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55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9/3/4 15:15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主要是通过菩提心,趣入到菩萨的行为。菩提心分为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部分,在前八品以及第十品中讲到。胜义菩提心的部分,主要在第九品——智慧品。智慧是对于胜义实相、胜义空性的了知。首先是对于空性的听闻,得到闻所生慧;然后思维空性,得到思所生慧;修持空性,得到修所生慧;最后是证悟空性。

前面我们提到了,空性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当我们行住坐卧、起心动念,生起烦恼、痛苦的时候,并没有离开空性的自性。只不过我们虽然生活在空性当中,但并没有发现空性的存在。像我们虽然生活在空气当中,每天呼吸着空气,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这个很自然。鱼每天生活在水里面,并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水在它的附近流动。

我们每天生活在空性当中,自己本身也是空性的。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缘故,导致我们没有认知空性。虽然自己是空性,但是我们并没有认知。觉悟了一切万法实相、觉悟空性的诸佛菩萨,通过讲经说法、著论典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要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首先要对我们所执著的一切法进行观察。因为我们所执著的就是对于一切法的执著。我们执著山河大地,执著自己的身体、思想,执著能感觉到的一切,认为这些都是实有的。

要让我们了知万法空性,也只有通过对我们所执著的一切法进行观察之后,认知这些法到底是什么样的自性。通过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观察,就会知道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体就是空性、无自性、无实有的,而无实有、空性,是一切万法永远不变的自性。

因缘和合,会显现万法,但是因缘和合的法,按理来说,依靠因缘产生的缘故,不可能实有。众生无知的缘故,把这一切因缘显现的法执为实有,执著实有就开始生烦恼,开始造业,开始流转。我们现在的整个轮回,现在的一切痛苦,相续当中的一切烦恼,所执著的一切,以及执著这一切的思想,其实从本以来,都是无自性的、无生的。现在要还原它的本性,不是去发明一个东西叫空性,而是我们去还原它本来的自性。

众生从迷惑开始,流转到现在,已经离实相非常远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行,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要积累资粮、忏悔、祈祷上师三宝,这一切的修行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回归本来的最平常的自性。最平常的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真正拥有的空性,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除了空性之外的一切法,都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一切,其实都是虚幻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我们死了之后,这些都要抛弃;从深层次角度来讲,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现在执著这是自己的东西,执著有个我,其实连我在内,包括我所执著的一切法,都不是我们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都不存在,都是假的、虚幻的,从本以来就没有出生过的。而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呢?我们真正拥有的是永远不变的实相空性,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如来藏自性。

所以,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修法,来回归自性。首先出离心的修法,是我们回归自性的第一步;然后发起菩提心,让我们的心胸进一步地扩展;最后通过学习、修行空性的方式,让我们一切的执著,完全消失于法界当中,回归到一切万法不存在的、不执一切的实相、究竟的本体当中。这就是修行的次第、流程或者原理。

听闻空性和修行空性,它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它不是一个让我们暂时获得利益、暂时离开痛苦的方便,而是究竟契合于我们真正具足的实相的最殊胜方法。

如前所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一切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而智慧就是我们要学习、要悟入的,自己本来拥有的自性。如果了悟了空性,我们就是圣者、就是佛;如果不了悟,我们就是凡夫,由痛苦继续流转。

佛菩萨告诉我们,凡夫和圣者之间仅隔了一层纸,这边叫迷,那边叫悟。没有证悟空性,就是凡夫人,我们就会流转;但是一旦证悟了空性,我们就是圣者。迷就是现在我们的状态,不了知空性的本体;悟,我们知道了本来的空性,就叫悟。所以凡夫和圣者有迷和悟、觉和不觉的差别。

我们要学习觉悟、打破迷惑之道,而最究竟的方法就是了悟空性,学习空性。因为它无限接近实相的缘故,所以宣讲空性的经典、论典或者窍诀,如果我们去听闻、思维、抄写、讲解、修行,功德非常巨大。因为它接近实相,是实相的等流,其他的经典、论典、修法,功德也非常大,但都是间接地悟入空性的助缘,而不是直接的因缘。

相比之下,佛陀更加重视空性的经论,空性的思想和空性的意义。也是想了很多方法,让我们悟入空性。佛陀也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空性。

学习佛法,真正来讲,并不是要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认为我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不够完美,所以我要通过学习佛法来充实它,来升华它,来让这个我完美。其实真正的佛法不是去改良我,让他变得更好、更完美。而是我本来就不存在,要证悟无我的自性,这才是佛法的精华所在。

一切围绕我而进行的所有修法,严格来讲,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佛法之所以和外道法不一样,也就是因为有无我空性。在佛教四宗当中,前面我们分析了,瑜伽世间的四种世间当中最低的是有部。有部之所以超胜外道,因为它有无我空性,了悟了一切万法是无我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有解脱道,可以超胜外道。佛法和世间法、外道法不一样,就是因为宣讲无我空性的缘故。所以真正的佛法之道,应该是趣入无我的。

我们学习佛法,有时候说,如果修习布施、持戒,我们会在后世越来越好,这是一种善巧说法。为了让有情进入佛门学习,我们必须要这样讲。慢慢地有情的根基成熟之后,佛陀肯定会宣讲一切万法无我的道理,一切万法究竟空性的道理,一切万法光明空性无二无别实相的道理。我们要去学习,要去证悟,必须要去了知。

对《智慧品》,讲闻的功德非常大,我们既然有因缘听受或者讲解空性的教法,应该有欢喜心。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或者听懂的多少也好,这都不重要。其实听闻这个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殊胜功德和资粮。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了悟《智慧品》当中所讲的内容。我们平时要多祈祷上师三宝,多做供养,多修福报,多忏悔,让我们可以对空性的教法有所悟入。

我们所学习的是“遣除争论”内容,有遣除世俗之争论和遣除胜义之争论。现在在讲遣除世俗之争论,有五个方面,前面四个问题讲过了。

癸五、(遣除太过)

“太过”就是很大的过失。有些人认为如果是空性的话,就会出现很多大的过失,有这方面的太过。中观宗为了让众生了悟万法空性的道理,所以遣除太过,安立空性的正义。

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四个科判针对四种众生的疑惑,或者针对四种辩论,分别的予以遣除。

第一、如果是空性的,我们供佛也得不到福德。第二、如果是空性的,有情死了之后,就不会再转生。第三、如果是空性的,就不存在善恶。你杀众生,或者布施众生,就不存在善恶,因为是空性的缘故。第四、如果是空性的,我们奉行菩萨道,就没有意义。

很多众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刚开始学习空性的时候,也有如此。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对我们来讲,实在太陌生了。突然接触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很多信息、知识,都不一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很多的怀疑,很多的矛盾。所以必须要遣除怀疑,安立空性的正见。

寂天菩萨把这些有代表性、针对性的疑惑,专门通过颂词的方式,来予以遣除,对我们进一步了知空性的正义,有很大的帮助。

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供养幻化的佛产生福德,犹如供养实有的佛产生福德,是一样的。

我们进一步要回答这个问题。对方的问题和疑惑,是间接地隐藏的,没有直接在颂词当中表现出来。我们要遣除对方的疑惑,必须要知道对方和我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我们都在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无实有、虚幻的、空性的、不存在的。讲到了这些,有些人心中会疑惑,既然万法不存在,佛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供佛,不就得不到福德吗?进一步讲,佛陀是不存在的、空性的,供品也是空性的,供养的人也是空性的,供养的方式也是空性的,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是空性的。所以我们没办法得到福德。

如果得不到福德,很多经典当中让我们去供佛,也承诺供养佛之后有巨大的福德善根,我们前面讲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时候讲过,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供佛,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这一切岂不是成了妄语、空言吗?所以,有些人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因为如果大乘是佛说的,相当于诽谤了佛,诽谤了供佛的功德,就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其实,这是没有了知空性的正义。第九品智慧品,全都在讲空性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空性并不是像平时我们所讲的,犹如什么都不存在的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否定一切,抹杀一切,比断灭见还要断灭见。外道的断灭见,至少说现在是存在的,人死之后是不存在的。但空性宗不是这样,空性宗连我们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乃至于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到的一切,都已经否定了,统统抹杀了。在他们看来,中观宗是断见中的断见。

其实,这不是空性真实义。中观宗或者说空性宗,对于显现和显现的作用,都没有否定。否定的是实有性,它的相还在,相的显现作用还在,但它的实有性是要否定的。为什么要否定呢?因为一切万法是远离一切四边戏论,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它只是显现和显现的作用而已。

所以,中观宗并不是真正在否定显现。有些时候我们说,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的,众生就很难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观宗或者讲空性的宗派,在讲空性的时候,会用很多不同的词句来进行表现。

比如空性,这是表达万法实相空性的词句,还有是虚幻、不存在、无有、无实有、现而无自性。其实这都是空性不同的异名,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来让我们了知空性的正确含义。

有些人理解空性,他认为杯子里面没有水叫空。有时候说不存在、没有,他就认为这个东西首先存在,突然就拿走了,自已的钱突然被人拿走,钱没有了,他觉得这是空性。所以他对空性就很恐怖。

佛陀很慈悲,很善巧,所以又用了其他的名字来说明空性。比如,如果他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的,像杯子里面没有水,房子里面没有人,或者空房子的这种空,佛陀就用现而无自性。虽然有显现,但是显现是无自性的,这就是空性的正确含义。针对没有,佛陀又讲不是真正的没有,是无实有。无实有和没有、空性、现而无自性、虚幻,其实都是一个意义。

当我们思维空性,有点钻入死胡同,没有办法钻出来的时候,就觉得空性怎么可能没有,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存在?换一个佛陀用的词语,也许我们就了解了。比如换一个现而无自性,它不是没有的,它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自性。

打个比喻讲,如梦如幻,梦幻是有,它有显现,但是没有真实的自性。我们就知道了,空性是这么回事。没有是什么?是没有实有。如果我们用无实有,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无有”的准确涵义。有是有,但是没有实有。

无实有、无有、空性、现而无自性、虚幻,其实都是在讲空性。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词句来介绍,因为每个词句有不一样的表达含义。它表达的意义虽然一样,但是它的侧面可以有很多趣入的角度。

这里也是一样。中观宗否不否认众生、佛陀、供品、供养佛陀以及供养佛陀产生的功德?老实说,这一切在世俗当中都不否认。否认的是它们的实有性。众生认为众生、佛陀、供养的苹果、供养的方式、供养之后产生的功德是实有的,这一切都是实有的。

中观宗说其实这一切都不实有,才有了颂词当中讲的“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中观宗说,一切万法无实有、无自性。就说供养,我们承许佛是幻化的佛。当然,幻化很容易让没有学习过空性的人,认为这是虚无飘渺的,幻化是不起作用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供养幻化的佛,可以产生幻化的功德。就像你们有实宗或者一般的老百姓,认为佛是实有的,供养实有的佛,产生实有的功德。有没有佛,有没有功德,这是没什么争论的。只不过是,佛是幻化的佛,还是实有的佛,供养之后是实有的功德,还是幻化的功德,这一点就有差别。其实中观宗并没有否认名言当中的供幻佛生幻德,只是否认了供实有的佛,产生实有的功德。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提到,我们是幻化的众生,以幻化的供品,在幻化的时间当中,供养幻化的佛,产生幻化的功德,圆满幻化的资粮,通过修行幻化的道,而成就幻化的佛功德。这一切都不否认,否认的是实有。

这个地方是讲,得不得福德呢?科判当中讲,“破除不得福德之诤”,对方认为我们不得福德,但我们说,不是不得福德,而是不得实有的福德。

众生觉得东西是实有的,抓在手上才放心,如果东西是虚幻的,他就不放心。这只不过是理解的概念不一样,在众生的字典当中,虚幻的意思,和中观宗所讲的虚幻,不是一回事情。

众生认为虚幻就是没有,不存在,对这个东西就觉得不安全,觉得我辛辛苦苦地把钱挣到了,我去供佛,供佛之后,得到的功德是虚幻的,而且所供的佛也是虚幻的。他总觉得虚幻是不存在的,是没有的意思。但是中观宗所说的虚幻,不是众生所理解的“没有”“不存在”或者“虚无飘渺”,而是实有性没有。

中观宗讲的虚幻的佛、虚幻的众生、虚幻的供品,和平常不修空性的人,所认为实有的佛、实有的众生、实有的我,这是一个还是两套东西呢?

其实中观宗所讲的一切,虚幻的众生、虚幻的佛、虚幻的功德,并没有离开我们所接触的东西之外,单独去安立。虚幻的人还是我,虚幻的供品就是我面前的苹果、灯,佛也是我们认为的、看到的、想到的佛。供养的方式,也没有离开恭恭敬敬地把香点着去供养之外,单独成立。得到的功德,也没有离开佛经讲的供佛得到的功德。

只不过中观师说这一套程序是虚幻的,普通人把这套程序认为是实有。这是对一套程序、一套显现,不同的两种认知。

我们就会想两种认知,有没有一个真假?还是都是一样的?或者针对中观师来讲,我没有办法破斥你,你就虚幻嘛。针对一般人来讲,这一切是实有的。他得他实有的功德,你得你的虚幻功德,你供你虚幻的佛,他供他实有的佛。会不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暂时来讲可以这样安立,究竟来讲只有一个答案,不可能有两种。

实际来讲是什么?实际来讲只有幻化的,没有实有的。但是我们暂时安立的时候,可以随顺众生。因为众生不了知,所以暂时说这一切是存在的,不跟他说佛是幻化的、空性的、现而无自性的,说太多众生就晕,听不懂,反而障碍他修持福报。

对于初学的众生来讲,根本不提这些,就直接说佛在这里,你去供养就得到功德了,你修行就可以成佛。他开始趣入佛门修行,当他的善根资粮逐渐圆满的时候,再慢慢告诉他,其实这一切是无自性的、空性的。这样他就可以接受了。

中观师所讲的幻化和一般的人认为的实有,没有两套东西,不是各行各的,而是都在做一个供佛的事情。只不过中观师在供佛的时候,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不学空性的人,就安住在实有的境界。除了这个认知之外,没有两套不一样的。

供养幻化的佛,还有所产生的幻化的功德,我们很担心功德如果是幻化的,会不会不起作用。其实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享受的福报,按因果规律来讲,也是我们上一世供佛、布施众生的福德显现。我们正在享用这个福德的时候,正在快乐的时候,中观师就讲,这种快乐和福德本身就是幻化的。我们所享用的这些、感受的快乐,如果不是以空性来分析,它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种感觉是很真实的。但是在感觉真实的时候,它的本质实际上是虚幻的。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虚幻的东西会不会影响它的质量啊?如果是幻化的福德,那以后在它成熟的时候,它的质量会不会下降?会不会我们享用的时候,就虚无飘渺,根本抓不住,福德越飘越远?”不会出现这样事情。

其实这个如幻的福德,就是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些快乐、这些福德。只不过它的本质是空性而已,众生不了知,认为是实有的。最后圆满成就的幻化的佛果,也就是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模一样的佛果,没有丝毫差别。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讲?中观师讲这些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的必要,他为什么要推翻一般人的认知?里面一定有很深的用意。

一切万法的本性,包括佛果,是远离四边八戏的。那么,道也必须要相应它所现前的果,相应一切万法的本性去修持。而众生的道是安住在实有的,众生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执著和一切万法无自性的道,还有佛菩萨所证悟的万法空性的智慧,它不是在一条道上面。所以,按照凡夫的实执修下去,虽然他也发心要成佛,但是实执不符合成佛之道。

它的果是这样,道也是这样。在抉择道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相应它,要打破实执,真正找到正道。而找到成佛的正道,其实就是抉择空性。相应于万法的究竟实相去抉择,就是真实的道。

生不生福德?中观师不否认。如果执著实有,也可以生福德。但是在实有的状态,你想要成佛、成就菩萨果位,是永远不可能。因为获得福报和成佛还不一样。必须要超越实执,才能安住在一切万法空性的境界中。而以实有的执著供佛,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它的要求没那么高,标准没这么严。而要成佛,成就菩萨,执著实有就绝对不对了,不是正道。

针对这些发了菩提心,想要成佛的修行者,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想成佛、登初地的话,不打破相续中实有的执著是绝对不行的。哪怕只是在修世俗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发愿要成佛,要度化众生,如果我们认为佛是实有的,有实有的众生可度化,那我们永远也度不了众生,永远也成不了佛。

《金刚经》中也讲,菩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原因是什么?没有实有的众生让你度。如果我们还安住于众生实有,我要度化实有的众生,我要成就实有的佛。佛陀就会说:“对不起,你这种想法不符合真正的佛道。”

在《心经》当中,也讲“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上上节课,《心经》的内容也大概回顾了一次。首先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再讲十二缘起、苦集灭道四谛、智和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顺势的十二缘起,这都是属于众生的。否认了众生的一切,否认众生流转的次第,十二缘起也否认了。

逆观十二缘起,可以成就解脱轮回。然后是四谛,小乘修行者主要修行四谛十六行相,众生轮回的因,众生解脱的因,这是空的。“无苦集灭道”,四谛是不存在的。“无智亦无得”,“智”是菩萨智慧,我们所讲到的智慧,也是空性的;最究竟的“得”,是一切智智的佛果。

其实《心经》《金刚经》《般若经》中,都讲了一切万法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如果想要远离一切的挂碍、恐怖,究竟获得三藐三菩提果位的话,必须要了悟一切万法无自性,才相应于正道。因为佛如是现前了,菩萨也如是现前了,道也必须相应于无自性的道。所以,我们发了世俗菩提心之后,马上要讲一切万法无所得,打破这种执著。

道虽然是有的,但它的本性是空的。但是在世俗当中,我们还要去做,通过空性打破它的实有,但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你正在做的时候,要了悟它是空性的。菩萨不住相布施,也是讲了,你要布施,但是要不住相布施,这相应于佛道。即做了布施,也无所得,这才是相合于究竟殊胜的道。

此处《智慧品》当中所讲的,也是和《金刚经》《心经》中所讲的密意完全一致。不是不能供佛,不是供佛没有功德,而是你不要生起实执去供佛。这里讲,供养幻化的佛产生幻化的功德,圆满幻化的资粮,最后成就幻化的佛果,这些都是存在的。

“如供实有佛”一样,可以得福德,只不过区别在福德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无实有的。“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如”——就像你们有实宗所认为的,供养实有的佛可以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我们供养幻化的佛,也可以产生幻化的功德。表面上是大家各承认各的,我不用说服你,你不用说服我,反正你供你的幻化佛,我供我的实有佛。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打个比喻讲,就像你们所认为的供养实有的佛,能够产生实有的功德一样;我们供养幻化的佛,也能可以产生幻化的功德。其实就是直接回答了,对方说空性不得福德的争论。我们说,其实可以得,只不过得幻化的福德。

进一步深究的时候,真正能够站得住脚,经得住观察的,只有供幻佛生德,符合究竟实相的意义。而供养实有的佛,在《般若经》《中论》中,通过胜义理论来分析观察的时候,找不到实有的众生,也找不到实有的众生成就的佛。它经不起胜义观察,供实有的佛,只能安立成暂时性的。在为了引导众生趣入佛道的时候,可以暂时安立。究竟来讲,安立佛是实有的,供养实有佛,得到实有的功德,有很多的过患、过失,没办法安立。而“供幻佛生德”,是完全可以安立的。

下边还可以一个个分析,这里是简单宣说而已。

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对方认为,有情如果犹如幻化一样,死了之后怎么结生呢?

中观师回答:“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投生的众多因缘如果聚合了,虽然他是幻化的,但是还是可以继续投生。为什么因为有情久住,他就会变成实有呢?这不可能。

想要详细理解这个科判所摄内容的时候,我们要首先明了对方的疑惑、对方提的问题。还是和前边的问题差不多,如果一切众生是空性的、虚幻的,那幻化一样的众生死了之后,怎么可能再投生呢?

幻术出现过很多,在佛陀的经典之中,很多论师的论典之中,讲解空性都要用幻化的比喻——如梦如幻。“幻”是什么?“幻”和现在的魔术还不一样。在古印度有,现在的印度估计没有,没看到过,也没听说过。

在古印度有些幻化师,他有特殊的本领,在广场上要以此维持生活,相当于以前打把式、卖艺那种人,通过这个来赚钱。他在场地中央放一块石头,或者放一块木块,当观众聚集的时候,幻术师就对着这块石头或者木块,开始念咒语。通过咒语的力量,石头或者木块慢慢就不现了,变成了大象、牛、马、人的形象。如果幻术师一直念,那幻化的象马就会一直存在。幻术师停止念咒,幻化的象马就会逐渐消失,原来的木块就会慢慢重新显现出来。这就是幻术的过程。

从这个方面看,幻术和魔术不一样。象马是大家看到了,看到了有幻化的象马,有幻化的人。幻化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生命,没有心识,是幻化的。当咒术师在场地当中让它死掉了,它是幻化的缘故,没有心识,不能再投生了。还有就是,幻术师一停止念咒,幻化的象马就没了,它去哪去了?没有去的地方。所以,幻化的象马,幻化的有情,死了之后不会有投生的情况。

这就是在颂文中所出现的,对方要和我们争论的背景。如果对这个背景不了知,我们要学习这个颂词,就很困难。

这种幻化的象马,幻化的有情,幻化的人,它不会投生。对方说:“如果按照你们中观师的观点,一切有情犹如幻化,都是虚幻的。如果这些幻化,就像幻术师变化的象马、有情,死了之后不投生一样,那和这些幻术一样的众生,死了之后也不可能投生。”

如果你承认幻化,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承许没有投生,那现在的众生是在投生,大家都相信因果前后世的。如果你觉得有投生,那就不是幻化了。对方从这个方面告诉我们,其实有情是实有的,不是幻化的、虚幻的。正因为有情是实有的,才和幻化的象马不一样,实有的众生死了之后,才会有投生。科判当中讲不能“结生”,就是投生的意思,再次地投生。不会投生,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过失。

所以就出现了颂词的第一、二句“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如果有情也是幻化的,那死了之后,云何投生呢?对方觉得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大的问题,很大的矛盾,中观师没办法解决。

所以他说:“要不然你就承许有情没有投生,但是违背了现量,也违背了佛的教义。或者你就承许有投生,但是有投生,你就不能再承许这是幻化的,必须要承许这是实有的,不是空性。”

中观师怎么回答呢?“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中观师说:“众多的因缘如果聚合了,虽然是幻化的众生,也会有投生的情况。幻化的象马为什么没有投生的现象?因为它的因缘,是来源于咒语,严格来讲是幻术师念的咒,念了之后,咒力把观众的眼根暂时性的某种程度的损坏了。”

当然损坏不是说把它戳瞎,然后它失明了,是说通过幻术,让众生看不清楚,出现幻觉,幻化的象马就开始出来了。好像是石头、木头,变成了幻化象马。其实不是,石头木头在这个地方动都没动,它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他的咒力,把众生的眼根暂时性的迷惑了,看不到木块和石块,只看到幻化的象马。这些众生所看到的这些幻化的象马,其实的来源是咒师的咒力。如果咒师一直在念咒,幻象就一直会出现。当然幻术师也不可能一直念,他要一场一场地卖钱,这一场完了,观众出去了,他就卖第二场的钱。所以他不可能一直念,幻术是比较短暂的,他的咒语停止,幻象就隐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会再有有情投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

理论上来讲,假如咒师一直念咒的话,或者他在念咒的时候,加一些观想,比如加一些他自己的技巧,这个有情死了,死了之后,显现上它重新再投生。在他的幻术当中,可以这样表现出来。他也可以有这种幻化的象马,死了之后,再显现投生、生活,然后再投生。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显现的。关键是说,这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因为这些来源于咒师,咒师要吃饭,也要睡觉,也是一个一般的人,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念咒,但是理论上可以。

就像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电视上面的人,都是没有心识的。(我们不是说这个演员,有时候看到电视里面这些人的时候,就想这是某某位很熟悉的明星。)其实我们不是说演员本身,而是说电视里面出现的影像,他其实是幻化的人,不是真人,不可能有真人的演员在电视里面打,在电视里面说话。电视里面幻化的人,他被打死了,会不会有投生呢?其实不会有。但是如果因缘聚集的话,那个导演拍连续剧,如果先拍他的前世、今生,再拍他的后世。其实可以在屏幕上表现出来,虽然是幻化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缘显现,也有投生的现象可以出现。

如果众缘聚合的话,“虽幻亦当生”,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释。

从另一个方面解释,有情众生是不是幻化的?是幻化的。那么,会不会像幻化的象马一样,不存在投生呢?不会。因为它的因具足了,不是像幻术师那种因。他一停止念咒,幻像就消失,也没有投生,它不是这样的。

众生的因缘是什么呢?十二缘起当中,爱和取是最主要的,今生当中我们有感受,有了苦乐的感受之后,就开始有爱。对于好的乐受,就产生贪执爱、不离爱,对于不好的苦受,就产生乖离爱。乖离爱就是很想把它远离、摆脱的爱。有了爱就会有取,有了取就会有有,有了有就会有生,就会老死。

这些因缘聚合了,虽然众生是幻化的,但是幻化的众生也会有投生,因为因缘聚合的缘故。而这种因缘,众生依靠自力,在短暂的时间当中,是不可能斩断的。因为他内心当中的无明、我、爱取,没有对治、修道的话,这些因缘不可能自动地消退、远离。

我们把幻术幻化的象马,它的过程和众生流转的过程做对比的话,二者高度相似。木块和石块相当于众生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空性、一切万法的本性,幻化的象马其实是什么?其实就是木块和石块。咒术师要幻化,也必须要一个缘起物、基础,基础就是木块和石块。所以木块和石块,就相当于有情的本性如来藏。

咒术师念咒,通过咒力把有情的眼根迷惑了,看不到木块和石块的真相。就好像众生他有了无明,看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相续有无明,有如来藏,有空性。

咒术师的咒相当于什么?咒术师的咒语不断地念,幻术就不断地显现、不断地存在。幻术师的咒语,其实就是一切有情的业风。一切有情通过无明不断地造业。他的业存在,也没有对治,有无明,他的流转投生就不断地显现。他的业风一直吹、一直鼓动,就好像咒术师的咒一直念,他的咒力不停止,幻象也不会停止。

一切众生通过我执烦恼不断地造业的话,它的因缘就一直在具足,造业的过程,它不会自动停止的。假如众生造业的过程停止了,不造新业了,他就会慢慢从轮回当中,开始要解脱了。但是一般的众生,这个过程不会停止的,要不然是造善业,要不然是造恶业,要不然就是无记的业。反正他不造业,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像一个很长寿、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的咒师,他的咒不停地念,幻象就不停地显现。

每个众生,看起来好像我们在吃饭睡觉,有感情,有苦乐。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相续当中咒师的咒力,念的咒语的业风,它在不断地鼓动,它的因缘是源源不断地聚集的。

所以,上师诸佛告诉我们修道,告诉我们修对治。首先让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痛苦和痛苦的因,要出离,然后告诉我们怎么样持戒、修菩提心、修空性。这一切过程,就是让我们彻底中断念咒的过程。如果咒语停念了,一切的幻相消失了,木块石块就显现了。当我们停止造业了,现在的山河大地这些幻相,慢慢就会隐退,隐没之后,空性如来藏就会显现,这叫做成佛或者成就菩萨果位。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聚集的,众生和幻术,原理都是一模一样的。因缘一聚集,它就会显现,因缘一中断,它就不会再显现。众生也是一样,如果因缘聚集了,“虽幻亦当生”。如果因缘不聚集,它慢慢就会隐没。

谁因缘聚集,谁的因缘不聚集?因为众生还在不停地创造投生因缘,所以众生的因缘是在聚集的。佛的所有因缘已经消失殆尽了,他完完全全的已经显现了木块和石块的如来藏。菩萨显现了一部分。而修道的闻思者,他通过学习,在明了这个道理,明了道理之后,他就逐渐停止“念咒”。这是一个过程。佛菩萨已经不具因缘了,所以他不投生。众生因缘具足,所以“虽幻亦当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投不投生要看他的因缘具不具足,幻术的幻化师幻化的象马,不具有因缘,所以也不可能再投生。而众生,他因缘聚集了,他就会投生,所以“虽幻亦当生”。

投生并不说明他是实有的,而是让它投生的因缘具足了,所以虽然是幻化的,还是有投生的。并不是你幻化的就不投生,实有的就可以投生。

对方的理论是相似的理论,不是真实的理论。寂天菩萨回答之后,我们知道了这种道理,一切万法是因缘。但是因缘聚集,它也是空性的,虽然是空性,聚集了因缘也可以产生。其实在中观体系当中所讲的,一切万法的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就因为是空性的,所以在世俗当中才可以因缘聚集,显现万法、苦乐、轮回、出离轮回。空性当中可以因缘可以聚,空性当中因缘可以散。

下面对方又说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说:“显现的角度来讲,幻化的象马显现的时间短,众生在轮回当中,显现的时间长。众生显现的时间长的缘故,他应该是实有的,而时间短的,应该是虚幻的。”

寂天论师就回答了:“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有情是不是实有,是不是幻化,并不是看它住的时间久、时间短。住得久的就是实有的,住的短的就是虚幻的,不是这样的。不是说谁的久,谁就是实有的,没办法这样安立。

打个比喻讲,同样是幻术,如果幻术师幻变一头大象,让大象安住一个小时。而上师在讲记中讲,幻术师幻化一个孩子,叫巴雷,存活的时间是几十年。一个时间长,一个时间短。

那我们会不会说:“巴雷活的时间这么长,他应该是实有的,因为他时间长的缘故。”虽然没办法和流转轮回的有情比较,但是幻术师幻化的巴雷和所幻化的象二者比较起来,当然幻化的巴雷时间就长了。

按照同等理推下来,时间长的是实有的,巴雷应该是实有的,幻化的象是虚幻的。而同样道理,如果幻术师幻化的一头象存活了一个小时,他又幻化了一匹马,存活了一分钟,那这头大象它的时间长,就成了实有了。不能这样安立。或者世间当中有些婴儿,生了就死了,他在世间呆了几分钟就死掉了。幻术师幻化的大象,还存在了一个小时。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来讲,大象应该是实有的,小孩子因为时间短的缘故,应该是幻化的。但这肯定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谁的时间久,就成了实有了。应该按照前面的理论,“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如果众缘聚合了,他可以存在很长的时间。而有的因缘不聚合,所以他早早就终止投生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他在三无数劫之前,就开始准备终止投生的因缘。然后三无数劫之后成佛。当然,真正的不再以业力投生,在初地的时候就达到了,这里我们按佛来讲。佛陀已经不再具足因缘,不会再投生了。而我们还在具足因缘,还在投生。劝说释迦牟尼佛发心,让他苏醒菩提心的佛,在三个无数劫前,他投生的因缘就已经不具足了。还有更早的佛,按密宗来讲,普贤王如来一刹那就认知了自性,解脱成佛了,根本没有具足因缘。

因缘具足了,虽然是幻化的,也会投生,因缘不具足,就不会再投生。这不是实不实有的问题,而是因缘具不具足的问题。

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我们要修道,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必须要看你的因缘是否正确,是否具足。如果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用于累积流转的因缘,那么“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虽然是假立的,但是下辈子我们还要投生,因为我们因缘就是这些。我们具足成佛的因缘、解脱的因缘,少之又少,能不能阻挡你下一世投生呢?如果阻挡不了的话,还会投生的。

如果这辈子我们修积的因缘够大、够强烈,比如我们发菩提心、修空正见,或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如果这个不投生的因缘具足了,投生的因缘已经被破坏了。我们是幻化的,不会投生,我们投生到极乐世界,获得解脱。

这里面也是告诉我们,虽然是空性的,但是要解脱的话,要看我们具不具足投生的因缘。反观我们自己的修行,如果都是轮回因缘的话,那自己都可以给自己打卦、授记,可能是没办法解脱的。这个方面告诉的也是有关修行的道理。

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幻化的人行杀害或者布施,因为没有心的缘故,所以没有罪也没有福。那么,对于有幻心的人,就可以安立幻化的罪和幻化的福德。

下面看它深层次的意思。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遣除它的争论。前面我们讲了,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因缘具足就可以投生。

对方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是这样的话,众生伤害众生、布施众生和幻化人伤害众生、布施众生,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幻人和真人是一样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犹如幻化的人他行杀施,不会有罪福。真人去杀生,也应该没有罪福。”

“如果有罪,二者都有罪。如果无罪,二者都无罪。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中观师承认,幻化的人和真人都是无自性、假立的。那就是一样的了。如果是一样的话,佛陀告诉我们,如果去杀人、杀生有很多的过失。如果我们去供佛、布施众生,有很大的福德。幻化的人不会安立这样的。如果都是一样的,要不然就是幻化的人进行杀施,也会有罪福。或者真人去杀施,也不会有罪福。二者是一样的缘故。”

针对这样的问题,寂天论师回答“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幻人行杀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一个是说,幻化的人去做杀生和去做布施的话,有没有罪,有没有福德?

我们说“无心无罪福”。因为幻化的人本身,没有心的缘故,他也不会有作意,他没有发善心,只是有行为。比如幻术师幻变的幻人,他捧着盘子给别人布施水果,或者幻变的幻人拿刀子去杀人,幻人本身会不会有罪福?因为无心的缘故,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从他自己来讲,不会有罪,也不会有福。因为罪福是安立在心上面的。如果你有了杀人的心,有了布施的心,这时候就会产生罪或者福。因为幻人无心的缘故,在上面安立不了罪福。这是一种解读。

第二种解读就是,我们对于幻化的人行杀施,那也是“无心无罪福”。比如我不知道这是幻化的人,我去拿刀把他杀了,会不会有杀生的罪业呢?圆满的杀生罪业不会有。因为圆满的杀生的罪业要具足的话,必须要有四个条件。第一个必须要有动机、发心,发心去杀人。第二我知道对境是人,不能杀错了,所以我要了知对境。第三个要有加行,我拿刀去杀他。第四要究竟,是我把他命根断绝。

我们看这个过程当中,第一对境不是真人,是假的。第二就是发心,我杀他的心可以有。第三加行可以有。第四究竟没有,他没有命根可以断,所以没有究竟。

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去杀幻人有没有罪过?有罪过。为什么?有发心的罪过,我们想要杀人的心,这就是罪过。只是产生这种罪过,而真正圆满的杀人罪过不会有。会不会犯根本戒?不会犯根本戒。因为他不是生命。

布施也是一样的,我要布施一个幻化的人,那我有没有福德呢?不会有圆满的福德。但是你想要布施他的心,支分的福德可以有。前面是支分的罪业。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如果他有心,可以感受到痛苦,他的生命可以终结。他的性命,在非自然的状态下,被我们终结了,那我们就会有很大的过失。因为他有心可以感受到痛苦,不想死。你终止了他的性命的缘故,就会有罪过。布施也是一样的,其实是我们在延长一个人的性命。我们布施给他食物,他吃了食物之后,可以感受到吃饱了,生命延续了。如果是这样,做布施也有很大的福德。因为他有心的缘故,所以可以安立。自己也有心,对方也有心。自己有布施的心,对方有接受的心。行持杀或者施,都有罪或者福。

如果是幻人杀幻人,无心无罪福,幻人杀真人,幻人不会有罪福。而被杀的人,可以理解成是以前造过罪业的果报。比如,天空中下大雹子,把路人砸死了,其实相当于被幻人杀了一样。雹子会不会有过失呢?冰雹不会有过失的。我们说这是一种偶然事件,这不是蓄意谋杀。所以幻人杀幻人,幻人杀真人,幻人本身不会有过失。

那真人杀幻人,真人杀真人呢?真人杀幻人,得到一个支分罪,因为自己有不好的发心。真人杀真人,这也有发心,对方能够感受苦乐,我把对方的命根终结了,我就有罪过。布施也是一样安立的。

因此,不是说幻人和真人完全一致。从幻化、无自性、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差别,但是有一个有心无心的差别。如果他有心,就可以产生幻化的罪福;如果他无心,就不会产生幻化的罪福。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分辨。

所以对于幻人行杀施,因为他没心的缘故,不会有罪福。对于真人,“于有幻心者”,对于有幻化心识的人,我们去杀或者施,会产生幻化的罪,或者幻化的福德。这个方面,必须要分清楚二者不一样的地方。下面进一步看,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咒语等没有功能,不会产生如幻一样的心识。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如幻的事物。一个因缘产生一切事物的事情,毕竟是不存在的。

这里面既有问题,也有回答。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前面的颂词讲了,“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对方抓住这一点,他说:“你说如果有心识,就会产生罪福。有心识的众生,可以产生罪福的缘故,所以有心识的众生,就是实有的。没有心识的这些人,就是虚幻的。众生有心识、能感觉到罪福的缘故,这就是真实有的。”

很多学佛者,如果不了知空性的正义,也非常可能在相续中产生这样的怀疑。有些人产生疑惑之后,就说出来了,有些人产生疑惑不敢说,害怕说出来之后,整个佛法就因为自己点出了佛法的巨大破绽,然后就毁坏了一样,不敢提这个问题。

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自己不了知空性的正义。其实佛菩萨在讲空性的时候,早就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了。只要我们愿意学习,这里面空性的道理,完全是可以通达的。通达之后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了。

这个地方是说,因为有心的缘故,有罪福,他就是实有的吧?假人没有心,没有苦乐,是假立的。而人有心识,有苦乐,应该是真实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去认为的。但是这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我们说:“生不生幻心,不是因为它实不实有,而是它的因缘当中,具不具足让它产生幻心的功能。”“咒等”是什么?就是幻术师在念咒,幻化出象马的时候,他所念的咒语,没有让幻化的象马,产生心识的功能。上师在讲记中也讲,心识不是谁能够创造出来的,创造不出心识、生命。

咒术师再厉害,他可以把一个人变得再像,他可以走路,可以活动,可以像人一模一样,别人看不出来是真人还是假人。但是他的咒语当中没有这个功能,可以让幻化的象马、幻化的人,产生能够感知苦乐的幻化的心识。

所以,“咒等无功能”,咒语等其他因缘,没有功能,不能产生像人、有情一样幻化的心识。

而众生,他在流转的时候,幻化当中他就有这种功能,他的因缘当中,就有“前心生后心”,前面的心识产生后面的心识,这种连续不断的功能。在每个有情的自相续当中,存在这种前幻心生后幻心的功能。而且幻心,它也不会自动停止流转。只要因缘不出现,它一直会这样产生下去。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只不过产生幻化象马的因缘当中,没有功能产生如幻的心而已。“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事物。虽然一切都是幻化的,但是幻术师念不同的咒语,他想显现大象念的咒语,和他想变幻马、幻人念的咒语,都不一样。种种不同的咒语,会显现种种不同的幻物。

世间当中也是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的事物。比如西瓜的种子生西瓜,稻谷的种子生稻谷,人的因缘产生人,动物的因缘产生动物。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不同的事物。所以,因缘是有一定局限的。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一个因缘可以产生一切万物的事情,必定不存在。虽然“咒等”可以产生幻化的象马,但是“咒等”没有功能产生如幻的心。一个因缘产生一切的事情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因为某种因缘产生了幻心,它就是实有的。没有幻心的,它就不实有。

寂天菩萨在把这个问题讲的非常清楚,非常深刻。这一切都是来自因缘。世间当中就是这样的,种种不同的因缘,产生种种不同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因缘。我们面前的这些东西,书、话筒、杯子、电脑、钟,外面的树、人、车,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因缘。所以,一个因缘产生一切的情况,必定不会存在。

不能因为哪个事物多了一样东西,就成实有了。幻化的人、有情,它多了一样幻心,和其他幻化的相没有幻心,只不过是因缘不一样。而不是它多了一个幻心的缘故,它就成实有了;那个少了一个幻心的缘故,就不是实有了。我们不能这样安立。从无实有的角度来讲是一样的,但是幻化的因缘当中,有些可以产生某种事物,有些不能产生某种事物。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当中也是讲过一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比如牛头上有角,马头上没有角。我们不能说,牛头上多了一对角,牛就比马实有,因为马没有角。我们只是说,牛有产生头上这对角的基因或者因缘,而马它没有产生这对角的因缘。我们不能说,因为它多了一对角,它就是实有的,没有长那对角,它就是虚幻的。只不过是它的因缘不一样而已。

蜈蚣的腿有很多只,蛇没有腿。我们不能说:“因为腿很多,蜈蚣就是实有的;蛇没有腿,它就是虚幻的。为什么呢?你看它多了这么多条腿。”其实,蜈蚣这么多条腿,是它产生腿的因缘具足了。而蛇没有具足这种腿的因缘。只不过它因缘当中不具足,不能说多一个就是实有,少一个就是虚幻。

寂天论师通过这个方式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多了一颗心,能了知苦乐,也可以安立罪福,可以通过心来修道,但是不能因为多了这颗心的缘故,我们就变成实有了。只不过其他的因缘当中,没有产生幻心的功能。而我们的因缘当中,有产生幻心的功能。仅此而已。不能因为有这个就变成实有了,其他的没有就变成虚幻。

其实我们有这个心,也是虚幻的因缘,产生的虚幻显现。心的本质,也是无实有的。后面我们讲到推理,讲人无我、法无我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会非常深刻地去辨析。这个地方只是遣除怀疑,从比较笼统的结论方面做了些辨析。为什么说,我们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有心识还是虚假的,真正的推理在后面要讲。现在只是总述,以结论的方式讲一下。他虽然有心,但也是幻化的、空性的。这个方面,稍微提一下而已,后面还要详细地讲。

这节课学习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1、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么?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答:1)不是。虽然万法在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但在世俗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供养者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养的对境佛陀,都是幻化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

2)以三宝为对境,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

我们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2、有人说:“幻物变灭后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等持,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也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并不一定是有情众生。因此,众生的本体虽然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其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

3、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答:不合理。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的那人,也是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

4、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有些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这些意义非常大。

5、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么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么?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后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去帮助他?

答:1)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心,则如石头一样,不会有苦乐之报。

2)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

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

6、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么?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不能这样理解。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

幻化师只能幻现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

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

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2)在胜义中,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