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解义慧剑释 > 正文

《解义慧剑》释辅导(2008版)第18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5/27 14:16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解义慧剑论》,本论主要宣讲世俗谛和胜义谛,通过世俗量和胜义量来产生殊胜的定解。因为这部论典是着重从思维的方式来了知诸法的实相,在这当中宣讲了很多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殊胜关要。我们要通过思维之后,对这个法产生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心。如今宣讲的是四法依,量的作用是四法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在依智不依识的内容当中说到,对于了义的法如果要实修的话,必须要通过靠近无二智来进行安立。虽然我们了知了了义法,但如果一直停留在心识、分别、语言的状态当中,还是无法真正去体会品尝佛陀所宣教义的精华。还是要在了知之后进一步去实修,尽量通过无分别智慧去现证,这是最究竟的所依处。

昨天我们讲到一般的凡夫人对于空性非常难以趣入,非常难以了知,但这样的法是不是谁都完全无法了知?所有的凡夫人不思议,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呢?也不是这样的。在凡夫位的时候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在从凡夫位到圣者位过渡的过程当中,也有不断地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对总相的了知,对总相的修行,或者对于实相通过闻思之后有一种定解,修行之后有一种觉受,通过觉受进一步就可以产生证悟,这也是有一定的次序可循的。

今天讲如果具备因缘的话,就可以证悟心性。

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此处讲到了三种或四种条件,第一是依靠真圣教。前面说凡夫人对于实相虽然像盲人不见色法一样,但是如果我们依靠真实的圣教,是佛陀所宣讲的圣教,为什么要依靠圣教呢?因为圣教当中全都是佛陀证悟之后所流露出来的语言,有些是在宣讲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有些是宣讲要证悟这种境界所必须的条件,有些讲如何遣除违缘,没有一个字不是关系到证悟心性的,没有一个字不是宣讲佛陀对实相的了知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在修法的时候,真实的圣教完全是一切众生的依靠处。依靠圣教才能真正趣入到实相当中。

第二,破诸边之理。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圣教来了知实相是不可言说等等,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凡夫人的分别心比较重,如果不从道理上抉择为什么离边,为什么是空性的,内心当中仍然会有疑惑,除了个别相续当中的信根非常稳固的之外,很多人最初的时候可以依靠圣教来进行抉择安立,但时间长了之后,这种信心可能就会退失,对自己的修行产生非议,所以破诸边之理是很关键的。

像龙树菩萨这些圣者早就观察到了这样的道理,所以在他们的论典当中也是广述破诸边的道理。《中论》二十七品,从第一品开始到最后一品结束之间全部都是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安立诸边不可得,安立五蕴乃至于如来不可得,一切二谛、四谛等不可得。道理上讲得非常清楚。还有《四百论》当中也是通过很多推理的方式破微尘、破时间、破常执等等,破所有的边执。《入中论》当中也是通过应成的理论来打破众生的分别心。《智慧品》当中也是讲了很多推理的方法。

破诸边之理归摄起来就是所破和能破两个方面。在《中论》当中讲到所破法,所有的显现法都是可以作为所破的,一切心法的自性,一切色法的自性,一切的自相,一切的总相,有些时候是根识的境界,有些时候是意识的境界,有的时候是的确存在的,有的时候是增益分别出来的,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全都是所破,都不存在。只要我们能看到的,能想到的,都是凡夫的分别心,都要破除。

能破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大因或者四大因,能够通过能破去遮破所破。我们了知了能破和所破之后,还要运用能破去破所破,把第三道程序做得很好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座上观修了。比如我们执著了一个法、执著了一个有情或物质,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破,破了之后就知道,我们所执著的东西的的确确一无所得、一无所有。在所缘、所境方面了知了一无所有,能缘自然也寂灭了,心的特性就是这样。如果有所缘,心就会产生这样的形象,如果所缘转变,心就转变,如果所缘消亡,能缘也就会消亡。现在我们通过正理来观察所缘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通过正理观察,正在显现的当下丝毫的自性都找不到。

所以,通过能破破所破非常关键,但前提是要清清楚楚地了知所破法是什么,清清楚楚地掌握能破的理论是什么,了知了能破所破才能用能破去破所破。破完之后,第四步就会产生定解。第五步通过这样的定解再再地去修持,慢慢慢慢相续当中的实执就会寂灭下来。“破诸边之理”在诸论典当中是广说的。

第三,“上师窍诀力”这个“力”字可以和上师窍诀放在一起,说上师窍诀的威德力也可以。在有些注释如丹毕嘉村尊者的注释当中,“力”是单独解释:“上师窍诀”和“力”。上师窍诀一方面要圣教,一方面要理证,还有一个是具有证悟,具有殊胜智慧体验的上师他总结的一些圣教和理证的关要,针对有情有一种简单明了的窍诀。这是真修实证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这样的窍诀对调伏众生的分别心来讲非常关键。

但是我们还是要再再地提醒,除了一些上根利智者之外,一般人是根本驾驭不了窍诀的。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为什么我们驾驭不了窍诀呢?窍诀是用很少的话,把最关键的东西讲出来,让你去体会。如果你没有一个基础能掌握吗?根本就消化不了。

有些上根利智的人,他也不需要广大的闻思,也不需要很多圣教,他有一种天生的根性,信根、智慧力非常敏锐,他就可以缘窍诀慢慢去修行,去消化。但是一般人来讲,虽然窍诀对每个人都有一种诱惑力,都想不要理论,要窍诀,但实际上即便是把窍诀给了我们,我们一看也不过如此,看也看不懂,或者就轻视了。在我们的想像当中,窍诀相当于一种法术了,我只要一用马上就要立竿见影。但实际上有时候也不是这样的。

如果对广大的圣教和广大的理证都掌握之后,再给你讲个窍诀,把以前所学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式勾勒出来,一点出来你就明白了,以前学了这么多,关键的重点就落在了这儿,有一个得力的地方,有一个趣入的地方。所以要掌握窍诀也应该首先对广大的佛理有比较深广的认识之后,才对窍诀有所体会,否则窍诀还是非常难以驾驭的。

对真圣教和破诸边的道理知道之后,然后上师给你讲在趣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做,虽然圣教当中讲了,破诸边的时候讲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师的指点的话,在修行的时候具体怎么操作?因为圣教和诸边太广大,在这样广大的教海当中我们怎么入手,怎么去体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力慢慢摸索是非常缓慢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上师的窍诀。上师看到弟子闻思得差不多了,有一定的基础了,就给他讲一个窍诀,他就知道应该这样去趣入圣教,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趣入正理,他就有一个使力之处。这方面必须依靠上师的窍诀。

第四,“力”分开讲就是通过其他信心、欢喜心的威力。因为真圣教、破诸边、上师窍诀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偏重于外缘的,如果有外缘没有内因那是不行的。内因比如说净信,有一种信心,对这个窍诀有一种欢喜,内因外缘一具备就自然而然能了知、通达这样殊胜的法理。

第四句讲它的结果,如果你依靠了圣教、破诸边、上师窍诀和信心等威力,结果是什么呢?“如得目自见”。这个“得目”和前面的没有眼睛的“天盲”是对应的。前面颂词讲就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看不到色法一样,没办法了知色法,这里讲如果你具备了因缘,就如得目,谁得目?就像天盲以前没有眼睛,突然通过上师的加持或者什么因缘见到了色法。“自见”,自己能够见到色法。

从比喻的角度讲,以前这个盲人总是在听别人描绘色法,在他自己的内心当中可能也是设想了无数种色法的样子,但都看不到。这个时候得到了眼睛,自己可以看到了,原来这个叫柱子,这个叫海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了。

同样的道理,凡夫人的时候根本不见实相,因为缺少慧目,智慧的眼目没有得到的缘故,对实相无法了知,最多听别人描绘实相。就像我们坐在下面听上师讲实相,在我们脑海当中也开始幻想实相应该是怎么样,或者在内心当中也计划了无数种证悟实相的情况,实际上乃至没有得到慧目之前,全部都是没有用的。当真正通过因缘和合之后,自己真正具备了慧目,见到了实相,一下就了然于胸,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这种意思!

不是不能证悟,就看我们能不能具备因缘,如果具备了因缘,加上自己的精进,是绝对能够证悟的。如果我们只是想证悟,但因也不具备,缘也不具备,什么都不具备,就坐在这里想证悟是绝对永远不可能的。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就是无因生果,那不是佛法,是顺世外道的观点。

我们要证悟的话,一方面要依止一位上师,一方面自己要不懈地精进,而且在精进的时候,最害怕一暴十寒,精进几天一下子又放松了,或者非常懒散,根本提不起兴趣。应该以一种比较长期稳固的精进,这个是可取的。因为修道的路非常漫长,内心当中应该有一个准备长期战斗的心,打“持久战”。

修道应该有一个持久的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得到什么东西,我们内心当中也应该有一个要长期精进不移修法的决心,有了这个决心,在修法过程当中,即便几年、几十年当中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就像无著菩萨十二年观修,没有一个善梦,但是他内心当中就有一种长期修行的心,所以十二年当中没有产生善梦也没有什么。

在我们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十几二十年、几十年修行没有得到任何的感应,但是在这十几二十年当中我没有白费,我在做准备,准备见实相的那一刹那。见实相就是一刹那,见道就是一刹那,为了这一刹那的见道你要做多少的准备?以前的这些事情不是白费的,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我们做了这样的准备,因缘没有具备而已,一旦因缘具备,绝对没有可能不生果的。

现在我们没有见实相,或者没有真正得到受用,就是因缘还不具备。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具备?上师能不能给我说一下?估计我们去问上师,上师也不会讲的。除了极个别人,其他基本不会讲,还是让我们好好去修。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让我们内心要有一个自我调整,把自己的心调整得和法相应,和道相应。修道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要努力观修,一方面要耐得住苦,耐得住寂寞,有时候要善于忍受,这些都是在修法过程中慢慢累积,慢慢培养起来的,当我们证悟的条件具备了,就会发生证悟。证悟的因缘当中一个不具备,它都没办法发生。这是慢慢积累的过程。

有时候,我在顶礼的时候想,我们修十万顶礼,一方面在祈祷法王给我们加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在做加行,也在做准备,在顶礼当中有忏悔的部分,有积累资粮的部分,有祈祷的部分,现在虽然我在顶礼的时候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感受,但是这个准备工作必须要做,而且每一个顶礼不可能是白费的,它都有一种作用。当它的资粮圆满之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慢慢慢慢发生的。

我们在顶礼的时候,在修法的时候,确实很枯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没有很多奇异的感觉,但是修法就是这样,慢慢慢慢去体会,慢慢慢慢去磨炼自己,把自己很多的分别念、杂念、浮躁的心气,通过一次次的顶礼磨掉,磨掉之后自己的心就会和正道慢慢相应。顶礼是这样,其他的修法都是这样,没有哪一个修法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具备条件绝对会证悟实相,只不过现在我们就是要做准备。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这个时候真正见到实相,或者虽然没有见到实相,但得到一种觉受,就可以得以品尝佛法甘露味了。以前就是在听别人说甘露什么味道,我们看佛的传记,大德的传记,他们证悟的境界,都是看别人在品尝,自己产生羡慕,我们也要品尝,所以开始闻思、修法等等。现在真正得以品尝佛法甘露味了。如果自己真正品尝到佛法甘露味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寻常的觉受。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自己见到实相就好像得到一双慧眼一样,此处的一双眼睛是什么?“信”和“喜”,一方面是信心,一方面是欢喜心,这时的信心和欢喜心是“百倍”,和以前比是大大增强了。在没有了知实相之前,也许他也对佛法对上师有一种信心、欢喜心,但是一旦尝到了佛法甘露味,真正内心当中见到了实相之后,他的信心和欢喜心完全不同于平时的信心和欢喜心。所以此处叫“百倍信喜眼”,就会通过百倍信喜眼专注于佛的智身,佛的智慧身就是佛的法身。

专注于佛的法身又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内心当中见到实相的时候,从某个角度讲,这个就是佛的法身,这个空性,这个实相就是佛的法身。自己内心当中本来就具备佛的法身,只不过此处的法身还是一分,如果从满分的角度讲,那是肯定看不到的。满分的佛智的境界,十地菩萨也没办法看到佛的法身,只能见到佛的报身,或者是一分多分的法身。

此处的“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似乎是我们用眼睛去看释迦佛的法身,但实际上只要你自己真正能够体味到实相,这也就是佛法身的一分了,你就可以非常欢喜、很大信心地专注这种空性实相,在因位的时候,它叫空性实相,在果位的时候它就成了佛的法身,这时候对空性就会非常欢喜趣入。

上师在讲记中也说,一般的众生得到一些钱财,一些物质,他也会很欢喜,但是一般的众生在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方面欢喜,但是一方面伴随着欢喜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淡淡的失落。为什么失落呢?因为以前没有得到的时候,他有一种追求的心,一旦得到之后,他觉得就是这样,没什么了,就有一种失落。但是如果真正见到实相,是不会有失落的,见到实相之后不再迷惑,发自内心的深层的欢喜是非常广大的。所以佛法是重在品尝的,品尝是一种体验,一种证悟,一种觉受,这是佛法当中非常著重的。

虽然执著觉受这些是不对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学习只是在文字上、语言分别上大概了知一点皮毛,我们觉得我们了知的东西已经很深了,但是真正一旦证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东西很浅很浅。有些人甚至说过,当你证悟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学的东西都是没用的。这话的意思,虽然我没有两个这么大的差别,但是我能体会得到,因为我们现在学的东西毕竟是一种分别,一种文字的东西,而真正证悟的时候是离言思的,离分别的。当他证悟到这个层次的时候,他会发现以前的东西的的确确是方便而已,是手指。

以前学的东西没有用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但是从因和果的角度讲,如果没有以前学的这些东西,没有经过一番所谓的无用的闻思,所谓的无用的修行,是根本达不到这种精华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所做的一切的的确确全部是有用的。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于此”,在这个时候,当你真正见到了实相,生起极其强烈的欢喜的时候,“诸正法,究竟归等性”,所通达的一切轮回的法、涅槃的法,或者你所学习的一切正法究竟归于本性当中。

“诸正法,究竟归等性”是什么意思?“诸正法”或者注释中讲的诸法都是差别法。什么叫差别法?差别法就是在显现上不一样,快乐和痛苦不一样,好和不好不一样,高贵和贫贱不一样,众生和佛不一样,轮回和涅槃不一样。这些都是有所差别的,有所区分的,这叫差别法。

什么叫“等性”?所有差别法的差别全部泯灭叫等性。这是两个东西吗?不是,这就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有法上面有种种差别,法性上面一味平等。

这个在麦彭仁波切《辨法法性论》的注释当中,用画上老人的皱纹来作比喻,在这幅肖像上面,老人额头上凹凸的皱纹非常明显,这叫差别。但真正观察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差别存不存在?你去看画的时候,没有一点差别,这种所谓的凹进去凸出来的感觉,只是一种错觉而已,真正观察的时候,在一个平平的画面上,在一张平平的纸上哪里有这样的凹凸不平?或者是山水画上面,有一个很高的山,有一个很低的山谷,看得很清楚有这样的差别,但是再仔细一分析,在这张平平的纸上面哪里有这样的差别?这种没有差别,叫等性。显现上面有差别,叫差别法,也叫有法。

现在我们在没有证悟之前,或者在世俗的角度,有法的角度,你和我、我和佛都有差别,但实际上在胜义谛,法性当中全部都是一味的,在究竟上是归于等性的,没有任何差别。当然如果我们没有从字面上了知,没有从修行上体会,只是喊口号是没用的。实际上你必须要去证悟它,体会它,的的确确知道一切都是等性的。

如果真正证悟了等性,对一切差别法的分别执著自然而然就泯灭了,所以第三句讲“得无说确信”,这个时候就会获得一种无说的确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境界就会完全了知。

当我们喝水的时候,让你把喝水的感觉说出来,你怎么说?“很舒服”、“很解渴”实际上这些文字都是相似的,没办法描绘你当时的感觉,但是有没有确信呢?我虽然说不出来,但是有一种确信。我喝的水,我品尝的甘露就是这样的。或者说哑巴吃了糖之后,说是说不出来,但是他的体会是一种真正的自证,现量体会的。所以在证悟法性的时候也是“得无说确信”,没办法讲,讲不出所证悟的东西,但是有一种确信。这是证悟等性的时候有这样一种经验。

“说无尽法藏。”虽然所证悟的东西是没办法真正去描绘的,但是也能在出定的时候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来开演、宣讲无尽的法藏。这是一种规律,当你证悟得越深,你在宣讲正法的时候也能宣讲得越深,二者之间是平行的。

证悟了等性为什么就能把无尽的法藏宣讲出来呢?像佛一样,佛陀证悟了究竟的实相,他就能自在地宣讲三藏十二部经,可以宣讲一切佛法。有些大德虽然有些法他没有学过,但一旦证悟了之后,就能从他的口中流露中这种法句,就能宣讲无尽的法藏。有时候我们笼统地想的时候就认为这是智慧深了,证悟空性了当然智慧深了,智慧深了就能讲法了。这是一种粗粗的分析。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种原理。当我们凡夫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因为内心当中的实执比较深重,只能看到某一点,也就是说,你的实执越重,你看到的东西局限性也越重,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打个比喻讲,当我对一个人产生很强烈的嗔心的时候,当时我的情绪很重,执著很重,这个时候我对对方的认知绝对有极其严重的偏颇,根本看不到其他的,就是认为他是一个坏人,但是当你的脑袋清醒了,你的执著不是那么重了,你再去分析就要客观得多。

当你证悟空性的时候,对法的执著完全泯灭了,这个法的所有的特征,一个时间当中全部见到。我们对一个法的执著如果不打破的话,我们看东西只能看一方面,这是决定的。当你对法的执著泯灭的时候,看它就是全方面的看。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本来就是一味的,当你证悟了它的法性,就相当于从方方面面见到了有法。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就是这样平等的,佛陀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完全是无二的。我们没有见到法性的时候,也就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身,当你真正证悟到空性的时候,你就发现了万法的本身,对一切有法所有的特征全部一次照见,从原理角度讲是这样的。

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当中讲过,我们应该学习过,有法和法性是一味的,但是我们没有证悟法性的时候,对有法也是看不清楚的,当我们证悟了法性的时候,对有法也看得清清楚楚。它所有的特征,空性的特征也好,显现的特征也好,能起作用的特征也好,这样的特征,那样的特征,反正我们在有分别心的时候,怎么样观察也只能看到一部分,一面,你的执著越少,你看到它的层面也就越多,你对它完全没有执著了,它所有的特征全部看到了,这叫遍智。空性和显现之间的关系,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证悟空性和能宣讲无尽法藏的关系,从这个方面可以完全了知。

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

如为精除皮,知勤诸方便。

前面已经对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道理宣讲了,宣讲之后要让修行者精通二谛的道理,最后引导行者的心趣向于二谛双融,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世俗就是胜义,胜义就是世俗,二者完全是无离无合的方式。

我们在讲的时候似乎是分开的,但是胜义谛实际上是世俗的胜义谛,世俗谛是胜义的世俗谛,二者之间没有差别的。当我们分析世俗分析到究竟的时候,就得到了空性,这个空性就叫胜义。当我们完全没有离开胜义的时候,在胜义当中就有因缘和合的显现,正现的时候完全没有本体,这是非常稀有的。

如果是左边一个现,右边一个空,这不稀有,瓶子和瓶子里面没有水,这个不稀有,就是在显现的当下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当下完全显现,这个才是最为稀有的东西。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分别心,一般众生的思维方法,但是一切万法的法相的确就是这样的,现的当下就是空的,空的当下就是现的,这就是我们最后要通达的二谛的融义。

我们在学习《智慧品》的时候也是提到过,通达二谛双融的意思是什么,一切万法世俗也好,胜义也好本来就是一味的。通达世俗胜义本来一味不是增加一个什么新的知识,而是说当我们证悟世俗和胜义一味的时候,对世俗的分别,对胜义的分别,对二者别别的分别都泯灭,这叫真正的一味。对世俗和胜义的两种分别和执著都泯灭,这个时候就会显现万法的实相,这个叫二谛双融义。

“如为精除皮”,好像为了得到果实的精华,就把外面的皮除掉一样,“知勤诸方便”我们应该知道精勤修学二谛的很多方便,也是为了最后证悟二谛双运,二谛一味的含义。要了知二谛究竟了义的意义,必须要了知二谛圆融,佛陀所宣讲的一切法门也是为了让我们了知这个含义。

故佛知方便,方便称正道,

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

佛陀了知众生的根性意乐之后宣讲了不同的调伏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引导一切众生趣向于究竟实相的,引导一切众生圆满到彼岸的殊胜正道。“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如果我们了知了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对导师和圣教就能起不退转的信心。

实际上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分别有所指的。第一句“故佛知方便”,佛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么多方便?为什么会宣讲这么多方便?因为佛是遍知。佛陀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机、意乐、种种差别,所以佛陀才开出了八万四千法门的药方,如果你不知道他的根机差别,又怎么能开出这么多方便呢?所以这句是对本师产生不退转信心的根据。

第二句“方便称正道”,佛陀所宣讲的方便是能够引导众生趣向涅槃的正道,你如果依靠这个正道,你能够趣向于解脱,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正道产生一种信心,对正道产生不退转信心的根据就是这种方便,它称为正道,它能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

第三句“于师彼圣教”,“于师”就是导师,“彼圣教”就是方便称正道,对于导师和他宣讲的圣教都能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如果能对导师和正道产生不退转的信心,修学佛法不会有不得障碍的。

这是讲到生信心的方式。

得胜不住智,自解有寂边,

无勤大悲心,遍及时空际。

一个修行者通过不退转的信心会自然获得不住二边的智慧,如果有了这个智慧的话,就“自解有寂边”,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不执著三有,也不会执著寂灭,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力量非常巨大,自然能够解脱有寂二边。

你执著三有也好,执著寂灭也好,为什么会执著呢?众生执著三有,二乘圣者执著寂灭,但是菩萨的智慧不住有寂,为什么呢?菩萨已经了知了所谓的三有和所谓的寂灭只是一种分别安立,在实相当中既没有所谓的三有,也没有所谓的寂灭。这种本体是通过殊胜的智慧通达的,如果有了这个殊胜的智慧,他就能自然解脱有寂的边执。

而且获得了这种不住有寂的智慧之后,无勤地对众生产生大悲心,这种大悲心“遍及时空际”,只要众生还没有解脱,只要还有众生存在,他的大悲心就会缘众生无勤而转,不断地显示化身,不断地将众生从轮回当中解救出来。

这是讲到殊胜的四依四不依,总说别说它的殊胜必要性,最后就会得到智悲双融的菩萨或者佛果,这就是最后通达的结果。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