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65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9/5/26 18:17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一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部分,前八品是菩提心没有生起令生起、生起之后不退失,在不退的基础上再再增上的内容,第九品智慧品是胜义菩提心如何增上的内容。

胜义菩提心是远离四边八戏、证悟空性的智慧。初地菩萨以上根本慧定的境界中,远离四边八戏、证悟法界的智慧,是真实的胜义菩提心。相似的胜义菩提心,是随顺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抉择相顺的空性见解。这个空正见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讲一切万法的空性。而空性在不同的教义中有不同的理解。小乘理解的空性是以人无我空性为主,自续派理解的空性是以单空为主,唯识宗理解的空性,是在实有的心识上面远离二取的空性为主。而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不是讲一般凡夫人所认为什么都没有的空,也不是讲小乘的空,不是讲唯识、自续派的空,讲的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应成派空性。

因为应成派的空性,才真正抉择了万法的究竟空性。我们要修行、了知空性,首先要清楚空性的所缘,什么是对于空性正确的认知,怎么样准确地定位空性。如果我们错误地修持了空性,我们以为的空可能是瓶子里面没有水的空,或者天空的空,房子里面空荡荡的空,如果缘这个空去修持,永远证悟不了空性,也不可能成为智慧资粮,成为成佛的智慧助伴。

我们要修空性,首先要准确地了知,到底什么是空性。只有首先认定了准确的空性涵义,才可以缘它产生定解,缘定解不断地串习,灭除相续中的烦恼。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认定空性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学习,是要逐渐地在相续中树立对空性非常准确的认知。

针对凡夫人来讲,通过自己的分别念,难以真正地了知空性。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对于空,我们有着凡夫人自己的理解,或者受某些哲学家、外道的影响,都是在无始以来定义过、修行过这样那样的空。现在有很多人,在唱歌的时候,也是唱一切都是如梦如幻,一切都是空的。但这些不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空性是远离分别念的。如果用分别念去定义空性,永远不是真正的空性。所以我们要知道空性,一定是远离分别念的状态。

既然是远离分别念,我们要去认知它,应该怎样做呢?真正的空性的确没法通过分别念认定,通过文字、言辞也没办法宣说,但是它大概的总相,可以通过比喻、教证、推理、例子,给我们指引一个大概的方向。如果缘空性的总相不断去串习,那空性的总相会慢慢变成空性的自相,最后真实的空性会被相似的空性引出来。

现在我们所抉择的是佛在《般若经》当中所宣讲的空性意义。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直接讲到了空性的含义,诠释了真实空性的标准定义,后来月称菩萨、寂天论师在各自的论典中,对于空性的认知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宣讲。虽然宣讲的方式、方法和侧面不一样,但是所诠的意义完全一致。

有时候我们觉得学习空性很困难、很抽象,为什么用这么多的颂词来宣讲空性的意思。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执著很多,对于空性有很多错误的知见。这么多的颂词、文字、推理,其实都是在打破我们相续中的种种实执。如果我们内心中没有实执,空性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这些颂词,也不需要任何的推理,它本来就远离四边八戏,是非常简单的实相。但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过于复杂,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来打破复杂的分别念。

我们通过很多的学习、推理,知道空性之后,一看空性的文字,或者上师一讲空性,自己马上就知道了。这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很多推理。现在我们用很多推理、例子,主要是针对我们相续中复杂的分别念,要灭除复杂的分别念,也要用比较复杂的过程。虽然空性本来很简单,但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太复杂,根本没办法认知。因此只有通过这样的颂词和推理,把我们相续中的概念、错误的认知,慢慢都否定掉。

否定掉之后,最后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所有都不是。这就是一种相似空性的境界。因为我们分别心没有办法再缘了,没有办法再执著了。能够被执著的法,以及执著的分别心本身,通过观察都是没办法安立的。前面颂词讲的“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最后就可以达到那样的标准。

空性并不是在建立一个什么,所有的中观、般若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否定。它不从正面安立一个什么概念,而是把我们有的概念都否定掉,否定掉之后,就无限接近圣者的远离分别、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因为真正来讲,空性不是分别念能够执著的,所以只要是我们执著的,都不是真正的空性。这里只有用减法,不是用加法,加这个、再加那个,最后得到一个什么。它是在减掉你的执著,这种执著减掉,那种执著减掉。

修习佛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去除染污、实执的过程。而染污和实执,有粗、中、细三大类。最初的执著,是耽著轮回的世间八法,对于这种最粗大的执著,可以用出离心的方式来去掉。我们要趣入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这个最初的执著怎么办?要入门的话,可以通过出离心来看破轮回,生起出离,不执著轮回中今生和后世所谓的快乐,这用出离心就可以解决了。中等的执著是我们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我爱执,可以通过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打破。

把这两个消除掉之后,内心中就剩下了我要解脱、我要成佛、我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这种微细的执著。很微细的执著用空正见来消除,众生是无可度的,佛果也是无自性的。在《金刚经》开头说,我要发心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其实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这里讲到,哪怕是度众生的执著、想要成佛的执著,都是很微细的执著。

当然,微细的执著和粗大的执著,虽然都是执著,但是作用不一样。很粗大的执著轮回的执著,直接可以让我们轮回、堕入恶趣,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这种执著是一种恶执著,无论如何是不能保留的。所以我们为了打破它,就要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不是执著呢?出离心、想要解脱的心是执著,但是这种想要解脱的执著,可以对治贪著轮回的执著,所以这是以善执著对治恶执著。

然后是我要为了众生而解脱。一个人解脱是不行的,因为你的心量太狭隘了,所以我们说要利他,把自己的心胸展开。利他要通过修菩提心。菩提心是不是执著?我要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不是执著?利益众生是一种执著,求佛果也是一种执著,但是这种执著可以打破自己一个人解脱的执著。所以这也是以更高层次的善执著对治恶执著。

最后就是空性,空性比较相合于最究竟的实相,无限靠近实相本体,其实众生无所度、佛果也无所成,就是在这种众生无所度、佛果无所成的状态中,要度众生,要求佛果,这就是空性中的世俗谛、胜义谛的见解。这样把粗大的、中等的、微细的执著都剪掉了,当我们的心不执著任何法的时候,就是远离四边八戏、没有一切可执著的状态。菩萨入根本慧定,就是安住于这种状态。

现在我们是随顺于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来决择空性正见,一切万法的法性到底是如何的?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太粗大了,直接安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用我们的思想可以接受的方式慢慢去了知。虽然是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决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好像是很矛盾,但这也是一种过程、方便。我们可以用分别心,去决择类似于菩萨根本慧定的境界。再通过观察得到的空正见,缘自己的心,去观修心性的本空,我们越观得多,执著就越弱。最后当观空性的力量很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冲破分别念,过渡到圣者无分别念的智慧当中。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破执著。

我们前面讲二转法轮、中观的体系当中,它几乎没有建立,全是遮破。我们在学空性的时候,后面还要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反正我们要记住一点,中观所讲的都是遮破,它用的方式方法就是遮破。当然最终来讲,在胜义谛的本性中,无破也无立。但这里是通过观察进入空性。在中观自空的体系当中,就是通过遮诠的方式,来表示空性。执著这个,这个也不是,执著那个,那个也不是。最后所有能够被我们执著的东西,全部否定完了,这个本体就是空性。没有任何执著的境界,就是空性,要证悟这种自性。以上是讲了修持胜义菩提心总的一些内容。

之前讲了不修胜义谛的过失,下面讲修胜义之功德。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功德分为两类,第一成办二利——证德;第二断除二障——断德。在佛法当中,就是断和证的体系。要断除障碍,用什么去断?用证悟空性,证悟功德。当然证和断,它是同时的。如果生起了某种证悟,肯定有某种断;断除了某种障碍,肯定是证悟了某种功德。所以这是两个侧面,一个是得到成办二利的功德,第二是可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这是从两个方面归摄修持胜义谛的功德。

寅一、成办二利: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为了度化愚苦的众生,修空性的菩萨离开对轮回的贪欲,也离开对轮回畏惧,通过他的大悲和证悟空性的智慧,住在轮回当中利益有情。这是证悟空性的殊胜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颂词?因为有些人担心,如果一切都是空性的,如果菩萨证悟了空性,由于很多人对于空性认知错误的缘故,认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他认为即便菩萨证悟了空性,其实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没有,那你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怎么去利益众生呢?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如果是这种观点,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打破呢?

其实包括我们自己,对于空性的理解如果不是非常深刻的话,也会产生类似的分别念。所以寂天菩萨在这里,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证悟空性有没有结果,结果是什么。这个颂词完全符合大乘的思想,大乘的思想无外乎是大悲和智慧,或者方便和智慧。大悲心和智慧是整个大乘的精髓,所以智悲就代表整个大乘,在这个颂词当中,就体现了大乘核心的根本精神。

“为度愚苦众”,大乘是度化众生的,以利益众生为终极目标。以前我们分析过,菩萨也是利益众生才成佛,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他不会选择成佛,自己成佛没有任何意思。菩萨发誓成佛,修持菩萨道,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服务。

“为度愚苦众”——他为了度化愚苦的众生。愚是愚痴,是指不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在《广论》当中讲,众生的愚痴不外乎是两类,业果愚和真实义愚。业果愚是对于业因果不了知。对造善法和造恶业的果,对业果规律本身有一种愚痴,所以叫业果愚。现在很多众生都安住在业果愚中。对于业果不了知,他就会造罪,也不会摄善法,这叫做业果愚。

还有一种是真实义愚,对真实义的愚痴,不了知无我,也不了知空性。真实义愚是根本的愚,是一种深层次的愚。业果愚是在真实义愚的基础上产生的。众生有真实意愚,没有办法解脱轮回;有业果愚,他就会在轮回当中频频造罪,频频受苦,所以叫做愚。通过愚痴一定会引发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人道当中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等一系列的痛苦,都会引发。

众生处在愚痴、痛苦的状态,菩萨知道了众生的状态,开始发心,修菩萨道,然后菩萨观察,怎么样才能利益众生。如果自己是个凡夫,是利益不了众生的,所以必须要成为圣者,最好是成佛,以佛的身份,才能够最好的利益众生。所以菩萨发誓成佛。但是成佛需要什么?像下面的颂词讲的,必须要断除障碍,断除自己的分别念,安住空性。断除障碍的根本就是修空性。想要度化众生,必须要以修空性作为自己的根本修法。他就开始修空性,然后证悟了空性,就是“菩萨离贪惧”。

贪和惧其实是分别针对两类不同的补特伽罗。贪主要是贪著轮回,谁贪著轮回呢?一般的世俗之人、凡夫之人贪著轮回,因为他看不破轮回,不知道轮回的本性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无常的。他认为轮回是实有的,是可以得到的,得到后可以遣除痛苦、获得快乐。所以凡夫人非常贪著轮回。

惧主要是指小乘的修行者,小乘修行者不贪著轮回,但是他害怕轮回。因为非常害怕轮回,所以拼命精进的修法,想迅速地、彻底地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他对佛陀制定的戒律非常的爱护,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坏了戒律,基本上丧失了出离轮回的机会。所以他对佛陀的教言是非常尊重的。为了自己迅速离开轮回,他不能造业,而且守持各种各样的戒律。通过非常强大的对轮回的恐怖之心,他就精进修道,一旦入道,最后获得证悟之后,因为内心中对轮回的恐怖心,他像菩萨一样发愿长久住在轮回中,不断的投生到轮回中度化众生,他是没有这个愿的。在入无余涅槃之前,他还可以做少量度化众生的事业,但一旦入于无余涅槃,他的意思就是永远和轮回告别了。不管轮回当中,再出现什么事情,和我无关了。张三李四这个有情从轮回当中消失了,彻底没有了,他对轮回是非常恐怖的。

但是“菩萨离贪惧”,主要是悲智来进行安立的。菩萨对于轮回没有贪欲心,为什么没有贪欲心呢?因为他通过智慧完全照破了轮回的本体。轮回的本体在世俗来讲,就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胜义谛来讲,是无自性、空性的。它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轮回的状态,他不会贪著,但是他也不会畏惧。从一个角度来讲,他悲心很大、很强烈的缘故,所以虽然知道轮回的自性,但他不会舍弃众生。

通常讲的是,因为他有智慧的缘故,不耽著轮回;因为他有悲心的缘故,也不畏惧轮回,他会转生在轮回当中,不舍弃有情。但是根本来讲,就是智慧。如果有了空正见,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他对轮回当然不贪著,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已经完全了知了万法的究竟本体空性,他不会贪著;也不会畏惧,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这个轮回就是空性的,无自性的。

对于无自性的轮回,所谓的痛苦都是假相。尤其菩萨安住在空性当中,他在看这些让我们畏惧的东西的时候,他没有什么畏惧的。其实畏惧是来源于不了知,不了知就会畏惧。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畏惧心,有点害怕。或者进入一个黑山洞,这个里面有什么东西啊?自己就有点恐怖。或者进入个没开灯的房子,就有点害怕。为什么害怕?因为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所以就会害怕。但如果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我就不怕了。

菩萨也是这样,他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相,对于轮回的根根底底了知的清清楚楚,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他住在轮回当中也不会害怕,因为有证悟的智慧,轮回当中所有的痛苦也不会伤害到他。因为证悟了空性的缘故,一切的愚痴不会存在,非常安乐。通过修空性的缘故,了知痛苦无自性,痛苦是业引发的,他可以通过空性的力量,消很重的业。所以,当证悟空性的时候,须弥山王一样的罪业立刻消失了。他证悟空性了,没有什么可以怕的。他可以常住轮回当中,没有一点点的恐怖。这完全来自于胜义空性。

当然有些地方说,悲心住于轮回,这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讲,智慧出于轮回,大悲住于轮回,大悲和智慧好像是两个法,但其实不是两个法。在菩萨相续当中的大悲和智慧是无二无别的,一味一体的。尤其是因为他证悟了胜义菩提心、空性的缘故,他的无缘大悲就生起来了,这种无缘大悲和证悟空性是同时的。

在菩萨的境界当中,大悲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大悲,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现在对于我们来讲,修大悲是缘众生,修空性就是一切无自性,这是从我们分别念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的体性是有差别的。但是菩萨相续当中,他的大悲和智慧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因此,菩萨的大悲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大悲。因此说“悲智住轮回”,大悲离开轮回也好,大悲离开畏惧也好,或者说智慧离开贪欲,智慧离开畏惧,都是一样。

但是因为《智慧品》主要是宣讲空性的功德,尤其是此处讲修胜义之功德。修胜义之功德是讲,如果菩萨证悟了空性,他就可以住在轮回当中。不但不会像对方有实宗所讲的那样,证悟了空性了,你什么都不管了。众生是空的,救度众生的事业也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我什么都不做了。这是因为不了知空性,他会这样想。真正了知了空性的,尤其是证悟空性的菩萨,不会像有实宗所担忧的那样,一但证悟空性,就会中断菩萨的事业,不但不会这样,反而因为证悟了空性,利益众生的能力就更大了。

因为现在对我们来讲,对于初发心的菩萨而言,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自己的苦来推知众生的苦,很想救度众生,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去救度众生。是什么局限了我们救度众生的能力呢?就是分别心、实执。这个堵在我们心口的大石头不搬开,永远没办法获得开放的心胸,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恰恰是把实执的石头搬开的最好方式,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实执不存在。当修空性把实执心灭掉了,我们本具的很多空性、大悲、智慧,没有障碍,就无限爆发了。爆发之后,心的力量随之就增强了。

平时我们在生活当中,虽然很多人没有修空性,没有空性的觉受,也没有证悟空性,但是我们会发现,当自己对某个东西特别执著的时候,这个东西的其他方面是看不到的。比如当我们盛怒的时候,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虽然这个问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案,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太过于执著某一点的时候,会忽略其他的很多面。其实一个法有很多侧面,但是这些侧面怎么才看得到呢?当你放松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案。但是当你执著很强烈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发现。

贪欲心也是这样的,当我们的贪欲心很强烈的时候,眼中就只有一点,其他的过患什么都看不到。当他后来清醒的时候,这个不该做,那个不该做,为什么一下子就反省过来了?因为他的执著放松了,执著一放松,智慧相当于清醒了,就可以看到很多。

平时我们也是一样的,为什么说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要发怒,先清醒一下脑袋。其实清醒一下,你马上可以找到很多解决的方法。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和这个有利益关系,他把执著放在这一点上面,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旁观者因为不关自己的利害,所以他可以看到很多。为什么呢?他当时的心态是放松的,作为旁观者来讲,可以看到很多当局者看不到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众生和圣者之间的差别,圣者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执著,他的心态完全放松,把事物看的清清楚楚,任何的可能性和方面都看的很清楚。因此救度众生的时候,他的方便善巧、能力,可以完全释放出来。如果我们有实执,虽然有想要帮助众生的心,但是能力没办法开放。证悟了空性之后,就打掉了让我们无法广大利益众生的巨大障碍。

当我们把障碍搬开之后,心量完全开放了,就相合于实相,神通、证悟、禅定等种种的功德,在这时候完全显现。因为很多功德在你执著的心里没办法显现,只要放松了,它才显现出来。这个道理和前面我们讲的世间当中,头脑清醒的人和头脑不清醒的人,执著的比喻相互对照,会比较容易理解这方面所表达的涵义。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这是证悟空性的结果。菩萨可以完完全全地做到,既不贪著轮回,也不畏惧轮回,出离轮回但是又住于轮回当中,不被轮回的种种过患所染污。他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痛苦,不会被任何轮回中的事情障碍,而没办法度化众生。

所以真正想要发心利益众生,尤其是特别想要利益众生的菩萨,不修空性是不行的。第一个方面你自己的利益可以成办,第二个方面可以成办利益众生的巨大殊胜事业。以上讲到了成办二利。

寅二、断除二障:

前面是讲证的功德,下面要讲断的功德,断除二障。二障是烦恼障和所知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能够对治烦恼障,也能够对治所知障。想要快速成佛的修行者,为什么不修空性呢?应该修空性。

修空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空性能够对治烦恼障、所知障,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成佛,应该修持空性。要断二障,我们要先了知烦恼障、所知障。

上师在讲记当中,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烦恼障、所知障的因。人我执是产生烦恼障的因,法我执是产生所知障的因。这就是二障的因,分别是人我执和法我执。

然后是二障的本体。所谓的烦恼障,它是六度的违品。第一,布施的违品是悭吝心,为什么不能布施,因为我很悭吝,所以这个舍不得,那个舍不得,这是一种烦恼障。通过这种烦恼为障,所以没有办法做布施。第二,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因为破戒就没有办法持戒,所以破戒这种烦恼会障碍持戒。第三,安忍的违品就是嗔恚,如果你安住在嗔恚中,怎么修安忍。所谓的安忍就是不要生嗔心,息灭嗔心,如果你有很大的嗔恚心,绝对没办法修安忍。所以,嗔恚这种烦恼障碍修安忍。

第四,精进的违品是懈怠,前面在精进品中讲过三种懈怠。如果你很懈怠,就肯定不精进,所以懈怠这种烦恼障碍修持精进;第五,禅定的违品是散乱,因为自心一缘专注的状态是禅定,不能专注就是散乱状态,所以散乱这种烦恼可以障碍禅定。第六,智慧的违品是邪慧,因为智慧是完完全全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本体的正确心识,而邪慧是颠倒的,邪慧这种烦恼可以障碍生起智慧。六度的违品承许为烦恼障。

菩萨在初地出定位的时候,断除了烦恼障,悭吝心已经断掉了。因为初地菩萨布施度已经圆满了,他没有丝毫的悭吝。入定位的时候,断烦恼障的种子。二地菩萨的出定位的时候,断除破戒,乃至于做梦也不会犯戒,入定位断破戒的烦恼障种子。其他的几度可以以此类推。这就是烦恼障。

所知障是什么?所知障承许是三轮分别心、三轮执著,能作、所作和作业,能作是作者,我们就是作者;所作是所作的事情或者所作的对象;作业是你正在作什么事情。以布施为例,施者、受者、施物就是三轮,我是施者,受者是乞者,或者需要这个东西的人,施物是所布施的东西,这就是三轮。如果认为三者是实有存在的,叫作所知障。菩萨在出定位的时候,也可以断所知障,证悟三轮体空。在入定位的时候,断除所知障的种子。三轮的执著心,就是一种所知障。前面讲的六度的违品的分别心就是烦恼障。这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

最后二障的作用。烦恼障的作用主要是,这里的主要很重要,主要障碍解脱。障不障碍成佛呢?也障碍成佛。但是烦恼障主要障碍我们解脱。所知障主要是障碍我们成佛,它会不会障碍我们获得解脱,当然会障碍,但这是次要的。如果相续中有烦恼障,我们就是凡夫,没办法解脱轮回;如果相续中有所知障,就没有办法成佛。

下面看怎么样去对治。为什么空性能够对治二障?空性分两类,《入中论》中讲,“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无我就是空性,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通过人和法分了两种,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所有的空性归纳起来就分为这两种。当然如果再分有四类空性、十六空、二十空等等,乃至于无量无边空的。但是归纳起来,所有的空性不外乎都可以归纳在人无我和法无我中。

为什么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可以断除障碍呢?我们前面讲二障的因是什么?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是法我执。人我执的对立面是人无我空性,法我执的对立面是法无我空性。所以修持人无我空性,能够对治人我执。人我执认为我是存在的、实有的。对治它的法,恰好就是人无我空性。修持人无我空性就可以把人我执消除,证悟无我就不会有我执了。当我们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时候,烦恼障的因就没有了,烦恼障的根本、起因断掉了,烦恼障的本体也不会存在的。

因为悭吝等等这些烦恼障都是有人我,因为我想要享受,所以不愿意布施等等。它都是以认为我是存在的为基础。现在人无我空性,恰恰就是讲我不存在。烦恼障的根本的人我,已经证悟空性了。如果它的根本没有了,它的果怎么会有呢?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依靠因缘的,烦恼障也需要因缘,如果它的因一旦消失,果绝对会消亡。因此,主要是从对治因方面去对治烦恼障。

如果证悟空性了,人我不存在,他根本就不会担忧:因为把东西布施出去了,我就没办法享用。如果证悟了无我之后,他的烦恼障不会有,而入根本慧定的时候,通过无分别智慧,把烦恼障的种子连根拔掉。这是讲到出定、入定,分别对治烦恼障和烦恼障种子习气的功用。

再看所知障。前面讲三轮分别心就是所知障。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所知障的正确认知方式。因为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认定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各自不同的体性。在其他的一些经典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有些人讲的所知障,不知道是哪里的根据,上师也讲到了,有些人认为不能学太多了,学太多就是所知,学的东西太多了,就成了障碍。其实所知障,并不是这样去理解的。

所知障是所知的障碍,因为佛是遍智,佛对一切的所知通达无碍。获得遍智的障碍,叫做所知障。对于所知不认知,叫做障碍。因为有障碍,所以导致他没办法获得遍智的果位,这种障碍是三轮执著。认为我存在、他存在,众生存在、佛存在、为了成佛利益众生的心也存在。如果你有这种心,这种三轮执著就会障碍你通达一切所知的本体,这就称作所知障,对于了知一切所知本体的一种障碍。

因为有了这种障碍、执著,你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看到面前的东西,看到这个杯子、这朵花,虽然我们看到了,但是我们对它的本体是不了知的。这个花的因是什么?它从哪个地方来?它的种子从哪个地方来?它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我们对这一切所知,都是不了知的。因为我们有这些障碍的缘故,障碍我们获得对这个法最根本的了知。而佛在一刹那之间,可以完全照见这个法的究竟本体。佛遍知一切的智慧,是通过完全打破三轮分别心的执著而获得的。

有三轮分别心,就会障碍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没办法获得遍智,获得佛陀的果位。对于一切所知不了知的障碍,叫做所知障。

我们看凡夫人有没有所知障?当然有。不单单是凡夫人,声闻缘觉也有。前边安立大乘是佛说的时候,我们讲小乘圣者没有获得究竟解脱,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他有无明习气地。其实这就是一种所知障,他没有办法像佛一样。他有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他为什么不了知?因为对所知有障碍、不了知,障碍他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所以这就是所知障。

菩萨也有所知障,乃至于没成佛之前都有所知障。但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凡夫不一样,菩萨正走在对治所知障的道路上,已经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且正在修持,只不过还没有修到圆满而已。声闻缘觉还没有开始修,凡夫人就更不用讲了。这是所知障的定义。为什么所知障会障碍成佛,原因就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空性能够对治所知障呢?因为所知障的来源是法执,就是法我执。法执的对治,它的对立面是法无我。当我们了知法无我的时候,比如施者、受者、施物空,这是三轮体空、出世波罗蜜。我是施者,对方是受者,了知施者和受者无自性,所施的东西也无自性,那么通过推理整个布施的过程也是无自性的、空性的。当他了知了空性之后,再去修持布施,就可以达到布施非常清净的状态。

有些地方讲,修持布施等,断除烦恼障,可以趣入六度,而修持法无我空性可以清净六度。你打破悭吝心,可以修布施,但是布施的本体,也有清净和不清净,有到不到彼岸,是不是波罗蜜多。怎么样让它到彼岸呢?虽然在布施,但如果你执著布施存在,布施的本体会不清净,善根不清净,有杂染。实执染污它了,布施的本体就不清净。这时如果修法空,虽然我们在做布施,但是施者、受者、施物都是空性,我在做,但是根本不执著它。这个过程就没有被实执染污,它的本体就很清净,成为非常清净的菩萨道修行,而且也能够成为到彼岸的波罗蜜多修行。

布施持戒等等,其实凡夫人也有,二乘也有。但是凡夫人的布施,他只是布施,就是一种善法,不能叫布施度、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呢?它没办法到彼岸,只能说是一种善法而已。布施、持戒就是一种善法,不能叫度。安立度有一定的标准。怎么样成为度呢?前面提到过,只有被空性摄受了,五度的名称才能够安立。否则只能叫修法,布施的善法、持戒的善法、安忍的善法、精进的善法,不能叫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

所以通过修持三轮体空,能够对治法我执,就会不执著三轮了。不执著三轮,他的所知障就会消灭,所知障一旦消灭,他就可以逐渐现前遍智。

菩萨从初地开始,就现见圆满的人无我和法无我,虽然现见,但是还没有通过修持而圆满。从断的角度讲,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为主的自宗观点来看,当初地菩萨证悟初地的时候,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空性。这时候,因为刚刚见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他能够断掉相续当中存在的,由外道习气引发的遍计烦恼障和所知障,遍计的障碍是在初地见法性的时候断除的。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他要通过二地开始修道,逐渐断除。到了七地的时候,俱生的烦恼障就断尽了。八地以后,开始断除烦恼障的习气、所知障以及所知障的习气,到十地末尾的时候,一切所知障、所知障的习气、烦恼障的习气都断尽了,这时候就成佛了。

这个过程是随着证悟空性力度的不断加深,所断的障碍越来越细。不是首先断最细的,然后断最粗的。而是首先断粗的,再断细的,就像我们洗衣服一样,当衣服很脏的时候,用手搓或者用洗衣机洗,最先洗掉的肯定是最脏的部分。最粗大的部分最好洗,领口、袖口就不好洗了。针对比较细的部分,搓的时候长,洗出来才干净。断障也是这样的,首先断的是最粗大的障碍,越细的障碍越往后断,就是智慧越深,断的障碍越细,智慧越浅,断的障碍越粗。

见道位的时候,所断的障碍是由外道引起的遍计烦恼障和遍计所知障,这个后面还要讲,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概念。当到了修道位,空性智慧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他对空性证悟的越深,断的障碍越细,开始断俱生的障碍。首先是烦恼障,然后是所知障,烦恼障的种子、烦恼障的习气,所知障的种子、所知障的习气,次第次第断。所以断除二障,也是由空性而得到的。

所以菩萨修持菩萨道,“欲速成佛者”,一定要修空性。其他的法都断不了二障,只有通过空性才能够断二障。因为其他的修法,可以和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平行,可以和我执同时存在。比如慈悲心,一个人既可以有我执,也可以发悲心。这时候,悲心和我执可以同时存在,所以慈悲心不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真正的正对治,与人我执相反的就是人我空,与法我执相反的就是法我空。认为实有的,我们就通过无自性、空性来对治,这才是它的根本对治。

所以只要是想解脱的人,必须要修空性,想要成佛的人,必须要修空性。声闻缘觉和阿罗汉就是因为修了人无我空性,断掉了人我执,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了。因为他没有修持法无我空性,没有办法断除法我执,所以没有办法获得遍智果位。菩萨既修了人无我空性,也修了法无我空性,二者圆满的时候他就成佛了,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们如果想要成佛,而且想欲速成佛,何不修空性呢?为什么叫欲速成佛?因为这是直接的对治之道。还有一种间接的,现在不修空性,你可以先修其他的法,这样也可以。

比如我发菩提心,现在去放生,放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成佛的因,但是是一个间接的或者缓慢的因。间接缓慢是什么意思?是针对能直接对治障碍的空性而言,它是一个间接的道。我发了菩提心摄受,以这种善根会不会成佛?这个善根会成佛,但是速度很慢。内心当中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不会因为你发世俗菩提心的缘故就把它消尽了,它是消不尽的。它会不成为成佛的因呢?会成为成佛的因,但是是一个比较缓慢的道。因为根本还不具足,它只是一个支分、辅助的因缘,不是主要的因缘。主要的因缘是当我们修菩萨道的时候,修到一定程度必须要修空性。不修空性基本上就走不下去了。不管怎么样,修到最后都要修空性。

唯识宗的修行者,刚开始执著心识是实有的,当他修持唯识的观点,修到一定时间之后,必须要转入空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根基成熟了,一方面是因为佛菩萨也会加持他,佛菩萨显现出令他生起信心的善知识,给他宣讲空性的道理。所以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也要转到修心识空性。如果不转,不要说成佛,永远也成不了菩萨。

现在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必须要趣入空性阶段,因为只有空性的修法,才能够直接让我们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其他的善法,可以和人我执、法我执同时存在,所以不是断障的根本,要断障必须要修空性。

为什么佛陀讲,空性是佛法的命根?前面我们刚讲智慧的时候讲过,如果空性的教法没有了,整个佛法就像尸体一样,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修行者,能够通过没有空性的佛法解脱轮回而成佛。因为根本找不到对治人我执的方法。

有人说,我现在不修空性,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也一样,反正你要证悟空性才能登地。往生极乐世界,你也可以是凡夫,如果你要登地,必须证悟空性。不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不证悟空性。你可以不通过修空性往生,但是不可以通过没有空性而证悟初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没有空性,获得小乘的见道,也不可能没有空性,就获得了大乘的初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通过修持极乐世界的修法,你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只是从环境、地域的角度来讲,你脱离了轮回,但是从修证的角度来讲,你还是一个凡夫人,是极乐世界的凡夫人。如果你要抛弃凡夫人的身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修空性,断除人我执之后,才可以真正从凡夫的身份解脱,获得圣者的身份。

所以欲速解脱者,要修空性,欲速成佛者,也要修空性。这个地方讲,“何不修空性”呢?其实是引导我们一定要修持空性的意思。因为把空性的力量讲得很清楚了,而且说“欲速成佛者”,或者我们换一个词句来讲,想要成佛者,必须修空性。欲速成佛者,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快速成佛,需要修空性,想要成佛,想慢成佛,都必须要修空性。反正这是唯一的道,永远绕不开。

只不过可能现在我们的资粮、福慧,还不圆满。暂时理解不了空性。这个不要紧,暂时理解不了空性,我们就发愿,积累资粮、福报,等我的福报圆满了,一定要通达空性的涵义。

如果经常性这样发愿回向,比如索甲仁波切讲过,如果把中观六论、智慧品这些论典放在佛堂上,天天供养、顶礼、发愿,总有一天会通达里面的涵义。这是通过欢喜心,去集聚它的因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听不懂就放弃了,不要放弃,只不过是因缘不具足而已。任何法都是因缘法,只要你具足了因缘,它的果不显现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理解不了,我就把它供在佛堂上,天天发愿、天天回向,佛陀讲的这么稀有、甚深,能够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这么了义、稀奇的法教,虽然我现在通达不了,但是我发愿总有一天一定要通达它。经常产生这样的信心,去祈祷、回向、发愿,福德等因缘一旦具足,绝对会通达。缘起法丝毫不欺惑,而且这样发愿,佛菩萨上师也会加持我们,逐渐我们就会通达空性。

其实我们刚开始学空性的时候,真是一点都不懂。上师给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不要说听懂它的意义,当时我们拿到书,在上师讲的时候,连颂词在哪里都找不到,不知道上师讲哪个地方了,一个字都听不懂,非常地可怜。后来慢慢听的多了,通过上师加持和道友帮助,逐渐对某些词句,听的多了,熟悉了,观察的方式熟悉了。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点点感觉,空性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从第一次有一点点感觉开始,慢慢了知得越来越多,现在能辅导一点点空性的含义,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学修。当然我是一个很笨的人,通过了二十年。有些道友在很短的时间,几年的时间,有的人甚至一两年,就可以学习得非常好,这绝对是前世有宿缘的人,前世有宿缘,他就学得很快。如果像我这样笨一点的人,就多花一点时间,精进一点点,像这样逐渐可以通达。但是完全像论师那么通达,还是需要努力,现在大概对于空性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等等,稍微熟悉一点。如果精进的话,经常累积这种因缘就可以做到断除二障。

丑三、摄义:

摄义是修持胜义正道的摄义。我们看一下前面的科判,第一是未修胜义之过失,第二是修胜义之功德,是这两个科判的摄义。首先讲不修胜义谛有什么过患,其次是修胜义谛有什么功德,然后是二者的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前面讲,因为对空性不了知,他不想修,不想修有过患。然后讲修空性有什么功德。

我们不应该妄加破除以上所讲的空性正理,千万不要对空性的正理心生怀疑,应该如理的心生信心地去修持空性的正道。

为什么叫妄破除呢?因为谁也破不了空性的。有时我们觉得,我和某个修空性的人辩论,辩赢了,我把空性驳倒了。其实并不是你把空性驳倒了,而是对方对空性的理解还没有深入,你只是把他驳倒而已,没有任何人能够驳倒空性。因为空性是万法的实相,你驳倒了空性,相当于把整个万法实相推翻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妄破除”是自认为他能够破除空性,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比如很多世俗人认为,这是实有的,那是实有的;小乘人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是实有的;唯识宗的修行者,认为心识是实有的;或者讲单空是实有的。不管如何,他都认为有一种实有的状态,通过各种各样所谓的理论,想要破除空性的道理。他其实根本没办法破除,不管任何理论,都破除不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

只不过我们不理解而已,不理解就会有很多疑惑。我们就问:如果是空性,就会是那样,如果是空性,会是这样。像前面所讲的,如果是空性的,那就没办法度众生了;如果是空性的,供养佛就没有功德了等等。其实这一切,如果寂天论师、圣天菩萨、龙猛菩萨想“陪你玩”的话,你的任何一个根据,全部都会被打破,但是寂天菩萨只是挑重要的。因为法称论师讲“邪道无边故,一一难破尽”,邪见是无量无边的,每一个都要去破是破不尽的。但是把所有这些邪见归纳起来,总破就可以了,告诉你方法去类推。所有的东西都没办法是实有的。所以我们想破空性,只是妄加破除而已。只是自己的妄执而已,破不了空性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一些注释中是这样讲的,空性的正理好像是燃烧木柴的火焰一样,火焰可以把木柴烧尽,如果你认为不是空性的,把这根柴扔到火里面,你再加一根柴,这也不是空性的。这样一根一根的加,你认为不是空性的理由之一、之二,所有的这些所谓实有的理论,最后都会成为空性火焰燃烧的助缘而已,只能让空性的智慧火焰越烧越旺。想要通过加柴的方式,灭掉空性的火是灭不掉的。

众生认为不是空性的理由,因为什么什么。空性理证的火就把它烧掉了。你再说不是空性的理由,又把你烧掉了。就像前面讲的,整个空性就像火焰,实有的观点犹如柴。认为不是空性,你加一根柴,会不会把火灭掉呢?只能成为让火越烧越旺的因,你的柴越多,它的火越旺。永远没办法否认掉空性的观点,因为这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佛陀是发现了这个实相,告诉我们这个实相而已。其实我们自己正在认为不空的时候,这种想法本身也是空的。当我们实执的时候,实执本身也是空的。没有一个法是真正实有的,哪怕我们认为是实有的想法本身,也是离四边空性。

所以“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前面讲了不修胜义谛有什么过患,修胜义谛有什么功德,你不能妄加破除。因为它对众生摆脱轮回,获得二利有很大的必要。如果想要解脱,就要修空性。当然也是间接针对前面的小乘者,因为他不承许空性,害怕空性。也是告诉对修空性有疑惑的人,不要妄加破除空性的道理。

“切莫心生疑”,想方设法对空性产生定解,千万不要对空性的正理心生疑惑。“如理修空性”,要如理如法的修空性。如理如法就是说,你不要妄想一个空性来修。妄想空性,只是一个妄念而已,不是真正的空性。所以首先应该如理抉择。

佛陀讲《般若经》的时候,因为当时所化众生很多都是上根利智,所以佛陀在讲的时候,直接提及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因为缘起的缘故,很多众生就通达了。但是后面的弟子,逐渐离开了佛住世的时代,众生的根器就越来越钝,对空性越来越模糊,没办法正确了知。这时候龙树菩萨出世了,造了《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

《中论》主要是抉择《般若经》所讲的空性是什么意思,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见解,就开出了很多因,像我们下面要学习到的金刚屑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中观的四大因或者五大因。因是什么?不是因果的因,是根据、理论。通过缘起的根据,来抉择空性;通过离一多的根据,来抉择空性;通过金刚屑的根据,来抉择空性。分别从它的因、本体、果、因果和合等等,来抉择它的空性

现在是总说,还没到到推理的阶段。后面慢慢接触到这些的时候,为什么是空性的,一步一步给你讲。如果是实有的,有什么过患,把我们认为实有的观点一一打破,打破之后,实有的观点不存在,只剩下空性了。

下面讲“如理”,我们要掌握《中论》《入中论》《智慧品》当中的推理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推理,以打破我们内心当中的执著。最后就可以如理的通达空性,才可以如理的修持空性,才能真实的证悟空性。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自己想象了一个空性,这是观点、见解的错误,修的越精进,离正道越远,最后没办法得到真正的空性。这就是“如理修空性”的意思。

癸三、摄共同之义:

这也是一个大的课判。前面是答辩,对方说“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然后是“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从那个地方就开始答辩。这里相当于摄共同之义的意思。颂词是这样讲的: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执著实有的法能够产生痛苦,对于执实应该产生畏惧,而证悟空性能息苦,为什么反而对空性产生畏惧呢?

这就点出了我们凡夫众生的一种颠倒。颠倒有两方面。首先看执为实有,执著万法实有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源。每一个众生都是畏惧痛苦的,按理来讲,应该对实有的法产生恐惧才对。但是众生颠倒了,认为应该执著实有。

生畏惧要从几种层次来理解。最粗的层次,一般的老百姓是对苦本身的畏惧,粗大的苦果已经显现了,他对这个苦很畏惧:“我千万不要受苦啊”,修佛法、供护法的时候,祈祷护法神、三宝加持,一定要让我离开痛苦。不信佛的人到了过年的时候,都要到庙里上香,跪在佛面前,求佛保佑一年没有痛苦。这说明一般人最粗大的畏惧,是对痛苦的畏惧。

痛苦来源于什么呢?痛苦来源于恶业。这就是第二种层次的畏惧,是对恶业的畏惧。有业果正见的人,他会对业果畏惧。我造这个业,肯定会受痛苦,他对业本身很畏惧。第三种畏惧,业的因是贪嗔痴等烦恼。修行人觉的我今天又生起了贪心、嗔心,完了完了,他对烦恼生起畏惧。最细的层次是执实有。执实有才是最根本的因,因为烦恼是从实执来的。不管是执著实有的人,还是执著实有的法,最根本的就是执为实有。

我们看这四个次第,苦的因是业,业的因是烦恼,烦恼的因是实执。所以“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所以应该了知执著万法实有,是产生所有痛苦、业、烦恼的根本因,应该对执实有生起畏惧才应理。现在没有对执实有生畏惧,这是一种颠倒。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证悟空性能够息灭痛苦,你为什么畏惧空性呢?这是第二种颠倒,把不应该生畏惧的,生起畏惧了。

空性是能够息苦的,一切的痛苦的因都是实执,前面四个层次下来,痛苦、业、烦恼、最后是实执。我们灭苦,就是从根本上灭。一切烦恼的根本是实执,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认为我是实有的,我贪著这种实有的我,有贪著就生起了贪心,或者我觉得自己有功德生贪心了。谁要打我,谁想给我做障碍,谁要让我受苦,觉得我受威胁了,就开始生嗔了。

贪和嗔本身是一种愚痴。他认为这是实有的,比如这是我的车,车是实有的。我觉得特别喜欢,天天生贪心。如果哪一天玻璃被人砸了,一下子就生起很大的嗔心。我这么好的车,这么实有的车你给砸了。因为执著车是实有的,他会生起嗔心。执著东西是实有的,就会产生贪嗔,有了贪嗔就会造业。我要找他怎么样,开始造恶业了。造恶业之后,肯定会受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

最终我们要灭除痛苦的根源。当然,首先你不要造业,造善业可以暂时性的息灭痛苦,但是你的烦恼还有的话,不可避免要造业的。虽然阶段性的不会造恶业,但是内心中贪嗔痴的种子还在,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你不可能永远控制了自己。因为你的贪嗔痴种子就在这儿,所以不造恶业是不可能的。

要不造业,必须要把烦恼息灭才对,就开始调伏烦恼。烦恼可以压制,但是压制也不是根本的解决。你可以压制一段时间,但是它的根本还在,最深的病灶还没有找到。最后找到了,就是实执。

只要实执存在,你的贪嗔痴肯定会有。所以回头来灭实执。那通过什么来灭实执?通过了悟空性来灭实执,这就是根本的。实执下边还有什么?没有了。通过修人无我、法无我空性,就能把实执灭掉。这就是根本的对治。

只要我对这个东西看破了,证悟了它是空性的,既然是空性,没有实有的,你得到有什么好欢喜的?失去了之后,又有什么悲伤的呢?他不会缘空性的东西,产生贪欲、嗔恨。如果没有贪欲、嗔恨,就不会造恶业,不会造恶业,就不会有痛苦。

“悟空能息苦”,这是很清楚的一个次第。我们只要把根本上的实执——人我执、法我执打破了,绝对是永远息灭痛苦的根本。所以“云何畏空性”?这么好的东西,听到空性教义高兴还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产生畏惧心,或者反而去诽谤这么殊胜的空性?这就是不合理。

如果我们做出这样的事情,肯定是我们的业力现前,是业障深重的表现。世间上不正常的人,他对于对自己作害的人和对自己作利的人分不清楚。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有时别人去挑逗他,或做坏事了,高兴得不得了,反而觉得他好。但是对于帮助他、关心他的人,他反而去伤害。这根本是一种颠倒,对伤害你的人不厌离,对帮助你的人,不知道去报恩。

空性也是一样的。执为实有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个你不畏惧,反而天天像宝贝一样,去培养它、爱护它,不让它受到伤害。空性是能够息灭一切痛苦根本的最殊胜良药,反而把它抛弃了,诽谤它,劝别人不要学。其实这是对自他最大的伤害。这是共同的摄义。

前边讲了,小乘或者有实宗觉得空性不应理,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这个地方讲了,你“云何畏空性”?他们觉得实有的,供佛才有利益,才能得到实有的功德等等。前面讲了很多内容,所以“摄共同之义”,是把前边对空性不理解的做个摄义,对讲空性功德的做个摄义,把这两个意义摄在一起。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有实宗,你不要再讲空性的不对了,因为一切的痛苦来源是实执,你对它应该生起畏惧心。而空性有这么大功德、利益,你应该欢喜,应该珍惜,应该精进的学习,对它不应该产生畏惧。

对我们来讲也一样,我们听不懂,有时就会产生畏惧,这个听不懂,干脆就不学了。这也是一种畏惧,虽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畏惧。但是因为它太深了,产生畏惧,想要退出学习,这其实也是一种畏惧。

不管这么样,听得懂听不懂,它的利益功德特别大,可以在相续当中,种下深厚的解脱的种子。我应该用欢喜心去听闻,争取得到听闻空性的功德。听闻空性有功德,思维空性有功德,修行空性有功德。如果修行空性、思维空性的功德我得不到,那听闻空性的功德,我总会得到吧。空性的三个功德当中,我总要占一样。如果听不懂,我赞成别人去听:“听空性特别好,应该如何缘空性发愿”。这对我们也可以种下一个比较好的因缘。

共同的摄义就是讲,不要破除空性,应该去恭敬空性,去珍惜空性的教言。这节课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1、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么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

答:对大乘菩萨来说,在胜义大空之中,一切苦乐等法都不成立,如同虚空一样,但是菩萨并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菩萨证悟大空智慧远离贪惧二边,不再像凡夫那样对世间有贪恋,也不会像小乘罗汉那样,对轮回充满恐惧,而堕在寂灭边。因见众生有如幻受苦之心,受着愚痴黑暗痛苦的煎熬,所以菩萨以大智大悲仍住于世间,不断精勤于救度有情的事业,虽住于世间,但绝不会受轮回烦恼痛苦染污。

《华严经》中说菩萨“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以空性智慧力,菩萨住在轮回中,与住在涅槃中一样自在,在大悲力推动下,菩萨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恒久住于轮回而不受轮回的染污,这就是证悟空性之果。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于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

2、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所知障?请从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3、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答: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

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因为它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因此,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因此,认识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失败的。只有依靠善知识的教诲,通过对空性不断认识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甘露妙法的殊胜。

4、有些人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答:这种行为非常可笑。现在译成汉文的密宗书,连1%都不到,看了一两本就下结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如果能破得了密宗,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扎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后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如果只看一两本书,就开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个简单比方,你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牛顿的“绝对论”、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概念一窍不通,却妄想一一破掉它,试问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因此,连密宗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了解,就肆无忌惮地驳斥一通,实在是不合理。

5、我们对什么样的法应该畏惧?什么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答:如果某法会为自他带来今生后世的痛苦,才应该畏惧这种法;如果某种法能息苦、能带来真正的安乐,那就不存在任何畏惧它的理由。

在世间,所有轮回痛苦的唯一根源便是实执,萨 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苦难无边际。”轮回中大大小小的痛苦,无一不是因众生执著人法实有而起,如果像佛菩萨一样彻证空性,断尽了实执,那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因此,一切痛苦之源的实执,才是真正值得畏惧的对象,而对能息灭轮回众苦的空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害怕。

相关文章

  1. 体如说道:

    师父你好,我想要全集的word文档,可以发给我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