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正文、结文都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到了最后的颂词部分,类似于后跋一样,只不过通过比较多的颂词来进行宣说,赞叹了《前行》的功德,也讲到了造论典的过程,还有最后的回向。
《前行》真正讲到了如何修行佛法的殊胜关要,如果我们认真地按照《前行》的内容去观修,一定可以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修行人,让心相续逐渐现前实相。
今天看颂词所讲的内容:
如是三传窍诀甘露河,传承上师口津精华液,
九乘次第修行精义要,无有错谬悉皆摄于此。
《前行》里面包含了殊胜的窍诀,还有传承上师们的很多精华的教义,九乘次第修行的精华都没有错误的包含在《前行引导文》里面。
“如是三传窍诀甘露河”,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是属于三大传承,三大传承的窍诀甘露就像河流一样。我们知道河流的水量很多,还有源源不断的意思,河流在大地上不断地流淌,经过了很长时间,穿越很多地域,最后趋入于大海。三大传承的窍诀甘露也是像河流一样,从最早的原始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到金刚持,从金刚持到五方佛,然后次第传给嘎绕多吉等等,在人间次第地传承下来,逐渐把殊胜的教义传到我们相续当中。三大传承的甘露河,《大圆满前行》也是秉承了这样殊胜的要点。
“传承上师口津精华液”,口津精华液就是所有教言的精华,在《前行》当中也有大圆满传承祖师们的所有教言精华,引用了很多上师们的殊胜教言,能够调伏我们的烦恼、能够认证我们心性实相等等方面的很多教义,在《前行》里面都已经归摄了。
“九乘次第修行精义要”,宁玛派针对不同的根基安立了九乘次第,或者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讲,从完全没有修行佛法的状态,通过共同的小乘和菩萨乘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到能够接受共同密乘的高度,然后通过修持共同密乘,比如《大圆满前行》里面的金刚萨埵的生圆次第修法等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修炼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接受内三乘的教法,成为大圆满的法器。
九乘次第的修行精华要义包括出离心、菩提心、共同密乘,还有上师瑜伽的修法要点等等,精华要义都已经归摄了,所以说是没有错谬的方式全部归摄在《前行引导文》当中,这也是《前行》的一个特点。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前行》:
尽弃戏论言词之糟粕,调合极深实修要诀味,
烹调亲证口诀之精华,此善说如丰美之食物。
《大圆满前行》的善说就好像丰美的食物一样。
“尽弃戏论言词之糟粕”,《大圆满前行》这部法没有使用很多戏论的言词。虽然观待意义来讲文字都叫做戏论,但是必须使用文字时也要分,比如说,堆砌很多的词藻,或者用很多华丽的词句、很难懂的诗学来造论典,和用比较平和的、白话的语言来造论典,这二者之间也有差别。
一般来讲,修法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易懂,除了有些经论有特殊必要,故意不要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甚深的见修,有些时候以比较隐藏的方式宣讲,你必须要依止一位相当于精通文字密码的师父,给你讲解词句的意思,他给你讲了你才懂得,如果你直接去看文字,是不能了解里面的含义的,特殊的时候有这样的必要。在《大乘经庄严论》里面讲秘密意趣时也提到过,佛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这里面没有使用很多戏论的言词,这些戏论言词只是追求华丽的词句,所以说尽弃戏论言词之糟粕。
“调合极深实修要诀味”,第一,用了通俗易懂的言词,所有殊胜的论典、修法共通的一个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的文字,没有用言词糟粕;第二,虽然文字易懂,如果没有内容那也等于零,除了文字非常易懂,这里也有很多极深实修要诀味,它的意义特别深,调合了极深实修要诀的味道。“烹调亲证口诀之精华”,第三,这里面还有上师们亲证法界的所有口诀精华。
所以,这个善说聚集了最精华的东西:一是没有糟粕;二是有很好的味道;三是有很好的精华的亲证口诀。这里面都有了。
这里是比喻丰美的饮食,喻义怎么对照呢?
第一个戏论言词糟粕抛弃了,相当于选食材的时候把不用的东西去掉,比如我们做菜的时候,渣滓还有腐败的菜叶要去掉,,有的菜看起来可以太老了,做菜可能不适合,就要把太老的菜切掉扔了,发黄的菜叶还有很多腐烂的部分不能要。首先要把不能用的东西去掉,用好的食材。
第二个是调味品,第二句“调和极深实修要诀味”,“味”字就是讲调味品。你要把菜做得很好,也必须要有比较好的调味品,虽然有些地方说菜要原汁原味的,吃出来是菜的味道。但还是需要调料的,只不过烹调过程,或有些地方使用调味品重一点,有些地方可能淡一点,但还是要有调味品,否则的话也没办法称之为美食。
第三个就是烹调本身、烹调的方式也很重要。最好的食材、调味品给你了,这些都是最好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烹调,,也没学过,就放在一起搅和一下,那就没办法变成丰美的食物。怎么样把这些整合起来?烹调出来?这也是需要技艺的,很好的厨师他自己很懂这方面的调配,是有经验的。
如果是丰美的美食,一定是:第一个,用好的食材;第二个,好的调味品也是需要的;第三个,需要烹调的技艺。这三个因缘齐全之后才可以做出一盘很好的菜。
《前行》也是一样的,方方面面都是最好的:第一、它的言词没有用不好的言词;第二、它实修的要诀也是很齐全的;第三、传承上师们怎么样修法的要诀,这里面也有了。我们怎么样去用?让法在自己相续当中生起觉受的很多很多方法,在《前行》里面也是讲得很清楚,这些全都是有的。这些条件具备的缘故,“此善说”——《前行》就好像丰美的食物一样。
下面讲《前行》就好像灵巧的农夫一样:
三毒劣性粗犷荒野上,除过窍诀金刚犁开垦,
善巧灌溉真实妙法水,此善说如灵巧之农夫。
善说《前行》就像农夫一样。一般来讲,一个优秀的农夫他可能是很勤奋的。天天都睡到十一、二点才起来,天没黑就睡觉了,或者下午看哪个地方有牌局去打两局,或者把茶杯拿着喝两壶茶,然后有十几二十分钟去田里边去看一下,这样的话肯定种不出好庄稼来。
农夫第一个可能是要勤奋的,第二个他要懂技术。你很勤奋,乱弄一气也不行,今天把这个地方挖了,明天把那个挖了,像这样也种不出好庄稼来。农夫一方面是勤奋,一方面也要有头脑,懂怎么种田,这样才能够种出来好庄稼来。《前行》其实也是一个灵巧的农夫。
“善巧劣性粗犷荒野”,这是谁呢?就是众生的心田,众生的心就好像旷野一样,充满了三毒。首先这是一片大的荒野,里面有很多杂草、瓦砾,还有荆棘等等很多很多东西,是不适合于种田的荒野。
众生原来的状态,比如我们没有开始修行之前,没有通过《前行》来调心之前,每个众生的心都是三毒充满,贪嗔痴特别明显,贪欲心、嗔恚还有愚痴心从来都没有对治过,不单单没有对治过而且无始以来,包括这一世,其实都是在增上自己的贪嗔痴,鼓励生起贪嗔痴等等。只不过说不能够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能违背道德,但是现在很多人说,只要不犯法就行,道德规范都是次要的,还有的说,我犯法只要不被抓住就行,或者说只要不是杀头的罪就可以了。
众生的三毒的确是很可怕的,如果不修学是根本控制不了的。我们知道,修习佛法的人努力调伏三毒,有的时候都不一定压得住,何况说从来不去调伏的人,怎么不可能是三毒疯长的状况呢?不修学的话三毒劣性粗犷荒野,这就是我们的原始状态,长满了荒草,很多荆棘,还有很多毒蛇,田里面就是这些东西,看不到可以食用的粮食、看不到果实,是完全不可用的状态。
《前行》就像金刚犁一样,首先必须要用金刚犁去开垦,把坚硬的荒野开垦出来。“除过窍诀”,要把荒野变成良田首先要除过,石头要弄走,荆棘树必须要斩,而且要连根拔掉,还有荒草该烧的烧……,这些都必须要去做。如此粗犷的荒野上面通过金刚犁开垦之后就有了一点田的样子。同样,《前行》有一大功能,我们学了就知道,里面有很多让我们认知和改正自己过失的教言。比如,我们通过修持四加行,对于轮回就不是那么执著,该放弃的就放弃了,为了追求解脱开始辨别、取舍业因果,逐渐断除我们相续当中的过失。
“善巧灌溉真实妙法水”,然后开始灌溉水,就是整治田地吧。“真实妙法水”就是很多符合于世俗谛、胜义谛的真实妙法。就像水一样不断地灌溉田野,以前非常干涸的田野,现在开垦了之后,还要灌溉这些真实妙法水。
农夫整治田地,他很勤劳地,利用自己的技艺按步就班的把一块荒野开垦成一个良田,该丢的丢掉、该管理的就管理、该浇水的浇水,这就是农夫。《前行》就有这个功能,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学习《前行》,缘《前行》听闻、思维、修行,我们凡夫人的相续刚开始是三毒非常非常严重,认真修学之后相续就慢慢开始调柔了,以前根本压不住的烦恼慢慢被调伏,以前没认识到的问题,也开始认识了,不断地集资净障,我们相续就会变得调柔。
这叫什么呢?讲《前行》时讲过,就是变成法器的过程。良田其实就是一个法器,它是什么法器呢?比如说田开垦好了之后,善巧农夫就观察:我这块田是属于什么样性质的田?因为也要观察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观察好之后他就开始下种,然后管理,后面庄稼生长起来了,长得很好,最后结果实。它的基础就是田可用了,有先见的农夫在种田之前先要养田,刚开始他还不会去种,而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养田,把田养得很肥,养肥之后就可以播种。
我们自己修行也是一样。《前行》或者说上师在调治我们相续的时候,也是首先把我们打造成一个法器或者说是一块良田。把法器打造好之后,再传非常殊胜的解脱法,直接解脱的空性也好、密法也好,但是在这之前肯定是把怎么样入道的法传给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法器。这些很重要。
不管怎么样,一个从来不学习佛法的人,或者说从来没修行过的人、相续充满烦恼的人,如果能够认真地学习《前行》,他一定可以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者。
大恩上师也经常提到,在色达色尔坝那边的意科喇嘛秋英让卓,他非常重视《前行》的修行。他本来是一个大圆满的导师,有种说法,布玛莫札一百年有一个化身,他是其中一个,的确功德非常超胜,法王如意宝也依止过他。他自己最主要的法肯定是大圆满正法,但是弟子要去求法,之前一定要先修好前行,名气再大的人来了,都是要先把前行修好,而且不是说五十万修完了就可以了,必须要修得非常好,达标才行,尤其是四加行要修得非常非常纯熟。因为他特别重视四前行的缘故,后面他的弟子在文革前后,整个有二三十年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这批弟子没有一个退失信心的,不管是在监狱里面,还是什么情况,都没有退失,没有团队了,他们自己在深山里面观修。因为他们的基础打得特别得牢,所以后面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们的修行都是非常稳定,原因就是他们的上师特别重视前行的观修。
所以,如果通过前行的观修,法器打造好了之后,不管怎么样是不会变化的。修行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成不成就再说,首先你不能退失。不能动不动一个因缘,法本一扔,不学啦!这可能是不行的,这样没办法调伏自己相续。有的时候顺缘来了:不学啦!我发财了,以前是我没钱,所以我要学法,现在终于有钱了,不学了,去全世界旅游。这样顺缘来了不学了。违缘来了,法本一扔,也不学了,然后又遇到什么情况,又找什么理由不学了。如果对修行没有产生真实的认知,可能让你不学的理由太多了。
但是作为真实修行者,无论如何,都要缘佛法不断地学修,必须是这样的态度。你对待修行是这个态度,反过来修行对你的态度也是很好的,肯定会给你成就;但如果你对修行、对法本身无所谓,反过来,法对你来讲肯定也是无所谓,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成就。《前行》本身是非常殊胜的,可以帮助我们去掉过失,让我们成为法器的殊胜妙法,即便以前从来没有学习过佛法,没有修过心的人,《前行》也可以帮助你成为真实的修行者,并不是个打引号的修行者。要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因为《前行》毕竟和解脱道有关。
我们从以前学习世间知识的方式、方法和认知等等,然后一下子来学习《前行》,从世间道跳到出世间道,有的时候不一定马上能够相应,有可能学习很长时间都还是比较迷茫的,为什么要学,还不太明白,学暇满难得干什么?学无常干什么?有的时候想不通它的原理,但是我们需要多看,上师在讲解的时候,和我们修行的哪个地方有关系,认认真真去闻思修行,或者和道友探讨,逐渐会明白修行方面很多很多的内容,让我们很粗犷的心得以调伏。
大恩上师讲记里面也是说,他最早是遇到《前行》的法要,学完之后,一直受到这部法的加持。其实,我自己对《前行》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
一九九一年我去学院学法,记得去了之后第一堂课是在最早的一个大经堂的二楼上面,好像那时候大经堂还没有完全修好(不是现在的大经堂),二楼上一堆刨花,我们就围绕刨花等上师,我想上师坐哪里呢?上师来了在刨花上面一坐,然后就开始讲法了。第一堂课听的是《佛子行》,讲到六度的布施度,那几堂课我听得好像还明白一点。讲完之后上师就接着讲《入中论》,那就完全不懂了,《入中论》讲了很长时间。
还有,法王如意宝天天讲密法,第二天大恩上师会口译,在第二天上课时,会把法王如意宝前一天讲的法口译,那时候完全听不懂,听了很长时间,一直听不懂。后来法王如意宝讲《杰珍大圆满》,先是灌顶,然后传了一个月大圆满窍诀,也完全听不懂,不知道是讲什么意思。法王如意宝传完大圆满之后,龙多活佛传扎龙,之后修了一个月的扎龙,作为完全没有根基的人,也是什么也修不了,在最冷的时候,大概是现在这个季节吧,三九、四九的时候,不能穿太厚,穿很薄的一个裙子,在大经堂里面修扎龙,不会有任何感觉。不是说法不好,上师老人家功德特别大,但是什么基础都没有,前行也没修过,空性这些都不懂,反正就是姿势动作会一点,除了鼓气挡寒之外,其实什么都没修成。
一九九二年春天,上师老人家讲了《前行》,但不是这个法本,是依照郭元兴居士翻译的法本讲的。那个时候觉得很相应,慢慢就知道修行了,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开始,上师讲自己也是比较认真地听,知道了一点学习佛法的入门之道,那个时候真正开始学。所以说,我对《前行》的感情真的是很深的,因为自己真正学习佛法是从《前行》开始的。
虽然前面《入中论》也学了,《杰珍大圆满》也是学了。当时我要去学院,有道友跟我说《杰珍大圆满》是百年难遇,这句话把我打动了,之后就去了,百年难遇,那一定要去,否则,一百年之后才能学第二次,那不行!我去了之后也听不懂。后来龙多活佛老人家传扎龙,据说修好了能飞,反正是学了,也是没学懂。后面《前行》很相应,能够调伏我们相续,可以找到感觉,从头到尾学的还是很认真的。在学之前大恩上师说,这个法很深,也许会有障碍,结果讲课那天早上,我做饭时二根手指就切了,不过没切断,伤了两根手指。有些时候会有些违缘障碍,但是的确收获特别大。后面上师老人家要求每年都要看一遍《前行》,因为原来那个译本特别难懂,所以一直请求上师重新翻译一下,上师很慈悲,后来就翻译了,现在我们能够学到这部《前行》。总之,对《前行》的确是感情很深。
那年最早在菩提学会辅导,我自己选的是《前行》,因为一方面对《前行》很熟悉,每年都要看一遍很熟,还有感情很深,但是另外一个道友他要讲《前行》,就让给他讲了,然后我自己辅导的是《入行论》。后来有机缘,要再辅导一次《前行》,我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因为对《前行》的感情特别特别深,现在也快要结束了。虽然相续没有达到华智仁波切法本里面要求的调伏到那个高度,但是还是有调伏的,现在的贪嗔痴和以前比较起来,好像要弱一些。以前是三毒劣性粗犷荒野,但是《前行》就是除过金刚犁,我的心的确已经被开垦过了,然后被善巧灌溉了真实妙法水,我的心里面也灌溉了一些妙法水,所以说《前行》就像农夫一样,上师老人家也是这样的。
很多道友其实也是在学习《前行》的过程当中,有些道友可能感触特别深,有些可能不是那么深,但是正在努力中,正在朝调伏相续的目标前进,肯定是可以调伏的,所以应该认真地学习《前行引导文》。学完一遍是不够的,大恩上师讲,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么殊胜的智者,智慧特别深的大智者,也是大成就者,每天不管再累,都要看几页、十几页《前行》,所以我们学过一遍肯定是不够的。的确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收获,而且很多时候,教义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不反复看就领会不到,经常看、学修,我们相续就能够被调伏。
下面讲《前行》就像丰年的庄稼一样:
出离心之肥沃良田中,巧妙播下菩提心种子,
以积净法生长功德果,此善说如丰年之庄稼。
“出离心之肥沃良田中”,和前面也有一定的关联,前面说以前我们的心就像旷野一样,后来通过农夫一样的《前行》,把我们相续根治好了,我们的出离心就像肥沃的良田一样,因为所有的功德,都应该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有的,所以每个修行者都应该有出离心,修行人的法相就应该是出离心。
在《开启修心门扉》等等教言当中,也讲了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我们作为人,如果只是想到找点吃的穿的,或者怎么样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就和旁生一样,没什么差别,旁生其实也是这样,找东西吃,找地方住,或者怎么样去交配,然后养育后代,如果我们人除了这些之外,没有别的,那就和旁生差不多,没什么差别了。因此,不管怎么样,作为人来讲,应该做和旁生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求解脱道,我们可以知道因果的取舍,十善业道和十不善业道,应该知道辨别和取舍。
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不共的法相是什么呢?真正的修行人不共的法相,就应该有求解脱的心,这是根本的,一个佛弟子或者说所谓的修行者,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就没有修行人的法相。你的法相是什么?是脖子上或者手腕上的念珠吗?肯定不是的。现在很多是叫文玩,不管念不念佛,手上盘一串很亮很亮的念珠,但是他从来不念,只是拿在手上搓来搓去,搓得特别亮,比我们的念珠还亮。对我们来讲,念珠应该拿来念佛念咒,这是有功德的。所以念珠肯定不是法相。皈依证是法相吗?肯定也不是。那么是师父吗?师父是你师父,和你没啥关系,也不是。佛台吗?佛台也不一定。那么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你的出离心,你说你是佛弟子,要不然你有皈依三宝的心,要不然你有出离心,尤其是要求解脱道的人,一定是要有出离心,这才是不共的法相。
否则的话,那肯定不是。你说,我在学习啊!那也许你是一个佛法爱好者,你对佛法有兴趣,但是不能叫修行人,必须要分清楚,修行人一定有修行人的标志或者法相,如果你没这个法相,你只是一个佛法爱好者而已。现在很多爱好佛法的人,但并不修学,他可能对佛法有天然的好感,但只是有好感是解脱不了的,你爱好佛法,也解脱不了,真正来讲你必须要有出离心,有想解脱的心,这是比较标准的法相。首先要有出离心,因为只有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根,才能够引导你出离,才能获得解脱,出离心就像肥沃的良田,有了肥沃的良田,那么就有了基础了。
“巧妙播下菩提心种子”,这么好的良田必须要善用,怎么样才能善用良田?播下菩提心的种子是最善用良田的,如果这么好的良田,你只是播小乘道的自我解脱的种子,那就是浪费,尤其是对我们来讲,你明明可以播更好的良种,为什么要播一个不那么好的种子呢?所以说巧妙播下菩提心种子。首先通过四加行,要生起出离心,后面菩提心为根本,修持大圆满五种不共的内加行,巧妙播下菩提心种子。
“以积净法生长功德果”,积净法就是积资净障法,积资法当然就是以曼札为主为例,净就是以金刚萨埵为例。为什么要叫为主为例?因为不单单只是供曼札这一品才有积累资粮,在很多品当中都讲到了不同的积累资粮的方式,但是供曼札是比较殊胜的,是专门讲的;金刚萨埵忏罪也是专门讲的,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忏罪的方法,清净罪业的方法。以积净法生长功德果,可以通过积资净障的法,来生长功德果,把菩提心种子种下去之后,就开始管理,该管理的就管理。比如说该除草的就除草,或者说田地里面有害虫(当然我们纯粹是讲比喻,你不要想,修行人不应该除害虫什么的,这是另外一回事),对你的庄稼有影响,那么你该除虫就要除虫,这一部分教言类似于金刚萨埵忏罪的教言;然后该浇肥的浇肥,这方面是积聚顺缘,类似于供曼札方面的教言。在菩提心的种子上面积资净障,菩提心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逐渐逐渐就会抽枝长叶,然后开花结果,所以说此善说如丰年之庄稼。最后,《大圆满前行》就像丰年的庄稼让我们受用。
《前行》的次第,“出离心之肥沃良田中”,即前面的共同外加行,是把我们的相续培养成肥沃的良田,是以出离心为主的修法引导;然后“巧妙播下菩提心种子,以积净法生长功德果”,这两句是内加行为主,菩提心的修法涵盖了皈依,“积资净障”也是包含了曼札和金刚萨埵修法,还有间接涵摄了上师瑜伽修法。所以说《前行》犹如丰年的庄稼一样。
下面是比喻说《前行》的善说犹如慈爱之乳母。
揭穿自罪且将其根除,以善巧语百般宣功德,
恒时精勤唯行饶益事,此善说如慈爱之乳母。
以前有很多乳母,现在可能有些地方也有。乳母除了给小孩子哺乳之外,还要看管小孩,不要让他落于危险的地方,让他做该做的事情,教他取舍辨别等等,就是保护他的安全,让他获得安乐,然后不要让他遇到麻烦,这就是乳母的日常工作。
“揭穿自罪且将其根除”,《前行》也是一样,如果要修解脱道,《前行》就无情地揭穿我们的罪行、罪业,揭穿之后将其根除。其实乳母也是这样的,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有的时候不能做的事,他也会去做,很危险,所以乳母就会及时地制止。刚刚修习佛法的人也像小孩一样,很多都不懂,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习气在做,小孩子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时候危险接近了,他也不知道,就必须要有大人去管理。现在我们初学佛法的人,也许年龄已经四五十岁,或者五六十岁了,世间的年龄很老了,但是修行的年龄还很小,可能还只是幼儿阶段的水平,所以哪些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都还不知道,虽然上师也讲,这个不要做,或者那个该做,但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习气在做事情。这时候就要《前行》揭穿自罪,让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有什么样的过患,直接就把很多过患告诉我们了。所以说揭穿自罪且将其根除。
但是它不是以揭穿罪恶为目的,揭穿罪恶是为了根除罪恶。不像有些人揭穿别人罪恶,就是单纯地去伤害别人,看他出丑,或者怎么怎么样,是为了伤害别人为目的的。《前行》也是在揭穿罪恶,但目的是让我们改正,让我们过得更好的缘故,所以揭穿自罪且将其根除。
“以善巧语百般宣功德”,通过善巧的语言百般宣讲功德,很多该做的,或者说做了之后的利益等等,这里面也说很多。如果我们认真修学的话,可以获得三解脱的果,尤其是获得大圆满或者说佛果等等,像这样通过很多很多善巧的语言宣讲功德。
我们知道了过患,知道了功德之后,就可以做一个辨别,把我们的心和行为,通过这些善巧方便归束到正确的轨道上面,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觉得那边挺好,就过去了,又觉得那边也不错,又过去了,到处乱跑。但是《前行》的法规就可以把我们的心和行为合理地归束到一个正确的轨道,让我们按照这个轨道去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有规矩,没有规矩可能是不行的,等到你的相续成熟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规矩都是假定的,那个时候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心性去做,但是这心性就完全符合于实相,不会再犯好多错误。但现在就提早去放空的话,可能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驾驭不了。所以说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要这种约束,慈师也是有一本书《理性的约束》,戒律就是理性的约束,其实是很必要性的。
“恒时精勤唯行饶益事”,乳母恒时精勤只是做饶益孩子的事情,那《前行》也是对我们经常做饶益的事情,从头到尾都是在饶益我们,就把《前行》的法比喻成乳母一样,从开篇第一个字,到结束最后一个字,自始至终所有内容都是唯行饶益,让我们的心成为法器,内心生起功德,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安住在觉悟之道当中。所以说此善说如慈爱之乳母。
非仅词佳意义亦深奥,无等上师口气尚未消,
此善说如心中如意宝,诸获得者定入真实道。
善说就像心中的如意宝一样,特别珍贵。
“非仅词佳意义亦深奥”,《前行》词句很佳,虽然没有用很多修饰,但是也是用了特别容易懂的语言,用词是非常好的;言词简明易懂,意义也是特别深奥的,也不是故弄玄虚的那种深奥,它完全可以起到作用,可以调伏相续。不是说词句很浅显,意义也很苍白,那对我们来讲就没有用。它的词句很浅显,但是它的意义很管用,只要你用了之后,你的心就可以被调伏,这是特别殊胜的一种特点。
“无等上师口气尚未消”,什么意思呢?加持还很近的意思,暖气还没有消散,有些窍诀里面说,空行的暖气还没有消散,就是说加持还很近,没有离开很远,因为时间长的话,热气就消散了,没有热气了,热气、暖气还没有消散,就说明加持力还很近。一个是词很好意义很深奥,还有一个是无等上师的加持还没有消散,或者说还可以从这里面感受到上师讲法的口吻。
“此善说如心中如意宝”,善说就像我们的如意宝一样,而且如意宝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前行》,就好像你把一颗如意宝放在心里面一样,随时可以用,随时可以消除我们的贫穷、疾病、黑暗,因为如意宝的功能就是这样的。
如意宝虽然不能赐予出世间的利益,但是在世间当中它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如意宝有如欲的赐予财富,遣除贫穷的功德。我们心中如果有《大圆满前行》法义的如意宝,可以遣除我们的贫穷。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以前正法的功德财富非常少,但我们认真学修《前行》的话,相续当中会慢慢生起很多资粮,我们的心会变得很富裕。
第二个,如意宝可以遣除疾病。有如意宝的地方,向如意宝一祈祷,很多人的疾病自然就消除了,如意宝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可以遣除疾病。如果我们心中有《大圆满前行》的法义,我们也不会有很多疾病,什么疾病呢?像贪嗔痴,对轮回很严重的贪执,包括现在的很多的抑郁症等等,如果《大圆满前行》的法要入于心,这种疾病就不会有,它肯定会让我们的心很健康。
第三个,如意宝自放光明。在晚上,如意宝自放很明亮的光,可以遣除黑暗。如果我们心中有《前行》,的法义入于我们的心,就会获得智慧,无明、愚痴、黑暗就可以通过智慧而遣除。
心中有《前行》的正法如意宝,这些功德都可以获得。
“诸获得者定入真实道”,获得这个法义的人,就可以入真实道。那么怎么让法义入心呢?就是认真地闻思修行,不断地缘这个法闻思修,这样《大圆满前行》的法义就会入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会变成《前行》法义的那种状态,这样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相应于正法的,就不会做超出法义之外的事情。
而法义是什么呢?第一、是殊胜道,是我们能做不能做的很多标准。它在我们的心中,不是在法本上,随时可以用来取舍。第二、法义是对治之道。如果我们的心变成对治了,就不会再有很大的烦恼,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变成了对治之道。第三、法义也是实相之道。我们的心变成实相或者已经现前实相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安住实相,任何时间不可能不和实相相应。所以,一定会入真实道。
专行利他修持圣教典,并非依于声律诗韵词,
而以俗语方言示正道,此乃一切菩萨之特点。
这里面讲到了菩萨传法的特点,是什么呢?“专行利他修持圣教典”。
第一个是“专行利他”。菩萨刚刚入菩萨培训班的时候,所学的课程就是利他,班主任递过来一本书就是利他,这是我们要学的。的的确确,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刚开始训练的就是利他,怎么样利他。这里面有很多课程,讲自利的过患,讲自利是伤害我们的渊源。我们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无奈、恐怖,不如意,不自由,漂流轮回的所有根源,就来自于我执,所以我们必须对治这个我执。然后修持利他心,介绍很多利他的功德,所有暂时的、究竟的利益都是来自于利他。举出一个大例子:释迦摩尼佛最早开始利他,现在成佛了,你看释迦摩尼佛他老人家相貌如此的庄严,他的传记是如此如此的辉煌等等。一看释迦摩尼佛的功德的确那么圆满,他是从什么修来的呢?告诉我们说,是修利他得来的,你看你这么惨,是什么原因呢?是一直熏习自利心的缘故。通过很多很多的对比,就告诉我们一定要修利他。如果进入了菩萨道,利他的修法一定是最主要的修法。大恩上师一直是在培养他所有的弟子,还有其他众生的利他心,包括在大学演讲都是在培养大家的利他心。这个利他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专行利他”。
第二个是“修持圣教典”,菩萨为了利他修持殊胜的教典。
“并非依于声律诗韵词”,他在著论、讲法的时候,没有依靠很多声律诗韵词。虽然通达,菩萨的智慧很深,因为菩萨修持很长时间之后,他本具的智慧在修持利他的过程当中逐渐得以开发,智慧一旦开发之后,要写诗,写那些好听押韵的诗词特别容易,但是一般来讲,他不会这样做。
“而以俗语方言示正道”,他要开示正道的时候,要用大家非常容易明白的俗语方言。佛陀讲法的时候,也是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进行讲法。我们说,“这个好像不好懂啊!把佛经拿来看,一打开的时候,好像感觉佛陀他老人家用的是文言文来给我们讲法。”不是用文言文在讲法,佛陀当时用的是最好懂的语言来讲的,但是翻译的时候,因为是古人翻译的,古人也是用当时最白的语言翻译佛经,经过很长时间演变之后,到我们现在就变得非常难懂。其实,当时翻译经书的这些大德们也没有说是用文言文翻译。因为当时也有白话文和文言文,真正古代的文言文,是没办法看得懂的,他们也是用很容易理解的语言翻译的。因为佛经要流通,如果把它翻译得太难懂了,是没有人能明白的,所以一般来讲都是比较简单,用比较容易懂的词句来翻译。但是就像前面我们讲的,古代和现代不一样,中间经过很多很多的变革,我们现在看的时候就变成纯文言文了。不管怎么说,菩萨是使用了比较好懂的语言来开显正道。
“此乃一切菩萨之特点”,因为要利他,要让众生以最快的方式来明白修持的方法,所以绝对要摒弃故弄玄虚。有些人说:“我就觉得《中观》里面好像故弄玄虚,很难懂!”这个不是故弄玄虚,是已经用了最好懂的语言了。当时我在学《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是宗喀巴大师造的《入中论》注释,当时我看那个讲记,发的感慨就是:如果把它写成白话文就好了!然后我师父告诉我说:如果你不懂意义的话,《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有一疏、二疏、三疏,让你就看第三疏,你也看不懂。的确,后来我想,就是这样的。其实,主要是意义不懂,而不是其他的。如果你意义不懂的话,用白话来讲,你还是没办法明白的;如果你意义懂了,再去看的时候,也就没有觉得那么难懂了。这么难懂的因明、中观,这个是不是故弄玄虚?不是故弄玄虚,是最直接地宣讲的,本来是什么样子就给你讲什么样子的,而且有很多比喻让你明白,如果是故弄玄虚肯定不会用那些好懂的比喻。
其实意义不是那么难懂,就是很抽象,是我们没有习惯那种了知实相的最简单的方法而已。如果习惯了,我们就知道,其实空性是最简单的。很多大德都说空性是最简单的,因为它什么都不是,一点点复杂都没有,这不是最简单是什么?但是我们就是不知道。其实我们早就已经习惯复杂了,告诉你简单的,你说不懂,多解释一下,就开始复杂了,所以就用很多复杂的推理来让你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当你复杂完之后,你就懂了,其实这个是很简单的。在了知简单之前,复杂的推理是需要的,不是说故意的,是我们的思想太复杂了,为了对治我们复杂的思想,用了一些推理而已,仅此而已,其实实相本身一点都不复杂。不是我已经了解了,是大德们这样讲的。
这是“此乃一切菩萨之特点”。
论典词句虽繁极广泛,却难趋入愚者心室中,
深义见修虽用高调语,行浊慧浅之人难修持。
这里面讲到了,如果没有采用菩萨们的特点,有些过患。不管是什么样的论典,虽然词句讲了很多很多,讲的很广泛,但是难以“趋入愚者心室中”,对于那些智慧不是那么深广的愚者来讲,有广大词句的论典难以入到愚者的心识当中。
“深义见修虽用高调语”,有些论典内容特别地广,特别地深。“深义见修”,甚深意义的见解和修行,“虽用高调语”,虽然使用了很多高调的语言,比如说一切不执著,一切不存在,一切都不用管,因果不存在,有很多很多高调的语言。但是“行浊慧浅之人难修持”,“行浊”,即行为不清净,行为不清净、智慧很浅的人很难修持。如果众生的根基没有究竟的话,对于很广大的论典,意义很难入到他们的心中去,很甚深的见修的论典,行浊慧浅的人难以修得动。
是故此论易懂摄要义,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
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
“是故此论”,《大圆满前行》这个论典,“易懂摄要义”,它是特别容易懂的一部论典。一般来讲,现在学习《前行》的道友们,基本上没有说特别难懂的,《入行论》学到第九品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难懂,但是没有听说《大圆满前行》,学到哪一品就突然很难了。基本上来讲,《前行》的词句是比较好懂的。“此论易懂摄要义”。
“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好像浅慧的人心中获得了黄金和宝贝一样。对浅慧者来讲,他的智慧很浅,很难得到甚深法义的调伏,但是学了前行之后,好像浅慧者也得到了黄金、珍宝一样发财了,是这个意思。
“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劣慧者本来对甚深的法义是很难以通达的,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学了《前行》,就好像他心中突然亮起了明灯一样。就像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一样,感觉《前行》能听懂了,就好像有明灯了。通过上师老人家不断地讲解,自己慢慢明白了一些学佛的道理,以前根本不懂真正学佛应该是什么样子。学了《前行》之后,就知道先学共同前行,暇满难得等等,再依止上师,然后再修皈依、发心等等,这样慢慢地心中这个明灯就开始亮起来了,刚开始是一点点的火苗,不断地学习,灯就越来越明亮,一定是会这样的。
“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妙义自现”,很多很多善妙的意义可以自然而然地显现,《前行》犹如“无嗔阿阇梨”,就像无嗔的阿阇梨一样。“阿阇梨”就是上师的意思,它告诉你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告诉你很多很多实相的道理,这就是阿阇梨。
如果阿阇梨是一个人,你反复去问他,“这个是什么意思啊?”刚开始的时候他可能很慈悲地给你广讲;然后你又去问“这个是什么意思啊?”,他还是给你广讲;然后你再去问的时候,他就开始略了;后面再问,他就会说“自己看书去!”就不想再回答了。有时候,他可能不是“无嗔阿阇梨”,也许师父很忙,或者其他原因。显现上他是一个有情众生,他可能会有些情绪,有时不一定是有问必答的,或者不一定每一次都让你欢喜。但是这个《前行》法本不会这样的,你怎么去问它都可以,只要你有疑问,翻开这个法本去看,它不会说:“怎么又来翻我了?刚刚翻过又来了!”它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情绪,所以叫“无嗔阿阇梨”,随便翻,翻烂了,它都不会有什么想法。
我们不明白的时候,就翻翻《前行》,有时虽然熟悉,但有的细节记不清楚了,就马上把《前行》翻开对照一下,就很确定,《前行》里面是这样讲的。不管是自己修行也好,还是给别人回答也好,反正《前行》里面是这样讲的,就很有把握。所以,《前行》就是“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
耽执推敲词藻之智者,诸论未知教授之大师,
饮此殊胜窍诀营养后,实修要诀精力定充沛。
没有真实得到大圆满窍诀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智者,还有一种是所谓的大师。
智者“耽执推敲词藻”,有些智者的确有智慧,但是他特别喜欢推敲词句,这个词这样排,那样排,这个字放在这好吗?还是换成另外一个字好听一点?很多智者智慧用在推敲词藻上面了,特别喜欢在词句上面推敲、辩论。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时间花在这上面,那就没有时间用于调伏心的窍诀上面。
还有一些“诸论未知教授之大师”,还有一些大修行者,所谓的禅修大师,虽然在修行,他在词句方面可能不去推敲,他可能每天在禅修禅定。但是这个大师是“诸论未知教授”,什么叫“诸论未知教授”呢?他们觉得经论的词句都是理论,没有什么用,和实修没有关系,比较轻视文字、理论。
宗喀巴大师的《广论》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一切的经论现为教授”,很著名的一个观点。什么叫“经论现为教授”呢?是说一切的经教,经典和论典都现为修心的教授,这个“教授”就是窍诀的意思,所有的经典、论典的词句都可以显现为调心的窍诀。你自己必须要懂,如果你不懂的话,认为这个就是理论,你懂了之后就是窍诀。因为你懂了之后,看这个也是调心的窍诀,那个也是调心的窍诀,我们要认真地去看。有的法上面冠以“窍诀”两个字的,有的冠以“实修窍诀”,但是所有的经论都是现为教授,宗喀巴大师讲得特别地清楚。
这里华智仁波切也说了,“诸论未知教授之大师”,其实所有的佛经全都是调心的窍诀。佛陀成佛之后,证悟了万法实相,讲了这么多的经,这么多经书没办法调伏我们的相续,不是实修的窍诀,这个想想看都是很可笑的事情。释迦摩尼佛的智慧是遍知一切的,佛陀宣讲了他自己证悟的实相,宣讲了证悟实相的方法,怎么可能不是窍诀?绝不可能不是窍诀!大菩萨们悲心切切,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趋入实相,然后造了论典,居然不是窍诀,没办法调伏相续,这个想起来也是很可笑的事情。
但可能是我们不知道经论现为教授,不知道这个调心之窍诀。觉得在所学习的经论之外,应该还有一个实修的窍诀,学的这个是不能修的。就好像这个食物是闻闻的,闻完了之后,你要吃其它的食物,从来没有闻过的,那个才是吃的,怎么可能呢?这个食物你闻了之后,好吃你就吃了,闻完之后,你放在那,其他地方再去找吃的,那个才是我吃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有些大师,“诸论未知教授”,他没有把经论现为教授。
对于这些大师来讲,“饮此殊胜窍诀营养后”,就是学习了《大圆满前行》之后,饮用了这个“殊胜窍诀营养”,《大圆满前行》其实就是殊胜的窍诀。
“实修要诀精力定充沛”,耽著词藻的大师学完《前行》之后,他就懂得了实修的方法;“诸论未知教授”的大师学完《前行》之后,他也知道一切经论现为教授了。因为这里面引用了很多佛陀的教言,还有很多佛经里面调心的方法,讲了很多,他知道一切经论都可以现为教授,所以,他实修要诀的精力就会变得很充沛。
观空如暗投石大修者,装模作样修善之行人,
自不量力冒充成就者,若见此道则如钉刺心。
有些人不是真实的修行人,看到《前行》之后,他会很难过。因为《前行》揭露了很多人的虚伪之像。
第一种是“观空如暗投石大修者”,有些人标榜自己是大修行人,大修行人在修什么呢?他说我修一切无所有、一切万法空性、什么都不执著。“观空如暗投石”,就好像在黑暗当中,扔块石头,都不知道石头扔哪去了,处于什么状态,完全不知道。就在这个状态当中观空,你观了什么?在一点都不了解实修窍诀的情况之下,你观一切万法空性,你到底观了什么呢?就好像暗中投石一样,都不知道投到哪去了,所观的空不起任何作用,不会对你心的调伏起到任何作用。这个叫所谓的大修行者,就是盲目观空的人。
第二种是“装模作样修善之行人”,这些人不懂得修善的窍诀,比如说,《前行》里面讲,修善要以三殊胜摄持。首先前行发心殊胜,在修善之前,调伏好自己的发心,一定要发菩提心,把自己的心调整成最佳的菩提心的状态。然后正行无缘殊胜,做正行的时候无缘,无缘有两种,一种是很专注,不散他处;一种是安住空性,“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种无缘。然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把你所做的善根回向大菩提,回向成佛利益众生。这样的善法就是真正的善法。有些人说修善法不懂三殊胜,从来没有用三殊胜摄持过,装模作样在修善法,发心没有好好地发心,做的时候也是行为上在做,心里面并没有对善法生起信心,后面也不回向,这样就是“装模作样”来修善行的。
第三种是“自不量力冒充成就者”,有些人看到成就者前呼后拥的,觉得有很大的排场,自己就喜欢;或者见到成就者,钱一下子就堆成小山,各式各样的东西都能有,就觉得当一个成就者很不错,于是就开始自不量力地冒充成就者。也有这样的。
“若见此道则如钉刺心”,看到《前行》里面所讲的内容之后,就好像铁钉刺心一样,会让他们特别难受。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揭穿假修行人的词句,是很明显的,看到之后就觉得是在讲自己,所以,像钉刺心一样,让他们很不舒服。当然有福报的人看到之后,可能就醒悟了,开始改正;如果是那种没有福报的人,看到之后,就不看了,把耳朵遮起来,也不听,眼跟脸遮起来,鼻子也不闻,别人要学,他说“千万别学!”为什么不要学?学完了之后就可以观察你了,就可以知道你是个冒牌货。
弟子要学《前行》,他不让弟子学,自己也不学。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听到弟子在学《前行》,应该很高兴。首先他不怕观察,知道弟子学完《前行》之后,对上师的信心会越来越真实,会从一个迷信者变成有真实信心的人,上师很欢喜。如果是一个假上师,可能就不敢让弟子学《前行》,学完他就懂观察了,听说《前行》里面有观察假成就者的方法,学完之后,如果观察我怎么办?以前是不懂,现在懂了,观察了会很危险的。弟子在学《入行论》,在学《前行》他就害怕了,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但是如果是一个真善知识,他肯定会很高兴的:菩提心是很好的,弟子应该有菩提心,自己没时间,或者教不了,如果通过其他的因缘,在其他地方好好地学,通过很正统的渠道学菩提心当然非常好。学《入行论》会很欢喜,学《前行》也会很高兴,因为弟子学完这个法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有些真正的上师,他并不会在意,通过什么渠道让弟子变成好修行者,只要能够让弟子变成好修行者,他都是支持的,有这样的情况。
吾虽多闻繁冗词藻论,善巧绘画诗韵彩虹图,
然非大恩上师之言教,故此未杂自造之词类。
华智仁波切说:我以前也学过、闻过很多繁冗的词藻论。在藏地有很多讲诗学的论典。华智仁波切是一个大智者,他的的确确像是一个舍世者,身上不会带什么财富,有的时候带一个茶壶,一本《入行论》,还有一个《真实名经》,没有其他的东西,是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修行者,到何处都是修行。但是他的确是一个大智者,他对显密佛法都很通达,而且对于诗歌也是特别通达。他说我“虽多闻”,学过很多复杂的,很长的词藻论。
“善巧绘画诗韵彩虹图”,他自己很懂,非常善巧“绘画诗韵彩虹图”,这个是个比喻,看起来他好像很会绘画,但他要讲的意思是,他特别懂诗韵,怎么用诗歌、诗韵去造论典,就好像用“诗韵”去造“彩虹图”,是这个意思,看起来是绘画,其实不是,他很善巧描绘诗韵彩虹图。
“然非大恩上师之言教”,但是如果我使用很多诗歌来写这个论典,就不是大恩上师如来芽尊者的教言。
“故此未杂自造之词类”,所以这里面没有夹杂自己创造的词句。
无等上师真佛出于世,雪域世间增上善妙矣,
圆寂之时逝去尚未久,健在金刚道友可作证。
“无等上师真佛出于世”,我的无等上师,是真正和佛陀出现于世间一模一样,就是说如来芽尊者是真正的佛出现在世间一样。
“雪域世间增上善妙矣”,我的上师出世之后,整个雪域世间都增上了善妙,他有这种信心。但是有时像我们这些凡夫人,用世间的眼光来看,就觉得这个有点夸张吧?怎么对“雪域世间增上善妙”了?我们就想,据说他老人家的足迹好像只是从这儿到那儿,然后学完之后回到石渠那一带,好像连我们这儿都没来过吧?怎么就是对整个“雪域世间增上善妙”了呢?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是一个大成就者,大成就者的加持力,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业,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很多事业都普遍地在做加持。圆寂之后他的教言,世界各地都在学习,都在弘扬;他在世间的时候通过他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对整个雪域世间增上了善妙。通过他的慈悲心和修证,的确做了很多很多,加持修行人的心等等,增上了很多很多的善妙,我们根本无法知道。
我们现在的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认识不认识的很多大德,都在给所有的修行人做加持。每天我们修行打坐、念经,有很多的大德都在给我们做加持,我们也领受了他们很多的加持,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这些真正的大德,他们不会想:我的加持力只分给我弟子,前面有一个不是我的弟子,加持就绕开他,让我的弟子得到,肯定不会是这样的。他会普遍地加持所有的修行人,会尽量地给所有的众生带来很多很多的吉祥。
“圆寂之时逝去尚未久”,刚刚圆寂不久。
“健在金刚道友可作证”,现在还在的金刚道友可以作证明。华智仁波切在造《前行》的时候,他上师圆寂的时间还不是太久,现在还健在的“金刚道友可作证”,作什么证呢?作证我没有在《前行》里面加上我造的词句。前面颂词里面讲了,“故此未杂自造之词类”,就是这一句话,健在的“金刚道友可作证”,因为他们都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过法,知道上师讲法的风格,哪些是上师的原话,他们都可以作证。就是说问心无愧,不管怎么样,肯定没有加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是故结集真实圣教言,于此精进之因依师恩,
我以敬信善意造此论,道友天众理应作随喜。
“是故结集真实圣教言”,所以在这个地方集结了上师真实的圣者教言。
“于此精进之因依师恩”,“于此”,就是集结圣者教言这个事情,“于此精进之因”是依于对上师报恩的心,因为他的根本上师是如来芽尊者。但传记里面讲,他的根本上师一个是如来芽尊者,还有一个是钦则益西多吉,他们两位都是恩德很大的上师,当然其他的上师也有很多。
“我以敬信善意造此论,道友天众理应作随喜”,我通过纯净的信心和善意,“善意”就是很清净的发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或者为了报师恩,这是个清净的发心,也是个贤善的作意,而造了《前行》这部论典。道友应该作随喜,天众应该作随喜,“天众”就是护法,白法的天神是应该作随喜的。因为论典造完之后,对人间有利益,对天众也有利益。还有护法神也应该随喜,因为护法神是干嘛的呢?是护法的,他护持正法,现在造这个论典就是更好地把上师的教言保护下来,所以,对于保护正法的护法神来讲,应该随喜,应该很高兴。
未来出世有缘诸善士,若见此文理当心生起,
亲遇师佛恭敬诚信心,自觉所言要诀无错谬。
“未来出世有缘诸善士”,当时的道友们应该随喜,又对后面未来要出世的“有缘诸善士”,就像我们,未来出世的有缘诸善士,当然我们算是有缘者,我们能够碰到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是属于有缘的善士。“若见此文理当心生起”,有缘诸善士看到《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时候,心里面理当生起“亲遇师佛”一样的信心,就好像遇到了如来芽尊者一样地,生起恭敬心和诚信心。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如来芽尊者,但是看到此文就如同见到如来芽尊者一样,因为这个是他的口授教言。比如你见一个圣者,见到了圣者之后,他除了这些教言之外也没有别的,他能够利益你的可能就是给你传一些法,传法是最能够利益有情的方式。
我们没见过释迦牟尼佛,但是看到了佛经,就像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一样;没见到法王如意宝,但是看到法王如意宝的著作、教言,就像见到了法王如意宝一样;没见过全知无垢光尊者,但看到了《龙钦七宝藏》《四心滴》,就像见到了无垢光尊者是一样的;没见过全知麦彭仁波切,但学习过《定解宝灯论》《智慧品释》,就像见到了麦彭仁波切是一样的,等等。
“自觉所言要诀无错谬”,华智仁波切说,我自己觉得“所言要诀无错谬”,所讲的这些要诀是没有错误的。
如是从中所得诸善根,回向曾为慈母众有情,
皆为殊胜上师摄受后,依教奉行究竟证圣果。
这是回向。
“如是从中所得善根”,就是从造论中所得的一切善根。
“回向曾为慈母众有情”,回向给曾经作为我慈母的一切众生。
“皆为殊胜上师摄受后”,一切的慈母有情都被殊胜的上师摄受之后,“依教奉行究竟证圣果”。
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那么现在我把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首先被最殊胜的具有法相的上师摄持,摄持之后要依教奉行,被上师摄受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的这个“教”是真正的教法、教言。初期依止的时候,应该以教法为主,因为教法是佛陀的圣言,菩萨们的圣言,比较可靠一点,刚开始的时候要比较可靠一点。然后如果对上师的信心越来越清净,真正有质量的信心生起来之后,这个依教奉行就不单单是圣教言,所有的语言都要“依教奉行”。
当然,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讲,是具有一点危险性的,对于信心特别特别稳固的人就无所谓,比如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对玛尔巴所有的语言,不管是佛法的,还是不是佛法的,全部都依教奉行。还有那若巴也是一样,他对帝洛巴尊者所有的语言都是依教奉行。但是在这个之前,一般的人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所有的教言都依教奉行是有危险的,因为他的相续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程度,他还不懂得辨别这个上师到底是骗子还是真实的?搞不清楚。所以这个时候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所有的语言,不分是不是佛法,不分善恶,全都依教奉行的话,对于初学者来讲,的确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初学者的依教奉行,这个“教”可以是圣教,我只是依靠圣教而行,如果是违背圣教的我可以不听,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说这个有两种,不管怎么样,被上师摄受之后要依教奉行,然后究竟证圣果。
愿见无等上师圆满佛,其言甘露所育之诸众,
一同现前无上正等觉,踏上引导众生事业程。
愿见到被无等上师圆满的佛陀(就是如来芽尊者),他的言教甘露所孕育的一切众生,“一同现前无上正等觉,踏上引导众生事业程”。首先是被上师摄受的,被上师的甘露孕育的众生,他们一同成佛,然后一同踏上引导众生事业的旅程,愿我见到上师的一切弟子一起成佛。
上师老人家的讲记里面说,我们也可以有类似的借鉴:所有被法王如意宝的教言甘露所引导的弟子众生,或者大恩上师教言引导的弟众,一同现前无上正等觉,踏上引导众生的事业程。我们发愿,愿见到我的上师们的所有弟子一起成佛,我愿见到这个盛况,也愿见到他们一起度化众生。
愿凡享用善说甘露汁,教言欢歌吸引善缘士,
大恩上师所有诸法子,彼等悉皆长久而住世。
“愿凡享用善说甘露汁”,愿凡是享用过上师善说甘露汁的、被上师教言欢歌所吸引的善缘弟子,大恩上师的所有诸法子,所有的心子,还有其他的普通弟子,“彼等悉皆长久而住世”,不管是心子,还是普遍的弟子,愿他们都长久住世。
愿我自此生生世世中,成为师尊随学之奴仆,
一切谨遵师言依教行,令其欢喜恒时得摄受。
华智仁波切发愿,我们也要这样发愿,“愿我自此生生世世中”,愿我从现在乃至于生生世世当中,都成为“师尊随学之奴仆”。
“一切谨遵师言依教行”,所有的一切,都谨遵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
“令其欢喜恒时得摄受”,令上师欢喜恒时得以摄受。
前行里面讲三欢喜,三种欢喜当中最好的欢喜是依教奉行,依法而行,这个是最欢喜的。因为依法而行是离解脱最近的,直接调伏烦恼、调伏自心的就是依法而实行,所以这个当然是上师最欢喜的。
上师出世做什么呢?就是为了引导弟子修法,主要是引导弟子修行解脱道。那么所有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比如说上师可能是个精通医术的人,他出世的话也会用他的医术去利益众生;也可能是个精通风水的人,他可能也会帮你看个风水什么的;也可能上师精通打卦,也会帮你打个卦什么的;也许他很精通取名子,给你取五、六个名字都不重样的。但是他最主要的事业,尤其是对真正的法器弟子讲法。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众生,其他的相当于是上师的副业,这个是他的主要事情,就是给你讲解脱道,让你修解脱,进入解脱道,因为只有通过解脱道才可以解脱。打个卦是解脱不了的,取五、六个名字也是不行的,然后风水改一改你就成佛了?这个也不行。
真正来讲,只有修法,给你讲出离心你去修,讲了菩提心你去修,讲空性你去修,讲生圆次第你去修,这个时候可以调伏你的心。所以我们这样一观察,上师真正的最主要的事业就是讲法,就是讲解脱道,讲和解脱有关的。有时是直接讲空性,有时讲分支的,比如如何持戒,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气等这些,就是说有时讲道的分支,有些是讲道的本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就知道上师主要的事业。既然上师主要的事业是这个,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上师的法,成为能够接受上师法的法器,能够真实欢喜地去依教奉行,或者说有能力去闻思上师所传的法,应该以此为荣,想到这一点应该是很高兴的。不是想,我又可以找上师打卦了,随随便便就可以怎么样,就好像这个是一个很不共的特点,这个没什么高兴的,也不是不共的特点。而是想到:我有机会在上师那儿听法,我总是有机会听最殊胜的法,我总是有欢喜心对上师所讲的法去思维,总是很高兴去修上师所传的法,这个应该高兴。这一点就表明你是一个法器,表明你和其他的几类弟子,你是真实的能够被正法调伏的,其他的还不行,其他的只能用打卦来调伏。打卦调伏只是一个间接性的调伏,不是直接调伏,打完卦之后也许会让你学法,或者下一世让你学法,都有可能。但现在你可以直接学法,真正是最好的一点,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你。佛陀的事业当中最殊胜的事业就是讲法的事业,这个在《缘起赞》里面讲过的,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愿我度尽轮回众生前,舍弃自身受用一切善,
甘为一切可怜老母仆,彼等受持圆满佛妙法。
“愿我度尽轮回众生前”,愿我在把所有的轮回众生度尽之前,“舍弃自身受用一切善”,舍弃自身的一切受用、一切善根,所有的受用也好,所有的善根也好,我全部不耽著为自己的,全部都是为了利益有情。“甘为一切可怜老母仆”,心甘情愿的成为一切可怜老母的仆人,为了一切可怜的老母,我要让她们获得暂时的利益、究竟的解脱,然后我要舍弃所有的善根。“彼等受持圆满佛妙法”,让一切可怜的老母亲等等,受持圆满的佛妙法。
愿我暂时心中亦升起,传承上师加持璀璨日,
依止寂静之处度此生,究竟获得无等上师果。
愿我暂时在心中生起传承上师加持的璀璨日光,暂时心中得到上师的加持,传承上师、根本上师的加持。然后“依止寂静之处度此生”,就是说在寂静之处可以缘正法,专心专意地思维可以调伏自他的正法,在寂静处度完此生。
“究竟获得无等上师果”,究竟获得无以伦比的上师果位。华智仁波切的发愿很殊胜,这个发愿文的加持力特别大,我们要发愿,要回向,完全可以按照这里面的颂词,自己喜欢的颂词来做发愿,做回向,这是非常好的。
此龙钦宁提共不共内外前行引导文是依照我的无等殊胜上师之口传而撰写的,
这些龙钦宁提共和不共的《前行引导文》是依靠如来芽尊者的口传而撰写的。
至尊上师的亲传弟子精进持戒的卓玛泽让将自己所记得的内容整理成笔记交与我,并诚挚地劝请说:“以此为基础,无论如何请您撰著一部完全遵照至尊上师教言的引导文。”
这就是最初的劝请。最初劝请的人是卓玛泽让,他在听如来芽尊者讲前行时,当然不是这一部,而是指龙钦心髓的前行。他通过自己的记忆,记住了一些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整理成笔记交给了华智仁波切,并且很诚挚的劝请华智仁波切,以此为蓝本,无论如何都要撰著一部完全尊重上师的教言的引导文。
尤其是继承至尊殊胜上师密法传承的法王子大活佛普贤胜乘金刚(根藏持秋多吉)亲自为我提供纸张等并再三劝请,
第二个劝请的人是继承了殊胜上师密法的传承者,作为如来芽尊者密法传承的继承者,法王子大活佛就是胜乘金刚。他亲自提供了纸张。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以前的藏区纸张和墨都是很难找的,属于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提供纸张的话,有些大德就会造论;如果没有纸张,因缘就不齐全。
上师说现在纸、笔和墨到处都是,特别多,当时这些的的确确是特别难得。这不仅是顺缘,而且是很重要的顺缘。有些时候提供多少纸,他就写多少页的讲记,纸张用完了,就不写了。有时候也是观待缘起,比如拿了八十页的纸,他就写了八十页的中等注释,不是太略,也不是太广。如果提供的纸很多,就会写一个很广的注释。
后来继承众生怙主尊师窍诀传承的意长子圆满教法的主尊活佛利他无量(洋彭塔意)仁波切也说:“如果上师的口传教言写成文字,则有忆念上师,并起恭敬诚信的必要,因此无论如何请您一定著写。”
后来继承众生怙主尊师窍诀传承的意长子,也就是心子。圆满教法的主尊活佛利他无量,洋彭塔意在当时的功德特别殊胜。传记里面讲了,智悲光尊者在圆寂之后出现了五个化身,即身、语、意、功德、事业,这是五个比较著名的化身。身体的化身就是第一世的蒋扬钦哲旺波。语的化身是华智仁波切。意化身就是钦则益西多吉,他一个很疯狂的瑜伽士,证悟特别圆满。现在也有他的密传。钦则益西多吉显现上不太谦虚,如果别人说,你是什么人,或者说你是谁的化身?他就回答,我是晋美林巴的化身。他说起自己的功德毫不掩饰。还有功德的化身,就是第四世佐钦仁波切孟居·南卡多吉。事业化身就是这里面讲的洋彭塔意。他的五个化身的功德很明显,在佛法弘扬方面做了很大的事业。蒋扬钦哲旺波既是麦彭仁波切的根本上师,也是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创始者,他的事业非常广大,华智仁波切的事业也是不言而喻,还有钦则益西多吉、第四世佐钦仁波切和洋彭塔意。
当时钦则益西多吉这句话是给谁说的呢?就是对洋彭塔意说的。他说,你是谁的化身?我是晋美林巴的化身。其实洋彭塔意也是晋美林巴的化身。当时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钦则益西多吉,洋彭塔意没有像他那样得到很多人的公认,其实也是晋美林巴的化身。
洋彭塔意说,如果把上师的口传教言写成文字,则有忆念上师,生起恭敬诚信的必要,因此无论如何请您一定著写。
如此赐予安慰,此外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必定犹如灯光与灯芯般和睦相处,或如双目般慈爱的诸多金刚道友也给予了“善哉”的安慰及智慧的鼓励,使我深受鼓舞。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大德劝请之外,还有从现在乃至于菩提果之间必定犹如灯光与灯芯般和睦相处。就是说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就像灯光和灯芯一样没有办法分离,根本分不开,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都是非常紧密的关系。
“或如双目般慈爱的诸多金刚道友也给予了‘善哉’的安慰及智慧的鼓励”,大家都在说,善哉善哉!挺好的。像这样给了很多智慧的鼓励。
“使我深受鼓舞”,缘起很吉祥。大德们造论的时候,如果有些人说没什么必要,你造这个干什么呢?像这样缘起就会坏掉,缘起坏了之后,这个论可能就造不成。这里方方面面的缘起都很善妙,从著名的大德到显现上没什么名气的金刚道友以上,都是给予了智慧的鼓励,和善哉的安慰,使作者深受鼓舞。
虽然百位成就之顶饰持明者无等菩提金刚曾亲赐我邬金无畏法自在(晋美秋吉旺波)的美名冠冕,
“虽然百位成就之顶饰”,这是一种说法。是什么样的修饰呢?本来成就者就是很多人的恭敬礼拜之处。百位成就者就是很多成就者共同的顶饰,就像他们头顶的装饰一样。为什么会变成头顶的装饰呢?因为是在头顶上做装饰,每天都要用。菩提金刚就是百位成就者之顶饰,每天他们都把这位大德观在头顶上祈祷,就好像头顶上的顶饰一样。第一个是特别恭敬的意思,第二个就是经常祈祷的对象。很多地方如果要赞叹某位大德的功德,都说他是百位成就者的顶饰,有这样的用法。
他的名字是无等菩提金刚,就是第一世多智钦活佛晋美钦列沃瑟,他是吉美林巴的大弟子。他和如来芽尊者一方面是师兄弟,一方面他也是如来芽尊者的上师。他的传记也是特别精彩。第一世多智钦活佛曾经赐予华智仁波切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邬金无畏法自在,即晋美秋吉旺波。这是华智仁波切的本名,这种美名冠冕是菩提金刚取的。
平时我们称华智仁波切多一点。“华智”是吉祥化身的意思。也是他的名字,但是这个用的比较多,他真正的名称是晋美秋吉旺波。
但事实上自己只是一个五毒烈火炽燃、叫做啊哦舍波、行为下劣的人。
华智仁波切一贯都很谦虚。我的上师赐予我这么大的名字。我姓邬金,就是莲花生大师的名字的一部分。无畏法自在,一个是无畏的,一个是正法自在,他觉得这个名字很大。虽然有此美名冠冕,但实际上自己只是一个相续当中五毒炽燃的人,名字叫做啊哦舍波。啊哦舍波的名字好像不太明显,有些道友帮忙查了一下,好像就是装饰破烂的乞丐,有可能是这个意思。“行为下劣的人”,有些地方说他的名字叫老狗。因为他的上师让他开悟的时候,骂他老狗,所以他就在造论的时候用老狗这个名字。华智仁波切说自己是行为很下劣的人。
这也是讲了造论人的名字,他比较好听的名字就是邬金无畏法自在。然后他自己用的名字叫做啊哦舍波。
此文撰写于邬金萨旦秋朗(禅定法洲)寂静处,
“邬金萨旦秋朗(禅定法洲)寂静处”,上师在讲记里面讲到,这是在现在康区那边佐钦寺附近的一座山上的森林里面。网上有很多图片。不少道友可能也朝拜过,这就是华智仁波切在造前行的山洞。在讲记里面有一个黑白的照片,有些地方也有彩色的照片。这是一个山洞,周围就是深林。佐钦寺过了以后,好像是熙日森佛学院。里面是一片森林,里面有以前全知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修法的地方。华智仁波切在这里造论,第一世多智钦活佛也在这个地方修过法。这个森林里面也是很多修行人居住的地方,很多传承上师也在里面修过法。
他造前行的地方,就是禅定法洲寂静处。
由完美无瑕的饰品庄严、雄伟壮观的大威德宫殿中。
这是一个山洞,山洞的名字叫做大威德宫殿。
此静处环境幽雅、景色怡人,各种各样的树、藤、条、段,顶端吸取和暖的阳光,根部吸收凉爽的甘露,枝繁叶茂、百花盛开、硕果累累,
这个地方的景致很好。我见过一些道友,去这个深林里面所拍的图片。我是没有亲自去过,我到佐钦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所有的门都关了,在门口磕了一个头就走了。其他道友去的时候,拍了很多森林、流水的图片,的确非常非常美。
好似悬垂的璎珞一般,从中间缝隙中可见碧蓝的晴天宛如倩女一般展露笑颜,从而犹如为甘露滋润一般令人舒心悦意。
这是一个特别让人悦意的地方。
愿所得一切善根,成为无边众生依此胜道于本来怙主基界中得解脱之因。
愿造此论所得的一切善根,“成为无边众生依此胜道”依靠这个调心实修引导文的胜道,“于本来怙主基界中”,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得到解脱之因。愿一切众生依靠这个法得到解脱之因。华智仁波切最后也是做了一个殊胜的回向。
在上师老人家的加持之下,我辅导完了《前行引导文》,自己也是了了一个心愿,非常高兴。
我们学完前行的法要之后,不是说所有的事情做完了,还是要不断地通过里面的法要调伏自心。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教言。对于这么珍贵的教言,如果我们去认真修行的话,可以调伏我们的心。甚至于很多时候说,如果前行法没有修好,去学习高深的法,就像在冰上修九层建筑一样,虽然可以修得很高,但是根基不牢固的缘故,冰一化建筑就会倒塌。如果把根基打好之后,上面的功德都会逐渐获得。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花时间学修共同四加行。尤其是要学习密法的话,依止上师那一部分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修,把要点记在心中,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认真地去做取舍和辨别。还有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供曼茶、上师瑜伽等等,对于这些修法都要认认真真地一遍遍去修。这样就会越修越相应。第一次修可能不相应,然后越修越相应,越相应,自相续烦恼就会分离得很快,功德也可以逐渐生起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修。
今天我们圆满地传完了《前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528、作者如何以几种比喻说明此论为善说?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1、《大圆满前行》如丰美的食物。
就像做饭时要先清洗掉糠秕等糟粕一样,本论在撰著时,完全舍弃了空洞乏味的戏论言词;就像饭菜要调味一样,本论调合了极为甚深的实修要诀——从人身难得到往生法的一切美味;就像一道菜里要有精华一样,本论烹调了传承上师们亲自证悟的口诀,并以此为精要。所以,《大圆满前行》这部善说,如同世间无可比拟的美味佳肴一般,谁去享用,都会滋益身心的。
2、《大圆满前行》如灵巧的农夫。
我们的心野蛮粗暴,充满贪嗔痴三毒,就像一块低劣的荒野从未被开垦过,而《大圆满前行》里有很多窍诀,这些窍诀就像锋利的金刚犁一样,用它来开垦你心灵的荒野,能迅速除去无量的过患;心被开垦了之后,再用《前行》里的真实妙法水善巧灌溉,便可以生长善法的庄稼了,所以,这部善说就如灵巧的农夫。
3、《大圆满前行》如丰年的庄稼。
当心的荒野被开垦、灌溉之后,以四种共同加行成就了出离心的良田,在这片肥沃的良田上,巧妙地播下大乘菩提心的种子。种子有了,那如何让它生长呢?通过供曼茶罗积累资粮,念修金刚萨埵净除罪障,菩提心种子便可以发芽,并渐渐生长出种种功德妙果。所以,这部善说就如丰年的庄稼,五谷丰登、非常圆满。
4、《大圆满前行》如慈爱的乳母。
乳母因为慈爱孩子,所以会严厉地断除孩子的恶行,告诉他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为他讲解做人的道理,让他学习,并且处处呵护他成长。同样,这部《前行》就像乳母一般,揭露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和过失,将其一一铲除;以善巧的语言,百般宣说种种善法的功德及佛理;同时对我们相续的成长唯一作饶益,所以,这部善说就如乳母一样。
5、《大圆满前行》如心中的如意宝。
《前行》的词句极佳。所谓词佳,不是说辞藻华丽,而是说语句流畅、言词恳切,谁都看得懂,智者也爱看,愚者也爱看。不仅词句美,更重要的是意义非常深奥,而且,在这部论典的字字句句中,他的无等上师如来芽尊者的窍诀口气尚未消失。所以,此善说不像外在的财富,或有利、或有弊,它是真正的内心的如意宝,任何人得到了它,听闻、学习、修行它,不离开这个法本,那此人必定直接或间接地入于真实的解脱正道。
529、通过学习《前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与大家分享。(自已发挥,可从12个引导文和修行的次第,也可以结合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广论来发挥)
530、这次学完《前行》之后,你能尽量每年看一遍吗?(有生之年每年尽量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