这个叫灭善。“降下烦恼雨”,烦恼雨意思就是说非常非常的多,很多称之为雨,相续当中依止这样的恶友的缘故,自己相续当中最后会犹如下雨一样,不断的生起贪嗔痴、嫉妒、骄傲等等的烦恼。
“阻塞善道恶趣梯”,“阻塞善道”,通过这样恶友造罪之后,自己没办法通往善道,这个叫阻塞善道;“恶趣梯”就是下恶趣的梯子已经具备了,恶友就是下恶趣的梯子。所以如果依止这样的恶友了,他就可以顺利的下到恶趣当中。
“诽谤正士嗔白法”,就是说这个恶友,或者依止恶友之后我们也会开始对正士,对其他如理如是的修行人,上师、菩萨、佛等等,这方面开始有根无根的诽谤。然后“嗔白法”,对这些如理如是的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等等的授受开始生起嗔恨心。
“赞叹劣者依黑法”,对于行持下劣行为的人开始赞叹,他是怎么怎么了不起,他怎么样偷盗厉害或者杀生邪淫厉害,这方面开始赞叹。“依黑法”,就是说他自己或者引导自己也是相续当中依止这样的黑法而行。
“赞扬同行不善者”,“同行不善者”,他必须要赞扬,就是说他做的怎么样,他都是和我们一起的,他做这个行为非常非常贤善等等,反正他开始赞扬这个同行不善。赞扬同行不善实际上就是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实际上最后他就会认为自己行持的道不是恶道,因为有人赞叹的缘故,因为他有具备什么什么功德的缘故,所以说赞扬同行不善者会误导其他的人也开始行持这样恶业的。
“恒时将其引入于,邪道恶趣中之故”,这个恶友恒时将其或者自己会引入到邪道或者恶趣当中的缘故。
“具慧眼者当远离”,“具慧眼”的意思就是说首先要辨别,辨别清楚之后远离恶友。
若依止了增长罪业、恒造罪恶,而赞叹这些恶人,就会被远离善法的恶友引堕恶趣,所以必须弃离。
如果依止了能够使相续当中增长罪业,或是恒时造这样罪恶,或是说恒时赞叹恶人恶行,或是说远离善法的恶友的话,自己依止他的话,也将被引入恶趣当中,所以说必须要弃离的,必须要弃离。依止这样的恶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之后,再一反观自己相续的时候,早就染污的不是一般。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刚开始一个人他和另外一个人接触的时候,好像没有发觉很大的变化,但是过几个月过一两年之后,再一看他的行为,完全都不一样了,他相续当中的善心或者善行这方面早就已经没有了。然后相续当中的烦恼,很多很多恶业已经很厉害了。那个时候要给他教导根本没办法教导过来,这也是发现过几例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依止的恶友,他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宝积经》中云:“所谓之恶友,即一切灭善造罪之人,切莫亲近,切莫依止,亦不应见。”
所谓的恶友是一切灭善造罪的人,对这样的人不要亲近他,不要依止他,乃至于发愿不要见到他。
又如颂云:“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谁依摄财物,永不以法摄,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
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上师讲这个是个比喻,犹如这个声闻行者一样,他是精勤的利益自己,精勤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像这样的话犹如利自不利他的这样的人一样,所以说这个是比喻方面进行讲的。
谁依摄财物,不以法摄受,不管是谁依摄财物,就是说理解的时候依靠财物摄受弟子,不通过正法来摄受弟子。
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佛说这个就是恶师恶友,彻底应该远离。所以说如果要利益自己的弟子,或利益其他的众生,财物摄受他只是一个附带的,只是一个次要的,主要应该以正法摄受的,所以说这个寺院当中或者这个团体当中,一再用财物摄受这个弟子的话,弟子相续当中会不会以此财物摄受而生起善根?会不会依此财物摄受而生起解脱道?生起取舍的这样智慧?实际上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地方,正法摄受为主,财物摄受为辅,弟子相续当中的智慧,正知正念,取舍之道,会再再增长的。所以说我们在看的时候,以后要看的时候,这个人他是正法摄受弟子,还是用财物摄受弟子,如果一再给你长工资或者一再给你长单资,这方面一方面当然好,或是说一方面讲没有正法还是不行的。
这一辈子就毁掉了,确确实实尤其是观察一些道场,观察其他一些地方的时候,不是说生邪见,但是有的时候这样想的,就是说对这些寺院当中的人,佛学院当中的人,要留他的时候一再许诺给你的饮食标准再给你提高一级,或是说给你的单资再给你提高一个等次,将你房子里的设备又给你圆满一点,或就是说怎么怎么样。这个方面讲的话也可以,但一方面讲的话,如果没有一个正法摄受的话,单单用这个方式能不能帮助他生起这样的智慧,很困难的,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一个出家人,或者一个修行人,只能够在财物,房子的大小,或者说装饰,这些方面去一次又一次,这方面做的话,确确实实他出家一辈子,是不是真的被毁掉了?所以说一个人出家的话或者修行,应该对正法、智慧、对断烦恼应该再再增上才对,如果单单在这个方面去增上的话,最后在死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就从非常的不好,非常不吉祥的。所以说如果谁单单从财物摄受,不从正法摄受,佛说恶师友彻底应该远离。
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因为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的话,从某个侧面来讲的话,有些地方讲的话,如果你依止一个声闻行者的话,你相续当中的大乘心、大悲心也好,利他心也好,求佛的心也好,慢慢慢慢会消减,所以说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也可以安立成恶友。
尤其对于修大乘者来讲的话,退失大乘行持小乘,这个是魔业之意,这个就是个魔业。所以很多的魔他也是千方百计的让一个大乘行者怎么样让他退一个大乘的心,怎么样让他入一个小乘,像这样他非常精勤去做的。如果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勤利己不利他的人,算不算一个恶友?如果按照大乘的标准,或是按照究竟标准来看的时候,也应该划在恶友当中。
所以说菩萨戒当中也是规定,不能够在声闻寺院住七天的这样戒律也有。为什么这样?因为时间住长了之后,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行为难免不受影响,所以像这样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讲,也可以观察的。有些在小乘的寺院、小乘的国家,修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后就不承认大乘了,他就认为只是小乘是究竟的,大乘没有不承认,是不是一种例子?也可以这样观察吧。
反正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的话,从比喻方面也可以讲,然后从实际情况来讲,可以说这样安立吧。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这个声闻修行者他必定是发了出离心的,必定也是追求解脱道的,所以说相续当中也有出离心和空性慧,这个方面是不是一种恶友?可以说从狭义的侧面来讲不能算,广义的侧面如果单单观照大乘的侧面来讲,能够使自己退失大乘的心,退失大乘菩提心,退失求佛的心的话,也应该算是一种恶友,这个意义请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观察。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