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品也是一切大乘显密的行者必须修学的、相续当中必须生起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本体,为了生起菩提心,现在正在宣讲修持七支供,七支供是所有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当中最殊胜的修法,所以在很多引导当中很多窍诀当中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七支供的修法,比如《入行论》当中讲第三品之前也是讲到了七支供,还有《广论》当中前面也是提到七支供,在此处也是为了生起菩提心为了相续当中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缘故,也是宣讲七支供的修法,现在在讲七支供当中的供养支,供养支当中分了如是的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当中今天讲第五个科判:
壬五、不同之供品:
【内密供品:】
前面不是讲要供养外内密的供养,外内密的供养,外的供养主要是平时的鲜花等等,内和密的供养在这个地方,在此处宣讲的时候颂词当中所提到的殊胜的供品,当然外和密的供品在很多密乘的仪轨,在很多窍诀当中宣讲方式不尽相同,在此处的时候主要是按照颂词当中所宣讲去安立。
意幻供云无边际,散布美女持鬘女,
歌舞供养天女云,献佛菩萨令欢喜。
意幻供云:通过自己的意幻幻化出很多很多供养云,供养云充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时候是无边无际的,这些具体的所指就是散布美女持鬘女,美女就是下面所讲的色女、声女等等这些美女。
持鬘女,就是持花鬘女,珠鬘女等等。
歌舞供养天女云,歌可以理解成歌女,舞:舞女。供养是供养天女。这些供养天女手中散发出犹如云一样的供品,献佛菩萨令欢喜。这个可以理解成内供。
此处的密供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身体也供养给诸佛菩萨,从这个方面安立不同供品的意义。
【观想金刚色女、声女、香女、味女、触女、鬘女、灯女、花女等将各自遍满虚空界的供品供养佛菩萨,(观想遍满虚空界的金刚色女、声女、香女、味女、触女、鬘女、灯女、花女等将各自供品供养佛菩萨,)】
观想在整个虚空界当中周遍供养天女,这些有金刚色女、色、声、香、味、触女。色、声、香、味、触女在很多地方也是讲到,比如色女手上拿到镜子,身女拿乐器,香女捧着燃香,味女主要是捧着饮食,触女是拿到这些衣服,像这样在有些图画当中有这样表现的,所以观想这样一种美女这些金刚侍女等等,本身姿色可爱,手上又拿了各自的供品,如是首先观想。
还有鬘女,鬘女就是持花鬘,有些图当中表示的时候就是一个供养天女,做出非常悦意的姿态,手上两只手捧着一串花鬘,这就是鬘女。
灯女:手上捧了一盏明灯。
花女:手上持着鲜花等。
将各自的供品供养佛菩萨,观想这些色女等充遍虚空界,他们的供品也是遍满虚空界,自己将这些供品向佛菩萨作供养。
【并且自己所珍爱的身体也献给三宝作奴仆。】
此处所讲的自己所珍爱的身体,不是指前面的色女、身女等等,她们自己所珍爱的身体,而是讲自己,现在自己是修法者,除了观想这些供养天女之外,连我们自己所珍爱的身体在内也献给三宝,献给三宝作奴仆,作奴仆的意思就是说,实际上三宝没有什么其他的事业,要给上师三宝这样种家庭、家族作奴仆的话,除了弘法利生之外,没有其他的事业,所以实际上我们将自己的身体献给佛法,献给三宝作奴仆,就是做修行佛法或者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事业,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事业。
【《入行论》云:“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这个颂词当中主要是讲无主物供养的,浩瀚虚空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无主物,反正现在我们就观想,在浩瀚的虚空界当中,所有一切的无主的妙物,意缘,意缘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心来缘取,通过自己的心缘取之后,将这些供品恭敬地奉献给牟尼,就是指佛陀,诸佛子就是菩萨,献给佛菩萨。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在供养之后,对于诸佛菩萨作诚白或者作祈请,怎么样作诚白和祈请呢?
祈请胜福田,一定要有悲悯心接受我的供养。
福薄我贫穷,我在前世没有积累很大的福德善根,所以今生成为福薄之人,所以显现上是非常贫穷的,除了这些无主物之外,没有其他的真实的堪供养的财物,祈祷上师三宝了知这一点,然后为了利益我的缘故,接受这个供养。
或者即便是自己如今有一点财富,有一点财富但是和虚空界这些具有财富者比较起来的时候还是贫穷的人,即便是自己已经成了第四梵天自在财富者,但是和真正佛菩萨的财富比较起来还是福薄者,还是贫穷者,所以不管从哪个侧面观想的时候都要祈祷这些佛菩萨为了利益自己的缘故,为了利益我的缘故,利我主要是为了让我积累资粮,积累资粮是生起菩提心的近因,如果资粮缺乏生不起菩提心,所以为了我的相续当中能顺利地生起菩提心的缘故,从这个方面利益我们的缘故,一定要接受这个供养。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这个就是供身,供身就是供养自己的身体和心,以我的身体和我的心恒献佛佛子,恒常的时间当中都贡献给佛和菩萨,恳请佛菩萨的也是哀纳受,我愿为尊仆,我愿成为佛菩萨的尊仆,像这样你们这些尊者的仆人,做弘扬佛法的事业。
以上讲完了供养,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去行持,做一次都能够圆满无量无边的资粮,如果恒时的行持相续当中的大资粮可以迅速地积累,资粮迅速积累之后我们的相续当中本身有一个所愿就是要生起大菩提心,所以如果资粮圆满了而且又有个正所缘的话,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应该是比较顺利能够生起的,一般来讲的话,可以从一个修行人的福报越大顺缘越多,障碍就越少。如果福报越贫乏的话,他的障碍就多,顺缘就鲜少,要真正的生起一些菩提心的空性的这些境界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够轻视这样种供养的方式,不应该认为学了很多次已经通达了,通达是一方面,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尽量去修习才对。
己三、忏悔支:
忏悔支也是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修法,不管是说自己免于堕恶趣也好,还是说自己相续当中要顺利地生起正道的功德也好,乃至于要究竟成佛也好,像这种忏悔必不可少,而且此处作为大乘行者的忏悔不单单说自己一个人忏悔,而且还必须要代替一切众生忏悔,如果自己有能力或者有足够的心力的话,就观想一切众生的罪业全部拉到自己的身上,然后让其他众生一下子一刹那之间都清净,这方面就是属于心力大的人。如果心力较弱或者正在处于生起和增长阶段这类修行者的话,也可以这样观想,自己在修忏悔的同时和所有众生一起修持一起忏悔,这个方面也是非常殊妙的,通过忏悔之后相续当中的罪业得以清净,得以微薄,障碍如果一少之后他的功德就会生起,他的这个功德就会又生起,所以说忏悔呢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地方讲忏悔的时候讲到:
无始串习之习气,业及烦恼所造罪,
成为三有轮回因,忏悔所有一切罪。
首先呢我们就是应该知道这些这个罪业的生起,啊罪业的生起的因是怎么样的呢,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无始串习的习气,无业串习的业和无始串习的烦恼,通过这些呢引发而造了很多很多罪业。所谓的无始串习的习气呢,比如说在我们相续当中隐藏了在这个流转轮回当中贪欲啊,嗔恚啊等等,很多很多这样的种子,很多很多这个习气,所以说有可能在某个时间当中,一遇到对境的时候呢,这个习气发出来马上就可以造下罪业的。还有呢就是说无始的业,业和习气呢有这个差距之处,这个习气呢可以理解成它的种子。业呢就说,比如现在我们一些的这个恶业现前的时候,恶业现前的时候从业又可以造罪,在处于业的状态当中又可以造下这样一种恶业。一方面是通过业而造罪,然后是通过烦恼而造罪,相续当中这些这个贪嗔痴的这些烦恼直接呢开始引发这些这个罪业,当然如果真是要分析的时候呢,习气啊业啊烦恼有些时候呢就是难以真正的一一分别的。当然有的时候从它不同的侧面观察的时候呢,可以这样分开很多种。
成为三有轮回因,什么成为三有轮回因,就是这些所造的罪业,所造的罪业就成为,成为了三有和轮回的因,如果说是不清净的话,自己或者说,依靠罪业而堕入到这个堕入到恶趣当中,或者说已有了善业,善业呢暂时生于可以说是人天界,究竟来讲还是漂于轮回当中无法解脱的。在此处来讲呢必须要忏悔所有一切罪,从无始以来的到现在生于业所催动所发起的一切粗粗细细的这个罪业呢,全部都要忏悔清净无余。
此处宣说四种忏罪方式,这个四种不要,然后就说是在这个忏罪方式后面加几个字,就说是
【此处宣说忏罪方式分为四个方面,】
啊就说分为四个方面,就加这几个字,此处宣说忏罪方式分为四个方面。在这个科判当中所宣讲的这个忏悔的方式呢,从四个侧面,从四个方面呢来进行这个完整的宣讲。第一个侧面,
【(一)所净罪业之六门:身语意与贪嗔痴。】
第一个方面呢是所净罪业之六门,所清净的这个罪业呢有这个六个门啊,六个门,六个门当中就讲到身语意与贪嗔痴。身语意通过身门语门意门,通过三门而积累罪业的,还有通过贪嗔痴这个三门而积累罪业的。反正呢就说是这个贪嗔痴可以理解成它的本体啊,它的这个发起,我们造罪主要是通过贪嗔痴而发起的。具体操作呢是身语意去操作的,或者是身业或者是语业或者是意业,所以说呢就从这个六门呢了知这个所积的这个罪业。
而下面呢就是分别宣讲忏悔的方法,忏悔对境,
【对境是父母、堪布、轨范师等,】
轨范师就是平时所讲的阿舍离,那象这样的话就是堪布、轨范师等。这个忏悔的对境就是说我们向谁忏悔,向谁忏悔呢?就说是可以向父母忏悔,向堪布忏悔,向鬼范师忏悔,本质呢还有向佛菩萨忏悔等等的对境。向父母忏悔的意思就是说,有些是这个违逆父母啊,或者说是这个顶撞父母啊,让父母伤心失望等等,这一切的这种罪业呢可以直接向父母忏悔,以父母做为忏悔境,然后呢就说是来忏悔。还有呢就说是堪布,堪布呢主要是有些地方讲,这个现在来讲堪布主是要一个讲法师的代名词啊,实际上呢堪布就是清教师。清教师主要是讲传戒的人,给自己传这个沙弥戒、比丘戒这些堪布叫清教师。鬼范师就是阿舍离,就是自己所依止的,可以说听法,或者说是这个依止了这样一种上师叫鬼范师,在他面前呢可以这个忏悔,还有诸佛菩萨这些都可以忏悔。在有些地方讲,就说是在六种上师当中呢,专门有一种忏悔的上师,自己有罪业呢在他面前忏悔叫忏悔上师。这个就讲到忏悔对境。
下面讲呢忏悔时间,
【时间即从无始以来到现在。】
忏悔时间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忏悔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积累的业的意思哦,象这样的话就说我们从无始以来已经造了很多业,到现在为止呢就说还在造业,就说还在造下这样一种这个有漏业,或者说是这个恶业,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忏悔的。如果在忏悔的时候呢,能够回忆的自己就尽量回忆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造下什么罪业。不能够回忆的,那就请这些这个具有智慧眼的上师三宝他来帮自己来可以说是这个来发现,然后呢自己呢将这样一种不能回忆的罪业呢也是一一的忏悔。所以说呢这个方面主要是讲这个无始以来这个,无始以来这样一种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不要说无始以来,就说今生当中造了罪业呢,也难以一一就说记忆。所以说呢此处呢提到就是通过这些这个佛菩萨的这个智慧眼发现之后呢,自己也是如实如法的忏悔。
【所忏罪业之本性即十不善业等自性罪,若是出家人,还有不持过午不食等一切佛制罪。】
此处所忏的罪是什么呢,所忏的罪业的本性呢是这个十不善业的自性罪,也就是说这个十不善业的自性罪通于,就说通于这个出家和在家,通于就说一切没学佛的人和学佛的人。反正呢这个自性罪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受不受戒,做了就是罪业,比如说杀人,比如杀生,杀生你受了戒也好,没受戒也好,你是一个信因果的人也好, 不信因果的人也好,反正你杀了就是罪业,旁生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啐为呢这个杀生的这个罪只是我们人才有,但实际上呢就说旁生去杀生他也有自性罪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就说是我们做为这样一种这个在家人或者出家人,象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十不善业的这个自性罪,必须要这个忏悔的。如果是出家人呢还有一些和这些在家人不共的这个,不共的这样一种这个罪业,这个就是佛制罪。佛制罪呢就说是佛陀制定之后就成罪业,不制定就没有罪业的,象这样一种针对佛制罪。比如说过午不食这条戒,过午不食这条戒呢对于这些居士来讲,对于其他的这些这个,对于其他一些世间人来讲的话,他根本不犯这个戒的,他过午怎么吃饭他不会有这样一种佛制罪。但是呢就说是沙弥或者说是比丘他已经受了这条戒律,佛陀已经制定(16分56)了,象如果你过午食,过午吃饭了就要犯这个犯这样堕罪等等。所以说呢象这样一种被?(17分03),没办法,没有守持这个过午不食这条戒的这样一个佛制罪呢,也必须这个要忏悔,还有其他的这些这个很多很多这个堕罪,很多很多堕罪都实际上一个一个都要这个发露忏悔。这个方面就是所忏的罪业。除了这些之外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这个大乘行者,大乘行者还有菩萨戒,菩萨戒呢也有这样一种愿菩萨戒,还有这个行菩萨戒,还有呢就是广大行派传下来的,深深兼派传下来的,或者还有这些各自的支分戒,这些恶做,深深兼派的八十种也好,可以说广大行的四十六种也好,反正呢这些都有。还有呢??秘成(17分37),还有秘乘戒,反正此处所讲的这些所有的这些这个罪过呢都是我们就说所忏的罪业。
【《普贤行愿品》中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在这个《普贤行愿品》在讲忏悔支的时候也是通过这个颂词来进行忏悔的,我昔所造的一切恶业,都是通过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所引发,带动身语意而所生的,所以现在呢就说是了知罪业,了知了这个罪性之后呢,生起了极大的后悔心,所有一切的罪业根本不履藏,根本就说是这个一点都不这个,一点都不履藏,然后呢全部都开始做忏悔,在殊胜的佛菩萨面前呢做这个殊胜的发露忏悔。而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这四个字就不要了)然后呢就是说在包括,(包括这两个字前面呢改成就加一个“行动”两个字),
【行动包括自做或令他做,或随喜他做,(而行动包括自作或令他作、或随喜他作(后面打个逗号)。)】
前面讲了这些说是忏悔的时间啦,忏悔的对境啊,这个地方主要讲这个行动,忏悔的行动。就说忏悔的行动的意思就说并不是说我们忏悔的时候怎么样去做的,但是我们造罪的时候这个行动,这就是说以什么样的行动,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引发的。行动呢包括自作,教他作,随喜他作,就这三类。而我们在造罪的时候,要不呢就说自己亲自去作,比如去杀生,或者就说令他做,自己是一个,就说是一个出家人也好,或者自己是一个一家之主,自己是一个上级等等,自己不做,然后让其他的这个下面的人,这个奴仆啊,眷属啊,让他们去做,实际上呢这个也是一样的。还有呢随喜他作,随喜他作就说自己也没有做,然后呢就说也没有让他做,但是呢别人在做的时候自己生起随喜。比如看到一个人在杀生,看到一个人在杀生的时候,自己也认为杀的好,然后相续当中呢就说生起一种见作随喜的这样一种心态。生起这个见作随喜的心态和真正去杀生一样的,所以说有的时候呢我们应该知道当听闻到这些战争的消息的时候,千万不要随喜。听闻到这些战争,听闻到这些打仗打死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呢啊如果认为打的好,或者说这个方面的话很有可能就造下随喜他作的这个罪业了。所以象这样的话,你虽然没有参与,但实际上呢就是在这个很简单当中,轻轻松松就得到这个杀生,杀人这个罪业。所以包括随喜他作在内的也必须要这个忏悔。然后呢遮障,(遮障前面加几个字,加这个“罪业的作用是”,就是加这几个字)
【罪业的作用是遮障善趣与解脱道,并将我们牵引到恶趣受苦。】
包括自作或令他作、或随喜他作,很有可能就造下随喜他作的罪业了。所以像这样的话你虽然没有参与,但实际上在很简单当中轻轻松松就得到这样一种杀生杀人的罪业。所以包括随喜他作在内的,也必须要忏悔。
下面遮障善趣与解脱道,并将我们牵引到恶趣受苦的一切罪业。
遮障前面加几个字:罪业的作用是,加这几个字,罪业的作用是遮障善趣与解脱道,并将我们牵引到恶趣受苦,这里加个句号,后面的一切罪业这几个字就不要了
这一句主要是讲罪业的作用,罪业的作用是遮障善趣与解脱道,这个是一类,就是说,只要是你造了罪业的话,绝对是遮障善趣的,没办法生到善趣当中,没办法生善趣也就没办法感受善趣的安乐,或者说没办法通过善趣的身体来修持解脱道,还有罪业的作用直接障碍解脱道,比如说我们现在要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或者说现在我们要修持这样一种大悲空性藏的菩萨道,如果说是再再的造业,再再造下很深重的罪业的话,这个就是直接障碍自己的解脱道,没办法现前这个解脱的正道。还有一类是,并将我们牵引到恶趣受苦,罪业和痛苦就直接相连的。在轮回当中,除了恶趣就是善趣。所以说,如果他的引业是恶业的话,直接将他引到恶趣当中去感受这个痛苦的。从这个方面的也可以了知。或者说引业虽然是善业,满业是恶业的话,他在善趣当中还会受苦,因此说我们了知罪业对我们来讲没有任何的这样一种助益帮助,只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痛苦和不方便,或者说是障道因缘等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必须要再再的发露忏悔。下面讲第二种方式,通过四种对治力的方法来忏悔。
【(二)清净方式——四种对治力】
四种对治力也就是说通过四种对治力的方法来忏悔了,现在我们用的最多的也是用四种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对于自己所造的不善业经常生起后悔心为厌患对治力;】
厌患的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所造的罪业非常厌患,一点欢喜都没有,一点都不愿意它待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就像服毒一样,有的时候就把厌患对治力比喻成了知自己已经服了毒药,了知自己服了毒药之后,自己非常厌患,马上就想把这个毒药吐出来。所以说这样一种厌患对治力,对自己曾经造过的不善业,生起后,而且经常生起强烈的后悔心,导致像这样一种佛菩萨,或者前面所讲阿阇梨等等,向他们发露忏悔这样一种罪业,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是厌患对治力,这个方面是忏罪当中非常重要的,极其重要的一点,厌患对治力,如果自己对于以前所造的罪业没有一种厌患对治力,根本发不起猛烈心来忏悔。所以说我们应该通过很多这样一种经教的含义,让我们了知通达罪业是有很多很多过患,所以说相续当中生起极其强烈的后悔心。这是第一种力,就是厌患力。
第二种对治力是
【造不善业之后又精进奉行善法为现行对治力;】
所谓的现行对治力就是通过这样一种修善法现行善法的方式来对治。比如说自己以前造了很多很多不善业,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要把这些不善业清净,怎么办呢?就行持善法。通过行持善法的方式来清净以前的罪业,这个方面叫作造不善业之后,因为他前面有一个厌患对治力,所以说对以前所造的不善业生起极大的后悔心,现在要将不善业这样的罪业彻底清净,清净的直接对峙就是精进的行善法,通过精进的行善法,来将以前的这样一种罪业彻底消尽无余,这方面就称之为现行对治力,现行的意思就是现行善法,造作殊胜的善法,造作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法很多很多种类,在佛经论典当中提到了很多种类,比如说顶礼,像诸佛菩萨做三轮投地,五轮投地这样的顶礼,然后做转绕,转绕佛塔坛城,或者说身语意的所依,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的。然后念咒语通过这样一种有加持力的咒语来清净这个,这是一种善法,通过精进的念诵这些咒语来净罪,然后呢念诵大乘经典念诵这些般若经,或者说念诵这些殊胜的其他的经典,可以清净罪业,还有闻思修行,讲经说法等等,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清净罪业,还有发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善法,对治自己的罪业。还有修空性,这也是可以放在现行对治力当中,所以说这样的现行对治力有很多善法,总之精进的修持具大能力的善法,能力很大的善法时间短力量大,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能够保存多久,所以说,在这个忏悔的过程当中只是选择一些其他一般的善法,力量不大的善法,虽然在忏悔但是不一定能保证自己在死亡之前这些罪能够清净,有时候必须要使用这些加持力迅速的时间短马上收效的这些善法,一一观想一一作意,还有一些密乘当中的,修生圆次第,修持大圆满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现行对治力,来进行清净自己的罪业。这方面必须要了解的。有些时候持佛号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这方面也是念一声佛,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在一刹那之间消尽的,这方面也是一种现行对治力。
下面一种:
【受戒后不再造罪为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也是极其重要的,非常重要。这个就是说,戒后的心。戒后的心就是说,自己在忏悔之后或者忏悔完之后或者忏悔的当时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以后绝对不再造罪业啦!纵遇命难我自己再也不造这的罪业了,这方面叫返回对治力,忏前戒后当中的戒后。受戒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成发誓愿,每天都有一种发誓,自己忏悔的时候,内心当中有一种发誓愿,像这些罪业以后绝对不再造,这方面就叫一种形式的受戒,一种就是这样一种发誓愿或者自己有些忏悔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受戒。受戒之后,自己发愿现在我通过这样一种所依力通过这样一种厌患力,现行力,我相续当中的罪业已经清净了,开始授予新的菩萨的戒体,像这样受戒之后呢,自己发愿以后我要好好的守持第一戒律,不再造这样一种罪业,所以这叫返回对治力。
【依靠三宝与菩提心来灭尽、减轻罪业为所依对治力。】
这样一种所依对治力就依靠三宝为所依,就是自己忏罪的对境的意思。自己忏罪的所依,三宝可以作为自己忏罪的所依。菩提心可以作为自己忏罪的所依,空性可以作为自己忏罪的所依,金刚萨埵或者一切佛菩萨都可以作为自己忏悔的所依。所以说这样一种菩提心或者空性慧等等,有些可以作为所依对治力,又可以作为现行对治力,这两个都是可以做的。尤其有时候讲菩提心的力量,非常的强,通过观实相观察这种罪性,自己观察这个罪业的本性在何处,了知罪业无生,了知它本身空性的缘故,力量是强烈的非常大的。通过这种的方式可以彻底的灭尽,或者说即便没办法灭尽,也可以减轻这个罪业。这方面就是所依对治力,所以说依靠四对治力方式进行忏悔。
有些地方,比如说,前行当中讲,如果在忏悔到时候不具备四种对治力。可以说这样忏悔没办法彻底清净的。没办法彻底清净。或者就是有地方讲,如果使用一般的这样一种四种对治力,如果没有使用菩提心和空性,即便是用四对治力,但是也没办法彻底清净,有这样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在自己造罪的时候,不能这样想,不能这样做首先作意,这个罪业反正可以清净,我现在造一下无所谓。如果这样的话,即便是你用四对治力忏悔,也没办法清净的。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了知,不要认为菩萨道当中密乘当中有很多这些忏罪的方法,现在我造一造也无所谓,反正可以清静,反正可以忏悔的,如果一生起这样一种轻视的心态,生起这样一种不好的想法的话,后面即便是忏悔的时候,也是没办法清净的。这些都是前行当中讲忏悔必须要注意的地方。
【《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指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指虽作不善业亦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指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对治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压制改成胜伏,胜是胜利的胜,伏是压伏的伏,胜伏这个词比压制容易理解一点。胜伏是暂时压住一样,这个胜伏可以把它理解成压住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彻底清净的意思。所以说若具四法的话,则能胜伏所造所造所积累的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为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指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指虽作不善业亦极为精勤行善;就是说虽做不善业精勤行善的意思,应该怎么样正确理解呢,就是说现前我们虽然做了不善业,现在我为了让它清净精进行善的意思,不是说一边作不善业,一边可以精进行善,这方面不是这个地方所讲的现行对治力的意思。有些地方指出,对于一些人,比如说有些人的烦恼特别的粗重,特别的粗猛,或者说一些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造业特别粗重没办法制止这种造罪,对他来讲上还是要鼓励他励力的行持善法,是这样的。
在这个《万善同归集》当中呢,永明延寿大师他就讲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猎人,不是一个猎人,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打猎,造一些罪业。有一次呢,他和其他眷属,带了很多这些大臣去打猎的过程当中,就看到这个佛寺。看到佛寺这个大王马上就下马,然后就是走到这个庙当中,对佛陀恭敬的顶礼,对僧众做供养。当时那些大臣就笑他,就露出这样一种饥笑的神态。大王就看到了,看到之后呢,他就知道他们这个想法,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你看大王你现在在打猎了,打猎的话就是做这个不善业,看到了这些佛塔还要去做供养,还要去做这个善法,是不是根本没有意义,这样的事情。他这个大王知道之后打个比喻,有一个这样一种烧开的,烧的很沸腾的这样的一种铁锅当中呢,它里面有一枚金钱,有一块金钱,有一枚金钱。这样的金钱呢,如果说直接用手下去取的话,能不能取得到呢?他们说不能够取得到,把手烫伤。如果这个时候,往里面加冷水的话,后面能不能取得到呢?他说后面就能够取得到了。实际上我也是一样的,现在这样虽然我处于恶业当中啊,一方面我在造罪业,但是呢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同时也造一些善法来弥补。像这样的话,实际上也是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虽然我没有办法,真正的彻底断净这个恶业,但我现在还是尽量的去造一些善业,这个方面道理上绝对是可以的,这个方面的意思并不是说让我们现在这样做。只不过就是因为世界上很多的众生,他的根性都不一样,如果我们让他,就彻底的让他断净这个恶业,就是不要修善法了,他就是一点善法都不修了。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断绝,我们还是鼓励他们去修一些善法。虽然没有办法像真正的居士,真正的这些出家人,一样的去修持纯净的这个善业。但是对他来讲,对他今生后世仍然有帮助,这个方面是一个意思。在这个地方讲的现行对治力,明显不是这样的意思,只不过看到字句当中有一个虽做不善业,也极为精勤行善,想到这个公案了,讲了公案之后就附带讲一下有这样一类情况而已。
返回对治力指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造罪之戒心。这个就是返回对治力,而戒心呢,就是戒除后面再犯的心。而所依对治力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这个就是所依力。而下面讲第三类呢,是讲净罪的方法,就是第三类的这样的一种方式。
【(三)净罪方法有加行、正行、后行。】
就是通过加行、正行、后行的方式来进行修持。这个地方的加行就是指前行的意思,有些时候加行就是指正行。有些地方是正行方面讲,有些方面加行指前行,此处出现了这个位置啊,出现的这个场合,这个加行就直接理解成前行。就具备前行、正行、后行三者。
【加行时观想无量佛菩萨并皈依。】
这个就是它的加行。加行的时候观想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然后在这个佛菩萨面前做这个皈依。
【正行时回忆一切罪业并怀着追悔之心将自他一切罪业于舌尖上观想一黑团而忏悔,(正行时忆念一切罪业,并生起悔心,将自它一切罪业于舌尖上观想一黑团而忏悔。)】
在这个正行的时候呢,忆念起自己今生当中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心。不能忆念的也应该想,相续当中肯定也具备很多的罪业,所以说对以前所造的恶业也生起后悔心。通过菩提心摄受将自它一切众生的罪业,全部集聚在自己的这个舌尖上面,将所有的罪业观想成一个黑团,然后进行这个忏悔。在忏悔的时候,
【结果从佛菩萨白毫间放光瞬间使罪业清净。】
在自己忏悔之后呢,自己的所依皈依的佛菩萨对境白毫之间,两眉之间这个白毫,白毫之间放出这个光明,光明照下之后呢,触到自己舌尖上的这个黑团,触到这个黑团的一刹那之间,这个黑团消尽,代表这个罪业就彻底清净了,这个是正行的修法。
【后行时观想】
这个时候后面加了屡屡两个字,
【屡屡放射光芒,清净一切罪业,身体变成如水晶球般清净透明。】
正行就是前面舌尖上观想黑团忏悔,后行的时候观想佛菩萨屡屡的放光,然后清净自己的所有的罪业。最后自己身体,可能说是全部罪业全部清净,变成犹如水晶球样清净透明的,内外都是透明自性本体。
【口中念诵《普贤行愿品》或《入行论》中的,】
《普贤行愿品》当中,有个七支供当中有个忏悔文,前面所讲的这个颂词,这个方面念诵也可以,或者念诵诵词,或者念整个《普贤行愿品》进行忏悔也可以。因为在这个里面讲的话,在这个《普贤行愿品》后面,在结束时也讲到,如果有人念诵《普贤行愿品》的话,就是五无间罪绝对清净的,五无间罪也能够清净。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诚信佛语,诚信这个经典的这个真正的金刚语。所以说如果我们一边在念诵,一边在怀疑能不能够清净?能不能够清净?这个方面就不一定清净。如果真正自己相续当中非常坚定一个信解,我通过清净的方式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肯定能够清净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能够清净的话,其它的这些小罪业,其它的小罪业绝对能够清净的,这个是不用怀疑的。以前就是法王讲的时候嘎巴(36:57)堪布他老家就是示现说,这个《普贤行愿品》当中讲的这个清净五无间罪,应该是别时(37:03)意趣吧,应该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功德,法王也是狠狠批评的。像这样的话就是安立在这个课堂上安立,实际上真正念诵普贤行愿品绝对能够清净这样的一种五无间罪。有些地方我记得法王在哪一本书里面,就好像是在《智海浪花》,不是在《智海浪花》,是什么来着?是《窍诀宝藏海》那本书。《窍诀宝藏海》讲的是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教言,那个里面也提到过,当时法王也提到过,提到就是五无间罪的忏悔呢,法王当时在讲这个印度,在讲这个印度的圣地的时候。法王说如果按照这些佛经记载,如果能够朝四大圣地的话,五无间罪也能清净。但是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讲,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就能够清净五无间罪。所以说如果你去朝拜,不去朝拜,反正如果你为了是去清净五无间罪去朝拜的话,你通过清净心来念诵一次《普贤行愿品》,他就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加持力非常大!如果要积累资粮念诵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如果要清净罪障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所以说好好的念诵可以《普贤行愿品》这个可以,或者念诵《入行论》当中所讲的这个颂词。我与十方,应该是于不是我和的意思。就是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我于十方佛,我在十方佛面前,在具有菩提心的大悲诸圣众面前,合掌如是的起白,起白就是下面的这样一种忏悔文。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就是无始轮回起,从无始轮回在现在的话,在今生或者他生,以无知就是不了知,这样的话就是犯了很多很多的,这样一种自性罪、佛治罪。或者说自己劝别人做了很多的罪业,或者通过愚痴所牵引,随喜别人所做这样的一种罪业。这个愚痴所牵呢,就认为随喜应该是没有罪过,这个是明显的愚痴所牵引。所以说以前通过愚痴牵引,也随喜别人做了很多的很多的,这样一种不善业。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现在呢通过这些佛菩萨、大恩上师的恩德呢,现在都知道了以前的这些都是罪业。见此罪过后呢,对佛诚忏悔,所以这个“诚”字很关键,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诚心诚意的对佛忏悔。不能够说是口头上说忏悔忏悔,实际上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发露的心,根本没有想忏悔的心,这个是不行的。相续当中的一种后悔心越大,它就是忏罪的力量就越强,相续当中的后悔心越弱,他忏悔的力量就越弱,所以说这二者之间呢,相续当中的后悔心越大,他忏罪的力量就越强。相续当中的后悔心越弱,他忏悔的力量就越弱。所以这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同的力量。
【惑催身语意,于亲及父母,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惑”就是烦恼,通过烦恼来催动。自己身语意的烦恼是前面所讲的贪嗔痴,贪嗔痴催动自己的身语意,对于亲人、父母、师长、其他人造作了很多很多伤害。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因为以前自己犯很多很多的过失,导致现在我变成了一个有罪的人。一切难以宽恕的罪业现在都在佛面前忏悔,全部都在佛面前一一地发露忏悔。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他是大悲心和智慧彻底圆满的,我们在佛面前忏悔的时候,佛陀绝对不可能说:“你这个罪业是不能忏悔的”或者“你这个罪业不能忏悔”,这样的话绝对不会讲不会说,只不过我们自己能不能放得下,我们自己真正愿不愿意忏悔,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我们现在对于大慈大悲的佛陀,这样发露忏悔,肯定能够清净自己的罪业。这方面是种缘起,这种缘起实际上就是我们相续当中发起的这四种对治力,对于佛菩萨真心诚意地去祈祷哀求的话,在这样的过
程当中就能够清净。
有些地方讲“如果真心诚意地忏悔,一次做忏悔,千劫的罪业也可清净。”这方面是讲忏悔的功德。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罪业没有什么功德,但是能够清净是它的功德。”这个意思就是说罪业是可以清净的。所以如果我们要去忏悔的话,就可以清净这个罪业。
【之后分别观察罪业之本体住于何处,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入定,则可清净罪障。】
这就是说无相忏悔。无相忏悔是说念诵完这些忏悔文之后,自己安座下来。安座下来的时候,分别观察罪业的本体住于何处。我不是造了很多罪业吗?造了很多罪业,这个罪业的本体,如果真正有实体的话,如果真正有自性的话,它应该在我的身体或者在我的相续当中,在某一处安住。但是将自己的身体一一观察,然后将自己的心一一观察,观察完之后,根本找不到一个住处。也就是说罪业如果真正有本体,应该找到一个住处。但是在自己的身体内外、身心内外一一观察,根本没有住处。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它无自性,没有一个真正的住。“没有一个真正的住”意思就是说,不可能有一个真正的身。如果它有真正的住一,肯定有个真正的身;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住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没有真正的生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灭。所以没有真正的生住灭,它本体就是无自性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生的时候无自性生,灭的时候绝对是无自性灭。只要我们观察罪性本空的话,这样就可以认知到它的状态。认知到它的状态之后,也可以刹那之间清净很多罪障。
这方面必须要引用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中观的观察理论,通过中观观察的理论,一一观察的时候就能得到:罪业绝对无自性。尤其是缘起因,前面我们讲过,缘起因观察的时候非常殊胜、非常方便。罪业是缘起和合而有的,不管是身业语业和意业,都必须观待缘起,观待自己的身体、烦恼、对境等等。这些因缘和合之后,我们说:“你造了罪业了”,比如说杀生,杀生是通过自己的手拿刀子然后去把别人杀死,杀死之后,通过很多很因缘结合之后,最后安立这个结果就叫作“你犯了杀生罪”。我们说你犯了杀生罪的时候,观察它是怎么样来的,就通过很多很多因缘集聚而来的。
任何一个法,只要是因缘具备的任何一个法绝对无自性,周遍无自性。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罪业无自性、语业无自性、意业无自性。无自性我们了知之后,就了知它的罪性本空。这方面能够安住的话,就可以极大地清净罪业。所以观察罪业和得到定解,“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入定”,安住于犹如虚空一样的境界当中,则可清净罪障。
如果真的现见实相的时候,现见实相的时候就像冈波巴大师讲的一样,即便你的罪业像须弥山王一样高,在你见实相的同时,刹那间彻底销毁。现在我们没有证悟实相怎么办?随顺实相去观修啊!现在我们通过分别心,随顺实相去观修这个空性,观想罪障本空,它本身也是一种现行对治力。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可以清净罪障。
【《十方广经》中云:“谁人若欲忏罪净,身体端直观真义,真实义中观真义,若见真义则解脱,此乃殊胜之悔净。”】
了义经典当中讲,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忏悔罪障,令罪障清净,身体端直观实相,身体端直观真义,观察一切万法的真实义。“真实义中观真义”就是胜义当中去观察一切万法的真实义,观察这个罪性的本性。若这个时候如果见到了一切万法是真实义的时候,就解脱一切罪,这个就是殊胜的忏悔。通过这个方面,就可以将一切的罪业忏悔清净。这是一套观想或者忏悔的方法。
下面是另一种依靠上师来清净罪业的方法。当年上师在讲的时候,这一段也是实际带着我们开始忏悔。
【阿阇黎宣说罪业之过患,】
首先是阿阇黎上师在宣讲业罪的过患,令弟子生起忏悔之心。
【弟子顶礼、供养,披单搭在左肩,】
然后弟子的行为必须要恭恭敬敬的,首先对于上师或者三宝所依恭恭敬敬地顶礼,然后做这些供养,将披单搭于左肩,把右肩露出来。
【祈祷净除我的罪业。随即让弟子皈依、发心后观想罪业集于舌尖,(然后向上师祈祷,净除我的罪业。皈依、发心后观想罪业集于舌尖,)】
上师带着他们开始对于十方诸佛皈依,然后开始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弟子开始观想自己以前无始以来造的一切罪业,全部聚集在自己的舌尖上面,然后开始念下面的忏悔文。
【念诵三遍“我曾于三宝、堪布、阿阇黎、父母以及其他众生前以贪嗔痴所造的一切罪业,今以改过自新之心,于住于十方的佛菩萨前受持菩提心,为获得正觉菩提而发露忏悔,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就犯”。】
然后弟子这位忏悔者他必须要这样念诵,首先是发露,发露的时候对于在三宝面前造的这些罪业,乃至于在其他众生面前通过贪嗔痴所造的这些罪业,现在通过改过自新之心,就是一种厌患对治力。“于住于十方的佛菩萨前受持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受持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巨大力量也可以作为忏悔。然后现在是为了获得佛果,发露忏悔以前的罪业,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就犯,这样念三遍。
【之后上师让弟子观修空性片刻。(后观修空性片刻。)】
然后念完这个祈祷文之后,开始安住于空性当中,安住于罪性当中,就是罪业它的本性当中,安住于空性当中片刻。
【又观想佛菩萨心间放射白光净除身语意之罪业。】
从空性当中出来,然后再观想安住十方的佛菩萨,他们发光照到这种罪业当中,解脱一切的罪业,一切的罪业瞬间当中得以清净。
【之后上师问:“你清楚自己的罪业吗?能否发誓再不就犯?”】
上师他做了事情要问这些弟子:“你清不清楚自己所造的罪业?你
能不能发誓以后再也不犯这些罪业?”
弟子要这样回答
【弟子回答:“我已清楚自己的罪业,并能发誓再不就犯。”】
对于自己的罪业非常清楚,现在忏悔之后能够发誓以后再也不再犯了。
【上师说,“如此便能净除罪障。”】
上师说,如果这样的话就可以清净罪障了。
【弟子说:“感谢上师赐予忏悔的机会。”】
最后弟子感谢上师,所以弟子要说:“感谢上师赐予忏悔的机会”。
这方面通过依止上师的方式,以上师阿阇梨他引导,令弟子清净罪障。
下面说第四种方式
【(四)依此可清净罪业之理:《弥勒狮吼声请问经》中云:“愚者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
就是说愚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都会造罪,但是造完罪之后如何处理,忏不忏悔明显分别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真正的愚者,一方面他会造罪,造罪的本身他就是愚者,但是他造完罪业之后不知道忏悔罪业,这个是愚中之愚,最极愚痴的就是这样的,还认为自己了不起,还认为自己很清净,这就是愚中之愚。所以说,不知道忏悔罪业,这个就是愚者。
“智者忏悔罪”,这个意思就是说智者也会造罪,从这个侧面来说,他是一个愚者。但是他造完罪之后,他知道这个罪业不对,他会立即忏悔,不与业同住,不与这种罪业共住同住,这方面就是智者的行为。
《三摩地王经》当中也讲过,能够恒时不造罪的人是智者,叫作恒时守持佛幢之人,高举佛幢之人;造罪之后能够忏悔也是智者,他是一种摧毁魔幢之人。这两种都是智者,一种是恒时不造罪的,一个是造罪之后忏悔。所以一个叫作持佛幢者,一个是叫摧毁魔幢者。造罪之后去忏悔,将这个罪业清净,这个叫作摧毁魔幢者。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智者,应该力励地忏悔。
【《广戒经》中云:“何人造罪业,依善可清净,如日月离云,照亮此世间。”】
任何一个人造罪业,依靠善法,修持这些善法可以得清净。好像日月离开云之后,能够照亮整个世间。这个云比喻成罪障,当罪障遮住日月的时候,这个世间就是黑暗的;如果日月离开了云,这个世间就是光明的。所以罪业就比喻成云一样,如果我们的罪业存在,我们的这种空性慧等等佛法功德无法显现。如果清净之后,就好像日月离云一样,可以显明一些功德。
【《佛藏经》中云:“纵杀父母与缘觉亦可依修空性而解脱。”】
即便是以前杀了父母或者乃至杀死了缘觉,也可以依靠修空性而解脱。这主要是五无间罪中的三种——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缘觉可以说是阿罗汉。像这样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的罪业也可以通过依靠空性而解脱。这也是讲到了修空性的巨大利益。在大乘《业障经》当中也是讲过以前的勇士、比丘还有无垢光,他们造下了淫欲的根本戒、杀人的根本戒,然后后面通过大菩萨的这些善巧方便,显示神通,生起信心之后,给他宣讲空性的法门,然后彻底清净罪障,现在已经成佛了。现在在一个世界当中已经显现了佛果。这方面就说明修空性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
【《业分辨经》中云:“造极难忍业,谴责己可轻,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
如果造下了极为难忍的恶业,极为难忍的恶业就是非常严重的罪业,“谴责己可轻”,谴责自己,猛烈地谴责自己,这么做可令罪业清净。“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如果在谴责自己的基础上,猛力地忏悔,这个就是现行力,戒犯是返回力,像这样通过这个方面就可以将罪业根本彻底拔除。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想从罪业的本性中脱离出来,这些方便必须要依靠的。
【《亲友书》中云:“何人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乐生同。”】
任何一个修行者,以前如果是极为放逸的人,“极为放逸”的意思就是造下很多罪业,“尔后行为倍谨慎”,在之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失,然后行为倍谨慎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始忏悔,然后开始处于谨慎之中,开始修行佛法。“如月离云极绚丽”,就好像月离开了云彩之后极为美丽一样,“难陀指鬘乐生同”,这就是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是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的真实的例子。
难陀就是前一阵子上师讲广论的时候也讲过,贪心极大的佛陀的弟子,刚开始的时候贪著妻子,虽然身体出家,但一直想逃跑。想这样一种人,后面被世尊调伏。“极放逸”就是他以前极其放逸,极度放逸,出家之前贪著妻子,甚至于他妻子说,你出去给佛陀供养,我画的眉毛没有干之前你必须要回来。这么听妻子话的人,出家之后还是一直想逃跑,非常放逸。后面见到了天宫,见到了地狱,这样之后他就知道整个轮回没有意义,他的行为就非常的谨慎,成为守护根本第一,最后获得罗汉果。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指鬘大家都知道,就是鸯觉魔罗,鸯觉魔罗他以前在被佛陀调化之前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最后依靠佛陀的调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自己跟随佛陀出家,最后证悟了罗汉果。这就是嗔心极大的指鬘。
乐生贪心大或者嗔心大都可以说。乐生是怎么样一种公案呢?乐生的淫欲心极重,是淫欲心极重的一个人,为了和其他的女人做不净行,将自己的母亲杀生,是这种贪心也大、嗔心也大、愚痴也大,他自己刚开始行为非常放逸,后面受到佛陀的调化,他自己精进修持升天,升了天之后,以天人的身份获得见地。
《亲友书》当中还讲未生怨王阿阇世,阿阇世他也是杀了父亲,然后造下五无间罪,通过佛陀的调化修空性,他自己获得菩萨果。
在四个例子当中,难陀和指鬘这两个获得罗汉果;未生怨王获得菩萨果,乐生生天之后获得见地果。这些都是###55:53,当然这四个例子只是在佛陀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极其稀少的例子,只不过是说明一个问题而已。
所以以前如果我们极度放逸的话,我们没有放逸到这些程度,没有放逸到杀母亲的程度,没有放逸到杀父亲的程度,没有放逸到像指鬘一样,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的程度。但是如果现在我们的行为开始倍加谨慎的话,也可以从这种烦恼,从这样罪业的本性当中脱离,也能够获得殊胜的大乘道果。这就是佛法不共的力量。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十三品当中前面已经通过四品的内容宣讲出离心的修法,出离心修法必须要在相续当中真实地生起,否则的话没办法进修上上的次第,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引导我们对轮回心生厌离,讲完四种厌世心的修法之后,进一步针对大乘或者密乘的行者如何顺利地获得道果而宣讲了依止善知识的方法,这个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内容,然后又宣讲了大乘皈依的方法,宣讲了生起菩提心的近取四无量心的修法,现在开始宣讲一切大乘的精要菩提心生起的次第,菩提心的生起次第现在也是进入到前行、正行、后行的修法当中,现在正在为了生起菩提心而作准备,现在主要是为了集资净障而修持七支供,七支供当中有七支,前面已经讲完了顶礼支、供养支、忏悔支,这三支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
己四、随喜支:
众生无量之福德,恒时我诚作随喜。
这一支当中主要是讲随喜,随喜的修法在大乘当中或者在整个佛法当中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大乘的随喜或者随喜支它的修法或者它的所对治它也很必要,第一个可以对治相续当中的严重的嫉妒,相续当中生起嫉妒心就没办法真实的修道,所以对治这样种嫉妒。然后通过随喜支可以无勤地生起很多的功德、很多资粮,作为大乘行者来讲必须要圆满成佛的功德资粮,佛陀他的功德福德是无有边际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使用一些善巧方便,而随喜就是一种善巧方便,不需要勤做或者只需要少少的勤作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资粮的方便,就是随喜,从这个方面也必须要了知心性休息的。
此处讲众生无量之福德,众生无量的福德,恒时我诚作随喜,这个里面就讲了很多殊胜的关要:第一个方面就是讲可以说所随喜的对境,这个地方讲是众生,众生有无量,在无量众生当中他所修持的善根所获得的福报也是无量的,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对于无量众生的福德进行随喜,当下就获得了无量的功德。
还有一个我们知道随喜支当中是不是单单对于一般的众生作随喜呢?实际上不是对于一般的众生作随喜,在此处所讲的随喜的对境它有五类:凡夫众生这是一类,声闻缘觉有学无学这个方面加起来就是三类,然后再加上一切菩萨的功德,这个是一类,一切佛的功德是一类,所以总共是五类功德。五类功德在此处只是以众生作为例子,以众生为例而宣讲必须要随喜的意思。所以这个方面讲到了无量的功德,随喜的时间是恒时,恒时就是要经常修持这样一种随喜,如果能够一念随喜他当下就能够获得很多功德,如果能够恒时随喜,他就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方面讲恒时,然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随喜呢?诚,诚的意思是非常真诚的意思。真诚鉴别了一些口头上的随喜,或者浅层次的随喜,口头上的随喜有的时候听到别人或者看到被人做些善根的时候,只是口头上说自己随喜、我随喜等等。实际上内心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随喜的心态。所以这个方面一直强调了诚作随喜的含义。
还有一个随喜的意思是怎么样呢?我诚作随喜当中的随喜,随是跟随的意思,跟随什么?这个方面跟随善法,跟随福德善根,跟随别人所造的福德善根而生起欢喜,这个叫作随喜。
当然也有些是跟随别人的恶业而生欢喜的,这个是对于恶业的随喜,此处主要是对于一切种类的善业,一切种类的福德,跟随这个善根而生起欢喜心,这个方面叫作随喜,前面我们讲了如果真正能够生起这样种随喜的话,绝对可以无形积累很大的资粮。
【若诚心随喜自性善法,则能获得同等善根,并且具有无量福德。】
如果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地随喜自性的善法,自性的善法意思就是真实的善法的意思,这个善法就是真实的善法,并没有夹杂其它的恶业,没夹杂其他的不善的心态在里面,所以我们所随喜的对境一定是要随喜善法,不是说随喜别人的恶业,随喜别人的痛苦,不能够从这个方面去随喜。
只能获得同等善根,如果自己真实地生起这种随喜的心态的时候,就能够获得对方相同的同等的善根,获得同等善根,并且还具有无量福德,对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大概作过分析,获得同等善根的,因为我们随喜是五类,有佛以下的凡夫众生以上的,我们对佛作随喜是不是同等获得和佛一样的善根?随喜无量菩萨的功德是不是获得像菩萨一样的善根,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主要是跟随自己的境界,如果自己的境界能随喜者他的境界超过所随喜者,我们所获得的善根就不是同等善根的,要超过他的善根,比如说一个众生他没有通过菩提心摄受,没通过三轮体空的方法来造一个佛塔,我们发了菩提心或者有求解脱心、或者有空性慧,我们是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随喜他造佛塔的功德,我们自己可以通过相续当中定解或者能力增上是缘故,就能够获得超胜他的善根。
如果我们所随喜的对方境界和自己平齐不相上下的话,自己随喜他的功德就获得同等的功德。如果我们所随喜的对境是超过我们的佛、菩萨或者声闻缘觉有学无学的功德,我们随喜的时候就没办法获得他们同等的善根,这个方面怎么安立呢?主要是在随喜佛菩萨的功德的时候相应于你自己相续当中的功德,在随喜佛的时候你获得这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就知道获得同等善根是从一个不要勤作这个方面宣讲的时候他是获得同等善根,实际上详细分类的时候有这样三等,具有很大的福德和功德。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
三千须弥就是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很高,在世间当中是最大的器世界的标志,三千须弥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须弥山,因为一个世界一个须弥山,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一千座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它须弥山很多,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可以称量,但是一念随喜的善根没办法称量的,从这个方面要教导要鼓励我们经常对于其他的众生深深随喜。
【深深思维此理而诚心随喜】
我们所随喜包含自己所造善根在内的一切善根,一方面平时我们说要随喜他人善根,但是随喜自己的善根也是可以的,比如说这个方面随喜的善根以前我们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一个自随喜和他随喜,自随喜就是对于自己以前所造过的六度所修过的善法生起一种欢喜心,生起欢喜心他才愿意继续做下去,如果自己对于以前所造的善根不生欢喜,或者生起忧悔心,他就没有兴趣再做下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善根生欢喜随喜主要是能够认可自己的真正的善心和善业的修法,然后继续去修持。对于他人善根的随喜,灭除嫉妒心,非常认可别人一种善根的方法。
【《普贤行愿品》中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方面讲到了十方一切,并不是随喜小范围的众生,而是十方一切,十方一切代表所有的种类,诸众生这几个字主要是讲五类所随喜境当中的第一类,就是平凡众生,平凡众生就是一般世间上的人,他有善心或者他有善行,或者一些外道他也有一些功德,有漏的功德等等,这方面就是一切世间众生。或者世间众生当中也包括了入了佛法当中没有获得圣果的众生,比如小乘的资粮道、加行道的众生,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的众生,这个方面呢就说世间所摄的。他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说自己呢也要只要是善法,只要是真正的福德安乐,自己就可以去随喜。下面讲二乘有学及无学,二乘就是指声闻乘,缘觉乘,统称叫小乘。就说是他们也有这样一种这个有学道和无学道,这个有学的二乘的有学呢是这个第二类,二乘的无学道呢是第三类,就是说二乘的这个有学呢,有些地方不曾取这个,不曾取缘觉他也有学,但是有些地方曾取缘觉乘他也有学,但不管怎么样,反正是这个声闻乘他肯定是有有学的,就是从这个地方预流相一直到这个阿罗汉相之间呢都称之为有学的。还有无学呢就是指缘觉乘的罗汉果和声闻乘的罗汉果,对于他们相续当中所获得的人我功德,超出这个世间的功德,灭除烦恼障的功德,这些方面呢都要做这个随喜。第四类呢是一切如来,一切如来就说是这个已经圆满了一切断证的功德,然后呢就说普于一切世间降大法雨,所以说对于一切佛的功德呢也要随喜。第五类呢是于菩萨当中的菩萨,菩萨呢就说有一地到十地的圣者菩萨,如果前面诸众生当中,如果不包括这样一种这个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呢,就是此处于菩萨当中呢可以包含这个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他们的功德,所有一切种类的功德皆做随喜,没有一个遗漏的,全部都做随喜。所以象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因为可以说一般的善根呢他可以获得以后的安乐,圣者的善根呢他已经超载了轮回,或正在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一切呢都是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利益的这样的善法和功德,所以说必须要做随喜。
下面讲第五支呢就是请转法轮支:
己五、请转法轮支:
为度一切诸众生,请转无上妙法轮。
【观想:如佛陀出有坏成佛后不说法经梵天供养法轮祈求而说法一样,自己也于上师善知识前祈请说法,《普贤行愿品》中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以此净除舍法罪障,从今起生生世世自心不离正法传承。】
为什么我们只要就说是只要修持请转法轮这个修法呢,我们就知道就说佛陀发心学佛修道成佛,他是唯一受了什么呢,实际上他是为了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最直接的方便是什么呢,度化众生最直接的方便就是传法。就说佛陀有很多这样一种度化众生的事业的这样一种方便,很多事业,很多方便,但是呢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就是出世为众生宣讲正法,让众生了知取舍之道,了知修道之道,所以说最后就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法而获得这个寂灭,烦恼获得暂时解脱究竟佛果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佛陀获得佛法当中最殊胜的事业就是这个转法轮。现在呢我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或者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呢请转无上妙法轮,祈请佛陀,祈请善知识转动无上的这个殊妙的这个法轮。相和于不动众生的根啊,就说根据意乐,如果是小乘的,就转动这个小乘的法轮,如果是波罗蜜多乘的这些所化呢,就转动这些六度四舍的法轮,如果是灭乘的根性呢,就转这些四部于部的无上瑜伽部的法轮。反正这个方面呢我们所劝请的是这个安住于十方一切刹土当中的所有的佛陀,或者是一切有能力转法轮的菩萨,一切的善知识等等。反正呢是这些持教的这个教主,持教的这些大德呢都有这个转法轮的能力,就请他们呢转动无上的法轮,然后呢就说利益一切世间的众生,这个方面呢就说自己必须要这样去劝请的。因为很多世间上的这样一种缘起就是这样的,如果是劝请就说很多佛菩萨或者很多大德,他就会做这个事情。如果不劝请呢,他就认为众生没有意乐,众生没有意乐呢他就说传法也没有什么大意义,所以说呢不一定转法轮。在这样一种前提下面,在这样一种缘起当中呢,我们必须要主动去修持,请诸佛转无上法轮这样一种请转法轮这样的修法。
下面具体讲
【观想:如佛陀出有坏成佛后不说法经梵天供养法轮祈求而说法一样,自己也于上师善知识前祈请说法。】
佛陀比如帝释导师释迦牟尼佛呢在这个金刚坐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就说七七四十九天当中呢没说法,这个时候呢就说是帝释梵天然后呢天天的供养这些这个殊胜的缘起,供养法轮,乞求这个世尊宣讲正法,后面呢就说世尊通过这些这个大梵天为主的一切众生的劝请,然后呢首先于这个鹿野苑对五比丘开始这个宣讲正法。所以那个时候有了法宝,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僧宝。同样的道理呢,自己也于上师善知识前乞请说法,此处呢主要是以自己现前的对境,啊自己现前的对境,自己现前的对境呢,自己有上师有善知识等等,他们是有能力守持佛陀教法的,有能力传法。所以说呢如果说这些上师,善知识通过众生的随行不愿意说法的时候,或者说是这个为了使,为了使突出这样一种教法的珍贵啊,为了使这个听法者对听法生起一种殊胜的需求心的缘故呢,故意不说法。故意不说法,自己必须要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去这个殷勤的劝请,殷勤的祈祷上师善知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来宣讲这个正法。这个方面主要是以这个自己现前的对境上师善知识为依的。
还有呢在真正劝请法轮的这个修法当中呢也包含祈请十方一切诸佛一起转法轮,所以说呢这个方面我们就说对于自己面前的上师善知识有能力的时候,或者说机缘成熟的时候呢经常要劝请转法轮。如果说是自己没办法现前的这些佛菩萨怎么办呢,就观想,就意幻的这个观想,观想自己化身无数,然后在每个佛面前去劝请他们转法轮,就这个意思。
【《普贤行愿品》中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就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是这样讲的,十方所有世间灯,世间灯就是讲世间的明灯,世间的明灯呢就是讲这些这个佛菩萨等等,已经彻底的获得殊胜的功德的这些师父。最初成就菩提者呢,就说在这个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呢,马上就要劝请,很多地方讲在这个请转法轮的时候呢,就是这个佛刚刚成佛,刚刚成佛的时候呢还没有准备传法的时候呢,自己马上就开始马上要这个要去劝请,现在在十方一切刹土当中呢有无量无边的佛正在成佛,就现在我们在讲这句的时候呢,也有,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很多佛在,正在成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幻化无量无边的这样一种这个身体,然后呢拿这些法轮,拿这样一种海螺,在每一尊刚刚成佛的世尊面前呢,供养这样一种法轮和海螺,然后提醒他们呢马上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转无上妙法轮,就是这样呢马上就可以观想的。我经一切呢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呢马上开始传法。它的功德,或者说它的这种殊胜的必要性呢,
【以此净除舍法罪障,从今起生生世世自心不离正法传承。】
通过殷切的劝请诸佛转法轮的这样一种功德呢,可以清净自己曾经造下的舍法罪,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舍法罪很容易造下的,就说有的时候忏悔的时候很难忏悔。此处呢无垢光尊者讲,如果你能够真正的修持请转法轮这个修法的话,可以清净自己曾经造下的舍法罪障,所以说呢必须要就说殷勤的修持。
还有呢从现在开始到生生世世时候之间呢,因为自己殷勤的劝诸佛转法轮,劝善知识轮法轮的缘故呢,自心呢也不会离开正法,恒时的相遇正法,恒时的安住正法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这个请转法轮的这个功德是这个非常殊胜的。啊就说很多大德呢他就说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呢,我们就知道从他的事业,从他的发心看得出来,他唯一的目的是什么,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法,为了这个珍贵的法能够传递下去,为了传递下去。为了这个正法能够传递下去呢,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其它的这些财产,不顾惜其他的这些眷属,反正只要是法能够传下去,只要是这个法不间断的能够传下去,然后呢他什么都不顾的,然后呢我们就知道有些大德就是这样的,知道这些大德的行为之后呢,我们应该如是发愿,如是这样一种发愿,就是跟随发愿。我们就说是这个正法传到我们现在这个我们的手上呢,或者传到我们这一代当中,如果我们不精进,令这个正法在我们这一代当中断灭了,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说为了让正法不断灭呢,一方面自己要精勤的听闻,精进的思考,精进的去实证,精进的闻思修。一方面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呢,一定要为众生呢开示这样一种法轮,不要让这个正法呢就说是这个因为没人讲的缘故而中断,这个方面就是不好的。所以说我们要跟随很多大德的这个行为呢,为了这个正法的缘故呢,其他的都不顾惜,唯一的是为了这个正法的流转,啊这个就讲了第五支呢请转法轮支。
下面就讲第六支是请不涅槃支,请不涅槃支呢讲到:
己六、请不涅槃支:
乃至有海未空间,祈请住世不涅槃。
【犹如昔日珍达居士祈请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涅槃一样,所有世间界中安住的一切出有坏佛陀、上师善知识最后准备涅槃时,我们应祈请他们乃至轮回未空前长久住世。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以此可净除短寿、横死、他人害命之罪业并且获得长寿。】
请不涅槃呢就是祈祷安住世间的诸佛菩萨,还有这个善知识,如果说是这个,或者因为弘法利生的事业圆满了准备住涅槃也好,还是说因为这个所化的这个弟子,就说是这个,就是经常处于邪心当中,经常不安住正法,生起厌离想涅槃也好,不管怎么样呢,现在自己观想化身无数身体,然后在他们面前呢就说祈请住世不涅槃。就说祈请住世不涅槃,它的的时间是多长呢,比如说祈请你两三个月,或者说祈请你一两年就住在世间,不是这样的。己六、请不涅槃支:
“乃至有海未空间,祈请住世不涅槃。”经常不安住正法生起厌离想,涅槃也好。不管怎么样,现在自己观想化身无数身体,然后在他们面前祈请住世不涅槃,不涅槃时间是多长呢?比如说祈请两三个月或者祈请一两年住在世间,不是这样的,乃至有海未空间,有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如今的世界当中,我们祈祷一个善知识住世,祈祷你乃至有海未空间住世,祈祷你百劫住世,祈祷你永久住世,我们也知道这个肯定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善知识或者佛陀显现在这个世间绝对是观待众生的根性的,现代众生的根性最多百岁,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观待所化众生,善知识的寿命也不可能显得特别特别的长久。但是我们在祈祷的时候,必须要这样真诚的,从内心当中发起这样一种心,在讲的时候,也要请善知识住世百劫乃至与虚空未尽期间住世,必须要这样观想和祈请
有海,就是三有的大海,实际上就是指轮回,乃至于三有大海,还没有干涸之前,或者乃至于整个轮回没有空尽之间,祈请大德住世不要涅槃。大德住世和大德不住世完全不相同,有些大德住世他就能够广作弘法利生的事业,直接饶益不可思议的众生。有些大德住世不说法,即便大德住世不说法,也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有些大德住世的时候,只要住世一天,就可以对整个世间的人民后者说众生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看不到这个大德在世间又没有说法或者做什么事情,他能够对众生做什么样的利益呢?但是我们就知道佛陀,他的功德乃至出入息利益有情,就是说他在这个出息入息的时候也是能够利益众生,他有这个能力的,大菩萨也有这个能力,他的发心不可思议,证悟法性的这样一种方便,不可思议。所以说只要能够住世绝对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众生,从这个方面讲的,必须要殷勤的祈祷一切诸佛住世不要涅槃。
【犹如昔日珍达居士祈请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涅槃一样,所有世间界中安住的一切出有坏佛陀、上师善知识最后准备涅槃时,我们应祈请他们乃至轮回未空前长久住世。】
在这个地方,佛经当中讲的非常明显,或者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以前珍达居士他在听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准备涅槃的时候,马上祈请佛陀永久住世,佛陀因此而又安住了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才趋入涅槃的,所以我们知道居士祈请缘起成熟之后呢本师会住世的,还有以前讲过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准备涅槃的时候,他的侍者额色喇嘛,他也是祈请麦彭仁波切住世,麦彭仁波切也因此而多延长一段时间住世的,这个方面也是这样。所以说,这些大德观待所化众生的意乐,如果说真的有人殷切的祈情的话他们就会住世,乃至于多住世一天,绝对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典范,一个例子,一个榜样。所以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观想在所有的世间界当中,有很多很多佛陀很多很多上师善知识在作弘法利生事业,当他们最后准备涅槃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效仿珍达居士一样,祈请他们乃至于轮回未空之前长久住世常转法轮,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修持这样一种请不涅槃支。
【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诸佛如果他自己想要趋入涅槃的时候,马上我自己就要去祈请,现在我们就可以观想了,并不是讲我们下课之后才去观想,现在在很多刹土当中很多佛肯定也有这样一种意乐,正准备趋入涅槃,现在我们就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呢,诚心诚意的在想要去涅槃的佛面前作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就这样祈请,祈请的时候观想这些佛陀悦意的同意,真的就又开始住世。这方面就必须要这样观想的,他的功德利益是怎么样的呢。
【以此可净除短寿、横死、他人害命之罪业并且获得长寿。】
他的功德利益很大的。因为这个时候是祈请诸持教大德,祈请一切佛菩萨永久住世的缘故,所以也可以尽除自己因为以前杀生或者其他因缘而导致的今生当中短寿横死的这些因缘,当然现在还没有显现,没有显现,如果现在真正这样劝请的话,可以从短寿的灾难当中脱离从横死的灾难当中脱离,其他的这些罪呀,翻车啊等等,这方面都是属于横死,从这样一种脱离。他人害命之罪业,还有就是说通过其他人伤害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罪业中获得一种脱离,并且获得长寿的这样一种果报,即便是今生当中业已定没办法改变,但是如果今生当中自己再再的祈请不涅槃的修法的话,在后世当中,绝对可以遣除这样一种短寿横死或者长寿的这样一种果位这样一种殊胜的功德,绝对可以获得的,下面讲第七支回向支分二
己七(回向支)分二:一、善根回向菩提;二、回向之本体。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首先讲第一个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根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
以此善根愿诸众中的此字就是讲顶礼支乃至于请不涅槃支中间的一些善根,这个中间的善根实际上可以代表一切菩萨的修法,一切的善根在内,反正就是所有的一切善根就是在此处所讲的以此善根,在回向的时候必须要善巧,如果不善巧的话,自己辛辛苦苦做很多的努力,最后就成就一个微小的果报。比如说一个人他发心建一个很大的经堂,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费了很多很多的力量,最后他发愿说自己消除今生当中的一些贫穷,然后呢获得安乐,如果发愿这个的话,这么大的一种辛苦,最后就获得了现实当中的一点果报而已,这就是没有善巧回向的缘故。反方面来讲,如果自己是对一个佛像或者单张乃至于小*头,这方面一个善根如果能够善巧回向一切众生能够成佛,这个善根马上就辗转无尽了,没办法穷其边际的,这个就是具备了善巧方便,一个菩萨他相续当中的善巧方便越广大,积累资粮的速度就越快,获得善根就越众多。反方面,如果自己在学佛过程当中,智慧非常的狭隘,心又很狭隘,这个时候即便是他再再做回向,这个时候它的效果或者说所得到的功德利益都是非常微弱的,也就是说既然在这个道当中,再再学习了,必须要掌握这种善巧方便,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陀的果位,这个就是最殊胜的回向。此处也讲了是最好的回向,就是这种回向。
【以希求圆满菩提并且成为菩提心之因而回向自他之善根。】
这个地方讲要希求圆满菩提。我的善根是为了希求圆满菩提的,而且能够成为菩提心的因,我这个善根要在相续当中再再地生起来菩提心或者说从度化众生这方面讲是菩提心的因。一方面希求圆满菩提这个是主要相合自利方面的。然后菩提心之因呢,是相合于利益众生方面的,反正合在一起讲也可以,分开讲也是可以的。总之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希求佛果,以这样一种心愿去催动或者回向是最殊胜的,所回向的是自他的善根,自己的善根再再做回向,他人的善根再再做回向,因为有些众生他不懂怎么样回向,不懂怎么回向的话,如果自己有能力就把一切众生的善根自己摄集起来,然后呢替他们做殊胜的回向,或者将自他的善根供养给上师,请上师帮我回向,把这个善根供养给三世诸佛请三世诸佛代我回向,这些方面都是善巧的回向,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自他的善根都要做回向的。
【《普贤行愿品》中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所回向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
这个颂词实际上总摄了七支供。我们在修持五加行的时候,如果自己在顶礼的时候和皈依合修,就念诵皈依偈。如果在修七支供顶礼的时候是和上师瑜伽合修,单单做礼拜,就念诵这个颂词,法王也是讲,如果在修持顶礼支的时候,修10万大头的时候,如果能够一边念诵这些颂词,念一次颂词,顶一次礼,念第二次,又顶一个礼,功德是最大的,念诵七支供的方式来顶礼,功德是最大的,因为这里面全部包含了七支的修法,所有七支的修法都在里面,所以我们平时对佛像顶礼的时候也是一边念诵这个颂词一边开始做顶礼,这方面功德非常的巨大,这里面包含了七支,所有礼赞,这个是第一支,礼拜和赞叹,供养是第二支,福是礼拜的福德和供养的福德,然后请佛住世是第三支,当然这个里面这个次第是按照颂词进行搭配的,所以说不一定按照我们前面讲的次第下来,不管怎么样呢,这个请佛住世就是第三支,在顶礼的时候实际上就可以请佛住世,请转法轮第四支,随喜第五支,这个是修随喜,忏悔是第六支,然后呢诸善根,前面所讲的善根,请佛住世的善,转法轮的善根,随喜的善根,忏悔的善根,一切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第七支。像这样的话,就是能够回向众生和回向佛道,非常圆满。这方面讲了也是回向众生,也是回向佛的,所以说呢如果能够顶礼的时候,顶十万次,顶十万次礼,然后再念诵十万次这个七支供,它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
所回向的是自他三世一切的善根,下面再广诉,从不同的支分侧面再宣讲这个而回向。所回向的是谁?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自己和他人来讲,这个时候所回向的还有三世的,三世的善根都可以做回向。
【《华严经》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
众生的一切善,这个众生里面包含自他,自他众生的一切的善根。过去现未来,这个就是三世,过去的善根,现在的善根,未来的善根,全部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愿自他众生获得善妙的果位。就是过去的善根,我们可以理解,过去的善根造完当然可以回向,现在正在的造的善根也可以回。未来还没有造的这个善根怎么回向呢?未来的善根根本没有造的,一方面在大乘当中讲,过去、未来、现在都是无自性的,都是无自性的缘故呢,从这个方面讲,没有一个决定的,没有一个决定的原故也可以做回向。还有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就是最主要的一个根据,就是回向未来的善根,就是说这个未来的善根是绝对要造的,肯定会造的,就是说从自己的侧面来讲,未来也绝对要造善根的。对于其他众生来讲,未来绝对要造善根,既然是绝对要造的善根,现在提前回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肯定是应理的。所以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善根,很多在这个在密宗的仪轨,在最后的时候就是说自他为主三世的善根,自他为主三世的善根,都要做回向的这个原因,从这个方面可以理解。
然后
【回向唯求获得佛果。】
自己回向当然有很多很多的一种所愿,但是最主要的所愿,唯求获得佛果。而就说这个善根回向成佛,这个是最圆满的,最究竟,最主要的一种回向。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此善根当唯为成佛作回向,而莫为声闻、缘觉及十地作回向。”】
在这个经典当中讲,就说是这个善根呢,应该唯一为了成佛而做回向。唯一为了成佛,也是为了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像这样的话,这个善根应该如是的做回向的。而莫为声闻缘觉做回向,就是不要为了获得声闻缘觉果,不要为了自他众生获得声闻缘觉果这样做回向,也不要单纯的为了十地,自他众生为了获得十地而做回向,这个方面都是不究竟的回向。如果说这个时候,教导我们不能够为了声闻缘觉,十地而做回向的话,当然也是很明显的说明,不要为了现世的利益做回向,不要为了后世的人天安乐,暂时的人天安乐做回向。不要邪回向,不要不回向,这个方面全部做了鉴别(34:03)。因为是真正成佛之后呢,成佛之后一切的世间的功德全部圆满了,声闻缘觉的功德全部圆满了,十地的功德全部圆满了。所以说呢只要你获得了佛果,下面的一切功德都圆满。如果你不获得佛果,只是为了获得声闻缘觉做回向,最后就能够获得声闻缘觉,后面的这些大乘道果没有办法获得。大乘五殊(34;26)是当然真正获得像声闻和缘觉,那样一种阿罗汉的果位,在大乘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但是声闻缘觉相续当中圆满的这些功德的增上的这一分呢,在佛陀的相续当中是绝对圆满具备的。还有我们不能够为十地做回向,不能够为十地做回向,当然有的时候,暂时为了获得大乘十地,究竟为了佛果做回向也可以。此处呢不是这个意思,此处呢着重呢,主要的应该为了成佛而回向。因为一但成佛了,十地功德自然具备,这个是肯定的。所以说我们是单纯的为一个十地啊,单纯的为了一个其它的初地,这样做回向的话,有可能在这个有可能在自己获得初地的时候,以前的这个善根它也不一定不再再的增长了。当然成了初地之后,他还可以不间断的积累很多的善根,但是不如我们现在在做回向的时候,就一次性的为了成佛而做回向。如果主要的成就的话,次要的肯定成就,主尊成就了眷属肯定成就。所以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唯一为了成佛而做回向,
【回向的目的是为了一切众生获得菩提。】
回向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一切的众生,能够获得佛果,能够获得菩提而回向,这个体现了大乘利他的精神。大乘利他不是为了求自己安乐,而是求一切众生安乐。
【《中般若经》中云:“即为一切众生而回向,而非仅为自己获得佛果,否则将堕入声缘地之故。”】
应该为了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而做回向,而并不是仅为了自己获得佛果。如果说我这个善根,只是为了我一个人成佛,这个善根我是这样回向的,我是这样发愿的。这样回向之后,我自己最后能不能够成佛?能不能因为这个回向而成佛?不可能因为这个回向而成佛的。从来没有一个佛说是,为了我自己成佛,然后不管众生而成佛,这个方面根本不存在这个佛。如果有这个佛只能安立成一个假立的佛,什么佛呢?声闻地的佛。因为三菩提没有,三菩提他里面,也有这样一种觉悟的意思,也有佛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说因为相合于自利而回向的缘故呢,就很容易堕入声缘地,没办法成就大乘的道果。所以说在回向的时候,应该注意为一切众生回向。当然我们要知道呢,这个是主要回向。如果有的时候,为了暂时的修道的这些顺缘而做回向呢,不是不可以,肯定可以的。比如说回向这个善根呢,尽快的生起出离心啊,或者回向这个善根尽量的让我生起菩提心啊,或者尽量回向这个善根在修道,一切生生世世修道无障碍、无违缘啊。或者说是发愿生生世世回向成为这个出家僧等等,这个方面都是这样回向,但是我们主要的,就是说不能够离开为众生成佛的这个大回向。
【回向方式:了知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善根也如梦如幻而回向。(回向方式:了知诸佛无二显现,如梦如幻,善根也如梦如幻而回向。)】
这个就是教导我们回向的窍诀,回向的方便。回向的方式应该了知,一切诸法无二显现,如梦如幻就是说幻化八喻,或者说梦幻的比喻来了知的。梦幻的道理大家知道,就是显而无自性,或者无二显现。这样显现的时候根本没有实有,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应该了知,诸法无二显现,如梦如幻。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也是如梦如幻,回向的方法也是如梦如幻。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了解的时候,不管是能回向自己,所回向的这个众生,还是回向的这个善根本身,都是无自性的。在了知三轮无自性当中,安住这个定解,然后呢再做这个大回向,这个是很殊胜。或者有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安住的时候,就想文殊普贤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是回向,我就如是回向。这个方面这样观想的时候呢,那也是很圆满的回向。三轮体空的智慧啊,或者说其它的方面全具备了,所以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安住,就通过这个方面来回向。我们就是说应该分析一点了,如果是这一体,我们还不需要去了知三轮体空,我们就说每次回向的时候,都是上师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就够了。这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什么不好的,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呢,必定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一种修道,自己相续当中要生起一种修道的体验,要生起相续当中一种证悟呢,还是应该再再的作意空性,再再的作意三轮体空,尽量每次去训练,每次去训练,训练很多次三轮体空回向之后呢,一方面上师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回何回向,这个方面自己也有。然后就是自己能够相似的安住三轮体空去做回向呢,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之后呢,自己的这样一种三轮体空的智慧呢,就越来越深广,越来越深广,离登地或者成佛他也是一种近取,这个方面也是有必要的。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这个方式而做回向。”】
这个就和前面的意思一样,这个引用教证来做宣讲。
【《善贤请问经》中云:“何人布施谁,不缘受施者,平等而布施,愿善贤圆满。”】
这个方面是讲个布施,为什么突然讲,在讲回向的时候,在讲这个布施呢,这个方面我们就是讲根本没有什么错乱的。因为回向善根属于法布施,现在我们将我们的善根,给一切众生做回向,实际上就是一种布施啊。这个就是布施,将自己的一切善根就是给予众生,让众生来成熟这个果报,所以此处讲布施,和此处讲回向的方式呢,没有丝毫的差别。何人布施谁。
将自己的一切善根给予众生,让众生成熟这个果报,所以此处讲布施和此处讲回向的方式没有丝毫的差别。
“何人布施谁”,这个“何人”就是讲能布施者、能回向者,也可以这样讲。“布施谁”呢?就是所回向的利益的众生,所利益的对境。比如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等等。这就是法布施法回向的一种对境。
“不缘受施者,平等而布施。”我们应该不缘受施者,“受”就是指众生,“施”就是指能施,就是自己。应该不缘,就是不执著,能施所施,平等。这个“平等”就是指空性,无自性,这个叫平等。就是安住于平等的状态当中作回向,做法布施。
“愿善贤圆满”,我们可以理解成《善贤请问经》他这个人,就是愿善贤他的善根能够通过如此的方式获得圆满。
【若以有缘或贪执心认为善根是实有存在,则不应理。(若以有缘或贪执心认为善根是实有存在,则极不合理。)】
如果我们认为善根是有缘的,这个“有缘”就是有缘取的意思,有二取有执著;或者通过贪执心对善根极其贪执,对善根很贪执,从这个方面去作回向,都是不应理的。因为这个善根本身,它的本体上面不应该有缘,有应该有贪执心。所以如果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去作回向,绝对不应理。
【《般若摄颂》中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
《般若摄颂》是佛陀亲口讲的经典,在这个里面讲到,“佛说如食杂毒食”。“杂毒食”是什么?就是杂有毒药的美食。杂有毒药的美食食用的时候好像是非常悦意的,但是因为杂了毒的缘故,一吃下去的时候,当时感觉到悦意,最后毒一发的时候会让自己感受痛苦。
“缘于白法亦复然”,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即便是缘于白法,这个毒也是一样的。此处的“毒”即缘于白法的毒,就是指实质心。此处不是讲其他的,就是指实质心。你认为这种善根实实在在地存在,这种善根实实在在地不空,从这个方面作回向也是一样。反正看起来是一个白法,他会感受这种安乐,但实际意义上,他会影响,因为这个毒,这个实质性,他会影响到这个解脱的慧命,他会伤害解脱的慧命。如果恒时的处于实质状态当中,他是没办法成就的。所以我们就说这个是一种毒,这是大乘的一种障碍。
【又云:“无相回向菩提因,有相回向非如是。”】
世俗当中也这样讲,无相就是无执著,三轮体空的回向是属于真正大菩提的因。如果说有执著,“有相回向非如是”,并不能真正成为大菩提的因,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我们应当做到无缘、无执而回向善根。(因此我们应当无缘、无执而回向善根。)】
所以我们就应该安住在无缘,就是三轮体空无所缘取的状态,无有执著的状态当中回向善根。从这个方面来说是通过空性,现空双运的智慧摄受,摄受之后如是做殊胜回向。
【《现观庄严论》中云:“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现观庄严论》云:“无所行行相,不颠倒体性。”)】
“不颠倒体性”,就是讲到了不颠倒回向的体性。什么是大乘的不颠倒回向的体性呢?就是前面第一句当中讲的“无所行行相”。这个无所行和无行相就是大乘不颠倒体性的回向。第一个应该无所行。自己真正在作回向的时候,没有一个所行的,也没有一个真正回向的形相,所以应该安住在无所行和无行相的状态当中作回向,这个就是真正的不颠倒的回向,不颠倒回向体性的意思。
庚二、回向之本体:
【将善根转为菩提之心与具有殊胜加持之愿文相结合而作回向。】
这方面是两个因缘,一个因缘是自己的作意。作意是什么?这地方讲的很清楚,“将善根转为菩提之心”,这个就是我们的作意。就是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善根,现在我们所做的善根它是一种无记的善根。无记的善根是什么意思呢?它这个善根哪方面都可以成熟的,它没有一个定性,就要看你怎么样回向。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将这个善根转为菩提之心,就是“以这个善根我愿成佛”,这样作意之后,这个善根就变成了成佛的资粮。所以要看我们的意乐,我们的意乐要将善根转为菩提之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要具有殊胜加持的愿文。我们念回向的时候,不能自己造一个颂词,也不能是一般的凡夫人造的颂词。应该是具有殊胜加持的愿文。殊胜加持的愿文很多很多,比如说很多零散的回向文,一个颂词两个颂词,还有完整的回向,比如《入行论》第十品——回向品,很多人在念回向的时候,就是把整个回向品全部念诵;还有比如说极乐愿文的回向;普贤行愿的回向,《普贤行愿品》它也可以作为发愿,也可以作为回向,两个都可以;还有弥勒愿;还有文殊愿,还有很多这种发愿文非常非常多。总之这些是佛菩萨造的,或者是殊胜成就者金刚上师造的,比如法王如意宝造的《愿海精髓》,这样作回向的的话绝对是一种具有殊胜加持的愿文。
反正我们一个要成佛的心这个不能缺少,第二个我们在念回向的时候,要念诵殊胜加持的愿文,和这个相结合而作回向,这是回向的本体。
【《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欲乐上,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
“诸法依缘生”意思是说,一切万法都是依缘而生的,就是说基于万法的果无自性。这个“缘”从哪里来呢?“住于欲乐上”,我们要成办这个缘,它最主要的因就是欲乐。你相续当中生起什么样的欲乐,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因缘,成就什么样的因缘,它就成就什么样的果法。所以现在我们的欲乐如果是人天的欲乐,它就成就人天的果;如果我们的欲乐它是出世间的欲乐,就成就出世间的果;乃至于我们的欲乐是成佛的欲乐,就绝对成就出世间殊胜的佛果。所以说一切依缘住于欲乐上,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切诸法缘起是依靠自己的欲乐而改变。
“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所以任何一个人发什么样的愿,如是可以实现。有些恶人发的恶愿,所以他后世转成为恶魔或者等等等等,有些人发善愿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等等,他最终会实现的。所以现在我们要了知这个道理,跟随这个金刚句所说的意义,发殊胜的愿,最后绝对会实现的。
【回向与发愿之差别:将已作的善法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称为发愿。】
此处无垢光尊者让我们区别回向和发愿之间的差别。
首先讲发愿,发愿实际上总的来讲是已做的善法,这地方讲很清楚,讲已做的善法。已做的善法就是这个善法已经做完了,比如说我们一堂课讲完了,讲完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这一堂课的善根已经圆满了,圆满之后开始念诵愿文,或者念诵“文殊狮利勇猛智……”或者自己发愿,自己很多很多的心愿,结合在一起然后做印持,这就成了回向。将这个善根回向于自己的愿方面。自己想要哪个方面成熟,就将这个善根回于这个方面让它成熟,这就是回向。
然后发愿自己立誓要做,自己发愿要做,比如说我发愿成佛,我这个善根,我要开始转坛城,我转坛城我发愿我转坛城的善根我将成熟在哪个方面,这个就是发愿,还没做之前自己立誓要做的善根。立誓要做还没有做的善法称之为发愿。这个是最初的时候发愿,最后的时候作回向。主要的差别就是这样的。
【回向主要是依靠施主的欲乐与谛实语之威力而转向菩提等的。】
一方面是要回向菩提,一方面施主他的欲乐很多,所以他不一定回向于成佛,他也许回向家庭平安等等,都有可能。
此处所讲的回向主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平时施主向福田供养之后,主要是施主他自己的欲乐为主,他自己想要成就什么样的果报,他就必须要讲、必须要说、必须要陈白。然后“与谤实语的威力”,就是僧众上师就开始念诵这些愿文,最后说“如愿成就”等等谛实语,通过这样一种和合而转向菩提,最后成为菩提的因。
比如说一个施主向一个住山的瑜伽士供养食物,供养食物的施主他的欲乐是要成佛,这个瑜伽士通过他自己的谛实语加持,或者是通过有加持力的谛实语他自己念诵加持之后,最后这个善根就成了成佛的善根。
【可是如今却出现一些阿阇黎自己作回向的现象,这是因为施主不懂得如何作回向。】
在无垢光尊者时代,有些作回向的施主在向福田供养之后,施主没念回向,出现了一些上师阿阇黎自己作回向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因为施主他不懂得做回向,他不懂应该自己说出来这种欲乐,然后通过上师阿阇黎谛实语的加持,让它成熟。他自己不懂的缘故,
只有阿阇黎代替他做了。
【本来,施主是真正的回向者,上师及僧众的心应当随施主所念的回向文,边祝愿彼等顺心如意边念诵。】
本来来讲,施主是真正的回向者,就是真正的回向者应该是施主,上师、僧众的心应该跟随施主所念诵的回向文,他自己想要哪个地方成熟,这方面一方面应该好好的谛听施主在哪方面做回向,边祝愿彼等顺心如意边念诵,内心当中祝愿他们顺心如意如愿成就,然后念诵大的回向文作回向,这个方面是从此处了知的。
【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当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
法王如意宝等等经常引用这个地方,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念诵回向文的时候绝对是一地菩萨以上的,为什么一定是一地菩萨以上呢?一地以上的菩萨他才成就谛实语,所以说他所造的回向文就成了谛实语,一念诵就能如是的成就的,其他的凡夫人没有这些谛实语的功德,没有修成谛实语的功德,所以说我们念诵之后不一定成熟,不一定按照这样的谛实语去成熟,所以说没有这些加持力。
一地菩萨他已经成就谛实语,比如有些佛传当中讲,一地以上的大菩萨布施身体之后,他一说谛实语愿我的身体恢复,马上恢复,为什么呢?谛实语成就的缘故,一说马上成就了。现在凡夫人愿我马上恢复,不一定恢复的。所以说在念诵回向的时候,我们要如愿成就的缘故,必须要念诵具大加持力的谛实语,一地以上菩萨具备这样的谛实语,所以说应该念诵一地以上菩萨所造的颂词,而不应该随随便便做一般的回向文,这个是不行的,一般的凡夫人或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样回向很好,这样分别念认为文句很优美,文句优美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成就是另外一回事,必定我们现在要贪著文字优不优美,必定是我们现在的善根要怎么样真实成熟方面,要真实去观想的。
这些回向文很多很多,智悲光尊者造的愿入遍智大乘的回向文,那个也是宁提派的传承弟子,绝对每天念一次的,那个可以说加持力非常大,智悲光尊者造的,益西堪布也翻译过,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念也可以。还有不变金刚造的金刚结愿文,这些方面很多回向文,麦彭仁波切造的很多这些回向文,反正全都是公认的地上菩萨所造的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该恒时的念诵圣者造的回向文作回向。
【回向时,作回向者观想前方虚空中诸佛菩萨如云密集,】
在回向的时候,应该观想在前方虚空当中一切诸佛如云一样密集,无量无比,然后开始念诵:
【念诵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
这个就是最普遍的回向文,我们在下课的时候念的就是这个回向文。当时在造回向文的时候,是慈力王,世尊简称为慈力王,然后以自己的血肉布施五罗刹,然后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在布施完了他念了回向文作回向。从这个方面讲,肯定这个慈力王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和现在我们喇荣课颂集当中的回向文方面的翻译稍微不一样,这个更好懂。此福愿获得遍知果,就是说我这个善根愿获得遍智的佛果。摧毁作害之怨敌,这个方面作害之怨敌主要是烦恼和习气,大乘除了烦恼习气之外还有一个真正外面的敌人去摧毁的,根本不可能是大乘的回向,所以说此处讲摧毁伤害的怨敌就是指违缘障碍,或是相续当中这些烦恼习气等等,把这些道障全部摧毁。
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三有海,就是说这个善根愿一切众生都摆脱生老病三有海,就是救渡一切众生出轮回。在这两句当中,前两句相合于自利方面,成佛。后两句相合于度众生方面,大悲。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智悲回向都圆满具备,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成佛的精神在回向文当中完全体现出来。
【有些人说:以空性印持作回向极不应理,如此作有何用,本来就是无缘的嘛?】
有些人对于以空性印持三轮体空作回向不理解,他就认为以空性印持之后作回向是不应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空性的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空性他理解成什么都没有,根本没有理解空性的含义,空性的真正的内涵没有理解,他就认为空性就是不存在,什么都没有叫空性。所以既然是空性摄持,什么都没有,本来没有作用,本来无缘,你自己回向又怎么样呢?善根也没有,轮回涅槃都没有,这个回向就没有用了。
【这是他们未明白此义的表现。】
没明白此义,就是讲空性的意思。
【所谓的无缘是指所回向的善根如梦,作回向者如梦,回向对境如梦,即三轮体空、无有实执之义,】
所谓的无缘回向,三轮体空,空性摄持回向,只不过是无自性理解的,所回向的善根如梦,如梦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就是说你昨天晚上什么都没有见到这个叫梦吗?这个不叫梦,确确实实不叫梦,所以我们知道梦一方面它称之为梦幻的话,一方面必须要显现,有显现的梦境,才有叫梦,然后还有一个梦是无实有的,醒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梦全空的无实有。
所以说现空无二的自性才叫梦,因此说我们说通过一切善根如梦如幻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所回向的善根如梦,就是现而无自性,作回向者如梦,现而无自性,有显现但是根本没有实有,回向对境的这个众生也是如梦无实有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称之为三轮体空,没有实执叫做空性。
【若只观修无有任何善根的空性则显然是断见,所以我们必须断除此种邪见。】
如果只是观修没有任何善根的空性,空性的意思就是说空无的本体,如果是没有任何的善根,我们说没有任何善根只是一个空落落的状态,什么都没存在的东西,我们说要把这个回向,绝对是个断见了,这个是大乘的教义当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这样的教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断除这种邪见,一方面断除前面有些人认为的这些如果是空性回向就不应理的这种邪见,要断除。或是说要断除认为善根实有的常见要断除,还有什么都不存在的空性这个要断除。安住在中道当中作殊胜的回向,这个必要来自于对中观教义的通达。
【总之,无论作任何善事都应以加行菩提心殊胜、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摄持,应当了知若与三殊胜相联,则是所谓的随解脱分善,成为佛道之因。】
在这个地方无垢光尊者讲个窍诀,就是讲三殊胜的窍诀,就是讲无论做任何善事,就讲的很清楚,任何善事。不管做任何善事之前,都应该在前行的时候发起菩提心,乃至于你在做这个事情之前,一刹那忆念一次,为利益众生愿成佛这样一种作意,这方面也算是加行菩提心摄受了。在做这个善法之前,必须要有加行殊胜。
然后第二个是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正在做这个善法的时候,这个叫正行,应该以无缘的智慧、无相的智慧摄受,这个叫做正行无缘殊胜。这个方面当然是指定解相当高的人,比如说在听法的时候,他就能安住无缘无相这个方面来听法。有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具备,没办法具备怎么办?有些地方在讲正行殊胜的时候,就低一个层次,就是让一般的修行人也能够安住正行无缘,低一个层次就不是无缘无相了,低一个层次正行无缘殊胜就是说你的心专注于法义,不要胡思乱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叫正行无缘殊胜。所以说这一点是应该做的到的,只要我们的一切分别念,这方面如理如法的听受,专注于法义上面就算是达到了正行殊胜了。
然后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最后在回向善根的时候,应该了知一切如梦如幻,这个摄受然后开始回向。
应当了知如果以这样的三殊胜相联的话,这个善根就成了随解脱分善根,而且这个是大乘的随解脱分善根,绝对成为佛陀之因了。因为他前面发心是菩提心,就是说他的菩提心摄受的,然后正行是空性慧,最后如梦如幻回向,这样修持下去绝对成佛之罪。如果每一个善法都能够这样做,每一个善法都成为成佛之因。
【相反,若未以三殊胜摄持,则是所谓的随福德分善,获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后便穷尽。】
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来摄持,都是有实实在在的心,加行的时候没有菩提心,或者相合于自己能够获得安乐的心,或是说正行的时候实实在在的去听受,回向的也是将实实在在的善根作回向,这个就是没有以三殊胜摄持,这个方面就称之为随福德分的善根。这样一种善根只能成熟一次果报,成熟一次果报之后善根会穷尽了。
所以从某一个层次来讲,这种善根就被你自己空耗了。本来他可以成就广大的,但是因为你不懂的缘故,就把这么大的一种机会就让你浪费掉了,所以说多学教法,越学相续当中定解越殊胜,他在做一次回向的时候质量绝对不一样的,所以说两个人同时作回向,一个人有定解,一个人没定解,他的质量绝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还有如果从以前自己学佛的状态和现在学佛的状态,现在定解高,所以现在回向的质量就高,以前回向的质量就低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来自于对法义的不断通达,对于法义的不断熟练,然后他所做的善根就越来越快,越来越超胜,这些都是殊胜的大乘教义。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