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39(77-78)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3/13 1:2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今天开始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也是大乘的共道,菩提心也是三世诸佛成佛的一种殊胜窍诀,或者菩提心也是整个三转法轮当中殊胜的醍醐、殊胜的精要,离开了菩提心的修法,一个大乘的佛子是无法真正进入菩萨道,没办法真正地成佛,所以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相续当中生起无比珍贵的伟大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的前加行,前面已经通过四无量心的方式来进行了宣讲,如果能够善巧地修持四无量心,菩提心的殊胜的境界很容易在内心当中生起来,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牢,菩提心很难发起。菩提心很珍贵,所以它必须要依靠很多的资粮,必须要清净罪障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真实地生起,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重复仪轨或者内心当中作意要度化众生等等,这样发是每天都可以发,但是内心当中要观察是不是已经生起来了,是不是已经生起来这样殊胜的菩提心,如果没有生起来的话,每天的发心、积累资粮、清净罪障或者修持菩提心的善所缘,这方面都是有必要性的,在没生起之前必须要一直再再地修习,如果已经生起来之后必须要再再地保留。

从今天开始主要是宣讲发起菩提心的这些殊胜的方式:

第八品 发菩提心

【趋入佛子如海行之发殊胜菩提心品分三: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三、回向本品善根。】

菩提心是趋入佛子如海行为的一种殊胜的津梁、殊胜的方便,有了菩提心才可以趋入佛子的如海行为,圆满了佛子如海行为才可以真正成办佛果,成办了佛果才可以任运自在地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说现在正式趋入菩提心的正行修法分了三个方面:

首先讲第一个: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一切万法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两种菩提心,两种菩提心在此处,主要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两种。

【现在宣说发殊胜菩提心,先承上启下:】

无垢光尊者的意思:从现在开始宣讲发起殊胜菩提心的方式,首先是宣讲承上启下的偈颂。

如是善修无量者,修诸法根二觉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如是详细实修后,当修诸法之根本,愿行二种菩提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已经详细地宣讲了,对于我们来讲,详细地了知、详细地抉择、详细地修持之后,应该再进一步地修持一切万法的根本因: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两种殊胜的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些地方就包含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世俗菩提心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心王为主,还有用智慧和大悲心两种心所,和合起来之后就称之为菩提心,智慧主要是缘佛果,自己了知了佛果的功德之后,发起一种想要获得佛果的心愿,这个是以智慧相随顺的。

还有就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佛地,这个方面是大悲心他随顺的。

所以第六意识它的眷属悲心和智慧这两种和合起来之后就称之为菩提心,菩提心是不是很容易生起来呢?菩提心不是很容易生起来,大概大概的或者是一种好心好意的,或者是一种相似的菩提心,好像我们容易了解,我们有的时候也容易认为我们已经生起了菩提心,但是在这个地方应该进一步地辨别,打比喻讲,我们自己要求佛果,求佛果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佛果?佛具备什么样的功德?如果我们对佛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对佛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说要求佛果,我要成佛,我要成个什么样的佛?这个方面就根本没办法了知的,还有就是要度化众生这种悲心,我们必须要详尽地了知为什么要度化众生,众生具备什么样的痛苦?这个方面就来自于对于广大三界轮回众生的一种广大的了知。

具备什么样体性?比如说以行苦为例,有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行苦,如果自己都没了知什么是行苦,在发愿度化众生的时候,缘众生的悲心这一条就难以圆满了,很难以具备,所以平时讲的时候,我们说早上发菩提心,中间也发菩提心,晚上也菩提心摄持回向善根,这个方面严格来讲,可以算是一种好心,这种好心是为了成佛,或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好心,但是不是真实的菩提心,要看他的体相,所以说我们要成佛,要发愿成佛的话,要看我们对佛有什么样功德的了解,如果对佛的功德不了解,我们说要成佛,要发愿求佛果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首先来自于对佛的功德详尽了知,了知之后引发我们自己对于这种功德法一种强烈的欲求,然后愿一切众生都离开各式各样的痛苦,安住在这样种境界当中而开始生起菩提心。

如果我们不了知自己处于行苦的状态,如果不详细地了知三界轮回的痛苦,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办法从真正轮回当中可以了知轮回的体性,了知痛苦的体性,我们说要将一切众生都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有的时候只是一种缘众生的苦苦,缘众生的变苦,缘众生的苦苦、变苦这方面是一般的旁生都有,缘它自己的苦苦,离开苦苦这方面旁生都有的。变苦想离开,外道也有,所以说真正要让一切众生普遍地离开痛苦,必定是要详尽地了知这样一种痛苦的自性之后,然后才说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说对于这样很多侧面必须要详尽了知,不详尽了知只是说我现在发起了菩提心,现在有了愿菩提心。实际上根登群佩大师也是讲过的,如果让一个世间人让一个外道,只要他想我现在为了度化众生成佛,是不是菩提心?这个是根本没办法安立,他对什么是佛都不知道,什么是度化众生都不知道,只是这样说一下,只是这样想一想,没办法安立真的菩提心体性,所以说应该在学习这些殊胜论典的时候,比较深层次的详细地抉择了知,然后从内心深处去引发殊胜的菩提心,所以此处也是教诫我们应该修持一切万法的根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菩提心。

【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根本、诸道之核心、一切众生之引导者、迅速趋向无上宫殿之乘即是殊胜意乐菩提心,】

首先是总述,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万法的根本就是讲殊胜的菩提心,殊胜的菩提心是一切世间圆满的根本,如果修持殊胜的菩提心,可以获得增上生,在一切的人天当中:一切圆满的身体,一切这样一种殊胜的受用:都可以获得,所以这个是世间的根本。还有出世间万法的根本,比如说通过菩提心摄受修持如海的菩萨行,就可以获得菩萨地,也可以获得圣者果位,而且可以成佛度化众生。

还有从其他角度来讲,世间出世间的根本也是菩提心,比如说世间上的一切人,他怎么获得殊胜的安乐,来自于殊胜的福报,殊胜的福报和善根,来自于何处呢?来自于善知识的开显,善知识开显的根源就来自于殊胜的大乘道,大乘道的来源就是佛陀,佛陀宣讲大乘道,然后才可以延伸很多的善知识,很多取舍因果的道理,才可以让众生了知,修持之后,才可以获得世间的圆满,所以说从这个侧面也可以安立成世间根本。

还有声闻缘觉是属于出世间法的圣者,他们又怎么样来得益于菩提心呢?我们就知道声闻缘觉的修法来自于佛陀,佛陀最初的依靠菩提心而修正成佛的,如果没有菩提心,佛陀无法成佛,如果佛陀无法成佛,就无法宣讲声闻乘和缘觉乘,所以世间乘和一切出世间道的根本绝对是菩提心。

诸道之核心:一切修道的核心内容就是菩提心,离开了菩提心的修法,一切的大乘道根本无法安乐的。

一切众生之引导者:一切众生这个讲得很清楚,并不是个别的众生,并不是有偏颇的这种众生,而是说具有苦苦、变苦、行苦的,从地狱乃至于有顶,或者说是可以说其他一切众生的引导者就是这个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可以去引导一切众生迅速趋向无上宫殿之乘,还有菩提心也可以让这个众生迅速趋向无上宫殿,无上宫殿就是指大乘的佛果,把这个比喻成一个宫殿,能够使这个行者在最快的速度当中,达到或趋向于宫殿的这个乘,就是这个道路,这个方便,实际上就是这个殊胜意乐的菩提心,除了菩提心之外这些都无法真正的圆满乘的。

【因此应当修学发菩提心。】

然后就教诫我们应该修持发殊胜菩提心的方式,为了我们自己获得殊胜的安乐,或者也是为了一些众生能够获得殊胜的安乐,都必须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是再再的必须要了知的,如果有我执作为核心,如果有我执在里面,我们的菩提心不算是一个纯净的菩提心,所以说真正的发菩提心,就是寂灭我执的一个方便,如果说是为了我自己成佛,我要成佛怎么怎么样,里面真实的有一个我执的这个核心,有一个我执的内容在里面,你的这个菩提心不算是纯净的,不算真正的菩提心,就说是在世间当中讲,我要为了发愿度化众生,这个我可以安立成假名,安立一个假名可以,但是我们正在修持的时候,把我放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说是我成佛度化众生,实际意义上已经偏到了我自己得利益方面,这个方面就不符合真正菩提心的精髓。所以说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逐渐的寂灭相续当中的这个我执,我执越来越寂灭,菩提心才容易生起。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一法,则弃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速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佛果。】

在《弥勒请问经》当中佛陀也是这样讲,如果说是菩萨如果具备一个法的话,就可以弃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实际上这个就是菩提心,如果菩萨具备了菩提心,他不会堕恶趣。为什么具备菩提心不会堕恶趣呢?第一个,菩提心的力量非常大,如果相续当中真正具备了真实的,或者是无违的世俗菩提心,它的功效能够迅速的灭除堕恶趣的罪障。还有一个就是说,菩提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菩提心是一个非常非常亲近的善法,非常圆满广大的善法,所以说如果我们安住在圆满的善法当中,那当然会远离一切罪恶,如果说是具备了这么大的善根,远离了一切粗粗细细的罪恶,堕恶趣的因缘在哪里?没有堕恶趣的因缘,根本不会堕恶趣的。

所以说相续当中如果说具备了菩提心的话,绝对是远离一切恶趣。除非菩萨他故意受身,那当然这个就不是通过恶业引发的了,不是通过有漏业引发堕恶趣,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说是我们不想堕恶趣,我们想要真正的清净,或远离恶趣的这个痛苦和这个它的因的话,必须要真实开始正视菩提心,必须要真实开始修持菩提心,内心当中的菩提心,通过修练一天一天的生起,一天天的增上缘圆满,不修持永远得不到,修持之后慢慢就可以生起来。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想堕恶趣,要不想堕恶趣这个殊胜的方便,就是要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不为恶友所控制,恶友有很多种,比如说:世间的不信佛法的这些恶友,还有一些外道,还有其他的这些魔等等,都称之为恶友。

如果相续当中具备了菩提心,它是一种福智的自性,福德智慧的自性。既具备福德,又具备智慧,有了智慧的缘故,他就会善加简别,他就会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什么是利益众生之道,什么是损害众生之道。所以说其他的恶友怎么样熏染他,怎么样想改变他,他有智慧的缘故,根本就没办法真正受到控制而改变的。还有他福报很深厚的缘故,这些恶友自然远离,没办法靠近的。所以说在修道过程当中,这些恶友他们的力量也应该说是很大的,就说是如果我们依靠的恶友没办法正式修道,如果真正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修学菩提心,绝对不会被恶友所控制的。

还有一种最细的恶友,有些地方称之为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它称之为最细的恶友,也就是说广义的恶友包含小乘的行者。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小乘的行者自私自利的心比较偏重一点,比较偏重的缘故,一个菩萨经常接触他,或其他的众生经常接触他,相续当中难免就会生起这个自求涅槃,不愿意为了众生而奋发的这样一种作意,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也成为一种大乘的障碍。如果相续当中能够生起菩提心,能够稳固菩提心,他就知道:自己求涅槃,一个人获得解脱这是不应理的,所以说虽然他也接触声闻乘的这些修行人,虽然也接触这个他们的修法,但是相续当中菩提心稳固的缘故,不会被恶友所控制。速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佛果,如果说依靠菩提心可以通过最迅速的方式而成佛,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捷径大道,除了这个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了。

【何为一法?即殊胜圆满意乐之菩提心。】

什么是这个法呢?就是殊胜的菩提心。

【弥勒,若具此法,则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迅速成就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佛果。”《菩萨契经》中云:“欲速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佛果者,当学修殊胜意乐菩提心。”】

在这个《菩萨契经》当中也讲,如果想要获得无上的真实圆满的菩提佛果,应该修习殊胜意乐的菩提心。如果不修习就无法获得,修习之后就可以获得。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第二个科判当中是广说真实发心,怎么样发心?从一个凡夫人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开始,如何逐渐逐渐的生起菩提心?又如何在生起菩提心之后安住于菩萨戒?又如何护持菩萨戒?然后又如何增长圆满,这一切都是在第二个大科判当中圆满包含的。这些讲菩提心的字句,大部分来讲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它的意义非常深,它包含着真正的菩萨行的核心方便,尤其是要和我们自己的内心相应,这个是尤其困难的。所以应该在学习颂词,学习注释的时候,尽量把这些意义向自己的内心当中去引发,然后尽量努力让内心当中和这个法义相契合。以前自私自利心重的话,逐渐的摆脱自私自利的心,逐渐的生起利他之心,利益众生之心。

乙一(宣说菩提心利益)分六:一、从三有引向寂灭;二、成为世间之福田;三、增上善根;四、为诸法之根本;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六、功德广大。

第一个大科判中主要是宣讲菩提心的利益,为什么首先宣讲菩提心的利益呢?对于初发心者来讲,或者说以前从来没有发过菩提心,或者说即便已经发起过菩提心,但是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功德,不知道有什么利益,难以发起一个非常欢喜的心趣入这样的修法当中,就象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或者要做一个事情,我们首先要问,或者首先要思考,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样一个利益呢?对我自己或者对我的亲友有多大的利益?象这样知道之后对你自己、对你的亲友利益非常非常大,然后自己就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最后观察之后,没多大利益,那就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或者做了之后反而有过患,他最终会放弃。对于自己成佛的菩提心来讲也是如此,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最关心的一点事情,就是发了菩提心有什么功德,修持菩提心有什么利益,这时就首先让我们生起一种急欲趣入,非常愿意趣入这样一种状态、兴趣,首先就宣讲这个菩提心的利益,这也是《入行论》第一品当中宣讲菩提心利益的必要所在。

宣说菩提心利益有六个方面,第一是讲“从三有引向寂灭”,从三有引向寂灭和颂词之间有一个接引文,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呢?

丙一、从三有引向寂灭:

【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呢?】

下面就开始宣讲菩提心的利益。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摧毁业与烦恼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第三句当中的烦恼行,这个烦恼两个字在新译本当中是痛苦,就说是“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把烦恼改成痛苦。因为前面有一个脱离烦恼,第三句当中摧毁痛苦,这样两层有不同的意义。脱离烦恼三有海,修持菩提心,内心当中真正的圆满生起菩提心,他可以脱离烦恼,这些烦恼有很多种。

平时我们讲有六种根本烦恼,或者说有五毒、三毒等等,烦恼令我们的相续开始生起这种热恼,非常不清凉,非常不自在的一种状态,如果安住这样一种烦恼状态,就会不自在的造业,有业就会投生,所以说烦恼是引发众生痛苦的一种根本因、根源,像这样的一种菩提心就可以脱离烦恼,为什么可以脱离烦恼?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菩提心的是一种非常清净的心,在很清净的心当中,不会相应贪嗔痴、嫉妒、骄傲,不会相应于这样一种我执、萨迦耶见等等,所以我们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自己都会发现,自己的心是越来越调柔,以前是非常粗猛的贪欲,很粗猛的嗔恨心,很粗猛的愚痴、嫉妒等等。

在修学菩提心的过程当中,这一切都慢慢开始变的不明显,乃至于自己真实的世俗菩提心生起来之后,这样一种烦恼已被强烈的、非常猛烈的一种菩提善心所压伏,它再也没有力量了,所以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想要脱离烦恼有很多方便,但是能够令自己脱离烦恼,能够让他人脱离烦恼,而且在脱离烦恼的前提下,还能够进入大乘的殊胜方便,可以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具备这么多条件的、特点的只有菩提心。外道也有压制烦恼的方式,比如说修持一些苦行或者修持一些禅定,可以把烦恼暂时的压制不现行。还有小乘也有对治烦恼的戒律,对治烦恼的人无我的方便、四谛等等这样一种殊胜的窍决。但是对治烦恼之后,可以将烦恼从根拔出,但是能不能广大的帮助众生,能不能成为大乘菩萨道的殊胜修法,能不能最终成佛,这个小乘的出离心和人无我空性做不到这点,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能够调伏烦恼,而且除了调伏烦恼之外,还有其他无量无边的善根或者利益的就是菩提心。所以说我们要脱离烦恼的话必须要修持菩提心。

“脱离烦恼三有海”,三有海就是将整个三有轮回比喻成大海一样,无量无边既深且广的这样一种自性,众生沉迷于中没办法获得殊胜的安乐。这个菩提心就可以脱离三有大海,是谁脱离三有大海?自他具脱离三有大海,自己修持这样菩提心,虽然他发心时的作意,并没有主要放在我要从三有当中脱离,他是说愿一切众生从三有当中脱离,但是这一种菩提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在他发愿说是帮助众生脱离三有大海,在做帮助众生脱离三有大海的真实行为的时候,他自己转生三有的业,这样一种因缘逐渐在断除。所以说,这个方面的作意是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自利(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当中附带就成办了!所以说可以从整个三有大海当中脱离。

“遣除一切畏忧罪”,而且菩提心生起来之后,一切的畏惧可以彻底的遣除,那就是说什么畏惧呢?对于恶趣的畏惧,对于整个轮回的畏惧,这一方面粗粗细细的一切的畏怖,全部都可以遣除。真正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人,他是无畏的自性,根本没有丝毫的畏惧,对于成办众生利益无畏,对于修持这些广大的正法无畏。反正对于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无有畏惧的,这个畏惧的心理有时会障碍我们,让我们获得一种痛苦。有的时候这种畏惧的心生起来之后,使我们没办法正确或者精进勇猛的求道,但是菩提心这样广大勇猛的意乐一旦生起来,相续当中的畏惧心就根本找不到踪影。

忧是忧愁,众生在轮回当中有很多忧愁,即便是初发心的菩萨他也有一种忧愁。这种忧愁能够遣除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来之后,相续当中各式各样的忧虑,各种各样的忧愁,全部都可以一扫而空。

罪就是讲罪业的种种罪障,前面我们讲过菩提心灭罪的功能非常强大,因为菩提心是一种缘众生、缘佛果的一种广大的作意,而很多众生的罪业都是从我执生起来的,菩提心就是对治我执的一种直接方便、直接违品,当我执一消灭,通过我执所造的罪业自然就隐没,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菩提心绝对能够忏罪,绝对能够清净罪业。

“摧毁业与痛苦行”,菩提心可以“摧毁业”,前面的罪和这方面的业,这样的业亦称有漏的业,或者还有种种的罪业,粗大的业和细微的业,反正就是说菩提心生起来之后,绝对是可以彻底的摧毁。“痛苦行”,还有一切的痛苦,整个三有轮回当中各式各样的痛苦,都可以通过修持菩提心而彻底的寂灭。

“引导众生趋寂灭”,还有一个功用就是能够将一切的众生引导到寂灭的涅槃地,将他们安置于殊胜的解脱地,这个方面就是菩提心殊胜的功德。

【依靠菩提心能脱离三有大海。《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菩提心如同救度众生脱离有海之大船。菩提心如同能救脱轮回恶趣恐怖之勇士。”(依靠菩提心能脱离三有大海。《华严经》云:“嗟!善男子,菩提心救度众生脱离有海如同大船。菩提心能救脱轮回恶趣之恐怖如同勇士。”)

如果依靠菩提心能够从三有大海当中获得解脱,《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菩提心能够救度众生离开这个三有的大海,犹如大船一样,大船他可以将沉迷于大海当中的这个众生救起来,然后让他们彻底离开这样一种恐怖的大海。菩提心能救脱轮回恶趣之恐怖如同勇士。菩提心能够救畏,就是说它能够将轮回中恶趣的恐怖全部救出来,好像勇士他能够将这些沉迷于恐怖当中的这些人救度出来,所以说菩提心也是有这种一种殊胜的功德的。

【又《弥勒传》中云:“善男子,依靠勇士则不畏一切怨敌,如是诸菩萨依靠发心勇士亦不畏一切恶行之敌。”】

依靠勇士,我们就不会畏惧一切怨敌,所有的怨敌,如果有了勇士护卫的话全部都是会退散的。如果菩萨能够依靠发菩提心的勇士,一切恶行之敌我们也不会畏惧的。就是说其他众生对我们做恶行,或者内心当中以前的这种恶行,都可以通过生起菩提心的刹那无余的退散,所以如果真正不愿意再依靠恶行,就精修菩提心,勤修菩提心,内心当中这个菩提心生起来之后,实际上很多这些烦恼、自私自利引发的这些痛苦,都会全部扫尽无余的。

【《入行论》中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一个人犯了极重的罪业,违背了王法,这时候如果依靠一个勇士,他可以从刑场上面被斩首或者砍手、砍脚的痛苦当中、畏惧当中就完全得以出离的。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同样的我们自己在三有轮回当中,也造下来很多的罪业,这个罪业每个人都想脱离。如果想要迅速的脱离这样一种罪业的话,畏罪之人为什么不依靠这个菩提心呢?应该依靠菩提心,菩提心可以将以前的罪业无余的清静,生起了菩提心之后,以后直接会斩断恶业的相续,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否则的话,我们一边忏悔一边再继续造业,就很难得以彻底清净。忏悔的话,一个是悔前一个戒后,悔前就可以通过修菩提心,就可以迅速的清静以前积累的很多罪业。

在这个《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过,即便是一千年的这个黑暗,在一个黑房子当中,一千年的黑暗在一个明灯进去之后,一刹那之间就可以照破的。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在无始的轮回当中积累的这些重大的恶业,在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之间全部灭尽,我们就知道菩提心对于忏悔以前的罪业方面是非常有大势力的。还有前面已经讲过,菩提心是一种很善良的很清净的一种心的状态。所以说内心当中,如果生起菩提心就不会通过烦恼的自相去造业的。所以说通过菩提心又忏悔了以前的罪业,又阻止了以后不再遭罪业,这个时候菩萨的相续就很清净,相续清净之后很多功德法自然会涌发,自然会生起来。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忧伤与罪业,《入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时莫舍菩提心。”】

菩提心能够遣除一切的忧伤和一切的罪业,众生相续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而引发的伤心、忧伤等等,还有相续当中罪业都可以遣除。在《入行论》当中也讲“任何一个众生,想要灭除整个三有的百般无量无边的痛苦,还有遣除自他一切有情的一切的不安、忧伤、忧虑等,还有想在轮回当中享受百种无量无边的快乐,应该恒时不要舍弃菩提心,恒时修持引发菩提心。”

【又如《大乘窍诀经》中云:“何人生起无垢无上菩提心,彼断绝一切恶趣与八无暇,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聋,诸根具足。”】

在《大乘窍诀经》中也是这样讲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生起无垢的、无上的菩提心,因为这个菩提心具备无垢,相当清净。从哪个方面清净呢?从最根本的侧面讲,就是灭除我执,自私自利的作意这就是一种垢染,严重的垢染。所以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不考虑自利而且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的这种清净的作意发心,所以它是一种无垢清净的本体。还有一种无上,在所有的心当中,它是一种无上的心。其余的心都是有上,只有菩提心是无上的。因为菩提心从它的智慧来讲,是缘了佛果;从悲心来讲,是缘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心再能够超过这种菩提心,所以称之为无上菩提心。

任何一个人相续当中生起这种无垢无上的菩提心,这个人就断绝了一切恶趣和八无暇,绝对不会转生到恶趣当中。前面我们讲过,因为他的这个心可以清净恶趣的业,可以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和法界相应,和善法相应。所以不可能通过业力转于恶趣。也不会转于八无暇,转无八无暇就是三恶趣、无想天、人道当中的边鄙地等等,有八种无暇处,没办法修持佛法。菩提心是缘佛果和众生的,它是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所以死了之后恒时转于佛前,恒时转于菩萨前,然后不间断地听受、不间断地修习菩提心,所以如果相续当中恒时修习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善根之力,通过它的力量绝对会生生世世值遇善知识,值遇佛陀大乘圣道。然后一直不间断地修持,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这个人也是通达人天之道、而且修持人天之道。通达和修持人天之道的意思就是说,了知这样一种因果,因为他在真正地修持菩提心的时候,他对于这种殊胜的佛道,对于怎么度化众生的道非常的精通,所以说精通成佛之道,精通度化众生之道,不精通转为善趣之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可能是很愚笨的,所以他相续当中有智慧和悲心两种本体,因此他自己肯定是非常精通,或者修持在人天当中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或者是真正能够救度众生的所依,这种人天之道。

而且通过修持菩提心,不会成盲人,不会成聋哑,这方面根本不可能成办的。因为菩提心当中断除了这些贪嗔痴嫉妒骄傲,断除了一些伤害众生的业,经常去拔苦,经常给众生予乐,在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法当中,不可能说修持这么清净的菩提心,转成一个盲人、聋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应诸根具足。

这方面讲了一些殊胜的增上生,还有成为决定胜所依的殊胜含义。

【菩提心能焚尽业惑干薪如同烈火,《入行论》中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的最大力量能够焚尽一切业惑的干薪。这些业惑犹如干柴一样,菩提心犹如烈火一样,这个干薪遇到烈火,这些干薪就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烧成灰烬。所以《入行论》当中就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我们相续当中已经留存的很多无量无边的重罪,通过修持菩提心,通过生起菩提心,刹那之间就可以完全的毁除,完全得以清净。所以就怕我们不知道这些窍诀,就怕我们不修持这样窍诀。

以前也讲过在《百业经》、《贤愚经》当中,很多小乘的修行者对这些罗汉口出不逊、辱骂他们,说了一句两句这样的话,然后就在对境面前忏悔,忏悔之后只是免除了堕恶趣的业,还是五百世当中转成狗、转成猴子、转成其他的这些旁生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他的所依或者方便不如大乘殊胜。这些罪业在大乘当中也不算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大乘当中的五无间罪就是可以清净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大乘和小乘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这个善巧方便具不具备。如果你具备了善巧方便,这些大罪业在大乘当中不算大罪业;如果不具备这些善巧方便,这些小罪业在小乘当中就成了大罪业。所以尤其是一般的世间人,他造了这么多的业,如果不知道这些忏悔,没有丝毫后悔心的话,一点点的业最后就会成熟地狱的果报。所以大乘当中就有很多殊胜的作意,菩提心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如果有了广大的菩提心摄受、念诵这些忏悔文,念诵这些大乘的经典、做顶礼,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相续当中集中的罪业全部可以灭尽。

这方面我们可以稍微分析一下,有时候我们想:“我相续当中现在有没有菩提心?”我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那我们就不具备在《入行论》当中所讲的“以菩提心摄受去忏悔”,能不能在这么迅速的时间当中去消除呢?这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对于初学者来说,相续当中无造作的、无伪的世俗菩提心不一定生起来了,但是现在我们必定在修,每天都在修,每天都在这样善作意,就不能小看这样的功能,不能小看这个功能。像这样我们的这种善心,这种相似的菩提心,它力量虽然还是很弱,但如果每天这样修的话,修持菩提心这种因的善根本来也很大,然后通过长时间的修习积累,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会越来越增长,越来越清净。

所以不能说今天我是初学道的菩萨,发了菩提心,第二刹那马上就生起一个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个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沿着这样的路去走。反正不管我们现在相续当中是相似的菩提心,还是真实的菩提心,反正有相似的菩提心我就尽量地去运用。所以不能因为我现在是相似的菩提心,反正力量不大我就不用,这方面是不行的。反正通过这样一种相似的心,慢慢去修习的话,也可以清净罪障,也可以将这些重大的罪业能够阻止。这方面也必须要了解。

【《弥勒传》中云:“菩提心能焚尽一切罪,故如劫末火。”】

这方面和前面的意义几乎相同,就是说菩提心能够焚烧清净一切的罪业,犹如劫末火一样。劫末火来的时候,连须弥山,这么稳固的须弥山都被烧尽了。这些六欲天的天宫、初禅的这些天宫、无量殿全部被烧尽。所以说这么坚固的东西都被劫末火烧尽,就比喻我们相续当中有多坚固的罪业,反正我们相续当中罪业坚固的就是这些五无间罪、这些破四根本戒或者是其他的这些十不善业,就是这些很坚固的罪业。坚固的罪业没有遇到菩提心之前,他会坚固地安住,一旦遇到了菩提心,一旦生起了菩提心,再坚固的罪业都在刹那间可以焚毁的,就好像须弥山或者无量宫,它平时很坚固,没有遇到这个劫末火的时候非常坚固,其他的这些风,其他的这些火,对于它根本没有丝毫的损伤。但是一遇到劫末火之后,它也不坚固了,马上就烧毁成灰烬。

我们要对治相续当中的这些大罪业,必须要对菩提心的这个功能产生信解,而且再再地去修念,再再地去作意它。

【此外,菩提心也能引导众生脱离三有获得佛果,《入行论》中云:“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菩提心也能够引导三界或者六道的所有众生都能够脱离三有,都能够获得佛果。针对于部分众生来讲,暂时没办法直达佛果的这种大乘,没办法去修持,暂时将他们安置于小乘的圣果当中,然后等他的因缘善根一成熟,令他发心进入大乘。反正这一切的力量没有一个不是来自于菩提心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功能的。《入行论》当中也是讲无量无边的众生依靠这样的一种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这个最胜乐就是指佛果的快乐,所以说菩提心能够使一切众生成佛。

丙二、成为世间之福田:

下面是讲第二个科判:成为世间之福田,成为世间的福田后面要加一句,就是讲“具有发心之人”一个冒号吧,就在科判和颂词之间加一句。具有发心之人怎么怎么样,后面就讲他的功德。

【具有发心之人:】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

这个科判主要是宣讲具有菩提的人他可以成为这个世间的应供处,世间上的人对他供养,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殊胜的功德。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就是讲发了菩提心的人,守了菩萨戒的人,有的时候没有现行菩提心。比如说这些菩萨在走路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现行菩提心,就是相续当中内心当中呢,没有很明显的我现在在发菩提心,我现在要利益一切众生,这种作意这样一种现行的菩提心,在某些时候不明显。再打个比喻讲,比如在睡觉的时候,有的时候进入深层次的睡眠,这时就不一定具有菩提心。为什么要用深层次的睡眠来做这个比喻呢?因为这些善修菩提心的人乃至于在做梦的时候,他有的时候都会发心,都会去利益众生,所以这个方面也算是一种现行菩提心。还有这个方面主要是讲深层次睡眠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梦,就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所以在这个时候没有现行菩提心在内心当中引发。

“悲心善根日益增”,但是这个悲心和他的善根也是日益在增长。悲心主要是指他的功德方面,就是说发了悲心的这个功德,或者说潜意识的悲心的种子,还有就是发菩提的这个功德善根福德,也是在刹那刹那之间都在不断的增长。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纵入根本慧定就是讲菩萨,就是讲胜义菩萨他会进入根本慧定。圣者菩萨他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泯灭一切的心心所,世俗菩提心在这个时候是不现行的,没有这么明显一种为了众生而成佛的这样的一种愿心,就是进入根本慧定的时候,安住于无分别智,这时“智慧方便亦双运”。智慧就是讲他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的状态,方便就是讲他的菩提心,这个时候他的智慧也是和菩提心双运的,没有离开过的。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就是说这个菩萨的这个身体所做,是具有一切意义的,语言所做具有一切意义,他的心的所做具有一切意义,成为一切世间的应供处。所以说菩提心它是一种这么殊胜的一种心,任何一个人相续当中具备了菩提心之后,就他自己的身体做什么事情,反正他相续当中是一种菩提心安住的,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具有意义,都是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便,说什么话菩提心没有远离的时候也是具备的。然后想什么问题也是菩提心摄受的,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殊胜的菩提心摄受之下“身语所做皆具义”,日日夜夜都具义。为什么不能迅速的圆满资粮呢?肯定能迅速圆满资粮,所以说为什么大乘的功德超胜于小乘。或者为什么说佛陀一个毛孔的功德,就是世间一切的菩萨以下没有办法相比,就是说再再的串修菩提心,菩提心它的本体功德,相续当中得而未失的缘故,每一刹那都在增长无量无边的资粮。所以说只有通过这个方式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佛陀的善根福德这么大,而现在我们就没有办法得这么广大的善根福德,就是看相续中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就是说菩提心是一种造作的呢?还是一种无造作的呢?还是一种可以说是殊胜的菩提心?这个方面都要做观察的。

【具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戒者,】

这个方面就是讲具有得而未失的发心戒,得而未失通过殊胜的方便已经得到了,得到了之后他的违品又没有出现,所以叫做得而未失。如果说首先没有发心,没有受戒这个叫做未得,就是根本没有得,所以说没有得的话就没办法说是未失了。第二种就是刚开始通过这些仪轨,通过这样的一种发心,得到了菩萨戒,得到了发心戒,但后面遇到了一个很强烈的违品,比如说生起一个强烈的嗔恨心,或者就是发愿舍弃这样的一种菩提心,这个方面就叫做已得已失,得而已失的一种本体了。现在如果说是我们现在通过殊胜的善知识传戒,相续当中也是我们每天都在受戒,然后就是通过这样方面得到了发心戒,得到发心之后,我们比较谨慎的在守护我们的戒体,在守护我们的状态,没有通过强烈的违品来摧毁我们相续当中的这样一种菩萨戒,叫做得而未失的本体。如果有这样一种得而未失的发心戒的话。

【即使心处于无分别而入定时,也是与智慧相联,】

就是说如果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得而未失的本体,即便是我们处于无分别的入定当中的时候,就是前面的颂词讲的根本慧定的时候,前面是处于根本慧定的状态的时候,也是与智慧相连的。或者平时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相似于无分别的状态的当中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为相续当中的菩提心是得而未失的缘故,所以说在这个状态当中也是与智慧相连的,还是和智慧相连。只不过这个得而未失它的这样的一种界限,界限有的时候就是指这样一种摧毁于菩萨戒的根本违品。但是有时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有些支分的会不会有所损伤呢?支分就是有时轻微的这些恶念,或有些烦恼,这些方面肯定对他还是有点影响的,只不过像这样我们每天在诵戒的时候,每天在念诵这个仪轨的时候发心,可以将细微的这些戒律,违反的都可以清净,然后自己的戒律可以增长,这个方面也是必须要了解的。

【甚至在无心五位福德也会增上。(甚至无心五位时福德也会增上。)

甚至于在无心五位的时候,有这个五种位置是无心的,下面还要讲无心五位具体是怎么样讲的。无心五位的意思就是讲没有粗大的作意,没有粗大的作意叫做无心五位。并不是说像木头一样,像石头一样彻底变成一个无情,并不是这个意思。像这样的话就是讲他的粗大的作意,比如我们现在这么明显这么粗大的分别心,在无心五位当中它并不明显,它转而变成一种比较细微的这样一种第六意识,或有的时候变成一个第八识的状态,所以这个方面称之为无心五位。即便是在无心五位的时候,他的福德善根也会再再增长。

【无心五位是指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灭尽定无心、无想天无心。如《三十颂》中云:“远离意识者,眠闷绝无心,以及二等至,无想天无心。”】

这个就是讲无心五位,第一个讲极睡眠,极度睡虑深层睡眠的时候,他的心是不现行的,他的这个意识是不现行的。还有就是极闷绝的时候,自己昏过去了,就是自己昏倒过去,这个时候就是闷绝了,闷绝的时候第六意识也是不明显了。还有就是无想定无心,无想天无心,这两个我们就是结合起来讲,无想定算是一种因,无想天算是一种果。无想定有时在欲界的众生,他是专门修持一种无想定,就是灭除这样的一种心心所,心心所不现行的这样一种无想定。在这个欲界修持无想定的异熟就会转入无想天,无想天是第四天,是第四禅天当中旁边一个像阿兰若一样的一个地方,就像村子附近的一个寂静处一样。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无想定可以理解成一种因的修法。无想天是最后升到天界的果的一种本体,反正这两个在修无想定的时候,他的心心所不现行,升入到无想天的时候,安住于无想天的本体状态时候,心心所也不现行。就是无想定和无想天,然后灭尽定主要是圣者定,在小乘当中三果四果,第三果以上可以入灭尽定,在大乘当中,一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入灭尽定,像这样的话在入灭尽定的时候,他也是无心的,不管怎么样呢,就是说是菩萨不一定去修持无想定,或者不一定升于无想天当中,因为无想定是外道的修法,无想天是外道的修行人最后转升的地方,他们认为这个无想天是涅槃的境界,他不可能真正的去修持这个转生到这个,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即便是处于这些无心五位当中的时候,他的这样一种福德也不会停止的意思,主要是这个意思。

后面这个《唯识三十颂》所引用的也是这个意义,就是说远离意识者,就是说粗大的意识。睡眠的时候,闷绝的时候“二等至”,二种等至就是:前面所讲的无想定就是一个等至,就是一个禅定。然后灭尽定是第二个等至,二等至就是讲无想定和灭尽定。无想天就是后面所讲到的通过修持无想定转生的这个果位的这样一种天界。

【如若具有得而未失之菩萨戒,福德就会不间断存在。】

福德后面加“就会”两个字。就是说如果是具有得而未失的菩萨戒的话,这些福德就会不间断的存在,刹那刹那之间都会再再的增长。所以说像这样尽量的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尽量受一个菩萨戒,菩萨戒的戒条虽然也是比较多,而且有的时候违背菩萨戒的过失远远超胜于破一个小乘四根本戒的过失。为什么这样讲呢?有的时候我们对于根本戒好像非常注意守护,这个是小乘的根本戒,不能犯的,犯了之后过失很大,但是对于大乘的菩萨戒的根本戒就没有这么重视过。也许就来自于我们受的教育,对菩萨戒的这些功德和过患我们不了解,有的时候是不是来自于认为菩萨戒容易忏悔,反正我犯了根本戒也容易忏悔,反正每天颂经的时候,都可以清净都可以重受,而小乘戒不是这样。

但这个方面是一个方面,因为大乘是心为主的,所以说小乘是行为为主,行为为主他破了戒之后难以再重新恢复了,大乘心为主,犯了之后可以重新受。但是从真正的功德过患比较起来的时候,为什么说这些菩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功德这么大呢?实际上他缘一切众生,和他的所缘这方面很清净。

从他的功德这么大,反方面一看的时候,破了他的过失就更大了。守菩萨戒的功德远远超胜于小乘守持别解脱戒的功德,相反的道理,破了菩萨戒的过患也远远超胜于破小乘根本戒的过患,这个方面也必须要了知的。首先要历历的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历历的守护菩萨戒,对于菩萨戒的戒条有多少种,多少条,然后清清楚楚的记住,记住之后经常历历的保护。像这样保护没有失去菩萨戒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福德就会不间断的再再的增长。

【《入行论》中云:“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何时为度尽”什么时候发起了一个要度尽无量无边众生的这样一种心,而且立志不退转去修持,受持这样的行菩提心的时候,从这个受持行菩提心的这个时候开始,纵然是在睡眠的时候,纵然是在放逸,就是现行的菩提心没有生起的时候,“福德相续生”相续当中的福德都会相续不断的产生。“量多等虚空”他通过行菩提心所获得的福德数量多如虚空,就是说等如虚空,或者乃至于超胜虚空。

【此外,具菩提心者所作所为均有意义。《华严经》中云:“善男子,发殊胜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想皆具义,恒时唯成善法。”】

发了殊胜菩提心的人,他的身体所作恒时唯成善法,语言他的所言恒时唯成善法,他的心的所想恒时唯成善法。所以说身语意都是具有殊胜大义的,这个就是菩提心摄受的殊胜功德。

【一切无记行为与善行虽然未立即以现行发心摄持,但因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摄持,所以属于随解脱分善。】

一切无记的行为,还有一些善行,比如说作顶礼的时候,转绕这些善行,有的时候无记的吃饭、走路,这些无记行为,虽然没有马上想起来以菩提心摄受,没有马上现前菩提心来摄受,但是因为相续当中有一种得而未失的发心,得而未失的菩萨戒的缘故,所以说这些无记的时候,这些没有以现行发心摄受的善根都会成为随解脱分的善根,都会成为成菩萨、成佛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根。

【具菩提心者成为世间应供处。如《华严经》中云:“发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间之大福田。”】

人天这个大的差距没有,但是天等更比较容易了解一点。就是说天等一切世间,反正就是说发菩提心,天、人、阿修罗,或者乃至于一切世间的大福田,任何一个人如果对他供养,对他恭敬,这个方面都会成为解脱的因。

有时候我们说,即便是说我们现在好像显现上没有大的度化众生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开始真正的修持菩提心,精进的修持菩提心,什么时候我们相续当中如果生起了这样一种无造作菩提心,乃至于我们走路的时候,别人看到你的身体,听到你说的话,或者忆念你,怎么接触你,这个方面都是成为解脱的因。

因为他是内心当中有一种非常清净的菩提心摄受,有这样一种清净的菩提心摄受的缘故,他成为一切众生的大福田,他就成为一切众生这样具义的对境,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如果说有菩提心,表面上没有做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也能够利益众生,也能够成为别人的获得究竟解脱的最初的所缘。所以说发了菩提心者,不管有没有明显广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是如果内心当中真正有一颗菩提心,绝对会利益众生的,这个方面就是他的殊胜的利益。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八品,宣讲发菩提心的殊胜修法,发菩提心的修法当中,首先宣讲它的功德和这些利益,然后渐次地、逐渐地开始宣讲他修持的殊胜的方便,今天是讲第三个科判的内容:

丙三、增上善根:

余善果劣将殆尽,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良田庄稼极茂盛。

在这第三个科判当中,主要是讲修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他可以增上无量无边的善根。

“余善果劣将殆尽”,就是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宣讲殊胜菩提心的利益,“余善果”就是除了发菩提心摄受的成熟的善果之外,菩提心它自己的善根下面要宣讲,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善法它这个“果劣将殆尽”,劣的意思是因为发心有限,比如说有些是通过救畏的心,救畏的心主要是今生当中能够从怖畏当中脱离,有些是善愿的心,今生后世当中可以获得人天的善果,还有一些是出离心,他为了自己和极其有限的众生获得这些殊胜的个人解脱之外,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所以说这些发心的时间、所缘等都是有限的缘故,它们的因很劣,如果因劣的话,它的果也会劣的,所以说其它的善果安立成一种下劣的善果。

“将殆尽”的意思是在最后成熟或者成熟一次之后他就不会再再地生果,不会再再生果,它就会殆尽,这个善根就会灭尽,当然有些是缘佛陀或者缘这些僧宝这些方面,尤其是缘佛的这些善根,像这样的话,因为佛陀他本身来讲是伏藏根本的缘故,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他的善根或者他的善根种子将是非常深远的,但在这个里面也可以观察他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的缘故,虽然是缘佛陀等殊胜的对境,他可以成熟极其广大的果报,但是从某个侧面来讲的话,这些善果也将灭尽的,灭尽之后,他的善习气不会灭尽,所以一直会引导他可以遇到佛陀,然后再种下善根,再开始慢慢进入解脱道。

以前我们讲到顶生王的传记就可以比较清楚的说明这一点,以前他是供养佛陀,然后开始享用这些异熟果,在四大部洲在三十三天他享用了很多殊胜的安乐,后面的善根殆尽了堕入到下面,最后又通过相续当中善根的缘故又开始入道发心最后成佛的。

“发心摄善不尽增”,后面主要是讲发菩提心摄受的善根,通过发菩提心摄受的善根是不尽增长,不尽增长的意思是它的果,一方面是再再地成熟安乐,不会穷尽的,不像其他的善法一样它会有一个穷尽的时候,增是讲不但不穷尽而且是再再地增上,那就是菩提心摄受的善根会不尽地增上。

“犹如水入澄清海”,这个是比喻,犹如一滴水落入了澄清的大海之后,我们乃至于在几个大劫中,这一滴水滴不但不消尽而且会再再地增上,就是这个比喻。

“良田庄稼极茂盛”。在良田当中,随便种下一种种子的话它都会成熟这样一种果,或者在良田当中种下庄稼的话,庄稼会极其茂盛的,比喻在发菩提心的良田当中,如果种下任何一个极其微小的善根,这个善根都会极其地增长,极其地茂盛。

【哪怕是一滴水流入大海,数劫中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增上,】

一滴水落入大海,比如说现在我们此处的一滴水,顺着小溪流入大河,然后汇入大海之后,因为大海是在数劫当中会安住,最后乃至于他自己成熟这种灭因缘的时候,比如劫末的时候大火生起来了,这个时候海水他会逐渐干涸,在这个过程当中,数个大劫当中它不会消失,反而因为这些水源不断地汇入,它这个水就会再再地增上的。

【良田里栽种一棵苗芽也会茁壮成长,】

在一个很好的良田当中,栽种一颗这样一种苗芽或者一个种子,这样苗芽也会不断地茂盛增长。

【发心所摄持的善法也与之相同。(同样,发心所摄持的善法也是如此。)

通过发菩提心所摄受的任何一个善根,哪怕施于旁生一粒米、一抟之食、或者作一个顶礼、或者听一次课等,这方面的善法也是绝对不会减弱,他的果报会再再成熟。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弥勒,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

好像一滴水流入大海的所有水,经劫不会穷尽一样,同样的道理,发心通过发菩提心所摄受的善法,乃至于成佛之间根本不会耗尽,而且这一个善根它会再再地生果。

【弥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很肥沃的土壤当中,播下任何一个种子的话,种子都会茁壮生长一样,同样道理,在菩提心的良田当中所播下的任何的善根,也会不断地增上。

所以说这些教证和理证所宣讲的意义,对我们修行来讲的话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让殊胜的善根再再增上的话,只有通过菩提心的摄受,发了菩提心之后,其他的善根就会如是如是的不管地增长。

【此外,随福德分善如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就会耗尽,但以菩提心所摄持之随解脱分善并非如此,】

这个方面是比较随福德分的善根和随解脱分的善根,随福德分的善根主要是追求一些人天的安乐,没有以殊胜的出离心、菩提心摄受的这一类的善根称之为随福德分善根,这些善根的话,芭蕉结一次果就不会再结果一样,同样道理,一次善根它结一次果之后就不会再再生果。

下面讲通过菩提心摄受的随解脱分善根,随解脱分的善根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它有两种,以前我们学过,一个是出离心摄受的,一个是菩提心摄受的。此处所讲的随解脱分善根,是单单指通过菩提心所摄受的善根,菩提心所摄受的善根不会一次耗尽。

【虽然已经生出暂时、究竟的无量乐果,仍不会殆尽,反而增上,如同硕果累累的妙树。】

生起了暂时的人天的果,究竟的解脱果已经成办之后,他自己的善根仍然是不会殆尽的,反而不断地增上,就好像妙树一样,妙树就是如意树,如意树它生果,生了很多次果之后,它根本不会穷尽的,还会再再地生果,所以我们就知道因为缘佛陀和缘众生的所缘境太过于广大的缘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发一次菩提心绝对是不会耗尽的,我们发心的时候不是缘自己的一两个众生,缘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整个三界六道当中的一切众生,这个方面是没有数目的,没有数量的,犹如虚空没有穷尽的,所以说我们缘这些众生发起的心无量,所缘境非常大的缘故,所以果报会再再成熟,没有穷尽的。

还有通过智慧缘佛果,佛果也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说我们自己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也是无有穷尽的果报。

【《入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在《入行论》当中也是讲,其它的没有通过菩提心摄受的善行、善法犹如芭蕉树一样,芭蕉树的果是生了之后最终会枯槁,生一次之后不会再在生果的。

菩提心的妙树是恒时生果,非仅不尽,在感受很多次的果位之后,不会穷尽,反而再在地增胜。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云:“文殊,各种妙树皆以四大所摄护而增上,文殊,如是善根若为菩提心所摄并回向遍知佛果则增上。”(《宝箧庄严经》云:“文殊,各种妙树皆以四大所护而增上,文殊,如是善根若为菩提心所摄并回向遍知佛果则增上。”)

在这个经典当中也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首先是比喻,殊胜的妙树是通过四大所护而增上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就说是这些妙树离不开地水火风的所护,象这样有了地水火风四大的所护,之后这个妙树就会增长。同样的道理,现在菩萨相续当中所造的、所产生的善根,如果被菩提心所摄受,如果被菩提心所护持的话,然后就可以再再增上。

菩提心所摄受,回向遍知佛果。一个方面是发心,一个是做回向。发心的时候也是为了众生成佛而开始发心,回向的时候也是这个善根因为了这些众生成佛而如此回向。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善巧方便,小小的善根就会无穷的增长。所以说我们再再的提醒,就说是现在这个人生很短暂,就是在短短的人生当中,要造一些很殊胜的善根,要造一些力量很大的善根,必须要有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在大乘当中就是菩提心,所以说如果能够时时的不忘记菩提心,以菩提心摄受做一些善法的话,在每个刹那当中都会再再的增上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丙四、是为诸法之根本:

诸法根本大悲心,于世间亦多乐果,

寂灭自性菩提因,故当勤发菩提心。

颂词当中大悲心和菩提心就是两个名称,一个意义的。在大乘经典和论典当中有些时候大悲心和菩提心是分开讲,比如说大悲心是他的进取因,然后菩提心是它所生的果,有这样的讲法。有些地方讲大悲心和菩提心就是一个意义,说菩萨有大悲心和说菩萨的菩提心,这两个法就是一个含义的,在这个颂词当中大悲心和菩提心就应该如此理解。它名词虽然一个是大悲心,一个是菩提心,但实际意义都是一样的。诸法根本大悲心,就说是这个一切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象这样的一种根本因素就是大悲菩提心,大悲菩提心在任何一个菩萨的相续当中一旦得以生起,“于世间亦多乐果”,在整个世间当中超越轮回的时候,也是再再的产生很多安乐的果报,在做凡夫众生的时候它会产生很多的果报,在成菩萨返回倒驾慈航,回轮回当中度化众生的时候,它也会再再的产生这样一种快乐的果报。所以说这样一种大悲心是这个在世间当中也是会产生很多的快乐的果报。

“寂灭自性”就是讲大悲心或者菩提心的一种本体,它的自性是什么样的自性呢?它的这个自性不是象一般的这些贪嗔痴这些心,它是一种流转的自性,大悲心和菩提心它是寂灭的自性,它可以寂灭就说自他相续当中的这些烦恼,流转的根本、流转的因、萨迦耶见等等,或就是说它是相和于或相顺于法界自相的这样一种法,所以说它是一种这个寂灭法的自性。

“菩提因”就是讲大菩提的佛果,大悲菩提心它是成为真正大菩提的正因,就说是佛陀,他是通过修持圆满菩提心而成佛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大菩提心的根本因绝对是菩提心,因此说此处讲大悲心或者菩提心它就是一种菩提的因。故当勤发菩提心,了知菩提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或者说是乃至于成大菩提的这个根本因之后,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应当精勤的发起菩提心,相续当中应当精勤的生起菩提心,对能够帮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一切的因缘全都要重视。所以说在《入菩萨行》当中,在本论当中,还有在很多的大乘经论当中,讲了很多发起菩提心的方式、助缘等,所以说乃至于平时我们的这些障碍、孽缘,还有这些怨敌,这些方面都是成为我们发菩提心的助缘。除了这些之外,勤集资粮、精勤的忏悔罪障,然后再再的祈祷根本上师,再再的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护持自己生起菩提心,这些都是非常殊胜的助缘。

【《梵天请问经》中云:“梵天,此殊胜意乐菩提心即是诸法之根本,故如种子。”】

在此处对梵天这样讲的,“殊胜意乐之菩提心”,殊胜意乐就是最好的作意,最殊胜的作意,像这样的菩提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故如种子一样,一切庄稼的根本是种子,所以说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圆满之根本就是大悲菩提心。

【何以故? 种子可生出苗芽、叶花、果实,如是依殊胜意乐可于人之中享受安乐,复成就遍知佛果。”(何以故?种子可生出苗芽、叶花、果实,如是依殊胜意乐可感受人天之安乐,复成就遍知佛果。”)

通过一般的种子可以长出苗芽,通过苗芽感受叶花,通过叶花感受果实,所以说最初的种子就是这样一种根本。同样的道理,如是依靠如是相续当中的殊胜的意乐菩提心,暂时可以感受人天的安乐,最后可以成就遍知佛果的恩。所以说这个菩提心就犹如种子一样最为重要。

【《教王经》中云:“大王,汝因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之善根异熟而感,多次转生于天界享受安乐,多次生于人间享受快乐,今亦成为人天之君主,然大王汝之菩提心善根仍不增不减。”】

在教诫国王经当中,也是讲到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佛陀直接就对这个大王讲的,说你因为以前发了无上的真实圆满菩提心,通过这个善根已经很多次转生于天界,享受了天界的这些安乐,又很多次转于人间享受了安乐,现在你成为了人天君主,成为了国王的身份,也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力量而感受的。虽然成熟了这么多安乐,相续当中的菩提心的善根,会不会因为成熟了这些善果而有所减失呢?根本没有减失,不增不减,还是不增不减的方式安住。所以如果它的善根不增不减的方式安住的话,以后还会继续的感果,感很多次果之后,它善根还是不增不减,所以还会再再的感果。这个方面就是菩提心的最大的利益,利益非常非常的这个殊胜。

丙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光明:

通过修持生起菩提心可以遣除一切痛苦,可以遣除一切烦恼的疾病,然后相续当中可以获得这些了知世间的智慧,了知胜义谛或者一切菩萨行的这些智慧,

【此外,菩提心还有无量功德:】

除了上面所讲的功德之外,还有下面所讲的这些无量功德:

此心增福如意瓶,治愈众疾之妙药,

智慧日轮除恼月,亦如虚空无垢染,

功德无量如群星,恒时利乐之自性。

“此心增福”就是讲菩提心可以再再的增长福德,尤其是现在我们所需求的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会通过菩提心的生起而不断的增上。

“如意瓶”就是讲妙瓶,从这个如意瓶当中,人们或者天人不管想得到什么东西都可以从如意瓶当中源源不断的出生,所以说一切人天殊胜圆满的资具的根本来源,如意瓶就是一种殊胜的来源。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就是源源不断的出生,源源不断的增上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根本。值得庆幸的一点就是这个菩提心在我们自己的相续当中可以引发,只要自己精进就可以引发。如果这个菩提心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埋藏在地下,我们不一定就能够找得到。所以说如果菩提心在外界、在外面,对自己来讲,也许寻找不寻找到关系都没有。但是菩提心就在我们内心当中,如果现在我们通过这些正所缘再再的修习引发的话,相续当中就可以生起这样一种菩提心。是否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我们相续当中,内心当中的菩提心就是如意瓶了,从这样一种如意瓶菩提心当中,源源不断的福德资粮就会从这颗心当中不断的涌现、不断的累积,没有遇到障碍的缘故它就会迅速的圆满,圆满之后就可以进入小资粮道,进入加行道,进入见道乃至于成佛。所以说福德的不断增上对我们修行来讲绝对是一个大助缘,福德大的人修行佛法的障碍就少,顺缘就多。然后福德浅的人就修行佛法的时候,障碍就非常大,顺缘就非常稀少。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要增长这些圆满的广大福德的话,修持菩提心绝对是最为殊胜的一个方便。

“治愈众疾之妙药”,而且这个菩提心呢是能够疗愈一切疾病的这个殊胜的妙药,“众疾”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方面就是讲世间的这个四大不调的疾病,世间当中的这些疾病可以通过修持菩提心,比如说在很多窍诀当中讲:有很多难以治愈的疾病,通过菩提心的自他相换修法,然后全部得以痊愈是有记载的,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今很多人修持菩提心,治愈了相续当中的这些难以治愈的疾病的例子也是很多很多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要真正的从这个根本上除遣内心当中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修持菩提心是非常好的。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这个“众疾”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一些烦恼疾病,贪嗔痴忌妒骄傲等等,这些烦恼疾病也通过修持菩提心可以彻底的痊愈、彻底的遣除。

“智慧日轮除恼月”,菩提心也犹如日月一样。首先,菩提心犹如太阳,此处的太阳主要是能发出无量光芒,遣除黑暗、照亮一切所知。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和智慧的作用是相似的,智慧在相续当中一旦生起,遣除无明痴暗,照明一切的这些取舍所知,然后能够照明相续当中本具的佛性,所以说菩提心犹如日轮一样。还有菩提心如月轮一样,月轮一方面有光明,一方面主要是有一种清凉的自性,尤其在夏夜的时候清凉的月亮出来之后,就能够遣除人们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的酷热。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一旦生起来之后,我们相续当中的热恼就会得以清洗,得以清凉,所以说这个菩提心犹如月轮。

“亦如虚空无垢染”,主要是从无垢染、本来清净、本性清净侧面讲的,虚空就是一种本来清净的本体,没有垢染的本体,所以说菩提心的本体就是这样一种清净的、无有垢染的这样一种殊胜的自性。

“功德无量如群星”,主要是从它的数量来讲的,天上星星的数量是没办法计算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通过菩提心生起的功德的数量无法计算,根本没办法计算。

“恒时利乐之自性”,是从时间侧面来讲,有些法是暂时的利益,阶段性的利益,但是菩提心的利益是恒时的利益,什么时候你生起菩提心,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成佛,乃至于成佛之后,都是一直恒时的对自他作殊胜利益的。所以说真正的、究竟的依靠处、皈投处,菩提心绝对是一种恒时利乐之自性。

下面引用《华严经》宣讲菩提心的功德。

【《华严经》中云:“菩提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故如种子;】

菩提心就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前面我们讲声闻乘的佛法,缘觉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或者我们相续当中一切这些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就犹如种子一样。

【能增上一切众生之善法,故如田地;】

田地就能够增上其他的庄稼,所以说菩提心在相续当中一旦得以生起的话,可以增上一切众生的善法,自他的一切善法都可以依靠菩提心而得以增上。

【焚烧一切罪业,故如劫末火;】

劫末火生起来的时候其他的须弥山、四大部洲、铁围山,还有初禅的无量宫全部得以烧毁,同样的道理,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一旦生起来之后,相续当中最坚固的罪业,一刹那之间得以烧毁,不会再存留。

【能灭尽一切不善业,故如地下】(藏文之义也不明确:)(如地下:藏文中就是这样,不知引申为何义?请智者们观察。)

菩提心能够消尽一切不善业,如地下一样。地下呢,上师在解释的时候他也是说可能是这个意思,什么意思呢?有些东西、有些物品埋在地下不会发生作用了,再无法发生作用,然后时间长之后自然就朽坏,埋入地下有这样一种意义。所以菩提心生起来之后能够将一切不善业彻底的丧失他的功能,然后慢慢的腐化,有这样含义。

我自己查了一下汉文的《华严经》,《华严经》此处是在讲功德的时候有230种功德,我一个一个比较仔细的看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和这个比较相近,一个什么比喻比较相近呢?就是“陷阱”,故如地下就犹如陷阱一样,我们知道猎人为了抓这些野兽挖了一个陷阱,菩提心犹如陷阱一样,能够起什么作用呢?陷阱能够沉陷一切恶法。所以说犹如陷阱一样,就这个意思,所以对照的时候,这个地下和陷阱有相近的意思。灭尽一切不善业和灭尽一切恶法也有相近的意思,而且它的意义是菩提心能够沉陷一切的恶业、一切恶法,犹如陷阱,从这个方面理解也是可以的。

【成办一切利益,故如摩尼宝;】

摩尼宝能够成办世间人们的一切利益,就是你想要求财、想要除病、想要得到殊胜的良田眷属等等,通过祈祷摩尼宝都可以如愿成办,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就犹如摩尼宝一样,一切的地位、名声、资具容貌,一切的增上生的圆满,一切的地上菩萨和佛的断证功德都可以从菩提心当中出生,所以说菩提心就如摩尼宝一样。

【能拔出沉溺于轮回海中之众生,故如铁钩;】

这个铁钩可以将其他的物品钩住,然后任运的拿到自己的身边,菩提心也犹如铁勾一样,它所钩的是什么?就是轮回中的众生,一切的众生沉溺于轮回大海当中,没办法自救,经常恒时感受痛苦。菩提心就如大铁钩一样,就能够将这些众生钩住,然后将他们一一的解脱出来。所以菩提心的力量功德有这么大,一方面通过菩提心可以成佛、成菩萨,通过这个侧面讲可以任运自成的救度一切众生,还有就是菩提心在我们相续当中发起来之后,这个菩萨也会主动去创造因缘,主动去创造什么因缘呢?主动创造他的对方的众生,其他众生被自己度脱或者被佛法度脱的因缘,他自己会去创造的,他不会因为我是菩萨,我是救世主,所以你们应该主动的找我。他不会这么去想的。他就想众生有很多无明、很多习气,所以说,如果菩萨不主动去和他结缘,不主动救度他的话,众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苏醒种姓不是不可能,但是机率就毕竟低的多了,所以说菩萨主动创造很多因缘,今生当中给他做布施,布施这些财物,布施其他资具,然后让对方对菩萨生起一种好感。生起好感之后,从这一点来就结上了一种缘,结上缘之后,然后在下世的时候,菩萨因为他生生世世修菩萨行,他的善根功德会再再的增上,所以说当这个缘起成熟之后,就会将他安置于佛道。安置于佛道之后,遣除了他相续当中的罪业,然后安置他的善根,让他的善根再再的稳固增长,最后成熟圆满而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说菩萨做这个方便非常非常多,就犹如这样一种铁钩一样。

【为人天非天等世间之应供处,故如佛塔;】

此处的菩提心如佛塔一样。佛塔是什么意义呢?佛塔作为一切众生的应供处、应礼处、转绕之处,佛塔是代表佛陀的意,身语意的意的功德。所以说顶礼佛塔、转绕佛塔就相当于供养佛塔一样的。有时我们转绕坛城、转绕佛塔时要发愿,自己的心和坛城的本性成为无二无别,如果能够这样发愿,能够安住相似这样一种安住的话,最终肯定会相续当中证悟,和这些佛塔,和这些坛城完全无二无别的这个殊胜的功德,所以这个佛塔的比喻,菩提心犹如佛塔一样,是成为人和天,还有非天等一切世间的应供处。什么时候你发了菩提心,什么时候你的名义就转变了,你的意义实际上就成了菩萨,名称也变成了菩萨的名称。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人非天都是应该礼敬之处。在很多地方,佛陀的大乘见当中讲,阿罗汉坐的车,佛陀用小指、脚趾去拉都不应理的,如果是初发心的菩萨坐在车上面,佛陀用头去牵引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初发心的菩萨犹如初月一样为人所礼敬,或者说初发心的菩萨犹如大药树王的树芽一样,最终长大之后,就会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初发心的菩萨现在是初发心,但是通过他初发心的功德最终会成佛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佛陀照见这一点,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显现上面是非常的恭敬,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宣讲,所以说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的功德非常多。而且佛陀也知道自己成佛的最初因就是发菩提心,所以说对于初发心的菩萨非常的爱护,非常的予与加持,这样一种殊胜安立。所以说为什么这个方面讲,成为人天非天的应供犹如佛塔一样,从这么方面都可以理解的。

【能实现一切所愿,故如妙瓶。”】

妙瓶就是前面所讲的如意瓶,如意瓶也好,妙瓶也好或以前我们讲的汉地有一种聚宝盆,相当于聚宝盆一样。这样的话,能够实现一切所愿,一切的所愿都能够从妙瓶当中源源不断的出现。

【《入行论》中云:“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入行论》第三品当中赞叹殊胜的菩提心是“灭死胜甘露”,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甘露,甘露就是三十三天天人所拥有的殊妙的液体。甘露的作用是什么样的呢?最大的作用可以灭死,灭死的意思就是当天人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如果头没被斩断,身体和其他部位受伤之后,一服用甘露,一擦抹甘露,他的身支马上就开始复原不会感受死苦。

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如果相续之中有了菩提心就犹如“灭死的甘露”一样,灭死的甘露就可以从生死流转当中彻底得以救度,不会再进入生死流转,所以说菩提心是“灭死胜甘露”。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就是说消除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菩提心。也可以首先从比喻上面看,无尽藏,无尽的宝藏就是一个大金矿,或者说一个宝藏,这个宝藏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各种各样的摩尼宝或者钻石等等,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无尽藏,他绝对是永远离开了贫穷。

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就犹如无尽的宝藏一样,谁相续当中拥有了菩提心,就标志着他从贫穷当中彻底得以出离,彻底得以解脱。这个贫穷有两种,一方面是说菩萨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之后,在世间的福报方面他不会贫穷的。因为通过菩提心的功德,他再再布施、持戒,他的这个福德不断增上,获得世间圆满的缘故,永离贫穷。还有个贫就是意贫,是我们心的贫穷,心的贫穷主要是相续当中不具备这些圣法的功德,三十七道品的功德,六度四摄的功德这方面不具备。什么是生起的菩提心呢?从菩提心的无尽宝藏当中,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这些一切殊胜的佛法功德都源源不断地从内心当中涌发,不断地圆满。所以说生起了菩提心绝对是遣除意贫的保证。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最胜的药在很多讲记当中讲,尤其是《庄严经论》讲记当中讲,最胜的药不但服用它,你闻到它的气味、眼睛看到它、手抓住它,这个时候都能够遣除疾病。所以我们就知道最胜药它有非常好的功效。在《华严经》当中,在讲殊胜的比喻的时候,讲了很多种药,各种各样的药,反正只要你得到之后,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可以永远远离。菩提心就是最殊胜的药,你修持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相续当中一切的疾病全部得以痊愈。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泊世途”主要是讲众生在漂泊,在世间旅途中漂泊的时候,身心都很疲惫,这个时候如果能够遇到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在这个大树的凉荫下面能够乘凉,能够休息的话就是很快乐的。同样的道理,六道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漂泊在六道的长途当中,身心都很疲惫,这个时候菩提心就犹如大树一样,所以说生起了菩提心之后,这些生起的痛苦、心的疲惫,一下子就顿歇,获得了殊胜的安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而且菩提心是出离痛苦的桥,能够救度众生离开恶趣。如果我们在世间当中有了桥之后,从此岸到彼岸都是非常方便的,能够遣除很多痛苦。菩提心就是一个桥梁,菩提心是桥梁,能够将我们从恶趣的痛苦当中救拔出来,然后将我们载到安乐的善趣,菩提心有这样殊胜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中月;】

菩提心犹如东升的明月一样,升起之后可以遣除一切的恼热。所以说是东升心中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菩提心也是一种璀璨的日轮,能够遣除无知的阴霾。阴霾就是漂浮在空气当中的一些灰尘、水气、雾气,反正太阳生起来之后,把这些一切的阴霾全部都可以彻底地遣除。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这个醍醐是精华当中的精华,酥油再进一步提炼就成了醍醐,要不断地搅拌乳汁,最后获得最好的醍醐。在所有的佛法当中,最好的醍醐就是菩提心。这是搅拌了整个正法,三转法轮或者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正法不断地搅拌之后,从正法的乳汁当中最后提炼出最好的醍醐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服用了醍醐的话,身体会健康。如果是服用了菩提心,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的话,我们自己修行的生起绝对是健康的,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对于一切漂泊在轮回当中的这些旅客而言,想要享受这些殊胜的福乐,“此心能足彼”,反正这个菩提心就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安住于最胜的快乐当中。

丙六、功德广大:

菩提心之福德云,不可思议无有量,

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

通过修持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的大云是不可思议的,无有数量的。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云”的比喻,这个“云”就是铺天盖地的,尤其是乌云来的时候铺天盖地,形容它的数量极多,或者很厚的意思。同样的道理,通过修持菩提心而产生的福德也是铺天盖地的,也是充满整个虚空的,没办法思议,没有数量可以揣测的。

“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佛陀如来的功德是极其稀有的,通过学习《宝性论》,学习皈依的功德,可以知道如来的功德是非常稀有,他的功德“广如法界无有边际”。

这一句和上一句如何对照呢?对照的方式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观察,第一个方面,为什么在此处突然说,在讲完菩提心之福德云之后,马上就说“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呢?这方面就是可以成立菩提心为什么它的福德这么不可思议的原因所在。我们就知道,在成立菩提心的这个功德很大没办法离开如来的功德而进行宣讲。

因为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有两种心,一个是大悲心,一个是智慧。

缘佛果的心。从智慧缘佛果来讲,“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的缘故,所以现在我们发愿成佛,他所缘就是佛陀的功德。如果佛陀的功德极稀有,我们发愿成佛的话,相应获得的功德就不可思议,无有量的。还有我们说悲心缘众生,悲心缘众生做什么?悲心缘众生实际上就是说为了众生,将一切众生也安置于佛地。还是将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安置于佛地。这个时候,悲心缘众生最究竟来讲,还是愿将众生安置于佛地。

既然“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的缘故,这样缘众生所发起的菩提心,福德云不可思议,无有限量。从这个方面可以了解。

或者说“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是一种果,我们就知道佛陀的功德这么大,他的因是什么?他的果这么殊胜,他的因也必须要殊胜。这是肯定的。一个很好的树,很好的庄稼,我们说这个长得很好,它的种绝对是良种,一个良种才能长出这么好的果实。所以我们讲佛陀的功德这么稀有,这么广大,他的因是什么?他的因如果是下劣的,根本得不到。我们是说他的因就很圆满,为什么?“菩提心之福德云,不可思议无有量。”通过这么圆满广大的因,才能够产生这么广大圆满的佛果。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

或者就是说,“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他的这样一种法身周遍一切处,他的功德极稀有,犹如法界一样无边际。所以说当佛陀的化身隐没的时候,整个世间当中佛陀的化身已不再出现的时候,发了菩提心的佛子也能够得到佛陀的救度,也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的原因是什么?佛陀的功德、他的法身周遍一切处的缘故,所以不会通过化身的隐没,就不会对菩萨做加持,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通过知道佛陀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也可以知道,反正发了菩提心的佛子,不管你在佛跟前还是不在佛跟前,显现上面这个世间有没有佛出世,都会得到佛陀的加持,相续当中不断地生起这个功德。就这么几层意思。

【如是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无量佛法。】

相续当中如果具有真实的菩提心,他相续当中就成了一个法器了,成了法器之后你就可以堪能受持无量无边的佛功德法。

【《菩萨契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何为一法?即圆满意乐之菩提心。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此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菩萨契经》中云:“舍利子,大菩萨若具一法,则受持无量佛法。何为一法?即圆满意乐之菩提心。舍利子,大菩萨若具此一法,则受持无量佛法也。”)

在这个经典当中讲,菩萨和大菩萨如果相续当中能够具备一种法,然后他就可以具备受持无量的佛法了。现在我们就知道有这么好的一个法,当然我们就要去寻找,到底是什么法呢?这个法就是圆满意乐的菩提心,什么时候你的相续当中生起这一个法,生起了一个菩提心,就可以受持无量无边的佛功德法,一切的这些教法、证法、种种的陀罗尼、三昧耶,反正一切的功德法都可以在菩提心的相续摄受的前提下,都可以逐渐逐渐的受持和具足。

【同样,若具有清净心,则佛陀也会显现种种法相加持他。】

如果具有清净心,佛陀的功德极稀有的缘故,广闻法有无边际的缘故,所以佛陀也会显现种种的法相,来加持这个具有菩提心的人。

【《摄正法经》中云:”世尊,圆满意乐乃诸法之根本,】

圆满意乐就是讲菩提心,有些地方讲圆满意乐,有的地方讲就是殊胜意乐,有的地方就是讲圆满的菩提心,有的地方讲大悲心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意思。而圆满意乐是一切万法的根本,

【何者不具意乐将远离一切佛法。】

何者远离了菩提心,他绝对会远离一切佛法的。

【世尊,若具圆满意乐即使佛不在世,然虚空、墙壁、树木亦发出法音,意乐清净之菩萨自己观察中亦可获得一切窍诀、教法,是故菩萨当具圆满意乐。】

如果具有圆满意乐,恰巧值遇佛不出世,或者说菩萨他因为发心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说他会通过他自己的愿力,在这个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投生。所投生的地方,当然有的时候是佛住世的刹土,有的时候是佛不住世的刹土,在这个刹土当中显现上就是一个菩萨孤苦怜丁的一个人在修持,一个人就是在行持菩萨道。这个时候会不会因此而迷惑而堕落呢?这个方面讲如果具有圆满的意乐,佛陀即便不在世,但是从虚空当中,从墙壁当中,从树木当中也会发出这个法音的。这些从虚空、墙壁、树木发出的法音,全都是佛的功德事业显现的,这些在《宝性论》当中讲的很清楚。我们认为虚空当中怎么可能出来,墙壁这些都是无情,但是从佛陀不可思议的这个事业当中,所自然流现的这样一种法义绝对是可以的。所以可以通过他自己的相续清净,他就可以听闻到从虚空、墙壁、树木当中发出这个法音,他自己可以了知,通过观察这个法音之后,自己观察获得一切修大乘的窍诀和教法。

“是故菩萨当具圆满意乐”,所以说菩萨应该具备圆满的意乐,就是说是值遇佛陀是最好,即便不值遇佛陀也能获得修法的窍诀。获得修法的窍诀,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宣讲的,一个菩萨如果说是远离了窍诀,远离了这个修菩萨行的方便,他就会是有可能终止菩萨行的修持。但是如果他生生世世当中都能获得这个窍诀,都能够掌握这个窍诀的话,就从一个侧面保证他能够生生世世修持菩提心,能够不间断的菩提心。

【世尊,譬如,具有双足方可行走,如是何人具有意乐方可具佛法。】

在世间当中的话有两只脚就可以行走,可以圆满无碍的行走。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人,如果具有殊胜的意乐,才可以具有一切大乘佛法。

【世尊,譬如,肢体中首先当具头颅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胜意乐者方可成就正觉菩提。”(世尊,譬如,肢体中首先当具头颅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胜意乐者方可成就菩提佛果。”)】

又打比喻讲就是在肢体当中,所有的肢体首先如果是头颅它具备的话这个人是可以生存的。头颅如果不具的话,这个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所以同样的道理,就说是在在所有的佛法当中具有殊胜意乐,才是成就佛果最好的、最首要的前提,如果不具备殊胜的意乐,即便具备了其他的这些分支,也不会成为菩提佛果的。

此处讲了只有头颅方可生存,是从一般情况讲的,上师在此处也是讲了一般的情况和特殊的情况。从绝大多数众生来讲的话,就是绝对不可以缺少头颅,如果头颅具备,其它支分也具备才可以生存,如果其它支分具备,头颅不具备的话无法生存。此处也引用第六世达赖喇嘛的秘传当中说,第六世达赖喇嘛他老人家看到一个没有头的人他生存了三年。所以像这样的话,当时达赖喇嘛他就想啊很奇怪,所以他就说这个再再对佛经的这些含义生起信心。他就说佛陀的经典当中所讲一个人有头才可以生存,这个就一般的情况而讲。就如果特殊情况来讲,就像我眼前这个人一样,他已经没有头三年了,但是还是仍旧生存,所以说他对佛陀所讲的业果,就是众生他自己各自的业果,绝对不虚幻,这个是再再的生起信心。确确实实众生他的不共的业,他就是头都断了,没有头三年还能生存下去,所以说这个业太奇怪了,非常非常的稀有,从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在佛经当中所讲的意义,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讲,特殊的业力它有特殊的果报,这个就是排除在外的。

【发菩提心是对如来的殊胜供养。】

就是说发菩提心也是在一切供养当中的最胜供养。

【《德施请问经》中云:“佛刹遍七宝,谁以此供养,世间之怙主,谁人作合掌,发起菩提心,此供胜前者,福德无边际。”】

这个方面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发菩提心的功德,他供养诸佛是非常大的,首先是一切刹土当中,一切佛刹当中遍满这个七宝,然后一个人用这些七宝开始供养世间的怙主,这个功德应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谁人作合掌,发起菩提心”,这个人一边在合掌一边在发菩提心,比如我们每天晚上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就说要合掌,然后相续当中,要跟随词句开始发心。这时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内心当中真实能够以很清净的方式来发起菩提心,饶益众生这个心的话,这个供养是一种殊胜的供养。这种供养超胜前面的供养,而且超胜福德是无边际的。

【《月灯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此处以慈心为例宣讲,实际上就是慈心也好菩提心也好,反正它就是功德远远超胜在俱祗那由他无边无量的刹土中,具有的一切供品,然后开始供养佛陀圣士,它们的功德很大,但是根本不及慈心的一分。

【《无边法门经》中云:“梵天,有三法是对如来之无上供养、承侍,福德无量。何为三法?即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受持诸善逝之正法、如理修持所闻之法义。】

在此处也讲了三种,供养是对佛陀的无上供养,无上的承侍,它功德无量的。是哪三种法门呢?

第一种法就是发无上真实圆满的菩提心,就是相续当中哪一个菩萨相续当中真正的发起了无上的圆满的菩提心,这就是对于三世诸佛“无上的供养”,也就是说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许没有作意说我现在发菩提心,这个作意供品去供佛,也许没有这样作意,但是不管你作意还是不作意,反正就是在佛陀的眼中你能够发起菩提心,就是对他最大的、非常大的供养。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内外密的供品做供养,当然发起菩提心也可以做为一个供品,我们也可以把我相续当中发了菩提心的这一份供品向十分诸佛供养。比如我们现在在坐的就可以这样想,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有发了这个菩提心,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这个相似的,现在我们就从我们的心中把菩提心这个供品取出来,然后以它做为供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根本上师,还有本尊空行护法等,供养他们,这个时候马上就可以做供养。如果能够这样供养的话,就是对佛陀的无上供养、无上的承侍,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受持诸善逝之正法,上师在讲解第二个的时候,受持诸善逝的就是指听闻正法,所以能够听闻佛法就是对佛陀的无上的供养,这个方面就是第二种供养。所以我们就不能想:听闻正法没有什么大意义的。《无边法云经》当中佛陀就亲口所讲,如果能够听闻佛法,能够受持佛法的话,也是对如来的无上供养、无上承侍,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就是如理修持所闻之法义,第三个最好的供养就是听了法之后如理修持,如理作意,所以这个方面就是对佛陀的第三类最为殊胜的供养和承侍。

【梵天,此三法是对善逝之无上供养、承事。梵天,设若如来寿住数劫,此等真实供养之异熟亦会耗尽,而此三法之福德利益不会耗尽。”(梵天,此三法是对善逝之无上供养、承事。梵天,设若如来寿住数劫,供养之异熟亦会耗尽,而此三法之福德不会耗尽。”)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如来寿住数劫”,在这个世间当中安住数个大劫,然后一个人以供品在数个大劫当中,再再供养佛陀,这个供养异熟果应该非常大。但是他的异熟果也会耗尽的,从这个方面讲也会耗尽,而此三法的福德不会耗尽。就是说,这种三法的福德,不管佛陀住世也好,不住世也好,反正十方三世的诸佛都这样安住着,佛陀的法身这样安住着,所以说只要你能够修持,能够具备这三种法,就是一直不间断在供养,所以说这个方面福德善根是不会耗尽的。如果我们诚信佛语,诚信大乘的这些经典,我们就对于三个法的功德应该励力的生起诚信,如果生起这种诚信就尽量去做。现在上师也是再再的通过很多的方便,引导我们,引导其他的众生,怎么样能够在相续当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切的方便全部用完了。像这样我们也应该跟随上师的教诫,励力的尽量的在相续当中生起一种菩提心,然后跟随上师的教诫精进地听法,只要有听法的机会,自己就好好的听法。第三个是尽量的修持,如果能够这样福德不会耗尽,这个方面是佛陀亲口讲的这样一种殊胜的金刚句,做为大乘的弟子来讲绝对应该诚信的。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39(77-78)

因为现在网站内容越来越多,但原来购买的服务器空间已经使用殆尽,

现准备给网站空间扩容,所以需要大家随缘捐助,感恩您!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