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实相证悟的一个系统的修法。我们要成就、要成佛必须依靠成佛的方便。这些方便来自于有经验的佛陀和菩萨们,他们通过修行已经获得了成就,他们把自己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正法给后学的我们进行宣说。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通过思维遣除怀疑,再进一步通过这些定解不断地串习,内心就会逐渐和实相相应。这个过程就叫修道。
对我们来讲,共同加行很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生起求解脱的出离心。修行之前我们对轮回特别地耽著,不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真正审视过轮回。对于正在流转的、在这个轮回世间中经历的一切,我们其实并不了解。现在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我们了解了轮回是要出离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出离呢?通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一系列的修法,让我们生起出离心,生起想要解脱的心。
生起出离心之后再通过上师的教言来修持五加行。有种说法是五加行更容易修。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内涵,就会觉得五加行就是一些动作、念诵的词句,和十万遍的数字,像这样不难。但是难的是什么?难的是共同四加行。四加行在座上要生起觉受,这个很困难。
如果我们不重视共同前行的观修,没有致力于生起出离心,同时对五加行只是数字的侧面来讲的话,的确这样讲是有必要的。因为要让我们生起出离心,真正看破轮回,一般人必须要在共同加行上着手,就是要下功夫在内心生起这种境界。所以有些时候会说五加行容易,四加行很难。
但换一个侧面讲,五加行是不是这么容易呢?当然五加行也不容易,因为五加行是在四加行基础上的修行。五加行五十万遍的数字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完成,但是在数字背后,或者我们在圆满数字的同时,五加行中的每一个都有它的标准。
比如修皈依要达到什么量?对于上师三宝宁舍生命不舍皈依的这种决心、誓愿力。这不太容易生起来,因为在我们没有遇到违缘、一切很顺利的时候,似乎对三宝的信心牢不可摧;一旦遇到了违缘、方方面面不顺的时候,就会影响我们所谓的对三宝的信心。往往这个时候想不到去祈祷,或者一开始会责怪:“我天天这样做供养,为什么没有给我保佑?”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想法。
这还没有遇到生命危险,只是遇到这些一般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皈依的心都会打折扣,不像没遇到违缘之前那么稳定、坚固。这说明什么?说明皈依这个修法、理念还没有深入到内心,也就是说皈依的修法没有到量。
皈依的修法如果真正到量了,从外在角度讲,一定要生起对三宝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动摇对三宝的信心。遇到危险或者诱惑的时候也绝不舍弃三宝,不管是拿你的生命做威胁,还是给你很多钱,或者给你提供一个好的职位,让你舍弃三宝,这些都属于财富或者好的方面的诱惑。
如果内心有很深的皈依心的话,我们就知道皈依三宝的价值远远超胜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期生命不算什么。别人给我们提供一些外在的职务、财富、钱财,甚至用感情等很多东西,让我们放弃对三宝的皈依。如果放弃的话就承诺提供很多利益。如果我们皈依的心不稳定就很容易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妥协。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不是在座上观修的时候,“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谁给我提供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动摇”。这些都是座上脑袋里面浮现出来的东西,这些诱惑力对你来讲不强。但是实打实的对境现前,只要一点头这个钱就是你的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不一样,心态就变了;或者真有人拿着刀子让你舍弃三宝,也许你就会想先把命保住,别的事情以后再讲,也许就产生这样的想法了。
所以皈依的修法一直要串习,因为我们不知道内心还隐藏有多少不稳定的因素。我们每天都要通过修法,不断思维皈依的意义和利益,把相续中可能舍弃三宝或对三宝生邪见等这方面的种子逐渐去掉。这样就让我们皈依的决心非常稳固。
出现任何情况都不舍弃三宝,这个需要不断地串习。不是在观修的某一座上使劲地流泪,或在听课的时候发一个决心:我绝对怎么样。这个也可以,但是关键是我们要把皈依的修法放在每一天的修行过程中,经常忆念,不断地学习三宝的功德,学习正法,逐渐我们智慧、福德增上,很多邪见就不容易生起来。
就算邪见生起来,我们也早已准备了武器,邪见一生起来就把它灭掉。这个武器不借助于外面,就是内心中的智慧。我早就准备好了,你生起来就把你灭掉,所以它根本没有滋长的可能性。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滋生这种皈依的心。这是很重要的,也是进入证悟的第一步。这是我们对外在三宝的信心。
另外通过皈依我们还要对内在的三宝,就是对我们本性具备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确认。我们本具佛性,这个本性是法宝,也是僧宝的自性,我们和上师无二无别,深一点就到这上面了。所以皈依包括外在的皈依,和比较秘密的内皈依。这些从外而内的信心,是我们一辈子要修学的。
有种说法是如果皈依修得好都可以成佛。单单皈依都可以成佛,为什么?因为前行讲的皈依的偈颂很深,不单是对外在三宝的皈依,已经到了风脉明点菩提心,本性的皈依——我们的自性就是三宝。如果能认识到这点当然可以成佛。这里面有很深的教言,所以不要轻视。不是十万遍念完,皈依就修完了,这个不一定。
我们还是要每天把皈依的修法重视起来,每天都要串习。平时我们在听闻正法,比如《入行论》、《大乘经庄严论》、《妙法莲花经》等经论的时候,也是对于佛陀、佛法,和修行的僧宝生信心的一个对境。因为听了很多之后,我们的邪见不容易生起来。它也是保护皈依、增长皈依决心的一种方法。所以不间断地闻思修行非常重要。
然后是菩提心,我们知道不容易生起。虽然十万遍的偈颂容易念,但是内心中要生起真实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不太容易。总相的菩提心容易生,就像刚刚讲的那样,打坐的时候脑袋里面浮现出一切众生的概念,然后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让这些众生都成佛,”这些容易。
这些比较粗浅的容易,但是比较深入的利益一切众生是什么情况?我的亲人、不认识的人、还有很多怨敌、平时的苍蝇、蚊子、蚂蚁……所有我们遇到的有情,我们都要利益他们。尤其有时出去做事的时候、碰到家里人或者外面的人不顺心、和你有抵触的时候,还要保持一种利益他的心就不容易了。
如果你有菩提心可以用菩提心来对待他,不会变化。跟前来了我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不认识的人,甚至蚊子,不管换成什么对境,利益众生的心不变化,这样就不容易。
没有修菩提心的人不知道这个到底有多难,修菩提心的人就知道很困难,不好修。十万遍的偈颂可能好念,但是内心中要完全生起不造作的、真实的菩提心需要花很多时间不断去串习。
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要不断地积资净障;每天要受戒的仪轨(发菩提心的仪轨)来提醒自己发菩提心;回向发愿也要愿自己早日生起菩提心;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也要祈祷加持自己生起菩提心。比如我们早上在佛堂供水、点灯、顶礼之后发愿:“愿上师三宝加持我早日生起无伪、殊胜的菩提心”等等。我们每天都要做让菩提心生起的因缘,每天不要忘记串习,这个很重要。
我们还可以上座观修与菩提心有关的内容,比如前面讲到的四无量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这些能让菩提心生起、增长、稳固的方法,都要去观修。尤其是《入菩萨行论》第八品静虑品,讲了很多让世俗菩提心增上的方便。
这些对生起菩提心有帮助的教法,我们理应生起很大的兴趣去看、去思维、去发现:如果这段教言对我打坐观修菩提心有帮助,让我有触动,就把它记在心中。修的时候缘法义不断去串习,让我们的菩提心能够生起来。这个不容易。
世俗菩提心后面还有胜义菩提心和六度等,这些就是整个菩提心、整个菩萨道、整个成佛之道。这个容易吗?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不可能生起来,因为菩提心究竟的本性就是我们的佛性。观修是让我们如来藏(佛性)里面的这一分菩提心、利他心显露出来。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世俗中我们给它生起菩提心的因缘。让它生起菩提心就是用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去观想、创造让菩提心生起的所有因缘。比如前面讲的四无量、大悲心就是让它生起来的很多方便。我们内在的如来藏里菩提心的本性一直都在,观修的时候把观修力深入到本性中去,这也有帮助。
除了在世俗、心识的层面给它菩提心的因缘之外,我们把注意力往里走一点,观想本性里本具像佛一样的大悲菩提心。这样我们就不会怯懦,而且一忆念内心中本具这么殊胜的佛性菩提心时,我们更加能相应菩提心。内因外缘都具备的情况之下就开始生起来。
所以菩提心我们一定要观修。五加行中生起到量的菩提心不容易,但真是太殊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每天的修行中去串习。
比较困难的是刚起步的时候,如果我们习惯之后,就像《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很多修心法要中噶当派的祖师打的一个比喻(虽然是打的别的比喻),就像有些人刚开始时不喜欢喝茶,但如果经常喝,最后不喝就不舒服,每天都要喝。修法也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不喜欢修,但如果坚持修,知道修法的利益后,不让修就不舒服,哪一天不修也不舒服,肯定要修行,自然而然就想串习善法。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达到这种状态。
达到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的,这只是阶段性的进步而已,还要继续。因为前行里讲了:乃至于在登地之前的所有的感受、境界都是无常的,都有可能变化。一方面它是阶段性的成就,另一方面还是要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样很谨慎地取舍、观修,这些方面不能放松。
金刚萨埵修法里观本尊、念百字明比较容易。但是要生起四对治力,比如破恶力,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过患,真的想舍弃、发露,这个不容易。还有所依对治力,把金刚萨埵作为真实的依靠,生起这种信心也不容易。返回对治力,发誓不造罪业了,在修的时候发愿,“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再造这个罪业”,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敢发这个誓,这个也不容易。现行对治力,要保质保量地去念诵,比如安住在禁语、禅定、相应等净的见解中去念百字明,这个要求比较高。这些都不容易。
要达到量,我们的罪业要清净,在梦中出现净罪的相。修百字明期间梦到呕吐脏东西、穿白衣、爬上雪山或者看到日月升起等等,这些都是罪障清净的标志。但这只是外相,内相是什么呢?内相是烦恼减轻。贪欲心以前很大现在不太大了,慢慢可以控制了;嗔恨心很大,现在开始减弱;嫉妒心开始减弱……这些都开始减弱。外在的梦境中的相出现了,内在的瑞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烦恼开始减弱。烦恼减弱是罪障清净的一个比较靠谱、了义的瑞相。
这个还是要不断地去观修。学百字明的时候讲了百字明的很多利益,不修百字明的过患。就是让我们修百字明十万遍的时候认真修,修完之后保证每天一百遍以上的百字明,早上二十一遍,平时念一百遍百字明,这个相续不要断。
我们有意无意每天都在造很多罪业。除了不间断地学习,闻思修,创造让自己不再造罪的因缘之外,已经造过的罪业在晚上的时候让它归零很重要。每天睡觉之前我们做一次忏悔,不把罪带到明天。不让罪业过夜是修行人应该有的一个观念,也是修行人的素质之一。
作为一个修行者,应该在方方面面表现出和不修行的人不一样的地方。你的见解、做事的方式不一样,遇到事情的时候祈祷三宝,或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发菩提心,或者知道业因果去消化自己的不良情绪,还有早上起来的时候、平时以及晚上睡觉之前的一系列行为、观修都和普通人不一样。这就是修行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从哪方面去体现呢?就从你的心态和行为去体现。作为修行人应该有这些素质。如果保持这些素质,我们每天都可以增长很多善根,也可以制止很多无意义的罪业,这样来讲当然是有必要的。
这些已经学完了。我们再再讲,学完不等于已经圆满,我们只是学完了,或者是从数字上走了一次。数字上走一次也有意义,虽然把法本里面的要求取过来对照的时候还差得远。但是我们从数字上走一次也有很大的必要,因为这些修法我们去观修,能够帮助相续趋向于成熟,所念的咒语也有很大的利益。
我们修行不是只修一次,这次修好就过了,修不好就彻底完了。是不是独木桥呢?是不是仅此一次机会呢?也不是。我们修加行,除了这一次五加行之外,还要反复修的。这一次五十万遍的加行,虽然是以数字为主,但是我熟悉了修法。刚开始很生疏,但我权当这一次是训练修法,把它训练得比较纯熟,为了第二次做准备。
凡事总有开头。没有任何人开始就做得很好的,刚开始做的时候都是很生疏、很别扭的。但是开完头,第二遍、第三遍以后,不断地反复去做,逐渐就能够适应它。
所以,我们第一次修加行的时候可能顾及不到质量,因为对我们谈质量还早了一点。刚刚学习正法,就对我们说要注重质量,这个要求可能有点过份。但是通过一系列修法,我们熟悉了,以前没做过现在在做了,不熟悉的现在有点熟悉了。第二次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修行、深入法义,这个时候质量就慢慢可以提升。
现在很多道友修加行的时候总是有点沮丧,说我们质量不行。质量不行也许是事实,也许是谦虚,不管怎么样,加行第一次即便是从数量上走一次也有很大的必要性。它积累了该积累的善根,绝对比不做强;而且在趋入过程中让我们的心成熟。所以不用过于沮丧。当然如果你有俱生的智慧,你可以让修行修得更好,把质量提升到很高的状态,也是可以的。
我们要知道修行是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没有修好不要紧,我们还有第二次。有些道友会说:“还有第二次啊?!”当然有第二次。“我以为这样就完了呢?”哪有这么简单,实际上加行是让我们生起实相的证悟的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修到已经现前实相。
现前实相之后也不是就完了。比如到了初地现前实相,通过见道的智慧摄持,还要再修这些法,但那个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纠结。真正来讲乃至于没有成佛之前,都要不断地修行。我们现在成佛了吗?登初地了吗?到加行道了吗?都没有。资粮道呢?还没有进入。那我们没有理由停止。
我们现在修法或修加行,不是已经修得太多,而是远远不够,这点我们要了解。并不是修了一次,感觉这么多了如何如何,这不是修了很多,只是自己感觉修了很多。像打坐,感觉过了好几个小时,一看表才五分钟,这是感觉而已,其实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修什么。有时我们在修加行的时候,感觉修了很长时间,已经够了吧?其实差得远。
我们的标准就是佛果、登地、加行道等功德有没有?这些功德要是没有都要修。如果修行、资粮完全圆满,一定会现前佛果;没现前佛果就说明成佛的资粮还不够。如果登地了就说明登地的资粮够了,没有就说明资粮没够。如果加行道的资粮够了,就会进入加行道,没进入就说明加行道的资粮不够。这就是标准。
我们现在有什么果?什么果都没有。那就先奔着小资粮道的目标去。首先通过现在的修行,现在只有这么大能力的发心,比如每天在修行的时候磕一个头下去,只能够累积这么多的善根,就按照这个标准把心踏实、安静下来去做。做了一定时间以后,心自然而然会变化。变化之后,把法本取过来一看,小资粮道的标准已经达到了。达到之后再继续修,闻思修行、见解、行为逐渐慢慢累积。
我们现在的速度只要按照这种方式修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进入小资粮道。进入小资粮道之后,就通过小资粮道的速度开始计数了。以前走路一个小时三公里,但是坐上拖拉机之后,一个小时就二十公里了,就按每个小时二十公里的速度计。然后坐汽车之后,一小时一百二十公里,那就按照那个速度去计。
慢慢往上走的时候,每天积累的资粮不一样。但是必须要努力达到第一个标准,先坐上拖拉机,坐上拖拉机速度就会快,明显比以前快多了。这还不够,只要还没有到加行道,还要继续努力,但是不能停滞。
只要不停滞,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第一遍、第二遍修得不圆满、不满意都不是事,不怕慢就怕停。不停闻法、思维、每天念佛念咒,似乎每一个都看不出效果,念了一句佛号、一句咒语,好像没有什么感应,也没得到什么好消息,念了十万遍好像也没有什么,但是继续做就行了。
我们没有得到法本里该有的验相,就说明做得不够。我们要坚信这一点,如果我们持续性地去做,总有一天肯定会圆满的。一旦圆满,我们的心就变了。但关键是必须要做,比如菩提心,每天花时间去串,怎么可能不生起来呢?肯定会生起来的。所有的因缘都给它了,不可能不生起菩提心。
对法能够调伏我们的心一定要生起信心。如果没生起来,要不方法不对,要不时间不够,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因缘。积资净障、每天串习,只要自己坚持去做,一定会生起来。这就是我们在修法过程中的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第四个加行——积累资粮。
四、积累资粮
我们认定目标之后,扫除障碍主要是金刚萨埵、百字明。扫除障碍后,我们也要积累资粮、圆满顺缘,圆满顺缘就是积累资粮。顺缘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功德,前面是扫清违缘方面的,这里是正面要具足顺缘方面的,就是积累资粮,也是特别的重要。
资粮也可以叫作福报、善根、功德,意思都一样。总而言之,要成佛证悟实相必须要具备这些。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地的所有顺缘,叫做资粮。比如你要从此处到彼处必要的条件,或者帮助你能够走远,走到究竟的都叫做资粮。所以资粮我们要积累。
可能我们还没有或者很少资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创造资粮。没钱过好生活就去挣钱,挣到钱就可以买很多东西,或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我们修法也是一样,没有资粮怎么办呢?没有资粮就去挣。这样挣资粮就叫作积累资粮,或叫攒福报。
积累资粮的方法很多,现在我们学的是最殊胜的一种,就是供曼茶罗的方式来积累资粮。总的来讲有很多积累资粮的方法,但是针对要很快圆满资粮的密宗行者,供曼茶罗是非常快的圆满资粮的方便。所以我们对积累资粮也要和前面的百字明一样,高度重视,生起兴趣,要以欢喜心来趋入这种修行。这个是第四积累资粮。
下面有一个求加持的顶礼句。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
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首先对他的上师做顶礼。对我们来讲,就是对我们无与伦比的上师做顶礼,求加持。这里顶礼是从三方面来讲的。
“虽知世俗”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已经了知世俗如梦如幻的本性,但是显现上还在积累智慧和福德二种资粮。
如果已经彻证世俗,像佛陀一样已经完全把世俗的方方面面都了解了,现前遍知之后,其实已经不用再积累资粮了,因为已经彻底了解世俗。但我们并不了知世俗,不要说不同的分类、层次,即便是最浅显的世俗谛我们都不了解。有些人只能通达世俗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学某一门、某一科,最多通达这个,别的很多就不了解。所以,我们对世俗是不了解的。不要小看,认为“知道世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能够了知世俗,如果要讲得很深,直接就要讲到遍知,因为只有遍知才能了解一切世俗。
这里讲“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然上师完全了知了所有世俗的本性,但是显现上还是在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这是对上师的敬礼。
那有什么必要呢?虽然完全可以不需要修、不需要积累资粮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就像我们讲四摄法,最后有同事摄。上师要让弟子去修福德和智慧资粮,他自己带头修,给众生做一个示范。
因为众生根基很劣,很多众生可能不是很自觉,虽然这个修法,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真正是谁修谁得利益的。但是众生的根基就是那么劣,对自己有利的不愿意去做。给他讲这个很好,他就是有这样那样的疑惑,看导师都没有修,自己也不修,好像找到一个不修的参照一样。也许他会怀疑,“这么好的法为什么你不修呢?你不修就说明法可能有问题。”
为了打消众生不必要的顾虑,上师也示现特别精进地修。这样弟子找不到不精进的理由,“上师都在修,为啥自己不修?”也会打消顾虑,“这么好的法上师也修,”弟子看到了也会修。这些导师们、上师们,虽然他们自己不需要再积累资粮,但是为了引导众生的缘故,也在很勤奋地做。
对我们来讲也一样,每天修佛法、闻思修行,谁去修都是利益自己的,但有时我们总是对有利自己的事情不太愿意、不太积极。这个属于什么呢?属于障碍。有时我们说业障深重是真的,不是自谦说业障重,而真的是业障重。
为什么?这么好的法——空性、积资净障不观,这是对谁好?谁修谁得利。这是开显心性的法,暂时得到巨大的福报、善根,生活过好的方法,也不愿意修。喊口号要改善生活、要成佛、证悟实相,不去做、不去精进闻思,这就是印证业障深重的证据。上师讲了很多正法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应该去珍惜、生起兴趣、有欢喜心,尽自己的力量去做。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上师虽然已经证悟了胜义谛,没有能修所修,但还是入定修行。他是为了利益、引导的缘故在示现。
“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虽然现前了双运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双运,但还在精进修行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修法。怎么体现无与伦比?这三句话的前部分——“虽知世俗…”他能够知道世俗的本性,这当然是无与伦比;“虽证胜义无修…”这也是无与伦比的体现;“虽已现前双运…”现前双运还是无与伦比。
无与伦比的另外一部分是“然积二资粮”,他的悲心无与伦比。“然入定”虽然已经证悟胜义谛了,但还在示现入定。这也是悲心无与伦比的自性。“仍精进”为了利他还是在精进。所以自利利他,自己的境界和利他的事业,两个方面都是无与伦比。“无等上师”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恭恭敬敬地顶礼。了知了上师的本性再顶礼,质量会很高。
下面我们再看正文。正文第四个科判是积累资粮。
丙四(积累资粮)分二:一、供曼茶罗;二、古萨里。
五十万加行中,其中十万就是供曼茶罗。第二个是古萨里修法,古萨里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乞人、乞讨者的意思。古萨里的修行者很贫穷,把琐事减到最少,通过乞食来修行,没有什么资粮,叫古萨里。古萨里就是舍弃一切然后一心一意修行正法。
供曼茶罗是把三界最善妙的供品通过意幻供养的方式供养三宝、三根本等等。古萨里是把自己最珍贵的身体拿来布施、积资净障。它是施身法,把自己的身体拿来上供下施。越喜欢的东西,能舍得拿出来供养布施,功德越大,利益就越大。我们最珍爱的是财富、家庭,往里就是身体,对身体是最执著的。现在要故意打破执著,把身体拿出来上供下施,这是一个有效快速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因为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供养的缘故。
通过观想的方式打破我执,可以反复做,这就快。如果在现实中把身体布施,就只有一次,布施完就死了。第二次投生后,学到这个程度、修法时再做第二次。但这个不需要,这是观想,一天可以做若干次,可以很迅速圆满资粮。
古萨里修法是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放在和上师瑜伽合修的。在龙钦宁提里和积累资粮合修的,它本身是积累资粮的方法。放在上师瑜伽中,是和上师相应的方法,也可以积资净障。放在积累资粮中,通过供养布施身体来圆满资粮,意义是一致的。
曼茶罗,上师在讲记中讲是坛城的意思。把曼茶盘观想成各式各样的供品,或者曼茶是一个佛堂。所修曼茶本身就代表了五方佛、皈依境,就是一个坛城。在修的时候把曼茶作为供品供养佛坛城,曼茶就是佛坛城的意思。
丁一(供曼茶罗)分六:
一、供曼茶之必要;
在供曼茶之前要了解有什么必要性,知道了再去做,会更有兴趣、更有质量。
二、所修曼茶罗;
所修曼茶罗就是把曼茶观成皈依境、供养的对境。
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罗;
这是萨迦派八十八尊者创的简便易行的曼茶修法。
四、三身曼茶罗;
宁提派不共的供曼茶方法。包含了三十七堆曼茶、三身曼茶、七堆曼茶。
五、供品洁净;
供曼茶时,供品可以不高档,但一定要干净。供品高不高档和能力、福报有关,有福报可以把供品打造得很高档,但是干不干净和心有关,对这个重不重视,这是两个概念。有能力可以买高档的东西,但是有了高档的东西,把它放在那儿,一层灰蒙着,说明心里不重视。东西可以不高档,但要洁净,心要重视。
平时供水、食品时,都要让供品洁净、悦意,用心在做。供台要整齐,横看竖看都很整齐,这就是在用心做,别人一看这个佛台很舒服,就知道他肯定是用心在布置。乱七八糟,水碗摆放的歪歪曲曲、弯来弯去的,不是一条线,灯也不整齐,这就是没有用心。
东西一般般,但用心在做——摆得特别整齐、悦意、干净,这种心态是很珍贵的。积累资粮很大一部分是从这来的。供品本身产生一部分的福德,供品是否高档,供养的钱是不是多,这只是产生福德的一部分因素。另外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因素,就是心态,特别认真对待,做的特别好。
上师经常讲,以前的噶当派,现在的格鲁派的一些寺院,对待供品特别重视,很用心在做。修行人也是应该用心做,条件可以简陋,但要用心。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台子,但要把它擦干净,认真摆整齐,用心去做,如果用了这份心,就会得到很大的福德。这叫供品洁净,表现我们的心理状态。
六、积资之理。
积累资粮的一些原理。
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了解必要之后,就会有兴趣学习怎么供曼茶。如果内心中对供曼茶的必要没有生起应有的认知,后面讲的曼茶就和我们没关系了,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啥都没学到。如果有兴趣了,就会关心曼茶怎么修?有什么注意事项?会关注一些细节方面。
很多道友问问题很细,这个细节那个细节,说明他对这个修法有兴趣。没有兴趣的话就懒得问,知道有这样一个法,不会关心其它的。知道必要性之后会关心下面一系列的修法,把它做圆满、极致。有时上师们也会说,太细了也没必要,法本里没讲的,就不用太细。
但是应该有的这些细节我们还是要了解,也有一个度。太过于注重细节,有时会忽略全局和整体;太过于注重全局、对细节没有重视的话,可能也不太圆满。所以这里面也是一个度,我们在学法过程中要看上师们的教言,怎么样做到这些,松紧要适度。我们的见解也是一样,修法方面也应该有这样的智慧。
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
首先讲了总原则,从反方面讲如果没有圆满的话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没有修、没有圆满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就没有办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二种清净我们学过了,一个是本性清净(自性清净),一个是离垢清净。
自性清净是说不管你成不成佛、学不学佛,每一个众生的本性都是如来藏,都是清净的佛性。连蚊子、苍蝇,连最可恶的恐怖分子,他们本性都是佛。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修行还没有达到比较纯熟阶段的时候,我们总会有讨厌的人或一类众生。当我们遇到、看到比较讨厌众生的时候怎么想?首先应该想到他也是众生,第二这个众生也有佛性,他也是未来佛,本性是清净的。
如果你这样一想,你内心中的那种情绪会转变,至少你有个基础去改正自己一些不好的心态了。如果你修得比较深,这样一想,不好的心态马上就减弱或消失了,这个叫自性清净。我们对自性清净需要花时间领悟,因为自性清净对现前自己的佛性和很多修行来讲是一个基础。此外,现前自性清净对打破我们的非理作意也有很多必要性。不管学不学佛、修不修行,每个众生本性都是清净的,叫自性清净。
第二个叫做离垢清净,虽然自性是清净的,但是还有垢染覆盖在上面,我们这些有情就是这样,本性是清净的,但是并没有显现出来,让这个本来清净自性不显现的是什么呢?叫做垢染、客尘。修行就是把客尘、垢染去掉的过程。
在很多经典中,无垢光尊者的《虚幻休息》以及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都讲过,众生、菩萨、佛安立三个阶段,众生叫不清净阶段,他的垢染一分都没有离开;菩萨叫不净净阶段,不净和净两个都有,不净是说他的垢染还没有完全清净,净是他已经清净了一部分,但是客尘还有一部分;佛地的时候就叫做清净,完全清净没有垢染了。
不单单是本性清净,而且本性清净全分显现了,垢染离开了,这种状态的清净叫做离垢清净。但是两种清净是一个本体,只不过自性清净上面有垢染,离垢清净是垢染没有了。叫做二清净的佛果,只有佛才有。菩萨还不能叫做二清净,因为他的自性中还有不清净的部分,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有完全远离。
真正的二清净只有佛果才能够具备,所以二清净的自性要现前必须要圆满福慧二种资粮,不圆满就无法获得。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成佛,想要现前每个众生本具的佛性、让自性清净彻底显现出来,就需要圆满福慧二资粮。我们开始听闻前行或者皈依的那一天起,就开启了圆满福慧二资粮的大门,从这儿走上了圆满福慧二资粮的道路。
什么时候你参加皈依了,或者对修行有兴趣,或者开始真正闻思修了,这时就开启了圆满或者积聚福慧二资粮的道路。之后我们就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助缘,上师的加持、道友的帮助、不断地闻思,让积累二资粮的道路继续走,而且走得很顺畅,中间不要停滞。
如果我们继续做、不间断的话,二资粮总有一天会圆满的。随着我们相续中智慧、福德的生起,随着修行的推进,二资粮会逐渐圆满。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少,只能够得到一点点,也许一整天忙活就得到一点点福德和智慧,刚开始速度没办法提升。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原理去做的话,随着资粮不断增长,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后面就会加速。在更高的起点上加速,修行就会越来越迅猛。现在我们逐渐做,只要不断去积累,总会达到圆满的程度。
再者说,二种资粮没有圆满之前,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无倒空性实义,
还有,二种资粮没有圆满到一定程度,什么程度呢?证悟空性。如果你要证悟空性,内心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必须要圆满到能够支撑你证悟空性的阶段才行。所以二种资粮没有圆满到一定程度之前,在我们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无倒空性实义。虽然空性本身是不需要修出来的,而且空性中本来没有能修所修,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如果你想要现前无修的空性,就必须要修,看似矛盾,但不矛盾。有些人说既然是空性我啥都不修了,你不修就永远现前不了这个状态。你不修它也是空性的,众生不修、不成佛他自性也是清净的,但是有什么用呢?你只有自性清净,对改善你的生活、让你远离烦恼本身不起任何作用。你必须要通过修行让它现前哪怕一分,哪怕一点点,也能够起作用。
无倒空性不管修还是不修,它就是离戏的。但是如果你不去修,它就无法现前,你就无法受用。来自于空性的加持、种种的安乐,如果你不修就永远领受不了,这也是一个无欺的规律。胜义中是无所修的,但是如果不修你就得不到,现前不了这种状态。
所以我们要生起无倒实相空性,必须要很认真地对待福德和智慧资粮,认真去修行,逐渐我们就会靠近。比如说我现在学《中论》、《中观庄严论》,就是在了解福慧资粮中的“慧”,慧资粮的空性部分我要去学习要了知。了知之后才能用,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开始通过空性智慧去摄持、做一切的修行,或者打坐观空性,这时候才可以圆满。逐渐去修行,创造和圆满智慧资粮。
然后我们要学习怎么样能够圆满福德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更大的福报。世间人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你这样做很好,你是个大善人……”。但实际是不是呢?按照更高的标准、更深的智慧来看,你这个福报可能有一点,但是你的心态不清净,或者说里面很多要素欠缺了,这时候就没办法。
假如说我们这些人不是内行,在看别人表演的时候,就说这个不得了,但是内行或有经验的人一看这里面破绽太多了,一个专家以他的眼光来看就不一样。我们看打拳打得很热闹,专家说这是花架子、没什么战斗力,我们看他肯定很厉害,又能翻跟斗等等,但是你翻跟斗是没有用的,会打的马上就直击要害了。
所以佛菩萨这些有智慧的人带着佛法的境界来看积累资粮的时候,眼光就不一样。有时表面上做得轰轰烈烈,做得很大,做这个慈善那个慈善。但是如果真正有修证智慧的人他一观察这个人的心态,发现他里面隐藏了很多不好的心态,或者应该让福报很大的这些心态都没有。我们是看不出来,但是有经验或者有智慧的人能看出来。
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在积累资粮的时候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不管是智慧资粮还是福德资粮,必须要认真学,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相似的地方:看起来是,但其实不是。所以我们怎样辨别“是”“不是”呢?怎么把不是的东西去掉,只做真正干净的资粮。所以必须要去学。
在做事时,夹杂这个心态是不好的。所以要努力去改正,把不好的心态踢出去,比如我爱执、竞争心。如果带着竞争心去做,看起来你在做这些事情、在修法,但没办法变成很干净的资粮。所以上师说,在做善法时,必须把影响质量的东西、杂质去掉。不然会染污你的资粮,所以在修的过程中,一边修、一边努力调整。
为什么上座时我们要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非常干净的心,不会有烦恼、嫉妒、傲慢。如果我们能通过这颗心摄持,那福报、资粮就很干净,至少在这阶段是干净的。然后深入修行,当我们智慧上升时,在那阶段出现的杂质,又会发现、调整。所以就越来越干净,最后一直达到登地,就证悟实相了。
所以要证悟空性、现前空性,必须要让资粮特别干净,怎样才能让资粮干净?一方面要不断去修;还要不断去学习、发现杂质,生起更深的智慧去发现、去了解。这个心态以前没发现,现在发现它隐藏的很深,被挖出来了就要把它去掉。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其实也必须不断地学、深入地学。否则我们自认为不错,但可能不一定,这个必须要了解。如果这个没有圆满前,生不起无倒的空性的证悟。
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
乃至殊胜的福德资粮没有圆满,期间不能证悟殊胜的空性。
证悟空性,有佛的证悟、也有菩萨的证悟,当然有时也有加行道的证悟。但未圆满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圆满到能够让你证悟这个阶段的空性为止。比如证悟的空性是初地,你的福德智慧资粮必须达到让你证悟初地的状态。所以登初地的资粮没圆满前,你没法登初地。如果你资粮没圆满到加行道对空性的觉受前,也生不起加行道的功德。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就要不断去修,去积累福德、积累智慧两种资粮,这是因缘法则。我们再再讲因缘法则,这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偷奸耍滑的。比如我和释迦牟尼佛关系不错,或者我和这位上师关系不错,是不是开个后门,让我的资粮圆满了?没有这样的事。如果可以,你不用开后门。开什么后门呢?佛陀老人家的大悲这么圆满,能够给你的早就给你了。
就是因为给不了你,所以才让你老老实实去修。很多事情必须自己去做,如果他能帮你做,你绝对不需要祈祷他,这毫无疑问。他的悲心不是摆在那儿当摆设的,是实打实地能利益众生的心。世间上的好人都是做好事不留名,是不是?他不会通知你我做了好事,都是悄悄把事情做了。世间高尚的人都如此,何况修大悲心三无数劫的佛陀,不可能说能帮你做的他不做。
就是因为修行的主要事情,没办法替代,只有你自己去做。所以他告诉你方法、督促你,在你祈祷时给你加持,这些可以。所以我们前面讲,没办法偷奸耍滑,你必须要认认真真去做、去落实这些修法。再苦、再累、再枯燥都必须要做,咬牙都要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我们的惰性、我们的障碍。
如果你不积累、不圆满资粮,你永远原地踏步,你想希求的这些果位,佛果也好、菩萨果也好、或者加行道也好,都没办法得到。只有实打实地把该做的资粮做了、该闻思的闻思、该修的修,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生起来。所以乃至资粮没有圆满到一定程度时,没办法得到这些果。
我们的时间有限,以前我们可能在上世或者再上一世听过这些法,但没重视、没有修,所以我们现在的资粮还是这么可怜。如果现在听了后开始做,不管起步再晚,只要每天坚持做,我们的心态会越来越圆满、越来越成熟,资粮就会越来越多。资粮越来越多后,我们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善资粮、障碍间也是此消彼长。如果你福报少、资粮少,障碍就多,如果你福德和智慧很强劲,障碍就没办法起来。
上师在讲记中,也引用了汉地的说法,“一福压百祸”,只要生起了一种福德,就可以压制一百种祸事。如果我们经常去积累资粮、去修福德,如果我们福德很强劲,像世间上有些人的福德特别强劲,做事情自然而然特别顺利、没有障碍。而且有障碍很轻松就解决掉。
所以福德很强劲的,譬如天人、人等,基本上不会遇到很多大麻烦。福德很强劲的人根本转生不到有麻烦的地方,而是会出生到没麻烦的地方,这也是些体现。有些在人间中福德很强劲,他做事就很顺利;福德不强劲的人就很多障碍违缘,而且违缘出来后很难解决,这也是福德欠缺的体现。
要证悟也是一样,我们内心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我们要突破这些违缘、突破这些障碍,有时会念护法、莲师、或通过忿怒修法遣除障碍。但这也需要很强的福德,如果福德很强劲,稍微祈祷下就很容易实现;如果福德欠缺,一方面要积累福德、一方面要经常去祈祷,慢慢会起作用。证悟实相空性也一样,资粮不圆满期间没法证悟空性。虽然空性本身是无所缘、无所执的,但证悟空性是一种果,果要现前,必须要有因。
虽然空性本身没有所谓的因和果的安立,因为它平等性,但证悟空性是一种果,这果现前必须要有因。因是什么?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所以你想要证悟一切无所缘的空性,必须要做世俗的善根。以前我们讲过,必须要把世俗的善根做到极致、做圆满了才行,欠缺一点点都不行。欠了一点点你可能也要等下一世再现前证悟,这没办法的。在佛教史里看,有些人这一世啥都没做,但很容易就证悟了,因为他在前世就差这么一点点。
汉地有个故事:一位老修行人整天敲鼓,祈祷护法、祈祷本尊,就是不现前证悟;另外一位小和尚敲鼓(好像是小和尚还是小喇嘛),敲一下就现前空性了。老修行人看起来很不满,为什么我天天这样祈祷却不来,他随便敲一下就来了?因为他前一世所有的因缘基本上圆满了,差一点点就证悟,但去世了,所以就到这一世,一点点因缘一做,一下就现前了。
所以,很多时候,哪怕欠一点都不行,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去落实善根。做到极致、做到圆满才行,欠一点都不行。这里我们要非常殷重地对待积资净障。对修行本身、对每一个修法的细节都要非常重视。你对因果越细、越重视,就能把漏洞补掉、把不全的地方补全,之后你一修就很容易产生强劲的福德。
此外还有“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的教言。
还有一种教言,就是“当知胜义俱生智”:应该知道胜义谛的俱生智慧。本性清净、自性清净的叫俱生智,每个众生佛性中本来就具备的无为法的佛智,叫做胜义俱生智。
应该知道,要现前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有两个途径:
一、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障碍。在《前行》中,积资就是曼茶,净障就是百字明,咱们的修法里主要就这两个。但别的途径也有,这不是唯一。
二,“乃与具证师加持”,还有一个就是具证上师的加持。一个是积资净障,还有一个是具有证悟上师的强劲加持。这两个因缘可以让我们现前胜义俱生智。
除了这两个之外,“依止他法诚愚痴”,如果我们没有依靠具证上师的加持,也没有积累资粮、清净罪障,想要在这之外找一些证悟的方法,就是愚痴。“诚愚痴”,这是金刚句。如果我们想要现前本性,必须要高度重视积资净障,必须要对上师生起很清净的信心,然后去祈祷。
其实这也可以归摄,修上师瑜伽本身也可以包括在积资净障中,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含摄。但修法上是上师瑜伽、积累资粮、和百字明的修法,从修法上来讲可以不一样。修行一定要重视积资净障,平时还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把这些因缘、因素做圆满,就可以证悟心性。
在此之外去找方法,或者“自己觉得”、“某个道友认为”……都不可靠,应该依靠金刚句所说:积资净障力和具证上师的加持可以现前胜义俱生智,除此之外依止他法很愚昧。
就算是已经现量证悟了空性,然而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必须要使修道日益增上,所以仍然需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就算已证悟了空性——比如已获得初地的证悟(初地菩萨是现证、亲证空性的),或者已证悟了八地乃至十地,但没有圆满佛果、获得佛位之前,“必须要使修道日益增上”,还有上升的空间——还不是无学,是有学;还不是无上,是有上。有上就是上面还有。
如果是有上位,就要勤勤恳恳地积累资粮。当然如果到了初地以上,不再需要上师拿个鞭子在旁边守着让你积资净障了——每天敲打你“要积资净障、修曼茶”等等——证悟空性后就不需要了,但一般的初学者经常需要敲打,讲些功德必要、不精进的过患等等,有时甚至还要用无常来督促:寿命是无常的你知道吗?如果不修的话怎么怎么样……初期这些都要用,一旦证悟空性就不需要了,因为证悟后会自动去圆满资粮、做很多积资净障的事情。
我们必须反复了解积资净障的必要性,来督促自己懈怠的心。因为我们不修、不积资净障,从早到晚一眨眼也就过了。有时甚至没办法打发时间,这个电视剧也不想看、那个电影也不想看,走来走去、坐下站起,外面晃半天又回来,就是不想修法。这么大把时间本来可以坐下来修百字明、看书、或者修曼茶。修法不愿意动,其他方面或有兴趣或没兴趣,就是不想摸法器,也不想看书,这就是福报很欠缺。就像讲百字明时说这是业障重的体现,在这里是福报欠缺的体现。没有福报才会这样,有福报就争分夺秒地要修法、很高兴很欢喜地想修正法。
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亲口教诲说:“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原文说“莫离二资之车轮”,此处按意思译)。”
帝洛巴尊者对弟子那若巴尊者讲:我的心子那若巴,你应该知道,“显现此缘起”,就是所有显现法都是依缘而起的,是缘起法;一切显现都是各自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本性就是空性。没有证悟缘起空性、显现即缘起的无生空性义(缘起生其实就是无生,没有自性生故就是无生、空性的意思。比如现在所看到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的,其本质就是无生、是空性的,在显现的当下就是无生的空性)之前,“莫离积二资”——不要离开积累二资粮。
证悟者的教言是很殊胜的,加持力特别大。“莫离积二资”,不要离开积累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刚开始积累资粮比较笨拙,但持续地做,当福德生起来后会越来越善巧,因为积累福慧资粮是得到加持的因,也是清净障碍、无明、内心中的愚痴的,是正对治。持续性去做时,障碍会越来越远离,自性佛性会越来越现前,智慧肯定会越来越敏锐,这时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也逐渐会了解。所以修行佛法时,一方面持续性地修行,另一方面要不断地闻思,这样对万法本性的了解就会越来越明显、深入。
总而言之,在没有证悟胜义谛、无生空性义之前,千万不要停止积累二种资粮,要非常精进地去积累。
瑜伽士布瓦巴也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
这是印度八十位成就者之一,布瓦巴尊者,萨迦派把他当成祖师。虽然有些人在见解上具足了不求世俗佛果的大把握,见解上已经知道一切无所得、一切无所修,没有什么可求的佛果,从空性上、见解上来讲,的的确确已经完全获得了不需要执著佛果的殊胜见解,“然应”——但还是应尽力精勤不断地积福资。
“见解上不求世俗佛果的大把握”的见解,要让它变成果,还是必须通过资粮来达成,这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圆融。这两者之间一般人容易脱节——世俗上要修要做,怎么也想不通在修的时候怎么无所修,远离三轮;空的时候也想不通,既然是空的为什么还要修……永远也想不通这问题。
胜义中无修是实际状态,但它对我们来说现在还属于隐藏状态,要让它浮现出来需要给它因缘,这因缘就是修行,就是在世俗谛中发菩提心、观修空性。观修空性本身是世俗的修法。用第六意识观空性,属于世俗谛,就是我们这些众生的修法,必须把世俗的空性的修法也要修圆满、修极致。还有菩提心的修法…反正积资净障都是属于世俗谛。只要空性没有现前,所有的修法都是世俗谛,哪怕名字叫做胜义谛、叫做空性,也是世俗谛。
必须要把所有世俗谛的因缘(让空性的果显现的因缘)都要认真落实,修圆满、修极致,这时才能浮现出“在见解上认定的不需要修,胜义中一切无所作的”状态,境界要生起来。这就不是见解了,是实际的果。凡夫人很容易把见解当成果。见解和果之间差别大了——见解上了知一切是空性的、无所作的,就以为是果,“我得到了!”——没有得到!这只是见解而已。
千万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你还是世俗谛的众生,胜义谛对你来讲就是愿景。你现在是具有烦恼的世俗谛的众生,你是通过你的思想在思考八万四千里外的胜义谛,还差得远。说“胜义谛无修”,好像不用修了——那是胜义谛的事情。你现在是世俗谛,所以还要修,世俗谛的游戏规则对你还是有用的。
如果达到胜义谛了,那再说胜义谛的事。现在关键是:嘴里说的不是真胜义谛,脑袋里的也不是真胜义谛,只有哪天达到了,那是胜义谛。但是达到的时候你就知道,噢,是双运的——胜义谛无修不是睡懒觉啥都不修,而是通过无修的方式来修——通达了。
刚刚学的人最喜欢、最容易犯的误区,就是要精进、该取舍的时候,就把大空性、禅宗、大圆满这些词句搬过来。反正就是不修,搬过来什么都不做。这是谁的境界?大圆满、大空性,要不然是佛、要不然是菩萨的境界。你把这些搬过来说我不用修了,是很荒唐的事。他们不用修是他们的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还是一个凡夫众生,你需要现前。他们是怎么现前的?是积累二资粮现前,那你也一样。
我们容易把经典里的境界当成我的境界,把见解当成果,这是很大的错误。实际“究竟不用修”,那是究竟的事情,你现在还不究竟。如果到目的地了就可以睡大觉了,但你还没有到,还在路上,要搞清楚现在的状态是什么。“究竟不用修”的确是究竟不用修,到了目的地不用再开车了,踩油门脚都已经踩软了。但那是究竟的时候可以休息,现在还在路上,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必须要做圆满。
达到状态,成佛了,的确超越因果了,成佛之后怎么都行——但实际上,成佛后佛陀积累资粮的心没有断,很多示现就是这样的。但往往没有到达境界的人,最喜欢不修。前面讲了,塔波仁波切说:你认为不要修就是需要修的标志。
虽然达到这把握,但还是要修,尽力地、精勤不断地积累福德资粮(当然智慧资粮也要积累),这非常重要。修行要增上、要圆满,福德资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福德资粮,很多事情都比较容易成办;没有的话,在修行过程中,这样的违缘也有,那样的违缘也有,没办法很顺利地做成事情。
在《白莲花论》里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引用佛经的观点,专门有一个“福力王”的公案,那里面就非常强调福德,只要有福德基本上是无往不胜,就像如意宝一样,做什么都可以。福力王子还有几个兄弟,有人说精进很重要、有人说智慧很重要、有的说手艺很重要,而他就说福德最重要。如果有了福德智慧,很多事情就无勤承办。所以,大家去看一些讲福德的公案,可以对修福德产生很大的信心。
当然,现在有些人修福德是为了发大财、为了做事情更顺利,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目标。我们现在应该有更大的目标,就是要获得觉悟、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要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就必须要积累很大的福德。一切众生都要利益,福德小了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要为了究竟的目标去奋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世间安乐顺便就可以得到。
无等塔波仁波切也亲口说道:“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
这和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本来清净”指我们要现前的积资净障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但是,要现前本来清净的状态,必须从一分一毫微薄的资粮开始积累。再小的资粮都不能说:这个很小的资粮我不做了。再小都要重视(大资粮更加不愿意放过了),要从很微薄的资粮开始积累。如果开始积累,再多(无量无边)的资粮都能够圆满。我们对于微薄资粮以上资粮的积累,应该生起很大的信心和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证悟,最后可以现前积资净障本来清净。
胜义中无修,无修的状态我们通过修行来达成。究竟来讲是无修、无所得的,但是无修、无所得也需要通过修行,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这个问题我们反复强调,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对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树立正见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佛陀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不可思议积累资粮的方法,
刚刚为什么要讲这些?因为我们以前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这些疑惑。像胜义谛不修,为什么现在要修?究竟中没有因果,为什么世俗中要取舍因果?尤其是在学中观、学空性时,这类问题比较容易出现。因此,针对“世俗和胜义”这二者的结合,辅导时会有意识地、刻意地讲一下这方面的关系。有些道友可能就会避免走弯路,对世俗谛、胜义谛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见修行果之间的关系会有一些了解。
所以,积累资粮这么重要,“大慈大悲的佛陀,善巧方便地宣说了不可思议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在大藏经、还有很多菩萨的论典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能够让我们积累资粮的方法。
其中位居于首的就是供曼茶罗。
所有的积累资粮中,最殊胜的就是供曼茶的修法。
供曼茶的修法这么殊胜,为什么不普遍讲呢?因为众生的根基也有很多,有些人的福德、根基没有成熟到一定阶段,跟他讲曼茶罗的修法,他就是生不起定解。他还是喜欢实打实的亲自去水池里面采莲花、亲手供在佛面前,觉得这个才能够生起功德。这些意幻供养、曼茶罗的供养,他就觉得是虚无飘渺的,得不到功德。
在很多地方,有很多小乘的根基、大乘的根基、一般的、种姓刚苏醒一点点的、和修行有素的人,他们对修法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初学的人或者智慧不深的人,他最喜欢的就是表相、仪式感。他觉得能够落到实处、可以抓到手里面的他就踏实。比较高深的见解、修法,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不一定能够完全接受。所以佛陀为了调化不同的众生,讲了很多层次的积累资粮。
你喜欢实打实的,佛陀给你讲实打实的;如果你有比较好的根基、很好的见解,佛陀就给你讲曼茶的供养;如果是已经到了密乘的瑜伽士,佛陀会讲很多更深的密供、无上供,还有很多供养的方式。在《幻化网光明藏论》的供养品里面,供养的部分、会供等讲了很多,殊胜的供品、殊胜的供养方式、圆满资粮的方法特别多。根据不同的根基,讲了很多不同积资净障的方法。在这么多中,位居于首的就是供曼茶罗。
供曼茶罗的修法中,既有“实物供”(曼茶本身属于实物),也有“意幻供”,但主要还是意幻供,还有你高深的见解。其实在供曼茶的过程中,有这么大的、遍于法界的曼茶,你有什么见解都可以用。你的“等净无二见”也可以用,所有你能够想起来的清净供品、或者世间人认为不清净,实际上本性是清净的供品,全都可以拿来供养。这样可以包括所有的修行。
如果你有这些见解,在供曼茶的过程中,都可以用你高深的见解摄持,来圆满所有的资粮。就是说,你所有的思想都可以在这儿体现,而且是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供曼茶的过程),把这些高深的见解,落在实践中去体现出来。
把这些供养诸佛菩萨,一边是训练我们的见解、一边也是观想供养,把我们相续中的比如说“等净无二见”,在这上面来体现。一边供的时候、一边观想等净无二,很多平时可能不敢往佛台上摆的供品,也可以通过里面的观想方式来进行供养。而且找不到的供品,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供养。
如果通过曼茶来供养,到底要供养佛陀什么缘起物最好?什么缘起物都有,所有的最吉祥的缘起物在里面全都有。供曼茶中,整个世间里的、不清净刹土的、清净刹土的,所有悦意的供品全部具足,见解能够摄持的供品全都有,圆满资粮的速度就会非常迅猛。
但关键上师老人家、还有慈师老人家在讲曼茶的时候,主要不是看你放在曼茶盘里的几颗米,就指望这个来积累资粮——当然也可以,供米也有功德——但是米是代表你思想里面幻化出来的所有善妙的东西。所以,主要还是你观想、意幻的能力很重要。心上面的曼茶,你的见解、还有你自己的幻化,这些方面很重要,最关键的是这一点。
通过修学佛法,尤其修学密宗的见解(如果你有很多高深见解),在修供曼茶、或前面在修百字明、或是在修发心的时候,见解越高,越能够体现很多修行佛法和实相相应的殊妙修行。
诚如密续中说:“若于诸佛刹,无余三千界,庄严妙功德,供养圆佛智。”
“若于诸佛刹”,如果将位于一切佛刹中的供品,一切佛刹中——比如说极乐世界中有很多善妙的供品。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八功德水,可以来供养;“黄金为地”,黄金可以来供养;还有很多“宝树罗网”,可以来供养;“宝树行列”可以来供养。很多清净刹土里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在佛经里面可能见过文字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忆念:极乐世界所有的供品、所有的庄严都拿来供养;东方不动佛刹土、现行刹土拿来供养;南方具德刹土所有的善妙拿来供养。一切诸佛刹的供品、清净刹土中的、报身刹土的供品都可以拿来供养。
“无余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中, 比如说我们南瞻部洲、还有西牛货州(下面我们修七堆曼茶时,也会提到这些),不清净刹土的这些善妙东西都可以供养。
供品很多,不是说曼茶盘里面几颗黄金这么一点。是整个南瞻部洲、整个地球上面有多少财富,这里只是其中的一小块,三千大千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很多善妙的供品,从现在一直到梵天界、到色界、还有欲界天,很多非常善妙的供品全部用来作善妙供养。这时你的心量要大,而且持净观、扩心量,把你能够缘到的所有东西都拿来供养。
“庄严妙功德”,就是还有很多殊胜的庄严。“庄严”的意思就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很多庄严的供品。“妙功德”,就是善根。功德也可以作为曼茶的供品拿来供养。就是说,我相续中的或一切众生的善根,都可以供养诸佛。把自己所做的三世善根作为曼茶来供养上师、供养三宝都是非常好的供品。庄严妙功德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在供品上面做很多庄严,把功德作为庄严的功德来供养。
“供养圆佛智”就是供养三宝,圆满我的佛智:供养圆满的、具有智慧的佛陀,也可以说圆满的、佛陀的智慧;或者供养这些供品来圆满我的佛智。上师在讲记中这两个讲法都讲到了。
在供曼茶罗的时候,按照自宗的传统,包括所修曼茶罗及所供曼茶罗两种。
下面对两种都会介绍。
关于曼茶罗的质地,
可能这是我们比较关心的,其实真正应该关心的还是供曼茶内在的意义,这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些人只能关心到这个,“终于讲到曼茶盘了,我家的曼茶就是这样的……”对这个比较容易相应。不管怎么样,里面讲了关于曼茶罗的质地。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上等者使用金银等珍宝曼茶罗,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如果是上等者——有能力的话,可以用黄金打造曼茶罗,也可以用纯银,或者是其他的很多珍宝打造、制成的珍宝曼茶罗,这是上等者。
中等者使用青铜等材料制成的曼茶罗;
现在用铜的比较多,或者用现在的材料打造的比较多一点,这是中等的。
下等者使用石板、木板等光滑的平台作为曼茶罗,
下等者,找不到青铜等等,就用光滑的石板制成曼茶,或者用木板打磨光滑之后做成曼茶罗。早期九几年在学院修曼茶的时候,经济条件不行,很多道友、喇嘛谁有曼茶修完之后,就互相传着用。现在可能不需要借了,反正曼茶也不贵,从几十块、几百块、到上千块的都有。
如果有条件,原则上质地越高档越好:黄金、纯银。但有时候,有些修行者为了刻意地打破自己的执著,觉得用纯金、白银的曼茶,可能容易滋生自己的傲慢,产生攀比。“那个道友用的是镀金的,我的是纯金的。”为了刻意对治这个,故意选一个一般的,也有这个可能性。但原则上来讲,从供品的侧面,从质地来讲,材质越好的越佳。
无论哪一种都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无论哪一种都可以。
所摆放的供堆(供曼茶罗所用的物质):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
上等者用松耳石、珊瑚、黄金,现在还有很多金豆子、银元宝、珍珠,还有珊瑚。
采珍珠可能会伤害众生的生命。有些大德说,如果现在你已经有了,可以用,如果没有就尽量不要买,有这样的说法。有些大德没有这样强调,有些大德是强调的。因为它必定和生命有关联,虽然它毫无疑问是一个好的供品,特别是一些又圆又亮的珍珠。但是这些珍珠的来源都是一些贝类,在贝壳里面,需要把它掰开,取出来之后它就活不了了。或者对它的身体有伤害。
有些大德强调过,如果你现在已经有珍珠了,就可以继续用,不要浪费了。但如果没有,就不要买新的。但是没有那么确定。总之奇珍异宝都是可以的。
中等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果实;
中等者是用青稞、橄榄子之类的药物。藏青稞是一种药物,也叫藏青果,是药物果实,比大米等珍贵。当然,橄榄子、藏青稞这些我们不太了解,打个比喻:上等的人参,或者灵芝,大概是这个意思,总之肯定比大米要珍贵的多。诸如此类是中等的供品。
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
下等者可以用青稞、大米、小麦还有豆类——红豆、黄豆,这些豆子都是可以的。
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
如果实在没有钱,也可以用碎石,比如比较光滑的碎石,没有很多棱角的瓦砾,还有细沙子等等,把这些作为所缘境。其实这只是一个代表,最关键的是观想,把这些当成所缘境表示,一边放的时候一边在供养,这些也是可以的。
大恩上师习惯用粮食,当时也说有些道友的宝石不知真假。也许这个所谓的宝石只是染了色的石头。很早以前,色达县县城有一些松耳石卖,有些人买了产生怀疑就把它摔碎,结果里面都是水泥,只是外面涂了一层绿色就卖很贵。
但有些是边角料,比如很碎的水晶、玛瑙,还有珊瑚,这些本身是珍宝,只不过是边角料,不算是假的。上师说那种假的宝石又大,修的时候“哗拉哗拉”响,灰尘很大,有很大的烟。有一次在学院共修的时候,好像上师也说过“你们这些假宝石……”。
如果是真的宝石就最好,有黄金、白银、钻石,能够用这些,一方面来讲,你的心很清净,另一方面曼茶也高级,供品也好,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
做供养,如果有条件,这些也是因缘:供盘——曼茶的质地本身,也是一种供养,还是让你生起福德的因;里面的供品很好——黄金、白银,它也是生起福德的因;再加上你脑袋里的观想——意幻供养,这也是生起福德的因。如此一来都圆满了,发心很清净、观想很圆满、所有的供品面面俱到地观想到了。而且供品、曼茶、仪轨也都是很好的,所有的条件都是圆满的。
但如果有些方面没办法圆满,就尽量把能够圆满的做好,比如:观想可以做好,但是条件只允许用青铜曼茶,只允许用粮食来做供品,顶多里面加几颗宝石而已,这也可以。至于为什么此处说最好是这些呢?就像前面讲得,所有能够让你积累资粮的最好的因素,能够具备最好。如果不能够具备,这样也可以。因为最关键的还是观想,曼茶供养是一个意幻供养,这些其实也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都要认认真真地擦拭曼茶罗的基盘。
不管怎么样,在修之前要很认真地用自己的手腕擦拭曼茶罗的基盘,要不断地擦拭一段时间。在供曼茶之前,我们要了解供曼茶的必要。可能现在有些道友正在修,有些道友可能修过了,有些道友以后会修。供曼茶的确是能够迅速地圆满资粮的法,所以我们应该要欢喜、要有兴趣来修行这样殊胜的法要。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453、你是否能发愿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
(自已按个人实际情况发心)
454、菩萨也要积累资粮吗?为什么?请用教证说明。
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菩提的殊胜之因是什么呢?福德和智慧。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
证悟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这是最殊胜的两种方法。舍弃它们而寻找其他途径,实在是愚痴。《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
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佛经中常有记载,说三地菩萨为求正法,还要越过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萨尚且要断恶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还在因果中受束缚,就不应该妄自断言:“不用忏悔、不用积资。”否则,这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
455、请谈一谈在你的修行中,福德资粮的重要性。缺少福德时,一般都表现为什么状况?
华智仁波切说: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这种福报,不像发财一下子就来了,也不是大德一加持就有了,一定要依靠勤作,一点一点积累。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上师如意宝讲“福力王子”的公案时,一直强调:“我们修行人特别特别需要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善事都不会成功。”看看学院里的法师、辅导员,其实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报的,就能长期讲经说法;闭关修行的人,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同样在学院里闻思修行,有没有福报,差别是很大的。
菩提学会里也是一样,有福报的人,即使开头不太精进,但他能坚持下来,现在还不断在学;但没有福报的话,即使刚开始特别精进,智慧、人格也都不错,但后来一出违缘,心就变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了。
456、曼茶罗的修法有哪两种?曼茶盘及供堆的分类有哪些?
所修曼茶罗、所供曼茶罗两种。所修曼茶罗,是摆放在佛堂里作供养对境用的,你可以将它观想为五方佛,也可以观想为皈依境;所供曼茶罗,是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时要修的。供堆分四等
所摆放的供堆: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中等者,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及果实。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