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五部大论 > 正文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四品 观五阴品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4/5/19 11:47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19课

1、以教证说明为什么宣说五蕴品?

答:顶礼上师三宝!

有部宗认为:五蕴是实有存在的,可以包括一切有为法,理由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一切有为法即是五蕴”,如果五蕴不存在,佛陀就不可能如是宣说,既然说了,就说明五蕴存在。不仅小乘行人,我们有些大乘修行者也会有这种执著。

在本品中,龙猛菩萨以其敏锐的智慧对此做了抉择,揭示了五蕴的真相—未经观察时,五蕴如梦幻泡影般的显现是存在的,但一经胜义观察,它们就会像破裂的水泡一般消失于法界当中。

2、以什么样的推理破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

答:顶礼上师三宝!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有部宗认为:色法分为因色和果色,都具有实有的本体。因色,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果色,即五根、五境和无表色,共有十一种。

中观宗驳斥说:如果因色和果色之间如你们所说是一种因果关系,那么两者必然互相观待,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如颂云:

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意思是说,如果离开了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那么五根、五境、无表色这十一种果色也不可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还是色声香味触五境,全部是四大聚合的体性,因此,离开四大的单独果色根本得不到。

反之,若离开了果色,则色因(因色)也不可能得到。也就是说,四大是五根和五境的因,与五根和五境没有任何关系的四大根本得不到。

由此可知,因色和果色互相观待,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比如,微尘是一种果色,里面包含了地水火风四种因色,离开了微尘,就不可能找到四大种因色,反之,离开了四大种因色,也不可能找到微尘。这个道理就像没有儿子,观待他的父亲就无法安立;没有父亲,观待他的儿子也无法安立一样。

既然因色果色观待才能成立,它们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自性,因此,因色果色根本不存在。

3、若承许无果之因或无因之果,会有什么样的过失?

答:顶礼上师三宝!

无因之果不合理,如颂云:

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如果离开了色因(因色)还有自性成立的果色,这些果色则成了无因的色法。但无因而有色法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如果当离开四大种因色时,果色还能产生,果色就成了无因而生。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分析说:假如果色不观待任何因色而能产生,两者之间就已经脱离了关系,这样所谓的因生果也不能成立,果色就成了无因而生,因此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因为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在这个世界上,无因之法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得不到。就像如果没有父亲,儿子就不可能得到一样。

无果之因不合理,如颂云: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反过来观察。若离开了果色而有因色,则因色就是无果之因,如果说无果之因存在,则完全不合理。

如果认为十一种果色不存在时,四大因色仍能独立存在,就等于承认了无果之因的存在,但这种观点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世界上无果之因根本找不到,就像父亲需要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如果没有儿子,观待他的父亲也不可能存在一样。

4、怎样得出有果无果之因色,以及有因无因之果色都不合理的结论?

答:顶礼上师三宝!

首先破有果无果之因,如颂云:

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首先分析“有”果色。“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如果已经有了五根、五境等果色,则不需要再用色因(因色)来成立。因为四大种因色是用来成立果色的,既然现在果色已经具足,因色的存在就没有任何必要,就像如果儿子已经有了,从生的角度讲,父亲还有什么用呢?不会再起任何作用,因为果已经具足的缘故。

“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如果还没有十一种果色,即果色的自性尚不存在,则也不能用四大种色因(因色)来成立。因为因不可能对一个不存在的法起任何作用而令其产生。正如《澄清宝珠论》中所说:即使千万因缘具足,也不可能让没有的果产生。所以,若果色尚不存在,因色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接着破有因无因之果,如颂云: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

如果四大种因色不存在,那么十一种果色就绝对不可能存在。“是事终不然”,“终”是绝对、的确的意思。反过来讲,“有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有了因而有色法也是绝对不合理的。在名言假立的缘起中,有因就生果。但在胜义观察时有因而有色也不对,可以从因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借用《智慧品》中的一个理论,因产生果,那这个果法是在因之前而有、因之后而有,还是和因同时有?通过三个时间段来分析。

5、举例说明了解空性和证悟空性的差别。

答:顶礼上师三宝!

有的人还会产生疑问:“既然胜义中五蕴皆空,火不存在、身体也不存在,那为什么手触碰火的时候,会感觉烫并由此产生痛苦呢?”

因为,大家现在对空性只是表面理解而已,并没有证悟,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意义并依之不断修习,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现证这种空性境界。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了解空性,只是存在于思维层面有了一定的认知;证悟空性,则会像米拉日巴等大成就者一样,一切任运自成。

6、诸智者为什么不应分别色法?

答:顶礼上师三宝!

因为色法不存在,故诸智者不应分别色法。

色法不存在的道理,从因色和果色是否互相观待、是否存在两个方面做了观察。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时就会明白:无论因色和果色是否观待,两者都不能成立;无论果色是否存在,因色都不能成立;无论因色是否存在,果色都不能成立。如此一来,因色和果色就根本无法安立。

因此有智慧的修行者,就不应该再分别任何色法了。

我们经常觉得这个东西形状好、那个东西颜色差、这个人相貌庄严、那个人外貌丑陋等等。在辨别的过程中,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厌恶的对境产生嗔心……事实上这根本不合理。当以胜义理观察时,一切万法皆如梦幻泡影一般,毫无真实可言。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20课

1、怎样以“观察因色果色是否相同”的推理破色蕴存在?

答:顶礼上师三宝!

“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若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果色,与四大种因色完全相同,则是不合理的。

推理:原因是因为现量不可得之故。颂词中没有讲不合理的原因,但现量可以看出,作为因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与其果—色法、声音等十一种果色的性相完全不同。地大坚硬、水大潮湿、火大热性、风大动摇都属于五境当中的“触境”,这与五境当中的色、声等其它境以及五根、无表色这些果色的性质截然不同。《显句论》中说:因色和果色的相同之处,现量没有见过。既然现量见到两者没有任何相同点,说相同就不合理。

“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果色若与因色完全不同,则也不合理。

推理:因为如果因色和果色完全不同,就意味着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互相观待的关系,没有因色,果色就不可能存在;没有果色,观待它的因色也不能安立。这样比量推理,两者丝毫不同的理由根本举不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因色和果色完全不同,两者的同类因就不可能存在,这样因果关系也不可能成立。比如,稻种和稻芽是同类,两者之间肯定会有相同点,否则一相续的本体就无法安立。

如此一来,说因色果色相同也不行,不同也不行,而任何两个法除了相同和不同以外,并没有其它的存在方式。由此可知,因色和果色根本不成立。

2、破其它四蕴时,运用了破色蕴的哪些推理?

答:顶礼上师三宝!

破四蕴等诸法的时候,可以按前面破色蕴的方式观察,比如,前面“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是一个破色蕴的推理,现在如果破受蕴,就将此改为“若离于受因,受则不可得”。其它蕴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类推,只把文字稍改一下即可。

具体来说,前面广破色蕴时,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观察:一、因色果色是否互相观待;二、因色果色是否存在;三、因色果色是否相同。下面破受蕴时,可以观察因受和果受是否观待、是否存在、是否相同……其它蕴的破法也是如此。

最终便可了知,五蕴等一切有为法都是假合之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体。

3、中观论师对有实宗的不空理论是如何回答的?

答:顶礼上师三宝!

当中观宗以空性理与有实宗辩论的时候,若有实宗欲从“万法实有”的角度进行答辩,则他们所说的都不能成为正确的辩答,因为其能立皆同于所立不能成立的缘故。

推理:当中观宗说万法皆空时,有实宗反驳说万法并不是空性,他们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万法不空,因为行蕴或受蕴存在的缘故。”对方将“万法不空”作为所立,把“行蕴或受蕴存在”作为能立。

这时中观宗要破掉对方的能立,即运用不共三大应成因中的最后一个—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来破。破的方式是以破色蕴的方式类推,这样就可遮破受蕴、行蕴等能立。

对方又辩驳说:万法肯定不空(所立),如果万法是空性,成佛就没有什么用,补特伽罗修道也没有任何必要(能立)。对方又从胜义和名言方面进行辩论。

中观宗驳斥说:我们并没有破万法名言中的显现,而是破诸法胜义中的存在,即以胜义量抉择时,万法的本体为空,承许假象当中(名言中)诸法的显现并不空。这样回答就可以遮破对方观点。

事实上,无论有实宗举出任何万法不空的理由,中观宗通过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理,都能予以遮破。

4、中观论师抉择空性时,对方提出的各种过失为什么不成立?

答:顶礼上师三宝!

如颂云:

解说空性时,若人言其过。

是则不成过,俱同于所立。

当中观宗解说空性的时候,若有人以各种理由言说空性的过失,他们所说的则都不能成为过失,因为根本不成立,全都等同于所立。

推理:此颂主要是说,当以月称论师为主的中观应成派论师,站在中观的立场上抉择万法为空性的时候,对方有实宗完全接受不了,于是以各种理由说空性的过失,比如“如果地道不存在,修道还有什么用?”“如果柱子等不存在,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等等,他们还以《阿含经》等小乘经典里的教证来证明。

但实际上,他们所说的这些都不能成为中观宗的过失,因为如果以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来推断,这些所谓的过失不仅不能成立,而且还能推翻他们自己的观点。

5、怎样理解中观者不破世俗显现的道理?

答:顶礼上师三宝!

对于万法世俗中的显现,龙猛菩萨在本论中并没有遮破。为什么不破呢?因为没有必要,也破不了。

首先,遮破这些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在迷乱的世俗显现中,开始发菩提心、中间依靠各种方便法积累资粮、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成佛等都非常有必要。对于名言中的解脱法,中观宗不但不会遮破,反而还会着重建立。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很多中观论师,在其论典当中都会有业因果、前后世、地道等名言法的安立。

再者,这些显现也破不了。就像一个人如果已经着魔了,在他的眼前就会真的出现魔王,这时无论别人怎样告诉他魔王不存在,他也不会相信。因此,对于世人看见的红色柱子、品尝的美味佳肴等,龙猛菩萨也不会否认。

对破的是现相还是实相的问题,一定要分清楚。

6、举例说明有些人不接受空性的原因,对此你怎样说服他们。

答:顶礼上师三宝!

末学身边的大多数人,因为很少有佛教徒,对佛法甚深的空性道理都知之甚少。最多的可能就是对《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偈子灌过一些耳音而已。真正了解含义的几乎没有。

更有甚者就是我们从小所受的唯物主义教育,和现实生活中充斥的无处不在的物欲诱惑,让每个人都不去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这个世界的实相。

在此,如果要说服他们,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针对信奉唯物论的人,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量子物理和很多生活中一些现量可见的事例都可以去否定。如果拿中观的观点,末学认为可以从无因生的角度来破。比如我们每个人的诞生,肯定是有同类因“中阴身”的参与,如果按照唯物论观点,只是精子和卵子两种物质的结合就能诞生一个新的生命,是非常低劣的见解。

针对沉溺于物欲之中的人,现量看见的就是物欲带给我们的感受时刻都在变化,是空性的。用中观的观点,就可以本品中破色蕴的方法来破。

7、默写并解释本品最后两颂中的任何一颂,同时说明此颂对本品的作用。

答:顶礼上师三宝!

如颂云:

以空辩论时,若人欲答辩,

是则不成答,俱同所立故。

当中观宗以空性理与有实宗辩论的时候,若有实宗欲从“万法实有”的角度进行答辩,则他们所说的都不能成为正确的辩答,因为其能立皆同于所立不能成立的缘故。

推理:当中观宗说万法皆空时,有实宗反驳说万法并不是空性,他们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万法不空,因为行蕴或受蕴存在的缘故。”对方将“万法不空”作为所立,把“行蕴或受蕴存在”作为能立。

这时中观宗要破掉对方的能立,即运用不共三大应成因中的最后一个—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来破。破的方式是以破色蕴的方式类推,这样就可遮破受蕴、行蕴等能立。

此颂对本品的作用:这两个偈颂涵盖了整个《中论》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有实宗举什么例子证明万法实有,他们的能立一经观察,都没有实有的本体,皆为空性,随后中观宗通过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就能马上推翻对方观点。

这个颂词就像中观宗的一柄无上宝剑一样,任何有实宗的见解都会被他无情的粉碎。

8、以教证总结本品内容,写一篇学习本品感受的短文。

答:顶礼上师三宝!

总结本品内容的教证有:

《楞伽经》曰:“三有假施设,物无自体故,但于假设中,妄想作分别。以觉分别时,自体不可得,以无自体故,彼言说亦无。”

《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曰:“我为世间说诸阴,彼阴为彼世间依,能于彼阴不作依,世间诸法得解脱。世间如彼虚空相,彼虚空相亦自无,由如是解无所依,世间八法不能染。”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无起灭故,受想行识亦无起灭,若彼五阴无起无灭,此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色离色自性,如是受想行识离识自性,若色至识诸性离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色无自性故,受想行识亦无自性,若色至识无自性者,是为般若波罗蜜。’”

《金刚经》云:“须菩提,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果仁巴大师的《正见之光》里引用了《圣虚空等持经》的一个教证:“若知一法空性,则知一切法如幻如阳焰,无得无失,虚妄,彼则不久获得菩提。”以此作为这一品的总结。

感受:众生的一切业均由“我执”而引发,而“我”又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以前对“无我”的理解感觉就是站在一个山头看着另外一个山头上的风景,非常模糊,一点也不真切。而这一品,像是给我们安装了一个望远镜,可以多方面,仔仔细细的观察“无我”的真实道理。不过目前弟子也只是在一个初步了解的阶段,希望上师三宝加持,让弟子早日证悟“无我”的境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