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47(93-94)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4/24 23:4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修法对于修持显宗共道和不共密宗道的行者来讲必须要修持的,如果没有菩提心作基础的话,一切的修法要不然成为一些自私自利的作意、成为自我解脱的因,要不然就会入于歧途,所以我们相续当中通过殊胜的教理、通过殊胜的次第进行生起菩提心,这个非常关键的。

现在宣讲守护学处的次第,如今在宣讲守护正知正念的内容。内容当中前面已经宣讲在一个行者他的每天主要的次第,一天的法行或者是走路的方式、吃饭的方式,一方面是约束自己的身语而进一步使自己的心调柔,一方面是因为大乘道的缘故,他必须也要相合于一般世人的人,所以让世人生起信心,不要伤害众生的信心等等,从这个方面有很多的必要。今天接着讲内容:

【对于胜过自己者作导师想,与自己同等者作道友想,低于自己者作眷属想,】

这些都是使自己的心调柔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种观想能够对所有人恭敬的这样种方式,怎么样观想呢?如果说在自己同行道友当中有一些是胜过自己的,胜过自己当然有很多地方胜过自己的,比如说智慧胜过自己、还有守持清净戒律的功德胜过自己、还有证悟胜过自己等等,这方面有很多胜过自己的,如果是胜过自己的人自己尽量将他作为导师,将他作导师想的话就不会生起这些嫉妒心。为什么不会生起嫉妒心呢?因为我们对佛陀对上师怎么可能生起嫉妒呢?我们从来没对佛陀生起过嫉妒心,所以如果从胜过自己的侧面来讲,如果正真能够将他看成导师的话就不会产生很多的烦恼。

自己同等者作道友想,如果这些功德和自己平齐,把他作为道友,自己一起修道一起趋向于解脱道、趋向于涅槃城的殊胜的友伴,像这样的话不可缺少的或者在入道的时候,自己和自己的道友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所以我们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好的道友、有一个好的伴侣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畏怖很多危险可以顺利的遣除,所以如果和自己同等的话就将他作为道友来作观想。

低于自己者作眷属想,如果方方面的功德都不如自己、低于自己的话,将他当作自己的眷属,当成眷属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讲,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眷属都是一种爱护的心态,都是一种怎么样爱护他、怎么样保护他、怎么样让他上进、这方面都有这样一种想法,一般的老师或者一般的主人对他的眷属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在我们也是同样道理,对于低于自己的人,如果能够作眷属想,自己就会时时刻刻想怎么样帮助他,怎么样使他上进,他的缺点怎么样改正等等,这方面都会如是地作意而遣除傲慢的烦恼。

【比自己年长者作父母想,较自己年轻者作子孙想,与自己同龄者作兄弟想,如此恭敬对待所有的人。】

还有从年龄方面讲,比自己年长者,这个意思应该理解成比自己年长得多的人,而不是只是比自己年长一两岁或者三四岁作父母想并不从这个角度讲的,比如相对于年轻人来讲,四五十岁的人就可以作为父母想等。

较自己年轻者作子孙想,这个也是讲比自己年轻多的人,而不是稍微比自己年轻两三岁,这个是我儿子、我孙子,像这样的话根本不能这样想的,比自己年轻很多很多,这个时候可以作为子孙想。

还有和自己同龄者上下差距不大的,上下差别不大的同龄者可以作为兄弟想,如果能够这样想的话,可以恭敬对待所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对子孙、对兄弟这是怎么爱戴的?这是怎么样保护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这肯定是一种俱生的爱护之心,如果能够对这一切的比自己年长,或者比自己年轻的和自己同龄的都能够作父母、子

孙、兄弟想的话,自然而然就能够恭敬所有的人。

这些修法如果自己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去熟练,这些修法如果没有融入自己心的话,自己勉强就作一两次,这个效果非常不明显的,所以无垢光尊者讲这个修法当然不是随随便便讲出来的,讲这个修法肯定是对我们来讲有切实的帮助,但是能够从什么样的程度上帮助自己,或者自己的心怎么样能够达到这种标准,就来自于自己,首先对这个法义的理解的层次,如果对这个法义理解得很深,或者认为必要修持的话,他就会去反复地串习,反复地作意,当自己内心当中生起一种觉受的时候,真正生起一种导师想、道友想等等,这种觉受从内心当中生起来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如果真正能够安住这样一种殊胜的如理作意的观想,很多邪分别、很多非理作意通过安住非理作意的方式马上就遣除,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想修了一两次或者了知了之后马上没办法起作用,这个是正常的,必须要反复串习,对于法义极其熟练或者对于法义能够融入自己的心成为一种感受的时候,它这个法义的加持力才能够逐渐逐渐显露出来。

【《十法经》中说:“身语意远离造恶业,于堪布生起本师想,阿阇黎生起堪布想,对同持梵净行之老、幼、中者皆说敬语,恭敬承侍。”】

在《十法经》当中教导这些后学的菩萨或者修行人,自己的身语意尽量要远离这个罪业,不要造罪业,下面就讲了一些远离造罪业的一种方便,虽然远离造罪业很多很多方式,但是以下的方式就是远离造罪业的一种,其中一种方法,对堪布生起导师,堪布前面我们讲了主要是亲教师,传授戒律的堪布称之为亲教师,对这些亲教师生起导师,自己对于自己的亲教师能够生起应有的恭敬。

阿阇黎生起堪布想,阿阇黎就是规范师,规范师生起堪布想,对自己很大的恩德,犹如给自己传戒的堪布一样,像这样的话生起堪布想也能够对阿阇黎生起恭敬。

还有其他的同持梵净行的不管是老年人、年轻的人还是中等者,这方面都说敬语,不要带不恭敬的语言,尽量对他们说恭敬的语言,从这个方面有很多必要性,因为有的时候对于出家时间长的人或者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的话,他就会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或者自己了不起,对于这些初学的刚刚进来的或者刚刚剃度的,或者很年老的人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功德,口中言说不敬语,这方面的话自己会增长傲慢,如果不管说是一视同仁,这些刚入佛门的也好,或者刚入佛门,他是老年人,以前大半辈子都没有接触过佛法,没有出家的,没有受居士戒的,然后刚刚进入佛门的老年人,有的时候我们看他的行为很不如法,或者说经常放逸、散乱、懒惰等等,如果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恭敬心,在语言当中也能说恭敬语的话,这个就能够折服自己的傲慢。对于非常年幼的人我们认为随随便便可以呵斥,随随便便可以叫来叫去等等,这个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也应该同等对待,必定是同持梵净行的道友,必定是一个道场上的道友,所以说对于比较年幼的人也应该口出敬语。中等者也应该口出敬语。这个有很大的必要性,前面已经讲过了,可以催伏自己的傲慢,如果自己能够对这些刚入佛门或者说??梵行的都能够普遍地说恭敬的语言的话,这个时候自己相续当中这些认为自己了不起、高高在上或者自己出家时间长或者在这个道场的时间待得长老资格等等,这个方面的这个傲气逐渐逐渐就会打消,没有这些这个傲慢就自己在生起功德方面是有很大的这个利益的。还有如果对老幼中都能够说敬语的话,从语业方面,从语业方面自己就造下很多善的语业,所以说恭敬承侍有这样一个含义。这个这些经典当中的语言很好理解,但是就说我们应该尽量的将这样一种语言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也就是说平常尽量去实行,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尽量的都能够保持一种可以说显现上面的一种恭敬的态度,至少来说不要有什么傲慢的态度,这个方面的话就说对自己也是很大的帮助,对别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谁也无法欺智者这个就要改动,就说改成“不可离正视”就说“谁亦不可离正视”,离就离开,正视就正视善知识这个正视,

【本生传》中云:“谁亦不可离正士,调柔依止善知识。亲近于彼虽未求,彼之功德亦熏染。”】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讲,谁都没办法离开这个正视,这个正视也有这些善友方面的,也有这些善知识方面的,总之就说具有一种这个殊胜功德都称之为正视。所以说修行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离开正视而单独能够自我造就,或者自我成就。所以说在依止的时候应该通过调柔的方式依止这个善知识,如果能够亲近这些善知识,你虽然没有去再再的去乞求,但是就是因为就说是亲近他的缘故,彼之功德亦熏染,就像这个一般的这个树木扔在檀香林当中,虽然就说它自己没有去请再再的去请求把你的香气给我一点,但是就说是因为它亲近这个檀香的缘故,普通的树木,这几年或时间长之后它也能够熏染到檀香的这个气味。所以说一般的人如果能够通过这个调柔的方式恭敬的方式,将其他众生都认为是正视,或者说通过依止善知识的方式依止其他众生的话,虽然没有再再乞求,但是这些这个很多众生的功德都能够熏染。而从这个方面就讲可以说是这个,要对其他的众生哪做这些这个恭敬,对其他众生做这些恭敬就说是这个很有必要性。就说平时我们就说对于其他众生生不起恭敬,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就说是这个要对众生生起恭敬,分析它必要的原因,分析好之后就尽量发现自己的过失之后,再再的去改正。

【即使是暗地里也不应造恶作罪,】

这个是另外一段内容,或者另外一个层次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讲的话,就说在这个明显的地方,还有暗地里都应该尽力的制止自己不要造这些恶作的恶作。这个地方恶作罪并不是指单单是指这个比丘戒当中的这些恶作,实际上只要是这个不如法的行为都称之为恶作。所以说我们在明地就是在这个就说是在大庭广众当中,当然我们就说是顾忌很多这些人言等等,不敢造这些恶作罪,但是即使在暗地里面也不应该造恶作罪,

【甚至不能稍纵放逸,】

从最严格的角度来讲,从就是这个真正愿意调伏自己相续的人来讲,不要说造恶作罪,稍纵放逸这个都是不开许的。因为这个放逸就是不善的因,放逸就是不善的根本,所以说乃至于我内心当中稍稍的放逸了,内心当中稍稍生起这个不清净的念头,我们认为无所谓,但是就说这个因虽然微小,它如果这个力量没有遇到违缘的时候,它还会辗转的增上,最后还会成熟一个不愿意的果报。所以说如果了知这个因果的道理,自己会在这个暗地里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甚至于自己相续当中,自己的这个心当中也不会就说稍纵放逸的。这个主要来自于一种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来自什么,这个自觉性就来自于对因果的就说思维。如果自己能够对因果这样的道理生起决定性,我们就知道你在暗地里,你在明显当中造这个罪业他要成熟这个果报,在暗里里造了这个罪业还是要成熟果报。所以说如果能够对业因果生起定性的话,不管是在大庭广众还是说一个独处的时候,乃至于暗地当中都不会去造罪,都不会稍纵放逸的。

【《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罪业,犹如食毒岂得乐,天尊瑜伽士诸众,以清净眼必定见。”】

这个是引用《本生传》当中的这个可以说意义来抉择,未被见中就是在,未被见中就是讲这个暗地里,暗地里,自己一个人认为就说是这事没被别人看到,没被看到这个叫做未被见中,如果在这个状态下面造了罪业,犹如食毒岂得乐,就好像一个人食了毒药一样。他只要把这个毒药吃下去了,怎么可能通过服毒的方式来获得安乐,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只要你造了罪业,就好像服了毒一样,怎么可能通过罪业获得安乐,不可能的事情。还有下面这个颂词主要是打破一些人的侥幸的心理了,就认为别人不见的缘故,可以就说是这个可以这个放纵可以造罪。下面讲天尊瑜伽士诸众,以清净眼必定见。这些天尊,就说这些天神,不管是这些就说这些就说这个北方的这个天神还是说这些西方的这些这个魔鬼等等,还有这些修法的这些瑜伽士,获得天眼的这些瑜伽士诸众,通过他们的清净眼根必定能够见到这些隐蔽的事物。所以说就说我们认为的这个墙壁、房顶,这个方面我们认为很隐蔽了,但是在这些这个清净的眼根下面根本没有什么隐蔽可言,全部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说就从这个方面打破了平时我们就觉得可以暗地里造罪,不被别人看到这个侥幸心理,就通过这个方式也可以遮止。也可以说前面两个两句主要是从这个因果,自己对业因果生起决定心来讲,反正你服了毒药没有安乐,造了罪就不会有安乐。后面两句主要从这个遮止自己侥幸的心理方面,实际上有很多这些瑜伽士,很多这些天尊护法神三宝,还有很多中阴身,这个方面都能看得到的。实际上就说是这个根本不可能隐瞒得了。

【思维暇满难得以及佛难出世之理而不放逸,】

下面又开始从另外一个层次教诫我们就说我们要不放逸,一方面像前面一样不要造罪,一方面应该从正面思考,正面思考是什么,思维暇满难得而不放逸,思维佛难值遇而不放逸。暇满难得的道理在第一品当中讲的比较广,就说是我们这个暇满的人生实际上是非常难得的,即使是说现在地球上60亿人,但是并不是说60亿人都是暇满难得,在60亿人当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才有资格称之为暇满人身,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的暇满人身很难得,居然被我得到了,居然被我得到这个实际上就机率比现在抓这个六合彩的这个机遇还要就说是这个还要低得多。所以说我们认为平时认为得了一个大奖了,这个体育大奖,或者说这个六合彩抓到之后,非常高兴。但是我们就没想到这个人身比它的这样一种机率还要低,所以说现在既然被我们得到了,这个方面得到之后就不能够随随便便来,得到大奖不能够随随便便来。所以说你就得到暇满人身之后,不能够随便就说是这个糟蹋了这个人身,不能够通过放置,或者通过造业的方式来就说是这个就错用这个人身。所以说我们应该有个这个珍惜的想法,有了珍惜的想法之后才不会放逸,他就会尽量的使用暇满人身来修持这个殊胜的法义。还有一个就要思维佛难值遇,思维佛难值遇。我们在学前面的时候就知道,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明劫就是指有佛出世的劫,暗劫就是没有佛出世的劫。在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的这样一种过程当中,暗劫它的比例非常大,明劫的比例极其低。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就说佛出世在这个世间的这个,可以说他的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就说是即使佛出世了,如果我们没有值遇,这个就说是他的这个机率就更低了。现在既然佛出世而又被我遇到了,这个佛法还没有隐没,这个方面就应该想到这个难得的,难以值遇的道理就是不放逸,精进的修持。

【《护境眷请问经》中云:“利世佛陀大仙人,俱祗劫中难出世,今已获得暇满时,欲解脱者怎放逸?”】

这个就是归纳前面的内容,归纳佛难出世,难值遇和归纳就说暇满难得,就说总的来讲,教诫我们应该精进的这个意思。利世佛陀大仙就说能够利益世间的佛陀大仙人,在俱祗劫当中难得出现一次,就像这个优昙花难得出现一次一样。所以说我们就说佛陀在整个世间当中难得出现一次。今已获得暇满时,现在已获得了暇满人身,值遇了佛陀的这样一种教法,所以说只要是内心当中想要解脱的人,怎么能够随便放逸,不要随便放逸,应该就说抓紧这些一切的时间机会,然后好好的去这个就说闻思修行。为护持佛法而保护此身免遭轻微病害并将其作船想,下面这个内容就是对于这个身体的态度。对这个身体的态度,有些地方在这个呵斥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源,或者一切就说是这个一切这样烦恼的所依等等,做了很多的呵斥。但现在为了修持佛法,为了护持内心当中就说是法义,必须要保护此身。

【为护持佛法而稍稍保护此身免遭病害并将其作船想,】

下面这个内容就是自己身体的这个态度,对于这个身体的态度啦,有些地方在呵斥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源,或者说是一切这样烦恼的所依等等,做了很多的呵斥,但现在就是为了修持佛法,为了护持,内心当中就说这个法意必须要保护此生,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才能在这个身体上面修持佛道的缘故,所以说要保护身体免遭轻微乃至于轻微伤害,就是说没有意义的伤害,然后将其作船想,将这个身体作船想,我就知道了这个船它必须要长久航行从此岸到彼岸,所以说这样一种船必须极其艰劳,乃至于就是说轻微的损伤都有可能在中途出事情,所以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所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如果是为了保护为了护持佛法,所以说你应该尽量的使这个身体免遭轻微病害,然后将他作船想,

【尽力以衣食等调养身体,保持健康,不能以无意义的念修等残忍的苦行折磨身体,】

所以说我们应该尽量的以衣食等调养身体,这个也是说尽力,尽力的意思也是一种重道,也是个中道,不能说这个地方讲,以衣食等调养保持这个健康,全部追求这些最高档的东西,这个也是堕入了另外一个边。所以说呢?我们就是这个,佛陀开许的,在经论当中允许的这些衣食可以去得到,然后尽量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调养自己的身体,尽量保持这个健康的身体,绝对不能以没有意义的念修等残忍的苦行,这个什么叫无意义的念修残忍等苦行,典型的例子就是外道的这个,这些念修的苦行,实际上为了做很多这些苦刑,这些苦行,这些伤残自己的这种苦行,对于解脱道来讲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说呢?这个意思就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做苦行,就是说如果有意义的苦行,你该忍受的还是需要忍受,但是如果是毫无意义的这些这个念修等苦行这些这个方面就没有开许。

【《入行论》中云:“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

对待我们自己身体的态度,就应该像对待这个舟楫一样,就说是这个船筏一样。“唯充去来依”,我们就知道这个船筏,他是唯一充当去和来的所依处,所以说,我们这样一种身体也是充当去、来的所依处,我们要从此处到彼处或者说是要去向涅槃又回来度化众生这些方面,这样一种所依。“为办有情利” 总的来讲是为了,承办有情,利益而保护身体,而将这个身体修成如意宝一样的佛生。

【《中观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

“虽见身如怨”,就是说在《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是这个可以说是引导我们观察这个身体的这种过患,虽然见到这样一种身体的种种过患,犹如见到怨敌一般,“然应保护身”,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保护这个身体,为什么呢?如果在这个身体上面,“具戒久存活,能积大福德”,一方面是他们能够久存活,一方面在这个上面能具足戒律,具足这样守持戒律,这个“具戒”实际上是善法的代表,它并不单单就是具戒,这个具戒就是代表善法,所以说,如果说是能够久存活,能够精进地修持这个善法的话,就能够积累起大福德,平时在很多这个引导当中,上师在讲解当中都是这样讲过,造恶业的这个身体让它唯愿它是越短命越好,然后如果是修正法的身体唯愿他是越长寿越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个造恶业的身体他多存活一天他就会多积累无边的罪,比如说杀猪人,这个杀猪匠他存活一天他就会多杀多少头猪,如果就是说杀一头猪,按前行或者正法念处经来讲,伤害一个生命堕地狱半中劫500世偿还,他一天不止杀一头猪,这样活下去,他这个这个异熟他这个罪业就是增长无边的,如果他就是说没活这么长时间,他的这个业,罪业就是说没有积累这么多,虽然说还是要堕落,虽然说没有修善法但是从终止恶业上面来讲,毕竟没有在这个身体上面继续的积累,而如果能够就是说,相续当中,如果有善心,一心一意的追求福德,追求解脱的人来讲的话,应该长寿,多活一天,在他相续当中发菩提心的功德、守戒律的功德、布施的功德、闻思修的功德,这个方面每天都是在增长的,所以说,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活的时间越长,实际上就能够,越能够积累福德,还有一些就是说,前半生如果造了罪业的人现在想要励力忏悔,这一类人的话尽量也能够久存活,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忏悔,去修持这样资粮等等,这方面等等都是有必要性的。

【应当观想无常,希求菩提。】

下面的主要是让我们通过观修无常的方式来让我们希求菩提。希求菩提和观修无常在这个地方,在无垢光尊者的此处,他是并列来讲的,并行在讲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有的时候会认为这个观修无常实际上就是一种四厌世心一种四加行,最前行的法最浅显的法最基础的法,而希求菩提,发菩提心,修空性见这些比较高深的法,怎么可能两者相提并论呢?我们就知道了,观修无常这样的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讲非常懈怠懒惰人来讲,必须要观修无常,虽然现在我们可以修持菩提心修持空性慧,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没有以无常观来鞭策,相续当中没有生起万法或者自己的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这个无常观的话,自己修菩提心修积资粮或者说终止罪业修善法这个这样一种前进的动力,它就会枯竭。自己心血来潮就搞几天,这样一种菩提心或者修持空性见,修了没什么效果之后他就会停顿。所以说以前上师在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也是提到过,尤其是修大圆满的人修这些殊胜正法的人,必须要修无常。因为就是说没有修无常的话你大圆满修不下去,修几天你就想停顿了没有动力了。如果说一边修无常一边修大圆满的话,他就知道哦,现在一切都是无常的,我生命是无常的,所以说如果我不抓紧时间修持的话,无常非常快会到来。所以说他就通过无常的修法来推动他修持大圆满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正道。这两者配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恒时精进,他的道业就可以恒时增长。所以说这方面如果要让我们真正的恒时追求菩提的话,观修无常这个是最胜妙的的窍诀,非常殊胜的窍诀,所以说我们在修菩提道的过程当中很多这样的违缘很多这样一种障碍,都是可以通过观修无常的方式一律遮止全部可以遮止,所以说前行我们在讲无常的时候也是讲过,一些很多修行人,对于其他的世间这些琐事或者说其他的不希求,什么原因呢?相续当中就是因为生起了无常的缘故,对富裕的人不羡慕,对于这些庄严的人不羡慕,对于这些高贵的人不羡慕,为什么?因为无常的缘故,反正你羡慕追求到了之后还要最终都要衰败最终都要丢失的,所以说羡慕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羡慕这些圣道功德,还不如羡慕这些解脱道殊胜的觉受。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兢兢业业一如即往的希求菩提道。

【《七童女传》中云:“终舍之身命,观如草露珠,若长久修习,则获大安乐。”】

我们讲身体和自己的生命实际上终舍的,终舍的意思是怎么样呢?提醒我们一个事实,现在我们不管怎么样保护怎么样爱惜怎么样耽执这个身体,但是最终它就会舍弃的,为什么?这个是有为法的本性,生际必死或者合久必分的缘故,所以说现在我们的生命最初有个生,生际必死的缘故,最终必定要死亡的,还有所谓的身躯和生命通过很多因缘聚合的很多因缘聚合的,它的本性合际必分,反正通过这种因缘和合起来的最后决定要分离的,这个就是一种本性,所以说不管现在我们怎么样保护怎么样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现代医学的手段延缓衰老也好或者反正生命是最终要舍弃的,所以说应该认识到这样一种事实。

观如草露珠,草露珠在早上的时候,草尖上面露珠草尖上面的露珠不会长久的,太阳一出来马上就消散了,所以说我们这个身体现在不管生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反正违缘一出现这个露珠的违缘就是太阳,所以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体生命的违缘这个死神,什么时候出现马上就死亡不管你再坚强的人,再身体好的人一遇到死缘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马上就要死亡的,所以说若长久修习,意思就是说如果能长久的修习无常则获大安乐。如果他恒时观想无常就有了去恶行善的动力,或者说长久修持的动力,所以说最终绝对会获得大安乐。

【一般来说,人们会舍弃财产而保护生命,对于发心等广大佛法,应当不惜生命予以护持。】

下面这一段内容无垢光尊者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层次很多段的内容,这一段主要是教戒我们应该对佛法持一个什么态度,要持什么态度,无垢光尊者对于一般世间人的他固有的心态来对佛法做个比较。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喜欢财产的,现在的人都在追求财产,但是如果说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一般的人他就会舍弃财产,保护生命,就是这样的,所以生命就比财产重要的多了,除了几个别人特殊的人,他为了保护财产舍弃生命的,这个也有,但这个是愚痴人,一般的世间上的人不会这样做的,一般的人当他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会舍弃财产保全生命,比如说遇到大火,遇到水灾,冰灾的时候,当人们有时间的时候心性休息93课30-40分钟(?)

如果能够恒时观生命无常,他就能够趣入一个从善的动力,或长久修持的动力,所以说最终会获得大安乐。一般来说,人们会舍弃财产而保护生命,对于发心等广大佛法,应当不惜生命予以护持。下面这个内容就说,无垢光尊者讲了很多很多层次,很多段的内容。这一段主要是,教诫我们对佛法持一个什么态度,要持一个什么态度,无垢光尊者对于一般世间人的这个他的固有的心态来对于佛法做个比较,一般来说的话,人们都是喜欢财产的,现在的很多人都在追求财产,但是如果说,但如果说是自己的这个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一般的人就会舍弃财产而保护生命,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生命就比财产重要得多了。除了极个别的人,特殊的人,他为了保护财产就说保护财产而就说舍弃生命的这个也有,但这个是愚痴人,一般世间上的人不会这样做的。一般的人当他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会舍弃财产,保全生命,比如说遇到大火,比如说遇到这些这个匪灾,遇到这些这个兵灾的时候,当人们有这个时间的时候,他当然就说两全其美了。但如果实在没办法,他马上就,遇到大火灾的时候,他根本就想不到财产,马上要跳窗逃命了就说。从这个方面他可以舍弃这个财产而保全自己的生命。对于发心等广大佛法,应该当不惜生命说予以保护。佛法和生命,二者比较起来的话,发心等广大佛法的意思是什么,就发菩提心这些广大的究竟生生的佛法,就说应该不惜生命予以保护,如果说要让我们在佛法和生命二者之间做一个取舍的话,应该就说为了保护佛法,而甘愿就说舍弃自己的生命,从这个方面来进行这个观察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佛法是最重要的,佛法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就说应该就这个就说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保护自己的佛法,这个有很多意思,大概我们可以分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们就说是内心当中的这个发心的佛法就这个,这个发心的佛法就我们内心这个,内心当中的这些这个佛法的境界,如果说遇到了生命的危险,或者说另外一方面是这个,也可以保全生命,但是你发菩提心这个方面的佛法会失坏,怎么办,这个时候要可以舍弃生命,保护相续当中的发心的佛法。具体来讲,具体来讲修安忍,从修安忍的侧面来讲,如果说是对方要结束你的生命,这个时候你是有能力反抗,或者说按照你的体力,按照你的这些功夫来讲,完全有能力将对方制服,乃至于将对方消灭。如果说真正自己将对方杀死之后,自己内心当中发心的这些大乘佛法就失毁了。虽然保全了生命但是失毁了内心当中的这个佛法,这个时候怎么取舍,这个时候如果没办法双全齐美的时候,就甘愿就说丧失自己的生命保全内心当中的菩提心,保全内心当中的安忍等等这样殊胜的佛法,就这个意思。或就是说这个整个世间当中的佛法,整个世间的广大的佛法,是一切有情生存的命根,或说是真正要获得解脱慧命的殊胜根本,这个时候如果需要自己舍弃生命去保护这个佛法来延续的话,自己必须要顾惜自己的生命,应该就说是尽量让这个广大的佛法能够延续下去。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能够付出的话,其他的这个时间,其他的精力,其他的这些就在所不惜了。所以说很多大德为法忘屈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他自己可以舍弃很多这些时间,空闲的时间,或者说是做很多很多这些事情,但是他为了保护这个佛法,为了使这个佛法能够延续下去,他也可以牺牲其他的,也可以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的。

下面用教证说明,

【《教王经》云:“吾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生命。”】

吾为护身舍财产就是一方面讲,我为了保护身体可以舍弃这财产,这个身体就是讲这个身体的支分,手和脚等等,就是说如果是为了保护我的手脚不被斩断,这个时候我可以舍弃自己的这个财产的。为护生命舍身财,如果说是我的生命出现了危机,这个时候可以舍弃身体和财产,这个方面的身体也是指身体的支分,而不是指整个身体。否则的话你保护了生命,这个整个身体都舍弃了,你的整个生命从哪里去这个找所依。所以这个方面身材的身字指这个整个身体的一部分。比如说有的时候通过断手断脚的方式可以保全整个生命,他就选择这个断手断脚,或者说割一个耳朵,割一个鼻子等等。这个方面如果能够,如果有这样机会了,当然他就愿意保全生命的,身体当中损失一部分他毕竟还能够活下去,所以说这个方面身材的身字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是为了保护正法可以舍弃财产身体身材和生命,都可以舍弃。为了保护正法,就说一切里里外外的财物也可以就说是舍弃。自己身体的支分可以舍,乃至于于整个身体都可以舍弃。对于修法者来讲,应该有这样一种誓言,或者就说应该有这样一种决心。

【恒时观心,发现过失立即舍弃,如此则不会被烦恼所害。】

这一段的内容主要是讲这个恒常观心的内容,就说做为一个修行人来讲的话,观心就最主要的修法。我们如果不观心,相续当中就会出现很多下雨一样的很多过失。所以如果恒时观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过失生起的机率就很高,所以说恒时观心,一发现过失马上就要舍弃,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被烦恼所害。在很多比如说在《佛子行》当中讲,烦恼出生的时候他没有能力,这个烦恼刚刚萌芽的时候他力量很弱,所以这个时候立即发现,立即铲除,就比较容易。如果就让他坚固了,再去对治这个就比较困难。所以说立即发现,立即舍弃,这样的话就不会被真正的这个现形的烦恼所伤害了。

【《梵天请问经》中云:“若知心过失,智者不依过,心若住正念,获净寂灭果。】

“若常观自心”这个改成“心若住正念”,就说第三句改成“心若住正念”,自己的心如果住于正念的话,心若住正念,获净寂灭果。心若住正念,获净寂灭果。在这个经典当中这样讲的,如果能够了知心他引发了种种过失的话,智者就会护心,不会依靠这个心而产生很多过失。如果自己的心能够恒时处于正念的话,获净寂灭果,自己的心一清净,很多很多寂灭的果这个清净的功德就会自然获得。

下面就是讲一些平时常的这些保护清洁方面的教言,

【此外,牙签、唾液、鼻涕以及大小便等也应当弃于众人不用之静处掩埋,《入行论》中云:“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戒律中也说粪便不能弃于水泉等处。】

那平时用过的这些牙签哪,或者其他的这个唾液、鼻涕,乃至于大小便等等,应该在众人不用的地方,就说是静处掩埋,尽量不要使别人生起这样一种厌烦心。上师也是在这教诫,就说是如果自己随随便便在这些路上,或者说是大家行走的地方,大家使用的地方,就说随便,就说大便哪,或者说是扔很多垃圾,如果这个时候僧众生起这个不高兴的心态的话,自己的过失就非常严重,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就说善巧的处理。《入行论》当中所讲的意思也是这样的,然后戒律当中说粪便不能弃于水泉等处,就说在这个清净的水泉等等,这些方面不能够抛弃,不能够舍弃,应该在这个静处掩埋或就在厕所当中去处理这些东西。

【同样,在用餐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威仪,】

这个是讲在吃饭的时候的一些这个威仪,

【《入行论》中云:“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就说是在吃饭的时候莫满口,不要吃太多,像这样的话尤其是塞的很多,一边吃一边说话,这个更不行的。还有就说话在这个吃饭的时候发出很多这个声音,不控制自己吃饭的声音,这个也是不对的。还有就说是咧嘴,就说是首先把嘴张开,然后从,然后就抛食物进去,这个方面也是不对的,咧嘴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而坐于何处,下面是讲坐的或者说坐的这些方式,

【坐于何处,尤其坐于上师面前、大庭广众之中,身体威仪一定要庄严。】

就说是这个我们在这个我们坐在家里,或者是坐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在这些比较就说是这个比较严厉的对境,上师僧众面前,还有这些大庭广众当中,身体的威仪一定要庄严,因为自己不一定是代表自己一个人,自己是代表这个修行人,代表佛弟子,代表这些出家人的这个行为等等。所以说这方面尽量要注意自己个人的行为,这些身体的威严威仪一定要庄严,

【不能躺着,放肆、伸足、搓手等,应当端坐,身体姿态尽力做到庄严。】

如果在上师,或大庭,在大庭广众当中随随便便的这个躺卧,或者说是放肆的意思就是说根本不约束自己的这些这个身语意,这些方面就说是这些这个放肆的行为。然后就说是坐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着上师伸足、或者将自己的手搓来搓去、有的时候压自己的手指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这些方面都是不允许的。应该端坐,身体姿态尽力做到庄严。

【《入行论》云:“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在坐的时候尽量应该盘腿而坐,或者跏趺而坐,然后自己的双手不要揉搓。对这一点在讲《入行论》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在洗手的时候两支手不要这样搓,另一个是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手搓来搓去,如果是很冷的时候搓一搓没有多大问题。还有“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在车中、床上面比较幽隐、隐蔽的地方,不要和其他的妇女坐在一起。总之来讲,世间上所不信的,不能够引发世间人信心的这些事情“观询而舍弃”,观和询,如果自己有能力观察就进行观察,观察到之后就舍弃;不了知的就询问,询问自己、询问当地人。通过这个方面舍弃他人所不信的行为。

【此外,跑跑跳跳、开怀大笑、弄姿作态等凡是身语意一切不寂静的行为皆当禁止,缓慢调柔为主。】

作为一个身家人,跑跑跳跳、或者没有必要的时候开怀大笑、或者弄姿作态等,都属于身语意方面不寂静的行为,都应该尽力地禁止,总的来讲自己的行为威仪应该缓慢、调柔。

【《花鬘论》中云:“歌舞赌博跑跳等,众人皆见且效仿,已入严重罪业门,违越戒律命根因。”】

《花鬘论》就是法王仁波切的前世萨迦拉罗汉所造的戒律论典,将一切的毗奈耶摄在论典当中。说的是一切的歌舞、赌博、跑跑跳跳这些方面要禁止。因为众人皆见并效仿。就是这些行为在人们面前都能够看得见,并纷纷效仿。因为好的、调柔的行的,人们难以重视、而且难以效仿。可是歌舞、赌博、跳跑等等众人见到之后就会效仿,这样会让自他进入严重的罪业之门。

“违越戒律命根因”,戒律的命根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根本的戒律等等。如果自己平时的行为不注意的话,最后自己的戒律命根就会违越、就会放弃,就会犯严重的罪业。所以为了自他都能够安住于清净的行为,作为比丘、作为出家人来讲,应该尽量地杜绝歌舞、跑跳等等。

当然法王这些大德在世的时候,为了修行人积累资粮、或者放松等等,也是举办一些金刚歌舞法会,这些是有殊胜的智慧摄持的,所以说上师也是每次都要解释。因为在夏天来许多外地的居士、汉地的出家人,为了避免他们生起邪见,其实上像法王这样的大成就者,早就以殊胜的智慧摄持了、早就做了加持了,什么样的行为都能够成为解脱的资粮、都能够成为积累资粮的方便一。这个方面做解释。

因为佛学院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僧团,是很多其他的寺院、其他的学院效仿之处。上师讲很多好的东西没有效仿到,然后每一年开始效仿佛学院举办歌舞跳跑等等。他们认为佛学院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实际上有没有殊胜的智慧摄受也不好说。然后有没有大的必要也不好说。反正就是把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学过去作效仿,还认为有教证。上师的意思是说不太满意这样的行为的。总之来讲,应该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尽量杜绝这样的行为。

【如是而行必将远离菩提。因此必须断除放逸行为。】

如果自己相续当中将这些歌舞、赌博、跑跳等等习以不常、成为习惯之后,可以肯定这个人绝对会远离菩提道的。所以说应该尽量断除这些微细的放逸行为。

【《护境眷请问经》中云:“未护三门行放荡,不敬具慢贪心强,不灭烦恼具重惑,此等尽离胜菩提。”】

如果自己没有保护身语意三门,行为极其放荡。不敬是指对于该恭敬的地方不恭敬,自己的傲慢贪心非常强烈。不去努力地灭除烦恼,具有很粗重的惑、具有很粗重的烦恼,这些人一定会离开菩提。因为这些行为是和清净的正道背道而驰。如果和清净的正道背道而驰,因为菩提是通过清净的正道而获得的,不是通过污浊行为获得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肯定,此等之人绝对是离开菩提的。

【自己相续未寂静调柔之前不能调服他人。所以首先应当使自相续寂静调柔。】

作为一个引导者,真正要去调服别人的人,这里开出了一个条件,总的原则就是说如果自己的相续都没有寂静、自己的相续都没有调柔,如果这个时候你要去调服他人的话,那是很困难的。所以说不能够调服他人。所以说如果自己真正要使他人调服,首先应当使自己相续寂静调柔。自己粗猛的烦恼要压制,该生的戒定慧要生起来,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初层次,大概第一步的寂静调柔。如果按照真正的寂静调柔的标准来看,登初地或者佛陀他们相续绝对是寂静的、绝对是调柔的,因为烦恼不现行、而且自己的诸根极其的调柔。从这个方面是高标准。但是如果从最初的标准来看的时候,反正这些粗大的粗猛行为不能够现行,让别人能够生起信心,从这个方面还是要注意的。

【《无边功德赞》中云:“自未调柔虽说具理词,言行相违不能调他众,汝思为利无边有情众,自未调柔精进而调柔。”】

如果自己没有调柔,虽说具理词,虽然所宣讲的词句是具有正理的词句,但是因为说法者自己言行相违的缘故,不能够调他众。真正来讲,不能够调服他众的。汝思为利无边有情众,如果你这个菩萨想利益无边的有情的话,看看自己相续有没有调柔。如果自己相续都还没有调柔,应该精进而调柔。还是着重调柔自己的相续。这个方面可以说是讲了圆满的标准。

上师也是再再强调,如果你自己没有完全调柔,这个方面就是看你自己是真正要调服别人,还是真正要引导别人趣向解脱的。如果是真正要将别人安置在殊胜的解脱道当中,要将他彻底调服的话,这个时候你自己没有具备殊胜的神通、功能,这个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你是想要利益众生,这个标准就相对低得多了,如果要通过正法利益众生,就不一定要达到这么高的层次。只要是通过如理如法的讲解,他能够得到利益,他能够得到一点利益就足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一定要这么高的标准。但是不怎么样,不管从自利的侧面来讲还是从利他的侧面来讲,反正都需要精进地调柔自己的相续。不能说:我不能度化众生,所以我相续不需要调服。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利益众生也需要调服自己的相续,利益他人也需要调服自己的相续。总之,能够将自己相续调服了,你做自利和他利都是一个资本。

【《宝积经》中云:“未度不能度他人;未解不能令他解,盲人无法指引路,解脱者能令解脱,具目者能导盲人。”】

如果自己没有从轮回当中度脱,不能够度化他人。如果自己的相续没有解脱,不能够令他人的相续解脱。就好像盲人没办法给别人指引道路一样。所以说,如果是一个解脱者,他能够令其他的人获得解脱。就好像是一个具有眼睛的人他能够引导盲人趣入解脱道一样。这个方面就讲到了要鼓励后代的修行者,尽量地调服自己、尽量地修持具解脱道的功德。

【又《十法经》中云:“我为救度一切众生而精进,为令一切众生解脱而精进,为令一切众生寂静调柔而精进。若自己尚未调柔、不寂静、不护根门,则非为我力所能及,故当寂静、调柔、护根门。”】

现在是我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也需要精进了,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解脱也需要精进了,为了一切众生能够寂静调柔我还是要精进了。如果自己相续没有真正的调柔、自己相续不寂静,没有保护自己的六根门,就非为我能所,意思就是说让众生救度、让众生解脱、让众生调柔,这个不是我能做得到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个事情,我怎么能让众生寂静调柔呢?故当寂静调柔。

【此外,蒙受他人利益,应当感恩图报,遭受别人损害,则当作为行善与修持菩提之因,】

此外就是其他的一些窍诀,如果说自己蒙受了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应该牢牢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尽量去感恩图报。实在没有能力,也要知道这个恩。这个知恩,上师在讲《二规教言论》的时候也是这样讲,有能力必须报恩,即便是没有能力也必须知恩。知道这个人对我曾经做过这个恩德,那个人曾经对我那个恩德等等,必须要知恩或者感恩图报。

如果是遭受到别人的损坏,则不能够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个时候就应该将别的损害作为自己行善的因、作为自己修持菩提之因。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损害自己,就应该将这个损害尽量转为道用。别人给自己的利益自己要记住、要感恩图报。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损害,这个不能记住,这个方面要尽量对对方修安忍,或者发善心、或者将样一种损害转为行善的因、转为修持菩提的因。

【一切行为中如慈母般忍耐疲厌,】

就是说一切行为当中应该犹如慈母一样忍耐疲厌。为了理解这个意思我们就要知道慈母是怎样忍耐疲厌的,作为一个慈母来讲,她对自己的儿女或者家庭,她是怎么样忍耐很多的疲厌呢?从早上起来做早饭,然后打扫家里的垃圾,开始做很多的家务事,从早上忙到晚上,一直都这样忙。一天这样忙、两天这样忙、几十年如一日这样的忙。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慈爱的心、比较坚毅的心,根本没办法忍耐这些疲厌的。所以说慈母她能够忍耐很多很多的疲厌。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应该忍耐很多的疲厌。

在修行过程当中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疲厌,身体也疲软下来了、心也疲软下来了,有的时候说心就皮了。这个时候就要忍耐。实际上就是说是自己向往菩提道的心皮了,或者产生了疲厌,这对自己长久来讲不是一个好的事情,所以说就应该忍耐它、冲过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认为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或者说没办法再下去了,但是如果能够坚持、再修下去的话,好像又是另外一片天地,自己的心又开始广阔了,自己修道的心又可以坚持下去。所以说,要学会忍耐疲厌,就应该知道: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永远不可能是满地荆棘,这些都有可能。反正就要看自己的修法、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能够忍耐、能够知道前景必定是乐观的话,就可能一忍再忍最终顺利地走下去。

下面讲

【将自己视为比他人低下,】

将自己视为别他人低下就是自处卑位了,自己应该处于一个比较卑下的位置,这个时候主要是折服自己的傲慢,从这个方面是有必要的。那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个道理来将自己视为比他人低下呢?强制性来观想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种技巧,或者说必须有一种修法。

那怎么样作意呢?我们就可以观察:我们认为比别人优越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有的时候确实是比别人优越,有的时候完全是非理作意。自已认为感觉良好比别人优越,这个主要原因我们分析的时候,大概是这样一种因素,自己认为自己的这种功德,或者自己全面的素质超越别人,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自己要将自己处于比别人低下该怎么办呢?那就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方面有一种观想方式:就是说要找出自己的弱点。找出自己的弱点和别人优点来比,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处于低下了。

如果你把自己的优点挑出来,不看自己的弱点,只是挑自己的优点和别人弱点比,这个时候你当然认为自己了不起了。如果你仔细观察:我自己人性当中的弱点是什么?或者我自己修行方面的弱点是什么?或者说我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这个方面首先冷静地挑出来,挑出来之后记下来,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可能不一定好,记下来之后反复去看、反复观想。挑出自己的弱点之后,再去观察周围这些人的优点,他的优点是什么?尽量这样去对比、尽量这样去作意,慢慢慢慢自己的高举的心就会降下来。否则,如果我们没有使用这样的方式,也许会产生攀比心、竞争心,也会生起傲慢心等等。只有经常观想自己不如意的地方,不如人的地方,然后再去看别人高大的地方,这样长期串习之后就能够自然而低下了。

我们以前在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也是引用蒋华仁波切的教言,他也是很强调处于卑下的修法,他当时在讲的时候以一个蚊子为例,蚊子我们认为它很弱小,实际上它有翅膀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而我们却必须走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就不如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说如果在一个很小的含生上面找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方,在人当中就更容易找。如果能够这样修持、能够找到它的方便的话,自己能够觉得比别人低下,自己肯定是能够受益的。

下面是

【行走缓慢,】

就是说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尽量慢慢走。

【无论办何事、言何语均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甚至梦中也要做到不诽谤、不贪嗔他人。】

我们在办任何事的时候,或者说任何话的时候,都尽量应该具足正知正念和不放逸,在这个状态当中实行。甚至于在梦中也不应该诽谤和贪嗔他人。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会想:梦中我做不了主。之所以梦中我们做不了主是因为我们没有训练过,没有训练过怎么样在梦中不该诽谤他人。实际上我们在梦中你会做什么事情,主要来自于白天的串习。如果你白天再再串习这个事情,在梦中就会自主。已经串习了很多次之后,你在梦中也能够自主。如果你在白天经常作意:不应该诽谤他人、不能够贪嗔等等,当这个力量很强大成习惯之后,在梦中的时候见到别人,自己马上就能够想到不应该诽谤、然后不应该贪嗔他人。

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也是讲过,如果我们要在梦中知梦的话,你在白天就要多串习,嘴里也说这一切是梦,心也想这一切是梦,如果白天能够反复串习很多次,晚上做梦的时候马上就能够知道这里就是梦。一知道是梦之后就好办了,一知道梦之后马上就可以转变,修持很多其他殊胜的修法。所以说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白天串习了之后,晚上也能够这样去串习。这就是一种串习的力量。

然后下面讲

【白日上午、中午、下午,夜间初夜、中夜、黎明六时中念诵《三聚经》(即顶礼、忏罪、回向)等功课。】

这个方面就讲到六次念诵,白天有上午、中午和下午,夜间分为初夜、中夜和后夜。在六时当中念诵《三聚经》,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十五佛忏悔文》。

【《入行论》中云:“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应当唯以行持善法度日。“昼夜当各三就是昼三次、夜三次,就是白天三次、夜晚三次诵读《三十五佛忏悔文》。应该唯以行持善法度日。

【《经庄严论》云:“佛子诸行为,随根基行境,以合理言词,利众为先行。”】

作为一个菩萨、作为一个佛子,一切的行为应该随着根基,一方面随自己的根基、随众生的根基和随行境,因为我们在平时的一天当中都会遇到很多外境,如果你能够善巧地使用,这一切行境都能够成为修法的因。你不会使用就放过去了,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就应该善巧地使用一切行境。

关于善巧使用一切行境,广说就是《华严经·清净行境品》当中所讲的怎么样善巧使用一切走路开门关门乃至于生火做饭,这一切的行为怎么样使用这些平凡的无记的行为来修道来积累资粮,下面广说。这里的随根机行境是略说。“以合理言词,利众为先行”,说话应该通过合理的言词,利众为先行。这个方面就讲到一种法行,如果广说就是在《清净品》中讲的。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品,发菩提心品前面受戒、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受戒的前行、正行这方面都讲完了,现在正在宣讲如何护持学处的次第,护持学处次第当中现在主要在宣讲守护正知正念的殊胜的含义当中,在前面昨天我们讲的内容当中,主要说应该跟随一切的行净而修持菩提心、修持学处的略说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广说不同行净而修心的道理。

【若广说,则如《华严经·清净行境品》中所说:】

《华严经》净行品,平时我们讲净行品就是这个意思,在《华严经•清净行境品》当中依次宣讲了菩萨的一切行住坐卧当中,如何正确地作意、如何训练自己的心,不断地成为菩提心,成为利益众生心的这样种殊胜方便,在宣讲这些方便的时候,主要观待行净的特点来进行发心、来进行调整,所以在这边讲了很多道理都有共通的特点。

【“菩萨进入房屋时当发心愿一切众生到达解脱城中;】

第一条进入房子的时候,在现在的欲界众生每个众生几乎都有自己的房屋,每天都可以进出很多次房屋,我们在进房屋的时候他也有一种观待进房屋的发心,这个时候自己应该作意,发心愿一切众生到达解脱城,进入房子它和解脱的城市有一种比较相近的地方,所以我们进房屋的时候就不能够让它空无果,不能够让他不作意就进去了,应该发愿一切众生进入解脱城。

【睡眠时发心愿获得佛陀之法身;】

在睡眠之前作意:自己的睡觉愿众生获得佛陀的法身,睡觉和下面的做梦两者是分开宣讲的,这个方面睡眠是什么意思或者为什么睡眠的时候发心愿获得佛陀的法身?因为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它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无梦状态,一个是有梦状态。如果处于无梦状态的时候, 几乎没有分别念没什么执着的。从没有分别念和没执着的侧面来讲,和佛陀的无分别法身同他寂灭一切的法身比较相近,所以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如果说今天处于无梦状态的话,愿获得佛陀的法身。

【作梦时观想愿证悟诸法如梦;】

如果今天晚上有梦境几乎来讲很多人都有梦境的,如果做梦的时候当然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不一定真正有这样种发心,但是在睡觉之前,这两个发心可以同时发,这样进行观想,在做梦的时候,在自己睡觉之前要观想,如果做梦愿证悟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境界。

【醒来时发心愿从无明中苏醒;】

如果自己醒来,第二天早上开始醒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发心,如果自己串习得比较熟悉,一醒来之后自己发心,愿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当中都能够得到觉醒,这个时候就说明获得证悟,从一切无明的状态

【起床时发心愿获得佛身;】

自己苏醒的时候是一种作意,真正从床上起来的时候,另外一种作意,愿获得佛身,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照的,起床的时候好像是重新站起来或者从一个角度来讲无明当中觉醒,有些地方观想的时候好像重新获得身体一样,这个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佛的身体,从这个方面来进行观想的。

【穿衣时发心愿著知惭有愧之衣;】

在穿衣服起床的时候开始穿衣服了,穿衣服的时候现在我们要发心,一切衣服当中最庄严的衣服应该是知惭有愧衣,所以现在在穿衣服的时候就应该以穿衣服这样种事情来摄受,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穿上知惭有愧的妙衣。

【系腰带时发心愿皆结善缘;】

系腰带如果是出家人穿裙子的时候系腰带,如果是居士的话系裤带或者系皮带,这个时候发心愿皆结善缘,因为这个腰带和自己裙子或者其他的衣服有一种连接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系腰带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和佛法结上善缘,这方面来观想作意的。

【坐于垫上时发心愿获得金刚座;】

每天都要坐垫子,在坐垫子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金刚座,获得金刚座的意思就是因为登上金刚座就意味着马上要成佛,所以我们在做垫子的时候不管坐什么样的垫子,或者坐在床上的时候,或者坐在坐垫上,坐在板凳上,反正这一切的坐在坐垫上的时候,应该发心获得金刚座。

【向后靠时发心愿获得菩提树;】

向后靠比如说现在经堂里的道友向后靠,这时候要发心愿获得菩提树,因为在很多经论当中讲的话,佛陀成佛的时候后面都有菩提树的,所以后靠菩提树有这样讲法,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后面靠着也是菩提树,所以我们讲的话,如果自己要向后靠的时候靠柱子靠墙壁靠什么的时候发心愿获得菩提树的后靠。

【点火时发心愿焚毁烦恼薪;】

点火做饭的时候,它有个作意,刚刚开始点火的时候发心愿烧尽一切烦恼薪,这样进行观想的。

【火燃起时发心愿燃亮智慧火;】

火真正燃起来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点亮内心当中智慧的火焰,智慧火焰生起来之后无明的烦恼,黑暗就可以遣除,所以这个方面是在火燃的时候一种作意。

【饭熟时发心愿获得智慧甘露;】

饭已经做熟了,做熟的时候没有食用之前,就发心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智慧甘露,智慧甘露如果一旦享用之后,成熟和他的智慧甘露成熟他也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如果众生相续当中的智慧成熟的话,他就是一种甘露,他就能灭除这些生老病死的疾病,所以在饭已经熟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智慧甘露。

【进餐时发心愿获得禅定食;】

在吃饭的时候,发心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禅定的食物,也就是说以禅定为食,以禅定为食远远超胜于以现在五谷杂粮为食,五谷杂粮为食会产生很多疾病或者难以得到或者还要产生很多便秽或者身体沉重等等,反正吃的时候有种饱足、不吃的时候感到饥饿,而禅定时不是这样的,如果能够安住在禅定当中以禅定为食的话,这个时候可以增长智慧、身体等等很多殊胜的必要性。

【外出时发心愿从轮回城中解脱;】

这个时候就开始行路,行路的时候如果要外出,外出的时候发心愿从轮回当中出离,从轮回当中解脱,可以理解成从轮回当中出离,这个和外出有相近之处的,比如现在我们要出门,或者要从家里出来听课,像这样的话就是一种外出,外出的时候发心远离或者从轮回的大城当中解脱。

【下梯阶时发心愿趋入轮回利益有情;】

如果有下梯阶的时候,当然有很多时候都有下梯阶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把这些修法能够记得很清楚,当然真正来讲应该记得很清楚才行,否则的话每天拿着一本书这样对照来观察现在是上路还是下梯阶,这个有点不现实,把这些记在心中,一看到梯阶的时候,他有种观想有种作意,这个时候发心愿趋入轮回城当中而利益有情,这个主要是从发大菩提心、发大悲心利益众生的角度趋入轮回当中,利益侧面讲这个是有种往下走,往下走和往上升,往上升有的时候都比喻成获得解脱这个角度的,往下走有的时候都是入轮回或者说下度众生侧面讲的,所以下阶梯的时候发愿从梯阶然后进入到轮回当中利益一切有情。

【开门时发心愿开启解脱门;】

平时在开门的时候,一开门的这一刹那就心愿启开一切的这个启开解税门,就说打开一切解脱的这个大门,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

【关门时发心愿阻塞恶趣门,】

在关门的时候发心阻塞恶趣门,愿一切众生因为阻塞恶趣门的缘故都不能够进入到恶趣当中去,从这个时候讲的时候发这个善愿。

【上路时发心愿趋入圣道,】

这个路和这个道就对应的,就说平时我们要上路,上路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真正的趣入到圣道当中,依靠圣道而趣入究竟的解脱,所以上路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进入解脱道。

【上行时发心愿一切众生享受善趣安乐,】

这个是往上走,比如说现在我们上坡,上坡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上生到善趣,感受善趣的安乐。

【下行时发心愿断绝三恶趣,】

在这个下行的就说往下走的时候,就发心愿这个三恶趣当中的处于下面的这些众生都能够断绝三恶趣,或者说是下行的时候愿自己通过自己的这样一种能力阻止一切众生堕落到三恶趣当中。

【遇到众生时发心愿亲睹佛陀,】

看到众生的时候众生就具有如来藏,或者说是这个众生他的本体就是佛陀,从这个方面就可以和这个佛陀相对应,和这个比喻相对应的。所以说我们在看到任何一个众生的时候发愿现在我看到的众生,现在我看到的众生是我现在的这个业,或者说相续当中的烦恼引发,见不到众生的实相,而见到众生的现象。所以说遇到众生的时候发心愿亲自见到或者亲睹这个佛陀的妙相庄严。

【落脚时发心愿饶益众生,】

这个时候主要是讲走路,走路有抬脚和落脚,首先是我们脚落下去的时候发心愿饶益众生,这个主要是说往下,就说是往下去利益众生,下度众生,下度众生的时候,自己的脚往下放的时候就发心就说是这个到轮回当中,或者说愿饶益一切众生。

【抬足时发心愿拔除轮回,】

自己的脚抬起来的时候愿发心一切众生都能够拔除从轮回的污泥,或者说从轮回的淤泥,从轮回的这个痛苦当中就说解救,拔除,从这个方面观想的。

【眼见佩装饰品者时发心愿获得相好之饰;】

下面就是从这个有饰无饰的两个方面进行观想的。世间当中有一部分人他就有装饰的,就说是这个头上耳朵上,或者说脖子上等等,这个方面有很多装饰品,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见到这些,或者说是戴装饰品的人或者是没戴装饰品的人都有观想的。如果我们见到这个人是有装饰品的人,发心愿获得相好,就说佛陀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为装饰。所以说如果见到别人装饰品的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最具严饰的这个相好的装饰。

【见无装饰品者时发心愿具足清净功德;】

见到了没有装饰品,比如看到了很多出家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没有装饰品的人,见到没有装饰品的人发心愿具足清净无垢的功德,这个方面就是从他没有装饰,没有装饰和相续当中根本 没有这些烦恼,处于清净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对照的。所以说如果见到没有装饰品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具足清净的这样功德。

下面是从满器和空器来进行作意的。

【见满器时发心愿功德圆满,】

如果在平时我们在走路的时候,恰好看到这个满器,不管这个满器是别人挑水,里面装满了水的满器,还是说放在地上的这些满器,还是说家里的这些容器当中装满了其他物品的满器,如果说见到满器的时候愿一切自他相续当中的功德都能够充满,都能够圆满,这个叫做愿功德圆满。

【见空器时发心愿过患空无,】

如果我们恰巧看到是这个空桶,或看到一切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发心愿空掉一切过患。比如说空掉二障,空掉烦恼,空掉其他的执着,这个方面都可以观想作意的。所以说我们平时就说是,因为有些地方讲这些观察缘起的这些方式,你出门的时候,或者办事情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满器还是看到这个空器,如果看到的是刚刚就说第一次看到的是一个挑满的这个水,这个时候就证明你这次的这个心想事成的这个方面的缘起。有的时候想办事情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空桶,看到一个空气的话,就说明这次办事情肯定会有就说是这个空过,或者说是没有什么结果,有这样一种这个观察的方式。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就说会产生这方面的执着,而产生这方面的执着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转变,转变就是通过这个地方来转变。反正你只要不管你看到空器还是满器,都要有个发心的地方,都要有一个增上功德的地方,所以看到满器就发心愿一切众生功德圆满,如果看到了空器就发心一切自他相续当中的烦恼空无,这个方面观想作意之后,内心当中就会恒时处于欢喜的状态。就不会就说过度执着,患得患失。就这样的。

【见喜爱之众生时发心愿喜爱正法;】

这个就是讲见到喜爱与不喜爱的众生两种观想方式,如果我们恰巧碰到的众生是自己平时喜欢见到的众生,就发心愿一切众生喜爱正法,对正法喜爱,如果对众生喜爱,有的时候是增长烦恼的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个见到喜爱众生,看到喜爱的众生的时候这种这样一种这个作意,这种意识,把这个不清净的,把这个无记的状态转变成它的功德状态。就什么,就说是喜爱的众生有可能会产生我们的贪执,但如果喜爱正法的话,他绝对就是往上走,绝对就是和正道相应的。所以说既然我们要喜爱,我们就发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喜爱正法。

【见不喜爱之众生时发心愿不喜有为法;】

如果看到,恰恰看到一个平时有摩擦的,或者说不太喜欢见到的众生的时候,发心愿不喜欢有为法,愿自他一切众生对于有为法不喜欢,就说从这个方面来观想的。

【见安乐之众生时发心愿获得佛之安乐;】

这个就是安乐和痛苦两个方面做这个观想的。如果看到一切众生他就是正在享受安乐的资具,或说他正处在非常悦意的这个安乐的状态,看到这样一种安乐众生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究竟无漏的佛的安乐。

【见苦难众生时发心愿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

如果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苦难的众生,正在受痛苦,这个时候就愿发心愿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愿一切众生乐,像这一类的苦难众生身上所感受的这些苦难痛苦彻底遣除,

【见患者时发心愿摆脱疾病,】

平时见到的这些患者正在生病的时候,这个时候发心愿能够摆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摆脱这样一种疾病。这个就说一边的这些发心者或者就说这些方面容易见得到这些患者,如果每次在见到这些患者的时候都这样发心的话,本身就是一种善心,本身就是一种这个可以说是善良的作意,如果每天恒时都能够这样串习的话, 串习一次功德就很大,因为这个时候愿众生摆脱一切疾病哪,它也有这个拔苦的成份,有意乐的成份,所以像这样的话就成了修慈悲心的对境了。慈悲心能够在相续当中依次性的生起,它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一方面说要观想作意,一方面实际上也是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一种殊胜的方式。

【见报恩者时发心愿报答诸佛菩萨之恩;】

这个就是讲报恩和不报恩两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如果我们见到世间当中有些人知恩图报,见到了正在报恩者,这个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愿一切修行人都能够报答诸佛菩萨之恩,因为从很多地方讲,诸佛菩萨发愿,以前发愿变成这些这个使众生生存的生存的良药基础,桥梁等等,所以说从比较广的侧面,从深层次的侧面来讲的话,实际上一切都是这个佛菩萨的化现,或者说佛菩萨的这个一种恩赐,所以说愿一切众生和修行者都能够报答佛菩萨的恩德。

【见不报恩者时发心愿于邪见者不报恩;】

如果见到的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如果见到是这样的人的话,就发心愿对于邪见者不报恩,对于邪见者不报恩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可以就说是这样大概去观察一下,就说是邪见者相续当中他主要是处于常断见,或说是无因果见,无因果见当中。如果说是经常再再给他报恩的话,就说提供他造罪的这个资粮,提供他造罪的资本,壮大他造罪或者说是引发邪见的这个资本,就从这个因果的侧面来讲的话,对于邪见者就不报恩,可以说从这方面讲的。或者就说邪见者他是无因果,或者说信仰没有因果,没有前后世的人,如果自己在他面前表示要对他报恩的话,他有可能指使自己去做一些杀生偷盗等等这些断因果或者说违背因果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对于邪见者不报恩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还有就今天我查了一下就汉文当中净行品,汉文当中的净行品在讲这个背恩的时候,它这个我们这个地方讲的不报恩在净行品当中讲背恩,背恩,就背弃这个恩德,这个时候怎么发愿,这个和此处就说邪见的不报恩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就说是见背恩者当愿众生于作恶人不受乞报,就这样讲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理解,作恶的人作恶的人如果对我们做伤害,我们不能够就说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给自己做了伤害,所以我要以牙还牙,就报复他,从这个侧面去观察的。见不报恩者时发心愿于邪见者不报恩;

与邪见者不报恩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就是说是见背恩者当愿众生,与作恶人不受其报,这样讲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理解:作恶的人对于我们做伤害,我们不能够,因为他给自己做了伤害,所以说我要以牙还牙就是报复他,从这个侧面去观察的。所以说汉文的《净行品》和此处说对邪见者不报恩从不同的侧面可以了解。

【见反对者时发心愿能消灭一切外道;】

如果刚好见到了自己的敌对者,自己说话马上别人就开始顶回来,或者说平时经常和自己作对,自己的敌对者,或者说我朋友的敌对者,或者说我们僧团的敌对者,或者说整个佛法的敌对者,反正这个敌对者有很多层次。见到这个敌对者的时候,发心愿能够消灭一切外道,消灭一切外道,并不是说要将他们斩尽杀绝的意思,主要是说这些外道如果是出现于世的话,对众生暂时或者究竟他都有一种误导的,这样一种成分,所以说愿能够消灭一切外道的这个邪知邪见,主要是从他们的邪知邪见错误的思想,这方面消灭之后,外道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实体,主要是相续当中错误的知见和错误的行为,所以说如果见到反对者的时候,愿消灭一切外道。

【见赞叹之情景时发心愿赞叹诸佛菩萨;】

如果正在见到这种大肆的赞叹,在平时其他的世间当中或者说媒体上面电视上面都会出现很多赞叹的这些情景或者在佛菩萨的这些经论当中会出现很多赞叹的情景,如果见到赞叹的情景的时候,发心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对诸佛菩萨赞叹,因为诸佛菩萨他是殊胜的对境,能够通过清净心赞叹一句,都能够引发安乐殊妙的果报。所以说如要赞叹,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对诸佛菩萨广大的功德恩德进行赞叹。

【见他人说法时发心愿获得佛陀之辩才;】

如果见到别人正在说法,这个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犹如佛陀一样的辩才,最为殊胜的这些可以说是四无碍解等等这些辩才。

【见佛像时发心愿无碍面见诸佛;】

佛像是诸佛的化身,一种化现,所以说当我们见到这个木材上面的这些的铜质的佛像或者说泥质的佛像或者说画质的佛像,纸质的佛像等等,反正见到一切佛像的时候发愿愿无碍面见真佛,面见一切诸佛的真颜。从这个方面讲。

【见佛塔时发心愿见众生之应供处;】

这个见字改为成为。如果见到了佛塔到时候因为佛塔就是应供处,佛塔代表佛的意功德,佛陀的智慧的代表,所以说见到佛塔的时候,发心愿成为众生的应供处,自己成为一切众生的应供处。

【见人经商时发心愿获得圣者七财;】

如果见到别人正在经商或者说咱们的商店这些正在经商或者说其他

人私人老板正在经商。这个时候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圣者七财。因为就是说,真正世间上的财物是无常不可靠有漏的等起。圣者七财要不然就是讲圣者相续当中具备的这些功德,信戒闻施惭愧慧这七种功德,或者说可以获得圣者果位的七种资粮叫做圣者七财。愿经商的众生都能够获得圣者七财。

【见人顶礼时发心愿获得人天导师佛之无见顶相。”】

如果见到别人在顶礼的时候,因为就是说佛陀的无见顶相这个因,很多地方讲他主要是昔时对于应供处恭敬顶礼,他能感受这个佛的无见顶相,所以说现在我们见到别人在顶礼的时候也可以发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佛陀的无见顶相。这个主要是讲到了一些平时的主要行为。当然了,在汉文《净行品》当中有很多比较广的说法。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主要其中挑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或者说也代表新的这方面的观想的方式,作意的方式,对于我们进行宣讲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尽量的把这些记在心中,记在心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用得上,有的时候用的比较熟悉的时候,这些作意比较容易用得上,一用上之后,他就不会空耗,就会成为积累资粮的因。

【此外,应当对一切无义的散乱事生起厌烦心并观无常。】

还有在轮回当中还有很多事情,事情当中有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这些无有意义的散乱的事情应该生起厌烦心,而且再再的观想无常。

【在地上乱涂乱画、草率行事、妄念纷起等出现散乱时,以正知正念立即断除。】

比如说这些没有意义的散乱事,这个地方列举了几种,第一个是在地上乱涂乱画,或者平时在一张纸上面画圈圈或者说写一些其他的字,这方面就是说没有意义的时候在地上开始乱涂乱画,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散乱之事,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也不能积累资粮的,也不能做其他事情的。这个时候如果真正自己有精力时间,还不如念念佛,念念心咒或者打一个座,这方面还好一点,所以说出现这样一种地上乱涂乱画的时候尽量遮止。草率行事,没有经过观察考虑,莽莽撞撞去做一个事情。为什么把草率行事也放在无义散乱当中?因为你如果要做一个事情,尤其是对一位修行人来讲,要看这个事情有多大的利益或者说我做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修行?如果说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草率行事的话,这个方面就很有可能成为无义散乱的因,妄念纷起,这个也是一种无义的散乱,自己相续当中胡思乱想,妄念纷起,想以前发生的事情,幻想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方面都是一种妄念纷起,所以说像这样出现散乱的时候马上要以正知正念了知,马上要铲除。

【身体所作,口中所言,心中所想皆应转向正法。】

不管怎么样,这个地方讲身语意,我们身体当中的所作所为,口中一切的言语,心中当中的一切想法尽量都能够转向与正法,转向与菩提道。

【晚上睡眠时身势右卧,头朝北,随念死亡,将三宝观于自己的顶上,心安住于如虚空般的法性中入眠。】

如果我们要睡觉的时候,它也有一种睡觉的一整套的方式。如果能够按照这个教言当中去做的话,在睡觉的时候可以获得功德。否则的话,有可能在睡眠的时候就虚耗或者乃至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罪业,所以说睡觉的姿势像佛涅槃的姿势,身势右卧,自己的头朝向北方,这个时候开始随念死亡,我们可以这样想,这一觉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醒来,在《亲友书》当中讲,就是说在出气呼气这样之间能不能醒来,这个方面很难得,如果能够醒来是诚稀有的,这样想。反正那就是说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应该随念死亡,不知道今天晚上睡下去会不会死。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这样观想:如果不知道今天晚上,有可能死亡的话,按照其他的教授,在死亡之前如果能够忏悔以前所造一切的罪业的话,它可以遮止,它可以在很大层次上清净自己的罪业,所以这个时候能发愿以前自己造很多罪业从今以后再不再造了,斩断这个恶业的相续,发愿我在睡觉的过程当中死亡的话当即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开始每天这样作意,每天作意这个时候也是能够令这个睡眠有果的。

将三宝观于自己的顶上,心安住于如虚空般的法性中入眠。

可以说这个修正很高的瑜伽士他能够安住于虚空当中的,法性当中入眠。如果说是没有这么高的修证,还有一些其他的观想,就前面我们讲的自他相换出息入息一直乃至于睡着之前都能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等等,有很多观想的方式都可以去实行的。

【《入行论》云:“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这个也是《入行论》的教证,只不过无垢光尊者此处比较强调头朝北,在《入行论》当中讲欲方就是你自己想要朝哪个方向或者说是根据你房屋的构造去安排,都是可以的。

【昼夜(六时中)应当于佛像、佛塔等三宝所依前念诵《普贤行愿品》或得贡瓦巴阿阇黎所著的《七十颂愿文》等而发愿。】

这个方面就是强调发愿的重要性,所以说无垢光尊者甚至强调我们在昼夜六时当中清净的发愿,如果说有清净的所依比如说佛像佛塔这些三宝的所依,如果能够在这些面前发愿也是很好的。如果是即便没有这些所依观想佛菩萨充满虚空,在这样一种所依面前念诵也可以, 念诵的内容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就说是这个在《华严经》当中最后就说是这个归解功德的时候,主要以《普贤行愿品》来归摄,所以说他可以说是包含了一切菩萨无量无数亿大愿的精华就归摄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所以说如果每天能以清净的心来念诵《普贤行愿品》,功德非常大。这个时候无垢光尊者要求我们如果可能的话,在六时当中应该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说跟随自己的意乐,就说跟随自己的意乐念诵《七十颂愿文》也可以,我们也见到这个汉文,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念诵《七十颂愿文》也可以。

【或者诵《菩萨戒二十颂》,】

《菩萨戒二十颂》这个方面有汉文,

【此义在《宝鬘论》中云,】

就是说《菩萨戒二十颂》和这个旃扎古昧他写《菩萨戒二十颂》不是一个论,因为龙树菩萨他在这个他的前面,旃扎古昧他在后面,而且这个旃扎古昧他写的《菩萨戒二十颂》主要是对于这些菩萨戒广大行派的这些这种根本戒,还有这些这个这种支分罪,这个方面讲的比较详细的。所以就就内容来讲的话,《菩萨戒二十颂》只是它的名词和名字和这个旃扎古昧的《菩萨戒二十颂》名字相同,此意义上应该不是指这个论点。而且说此义在《宝鬘论》当中,《宝鬘论》是龙树菩萨造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分析的时候也不应该是这个,就说是这个旃扎古昧所造的这个《菩萨戒二十颂》。下面有二十个颂词,下面有这个整整的引用二十个颂词,这个就是《菩萨戒二十颂》或者说是这个戒,普遍一切学处,或者说他发愿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就说进行了这个观察。后面无垢光尊者还有一个《宝鬘论》当中的教证说能够念诵的功德无比,功德无量,从这个方面去做了观察,去做了抉择。

首先是看它的原文,

【“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

这个就是首先宣讲这个它的皈依,皈依是对于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僧众,僧众及菩萨,实际上就说是这个,有时候将这个僧众和菩萨合在一起讲的,此处他范围更广了。反正诸佛这个方面没什么讲的,反正大家成许就说是这个诸佛,正法,小乘和大乘的这些这个教法和正法,僧众和菩萨分开讲的意思,这个僧众也包含就小乘的僧众,如果是凡夫僧,四个人以上,圣僧一个人就可以了。然后就说菩萨,得地的菩萨,这些方面就说都可以就说是包含,对于这样一种佛法僧三宝,恭敬皈依,首先皈依他们,归投依靠他们,顶礼应供处,对他们做顶礼,这些都是应供处。实际上这个方面主要是开始讲这个七支供的修法,在这个二十颂当中它是广说七支供的,七支供当中第一支是顶礼,顶礼支就说顶礼应供处,当然就第二支当中的供养它不明显,可以从以前上师讲的时候从应供这个方面就说间接的,间接的来体现出它的这个供养的修法,供养支。然后是这个忏悔支,

【忏悔罪恶业,】

就说自己通过一切的事例来消灭就说自己的罪业,或者说发愿能够消灭一切众生的这个罪业,

【广修众福德,有情之福善,一切皆随喜,】

主要是讲随喜的修法。广修众福德,发愿自己和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广修一切的福德,一切有情的这个福德和善根全部都做随喜,这个是讲随喜支。

【我稽首合掌,请转妙法轮,】

这个是请转法轮支。合掌顶礼就是在这个刚刚成佛的佛面前,或者说是这个不准备说法,想要涅槃的这些佛,上师面前,恭恭敬敬的合掌顶礼,然后请他们转动三层或者九层的殊胜法。

【乃至众生存,请佛久住世。】

这是请住世支,请佛住世支。这个时候要念诵乃至于有众生存在的时候,就说请佛长住世间,长住世间利益众生。

下面开始广说回向支,全都是回向和发愿支,所以说后面全都是广说回向,广说回向的时候,首先是这样做回向的,

【愿以我作福,已作及未作,有情悉皆具,无上菩提心。】

我以所作福这句给你就是现在所作福德,现在正在做的福德,所做是讲过去已做完的,未做是未来将要做的。就讲这个三时的福德来回向,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殊妙,就说增生胜,决定胜,一切暂时安乐究竟的根本,所以说我的一切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发起菩提心。

【愿众皆无垢,根圆离无暇,行为有自在,正命悉具足。】

愿有情无垢,这个是愿有情是总的一个发愿的对境,然后无垢和根源这两个是连在一起解释的,无垢根源是什么意思,愿一切有情获得无垢的根,无垢的诸根圆满的意思。就说比如说无垢就是清净的意思,从另外一个侧面讲,缘起就是获得清净的诸根,清净的诸根五根或者六根可以理解,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清净的根,那就堪得修持善法,所以说叫无垢根源。离无暇愿一切人生离开八无暇,获得这样一种暇满的自信,正行得自在,正行得自在就说于一切佛法正行当中能够自在而转,而不被他人所戏奉,如果被他人戏奉自己的正行,无法获得自在的。所以说就愿一切众生,在正行当中能够自在趣入没有其他的挂碍,没有其他束缚的因缘,正命悉具足,主要是愿一切众生离开邪命而具足正命,这个方面就是讲这个正命悉具足。因为邪命它是一切不善的根本,他会堕入恶趣,而正命的话它就说远离这样一切不善而安住于这个殊胜的这个善法当中,叫正命悉具足。

【愿诸有情众,手中具财宝,资具皆无量,无尽至生死。】

这个是愿一切众生获得殊胜的这个资具,获得殊胜的财宝。愿诸有情等,手中具财宝,意思那就这样理解的,讲义当中这样讲的,愿一切众生一生下来的时候,手中就具有这些殊胜的财宝,而这些资具是无量无边的。而这样一种情况就说尽生死无竭,乃至于还没有获得解脱,乃至于还在生死当中流转的时候,这样一种情况,愿一切众生每一世都能够如此具备。

【愿凡诸女人,恒成大丈夫,诸有情慧目,戒足悉具足。】

而愿一切女人都能够变成这个殊胜的丈夫,为殊胜的丈夫就男人的意思,愿一切女人都能够变成这个男子汉。因为就说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讲的时候,女人她就说是具备一些这个弱点,修道或者说她的这个性格,体力,这方面都有不如意的地方。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从这个修道的所依,这个方面就愿一切这个女人都能够变成是丈夫。一切有情明,戒足皆愿成,就这个明和戒足,就这个明就是我们讲《随念三宝经》当中这个明,这个明就是讲见解,就是讲他的智慧的正见,像这样一切有情的正见智慧具备,而且戒足愿成就,这个戒足就是讲戒律足,或者说将这个戒律理解成行为,行为的代表,就一切有情的这个明行,明行就说是这个见和修,见和修,所以说以这个戒足来代表一切有情的信。你具备了这个正见不修行是不行的,所以说必须这个明和行都具备,此处主要是愿行,明和行都能够圆满具备的意思。

【愿有情具色,形妙大威光,见喜无病疫,长寿具大力。】

愿一切有情获得这个妙颜,就获得妙颜的意思就是说行妙,这个就是他的这个容貌端正,容貌端正而且就说是能够放出这些光彩,放出这些光明。见者悦,见者悦这个是这个意思,因为有情具备这样一种这个妙颜,端形大威光的缘故,愿就是见者生喜,见到他的人都能够生起这个欢喜心,无病是一个意思,得大力是一个意思,长寿是一个意思,这个是三者的意思。愿一切有情都无病,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的疾病,愿一切有情得到大能力,愿一切有情得到这个长寿,这个方面是三个含义。这个以上从注释的角度来讲,从这个从就说是“我以所作福”到这个“得大力长寿”就主要是回向众生获得增上身,主要是回向增上身角度讲的。

下面主要是回向决定胜方面的。

【愿皆通方便,脱离诸苦痛,勤向三宝尊,富有佛法财。】

就说成方便善巧的意思怎么理解,成为就说是这个令众生的痛苦解脱解除的方便善巧是什么,这个成方便善巧的意思就是这样理解的,注释上面这样讲,就说成为一切众生痛苦消除的方便善巧是什么,下面就是解释这些方便善巧。第一个是愿解脱,愿解脱诸苦这个是一个发心,就说我们要让众生,要愿一切众生的痛苦都能够解脱的方便善巧,善巧方便的第一个,就是作为菩萨来讲,应该有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的心愿,然后第二种方便善巧安住三宝中,安住三宝中就是皈依,就是真正从能不能安住三宝中就是看你能不能皈依。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讲这个因皈依果皈依。

第一个是“愿解脱诸苦”,这是一个发心,就是说我们要让一切众生的痛苦都能够解脱的方便善巧,它的善巧方便第一个就是作为菩萨来讲,应该有一种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的心念;第二种方便善巧是“安住三宝中”。安住三宝中就是皈依。能不能够安住三宝中,就看你能不能够皈依。所以这个方面就讲因皈依和果皈依。如果能够安住于因皈依和果皈依,这个就已经安住于三宝当中。这个就是一种令一切众生息灭的方便,这是第二种方便。

第三种方便就是“具足佛法财”。这个佛按照注释当中讲应该是佛陀的意思。如果能够具足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财,他就能够使众生的一切痛苦悉皆消灭。所以说这个颂词主要是看第一句,第一句如果了解,下面三句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成为解脱众生痛苦的方便善巧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愿解脱诸苦的发心作意;第二个是将众生安置于三宝当中,让他们皈依。然后具足佛法财就可以从众生的侧面来讲,彻底地永远离开痛苦。如果这些众生成佛了,具足了佛的法财了,肯定是能够息灭众生。或者说是我们如果能够具足佛的功德,也能够善巧地将众生的痛苦一一遣除。

【愿修慈悲喜,弃惑平等住,施戒忍精进,定慧作严饰。(修慈悲喜心,离惑住等舍,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庄严。)】

这个就是讲四无量心和六度。如果真正要成就不可思议的佛的功德资粮,就必须具备这些前方便。前方便就是修慈悲喜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前三无量心。“离惑住等舍”就是讲舍无量心。离惑,我们在讲第七品的时候,就讲到离开了贪嗔的烦恼而住于平等舍,这个就是舍无量心的自性。

下面讲六度而庄严的,施、戒、忍、精进,这个就是前四度,静虑和智慧就是后二度。通过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通过这些功德来庄严自己的相续,庄严一切有情的相续。

【愿圆诸资粮,相好极鲜明,】

这个“如”字改成“好”字,“相好极显明,不思议十地,愿不断进行。”就是说具备了四无量心和六度,就能够积累资粮,因为圆满了诸资粮的缘故,相好极显明。

应该了解,这个相好极显明不是在讲佛地,怎么样理解呢?就说是通过修积资粮,当他的资粮圆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叫做圆满诸资粮,并不一定是说成佛的资粮已经圆满了。即便是在修法位的时候,即便是在因位的时候,也能够获得极为明显的相好,也能够获得极为明显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因为这些菩萨他会积累很多的资粮。我们在学《宝性论》的时候,宝性论中对于三十二相的因,一个一个地做了介绍。而这些因菩萨都会修积,所以说当他修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种因就会感发某种果,所以说虽然不像佛陀一样极其明显,但是也能够在因位的时候获得明显的相好功德。

【不可思十地,不断而经行。】

愿一切有情对于声闻、缘觉、凡夫这些不可思议的十地境界不断进行。不断进行就是不断地上进的意思,从地上地。那为什么说“不思议十地”呢?说这样一种菩萨地上的功德,他入定和出定的广大无边的智慧功德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声闻缘觉的智慧来衡量是不可思议的,凡夫人根本不思议。所以说将此处安立为不可思议十地。那这些不可思议十地愿一切有情不断进行,无有障碍的从地上地。这个方面主要是发愿有情能够获得这些功德。

下面讲

【愿我亦具足,彼德余诸饰,解脱一切过,倍悯诸有情。(我亦以彼德,及余而庄严,远离一切过,于有情胜慈。)】

愿一切有情获得这些,愿我也是获得这些功德,愿我亦以彼德而庄严。就是说前面上述所讲的愿一切众生获得了增上生、决定胜这些功德,不但愿一切众生具备,也愿我能够具备。“及余”的“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彼德是在《宝鬘论》当中在二十颂当中讲到上述这些功德叫彼德。及余,就是在此处没有讲到的,但是在其余的经论当中提了这些功德,这些都愿我能够获得。通过此处所讲的功德和其余地方所讲的功德来庄严自相续。远离一切的过患,于有情胜慈。相续当中远离一切暂时和究竟的过患,对一切有情生起殊胜的慈心。

【愿诸有情心,意愿皆满足,恒常而遣除,一切众生苦。(有情意所求,诸善修圆满,愿恒常断除,诸众生苦恼。)】

“有情意所求,诸善修圆满”这里有两层意思需要理解。第一层意思是讲有情意中所求的诸善,就是从这个地方讲。他相续当中想到得到这一切的善法和圆满联接起来,就是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想要求得的一切善法,愿它能够圆满。这个修字单独安立,愿一切有情的修法都能够圆满,或者愿我的修法得以圆满。“愿恒常断除,诸众生苦恼”,总之愿自己能够恒常地断除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粗粗细细的这些苦恼、痛苦,愿众生安住于安乐境。

【愿遍诸世界,恐怖之士夫,听闻我名号,极度畏惧消。(诸世间异生,为怖所懊恼,但愿闻我名,远离大恐惧。)】

就是说一切世间的众生被很多的恐怖所懊恼,或者说是被很多很多痛苦的因缘所折磨。但愿这些众生听闻了我的名字就能够远离大恐惧,这个主要是加持自己的名号、加持自己的名字。因为再再加持自己的名字,众生听见的话,就能够远离这样的痛苦。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我们在学《入行论》时也提到了。观世音菩萨他以前就再再加持自己的名号,所以说如果诚心诚意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的话,就能够遣除相续当中的恐怖,就能够遣除相续当中的痛苦。所以说,如果自己在大众场合要发言、要讲考的时候,如果非常恐怖,就诚心诚意地祈祷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三号,祈祷之后他给你加持,然后你就不会恐怖了。这个方面主要是说加持名号,愿一切众生远离恐怖。思念名号、听闻名号就会远离恐怖。

【愿以见忆我,闻名诸众生,不乱住本性,定得圆菩提,(见念闻我名,诸异生净信,离错住真实,定圆满菩提。)】

上师以前讲的时候也说,这个也是文殊菩萨十万大愿之一,这个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愿之一。见念闻怎么理解呢?见就是见到,念不是口中念到,主要是意念,内心当中意念。闻就是听闻。反正能够见、念、闻我名的一切众生,愿他们当下都能对我生起一个清净的信心。当然自己是一个菩萨的身份,假如这个是文殊菩萨的发愿的话,他就是一个大圣者的身份,所以说如果能够对殊胜的对境生起净信,他就能够和菩萨结上殊胜的善缘。

所以后面紧接着就说“离错住真实,定圆满菩萨。”离错的错就是指错乱,愿一切众离开错误、错乱的知见而住而真实的正道。真实的正道也可以理解成遣除二边的真实道。可以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然后是“定圆满”,一定最后圆满殊胜的菩提果位。

【生生世世中,获得五神通。愿于诸苍生,恒常行利乐,(愿一切生中,五神通随行,愿于诸有情,恒常作利乐。)】

发愿自己在一切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获得五神通,这个五神通如影随形,只要是自己转生,五神通就如影随形,什么时候转生什么时候就具备五神通。具有五神通干什么呢?并不是说好耍。“愿于诸有情,恒常作利乐”。因为菩萨要度化众生,菩萨要满足众生的愿望,他没有这些神通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住于神通之后,愿对一切有情恒常能够做彻底的利乐、彻底的饶益。

【愿诸世间界,欲行罪恶者,悉皆无害心,恒常顿遮止。(诸世间异生,欲作众罪业,愿彼等无损,恒时顿遮止。)】

世间当中的异生,如果相续当中发愿准备做这些罪业的时候,愿彼等无损就是愿于彼等无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他如果发愿对我自己或对其他众生做伤害,愿我对他不要做损害。他虽然是一个造罪的众生,但是他本身就很可怜。如果我再对他做伤害,他更可怜了。所以说,我们对他做饶益的话,不能够说打他骂他从这个方面做饶益。实际上第一个不应该伤害他;然后恒时,恒时的意思在注释当中讲,恒时和前面的无损是连接起来的,就是恒时对他们无损,或者说愿于彼等无损,更进一步恒时于彼等无损。顿遮止,就是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顿时遮时他们的恶行,愿他的恶业不要成办。因为这个恶业一但成办,他一定要感受异熟果。所以说愿遮止他的恶业不要成熟。

【愿如地水火,风药旷野树,众生于恒常,随意而受用。】

这个发愿主要是发愿一切众生随意受用一切资具。现在很多的众生不是这样随意受用,他受到很多限制:这个地方你要受用不行,买门票进去才能受用;那个地方也不行,受用要被抓起来。这个时候愿一切众生随意受用,如地水火风,药及旷野树。这些方面都是指无主物。就是说众生受用地水火风的时候是可以随意受用的。众生受用旷野中的草药可以随意受用。还有旷野中的树可以随意受用。犹如地、水、火、风和药、旷野树一样,愿一切众生恒常能够随意一切的物品、整个世界上善妙的资具、境。

“于生如爱命,随彼极爱我,”这个第一句要改一下,改成:如命爱有情,命就是生命的命,如同爱护生命一样爱有情;第二句改在:胜过爱自我。

【如命爱有情,胜过爱自我,众罪成熟我,我善予众生。】

如命爱有情的意思就是:我对于有情的珍爱如同珍受自己的生命一样。胜过爱自我,这个时候就是超胜爱自我。因为一般的众生都是对自己非常珍爱、非常执著的,所以说对于有情胜过爱自我。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这个是发愿自他相换。愿一切众生的罪生全部归于我,在我的相续之中成熟。愿我的一切善根和功德,回向众生,愿于众生的相续当中成熟。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这是最后的发愿,也是最究竟的发愿。何时,只要是还有有情的时候,只要是还有一个众生在轮回当中没有得到解脱,我虽得菩萨,誓愿住三有。我虽然已经获得菩提了,但是我也发愿住于三有之中。将最后的众生让他安住于佛果。这个是最后的、最究竟的发愿。

【如是昼夜各念诵三遍,则可获得无量福德。】

前面有二十个颂词。这二十个颂词如果能够在昼夜各念诵三遍的话,就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

下面就是通过《宝鬘论》的教证宣讲。

【《宝鬘论》又云:“故佛像塔前,抑或于余处,一日三时诵,如此二十颂。”】

这个是对于后学的要求,或者说是一种期望。下面就讲它的功德:

【“如是所说福,设若具形色,尽恒河沙数,世界不能容。(“上述诸福德,设彼有形状,恒河沙世界,亦不能容纳。)】

前面的这些福德如果说是有形状的话,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都没办法容纳这些功德。这个方面是讲什么呢?主要是前面讲了佛陀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要成立佛陀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必须要成立他的因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这二十颂当中,就讲他的因非常广大,如果你能够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愿,就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所以说如果这些造善业的因的功德无量的话,所获得的佛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后面再加一个颂词,好像是漏掉了。我们在仪轨“容纳”后面,再加一个颂词:

【彼是世尊说,理由此亦明,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彼是世尊说,理由此一名。有情届无量,利彼亦如何。”)】

“彼是世尊说”的意思就是,这些通过殊胜的因获得殊胜的果,这些是佛陀所照见的、佛陀所宣讲的。这一句可以理解成教证。理证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理由此一名,它的理由这个地方可以明了的宣讲,主要是后两句讲了理由。有情届无量,利彼亦如此。因为有情届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自己发心利益他们的功德福报也绝对是无量无边的。这个就是通过明显的理证来证成。如果你能够念诵这些颂词,能够诚心诚意地发愿利益一切众生,绝对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如果相续当中能够获得这样无量的功德的话,最后就可以获得具有无量无边功德法差别的佛陀的相续,就可以成佛。这些方面就是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错乱的。

【另外,修持菩萨乘三藏中所说之教义而度日。】

最后教诫应该修持菩萨乘的三藏。菩萨乘的三乘当中所说这些教义而度日。菩萨乘的三藏宣讲了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菩萨行,但是在无垢光尊者的大车疏中作了一个归摄,就平时我们要做的这些都作了归摄,总之教诫我们要修持这些教义而度日。

【为什么呢?虽已获得了如梦般短暂的暇满人身,但也是如水泡般无常,依此身若未得道,则以后也难以得道。】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也是如梦一般短暂的,比如说我们在梦中得到一个人身,或者在梦中得了一个珍贵的东西。我们知道,如果这个梦一醒马上就失去了。现在我们得了人身也是这样的,也是如梦一样。什么时候我们的梦一醒,什么时候违缘一来,这个时候人身就会结束,这个短暂的人身说结束就会结束。而且这样的暇满人身结束与否,不是依靠我们的意愿而转移的。

如果是依靠我们的意愿而转移,我们是愿意住无量劫,根本不愿意死,而且永远年轻。但这个方面只是我们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说修无常、修暇满,就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这个现实、认识到这个实际的情况,不要报以太多的幻想。报以太多的幻想最后的失望就很大。所以说,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真实状态的时候,就会相应于这个真实状态而作意,他自然而然就会精进起来的。所以说人身也是像水泡一样无常。依靠这个身体没有得道的话,以后也难以得到。所以说我们应该以现在的身体而得道。

汉地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没有以这个身体度此身,后世以何身度此身?有这样的讲法。所以说我们就讲了,现在的身体就是我们得道的最好的身体,千万不要想着以后再修法怎么怎么样,如果今生没有通过这个身体得道,以后如果还是保持这样的状态的话,还是难以得道。所以还不如在今生当中就使用应有的精进,应有的毅力和智慧来修道,尽量争取今生当中得以获取这样一种坚实的果,要么就一生成就,实在不行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反正这个是个易行道,在显宗密宗中都再再强调,如果能够再再地回向、发愿、作意的话,这个果报肯定会成熟的。所以说在今生的短暂当中如果这样精进修持的话,绝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轮回,绝对可以迅速成道。这个方面讲到具有正知正念行持的内容。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