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供佛的水果自己不吃,家人也不应该吃吧?可以送给父母吃吗?如果布施给众生,有师兄说必须放水泥台上,不能放在土上?
答:供佛的水果,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个问题。上师老人家也讲了,如果真正能够观想佛陀赐给我的话,自己也可以吃。或者自己供养的,自己不吃,为了打破自己的悭吝的缘故,让自己的供养能够圆满,自己不吃,或者给家人吃。这个提问题的意思,可能现在因为很多时候和父母分开住嘛,不是住在一个地方的,这个家人里面可能也包括父母。但是,如果父母住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给呢?这个也是可以给。或者想到为了让自己的供养更清净,可以布施、供养给不认识的人,关键看自己的心。其实也没有一个硬性标准,关键看自己的状态安住什么程度。如果布施给众生,是不是必须放水泥台上呢?这个没有确定的,没确定必须放在水泥台上,如果有水泥台就放水泥台,如果有花台放花台,如果有河就放河里,或者这些泥土、草地,都可以放,没有规定的。(生西法师)
问:弟子想每三年修一次五加行,那是每天每个加行都修一些?还是集中一段时间,修一个加行,修完再修下一个?哪一种方法好呢?
答:这个看自己的情况。如果说今天一天当中五个加行都修也可以,分开每个加行修一百,最后一个加行修多少,这样也可以。一天当中把五加行都修一次,或者首先集中三个月把一个加行修完了,再修第二个,这个也可以。关键看哪种情况更适合自己。这个来讲倒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但第一遍修行的时候,一个一个修好一点。如果像这种方式的话,怎么样都应该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修加行时,比如皈依提前修完了,后面的发心、百字明等等,能不能提前修?
答:比如皈依提前修完了,能不能提前修呢?一方面来讲,要看学会的实际规定,如果没什么硬性规定,提前修也可以;如果有硬性规定,那就按照规定来做。其实从修加行的侧面来讲,修完了之后也可以提前修,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每个修行者,不一定每天的状态、情况都是一样的,有段时间可能闲一点,有段时间可能要忙一点,如果完全按照每天必须修多少,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从这个原理来讲,提前修一点问题不大,但是有些时候太提前了可能不太好,也许是有一些规定吧,但总的来讲是按照规定来,如果中间有些微调,按照微调来做就行了。(生西法师)
问:请问供财神的水果怎样处理?
答:供财神的水果,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把财神当护法来供,因为在护法当中有财神,如果把财神当护法供,那就放在外面,把它供出去;如果把财神当佛供,和供佛的供品一样的处理就可以。因为财神有的时候是佛菩萨的化现,比如修财神,当供佛、修佛果一样的,那么就可以当供佛的水果;有些时候是当护法供,如果你当护法供,就按照护法神的供品处理。(生西法师)
问:古萨里与供曼茶怎么合修?仪轨融入一块儿靠观想,还是一天中各修各的?
答:供曼茶和古萨里没有这样合修的,虽然放在一个科判里面,放在一起讲的,但是没有融入一块儿的合修方法,这个仪轨我没见过。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先把十万曼茶修完,然后再挑时间修古萨里;或者每天串习一下古萨里。应该是各修各的。或者在一座当中,先供曼茶,再修古萨里也可以。(生西法师)
问:修曼茶仪轨,放到桌上的所修曼茶是三十七堆加七堆,然后再放到桌子上。那个五堆是什么,只用基盘摆一下,像七堆一样直接掉下去呢?
答:所修曼茶呢,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有些地方只放五堆,然后把它放在供桌上就可以了。然后三十七堆,再供一个三身曼茶。也许另外一个曼茶修三十七堆,或者说再修三身曼茶;或者说还有一种理解方法是什么呢?在一个曼茶盘上面,先放五堆,把这个观成皈依境,然后继续在这个盘子里面放三十七堆,把这些观想成围绕在皈依境周围的这些供品,然后再修一个三身曼茶,也观想在这个皈依境周围供养,然后就一个曼茶上面这样表示也可以。一个曼茶里面既有佛菩萨也有周围的供品,看起来就是一个满满当当的、加宝顶的曼茶盘的样子,供在供台上。最后放上去是这个效果。但是在观想的时候,首先放五堆,这个就是所供的佛菩萨。然后在这里面继续放,一边念三十七堆(仪轨),一边放供品,观想围绕在皈依境周围,然后三十七堆放完之后,再放七堆,放三身都可以。摆满了就放上去。放上去的效果就是皈依境的周围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供品,它就不单单是一个佛菩萨了,佛菩萨的周围是有供品的。一个曼茶也可以这样去表示。意思是,放的都是米(供品),但是在观想的时候,首先最早的五堆就观想佛菩萨,剩下的观想在周围的三十七堆供品、七堆供品或者三身曼茶的供品,供完之后摆好就放上去。其实这里面就已经包含了所供养的对境—-佛菩萨,也有供养的供品,看起来是一个三十七堆完整的曼茶盘的样子,其实里面包含了这些内容,也可以这样理解。(生西法师)
问:之后第二座时不用再修桌子上的所修曼茶了吧,直接修手里的三十七堆就可以吗?
答:可以。三十七堆加三身,再加七堆,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桌子上的,可以晚上取下来,次日第一座再修一下,或者一直不拿下来都行,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答:可以。每天结束之后拿下来,第二天再供;或者一直放在上面,到修完为止,这些都是可以,在法本里面讲得很清楚。(生西法师)
问:以前书写过一千遍《心经》,后来以清净心烧掉了,这样是否有过患?
答:有些时候我们烧经书的时候,心中多多少少是有疙瘩的。虽然有时说可以清净心去烧毁的,有这样一种教言,但是,真正去烧的时候,还是内心有嘀咕、不太踏实,所以,能够不烧就不烧,但是如果实在是很多,没办法的时候,就是用清净心去烧,因为太多了也没办法,也怕不恭敬、或者怎么样。上师们也是说过,为了不损害或者不染污,通过清净心进行焚烧,也是有开许的。如果以清净心去焚烧,也是可以。(生西法师)
问:弟子平时有很多会议、讲考、文法记录本,多了无法放置,弟子是否可以以清净心焚烧掉呢?
答:这和前面一样的。你抄的《心经》都已经烧了,你的这些记录,其实也是差不多吧。《心经》是真正的经书,现在只是自己的记录,从它本身的地位和价值来讲,《心经》的地位要高得多。这是我们内心想的。(生西法师)
问:弟子家里有很多很好的法本,但是根本没时间看,有上师的,还有别的法师的。弟子可以把这些没时间看的法本,送到寺院让有缘人看,没有问题吧?
答:这个要看情况。有些寺院愿意接收这些,专门有放这个的(地方),可以拿过去结缘,其他人可以随便拿走。如果寺院有这个项目,可以放过去。密宗的法本不要放。一般的显宗这些可以放,或者直接送给有些需要的道友也可以。(生西法师)
问:弟子观修《心性休息》,有时座下修,能否算修量?
答:时间如果够了,应该都算。如果时间不够,可能就不一定算。最好是座上,观修当然是打坐了。是不是有些是时间不够,或者是非正规的方式来修,假如时间够了,应该也勉强可以算,但最好还是在座上观(修)够(时间)是最好的。(生西法师)
问:有师兄说供灯时不能用香点,也不能用打火机,打火机点灯有过失?
答:没有这么多的讲法。用香点也可以,用打火机点也可以,直接用灯去点灯也可以。没见过直接遮止这些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借来的供品供曼茶可以吗?
答:借来的供品也可以。如果别人有好的供品,自己觉得拿这个供品可能更好一点,更容易生起恭敬心,或者觉得更能够积累更多的资粮,借来供养,也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持明是什么意思?
答:持明的意思,“持”就是获得、守持的意思,“明”字面上的意思是光明,其实这个光明指的是实相。持明就是已经证悟的实相,获得了这种光明,已经守持实相的光明就叫持明。获得了殊胜的等净无二的智慧,才能够叫持明。当然,持明也有很圆满的、像佛一样最圆满的任运持明,有一些像异熟持明,异熟持明属于圣者还是属于凡夫呢,讲法也不一样,但是,它肯定至少对等净无二、对实相有觉受的。所以持明主要是指,对于这样一种智慧的获得。一般来讲,佛教当中讲的持明的“明”,都是指出世间的智慧。一些外道也有持明,在《心性休息》等讲无常的时候,也讲到持明。外道的持明的“明”,是指像学问、禅定,因为“明”嘛,明处,明处就是智慧的意思。因为五明的“明”中也有声明和其他的明,所以这个“明”字有些时候也叫做智慧的意思,学问、学处的意思。外道有些持明者,是有一些禅定的,有些苦行者,有些禅定的,有一些智慧很深邃的,也叫外道的持明。但是,平时出现在密宗法本里面的“持明”,都是指佛教的,是指真正的证悟。获得了持明的,叫持明者。(生西法师)
问:弟子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第九十一观修法中的“将内在执着的心分析为无分刹那,从而断定为无执空性”。
答:内在执着的心,就是现在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识。这个心识,我们能够产生一念的心识,其实里面有很多很多若干若干很小很小的无分刹那组成的,因为很小的无分刹那表示不出来,不断不断地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显现成一个粗大的心识,比如我们听声音的耳识,见到花的眼识,这个就叫粗大的眼识,也叫粗大的心识。一个粗大的心识,它由很多很多种细微的心识组成,所以要破斥或者观察这个心是空性的时候,首先要把粗大的心识分析成若干个小心识,分析到最小的单位就是无分刹那的心识。无分刹那的心识,观察的时候,是从中间现在的心识、过去的心识和未来的心识三个之间有没有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观察,因为它是最细的、是无分的,已经无可分的这样一种刹那,既然是无可分的刹那,我们就问中间的这个心识,它有没有接触过去的已经灭掉的心识的最后一部分,有没有接触马上就要生的、未来的心识的一部分?如果有接触,说明它分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接触过去的,一部分是接触未来的,一个是它自己的,像这样它其实就是有可分的,就不是无分了。如果没有接触呢,过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未来了,没有办法迁变。所以,这样来分析,所谓的无分微尘,其实是个假立的。不观察不分析的时候,它是存在的,但是一观察与一分析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经得起观察的无分刹那的心识。如果最小的无分刹那的心识不存在,那么通过若干个最小的无分刹那组成的粗大的心识也就是不存在的。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粗大的心识是怎么回事呢?它就是个假立的,是个假立的影像而已,经不起观察的。从这个方面来认定它就是空性的一种,心识是空性的。(生西法师)
问:忿怒母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的?网上有两种唐卡,装饰都一致,区别是红色的猪面在右侧,黑色的猪面在头顶,哪个对?
答:忿怒母是黑色的,法本里面讲是黑忿怒母。猪面应该是在右侧,在法本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按照法本里面去观想就可以了。(生西法师)
问:一座之上修一切法,具体该怎么做?如何每天去串习前面的四个转心法,有什么简便的窍诀吗?
答:一座之上修一切法,就是在一座当中把所有的法都归纳在内。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都串起来,就是先修出离心之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顺势把这个出离心、自己要解脱的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这个时候愿一切众生解脱的菩提心就有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观察,我要度化众生的这个心和成佛的这个心本身是空性的,那么同时也修了无分别智,最后安住在这个当中,相当于三要道在一座当中就修完了。有些时候,在一个仪轨里面,一座修完,比如《开显解脱道》的仪轨,从暇满难得开始修,最后一直串到《上师瑜伽》为止,这个就是一座当中修完了。要说简单的仪轨,就是这个仪轨。(生西法师)
问:请问法师,恐龙时代人道众生在哪里?考古学家找到远古山顶洞人头颅,也是距离恐龙灭绝很久之后。
答:恐龙时代的众生人类在哪里?这个我们也不知道。按照现在这些说法,都是基于一些地质的构造、已经发现的化石来推测的,这些科学家他们其实也没有现量见到那个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况,而是依照各式各样的数据归纳起来之后,根据很多化石来说,是这样的情况。那个时候并没有发现远古人类的化石,就说只是恐龙时代,没有人道众生。是不是没有人道众生呢?我们也不清楚。那么是不是我们现在人道众生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了,只是说基于某种因缘,没有找到这些远古时代的化石而已。没有找到化石,是不是就没有人类呢,也不好说。按照佛经的描述,在劫初的时候,人们其实都不是胎生,都是一种化生的。死亡之后,也没有留下很多他们的生活方式,死亡之后的埋葬方式,还有死了之后是不是留下尸体,尸体会不会保存很长时间呢,和现在都不一样的。按照已经找到的已知的骨骼的化石,就推定那个时候没有人,只能说没有找到人类的骸骨而已,但是并没办法百分之百的说那个时候没有人。如果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讲,我们并不是猩猩变的,也不是猴子变的,不是通过猴子等进化来的,其实就是一直这样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记载也是有限的。在这之前就没有记载,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还是只不过没有记载而已?没留下记载,不等于没有。像很多原始部落,他们也没有文字记载,也不能说他们就突然出现了,或者以前就没有出现。没有找到文字记载不等于不存在,没有找到化石不等于不存在。像这样的话,找到的山顶洞人的人头是不是现在我们的祖先,这个也不好说,只不过是一种推论,某些方面有点相似。我们人类的历史以前没有发现,就把这个作为一个猜想、做一个连接,现在好像就变成了主流的观点、思想,好像就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山顶洞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也不好说,也许就是另外一类众生,现在已经灭绝了而已,就像恐龙一样没有了,并不是说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不断不断演化下来的,这个也不好说。反正具体是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按照佛教观点来讲,从劫初到现在应该都有人类,但是中间会出现什么,类似于一些微调的情况,这个我们也不太清楚。具体情况,佛教当中也没有这样去讲。(生西法师)
问:请问修本尊可以和上师瑜伽一起修吗?
答:其实,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有的本尊瑜伽都是和上师瑜伽一起修的。比如,上师阿弥陀佛,上师文殊菩萨,每个都是这样一种理念。在修观世音菩萨本尊的时候,它的本性是上师;在修文殊菩萨的时候,它的本性是上师,形象是文殊菩萨;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上师金刚萨埵,本性是上师,形象是金刚萨埵;莲花生大士也是一样的,本性是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所以,所有的现在我们所修的本尊法,每一个都必须要,不是可不可以,严格来讲,每一个本尊修法,必须都要和上师瑜伽合修,这样才是获得最快的加持的方法。如何观想?前面讲了把它的本体观想为上师,形象观想成各种本尊的形象,或者是上师变成本尊的样子。这样就是上师瑜伽和本尊修法合修。(生西法师)
问:观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那是从三十七堆仪轨开始重复,还是从最开始自他一些众生的罪业那里,加百字明都要重复呢?仪轨最后,有弟子为求灌顶或为求正法,这里要念其中一个还是两个都要念呢?
答: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这个我没见。三十七堆先修了之后,如果修三身曼茶的话,从这里开始修。修一万遍三十七堆曼茶,这个我不知道从哪出来的,上师也没有这样要求。(生西法师)
问:“依靠观修生圆次第(修本尊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请问法师这里的本体是指什么?
答:本体就是它自己的修法,不需要加别的修法了。比如有些修生起次第的时候,在念生起次第的时候,中间就没有了,需要从别的地方加一些荟供、供护法等很多很多其他的仪轨进来,作为它的助伴。 它自己的仪轨本身以外的东西,叫做加进来的这些。本体意思是指,只是修习上师瑜伽它自己的本体就可以了,直接修上师瑜伽就可以,不需要额外的一些内容,这就是本体的意思。(生西法师)
问:因为上师瑜伽的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的,是不是要经常观看法王如意宝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对他老人家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是不是这样修?
答:当然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观修的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的形象,当然经常去熟悉他老人家的形象也可以,但是还有一种,仪轨里面说是法王如意宝,但是有一些画像,以前我自己也有一些画像,是按照法王如意宝上师瑜伽的仪轨画的,但是画的像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唐卡上佛菩萨的脸画的,但是我们就知道这是法王如意宝,这样也可以。如果你觉得观那种标准的唐卡,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无垢光尊者的像、唐卡,麦彭仁波切的唐卡,都是脸很圆满、很庄严的那种,无垢光尊者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现在也不知道,现在画的相当于一种标准的样式。还有一种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也可以按照唐卡里面的标准画法的形象来观想,你觉得那种观,更容易生信心也可以。或者法王如意宝法入灭的时间还不长,所以还有很多视频、很多相片儿,你完全按照这个也可以。还有一些,专门就把法王如意宝的面相做成了唐卡,便于我们修上师瑜伽的,这个也有。现在经常观,应该是更好一点。(生西法师)
问:本尊如何理解?还有游舞怎么理解?
答:所谓的本尊,从意义上来讲,是和自己宿世最有因缘的、和自己因缘最深的一位佛或者菩萨,修行它、观想它最容易得到加持相应的一位佛菩萨,这是本尊的一种意义。还有一个本尊的意思,其实就是和自己的本性无二无别化现出来的一个尊者的形象,这个叫本尊。但现在网络上有一种本尊的理解,就是本人的意思,像这样当然不是本尊了。我们这个本尊,是佛或者菩萨,但是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本性无二无别的、外现的一个能够让我们观想、忆念、祈祷的(形象)。因为我们祈祷本性、法性,抓不住,然后化现成一个有形象的样子,很庄严,具有功德的,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所缘境,去观想、去祈祷、去供养,依靠这个所缘境得到加持的意思。最后,见本尊,其实就是见自己的本性,真正见本尊其实就是见本性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本尊就是自己本性的一种外现,或者是生生世世和自己最有因缘的,修行、观想、祈祷最容易相应的一位佛菩萨的尊者,就叫本尊。(生西法师)
问:游舞怎么理解?
答:游舞,是一种幻化游戏的意思。或者直接理解成一种幻变,一种幻化,这个叫做一种游舞。(生西法师)
问:观大恩上师为法身佛,要如何观呢?和观化身佛有何差别呢?
答:观上师是法身佛呢,因为法身本身来讲,不是针对所化众生示现的。如果观化身,化身它必须要针对普通人,普通人能够看到的这个形象叫化身。既然要针对普通人看得到的,要和普通人接触,要和普通人去交流,所以他的形象、一些生活习惯、样子必须要高度接近普通人,所以生老病死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他也要生老病死,也要显现上有烦恼,有的时候要出现一些灾祸,这些都有。虽然他是佛化现的,但是从我们看起来的时候,他就有缺陷,不圆满,因为有生老病死就不圆满。化身佛,是针对业障重的凡夫人示现的,所显现的功德就没有圆满。报身佛,是针对一到十地的菩萨显现的,虽然一到十地的菩萨的相续很清净,但是毕竟还是相应于这些具有烦恼障、所知障的菩萨示现的,所以这样一种佛,有形有相,也有某种限制,也是没那么圆满。只有法身佛不观待普通人,也不观待菩萨,完全是自己的自证境界,完全圆满,没有丝毫不圆满的,一点都没有不圆满的地方。所以,观上师为法身佛,是从这个方面作为趋入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上师是显现成一个凡夫人的形象,在人间来做游舞、在做幻化,所以他有这些生老病死。有些时候我们在缘这个的时候,从某些比较细微的信心产生的时候,没办法完全去生起“他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圆满的殊胜的对境”(的信心),但是,上师虽然外表显示成凡夫人的形象,但他的本性是法身,当你的注意力放在上师是法身佛的时候,就意味着,现在所有的在我们面前显现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缺陷和不圆满,都没有。这样再去祈祷的时候,你的信心是针对一个非常圆满的、没有丝毫缺陷的对境去做祈祷,这样得到的加持就非常非常圆满,很清净。所以,可以这样去观上师为法身佛 。(生西法师)
问:《誓言庄严续》中的教证“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这里的前两句,能不能够理解为,仅仅维持形象上的修法,即使时间很长,也很精进,对境很殊胜,但是功德利益不大?
答:不是,不是形象。前两句当中的“勤观修”,不是指维持形象上的修法,而是很认真的观,完全很认真到量的观,但是即便这样观,还不如观想一遍上师的功德大的意思,这个不是形象上的观,就是非常认真的到量的一种观想,但是,还是不如刹那之间忆念上师。否则,如果按照这样理解,这样对比,就体现不出来观想上师的殊胜功德了。随随便便观想的本来的利益就不大,这样去做对比,就体现不出来忆念一次上师的功德到底有多大。这个里面“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 ”,是非常到量的、标准的一种观想,这样才能体现出来二者之间的差别。(生西法师)
问:因为上师瑜伽的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的,如果修索达吉上师的话,可不可以把仪轨中的晋美彭措改为索达吉上师?如果不如法,弟子立即忏悔。
答:不建议改。虽然本性上来讲是一样的,但是仪轨就是仪轨。反正是无二,改不改的差别不大。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也是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也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如果你真正从内心深处完全认同是一体的,改不改名字其实都不重要的了。如果改了名字,你内心当中还是认为是两个,这样还是利益不大。如果你不改名字,但是已完全认同,法王如意宝就是上师,上师就是法王如意宝,如果你内心当中有这种高度认同的话,你再念“祈祷晋美彭措足”的时候,其实就在祈祷上师,是没什么差别的。还有上师以前也讲了,在仪轨当中,最好按照仪轨本身,没有大必要不要改动,不改动是非常好的。
前段时间上师老人家在一次开示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一个祈祷文的问题,法王如意宝当年给上师造了一个长寿住世的祈祷文,那天上师老人家在开示的时候就专门提到了,说第四句“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这一句可以换成“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他老人家当时讲的时候说,当他不在的时候可以换,但是我自己理解,不一定要等到不在的时候再换,如果真的要祈祷,现在就可以,两个都可以念。如果要祈祷上师加持,把第四句就念成“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这是上师老人家已经开许换的。这个作为现在祈祷上师加持的祈祷文,上师老人家已经讲过了。后面,我们也是请道友问了一下,“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这句话的藏文应该是怎么念的,上师老人家回复说,这句话的藏文和法王如意宝最后那一句的藏文一模一样,“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只不过翻译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的是七个字“证悟意传求加持”,上师老人家的祈祷文是九个字,所以稍微调整一下,“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其实就是“证悟意传求加持”的意思,这句话没变,把法王如意宝那句话的祈祷文,放到这里面来了。所以,平时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祈祷文做祈祷,这是上师老人家亲自开许的。当时听到的时候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一直来讲,有些弟子祈祷的时候,总是觉得这是一个住世祈祷文,有没有上师老人家帮助我们证悟的、直接的一种,好像感觉上比较正规的一个祈祷文,有没有这种祈祷文,可能有很多弟子在心中祈请,可能是不是也有学院的道友在上师跟前当面祈请的,所以因缘成熟之后,上师就开许这句话。当时上师开许的时候很轻描淡写的,就说可以这样念,其实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对弟子来说很重要,因为相当于上师老人家自己真正制定了他自己的祈祷文,“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就第四句,前面的几句都是一样的,后面也没动,就是第四句改成这个。虽然上师说等他以后不在的时候调换,我觉得现在肯定是可以的,现在弟子祈祷上师让我得到意传智慧,上师在的时候,可能是非常非常合适的。突然想起这个,就在这里讲一下这个问题。(生西法师)
问:既然上师瑜伽是最甚深的法,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只修上师瑜伽,但不闻思修、不念诵经文呢?
答:就是因为它是最甚深的法,所以在前面,必须要通过闻思修和念诵其他的经文来作为最甚深法的一个基础铺垫。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达到什么法都不用学,什么法都不用修,我就修一个上师瑜伽,这个时候,就把这个修法修到量,修彻底,这个其实并不容易。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因为它是最甚深的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来让这个最甚深的法当成自己的最重要的修法。否则,现在可能对大多数的道友来讲还没到这个标准。在到这个标准之前,其他的法该听要听,该思维的要思维,其它的经文该念的一定要念,把这些做好之后,可能总有一天,自己完完全全的,无论如何从内心深处,方方面面观察了,只修这一个上师瑜伽完全足够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在这个之前,我们还是要多做实修。(生西法师)
结构脉络
五、上师瑜伽
顶礼句
(一)解释顶礼句
(二)与作者一样顶礼上师
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分三: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师瑜伽实修法;三、传承上师简历。
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一、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一)总说:寻找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是学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分说: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例,说明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三)分说:如何判断真正的上师?
二、视师如佛
(一)遣除视师如佛的疑惑
(二)视上师为凡夫不得加持
三、如理依止善知识
(一)依止 闻法 报恩
(二)上师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三)不敬上师则无所收益
四、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一)总说上师瑜伽
(二)上师瑜伽超胜一切生圆次第
(三)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四)师言入心如见手中宝
(五)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六)祈祷上师一遍功德无比
(七)念大成就者的祈祷文
(八)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本课难点:
真正的上师并非与你万里之遥
作为著名的大上师的弟子,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疑惑:学会这么多人,大部分都没有见过上师,上师根本不知道我是谁。进而想寻找一位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在自己遇到困惑时给予耐心解答,能在自己遇到危难时出手相助,能够互动交流的上师。
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己对于佛法的道理不够了解,把上师和世间的老师混淆了。世间的老师虽然有专业特长,但仅仅是一名凡夫,必须依靠和弟子面对面认识,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进而给予指导。而真正的上师是圣者,早已经脱离了凡夫的认知范畴,虽然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是一名普通僧人形象,但上师自身完全安住在法身的境界中,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法界实相是没有空间,时间,距离等等,也就是说,真正的上师并非我们看到的形象,真正的他和我们无离无合,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他都互不混杂的了知的清清楚楚。只要你懂,只要你的信心足够,只要你能够强烈祈祷,上师绝对有能力加持你。所以为什么上师再再强调一定要依止大成就者,而普通上师如果没有能力安住于法界实相,只能像普通老师一样和你聊聊天,那又有什么真正意义呢?况且,上师要说的话,已经原原本本的记录在法本中了,我们如果放弃这样珍贵的如意宝而另求一个表面的暂时安慰,是非常愚痴的。
当然,如果对方也是一名真正的大成就者,依止他也是非常幸运的。但我们不能凭外表、长相,感觉,别人的介绍来判断对方是否是具相善知识,而应通过智慧长期的观察,识别真伪,一定要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才能真正对你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有利。
本课中上师两次提到的窍诀,已将一生成佛的法门和盘托出
“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 ,最好能每天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此外,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那的确是一种殊胜的境界。”
有心之人一定注意到了上师在本课中两次提到的这同一个窍诀。细心揣摩后,发现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泯灭一切差别法,无出无入的与上师相应;一切都是上师,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上师的幻变游舞,没有别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外境是上师的游舞幻变,我们的各种分别念,各种感受是上师的游舞幻变,不分什么座上座下,进而理解到其实原本就没有我,原本就是上师,只不过看错了,当成了我而已。话虽如此,但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但如果牢牢记住这个甚深的窍诀,长期不间断的行持下去,一定会现前殊胜的境界。
隐藏窍诀
能依止真正善知识是自己的福分
在座各位中,很多人也有好的缘分,自己依止的上师,也是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就像如来芽尊者一样,在依止上师时,也是依教奉行、百般苦行、尽得密意,不愧为上师的亲传上座弟子。能依止到这样的善知识,当然是自己的福分。福分浅的人,也许是不同因缘所致,他依止的上师,不一定有前辈上师们的依师历程,最多只能说“依止过”而已。
什么叫如理依止
在依止方面,一定要像“依止上师”章节中所讲的,首先是认真观察,之后是如理依止。所谓如理依止,就是在依止以后,至少不再寻找上师的过失了。
如何判断具相上师
上师所应具的法相,其界定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师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法相;如果你是凭感觉,“我觉得这个上师跟我好有缘”,这样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你应该观察,这位上师来自哪里?他曾经依止过哪些上师?他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可见,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也并非易事,不过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的。
为你传讲过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首先,一个修行人在成佛之前,都应该依止善知识。所谓“善知识”,不一定是个有名气的大上师,也不必分别民族或地位,只要能违逆传讲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即使是世间法,也要依靠上师
我们一般认为,出世间的修行靠上师,但实际上,即使是世间法,离开向上引导你的善知识,恐怕除了造业以外,也很难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师。
藏、汉佛教历来都重视师承
汉传佛教历来也都重视师承,这种师承,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余的事情。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多看书、多研究就能开悟,其实这是不现实的。要知道,在证悟方面,来自传承的加持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依止上师的传统在藏传佛教中一直倍受重视,而且已成为这一教法的不共特点。
甚深窍诀——如何不间断修上师瑜伽?
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间断的修上师瑜伽。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但如果对此缺乏认识,丝毫也不知祈祷、观想上师,仅凭自己的智慧、学问,想通过研究与分别实现证悟,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此处的窍诀十分重要!十分甚深!尤其除了规律性的念诵外,要像前辈大德那样,把“所见所闻”的外境,和“所思所想”的内心分别念,都观为上师的加持,这是符合真实道理的秘诀,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坚持不懈的串习。
甚深大圆满的不共秘诀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并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这是自宗大圆满的不共特点。
再次强调什么才是证悟的因缘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
第一、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二、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视积资净障,常修忏悔、念经行善等,这是非常好的。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积资净障的同时,还要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依靠上师的加持便可证悟。除了这两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获得证悟,是非常愚痴的。
要了解上师的秘密和意趣,如理通达并随学
而真正具有善缘的弟子,他会知道一些上师的意趣和密意。比如,当上师针对小乘根基宣说一部法要时,他知道,上师是为摄受这种弟子而说的;当上师宣说大乘显宗法门时,他在欢喜接受的同时,也会跟随发愿“我也应当掌握这些教理,以便将来摄受显宗根基者”;而当上师针对密乘或最利根的法器,宣说更高的见解或境界时,那他对此也是了然于心。当然,上师的密意很深,表现在语言或行为上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智慧浅薄者是无法通达的。
修上师瑜伽时,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
而且,按照《虚幻休息妙车疏》的观点,修上师瑜伽时,一定要观想上师的形象,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这样观修,可以迅速获得解脱。所以,在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直接观法王的形象就可以了。
珍惜甚深法要,长期稳定的修持
像《大圆满前行》,有些人只得过一次传承,但他会修一辈子。有些人虽然得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只有三分钟“热气”,修个两三天就放弃了。这样修,法是不会入心的。虽说这也跟前世的福德、今生的缘分有关,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些甚深法要,得法以后,最好终生受用,不要变来变去、换来换去。
现在很多人不稳重,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依止那个上师……当然,如果每次都有到量的殊胜境界,那你修多少法门、依止多少上师,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喜新厌旧,稍有外缘触动的时候,心就动了,那这是不稳重的表现。可以说,这种“不稳重”,在你的修行中是最麻烦、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在二十年前修这部法,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在修这部法,那这种稳重的人,他的相续一定会得到改变的。
大成就者的祈祷文加持是不共的
很多人讲:“我的上师是这位,我只念他的祈祷文。”当然,你祈祷哪一位上师都很好,但如果是一位大成就者,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你修他的上师瑜伽,加持一定是不共的。
……祈祷大成就者,与祈祷一般的上师,这种差别,就像对如意宝和对普通宝物祈祷一样,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上师给予的加持无偏
有人说:“我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念他的祈祷文会有利益吗?”
其实,就上师的加持本面而言,传承不是障碍。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不论水器放在哪儿,它的影像自然会映现其中。同样,释迦牟尼佛虽然胜于印度,但是汉地、藏地,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祈祷他,他都不会拒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神变力住于祈祷者面前,赐予加持。
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
此外,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那的确是一种殊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