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入行论》83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4/17 14:5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在断除嗔恨心时,遣除贪欲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1、释义分层
(1)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比喻
例如,房屋失火,当火势燃向其他房屋,这时主人按理来说要将能助燃的草木等转移出去。
(2)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寓意
同样的道理,由于心贪执所需的物品,别人对此作违缘能使嗔心之火蔓延,唯恐嗔恨的烈焚烧福德的宅室,应当立即厌恶地抛弃贪执。

2、关要
(1) 明确目标(根源入手):掐断助燃物
① 喻:
1) 房屋燃烧的助燃物——财物
2) 烧毁的——宅室
② 义:
1) 嗔火燃烧的助燃物——贪执
2) 烧毁的——福德的宅室
(2) 抓大放小(当知取舍):为什么房屋燃烧时,人们愿意抛弃平时耽着的财物?
① 因为,对于明智的人来说,房屋相对财物来说更加重要,不把家具、衣被等易燃物扔掉,那么结果就是全部的财产都会被烧毁。——两者权衡取其重
② 同等理,那么若生起嗔心,毁坏整个相续,烧毁前生后世累计资粮,则为了保护整个相续不被破坏,是不是我们需要也应抓大放小,而舍弃嗔火的助燃物——贪执呢?
(3) 继续,深入思维
① 比喻和寓意之间联系
② 由贪生嗔的过程
③ 嗔心所造成的危害
④ 前生后世的业因果
(4) 最后,得出定解——我要断嗔,先要除贪

3、上师开演
(1) 以喻引出
通过1999年色达一房子着火后,众人救火时,扔出各种易燃物为例,得出结论——紧要关头,舍小(平时执着财物),保大(房屋不被全部烧毁),方为明智。
(2) 同等道理,推出寓意
由于心所贪执的任何人和事物,是能助长嗔火蔓延的因,别人对此作违缘可使嗔心大发。因此,为防止嗔火焚烧福德的宅室,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抛弃所贪执的一切。
(3) 再提因缘
① 无有自主,因缘和合,嗔心现前
1) 因:人执着我(我执),引发我所执
2) 缘:遇到有人损害我、及我所
3) 果:嗔恨之火
(4) 分析:贪嗔之间的关系——贪为嗔因,由贪生嗔
① 两者产生所依:《释量论》:
1) 嗔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
2) 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
——看似两者形相、所缘是他体
② 实际全部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Q1:法相名词:无明、我执、萨迦耶见(我见、坏聚见)。
③ 无明、我执、萨迦耶见,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无明——我见——我执(这里的“我”可以从实有,有不观待他缘而独自自主的自性上面去理解)
④ 贪心和嗔心之间的关系?
1) 无明——我见——我执——我所执(贪执,悦意)——嗔(不悦意)
⑤ 观察:平时发嗔心时
1) 无:为度化众生(利他,无我)而发嗔心
2) 有:为自己(我)或者亲友(我所)而发嗔心,因为我和我所遭受的侮辱损害。
⑥ 教证:
1) 《妙法莲华经》:“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处。——贪为诸苦因
2) 萨绕哈巴尊者说:“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
3) 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也讲:“执著越大,痛苦越大。”——贪执越强,嗔恨(痛苦)越大
⑦ 举例:
1)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同意也是因为贪执利益等,才开始互相攻击。
(5) 结论:
① 若断:断生嗔心的因缘(贪)
② 则止:嗔心生起

4、通过对比而教诫
(1) 对比:修行人VS世间人
① 静处修行人:知足少欲,远离利养,心无挂碍,故少嗔恨,自由自在
② 世间人:出处流露、串习对我和我所的贪执,故嗔心易生,且势不可挡。
(2) 教诫
① 勿特执着:亲朋好友,名闻利养
② 思维过患: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③ 当为智者,平时应按:本论教言,常观自心

5、强调理证
(1) 断:切勿盲信,
(2) 取:结合比喻、思维理证,明白道理

6、总结(主旨)
(1) 贪执为嗔恨之根,修行人务必要断之。因为:如果贪欲不除的话,想要从根本上断嗔有很大的困难。


科判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在修道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痛苦,我们要认知它,慢慢去承受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成熟):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1、释义分层
(1) 疑问
有人问:“别人对我进行加害,而我却忍辱偷生、不思报仇,或者让我辞亲割爱,远离亲朋好友,抛开一切贪执的对境,那对我来讲非常痛苦,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吧。”
(2)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比喻(回答)
答:如一位将要遭杀的人若只是砍断手而摆脱死亡,那难道不是很好吗?
(3) 问者答:
当然很好。
(4)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寓意(同等理)
继续引导:同样的道理,如果仅仅以此人类的痛苦或者安忍这种苦行就远离地狱,岂不是很好?

2、主旨:
暂时目前的受苦(安忍),为了今后长久的安乐(解脱)

3、关要
(1) 正视修行过程中的苦,不能逃避
(2) 思维对比
① 待杀——断手
② 地狱——苦行
(3) 思维因果:生嗔和堕狱
① 如果我们不对嗔心修持安忍,嗔心是直接导致堕地狱的,
② 颂词中“修行苦”指安忍。忍受怨敌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虽然难忍,但是如果安忍的话,没有发火,没有起嗔心,那么实际上就是通过安忍怨敌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的短暂痛苦,通过这个很小很短的痛苦,就可以免堕地狱
(4) 思维地狱之苦(时间、程度),详见前行广释
(5) 引申:因——果
① 狭义:安忍(断嗔心)——离狱(远离嗔心所堕地狱)
② 广义:修道(菩萨道,六度万行)——离轮回狱(脱离六道三有之苦海)
③ 结论:修行确实如逆水行舟,但是得果却是永离苦海,这个短时间的痛苦,换来永久的大乐,理应坚持下去!

4、上师开演
(1) 本来人们对肢体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割掉一块,但如果是为了保命,即使接受这种惩罚,自己也毫无怨言
① 《中观宝鬘论》:“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2) 人间再怎么苦,与地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① 米拉日巴尊者与弟子的问答
1) 弟子:“上师,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的意境,功德全部圆满,过失无余断除,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弟子认为尊者最初是佛菩萨的化现
2) 尊者:“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有虔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尊者回答分两个角度
a. 视师如佛角度,有这样的信心值得赞许
b. 因果正见角度,若忽视了尊者示现世俗中因地的安忍苦行,就成为超胜圣者的佛菩萨的话,那就是一种邪见
3) 我们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是带杀业(重罪)的凡夫身,通过一生的苦行,即生成佛的典范。就是因为
a. 深信因果
b. 害怕地狱之苦
c. 所以可以做到,安忍苦行,消除地狱苦,并即生成佛
4)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修持安忍,以小苦抵偿大苦,也能成就。
(3) 当然,凡夫人修苦行,离亲友,肯定会有痛苦
① 见月律师在《一梦漫言》:出家多年未归乡,一次行近家乡,非常思念父母亲,于是作词而涕零
② 黄檗禅师的公案:对母亲的挂念
(4) 但是,“若以手足情存,则必堕业网。”,修行要想成功,必须断除对亲友的牵挂
(5) 修行中两种痛苦,按堪布根霍的解释方法
① 修法上的痛苦;
② 离开亲朋好友的痛苦
(6) 高僧大德为什么能做到:纵遇命难,亦修安忍?
① 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现在的苦,比之生嗔而堕三恶趣之苦,来的轻的多。

5、教诫
(1) 应取:勇气、毅力,把握自己,智慧、见解稳固
(2) 所断:随波逐流,随外境而转
(3) 过患:修行不会成功
(4) 随学:高僧大德为榜样
(5) 断除:对亲友的贪执之心

6、切莫偏堕,应当圆融
(1) 断除对亲友的贪执,并不代表把父母儿女全部抛开。——断除的是执着,世间人应尽的义务,责任都是必须要承担的。
(2) 表面上非原则问题可以随缘他们,心中逐渐减少执着。
(3) 了知了贪嗔烦恼的过患后,应该一方面减少自身的执着,另一方面更加对家人亲朋间的执着贪欲心而生起悲心,在修行好自身的同时,感化他们皈依三宝。


科判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1、释义分层
(1)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现状
问:现在的这一点点小苦我也不能忍受,
(2)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推论
答:若对这些微不足道的苦害,你都不愿意去忍受,大发嗔恨心,那嗔恨所感的地狱之苦远胜于此,(你又怎么去安忍呢?),理当遣除嗔恚心。

2、关要
(1) 业因果
(2) 地狱苦

3、思维地狱之苦
(1) 教证: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在人间一日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身体的痛苦,与地狱最轻微的复活地狱之苦比起来,就连它的百千万分也不及一。
(2) 现量难了知,借助其他方便感受
(3) 不光口头上会说,内心中更要真正观想地狱之苦。
(4) 参考资料:心性休息、前行——中有广讲

4、嗔心堕地狱后的果报
(1) 《贤愚经》“迦毗梨”的公案
① 人物:迦毗梨
② 时代:从迦叶佛时起
③ 狱:阿鼻地狱(无间)
④ 因:受母亲唆使,恶口谩骂僧众为马头、牛头等百种兽头
⑤ 果:变成有百个动物头的大鱼
⑥ 何时业报尽?——贤劫千佛灭度之后,它仍无法得到解脱
⑦ 可见:短短一念嗔心所感,便得无量地狱之苦。
⑧ 故知:身口意行,不可不慎

5、总结&教诫
(1) 勿起嗔心(修持安忍),否则来世,堕入地狱,感极大苦。
(2) 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课就忘)
(3) 三世因果:当生定解(如何生起,思维观修到量)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1、释义分层
(1)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曾历苦
为了成办所贪执的妙欲,以嗔恨曾经成千上万次堕入地狱受烧烤的煎熬,或者按《大疏》中所说为了嗔恨而曾经……。
(2)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如今?
尽管曾遭受过这这般剧烈之苦,可是如今我仍然没有成办自利与他利。

2、关要
(1) 苦行的意义?
(2) 正见:业因果,生死轮回的定解
(3) 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漂泊,空受了那么多的苦(烦恼伤我千百遍,我待它仍如初恋),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苦的根源?
(4) 有没有想要出离过?
(5) 有没有为之付诸行动?

3、上师开演
(1) 受尽苦难,却无意义
① 佛陀:“我们在轮回中遇到不悦意对境而哭泣的眼泪,若汇集在一起,比四大海洋还多。转生为小蚂蚁等含生的肢体,若堆积于一处,比须弥山王还高。”
② 前行:茫茫无边的轮回生涯中,我们虽感受过千辛万苦,却无有些许意义。转轮王的安乐,自己也曾拥有过;堕入地狱饮用燃烧的铁水,自己也曾经历过
③ 《致弟子书》:倘若一个人能照见自己的前世,住在世间中也会非常害怕,不敢轻松安闲地坐着,每天一定会精进努力地修持
(2) 然惜众生,全然不知,虽有学佛,半信半疑
① 《涅槃经》:“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
1) 偏堕一:有信无解,增长无明——迷信,缺乏闻思正见
2) 偏堕二: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佛教研究者,嘴上会说,实际不用,增上邪见
a. 乔美仁波切:“听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与寿命等,但自己不承认,这种人的邪见罪业超过无间罪。”
(3) 有些佛子,略有正见,打好基础,三世因果,勿攀大法
① 《百喻经》:“若没有一、二层楼的基础,只要第三层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痴心妄想,绝无成功的可能!”
② 最关键的是什么?树立因果正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密法的境界才会一步一步生得起来——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4) 具足正见,生起信解,理论承认,行为必变。见解不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① 通过辩论,遣除疑惑,净除邪见
② 若有怀疑,寻找善知识询问,辩论,直到搞懂


思考题

1、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答: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当别人对你贪执之境造违缘时又生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2、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答: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死囚,若因断手而得以活命,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若以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脱离地狱等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

3、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
答: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因为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没有正见摄持的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只是一种茫然的迷信,遇到别人的问难时,自己也是哑口无言。
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4、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么样修安忍的?
答:请自己发挥。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