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现在宣讲的是四量的作用,四依四不依的道理,前面讲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现在宣讲的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对于了义和不了义,在大乘的经典当中也有一些宣讲,但是有些时候是从不同的侧面,如果从空性为主的话,就说空性是了义;如果从三转法轮来讲,就说三转法轮是最了义的,二转法轮是不了义;也有说如来藏法门是最了义,空性法门是暂时了义;有不同的讲法。不管从哪方面观察,到底我们怎么样了知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今天的颂词要开始宣讲如何判别了不了义的方法。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念及何”是一种提问,一种想法。有些人心中可能会这样想,到底什么是了义?到底什么是不了义?我们可以回答,具备了三个条件的就称之为不了义,否则的话就是了义。
第一个就是用意,或者平时我们说的密意,颂词当中“秘密意趣八”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是“依词以量害”,如果依造词句直接解释的话,以正量有害。比如你说微尘实有,如果直接按照词句安立微尘实有是究竟的法性,那么通过破微尘实有的理论,就对你这个观点有妨害。“依词以量害”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在判别的时候,就看这个观点到底通过究竟的胜义理论有没有妨害,胜义理论对你这个观点能不能破除,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第三个是“必要”,也就是佛陀讲这个有什么必要性,暂时有什么必要性。“说亦有”就是说虽然有些说法对正量有害,但是有时候有为了让小乘者进入大乘的必要,或让中根者进入实相的必要,这样宣讲不了义,或者以量有妨害的说法在经典当中也是有的。
比如人无法有,在小乘教义当中是很明显的,人我是没有的,法我是有的,这样宣讲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直接给他宣讲法不存在的话,他会产生一种畏惧,根本不愿意学佛法,根本不愿意求解脱道,就会彻底背弃大乘,佛陀有为了让这些人进入大乘的必要的缘故,在经典当中也讲色蕴是有的,色法是存在的。
下面着重分析秘密和意趣。有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合起来就是八种。我们平时说密意就是秘密和意趣合起来。佛陀在宣讲这种教法的时候是有某种密意的。
秘密,就是说佛陀在讲这个话的时候,有时候不能直接去理解,要从另外一方面去理解。意趣,就是佛真实的想法。在说一个法的时候,有时候这当中又有秘密,又有意趣,两种都有。下面在讲四种意趣的时候,主要是从四种秘密的第三个对治秘密当中分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四种意趣是对治秘密,为了对治修大乘时候的一些障碍,所以单独又划分出四种意趣。
1、令入秘密
四种秘密当中,第一个就是令入秘密。这种说法主要在《经庄严论》当中有提及,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无垢光尊者也讲过。令入,就是令小乘入大乘,为了让小乘行人入于大乘教法当中,佛陀在经典当中说色法实有。这是一个不了义的说法,也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佛陀这样讲有什么用意?他的想法到底落在什么地方?和后面佛陀在讲《般若经》的时候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色法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吗?
实际上佛陀宣讲色法实有是有用意的,佛只是说色法的显现在名言谛当中可以说是有的,可以说是存在的。小乘的修行者理解的时候就认为在究竟层次上也存在,但佛的真实用意只是指在名言的层次上,显现的这一部分,显现分不灭而存在。的确是如此,在众生面前这个显现分就是无欺而存在的。
第二,如果直接依词句去解释,以正量有害。以什么正量有害呢?你认为色法实有,那么就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或者通过正量或者唯识理观察的时候,所谓的色法分析到微尘,再把微尘可以分析为不存在,就通过胜义理论对你所谓的色法实有存在的观点是有妨害的。
第三,是有必要的。为了让小乘者入大乘,就在他们入门的时候,说人我是不存在的,色法是有的,他就可以放心的趣入。他内心当中有种对色法存在的耽执,当他得到一种肯定的答复的时候,他就愿意去学习。但是当他最后真正证悟的时候,入大乘的时候,回过头一看就明白佛陀当时讲的色法有是指显现有,根本不是实有,但是当时他理解的时候就认为色法是实有的。当时他理解的色法实有,对他来讲没有害,必定是让他趣入最后认知一切万法显现有的一个梯阶。如果当时没有这个梯阶,那最后就不能了知佛陀当年的意趣。他就能体会到佛陀的苦衷,为了引导众生使用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只要能够让众生趣入佛道,趣入大乘,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
这样的不了义从某个角度来讲似乎是一种不真实的宣讲,但无垢光尊者也是说,这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妄语。分析起来,这里面好像是有一部分虚妄的成份,本来不存在,你说有,但这个是有必要,的的确确有一部分众生不通过这个方便就永远进入不了大乘。
第一个例子我们讲得比较详尽,把三个条件都分析了,后面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一定一一分析了。这是第一个令入秘密。
2、相秘密
第二个是相秘密。相,就是法相。佛陀有时候在宣讲这些甚深道理的时候,是通过法相来表示它的法性,只是用这些法的法相来进行观察,但有些人就认为这个是真实的,或者实相就是如此的,但实际意义上它是一种相秘密。相秘密和后面的别义意趣是一个含义。
举例来说,注释当中也提到“自己作为自己的依怙”、“三界唯识”的说法。自己要做自己的怙主,真正观察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呢?既然自我不存在,那自我又怎么样作为自我的怙主呢?这个意思是说修行主要要依靠自己,或者说要依靠正知正念来调心。有时候自我就是心的另一个名词,就是说你要调伏心。佛陀的想法就是你自己必须要依靠正知正念修行,你自己才能获得解脱,它是一个假立的自我调伏,但是表现为词句的时候,就没有加任何简别。为了让这些众生逐渐逐渐趣入佛法,有这方面的用意和必要性。佛陀在讲三界唯识的时候,用意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生,由心显现的,在词句上就表现为一切都是心,一切都是识。
3、对治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为了对治修大乘者相续当中的种种障碍,宣讲了不同的教法。《经庄严论》当中讲了八种,还有后面的四种意趣实际上也是对治秘密当中分出来的,都是为了对治。
1)、对治谤佛
首先第一个,对治谤佛。不是说佛不存在这种谤佛,而是对佛有一种看法,因为佛陀讲到了以前的拘留孙佛、毗婆尸佛等等身形高大,寿量很长,眷属众多,再看佛陀,出生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和其他佛比较起来的时候,身量就很小了,寿命也很短,眷属也有很多不清净的,又有限,所以有些人对佛就有一种轻毁,觉得释迦佛不如其他的佛,就像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上师不如其他人的上师。
佛观察到这种轻毁心对导师产生敬信会有一种障碍,所以佛陀就宣讲第一个对治,就说往昔的拘留孙佛就是我,我曾经化现为拘留孙佛。弟子一听,以前的拘留孙佛是我的本师化现的,一下子就把轻视本师的心打消了,对本师就产生一种信心,现在我的本师虽然显现上在浊世的时候,身相或其他方面都有不圆满的地方,但拘留孙佛也好、毗婆尸佛也好,都是释迦佛的化现。通过这种方式就对治了对佛的轻慢、轻毁。
实际上佛是不是拘留孙佛?也对,也不对。从显现上不是,显现上拘留孙佛就是拘留孙佛,释迦佛就是释迦佛,两个相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佛说拘留孙佛就是我,他是指法身平等。佛陀当时的想法是从一切诸佛的法身都是一味的,都是平等的,从词句上大家直接理解成释迦佛就是拘留孙佛。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对治,可以说是不了义,因为是具有秘密意趣的。必要性很明显,就是对治弟子对佛陀的轻慢。
2)、对治对法的轻慢
第二,对治对法的轻慢。有些人觉得学法非常容易,佛法很好求。为了对治这种对法的轻慢,佛陀讲过,一个真正的菩萨,需要经过很多承事无量的诸佛的过程之后,才能证得大乘的圣果。佛陀讲这句话之后,弟子就对法方面产生一种敬信,不会再轻慢了,因为大乘的圣果很难成,现在我们听了一点就觉得这个法很容易了知,但实际上真正要成就大乘圣果,必须要承事无量诸佛,经历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成就,你还需要真正对法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和努力,才能真正成就,所以现在内心当中觉得法很容易,或者法很简单的问题就会打消掉。有这个必要。
讲完之后,弟子就会对正法有一种殷重心,脚踏实地地去修行,不会再飘来飘去,不会再认为法非常容易。实际上法不容易,如果真正容易,一修就能成就的话,佛陀为什么要讲要承事无量诸佛才能成就圣果呢?承事无量诸佛,就是说通过承事无量诸佛在佛面前听法,再修行,才是正确的,并不是简单地觉得这个法很容易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心态轻浮的时候,还是要想想这样的问题。
3)、对治懒惰、懈怠
第三,对治懒惰、懈怠。有些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下根者,什么都修不成,一无所成,会有一种自暴自弃,什么法都不想修,背书不想背,打坐不想打,这个时候佛陀为了调伏他,让他精进起来,就说你如果发愿往生净土,就能够往生。他一听,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只要发愿往生就能往生,他就开始发愿。佛陀又说,你这样光发愿还不行,还要念点什么,他就开始念佛号。
对非常懈怠的人来讲,这就是一种让他精进的方法。但是佛陀当是说你只要发愿就能往生,这句话是可以解释的。佛的想法是如果你现在发愿,等到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你就会往生。听者就认为只要发愿就能往生。佛的想法和他表现出来的词句之间,可以做解释。但是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这个方式对治了他的懈怠,他从此慢慢发起一种想往生的心,以这个作为种子,逐渐逐渐就能够精进。所以对治非常懈怠的人,佛陀也有善巧方便。
或者说你只要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你就能成佛,他马上就念“南无无垢月光如来”。后面佛陀又说,实际意义是你现在念,以后会成佛的。或者说,只要你听闻了释迦佛的名号,绝对在菩提道当中不退转。任何人听了阿弥陀佛的名号,绝对不会退转。的确是这样的,绝对不会退转。反正以这个作为因,只要念了之后,在你的相续当中种下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会开花、结果,没有这个因就做不到,有这个因就做得到。
所以为了对治懈怠,佛陀就说某某佛的名号,你念一句就得到什么什么功德;什么心咒,你念一句得到什么什么功德,灭很多很多的罪障。有很多这样的讲法。
但是不是所有这样的说法都是有密意的?也不好说。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是在佛经当中存在的。但能不能用这个标准去判定所有的经咒,认为所有都是有密意的,那也不好说。有些的确是有,或者你的根性、福报圆满,你念一句马上就立竿见影,这个也有。有时候念一句不能立竿见影,再念再念,慢慢效果就出来了。
佛法当中的方便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抓住一个东西,“今天我学到一个秘密了,所以你不要念了,实际上你念的这个只是一个密意而已,佛陀给你讲是为了对治你这种懈怠的人。你念一句佛根本没这么大的功德,你念一句心咒没这么多功德。”这个话谁敢讲?谁都不敢讲。佛陀在经典中讲,你念一句就怎么样,消除多少罪障,念两句就见菩萨,念三句就成就,有时候对福报、善根成熟的人就是能够这样的。所以,有时候从这方面理解,有时候从时间方面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4)、对治知足
第四,对治知足。比如觉得自己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布施,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大有希望了,往生善趣肯定是十拿十稳的,好像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有把握的。像这样做一点点善根就很容易满足,再不愿意继续精进下去,这个时候佛陀在经典当中就呵斥。
有些人耽著布施,佛陀就呵斥布施,赞叹持戒,“你不要以为你布施就怎么怎么样,你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你一听,百年布施还不如一日持戒,我现在才做了几年布施,别人一天当中持戒的功德就超胜我了,不行,我还要开始持戒。当他持戒开始满足的时候,佛陀又开始呵斥持戒,赞叹忍辱了。又说忍辱功德不可思议,所有难行当中,安忍的功德最大,最难修,然后又开始赞叹精时、赞叹禅定、赞叹智慧,反正就把你这个满足的心打掉,不能满足。
所以为了对治满足心,佛陀有的时候赞叹布施,有的时候呵斥布施,有的时候赞叹持戒,有的时候呵斥持戒,什么原因?因为修行者相续当中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毛病,有这样那样的障碍,佛陀为了对治掉这些障碍,一个一个讲,一个一个宣说。所以在佛经当中,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为什么这个地方佛赞叹布施,一转过来又开始呵斥了,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我们不能对善法满足,实际上佛陀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我们又要修布施,又要修持戒等等,都要修,而且是不能满足的。
这样是有必要的,让这些自我陶醉的,自我满足的人真正全面地认知菩提道的修法,让他们从自我满足的障碍当中脱离出来,真正去修一种清净的善法。
有时候上师对我们也是这样调伏的,有时候稍微对哪个方面有一点点觉得满足的时候就开始呵斥,就开始赞叹其他方面。有时候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刚刚赞叹,又开始呵斥?什么原因?实际上就是对治,不让相续当中的烦恼现行,或者要把这种障碍彻底消除的话,该赞叹的就要赞叹,该呵斥的就要呵斥。这些障碍我们自己不能发现、认知,但是诸佛菩萨善知识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赞叹,什么时候该呵斥,这种分寸掌握得非常好。如果我们这样长期地依教奉行的话,内心当中的障碍就没办法生根发芽,不知不觉当中这些障碍就遣除掉了,心相续就慢慢成熟起来。
5)、对治我慢
第五,对治我慢。我慢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呢?有些欲界有情,或者在修道过程中的修行者,通过前世的福报,长得很端正,有智慧,或者很高大、英俊,他就容易产生一种傲慢,觉得我了不得了,一米八五啊,又长得这么好看,回头率百分之多少多少,像这样觉得很了不起。
佛陀为了对治这种傲慢,在经典中专门讲佛的功德,身高几十万由旬,你一米八五算什么?有时候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讲相好的时候,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很多时候人间当中一般长得很好看的国王,到了转轮王旁边,就像一个乞丐;转轮王到了帝释的旁边,又变得很丑陋;帝释到了梵天的旁边,又变得很丑陋,最后最端正的人到了佛跟前,都变得很丑陋。这就是为了对治这些傲慢,佛陀有时候专门讲佛的相好、光明、庄严,着重赞叹佛陀的功德,或者着重赞叹某一尊佛的功德。有这个必要性,很大的必要性。
6)、对治对三界的贪著
第六,对治对三界的贪著。有些众生贪著三界圆满,在人道当中贪人道当中种种富裕的享受,或者以后想生在欲界当中,一切享受很自然,不需要劳作,或者要生在色界天,对三界有贪著。
为了对治这种贪著,让他对三界产生厌离心,佛陀就专门宣讲诸佛刹土功德,如净土当中的圆满是不退转的、无漏的,非常庄严、非常圆满。这样他的心从作意三界一下子转到作意净土,如果能够这样作意往生净土的话,当然他当时发心的时候是想要去享福,但是慢慢修学之后,他的心会转变。当然在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享福的情况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通过念佛,学习正法,内心当中的观念逐渐逐渐会转变的。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因缘力,往生到极乐世界当中去,实际上是享受法乐,正法的安乐可以享受。
佛陀在讲的时候,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很多宝石,“怎么回事,怎么和娑婆世界是一样的?”,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这里是一个秘密,但实际上佛的功德,佛的庄严也是这样的,佛陀讲的是事实,只不过当时这个人的心,他的意乐,他对三界圆满很耽著,佛陀就说有一个地方,净土比这个还要超胜无数倍,这样方方面面对治他对三界的贪执之后,也到了一个真实的很庄严很圆满的地方。
7)、对治后悔
第七,对治后悔。后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种忧悔当中不能自拔,什么忧悔呢?造了某种大的罪业,或者破了根本戒,或者造了无间罪,或者谤过法,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你看,把佛经翻开,造五无间罪什么过失,谤法什么过失,破根本戒是什么过失,谤菩萨是什么过失?越看越没有信心,最后破罐破摔,像我这样绝对没有希望了,就在忧悔当中出不来。
当然对罪业忧悔也是一个忏悔的动力,但是有些人就堕在当中,没办法作为动力了。有时候我们在忏悔之前必须要修一个厌患对治,必须要对这个罪业很厌患,但是厌患的原因是为了清净它。有些人的心力太弱了,一旦发现自己烦恼很深重,或者造了一个很大的罪业,整个就瘫掉了,没办法修法。这种忧悔,就变成了他修法的障碍。
这个时候佛陀就给他讲,乃至于对菩萨作障碍的人,某某人他曾经杀害过菩萨,他现在都已经成就了。他一听到一下子就得到启发,得到震动,对菩萨作障碍的,对菩萨伤害的人都能得到解脱,我还没有做这么严重的罪业呢,就开始振作起来。所以这也是有必要的。
佛法当中有时候着重讲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比如我们看戒律。讲戒律的时候,把一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有时候我们一看戒律,发现自己没有希望,但是一转过头来看功德的时候,读诵大乘经典的功德、造塔的功德、顶礼的功德、闻思的功德,一讲功德又觉得还是有希望,乃至于一看密法的时候,就觉得不需要修了,本来就是佛了,或者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佛陀在讲这些法的时候,要把这个法讲透彻,所以讲过患的时候就使劲讲过患,讲功德的时候就着重赞叹功德,我们在这个当中需要一个平衡,自己要去平衡,怎么样去调节。
我们在有过患的时候,当然就诚信佛语,你有这个过患,应该堕多少多少地狱,堕多少多少劫,出来之后又怎么怎么样,这个是要诚信的。但是佛陀也没有说这个一成不变,如果忏悔,有忏悔清净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们要方方面面去看。
佛为了对治掉这些后悔,就说乃至于你伤害了菩萨,乃至于你对佛作了伤害,最终都能得解脱。你看到这样的记载之后,就开始从忧悔当中出离,然后开始奋发精进。
8)、对治大乘入小乘者
第八,对治大乘入小乘者。这里不是说一般的凡夫人入小乘,是说一个人首先入了大乘,在大乘当中学习佛法的时候,觉得大乘不好学,空性很难理解,再加上大悲心怎么做得到呢?菩提心怎么做得到呢?要把自己的利益全部放掉,对所有看不到边际的众生,要去救度他,把自己所有的安乐都要放掉,如果别人需要眼睛,就要把眼睛挖出来,别人需要手,就要把手给他。这样他就觉得很恐怖、害怕,就干脆入小乘算了,先得一个小乘果,从轮回当中解脱,这样也很不错的。
为了对治这样一种想要入小乘的不定种姓(这个属于不定种姓),让他们留住在大乘当中,佛陀宣讲究竟一乘。在唯识当中,在讲秘密的时候,究竟一乘的说法是不了义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为了让这些不定种姓的菩萨不要入小乘,而说究竟一乘,有这种必要性。佛陀给他讲三乘究竟一乘,这个想要入小乘的菩萨一听究竟一乘,我现在入了小乘,后面还要入大乘,何必呢?算了,我现在就咬咬牙,坚持住吧,再挣扎几年,没准就获得圣果了。他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就不入小乘了。他一听到佛讲究竟一乘就这样理解了。
但是我们以前学过《经庄严论》,这种究竟一乘是不了义的,是为了摄住不定种姓,有必要才宣讲究竟一乘。但是在中观当中不是这样讲的,在上乘当中,三乘是不了义的,一乘是了义的,有不同的讲法。此处就不了义经当中分析的时候,这样宣说是为了让不定种姓的菩萨不入小乘的缘故就宣讲究竟一乘。这方面要详尽学习的话,要看《经庄严论》,以前我们学过的,在注释当中讲得比较清楚。
这是八种对治秘密,能够对治掉八种非常大的障碍,对佛轻毁,乃至于想要入小乘,这些都是很大的障碍,对治掉之后就可以在乘道当中好好修行。
4、转变秘密
第四种秘密是转变秘密。就是说对于佛语不能直接理解,必须要转变之后再去解释。比如前天上师讲过《因缘品》当中的一个颂词,“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这个颂词如果直接按照词句上去解释,必须要把父母杀死,然后要把国王摧毁掉,“二所净”就是讲沙门、婆罗门也要杀死,一切眷属、环境全部要摧毁掉,这个人才能得清净。如果像这样直接理解就会有过失,必须要转变。
实际上它词句上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必须要转变之后才能理解它的含义。什么是“父母”呢?爱取。爱取是一种烦恼,有了爱取,就会有有,就会有生老死,所以众生是以爱取为父母的,所以必须要把爱取杀死才能获得清净。“国王”就是阿赖耶,沙门婆罗门是代表戒禁取见和萨迦耶见,这两种见必须要断掉。“眷属”就是八识(包括阿赖耶识在内。在有些地方讲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是分开的,前面说“国王”是阿赖耶。有时候我们说阿赖耶就是阿赖耶识,如果是这样的话前后就抵触了。但是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也是讲,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不一样。)把这些全部清净掉之后,这个人就得到清净了。必须要这样转变才能解释。
这样讲有什么必要?有时候我们想你故弄玄虚干什么?这不是故弄玄虚,是有一定必要的。有些人,尤其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外道,认为佛经太浅显了,因为佛讲法没有搞很多文学,没有很多修饰。从很多传记来看,当时佛陀讲法就是以非常浅显易懂的文字来描绘的,就是让大家看懂之后就能接受,就能修行。这样的话,有些外道就会认为佛经没什么难学的,就会有一种轻视。为了这个必要,佛陀就讲这些,他就会很费解,佛教当中不是说平等地慈爱一切吗?怎么说父母是所杀,国王要摧毁?所以不能直接理解,要转变才能解释。
这是四种秘密。下面是四种意趣。第一是平等意趣,第二是别义意趣,第三是别时意趣,第四是补特伽罗意趣。
平等意趣实际上就是对治秘密当中的第一种,对佛的轻慢。为了对治对佛的轻慢,佛陀说那个时候的拘留孙佛就是现在的我,我曾经转为拘留孙佛。这就是平等意趣,佛在讲这个话的时候,他的意趣,真实想法是法身是平等的。
第二是别义意趣,就是说这个意义是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的,这和前面的相秘密是一个含义。比如前面提到的三界唯识的道理,或者通过三自性来宣讲三无自性。理解了相秘密就能理解别义意趣。
第三是别时意趣。前面讲对治秘密的时候,有一种对治懈怠,说到你只要发愿就能往生,或者说你只要念无垢月光佛,你就能成佛。这就是别时意趣,就是说不是这个时间,在其他一个时间当中你会成就。你现在念南无月光如来的名号,他当时理解是念了之后就能成就,但佛的意趣是说,你现在念,以后会成就。这就是别时。
第四补特伽罗意趣。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对治秘密当中的知足,自己做一点点少少的善根就满足了。对于这种补特伽罗的相续,有时候佛陀赞叹布施,有时候呵斥布施,有时候赞叹持戒,就让这个补特伽罗了知,在布施之上还有更超胜的功德,他就可以趣入到正道当中,让他的心对正法有正确的、更全面的了知,不会耽著于某一个法,不会有满足心。
这四个意趣主要是从对治秘密当中分出来的。
这个颂词主要讲到了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是比较主要的,因为意趣是从对治秘密分出来的缘故。我们就知道在佛经当中有这样一种用意、密意,有正量妨害,有必要,就可以安立不了义。
反过来讲就是了义的。第一就是根本没有正理妨害,第二没有用意,第三没有什么特殊必要。为什么说没有特殊必要?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佛陀宣说任何法都是有必要的。说了义的法没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但没有前面所述的特殊必要。用意也是,不是说没有用意,而是没有秘密和意趣当中的用意。没有正量妨害,对空性、对如来藏没有正量妨害。所以反过来讲,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是了义的。
也有着重从第二个条件,颂词当中的第二个条件,没有正理妨害。因为有时候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有密意,有必要这个都可以在了义教法当中解释,可以有,但是正理妨害是绝对不容有的。所以有些上师在解释了不了义的时候,主要是把有没有正理妨害作为主要观察,因为用意和必要有可能有,可以解释。这里说具备三个条件就是不了义,不具备的就是了义,这个也可以了知。以上就大概讲了不了义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