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维摩诘经 > 正文

《维摩诘经》第6课讲记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4/18 21:51
《维摩诘经》第6课讲记

又开始了!(众笑)笑什么啊?有什么好笑的吗?喝茶啦,又笑一笑!又不笑啦?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笑。好吧,笑一点也很好,开心一点对吧?没有必要特别伤心,虽然轮回很苦,但也没有必要天天愁眉苦脸,对吧?

下面继续讲《维摩诘经》,现在正讲到对佛陀的赞颂,很好!

 

学习的机会

我想,在座各位都有福报听经闻法,我也很开心,发自内心地开心!

在有生之年,趁有漏的身体还没有产生病魔或还未被各种因素所控制,希望大家在有机缘的时候,尽量给自他创造听经闻法的因缘。

佛教讲的八种无暇,以及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讲的十六种无暇,也即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是自心不堪能,有些是外在的因缘,导致自己忙于各种事务,或困于各种境况而不能闻法、不能修行的情形,是频频发生的。不管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外境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学习机会都非常罕见、难得。所以,包括学院内部,以及外面学会的每一位道友,大家都应该给自他创造听经闻法的因缘,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负责人、管理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

我最近在与很多部门的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感觉特别……怎么讲呢,就是很多事情的进展都辗转迂回,像踢球一样一波三折。哪怕是很有必要的事情,相关人员都特别苛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办事需要有一些原则和规则,但也不要吹毛求疵、过于严苛。

希望学院里面的法师们,都能有一定的权衡能力。学院以外的各个部门,包括理事、组长等等,在学习和管理方面不要过于严厉。如果与我们总的原则没有特别冲突,可以稍微做一些好的调整,以创造良好的因缘。尤其是年初的时候,工作极其繁杂,我希望大家都能妥善地共同商量完成。

学习应张弛有度

另一件事是有关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前段时间我也给法师们提过,希望不要给大家特别大的压力。虽然有时候学习需要一定的压力,但也应张弛有度,从时间上学会调整,作些适当的安排或计划。否则,如果发心人员处处过于逼迫,就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难。借此,我也要特别感谢有些部门,自从那天我说了以后,很多关于吃饭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点应该在这里当着全世界,对你们个别人的行为表示赞叹。因为我遇到的很多道友在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依处!”

住处也是一样。这几年我们这里的房屋状况,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以后,各个部门除了解决自己部门的困难以外,还应帮助部门外其他有困难的道友。我们不要像世上某些国家一样,外来的人连一天都不让呆。如果有人无家可归,能帮忙的,就当仁不让,哪怕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也很好。

我自己也是如此,比如,别人给我供养一间房子,我马上就让住房困难者去住一段时间,我也没有卖给他们,假如他们自己非要出钱不可,我也没什么要说的。除此之外,哪怕能解决一个道友一天的住处,我觉得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刚来佛学院的时候,受过很多苦。当时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很多人侮辱我,说我不务正业,不去工作,自己跑到这边来云云。

每个人来这里学佛,都确实不容易。在无依无靠的时候,大家都应多多支持。我今天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希望以后各个地方,都能给别人在好的方面多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之前,经文从不同角度赞叹了佛陀的功德,今天的偈颂,是从面对赞叹或诋毁的角度来说的。“毁誉不动如须弥”,就如我们常说的面对毁誉,八风不动,唐译用的是“八法不动”。无论值遇毁誉称讥等何种世间八法,佛陀都不会动摇,如同须弥山王一般。我们凡夫却并非如此。

我现在似乎也“锻炼”出来了,比如网络上稍微有点不好的信息,别人对我说一些不中听的话,我确实感觉有点开心,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存感激。

那天有些人给我讲,某个人对我说了什么什么,我心平气和地回答说:“挺好,非常感谢他。”如果其他人供养我,我倒不一定会这样感谢他。

当然,这并不表明我完全从根本上断除了害心。但别人的辱骂或毁谤,恰恰是最好的考验。人在这种情况下,反而能锻炼出一些好的习气吧!

当然,与佛陀相比,我还差得很远。佛陀无论面对赞叹还是诋毁,都如山王一样如如不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五百个婆罗门诋毁佛陀,编造了各种各样的过失,但佛陀的丝毫不动摇最终令他们产生了信心。他们继而以无数语言赞叹佛陀,但佛陀仍然一如既往,稳如泰山。

“于善不善等与慈”一句,有些版本写的是“戒与无戒等与慈”,意思是无论对有戒者还是破戒者,都以慈相待。

按理说,对持戒的人应当以礼相待,但对破戒者就应该有所罚责,但佛陀却并非如此。

按照此版本的译法,“于善不善等与慈”,无论对心地善良的人,还是心性邪恶、十恶不赦的人,佛陀都平等相待,尽力护持饶益。

佛陀无论是在示现入定还是出定时,都能完全安住于如虚空般的大平等中,心量广大、浩瀚无垠。对于佛陀来说,赞与毁平等一味,善与恶无二无别,心性如同虚空。有智慧的人听到人中之宝的如此心境,岂能不恭敬承侍?即使在我们人间,对善恶毁誉一视同仁的境界,也是为人称道的。《出曜经》中讲:“犹若安明山,不为风所动,叡人亦如是,不为毁誉动。”安明山,就是须弥山;叡人,即智者。智者佛陀不会为诋毁或赞誉所动摇。这句教证与这里所说的意思相仿。其他不同经典也有类似说法,比如《佛本行经》中云:“调达怒放石,罗云立其前,俱以慈眼视,见毒栴檀等。”调达是提婆达多,曾经出于愤怒而从山上滚下石头要砸死佛陀。罗云就是罗睺罗,是佛陀的独子。面对他们二人,佛陀都完全一样,以慈悲的眼目等同对待。见到毒树和栴檀,也不会厚此薄彼,佛陀已经完全修成了平等无别的境界。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对赞叹、供养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却并不是很好。就像《二规教言论》里讲的“无愧者”,别人对他再好,都麻木不仁;别人对他怨声载道,也无动于衷,这是令人无奈的那种人,与佛陀所证悟的境界截然不同。

这次讲解《维摩诘经》,我们可能会在几个不同版本之间进行对照,尤其是对照藏文版本,这对你们以后的修行、研究都会有所助益。在座的听众中,有些人可能会在将来专注于实修,因此希望完全通达颂词和讲记的意义;还有一些人可能打算致力于深入研究这部藏传佛教极为推崇的著名经典。《维摩诘经》可谓举世闻名,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不同文字的研究文献,若你将来致力于研究《维摩诘经》,就应当在不同译本之间进行对照学习 与研究。 此次讲法,想必此类听者也正中下怀。

另外,传讲佛经也没有必要为了凑数,就一部接一部迫不及待地讲完。在听闻过程中,你们也难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内容,我会少讲一些世间故事,而主要是从佛学专业,从大乘角度佛经本意上做讲述。

我在传讲时,会主要以藏文版本作为对照,而你们也最好有英文或汉文版本作为参考。大家应当对照这三种版本来认真学习。我看到学院这边的道友在课程结束后,都会认真辅导,至少开头很认真,但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天也不好说 。不过我相信,只要哪一天安排考试,大家肯定都会很认真的(众笑)。除了极个别无所谓者,对大部分人来说,考试还是有无形的压力 ,会增进学法效果。

学院的法师、堪布、堪姆们,虽然我并不要求你们都到现场来辅导,单独安排辅导课程也有困难,但你们有责任督促学员们努力学习。研究班如果在晚上听好几遍,那就算预习也还不错的。其他的道友也不要听完课程后,就把书本关上扔在一边 ,直到第二个星期再拿出来看一看,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我从来不会这样,无论在任何上师面前听任何一部法,只要有讲义,我都会至少看上好几遍。否则,纵使你无比睿智,也不一定能真正懂得佛法深义。

所以,大家要么不学,要学就一定要抽点时间将每天所讲课程内容预习一下,这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讲佛陀当时的神变状况。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这段偈颂的意思是,今天宝积菩萨对世尊作了供养,虽然从世间层面来看,只是 一个七宝伞盖的微不足道的供养,却得到了于中展现大千世界的广大结果,带来了无量的出世间功德。

具体而言,根据前面所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小因可以得大果,所以宝积菩萨在世尊面前做了微盖供养后,微盖中顿然现前了整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又显现出以梵天、帝释天为主的一切天人和龙王,及其所居住的悉数宫殿,此外还有乾闼婆、夜叉、罗刹、阿修罗、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众生及诸佛菩萨都能显现。

“十力哀现是化变”,所有这一切都是佛陀以哀悯众生的不共十力所显现的神变,这实为超乎想象的境界。佛陀依靠自身威力,的确显现了如此不可思议之境。

从现象上看,以宝积菩萨为主的长者子供养了五百宝伞,五百宝伞当下合为一巨大宝伞,而后从中显现一切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各世界中的诸佛菩萨也于中一一显现,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威力。

当然,佛陀在世时,引起世界变化的善的力量更强大。而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以其他方式也可以创造出与此类似的一些场景。当读到佛经的这些段落时,因为没有亲眼看到,我们也许会产生质疑,但实际上,现代高科技同样具有此等不可思议的威力。

比如,过去一封信要寄很多天才能到达美国,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电话,也不是很方便。那时,我们是无法想象能够在美国与这里之间进行视频聊天的,而现在这些根本不算什么。大城市里的人对此应该有更深的体会,媒体上经常会有诸如人类火星计划、空中客车、超音速飞行器、海底火车等新闻信息出现。去前年我还听到一个说法,未来从加拿大到中国只需要两个小时等等。这些在过去都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别的不说,有时候的确觉得幻变的力量不可思议,人世间很多现象我们都可以亲眼见到,而除了发明者、制造者懂得其中原理之外,普通人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幻化世界”,也在享受着这“幻变”的一切。

佛陀住世时是贤妙的时代,而现在是五浊恶世,杀生甚至杀人的现象比比皆是,高科技更是扩大了恶行的力量,全世界都面临着诸多威胁。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一个人动机不良,他完全可以通过一个电话或几分钟、几秒钟的操作,就给整个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不过,一切都是因缘法,可以通过幻化的力量去改变。如果我们具有像佛陀一样的十力和悲心,依靠这种悲心,令无数众生获得解脱的事业也是可以承办的。反之,暴力心态也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各种恐慌和不安。不仅是世界和国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个人、家庭,乃至每个人自身的健康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众睹希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在场的人非人等所有众生都亲眼目睹了刚才佛陀十力所幻变的现象,这些众生都感到十分稀有并对佛陀赞不绝口,于是宝积菩萨说:“祈请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今在您面前恭敬合掌顶礼。

由于版本不同,之前的译本好像没有这个偈颂,藏文版则更为全面,这一偈颂在唐译本和鸠摩罗什的译本中都有。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大圣”不是西游记里面的“大圣”(众笑)。佛陀是大圣者、大法王,是所有众生的皈依处。前面主要讲佛陀身相的庄严。

“靡不欣”,即没有一个不欢喜的,不管是在当时,或是现在,如果我们用清净心观庄严的佛像,就能生起非常大的欢喜心。

“各见世尊在其前”,这些众生各自都能见到佛陀在自己面前,这就是佛陀神力的不共法。当时在场的宝积菩萨是这样赞叹的:每一个众生去观想、祈祷和发愿,每一个众生面前都会有一尊佛陀的显现,而菩萨、声闻和缘觉,则没有这样的能力。

虽然后来佛陀在我们的这个人世间中示现圆寂,可佛陀的加持和佛陀的幻化身,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众生面前显现。

(上师念藏文)《三摩地王经》云:“妙相庄严之佛像,无论行住与坐卧,何人观想彼佛陀,佛于彼前恒安住。”

(这个颂词)以前在《释尊仪轨》里也用过,但那个译本跟我前两天用的版本有点不同。前两天用的那个是:无论行和住,佛陀的庄严身相就像皎月,不管什么人去忆念,佛就在他的面前。我经常说,做为一个佛教徒,要时常祈祷佛陀。以前喇荣的课堂上没有《释尊仪轨》,但从2002年开始,我就把它加在了课前念诵里。我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佛教徒,都要对释尊有一颗感恩之心,谁对释尊有信心,释尊就在他面前。

世间也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要天空中有月轮,每条江的水面上都会显现月影。同样的道理,无论地上有多少水器,空中的月亮也会不断地显现其中。如果空中有云的障碍,月亮就无法显现。这是宋朝的一位禅师写的偈颂,偈颂的本意是说,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遣除像云一样的烦恼客尘后,佛性就能现前。

仿佛记得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我们相续中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上面的云雾谁都可以遣除,一旦遣除了它们,如来藏的本体就会得以显现。

但不管如何解释,此处意欲表达的是,佛陀在不同的众生面前都会现前。有清净信心者对佛陀是非常欢喜的。哪怕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庄严的佛像……(上师问旁边的人)我们这里没有庄严的佛像?小一点的有没有?我本来打算今天拿一个佛像给大家看一看……

(上师指着旁边的柜子)那个里面有没有?有的话拿过来。不要太大了,不然我抬不起来(众笑)。拥有一个庄严的佛像还是很有必要的……(上师对旁边的人说)没有也没事,现在你们找可能太困难。

(旁人供上一个很小的佛像,众笑)太小了。(旁人又供上一个大一些的佛像)可以。(上师念藏文偈颂,译文为“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

对佛像应该常常生起恭敬心,平时你们外出如出差之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一点的佛像。现在的小佛像价格也不贵。我们小时候经常把石头放在高处假装是佛像。后来读到《妙法莲华经》才知晓,原来我们小时候还是很有善根的,非常不错。所以,我们身为佛教徒,至少也应当拥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经常观想并安住。

莲花生大师也说过:“我没有来去,谁对我有信心,我就住于他面前,经常给他灌顶、加持,为他说法。”如果我们经常以极为专注、恭敬之心来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自己都能感觉得到这种特殊的加持。比如,要是今天我们信心十足地祈祷自己的根本上师,那么,上师对我们的加持也是能够轻易感受到的。又比如,当我非常有信心地祈祷莲花生大师时,莲花生大师对我的加持也完全能够得获得。能否获得加持,一方面跟祈祷者的信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还与佛陀的发愿力以及不可以思议的缘起有关系。

一旦获得了加持,自己以后的修行就会相当顺利,否则,假如我们把学佛完全当学术研究,缺乏至关重要的信心成分,那就难以通达佛法最根本、最究竟的奥义。比起单纯的研究,要是生起了信心,也许能够获得包括智慧在内的更多收益。这方面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因为其中蕴含了佛陀不共的威神力。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陀以一种声音来说法,不同类别的众生却都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每一个众生都认为世尊是在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说法,这也是佛陀不共的威神力所致。比如,现在召开一个国际会议时,会配有不同语种的翻译者,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印度语、藏语、蒙古语、新疆语、彝族语等等。翻译的时候,要么是同声传译,要么是逐句翻译 。而佛陀讲法就不必如此。在这种盛大的场合中,佛陀用当时印度梵语宣讲佛法,但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听到各自的语言。比如,藏族人、汉族人、蒙古族人、印度人、尼泊尔人等不同国家的人去到那里,都会感受到佛陀是用他们各自国家的语言在说法。

为何会这样呢?其实,每个人能够通达语言的智慧,在法界的空性或者说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基当中都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我们在牙牙学语之时,为何都能学懂呢?所以,否认这种智慧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通达一切语言的因缘,只是对于这种因缘,我们还未完全融会贯通。

佛陀对最甚深的显空无二的道理都已全部通达,故他对世俗中所有的语言技能自然能够皆悉掌握。以此原因,佛陀就能令每一个众生都感受到他是以他们各自民族的语言在宣说佛法,从而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利益。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是以一种语音来演说佛法,但是众生随着各自不同的根机、意乐和种姓,都能明了其含义,而且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比如,有些众生喜欢戒律,就会获得戒律方面的智慧;有些众生喜欢布施,就会获得布施方面的智慧。

有些注释讲,佛陀以同一个角色,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不同的形象, 从而让他们各自都得到相应的不同利益。以今天的这尊佛像为例,也许就有人和天人等不同显现 。对人类来讲,看到的就是黄色佛像,从而得到利益。以此类推 ,佛陀在人类面前显现人的形象,在天人面前显现天人的形象,在旁生面前显现旁生的形象。总之,众生获得利益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声音,一是身相。佛陀说法能遣除每个众生各自的痛苦,获得真实的利益。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通过一种声音来宣说佛法的时候,有些众生本来没有觉得轮回有什么恐怖,但当佛陀讲到轮回的痛苦时,立马就会产生畏惧之心。生起这种感受很重要,否则,听课时如石头一般,无喜无忧无惧,每天糊里糊涂地混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心态无有丝毫的改变,这样不是很好。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有时听到恐怖之处,就应该真正生起毛骨悚然的感觉:“哎呀!我必须要好好修行,不然,如果再次转生到这种可怕的地方该怎么办呢?”有时听到善趣或解脱的功德,就应当产生欢喜心:“哇!我真的很幸运、很快乐!”遇到佛法、遇到解脱之道,理应有一种欢喜心。而对有些特别执著生死轮回的人来说,应该在听到轮回过患的时候,生起厌离心并发愿:“我以后再也不贪著轮回,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产生出离心!”还有些对世间和出世间的诸多道理无有定解、存有各种疑惑的人,应当在听到佛陀的讲法后,立即断除一切怀疑。

当然,菩萨、阿罗汉以及凡夫都会宣讲佛法,但是,真正能让所有众生都得到相应利益的威神力——十八不共法,是唯有佛陀才具足的。

以前听上师如意宝讲课的时候,比如,听到《释尊广传》,就会对佛陀产生强大的信心。听到《亲友书》里面讲轮回痛苦的时候,又会感到特别害怕。尤其是在讲戒律时,比如,1985年的冬天,我们刚到学院时,正在讲功德光撰著的戒律方面的论典,当时心想:“唉哟,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犯戒。”内心特别害怕,走路都不敢走一样。有时候讲到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内容的感染力非常强。我那天跟法师们讲课也说,你们讲课的时候,先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然后再给别人讲。

法师们的角色跟我比较相同的,如果内在没有什么证悟的境界,也许强迫地让他们懂得你所说的,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懂得。不过我们大多数的法师,因为有多年闻思修行的基础,所以极其优秀。

我有时候也讲像《大乘经庄严论》之类的,内容比较难懂、枯燥的课,但是我自己觉得,讲起来也不是最差的。因为我在讲课的时候,看大家的表情,好像基本上没有睡着的(众笑),这就说明我可能讲得不错,而且,如果讲得特别不好的话,就会有很多人一直不停地看表,但在我们的讲法班,并没有看到谁在看表,也许是他们不敢。

但我也不敢说自己讲得有多好,毕竟不敢与佛菩萨和前辈的善知识们相比。但总的来讲,听法的时候产生意乐和一些感受,该害怕的时候害怕,该欢喜的时候欢喜,该生厌离心的时候还是要生厌离,这一点尤为重要。

此处的翻译跟唐译一模一样,但藏文版的内容略有不同,藏文中有一个偈颂,大意为,佛陀一说法的时候,有些众生种下了种子,有些获得了证悟,有些断除了怀疑。

之前的翻译没有这一段内容,所以,不同的译本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对照进行分析,但也没有必要绝对地说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可能有些大德的梵本不同,有些大德的译法不同,所以我们也应该尊重前辈大德们所译的不共的特点。即使有些错别字,如果我们没有特别的把握,尽量不要修改,包括一些标点符号也是如此。(可能现在网上的版本比较多,有一些解释……,可能不知道这个怎么样,再说吧。我说了什么,你们懂了没有(众笑)?可能没有懂。)

下面是从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几个方面进行赞叹。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十力大精进”,在具有十种力的佛陀面前顶礼。佛陀具足处、非处,了知处非处等十力,这在《入中论》和《经庄严论》里面都讲了这十种力。这个译本当中有“大精进”,但是唐译里面没有,藏文当中是说“稽首具有十种力者”,所以“精进”二字好像在藏文当中也不明显。如果没有的话,也比较好解释。

“稽首已得无所畏,”佛陀已经具有正等无畏、漏尽无畏、尽除道障无畏、尽苦无畏,满足自利和他利两方面的四种无畏,在具有这四种无畏的无畏者面前顶礼。

“稽首住于不共法,”顶礼住于身清净、语清净、心清净为主的十八种不共法者。

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具有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功德的领导者,“稽首一切大导师”,是对佛的不共功德的赞叹。(这后面用句号也可以,但是不知道你们的译本是怎么样的。)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

因为他(宝积)自身还有贪、嗔、痴、结等障碍,结和缚在《俱舍论》里面都被称之为障碍。而佛陀断除了一切结缚、贪嗔痴三毒,也包括我们那天讲的五盖十缠。《入中论》说,到一地菩萨的时候,萨迦耶见、怀疑等三结会断除,那佛陀的境界则更不用说。我们顶礼断除一切结、一切障碍者,从布施波罗密多到般若波罗密多等所有的彼岸,佛陀都已经到达,所以顶礼到达彼岸者。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顶礼能度一切世间众生者,佛陀不但是自己获得了证悟,还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顶礼永离生死道者。外道的一些成就虽然暂时离开了障碍,但之后又会退转并再次沉溺于轮回之中。佛陀因为斩断了细微的所知障之故,所有生死轮回的障碍全部都已经断尽。

下面是顶礼佛并对佛的不共功德进行赞叹。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罣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佛陀能了知众生的来去相,并善于在诸法中获得解脱。此处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方法是,佛陀能非常清楚地了知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状况。虽然佛陀知道众生在轮回中的来踪去迹,自己也可以趋入并住于轮回当中,但并不会被轮回所障碍,善于在诸法中解脱。

众生不善于从诸法中获得解脱而被束缚其中,但佛陀却擅长此道。他不著世间,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偈颂“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表达的境界。究其原因,是因为佛陀善于长期入于寂灭空性的最深境界中,完全证悟了空性,故能通达一切诸法的法相并无有挂碍,但凡夫众生却因为没有证悟空性,从而无法达到此等境界。所以,宝积菩萨在证悟了如虚空般的境界、无著无依的佛陀面前顶礼。

佛陀对一切法都没有挂碍,如《心经》所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处也可以这样解释:佛陀已经证悟了如虚空般最高的境界,心没有挂碍的缘故,一切万法都对他没有阻碍。

唐译和藏文版本中,在最后一句的前面,即“稽首如空无所依”之前还有两句,一句是“一切愿满无所愿”,意即一切发愿已经圆满,可以圆满众生的愿。“无所愿”就是没有什么所愿的了,因已经达到了最究竟的境界。另一句是“大威神力不思议”,意即大威德的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加上这两句也是可以的,因为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法相、无有挂碍,满足一切众生之愿。自己到达彼岸时,无有所愿,虽然佛陀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中,无所依著,但佛陀的大威神力,对凡夫而言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宝积菩萨对佛陀的不共特点进行赞叹。

有些人不明白赞叹佛陀有何必要,因为连世间智者都不会耽著赞叹和诋毁而心生悲喜,佛陀更不会有此分别。为什么要赞叹呢?因为众生赞叹佛陀的功德,是非常意义的行为,他们可依此善行来圆满资粮,或者使无信仰者和半信半疑者在听闻到佛陀功德时,自然而然生起信心并趋入正道等等。所以,赞叹佛陀是非常有必要的。

《维摩诘经》第6课讲记

正如前几天所说,历史上也有很多赞佛歌,如之前讲过的《胜出天神赞》,这是对佛陀最好的赞叹之一。我也翻译过《殊胜赞》,(上师问旁边的人)虽然翻译了,但好像没有讲,是吧?这也是非常出名和重要的赞叹佛功德的文字。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共有二十八品,讲述了从佛陀降生到涅槃,以及舍利传遍世界的整个过程。这篇赞颂文也非常著名。

善自在王所造的《如意藤树》,以一棵有一百零八个枝节的如意树为喻,来赞颂佛陀。其实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与释迦牟尼佛传记相关的唐卡,都是按照善自在王的赞颂来描绘的。很多佛的本生传,尤其是藏传佛教里的本师广传,都花了大篇幅来讲述佛的一百零八个故事,这也是和善自在王的如意树之喻相对应的。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出版了一个汉文译本,名为《如意藤树》。“藤”在藏文中是一个修饰语,诗学家经常会使用类似于藤、月光、微笑等词语以作修饰,所以去掉也是可以的,其实就是“如意树”的意思,因为是采用其108个枝节为喻。

还有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也是对佛的赞颂文。麦彭仁波切也有一个跟《缘起赞》比较相似的著作,我原打算翻译,但未能实现,因为在短短的人生当中,若欲将看到的经论全部翻译,的确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之,作为佛教徒,不管是从功德方面还是从根本方面,都应当发自内心地赞叹佛陀,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现在我经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再过几年,也许视力会逐渐退化,头脑也慢慢迷糊,所以得趁还没完全老化之前,稍微作些努力。其实,要翻译一部经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像《大乘经庄严论》就用了四年,翻译《藏密佛教史》则花了五年时间。如果总是翻译大部头的经论,人的寿命是难以经得起耗费的。对我而言,自己该完成的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后面的计划还包含几部小的论典。虽然想翻译的书籍很多,但要想全部完成,也是不现实的。

十年前,厦门的济群法师有一次到我家里,劝我说:“堪布啊,你不要太累了,你是翻译不完所有经论的,现在就好好休息吧。”当时我真的想好好休息,但在后来的十年当中,仍然翻译了一部分。以后会怎么进行,再看情况吧。

藏传佛教中真的蕴藏着美妙绝伦的经典和论典。也许是我多管闲事,但不管人们是否重视,我反正已经翻译出了其中一部分,所以,即使自己随时离开人世也毫无遗憾。但现在仍有一部分保留在藏文字上,没有时间翻译。

以上讲的是长者之子宝积的偈颂。下面再稍微多讲一点。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这时,长者子宝积菩萨说完偈颂之后,陈白佛陀说:“世尊,这五百个长者之子这次已经发了无上圆满正等觉的心(即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们希望听闻佛陀国土的清净庄严。”也许在宝积菩萨念偈颂、作供养的时候,这五百个长者子已经发了菩提心。他们能发菩提心,便为上等的发心者。我们虽然可能也发了菩提心,但是现在离修建清净刹土也许还有一定距离。而这五百长者子马上就要建立自己的刹土、去往自己的佛国,故他们很想知道如何修建清净刹土。所以,宝积菩萨希望佛陀告知这些已经成为菩萨的五百长者子关于清净刹土的状况或修持的方法。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所谓长者之子,用现今的话讲,有点类似于富二代或官二代。然而,现在“富二代”和“官二代”仿佛已经成为一种负面词汇,有些人不喜欢听。我们遇到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时候,他们会说:“不要提这个!我不是什么富二代或官二代,我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建立自己的王国,这和我爸妈没有什么关系。”但昨天我说的富二代只是比喻的意思,不是真正的富二代,而是智慧的富二代。(众笑)

佛陀告诉宝积菩萨,善哉!善哉!他为这些“富二代”(师笑,众大笑)问了如来清净刹土之行,问得十分到位、非常之好!那么,“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谛听”是闻慧,即听闻的智慧;“善思”是思慧,要进行思考;“念之”是念念不忘其中的意义,即为修行,故是修慧。佛经里面以及诸多大德讲法的时候,经常都会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的提醒语。因此,我们平时学习佛法时,要先谛听并思维,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去忆念和串习。

佛陀当时就是这样对宝积菩萨说的:仔细听、认真想、多回忆、常串习,我这就为你们宣说。于是,当时以宝积菩萨和五百个长子为主的,包括天人在内的众生,听受到佛陀这句教言时,都非常欢喜地洗耳恭听。

今天本来是准备把接下来这段讲完的,应该可以吧,我还是简略地讲解完。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佛陀告诉宝积菩萨等听众,之所以要为他们宣说修如来清净刹土之法,是因为建造的方式有些特殊,即依赖于所调化的众生。这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的修持方式有点不同。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的修法,类似于自己受持一个国土,之后让众生往生过来。而佛陀这里宣说的修法,是与密法非常相似的受持方法,就是如果要建立或修持一个清净刹土,最主要的,是要观待于众生,即根据众生的类别和心态来修建与之相应的刹土。

就像开瑜伽馆,里面不能除了垫子什么都不放,而是要根据客户人群的喜好和需求来创造环境、装饰房间,比如挂唐卡、摆佛像等等。同样的道理,创建佛的刹土,完全是取决于所化众生的心态。

现在西方举办的很多香巴拉法会,就会根据时轮金刚的内容进行表演。比如饰演一位智慧王国的角色,将来时轮金刚的军队来到这个世界是如何降服魔众等等。他们当时就“嘟嘟——吧——”(上师模仿军队的声音,众笑),怎么演的,不知道(上师笑)。上师以前去美国的时候,经常观看他们的表演。大家可以从法王的录像里看到一部分。他们演绎的就是时轮金刚在未来降服魔众和建立香巴拉国的方式。

同样,菩萨也是完全根据众生的根机和意乐来建立刹土。这同我们以前对菩萨修持净土方式的理解可能有点不同,大家以后解释的时候要稍加注意。

这里讲到,佛陀告诉宝积菩萨,“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众生”,在藏文版和唐译版里的解释是“众生的刹土”,也即有情的刹土就是菩萨的佛刹。此处的意思也是这样,“众生之类”,众生是何种类别,菩萨的刹土就显现成何种形象。菩萨要修建刹土的时候,就会观待于众生的爱好和希冀来建立。

这是为什么呢?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菩萨增长饶益,如果众生喜欢布施,刹土就以七宝为主;如果众生圆满了戒度,刹土中就没有荆棘树……总之,根据众生的不同意乐而取佛的刹土。

第二个原因,“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菩萨善于调伏不同众生,有些以布施、持戒等六度的方式来调伏;有些在修学尚浅的众生面前显现不太庄严的佛像,在深入闻思修行者面前,就显现更为庄严的佛像;在贪心、嗔心和痴心分别比较强烈的不同众生面前,显现与之相应的佛菩萨身相来调伏……故菩萨就是以这种善于调伏的方式来度化众生,以此来取他的刹土。“取刹土”是指将来修建、创造刹土,其他译本里也有受持、接受刹土的解释。

第三个原因,“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菩萨随诸众生未来世会趋入什么样的佛国而获得了佛的智慧来度化他们。比如,如果众生正在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将来就会前往极乐世界而获得佛的智慧。菩萨以这种能了知众生将来会去往哪个国土而最终获得佛智的方式来取刹土。

最后一个原因,“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菩萨了知诸众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往什么样的国土能生起菩萨根而取刹土。“菩萨根”又称为“圣根”,无二智慧以及我们常讲的念、定等五根,还有菩萨获得的不会退转的圣根等都叫作根。菩萨以此种对众生的了解方式而受持他的刹土。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菩萨取于这些清净的国土,皆是为了饶益众生,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为何这样讲呢?菩萨绝非为了自己享受,这和某些人为一己享乐而购买别墅是截然不同的性质。哪怕是我们建立道场,最初和最终的目标,也都是为了服务于众生。菩萨建立自己将来的清净刹土就是为了饶益众生,如果众生无法从中获益,菩萨也不会去受持自己的清净刹土。

接下来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人想在一个空地上建造一个宫殿,依靠大地的支撑,便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障碍地建立自己的宫殿。但如果是把这样的宫殿建立在虚空中,那就根本不可能成功。同样的道理,菩萨如果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取佛国,就会如在大地上建造房屋般轻而易举。相反,如果他不是为了利益众生,那就像是空中鲜花或者冰上建筑般,根本无法成办。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如果菩萨要取佛的刹土,不依靠众生,那就如在虚空中建立国土一样无法成功。

例如,我们要建立一个慈善机构,就需要考虑这个机构的用途,是扶贫的,是帮助大学生的,还是医疗急救方面的?同样,菩萨的王国也是为了利益众生。

在利益众生方面,我们后面还会有讲解,今天先大致讲到这里。

其实,这里所讲的内容,确实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稍有不同,希望我们的“菩萨们”(指听众)还是要着手准备自己将来所取的王国,而不能认为:“我以后不用见到众生,自己修一个闭关房就可以了……”(众笑)要是你跟谁都不想接触,只为了自己在僻静处建造一个闭关房,按照今天所讲的道理来观察,就会如在虚空中修盖建筑一样,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菩萨,会根据不同众生的利益来进行发愿。当然,我们当中的很多修行人都非常不错,他们经常会想:“我要建立一个道场,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每天都怀有这样的规划,这就说明具有菩萨的善根和成就的因缘,这是非常好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作回向。

 

相关文章

  1. 众生说道: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