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123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7 12:0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前面学了共同加行,现在学不共加行,后面还要学破瓦法。把前行学完后如果相续已经成熟,就可以进入密乘的修学。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成熟为能够修正行的法器、对于根基好的修行者,可以把心引导趋向觉悟乃至直接证悟的一种窍决。学习殊胜的佛法、听闻教法,或者思维、念咒、修学等,对我们的相续来讲,是在不断植入殊胜的善根。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的相续中填满了三界六道和流转轮回有关的种子习气,有关解脱道的种子习气特别少,导致要修学解脱道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分别念,本来不该怀疑的经常生起怀疑。

这些本都是佛菩萨验证过的清净的道、清净的得果的方法,但我们毫无理由地、按照自己似是而非的根据经常产生怀疑,或不愿意按照这个道真实去行持,归根结底是因为相续中佛法种子太少,所以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在相续中熏入佛法种子,越多越好。

比如听闻前行的积累资粮这堂课,是熏入了佛法种子;听闻其它佛法课也是熏入了解脱种子;思维、串讲、打坐、放生、顶礼、修五加行,这些都是通过时间精力在相续中种下越来越多的解脱种子。

如果有关佛法的解脱种子种得很多,以后修学中(也许今世、也许下一世甚至于再下世),当遇到上师,在听法或思维、观修的时候相续中就很干净,不会有和解脱道相悖的、染污的种子习气,突然冒出不好的念头会非常少。因为以前熏习了太多轮回的种子,对解脱道的理论、实践等不熟悉,才会冒出来很多不该有的分别念。现在应该用大量时间精力来熏习有关解脱道的种子。这方面的种子熏习得很多、很全面、很深,以后不理解修行的原理,或修行过程中修不动、想退失等分别念就会越来越少。这是要不断闻法、思维法和串习法的必要性。

讲积累资粮之前我们已经皈依了三宝,之后发菩提心,为了成就三宝果位(成佛就是成就三宝果位)定了这目标:自己要觉悟三宝自性,要让众生安住在三宝自性中。目标定下来后首先要遣除违品,我们通过强有力的方法——念修金刚萨埵的方式,来净除有关的一切违品。积累资粮是为成办这目标积聚顺缘。

积累资粮有两部分:供曼茶和修古萨里(修施身法)。现在学有关曼茶的最后一堂课。 前面讲了修曼茶的必要性,讲了所修曼茶、三十七堆曼茶、三身曼茶等,现在学积资之理。

积累资粮更多讲的是福德资粮。学空性的经论、思维空性等属于智慧资粮。在前行法本中,从词句来看讲的还是福德资粮,讲了如果有资粮会怎样,缺少资粮、没有资粮会怎样,通过对比方式让我们认识到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前面用了案例来说明如果缺少资粮(前世没有积福),即便今生修财神,乃至于把财神修到见面的程度,但他没有能力给你——自己没有福报、没有因,也无济于事。这是从反方面讲没有积资的情况。

因此华智仁波切引用古大德的教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今生特别勤奋,为了挣钱获得财富,还不如以往积累过资粮。换句话说,现在特别勤奋,想要得到财富,还不如勤奋、精进地花些时间积累像火星那么少的福德——就是多多少少要去做点福德。现在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财富、追求快乐,那能不能用一部分时间来积累些福德呢?也有这意思。

“不如积微福”,可以说不如前世积过福德,也可以以此类推:现在只想是不是不够勤奋,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该积点福德?因为轮回很长,今生过后还有后世,不管愿不愿意轮回都在继续。要考虑如果轮回继续,那下一世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办。考虑到这个,为了后世也需要积累资粮。

今生有没有福德,关键看以前有没有积累资粮;后世有没有受用,看现在是不是积累资粮。今生是不是利根者,关键是前世有没有精进修过佛法。今生会不会通过炼根变成利根者,或者后世会不会变成修行利根者,要看现在是不是精进学修佛法。这些都很重要。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

当今时代,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人们看到稍有受用地位之人,便大呼小叫地喊道“上师知!这个人多么多么的了不起啊”而大惊小怪。

华智仁波切首先提到一种现象,“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方”,这可能不是真的穷乡僻壤,但有些地方的确是,很多人没见过世面、没见过真正有钱的人。当然,现在即便自认为生活在大都市里见过世面的人,有时见识也不全面,还是比较短浅的。

在这种背景下,没见过世面的人看到有点钱有点地位的人就特别惊奇,就喊“上师知”,上师知就是喇嘛钦,通过特别夸张的语气“喇嘛钦喇嘛钦”,很惊叹。“这个人多么了不起啊!这个人这么有钱,太富裕了吧!” 发自内心地发出惊叹之声。看到别人多几匹马、或者别的什么,他就特别惊叹:“哇这个人太富了,这个不得了!福报太大了!”。

“上师知”是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人们习惯性地在表达惊叹之前先喊“喇嘛钦”。上师老人家以前讲的时候用特别夸张的语气说过,我也表达不出那种特别惊奇的语气。上师讲过很多次前行,有一次讲得特别夸张,很有现场感——穷人合着掌就开始惊叹,这个太了不起了,这个人特别富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惊小怪。

其实,如果遇到殊胜的福田,加上自己怀有一颗清净的心,达到这种程度并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

华智仁波切分析的时候如理如实地教诲我们:其实不必要大惊小怪。很偏僻地方的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对于所谓的财富也是与自己和自己的村庄来对比的。突然来了个稍微有点地位的人,比如以前交通不发达,偏僻的地方来了个稍微大点儿的官儿,就觉得不得了了,很大的官儿来了。看到稍微有点财富的情况就觉得特别特别富裕。遇到这种情况华智仁波切说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遇到殊胜的福田”,比如佛陀时代遇到佛陀这种功德圆满的圣者,或者遇到大阿罗汉、殊胜的僧众等这些很殊胜的福田,再加上怀有一颗清净的心,对佛陀、对僧众、对罗汉圣者生起恭敬心、很清净的心,通过很小资具做供养,“达到这种程度并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即达到这些他们认为很富裕、地位很高的状况,不需要很勤奋地做很多努力、做很大的善根,很轻松就可以达到。

当然我们没有生在佛世,或者曾经生在佛世,也许几千年前见过佛陀、在佛前供养过,也许当时的心不是那么广大,两千多年的过程中已经富裕过、被别人羡慕过了,现在福报差不多用完变成老百姓了也有可能。但肯定没生过天,因为天界的时间很长,生了天之后不会那么快下来的,一般来讲是这样。

我们现在没生在佛世,但还是有很多比较殊胜的对境、福田。有加持力很大的佛像,戒律很清净的僧团,还有真正具有功德的具证上师,这些都属于比较殊胜的福田。

上师老人家一贯在教言中说:如果以供养财富来讲,供养僧众、僧团比供养单个上师要好。因为上师也许是个具证的具有法相的上师,也许只是大家认为他可以,但实际上一般般,所以就不太保险。但是如果供养僧团,肯定可以获得很大的福德。上师不是一次两次,是经常性地这样开示。这都属于保险的、殊胜的福田。现在我们可以遇到很殊胜的福田,在遇到这些福田的时候生起恭敬心。

当然我们遇到僧众、僧团的时候有时候有这种感觉:远远看僧团的时候都有信心——这是很大的僧团,大家好像都很清净——但是走近接触之后信心就会稍微消退。一方面总体来看这个寺院的僧团很庞大,一方面应该是穿这些很整齐的衣服,都容易令人产生信心。但当我们走近的时候,就会遇到僧团里面的人,很多也就是普通人在修行。他是一个修行人,他也是“人”,虽然有时他修行得不错,但是如果他的思想、行为和你的不一样,可能自己也不一定生信心。还有,他是一个凡夫人,也自带习气、烦恼,接触之后有可能不会生起很大信心,这种情况也有。

但是遇见这种情况时我们还是应该观清净心。《前行》很多地方告诉了我们观清净心的方法:我看到的这些人不一定都是真有这个过失。然后普遍观清净,通过清净心摄持做清净的供养。其实有时供养很少的物品,就可以得到很广大的福德资粮。

举个例子来说,在历史上我乳转轮王(佛书所说转轮王之一)曾经以七颗豌豆的布施果报,后来统治了三十三天以下;

这个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我们可以自己看。大概意思就是他没有当转轮王之前也是个普通人,有一次他看到佛陀时用七颗豌豆抛撒供养,有几颗落到佛钵里面,有几颗碰到佛陀的胸口、头顶。因为他看到佛陀的时候生起了信心、清净心,他没有想什么,马上就很欢喜地把豌豆抛撒过去。

讲记当中讲了,当时当地的习俗是看新娘子的时候会抛散豌豆祝福吉祥,所以他看到佛之后也想要祝福吉祥,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供养。之后他就转成了一个很著名的转轮王,叫我乳转轮王。他威势特别大,首先是在四大部洲统治了很长时间,然后又次第往上走到了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当然没有完全统治三十三天。

在《贤愚经》等当中说是在三十三天和帝释天王平起平坐,相当于以前我们讲的一字并肩王那种意思。但是还没有完全统治三十三天。

他供养的物品很少,就七颗豌豆,但是他供养的对境很殊胜,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当时他供养豌豆的心也很清净。当然在有些公案当中也讲了,最后他因为对帝释天生起了恶心,想把他杀了,自己取代他。生起这个恶心之后,他就福报耗尽,从天上掉下来了。据说这个帝释天王是迦叶佛的前身,也是个很殊胜的菩萨士夫。我乳轮王因为对他生起一个恶心的缘故,把自己剩余的福报消耗尽了,就从天界堕落下来。我以前也讲过,看到公案当中说,他虽然在供养豌豆的过程中整体是清净的,但还是最后生起一念恶念,所以他最后也是通过这个等流从天界堕落。

我乳轮王在供养豌豆时绝大多数时间是清净心,所以他绝大多数时间感受的果报都是很安乐、一帆风顺的。但是因为他供养时夹杂了一念恶心的缘故,最后也是因为这一念恶心堕落下来。如果没有生起这一念恶心,下来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和平的,或者比较让我们接受的,而不是从天界掉下来,掉到自己旧王宫的门口,一无所有,说了个偈颂之后悲惨地死去——偈颂大概就是说贪欲心很可怕,让大家要约束贪欲。

在《贤愚经》等当中讲了,我乳转轮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和前面一样:我们在做善法时,为什么要三殊胜来摄持?因为如果用三殊胜摄持,这个善法的本体就会很清净。

刚开始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用菩提心等来摄持;中间的时候是正行无缘(正行无缘有两种,一种是相对胜义的、安住空性中的正行无缘;还有一种是相应世俗谛的正行无缘,就是不散乱),在过程中一心一意地按照清净心或不散乱去做善法;之后马上通过很清净的心来做回向。有了初中后这三个步骤,这个善法相对来讲就清净了。

或者就像我们讲完课做回向之前,如果过程有过失,我们就要忏悔,先忏悔干净了然后再把善根做回向。如果我们保证不了在过程当中不会生起恶心、恶念,那在回向之前也可以稍微先做一个忏悔:比如我在做放生这个过程当中生起了恶心、恶念,那我首先在三宝面前忏悔这部分过失,然后剩下清净的善根再做回向也可以。

这就是通过很小的供品——“不需要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很勤作,也不需要有很多的东西来积累福报。很少的东西、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积累起这么殊胜、广大的福报。

如果我们去看《贤愚经》这段公案,里面描绘得特别详细,很殊胜。当时他做我乳转轮王时,从三十三天堕下来之前都特别顺利,而且他的威力根本无法阻挡。当时他往天界走,也有很多天人不愿意让他们上去,在路上设了很多障碍,但他都是以自己的谛实语、威德力通过,根本挡不住。到了三十三天时,那些守护神把门都关了,试图不让他们进去,他也通过自己的威德力一下子把所有的门全部打开了。

他有时候通过弹弓或者吹海螺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门打开。他的威德力特别大,甚至于阿修罗王来三十三天挑事的时候,这些天人乃至于帝释去作战都打不过,他一出去马上就降服了,他力量就这么强大。《贤愚经》里把这些故事前因后果讲得特别详细。

他这么大的威德力,是以七颗豌豆、有信心地供养弗沙如来这样的功德导致的。我们看到这些案例的时候也会生起信心。虽然我们自己没有生在真佛的时代,但是还有佛陀身相的代表,有佛像,还有很多佛经,可以在很殊胜的僧团里面做供养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无量福德的正因。

波斯匿王的福禄也是以往布施温热无盐食团的果报。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波斯匿王福报特别大,从降生开始一直到当时,每天都会自动从空中降下两只熟野鸡,一些甘蔗。这是他以前做了什么样殊胜的供养,就会有这样的等流。当时他给独觉供养饮食,供养两只熟的野鸡,一只掉地上了,所以在感受果报时总是有一只鸡掉在地上吃不了,这也是等流。

上师的意思就是因和果的连续性有时候是很奇特的。所以对我们来讲,在做布施、供养、任何善法时,专心专意地去做,调伏好自己的心念,认真地去供养,这样其实非常好——这就是等流。因果法则的确是非常奇特,如果你的因很正,力量大,它的果也很正,也是没有什么欠缺的。

在轮回过程当中,有时在得到钱财、地位时,紧跟着就会来些不如意的事情,这有可能是我们以前在修类似善法时,有哪个细节不注意,或虽然供养了但心态不那么专注。有时虽然是供养了,但却是形势所迫,不供养好像说不过去;或者家人让自己把钱放在功德箱里,但自己并不太情愿。虽然供养这个善根肯定是有善果的,但是因为心态没有那么情愿,也会有相应于心态的不好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修善法的时候,最好是按照清净的心态来做。从修行人的角度讲,以耽著轮回安乐的心态做供养、布施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就不用多讲了,整个前行中都是这样强调的。

波斯匿王有这么大的福德,也是因为他以前供养了“温热无盐食团”——这在很多不同的经典当中大同小异。大的方面是一样的,但微小的地方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描述有不完全一样的地方。这里讲的是温热的无盐食团,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引用的是供养的粳米煮的米饭。所以他吃饭的时候会自动出现粳米饭,还有相当于烤鸡的东西和一些甘蔗。因为他以前供养过这些,所以现在就自动受用这些。

这里就只提到了温热的无盐食团。无盐食团就是用米饭捏好的、温热的、无盐的食团。供养很少的东西,而且供养的是独觉,还不是供养佛,得到的只是供养独觉的果报。独觉的功德和佛的功德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成就独觉果位只是积累了一百个劫的时间,成佛则需要积累三个无数劫,所以二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我们现在做供养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定解和信心,完全相信在十方刹土当中安住着无量无边的佛陀。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心在无量无边的佛陀面前,用殊胜的物品做供养。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想,就和在僧陀面前没有什么差别。无论是十方的诸佛、菩萨,一切僧众,以及无法在我们跟前的殊胜的佛像,还有别的所依,我们都通过清净心做殊胜的供养。这样做供养的意义非常大。我们相信这样的因缘法则是很重要的。

昔日阿底峡尊者初来西藏时,当时整个藏地要比现在繁荣昌盛得多。

阿底峡尊者当时就来到西藏,那时候整个藏地,上师讲,比“现在”(就是华智仁波切的时代)繁荣昌盛得多。

可是尊者却说:“西藏真正成了饿鬼世界,在西藏居然没有一个能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果报的人。”

尊者说西藏真正成了饿鬼世界。大恩上师在讲记里也分析了当时是否真的完全成了饿鬼世界。可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讲,西藏的确不是那么富裕。还有一个可能,上师讲当时译师通过黄金去请他时,可能用了比较谦虚的词句,说我们西藏像饿鬼世界一样,只找到这么多黄金供养你如何如何。阿底峡尊者记得很清楚,所以到了西藏就经常像口头禅一样,说你们西藏就像饿鬼世界。

也许通过圣者的语言说了之后,可以遣除贫穷的因缘、大家不好的习气等等——有时圣者的呵斥也是有必要的,可以遣除很多人相续中贫穷的习气、饿鬼的习气等。有这样的必要之故,圣者有可能会经常这样讲。

总而言之,“在西藏居然没有一个能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果报的人”。一斗青稞很少,如果曾经有一个清净供养一斗青稞果报的人,现在西藏一定会有很多富裕的人。但是他观察了,没有一个这样享受曾经对清净福田布施一斗青稞果报的人,这说明西藏很贫穷。或者由果推因,以前西藏人民当中都没有一个曾经做过一般性的供养,更不用说大的供养。

从这方面就可以知道,如果遇到清净的福田,或者我们有清净心,通过很少的资具做供养或者布施,都可以得到很清净的果报。我们都知道进入佛门之后,供养和布施的功课是肯定要学的,也都是要做的。很多佛弟子家里都有佛堂,外面也有很多寺院、有殊胜的所依,大家去寺院,或者在自己佛堂里面供水、供灯、供香、顶礼,这些功德福报都非常巨大。

但为什么现在的佛弟子里特别富裕的人看起来不太多,佛法很兴盛的地方好像感觉不是那么富裕?我自己用分别念来分析,一种可能是虽然做了广大的善根,但这个善根还在酝酿,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有一种可能是有部分人修到善根成熟了,但是因为自己有更清净的心,所以具有很大福报的人到净土去感受清净的福报,已经解脱了,还有部分人是通过这些很广大的供养布施生到了天界,不会再投生到这个地方。

所谓如是的因如是的果,像这么大的福德一定会相应他的福德转生到他该去的地方。所以如果福德特别大,他又想要得到些广大受用,就可能自然生到天界。还有一部分人生到了比较富裕的国家,通过这个方式去感受果报。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希望福报不成熟在世间的受用上,而是能够成熟在修行佛法上,得到暇满人身,有个清净的法缘,这部分人就投生到了佛法兴盛的地方。由于没有着重去发愿成熟世间果报,所以投生的地方可能相对贫穷一点。但是这部分人对法的信心,还有法缘等方面可能就特别超胜。

我们看一个法会里面这么多的人都在修福报,按说人人都能成转轮王了,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有时就会对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疑惑。我以前也想过,这么多的人出现这么多的情况,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讲就是已经分流了:有些去了天界,有些去了净土,有些去了富裕的国家,有些还没有成熟,有些是由于自己的愿力(我们学习了佛法就知道,如果财富太多、福报太大以致驾驭不住,对修行佛法也会产生违缘)故意回向让自己的福报成熟于解脱道,成熟于出世间道。只要投生到佛法兴盛的地方就行了,财富方面不圆满,反而有助于修行。

所以有些人外在财富方面不圆满,但修行方面的道心、修行的种姓是很超胜的。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藏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藏区的气候、海拔,从修行、现证心性方面来讲是非常好的环境。因为要禅修,太热很容易昏沉,冷一点的地方,打坐修行相对就不太容易昏沉。雪山对于修行止观也是非常好的环境——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里选择修行禅定的地方,有很多的要求。

我们一一观察,会发现很多时候福德成熟在能够修行成就证悟上,不一定外在的福报很大。学完佛法之后真正愿意解脱的人,没有几个希望自己的善根就是回向下一世当大富豪或者转生天界,一观察就会发现这没有什么意义。很多人希望死了之后就以福德直接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要用善根继续成就一个暇满人身,成就一个修行佛法的身体。我们观察的时候也可以用以上思路去理解有些人的疑惑。下面华智仁波切再分析,

有些人之所以对于眼前微薄的财富、地位感到希奇罕见,原因有三:

这就是对前面的惊叹“喇嘛钦”这种人的心态做分析,为什么会这么大惊小怪。对这些微薄的财富、地位感到稀奇罕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自已孤陋寡闻,见识短浅;

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有钱人,稍微看到一些有钱人就特别羡慕和惊叹,这就是见识短浅、没见过有钱人的表现。贫穷地方的人到了大城市,一般也会很惊叹;没有钱的人到了有钱人的家里,从来没见过的见到了,他也会目瞪口呆。即便有钱人见到了更有钱的人如何享受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心态。整个人间非常富有的人也可能想象不到转轮王到底是怎么样的富裕。

人间最圆满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四大天王天的受用、三十三天的受用;三十三天也想象不到夜摩天、兜率天、乃至于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的受用。像这样福报是一层比一层高,其实对于很多所谓的巨大财富,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没有办法想象得到。所以,这种大惊小怪一方面是孤陋寡闻导致的。

其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

对财富和地位太执著了,稍微见到一些有财富和地位的人就特别仰慕,他的这种惊叹是发自仰慕的心态。对现实过于贪著的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稍微有财富的人,同时也会把这些作为奋斗的目标,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心态。

其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无忧树之果等要诀的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得而没有诚信。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说的因果规律,对于因缘法则和因果规律没有懂。前面讲的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但是无忧树长大之后特别高大,结的果实也特别多。他对于这种因果规律、因缘法则——很少的因可以增长无量的果不了解。

也有可能对于这种因果规律虽然懂了但没有诚信。如果诚信了,看到富裕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其实按照他当前的财富来推他以前的因,他并没有做很大的善法,否则也不会在这儿见面,有可能会在天界或者在其他某个地方见面。在这个地方见面的可能都是以前没有做过很大福报的人。

譬如这个俱乐部是百万俱乐部,或者十万俱乐部,你去十万俱乐部与他见面握手的话,也说明他的财富可能不是太多,由果推因,继而推测他可能以前没有做太大的福德。

反过来讲,如果我现在通过清净心做一些福德的话,以后果一旦成熟了要比这些多得多,所以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如果要超越这些福报,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并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为什么这样讲呢?因缘法则就是这样的。用因缘法则进行安立的时候,我们要对此产生诚信,要相信今天我供养的这一盏灯、一杯水,这种善因的力量非常巨大。

前面我们在讲第四个引导的时候讲到了,因果不虚的法则就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业果增长广大。所以,如果没有做就不会遇到,已做了就不会消失,也不会空耗的。因和果之间的规律是增长广大的,一点小小的因会长成很大的果。

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不会对现在稍微有一点福报的人产生如此大的羡慕,这些没有必要。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获得一些利益、获得财富,就只需要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在短短的时间中通过清净心做一次供养,就可以获得非常广大的果报。

下面再继续看:

因此,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富如龙王、高如虚空、厉如霹雳、艳如彩虹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

分析了前面的心态并教育我们应该产生怎样的正确心态之后,华智仁波切引导我们对以前曾经羡慕过的这些财富等,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我们要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对于轮回的一切欲妙,要了解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通过四加行的引导,如果相续中真正地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真正一心一意地希求解脱,就会了知整个轮回不管是转生到哪一个道,都没有真正的快乐和真实利益。

我们要把整个轮回的痛苦观想的很纯熟。通过这个引导的观想生起觉受,入到我们心中。要一个一个观察,譬如观想地狱道的时候,这个的确是没有什么可贪著的,不去。再细致观想饿鬼道的方方面面,了知这些也没有什么可贪著的,不去。

把所有的旁生道的状况观察好,包括有些比较好的旁生道,比如说转生一只熊猫感觉不错,似乎还可以呀;看到这只哈巴狗好像还不错;或是感觉这只熊猫长得很漂亮,是不是我下一世会这样呢?如此这般要把这些好的也观进来。

观旁生苦的时候如果只观一些特别悲惨的旁生,这样观了之后肯定是不愿意转生的,譬如一头猪。但是如果换成观熊猫这种国宝级的待遇,可以坐专机,到那些国家之后专门给它修一个好几亿宫殿,这个好像不错的。是不是会产生这样的羡慕之心呢?有可能就会发愿以后转生为熊猫,或转身为很高贵的狗之类的。

要观想其实它也是很呆笨的,也是没有自在,像这样一一去了解可能产生的过患,真正详细去了解它。其实转生成这样的旁生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因此对这个旁生要否定,不转生成这样的旁生。

然后再观察转生人道,现在我这个人怎么样呢?如引导文里面讲的一样,首先就是有生老病死的四大苦,然后爱别离、怨憎恨,一个一个去观想。富裕的人的痛苦、高官的痛苦、还有一般的底层人的痛苦,各式各样走近后慢慢去观察。不要抱着一种“他可能没有痛苦,他一定是一个圆满的人”等想法,要比较客观地去观察这些人的实际痛苦。

《入行论》中也讲了,劣者一般都是身苦,比较劣等的人的痛苦多来自于钱财、身体方面。“胜者由心生”,比较超胜的这些人,他的痛苦较多地是从内心产生的。比如说富裕的人是不会缺钱的,但是他所操的心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得到的。

高官也是经常操很多的心,不要看他表面上好像很光鲜。有时候看到他出行,又是保镖又是警车开道,其实他也有很多操心的地方。有些人当了几年总统之后头发就白了,这也是操心操出来的,他很多的痛苦我们稍微去观察一下就知道了。而且真正观察一下,他还是有生老病死,苦苦、变苦、行苦是一样的。

不会因为他是一个特殊的人,是个富翁就没有生老病死了,他是一个领导人就不会有爱别离、怨憎会。这些痛苦照样有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带着一个想要去真正了解的心态去观察。如果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样的。

在座上把自己观想成他。以前比较兴盛流行“变形记”,你可以在思想上作一个变形记,把自己变成一个总统,或变成一个富翁,然后去想:如果我是这样的人,我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去体会他的痛苦。体会之后就知道还是一样有很多操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痛苦,生老病死照样有,爱别离、怨憎会还是有。亲人该死的还是得死,有些不和睦的因缘还是有,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去羡慕的。

仔细地想想,其实我们以前不了解就特别羡慕别人,认为尽管现在自己是不圆满,但是打拼以后可能会更圆满。现在已经达到了你的思想里面追求的那种高位者,你先去观察一下他的状态,他其实还是照样有一大堆的痛苦和烦恼。只不过他很富裕,没有处在低位的人那种没有钱的痛苦。但是他现在内心的痛苦你也是没有的。

所以当你在羡慕坐在防弹车里面的这些高官的时候,他可能看到你在街边走路也很羡慕你自在地想去哪就去哪。所以这样换来换去,修自他相换,把自己换成他,去体会他的痛苦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了。即便我变成他了又能怎么样?还是一样的生老病死,没有什么差别。

人道当中,就算以后转生为某个更富裕国家的公民,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再观想阿修罗、天人也是一样,引导文里面讲得很细致,让我们通过观想去体会。反正你转生的地方就是六道,一个一个否定之后就没有什么可转的了。都不是那样的圆满,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

这样就生起了真实的、无伪的、不虚假的出离心,发自内心地认为六道的确没有什么安乐可言,只有追求解脱才是唯一的出路。观想解脱的利益,对比之后,内心当中就会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之后,即便见到了现实中富如龙王的人也不会去希求。

龙王是特别的富裕,它虽然是旁生道,但是以前做了很多的布施和供养,福报非常大。它有神通,能够变小变大,变换各种各样的形象,它也可以行雨,可以飞行,财富也是特别地圆满。它以前做了很多的布施和供养,所以有很多不共的财富,但是一般来讲因为它的戒律守得不是那么圆满,但没有坏根本戒,而是破一些支分的戒律,所以就导致转身为龙王。

转身为龙王之后,特别地富裕,所以业是很复杂的。我们前面说,修行人里面造了这么多福德的人转生哪去了?可能是有一部分就转生为龙王,做了很多的福德,但是戒律守得不太圆满,转生成龙王感受自己的财富,福报很大,但也有一定的痛苦。

即便是特别地富裕像龙王一样的人;或者高如虚空,地位像虚空一样崇高;厉如霹雳,特别地威严,就像霹雳一样,有些人的眼神、气场,还有他的权利,非常地严厉,很多人不敢也没有办法违逆。就像闪电霹雳打下来的时候没人能阻挡,它的力量特别大;艳如彩虹,就是有些人长得很漂亮,就好像彩虹一样艳丽。但是即便看到这些的时候,

“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因为内心当中对于整个轮回已经做过非常细致的观想,内心中都有一定的觉受。也许他以前没有观的时候看过、羡慕过,发愿要成为这种人。但是当他有了出离心之后,重新再来通过出离心的眼光审视这些非常富裕、地位崇高、很威严、很美丽的人,就觉得其实没有芝麻皮许的恒常性,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稳固性以及稳固的实质。

如果是恒常的、稳固的,那么去追求也可以,但是完全没有。世间当中有太多变化的事例了,像特别富裕的人,尤其是现在一夜之间就没有了。古代也是一样的,皇帝下个旨抄家,所有的财富就没有了。

从现在来讲,财富有时一夜之间就没有了、蒸发掉了,这也特别多。地位很崇高的人也是一样,皇帝有时候一下子就成老百姓了,地位很高的这些官员也是短短的时间当中就下来了。现在有很多,从几年前开始,很多高官也都下来了,所以是没有稳固性的。

很威严、很美丽的人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恒常稳固性可言。既然没有稳固性可言,内心当中自然而然就不愿意追求了,不是自己的向往之处。

“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当有些人生胆病的时候,是不能吃油腻食物的,油很大的食物不要说吃就是看到都不行,感到恶心。所以那时就要找些清淡的食物来吃。

生起出离心之后,对于没有境界之前非常向往的、很有兴趣的整个轮回,发现其实并不是那样。以前是不知道,现在认识到之后,没有像以前认为的那么美妙,它其实有很多过患,而且这背后隐藏的过患远远的大于表面上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所谓的利益。

但是如果不观想,不去深入了解,绝大多数人都会被表面的光鲜外表所蒙蔽,不昔一切代价要去追求,有时满足一些虚荣心,有时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得到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痛苦。所以多观察一下,不管是新闻也好,还是案例也好,看的时候我们带什么心态去看呢?通过出世间的眼光来审视,这一切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即便是自己奋斗到了这个层次,那么会不会像他这样发生无常?

即使自己得到了很多的钱财,成了亿万富翁,或者说百亿富翁了,会不会像这些人一样也有痛苦,有可能财富蒸发了,或即便没有蒸发,但每天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或是去做很多操劳,或是还有别的很多担心。如果我们专门去学,可以挖掘出很多不共的痛苦。

普通人也有痛苦,这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也有他们的痛苦,都是不共的。就像前面讲的一定要知道,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痛苦,看起来比较有财富的人也有他自己不共的痛苦,他操心的事情其实一点不比我们少。所以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财团,其实也是很担心恶性竞争,或者这样那样的事情。有时怕在一个国家投资,如果突然政策变了怎么办?以前是支持的,现在不支持了怎么办?操心的事情特别多。

一个老百姓可能不会操心这么多,但是他要操心学费、房租等这些事情。所以整个轮回当中,不管是上还是下,各式各样状态的都有各自不共特点的痛苦。讲这些干什么呢?假如我们以前在观轮回痛苦的时候,没有在意去观,还是很有必要返回头再重新审视一下轮回过患这个引导,一定要好好去观。

只有通过这样的观想,我们才能对整个轮回的实际状况产生正确的认知。以前是大概观了一次,觉得是很苦,但内心当中并没有完全认同。所以一方面口中在喊苦,一方面追求财富的脚步没停息,这就是没有对轮回痛苦本身产生一定的认知。当然没有停息追求主要是从心里面的,并不是观了之后啥都不干了,这没有必要,也不是这个意思。

这样观察我们就知道其实所有的世间,真正观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不要说看到稍微有一点地位、财富的人,即便看到富如龙王、高如虚空一样的人,自己也不会生起丝毫的羡慕心。虽然我们没有生天界,按理天界的诱惑力对我们潜在来讲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没见到,可以说:“我绝对不会贪著的。”

但是当看到了天界的第一眼起,自己的心态就变了。“哇,没有想到这么圆满。”也可能是这样的。天界肯定是很圆满的,我们在内心当中要再再观想特别圆满,基本上是和净土一样的,类似于心想事成、想什么有什么的,这在人间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祝你心想事成”,但天界就不是“祝你心想事成”,真的就是“心想事成”了。

所以天界特别圆满,但是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也要很仔细地去观,观了之后哪怕自己哪天到了天界,内心当中法修得很深的缘故,虽然第一眼、第二眼可能被震撼了,也可能动了一点小念头,但是马上修法的力量就会起来,知道这只是天界,虽然看起来很好,但是它隐藏了很多的过患。以前自己观想过,马上就会起作用。从这方面观察,我们对于轮回的过患还是要认真地观,在内心当中产生感觉,这样就会产生无伪的出离心。

当然,为了今生的受用圆满精勤积累资粮对世间平凡人而言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为了今生的受用圆满精勤积资,在轮回中比如说这一世为了受用圆满积累资粮、供养僧众、修财神。此外所谓的今生也是包括轮回的受用,为了后世自己能够生天,能够得到更圆满的财富,现在下大功夫去供僧,或者去做很多福德,比如修庙、做佛像、印佛经等等。如果真是为了追求今生后世的轮回圆满,也勉强说的过去。这样做善根,保证后世不会堕落,或后世不会贫穷,这也说得过去,肯定比堕恶趣强。

    但是沾不上出世间正法的边,

但是对于想要修出世间道的人,这种一心一意为了今生后世的圆满而奋发,就和出世间的正道沾不上边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是一位希求获得解脱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须像前面三番五次所强调的那样,做到如丢唾液般抛弃现世的一切贪执,

作为一个希求解脱果位的修行者,必须像“共同前行”等开始时强调的那样做到像丢唾液一样。我们对于擤出去的鼻涕、吐出的口水,不会有贪著,把它捡起来的想法。要做到像丢唾液一样抛弃对现世的贪执。

现在我们对现世太贪执了,它超过了我们现在的福报能够承受的程度。如果福报是自然形成、正常努力获得的,不用刻意舍弃;但贪执特别大,为了追求更多更大的福报做很多不切合实际的规划,朝着这个规划去劳作,这属于严重的贪执,是需要去掉的。抛弃贪执之后,

背井离乡,奔赴异地,

这是对当时的出家修行人、舍世的瑜伽士来讲的,现在的情况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华智仁波切讲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那些舍世者:没有家庭的牵挂,因缘成熟后,就可以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因为在家乡有很多熟悉的人、怨敌、很多事情要处理,如果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在陌生的环境里不会有太多的应酬。

唯依静处,

奔赴异地之后依靠静处,比如:道风很纯正的寺院、森林中、山洞里等等……,在这里面一心一意修法。

罹患疾病、乐观对待,

这个不一定是离开家乡的人,在城市里的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如果罹患了疾病也是很乐观地对待,因为整个轮回的本性就是如此的。本来患病后会很痛苦,加上对身体太过于耽著,病苦之上又叠加了操心、担忧等痛苦。这时告诉我们:要乐观观待疾病,把它看淡。

死亡临头、坦然面对而精进修法。

如果死亡临头了,也是很坦然地面对它。真正要做到“坦然面对死亡”并不容易,一定是有很强大的原因来支持死亡临头时的坦然面对。世间中有些人为了实现信念、理想而视死如归。对于修行人,怎么样能够支持我们视死如归,死亡临头坦然面对?主要是提前观想死亡无常。

观想死亡无常,因为生死是连在一起的,生了必然有死,世间规律就是如此的。死亡每个人都会到来,而且我们在轮回中死亡已经到来过无数次了。每个人生下来之后,对自己的身体、生命的耽执,死了之后怕“我”消失了,所以死亡到来时特别慌乱、恐怖,做各式各样的事情,没办法做到坦然面对。

但是对于修行者,提前进入佛法修行时。比如对我们来讲进入大圆满前行的第二个引导——“寿命无常”,就开始接受死亡的培训了,这是很有必要的。要知道死亡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每天观想死亡无常,如果观想地很纯熟,当死亡到来时,就觉得没什么,经常观想的死亡现在来了,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直视死亡的脸,不回避,眼光不游移。众生喜欢生而恐怖死,但是生和死其实没有大的差别,生了之后马上要死,死了之后要重新生,生是死的开始,就是这样不断地轮回、复制。所以经常观修死亡,当死亡临头时也会坦然面对。

单单观死亡无常,只是从某个侧面来讲是可以的。在死亡无常的课程中还有一个后续:不是观想我要死了就可以了,同时也要观想在死亡到来时拿什么去面对它?就是多修善法,修了很多善法是有把握的。假如一个每天都很精进修行善法的人,即便下一分钟要死了也可以,修了很多善法死亡到来会起作用,不会有后悔、恐怖。

对死亡的恐怖,担心“我”灭亡、“我”没有了,是具生我执的体现。修行人为什么害怕死亡?担心自己没有准备好,资粮还没有修够,突然死亡来了就害怕。有的是不了知,有的是很避讳,有的是没有准备好。

如果每天都在修善法,相信善法的力量,相信清净地顶一个礼、供一盏灯、念一句佛号、听一堂课的功德特别大,完全相信地去做,经常在准备迎接死亡的资粮,把这些做好就没什么恐怖的。尤其是净土修得好的,经常祈祷往生极乐世界,知道下一分钟死亡来了,马上开始准备,正好趁这个机会往生极乐世界,和轮回说再见了,这是特别高兴欢喜的事情。

拿什么面对死亡?第一个多观修串习死亡无常,第二个多修善法。这样就没有任何恐怖心,这是一个佛弟子应该有的心念。为什么讲这些?因为在强调福德很大时,心自然而然地想,修善根后会得到很大的财富,不知不觉就转到世间法上去了。

所以当华智仁波切讲完了积资之理福报很大后,马上给我们敲个警钟:你要知道这些世间的财富即便你得到了意义不大,最好生起出离心。如果以出离心摄持来修集善法,就会成为解脱的助缘;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就会成为成佛的助缘;如果有资粮在修行佛道、菩萨道过程中,也会在生死中变成安乐的因缘。

一位弟子曾经问无等塔波仁波切:“在如今的末法时代,对于一个修持正法的行人来说,很难得到衣食资具,我们是修财神法还是修学摄生术(避谷术,金丹术。宗教徒凭借花草药石以求延年益体之术),或者干脆走向必然的死亡?到底怎样做才好呢?”

无等塔波仁波切就是冈波巴大师。他的弟子向上师请问:现在的末法时代对一个修持正法的人来讲(修行正法的行人是在静处修行的人。如果是在家的俗人,通过劳作找到衣食并不困难;如果是寺院里的出家人也不困难。有些修行者、瑜伽士,会在山洞、深山、很僻静的地方修行,就不太容易找到衣食,可能是指这种情况),很难得到一些衣食资具。对这些人来讲,是通过修财神来得到资具呢?还是修学摄生术?

摄生术类似于“取精法”,精就是精华,修摄生术不吃饭,通过修摄生术来延续生命,或者是就不管了,找不到就找不到,等着饿死算了,干脆走向必然的死亡。三种选项,到底怎样做才好呢?冈波巴尊者对三种选项都否定了。

仁波切告诉他说:“即使修财神法,但如果没有往昔的布施果报,也很难以达到目的,而且内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为了今生利益去修财神法也是矛盾的;

仁波切先否定了他修财神法的想法。他说:“即使修财神法,如果没有往昔布施的果报,也很难达到目的。”就像前面讲的公案:如果没有前世的福报就很难达到目的;如果有前世的福报,想要通过修财神法对今生做利益,这和如理如法修出世间法的想法是有矛盾的,所以不是太好。

当然财神法出现世间肯定对一些弟子是有用的,不是全部否定的。至少针对这个弟子是不用修财神法了,没有善根也修不动修不成,有善根有了财富之后,心也很容易被财富所转,转而追求世间道,所以不要修财神法。

为什么这样讲?前面也分析了财神法也有很多大德专门造仪轨、讲它的功德,这个仪轨出现在世间一定是对某些弟子有用,有些大德也鼓励这些弟子修财神法,所以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和必要性的。

摄生术也是同样,在繁荣兴旺的古代,土石水木等营养充足的当时倒是容易修成,而在营养已经殆尽的现代,修摄生术也不可能获利;

摄生术以前也叫作取精术,取精术的“精”就是精华,取什么精华呢?就是取器世界的地水火风中的精华元素。可以通过观想的方法,在静坐的时候观想很多地水火风的精华变成光明进入到自己的身体里面,从而补充自己身体所需的能量。在《文殊语狮子》里面有一段:“日月宝珠四大之精要,摄集而后融入自心中。”类似于这种,把隐藏在地水火风里面的精华通过一些观想摄入到自己的身体里面。

还有一些不是通过观想,而是通过采集地水火风,例如有些特殊的石头、木头等等,采集之后配制成药丸,在念咒之后吃一颗能保七天不饿,有时候甚至二十天不饿。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精华摄受到一个丸子里面,因为丸子方便携带,当你在山里面闭关的时候,如果有一小口袋丸子的话,一两年中根本就不用下山了。这就是摄生术。

通过摄受四大精华的方式来养生、维持生命叫摄生术,类似于汉地的辟谷,辟谷分很多种,有些辟谷完全不吃,就“服气”;有些可能吃一点点替代的东西,喝点水。

塔波仁波切是宋代人,塔波仁波切所说的古代,那个时候营养很好,四大精华很多,只要随便观想、稍微作意很自然就修成了,配制药丸的力量也特别大。

塔波仁波切所说的“现代”对我们来讲是宋代。如果宋代都没有营养的话,那现在修摄生术更困难。现代修摄生术不可能获利,因为地水火风的精华会随着众生的福报而变化。如今是五浊恶世,越往后越恶劣,很多以前有的这些精华正在逐渐地自动消散。比如以前粮食里面的精华,服用粮食、蔬菜很容易补充体力,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现在越往后,同样的饭菜、同样的东西,里面的精华就很少,而且里面不利于身体的因素相对来讲越来越多。不过对我们来讲现在还不是最糟的时候,再往后可能越来越差。

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好像科技很发达,但是从其它地方综合来看有很多隐患:粮食、转基因……这些可能都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事情。转基因到底怎么样现在还在辩论中,类似于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也会很多。总之地里面的精华会越来越少,因为众生的业很重,福报也就没有了。

外面的器世界和内在的有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当我们内在的福报强劲的时候,外在的环境相对也强劲;当我们内在的因素——众生的福报越来越差的时候,外在的这些也越来越差。如今天灾非常频繁,天灾、人祸各式各样的都很多;众生的烦恼、业、痛苦也是各式各样地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一种体现。总之就是现在很难修成。

但是上师也讲了,当时他在丹巴的时候,碰到一个喇嘛在丹巴的山洞里面,这个山洞是德钦朗巴前世居住、闭关的地方。当时这个喇嘛住在里面,通过德钦朗巴一个伏藏的仪轨修摄生术,他修成了,只是吃一点药丸来维持生命。所以也不是完全修不成。

我自己曾在一个瑜伽士,也是一个喇嘛面前得过摄生术。大概知道怎么修,在佛学院吃得特别多,肯定是没有修成。虽然现在吃得不多,但是每天还是吃得不少。关键是没有生起那么大的需求心想要去修,即便知道也是生起了一两个念头,“是不是要修一修啊,”但还是没有修。如今还是有这种摄生术,但是不太容易修,修成的人不多。

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合情理,

“干脆饿死算了,财神也不修,摄生术也不修,不化缘,就这样走向必然的死亡。如果在山里面有果子就吃,没有就算了,饿死就饿死吧。”这个叫作走向必然的死亡。这个也不合情理,为什么呢?

像如今这样的暇满人身将来难以复得,

我们这个人身是很难得的,所有的因缘集聚才能够得到一个暇满的人身。必然死亡之后,还能不能够再想当然地得到暇满人身?不一定,这个不好说。

现在既然得到暇满人身还是要珍惜,“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做大福德”,《四百论》中也是这样教诲的。我们的身体虽然不圆满,有很多的过患,但还是应该保护它。但不能过度地因为这个身体造过多的罪业,也不能因为这个身体有过患去摧残它,所以要走中道,适当地保护好是有必要的。

“走向必然的死亡”相当于要把它抛弃的意思,心理上已经把它抛弃了,这个是不对的,还是要有必要地维护。因为这个暇满人身之后能不能得到还不好说,所以现在既然得到了,应该使用这个身体继续修善法。

下面就给出一个正确的解读:

可是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从来没有出现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

如果你的内心中生起一个“死也好不死也好,无所谓,我就要一心一意地修行”,这种观念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修行上面,这个心念很真切。如果真正生起这样的观念的话,那就绝对不可能冻死或者饿死,不会缺衣少食。通过这种发愿的力量,还有佛菩萨、护法神的力量,自然而然就可以具足修道的衣食,而不会欠缺。

“从来没有出现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真心诚意的修行者被饿死的先例是没有的。这是从普遍的情况来讲,特殊的有没有呢?也有。比如我们熟悉的小驼背阿罗汉,大家知道这是《百业经》里面的一个公案,他就是被饿死的。当然他证道之前没有饿死,因为他是最后有者,虽然经常找不到吃的。在证道之前他吃了几天饱饭,把体力补充之后,通过这样的力量而证悟了阿罗汉。证悟阿罗汉之后由于他的定业(他以前饿死过自己的母亲)最后还是饿死了。如果是定业的话,有时候就没有办法,这个方面来讲,也有一些圣者有被饿死的情况。

这个是特殊的例子。只要不是那么严重的业,一般情况之下,一心一意的修行者不会被饿死,不会缺衣少食。他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是因为饥饿而死,对于发自内心修行的修行者来说,这种先例是不会有的。

还有我以前看到过一个印度的大德,他的一条狗特别能吃。这条狗可能前一世是一个修行人,在饥荒的时候饿死了,所以今生中转生狗之后特别能吃。所以特殊的例子肯定有,但普遍来讲不会的。如果有一些特殊的业也没办法,但是一般的情况来讲不会的,因为佛陀以前发过愿的。

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西藏容量单位名,约可盛青稞市制一斤又二、三两)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一藏升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就是一个大饥荒的年代,一升珍珠特别多,用一升珍珠来兑换一升面粉——当然现在珍珠都不值钱了,一斤也不值多少钱,但是以前那种珍珠可能特别好,很贵很有价值。就相当于在一升珍珠换一升面粉闹饥荒的年代,“佛陀的追随者们也不会缺衣少食”,也不会缺乏衣食的,他也会找得到维持生命的粮食。

这是佛陀以前曾经发愿:如果一心一意追随佛陀的修行者,肯定能够找到修行的粮食。还有一种说法是佛陀把他自己福报的一部分留给了后世的修行者,各式各样的讲法都有。无论如何这个是谛实语,真实的修行者可能稍微贫穷一些,但是绝对不可能因为饥寒而饿死。

诸位佛子菩萨们积资净障也都是为了饶益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修行大乘道的佛子们,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一切众生。

不用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希求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也根本不属于大乘道。

前面一段教诲让我们不要贪著世间,要以出离心来摄持。接着进一步教诲我们,积资净障也不要为了自我解脱,积累资粮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的。不要说为了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己想要获得解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也根本不属于大乘道。

所以,无论是积累资粮还是净除罪障都必须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

所以,不管是我们修曼茶积累资粮,或是供灯、供水,还是净除罪障修百字明,所做的一切都不要离开“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行”。

所有善法中都要习惯,以前可能不太习惯“为众生利益着想”这种观想作意的修行方式,但是随着修行时间的延长,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的思想越来越稳固,最后我们只要做善法就想“这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绝不能掺杂自私自利之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绝不能掺杂自私自利的心,这是我们修菩提心到了一定阶段要达到的目标,现在我们再怎么想不掺杂也做不到。有些大德说我们在修菩提心过程中,有时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我们相续中全都是自私自利,现在在心中有四成、三成或者五成、六成有了利他的心,虽然自私自利的心还在,但是利他心的比例已经上来了,这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相续中完全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所以我们在修大乘道时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心,也不要太沮丧。法本里讲的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现在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努力过程中当然就不是圆满的。当然,自私自利的心生起之后,我们要尽量去调整。

如果完全生起了真正的利他心,一心一意考虑他人时,自己的利益也包含在内了。并不是说我为了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我是众生,也得到一部分,也不完全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利他,我们的善根功德就更加强劲。在发心利他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包含在里面,自己的利益不但不会欠缺,而且远远要比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去发心强劲得多。这叫因缘法则,有了这之后,我们自然就懂了这个殊胜的方便。

这里讲“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点已经强调了很多次,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真是很重要。

倘若如此修行,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

这里紧接前面的意思。我们担心“一心一意想利他,那么我的利益谁来负责?”这里讲,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利他,倘若这样去做、去修行,“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快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获得。”

这就是很奇特的因果,我们没有办法获得圆满自利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利他心修到量。生起最圆满的利他心就是帮助我们获得最圆满利益的唯一方法。当利他心没有圆满前,我们获得圆满自利的因素还不齐全,自利也圆满不了,没有办法自动获得这些财富。当我们把利他心(自利的因缘)修圆满了,自利也就圆满了。所以说一心一意地利他是帮助我们获得圆满的快乐、圆满的利益的唯一的因。

心里自私自利的成份越多,自己快乐的因素就越少;利他的成份越多,自己获得利益的成份就越多;如果相续中全都是利他心,那么我们自己利益的所有的因素就圆满了。佛陀相续中所有利他的菩提心圆满的缘故,所从佛的角度自利已经达到圆满;初地菩萨相续中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心的缘故,自利也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所以我们思维要转变,逻辑要想清楚,我们相续中利他心不圆满说明夹杂了自利心,这个自利心就是制约我们获得圆满利益的一种因素。

所以必须要把制约我们获得圆满利益的因素去掉,这个因素就是考虑自己过多了。怎样去掉呢?就是修利他心。第一是知道自利的过患,第二是修利他心,通过正反两个方面修,利他心越来越大,自利心就越来越少,利他心圆满了,自利心就没有了。

利他心圆满分若干层次。我们修世俗菩提心时有阶段性的圆满,是暂时的利他心小圆满,还不是大圆满。我们修世俗菩提心,修愿菩提心,无伪的菩提心生起来,是真实没有造作的,里面没有自私自利心,就是为了利他。但是这是不是真圆满?这离初地菩萨、佛的圆满还有很大的差距,只能说是小圆满。

利他心在这个阶段达到小圆满的层次时,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比如可能还会在轮回中流转一段时间,但是在轮回流转时间中,因为内心有纯净利他心的缘故,自动会转生善趣、财富很圆满、不会有很多痛苦,自己的利益、今生的幸福安乐,不求也会自然获得。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只是用很强烈的自私自利的心去追求,今生的幸福安乐会不会不求自得呢?不一定的。拼命地追求,今生的幸福安乐不一定能够追求到,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开始抛弃自利,一心一意利他,自利不求而自得,这就是显而易见的差别。

“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点火时没有想制造炊烟,但是火一点起来,烟就自然起来了;播种青稞没有想去追求禾秸,但是禾秸自然长出。在因果规律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了解。

为此,我们务必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这种心。

追求现世自私自利的心,得到今世的快乐、后世的富足,看起来很美妙,但这是不能追求的,是个大陷阱、糖衣炮弹。如果去追求,最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场骗局。最初被自己的分别念所骗,得到后发现还是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没有发财、没有成为一个大富豪前,每天就追求成为一个大富豪;当成为一个大富豪后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的麻烦。

我们可以推知,当时想要追求这个地位不是很正确的心态,只不过当时不了解,通过自己的不了知、无明愚痴,追求了一个不该追求的果位。如果当时把追求现世的心放在追求利他、追求菩提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我们如果提前观想后再回到现世中,就可以帮助自己做一个正确的选择。现在我们就在做选择,每天修大量的善法,前面出现两条路,一条通向现世的安乐、后世的快乐,一条通向解脱道。你的善根怎么回向,往左走还是往右走?这时教言导航帮助我们做抉择,应该往右走,是菩提道、解脱道。如果走这条道,不求左边世间的利益,其实也能自然获得。但选了左边的世间道的话,菩提道、解脱道不用谈,而且走上去你会发现还是有很多麻烦。

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学完后,心思就会调整,就像讲的一样,“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心”,一心一意地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

修曼茶在每一念中,抓的每一把米中,包含无量的资粮善根。当把这把米放在曼茶盘上时,自动生成了很多的善根。这善根怎么用呢?(大笔的钱有了你怎么用呢?)这时关系到使用方法,就要做一个正确的选择。今天课程中这么多的教诲帮助我们抉择,现世的那些不圆满、有缺陷;自我解脱也不圆满;不要追求现世,应该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来做,这是正确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468、以公案、教证说明,值遇殊胜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

答:如果遇到特别殊胜的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一切受用财富等唯一要靠积累福德才能获得,诚如古大德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举个例子来说,在历史上我乳转轮王曾经以七颗豌豆的布施果报,后来统治了三十三天以下;波斯匿王的福禄也是以往布施温热无盐食团的果报。

《杂宝藏经》中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又云:“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

469、请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并说明修行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重要性。

答: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有三:其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其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其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得而没有诚信。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富如龙王、高如虚空、厉如霹雳、艳如彩虹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如《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亦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

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他就会尽早选择修行的道路。

470、修行人不应担心衣食资具,而应将心放在修行上,对吗?为什么一切善行必须以菩提心摄持?

答:对。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都不会缺衣少食,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从来没有出现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出家人在显现上虽会有一些苦行,但实际上绝对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者饿死。也就是说,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会趣入特别糟糕的境地。

我们积资净障,都是为了饶益遍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不要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而希求圆满佛果,也根本不属于大乘之道。

倘若一切善行都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为此,我们务必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这种心。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