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解义慧剑释 > 正文

《解义慧剑》释辅导(2008版)第10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5/5 17:4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现在在宣讲比量。在比量证成理当中,前面已经宣讲了它的本体,它的心是一种名义相混的分别心,也对于它们各自的论式,如自续因和应成因等等作了介绍,今天讲第二个科判——比量的分类。

壬二(分类)分二:一、真实分类;二、摄义。

癸一(真实分类)分二:一、名言量;二、胜义量。

我们在抉择名言量的时候,观现世量当中一部分是现量所摄的,但除此之外的很多隐蔽的部分都是通过比量来进行安立的。所以名言量当中观现世量这部分可以通过比量来了知。名言量当中还有净见量,这是圣者的境界,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没办法了知,但是通过比量来产生定解,这个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胜义量就是万法的空性,也是无分别智慧的所境,如果凡夫人不具备无分别智的话,那么这样一种胜义量也没办法完全地通达,没办法完全地了知。所以在这个科判当中也分了名言量和胜义量。

首先宣讲名言量:

子一、名言量:

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

依于清净见,不净观现世,

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名言亦有二”是总的宣讲所谓的名言量也分了两种,一种是观现世量,还有一种是净见量。

我们在自空中观当中讲的时候,讲名言谛怎么怎么样,胜义谛怎么怎么样,有时候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就觉得胜义量是好的,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它是了义究竟的,但名言量是虚幻的。但实际上从抉择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的显现都叫名言,一切的显现都叫世俗,这是自空中观当中的分类和界定。空性称之为胜义谛。

但是在实相、现相的二谛当中,在三转F轮的意义当中,抉择如来藏光明,净见量的本体也属于是名言量所摄的,所以名言量当中分了两类,一类是观现世量,就是一般凡夫人的境界;还有第二类就是净见量。以清净的所见作为量,叫净见量。佛的清净所见作为量叫净见量,菩萨的清净所见作为量叫净见量。这样的净见量包括在名言量当中,但它绝对是超出一般凡夫人的境界的一种殊胜智慧。

下面进一步观察这两类观点。“实现符不符”,“实现”是两个概念,“实”是实相,“现”是现相。“实现符不符”分了两种,第一个是实相和现相完全相同的能见所见,能知所知,就叫净见,或者叫胜义谛;实相和现相不符合的就是观现世量的境界,叫名言谛。

在佛法当中有两种二谛。一种是现空二谛,在自空中观当中用得比较多,显现是名言谛,空性是胜义谛。第二就是主要三转F轮所摄的实相现相二谛,就是实相和现相完全相同的(能境所境)叫胜义谛,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境所境)就叫名言谛。

因为有实现符不符合的两种情况,所以观待这两种情况就分了两种量。第三句第四句就讲到了,“依于清净见”就是实相和现相符合,“不净观现世”就是实相和现相不符合。前者是依于清净见而安立了净见量,后者是依于不清净的所见而安立了观现世量。观现世就是只能够了知现世的一种粗大的法,比如说山河大地等,一般的眼根能了知的。净见量是佛菩萨的清净所见安为量。

下面用比喻说明现相实相符不符合,比如说白海螺,它本身是白色的,见也把它见为白色的,这就是实相和现相一致。我看到的这部分是现相,看到的现相符不符合它的本体呢?符合它的本体就是实相现相一致。什么叫实相现相不一致呢?就是实相是白色的,看的时候看成黄色的,这就叫实相现相不符合,叫错乱,叫世俗。

从意义上观察,比如说如来藏的本体,本来就是在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以常乐我净的方式存在而具足的。佛完全现前了如来藏的自性,所以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这种最为清净的明空无二的法界,佛见到了这种现相,佛陀所看到的现相也就是这个实相,除了这种现相之外再没有什么实相了,这个叫做实相现相一致。这是真正的胜义谛,以佛陀的清净所见作为量就叫净见量。如果我们跟随净见量的话,就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无二的。依靠这种量抉择下来就能够得到完全清净无二的清净见,称之为净见量。

实相现相不符合就是现在众生的境界,在实相当中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的本体,一切万法都是等净无二的自性,但是众生在见的时候,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没有显现清净的自性,显现成另外一种不清净的本体,显现为六道轮回,显现为不清净的心,不清净的身体,实际上我们所显现的现相和实相有很大的差距,这叫实相现相不一致。

或者以绳子为喻,一个具有清净光明境界的人,他把绳子看为绳子,这个叫实相现相一致;把绳子看为蛇,这个叫实相现相不一致。众生就是把绳子看为蛇。本来一切不清净的显现都不存在,完全是等净无二的本体法界,但是众生就见不到这个本来具备的清净法界,反而见到迷幻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我们学习这两种名言量的意义在于,我们首先了知现在我们见到的是属于观现世量,是属于世俗谛,它不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因为现相和实相不一致的缘故,我现在看到的现相不符合于实际情况。我们再学习净见量就知道了,虽然现在我看到的是不清净的,但是如果以佛菩萨的所见为标准,我就知道,现在我面前的一切不清净的显现只是暂时的迷乱而已,它的本体是清净的,这个也可以叫做“烦恼即菩提”,也可以叫做“一切贪嗔痴即是正道”等等,因为我们自己的显现不管再怎么迷乱,反正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这些迷乱的法本来就是清净的,再上升一步就到了密乘了。

所以净见量可以说是显宗和密宗的过度,一个桥梁。如果了知了这种净见量,从某个意义来讲就能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本质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安住在清净的自性当中,只是众生的无明迷乱,不了知它而已,现在如果通过空性等等能净因把这种迷乱清除的话,本来具备的实相就会现前。不是重新得到一个实相,而是这个实相本来安住在法性当中,众生不见而已,通过修法把它清净之后,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学习观现世量和净见量的必要性非常大,一方面了知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关联,一方面了知现在我们是处在不清净的观现世量当中,但是这个不清净的观现世量,这样一种迷乱只是暂时的客尘,是可以清净的,而且清净的方法佛菩萨已经给我们宣讲了,告诉我们了。

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安住于清净,现在我们只通过证悟空性的方式把这种迷乱客尘消除掉就可以现前本来清净的实相,而且这种本来清净的实相不是在其他地方寻找的,就是在一切染污法的自性当中,一切染污法的实相就是这样所谓的净见的本体。对于修道来讲,确立一个很高很殊胜的正见,的的确确是非常殊胜的。

下面比喻“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净见量就犹如天眼,观现世量就犹如人眼,天眼的功能远远超胜人眼。人眼只能见到人道的境界,而且只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境界,如果是比较隐蔽的东西,或者是要让人眼去看天界的显现,它是根本看不到的,超出了人眼的范畴。从这个方面讲天眼非常殊胜,它的殊胜之处在于既能够见到天人自地所摄的境界,也能看到人眼的境界,人眼只能看到自地的境界,看不到天眼的境界,二者之间悬殊是很大的。净见量就犹如天眼,它能看到人眼所看不到的东西;观现世量就犹如人眼,只能看到现在一些比较粗大的色法,看不到这些很微细的,或者超出人眼范围的清净的色法,看不到天道众生的生活,看不到其他隐蔽的法等等。

名言量分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两类,实际上这两类在佛法当中是有提及的,只不过麦彭仁波切在《解义慧剑》当中把这两类名言量通过很明显的方式提出来给我们观察,给我们抉择,通过比喻让我们知道。在《大幻化网》、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的颂词和注释当中对这两种量都是作了分析的,我们可以参考。这段时间我们对于观现世量和净见量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涉及,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佛法当中殊胜的正见和修行方法,对于这些意义还是必须要通达的。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地分析观现世和净见量二者之间的区别。

彼二之差异,体因果用分,

这两句是总说,“彼二”就是前面讲的净见量和观现世量,到底从哪个方面去分别净见量和观现世量的差别呢?从四个方面,一个是“体”,本体;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一个是“用”,从因、果、体、用四个方面给我们作了分析和介绍。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当中也是有这四个方面的分别介绍。

下面首先介绍的是观现世量的体、因、用、果。

似义无欺心,如理取境生,

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

尽持分位义。                        

第一句“似义无欺心”,是讲观现世量的体,“如理取境生”是讲它的因,“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是讲它的用,最后一句“尽持分位义”是讲它的果。次第是先讲本体,然后讲因,然后讲作用,最后讲果。

下面分别一个一个介绍。“似义无欺心”,这种观现世量应该是一种无欺惑的心识,一种量,但是这种无欺惑的心识是缘哪一类所知呢?“似义”,就是现量和比量所知的对境有一种相似义,对这样的一种所知的相似义无欺的一种心识。比如平时我们的眼根等根现量取色法的时候,是无欺惑的,外面有青山绿水,我们就可以取青山绿水的这一分,这是无欺惑的,但虽然是无欺惑的,但它是一种对所知的相似义。

为什么是相似义呢?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或者在学观现世量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是真正正确的,不是相似的,但是因为此处的意义已经在和净见量作比较,如果不和净见量比较,或者不和胜义谛的空性比较,单单就它世俗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真实无误的,不能说“似义”,它是一种真实的意义。但此处是把观现世量的本体和净见量的本体在作比较,所以就佛菩萨看起来,这一切的山河大地全都是幻化的,全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这种所知了知的角度,叫做“似义”,相似的一种意义,相似的一种所知,相似的一种境。对这种相似义现量和比量暂时不欺惑的心识就是观现世量的本体。

量,就是无欺惑的心识。现量的对境的所知,比量的对境的所知,实际上都是暂时不欺惑的心,这个叫“似义无欺心”。我们应该了知这个是一种无欺惑的心识。

第二,是讲它的因“如理取境生”。我们要产生这样一种对现量或比量无欺惑的心识,怎么样才能做到,以什么因缘而产生?通过如理取境的方式产生。如理取境有两种,一个是现量如理取境,一个是比量如理取境。

现量如理取境,比如说自己具备一个清净的眼根,然后所缘缘也现前,自己的心识当中也有一个等无间缘,也就是有一个心识的相续,这样合起来之后就能够如理取境,取外面的蓝色,取的时候也是蓝色。通过如理取境的方式产生前面的这种无欺的心识,这是现量如理取境。

比量的如理取境,比如说通过山上的烟来推知一定有火,通过正确的比量如理取境之后产生一种火一定存在的无欺心识。

因就是说怎么样产生现量的,怎么样产生比量的,就是如理取境。上师在注释当中就直接讲到了怎么样产生现量和怎么样产生比量,这就是此处所讲的因。现量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就是六根缘六境之后怎么怎么样产生,或者是现量,或者是比量,通过如理取境的方式,产生了一个现量和比量的心识,所以因就是如理取境而产生的,一定是如理取境,这个当中眼根没有受到染污,没有受到内外因缘的染污,自己的推理一定是正确的,如果这些条件具备了就可以安立成观现世量的因。

第三是观现世量的作用,“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对观现世的对境法能够遣除诸增益。比如说红色的柱子,通过现量照见之后,就能遣除非红的所有增益,眼识一现之后,红色就已经确定了,而且通过现量所见,他通过自力就能引发一种定解,可以遣除增益。比量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对于观现世的对境能够遣除增益,比如山后的火,或者前后世是否存在的增益,通过比量的方式完全可以遣除。

对于现世的对境遣除增益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了知对于胜义谛、空性的增益怎么样遣除,对于了知如来藏方面的增益怎么样遣除,对于密宗的增益怎么样遣除,但对于观现世量的对境遣除增益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处在世间名言当中,我们的眼识,诸根识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或者我们相续当中有没有具备因果的正见,前后世存在的正见,佛陀是量士夫、正法是殊胜的正道,修持佛法一定能得到殊胜的结果,这些方面都是属于观现世方面的增益法,需要遣除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于名言量,对于观现世量的问题能够真正了知得很清楚,这些方面的增益都可以遣除,遣除完之后,对我们修行正道就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这是它的作用。

它的果就是最后一句“尽持分位义”,“分位”就是不同场合的意思,不同场合的意义全部都可以完全守持。没有错误地能够了知,不会误为它法而了知。如果对于观现世量完全已经了知了,运用得很纯熟的话,对于名言当中的每一个法,不会这个法误认为其他的法。比如说柱子和瓶子之间不会混淆。

还有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里面还有很多微细的东西,如果我们对于观现世量的现量和比量了知得清楚的话,完全不会相混的。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心、心所容易混在一起,如果观现世量学得很清楚,哪些是心,哪些是心所,心所当中有些也有容易相混的,比如大地法、烦恼地法、大善地法、又分了很多类,如果你能够把这些方面了知得很清楚,一下就知道它是属于哪一类当中,完全不会混淆。对色法也是这样的,有些是所触的,有些是所受的,有些是所见的,在佛法当中对这些问题都讲得很清楚,哪些是眼根的对境,哪些是耳根的对境,哪些是心心所的本体。所以如果对观现世量的问题了知之后,就能完全守持不同场合的意义,不会错误,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就不会完全混为一谈,混为一谈对了知佛法的法义也是一种障碍。

此处作用和果有时候稍微容易混淆,实际上这里讲得很清楚,作用就是观现世量,可以遣除增益,可以遣除观现世对境的增益。果就是遣除了增益之后能够得到一种绝对不会把一个法误认为他法,可以在不同场合完全守持的意义。

下面讲净见量,也是从本体、因、作用、果四个方面讲。

广大之智慧,缘如法性生,

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

具尽所智果。                         

“广大之智慧”是讲它的本体,“缘如法性生”是讲它的因,“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就是讲净见量的作用,“具尽所智果”就是净见量的果。

第一,净见量的本体也是无欺的心识,无欺的智慧,这种无欺的智慧是缘什么法呢?是缘广大的所知。前面观现世量是“似义”,现在净见量的本体是广大的智慧,不是“似义”了,是真实的意义。观现世量的意义和观现世量不能了知的这些广大的所知的对境完全能够了知通达的一种智慧,就是净见量的本体。

第二,净见量的因,就是“缘如法性生”。“如”就是真如的意思,在见到如所有的法性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净见量,谁能够缘如如不动的法性呢?只有圣者才能缘。从这个因已经确定了,净见量绝对是圣者,因为凡夫人没有根本慧定,没有无分别智,所以缘不了如所有的法性。圣者能够缘如所有的法性。

净见量的因,一定是缘如法性而产生的。如如的法性是一种入定智,它是无分别智慧,入定的一种智慧。净见量的智慧是一种后得智,出定之后得到的智慧。如果要获得净见量的话,首先要入定,入定之后见到法性的功用,出定的时候就能产生这样一种净见量。所以净见量的因是前面入根本慧定的时候的,如果能够入根本慧定,出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净见量,没办法入根本慧定,出定的时候就没办法产生净见量。“缘如法性生”是从真正的净见量的角度来讲。

现在我们了知学习净见量,我们的因就不是“缘如法性”了,我们的因就是缘净见量的本体去闻思,去产生一个定解。比如说我们学习《定解宝灯论》第六个问题,学习《大幻化网》等等的教义,对于净见量就会有一个了知,也可以相似的产生一个定解。这种因就不一定是缘如法性而产生的,而是通过闻思净见量的本体等其他方式而产生的一种定解,就知道有这样一种净见量,现在我所看到的都是假的,我所看到的这一切,我的心识所经验的这一切实际上安住在清净的等性当中。依靠这样的一种定解作为修法的动力,最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缘如法性出定的时候产生一种净见量。所以“缘如法性生”就是净见量的因,净见量是一种入定的后得智。

第三个问题讲到净见量的作用。“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不可思议境”是谁的不可思议境呢?就是前面观现世量不可思议的对境,能够遣除增益。观现世量能够遣除的增益都是可思议的对境,要么就是根现量、意现量,要么就是比量,实际上都是可以思议的。

还有观现世量根本没办法通达的法,比如说在《大幻化网》当中讲到,比如说在一个汽车轮胎这么大的范围当中,一般人他能见到的众生的数量是很少的,一个人住在轮胎当中就住满了,一般人只能看到一个人处在这个范围当中;如果是外道的离欲者,外道修禅定而离欲了,通过他的清净的禅定来看的时候,在这个范围当中就会看到很多的众生;一个阿罗汉通过他的智慧来看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个车轮范围当中的众生数量又比外道的离欲者看到的要多;菩萨的清净智慧来看的时候又比阿罗汉看得多,佛来看的时候就是不可思议,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出来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观现世量能遣除的增益非常有限,观现世量不可思议,我们觉得就一个人坐在这个位子上,哪里还有其他的众生?除了肚子里的蛔虫还有什么?但实际上通过一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的情况在这个轮胎上面,在这片地方当中完全具备。越来越往上,他的净见的智慧越来越清净的时候,他能够看到的众生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这就说明观现世量的智慧根本没办法思议的对境,这些增益,净见量完全可以遣除。这里我们只是打一个比喻而已。所以有时候我们就不要太相信我们自己的分别智慧了,我们的分别智慧绝对是不可靠的,它的能力太有限了,它的来源只是五根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而已,我们产生意识分别的素材就来自于五根有限的器官带来的信息,我们去分别。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实际上除了五根能够提供的信息之外,没有了。还有五根没办法接触到的很多东西,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没办法接触,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智慧非常狭隘,绝对不可靠。有时候我们说“绝对是这样的”,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所能分别的和圣者的智慧所能观察到的,有天渊之别。

这样比较的时候,处于凡夫的观现世量的智慧,对很多不可思议的对境根本遣除不了增益,但是净见量——圣者的智慧就能够遣除增益。这就是凡夫观现世量和圣者净见量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对比之后,我们自己就知道现在我的智慧完全不可靠。净见量对于观现世量不可思议的对境能够遣除增益,就像天眼和人眼的差别一样,这是它的作用。

后面就是它的果,“具尽所智果。”,“尽所智”就是尽所有智,是属于一种佛智。净见量的果是最后获得成佛的时候能够现前尽所有智。

以上从本体、因、作用、果四个方面介绍了净见量,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对于观现世量和净见量了知之后,一方面是要了知自己作为凡夫人的观现世量的智慧是不可靠的,应该知道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圣者相续当中,上师相续当中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智慧,他能够照见我照不见的。上师那天在讲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也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上师会这样开示呢?的确就是这样的。因为圣者他能见到众生的根性,你修什么法最合适。我们自己往往自以为是,我觉得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善知识给你开的药方,给你讲的修行的道不去依止,不去遵循,反而觉得自己的道应该是最殊胜的,“上师给我开的道应该是一种迂回的路线,我这样修不知道能不能成就,也许走了弯路,也许最后白忙一场,但我的决定我觉得修这个法应该是对的。”

怎么会对呢?我们现在是一种观现世量的境界,上师是净见量的境界,两个方面一比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所抉择的东西百分之百完全是错误的,虽然有时候可以碰准那么一两个,但是在修道的角度来讲,没有我们能够碰对的,我们通过自力没办法真正抉择如何去修行的。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就是在于上师善知识有一种净见量的智慧,对于一般的观现世量的对境,我们没办法遣除增益,看不到的这些事情,很多时候上师善知识的道眼照见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就知道观现世量的心不可靠,应该依止或随顺于净见量的境界。

在修道的时候也是相同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我们就可以这样想,现在我所看到的一切不清净就是观现世量的一种智慧而已,我不能够照见一切万法本来安住在清净当中,舍利弗尊者和具髻梵天的辩论也就是这样的,具髻梵天认为一切是清净的,舍利弗尊者认为是不清净的,后面佛陀说我的刹土恒时清净,只不过众生未见而已。这也实际上点出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现在我们能够经验到的所有不清净的心识也好,一切不清净的器情世界也好,本来就是清净的自性,我们要产生定解,我们要在这个定解当中去修行,慢慢靠近,慢慢把染污法消亡,让本来清净显现。消亡也不是说怎么样把它灭掉,他有智慧和善巧方便,通过修行无分别智的方式让它显现,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对怎么样现前无分别智,怎么样转依也是讲得非常清楚。了知这些问题对我们修行帮助是非常大的。

以上是对观现世量和净见量通过四个方面作了比较。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