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学习中心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49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 0:11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前面我们说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每天我们都在念、都在想发菩提心,具体怎样从内心中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要系统地学习《入菩萨行论》这样殊胜的论典。因为在这个论典当中,讲到了发菩提心的非常完整的修法,把它的体系、理论都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真正发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再再提过“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其实并不是发菩提心不重要,而是在心里想一下或者嘴里说一下“我要发菩提心”都很简单,但我们在说、在想的时候,内心当中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和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比较,如果我们只是在嘴巴上讲一讲,或者劝别人发菩提心,就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要通过各种修法或者理论引发内心中的菩提心,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生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真正要度化众生,我们必须要知道度化众生的根据,我们和众生之间到底有怎样一种关系?所以我必须要对他们发菩提心?我必须要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我们在发菩提心或者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些怀疑。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就没那么决断,也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利益众生的修法和事业中去。

只有通过不断地、系统地学习,才会知道:虽然在显现上我和众生是不同的相续,但《入行论》讲了成百上千个理由告诉我们,其实执著自他都是一种虚妄分别念。认为我是我,他是他,我管我的事,不管他的事等,都是错误颠倒的想法。只有通过学习这些论典,我们才会真正清楚:虽然表面上我和众生好象是不一样的,但其实应该真实度化一切众生,像利益自己一样去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从第一品到现在已经学了很多的内容。学习比较精进、认真的道友,可能内心当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或者定解,知道自私自利的发心很不好,一定要利益众生,而且也知道它的根据,其实这很重要。如果有了这种理由,再不断地串习,利他思想、利他的心,就会真正地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心,当我们一起心动念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是生起利他心,自然而然就是为了利他愿意成佛。

这里讲的内容,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生生世世、对一切众生来讲,其实都相当重要,是非常关键的修法和窍诀。《入菩萨行论》十品中现在我们学到了第八品,第八品的名字是静虑。如果我们没有学习第八品的内容,我们会认为静虑肯定是讲怎么安住的一些技巧,怎么修寂止、修禅定的一些方法,其实里面没有过多地讲这些内容。比如传统的修寂止的方法,是盯着一块石头、木头或者专注一尊佛像,训练自己的心如如不动,但第八品里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内容,讲的主要是怎样断除修寂止、静虑的违品。真正的静虑,或者作为菩萨静虑的内容,在第八品中是怎样体现的呢?专注一处不动摇的思想是有的,但第八品中静虑的主要思想是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

修静虑的内容是什么呢?静虑的正行,其实就是修世俗菩提心。第八品主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静虑的主要内容,就是观修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内心的世俗菩提心再再地增上,因为只有它再再增上,我们积累的资粮才会够,然后才能让我们的心更加接近于真实的菩萨道。如果我们的世俗菩提心没有生起,或者虽然生起了但是很微弱,没有再再增上的话,我们修习菩萨道会非常缓慢。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宣讲世俗菩提心的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以行为主宰心这个科判,分三个问题:对治主宰;视为所断违品;第三是精通对治方便。现在我们讲到的是第二、视为所断违品这个科判,有两颂,第一个颂词上堂课已经学完了,今天学习这个科判的第二个颂词: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科判是视为所断违品,就是把爱护自己的心视为所断的一种违品,这是我们修菩萨道、修菩提心的一个很大的违缘,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它视为所断违品,之后我们才可以去断除它。前面我们讲了,如果我们稍稍放逸,没有把我们布施给众生,那么这个自私自利的我,一定会把我给卖给地狱的狱卒,让我感受非常强烈的痛苦。

“如是汝屡屡”:“汝”就是这个自私自利的心,你屡屡地抛弃我、欺骗我,让我在轮回中久久感受强烈的痛苦。现在我回忆起了“宿仇怨”——就是以前你对我做的这些伤害,所以现在我为了报复的缘故,要“摧汝自利心”,一定要摧毁你这个自利心。这里面有“仇怨、摧毁、报复”这样的词句,但其意思是针对烦恼、我执,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世间的名词,但完全相合于修行的殊胜意义。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屡屡”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不是一次两次,如果是一次两次还可以忍受。从我们开始轮回,在数不清的大劫和时日当中,如果现在不修行,有可能从现在到无有边际的将来,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痛苦。我执无数次地欺骗我们,让我们受痛苦,次数非常多,时间非常长。

“弃我”,就是抛弃我或者欺骗我的意思。为什么说我执欺骗、抛弃了我们呢?平时我们在造业和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我执都好像是为了我们好。比如我们为了得到一个东西,内心会想:得到这个东西肯定对我有好处;或者我做某件轮回的事情,我们会想肯定对我有好处;或者我要去打击别人、伤害别人的时候,肯定认为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我执是通过一种相当于对话的方式来说服自己。一个是具有智慧的心,学了《入行论》之后的修行心,一个是以前的我。虽然以前的我是我的心识,现在修行的心,还是我的心识,但因为我学了《入行论》,站在新思想的角度来观察以前的旧思想,以前的旧思想就是我爱执,是一心一意想自利的这种观念、烦恼和无明。我站在智慧心的角度,观察以前的我执,它都是说我们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为什么?因为这样做肯定对我好。所以我们在杀生、偷盗、说妄语的时候,在生起贪欲、嗔恨心的时候,给自己的理由都是为了自己好,或者为了保护我,让我相信的确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们的五蕴跟着我执去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弃我令久苦”,结果正好相反——自我、我爱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保证:你这样做一定是为自己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喜欢自己获得安乐,喜欢自己离开痛苦。我们都是基于这种出发点,从这个角度出发,好像自我在保证说:你这样做一定会对自己好的,但结果是屡屡弃我令久苦。所以这里有很大的欺骗性和抛弃的问题。最初承诺利益我们,但我们受苦的时候就把我们的利益抛弃了;或者说欺骗了我们,虽然答应说让我们安乐,让我们离开痛苦,实际行动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舍弃、远离了安乐,然后就是“久苦”。我们学习过《前行》和很多经论,很清楚久苦这样的道理。

比如在轮回当中,整个轮回的相续就是痛苦的过程。分别来讲,比如堕到了地狱道,堕到了无间地狱,受苦的时间是没有停止的。从堕入地狱开始,乃至最后从无间地狱里出来,整个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完全都是痛苦,而且这个痛苦是现在根本无法忍受、没有办法想象的。

用世间人的痛苦比喻,比如炼钢厂熔化的铁水、钢液温度特别高,掉进去马上就烫死了,但佛经论典上讲,地狱当中复合地狱的高温,其热度远远超胜人间的铁水。想想看堕入这样的环境当中,而且不是一秒钟、两秒钟,如果真正是自己的身体掉到这样的炼钢炉里,可能在短暂的一两秒就死掉了。在地狱当中,虽然感受比这还要强烈的痛苦,但却不会死。如果我们掉到炼钢炉里面,神识一直在身体上死不了,或者一个小时或者一两天,简直无法想象。堕地狱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几百年、几千年的问题。有时候时间太长了,比如说不可思议的劫,因为已经超过了我们分别念能够接受的范围,就没有感觉了。如果说我们在地狱当中要呆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一直在里面受苦出不来,我们就会感觉受不了。地狱当中的痛苦是远远超胜人类痛苦的,时间特别久。有的讲地狱是人间半个中劫这么长时间。或者说,八热地狱中最短的是复合地狱,有种算法是相当于人类的九百万年,这是最短的——九百万年,九百万年是什么概念?一直在里面受苦,出不来,所以受苦非常长。

我们每个人都堕过地狱,只不过重新转成人之后,以前受苦的经历可能就忘掉了。我们想不起来今生出生的时候、婴儿的时候、在小时候做的一些事情。上师经常讲,乃至昨天中午吃的是什么,有些人都想不起来。昨前天的事情,吃什么东西都想不起来,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想得起以前这种受苦的经历呢?就是因为我们想不起来了,所以我们会觉得没有前后世、没有因果,如果想得起来倒好了,我们就不会这么逍遥自在、这么随便地造业了,我们就会非常精进。

现在我们是想不起来了,我们必须要依靠另外一种途径,什么途径呢?依靠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宣讲轮回痛苦、地狱痛苦的这些文字,我们去看、去学习,观修之后,让我们大概产生一种近似的感受,但真正的感受绝对没有。如果我们这样想想都觉得难以忍受,何况真正堕入地狱道中受苦,那就更加难以忍受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什么?的确无数次地堕过地狱、转过恶鬼、旁生,在人世中所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简直多得无法计算。

所以这个地方讲“弃我令久苦”,这一切都完全来自我爱执的欺骗和抛弃,我爱执把我们屡屡抛弃。我们以前很相信自己的心,很相信自己的我爱执。上师让我们修法的时候,我们就找个理由说:我要去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理由可以随便去找,找很多理由不学习、不修行。当时觉得好像自己赢得了短暂的所谓自由,不需要去听课,不需要去学习,好像很轻松、很自由,没有什么束缚了,但真正来讲,在受苦的时候、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被当初觉得很舒服快乐的那一念分别念给骗了,被我爱执欺骗了、抛弃了。

以前不知道,也许现在还在生起这种心;我们现在不知道,还会认为这个是对的。当以后我们受苦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发现,也许不会发现。不管怎么样,就是当初自己不愿修行、偷懒的这种心欺骗了我们,抛弃了我们“令久苦”。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制止,以后还会出现,不但会出现,而且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因为轮回就是这样,这就是轮回的自性。以前出现过的,现在还会出现,现在出现过的,以后还会出现。它就是在造相同的、类似的业,所以造了这个业,有了这样一种行为,肯定会为这个行为负责,这个行为肯定会有后果。所以,只要还在轮回当中,只要还存在我爱执,一定会不停地受苦。“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这一切的来源,就是我爱执。

“今忆宿仇怨”:“今忆”,我们通过什么回忆起来?其实对于大多数众生和道友来讲,我们没有办法回忆前世,我们是借助佛菩萨的智慧知道的。因为佛菩萨在经论中、在《入行论》中告诉我们,我们曾经无数次转生轮回,无数次感受很多痛苦,甚至于今生当中感受的不如意、爱别离、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其实也是因为我爱执引发的。当前所受的痛苦我们可以发现,而以前的痛苦、仇怨,我们要借助佛菩萨的智慧,依靠相信佛菩萨的教言来了知。

我爱执无始以来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很多人不可思议的痛苦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今天了知、回忆起了这种宿仇,就要“摧汝自利心”——我绝不再和你共存!自己首先要发起这样一种誓愿。当然发誓愿比较容易,坚持就有点困难。

依靠佛菩萨和金刚语的加持——很多道友在上师座下听法时都有这个感觉:在听法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一定要修法、我一定要摧毁烦恼、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的决心,这个决心在这种场合和环境中很容易引发。一方面我们的心专注在法义中,一方面再加上讲者的语气、方式,很容易引发誓愿:我一定好好修法。但是发起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再再串习,没有反复看书,没有去思维,没有通过很多方法来断除怀疑、生起定解,这种在听课时产生的震撼或者决心,过不了两三天就会没有了。甚至于有些时候,刚刚下完课,一把书本放下,那种感觉就没有了。所以通过听闻得到智慧也好,或者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发起决心也好,都是不太难的,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善根能听懂的人都会,关键是这种心态一定要坚持,而坚持是不容易的。

我们不能认为听完就可以了,我曾经生起过这种心,就觉得自己怎么怎么样了,其实远远不够,就算听过也不行。曾经发起过,只能代表你曾经发起过,现在有没有呢?可能早就没有了。所以要让它一直保存、一直增长,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佛法,不断地闻思修。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你反复去串习某个事情的时候,越串习越熟悉,最后就能习惯成自然。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真正是习惯性地去发起摧毁自私心的这种念头,还不能说是完全地认识了,只能说稍微地有一点点进步,但现在我们连这个都没有的话,就更加应该进一步地加深学习,认认真真地去学习思维,在学习思维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祈祷、积累资粮,通过一切可以用的手段来让自己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坚不可摧、永远不动摇的定解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我们要认定我爱执就是所断的违品,而且这个我爱执并不是其他的东西,就是现在我们这个心、现在我们这个喜欢自己的这种心、现在我们这个自私自利的心,就是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我爱。我们在听颂词的时候,觉得的的确确是这样的。但是如果反过头来说,这个怨敌到底是谁?其实怨敌就是现在我们为自己去追求安乐、为了自己去离开痛苦的这个心念。如果是这个的话,有些人就不干了,你就再缓一缓吧,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个心了,有时还会认为这种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或者对含义还没有深刻了达的缘故所导致的。

下面我们看第三个科判:“精通对治方便”。因为它已经视为所断违品了,我们就要去对治它,我们就要去对治我执,那么对治我执也不能说我要对治它,但我根本没有方法,想要对治他是一回事情,但是你要找到方法。比如说这个人是我的怨敌,我终于找到他了!我找到我的杀父仇人,或者我找了他三四年,今天终于找到了。找到了怎么样呢?我把这个怨敌认定了怎么样呢?按照世间的说法——你怎么样去杀死他?你怎么样去报仇?这个方法你还是要懂,懂了之后你还要抓住时间去用才行,现在我们最多是锁定了我们在轮回当中的一切的痛苦的原凶,它是什么?就是这个我爱执,把这个所断违品锁定了,但锁定之后要怎么样去断除它呢?用什么样的方便去断除它呢?还是必须要学习。

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必须要了知、精通对治我爱执的、能够真正断除所断违品的方便、方法,精通之后我们才可以运用这个方法逐渐去断除相续中的我爱执。

寅一、略说:

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这是整个精通对治方面的总说、略义。字面意思是:如果你想要让自己永远欢喜的话,就不应该爱护自己;如果你想要自己保护自己的话,就应该经常保护他人。把整个内容做了高度的归摄,用浓缩的方式进行宣讲。如果是利根者的话,看到这个颂词就不用看下面的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如果看完之后还不知道具体内容,就要在下面通过广说来展开。

我们看这个很关键的略说的意义:“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自己欢喜,都希望自己永远欢喜、永远快乐,要想让自己真正地永远欢喜、快乐,也不得不精通它的方法,方法是什么呢?“不应自爱执”——不要太过于地执著自己、喜爱自己。

“若汝欲自护”: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受痛苦,怎么办呢?就要保护他人不受痛苦,这是它的窍诀。我们觉得这是矛盾的,为什么呢?我想要自己欢喜,放弃自我欢喜的念头,我就不能自我欢喜,这就是个矛盾。如果要保护自己,一切所为肯定是应该围绕自己而做,才能够保护自己——比如我披上铠甲、躲在房子里或者找一个靠山。想要保护自己,但保护他人却是窍诀,他认为这是一个矛盾。

寂天菩萨说这个问题不矛盾,这是一种因果的秘密,是一种缘起的秘密和规律,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不管我们懂不懂,一切万法的规律、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虽然是一切万法的规律,但是众生并没有发现。这个规律不是佛陀发明的,而是佛陀发现的。因为因果规律本身就是这样存在的,如果我们发现了它,去随顺它,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它的结果。但因为众生不了知,自以为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自己的想法往往是错误的,所以众生的想法和结果之间才是真正的矛盾,而不是与窍诀是矛盾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里面的含义,再找一找为什么众生的执著是矛盾的原因。“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欲自喜”就是说,我们想要获得永恒的快乐,按照凡夫人的作为,就想方设法去挣钱;如果我想要永远保持快乐,就要把竞争对手全部打倒,没有人和我竞争;或者让我赚够了足够多的钱,有了足够多的资源我就永远快乐了。他就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自己这么强烈地想要“自喜”,因为自私自利心太强了,为了保持自己这种所谓永远快乐的希望或目标,如果遇到别人的干扰,与别人的利益起了冲突,怎么办呢?因为他自己的我爱执,这个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烈,所以想要保护自己、想要自己欢喜的心特别强烈,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经过什么思考,不需要犹豫,肯定会以伤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自己。

以自己为中心,他才不管众生的快乐是什么,痛苦怎么样,反正只要我能够得到快乐,我自己永远保持欢喜就可以了。他通过伤害别人的利益、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别人身上来保持自己永远不苦,保持自己永远快乐。

但是从缘起规律来讲,第一,非常强烈的我爱执,本身是一种烦恼,本体就是不清净的。通过我爱执去伤害别人是造恶业。发心是我爱执,再生起烦恼,通过伤害别人造了恶业,过程也是不清净的,果报肯定也是不清净的。

我们虽然想要自己永远欢喜,但却做了让自己永远得不到欢喜的行为;所想是自己永远得到欢喜快乐,但是所做是做了伤害自己的因。我们认为伤害了别人,但真正来讲是把自己伤害了,因为因果是永远不会虚耗的,你伤害了别人,你自己得到了恶业,恶业只能成熟痛苦,这个痛苦成熟在谁身上?肯定是谁造成熟在谁身上,因果规律如此。只要是我们发恶心伤害了别人,这个苦果肯定是在我们身上成熟。

我们最初的发心是什么?我要永远快乐,但最后的结果是什呢?我永远得不到快乐。原因就是因为太过于自爱执了,所以寂天论师说了 “精通对治方便”,怎样摆脱这种情况,怎样从这种恶性循环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要走一条新的道路。

这条新的道路就是“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真正想要永远得到欢喜,就不应该自爱执,必须要放弃我执。上堂课我们讲了,如果一个人的心越自私,我爱执越强烈,造的恶业就越大;我爱执的心越轻微,造恶业的机率就低。如果他“不应自爱执”,没有我爱执,对自己的执著真正放弃了,其实就是相应于利他,我爱执的直接对治就是利他心。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了,或者慢慢地放弃了自己的执著,那么我们帮助别人的心就多一分,伤害别人的心和行为就少一分。在我爱执放弃得越多,利他心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会不会因为众生的利益和我的利益冲突,要以牺牲别人的利益做代价,然后让我获得利益呢?不会。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他的我爱执,为了自己利益的心很淡。如果和众生利益冲突了,如果我的利益没有了,他无所谓。他没有想到一定要保护我自己的利益,他能够放得下的缘故,当他和众生的利益、和其他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不会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众生,他的心是比较清净的。

而他的行为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就把利益让给众生了,其实这也是自他相换的一种修法,把利益让给众生,想方设法让众生得到快乐、让众生离开痛苦。他的心很贤善,他的行为很清净、很伟大。他的本体清净,他的行为过程清净,他的果一定是清净的。

当他完全抛弃了自己,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时候,他没有很强烈的我执,没有很强烈的贪嗔痴烦恼,也没有轻微的乃至很重的罪业,这些引发痛苦的因都不存在,他又做了这么大利益众生的善法,最后,虽然自己不想要,自己放弃了自我保护的念头,但是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就是永远的欢喜和快乐。随顺于因果法则而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就是相合于因果规律的,不矛盾的。

我们想要自己欢喜的话,就应该放弃自爱执,这就是一种因果法则。这种因果法则、缘起的规律和秘密是佛发现的,佛发现之后就在佛经中讲出来了,大菩萨和传承祖师们一代一代地造论,放在论典当中或者口耳相传到我们这里,我们现在非常幸运,有福报听到了这个教言,终于发现了能够彻底改造自己命运的方法。这不是在一般层次上,像社会上说的改造命运——要不然你就去上个好学校,之后你就可以找个好工作,你可以有很多机遇赚很多钱,可以怎么怎么样,好像自己就从贫穷到富裕了。这也算是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暂时的、浅层次的改造方法,问题的根源还在,只不过是得到局部的缓解,它的根还没有真正拔掉。如果要真正从轮回中永远去掉让自己不欢喜、痛苦的因,就必须彻底根除我爱执。

就像我们看病的时候,你是想局部镇痛止痛呢?还是彻底把病灶拔掉?止痛是比较容易的,让你不痛的话,打一个针或者吃点止痛药,稍微处理一下,暂时几天就不痛了。但不痛了又怎样?病还没有真正去掉,要让它永远不痛,就必须把病根除掉。在我们修法当中,病根就是我爱执、自爱执。这个地方讲了“不应自爱执”,如果你想要自己永远快乐的话,就不要“自爱执”,这是它的一种规律。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习惯放弃贪爱自己,但是不管习惯不习惯,可以说,它是让我们彻底根除病灶的唯一方法。有些道友福报或智慧比较深,已经接受了这个理念,开始每天打坐、观修这个问题。或者通过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式,让自己早日和这个法相应,也就是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让自己的心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早日生起这样的定解。

下面讲另外一个方面:“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如果你想要“欲自护”,真正保护自己不要受痛苦、不受伤害,窍诀就是“则当常护他”。这唯一的窍诀就是:你一定要经常地保护他人,恒常地保护他众,不要让他众受到痛苦。如果你想要免除自己的痛苦,你就去发心——发菩提心也好,善心也好;行为上经常去保护众生,让众生免除痛苦,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免除痛苦了。

这和前面的原理是一样的,表面看起来矛盾,但其实根本不矛盾,真正矛盾的是众生自己的想法。我们如果为了“自护”不保护“他”,为了自护而保护自己的话,会怎样呢?反过来讲,我们想要自护就去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过程当中,假如谁想要故意伤害我怎么办?这个时候我肯定要去以牙还牙,肯定要伤害对方,通过伤害对方来保护自己。但是这样就生了恶心,造了恶业,最后肯定是自己去承受的苦果,这是很明显的。

所以我们想要自护,就要保护他。保护他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放弃自己,把重心从保护自己移到保护他人,当我们把重心从保护自己移到保护他人的时候,保护自己的心不就弱了吗?自我保护的心弱了,我爱执就弱了,自我的观念就弱了,这个以前很强烈的自我观念,因为把我们的重点移到了保护众生上——怎么样让众生离苦,就不会再关心自己了,不会再想自己了,也不会花很多时间来保护自己,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从局部、暂时的角度来讲:如果经常去保护他人,不保护自己,自己不设防,别人伤害自己怎么办?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从长远和根本利益的角度来讲,如果真正想要长久地保护自己、究竟地保护自己的话,就应该真正放弃自我保护的这种想法,然后经常性地去保护他人。

当然,经常保护他人还有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从发心、修心开始,转变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转变之后,再慢慢从行为方面去保护众生。如果我们真正去保护“他”,一心一意地去发起拔除众生痛苦的心、让众生获得安乐的心,其实我们就开始生起了利他心,然后再生起利他的行为更好地保护他人。我们要修布施、持戒、安忍这些能够究竟关照众生、保护众生的方法。我们再修空性、修六度,修完这些之后,我们在保护他人的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后我们自己的资粮也圆满了,心也清净了。比如说生起了利他菩提心,然后通过修资粮逐渐登地、成佛。

当我们最终成佛的时候,那不是一种究竟的自护吗?除了这种最究竟的自我保护——成佛之外,还有什么自我保护呢?成佛之后,谁伤害得了自己?成佛之后的金刚身永远不会受任何伤害。最究竟、最了义的自我保护,超不过成佛,佛是怎么成的?就是因为发了利他心保护他人。从最初发起保护他人的心开始,其实佛陀已经把保护自己的念头,转移到了保护众生上面去,开始刻意地去帮助众生,刻意地去空掉或者减弱对自己的我爱执,为了实现保护众生的愿望,他开始积累资粮,最后资粮圆满了,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我们说最究竟的自我保护,除了佛果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我们真正看的时候,成佛的过程,就是一直在修持利他,把所有的重点、重心、关注,全部放在众生上面,他只关心众生安乐与否,只关心众生是不是离开痛苦了,然后想要用什么方法让众生离苦得乐。暂时的方法要用,究竟的方法也要用,他用一切方法来做这个事情。他的心完全为众生考虑,内心当中哪里还找得到自我的影子呢?刚开始是刻意的,但后来就是自然的,在修利他的过程当中,他的我执的种子、自我的种子,慢慢就在融化、就在消灭,最后修到圆满的时候,他的自利心就没有了。自利心一没有了,他就获得了最究竟的保护。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有一丝的自利心、自我心,就找得到被伤害的点,不管你身上是哪一个地方有痛点,只要有一点点,就会通过这个痛点让你痛苦,如果全身找不到痛点呢?一点痛点都没有,当然就不可能再痛苦了。

我们身上的痛点,就是自私自利的我执、我爱执。当佛陀所有的我执已经消尽了之后,哪里还找得到让他痛苦的、让他自我保护的心呢?根本就没有了。所以说“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最好的自护就是不自护,不要再保护自己了,应该去保护他人,这的确是一个很深的因果的秘密,这种秘密以众生的分别念没办法了解,它是通过佛的智慧发现的,寂天菩萨宣讲了,我们作为后学者才学习到。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之后,我们以前的思想就开始动摇了,逐渐想要去修利他,想去发利他心。为了生起利他心,我们努力去克服我爱执,生起利他的思想。其实我们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这个目标,通过上师不断的护持、道友的帮助,很多力量扶着我们往前走,帮助我们不要丧失这个善心、利他心。如果我们的总原则是朝这个方面去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修法会成熟。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还有一个暂时的意思:如果我们真正一心一意生起了利他心,虽然没有考虑自护,但是因为经常生起慈心、利他心的缘故,因为慈心有八种功德,他自然而然会获得种种利益。还有我们经常生慈心,诸佛菩萨、护法神、天人就会保护我们。我们常护他、生起利他心的话,就会受到这些外缘的保护。当然最了义的保护,就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相续当中的我爱执没有了,我的观念打破了,这个就是最了义的自护,最好的护轮。前面讲的是略说,下面我们看第二、广说。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广说把重点放在贪身上面,因为缘身体而产生的我执是比较严重的,最粗大。并不是说我爱执除了身体之外没有其他的,你的心识怎么办?你的受怎么办?其实是以身体为例来宣讲,或者说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在身体上花的时间、造的罪业是很重的。所以从最主要的、最粗重的断除贪身开始讲。其他的可以以此类推,不是这么严重的缘故,就更加容易断除。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我们要断除贪身,必须要了知它的过患,所以首先讲到了贪执的过患,第二就是贪执是不合理的。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第一个科判是真实宣说。第一个颂词是这样讲的,

汝欲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汝”,其实就是讲我们的这个自我爱执的心;你越对身体献殷勤,“汝越献殷勤”,想要保护这个不清净的身体;“彼”,就是这个不净身,就是愈趋退堕,越来越衰朽,越来越脆弱;“极脆弱”,所以我们越保护它,就导致我们越容易受苦;越容易受苦就越保护它,越保护它就越容易受苦,堕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对这个身体很好,经常对它献殷勤,经常不惜手段去保护它,如果对我们有好处、有利益,那么这样做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很多的事实看起来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对身体非常执著,所以想方设法想要保护它,让它获得快乐,因此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越殷勤地想要保护这个不净的身体,效果却是适得其反的——越保护这个不清净的身体,它就越不争气,越趋退堕。就像父母溺爱子女,只要一提要求就满足他,他已经养成习惯了,越来越溺爱的话,最后就没办法管教了。小孩子就会非常任性,根本不能说他一句话,也不能让他有一点点的不开心,或者受一点点的违缘,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父母不愿意他受到一点点的打击,但是只要一走出家门,碰到的人又不是你的父母亲友,张三这个小孩这样想,李四那个小孩也这样想,两个碰到一起,肯定会发生冲突。因为根本没有受到过挫折,因此越保护他,他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温室里的花朵。

我们对待身体也是一样,有时就堕入极端,想方设法满足它的一切需求,对身体献很多的殷勤。从小时候到死之前,都在想方设法地保护这个身体。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学了颂词之后对身体什么都不用管了,佛陀讲过永远行于中道,不能过度地虐待身体——完全不照顾它,不去洗、不穿衣服,有病也不去看等等,这是一种极端;第二种极端就是过度地去满足它的要求。为什么佛陀不讲第一个极端,要讲第二个极端呢?因为第一个极端我们几乎没有去做过,除了有些修苦行的人,通过苦行去折磨身体之外,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走那条路。大多数人都是第二种极端,所以根本不用讲第一种,讲这个是因为大家对这个太执著了。

假如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堕到苦行的极端,佛陀肯定会讲:你们不要对身体这样折磨,这是走极端,你要保护身体。那时就要说保护身体,但现在我们没有那样做,所以根本不用讲。讲的是现在我们对身体的过度保护,古代印度、汉地是这样,现在外国、中国也是这样,基本上对身体都非常看重,就是“护此不净身”。

我们看现在有很多医疗中心、保健中心、美容院,它们卖化妆品也好,做广告也好,反正都是在说你应该这样保护身体,你应该去健身;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你应该抹这个东西,抹那个东西;或者抹这个不好,抹那个好。没有一个不是围绕身体说的:你要坐什么样的车,你要睡什么样的床,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夏天你要涂什么样的防晒霜,你要怎么怎么样,你的头发应该用什么样的油,从头发一直讲到脚趾甲。你住的东西、你吃的东西、你用的东西,哪一个不是围绕身体而讲的?我们对这个身体献的殷勤太多了,我们这么对它好,但它一点不争气,越来越脆弱了。

“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身体越来越退堕,越来越衰朽,越来越脆弱,所以最后根本经不起打击,我们越保护它,它就越脆弱,越经不起打击,这就是我们贪执身体的最后结果。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现在我们对身体太过于执著了,为了满足身体所谓的需求,生烦恼造了很多罪业,因罪业我们会堕到地狱中。第七品讲过,地狱众生的身体承受力是非常弱的,皮肤像婴儿那么嫩,这么嫩的皮肤要感受那么高的温度,怎么受得了?所以一点点的疼痛他都非常难忍。造的恶业越重,堕得越深,堕得越深,越容易受到痛苦的折磨和影响。

即便从地狱当中出来转成人,有些人的忍耐力很弱的话,一句话就可以伤害他。以前如果我们经常生害心,比如《前行》当中讲因果,虽然我们没有骂人打人,但是经常生起不好的害心:这个人出事就好了,这家人衰败就好了,最后会产生什么果报呢?异熟果是堕入恶趣,即便转生成人,胆子也特别小,胆子大的人没什么事,但他就很容易受惊吓,这个门关重一点,他都会特别难受。

其实这是什么?一方面可能他胆子小,但一方面也是他经常生起害心的缘故。因为害心就是害别人、让别人痛苦,所以今生当中他受到伤害的因缘就很多。相对害心少的人来讲,他虽然也有痛苦,但在很多的因缘当中:比如粗大的因缘、中的因缘、小的因缘,可能小的因缘对他根本造不成什么痛苦,中的因缘可能产生一点点痛苦,大的因缘才可能会让他很苦。但是如果我们以前害心很重的话,大的因缘和中的因缘不用说了,其实有些很小的因缘,说话重了一点点,他马上就很痛苦了。我们和这种人打交道也很痛苦,他自己其实更痛苦,永远活在这种痛苦当中,本来别人看起来根本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他就能够产生很大的痛苦。这也是一种越保护他,他就越退堕、衰朽极脆弱的另外一种理解方式。

前面讲,我们所追求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保养身体,所以这就是一个过患,贪执到底会引发哪些过患呢?如果我们对教义、修行、解脱不感兴趣,或者这个思想没有生到我们心中,我们可能就不以为然:讲是这样讲,好是好,但我现在做不到。他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但找不找理由最后都是自己承受果报,毫无疑问。上师们也经常讲这个问题,你到底要不要为自己负责任?如果你对自己不负责任,随便来都可以,如果你要对自己负责任,那就必须要注意。

就像在世间当中一样,你想不想你的身体好?哦,我想。如果你想你的身体好,就要控制你的饮食,这个东西不能随便吃,随便吃对你的身体肯定不好,你不负责任可以随便吃。虽然这样讲了,或者自己却不以为然,或者的确克制不住就是想吃,吃了之后,最后自己要承担这个后果的,到时候你呼天喊地也没用。

同样的道理,佛菩萨告诉我们,你这样保护身体很不好,这样会越来越退堕、衰朽、脆弱,最后让你感受很强烈的痛苦。如果我们听了之后相信了,慢慢去改变自己,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多修善法,慢慢我们就可以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虽然时间有可能长一点,但绝对是正确的方向,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不听,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管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快乐,但必定是埋下了痛苦的因,就好像吃了慢性毒药,虽然现在不发作,吃起来不会感觉什么,但是毒性慢慢发作的时候,身体会越来越痛苦。这是佛菩萨悲心给我们做的教诲。

这个过程当中也是看自己的福报如何了,有福报的人听了之后也会相信、会实行;有的人有听的福报,但是没有听进去的福报,或者没有修行的福报,没有改变的福报,虽然有一点好处,但是好处不会大。其实修习佛法也没有谁捆着你,或者用鞭子抽你——如果不修法就用鞭子抽你,或者把你关起来怎样,没有这样的。佛法都是给你讲道理,最多有时候上师给我们一点点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又怎样呢?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但有时候我们连上师给的压力也想摆脱,那可能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了。上师给我们点压力,有时候感觉到这是上师的慈悲,感觉到的确是我们不做不行,如果这样,不管是上师的压力也好,爱护也好,逐渐我们就可以相应于上师、佛菩萨的教化,开始修持,最终可以获得真正解脱。

下面我们再看: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颂词字面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越弱,欲爱越增长,就像大地上的一切物品全部归自己所有了,“尚且不餍足”,还是不满足,所以谁还想去满足他所有的贪欲呢?“逐欲未得足”:众生追逐这样的欲妙,没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生起忧恼,大失所望,就是“复失意”的意思。

这里讲到贪欲心的特质:“身弱”,前面讲“衰朽极脆弱”,这个身体越来越脆弱,他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想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欲望就越来越增长。欲望增长是无穷尽的,有时我们说得到就可以收手了,但是往往得到之后,欲望心还是无法满足。只有你的心停止追求,满足了,心终止的时候,欲望才会终止。

“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即便得到了大地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物,所有欲妙都归自己了,他满不满足呢?还是不满足。古代的皇帝,整个国家都是他的,人民也是他的,所有的财富都是他的,他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但是他有没有满足呢?没有满足。虽然国家很富有,但他还是觉得不够:我的地盘还是不够,我还要南征北战,去赢得更多的疆土,得到更多的财富。即便把整个地球都征服了,他是还不满足。

就像佛经中讲我乳转轮王的故事:我乳转轮王已经是金轮王了,统摄四大部洲还不满足,还要去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天也征服了,他还要去三十三天,到了三十三天,已经和帝释天平起平坐了,他还不满足,还想把帝释天干掉,独霸三十三天,结果生起这种恶心之后,福报用尽,一下子就从天上摔下来,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死了。

欲望就是这样的,怎么可能满足呢?即便最后得到了帝释天还这样,所以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想,等我拥有了什么东西:地位、赚够足够的钱,那个时候我就满足了,就静下心来学佛。很少有人能通过满足欲望而真正知足,因为贪欲心的特点就是这样,越贪就越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贪欲心的本体、特色。所以贪欲心怎么可能满足呢?绝对满足不了,它是个无底洞。只有知道它的过患,停止贪欲才会满足。

无垢光尊者讲过,世间的琐事是做不完的,你觉得我今天把这个事情做完了,我就怎么样,当你把这个事情做完之后,突然脑袋里又冒出一个念头,那个事情要做一下。所以世间的琐事你是永远做不完的。放下即了。你什么时候放下了,事情就做完了。以前觉得这个该做,那个该做,真正放下之后,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行佛法,获得解脱。

贪欲心的本体绝对不可能通过得到来满足,永远不会餍足。有的小孩子不想要玩具了,虽然耍了三天,他对这个玩具满足了,但他的贪欲心没有满足,他想要更好、更新奇的。以前有些人在吃不饱的时候,想着只要吃上大米饭就好了,后来我们吃上大米饭了,是不是满足了呢?刚开始一两天可能觉得很舒服,但在这个阶段停留不了多久。你觉得有一个菜就更好,只要我能吃上咸菜就可以了。好了,又吃上咸菜,吃上咸菜还不行,还要再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就够了。结果永远没有底线,没有止境。所以当穷人已经脱贫致富了,摆脱穷人的身份到了富人的阶段了,到了富人阶段之后,富人那种新的境界又出来了,然后就开始去享受,享受完之后,厌烦了,他又去找一个更新奇、更刺激的东西。

以前中国还没有富起来的时候,有人老是想不通老外怎么要去探险,到底要干什么。当中国人富起来之后就知道了,探险是很刺激、很新奇的东西,因为其他的东西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所以他就去寻找一些更刺激的,让心得到一种满足。满足之后又怎么样,他又会找一个更满足的:上太空去,花钱去火星,然后在月球上定一个旅店,然后经常去了之后又不行。通过观察,虽然短暂的、个别的东西可以得到满足,局部是可以满足的,但总的贪欲心永远无法满足。

有些人想不通,比如贪官拿几十套房子干什么?十几、二十几辆车拿来干什么?但是从他的逻辑来看,他想得通:我就想要多,多就好。就是心喜增长,永远满足不了,所以我们不能再去走这条路。有很多人现在还没走到头,我们跟着他走下去还是走不到头。

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就停下来。你不要去追求,心感到满足就可以了。最主要是修法,修持佛法不是通过佛法得到短暂的安慰、平静,这也不是学习佛法的目的。我们学习佛法之后,主要是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本性,了知无我,断除我的贪欲心。真正从根本断除贪欲心下面还要讲,那时才获得无有穷尽的福报和快乐。否则我们通过世间轮回这条道路走下去,那是绝对失败的。

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没有满足,该玩的、该看的,全都已经看完了,但是现在还是不满足。再下去还是永远满足不了,这是一条不归路,永远走不到头。第四句“谁复惬彼欲?”了知这个情况之后,谁还去满足他的贪欲呢?谁能够满足得了他的贪欲呢?如果满足不了为什么要去满足呢?这不是一个很愚蠢、很傻的想法吗?明知道满足不了,我们还要去满足它。所以应听从佛菩萨的教诲,财物足够我们生活、开销就可以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解脱和利益众生上,这方面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否则你要从物质上去满足,永远也满足不了。

最后两句“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从另一个角度讲,你的贪欲心很大,想获得欲妙的想法是很大的,但你的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很多人都想我怎么变成亿万富翁,我变成亿万富翁后我怎么办?但就是没有这个能力、智慧和福报,没这种善巧方便和资源,所以虽然想法很大,但是没办法获得。

“逐欲未得足”:在追逐的过程当中没法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生恼复失意”:经常生起嗔恼,然后非常失望。失望肯定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福报,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好的东西。所以观察贪著欲望的过患,的的确确我们必须通过学习佛菩萨的教言,了知它的本体。该警醒、该回头的时候一定要回头,不要通过这种方式隐瞒住自己,有一点点就应该知足。旁述知足的功德下节课再讲。

第一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1、什么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样依止上师的?

答: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遵循上师的教言,以其随时随地对照自己。假如每天记住一个上师的教言,里面的法义自然触动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不离正道。而不一定是呆在上师身边。

2、为什么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因为自我执爱如同毒药一样,如果不彻底舍弃,永远不会得到安乐,反而堕入可怕的深渊。无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说过:“若不摧毁我执山,永无灭尽迷乱时。”藕益大师也说过:“内不见有我,则吾无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断除我执,那修行也就没有什么功效力量可言。修持正法的根本就在断除我执迷乱,就像除灭一棵大树,如果断其根,则整棵大树自然死亡;同样,如果断尽我执之根,则三界轮回迷乱显现自然灭尽。

当然,如果想灭除种种难忍之苦,必须将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尽心尽力地爱护众生,利益众生,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有痛苦。法王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一心一意追逐自我利益而不利益众生,这种人将永远不可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只有摧毁我执的自私自利心,愿意帮助众生、保护众生,就有了如来种性,如此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

3、为什么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答:1)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如果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人、非人、天龙八部、护法神都会保护他,他脚下踩的微尘也会为天王所顶戴。他的衣服、头发、舍利都有加持,甚至把他的一片衣服带在身上,邪魔外道和妖魔鬼怪也不敢害你。发大乘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是当地的佛塔,非人会整天转绕他。

2)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为了众生而无条件地奉献一切,所有的人都会帮助他。有些人不管办慈善也好、传法也好、利益众生也好,如果自己任何目的都没有,很多人一定会对他伸出支援之手的。而自私自利心强的人,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迟早会暴露无遗,人看不惯他,非人更是看不惯,到头来得到的利益很少,造的恶业很多,唯一剩下的就是痛苦。

4、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么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

答:1)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来越脆弱无力,对小苦也不堪忍受,欲望不断地增加,就算拥有大地上一切事物也满足不了。

2)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不要贪得无厌。当然,光有满足感还不行,每天还要尽心尽力修一点法,一边听佛法,一边发心、修行,把理论的东西随时用在实践上,这样人身才会变得有意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