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八品,第八品发菩提心现在也在宣讲修行如来行的方式,也就是说如何修持六度的方法,前面五度已经讲完了,现在正在讲智慧度。智慧度当中分了二大法藏,前面能说珍宝钥匙这个法藏已经讲完了,现在真正讲所诠的这个法藏,所诠的意义的法藏分了二谛的法藏和缘起的法藏,现在讲第二个,讲缘起。
讲缘起的时候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本性缘起这样一种说法,本性缘起实际上就是讲一切万法清净的本性,这个角度来讲的。现在在讲第二个问题,在讲轮回缘起,轮回缘起在这一大段当中主要也是有三个方面的缘起,大乘的说法,然后是小乘的说法,还有在刹那之间圆满缘起的方法,大概有这三种。
三种当中今天开始讲第一种:
【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
这个主要是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这是按照大乘的说法而进行介绍的。十二种缘起第一支就是无明,十二缘起支或者叫十二有支,十二缘起的意思就是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就会产生十二种因缘,十二种因缘圆满之后就会产生轮回的苦果。
还有有支,有支的意思就是讲三有的分支,这个有就是指三有。我们说三有轮回的分支就是这十二种,所以说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对于十二种有支必须详细的分析。
【(一)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表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
在这个第一支当中首先宣讲了无明它自己的本体,然后也讲到了以无明为因它会产生什么果。首先是讲无明的本体是怎么样的呢,就是没有能够了知或者没有能够通达实相本净的法性,实相本净的法性就是讲人无我空性或者二无我空性,或者说叫光明藏的本体,这样一种二无我的空性法界没有通达。还有没有通达这个法性所诠示的一切法,法性所诠示的一切法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一切万法实际上本来就是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对于这样一种本来清净的本体和它自己所表达的、所诠示的一切法都没有通达,这个叫做无明。
如果通过无明就可以产生行轮回之业,这个叫做行业。就是说从而生轮回之业这一句话主要是讲从无明这个本体会产生的果,也就是说以无明为因会产生怎么样一种结果呢?就是会产生一种行于轮回的业,如果不通达本来清净的法界的话,就肯定会产生实执从而造这些业的。所以说从无明会产生行缘起,行缘起就是讲第二支,第二有支就是行支。这个就介绍了无明和它自己产生的果,两个方面介绍了。
下面讲第二有支,就是讲行,行就是讲业的意思:
【(二)行:有无明遮障的身语意之随福德分善、十不善以及无记业三种,依靠其中的善业而转生善趣,以不善业堕落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
所谓的行就是能够行于三有的业,实际上就落到业上面了。如果有了无明就会造业,这个业分几种呢?在这个地方分了三种,第一个就是通过无明遮障的身语意的随福德分善,就是说这个是一种善法,虽然是一种善法但是他是通过无明遮障。通过无明遮障的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了达一切万法本性的前提下面造了一些不杀不盗不邪淫等等的福德,这种福德是随福德分,他会在轮回当中感受人天善趣的果位,但是因为无明遮障没有发起出离心等的因缘的缘故,他不算是真正的随解脱分的善业,所以称之为福德分善。
十不善,十不善就是通过无明遮障而造的身语意的这些恶业就叫做十不善业。还有无记业,无记业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这样一种本体。依靠其中的善业会转生善趣,通过不善业会堕落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善业和恶业当中都可以有无记业,或者说无记业是二者的帮助助缘。主要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的,这样一种无记业主要是相应于不善业它自己的本体而如是存在的,这个就是讲他的行业。
【《根本慧论》中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根本慧论》就是《中论》,《中论》当中第二十六品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也是这样提到的。众生无明覆,就讲到了第一支,就是讲无明支,一切众生如果处于无明的状态被无明覆盖之后,为后起三行,就会为后世而生起三种业,生起三种行或三种业。以起是行故,因为生起了三种业,所以说随行入六趣,跟随这样一种业就会到六趣当中投生。在《中论》这些讲法当中三行和此处的三业稍微有不同之处,此处的三种业就是随福德分和不善业再加上无记业这三种,在《中论》或者《俱舍论》中讲三业、三行,主要是讲随福德分的这个业,还有就是讲不善业,还有加不动业。在此处就讲无记业,没有讲不动业,其他地方讲不动业,就没有讲无记业。
所以我们就知道,随福德分的善业主要是成熟人天欲界当中的善果,十不善业主要是成熟恶趣当中的业果,不动业主要是成熟人天和无色界的业果。所以说这个方面讲法都是稍微有差别,实际意义上是一样的。
因为有一个随行入六趣,所以说如果有了行,也就是说行这一支一旦圆满了,他的果是没办法遮止的,他的果绝对会出生的,所以有了业,不管是什么业,前面讲你是这样一种善业、不善业,或者还是随福德分的善业也好,还是恶业,还是不动业也好,只要是有了这个业之后他就会显现第三支,就是识支,就是心识。
【(三)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神识。】
因为有了这个业,或者说自己的心识被这个业熏习之后,心识就成了带业的心识,因为这个心识在没有遇到违品之前它肯定会不断的延续下去,所以说不断的延续要看你心识上面带的是什么业,如果心识上面带的是不善业肯定会堕入恶趣,如果带的是随福德分,他就会生到欲界当中,欲界的人天当中。如果是不动业,他会生到禅天,无色界当中去享受这些安乐。
所以这样的识依靠行业熏习之后就会相应于自己所行持的善业,或者说所造的罪业分别趋入六道,反正肯定是趋入到六道当中的任何一道的。生起彼趣的神识,有的时候在讲的时候所谓的识这一支,就是讲投生的那一刹那。以胎生为例,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入胎了,这一个刹那就叫做就识,这个之后,入胎的第二刹那之后就开始是第四支了,所以说有时候讲的时候主要是讲入胎第一刹那而讲的。这个时候只要是生起六道当中任何一道的神识的时候,这第一刹那就称之为识支。
【彼论云:“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通过诸行就是通过诸业不同的因缘,这个心识就会感受六道当中的身体、身份,所以这个就是识。
【识趋入自己要投生的那一趣时,白红明点与风心聚合之分入于彼道,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
这个是介绍识它自己的本体和识它自己所产生的果,也就是说以识为因会产生什么果呢?首先就介绍它的本体,它的本体就是说依靠带业的识会趋入自己所要投生的那一道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白红明点,白红明点、风心聚合主要是按照胎生的侧面讲的,其它的这些化生不一定有白红明点和风心聚合这样一种转生的情况。所以说很多时候介绍十二缘起的时候,以胎生为例的原因,他的原因主要是讲现在的听法者,绝大多数都是胎生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了知之后就会对自己如今所处的这样一种缘起,他就会产生一种极度的厌离,他就会想怎么样才会不投生呢?等等,他就会思考,所以说很多时候都按照胎生讲的。这个时候也是一样的,白红明点实际上就是讲父精母血,以父精母血为缘,还有自己的风心意识,这个识投胎,按照不同的说法,如果是承许阿赖耶识呢,这个时候就是指阿赖耶识而言的,这个风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有的是不承许阿赖耶识的,这个时候就承许为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是白红明点和风心聚合这一部分入于彼道,比如说人道就会入于人胎当中,入于人胎这个是他自己识的本体,后面是通过识,如果识这一支已经圆满了,这个因已经圆满之后,他的果无法抵挡。他的果无 法阻挡之后就会产生四名蕴,也就是说会产生名色。
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众生是五蕴组成的,除了色蕴之外的受、想、行、识,这个叫做四名蕴,为什么叫四名蕴呢?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就叫做名称的意思,名字或者名称。这个时候将受、想、行、识称之为名蕴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物质两者之间是没办法真正去表达的,也就是说这个名字在瓶子上面存不存在呢?这个瓶子就是物质,我们说这个瓶子它的名字叫瓶子,所以它的名称在这个物质上面怎么样寻找也不可得,没办法安立一个实质的东西,这个时候的意思,受想行识这些都是心法,受想行这个是心所法,识就是指八识聚或者六识聚。
这些是没有一个实质的,观待于实质来讲,观待于这些色法实质来讲,它只是一个名称,而没有真实的滞碍,没有滞碍的东西称之为名,所以说受想行识就称之为四名蕴的意思。
通过这个就会产生名色,下面讲第四支,就讲名色:
【(四)名色:名是指所形成的色蕴,综合一起而称为名与色。】
名前面已经介绍了,名就是讲受想行识四名蕴,这个就是在入胎的时候应该具备名的。色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方面的色和六根是有差别的,这个方面所谓的色就是讲白红明点,父精母血的色法,在入胎之后,在入胎第一刹那就是识位,就是说在识位之后,第四支就是名色位,这个名色位就是父精母血和风心聚集之后,慢慢开始会形成凝酪、肢节等等,这方面不明显的色法。这些色法就叫做色,所以说这个时候就是色蕴聚集一起,色蕴聚集一起它有它自己所表达的含义,这个时候的名就是讲四名蕴心法的,这个色就是讲凝酪等等方面的色法。所以这个叫做色蕴聚集称之为名与色的。
【彼论云:“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以有识著故,这个著有的时候就理解成安住的意思,或者说加入的意思,这样一种父精母血因为有了神识的加入,这个时候就会增长名色,如果没有神识的加入就没办法安立成名色,所以说为什么将四名蕴和色法合并为一支没有分开讲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名色是一体的,是没办法分别的,离开了名之外的色根本不存在,离开了色的名根本不存在,所以说因为这个是入胎识之后的位,所以肯定是名和色在一起的。
【神识进入母胎从而形成名、色。其中色是指从凝酪到身体圆满之间。】
这个讲的很清楚,所谓的神识进入母胎和父精母血,或者说和受精卵,这个时候融为一体之后就有了名和色。其中的这个色就是指从凝酪位到身体圆满之间,身体圆满之间就是后面的六处或者六根,他还没有圆满的这个过程就叫做色,这个就叫做色的意思。
下面讲如果有了名色之后,他的因如果没有损坏的话,他的因如果具备了那就会无间产生六处,所以下面就讲第五支六处支,六处的处字有的地方讲六入,入行论这个入,有的时候叫六根,都是一个意思。这个时候我们理解六入也好,六处也好,六根也好,这些所讲的都是一个含义。
所以这个六根是在名色位之后逐渐圆满形成的,下面讲六处:
【(五)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
因为前面义方面可以包含前面名方面的心法,眼耳鼻舌身这些都是色法,这些色法都是从色,就是前面的父精母血慢慢就开始形成眼根乃至于身根的圆满的支分,这些圆满的时候就称之为六处,这个就是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五地以。
【《根本慧论》中云:“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这个名色没有遇到违缘,再再增长的缘故,六根或者六处会不断的或逐渐的圆满。如果有了六处之后,他的第六支触就会生起来,因为根有六种的缘故,所以说有的时候就安立成六触,第六个触也是有六种的,眼触、耳触、舌触等等,它有六种。
【(六)触:在此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譬如色法、眼根与眼识三者聚合而产生眼触,同样,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于母胎中产生触。】
所谓的触,这个触就是在六处之后它开始形成的,有的时候翻译成六入,就是读音方面六处和后面的六触好像差不多,所有有的时候翻译成六入的话就通过六入而产生六触的。这样一种触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个触也是因缘而产生的,有了对境,有了根,再有了作意的心识,三者聚合起来之后就会形成这个触。
我们分析的时候如果这三者缺少一种都没办法产生所谓的触的,只有根,没有境,只有根没有境和作意也没办法产生。那么如果有了境没有识也没有办法产生,只有识没有境也没有办法产生。所以说所谓的触必定是对境、根门和作意三者聚合之后会产生触的。打比喻讲,从眼触来讲,第一个是外在的色法,色法就是所缘缘,还有眼根就是增上缘,还有眼识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作意,或者说眼识或者说作意,这个就称之为等无间缘。
三者聚合之后眼触就会产生,就是说我们的眼识也好,或者眼根、色法,聚合之后我们就会产生眼触,我们会生起了知外境的本体,就会产生触。
【同样,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于母胎中产生触。】
通过名色和识三者聚合产生触,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名色在第四支就已经圆满了,实际上这个触的无间是六处或者六入,这个方面的名色识,上师在《中论》的注释当中,就是拍面小字里面标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名色和前面第四支的名色不是一个意思,它不是完全的一个意思,所以它有其它的意义,这个方面大家要注意,我们在讲下面《中论》的颂词的时候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产生,这个识也不是第三支的识,这个识就是讲眼识的识,这个时候会产生触。
【彼论云:“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
这个时候讲第五支和第六支的联系,就是说依靠六根之后就会真实产生这样的触,因为真正的触必须要根圆满,你的根不圆满的话这个触也是没办法产生的,所以说这个触为什么在六根之后,因为真正的六根圆满之后才会产生六种触的。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
也就是说通过眼根、色法和作意这三种因缘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眼触等。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如是依靠这个名色就会产生识,这个地方的名色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解释这个名色的意思,这个名色的名字就是在此处所讲的作意,受想行识这样一种作意就是讲这个名,后面这个色就是讲六根和六境,六根和六境都是色法,不是六根,五根和外面的境实际上都是色法。眼根乃至于它外面的色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色法,所以实际上在名色这两个字当中就已经具备了等无间缘、增上缘和所缘缘,这些都是已经具备了。所以说依靠名色的缘故就会产生识,这个识就是讲眼识、耳识等等的识。
【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彼者即生触。”】
情就是讲有情世界这个情,尘就是讲灰尘的尘。
情尘的情字是怎么讲呢?这个情就是讲根的意思,这个尘就是讲境,这个根、境和识三者如果和合的话就会产生触,这个是《中论》当中的观点。
下面讲第七支,如果有了触之后就会产生受,所以说如果有了触,乐受、苦受这方面肯定会产生的,比如说我们的眼识和合之后就会产生眼触,这一支一圆满之后,眼触会产生怎么样一种受呢?眼触就要看你自己所见的东西等等,如果见到好的锁配就会产生乐受,如果见到不好的厌恶的东西就会产生苦受等等,所以说如果有了触无间就会引发受。
【(七)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
受由触而产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有了悦意、不悦意和中等的对境的话,就是说接触了三种境就分别会产生快乐的受、痛苦的受和不苦不乐的受,这三种受就会产生,所以受绝对是从触当中产生的。
【彼论云:“由触而生受。”】
即生于三受的意思就是通过触而产生三种受。
下面讲如果有了受的话绝对会产生爱,这个爱就会产生了。
【(八)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
实际上这个方面一直给我们交待,我们是怎么样流转下来的,所以说通过前面的无明乃至于前面的受之间一个一个已经介绍了,只要是前前的因具备了,后后的果就会圆满,这个时候已经介绍到受了,介绍到受之后,下面爱取这两支也是在我们这一世当中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就是爱和取,所以说每个人都会有受的,乃至于这些罗汉都会有受。
但是因为这些罗汉没有爱取的缘故,他的十二缘起这些支就已经中断了,中断之后就不会再投生了,所以说这些染污爱绝对没有,没有染污爱的缘故不会投生,但是有非染污爱的缘故他还会重新入大乘,他的心识还没有中断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就是凡夫和圣者最不共的地方。这个爱取和前面的无明实际上是相同之处的,无明也是爱取,爱取是一种无明,所以说这个方面讲到了,如果爱取一断,就相当于无明断了,无明一断业就断。或者说受取一断有就断,所以说如果有一断就不会再投生三有了。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这个爱和取对我们来讲非常必须要重视的。
第八是爱,受中增生爱,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烦恼的缘故,有非理作意的缘故,所以说缘快乐、痛苦、不苦不乐这样一种受,像这样就会产生爱,就会产生三种爱,三种爱第一个就是讲贪爱,贪爱这个地方打比喻讲,比如说感受甘蔗甜味而贪其香的这个贪爱,这个就是不离爱,自己再再的想感受快乐,这个方面叫做贪爱。有很多现在对于五欲的境,或对于其它的境都不想离开就是一种贪爱。
还有第二种就是乖离爱,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畏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就是我们遇到不悦意境的时候,内心当中也会产生一种爱,产生什么爱呢?就是乖离爱,对于乖离的,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这些痛苦,自己想马上远离,而内心当中希求一种安乐,这个就是畏爱,畏惧不悦意的境,想要离开它,这方面就叫畏爱。所以说如果这个不斩断的话就会产生嗔心等等,前面不斩断就会产生贪欲心,这个就是两种。
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前面有一个不苦不乐的受,通过这样不苦不乐的受他也会产生一种爱,什么爱呢?等舍爱。所以这个地方的爱是广义的爱,平时我们讲这个爱是对悦意的东西产生爱,那么怎么会对不悦意的东西或者对于中等的还会产生爱呢?主要是从乖离爱或等舍爱,从这个方面讲的。实际上最后这一者就可以引发愚痴,就是说相续当中的业,我们相续当中很多很多业,实际上就像种子一样,这个爱和取就像水一样,这个种子如果缺乏了水的滋润它是不会发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的业虽然存在,但是如果缺少了爱取的滋润它也不会发芽的,它也不会有势力,也不会有功效。
所以说因为圣者斩断了爱欲的缘故,斩断了爱取的缘故,他相续当中虽然有以前的业,但是他不会再投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了爱取的水的滋润,因此说现在我们相续当中有业,这个是不要紧的,只要我们把相续当中的爱和取,把这个烦恼,把这个无明,历励的斩断了,这个时候就会获得安乐,所以这个方面是极其关键的。
了知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去注意什么是斩断爱的对治,所以说对于贪心、嗔心和愚痴可以分别修持空性,或者通过分别修持不净观乃至缘起观等等,这个方面就可以对治相续当中的爱。如果爱一泯灭之后就不会有取了,爱取没有就不会有有,所以说像这样也是了知在今生当中的这样的修法。
【彼论云:“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
通过三种受的缘故就会产生三种爱。
下面讲第九个就是讲取,如果有了爱,这个爱支如果没有斩断,这个爱支让它发展下去就会变成一个取,实际上爱和取二者之间本体上面都是无明,本体方面都是烦恼,但是爱和取之间有一个轻重,他的烦恼程度有轻重的,也就是说这个爱的状态发展下去,爱的状态如果再深入下去就会变成取支,就会变成了取了。
所以我们讲爱和取都是一种烦恼,但是有了这个爱之后如果不斩断,让它再发展下去就会变成取。
【(九)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
通过爱就会随心所欲,或者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取支。这个取的力量比爱的力量更强,因为通过爱而引发的缘故,爱作因而产生了取的果,所以说取的力量是更强的。
【彼论云:“因爱有四取。”】
因为有爱就会产生四种取。
【《显句论》中云:“如是贪爱受者即是产生有之因,并且执著戒、见、禁、我四种。”】
《明句论》就是月称菩萨的《显句论》,有的时候翻译成《显句论》,有的时候翻译成《明句论》。
贪爱受的人就会产生有因,实际上通过贪爱就会有取,有取就会有有了,所以说就是产生有的因。
并且执著戒、见、禁、我四种,这个就是讲四种取,四种取有些地方讲,第一个戒就是讲戒进取,第二个见就是讲见取,第三个禁有的时候翻译成欲取,第四个我就是讲我与取。
这四种取都是能够引发后有的根本因,那么什么叫做戒进取呢?戒进取就是讲外道的邪戒,很多地方、很多注释当中都是引用裸行外道为例,裸行外道把自己的邪的行为,将自己邪的戒律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认为是非常正确的,认为是涅槃或解脱道的正因,真正的行持的方式,所以说牢牢执著自己的邪戒不放,邪的行为不放,这个叫做戒进取,就是四种取当中的第一种取。
第二个叫见取,实际上这个地方的见取,见有五种,戒进取见,这个方面是一个,萨迦耶见,还有边执见,还有邪见和见取见。这个地方的见取实际上就是抛开戒进取见和抛开萨迦耶见之外的三种见,这三种见就是边执见、邪见和见取见。那么什么叫做邪见呢?邪见和边执见的差别我们应该分析,实际上邪见就是不承许因果,只是说不承许因果的这部分就叫做邪见。然后边执见就是讲堕常堕断,堕于常见和堕于断见这个叫做边执,因为它不是中道,它是常和断的缘故,它就是边执见。什么叫见取见呢?就是将自己的邪见执著为善妙,将自己的邪见认为至高无上,这个就是见取见。所以这个是第二种取叫见取,见取当中包括三种见,前面已经做分析了。
第四种取叫禁取,也叫做欲取。所谓的欲取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欲或者禁就是指贪著轮回的五欲,也就是说贪著欲界的五欲吧,主要是对于欲界的五欲极其贪著,这个叫做欲取。这个取字,是力量很强的一种执著,力量很强的一种贪执,或者一种烦恼就叫取。
最后一种叫我与取,所谓的我与取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我见,三界的我见就称之为我与取。所以说如果通过爱他就会产生这四种取,我们说有了这四种取就会怎么样呢?有了这四种取绝对会不断的引发后有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四种取。
【此外,正处于贪爱之时产生相同、不同、中等、我所四取。】
这个上师当时也没有解释,所以说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是到底从哪个方面去做正确的解释比较合适一点,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敢乱解释含义。
下面讲第十个有支,就是讲有,这个有支是通过前面的取,前面的取势力圆满之后就会引发有支,这个有和前面的业实际上也是一个意思,和前面的行啊,就是说无明缘行,或者这个地方讲爱取作为无明,然后通过无明会引发业,这个方面的有和前面的业意义上面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了取之后就会引发有,这个有的意思就是说绝对会引发后世,绝对会引发后世的一种势力,或者绝对会引发后世的一种业这个叫做有。
【(十)有:有由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
这样一种有是从取当中产生的,取的势力一强之后就会产生第十支的有支,这个有支就是讲五蕴。
【彼论云:“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生五蕴。”】
这个颂词的意思就是说,因取故有有,因为有了这个第九支的取,所以说就会有第十支的有,故有有的意思就会有第十支的有。若取不取者,则解脱无有,如果取不取,若取不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取了,如果已经将取泯灭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取,如果不会有取的话,则解脱,则解脱的意思就是说不会再有三有轮回,就是解脱的轮回,所以说无有,无有的意思就是说就不会再有三界轮回了。
从有生五蕴,如果有了有,如果这个有没有解脱,如果有了有就会生五蕴,这个五蕴就是指后世。前面无垢光尊者讲,有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后面这个颂词当中讲从有生五蕴,好像是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不同的说法,前面这个意思好像是说这个有就是五蕴,这个讲的很清楚,也就是什么什么,好像这个有就是五蕴。后面这个从有生五蕴,这个方面很明显的说有是因,五蕴是后世第十一支以后的这样一种果。这个意思很多论师、大德解释的时候,这个是两种意思,或者说是不同的解释方式而已。
前面所说的有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论》的注释当中讲这个就是把果的名字,或者把因取了果的名字,实际上这个有是产生五蕴的因,这个五蕴是果,那么这个时候把有上面,这个因上面取了五蕴的名字而已,所以说既然是把因上取了果的名字,实际上就是一种取名的方式而已,和后面的从有和五蕴不矛盾的。从有生五蕴,就是讲有是因五蕴是果,后面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把果的名字放在因上面去安立了。
如果有了有之后就会有第十一支,第十一支就是生支。
【(十一)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彼论云:“从有而有生。”】
有了有这个业之后就会引发后世,后世出现出生,出生就是说后世结生的第一刹那和未来的生,乃至于生,这个有没斩断之后就会再再的出生叫未来的生。
【彼论云:“从有而有生”。】
从有就会产生生。
有了这个生之后就会出现老、死,所以说就介绍第十二支老、死支。为什么把老和死合并一处讲,没有分开讲呢?没有安立十二支是老支,十三支是死支呢?实际上因为有些时候生了之后不一定老,生了之后马上死了是有的,所以说就把老、死并为第十二支。
【(十二)老、死:人们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
出生之后就会有这样一种变化,或者说衰老,这个衰老就是老支,然后寿终正寝就是死支,反正老和死都是从生而有的,如果有了生,老和死无可避免。
【彼论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以及诸迷乱。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从生就会产生老和死,从老死这个支就会产生这些痛苦,这些痛苦是什么呢?忧悲苦恼这些一切轮回当中的苦事都是从有中产生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衰老或者会有死亡,就是来自于生,有生就会有老死。那么这个生从哪里来的呢?这个生就是从有而来的,有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爱取来的。所以说一个一个推上去我们就知道如何流转的因,如果通达了十二缘起就会对治相续当中的无明愚痴。那么什么无明愚痴呢?就是到底我是从哪里来的?到底导致我流转轮回的因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大自在天,有一个天神在指使或者在安排呢?冥冥之中是不是有一个指使者呢?实际上从这个一观察之后根本没有,所以说如果通达十二有支之后就会打破我们的愚痴,就会生起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就会对治无明。
【经中云:“老即成熟;死即衰老之蕴坏灭;】
这个就是解释所谓的老、死,或者忧、悲伤等等的含义。所谓的老就是成熟的意思,然后死就是衰老的蕴已经彻底坏灭了,中断了这个叫死。
【忧即衰老死亡之时有无明贪爱心之苦恼;】
所谓的忧就是在自己衰老的时候或者在死亡的时候,无明引发的贪爱心的一种苦恼就叫做忧。
【呻吟即由忧伤引起之声音;】
通过忧伤自然嘴里发出愁叹声,这个叫做呻吟。
【痛苦即五根之损害;】
自己的五根受到损坏的时候这个叫痛苦,这个叫身苦受。
【不安乐即心不悦意;】
这个就是意苦受,所谓的不安乐就是自己的心处于不悦意的状态的时候。
【烦乱即由诸多痛苦与不安乐而产生。”】
有了痛苦不安自己的心思烦乱,这个方面进一步解释《中论》当中所讲的这些忧悲苦恼等等这一切的苦受做一个介绍。
这个以上介绍了十二缘起。
【从此等缘起也是由前前生后后这一点而言,称为因生之缘起;从内在之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产生的角度称为缘生之缘起。】
从内缘起方面也分了两种,第一个是因生的缘起,第二个方面是缘生的缘起,那么什么叫因生的缘起呢?因生的缘起的定义就是说前前生后后,前前为因而产生后后的果就叫做因生的缘起。那么什么叫缘生的缘起呢?就是内在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之后而产生的这些状态就称之为缘生的缘起。
【《稻秆经》中云:“内缘起有二种,何为二种?即因生之内缘起、缘生之内缘起。何为因生之内缘起?依无明缘之诸行、依行缘之识;】
内缘起就是说依靠无明为因缘而产生的诸行,在经典当中讲依无明缘之诸行和依行缘之识的意思就是说依无明为缘而产生的诸行,依行为缘而产生的识这个就是讲前面的前前生后后,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这样一种关系。
【为何称缘生之内缘起?六界聚合之故。何为缘生之内缘起,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生,称为缘生之内缘起。”】
这个和前面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以上是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的。】
前面都是大乘的观点,下面介绍小乘的观点,小乘对于十二缘起不同的说法。
【依照声闻乘而言,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什么特点呢?十二有支全部是从五蕴的状态来观察的,都是五蕴的阶段,只不过是把五蕴分成前世、这一世的、后世的五蕴,所以它们全部都是从五蕴安立的。那么所谓的无明是什么呢?就是说感受前世的烦恼时的五蕴,就是说前一世,上一世这个烦恼,在上一世当中生起的烦恼这个状态,这个五蕴的阶段就称之为无明。
【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
这个行也是指五蕴的一个阶段,也是指前世,积累前世之业,在前世的无明推动之下开始造作很多很多为一,这个五蕴的状态、五蕴的阶段就称之为行。
【识:入胎阶段的五蕴;】
这个也是五蕴,在入胎阶段投生的第一刹那就称之为入胎阶段,这一阶段的五蕴,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
所谓名色就是凝酪等根门尚未显现,这一段在断句的时候我们要稍微注意一点,这个意思就是说,直接表达的意思就是根本没有显现前的五蕴,那么凝酪等,意思就是说处于凝酪等位,然后根门没有显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称之为名色。并不是说凝酪等根门,凝酪不算什么根门的,所以说是处于凝酪等位,根本没有显现的时候,就是六根没有显现没有圆满的时候称之为名色。
【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
这个叫做六处,五根或者六根已经圆满了,圆满是圆满了,但这个时候还不能享受外境,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就称之为六处。
【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
所谓的触就是能够享受外境了,但是什么是苦,什么是乐等等的分别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的产生,这个阶段的五蕴就叫做触。
【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
这个受是已经能够了知苦乐的分别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已经很清楚的了知了,但这个时候还不具备交媾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就称之为受,受的阶段。
【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
所谓的爱,他交媾的能力已经有了,或者发育已经圆满了,发育成熟了,但是还没有办法真正接受贪欲的对境,对于真正的贪欲的对境还没办法自力接受的时候,去寻找的时候,这个时候称之为爱。
【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
接受贪欲对境阶段就是真正能够通过自力去接受,或者自己为了得到爱的缘故再再去奔波,再再去奔波的缘故,这个时候就开始着重去追求了。比如说在少年时代,少年时代他虽然有交媾的能力,但是真正让他去寻找很多资财,这个方面他还没有能力的。在取的时候他自己就有能力了,或者再再去寻找,再再去奔波,他自己有了工作的能力之后,他就寻找这些资具、财物,这个方面就叫做取,取位。
【有:积业阶段的五蕴;】
这个有开始累积业力,累积业力是指什么?就是累积下一世的业力,开始累积或者开始准备成熟下一世的业力,这一阶段的五蕴就称之为有。
【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
生主要是从后世,下一世来观察的,下一世从母胎中出来的这个五蕴就称之为生,或者有些地方讲后世的入胎位,也有这样讲的。无垢光尊者这方面的讲法和《俱舍论》当中有些地方的讲法稍微有不同的地方的。
【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爱、受。】
这个就是老死,老死就是讲后世的名色乃至于受之间吧,原文当中有爱字,新译本当中也有爱字,但是如果从后面的颂词看的时候,中止于四种位,只是名色、六处、触和受,爱就没有提,不管怎么样也不敢改,反正意义中止到受这个地方。
【《稻秆经》中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即至受间亦与彼相同。”】
生后面加个“即”字,即:生即受间亦与彼相同。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稻秆经》当中的意思就是说名色之处即是老死,在十二缘起当中前面一个名色,后面一个老死,实际上这个名色和老死就是在两世之间的不同阶段而已,两世之间的不同的名称。在今世就叫做名色,在后一世叫做老死,所以说实际上名色之处就是指老死。生即受间亦与彼相同的意思,后面第十一支就是讲生,这第十一支的生即是什么呢?这个十一支的生即是前面的识,就是投胎的识,到受间亦与彼相同,意思就是说从名色到受之间与彼相同,就是和老死相同的。我们说老死是从名色到受,所以说前面不是讲了后世之名色、六处、触和受,这个就是老死,老死实际上就是讲四种位,所以说在这个地方讲至受间,就是从名色至受间就是和老死相同,生就是和前面的入胎识相同。
这方面如果把十二缘起三世圆满的道理,这个方面了解之后看这些不是很困难,如果把十二缘起的三世圆满的道理不明了的话,就好像觉得前面也在讲,后面也在讲,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分的不太清楚,下面引用《俱舍论》的观点也是要做一个介绍的。
【《俱舍论》中云:“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
这个就是十二种缘起支,十二种缘起分了三份,就是前后和中,前面和后面各自均有二缘起,就讲分为三份,然后前和后各自均有二缘起。前一世的二缘起是什么呢?前一世就是无明和行,无明和行就是我们上一世当中通过无明造业,这个就是前一世的两种缘起。后面两种缘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后世的,后世的两种缘起就是生、老死,第十一支、十二支,生、老死就是后世的缘起,它是后即的。
中间就是今世的,中间有八支,就是今世的,中间的八支是从识位开始,从识,然后名色乃至于后面的有之间,到后面的有之间共有八支,就是我们这一世要圆满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把这个分别好之后,前世当中有无明和行,这个无明和行和今世的爱取就是一回事,爱取有就是一样的。
然后后面生、老死和识乃至于受之间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是这样了解的。中间八种寿圆具,什么叫寿圆满呢?就是中间八种寿圆具的意思就说他必定是在胎生当中,第一个条件中间的八支要圆具的话,第一个条件必定是胎生,因为如果是化生,这个方面就不一定有中间的这些识啊、名色啊、六处啊,他们是一下子顿时圆满的,顿时圆满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分支,一环扣一环,不可能的。
还有第二个寿量必须圆满,即便是胎生当中你不能够中途夭折,如果你中途夭折,比如说你胎死腹中,你这个胎儿在腹中死掉了,死掉之后就不一定有后面的六处啊、处啊,乃至于受,这个地方不一定圆满了,所以说中间八种要圆满的话必定是胎生和没有遇到障碍,没有夭折的情况下,这个是属于圆满的。
下面就开始介绍十二缘起各自的体相:
【烦恼现时为无明,】
就是前世的烦恼叫做无明。
【宿业诸识名为行,】
宿业诸识就是前一世造业的识叫做行,这个就是前世的两支。
今世当中有八支,今世当中的八支就是从识开始。
【识即结生之诸蕴,】
这个所谓的第三支识,就是投生、结生第一刹那的蕴就叫做识。
【名色显露六处前,】
名色就是六根还没有完全显露的凝酪等位,就称之为名色。
【六处三者聚前蕴,】
这个六处就是讲三者聚集之前,三者聚集,三者就是根、境、识,什么时候根、境、识没有具备的时候这个叫六处,这个就是三者聚前蕴就称之为六处。
【触能知苦乐等前,】
触是根据识可以具备而产生眼触等,但是这个时候对于苦乐等还不能够完全了知,所以叫做能知苦乐等前的五蕴。
【淫爱之前乃为受,】
什么叫受呢?受就是能知苦乐,但是不能做淫爱的五蕴的阶段就称之为受。
【爱即行淫之贪者,】
能够有能力做淫爱,能够有能力做行淫这个叫做爱支,但是还没有办法为了取财而奔波,所以他只是一种爱。
【取为得财而奔波,】
他自己为了得财,为了得名利等等,开始不断的去奋发,不断的奔波这个叫取。
【有为能生后世果,】
然后有了取之后,因为他奔波过程当中必定要造业,所以就会形成有,有是什么呢?就是能生后世果的因,能生后世果实际上就是讲能够产生后世果的因,它就是极其强烈的一种势力,它不是一般的业,他通过爱取他的业已经达到了极致了,他的业的势力已经达到极强了,绝对会引发后有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就称之为有。
这八支都是今世包含的,然后后世有两支。
【结生之蕴即是生,】
结生之蕴和前面的识一样的,前面的识也是结生之蕴,只不过这个地方结生是后世结生之蕴,这个叫做生。
【至受之间为老死。”】
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至受之间为老死,前面无垢光尊者有个爱,但是这个方面讲至受之间,从识到受之间有四支,这个实际上就是老死,所以说我们就讲分为三世,分为三世圆满的十二有支,就是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八品,第八品发菩提心现在也在宣讲修持如来行的方式,也就是说如何修持六度的方法,六度当中现在正在讲智慧度。智慧度宣讲二大法藏当中的第二大法藏,第二大法藏也是宣讲二谛和缘起的道理,缘起分了本性缘起、轮回缘起和涅槃缘起。
现在正在讲第二个科判,也就是说在讲轮回缘起,轮回缘起,前面从大乘的侧面宣讲了十二缘起,从小乘的角度也宣讲了十二缘起,今天再宣讲第三个方面刹那圆满十二缘起的方式。这种刹那实际上就是指成事刹那,成事刹那就是说在成就一个时间当中就可以完全的成熟,这种刹那不是说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安立的,这个是观待自己和对方两个人以上可以圆满成事刹那这样一种十二缘起。
【如是十二缘起有两种圆满方式,即刹那圆满与相继圆满。就刹那圆满而言,是依靠对方与自己二者而圆满的。】
这个方面宣讲了刹那圆满和相继圆满,所谓的刹那圆满就在此处宣讲,此处宣讲是依靠自己和对方二者做配合之后就可以做真正的圆满。也就是说,下面所讲的刹那圆满的十二缘起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圆满的,必须要观待对境,和对境一起可以圆满。
【诸如杀生时,愚昧无知而造罪即是无明;】
首先是讲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一支无明支,比如以杀生为例,这个时候通过愚昧无知,愚昧无知是对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真实义,对无我道理愚昧无知,第二个方面是对杀生的罪业无知,所以说这样一种心态就称之为无明烦恼。
【准备造业之分即是行;】
这个就是通过无明推动准备要开始杀生了,这个方面就称之为行,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二支就是讲行支。
【正在造业时的心即是识;】
第三支就是这个识,识的时候就是正在造业的心识,正在造业的当时的心态这个叫做第三支,第三个有支。
【自己与所杀众生二者均具有名色与六处;】
这个就是讲名色支和六处支,这个地方的名色,首先讲自己和所杀对方二者都具有名色,这个名色怎么理解呢?按照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论》的观点来讲的话,这个名色就是讲当时自己和对方身心的状态,身心的状态就称之为名色,当时我们也有这样一种心识,也有这样一种色蕴,所以说这种身心的状态就称之为名色。而且自己和对方都有六处,都具备六根,所以这个也是名色之后的六处。
【自己快乐成为对方痛苦用利刃刺杀之分即是触;】
这个触就是讲自己快乐成了对方的痛苦,比如这个时候是在杀生嘛,对于屠夫来讲他认为杀生是一种快乐,那么这种快乐是使对方痛苦的因,所以说这个时候就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自己的触和对方的触。以自己的触来讲的话,比如说抓住刀,然后开始扎进猪的脖子,这个方面是一种触,还有自己的耳识,就是自己的根、境、识聚合之后听到猪的惨叫,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触,这个是耳触。然后从对方来讲的话,自己的身体接触到利刃这个方面就叫做触。
【从中感受的苦乐之分即是受;】
从中感受的苦乐之分的意思就是说从自己的侧面,生杀者来讲的话,他感受到一种杀生的安乐,一种快乐。还有从对方的侧面讲的话,感受到一种极其难忍的痛苦,所以说从感受苦乐这两个部分就叫做受。
【从中再再生起欢喜心即是爱;】
因为受过了之后就成了爱支,所以说从受当中再再生起欢喜心,这个是从杀生者自己来讲的,杀生者从猪的惨叫或者他见到猪正在挣扎的时候,他再再生起意乐,再再生起欢喜心,这个就是一种爱。
【对方趋入后世即是取;】
从对方的侧面来讲,这个地方趋入后世就是讲即将趋入后世,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命根还没有断绝,马上肯定有趋入后世,也没办法挽救了,所以从这个方面对方所杀者来讲的话,他已经准备趋入后世了,从这个方面就称之为取。
【从具有五蕴之分即是有;】
从具有五蕴之分即是有,前面我们讲过,有实际上是因,后世的五蕴,以后的五蕴就是果,那么这个时候是具有五蕴之分,具有后世的五蕴,他死了之后因为业力没断的缘故,绝对会无间引发他的五蕴的。所以说从他当时,这个被杀者他具有后世的五蕴这个侧面来讲就叫做有。
【今生与后世之分即是生;】
这个生就是讲今生和后世分,今生和后世分的意思就是说从今生和后世合起来看的时候呢,他有断绝今生趋向后世的这个刹那就称之为生。
【后世之分的老死。】
这个就圆满了十二有支了,因为今生和后世的这一部分没有单独讲,也没有单独划分成今生,也没有单独划分后世,那么从今生、后世连接这个侧面就叫做生,后世当中有老和死,在后世当中具备老死,所以这个叫圆满了十二有支。
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当中没有讲后世的老死,就是讲最后被杀者断绝命根为止,这个叫做死。一步步展开杀生,这个叫做老啊,等等,所以最后被杀的有情真正的已经断绝了命根了,从这个方面就叫做死。
【这就是说,成事刹那具全十二缘起。】
这个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已经具全了十二缘起,这个讲有什么必要呢?讲这个必要就是让我们知道有的时候杀生、偷盗或者邪淫等等,有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在一个成事刹那当中,比如杀一个猪,也许就是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它的命根就断绝了。就是在十几分钟当中一套圆满的十二缘起就已经具备了,具备之后如果这个缘起已经具备了,那么自己就绝对会受报,肯定很短时间就会受报。
如果按照以前讲十二缘起,他是三世圆满,或者说二世圆满,这个方面就是说从三世、二世来讲,但是从成事刹那来讲,就是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十二缘起全部具备,十二缘起一具备之后自己的业就会很快成熟。所以这个方面讲成事刹那缘起,就是提醒我们在做成一个事件的过程当中,十二缘起已经具备了,十二缘起已经具备之后很快就会受他的业报,杀生是这样,偷盗、邪淫、妄语等等都是这样的。实际上如果要做一一分析的时候,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具备十二有支。
【刹那有三种,即时际刹那、彼之刹那、成事刹那。】
在讲完承事刹那之后,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附带讲一下所谓的刹那的分别,刹那的分类此处可以分为三种,就是时际刹那、彼之刹那和成事刹那。时际刹那就是平时我们讲的时间刹那,一弹指六十四个刹那,这样就称之为时际刹那。
【倏然间了达所知即是时际刹那;】
就是非常短的时间当中能够了知所知,从这个方面讲就叫做时际刹那。
【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的时间即是彼之刹那;】
彼之刹那就是在前面这个时际刹那的上面,就是说一百二十个,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就是称之为彼之刹那,这些都从时间方面讲的。
【一件事从开始至圆满之间是成事刹那。】
所谓的成事刹那就是成办一个事情,这个事情从刚开始做到最后圆满,比如说前面的杀生,从刚刚发心要杀一个众生到最后所杀的众生命根断绝,断绝之后就称之为一个成事刹那,因为这个杀生的事情就已经圆满了,所以这个叫做成事刹那。
这以上讲了第一种刹那圆满,下面讲第二种:
【若就相继圆满而言,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
相继圆满,唯识宗的观点就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完整的一次缘起实际上是在两世当中就可以彻底圆满,圆满的方式在前世就圆满了六因,在现世圆满六果,因为十二有支是十二种,所以说前世六个因圆满了,今生当中就会圆满六个果。今生当中再造六因,后世又圆满六果,所以说后世依此类推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总之,今生我们在圆满六果的同时,也会再圆满后世的六因,所以说每次都是两世就可以圆满的,这个两世,以前堪布也是讲过,所谓的两世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无间的两世,比如说我前一世和这一世,然后这一世和下一世,这个就是无间的前世、后世。有的时候前世和后世这两世有可能隔了几百万劫,几百万劫之后才成熟的。比如说在这一世我们开始修持这些业因,中间没有继续成熟,中间中断,然后在几百万劫之后,第二世就开始成熟他的六种果,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二世。
在这些中间隔断的时间当中,会不会空耗业果呢?不会空耗,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业网是极其广大的,我们相续当中有非常多的缘起,非常多的业因,所以说我们这一世造的业因,在几百万世之后成熟,那么第二世呢?第二世还有以前的这些业因和业果之间的关系,反正每世都是其中一种缘起在成熟,这方面就是业网极其广大的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
【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
六种因就是讲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支、行支、识支、爱支、取支和有支,这个就是在前世当中的六种因,从这方面讲的。
【六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
剩余的六者是从名色然后六处、触,还有受,然后还有生、老死,这六种就是果,也就是说前世当中肯定会圆满无明到有之间,然后今世当中就是从名色或者生老死之间有六种,所以说唯识宗就认为是二世当中十二缘起可以全部圆满。
【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
如果按照声闻乘有部的观点的话,完整的一次因果应该在三世当中完全圆满的。
【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
在前际或者在前世当中就有两支,一个是无明支,一个是行支,这个无明和行作为因之后就开始产生今世的这些法。
【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者,】
这个爱估计是受,估计是个错字,但是这个不敢改,但看这个意思,以前《俱舍论》当中这方面意思方面应该理解成受。
通过前世的无明和行,今生当中就会产生入胎的识、名色、六处和触,然后就是这个受。
【依靠今世的爱、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
今世当中爱、取、有三者就会产生后世的生、老、死,所以说十二支分为三段,前面我们讲在前世有两种,无明和行,后世有生、老死,然后中间有八者,就是从识乃至于有之间有八者,所以说完整的一次因果是在三世当中圆满的。
【了知十二缘起有何必要呢?《俱舍论》中云:“遣前际等无明故。”】
我们了知十二缘起的必要性,在《俱舍论》当中讲,遣前际等无明,这个等字当中包括中际和后际,也就是说了知了十二缘起可以遣除对前际的无明愚痴,对中际的无明愚痴和对后世的无明愚痴,所以说如果我们对一切业果这个方面有疑惑有愚痴的话,就通过学习十二缘起彻底可以打破。十二缘起当中每一支都有所对治的必要,这方面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无著菩萨一个一个讲的比较清楚。所以说了知了前世的无明和行就遣除前际的无明,了知了从识到有之间的八支可以遣除中际无明,就是说今世当中叫中际。了知了生、老死就可以遣除后际的无明,就是说后世以后的无明。这方面就可以遣除无明,所以说以前很多地方都说,你如果贪心大你就修不净观,嗔心大就修慈悲观,然后你的愚痴心重就修十二缘起,所以这个方面讲的很清楚,前际的无明愚痴的缘故必须要学习通达修持十二缘起的道理。
【这以上三有轮回之缘起已宣说完毕。】
【第三、涅槃之缘起分道缘起与果缘起。】
这个涅槃的缘起分两种,一个是道缘起,一个是果缘起。
道就是趋向于果的修法,果就是道圆满的分位,所以说它们也是通过缘起而现前的。
【道缘起:轮回十二缘起顺行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此无明依靠觉性智慧可遣除,】
所谓的道缘起我们首先要了知,趋入轮回十二缘起这个叫做顺流的十二缘起,顺流的话就可以产生轮回,所以说这个十二缘起的根本就是大无明,这个无明是依靠对治,依靠什么对治呢?依靠觉性的智慧可以遣除,这种觉性的智慧观待小乘来讲的话就是一种人无我空性,观待大乘显宗来讲就是二无我的空性,观待密乘本来讲的话就是一种觉性的智慧等等。反正这样的无明和这样的觉性智慧,和这些无我空性的智慧绝对是直接矛盾的,相续当中有无明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殊胜的智慧,如果有了智慧不可能有无明的。
【也就是说,凭借闻思修的智慧而串习相续进而遣除最初的根本无明。】
我们要遣除无明的话,必须要有一种次第,有一种方便,就是说凭借闻思修的智慧。首先我们对于真正的顺流的十二缘起和逆流的十二缘起这方面必须要通过听闻而了达、通达,然后听闻之后必须要再再的思考遣除增益和损减,遣除增益损减之后就获得了一种定解,然后缘定解再再修持,这个方面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遣除十二缘起。通过闻思修的智慧进而开始修心或进而开始修持的话,就可以遣除最初的根本无明。
【由于无明被遣除了,依赖于它的其余缘起也可以次第断除,】
因为无明是十二缘起的根本的缘故,所以说我们只要通过殊胜的智慧,遣除了无明之后,无明一遣除,其余的十一种缘起就次第被遣除,所以说这个就是一种根本的无明。因此现在我们学习这样的教法,或者学习中观,学习密宗的正见,对我们认识无明、遣除无明这个方面有极大的帮助的。
【因为已灭尽了流转轮回之因,则必将越过轮回之处。】
因为三有的因彻底斩断的缘故,所以说是可以保证绝对可以马上越过轮回之处的,清净的涅槃。
【《亲友书》中云:“生灭则令一切灭。”】
如果说生没有的话,一切的老死一切的痛苦就会灭除了,因为这样的生从哪里来的话,实际上生就是通过无明而来的,如果无明一断之后,其它的跟着断,如果没有产生没有出生的话,其它的老死绝对不会有,这个是周遍的。为什么周遍呢?我们说现在痛苦存在于哪个地方呢?痛苦就存在于六道,六道哪一道最初都是生,所以说如果我们有生,不管是在六道当中最初哪一个地方投生,有了生之后后面的痛苦就跟着来了,后面的老死就跟着来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最初的生没有的话,那么后面的老死就不会有,我们只说不能够有生,如果把生的因缘斩断那只是一种愿望而已,所以说断除无明、断除业之后他的识,或者他的生就会彻底斩断。如果不在轮回当中投生,那么肯定只有获得涅槃,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说生灭则一切灭的意思就是这样理解。
【《根本慧论》中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无明如果灭的话,诸行皆不生,诸行就是讲一切业,诸种业就不会生,所以业不生就不会有识、投生等等、老死就不会有了。如果我们想要灭除无明怎么办呢?以智修法性,那么必须要通过智慧来修持法性,通过智慧来修持一切万法的法性,一切万法的本体,智慧就可以灭除这个无明,所以说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的意思这样理解。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以是事灭故,前面的是事灭故和后面的是事,实际上理解成前前和后后的意思,第一个是事就是前前,第二个是事叫做后后,所以说因为前前灭的缘故,后后则不生,这个就是对于十二缘起都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老死灭,这个叫做前前灭故后后则不生。
但是苦蕴聚,如是而正灭,但是如果能够这样修持的话,一切的苦蕴聚,一切这样苦蕴的聚集就可以真正的被灭除,整个轮回就是苦蕴,整个轮回就是十二有支形成的,所以说十二有支一灭,轮回就灭了,要灭轮回必须要打破十二有支。
有的时候是对缘觉主要宣讲十二有支,但是声闻必须要学习十二有支,大乘也要学习十二有支,只不过在解释十二有支的这些名词,或者在解释它的修法的时候,解释的方式或者直指的方法不同。比如说前面我们讲对于无明支来讲,小乘的无明就是萨迦耶见等这样的烦恼会有无明。大乘来讲就是指二无我或者根本无明等等。反正大乘也必须要了知十二缘起而进行修持,尽量的还灭。以前我们是顺流而下,现在要逆流而上,逆流而上就是要无明灭,把无明灭掉然后灭行、灭识,这个方面一个一个都可以灭除了。
【欲求解脱的瑜伽士不积累形成轮回的业因,所以也就无有投生轮回的果,因为已遮止了行缘起。】
如果想要寻求解脱的瑜伽士,或者也是包括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每个人都是想要追求解脱的,想要追求解脱的话就不能够积累形成轮回的业因,如果形成轮回的业因一旦形成了,那么我们不想入轮回也没有办法的,肯定没有办法不入轮回。如果我们想真正不入轮回,必须要斩断他的因缘,就是这个业因,业因一旦斩断之后自己就没办法再入轮回,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无自在,无自在在《辨中边论》当中也是讲过,有些人他想要上天堂,但是如果没有造业的话,就无自在,没办法入天堂。有的人不想获得解脱,当然可能不一定有,有些人不一定想升天堂等等,但是如果业一旦圆满之后他不想去也得去,因为他就跟随业而去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如果不积累业因的话,就不会有投生轮回的果。因为已经遮止了行缘起,行缘起就是讲第二支行支,或者讲业,因为业已经遮止的缘故,所以不会再投生了。
【《根本慧论》中云:“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轮回根本行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行业,直接导致轮回的显现就是这个行,所以说轮回的一切根本就是行。有时候说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是烦恼,实际上这些都是不矛盾的,没有哪一种投生轮回的业它的本体当中没有无明的,没有烦恼掺杂里面的,所以我们说直接能够投生,直接带动我们投生的是什么呢?直接带动我们投生的就应该是业,你造了这个业之后肯定有投生。
比如说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一支是无明支,第二支是行支,第三支就是识支,所以说识前面实际上就是业,以业的缘起会产生心识,轮回的根本是行业的缘故,所以说有智慧的人不去做投生轮回的业,这个是道缘起,道缘起主要是给我们宣讲怎么样还灭的道理和修法,这个叫做道缘起。
下面讲果缘起,果缘起就是说当我们的道缘起圆满之后,必定有一种作用,或者必定有一种收获,一种目的。
【果缘起:成佛之后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饶益众生,此理于下文中有广说。】
这个果缘起就是讲佛果实际上也是一种缘起,这个缘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他修道因缘,最后必定会显现他的果位,叫做果缘起。成佛之后通过如梦如幻的方式饶益一切众生,这个方面叫果缘起。
此理于下文中有广说,下文当中也是讲这些果位的时候,讲密宗的时候讲这些果位,果位的时候会有广大的宣讲的。
【如是了知诸法完全可包括在缘起中的人通达胜义谛便可获得佛果。】
如果了知了一切万法,诸法完全包括在缘起性当中的人就可以通达胜义谛,最终获得佛果。那么了达诸法完全包括在缘起当中,前面讲过不管轮回缘起、本性缘起或者涅槃的缘起,实际上这一切的缘起,这一切都包括在缘起当中,通达了缘起性就可以通达胜义谛,通达了胜义谛就可以获得佛果。
【《根本慧论》中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有些地方讲,何人见缘起,彼等即见佛,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个方面讲任何人见到了缘起他就见到了四谛,苦集灭道这四谛就完全见到了,因为四谛是两层缘起,一个是轮回的缘起,就是集谛和苦谛就是轮回缘起,然后道和还灭就是解脱的缘起,所以说如果见到了缘起性必定会见四谛,见四谛就会获得解脱,获得解脱之后最终可以获得佛果。或者说见缘起即见佛,这个方面在清辨论师的《掌灯论》当中,《般若灯论》当中再再宣讲过这个道理。
【这以上是广大经典第二宝藏,之所以称为宝藏,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诸法。】
前面已经讲到了广大经典当中的第二个宝藏就是讲缘起,实际上在大小乘的经典当中再再宣讲的也是这个缘起的道理。为什么称之为宝藏呢?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诸法精要的缘故,所以说称之为宝藏。
【这些是所有学问中最为珍贵的。】
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要追求学问,但是在追求学问的时候应该分清楚哪些学问是渣籽,哪些学问是一种精华。真正的学问应该是前面的二谛或者了义不了义,或者缘起的道理,把这些抓住之后才可以掌握轮回的根本和还灭的根本。不像外道,外道就没有掌握二谛的分别,没有掌握缘起的道理,所以再再的去钻研学问,再再的去做苦行,再再去追求,但是最终得不到一个真实的果。而佛法当中的这些佛弟子,因为通过佛陀的恩德,这些大菩萨、这些大祖师的恩德,直接了当的掌握了二谛和这些缘起的方式,了知了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什么是还灭的根本之后,沿着这样的见解修持下去就可以很快的见到万法的本性,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说这些学问绝对是一切学问当中最珍贵的学问。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宣说依上述内容所抉择之义——智慧。】
上述内容所抉择的意义就是智慧,所以除了这个智慧之外其他的是一种助缘。
现本无生如影像,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
现本无生如影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现指显现,这个显现正在显现的当下本来无生犹如影像一样,实际上水中的月影也好,镜中的影像也好,正在显现的当下是不是有一个真正的生呢?我们说在照镜子的时候,镜中的影像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一个实有的生,比如说自己的影子出现在镜面,那么这个是不是自己生出来的呢?是不是有一个实有的生呢?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生,只不过因缘具备这个影像显现而已,在显现影像的当下它就是无生的,所以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本来就是无生的。
本体无有现种种,可以理解成无有本体现种种,真正没有本体的同时,正在空性的同时,能够显现种种的像,这二者实际上能够结合起来看的时候,第一句主要是讲现而无生,第二句是讲无有而显现,这个就是现空双运的道理,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说正在显现的当下它是空性的,正在空性的当下可以显现种种法的,这个方面主要是因缘具备之后它就可以任运显现,没办法遮止。
见性清净缘起后,迅速获得佛果位,
我们通过现本无生,无有本体现种种的这个道理,反复抉择反复抉择之后就可以打破显现的执著和空执,打破常执和断执,然后见到了清净缘起,清净缘起也可以理解成前面的本性缘起。本性缘起实际上就是指一切万法清净的本体,一切万法清净的本体就是说也不是实有的显,也不是实有的空,离开了显空之外的,或者说超离了现空自性的大空性的本体就叫做清净的缘起,或者叫做本性的缘起。如果见到了一切万法这种清净的缘起之后,那么就可以迅速获得佛果位,因为已经真正的了达了万法的本体,佛陀就是彻底圆满证悟了一切万法本体的补特伽罗。现在我们如果跟随佛陀证悟之道,寻找这个道去修持,最终我们也可以迅速获得佛果位,所以说必须要对一切万法无生的道理再再做观察抉择。
【如是所显现的内外诸法皆如水中映现月影一般无有本体而显现种种。】
显现的内外法就是说,内的法是讲心识或是说诸根,外面的法就是指这些山河大地、器世界等等,实际上这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具备才显现的缘故,都是无有自性,犹如水中月影一样,正在没有本性的时候可以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本体。
【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就好像夜晚的水月可以在澄清无垢的大湖当中显现它的月影一样,正在显现的时候这个水月是本体空,根本没有实质的,真正没有实质的当下,真正一点都没有水月的当下,明明朗朗的显现的。所以很多大德在介绍现空双运的时候都喜欢用水月的比喻,水月的比喻非常容易通达,就是说从它现分来讲,明明朗朗的显现,但是一观察的时候水月的本体丝毫不存在,在水面、在水下、在水中间,都没有一个真正水月的本性、本体,所以这方面同时就可以思维现空双运,现而空、空而现的道理,一切万法都应该如是而观察。
【我们以这其中所说之理了达轮涅诸法无有自性后入定,自心无有散收地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以及内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不缘任何他法,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称为智慧波罗蜜多。】
前面给我们介绍了直指的正见,直指正见之后无垢光尊者给我们介绍一种窍诀的修法,怎么样修持这个空性,怎么样通过正见而修持空性呢?前面讲过,这个地方跟随前面的意思讲,我们以这其中所说的道理了达一切诸法无有自性,首先这个是正见,就是一切轮回的法和一切涅槃的法全部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然后了达之后就开始入定。那么所入的定是什么呢?所入的定就是这样一种正见,自己所缘的就是这样现空双运的正见,在这种正见当中如如不动的安住,这个叫做修,这个叫做入定。
自心无有散收,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心也不散乱于外面,自己的心也不过于内收,这个方面就是一种修法的关要,就是说无散无收当中或者不紧不松当中,这个就是修行的一种窍诀,所以说如果我们过于外散,没办法安住于正所缘,过于内收,将自己内心当中的正见作为一个靶子一样去缘的话,这个方面也不是真的修。所以说我们自己修的时候应该在无有散收的修法当中去修持去安住,无有散收的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和内在无有显现的明觉当中,外界的法让它显现,内心的法让它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就应该安住于正见当中,这是一种明觉。
不缘任何一个他法,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犹如虚空一样的境界这是个相似的比喻而已,实际上就是一切不执著,在一切不执著的境界当中逐渐泯灭自己的分别念,将自己的分别念融入法界当中,这个就称为智慧波罗蜜多。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在讲诸法无生的时候是略说,在后面密宗广大部分对于这些窍诀讲了很多很多。还有些专门讲密宗这些正见的修行方式的时候都有很多,所以都可以去参照,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啊,《直断要诀》,然后还有法王仁波切造的《直断要诀》的注释,《直指心性》的注释,还有《大鹏展翅飞翔》啊,还有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等等,很多直指心性的修法,所以说这些方面都应该去看,慢慢去体会。还有一些修法主要是介绍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的一种路程,比如说丹增嘉措活佛翻译的乔美仁波切的密传当中也讲了很多这些真正去、怎么样去修的这些关要,怎么遣除歧途的方式,通过一个人的修行的觉受方面讲,非常的珍贵的教授,阿琼仁波切的密传,这方面都是非常好的参考书。
所以说如果我们再再去看这些书的话,内心当中不知不觉就会对心性有所认知,怎么样修持修心,怎么样修持这些法有所认知,如果把这些宝贝放在书架上面,或只是翻一翻看一看供一供,这个方面对自己今生当中调伏分别心,或者要认识心性这个方面是一种耽误,是一种歧途,有了这样的法本之后,再再去看,再再去思考的话,内心当中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一种修行的方式。如果我们不进入去寻找自己怎么样去修心,怎么样去安住的方法的话,这些窍诀总是大德的窍诀,总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了知了这些空性,或者了知了明空无二的正见之后,就应该去迈出第二步,第二步就开始把这些窍诀和自己的心怎么样去融洽,怎么样去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修行的方式,怎么样去安住,这个必须 要去做,要不然窍诀成了窍诀,自己的相续成了庸俗的相续,二者之间就没有丝毫的关系,白白浪费一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入行论》中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这个就介绍了最了义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有实法和无实法,不管是平时我们认为的有实法也好,还是说这些无实法,有实法、无实法这个方面应该按照中观的有实、无实,不是按照因明的有实、无实,中观的有实、无实的范围就比因明的有实、无实要广的多。这个有实法就是讲一切的真世俗和倒世俗,这一切的世俗法,无实法就是讲这些单空,这些空性,反正这些有实和无实什么时候都泯灭了,都不住于自己心前的时候,这个时候自己的心没有其他缘的,没有其他的所缘,所以说无缘的缘故,自己的心逐渐逐渐就趋于最寂灭的状态,这个方面就是真正的离戏空性。
【萨绕哈言:“摆脱能修与所修,本性不动名为修,无有作意大手印,无有任何所求果。”】
在修的时候应该摆脱能修和所修,最初的时候肯定是有能修、所修,但是慢慢慢慢我们应该知道有能修、所修,这个就是二取,如果真正的安住在二取当中就没办法真正的证悟诸法无二取的自性的,所以修的时候自己要慢慢去寻找去掌握怎么样去摆脱能修和所修的执著。在本性不动当中安住就称之为修,没有任何作意的大手印,无有任何所求的果,这个就是萨绕哈尊者的教言。
【彼等之义于《经庄严论》中云:“真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解脱诸烦恼,慧正命善说,诸法之最胜,彼等有三种,如是通达慧,智者真实行。”】
彼等之义不是讲前面萨绕哈尊者所讲的意义,彼等之义就是讲整个智慧波罗蜜多的摄义,整个智慧度的摄义就叫做彼等之义。这些摄义在《经观庄严论》当中,弥勒菩萨是这样讲的,真辨诸所知,下面也要讲,我们配合注释一起来做观察。
【智慧之本体:通达所知。】
这个对照颂词当中的真辨诸所知,真正能够辨别一切所知这个叫做智慧的本体,这个诸所知怎么理解呢?一切所知包括在如所有和尽所有法当中,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就包括一切所知,所以说智慧的本体就对于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全部能够通达,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智慧的本体,所以说通达了如所有法、尽所有法就称之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智慧之因:依于等持。】
对照颂词当中的依靠三摩地,这个地方依靠三摩地,当知,应该了知这个是如何现证胜观,如何现证真谛的因,而不是说通过听闻和思维,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以前大概做过介绍的。这个方面主要是现证真正胜观的智慧的缘故,所以他的因必定是三摩地,因此说真正的智慧的因就是依靠三摩地,依靠等持。
【智慧之果:解脱烦恼。】
然后智慧的果就是解脱烦恼,如果真正能够生起智慧的话,他的果就能够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对照颂词就是解脱诸烦恼。解脱诸烦恼是在加行位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压制,从压制的方面来解脱烦恼的,在处于胜解行地或处于资粮道、加行道,这些修行者的相续应该是很调柔的,和现在的心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心很粗猛,那么如果一旦到了加行道,他的心虽然有分别念,但是他是非常调柔的一种分别,所以说从这个侧面讲可以解脱烦恼。那么如果是小乘的行者的话,到见道之后他就可以斩断人我执,如果是大乘的行者在见道之后就可以斩断二无执。所以说不管怎么样,要不然就是压制,要不然就是解脱,反正智慧的果就是从烦恼当中脱离出来。
【《般若摄颂》中云:“以慧尽知法自性,真实摆脱诸三界。”】
这个也是在讲解脱烦恼方面,通过智慧了知一切万法自性之后,就可以真实的摆脱一切三界的束缚而获得殊胜的解脱,这个叫做智慧的果。
【智慧之作用:正命,善说正法从而断除怀疑。】
智慧的作用对照颂词当中的慧正命善说,这个怎正命,善说正法怎么理解呢?实际上这样一种智慧就是真正的法身慧命的意思,正命就是真正法身的命根,真正一切万法法身的命根就是智慧,如果在修法的时候脱离了这个智慧,就像一个人没有命根一样,他就成了尸体了。所以这样一种一切智慧的作用就能够使正法的慧命延续下去,保证下去,这个就是它的作用,所以说下面讲正命。
善说正法从而断除怀疑,使般若慧命能够延续就来自于善说正法,佛陀善说了正法的缘故,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种下了智慧的种子,使法身慧命不断延续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讲解善说正法,也可以遣除人们相续当中的怀疑,而使他相续当中的正法慧命不断的延续。
【彼论云:“人中尊转妙法轮,为灭苦于众传法。”】
在《庄严经论》当中也是讲,人中尊佛陀也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转动妙法轮,为了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而宣讲正法。
【智慧之功德:趋至解脱城。】
这个和上面的颂词对照的话好像不明显,但是可以对照成诸法之最胜,诸法的最胜在唐译当中翻译成诸法之上首。诸法之上首就是说智慧的功德,他可以因为是诸法的上首的缘故,一切诸法当中最胜的缘故他可以趋至于解脱乘。或者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诸法之最胜解释成具足、具有。
他具足一切万法最胜的功德,一切万法最胜的功德就是这个般若,前面我们再再引用教证就是讲一切六度当中,智慧度是最胜的,智慧度是上首,其他的五度通过智慧度摄受之后才可以安立成度的名称,乃至于我们说布施度、持戒度这个度的名称也必须要智慧度摄受之后才可以安立它的名称。还有其他的五度通过智慧摄受之后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才能成为成佛的因,否则的话这些布施乃至于禅定如果没有以智慧度摄受,他就没办法成为真正成佛的近取因了,这方面可以理解成具足。
【智慧之分类:有闻思修三种或者等持之加行、正行、后行三种。】
这个对照当中彼等有三种。彼等有三种就是讲它的分类分了三种,或者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这三种也可以。或者说分为等持的加行所生慧、等持的正行所生慧和等持的后行所生慧,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的,这个方面就是他的智慧的分类。
如果通达慧,智者真实行,如是通达了智慧度的智者,他就可以真实的行持智慧波罗蜜多,就是这个意思。
【具有智慧之功德,如《经庄严论》中云:“佛子尽了达,任何所知法,亦不贪涅槃,何况于轮回?智慧令众生,获得三菩提,妙慧为智摄,于世永无尽。”】
这个也是最后归纳智慧度的功德,主要也是从广大、无求、大义、无尽四个功德来进行介绍的。首先是讲广大的功德,佛子了达任何所知法,这个就是讲他的广大,为什么这一句能体现出广大呢?了达任何所知,任何所知就是一切的有实法、无实法,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一切轮回法和涅槃法,一切的基道果法,或者一切的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所以这个就是一种广大,除了这个佛子真正能够通达这么广大的法之外,谁能够通达?声闻缘觉是不可能通达的,外道不可能通达的,一般的世间人不可能通达的。所以说真正能够通达如所有和尽所有法的就是佛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广大的功德。
然后无求,于涅槃亦无执著何况轮回?这个方面就讲到了他通过了般若之后的一种无求,无求的意思就是说对涅槃没有任何希求心,为什么对涅槃没有希求心呢?因为他知道涅槃也是无缘的,如果对于涅槃有一种实执,这个就成了获证涅槃的障碍,这个是在《辨中边论》当中弥勒菩萨讲的非常清楚的,所以说我们想要求涅槃,必须要打破对涅槃的执著,这个就是能够获得的。我们就认为这是个矛盾,我现在要求涅槃,反而要打破对涅槃的执著,这个又得不到,但是从真实来讲,如果我们对涅槃牢牢执著这是个目标,然后去修持,反而没办达到的。什么时候打破了对涅槃的执著之后,这个涅槃果就不求自得,所以说对涅槃的执著不会有,何况说对轮回的执著更不会有,这个叫无求。
依靠智慧将众生置于三菩提,这个叫大义,就是说菩萨的智慧具有极大的意义,不单单他自己通过智慧获得解脱,而且通过智慧能够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的道和果当中,三乘种性分别让他们苏醒入于各自的道,然后让他们各自的道成熟道果,最后究竟安置于大菩提,这个就是他的大义。所以说菩萨如果通达了、现证了智慧度绝对会成熟这个大义的。
然后后面是无尽,妙慧为智摄持不住世间界,这个妙慧和智慧有的时候有差别,妙慧是一种心所的慧,智慧有的时候理解成是一种离二取的慧,这个时候的妙慧就是说通过智慧摄持之后不住世间界,后面这个智慧它是和大悲双运的,所以说这个方面的意思就是说,后面这种智慧它是不住于轮回涅槃的,为什么不住于轮回涅槃?因为后面这个智它和悲双运,没办法脱离的,因此说后面这种智是一种大智,就是通过他的大智不住于轮回,通过大悲不住于涅槃,所以说后面这个方面的智,有的时候在唐译当中就是讲悲摄智无尽,他就讲的更加直接一点。就是说这样一种智慧通过大悲摄持他就不会住世间界,肯定不会住世间界,因为他智悲双运的缘故,他就不会住于世间界,也不可能住于涅槃界,所以说后面这个智慧度如果通过真正的智慧或者说通过大悲心摄受之后他就会成为远离世间,远离涅槃的不住世间界的广大无尽的善根,这个就讲到了智慧度的功德。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