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学习《普贤行愿品》。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恒顺众生应该了知两种相,第一个是不随学众生的相,第二个是不舍弃众生的相。为什么对于众生不随学呢?解释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了知众生生起的因和本体。因为众生随顺染污法的缘故,在轮回中没办法得到自在,所以产生了烦恼痛苦和种种的业惑,这方面就是它的本体。具备这样的本体只是一种现相,实际上每个众生都具备如来藏的自性,这是众生的显现和实相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众生主要是心不自在,随顺了三毒,如果我们靠近随学他,就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觉悟。虽然众生有种种的过患和染污,但是这些过惑和染污,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只是跟随以前的业因显现了现在的业果,现在六道众生种种的差别法也是暂时的业报差别而已。因为不可能通过表面上的业报差别成立众生最究竟的时候也是这种无法改变的差别,所以对他们也不能够舍弃。
如果众生真正是不可能改变,无可救药的恶劣自性,无论怎么随顺都对他们没有利益的缘故,就没有必要随顺了。众生显现的相不是恒常实有的,而是暂时的业报差别相。虽然从心性光明的角度,还是可以随顺,但是从现象的侧面来讲,众生必定是随顺了轮回的染污法,随学他们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在随顺众生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众生杀生我也要去跟着他杀生,众生偷盗是不是我也必须随顺他去偷盗才能叫做随顺众生呢?实际上把这两种相分清楚之后,众生杀生我们没有必要去随顺,也不需要去舍弃他。因为众生的相无自性的缘故,所以也不需要去真实的舍弃。众生的行为随轮回法,不顺涅槃法的缘故,也没有必要去随学。
因此随顺众生的愿,就是随顺众生的两种行或者是随顺他们的种性、现相、行为等等,主要是随顺他的种种根机意乐,然后才能去度化他。如果他是这种根机意乐,你却示现了另一种根机意乐,就无法度化了他。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曾经讲过,佛陀是三界的导师早已经成佛了,佛陀降生首先显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降生之相,在降生之后显现了一个凡夫相,小时候学习文字等技艺,长大以后娶妻生子、享受欲乐,后来出家修道,为什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呢?最初显现奇特之相,就是为了令后面的人知道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凡夫,而是一位积累了很多资粮的大士,然后示现凡夫人一样的平庸相,也是为了照顾众生的情绪和想法,因为众生会想虽然佛陀成佛了,但是他从生下来开始,完全和一般人不一样,都是佛的形象,像我这样的凡夫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他就会产生怯懦懈怠之相。
佛陀最初示现神通,然后从小时候起直到成佛无论是示现苦行,还是一般人的行住坐卧,都是为了引导众生的相续。以此为例,实际上我们观察很多的高僧大德也是这样的,相续当中虽然已经真正证悟了佛的功德,但是度化众生的时候还是随顺众生的意乐示现随顺众生的形象,比如度化人道众生,他就显现一个人道的形象;度化旁生道的众生,他就显现一个旁生的形象,这样才能和他们的想法、语言和意乐相近。
还有一些地方讲,当一个智者调化一个疯狂者时,不可能用正常人的心智和行为调化他,他首先要随顺疯狂者的行为,然后疯狂者认为他可以信赖,觉得和自己是同类的时候,再慢慢教化他,最后就可以把他调到正常的状态当中。
一个菩萨要度化众生,如果显现得高高在上,和众生的相完全不同,这样对于不同根性意乐者就无法调化了。我们首先要知道恒顺众生的必要性,或者是从哪个方面进行随顺。恒是长时间的意思,因为众生是无穷无尽的,菩萨成就之后也需要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要恒时地去随顺众生一切的想法和根机、意乐。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这是总说。我们要随顺的众生种类究竟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一类两类,就是人或者再加上一个旁生在内。并不是这样的,所随顺的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十方刹海”,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十方刹土。对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全部了知、随顺。对我们来讲,有时是无法随顺众生的。比如对于饿鬼等众生见都见不到,虽然可以见到旁生,但是语言也不通,或者你要去调化它,而它一见到你就跑掉了。这也是由很多情况促成的,比如福德不够,或者愿力还没有成熟,我们现在只是了知,应该在总相上发愿。到了初地才能够真正发起十大愿王,到了八地的时候,就可以任运自在的成熟,所以说真正的恒顺众生也有由浅入深,由狭窄到宽广的层次。
我们不要看到经文就认为自己学不了,肯定不是我的境界。这里讲的是圆满的愿,并不是说现在就要你做到。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了知圆满的愿,否则没办法圆满的发愿,发愿之后能不能一一做到,要看自己的福报、证悟、功德等等,否则只能随顺一部分众生。按照我们的修法或者现在的情况来看,能够随着一部分众生也是随学普贤十大愿王的一部分。现在全部要做是不现实的;现在说我没有能力一点都不能做也是不对的,这两种心态都要抛弃,根据现在自己内心当中的智慧悲心相应地做随顺众生的事情也是可以的。
下面就是别说。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随顺众生的种类有四种生,卵生的比如鸟、鱼等等,胎生的比如人、部分旁生、饿鬼。湿生有些地方解释成水里的,水里也有卵生的。比如水里的鱼和飞蛾等等,我们观察的时候,它就是卵生。虽然是水里出生的,但是它们不是湿生,而是卵生的。卵生的时候是依靠卵,胎生的时候是依靠胎,化身的时候是幻化的。我们应该把湿生的理解重点放在湿上,这个湿就是潮湿的意思,有一类众生投生的因缘就是依靠潮湿。
慈诚罗珠堪布以前讲过,夏季在一个地方蒙上一件衣服或者盖上一个东西,不需要其他的因缘,过几天揭开里面有很多众生已经生出来了。有一类众生不依靠其他的胎卵、幻化,就是以潮湿为因缘而生,就像人通过母胎或者鸟通过卵为因缘而生的一样,这个湿生主要是以潮湿为因缘而生的。化生就是幻化的,比如天人、地狱的众生,人道也有个别化生的情况。一切众生的出生方式无外乎就是胎卵湿化四种,这些我们都要随顺。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这方面是所依处,总的来讲,人类是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的。分别而言,比如蚯蚓是依靠地而生存的,鱼类等依靠水而住,就像江河湖海等等,有些火鼠、火中的虫子,就是依靠火而住。依靠风而住的不清楚是什么。
“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依空”比如说住在空居天宫殿的众生,他们是不需要依靠地的。三十三天以下是地居或者地居天的众生,都有一个依靠处,三十三天以上的夜摩天是空居天,不需要一个所依处,这是依空而住。
还有依“诸卉木而生住者”,有些有情直接以卉木作为自己的身体,有些人问无情是不是有生命呢?因为有时候树木会发声、流血,或者有痛苦的感受,也有瓦块、砖头托梦的情况,不能通过这方面承许石头、瓦块都是有情,只能说有一类众生依靠特殊的业力,以树木作为身体,就像现在我们以肉身作为身体一样,有骨肉皮等等,我们的身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形状。因为众生特殊业力的缘故,并不是整体住在树木里面,有些住在里面的,有些树木、瓦块就是它的身体,孤独地狱的众生这样的显现也有很多的,有情就是有情,无情就是无情,具有心识的还是应该划到有情,而不应该划到无情当中去。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以上讲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随顺对象。“种种生类”,是人类或者天类等等,总分就是六道六种生类,对于六道众生都需要随顺。“种种色身”有比较贤妙的色身或者比较下劣的色身等等很多差别。“种种形状”,众生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长形的,有时候是椭圆形或者方形等等有很多的形状。“种种相貌”,有英俊、丑陋、黑的、白的等等,还有人的相貌、鸟的相貌等种种相貌的众生。
“种种寿量”,有些众生的寿量长达一个大劫,比如按照很多佛经的说法,尤其是南赡部洲的人,初劫的寿命可以达到几十万年,或者几个劫,在减劫的时候,最少只有十岁而已,这方面也是很大的差别。还有无色界的天人寿命长达几个大劫,有些小虫子朝生暮死。这些种种寿量的众生也要随顺。
“种种族类”,不管是汉族、藏族,或者从印度来讲有四种种姓,比如婆罗门、刹帝利等种种族类的众生,全部要随顺没有分别,不是只随顺下劣种性的众生,而高贵的众生不随顺,或者只是随顺高贵的众生,而低等的众生不随顺,没有这样的说法。
“种种名号”,人有人的名字,还有鸟等等都有自己的名字,就是随顺各种名号的众生。“种种心性”,有善的心性、恶的心性、随解脱的心性,随福德的心性等等很多种心性。“种种知见”,有种种的空性见、大悲见,还有邪见、因果见,要随顺具有不同见解的众生,尤其是如今或者古印度都有很多不同见解的众生。
“种种欲乐”,欲乐就是兴趣,众生各方面的兴趣都不相同。有的喜欢这个,有的喜欢那个,对于这些众生都需要随顺。“种种意行”,心心所法有很多种,那么这些种种心心所法所示现的种种心态、众多感受都是要随顺的。
“种种威仪”,“威仪”主要是行住坐卧四种行为,有些人喜欢坐,有些人喜欢行走,有很多不同的威仪。“种种衣服”,无论是藏装、汉装、西装等等穿种种衣服的人。“种种饮食”,是喜欢种种饮食的这些人。“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世界各地有很多的村营聚落或者城邑宫殿。有时候建在高山的山顶上,或者山谷当中,有的时候建在平原上,大海边乃至于天空、海底等等,喜欢居住在里面的一切种类的众生都要随顺。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除了人类之外的,还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也要随顺。有足众生中有很多种,“无足”,比如蛇之类就是没有脚的。“二足”的是人或者鸟等等。“四足”是像牛羊等旁生。“多足”的有很多,比如六足的蜜蜂,还有蜘蛛、螃蟹、蜈蚣等等。“有色、无色”,有色是欲界、色界的众生,无色就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无想”,有时有想解释成有粗大的想,无想是没有粗大的想,比如入无想定的有情。“非有想非无想”,所谓的非有想就是说没有粗大的想,非有想并不是说连细微的想也没有,从欲界到无色界一切种类的众生全部包含在内。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一切种类的众生我都是于彼随顺而转。没有一个空过,没有一类简别在外,我要修菩萨道,真正地做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情,对于一切种类的众生全部随顺而转。
【种种承侍,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我们承侍或者随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要对一切种类的众生做种种的承侍、供养,他们如果具有痛苦就给他们拔苦,没有安乐就施与他们安乐,以一切承侍、供养利益众生。在态度方面就像恭敬自己的父母,乃至于佛陀一样。父母对于每一个众生来讲是具有大恩德的人,现在我们的身体和修法的心态,都是来自于父母的恩德,如果没有父母的恩德,现在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平时要多忆念父母的恩德。如果多忆念父母的恩德,就可以类推其他的众生而生起大菩提心,这是很有必要的。
“如奉师长”,既有世间方面的,也有佛法方面的师长。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文字、算术等等,有很大的恩德;佛法的师长教导我们戒律、慈悲、正见,也有很大的恩德。“及阿罗汉,乃至如来”,这是四种圣者,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因为他们一方面是教导世间的导师,一方面也是众生的无上福田,所以对于他们应该承侍供养。
恒顺众生和承侍供养父母、师长、圣者“等无有异”,之所以说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是为了让众生知道自己的弱点。如果没有做比较,我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供养或者承侍众生。平时我们对于上面的补特迦罗或者圣者愿意去承侍供养,对于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比自己低劣的众生就看不起,平时也会打击、诋毁等等,态度是完全不相同的。
这时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对父母乃至佛是什么态度,也要这样随顺众生。为什么这里讲了这么多种?因为有些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很重,所以对父母容易发起恭敬供养的心,而对于师长乃至佛就没有这种心;有些人对自己的上师有恭敬承侍的心,对父母乃至佛陀没有这样的心;有些人对阿罗汉或者佛陀能够发起恭敬承侍心,对上师和父母没有这种心。不管我们是全部还是对于其中一类能够发起这种心,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恭敬承侍的态度都要像自己恭敬的对境一样等无有异,没有什么差别。从这方面去平等饶益才能度化一切众生,如果自己有所简别,肯定会有一类众生不是自己随顺的,这样就分了亲疏。对自己亲近的一方生起贪欲,对自己疏远的一方生起嗔恨,甚至弃舍,如果心不平等,就不符合菩提心的真正体相。这个地方为什么一再说对一切种类的众生都要随顺?随顺的方式是乃至于和佛都没有差别。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下面的次第逐渐引导的方式,我们通过修炼自己的心发起了大悲菩提心,知道众生是我们成佛的因,以及众生和佛只不过是存在现象和实相的差别之后,慢慢我们的心就会改变,否则按照我们现在的心态,还是对于佛菩萨、上师等等容易去恭敬承侍,对于众生就是看不起或者不愿意去随顺,这是不正确的。在《入行论》当中,对这一类教言有所广述。
前一段时间我也看过印度观世音菩萨嘉瓦仁波切的一个教言,里面说得很清楚,他的行为也是这样的,对于各种各样的众生都是随顺。不仅随顺佛教徒,对于非佛教徒也是随顺的。我看到了一个报道,他甚至在天主教堂和神父一起做弥撒。那位神父非常出名,嘉瓦仁波切和他一起在上面做礼拜的时候,下面的人是怎么想的呢?下面的人觉得他既然能够和神父在一起做弥撒,肯定是一位圣者。
我们认为一个佛教徒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去做呢?他这样做之后,整个舆论界对他生起了圣者想,这是一种清净心。他说话、走路完全都是随顺于众生。不管是什么人,高贵的人也是对他生起信心,有一次白宫中聚集了很多人,在他没有去之前,一些美国的政要官位很高,觉得自己了不起,非常傲慢,说话的时候根本不理睬别人,但是嘉瓦仁波切去了之后整个场面都改变了。每个人都生起了善心,确确实实他随顺众生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乃至于他的保安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他,非常愿意给他工作。其他的服务员、司机等等他所接触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还有大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重病人,他也会走过去握者手和他说话、对他微笑、通过眼神和他交流,对方一下子就会感动得泪流满面,这种情况非常多。他这样一随顺之后,无论走到哪个地方,所有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对于一个菩萨这样恭敬,众生绝对会种下解脱的因。
他说:“我不会勉强所有的人都来信佛,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佛教徒。因为我知道各种各样的宗教适合于各种各样的众生,所以让一切种类的众生都来学佛是不现实的,也是很愚痴的想法。你们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行善,具有慈悲、智慧,活在世间上必须要有价值。”从这方面慢慢教导他们。他在讲法的时候,下面有各种各样的众生,学生、老师、佛教徒、异教徒等等。
他念经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不能念,他的事业很大,别人一看到他就会生起信心。至少他对于人类的众生非常随顺,没有说你们必须按照我的做法,这样的话谁会信服你呢?大家根本不会去真正的恭敬你。只有把心胸放得这么开,别人才会知道他愿意接触我们,我们也愿意接触他。通过接触别人就会感受到他的智慧慈悲,至少在今生当中也会非常的幸福快乐,他会教给别人很多处理世间琐事的方法,还有怎样对治烦恼,压伏自己的嗔恨心,这方面讲了很多。不同层次的众生都能接受,听到之后受益匪浅。如果他刚开始没有这样去做,即便说的再好,没有人会去信服的。
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看到这种行为,内心确确实实愿意像他这样去做。他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内心当中确确实实有一颗随顺众生的心,只有一个无有造作、偏袒的大悲菩提心和真正的智慧才能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评论他:“有些人在讲台上面是一种情况,到了讲台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很多政界人士,教父等无一例外,只有他不需要。因为他把自己的一切修行全部融入到生活中,讲课的时候是这样,下面和别人相处也是这样,所以他的整个生活都是自己的修行。”这是没有造作的,在功德圆满的时候确实就会这样。
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随顺众生的典范。如果要知道什么是随顺众生,可以看他的事迹、教言。看了之后确实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虽然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行为很圆满,但是观待不同的众生不一定。有时候做不到,还是愿意去做,这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四个既可以从比喻方面讲,也可以从意义方面讲。“于诸病苦,为作良医”,看到世间病苦的人,菩萨确确实实会作为良医去医治他。“病苦”就是指众生的状态,众生是怎样的状态呢?众生有病根和病的两种状态。什么是众生的病根呢?因三毒,因位时的三毒就是他的病根,然后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果三苦。果位时的三苦就是苦苦、变苦和行苦。菩萨见到众生因的三毒、果的三苦,他发愿做众生的良医,一定要治疗众生的三毒,然后把众生从三苦中救拔出来。这就是菩萨救度众生的方式。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从字面上看很多众生迷路了,菩萨就将他们从歧途当中救度出来,安置在正路中。这里要比喻的意义,世间人、外道就是“失道者”。如果再进一步讲,声闻缘觉也是失道者,因为没有入菩萨正路的缘故。菩萨对于一切种类的众生,世间的人让他进入正道,外道者让他舍弃歧途。声闻缘觉教他们发心进入菩萨道。对于一切入歧途的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在暗夜当中众生行动不方便,会生起很大的恐怖,这时菩萨会带来光明,或者通过愿力变成光明,给众生指引道路。在《入行论》的第三品中,菩萨有很多发愿,比如发愿变成灯或者岛,这方面也可以理解。从意义上理解,“暗夜”就是指生死轮回,暗夜说明众生处于无明愚痴中,在这种状态当中见不到光明,就会生起恐怖和忧恼。为处于暗夜当中的众生作光明,就是为他们说法,给他们讲遣除无明愚痴黑暗的方式,比如慈悲心、空性慧等等这样为作无明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看到贫穷的人,指示他们什么地方有伏藏,众生取出伏藏之后就可以获得安乐。从意义上来讲众生就是贫穷者,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圣者七财等一切出世间功德财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些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的意思就是说,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本具一切功德,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菩萨就用很多的方式让他知道。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会用很多的方便。首先让他深信业果,开始引导他入道了,深信业果之后,就要开启他无自性的空性,当无自性的空性成熟之后,还要开启他相续当中如来藏的功德,教给他怎样修行的方法,让他挖掘自己相续当中种种的功德宝藏,这是菩萨要做的事业。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就是这样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为什么菩萨要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呢?因为有一些提问者,或者普贤菩萨观待有些众生的想法很下劣的缘故,即众生认为众生很下劣,而菩萨很高贵,怎么对于众生要做这些事情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状态对于高下有个非常清晰的状态,菩萨证得自己和众生平等之后,就不会认为我高高在上,不应该对这些低劣的众生去做这些事情,不会这样想的。实际上在修行的过程中也能够折服我慢,会对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文殊菩萨是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仆,他是常在一切众生上,也能够去做众生的仆人,既然文殊菩萨都能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发愿呢?至少可以发愿或者信受这方面的教言,下面就讲它的根据。
“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一切诸佛”,这方面观待众生的意乐。因为众生认为能够随顺供养一切诸佛就是对的,所以这时候就讲了,如果你能够随顺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一切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侍,则为尊重承侍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方面是首先把它的果或者立宗说出来了,下面再讲它的根据。随顺众生是随顺诸佛,尊重众生就是尊重承侍诸佛。如果能够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佛欢喜。我们认为令佛欢喜、承侍诸佛当然好了。这时候讲了,如果能够承侍供养众生就和承侍供养令佛欢喜一模一样。
下面是广讲它的根据。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佛陀以大悲心为本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讲。从佛陀内心的状态来看,确确实实就是一种平等的大悲心周遍。真正平等的大悲就是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这方面是绝对具备的,所以说佛陀以大悲心为体。如果能够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摄受,随顺供养他们的话,佛陀就会欢喜的,这是一方面。然后从修法的道次来看,一切诸佛以大悲心为体,也可以理解成一切诸佛最初也是对一切众生发起大悲心,然后逐渐成佛的。“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为诸佛首先在发心修道的时候,首先是见到了一切种类众生不同状态的痛苦之后,生起了无法抑制的大悲菩提心,在发了大悲心之后生起了菩提心。
这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大悲心为因,菩提心为果,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生大悲心,因为大悲心是一种不可抑制拔苦的状态,同时还有一个予乐的慈心状态,慈悲二者是不分的。如果他要想真正的拔苦予乐,就会想什么方法才能拔苦予乐、怎样才能承担一切众生拔苦予乐的事业呢?那就是只有成佛,为了众生成佛,这就是菩提心的体相。如果有大悲心才会真正地发起菩提心,我们在发菩提心之前,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想要度化众生的心,就没办法发起菩提心;如果发起的一个真正度化众生的心,会怎样想呢?那么度化众生的方式就是拔苦予乐而已。因为众生受到苦因苦果的限制,所以没有办法获得安乐。如果想让众生真正获得安乐,就要让他获得真正的乐因乐果。乐因就是道,乐果就是灭,即道谛和灭谛,这是从苦集灭道四谛来安立的。
如果真正要拔苦予乐,就必须要成佛了,为了众生而成佛一下子就安立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就是菩提心的体相。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拼命的求佛道,积累一切的资粮,忏悔一切的罪业,怎样成佛最快就去行持这方面的法,比如空性、大悲心等等再再地修持,这是“因于大悲心生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有了菩提心渐次修行最后就成佛了。
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是以大悲心为本体的,任何一个菩萨如果能够真正随顺众生的根基意乐而饶益,就可以度化众生。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如果不了解,单单的承侍供养、随顺众生又能怎么样呢?实际上我随顺、承侍、供养是为了度化他,将他安置在正道。如果不随顺他,没办法使他入道;如果不能使他入道,又怎么样救度他呢!实际上随顺众生就是度化众生的真实方便而已,我们不能直接理解成只是供养他一点东西,承侍他一下,对他也没有多大的帮助。就像《庄严经论》当中所讲的一样,菩萨布施有很多的必要性,第一个是直接遣除他的痛苦,让他获得安乐;第二个是令他们对菩萨生起欢喜心和信心;第三个是也能安置他今后的菩提,就是令他在布施道中不退转。不仅布施如此,智慧度也是这样,随顺众生最终都是为了将众生安置在菩提道中。
随顺众生的核心是大悲心,实际上是为了度化他,也就是拔苦予乐的大悲心,最后讲来讲去,佛陀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你在行持大悲心的缘故,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是最慈悲的,所以如果你现在能够随顺众生,佛怎么会不高兴呢?佛绝对会欢喜的,或者从你的侧面来讲,如果现在你随顺众生而生起了大悲心,最终必定会成佛的。
有时我们会想我无缘无故地随顺他干什么?这是以大悲心为前提,因为我要度化你,所以才会随顺你;如果我不度化你,随顺你干什么?随顺众生的前提就是一个大悲,因为对于一切种类众生的痛苦无法忍受,所以要度化他们。那么度化的方便是什么呢?就要随顺众生。像这样菩萨随顺众生是因为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就会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会成等正觉。
下面讲比喻。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里打比喻说,在一个旷野的大沙漠之中,有一棵大菩提树王,还没有真实的显发出来。如果有了充分的水去滋润大菩提树的根,根得到水之后,就会生枝发芽,枝叶花果就开始繁茂了。此处将“生死旷野”比喻成大沙漠,现在我们流转的轮回就像一个旷野一样,无边无际而且很凄凉。
“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菩提心的种子如来藏,同样一切众生作为大菩提树王的树根,诸佛菩萨是花和果,最后诸佛是从众生而成佛的。虽然众生相和佛的相不同,但是众生只是一种表象,本身的实相就是佛。一切众生是树根,花果就是佛和菩萨,似乎有矛盾,实际上这是对的,从三转了义法轮的角度来讲就是众生都有大无为法的如来藏自性,众生只是一个客尘而已,离开了客尘之后,菩提果自然会现前。
那怎么使他们的菩提种姓苏醒呢?通过大悲水去灌溉众生的树根,他们的菩提种性就会苏醒。如果大悲心间断的话,不一定会这样;如果大悲心恒常,最终绝对会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轮回大旷野中菩提树王的树根就在众生当中,如果能够对众生发悲心饶益,自己和众生最终都会成就大菩提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菩萨通过大悲心饶益一切众生就能够成佛,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从自他方面了解。从自方来讲,如果自己通过大悲心去饶益一切众生,自己内心的菩提觉性就会苏醒,最后就会成佛,这是以大悲心为根。从利他而言,大悲心也是最终能够令众生成佛的。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具备无为法如来藏的体性,如果一个菩萨通过大悲心去随顺众生,然后众生对菩萨生起欢喜心,逐渐入道,内心的种姓就会苏醒,最终直至成佛。
那么他最初成佛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来自于相续中菩萨的大悲心,如果菩萨相续中没有大悲心,是不会随顺的,如果他不随顺,你又如何入道呢?比如现在我们入道的因缘,自己可以看一看,就是很多菩萨随顺了我们的根性,我们才慢慢皈依、出家,有了一些正见、慈悲心,懂得了一些修行的方式。
如果佛菩萨不随顺我们,以释迦牟尼佛为例,不为了随顺众生,最初他不会降生在人间,然后随顺众生的相,而行住坐卧、修道成就,。如果他没有这样做,怎么会有佛法呢?如果没有佛法,怎么会有祖师代代的相传呢?现在我们也根本学不了佛。如今的善知识也是同样,如果他们不随顺我们的语言、身相等等,也没办法度化我们。我们之所以成熟菩提种姓,就是来自于菩萨以大悲心首先随顺了我们。我们现在要真正发愿,也必须要了知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大悲心,不可能随顺众生,即便随顺,也是很勉强的,装出来的随顺是长久不了的。如果内心真正生起了大悲心,就会恒常地随顺众生。因为这样做对自己、众生都有利益,所以说饶益众生就能成佛。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也是从两方面讲的。第一个菩提属于众生,实际上自己最后成佛的菩提果也是属于众生。因为现在我是众生,慢慢修行最后的佛果是从众生而生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第二个一位菩萨要成佛如果没有众生的助缘,如何生起大悲心呢?如果没有大悲心又如何慢慢积累无量的资粮呢?没有众生就无法成佛,因此众生是菩萨成佛的两种因之一,第一种因是佛陀,第二种因是众生,这一点在《入菩萨行论》中讲得很清楚。既然两种都是成佛的因,为什么我们只恭敬佛而不恭敬承侍众生呢?从这方面来讲,也应该恒时地恭敬众生。无论是从自己成佛还是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都必须要这样了解。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佛,就像无因生果一样,确确实实无法成佛。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是开始结卷了。善男子,对于这样的意义应该如是了解。如果把随顺众生的愿展开来讲,就是整个大乘的精华、大纲,也就是怎么利益众生的问题。我们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了悟,虽然刚刚开始看到这个愿的相确实难以做到对一切种类的众生都要随顺,但是慢慢分析的时候,必须要随顺,随顺的因就是要对众生生起大悲心。我们平时修法观六道众生轮回的痛苦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痛苦,怎么去拔苦呢?如果不知道他们缺少什么快乐,又怎么去予乐呢?如果没有这样的修法,即便是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因为内心没有什么感受,所以虽然有这个愿望,但是根本生不起来。
平时这些修法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修四厌世心时这些方面也必须要注意,观修轮回痛苦就是对众生生起大悲心的前方便,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生起厌世心,另一方面转念之后,马上就会想到这也是众生的痛苦,继而生起大悲心。一次、两次或许没什么感觉,经常这样修持,大悲心就会引发出来。如果真正对众生有了大悲心,为什么不能随顺呢?就会觉得没有障碍了,随顺众生是为了度化他们,随顺他们没有什么不行的,绝对能够做到。今天的时间有限,不能一一介绍其他的修法。其实这方面有很多修法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证成,在修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很多理论都可以了解。
下面开始讲它无尽的相。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这样随顺众生,乃至于众生的烦恼尽,这种随顺也是没有穷尽的。我们前面讲过,一方面因为众生无尽的缘故,乃至于有众生的时候,我都要随顺众生、度化众生,这种修法没有穷尽。另一方面,自己的心性也是无量的,没有穷尽的时候,从这方面讲也是无穷尽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因为大悲心念念相续的缘故,所以我们随顺众生也是念念相续的。我们打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随顺众生,起座之后就是真正随顺众生的方便。修法时有观想作意的正所缘,比如按照经文想我怎么样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据是什么?按照次第一个个的想下来,想完了出定或者下座之后,会有很多随顺众生的机会。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众生,根机意乐、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这个修法,平时无论发心,还是走路等等接触人的时候,都能把这个修法融入到相续中,就能够随顺众生。不单单是发愿,我们还要这样做。
普贤菩萨并没有要求我们一下子做到圆满,我们可以一点点地从小事做起,我们之所以不能随顺众生,就是心比较狭隘。如果我执太重,凭什么我要随顺你,为什么你不随顺我呢?这就是一种我执的表现。那么我执好不好呢?绝对不好。我执是引发一切痛苦的因,我执有很多的正对治,生大悲心就是随顺众生的一个方便。我们平时随顺众生就是在对治我执,似乎我们随顺众生是在利益他人,实际上获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我们在随顺众生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假装的,而是真正随顺众生,说明我想降伏自己内心坚固的我执。平时我们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方面因为修持随顺众生的缘故就会彻底瓦解,这样随顺众生的愿可以在很大的层面中融入我们的实际修行状态。
还是一句老话,我们对这个修法有没有重视,对这种修法的相有没有深入了解,了解之后在平时有没有去实行?如果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修行一天比一天好,我执一天比一天弱,大悲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强。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听完之后就算了,不想修或者认为自己修不了,产生了怯懦心,都不是想去修法的正方便,我们要把这里的法要和大乘的修法结合起来。
今天的课就讲的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