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101课-答疑及讲记脉络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6 23:59

问:如何理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答:无缘是没有执著的意思,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执著的大慈心。因为我们是有执著的,比如,“我要利益众生”、“我要让众生获得快乐”,这叫有缘大慈。有缘大慈会被分别念所染污,不是那么清净。无缘大慈虽然在修大慈心,但是已没有执著,即能修者所缘的众生和修行本身都了知是空性的。同体大悲是没有他体的大悲心,没有认为我和众生是不同的两个相续,我在对某某有情修大悲心,没有区分这是我,我在帮助众生,而是完完全全安住在自他平等的状态中修大悲心。同体,即一体,没有自他的分别,我和众生是一个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的境界是在圣地,到了菩萨位,已证悟空性的时候,就会生起没有执着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到了佛地,因为所有的障垢都没有了,所以佛地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最清净的。地藏菩萨是没有执著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对我们现在来讲,主要是通过相似的方法去串习它的因。(生西法师)

 

问:供水时按杯数算还是按水量算?108杯和7杯的量是相同的,功德也是相同的吗?

答:原则上供水越多越好。108杯的供水和把108杯的供水装在一个大杯里供,水量相同,细分不同。比如把水龙头接好了,放一大缸就行了,觉得很省事儿,但修行的意味就少了。而把108杯供水,一杯一杯摆好,摆整齐,体现的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行持的是一个苦行,要摆、要供、要去倒水,很麻烦的,会付出很多,但却可以修持浮躁的心,忍受无聊,长时间安住,有利于调心,功德更大。从调心的侧面来讲,这样供好一些。按水量算也可以,比如看到一个大湖,就把整个大湖泊供养了,整个大海供养了,只要愿意供,都好。原则上,时间长的、反复重复做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行动越多的,一般来讲功德要大一些。但也要看实际情况,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供七杯就可以了。供7杯就把每一杯供好,擦干净、摆整齐,认认真真供。如果有时间以功德越多越好。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学院的时候,每天我们上课之前供3000杯水,每个班轮流供,轮到我们的时候,很早去擦杯子、打水、供水,供完之后,法王如意宝开始念《普贤行愿品》时候,我们就开始收水、撤水等等。因为人多,3000杯容易供。如果因为供水占用太长时间也没有必要,一般自己供,7杯、 14杯、21杯都可以的,在道场人多可以多供一些。如果自己的佛堂比较大,殿堂很大,可以换大杯,很大的碗摆起来很庄严的。(生西法师)

 

问:第95课里面有则唐李信的公案说,母亲因为身前瞒着丈夫送女儿一石米,故受此马报。请问送礼给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受此报呢?

答:因为这里面有隐瞒。如果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东西可以随便用,就不存在隐瞒的问题。但这位母亲可能因为丈夫不让去等因烦恼心引发了隐瞒,相当于内部偷盗一样,所以转成马受报。如果是修行佛法,我们瞒着自己的家人拿一些东西去做布施、做供养,因为不是烦恼心引发的,可能不会有大问题。(生西法师)

 

问:国王的发心和舟子的发心是否含自私自利之心?

答:这两个都不是自私自利的,都属于菩提心。如果哪一种菩提心有自私自利的状态,它就不是菩提心。国王的发心还是为了利益众生,只是方式上是我先成佛,有了能力再来利他,重点还是在利他。只不过这个利他是“我”首先得到利益,解决了自己成佛的问题再来利他,成佛是为了帮助其他众生。舟子的发心重点也是在利益众生上面,只是方式上我和众生一起成佛而已。两者都没有自私自利的我执之心,都是利他的菩提心。(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一课·讲记脉络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丙二、发殊胜菩提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正文脉络

  一、课前教诫

  (一)、机缘难得当努力

1、机缘难得

末法时代的很多人,都不愿意授课,不愿意学习,有些人对佛教的简单教理都特别陌生,更不要说去深入修学了。

2、师生共同努力

(1)、一直不断地听课也是一种压力。

(2)、既然有缘遇到这样的佛法,就应该要共同努力。

  (二)、何为菩提心的学处

发了菩提心以后,应当守持的菩提心戒律。

  (三)、学习学处的必要性

光是发誓发起愿菩提心还不行,发了誓以后该怎么做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要通过系统化、整体化、次第化地学习才能了知,基于此修行才有望成功。

  (四)、长期学修需要福报做支撑

1、有无福报的表现

(1)、有福报的表现

前世福报比较大,对大乘法门,不管是菩提心方面,还是行持十善方面,一听之后就非常欢喜,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

(2)、无福报的表现

《大宝积经》:“少福诸众生,于此无欣乐,不观生死过,不乐菩提心。”

2、如何积福以使学修善始善终

(1)、经常忏悔

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

(2)、对诸佛菩萨祈祷也非常重要

A、祈祷之方式

“通过我这样猛厉的祈请,诸佛菩萨无比的加持和智慧,一定要融入我的心,升华我的心态,洗净我原有的不良习气,让我心里的解脱种子尽快开花结果。”

B、祈祷之窍决

以莲师为对境

C、祈祷之结果:心态逐渐发生变化

a、业障清净、福报日趋圆满

对莲花生大士有非常大的信心,时时都观想他,然后一直祈祷。依靠莲花生大士的加持,自己的业障就会逐渐清净,福报也会日趋圆满。

b、解脱的月光也可以出现

修菩提心也是以莲师作为祈祷对境,观想根本上师与他的本体无二无别。一边祈祷一边念发心偈,内心的虔诚达到极点,三宝的加持自会融入你的心海,解脱的月光也可以出现。

  二、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一)、修自他平等之基础——众生无我而执我

1、本来无我

《入楞伽经》:“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

2、众生执我

《中观根本慧论》: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二)、具体修法

1、座上观修

(1)、思维自己避苦求乐

A、难受无情法之微小损害

a、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

(a)、一个居士的脚被一个小钉子刺了,虽然不影响他正常走路,但他还是一直在那儿大叫。

(b)、上师以自己为例:输液或打针时,医生手重了,也会觉得很痛。

B、难忍有情伤害生嗔心

a、对损害自己的有情生嗔

对叮咬自己的虱子生嗔心,甚至将其用指甲碾压得粉身碎骨。

b、过患

(a)、堕入地狱之因

杀害小旁生(虱子、蚊子、蟑螂、老鼠、害虫等)是由嗔心引发,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

(b)、令人惭愧之行

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

c、遣除关于杀害小旁生的邪见

(a)、邪见:杀虱子、杀蚊子、杀蟑螂、杀老鼠、杀害虫等没有罪过,可以喷些毒药。

(a)、遣除

以前其他宗教对虱子非常爱护: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禁欲主义盛行,虱子被视为“上帝的珍珠”、“神的明珠”,是圣人不可或缺的标志。

佛教里维护清洁不能以杀生为代价:戒律中非常强调身体清洁,在名言中,保护身体是有必要的。但在佛教中,从来不提倡杀害众生。按照戒律的要求,虱子不管在身上怎么肆虐,也不能用药去毒死它。

(2)、思维众生避苦求乐

A、众生与自己避苦求乐同

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B、众生求乐反行痛苦因

a、理

胜义中,“我”不存在,但众生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众生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

b、教

《大方便佛报恩经》:“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

(3)、思维慈爱救护老母有情

A、理

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正法之门,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B、教

《经庄严论》:“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2、座下行持

(1)、平等对待自他

A、求乐避苦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当平等

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

B、若不平等对待自他则不合理

《入行论》:“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2)、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否则,发了菩提心却只关心自己的苦乐是欺骗佛菩萨的行径。

  (三)、修心需要持之以恒

1、老修行人都是把长期修行当作最重要的事情

(1)、国外的一位活佛

无论是“文革”期间,还是初到某处,即使不睡觉也不会间断功课。

(2)、汉地的一位高僧

一百多岁的高龄仍旧坚持早上三四点起床。

(3)、藏地的一位老修行人

平时也是早上三四点钟起床。

2、如此持之以恒修行的功德

《正法念处经》:“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

3、我们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当量力而行

《菩提资粮论》:“菩萨于众生,不应得舍弃,当随力所堪,一切时摄受。”

  (四)、简述修法之精要:推己及人

1、佛教公案

单巴桑吉尊者教诫仲巴思那坚格西:推己及人可概括所有法要。

2、儒家精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终生奉行的教言。

3、小结

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三、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一)、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方法

1、“施受法”之具体修法

(1)、呼气予乐、吸气承苦

A、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一样,完全施给他。

B、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

(2)、由一到多,次第观修

这种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次第来观修。

2、结合实际生活观修

(1)、当自己遇到痛苦时

观想:“轮回中有许多感受这种痛苦的众生,他们是多么可怜,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2)、当自己享有幸福快乐时

观想:“以我的这分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

  (二)、比喻说明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1、自他平等的标准

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就脱下一只鞋给他,两个人都是每人一只鞋。

2、自他相换的标准

(1)、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把一双鞋都给他,自己光脚。

(2)、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一个人有件够四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淋。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若都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

  (三)、简别自他相换菩提心与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1、世间助人为乐的精神

说到底是以“我”的利益为核心。如美国虽然声称为了全世界的安宁和人民的繁荣而宁愿牺牲自己,但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击毙怨敌本.拉登欣喜若狂。

2、自他相换菩提心

(1)、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众生利益为主。

A、《大集经》:“虽受三恶无量苦,亦不退失菩提心。”

B、《经庄严论》:“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四)、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功德

1、理说

(1)、大乘精要

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

(2)、清净罪障

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

(3)、圆满资粮

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

(4)、解脱恶趣

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2、例说

(1)、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心之公案

A、公案内容

《大方便佛报恩经》、《贤愚经》等:世尊因地在拉马车地狱以善心力刹那转生天界

《毗奈耶·药事》:佛陀因地曾为光明王,驯象师告诉他,自己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却不能调伏大象的心,只有佛陀才能调伏大象的心,并为其描述了佛陀的威德和智慧。随后,光明王发起菩提心,并以偈颂说:“修无量福求佛果,得成善逝自在尊,若未能度彼岸者,我当誓度令至岸。闻佛离欲发菩提,复行惠施正法化,愿我当来得成佛,利益有情贪欲灭。”

B、教诫

皈依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发心。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一课》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1qOvKba4a0

 

 

相关文章

  1. 勇气说道:

    需要前行102课后的思考题和科判分析

    1. 圆非说道:

      @勇气 请查收邮箱。

  2. 可乐说道:

    需要前行广释103课的脉络及重点,谢谢感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