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想问一下,有一次听慈诚罗珠堪布开示说,五加行里面百字明和上师瑜伽需要灌顶才可以修,那现在磕头时修上师瑜伽有用吗?
答:这个好像上师也回答过吧。因为也是一个简单的生起次第,严格来讲也需要灌顶。但是不那么严格的话,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他们对修加行的人来讲,也没有要求说必须要灌顶。对我们来讲,两种标准当中,现在上师开许了我们不需要灌顶可以修加行,那么现在磕头的时候修上师瑜伽、百字明,没灌顶也是有用的、有加持的,也可以清净罪业。(生西法师)
问:大悲心是我们的心极其柔软,看到众生痛苦无法忍受,同时又不执著,这两方面怎样去圆融?
答:大悲心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应该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一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安住在空性当中,空性当中因缘和合了就会有众生,然后对它也生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它的本性是无自性的。不执著不等于不做,不执著的意思就是知道它的本性空。所以我们尽量修大悲,把它修得很强烈,但是同时我知道这个强烈的心本身也无自性,这叫做不执著。不执著是不是就不要着力,或者不要使劲观修,不是这个意思,不执著的意思是了知它的空性,了知它的本性“空”。(生西法师)
问:吉祥八宝怎么样的顺序?
答:很多观点都不一样,有各式各样的摆法。大恩上师翻译的《藏传净土法》,就是《极乐愿文大疏》里面有个图片:1、2、3、4、5、6、7、8,那个里面有,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就可以用那个。那里面标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就按照那个顺序去摆也可以。(生西法师)
问:请问身上带加持品,比如般若摄颂挂件去给亡人助念时要拿下来吗?还有给家里亡人磕头时也要拿下来吗?如果不拿下来损亡者的福报,有这种说法吗?
答:这个不需要拿吧,给亡人助念的时候如果带了可能力量更大一些。《金刚经》当中也讲了“般若所在之处即为是塔”。一个塔去超度那力量很大,应该超度力量更大,应该不需要拿。
如果给家人磕头的时候倒要注意一下,因为它和超度亡人还不一样,那个时候拿下来也可以。拿下来还是好一些吧,应该是这样的。(生西法师)
问:福报、福德和功德有什么差别?
答:基本上没什么差别,有时叫福报,有时叫福德,有时叫功德。有些讲功德是出世间的,福德是世间的,这个不一定。只是翻译的时候:有的是福德,有的是用善根,有的是用功德。比如说放生的福德、放生的善根和放生的功德,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词句不一样。就看它出现的场合,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有的时候就是指善根的意思,放生的善根、放生得到的福德或放生得到的功德,其实是一样的,是一个意思。(生西法师)
问:大悲心为什么具有消除业障的作用呢?
答:大悲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如果要忏悔的话,四对治力当中的现行对治力,所谓的现行就是善法,就是通过修善来灭恶。大悲心是一个很强劲、很清净的善法,当这个清净的善法生起来之后,相当于光明升起来黑暗不存在一样,它自带消罪的功能。善业可以清净罪业,所以说大悲心是个善业,它可以清净业障,这肯定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积累资粮为什么要消除业障?
答:这个和前面是一样的,所有的资粮全都是善业。不管是智慧资粮、空性的资粮,还是福德资粮,只要是善业就有清净罪业的功能,用善来对治恶,用善来清净罪业,积累资粮就有消除业障的作用。(生西法师)
问:舍法罪和谤法罪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
答:基本上是一样的,舍法也是谤法,谤法也是舍法。有些地方是从一样的方面去解读的。从字面上来看,舍法是行为上、心理上的一种舍弃;谤法是嘴巴上讲,给别人讲、诽谤正法。所以,有时可以从心理上和身体上去区别。但是真正细分的话差不多,谤法,心中也可以谤,口里面可以谤;舍法,心中可以舍,嘴巴上也可以舍。如果一定要说不同,大概也可以像刚刚讲的一样:有些可能是行为和心;有的时候是语言,但是总的来讲应该是一样的。(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一百课·讲记脉络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丙二、发殊胜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戊二、正式发心
正文脉络
一、劝发菩提心
(一)、因上观察:发菩提心之因
1、《十法经》
(1)、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2)、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3)、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
(4)、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
2、《菩萨地论》
(1)、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
(2)、依靠佛陀、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
(3)、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
(4)、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
(二)、果上观察:希求菩提果,必发菩提心
诸佛菩萨往昔发了菩提心,如今才能饶益无量众生,而利益众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发菩提心,故当效仿佛菩萨而发菩提心。
《诸法最上王经》:“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
(三)、发起菩提心之基础
发菩提心之前,首先一定要修四无量心,理论上要通达,行为上也要修持,还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才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
二、发心之分类
(一)、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
1、分类
(1)、如国王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国王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广大欲乐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下等
c、根器:钝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2)、如舟子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舟子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殊胜智慧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中等
c、根器:中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3)、如牧童之发心
A、定义
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印光大师:“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牧童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无与伦比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上等
c、根器:利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即能成佛
2、遣疑
(1)、疑问一
A、问题
“假如把一切众生先度完了,自己最后成佛,那成佛后就没事可做了。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倘若众生全部已度完了,成佛又有什么必要呢?”
B、遣除
众生不可能被度尽,所以不会出现发了如牧童之发心成佛后无事可做的过失。
(2)、疑问二
A、问题
众生度不尽还有必要发牧童式的发心吗
B、遣除
这主要是体现了发心者的心力强大。虽然他想先度尽众生,然后再解脱,但依靠这种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会最快成佛。
(二)、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
1、分类
(1)、略说
《经庄严论》:“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2)、详说
A、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地的发心,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
B、清净意乐发心
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的发心,已经超越了凡夫地,除了利益众生的心态以外没有其他,因此,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C、异熟发心
到了清净三地时,利益众生的发心无勤中会任运产生,不需要别人劝勉,也用不着自己时时提醒,故叫异熟发心。
D、断障发心
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2、分类归摄问题
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
(三)、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1、世俗菩提心
(1)、分类
A、略说分类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入行论》:“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B、详说分类
a、愿菩提心: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2)、二种世俗菩提心的差别
A、广说不练不算菩提心
说发菩提心,但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B、光做不发愿也不算菩提心
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C、比喻说明二者之差别
a、愿菩提心
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D、世俗菩提心难生、不要退失
a、难生
《优婆塞戒经》:“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b、功德殊胜、不要退失
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这种善根无与伦比,将来不会堕入恶趣。
《华严经》:“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
(3)、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A、生起的方式
a、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
“杰达温杰得夏吉,向却特呢杰巴当……”
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现在我也如是发心。
b、受戒方式
在上师或自己在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
B、发心仪轨要多多念
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
2、胜义菩提心
(1)、何为胜义菩提心
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2)、何者之境界
A、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从一地菩萨开始才有了胜义菩提心。
B、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
(3)、生起方式
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三、正式发心
(一)、修法
1、明观皈依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
2、知母、念恩
(1)、知母
“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
(2)、念恩
“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恩重如山。”
3、生慈悲心、发起菩提心
“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大集经》:“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4、念诵皈依偈颂
(1)、偈颂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释义:世间上的一切显现,犹如水中的花纹般显而无自性,但众生对此一无所知,以无明漂泊在轮回中。为了让他们在自证的光明法界中,获得永远的休息、解脱,我们应先发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境界修到了一定时候,再正式地发菩提心。
(2)、念诵要求
A、语言
用藏文念也可以。
B、念诵时的观想
在念这个时,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功德;或者发愿“众生是如此痛苦,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我也应该这样发愿”,
C、数量要求
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
5、结座
(1)、观想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2)、念诵
A、发愿偈颂
“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
藏文:“向却森巧仁波切,玛吉巴南吉杰吉,吉巴年巴美巴央,功内功德培瓦效。”
B、回向偈颂
a、选择一
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偈来作回向。
b、选择二
如果有时间,则可以念完《开显解脱道》的后面部分,或者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
(二)、修行中注意的问题
1、为何要发菩提心
(1)、自利
《经庄严论》:“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2)、利他
《华严经》:“一切众生诸趣中,各随其业而受身,生老病死所逼迫,身心恒受无边苦。为欲安乐彼众生,发起最胜菩提志。”
2、念修时不要光看数量
(1)、态度上要重视
修菩提心时,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来。
(2)、念修上别光看数量
数目上完成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反复思维菩提心的利益,观想菩提心的修法,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相续。
(三)、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1、正面:生起菩提心的功德
(1)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A、正面
a、发菩提心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
《大宝积经》:“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b、其他修法都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大宝积经》:“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
c、有菩提心则其他修法都是成佛之因
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B、反面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
(2)、教授菩提心的上师功德尤大
公案:阿底峡尊者一共有157位。尊者认为每位上师都跟佛陀无别,但因其相续中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所以,尊者说金洲上师对其恩德最大,当说起金洲上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而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只是双手合掌在胸前。
(3)、随缘修法度众不痛苦
如果有了菩提心,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即使有一些失败,因为没有自私自利,也会比较随缘,不会感到痛苦。
2、反面: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1)、生起并非口头上发心
“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光是口头上说说“我要发菩提心”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2)、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A、得不到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若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即使天天念发心偈,也只是在相续中种下善根,功德也特别特别小。
B、欺骗佛菩萨
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
四、教诫:尽心尽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
《大集经》:“十方世界恶众生,执持刀杖逼我身,心终不动失菩提,怜愍一切众生故。”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课》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Wr55dP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