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宣讲菩萨的境界,或者说怎样趋入菩萨境界的殊胜窍诀。这些窍诀主要是针对具有实执、我爱执的凡夫,教授如何打破相续中的我爱执,生起利他的意乐和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阶段,有相似的菩提心、有真正随顺于菩提心的一种善心,或者慈悲喜舍心,还有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或就是菩提心的一部分:比如说自己发誓要成佛,或者自己想要获得小乘的解脱,或者只是利他的心,都可以叫做菩提心。真实圆满的菩提心,一定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它既要具足利益众生的部分,也要具足成就佛果的部分。通过悲心缘众生,通过智慧缘佛果,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圆满了,才真正是大乘所讲的菩提心。
在不同的场合,对菩提心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菩提心就是指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智慧——胜义菩提心;佛相续中的智慧也叫做菩提心,因为佛是获得了菩提的觉悟者,所以佛心、佛智也可以叫做菩提心;有时是把我们相续当中的本性叫做菩提心。
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第八品的内容,主要还是宣讲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世俗菩提心,或者说宣讲利他的殊胜菩提心。在我们相续当中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跟随殊胜的佛的智慧,或者跟随一定的修行的次第,积累相应的资粮,修行殊胜的所缘、清净罪障,这一切因缘成熟之后,内心就可以真正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非常清净、伟大的,而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具足的是自私自利的作意,因此一下子要从这个严重的凡夫心过渡到或者说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很不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违缘或者一些退失的因缘,或者感觉生不起来这么清净的菩提心,其实非常正常。要生起这么清净、这么殊胜的所得,需要巨大的功德,也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串习,才可以真正在内心中产生菩提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生起菩提心、不发起利他心,我们在轮回中是没有出路的。既然我们已经学佛,已经走上了大乘的修行之道,那么对大乘根本——菩提心必须认真对待、反复学习、观修;除了平时多看书、观修之外,可以多接触一些有菩提心的修行者或道友,相互讨论菩提心的利益、功德,交流一些心得体会,通过一切努力让相续中逐渐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学习第八品中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前面已讲过了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法相,科判宜说事宜的前部分也讲完了。今天我们宣讲摄义的内容,摄义分三个科判。不修自他相换的过患已经学完了,今天学习第二个子科判:
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如果不修行自他相换,不修持利他心,在轮回中因为我爱执的缘故,就会反复地造恶业、生烦恼,一定会再再增上种种痛苦,没有办法获得殊胜的解脱。
要获得任何一种境界,或者成办任何一个事情,需要了知它的两个方面:第一、它的反方面的过患是什么?第二、它的功德、利益是什么?如果我们只观察功德不知道过患,就可能准备不足,或者说服力没有那么强烈。我们知道不修自他相换有这样的过患,就不想得到这种过患;而修持自他相换有这样的功德,就想要获得这种功德。在不想要过患、想获得功德的观修中,逐渐就稳固了一定要修持自他相换的见解,就会发誓无论如何也要修持菩提心,修持自他相换,从这个方面讲自他相换的功德。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是故”是承接上文的,既然不修持自他相换和不修持利他有这么大的过患,我们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勤行众生的利益。“牟尼”就是释迦牟尼佛,佛绝对没有欺骗的语言,佛陀在经典中亲口宣讲“奉行必获益”,如果奉行自他相换和利他的思想,奉行者就一定能够获得最殊胜的利益。
此处我们知道了“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勤行众生利”从心态讲是利他心,从行为讲是根据自己的能力,一心一意地做利他的行为。无论如何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奉行众生的利益,如果我们相续中还没有产生利他心,就必须通过反复观修来产生利他心。我们有可能没有学习过,有可能没有修行,也有可能虽然修行,但没有尽心去修行,所以这里讲要尽心尽力。有时我们说:我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入行论》,观修了几座,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转变自己内心状态的功德呢?其实很可能是没有尽心去做。虽然我们也相似地去做了,或是随便做了一点,但是内心要真正获得这个最殊胜的利益,随便做一点是完全不够的,所以颂词讲要尽心地勤行众生利。
“勤行众生利”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呢?此处引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奉行必获益”作回答。我们开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一定可以获得最为殊胜的利益。从开始学习《入菩萨行论》,都在讲殊胜菩提心的修法和功德利益。此处依靠佛陀的教言,说明奉行利他或者自他相换会获得非常殊胜的利益。
我们是佛弟子,对佛陀的教言当然是相信的,可以依靠佛的教言来证成“奉行必获益”。佛陀的智慧彻照三世,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法的一切粗细因缘,全部了如指掌,因此能够彻底了知并宣讲非常微细的因果关系。自私自利的心会有什么结果,利他心、自他相换会有什么结果,佛陀都如实照见并宣说。佛陀以前也实践利他之道,在获得殊胜的证悟之后,宣讲了这种殊胜的修法,为了让后代弟子遵照实践,依此生起修行自他相换的殊胜意乐。我们应该对佛陀宣讲的自他相换的修法产生信心。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为了证成佛陀是真实语者,也引用了很多教证、理证作为根据。按照学习佛法的次第,修行佛法的人如果已经达到了能够修菩提心的阶段,应该早就做好前面的预备工作,才能学习这么高、这么殊胜的教法。在学习大乘菩提心之前,我们肯定对大乘的基本教义或者小乘的出离心、无常等修法有所了解;在修持小乘教法之前,应该早就对佛陀的殊胜功德、智慧产生了信心。虽然按照次第应该是这样,但是进入佛法学习的人的因缘、根基、意乐不尽相同,有些人并没有经过小乘的修行次第,第一部法就直接学到了《入行论》。引用佛陀的教言来证成,对于某些人来讲,可能并不会像已经对佛陀教言深信不疑的人那样,他们可能仍没有办法直接接受。如果是按照修行次第上来的人,他到了这个阶段,对“牟尼无欺言”这句话绝对是百分之百信受的。因为有些人并没有经过这个阶段,所以上师在讲记中通过一些教证、理证进行了宣讲,让我们对佛是宣讲无欺教言的量士夫产生定解。上师引用了很多经教,其中最关键的理论,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无因不说妄”,就是佛陀没有宣讲妄语的因,所以佛陀不会说妄语。
我们以前宣讲《入菩萨行论》时提过,如果看过佛陀在因地的传记《白莲花论》,也叫《释迦牟尼佛广传》,或是其他一些佛经中宣讲的菩萨修行方法,就知道修持十善业道要断除妄语,要修持不妄语的戒律。作为修行佛法的佛弟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戒条。不单是断除妄语的恶业,宣说真实语,而且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产生智慧,通过六度一心利他。佛陀教导要修行菩提道的初学者,一定要修持布施。以布施为例,我们要把自己拥有的财富、财物、钱财等,从少到多逐渐地习惯布施,最后可以把自己内外所有的财富、安乐、善根都布施给众生。我们想想看,如果一个修行者的相续中早就习惯了把一切内外财物都布施给众生,布施的习气已经完全成熟时,他有没有为了获得财物而说妄语的必要呢?他把内外所有耽著的东西都已经布施了,既然他能达到这个高度,那么他可不可能为了骗取钱财而说妄语?
世间说妄语的因是什么?无外乎就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获得钱财多赚点钱,或者是想不劳而获,就说妄语去骗别人。但是,你看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已经把自己的财物主动地,一点都不保留地,甚至自己的眼睛、手脚、王位等一切内外财物都毫无吝啬地布施给众生了,佛在因地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到了果地的时候,可不可能为了骗取一点财物而在经典中说妄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有时我们为了保住生命,不得不欺骗别人、说妄语。但是,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利益众生,曾经无数次支分身体或布施了整个生命,不是偶尔一次两次,不是咬着牙、狠下心把自己的手指剁下一根去布施,而是经常性地将手脚、头颅、脑髓全都做布施。一个修行人,他可以将全部生命奉献给众生,可不可能为了保命而说妄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佛陀在因地时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他所修的一切法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早就断除了这些说妄语的因。“无因不说妄”,佛陀有什么必要说妄语?为财也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命也不是,什么都不是!佛陀在经典中没有这样的必要,也没有因的缘故,绝对不会说妄语的;而且,他通过不断地修持布施、持戒等,修持空性的智慧,修持大悲心,说妄语的因早就完全断除了。
因为佛陀在因地生生世世修持不妄语,生生世世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如今因缘都已经圆满了,果位也已经成熟了,所以佛陀一定是量士夫,绝对是不说妄语的。在世间中,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来不说谎话,是一个诚实的人,这个人就值得依赖,而佛陀在因地的每一世都无数次修持利他的意乐,已断除了这样的欺诳心,因此佛陀的语言绝对是值得信赖的!
虽然我们现在做得很差,可能没有做到很标准的菩萨道,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在学校、在《入行论》和佛法中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能够说欺诳语,或者不能够伤害众生。如果这样的教育能够深入到修行者的心中去实践,不单是一世两世,而是生生世世去实践,通过不断串习,串习的力量相当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内心中已经没有说妄语的意乐了,也没有说妄语的必要了,他根本体会不到妄语能带来任何利益,而断除妄语说诚实语,却可以生生世世带来很多的好处。佛陀作为修行者的导师,早就证悟了圆满的果位,绝对不可能在经典中说欺诳的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诚信佛陀一定值得信赖。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应该知道,不管宣讲的理由、理论再多,对某些人来讲也不一定能深信。关键是我们要诚信佛语,我们真的要对佛陀和佛的教言产生殊胜的信心,而对于佛所宣讲的教法产生信心需要一定的或者足够的福德善根。如果我们有了福德善根,当看到这些根据时就不需要很多的理由,因为内心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福德善根,所以只需听一两堂课,或是几句短短的教言能够产生信心了。
我们要修行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法要,如果相续中缺少了福德和善根,那么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完全颠覆我们无始以来、从小到大思维习惯的教言(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只关心自己或是和自己有关的人,而对其他的人不关心),如果没有一定的福德善根作支撑,我们是难以相信的。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观察,虽然佛教的理论方方面面都已经讲得非常到位了,但很多人听完之后还是不能信受。当然有可能是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够,或者是自己的福德因缘没有成熟,如果真正有一定福德因缘的支撑,那么他对经典中的这些思想观念产生信心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我们能够修持自他相换,能够一心一意修持利他,就一定可以获得最为殊胜的利益,这是非常微细因果的缘故,所以此处引用佛的教证“牟尼无欺言”来说明,因为只有佛的智慧才可以彻底地看到微细的因果,我们要了知修持自他相换获得的利益,这是之所以引用佛陀教证的原因。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若汝”的“汝”字就是指我们或者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从往昔就奉行自他相换或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那么除了获得殊胜正觉的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遇到我们现在的这些身心痛苦。
这个颂词也讲到了修持自他相换的功德利益。“若汝”就是反观我们的心,反问我们,或者让我们觉醒,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实行自他相换的修法。
“自往昔”,往昔就是时间。“素行利他事”就是指我们要行持什么样一种行为,或者什么样一种发心。如果从以前就开始奉行自他相换到现在的话,它的果是什么呢?它的果就是离开痛苦,“必不逢今苦”,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身心遇到了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痛苦、苦恼,而且从正面讲一定可以获得殊胜的佛果。
这就讲到了修行的因和果,如果我们修行的因是自他相换的话,那么我们的果一定是远离痛苦,获得殊胜的安乐。其实这也讲到了佛陀是怎样成佛的,佛陀现在已经获得了正觉的快乐,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安住十方三世的一切正等正觉也是如此。获得佛果之后,绝对远离一切痛苦和一切痛苦的根本,断除了引生痛苦的种种业因,安住在最为殊胜的正等正觉的安乐中。佛陀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佛的,如果我们现在能够这样修持,将来也可以获得最为殊胜的快乐。
“自往昔”,如果以前我们就开始修,现在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有些人说,往昔我的确没有修持自他相换,反正现在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再说以前也没有什么利益和必要性了吧?其实有必要。因为佛陀在经典中早就讲了,作为佛弟子来讲也很清楚,轮回并不是到此世为止,以前流转无数次,现在或往后有可能还要流转无数次,那么在以后的无数次中我们应怎样去做,怎样去改变?有没有改变的方法呢?我们应该改变,而且也有改变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素行利生事”。
观待现在来讲,以前都是往昔,观待后世来讲,现在就是往昔。佛陀在往昔修持了自他相换,现在成就了佛果,远离了痛苦。如果我们现在开始修持自他相换,那么在若干世之后(或者根机成熟了,就在此世)也有可能获得最为殊胜的成就。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精进、努力,就可以在未来通过自他相换的殊胜法门清净自己的罪业,清净相续中的轮回根本——我爱执,灭掉烦恼有漏业,而后获得殊胜的觉悟,通过觉悟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颂词同时告诉我们,自他相换的殊胜功德就是获得正觉的快乐。
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讲:如果我们修持利他心,修持菩提心,就算没有成佛也绝对不可能堕恶趣。因为堕恶趣的因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的我爱执所引发的有漏恶业。我们能够修持利他心,一方面我爱执能够被打破,还有修持菩提心也不可能去造恶业,所以即便没有成佛,没有成就菩萨的果位,也绝对不可能堕恶趣。
对我们来讲,害怕地狱、饿鬼、傍生恶趣的痛苦,但是害怕归害怕,如果没有修持这种殊胜的因缘,虽然不愿意获得这样的痛苦,但还是会感受这种痛苦。真正远离这个痛苦的正因,或者说彻底解决这个痛苦的方案,就是修持利他心、菩提心。
如果我们没有修持利他菩提心(不是通过菩提心来摄受),只是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摄受的基础上,修持一点点后世获得快乐,暂时远离恶趣的因,那就没有很大、很长远的利益。我们现在修持一点善业,虽然暂时可以离开恶趣,但是因为没有断根的缘故,解决方案只是暂时性的,所以当善业用尽之后,我们还有可能造恶业,重新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真正有益的解决方案,就是从现在开始下决心修利他,真正下决心改变我们相续中的我爱执,然后开始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如果我们认知到这一点,在这上面下工夫,就逐渐可以从一切痛苦中解脱,甚至不单自己解脱,还可以引导一切众生走向殊胜的解脱之路。
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前面讲了不修自他相换的过患和修自他相换的功德,之后顺势给我们宣讲教诫修自他相换。既然我们不想获得不修的过失,想要获得修自他相换的功德,就应该修持自他相换。所以教诫我们,或者以我们自心作为善知识来教诫我们,一定要修自他相换和利他的殊胜菩提心。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字面意思是,因此就像我们对于最初父母的一滴精血聚——“受精卵”可执为我,可以把这个来自于父母,来自于他人的精血聚集的身体执为我的话,那么对于其他众生也要如此的修习。
我们在学习修自他平等时,也看到过大概意思的颂词。因为众生认为他是他,我是我,我照顾自己、爱护自己情有可原;父母和我有亲缘关系,我对他照顾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其他轮回中的众生、不认识的人或者傍生,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有些仇人还伤害过我,为什么我要对他们修持自他相换呢?为什么我要对他们修持利他心呢?因为他和我没关系的缘故。
此处教导我们,实际上通过修行是可以生起自他相换的境界的。就好像最初的时候我们对身体很执著,认为这是我的身体,所以我要保护它。我们观察身体的来源,其实这个身体并不真正是我们自己的,从现在往回推,身体来源于母亲的子宫,来自父精母血或者受精卵,我们就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九个月零十天,或者说十月怀胎之后,逐渐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形的,所以它最早的来源就是“一滴精血聚”。“精”来自于父亲,“血”来自于母亲,也就是精子和卵子,一个是来自父亲,一个是来自母亲,都和我们没有关系,都是他人的。但是,我们的心,这个神识投胎之后入到这个受精卵中,就开始执著这是我的身体,然后越来越执著。出生之后,我们仍然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的,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真正分析时,这个是不是我的身体呢?神识可能是我,但是这个身体,它的来源是“一滴精血聚”,而这个“精血聚”来自于父母,父母和我们自己是不同的本体,是和我们相续不一样的另外的众生。通过短时间的执著和串习,我们可以把不是自己的身体(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执著为我的身体,那么“于他亦当习”——对于其他众生,如果我们这样串习的话,也可以生起这个是我的众生的观念,也可以把它们执著为我所。不相同的、不是一个相续的父母“精血聚”可以执为我,同样,我们可以把其他的、不认识的人执为我,这个道理是相同的。
这里通过什么根据成立呢?通过利他心、佛性、或者一切众生想要离苦得乐的思想和我们是相同的、一致的来成立,他人就是一切众生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自他平等的理论来观修,打破他是他、我是我,我没有义务照顾他、我没有责任救度他的狭隘分别念,通过不断地观修,把相续中的强烈我执化解掉。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帮助他们?就是因为相续中有个我爱执,有这是我、这是他的执著。当我们通过不断观修,把这种所谓的我爱执融解掉一部分,或者化解掉自他的执著之后,我们再去利益众生就没那么困难了,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利益众生的思想了。这里只是归摄,比较详细的理论是在第八品讲自他平等,那部分寂天菩萨讲得非常的清楚,用了很多颂词和比较大的篇幅让我们打破所谓的自他分别念——不能够把其他众生执为我,不能够产生自他平等的心,没有办法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等等。
还有一种观修方法:在“七重因果教授”中,首先通过教证,了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通过这样的观想就把自他关系拉近了,因为他不是一个陌生人了,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人了,而是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恩人。他们在以前做我父母的时候,我还没有能力报恩——可能我在世间的孝道上报了一点点的恩德,但是真正来讲,父母那么大恩德,我是没有办法完全一一报尽的。以前我是没有能力,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有能力之后就应该开始报恩了。
就像有个人,父母对他的恩德很大,但是这个儿子或女儿一直没有赚钱的能力,他内心想报恩,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能力去报答;假如他有一天发达了,或者赚够了足够的钱,有了足够能力,他就会想:现在我有能力了,我要尽力去报答父母的恩德。我们也是这样的,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恩德,但我们在修持大乘法之前,没有这个理念或者没有这个能力,现在我开始具足能力了,就要开始发愿准备利益众生。从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把众生观成自己的父母,以这种方式来增加悦意慈心,然后再去修自他相换。
有些人怀疑:我们能不能打破我爱执?能不能修成自他相换?为什么会有怀疑呢?我爱执并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从开始轮回的时候就串习了。我们轮回的时间到底有多长?根本找不到它的边际,很难找到具体是从哪个劫开始轮转的,我们串习我执的时间这么长,才到现在这种程度。现在我们开始修持他爱执,打破我爱执,虽然寂天菩萨和佛陀的这个窍诀从理论上来看应该可以修成,但是我们还有疑惑:既然我们无始以来养成我爱执花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在培养另外一种新习气和执著时——比如培养他爱执,把众生执为我的这种执著,会不会像培养我爱执那样,也要通过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培养起来呢?我们在短时间中能不能断除我爱执而生起利他的意乐呢?其实,我们不需要担心。虽然从无始到现在我们一直习惯于我爱执,但是要知道我爱毕竟是一种颠倒分别念和错误观念。我们通过殊胜的教理观察,可以认清我爱执就是无明、愚痴,就是一种颠倒的执著,它不是诸法的真实义,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一种颠倒错误的观念。既然它是错误颠倒的,要把它从相续中移出去,也不会那么困难。
既然一切诸法的本性是无我的,我们只要相应于这个实相,那么和它相矛盾、颠倒的这个有我的观念,当然就可以很快清除。虽然无始以来已经培养了这么长时间的颠倒执著,但是只要我们认清楚实相之后,就可以很快地解决掉。很多经书中比喻,就像一个山洞或者一个千年的暗室,虽然它的黑暗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几万年,但是什么时候灯光照进去,什么时候黑暗也就被照破了,所以经典中讲“千年暗室一灯照破”。虽然颠倒我执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已经无数劫了,“有我”的黑暗已经存在这么长时间,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的真实义,如果一旦照见了实相,或者相应实相去观修,那么一刹那就可以把它照破。
还有这个我爱,其实也是颠倒的。因为以佛的智慧观察,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佛性中具有什么?一方面是空性无我的本体;另一方面是大悲心。其实,佛的大悲心在每个众生的佛性中是本自具足的,利他大悲心的究竟本体和实相在我们相续中本自具足,现在我们相应实相修利他、修大悲,在短时间当中生起大悲心也不太困难。
我们在修持利他,修持自他相换、积累资粮、忏悔罪业时,尤其要祈祷上师诸佛加持、提携我们,通过佛菩萨的加持及各方面的因缘多管齐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让我们转变相续中的我爱,生起利他心和空性智慧,获得殊胜的觉悟。我们应该培养这种信心,相信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地修下去,在可见的未来绝对可以在相续中生起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一旦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生起来,我们就真实地进入了大乘道,以后修行就会非常顺利。之所以修行难以进步,主要是我爱执在从中作梗,当把最大的障碍——我爱执这个大石头搬掉之后,剩下的也就是一些残兵败将而已,虽然它们能够站起来作乱,但是力量已经很微弱,不足以干扰我们修行了。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的力量会日渐深厚,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修持菩萨道。以上是教诫我们修持自他相换是绝对可以修成的。前面科判讲的是意乐,接下来讲行为。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第一个科判主要是从改变心态的角度讲,第二个科判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讲。首先是行为上的修法;第二是通过殊胜的行为主宰我们的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科判是我们应该修持利他。颂词的字面意思是,我们应该作为其他众生的密探,观察我们自相续中具足什么样的功德,之后把它们全部偷出来利益众生。
这是通过比喻告诉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利他。“应为他密探”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心现在要为众生服务,要作为众生的密探、间谍,打探我们内心中具有什么功德。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状态很清楚,观察得比较仔细。就像你要派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打探消息就很困难,他肯定不熟悉情况,如果找一个内部人员,俗话说家贼难防,他本来就对内部的情况很熟悉,提供情报就更方便、准确。同样的道理,我们对自己的情况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的。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观察可以给众生提供什么,只是观察众生有什么东西,然后想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东西。以前我是作为自己的密探,到处打探,到处观察——这个东西我需要,我应该从张三的手上把它取过来;那个东西我需要,我应该从李四的手上把它取过来。以前都是为我们自己服务,不惜伤害众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我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现在,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以前我们作为自己的密探,每天思考从众生那里可以得到什么利益;现在我必须反过来做众生的密探,就是说我要起义了,不能够再给自己做事了,要给众生做事。像这样就是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身份,开始作为众生的密探,为众生谋利益。
“见己”就是观察自己在做什么,观察我们相续中有什么功德。比如我们今天听闻《入行论》有功德,佛在经典中说过,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听法,这是在有为法中是最大的功德,既然听闻佛法有这么大的功德,现在我打探到自己正在讲法,或者正在听闻佛法,知道我正在获取这个大功德,那么就把它盗取出来利益众生,自己不贪著功德,一心一意地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众生去享受。又比如我们今天供佛了、顶礼了,我们内心正在感受安乐,或者说我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当打探到自己有这些安乐后,就全部抢夺过来,“悉数盗取”,把它们全部给予众生,让他们去感受安乐。这是一种心态,的确可以做回向。
我们自己相续中感受的安乐,能不能转移给众生呢?以我们现在的境界来讲是做不到的。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安乐还是应该把它取出来,这是我自己想要得到的或是正在感受的快乐,那么我要把它盗出来,让众生去感受。其实这更多是一种心态,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想到愿众生也得到、感受这种快乐;当我感受痛苦时,要发愿自己代受众生的痛苦。按照佛的教言,这种善根一旦成熟,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我应把这个善根取出来给众生。比如我们相续中有了菩提心,菩提心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就太好了,所以我们就观想把如意宝菩提心取出来交给众生,让众生生起菩提心,让众生拥有菩提心。如果众生拥有菩提心,那么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我们就数数地观察,数数地盗取,数数地利用这些东西利益众生,当我们做这些事情习惯之后,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会很自然地去利他。
当我们做什么事情习惯之后,不经思考自然而然就会朝这个方面去做。假如一个人偷惯了东西,他走哪都偷,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东西摆在外面,四下无人,不用思考手就自然伸过去了。如果我们经常观修利他,那么在起心动念时就不用刻意思考,不用提醒自己我要去利益众生,我要发菩提心。一起心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要利益众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这个东西、这个善根要怎么样利益众生。
我们刚开始修法的时候,上师会教导我们,修法结束的时候不要忘记给众生回向。上师这样教导,我们学了、听了之后,害怕忘记就写下来,贴在某个地方。修法结束时,你看上师提醒我们要为众生的利益回向,于是我们就开始去做回向。有时想得起来,有时想不起来,但是当我们经常这样做的时候,就习惯成自然了。刚开始是勉强的、强迫性的,后来就很自然了。当我们修法一结束,马上就会想到应该为了众生利益去回向善根,最后就变成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了。
上师以佛学院讲法为例,说上根者听到吹海螺时,就开始发心了,(当然,我们网上讲课就没有吹海螺的习惯了);中根者在出门的时候就会想到“我要去利益众生”,比如开始出门准备去听法,心想这次听法是为了利益众生;下根者是在法师讲完要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时能够发心,我这次听法,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去听法的。如果能够这样安住,善根最初就被这种发心摄受了,三殊胜中的第一个发心殊胜就有了。他在行持善法之前就发菩提心摄受,中间也不忘失这个心态,一旦产生自私自利的作意就马上改正,最后也想到这个善根已经圆满了,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
刚开始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听法,现在我已经得到了这个功德,(不能在开始时发心利益众生,回向时却舍不得,我要自己享用,这不行。)回向时也要一心一意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把善根回向给众生。上师在讲记中提到,当我们自己得到快乐、赞叹没有什么感觉,而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得到赞叹却很高兴,这就是你修心成熟、成功的一种重要验相。以前是我们自己得到赞叹、得到利益很高兴,而众生得到利益时,我们或嫉妒,或觉得不屑,总而言之,就是不如自己得到那么高兴。当我们不断地修心,修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发现当别人赞叹自己、自己得到快乐时,我们并没感觉到很快乐,但看到众生得到快乐了,就发自内心由衷地高兴,这就是我们自他相换的心修到成功的标准验相。
“见己有何物,悉数尽盗取”就说所取出来的东西有很多,有些是我们钱包里的钱,可以把它取出来利益众生。而“悉数”呢,我们要看情况。因为“悉数”主要是观待修行比较成熟的菩萨,他可以把自己的钱一点不剩地拿出来给众生。针对初学者,上师也讲过不能看到《入行论》中说“悉数尽盗取”,我们就不想后果全部拿出来,因为我们修心还没有成熟,这样做很有可能会后悔,就会摧毁前面的功德,所以我们可以取出能够接受的一部分钱财,拿来利益众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上师还说,我们取出来的东西,其中最好的就是法,因为法是对众生真正最有利益的。在所有利益众生的布施中,法布施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有能力就做法布施,哪怕给别人解释清楚一个术语,帮别人弄清楚一个概念,或者给别人解释一个颂词的含义,这都是以法做布施。如果能够恒常这样做,或者能把一个论典从头到尾讲解清楚,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很多的智慧,生起无数次的善心,这当然最好不过了。即使我们没办法讲,但也可以鼓励别人,或是给别人提供学习佛法的机会,也是挺好的。
我们无论如何要开始习惯利他,在心上面习惯利他,在行为上面也要循序渐进地习惯利他,这样我们的心就逐渐可以在行为上体现这种殊胜的心。
这堂课就学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1、为什么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引导?
答:1)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言:“无因不说妄。”因为多劫以来从根本上断除了说妄语的因——贪嗔痴等烦恼,故而佛根本不会说妄语。马鸣菩萨亦言:“见义故无欺。”佛陀彻见了万法的实义,他所说的绝对不会欺惑。而且佛陀这样的语言,是生生世世串习过来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方诸佛,悉皆已习真实之语……已于无量俱胝大劫,常说实语。”
2)《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就是佛陀语言的特征。
按照世亲论师的观点,所谓“真语者”,指世俗中佛所说的因果、微观宏观世界的道理真实不虚;“实语者”是从胜义角度讲,佛陀在《般若经》中所宣说的空性,一点也不会欺惑,完全真实;“如语者”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中所抉择的如来藏光明显现存在,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诳语者”,是佛为引导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胜密意;“不异语者”的意思是,佛陀针对六道众生所讲的法,每个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领会的意义也有差别。
3)这些人必须要通达“两大理自在”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佛陀建立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讲了那么多法门,世间上的智者推翻过多少?其他学说在世间上留下了多少?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话,就会对佛所说的话产生信任了。
2、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打算?
答:如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华智仁波切说:“众生若在以前精进修持过佛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如来果位,至少也有不堕三恶趣的把握。”
3、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
答: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
父母的不净种子本不是我,却因长期执著而当成我。同样,芸芸众生虽然也不是我,但从现在开始,若串习将他们视同己身,并以智慧加以引导,最后无疑也会执著为我。只要慢慢串习,这一点根本不会有困难。
4、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
答:1)三种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传承,那应该布施给众生。
2)在家人也可以当法师。《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显现三十二相,有比丘来求法,他显现为比丘相;有比丘尼来求法,显现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来求法,则显现为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身份进行说法。这在佛经里是有教证的。
但现在有些城市里面,居士给居士讲经觉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讲台上讲经,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听着,这种传统不一定对。出家人面前应该由出家人来说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说法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