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修辅导
丁二、修慈无量心
发菩提心的前提是修四无量心,前面已讲了修舍无量心。今天一起来观修第61个修法:修慈无量心。
首先,在皈依和发心的基础上了知什么是慈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所有的众生永远具足快乐的因——行持十善业,对三宝具信心、对众生具悲心、守持清净的戒律、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快乐的果——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在入座观修时,首先观个别的众生,最后即将出座时观所有的众生。
修慈无量心,是在修舍无量心达到标准后接着修的。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一切众生,对众生就像父母对小孩般的慈爱,然后再将这种爱扩展到一切众生,也就是说将三界一切众生平等地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
例如,父母在抚养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同样,自己的身语意也要竭尽全力地用在使一切有情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上。
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所求的就是自我的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可是,很多众生却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就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业,所求与所行已经是背道而驰。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心里想:这些祈求安乐反而唯造痛苦的所有众生,如果都能够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是有多好啊!屡次三番地这样进行观修。
最后观想:不单单是我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地唯求安乐,这一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为止。
一般在座上时是这样观想,座间时要把慈无量心落实在自己身语意上面。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 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情绝不能有损于其他众生,至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如《入行论》中说:“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时也应当和颜悦色,绝不能怒目而视。
身体一切的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地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
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并且在心里要反反复复地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当中,就连其他有情众生的一根毛孔也不能损害,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众。
尤其是对于身边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对他们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地摧残。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特别是对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更应该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三门都要尽力做到利益他们,这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尤其是我们对父母,在他们年事已高之时,千万不能刺伤他们的感情。佛陀也曾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说法。佛经中也讲:“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因此,以身语意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转向正法,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
修慈无量心时首先缘自己最容易生起慈心的对境,例如自己的儿女、父母、亲人,然后再慢慢扩大到自己周围的人,最后到一切众生。
修慈无量心修到量,就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养育小鸟的时候,首先会建造一个舒适柔软的窝,然后再用羽翼覆盖给予它们温暖,在雏鸟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动作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以及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这里是从自他平等的角度——自己想要的快乐,同样也要给其他众生一样的快乐。而《前行备忘录》中是从知母念恩七念法来修持慈无量心的,其实修四无量心都可以用七念法来修。
首先是知母,然后再念母亲的恩德,然后生起报恩的念头,有了报恩之心,我们就会观察母亲到底希望的是什么,她唯一希望的就是过得快乐,哪怕是夏天的一丝凉风、冬天的一缕阳光的快乐也愿意获得。
所以,我们报恩的时候以四种关联来发愿:
第一,但愿我的这些老母有情他们现世及生生世世,具足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安乐的因以及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安乐的安乐之果!
第二,如果我的老母有情具足这些安乐的因、安乐的果那该多好!
第三,立誓:我一定要使老母有情具足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
第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具足这种能力,能够让老母有情具足快乐的因和快乐的果!
最后,在三轮显而无自性的境界中安住一会儿。
后行:回向善根
第61修法 终
法师带观修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修慈无量心
观修内容分四
一、思维慈无量心的定义
二、以父母对孩子的比喻观想慈无量心
三、从自他避苦求乐角度观修慈无量心
四、以七念法来观修慈无量心
五、座间修法
六、修无缘的慈心
一、思维慈无量心的定义
在皈依和发心的基础上了知什么是慈无量心。慈无量心即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的心:愿所有的众生永远具足快乐的因——行持十善业,对三宝具信心、对众生具悲心、守持清净的戒律、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快乐的果——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在入座观修时,首先观个别的众生,最后即将出座时观所有的众生。
二、以父母对孩子的比喻观想慈无量心
修慈无量心,是在修舍无量心达到标准后接着修的。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一切众生,对众生就像父母对小孩般的慈爱,然后再将这种爱扩展到一切众生,也就是说将三界一切众生平等地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
例如,父母在抚养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同样,自己的身语意也要竭尽全力地用在使一切有情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上。
三、从自他避苦求乐角度观慈无量心
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所求的就是自我的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可是,很多众生却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就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业,所求与所行已经是背道而驰。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心里想:这些祈求安乐反而唯造痛苦的所有众生,如果都能够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是有多好啊!屡次三番地这样进行观修。
最后观想:不单单是我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地唯求安乐这一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为止。
观想时缘一切众生,就像希望自方不具安乐的人获得快乐一样,愿所有不安乐的众生也得到一切安乐,以慈心将众生视为我所。
观想方式:以自己的父母及喜欢亲近的人为例,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皆如是修持慈无量心。
四、以七念法观修慈无量心
当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之后,就必须对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开端要局部性观修,结尾时,对一切有情观修。开始,在前面直接观想自己亲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心里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当过无数次我的母亲,做母亲的边际没有尽头……这是知母。
接着念恩:我并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地上长花一样自然冒出来的,而是母亲九月零十天怀胎,给予了我的生身性命。凡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成分,就如同油灯里放灯芯一样,经过母亲的脐部,滋养着我的身命。这是感念生身的恩德。在后来分娩的时候,母亲除了颌骨的关节以外的所有关节部位全部分离,当时的我感受着“从铁砧眼里牵引出”般的痛苦。
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回头看时,不知从六道什么地方来,往前瞧时,不知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当时,如果不是深情的母亲做我的母亲,也许我就死了。母亲首先剥去我身上的胎盘,用乳汁的温流给我沐浴,剪断脐带,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感念赐命的恩德。
其后,母亲以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喂养我……感念施财的恩德。母亲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满怀慈爱心随伴着我,以利益心养育我……凡是她会的、她懂的都通通教给我,这是感念教世间知识的恩德。
接下来从佛法的方面忆念恩德,母亲是饶益我的恩田,她把住所、床榻等一切日用资具给予我。修慈心的福田也是这位大恩的母亲,母亲对我是这般利济的,而我以前从来没有给予母亲这样的利益,甚至母亲在世间法方面教诲吩咐时,我非但不听从,反而恩将仇报骂她:“老太婆,老糊涂,你怎么还不死!”这完全是没有忆念恩德导致的。
现在想到母亲的恩德以后就要报答恩德,心里思维:母亲到底有什么所求、想要什么呢?其实她所求的、想要的无非就是快乐,衣裳、食品、住宅、卧具等等今生今世的快乐一直到善趣天、人的一切安乐,甚至晒一天热乎乎的太阳,喝一碗香喷喷的茶,诸如此类的快乐她都想求得,而不愿意受苦。
可是,她却不具有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安乐的因以及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佛果的大乐,而接连不断造作苦因,以不具乐因及乐果的深恩母亲作为所缘境,心里想:但愿这位母亲现世及生生世世,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如果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
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因而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如果母亲能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果而虔诚祈祷三宝,当心里稍有安乐之感的时候,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以上从知母一直到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之间,是观察修;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五、座间修法
在所有座间阶段,需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业和语业,心业就是怀有“必须成办一切老母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的心念。具体来说,我们对于父亲叔伯等长辈,包括家畜在内,要慈爱有加,断除殴打等行为。语言上杜绝口出粗语和刺耳的话,心里想到凡是众生所求的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只要能办一定要成办。
六、修无缘的慈心
就是引生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最后,于何者也不缘中入定。
后行: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第61修法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