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实静虑
(一)凡夫行静虑
1、何为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2、特点
(1)带有一种耽著
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
(2)不愿意出定
3、过失
是转生色界或无色界之因,非断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
(二)义分别静虑
1、何为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
静虑。
2、特点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
3、如何看待义分别静虑
(1)修持这种静虑的必要性:“空”的执著是对治我们“有”的执著的最好方便。
《定解宝灯论》云:“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2)这种静虑不究竟
A.只是趣入究竟实相的阶梯,故不可耽著
《中观根本慧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B.非为出轮回之法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和意科喇嘛的对话:“现在多科和色达一带很多禅修者,修的都是色界之因。”
(三)缘真如静虑
1、何为缘真如静虑
(1)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2)真如:又名佛性、法性、实相。
(3)缘真如静虑:因为缘于真实而无有执取,所以也叫寂灭定。
2、特点
既远离了明乐无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无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
《月灯三昧经》云:“正住如实定,不取一切法,如实不取故,故说寂灭定。”
3、如何趣入
(1)先通达理论,断掉四边,即先断有边,再断无边,进而了知二俱、二俱非只是分别念的安立。
(2)之后依次修持,慢慢地,便可趣入远离一切相的光明离戏境界。
(四)禅修要诀
1、应取
(1)身体的要诀
毗卢七法:双足金刚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两肩向后张开;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腭。
(2)眼睛的要诀
依靠看式。
(3)身要的必要性
“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
2、应断
禅修时不能躺着、靠着等。
(五)静虑度的本体
1、正面
身体端正,意识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的本体。
2、反面
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别,都不是真实静虑度。
萨绕哈巴尊者的公案:萨绕哈巴于定中入定12年,结果出定后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其入定前索要的咖喱萝卜酱,其明妃提醒他“真实的禅定,是远离有无、乐不乐等一切相状的”。
二、智慧
(一)智慧不离方便,方便也不离智慧
1、取一舍一有过失
(1)教说
萨绕哈巴:“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
(2)喻说
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
2、当取双运之道
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视,二者不能脱离。只喜欢世俗善根的人,这一世应该多修些空性,以种下善根;只对智慧感兴趣的人,就应该多修世俗资粮,这才是双运之道。
(二)闻慧
1、何为闻慧
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2、闻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教说
《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2)理说
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则,一上来就思维或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3、教诫当听闻佛法无厌足
(1)当无厌足
《华严经》云:“一切求法,转加精勤,日夜听受,无有厌足。”
(2)当不舍弃
《华严经》里讲:“喜法、爱法、依法、顺法……”
(三)思慧
1、何为思慧
(1)何为思慧
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表面了知,而是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而产生的智慧。
(2)思慧到量的标准
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
(3)生起思慧的方式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
2、长期闻思非常重要
(1)闻思上要有成效需要的时间不止十年八年
闻思上要有成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就算是十年八年也不够。
(2)不应该离开闻思的群体
离开闻思的群体后修行不一定成功
(3)不要离开善知识
上师自己的经历:直到上师如意宝圆寂之前,我一天的课也没落。即便后来法王开许可以在家里听课,但上师想值遇上师和佛法不易,也是因为恭敬,所以还是到经堂听,而且总坐到能看见上师的地方,没在家里听过一天。
追随上师是一辈子的事: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身边,十到二十年,乃至一生追随也是正常的。
(四)修慧
1、何为修慧
所谓的修慧,也就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2、务必要实修之理
(1)喻说
吃到糖的人对未吃到糖的人,无法解释糖的味道,所以只有实修,才能亲自品尝它的味道。
(2)理说
不要说究竟实相,就算是万法无常的道理,也要实地修持才能有所体会。
3、如何实修
(1)何时可以开始修
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
(2)如何修
- 以幻化八喻而修——对境为虚妄
- 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
《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 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
《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 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
《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 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
参见《虚幻休息》
- 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
《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 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 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
《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 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 以观察心的方式而修——止息有境心的分别念
- 首先了达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
- 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 归摄
- 外境是现而无自性的,执著外境的心也是现而无自性的,这种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万法的实相。
- 应当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中。
三、一度具足六度(以法布施为例)
(一)法布施具足布施度
1、从上师角度来看具足布施度
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从上师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布施度。
2、从弟子角度来看具足布施度
从听者的角度,认真听法,就是对十方诸佛菩萨的上等供养;将听法的功德回向,则是对三界众生的布施。
(二)法布施具足持戒度
1、从上师角度来看具足持戒度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垢染而传讲,就是持戒度。
2、从弟子角度来看具足持戒度
作为听法者,断除傲慢、嫉妒及其他恶心,如理如法地听课,也是持戒度。
(三)法布施具足安忍度
1、从上师角度来看具足安忍度
上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也不生厌烦心,这就是安忍度。
2、从弟子角度来看具足安忍度
作为听法者,听法时身体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时间再长,也都能克服,然后一心一意听法,也是安忍度。
(四)法布施具足精进度
1、从上师角度来看具足精进度
说法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2、从弟子角度来看具足精进度
作为听法者,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这也是精进度。
(五)法布施具足静虑度
1、从上师角度来看具足静虑度
传讲者的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向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2、从弟子角度来看具足静虑度
听闻者专注听闻,也是静虑度。
(六)法布施具足智慧度
传讲过程中,传讲者或者听法者以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相似的三轮体空:不论讲者、听者,要有一种无自性的认知,知道任何善根在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毫无自体,在排除非理作意的同时,以如梦如幻的观想来摄持,这也是智慧度。
本课难点
一、三种静虑的真实状态以及区别?
(一)从定义上讲
1、凡夫行静虑—-指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2、义分别静虑—-指虽然远离了对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3、缘真如静虑—-指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对单空的空执也断掉了,这时候能够真实的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一般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证得法性。
(二)从发心上讲
1、凡夫行静虑—-因为耽著于禅味,所以发心为凡夫的分别心所摄。
2、义分别静虑—-虽然也属于分别心所摄,不可能得到大乘之圣果,但可以成为解脱轮回的顺缘。
3、缘真如静虑—-大乘菩提心所摄。
(三)从真实状态上讲
1、凡夫行静虑—-有些人出现了无分别觉受,任何念头都没有了,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佛了?离成佛还早着呢!一般的禅定都会有这些觉受,这是觉受而不是境界;有些人稍微有了一点明觉受,就认为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大神通,跟佛无二无别了?不是。有明觉受时,能看到外面的东西,以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这也是一种觉受,不是境界,所以不能执着,否则容易修偏。乐觉受是不靠外在的因素,心里自然就快乐无比,但这也只是觉受而不是境界。耽著这些觉受的阶段叫凡夫行静虑。
2、义分别静虑—-一般情况指加行道的禅定。此时对明乐无念这些觉受已经不执着了,因为他有空性、无我的见解,但是有境和对境还没有融为一体,对此还有执着,这就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他会分别空性、无我,因为有境和对境还是分开的,他还会执着人无我、法无我等诸法的实相。耽著这个见解的阶段,叫义分别静虑。
3、缘真如静虑—-真如也叫法性、佛性、实相,这时既远离了名乐无念的执着,又远离了空的执着,不耽著有无是非的一切边,安住在不可思议,明空无二地禅定中。入定的时候有境和对境融为一体,没有分别,所以是缘真如。
(四)从最后获得的修行结果上讲
1、凡夫行静虑—-因为发心为凡夫的分别心所摄,还没有断除对禅味的执着,必将成为轮回的因。凡夫行静虑有耽著相、有一个耽著的所缘:或者耽著于明明清清的轻安的感受,或者执着任何念头都不生起的无念、或者执着有乐受(禅定会产生乐受)。就是因为执著禅定之相的缘故,不可能属于出世间的善根。
2、义分别静虑—-作为初学者,修习单空其实也就是这里义分别静虑的概念:不耽著禅味了,但还有空执,对“空、无念、一切不存在”是有一种执著相的,缘着对“空”的执著来对治“有”的执着。以前认为所有有情和器情世界实有,现在依靠这种“空执”直接就能对治“有执”。也就是说,对万法实有的执著依靠单空修法的力量就可以对治,以“什么都不存在,其实不存在”的见解来摄持、观修、串习,就可以对治。
对治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对一切万法都没有执著心了,在名言当中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但没有执著了。
3、缘真如静虑—-跟佛差不多,但这是入定时的境界,还会出定,所以跟佛有区别,此时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叫缘真如。
(五) 从对禅修的修行的意义来讲
1、凡夫行静虑—-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可以用凡夫行静虑作为前行的方便来对治禅修某些方面的违品(比如散乱)。但是,它绝对不究竟,因为境界修得再好都属于轮回法,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2、义分别静虑—-单空修法可以对治有执。对治了有执,对万法都不会执著,也就没有机会生烦恼,因为烦恼是缘于执著起现的,执著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了。没有烦恼了,也就不会造恶业了。
3、缘真如静虑—-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
二、为什么说思维“单空”虽不究竟但很重要?
(一)单空为什么不究竟
单空执著“空”和“不存在”,属于分别心,仅仅安住在空执中无法得到大乘圣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不究竟。
(二)单空的重要性
1、单空的功德
(1)学习相似胜义(有时也叫单空为相似胜义)可以遣除初学者无始劫以来串习的颠倒实执心,直接对治颠倒实执心,非常的殊胜。
(2)断掉实执后,身心轻安,达到这个阶位后再去缘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很容易切入实相。
2、初学者不修单空的过失
(1)如果处于凡夫阶位直接缘大空性,会很容易落到凡夫行静虑的庸俗无念中。
(2)初学者的不起分别念不是远离有、无、二俱、非二俱的离戏空性。这种无念修得好一点修到色界、无色界,侧重于无色界,因为贪着于空。修得不好转世为雪猪子。
(三)具体阐释
1、单空是初学者最好的方便
从暂时的阶位来讲,单空是初学者最好的修行方便。
作为对法界没有丝毫感受的初学者,粗大烦恼很强烈,对世间的五欲、对轮回的耽执都还没有舍弃,在这种情况下单空是一种最好的修法!
2、修习单空就是义分别静虑
单空就是抉择一切法无实有。不耽著禅味但有空执,对“空、无念、一切不存在”有执著相。
电脑、茶杯、麦克风、书等一切万法,通过中观的推理论证,可以抉择出万法无自性,安住在无自性中——以凡夫人的分别念,能安住在单空见中。
缘着对“空”的执著来对治“有”的执着,以“什么都不存在,其实不存在”的见解来摄持、观修、串习,就可以对治。
3、依靠修持单空产生的定解
(1)逐渐了达名言中的规律
- 有实法都是如梦如幻的
依靠单空修法可以逐渐在相续当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定解:这些法和显现就像梦境一样的!
虽然电脑是实实在在的,手不能直接进到电脑里去;趴在桌上的时候,桌子能支撑我;坐在凳子上也不会掉下去。但是,这种“实实在在”和“真实”不代表它就真实不虚的——它还是虚幻的!
- 有实法都是起功用的
虽然万法如同梦幻、水月一样无自性,但是万法都有各自的功用力:凳子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桌子能够使人趴在上面不会掉下去。在名言中万法有各自的作用力。
- 比喻说明
以 “水月”为例:水月的成分一丝一毫都找不到,但是,水月有照明的能力,包括它的形色也都存在,这是无欺的。
这就是名言缘起的一个特征,世俗当中的一切道理都是如此。
(2)没有烦恼
对一切万法都没有执著心,就不会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了,也就不会造恶业了。
三、毗卢七法为何殊胜?
(一)身语意三要_——修法前行
1、 “毗卢”指毗卢遮那佛
2、“七支”就是静坐方法的七个支分
包括跏趺坐等七个重要的调整,由此就能脉入于身,气入于脉。由于持住气的缘故,心就持住了,由此能安稳地进入修行。
(一)金刚跏趺坐,(二)手结定印,(三)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铜钱,(四)两臂平张,(五)颈曲微俯,(六)舌抵上颚,(七)眼睛下对鼻尖。
3、采用此坐式的原因
印度桑吉桑哇《大幻变续道次第》讲到:这样坐身体很舒服,调整得很好,心会对解脱生欢喜的缘故,应当作毗卢七支。
4、具体解释
(1)双足金刚跏趺坐:左右二踝骨压股沟间的四个动脉后,身体自然生起暖相。
双跏趺坐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脚牵上来放在左腿上,这样两脚交叉呈三角形。优点是两个膝盖能紧贴坐垫,坐式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所以叫“金刚跏趺坐”。
——这样坐的目的:
- 用左右两踝骨压股沟间的四个动脉,压了以后,身体自然生起暖热。
- 双跏趺的坐式底盘广大而坚实,可以四平八稳安然而坐。
- 由于身体不动,就不会因身体的活动激起思绪,心容易平静安宁。
(2)手结定印,置于脐下:压一切脉之总汇处故,气将自然入于中脉。
手结定印,就是两手放松、垂下,左右手相叠,掌心向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右手放在左手上都可以。两个拇指尖接触,要很自然。之后放在肚脐下。
——用处:
- 压住一切脉的总汇处,使得气自然入于中脉。
- 两拇指轻轻相抵,能在心理上产生平衡和宁静。
- 两指尖接触,使得两手臂成环状,能让左右的动力交流,左右的气、点丢能得到循环。
但要自然,如果用力顶触,容易使身体紧张,出现不好的效果。
(3)脊椎自然直竖如叠铜钱
所为:身体各部分重量平衡之故,不起病相。也就是身体前俯会压到肝;颈部或上身后仰,会引起心脏的风;左右歪斜,会导致肾痛;而由身体自然正直,不会生这些病相。
如果脊椎弯曲,就会使得心情迟缓,头脑丧失活力和清明,妄念纷飞;脊骨直了能够集中心力,减少妄念,加速得定。妄念去除后,脊骨会不挺而自挺,所以不必故意著力。以这个缘故,脊椎自然直能让遍行风摄入中脉。
再者,脊椎上达头部,下到尾闾,支持着全身的骨骼和神经系统,是五脏器官的主干,所以联系全身最密切。脊骨能自然直,精神一定旺盛,它是精神灵力所经处,是一条通道。脊椎自然直了,就使得精力容易进行而畅通。
所以,在坐垫上跏趺坐,使得脊骨笔直,就能使血气运行灵活。
但是,脊骨特意挺直容易挺胸,呈现紧张状态,姿势就不好,所以不必太把胸部挺起。
(4)颈部如铁钩般微曲
所为:自然压上行气后,持得住心。也就是压喉结压了两个睡眠脉后,无分别易生,有此关要。
——具体操作
- 下巴压喉结的缘故,也就压住颈部两边的脉,脉压住就走得慢,心念容易停住。
- 心一停住,妄念止息,无分别容易出现,这是它的关要。
- 总之,做好了这个姿势能伏住妄念,使上行气摄入中脉等。
- 心从这个脉走时,由于控制好了它,妄念就动不起来,能停得住,这样就把握好了心;由于心歇了,妄念、无分别就容易出来。
(5)眼睛像兽王舍罗婆一样,很放松地放下来,对准鼻尖
所为:识不散于余境。
这是指眼睛下对鼻尖。“兽王舍罗婆”是八脚狮子,力大无比,没有胜过它的,它在何处都没有恐怖,这里取它的神态。由于它非常放心,所以坐在那里很静穆,眼睛特别放松、安静。眼睛向下对准鼻尖,是为了不让识跑到别的地方。眼睛很敏感,容易受外物吸引,影响到心,所以要控制得宜。眼睛往下对准鼻尖是表示方式,这样眼睛不会受其他东西吸引,心就安静下来了。
(6)舌抵上颚故,咽喉不干。
舌抵上颚是闭着口,牙齿扣着,舌尖自然微微地抵着上颚,这样自然会生出津液。舌抵上颚主要是调摄细脉,而且能使前后气、点得到循环。适当加以运用,坐得时间长也不会唇干舌燥。
(7)嘴唇和牙齿跟平常一样放(不加改造)故,身心会松下来。
嘴唇和牙齿都跟平常一样放,自然地,不必改变样子,这样身心容易松下来。
如是作七支,脉入于身处,气入于脉处,随后气入于自处。气入之故,心的跛子骑在气的马上后,由持得住气,就自然持得住心。如是宣说。
三、什么是真正的“真正智慧度”?
(一)境界
当所有二取的细微分别念全部都已经断尽了,就可以现见证悟到虚空般的明空法性境界,这就是真实的静虑。
(二)从不同的角度归摄
1、从静虑度的角度
这个属于缘真实静虑。
2、从智慧度的角度
依靠无分别智慧力现见到了法界实相并安住于此,这就称之为智慧度,真实的智慧度,前面的科判里叫智慧。
3、从闻慧、思慧的角度
闻思的智慧属于分别心所摄,修慧实际上也有可以分为四层,只是前面的阶位大部分都属于伺察分别的智慧力,属于妙观察智的特征,到了最后才能现前无分别智慧,这个就叫做真正的度了,名副其实的智慧度。
参考资料:《前行实修法》《达真堪布2018极乐法会开示(二)》《益西彭措上师:你知道毗卢七支坐法真正的意义吗?》《金刚乘共同前行引导之补文——遍知言教解脱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