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讲释
连载2
通达圣教无相违,能将佛语成教诫,
佛陀意旨顺利得,拯救罪行于悬崖。
此偈颂词亦有其他翻译。如以前我曾于《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一文中,引证宗喀巴大师此处之偈颂。这首偈词,我是这样翻译的:“若知异宗无相违,一切经论和窍诀,则易证悟佛密意。”其句义略释为,如若了知佛教之各宗派并不相违,亦了知一切经论皆为窍诀,并能圆融一切教言者,如此之人,则易证悟佛陀之密意。如是两种翻译,亦可于其内在真实之义稍加斟酌比较。但此处以原译偈颂来讲释,比较好懂。
如是着书翻译,有时亦会觉有差异。例如于学佛与未学二者比较,前者可能对佛教之解悟略深些。因为无论从师第、法第传承,以及有无上师善知识依止等处而言,学佛之人肯定要具足些。加之学佛之人于闻思修等亦不尽相同,因此显现之处自有差别。而世法之人佛法不甚精通,而于世法亦有胜者。但是,般若密意非以一般世法能知,故应早日择依善师而行闻思修。如是所言,非为此处谁之翻译更为准确,此种翻译亦可多种多样。例如藏文之《入中论》就有拉措和日称两种译本。有者以拉措本为佳,有者以日称为妙。然无论何者,并无固定之译法,只要意义表达清楚即可。如此有诸佛菩萨之加持不同,亦有译者读者之理解证悟不同,种种不同自然显现,然究竟之处亦为不可思议。故不应太执著于分别心,而应无有偏袒,从自他双方,乃至整个佛教事业出发,谨慎思虑。我等学佛之人,应睁开智慧之双眼,以正知正见如理观察,真正通晓其内在真实之义。
从整个佛教而言,藏地有宁玛、格鲁等密宗四大派别,汉地也有华严、净土等八个宗派,虽有许多不同教派,但皆为释迦牟尼佛所流传下来的,是故各教派互无相违之处。当然,也许会夹杂另外的教派亦很难说。但是,佛法于人间已弘扬了很长时间,无论汉地还是藏地,每一宗派都有很多高僧大德获得殊胜成就,接引众生亦显现甚多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此之教派,确实为真正之佛教。去年,我等于新加坡参加一个法会。有一位法师,在纪念佛陀诞辰之卫塞节活动时发言:“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佛法是十分正确的,此可用现代科学来证明,也可用现量来证明。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多年,而高僧大德们仍不断地成就。而常人学佛以后,亦可看出整个轮回确实无边无际。此等皆用现量证明佛法之正确。如用比量证明,则现在释迦牟尼佛之加持仍未消失,不然的话,现在又如何不断涌现成就者呢?再用科学来证明。佛法所述许多事情,现代科学已证明为正确无误,而另一些事情还尚待科学进一步发展才得以证明。”如是所言极是。是故,佛教已有如此悠久之历史,其基本教义也始终未曾变过,并于度化众生等方面显现很大的加持。而其他一些学派,有些无法存在很长时间,有些基本实质随因缘变化而不断修改。因此佛法确有许多殊胜之特征。
真实通达佛法之深广教义,如实了知佛陀圣教各派别之间无有任何相违之处,就能将释迦佛之一切教语和以后的所有论典都当成学佛修行之教诫、窍诀。我等修学之人,无论显宗教理、密宗教理、自他派别之教理,只要能从中摄取自己的窍诀,形成对自己的教言,成为对治自己烦恼的手段,那就很具殊胜意义。然有人亦如是说此法我不适应,彼法我亦不适应。如此的众多殊胜教法于其不相适应,恐怕此人亦难有一相应之法。以世俗分别念来判断人法有缘与否极不应理,且易错失胜缘。此亦说明其人并未证悟佛法的真正意义。许多佛法次第,如《佛子行》、《菩提道次第论》,还有大圆满等等,不论是显是密,都是对治烦恼之殊胜窍诀。如若读阅每一法本,自己都是满心欢喜,出门远行时,好像此书要带彼书亦要带,此为殊胜,彼者亦为殊胜。有此感觉,说明此人对佛法确有一点信心。宗喀巴大师言,一切经论皆是窍诀,皆是对治烦恼之殊胜教言。如若了悟此中之义,则佛陀之真实意旨,佛陀最究竟之密意,佛陀真正转法轮之种子,此人即能顺利获得。反之,总是分别此为显宗,彼为密宗,此为黄教之法,彼者又为红教之法。似乎只需一法,其他各法皆不适应。如此各宗各派于此皆成相违,诸多经论不为窍诀,则此人亦根本无法通达佛陀之真正密意。
宗喀巴大师于此所述,对我等学佛人非常重要。此偈颂应常诵不忘,具如此胜信之人,则于佛陀之密意极易了悟,佛陀之种子亦能受持。反之,若人擅自分别取舍佛法,对自己可能有很大障碍,彼者已濒于危险之边缘,故急需一种殊胜之法予以拯救。而宗喀巴大师于此善妙之甚深窍诀,确能拯救如此烦恼重重、我见深重、妄加分别佛法胜劣之人。此者虽已造下如此舍法之罪行,正濒于悬崖而欲跌入,陷于危地而难以自拔,一旦真正得受了悟此种殊胜窍诀,即可被具足智悲之大德所挽救,而将再得生还之机。
然于末法时代,派别与派别之间的执著对某些人而言确实很深,好像皆为我是彼非,此者以前可能亦有。现又听说有如此说法:学汉传佛教者不能学藏传佛教,学藏传佛教者亦不能学汉传佛教。此又究竟为何?释迦牟尼佛之教言根本无此规定。国家政策十九号文件有此一条:今日可学此宗教,明日亦可学彼派宗教,一切信仰皆予自由。无论藏传还是汉传,凡是释迦牟尼之佛法本来皆为一体。但以众生之根基而言,于其意乐加行方面是有一定差别,因此佛法亦显现多种多样。然而,现在有人于学藏传佛法后,似乎就看不起汉传佛法。有者好像如是所言:以前显宗早已学过,而今已入密法,显宗那些于我无用。入何密法?于此最殊胜法亦行取舍的话,即造谤法之罪。有者以前常念《心经》、《楞严咒》,如今却只念莲花生大师心咒,好像总觉莲师心咒极其殊胜,非常了不起,《心经》、《金刚经》等都很为低劣。如此确已濒于非常危险之悬崖,应速速迷途知返!不然,倘若自己仍未醒悟,就将造谤法之罪!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此谤法罪行之内容已明确讲释,此法殊胜,彼法不殊胜,仅口头言,亦是谤法。然有人言:“你等勿说显宗那套,我不愿听。我要一心一意钻研密宗,今生必得大圆满无上普贤如来之果。”如是我奉劝,最好还是保险一点,不要谤法,否则成就真有困难。故对自己之言行应审慎观察,依宗喀巴大师于此所言,将佛陀一切言教皆视为窍诀,如此各教宗派互不相违才是。我很佩服拉雪堪布,无论大乘、小乘,于其眼中皆不可思议,皆是佛陀为度化各种根器之无量众生而慈悲宣说。当他每得一法,无论大乘、小乘,何种教派,于彼皆觉无比殊胜,皆予顶礼恭敬,如此获得真正之殊胜加持。而有人却颇为清高,学密乘,学中观见,似乎总觉胜人一筹,于行道时也目视虚空。仅上望虚空之甚深,却未见道路之坎坷。虽他人见时自以为高入云霄,但行路之时却不能飞行,因其未具腾空翱翔之双翅。无有翅膀而仅视虚空,如此有何意义?故先应脚踏实地注意道路,否则修行会有违缘。另有些人等,其眼光亦颇高,仅望见活佛堪布之庄严威仪,却无视一般人之明行。于一切高法大法都往上靠,而真正相应之殊胜法门却总觉很低,始终看之不起,如此都极不应理。孰不知活佛堪布亦从普通人修证而成。况且,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善巧应化无有止境,亦不可思议。许多真正修行之人,并未安立很高之名号,有的还鲜为人知,但彼等皆有较高之修证,如此应予由衷尊敬。而某些愚笨之人,不从实修实证入手,却总以为自己亲近活佛多了,就俨然高贵之极,真是可笑!
如此上述等人,由自身愚痴及无始业障,有可能已濒于危险悬崖而欲坠深渊。是故,我等以如此殊胜窍诀警示于此,拯救彼者于悬崖,如是净治一切罪,力转烦恼成菩提,平等明见佛法真谛。
是故印藏诸大德,有幸依止胜教诫,
三士菩提道次第,哪有智者不倾倒?
是故,印、藏等地之诸多高僧大德,谓有如此之幸,依止行修此等殊胜窍诀,此圆满殊胜之教诫,乃以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之三种士道,成立菩提道次第,如此行修即得真实解脱与无上佛果。故于此殊胜之道,哪有智者不为之倾倒和希求呢?阿底峡尊者和他的“菩提道次第”,印度已有众多高僧大德依止他,依此学说而学修。尊者弘法于藏地,传讲《菩提道灯论》,宗喀巴大师又依此论而着写“菩提道次第”三部著作,即现今广传的《广论》、《略论》及《摄颂》,藏地亦有诸多高僧大德依此学说学修佛法。而且《广论》和《略论》译为汉文时,汉地学佛僧俗亦皆奉为圭臬,如理学修。故此“菩提道次第”的学说,能令一切智者为之钦佩、赞叹,令一切佛子皆生欢欣、喜悦。若有人对此殊胜窍诀未起信心的话,或是无始业障之蒙蔽,或是因当今末法时代之缘故,这时应先反观自身、内照自心,明见真实。总之,无论是何佛法,无论是显或密,皆应无行取舍而恭敬顶礼。如此可得真实加持及殊胜之法乐。
简括佛典精要义,每座读闻此道理,
讲闻正法诸功德,悉能摄尽应思维。
“菩提道次第论”简要概括了佛教一切论典之精华要义,并将其归纳为最殊胜之窍诀。若于每一座中,诵读听闻此菩提道次第论,领会内在深奥之理,即能获得讲说听闻一切佛之正法的功德。诸佛所宣一切佛法的殊胜功德,在此悉皆能得摄受尽纳,因此我等应时时如理思维如此殊胜之精华要义。此偈中,“讲闻正法诸功德,悉能摄尽应思维”两句偈颂,汉译与藏文原意稍有出入,若能于“悉能”之前加一“也”字,其意义就更显精要,不仅把“菩提道次第论”能包容一切佛法之义表现出来,也能把“讲闻此论,亦即讲闻一切佛法,具足一切功德”之义指示明了。前面汉译第二句之“每座”,藏文为“哪怕仅只一座”之意,于此义理似乎藏文表述更具深远。例如,我等坐于此经堂内修持“一座”,大约两个多小时。于此座中,殊胜之《菩提道次第摄颂》我已讲释,你等也如理听闻,宗喀巴大师如是告言,我等皆已讲闻所有佛法之意义,并获得讲闻一切佛法之功德。
因而,此次讲闻我们还是很有福德因缘。原先,我亦未想要讲此论,似乎上师佛菩萨不可思议之加持,才倏具此胜缘。几天前讲《三主要道论》时,北京高级藏语系给我寄来一本书,其中恰好有此《菩提道次第摄颂》。以前虽知法尊法师亦有此翻译,但一直未能得到,现在因缘成熟,得此侯生桢先生之译本,我等才能于此较短时间内讲闻此论,一切佛法之功德皆予领受,真是令生欢喜。因此,大家应时时思维“菩提道次第”法要,最好是能研读《广论》、《略论》之要义。如时间较短,也可诵此《摄颂》。我们学院对“菩提道次第”之论都非常重视。1987年法王和我等众弟子在五台山时,法王仁波切就曾让我与慈诚罗珠堪布分别传讲《佛子行三十七颂》、《三主要道论》和《菩提道次第摄颂》。此乃首次为汉地众生转法轮,而且又在圣地五台山,故而很有纪念之意义。汉地许多众生都与文殊菩萨有很好缘分,应好好如理思维此等论典,并依此修持,定会得到很大益处。
今生后世诸福聚,因缘巧合之根本,
精进依止善知识,意乐加行如理仪,
危及生命也不弃,如教修供令喜悦。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处颂词开显阐明了我等今生获得一切成就或一切智慧之因缘,乃是依靠上师等诸善知识,从而获得无上菩提之安乐。由此,宗喀巴大师言,一切众生今生和后世诸多福慧资粮的积集,诸种功德的汇聚,都必须具足殊胜因缘。而此等殊胜因缘得以善巧微妙之和合,其必然之根本,即为精进不懈地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此乃佛法之中最根本最殊胜的因缘。佛经上有一公案,一次阿难对佛陀曰:“吾现已了知,佛法真谛大半依善知识加持,才获以证悟。”佛陀曰:“阿难,此言非也。”阿难闻后疑惑不解,问曰:“为何非也。何故不依善知识?大半不依善知识欤?”佛陀郑重告曰:“此非‘大半’也,当完全依善知识而得真实证悟。汝言‘大半’实错也。”是故佛教之中,确实所有佛法皆依善知识才得了达悟证,所有功德和福分,亦皆依善知识才能获得。上师等善知识是我等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福慧之源泉,及能使一切因缘巧合之根本。既知此理,我等就应日日夜夜精进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云:“如是于一切时及分位中,一切事行,皆当随顺师意而修,拂意之业巧护勿作,师虽猛厉呵责辱詈,亦无嗔恨,如调顺马;为师役使,于往来处无有厌倦,如彼船筏;有所教令,无论善恶皆力支持,如彼桥梁;一切苦痛及冷热,皆能安忍,如匠工具;所说言教,皆能听受,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安处卑地,犹如扫帚;断除骄慢,恭敬一切,如断角牛,应当如是依止上师,是为《华严经》等契经所说也。”此间引述依止上师的某些要求。从释迦牟尼佛直至现在根本上师之间,很多大成就者都一心一意精进依止善知识才得证悟的。《大般若经》云,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时,不惜舍弃肉身,才得真正依止法缘善知识。《华严经》亦有善财童子精进依止五十三位上师,经历很多苦行,才得到上师密意传授(藏文《大藏经》之《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已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听从师父吩咐修房建舍,身体磨破而长肉疮,仍毫无怨言。玛尔巴依止那若巴、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彼等都经历种种苦行磨难,最后皆得上师之真实摄受,获殊胜圆满之大成就。宁玛派无垢光尊者依止根本上师革玛燃匝时,每日所吃极少,仅食二十一粒小药丸,除此之外,再无任何食物,白天所穿、夜间所盖仅为一麻布口袋,彼者同样经受许多苦行。我们学院德巴堪布之上师——白玉县的白玛堪布,依止善知识时,冬天无有什么可穿之物,自己就挖了一洞,于洞里放些干草,然后住于其中,并随时向善知识请教求法。又如汉地六祖惠能大师,依止五祖弘忍时,受许多苦行。六祖在依止五祖三年之间未受任何法门,只是干些舂米杂活,最后得五祖印证传以彻悟之法。亦有言六祖依止五祖是八个月,但无论怎样,彼者亦经历苦行之考验。现代之能海上师,在入藏依止康萨仁波切时,路途经历许多险难,依止康萨仁波切后,每天不论刮风下雨,皆为上师背水,行诸多苦行以承事上师,彼者亦得到上师之密意,最后上师赐予衣钵以作印证。能海上师之高徒清定上师,虽于形式而言未受许多苦行,但从清定上师之意乐和加行方面而言,确实对上师是如法奉行的。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在石渠依止上师托嘎如意宝时,行持六年苦行。夏季每日几乎仅食一碗酸奶,无有其他任何东西。如此苦行,最后得到佛法真正之究竟密意。是故,纵观整个佛教史,依止善知识对学佛者而言始终特别重要。于其依止之时,可依止多位大善知识,亦可终身只依一位。如阿底峡尊者曾依止一百多位善知识,最后于金洲上师面前真正生起菩提心,善财童子也依止了多位上师,当然亦有许多一生仅依止一位上师而得大成就者。
在依止善知识之过程中,皆应善加供养承事。《事师法五十颂》云:“已能获得胜灌顶,如是金刚轨范师,十方所住诸如来,三时现前为作礼。以最胜信日三时,献花中围而合掌,头顶接足为作礼,开演上师当敬事。”依止善知识时,弟子必以内心意乐与外在加行,表里如一,欢喜恭敬,如理依止教法仪轨而行。“意乐”指内心之所欲,“加行”为外显之行为。此二者是相互配合,而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于上师面前很恭敬,背后就非如此了。大体而言,虽藏族人对上师之诽谤几乎没有,彼等学佛都比较稳固,信心比较具足,而且内心对上师亦非常恭敬,但从意乐和加行方面而言,可能有些问题。如果于上师、诸善知识不能始终如一,恭敬承事的话,要想得真正之殊胜成就确有很大困难。由此,弟子应始终依止承事上师诸善知识,无论何时何处,即使遭遇危及生命之事,宁舍生命,也不舍弃自己之根本上师。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心甘情愿,无所畏惧。若具如此广大之精神,才可称作真正依止善知识。
依止之后,更应如教奉行,上师一切吩咐言教,皆当尽力照办,行修供养,而令上师生起欢喜怡悦之心。此间于上师之供养,有三种之分,依《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所言:“上品,名为修行供养,即于一切师所传法,依于苦行勇猛之门而修持也;中品,即为身语承事,以自身语意三业,师有役使为其仆从;下品,即依财物、奉侍、饮食、受用等供献而令师欣悦。”由此可知,最上等之供养实为闻思修,财物供养仅属下品。而如今却恰恰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财物供养是最好的,最为殊胜,以此供养可能上师会最高兴的,理应列于上首品位。承事可能仍属中位。至于闻思修,那是个人之事,可能上师于此也无什么兴趣。如此上下品位恰好颠倒,可能亦是末法时代之一种规矩。或者也有如此,有些上师确实如是而行,有些弟子亦如是而行,但如此本末倒置定不得任何真实之义,也真正难有究竟之解脱成就。此种行为如同置稀奇珍贵之宝石明珠于不顾,偏去寻求并非稀罕、随时易得之泥石瓦砾,真是愚痴可笑!当然,泥石瓦砾于必要之时也缺之不可。但是,在真正具足法相之上师面前,一切财物、受用皆为无常,皆为幻化,对此有漏之法,上师真正是无有任何兴趣的,也不会有太大的高兴。只有那些具胜信心、精进修行、圆证菩提的弟子才真令上师生大欢喜心,这才是最殊胜之供养。如果无此闻思修之能力,就尽力去行中品承事。如若此亦不能,那再奉行财物之供养与布施。总之,各人根基、因缘皆不相同,都应无有分别,随缘而行,尽力供养。只要你的意乐和加行能使上师真正生起欢喜心,那就是最殊胜的供养。
此间提到欢喜心,藏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上师,名叫华灯让波,有四位皈依弟子。一日,上师心情愉悦,让其弟子作四首赞词赞美自己。师道曰:“汝等各作一偈,赞吾名号。一者赞‘华’,另者赞‘灯’,再者赞‘让’,末者赞‘波’。”言毕令作。其弟子实乃水平有限,然上师之言,不得不为。彼等皆感稀奇,又调皮。无奈之中,一弟子首作偈词曰:“华师之徒如食子。”此子形象不雅,身蜷如食子,彼以己身之陋而作言词,欲令师喜。另一弟子忆师晒日之景,嘻言赞曰:“阳光照耀,灯师头上红光光。”师听罢二子之言,甚觉可乐,然依故作严肃,待闻余二弟子之赞,再作分别。时三弟子尴尬,气憋半日,方言:“见到好吃牛肉,让师笑口常开。”余一弟子见彼三者皆已赞毕,师亦正待欲乐,然“波”字难言,情急之中,彼立仆倒,于师顶礼,即又念道:“波师脚下我顶礼。”师闻此四子各自赞语,皆言己相,不禁朗笑。正因上师欢喜之功德,四位弟子于此生中,皆得具足对各种经论精通之能力。彼等老年之后,都觉以前上师给他们开了方便法门,本来他们当时并无什么能力,而且言词之中对上师亦稍带有讽刺意味,但未曾想上师特别高兴,此事亦皆变为殊胜之功德。是故,能让上师生起欢喜心确实非常重要。本来,藏地在造论、着颂时都有如是规矩,即在文章开始时先以优美之语言赞颂上师三宝佛菩萨。若是通达声明、造诣较高之人,彼之词句必定十分美妙,但一般之人,只要发心很好,即使言词不雅也无有关系。记得某人在赞美文殊菩萨时曾用一句,其本意确实想用美言佳句赞颂菩萨,只因智浅言拙,写成如是之句,彼言文殊菩萨“屁股放在莲花上”,实应为“莲月垫上跏趺坐”,彼者一时难以表述,就将“屁股”搬了出来。不过,其所具之功德也同样不可思议。
以上讲述如法供养令上师生欢喜心,与前述恭敬依止承事上师之内容相合,从闻思修上言,都有很大之意义。于此,如宗喀巴大师等大瑜伽士,真正智慧融入法界之高僧大德,皆以身教而言:“我等于学佛行道中,亦如是依止善知识、诚心供养而修行的。后来之学者,你等若欲寻求趣入佛道,得殊胜之解脱的话,也必须如是于身语意处恭敬行持!”
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
如同去扬纯糠秕,故应昼夜求真实。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处讲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先讲人身难得。具足暇满之人身非常昂贵,非常难得,如以价值衡量则远已胜过世间一切如意摩尼珠。法王如意宝所著之《忠言心之明点》云:“难得此身如昙花,胜过万宝具果义。”摩尼宝乃无价之宝,难以钱财来购买,而人身则更加宝贵难得了。如此殊胜之人身,在无边之轮回相续中,的确是难以得来的。无数大成就者,具大神通者,皆以神通现量观察生生世世转生人身的情况,发现确实极为少有。今生得到此身只有一次,来世如何,我等亦无任何把握。佛经中有四种难得:1、于千百万劫辗转轮回,值佛出世万分难得;2、于千百万劫轮回六道,暇满人身万分难得;3、于千百万劫轮回当中,偶遇佛法,生起信心万分难得;4、于千百万劫轮回之中,逢遇佛教,虽起信心,但发起菩提心万分难得。如此四种难得我等大多皆以具足,由此更应倍加珍惜才是。
如此难得人身又极易失去,如同夜空中刹那之闪电,虽于瞬间照耀四方,然而片刻之后即难寻踪影。慈诚罗珠堪布于《大圆满五加行》中云:“人生无常似秋云,时光如电易消失,万年世事皆如梦,虚度暇满难复得。”人生亦如一场梦,真是如此短暂,人身亦这样容易消逝,可我们自己还觉得有很长很长时间。试问一下,于七十多岁老人而言,现在还能活于世间多少年?于四、五十岁之中年人,还能活多少年?于十几岁、二十几岁之青年人,又能够活多少年?尤其如今末法时代,天灾人祸、疾病横死连绵不断,今夜还在人世,明朝就已归天都说之不定。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如是思维“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如今诸位都还健在,一百年后,恐怕也是无一幸存了吧。如何能言时间还长呢?犹如我等观察夏日的飞蛾,朝生暮死,非常短暂。于三十三天之天人来看,我等常人亦如飞蛾一般,转眼即逝。哪怕是天人,虽然寿命比人类长得多,但从无始轮回来说,亦是一瞬之事。是故,我等寿命确实极其短暂。
然而,我等虽已具足暇满人身,但若不以此短暂难得之人生,寻求解脱真谛,而行持胜义菩提的话,亦是非常可惜。“人生如梦乡,觉醒在何方”,此中之理,更要甚深思虑,但愿深明此理后,应早日觉醒!实际上世间种种所为,诸如扶亲顾友、与敌争斗、积累财产、贪求名利等等一切不实之事,皆是“梦时一片悲欢事,醒后难觅一场空”,真正无有任何意义。如同糠秕仅有一层外壳,并无内核实质,若想去除,只需稍一拨扬,即被微风吹逝,自然消散。实此纯为糠秕,仅为青稞麦粒之表皮外壳,看去似如真正之食粮,然而却空空无实。同理,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即如无实之糠秕,表面似乎都很现实,很实在,但若仔细观察,无有哪样真正有所收获。如同财色名食睡及贪嗔痴等,无常到时,除自身业习以外,一切都留之不住。有一则“麻雀说善法”之寓言道,有只麻雀总劝他人断除杀生,自己背地却喜欢吃虫。于此义故,皆应先从观察思维自身做起,对治世间八法,如同去扬糠秕。除勇猛精进修持佛法、趣入究竟解脱外,别无他法可求。以前,知穹仁波切讲过,真正具殊胜意义的是闻思修行,此外一切事物皆无有实义。当然,于学修行道之中也会有许多事情不得不做,此亦为很好之顺缘,有其微妙缘起。但真正行世间八法的话,即使成办亦为不实,若未成办又有何妨?皆应早日舍弃。释迦佛当年为得出家成佛,舍弃王位眷属如弃土石,历无数苦行不舍勇猛精进,终得成就菩提。是故,我等皆应勇舍一切世法,昼夜精勤,无所间断,寻求真实法性本义,直至圆满成佛。宗喀巴大师如此告曰:“瑜伽士我宗喀巴学佛之时亦如是修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你等欲求解脱之道,于此殊胜法要也应如是而行!”
死后难不入恶趣,能解救者唯三宝,
故应至诚去皈依,不要违犯其教诫。
应思黑白诸业果,如理取舍勤修持。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颂讲述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皈依三宝和守持戒律四方面之内容。先讲轮回之痛苦。前颂已广为开显“人身难得虽已得,寿命无常必将逝”之理。既然死亡于任何人皆不可免除,而此后又将落于何道,不论是僧是俗,内道及外道,谁亦难保不堕入三恶趣之中。何故此言?应如是思维:我等能忆之今生已造业无数,而于前世乃至无始以来已累劫造业更为难以计度。如佛经所言,累劫轮回中,无论善恶,我等皆已造业无量,今生虽得人身,但于娑婆世界,唯有造业更无他事,因此死后,谁有把握不被自身业障牵引而不堕三恶趣呢?万一落入三恶趣又当如何?佛经中言:旁生道相互啖食,并受役使等苦;饿鬼受尽饥渴煎熬等苦;地狱众生更为受苦无量,如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等,若再于其所受痛苦和寿数无量来观察,真可谓苦痛之极。若于三善趣而言,较之恶趣似有安乐,如人道、天道、阿修罗道,但以真实所见,其本性亦为痛苦。由此可见,轮回本具痛苦性,犹入火宅难堪忍。
于此轮回之苦痛,以何法根除?一切智者皆如是回答:真正能解脱生死轮回之痛苦,拯救无边众生者,唯有皈依三宝!《忠言心之明点》云:“如此大畏能脱中,救者不能别处得,真实智慧能性者,应当皈依三宝尊。”由此若欲真正获得解脱,必须皈依三宝。《文殊静修大圆满》云:“诸道基础,入内教群中唯是皈依故。”阿底峡尊者亦言,唯有皈依三宝,以此分别内外之道。是故皈依乃佛教最主要之基础,为一切佛法之起因,无有皈依无论如何亦非佛门弟子,由此可见皈依之重要。是故,应以至诚之心,去寻求具德上师,于彼处受持皈依。《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我等皈依上师三宝,即如远游之子归于父母,父母以慈悲摄受,子应不复舍弃也。故应于三宝面前,发愿生生世世皈依三宝,真实生起“纵遇命难,不舍三宝”之信念与决心。
如有人以为,于三宝面前入皈依仪式、受皈依证等即为皈依,实此并不圆满,此仅名言皈依。而真正之皈依,应具受皈依戒,其戒义为:不要违背三宝之一切言教,不行毁犯其教诫之事。此中包括三所立戒,三所遮戒,及三同分戒,于此略述之。三所立戒者:(一)皈依佛宝。恭敬一切佛像,哪怕断缺之佛像。虽然佛陀早已涅槃,然于一切佛像皆应观为真佛,恭敬供养。(二)皈依法宝。凡释迦佛所说之法,及后来高僧大德诸佛上师所说之佛法,都应恭敬。只要是佛教经典,无论何种文字,或仅剩只言片语,都要恭敬。佛法可分为二:以文言表述之法为教法;以自心证悟,如信心、悲心等之法为证法。于此等一切佛法皆应皈依。(三)皈依僧宝。僧宝包括大、小乘僧众,大乘僧众如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具有八种功德之贤圣僧,小乘僧众指一般清净之善法僧众。于此僧宝应恭敬供养,甚至连僧衣之一块小布片,都应恭敬。三所遮戒者:(一)皈依佛后,再不皈依外道诸师;(二)皈依法后,再不皈依外道典籍;(三)皈依僧后,再不与外道同行共住。三同分戒者有几种说法。其一为,自己根本上师的身为佛,语为法,意为僧众;另一为,根本上师意为佛,语为法,身为僧众。无论如何,自己的根本上师即是佛法僧三宝之总集,故于上师前一定要恭敬顶礼,此为同分三种戒。对于皈依戒的论述,华智仁波切以及宁玛巴许多教典中,都有此九种戒之说。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内容,希望大家都应看一看。
皈依三宝后,就应思维黑白诸业,深信因果不虚。此处黑业是指恶业,白业是指善业。此等诸业于《俱舍论》中已讲述很多,尤其于莲花生大师《密咒宝鬘论》中将业细分为十二种。如分为定业与不定业等,有些业于今生即能成熟,有些则于下世成熟,甚于千百万劫后方可成熟。此等种种之业,都将引发种种之相应果报。故应如此思维,我等众生无始以来已造无量之黑白诸业,皆会得受一切善恶果报,因此,于此善恶之法必须如理取舍,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精勤修习,行持不断。
若有人以为,因果之事现于我等凡夫皆难对治,不如待机缘成熟再行取舍。此者非理,如《定解宝灯论》云:“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我等凡夫,未成就前皆有无始之串习,如果对善恶之法不行取舍对治的话,何能断除诸多业障习气,获得清净解脱之安乐。应于业障果报尚未显现前,速对善恶诸法行取舍对治。此等不应再行犹豫,理当尽力行持佛法。比如我不能杀生,就尽量而为,我不说妄语,亦尽量而为。哪怕日行毫善,夜断微恶,亦是功德无量,生生世世永不消失。汉地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故应如是思维,学修佛法即使点滴之事亦有实义,我等理应于细微之处而行佛法真义。然又有人言,虽知因果不虚,然如此恶习虽已行对治,为何依然如旧。此者亦未免太急,因如此串习长期熏染,非一日可除。如垢染之布,仅漂于水,亦难除垢障,须尽力搓洗多次方得清净。是故,我自内心真正希望大家,于此因果取舍应起胜解信。应尽力守持戒律,不行散逸,增善断恶,并且持之以恒,如此积集功德资粮,如同“积水成渊”、“水滴石穿”,方可得受成就之安乐。然另有人等对佛法经论之见地似乎颇高,然于因果取舍却不屑一顾。其人真是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莲花生大师曾言,因果取舍之事亦应谨慎行之,否则真正业力现前之时,纵有高深见地,恐怕亦难免身心痛苦,故千万不可说此大话。
是故,宗喀巴大师于此强调,瑜伽士我亦是如是修“轮回痛苦”、“皈依三宝”、“因果不虚”之引导法门,你等后学之人欲求解脱,也必须于此三引导文如是修行!
未得性相具备身,欲修胜道不能成,
故应学此圆满因,净治三业诸垢染,
清除业障尤重要,还应经常依四力。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中之讲述为行修忏悔,亦即金刚萨埵忏悔法。此前,我等应如是而知,若想今生即得成就解脱,必先具备性相圆满之人身,并依此身而修行。如此“性相”即指未堕八无暇和具足十圆满。佛经中言:“地狱饿鬼及旁生,蔑戾车与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共为八无暇。”于此八无暇处,皆无暇修法。十圆满包括所依圆满、环境圆满、根德圆满、意乐圆满、信心圆满之五自圆满,和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之五他圆满。如若我等未曾得到如此性相具备之暇满人身,而欲求修行殊胜之佛道,也不能真正成就。因为无人身者,欲求解脱亦极为困难。如三恶趣中之无明众生,日夜倍受难忍之苦,此等无间痛苦于彼应接不暇,何有机缘闻修佛法?而天界以及阿修罗,彼等善趣贪执乐受,少有现行之苦,极难能生出离心。既未生起出离心,本为痛苦因之轮回亦无法解脱。由此可言,只有具足人身,一者遭受八苦、苦苦等苦,另者亦具生起出离心之殊胜因。真正具足如此暇满人身,方可出家修清净行,或修别解脱之其他法门,终趋解脱成就之道。
是故,我等应精进修学,积集如此性相圆满、解脱成佛之殊胜因。为此,应精进修持五加行,精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使今生之中即得解脱。如若今生未解脱,亦应精进修持,累积资粮,来世再转具足性相之人身,并得出家如法行,趋向解脱而得成就。何故发愿出家?因为贤劫千佛皆以出家身相而得成佛。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述,具足性相多指出家身相,具此出家身相,方得殊胜之成就。当然,亦有以居士身相而得殊胜成就,但相对较少。《普贤行愿品》亦云:“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如是,我等即应精进修持如此得暇满之人身,或得出家修行之圆满因。
为得如此圆满因,还须清净对治无始以来,自己身、语、意所造之三业,以及诸多罪垢染习。我等众生所造之罪业,总分为二。一是自性罪,粗分三业,细分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之身三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之语四业;贪欲、嗔恚、邪见之意三业。除此十不善业,即为佛制罪,如违反佛所制定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受何佛戒,如有违犯,即造此罪。此二罪者,无论自性罪还是佛制罪,我等无始以来皆已造下无量无边。是故,为得暇满人身,为得真正之成就,皆应勇猛忏悔,如法行修。《忠言心之明点》中言,佛性本澄净,如水晶显现,然此明净水晶若被裹覆无始障垢,生圆次第亦无显现之堪能,故应屡拭其垢染,方现本来之明净。
我等于学佛之中,清净、遣除无始所造之业和烦恼,断除此等障碍极其重要,尤于行修忏悔之法最为重要。而此忏悔法之金刚萨埵,彼者于未成就前,曾发如是殊胜大愿:未来于我成佛之后,无论有谁能念我名号者,皆愿彼者所有业障皆得清净。如是金刚萨埵发此胜愿,而今彼之愿力已得殊胜显现。于此显现之中,我等众生常诵金刚萨埵心咒亦非常殊胜。有些经续亦如是言:若有人者,能一心一意观想金刚萨埵本尊相,持诵金刚萨埵心咒十万遍,则所犯密乘戒之根本罪亦得清除。是故,我等应常持诵此咒。或者,每日念百字明二十一遍,如此往昔罪业不复增长,当日所造罪业亦皆得清除。《无垢忏悔续》云:“若一时间能念诵此等咒语一百零八遍,则能酬补一切所失之戒,摆脱堕三恶趣。”如此行修忏悔非常殊胜。
然亦有言,一切本来皆清净,无修无证自然成。但彼者未知,虽言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可无始以来之深重业障,已将我等佛性层层蒙蔽与阻隔。本来清净、现见本尊、解脱成就,于此障垢中还是难现本来之真实。是故,学佛即是清除业障、忏悔业障。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以此忏悔法门作为殊胜之要道,至少持诵百字明十万遍。应如是思维自身,无始以来所造罪业,不能忆起的有多少,今生所造罪业,能忆起的又有多少。特别是在家杀生,无始以来,有意杀生,无意杀生,造很多很多罪业,真是难以计度。因果不虚,业缘成熟定受报应。倘若现在还不忏悔,仅执一甚深空性见,则业力现前而堕恶趣之时,恐怕谁也来不及了。我等如今皆得暇满人身,应倍加珍惜如此难得机会,好好忏悔。
无论于谁忏悔除障都非常重要,但修行之时,还应经常依止四种对治力。如此四力即为: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一)所依对治力:观想上师或于上师面前,或以《三十五佛忏悔文》观想三十五尊佛于面前,也可于佛像、佛塔、经书等面前,以此所皈之境而行忏悔。此间应发起愿行菩提心,则所忏之罪无不清净。故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是最殊胜之忏悔法。《入菩萨行》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二)厌患对治力:于先前所作之一切罪业,内心生起追悔心,并生厌烦、痛苦、远离之心,猛厉发露忏悔。此之首要是认识错误,认识罪过。不知为罪不行忏悔者,亦不得清净。《大乘三聚忏悔经》云:“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三)返回对治力:应发誓愿,于今生之中,乃至以后生生世世,再不造任何罪业,如是发起今后永不造罪之坚定决心。《大乘三聚忏悔经》云:“忏悔已后更不敢作。”《极乐愿文》云:“若无禁心不清净,纵遇命难不善业,从今不作心誓守。”(四)现行对治力:此有几种修法。于自己头顶观想金刚萨埵佛父母或观想单尊金刚萨埵降下甘露,令自己无始罪障一切清净,并观诵百字明。还可修七支供,修胜义中观、甚深空性、实相法尔等,得证真实平等之义。此等诸对治力,实以发菩提心、相续守护无修实相之体二者为其深要。
如此四种对治力,也可于修一法中同时具足。比如,在上师面前忏悔,上师即是所依对治力;于上师前对先前所造罪业生追悔心,即厌患对治力;继而于上师前发愿从今以后不再造任何罪业,即返回对治力;最后将自己之心与上师之心观想无别,遣除一切罪业,如此真正皈于上师境界中,或将上师观想为金刚萨埵融入自己头顶,得金刚萨埵开许,自身业障一切清除,此为现行对治力。如此,于上师前即能圆具四力而行忏悔之法。
是故,宗喀巴大师、华智仁波切等皆言,欲使罪业彻底清除,必须具足如此四种对治力。如若不具四力者,单凭念一“嗡班扎萨埵吽”,亦无有完全清净之时。因彼者于罪业未曾认识,亦无改正之决心。是故应以四力修忏法,一者依境发愿,二者认识此罪,三者永不再造,四者应入最高见地。如今汉地修忏者较多,然具四力者极少。有者三心二意持诵心咒十万,已觉一切皆清净,此人可能仍有障碍。如是,不仅应具此四力,还应时时修忏悔。因我等自身之业障尚未清净,天天造业亦越来越多,于此之时,还应继续对治与忏悔。宗喀巴大师言,瑜伽士我于学佛之时亦如是依四种对治力修忏悔法的,你等欲求真正解脱,亦应如是好好行持忏悔之法!
若不勤思苦谛罪,就难致力于解脱,
不思集谛轮回序,难晓割断生死根,
出离世间依厌离,当知生死何所缚。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主要宣说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轮。如此四谛可容纳一般小乘所有经论的观点,由证悟人无我而能得之解脱,以此四谛法轮即可获得。依四谛法修行,其首要为知苦谛,到底痛苦是怎样的;然后断集谛,断除业和烦恼,此为苦谛之源;故应修道谛,依道而修,如八正道等;最后证灭谛,灭除诸业烦恼而显现解脱,亦可称为证悟空性智慧。
假若我等在此轮回当中,不精勤思维苦谛之罪业,也就难以将整个身心致力于寻求解脱道路之中。但是,如若仔细观察,三界轮回确实犹如“火宅”一般,非常非常的痛苦,如有行苦、苦苦、变苦三种苦;亦有生、老、病、死四种苦,再加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而成八苦;乃至种种大苦所逼迫,一切众生皆是非常之苦恼。然而,若未了悟此轮回之痛苦本性,那么对此三界轮回,亦难生起厌离心。何故是苦,此轮回不安乐吗,为何还要出离?如此众生,暂被无明惑障所蒙蔽,则谁亦难令发起出离心,而趣入解脱。故应如实观察思维,如此轮回之一切皆为苦性,由此真正了知苦谛之罪过,才能发起寻求解脱之信心与决心。否则,也是无法解脱的。
知此苦谛后,继应思维此等痛苦皆非无故而来,定有其根源来历。此等痛苦之源,即是业和烦恼,亦即无始以来之无明。对此若不仔细思维,实亦不行。如此应知,轮回痛苦皆由往昔之无量业和烦恼积集而成,故称集谛。如此集谛于轮回中其次序,即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因缘次序轮转相续,就形成了生死轮回。如果对此难以知晓,如何能割离断除生死轮回之根本?无始以来,众生之业和烦恼于轮回中相续不断,如旋火轮。不明其根本,仅身心痛苦万分,也无有任何意义。如同一人身染重病,备受病苦折磨,其人则应寻医就药,遵听医嘱,方可渐复。然其亦必须了知其病苦之来源,如衣食住行等诸多非理之处,并对此病源,急速断除,不可再染。否则,虽已得治亦难痊愈。是故于此应知,轮回之根本,就是集谛。而其根本之根本因,是无始以来之俱生无明和俱生我执。
知轮回之根本而断集谛,应依道谛而修,证悟人无我、法无我,证悟缘起性空。大乘之法包含人法无我,小乘仅修人无我。但无论何者,若想真正得解脱成就,皆应从发出离心着手,对世间一切皆生厌烦,并始终依此厌烦心和出离心而修。证悟人无我亦必须依此出离心。如《三主要道论》中所言,要对整个轮回一切行事、一切所作所为,皆自内心生起厌烦心。生起出离心后,还应当知晓,于此生死轮回,是何障碍将我等众生所束缚?是业和烦恼,也是无始之无明烦恼,将我等众生捆于轮回之中的,是无明这根绳索。如是当下即得了知,知后勤修道谛,直至显现灭谛,显现智慧,显现真正无我之智。由此,四谛法轮之义于此皆已归纳。
此处前者是讲四谛法,后者是讲出离心,并以出离心来贯穿四谛之始终。欲生出离心者,首先应知轮回痛苦,继而应知此痛苦之根源,即无明烦恼。若欲断除无明烦恼,又应先将世法看破。如果还未看破世法,就很难断除无明烦恼,依旧辗转于轮回之中。是故,出离心确实非常重要。要想断除轮回之根本,必须生起出离心。宗喀巴大师讲:瑜伽士我亦如是修此出离心的,你等后学之人欲得解脱,也要如是行修此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