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141课-讲记脉络重难点及隐藏窍诀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4/4/21 11:13

本课重点

一、真实修法

(一)修炼与运用时修法相同

无论是在修炼的时候还是运用的时候,往生的修法都是相同的。

(二)前行

1、金刚跏趺坐

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金刚跏趺坐,身体端直。

2、念诵《远唤上师》和观修上师瑜伽

首先从念诵《远唤上师》颂开始,完整无缺地明观上师瑜伽修法中包括结座以上的所有次第。

(1)《远唤上师》

祈祷、赞叹、呼唤上师求加持的偈颂。

(2)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要修完整,从明观到祈祷,到最后结座,上师放光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住于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入一体、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三)正行

1、自身观作金刚瑜珈母

(1)对器世界的观想

先将整个世界观成极乐世界,任运自成,清净庄严。

(2)对自己的观想

A、由何处生起

将自己血肉组成的身体,在一刹那间观成空性,之后在空性当中,将其观成金刚瑜伽母

B、身相如何

身相:身红色,一面二臂,双足起舞式,三目直视虚空。

表情:寂静的神情中略带怒容。

法器及装束:右手在空中摇晃能唤醒无明愚痴睡眠的颅骨手鼓,左手在腰际的部位握着根除贪嗔痴三毒的弯刀,赤裸裸的身体佩带骨饰、花束。

C、观想要求

现而无自性,好似撑起的红缎帐幕一样,内外透明。

D、此种观想不观待修行者的性别

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观想。

E、观想观待修法目的而有差别

如果是我们自己修,就将自己的身体观成金刚瑜伽母,仪轨中的念诵是“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而如果是在超度,那就要把面前的尸身观为金刚瑜伽母,并念诵“汝身观为金刚瑜伽母”。

2、观想体内中脉

(1)位置

又观想:位于金刚瑜伽母身体中央的垂直中脉,就像空空的室内插入柱子一样,不向左右任何一方倾斜,挺直地立在身体中央,所以称为中脉。

(2)特点

A、颜色湛蓝——表法身无变

为了表示法身无变,而将它的颜色观成靛树皮一样湛蓝。

B、薄如莲花瓣——表习气障薄弱

为了表示习气障薄弱,而将它观成莲花瓣一样的薄。

C、油灯般明亮——表遣除无明

为了表示遣除无明黑暗,而将它观成像芝麻油灯一样非常明亮(里外透明)。

D、芭蕉树干般挺直——表不入劣道与邪道

为了表示不入劣道与邪道,而将它观成芭蕉树干般挺直。

E、上端在梵净穴处开启——表善趣与解脱道

为了表示善趣与解脱道,而观想它的上端在头顶梵净穴处开启,就像打开的天窗一样。

梵净穴的位置:在两个耳朵向上的两条线与前额中间向上的一条线,三条线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头顶的中间。

F、下端在脐下四指处封闭——表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

为了表示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观想它的下端在脐下四指正对的部位,丝毫不漏、完全封闭。

(3)相关疑问等

A、中脉的特征观想不清楚怎么办

如果不清楚中脉的四种特征,就从大体上观想一个金刚瑜伽母,然后在她体内观想一根端直的中脉,湛蓝色,这样就可以了。

B、如此观想没危险还有功德

a、没危险

其他有些圆满次第,如果你气脉修不好,可能会出一些问题,但修颇瓦不会有这些过失。

b、有功德

如果经常想着中脉的上方是开着的,下方是封闭的,那你的心识就不会往下堕。而心识往下堕的话,在临终者来讲,一般是要堕入三恶趣的。

在有些教言中说,人死的时候,可以从身体的边缘来观察他的去处:如果从头上开始凉,说明他是下堕的;如果热气在上方长时间不消失,那么就有解脱的表示。

3、在中脉心间位置将心识观作“舍(ཧྲཱིཿ)”字

(1)如何观想

A、观想脉节

观想中脉的里面,正对心间的位置上有一个好似竹节隔断般的脉节。

B、观想明点

在脉节的上面有一个淡绿色的风团明点时刻不停地波动起伏。

C、观想“舍(ཧྲཱིཿ)”字

在风团明点的上面有代表自己心识本体、具有涅槃点“ཿ”和小阿“འ”的红色舍(ཧྲཱིཿ)字,犹如风卷旗幡般阵阵抖动,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

(2)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A、关于红色的“舍(ཧྲཱིཿ)”字

最好观藏文的,因为藏文的“   ཧྲཱིཿ”有自心的种子这样的含义。

B、平时就要训练

平时修炼的时候,就应该观想在中脉心间的脉节上面有一个动摇的淡绿色风团明点,明点上面有一个不停抖动的红色“舍(ཧྲཱིཿ   )”字,它就是我们的心识。到了后面,念“吼”的时候,要观想通过淡绿色明点的跳动,把心识推上去,经过梵净穴,投入阿弥陀佛的心间。

4、在头顶观想形象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上师

(1)观想西方三圣

  1. 形象
  2. 主尊:阿弥陀佛
  • 位置

接着观想:在自己头顶一肘左右上方的虚空中,有一个由八大孔雀严饰的宝座,上面有各种莲花、日、月的三层坐垫,垫上端坐着本体为三世诸佛总体之自性,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为世尊怙主无量光佛。

  • 形象

无量光佛,身红色,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鲜艳的红宝石山一般,一面二臂,双手以等印托着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钵盂,具足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身着三法衣,以头上顶髻、双足轮宝等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为庄严,放射出无量光芒。

  1. 主尊右侧:观世音菩萨

在阿弥陀佛的右边,是诸佛大悲自相的圣者观音菩萨,身色洁白,一面四臂,第一双手合掌在胸前,右下手持着水晶念珠,左下手执着白莲花柄端,花瓣在耳边绽放,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1. 主尊左侧:大势至菩萨

无量光佛的左边是诸佛力量的主尊密主金刚手,他的身色湛蓝,双手以交叉姿势执持铃杵,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1. 表法

无量光佛双足金刚跏趺坐表示不住有寂之边,二位菩萨双足站式表示利众不厌其烦。

  1. 相关疑问及注意事项
  2. 修任何法时本尊的本体都是根本上师

修任何本尊的法门时,本尊的本体都应观作自己的根本上师。

即便有多位上师,但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一味一体的,观想其中一位,其他的上师也不会生气。

  1. 修哪个仪轨就按照哪个仪轨的要求观想

在《极乐愿文》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形象与此处不同,但修不同的仪轨时,就按这个修法所描述的本尊形象来修。

  1. 在不同修法中为何同一个本尊的形象却不同

不同并非矛盾,就是为了接引不同所化而展现不同的形象。

因众生意乐不同而显现不同姿势:有的对坐着的阿弥陀佛有信心,那佛就显现坐着;有的对站着的佛生欢喜,那佛就站着,以此与他结善缘、接引他。

(2)观想传承上师

深道往生法的诸位传承上师宛如清净虚空密集云朵般安住在三位主尊的周围,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二、往生仪轨

(一)仪轨

1、藏文

2、汉文

(二)释义

1、“唉玛吙”

呼唤词,非常稀有的意思。

2、“自现任运清净无边刹,圆满庄严西方极乐土。”

先将自己居住的地方,观想为自现的、任运清净的无边刹土,这一清净刹土就是圆满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观想是有必要的,也符合密法里观清净心的修法——在生圆次第的见修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无阻无碍。

3、“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一面二臂红亮持刀盖(托巴),双足舞式三目视虚空。”

将自己的身体观为金刚瑜伽母。

4、“体内中央之中脉,粗细犹如竹箭许,具有空净光之管,上端开于梵净穴,下端关闭于脐下。”

观想位于自己体内中央的中脉,它是一种空而清净的光脉,不是由一般的血肉等物质组成的。

5、“心间阻断之节上,淡绿风团明点中,明观自心红舍字。”

如果活着的时候能经常观想,比如将自己的心识观成“舍”字、“吽”字、“德”字等,当你离开这个身体时,就很容易,也很吉祥。

6、“头顶一肘之上方,明观佛陀无量光,具足相好圆满身。”

颂词比较略,没有讲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有能力的也应该观想。

7、“顶礼供养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怙主无量光佛。”

这里只用了佛陀十种名号的一部分。

(三)念几遍的问题

明观的这段偈颂,平时自己修或最终运用时,也是念一遍就可以。然后,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三遍、七遍都可以。



本课难点

一、 在承认真理的同时,还应该知道窍诀的重要性

(一)传承上师十分重视窍诀

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不懂窍诀,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如果懂了窍诀,对治烦恼易如反掌。”

(二)窍诀起到船桨的作用

要渡过大海,光有船还不行,还需要船桨。

暇满人身如同大船,上师窍诀如同船桨。此时应该依靠上师的窍诀船桨和自己的暇满大船渡过轮回苦海,否则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人了。

(三)上师窍诀的重要性

1、各教派修行都需要窍诀

(1)藏传佛教经常讲上师窍诀极其重要

(2)汉传、南传佛教的修行也需要上师窍诀

2、没有窍诀就失去了修行的方向

佛法浩如烟海,《大藏经》和前辈大德们的著作多之又多,我们既没有时间一一翻阅,也没有能力提炼其中的修行重点,如何修行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自学佛法的人,大多是稀里糊涂、毫无头绪、非常迷茫。

3、窍诀是开启佛陀妙法的殊胜钥匙

真正的善知识会以窍诀的方式宣讲闻思修的要点,这种窍诀是开启佛陀妙法的殊胜钥匙。

4、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

藏地非常出名的三位学者“库鄂仲”(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杰瓦穷乃即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是上师的窍诀重要,还是精通经论教典更重要?”

阿底峡尊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三位尊者继续问:“为什么上师的窍诀那么重要?”

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我们就不知道经论教典如何实修。”

(四)结合自身思维窍诀的作用

有些人可以自学佛教经论,但真正要实修就无从下手了。

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可能不会非常重视《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入菩萨行论》等论典。

如果没有重视这些,尽管一辈子闻思学习,也不会了解万法的真相,即使是简单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即生当中也没有机会生起。

(五)总结

我们虽然投生于轮回的旷野里,但是有幸遇到了具足正法的上师,而且他给我们传授了珍贵的佛法窍诀,遣除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黑暗,使我们的智慧本面得以开启。

二、重视佛法,精进修持

(一)总说佛学需要精进

无垢光尊者讲到:获得人身的同时,还需要具足上师的窍诀;有了这两个因缘,还需要精进;若不精进,世间再也没有更愚痴的人了。

(二)精进的重要性

1、世出世间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非常重要,因为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离不开精进。

2、引用教证说明

《佛说菩萨本行经》说:作为在家人要精进,否则世间的基本生活都难以成办;作为出家人也要精进,否则出世间的解脱也难以实现。

(三)具体应该怎么做

1、断除大量的无用信息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干扰就是信息爆炸,以此会导致散乱懈怠。大量无意义的信息吸引着人们不断的生起各种分别念。

因此,除了查询必要的信息以外,应该尽量断除这些无用的信息。

2、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虽然平时必要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但是也不能过于浪费生命。我们现在拥有暇满的人身,也得到了传承上师的教言和窍诀,精进就要靠自己了。

3、消除散乱,令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我们每天都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比如听传承、看法本、参加共修、念咒、观修等等。平时参加一些慈善活动,还应当尽己所能去弘扬佛法真理。

应该尽量消除散乱,令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三、正确了解死亡

(一)为什么要了解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普通人对死亡充满了绝望、神秘、痛苦与哀伤,一想到死亡就会感到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带来的问题。

若能正确的认识死亡,就可以消除恐惧,有备而战,修行人也可以顺利往生清净刹土。

(二)错误的生死观有什么过患

1、害怕死亡

在死亡面前彻底绝望,却不做任何准备。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重大课题,绝不能差之毫厘。

2、另一个极端,认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

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的人生观,是非常简单、表面、幼稚、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根本没有深入地去解读生命,就胡乱草率地下定义,而且会导致毫无忌惮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其结果,必将深受其害。

3、总结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避免走这两个极端。

如果能准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的整个过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一个极好的提升机会。

(三)修行人对待死亡的三种态度

1、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欢死亡

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

对修行人而言,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即身成佛,修行的境界也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2、中等的修行人不会拒绝、害怕死亡

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3、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

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四)了解死亡的本质

1、了解死亡的途径

(1)佛教对死亡描述的最清晰

“死亡学”,是由美国的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Park)在1912年提出的,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在物质领域,西方科学有着令人兴奋的诸多成就。

但生命的领域,却是西方科学几乎没有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所以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

藏传佛教死亡学的典籍——《西藏度亡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讲述死亡的佛经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圆寂前一年,也即八十岁时宣讲的《时轮金刚》,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

(2)对死亡的通俗理解

  • 佛教的观点

人死以后,意识仍然存在,并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上,身体只是精神的客栈。

  • 世间人的研究成果

不仅佛教这么认为,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的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Sherrington)和约翰·埃克尔斯(JohnEccles)也持这种观点。

(3)了解死亡的必备书籍——《西藏度亡经》

这本书是最好的介绍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方法的书;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

其中有一部分面对死亡的方法,没有灌顶的人也可以参看、修学。其他部分灌顶以后才能学习。

2、死亡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

(1)周期的定义

周期,指死后投生,生而复死的轮回过程。

(2)第一种周期——形成生命个体到恢复出厂设置

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然后从如来藏光明中,形成生命的个体。关于这些详细过程,密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造作、变化。我们从如来藏中产生,然后经历轮回,最后成佛。这就是最长的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是一个完整的轮回,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游历六道世界,最后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3)第二种周期——生死往复

这是仅仅一生,属于中等长度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了,立即会开始下一个周期。

(4)第三种周期——一天24小时

每天夜晚人在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灵魂、生命、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但因为没有知觉,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没有思维,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也算是一种死亡。

(五)   死亡的奥秘

1、表面的死亡

  • 脑死亡——心跳、脉搏、血液循环停止,瞳孔扩散,就是死亡的标准。
  • 四禅境界,呼吸也会停止,但人却是活着的。

(1)此时人的意识还没有离开身体。

(2)除了接受过密法特殊训练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会进入一种昏迷的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任何其他感受,就像深度睡眠时的感觉一样。

2、死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人的感官和意识都是逐渐停止工作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过程。

(1)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

过了昏迷期,也即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

这时候,亡灵从昏迷当中醒来,看见自己的尸体、周围的家人、亲戚朋友。

中阴身能知道这些人的心理状态,但绝大多数亡灵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以为自己还活着。他们看到亲戚朋友、父母家人哭泣时,会去安慰他们,但对方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中阴身会开始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听不见呢?”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2)49天后

绝大多数中阴身停留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开始投生六道。

(六)死亡的意义

1、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所以,正如前面所讲,对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并非死亡,而是一定会成小佛,说不定还可以成大佛。

2、为什么密宗非常重视梦的修法

在进入深度睡眠以后,意识已经完全停止,利用这个机会修行,很容易现见本性。

3、死亡是恢复出厂设置的机会

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佛性如来藏的大好时机。

在死亡的时候,“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心性休息广释》



本课窍诀

一句大实话:“归结修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死亡。”

一、无常说了千万次,可是可能都在口头上

1、无常分粗无常和细无常两种

(1)粗无常是容易发现

大自然中春夏秋冬的交替;生命从婴儿、少年、老年直至死亡的进程;你的家庭或周围所呈现的你可以感觉到的变化……这些都是粗无常。

(2)细无常较难了解

一个法,当它生起的那一刹那就会灭,这就是细无常。换句话说,生即是灭,生等于灭。换一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每一刹那尽皆趋于无常。

2、无常也有内无常和外无常

(1)外无常可分为两个部分

器世间无常及情世间无常。

(2)内无常可分为三个部

刹那无常;连续无常;暂时无常。

  1. 刹那无常

即每一刹那均处于毁灭状态的无常。

  1. 连续无常

即使拥有生命,却比离弦之箭与狂泻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飞驰。

  1. 暂时无常

可分为四个部分:寿命穷尽无常、业穷尽无常、福报穷尽无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无常。

二、时时做将死想、已死想的方法

1、噶当派的格西们

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每晚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时时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按照藏地的传统,人死后才把碗倒扣起来,活人是不能随便扣碗的。有些小孩若把碗扣下了,父母会使劲打他,认为这很不吉祥。所以,噶当派的有些行为,以世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一种不可理喻,然而在我们眼里,这却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2、吴信叟

宋代有一个大官员叫吴信叟,可能由于做官,家庭环境很好,他也害怕自己厌离心很难出得来,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他做了一口棺材,每天晚上就在棺材里面睡觉,等到早上三点钟的时候,就让童子来敲这个棺材——敲醒他:“吴信叟,三界无安不能停,西方极乐当往生。”他一听敲这个棺材,马上起来坐在棺材里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3、印光大师

(1)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2)阁下既知气愤为害,何不当发气愤之时,作我已死想。死则任人所为,绝不相争矣。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

4、我们当代的人

(1)某个普通的修行人

我看过一个修行人的遗嘱,他在遗嘱中说:我一生学佛,受益良多,倘若你们真的为我好,希望按照我的意愿处理后事,帮助我完成以下心愿……

(2)某老领导

《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一篇介绍李瑞环退休生活的文章,透露早在六十岁时,他就已经写下遗嘱!他甚至郑重地把这封遗嘱转交给了当时的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他在遗嘱信中说,他身后的事,委托天津办理。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有人就这样问他:“您才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李瑞环回答:“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三、睡棺材、挂死字、写遗嘱…..你想试试哪一个?

参考资料:《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开启修心门扉》《前行广释》《净土圣贤的传记》《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增广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离幸福很近》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