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五部大论 > 正文

《中观庄严论释》生西法师辅导第2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9/4/23 15:3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本论宣讲了很多因明、中观的殊胜窍诀,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最为不共的殊胜智慧,把很多后学者必须要了知的修法精要,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和盘托出了。我们要了知中观自续派、应成派的殊胜观点,如果能够真正的深入学习这部注释的话,完全可以无余通达。

这是麦彭仁波切从智慧海中流露出来的殊胜窍诀。前面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与文殊师利菩萨无二的根本上师、静命论师,通过宣讲各自不共殊胜功德的方式做了顶礼和赞叹。下面进一步宣讲《中观庄严论》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也是很多智者争相趣入的殊胜皈依处。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颂词一方面讲到了《中观庄严论》非常殊胜,汇集了很多精深的妙语,一方面又讲到了对于这样殊胜的论典,以前千百万的智者都是非常欢喜趣入的。最后一句麦彭仁波切通过谦虚的词句说,虽然我的智慧很下劣,但是我也是非常欢喜的趣入这部论典中。这既是对于《中观庄严论》的赞叹,也是自己通过欢喜心趣入的方式。

“彼之妙语”,“彼”字讲到了静命论师,因为前面第三个颂词顶礼了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具备这么殊胜的智慧,把他的殊胜智慧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中观庄严论》的颂词。静命论师的妙语汇聚成了精深的《中观庄严论》,因为讲到了因明、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窍诀,这是很精妙的。它也是很甚深的,能够帮助我们趣入到根本慧定的境界中,所以把《中观庄严论》的颂词称为“妙语精深”。

《中观庄严论》中“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我们知道大海是江河的汇聚处,无数的江河最后都是汇入大海中,此处的汇聚江河之大海是一个比喻,它要讲的意思是什么呢?实际上《中观庄严论》是汇聚了十万理证江河的大海,就是说其余的很多,因明的推理,或者自续派、应成派中破一切万法实执的推理,真正的理证非常多。“十万”是非常多的意思。因为很多理证汇聚在一起造了《中观庄严论》,所以《中观庄严论》犹如大海一样,其中汇聚了非常多的理证教言。

第一二句赞叹了《中观庄严论》的殊胜之处,第三句“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因为大海是龙王的住处,龙王都居住在大海当中,龙王经常自在地在大海中游戏,显得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比喻。从意义上而言,《中观庄严论》的教理犹如大海一样,前面已经讲过了,《中观庄严论》的颂词造出来之后,很多智者非常欢喜,对于这部论典非常重视,经常对于这部论典讲解、辩论、注释,做了很多弘扬论典的殊胜事业。“千万胜智龙王”,这些具有殊胜智慧的智者,就像龙王在《中观庄严论》的大海中得到了很大的欢喜。

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和一般的世间人所做的游戏不一样。一般的世间人的游戏,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小孩的游戏、大人的游戏,或者现在网络上的游戏,而有智慧的人做的游戏,就是在佛法中对于自己所学的教法去听闻、思考,比如辩论、著书、弘扬,讲、辩、著就是智者的三大游戏。有智慧的人做的游戏就是在佛法中善巧的学习和弘扬,智者之间做一些讲解,或者辩论等等,很多有智慧的人在《中观庄严论》的大海当中得到了很大的欢喜、尽情的嬉戏,这是讲到前辈的智者们对于《中观庄严论》非常欢喜。

“劣者我”,就是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藏论》,还有很多的注释当中,在他的文字中都是表现得非常谦虚,比如说我没有什么智慧的,通过本尊的加持稍微得到一点点的智慧,造了《定解宝藏论》,《定解宝藏论》的颂词中是这样讲的。这里也是一样的,他说,虽然我的智慧很下劣,但是对于这么好的《中观庄严论》也是“满怀喜悦而涉足”。麦彭仁波切说,我虽然不像有智慧的智者一样能够在大海中尽情的游戏,但我也可以满怀喜悦地涉足于此,与《中观庄严论》结一些缘,尽量学习和讲解,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谦虚词。

 

下面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怎么造这部论典的。

拥有无等妙慧诸正士,亦经策励精进方证悟,

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依师宏恩稍析诸法理。

前两句讲到了前代殊胜的智者都拥有无等殊胜的妙慧,这些具有殊胜妙慧的正士也是经过了很大的精进和策励,然后才证悟了《中观庄严论》,说明《中观庄严论》所诠的意义非常殊胜。为什么呢?因为前代很多有智慧的人具有无等的妙慧,这些妙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俱生智慧和后学智慧上。俱生智慧是很多大德生下来之后,就具备非常殊胜的聪明才智,对于很多殊胜的佛法看了之后马上就能通达,这是与生俱来的智慧,后面依止上师学法过程中也是非常的精进。一方面有俱生智,一方面有很精进的后学智慧,很多的正士、智者的确在世间上显现了拥有无等的妙慧,他们也是经过了策励精进,最后才证悟了殊胜的所诠意义,证悟了中观的所诠义,或者《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意义。

麦彭仁波切说像我这样的人,前面讲了劣者我。很多大德这么精进才获得了证悟,而劣者我很难证悟的,如果没有证悟,为什么写这部注释呢?要写一部论典的注释,没有通达本论没办法写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肯定是通达了论典的意义才写下来的。

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造了这个注释呢?第三四句讲到了麦彭仁波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个注释。“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也就是说他通过殊胜的传承,尤其是对于总的中观,或者般若体系的传承,依靠优良的道轨通过殊胜的教言而造论的。

尤其是宁玛派的全知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他们传承的教言,都是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前面讲过,智者优良轨,一方面是总的智者体系,他们的优良传统,一方面从不共的角度来讲,宁玛派自宗对于《般若经》、中观有一些殊胜的传承,像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等七宝藏中也是对于自宗的中观承许做了殊胜的观察。因此麦彭仁波切说,我是秉承了总的佛教智者们的传承,以及不共的宁玛派智者的传承之后写下来的,不是随随便便想什么写什么,他是有依靠了一个传统的。

“依师宏恩”,依靠根本上师的加持,得到了辨析法理的智慧,所以说“依师宏恩稍析诸法理”。对于《中观庄严论》的法理稍加辩析,得到了一点点稍稍可以辩析的智慧。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我是怎样写的这部论典,论典的意义很深,前面的智者们都是策励精进才证悟的。我一方面秉承了殊胜的传承,一方面祈祷上师,通过上师的加持进行了辨析。

实际上,我们作为后学的弟子一方面不要失去自己优良传承的加持,要经常祈祷和自己的传承有关的殊胜上师,一方面也要秉承讲习的规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达自己所要修学的所诠义,也有这样的含义。

下面讲到的是立誓句,造这部论典有着殊胜的必要。那造这个注释的的必要是怎么的呢?在这个颂词中提到了,对于《中观庄严论》讲闻的传统一度非常兴盛,到了后面就没人弘扬了。讲闻《中观庄严论》的规律,慢慢衰败下来了,现在我造这部论典就是为了让讲闻《中观庄严论》的规律重新兴起,一方面是让它重新复兴,另一方面也是要打破邪见,有这种必要性的缘故,造了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主要是讲到了《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被称为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为什么叫做“车乘道轨”呢?因为在佛教中,能够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德称为大车,比如龙树菩萨是大车,开创了中观宗;无著菩萨是大车,开创了唯识宗;静命论师也被称为第三大车轨,他所开显的名言谛中依靠唯识,胜义谛中依靠中观的殊胜道理来抉择万法的实相,就是开创了第三大车轨,此处的车乘道轨也是对于静命论师丰功伟绩的殊胜赞叹。因为他开创了名言谛中唯识、胜义谛中中观的殊胜修学方法的缘故,所以此处把《中观庄严论》的颂词叫做车乘道轨。

“胜妙理证火”,就是说在《中观庄严论》的颂词当中,讲到了很多很多殊胜深妙的理证。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我们对于佛陀的经典、大德的论典中的金刚句,这些教证是必须要信受的。除此之外,我们相续中还有很多的疑惑,单纯依靠教证,就是说因为佛陀是这样讲的,然后某某高僧大德是这样说的,所以你必须要承认。对于很多利根者来讲,他们依靠这些假证就够了,因为他们相续中的疑惑很少,对佛陀、高僧大德具备不可夺的信心,所以接触到这些经论,对他来讲已经足够了。

还有一类人,智慧比较浅显,没办法去广泛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道理,对于这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智慧下劣的人,因为他们没办法去深入理证,就说佛陀在经典中是这样讲的,我的上师是这样讲的,所以他就不去分析地接受了。这种不去分析,完全依靠教证学佛的人有两种。第一类人是非常利根的人,相续中的疑惑本来就非常的少,不管怎么样,他都不会产生疑惑,他依靠一句佛语,或者祖师论典中的语言,一直修下去,就可以成就,不需要依靠理证来推理的。第二类人没有能力推理,依靠一句佛经,或者论典的意义就可以了,对他来说只能做到这一点,不需要推理。

除了这两类人之外,绝大多数的中下根修行者,或者稍微有点智慧,但是相续中疑惑比较重的人,必须要依靠理证来推理。比如佛陀说一切万法皆空,《心经》中也讲了“色不亦空,空不亦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他读经典的时候,心里想,佛陀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呢?明明我能够看到这个法,摸到那个东西。他在内心就产生了怀疑。怎么才能打消他相续当中的疑惑呢?就要通过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等等,里面可以告诉我们这个法为什么是空性的道理。对于这样胜妙的理证,这类人学习推理了之后,就会知道原来一切万法空性原来是这样的,内心产生了不可夺的智慧,相续当中生起万法皆空的殊胜定解。绝大多数的人相续中都有疑惑,而且不容易消尽,必须要通过理证来打消这样的疑惑心。

尤其是我们以前也接触过很多其他的说法,受过很多其他的教育,真正要承许佛语,内心的疑惑显然还是比较重的,看到这个地方产生了怀疑,看到那个地方也产生了怀疑,这样非常需要有一些非常尖锐的理证推理,当这样理证的火,在相续中烧起来之后,我们怀疑的薪柴会被彻底地焚烧干净。这时相续中的定解就会非常的稳固、清净,有了这样殊胜的信心再去修学佛法,就扫除了一大障碍。

这样一种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对于一般人来讲,怎么正确掌握,并能使用中观的推理来抉择一切万法空性。虽然我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这些都是无自性的,佛陀讲到的万法皆空的道理正确无误,这时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产生殊胜的信心。在《中观庄严论》中,讲到了很多殊胜的能够焚烧一切怀疑薪柴的理证之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面第二句讲到了“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通过种种因缘,早期很多人在弘扬,静命论师的高足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也是造了很多注释来弘扬,后面的很多大德也是大力弘扬《中观庄严论》。到了宗喀巴大师的时代,宗大师和他的弟子也是比较著重弘扬《中观庄严论》,此后讲解的人少了、学习的人也少了。这部非常殊妙的第三大车轨《,里面具备很多殊妙理证的《中观庄严论》智慧火,因为没有人弘扬的缘故,已经暂眠于时间的怀抱中了。

“暂眠”的意思就是说已经不再熊熊的燃烧,在我们的感觉中只剩下了一块火炭了,说它从此彻底熄灭了,也没有彻底熄灭;说它在熊熊的燃烧,也看不出熊熊的燃烧,就像我们烧火一样。有时烧完之后似乎觉得火熄灭了,其实往里面一拨的时候,还存在着红红的火炭。这部《中观庄严论》在一段时间的内,直到麦彭仁波切出世之间,基本上都是暂眠的状态。

“时间怀抱”,是一种修饰的方式,就是说通过时间的推移,《中观庄严论》没有再弘扬了。它已经暂时地睡在了时间的怀抱当中,处于暂时休眠的状态。意思就是说,对于《中观庄严论》广大的讲解,以及很多人学习的情况已经没有了,虽然它的传承并没有断,通过上师口诵,弟子听闻的方式,传承一代代的延续下来了,没有彻底断掉,但是也没有去广大的讲闻,处在这样的状态。

第三四句就是讲到了麦彭仁波切造的这个注释的原因,就是要把《中观庄严论》重新恢复起来。“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怎样让这个火重新燃烧起来呢?就是说再把火炭拿出来,然后加上一些柴,一吹之后,火又重新着起来了。麦彭仁波切说,我现在造《中观庄严论》的注释,把《中观庄严论》中最为殊妙、精要的道理开显出来,让很多人都能够知道,《中观庄严论》讲解的世俗、胜义道理这么殊胜,很多人重新产生了信心。

一方面是源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身份,他当时是整个藏地公认的一个殊胜的大学者、大智者,造论的智慧,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另一方面不单单是靠他的身份、名声来弘扬,因为他老人家所造的殊胜论典的的确确开显了佛法中的最关键殊胜的精要,在这部论典中已经讲出来了,他造论就是有这样的特色,有很多的原因,而且时机也成熟了,所以造完《中观庄严论释》之后,重新又开始讲闻起来。尤其是在宁玛派的寺院中,如果有佛学院,肯定要讲《中观庄严论释》。

在整个世间中,讲解、听闻、学习《中观庄严论》的智者,也是非常多的,这方面就是从他老人家造了这部注释之后,重新恢复了《中观庄严论》讲闻的传统,就像暂眠的火种重新盛燃,能够焚烧一切的密林一样。它的火种一旦复兴,重新燃起来之后,能够把整个密林全部烧毁,所以说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于此”,就是整个世间当中,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所处的时代当中,通过他的殊胜方便,把《中观庄严论》的讲闻又重新恢复了。

里面讲了很多殊胜教理的缘故,“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信口雌黄之众”,就是说对于因明、唯识、中观没有真正通达,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讲解的这些信口雌黄之人,应该谨慎。

以前《中观庄严论》的颂词,没有好好的弘扬。《中观庄严论》中讲了很多唯识和中观的尖锐理证,如果再度弘扬起来,世间就不会再有信口雌黄的人了;如果《中观庄严论》的颂词一旦不再弘扬了,信口雌黄的人就会多起来了。

因为没有见过正理,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开始通过自己的想法来安立唯识、中观,直接导致出现了信口雌黄之众。现在麦彭仁波切提醒他们说,现在《中观庄严论》讲闻的传统又要开始复兴了。以前因为没有学习抉择《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教理,导致很多信口雌黄的人,现在这些人应该谨慎,真正的正法又要重新弘扬了,这是讲到了立誓句。

颂词当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我要怎么样,但是从颂词中,看到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典?就是为了让《中观庄严论》讲闻的传统重新复兴。重新复兴又会怎么样呢?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真正的正理出来之后,信口雌黄的人就没有市场了,就像太阳出来之后,猫头鹰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它只能躲起来睡觉了。

造这部《中观庄严论释》,主要有让殊胜的唯识、中观的正理,重新出现在世间,利益很多后学的弟子,然后就是让佛弟子对于唯识、中观,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这是立誓句。麦彭仁波切造论的目的是这样的。

 

下面讲到了长行。

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大彻大悟,已臻究竟。佛陀以其狮吼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战心惊,万分恐惧。

这一大段主要是以很略的方式讲到了佛陀的传记,首先就是佛陀出现于世间的传记。佛陀出现于世间,“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这是佛陀的最初发心,佛最初发心的经过,我们学习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其中对于释迦佛最初发心在不同经典中的不同记载都已经讲过,有些说法是陶师之子最初发心,有些说法是大光明王最初发心的,也有很多不同的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也是一个凡夫,后来相续中大乘的种性苏醒了,开始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殊胜菩提心,此处讲到传记中记载佛陀最初发心的情况。如果展开来讲就有很多内容了,但是一句话归纳,佛陀最初发起菩提心之后,“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这方面讲到了中间积累资粮的过程,发了菩提心之后,你说要利益有情,只是喊口号,这是不行的。如果要利益有情,必须实际去做。我要利益有情,或者我要成佛,成佛也必须要圆满二资粮,这时就讲到了以浩如烟海般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彻底净化了相续,就是说如果资粮圆满,他的相续就会得以净化。这是中间不间断的积累资粮的过程,这方面是从小资粮道乃至于十地菩萨末尾,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不断的圆满修持二资粮的过程。

“大彻大悟,已臻究竟”,显现上佛陀在印度金刚座降魔之后,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大彻大悟已臻究竟了,通过金刚喻定之后,趣入了佛地,这时所有二障的种子和习气彻底的扫净,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大彻大悟已臻究竟讲到了佛陀成佛的过程。初中后是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成佛。

后面一句就是讲佛陀的事业,即成佛之后干什么?成佛之后把自己所证悟的实相的意义为众生做开显,叫做讲法。佛陀讲法是最殊胜、直接利益众生的方便,佛陀讲法的时候,把众生需要了知的实相状态已经讲了。然后也是讲了众生怎样去修证实相的方法。在修证实相的过程中,也讲了哪些是修证实相的违缘,哪些是修证实相的顺缘,以及证悟实相的之后功德是怎样的。

佛陀的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引导众生,从发心到成佛的一个圆满过程。如果我们随便翻出一本《大藏经》,里面似乎看不到对于我们修行佛法有什么直接帮助,我们看不到这是因为智慧和能力不够,真正来讲,在佛经中讲到了最初怎么发心,中间怎么积资、遣除违缘、清净罪障等很多方便,实际上有一个主线贯穿在《大藏经》中的,只不过一般的人没有智慧。认为就是一本经书,讲了什么内容的,实际上不包括讲解一切实相的本基、发心、积资、遣除违缘、成就顺缘的经书,一本都找不到,都是这样的。因此真正通过我们智力去看藏经是有困难的,如果首先通过学习佛法,对于这样的主线了知之后,就会了知实际上佛陀所证悟的东西,以及要让众生证悟的东西都在里面。

佛陀对众生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讲法,而不是说最大的利益是显个神通、神变,加持你发财等等,这些不是佛陀的事业,佛陀的事业就是讲法。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上师再再的讲到了,他能够利益我们的也是不间断的讲法,能够直接让我们了知取舍之道、实相,以及怎么修学积累资粮的方法。上师说这是违缘,你一定要离开;那是顺缘,你一定要去做。我们觉得天天都在说这些教言,似乎没什么稀奇的,如果哪天上师显了个神变,觉得才是真正的上师。或者其他的以前给我们讲了这么多法的都不是,现在这位加持了我把病治好的才是我的上师。如果学佛的人不注意,有时就会本末倒置,重要的东西不觉得重要的,对于次要的东西,比如佛陀、上师显现神变等等,这些不是主要的东西,上师显些神通神变也是为了让这些人产生信心,趣入佛门的方便而已。让你趣入佛门之后干什么?就是让你学法修法,除此之外没有了。

如果已经到了这个层次,有能力学习佛法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是根本的东西,什么是次要的东西。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如果通过有限的时间去抓一个次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浪费,这是很可惜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佛陀出世以后最直接利益我们的方便就是讲法,上师能够利益我们的也是讲法,除了讲法之外,没有真正最直接的利益我们的方法了。如果我们要利益众生也是给众生讲法,上师对此再再强调,这个问题不能不知道。根本的东西就是学习佛法、了知佛法中所讲的修证方式,而不是说在其他地方去找一个所谓修行佛法的方法。

因为成佛之后就要讲法,所以后面讲“佛陀以其狮吼声”。“狮吼声”就是讲到了佛陀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缘起中道义就叫做狮吼之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战心惊”,佛陀就像百兽之王的狮子王一样,其他外道世间凡夫就像一般的大象和野兽。大象和群兽听到狮子吼之后,会出现胆战心惊、屁滚尿流的情况,感到万分恐惧。在佛陀没有出世的时候,很多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缘起中道义的狮子吼。其他的外道根本无法堪忍。尤其是讲到了无我空性、万法的实相光明,很多一般的众生根本无法接受,而万分恐惧。

佛陀讲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去恐惧,如果佛陀辛辛苦苦地修了三个无数劫,最后就是让众生恐惧一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说佛陀讲法,开显了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在这个过程中佛陀没有心思去摧毁他论,没有想过真正去让别人恐惧,但是在他讲法的过程中,以前没有通达过实相的外道自然而然就会感到恐惧,这不是佛陀的过失。《中观四百论》中也是讲过这样的问题,即“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虽然佛陀没有想要说摧毁其他宗派的法,“而他论自坏”,但是佛陀在讲这些殊胜正理的时候,其他的邪宗自然就毁坏了,就像野火焚薪一样。比如在草原上烧起了野火,野火没有心去烧毁其他的草,火一过去草自然烧掉了,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缘起中道,其他的外道论典自然毁坏。佛陀无心真正去毁坏他宗,一讲正理的时候,邪宗没办法立足,这是世间的缘起规律。太阳出来之后,黑暗无法与之并存;正法出世之后,其他的邪说也无法并存。

有时我们也会感叹佛法衰败,那个大德没有正见,这个居士也没有正见,普遍都没有正见。我们想一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在世间不弘扬清净的佛法,邪知邪见就会出现,占据整个世间。如果要让人们遣除邪见,让所有的人生起正见,尤其是令已经入佛门的人,产生正见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正法弘扬起来。清净的正法一弘扬起来之后,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有正见,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以及做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做什么。

一方面我们在这里发出感叹,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没有发心去弘扬佛陀的教义,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真正要让众生普遍地提高佛学水平,就要普及佛法教育,否则没办法弘扬佛法。比如现在在佛学院学习的道友,如果我们去观察过失,似乎每个人都不圆满,但是真正来看,大家都在认真地学习佛法,内心中多少都对佛教、本师和清净的教义都有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在佛学院佛法很兴盛。

佛法兴盛体现在在什么外在的形象上呢?如果大家对于因果、佛法有很大的兴趣,都愿意修行,就是佛法兴盛的标志。为什么学院的佛法兴盛呢?来自于法王如意宝创建了佛学院,然后上师仁波切不间断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讲法。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每天在熏习清净的佛法,相续中就会变得清净了,佛法当然会兴盛了。很多其他地方的道场为什么没有这个情况呢?没有人不间断的讲法,也没有人学习佛法,素质比较起来就显得不是这么高。我们把这个事情再普及开,如果大家能够真正的努力,在整个世间能够去讲解弘扬清净的佛法,普遍的水平提高之后,就会出现佛法兴盛的局面。从这方面讲的时候,真正能够让佛法弘扬、利益众生的,就是不间断的闻思清净的教法,这方面是很殊胜的。

我们通过这方面了知了佛陀的事业就是讲法。讲法之后,其他的邪知邪见就没有立足之地了,秉持邪见的人也没有市场了。如果没有人去讲解清净的佛法,那么纯粹的外道,比如附佛外道、附法外道等等,都是打着佛法的旗帜,实际上没有讲解清净的佛法,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就会混乱,众生在里面无法取舍,感到无所适从。到底哪个说的是对的?好像外道讲的也有根据,这个人自称是一个佛教徒,也在弘法利生,我应不应该去相信他呢?众生就会没办法取舍了,也会导致佛法不兴盛的结局,根本找不到一条清净的路。在佛陀出世,宣讲了正道之后,自然而然摧毁了很多邪见。

下面讲到佛法怎么弘扬到了静命伦师造《中观庄严论》时呢?前面我们讲过了佛陀发心、积资、成佛、讲法,讲完法之后,佛陀显现上色身已经入灭了。虽然是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呢,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开显它的意义的话,尤其是越到末法,众生的慧根越钝,没办法理解佛法中讲到的意义了。

我们都知道,佛陀最初成佛不愿意讲法,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一般的人根本没办法接受这么清净的佛法。在有些传记当中,佛陀首先到了印度鹿野苑给五比丘讲法,当时他们还不是五比丘,按照有些说法,佛陀首先给他们讲了自己如实证悟的境界,没有一个听懂的人,比如佛陀讲,我证悟了佛法,这个实相是怎么样的,把实相讲出来,相当于般若或者光明如来藏等等教义,佛陀如实的给他们讲了自己证悟的境界,没有一个听得懂的。他们说,佛陀,这个太深了,能不能讲得简单一点?佛陀一考虑的确是这样的,我证悟的智慧是通过了这么多的时间修证的,现在一下子让他们接受很困难。佛陀想我要转变一个方式,他就把自己证悟的境界通过比较浅显的方式,或者降低了层次之后,再给他们讲,他们听懂了,一下子证悟了,非常感激佛陀。由于出现了不同根性的缘故,佛陀所讲的经义也不同。

我们讲这个例子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佛法很深奥,就连很长时间苦行的五比丘,都没办法直接去理解佛陀的含义,何况是现在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弟子,要通过自力去了知佛经中的意义非常困难,所以佛陀入灭之后,很多大德通过他们的愿力纷纷出世,造了很多的论典、注释开显佛陀的密义。比如对于《般若经》中空性的意义,龙树菩萨造了《中论》,月称菩萨造了《入中论》,圣天菩萨造了《中观四百论》,静命论师造了《中观庄严论》,都是为了把空性的含义开显出来,在佛陀涅槃之后出现了很多大德不间断的造论弘扬。以上主要讲到《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论师造《中观庄严论》的过程。

 

而佛陀所转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法轮所有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通过理证途径引出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佛陀当时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属于四谛法轮,二转就是无相法轮,三转是善抉择,或者善变法轮。佛陀在二转法轮中,宣讲了“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法轮”。《般若经》的整个体系,在这个法轮当中,“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到底是怎么样的?佛陀说万法皆空,我们打开《大般若经》从头到尾都是讲万法皆空的道理;佛陀讲完空基之后,说一切都是空性的,讲了很多基道果空性的道理。这种纯洁无垢的圣教意趣,通过理证的途径能够引出来的就是《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就是通过理证引发,能够让我们通达圣教空性法理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这个意趣的落脚点,它准确表述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通过殊胜大德的注释根本无法通达,通过理证途径引出来的能够了知圣教无垢意趣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此论也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并进一步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而真实中无有自性之理、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

这部论典也是“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就是说修行者必须有一个不可夺的智慧,谁不可夺呢?不管是外道、非人,还是其他的邪友,都没有办法夺取的殊胜定解,或者自己的邪见也是没有办法夺取的,因为相续当中产生了智慧眼是没有邪见的,所以我们没有学习这部论典之前相续中有很多疑惑,这时的智慧是可以被夺取的。后面通过学习这样殊胜论典,产生了定解之后,已经修成了不可夺取的殊胜智慧,获得了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进一步就可以了知“诸法如影像”。

一切诸法犹如影像、梦幻一般,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比如水中的月影有显现,但是没有自性一样,一切万法有显现没有自性。关于水中月显现无自性的问题以前我们在讲《智慧品》时也分析过,这是属于幻中幻,即幻化中的幻化,就像魔术师的幻变、梦、阳焰等等,这些方面我们为什么很容易了达是假的?幻中幻比较粗大,容易了知。其实不单单水月是无自性的,一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摸到的都是幻化。现在我们坐在经堂的地面上面听闻这部论典,如果说眼睛看到的法本、耳朵听到的声音,乃至于屁股坐的硬邦邦的地板,这些居然都是假的,我们就有点接受不了了。虽然水月是假的我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明明能够感知到的显现还是假的,很多人接受不了。

实际上了知水月是假的没什么稀奇,关键是你要了知现在看到的、摸到的,这些所谓实实在在的感受都是无自性,叫做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也就是我们通过学习这部论典最后要达到的目的。

那怎么说它如影像一般呢?“在未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未经观察”的意思就是我们没通过胜义的理证去观察的时候,仅仅从这个侧面来讲似乎都是存在的,你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屁股坐的感觉都不否认,在未观察的时候,似乎是存在的。如果你要在真实中通过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胜义谛当中根本没有自性,没有一个能见所见、能做所做和能摸所摸,全都是不存在的。这些方面必须要通过胜义理论去观察才能了知,“真实义中无有自性之理”,就是说胜义当中没有自性之理,这方面是讲见,就是名言中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对此我们必须要生起一个见,然后在见的基础上修行。

“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中间道的过程,就是说通过证悟空性,无人、无法就可以尽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道,或者道和果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一切障碍断掉之后就成佛了,获得了最究竟实相的现前。就像佛陀一样,前面也是讲了佛陀发心、积资、修证和成道,后面讲到我们现在通过学佛发心然后积累资粮进入道位,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自在成就之后,也可以像佛一样圆满行持二利,为众生宣讲这样殊胜的法门。想要达到这种目标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就是《中观庄严论》。

《中观庄严论》的的确确是最实用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问,这是理论还是实修?他觉得实修是更胜一筹的,觉得理论上的东西没什么价值,就像世间练武术一样,看练得是不是花架子,觉得能实战就很了不起,不能实战就是花拳绣腿,没什么价值。现在我们学的这部论典能不能实战?这是理论的东西,还是能够真正起作用的东西?这一大段话实际上就是给我们保证了《中观庄严论》的确是能够使用的。如果你能够学习,也可以通达无我空性;如果你去修就可以断除二障,圆满行持二利。从修行的初中后来讲,《中观庄严论》的的确确非常实用,就是我们的无上津梁,这段话主要是让我们对于《中观庄严论》产生一个想要学习的心。

每个人在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都会考虑我投入时间精力,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就像世间人投资一样,如果几千万砸进去之后,水泡都没有冒就没有了,他肯定不会去投资,这样没有意义。同样的道理我们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这部论典,如果没什么利益、没什么收获,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呢?麦彭仁波切在我们学习本论之前说:“如果你想要断除烦恼、成佛行持二利,必须要学这部论典。我们就会知道现在下功夫去学习,后面的收获非常大,自己就产生了想学的意乐。麦彭仁波切非常善巧,首先把功德指出来,然后我们就有动力朝这个目标迈进。

 

对于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为了自己串习,另一方面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

对于这么殊胜的法理,“我本人”就是麦彭仁波切,第一个自己想要串习这样殊胜的法理;第二个“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又想要劝勉和我一样具有善缘的其他弟子,“使之普沾法益”,使这些众生都能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当然是稍加分析解释,因为他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如果展开分析《中观庄严论》,一个劫也讲不完,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因此麦彭仁波切稍加分析,只是把《中观庄严论》的要义讲出来,让我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中从头到尾学完,产生定解,通过实修趣入,这就是佛菩萨讲解经论的善巧方便。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所说支分”,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造论五支。

在此应当追随前辈智者们的传统对著论五本略作说明:

这里的“前辈智者们”是指那烂陀寺的班智达,那烂陀寺的班智达在造论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著论五本”,有些地方叫做造论五支,指著论之前的一个前方便。写论典之前,首先对论典写一个序,可以让我们在学习论典之前,对于论典有一个大概的理解,理解了总纲方面之后,进一步学习可以带着总纲的意义去学习,就不会偏得太远,或者可以遵循这样的纲要一直学下去,这就是著论五本,或者造论五支。

“造论五支”就是那烂陀寺的班智达们在造论时都是通过这样的传统。在其他论典中也讲到了两种传统,一个是戒香寺的传承。在讲论之前,为了让学者的相续得以清净,首先讲的闻法的传统、规则,然后讲解造论者的传记、这个法的殊胜性,以及讲到四想,把上师作医王想,自己做病人想等等,还有佛法兴起的过程,讲这些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的相续得以清净,了知了作者的传记和法的殊胜性之后,他的心清净下来,就会想学习了。戒香寺的大德们在讲解之前,主要是这种方式。

我们学习过的《广论》就是遵循戒香寺的传统写的,听闻轨理、道前基础等等,首先讲阿底峡尊者的传记,然后是广论的殊胜性,听了以后心就清净了,再给你展开讲下面的法。

宁玛派的智者在造论和讲解的时候,就是依靠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统,有一个造论五支。讲经是通过环境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本师圆满、时间圆满的五圆满,讲论典的时候就是造论五支。因为这是一部论典,所以通过造论五支来略作说明。第一个是由谁所造,第二个是为谁所著,第三个是属何范畴,第四个是全论内容,第五个是有何必要,通过造论五支就把整个论典最需要知道的内容讲完了。

一、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诤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我们在学习这部论典之前,首先要知道造论者的生平,就是说他有什么功德,引发我们对于作者生起信心之后,对于他造的论典也能产生信心,可以帮助我们趣入法义,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获得加持。

这部《中观庄严论》是谁造的呢?由静命论师所造。“人们众口一词、没有诤议地”,在整个佛法中是没有诤议的,众口一词赞叹尊者的智慧超群,他的智慧非常殊胜。不仅写了《中观庄严论》等很多论典,也在印藏通过辩论制服了很多外道,没有智慧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还有静命论师的戒律犹如满月一样,没有丝毫不圆满的地方,一点杂染都没有,他的戒律非常清净。“品行高尚”,他的人品也很高尚,这些“丰功伟绩独占鳌头”。这方面是暂时在大家面前显现的功德。“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他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完全获得的。

有些地方说静命论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或者得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敦珠仁波切说静命论师是金刚手菩萨,绝对是成就了至高无上的佛果,是印度和藏地两地犹如日月一样闻名遐迩的大阿阇黎。关于他的略传后面还要展开宣讲,此处不再赘述。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这是给谁写的呢?造论也是有对境的,对于不同的根机、对境,要写不同的法。佛陀针对小乘根性的人宣讲四谛,针对大乘根性的人宣讲般若和如来藏的光明,针对密乘根机宣讲密法。这部论典是对谁而说的呢?“力求”,就是很有兴趣的意思。所有大乘论典的意义,能够“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后面有些人有善根,想要对所有大乘论典的意义获得一种智慧。

获得什么智慧呢?这方面讲了三类。第一个,想要获得以正理引发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智慧是通过正理引发的,“正理引发”有几种含义。一种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的邪知邪见,这不是通过邪理的智慧,我们不需要邪理的智慧。还有一种意思就是通过正理引发的智慧。很多道友学习过《定解宝灯论》,里面讲了两种定解,一种是随信而生起的智慧,一种是随法而生起的定解。闻得生信的智慧不可靠,正理引发的智慧很可靠,我们应该生起一个通过正理引发的智慧,如果想要生起正理引发的智慧,可以学习《中观庄严论》。

第二个,生起一个不被他夺的智慧,也就是说这种智慧虽然是正理引发的,但是正理引发的智慧有可能被他夺取。因此我要产生一个不被他夺取的智慧,就是学习《中观庄严论》。因为《中观庄严论》中,讲到唯识、中观的时候,这种正理非常敏锐,所以如果你能掌握这些智慧,就得到了不被他夺非常稳固的智慧。

第三个,是博大精深之智慧。在某个层次上不被他夺的智慧,有可能不是博大精深的。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个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又是博大精深的智慧,就要学习《中观庄严论》。虽然《中观庄严论》的词句很少,但是内容博大精深。唯识及中观应成派、自续派的内容都有了。如果通达了之后,相当于对于整个大乘博大精深的智慧业已通达。因此本论就是对这些要“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为他们而撰著的。这些想要生起智慧的人,就是《中观庄严论》的法器。“为谁而著”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说明了谁是这部论典的当机者。

如果我们内心中不想得到这个智慧,学也可以、不学也可以,觉得大乘论典的意义无所谓,就不是这部论典的所化。如果内心对于法义,尤其是大乘论典的法义有很大的兴趣,而且想要真正获得一个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的智慧,这种人就是本论的当机者。学习这部论典能够得到很大的加持,会有很大的利益。以前虽然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学习了之后,内心一定要生起一个以正理引发的智慧,不被他夺、博大精深的智慧,这样也可以转变自己的意乐,成为本论的当机者。

三、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中观庄严论》属何范畴呢?总的来说属于整个大乘教法。因为它讲的是唯识宗和中观宗;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和中观宗之外,再没有大乘的见。大乘的见不是唯识见,就是中观见。《中观庄严论》里也有菩提心的修行,所以这是属于整个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在大乘总的教法当中《月灯经》,别名《月灯三昧经》或者《三摩地王经》。其中空性方面讲了很多,本论一部分也是空性的。“等”字,是像《楞伽经》中讲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唯识的,第二部分是讲空性的。本论的体系是名言当中讲唯识,胜义当中讲空性。等字当中指的是《楞伽经》等等很多甚深经部的范畴。属何范畴就是说这部论典,虽然很好,但是有没有出处?在属何范畴当中,就可以把对于出处的疑惑打消了。总的是属于大乘,分别是《月灯经》《楞伽经》等等就是本论的依据处。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等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本论的颂词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通过二理”,即世俗理和胜义理,名言中讲世俗因明、唯识道理,还有胜义中空性道理,通过世俗理和胜义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世俗谛、胜义谛所摄的不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就是本论的内容。我们要提前知道本论所讲的名言中是唯识,胜义当中是空性,二谛无二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就是本论的内容。

五、有何必要: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造这部论典干什么,有什么必要呢?就是为了让后学者能够轻而易举的,也就是说,不花费很多功夫,对于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前面讲过了,整个大乘的教义就是智悲,或者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就是唯识和中观见。如果你能够学习《中观庄严论》的九十七个颂词,通达了之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于整个大乘的见解、教义产生定解,然后进一步修持窍诀,就可以证得殊胜菩提。以上通过造论五支简单说明了造论的必要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1. zhongxs说道:

    麻烦您发我邮箱一份完整的《中观庄严论释》生西fs辅导资料,谢谢。另外,再打扰问一下,您有没有生西fs讲《大乘庄严经论》的资料,文字版或音频版都可以,如有,感恩您也发我一份,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