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基础 > 二规教言论 > 正文

《二规教言论》生西法师辅导第4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9/8/19 15:2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宣讲的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规。世间的法规宣讲的是人品,做一个正直的人。出世间的法规是在世间法规的基础上,宣讲如何进行修持。这里有世间法规和出世间法规一致的,也有分得比较清楚的内容。作为修行者,如果没有贤善的人格,就没办法产生出离心。也就是不做一个好人,是没办法修持佛法的。所以必须要对二规的教言首先理解,然后不断地实践,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清净。

下面是宣讲《二规教言论》中十一个问题的序言、缘起部分。主要宣讲,如果我们在世间想要得到殊胜的安乐,避免痛苦,必须要守持高尚的行为,得到护法神的帮助。所以必须要不断学习、改正。现在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怎样才能得到护法神的帮助的窍诀,或者大恩上师说,这是供护法的说明书,怎样供护法才能迅速地得到加持。如果不具足条件,我们虽然不间断地供护法,也没办法得到明显的帮助和加持。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一切护法神所居住的城堡,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不是指护法神的身心。我们要让护法神降临加持,第一“当扫不净恶行尘”,应该把自己内心中不清净的恶行的灰尘,彻底地打扫干净。然后“陈设善行之供品”,自己还要修持清净的善行,以这个作为供养护法神的供品。

那么护法神是不是真的非常希求,我们外在的供品呢?如果我们的身心不干净,护法神是不会降临加持,不会愿意靠近我们的。此处讲得很清楚,我们请护法神来做客,请客的地方,护法神要降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此处把我们的身心比喻成城堡和居处,所以“居堡是为自身心”。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修持佛法,得到护法神的加持,最主要的核心问题,还是自己的身体的行为和心的状态。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这两句,就像在世间要请尊贵的客人,比如国王、某些官员、自己非常尊敬的人,来家里做客。第一必须要有房子,之后里面的灰尘、不清净的东西,必须要打扫干净。假设别人来了之后,你的房子特别肮脏,到处都是垃圾,就非常不适合请客。即便客人来了,也会非常不高兴,不欢喜,这是第一。第二,房子打扫干净之后,还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食物、饮品等等,才能圆满请客的事情。

我们祈祷护法神,也相当于这种行为。第一,我们自己的身心作为居堡,护法神降临的地方,我们祈祷护法神来加持和帮助,或者我们要请客,请护法神来受用,也要把自己身体上的恶行打扫清净。如果经常行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等,内心当中就充满了不净的恶行灰尘,如此一来,护法神是不愿意靠近、帮助我们的。就像我们的房子不干净,客人不愿意进来一样,护法神也会非常不高兴这个人。因此“当扫不净恶行尘”,我们要把自己身体方面的恶业清净。还有,我们心方面的恶业,比如,过于强烈的贪欲心,经常发嗔恨心,愚痴、邪见非常严重,如果是这样的相续,护法神也是不愿意靠近的。所以“当扫不净恶行尘”。

当把我们的身心调伏到清净的状态之后,就可以陈设供品,这些供品就是善行之供品。平常我们修持利他的行为,修持很多取舍因果之道,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等等,就属于善妙的供品。如果我们内心很清净,平常也多做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事情,经常修持殊胜的佛法,我们所行持的善行越多,供品就越丰盛,就越容易得到护法神的加持。此处的供品,是内在的、了义的供品。平常供护法的时候,外在的饮食等等也是比较重要的缘起的供品。所以外面的缘起供品,内在的善行供品都具备的话,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护法神的加持。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当我们清扫了内心的污垢,累积了很多的善行,虽然我们并没有经常性地祈求护法神,也会自然而然地聚会诸天神。这里的天神,有些地方指白法方面的喜欢善业的天神,有些指护法神。我们虽然没有经常性地祈求,但因为自己的行为非常的贤善,相续非常的清净,也可以自然而然地聚会很多天神。

这里打了个比喻,就像大海清净的话,自然而然就会集聚很多海鸥。海鸥对于清净的大海是非常欢喜的,大海虽然没有发出邀请,去呼唤海鸥你到我的地方来,因为它的条件具备的缘故,因缘一旦聚集,海鸥就会不请自来。肯定愿意在大海周边集结,在大海上面盘旋、觅食、嬉戏等等。所以“犹如大海集海鸥”一样,如果我们具备了高尚行为,清净了罪业,虽然没有呼唤护法神,每天不一定用很多供品供护法,但是护法神也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修行者予以保护。

前面我们提到过,护法神在保护什么?是护法的,这个法必须是善法,善法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规,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非常的贤善,天神、护法神也会积聚在他身边,尽量予以帮助和加持。第二种是行持佛法,对于佛陀的教言、上师的教言等一切善法,如果能够修持,内心去落实,护法神也会愿意帮助这个人,遣除他的修行违缘,在他修法的过程中,给予很多帮助、提醒。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或如莲苑聚蜜蜂”,就好象开满了莲花的莲花池,莲花盛开的时候,莲花的香气自然而然地能够把蜜蜂积聚在莲花苑当中。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他内心当中的行为非常地清净,那么这种清净地行为,就能够作为积聚护法神、邀请护法神的一种善妙的缘起。

有些修行者内心当中经常性地修持慈心,这个慈心的力量也可以招集善神让一些恶神远离,也能够让很多众生对这个人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他就具有一种很特殊的能量,这个能量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在自己的身体上抹一些香水或者做一些其他的装饰,所以内心非常地调柔、慈悲,也可以得到护法神的帮助、接近。

有一种说法,释伽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世曾经转为大施菩萨,为了遣除南瞻部州很多有情的贫困,就去龙宫取如意宝。当在大海上面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罗刹,这些罗刹的鼻根很特殊,如果罪业很重的人就会发出不好的气味,罗刹根据闻到的气味来决定吃他或者不吃他。大施菩萨经常修慈心的缘故,身体发出了非常浓烈地香气,罗刹闻到之后,知道他是一个心地非常贤善、修持善法的人,所以帮助他渡过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带着他飞行很长时间,让他少走了很多的路。

现在我们是不知道,但是护法神或者诸佛菩萨他们都很清楚,一个人内心很贤善,守持清净的戒律,也会有非常奇特地或者说不共的香气或光明,就能够让具有神通的护法见到。有些非人、魔鬼也是不敢接近经常皈依发善心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上也有很强烈地光明,让它们不敢去接近。

此处讲到,我们如果要供护法,外在的供品也很重要,它是一种缘起。如果我们的内心非常调柔、行为非常如法,虽然没有每天供护法,护法神也绝对不会怪罪我们。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有些道友经常问:这段时间很忙,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会不会不高兴。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回答的时候说:第一,我们现在供养的护法属于智慧护法,他不像一般的世间鬼神这样一种所谓的护法,出世间护法是智慧护法神,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如果一段时间不给他供养也不会生气。还有一个问题,真正的护法希望的是,他所保护的人能够经常性地修持善法,作一些非常殊胜的取舍,如果能这样他就非常地满意。所以,虽然没有经常祈求,也可以自然而然地聚集很多天神在自己的身边,地予以帮助。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世间的事情因为有了护法帮助的缘故,可以自然而然承办。

下面这个颂词也是讲这个: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这个颂词的字面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护法神的帮助、护持,“则彼以其独自力”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人,但是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和人间成千上万众生的所有力量相匹敌。表面是看是一个人,但是他后面有很多护法神帮助、护持,所以这个力量就非常强大,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从某些角度来讲,一个人在世间要做一些事情,如果只是凭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打拼,有些时候是非常难以承担的,但是如果通过很多方式得到了护法神的帮助,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地顺利。因为很多我们看不到的违缘,护法神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很多善缘,通过护法神的力量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拥有、圆满。

大恩上师在讲这个的时候,引用了法王如意宝和格萨尔王的大臣仙巴的例子进行说明,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护法神的帮助,他的力量是多么的大。法王如意宝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法王创造了殊胜的佛学院,培养了很多的僧才,现在的佛法比较兴盛的原因,也是法王如意宝他自己的能力。虽然显现上面是一个人,但是因为有很多的护法鼎力相助的缘故,所以很多的寺院也是自然承办。虽然法王如意宝等他们都是与佛无二无别的,但是要承办事业,从显现上面来讲,也是需要有很多护法神的帮助。佛陀的事业需不需要真正护法神的帮助,从佛的角度来讲,他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但毕竟是在世间利益众生,所以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应该要和世间的缘起去结合。因为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很多的做法不离开世间的缘起。

大德们所做的有些行为主要也是给后人、给其他的平凡人做示现。自己的行为善妙,或者经常供养护法,不管怎么样,如果得到了护法的帮助,那么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大恩上师仁波切也是一样,做很多的事情让成千上万的人内心种下解脱的种子,然后开始修持最为殊胜地菩提心,给很多的弟子传讲空性的正法等等,做了成千上万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也做了很多慈善,或者在很多大学给一些还没有进入佛门的人去交流佛法,让他们相续中去改变对佛法的看法等等。法王如意宝的示现也是在传记中提到,护法神经常现身给予授记,或者直接遣除违缘等等。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讲他自己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有些是非常明显地给我们讲过,有些是不太明显地稍微提一下。

这些大德的发心非常地清净、广大,行为非常地善妙,所以有很多的护法神都在帮助他们。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他们没有祈祷护法神的帮助,但是从世俗的显现上面来讲,法王如意宝有时候也会供护法神,大恩上师也是供护法神。有时候我走进大恩上师家门的时候,看到上师正在擦供完护法之后的护法杯。上师也是在经常性地供养护法神,承担很多的事业,所以我们也应该这样。虽然我们看不到护法神的显现和帮助,但是护法的加持力,的的确确是远远超胜一般的人,如果我们经常性的通过贤善的行为做供品去供养护法,再加上外在的食品做供品去供养,时间长了之后,自然而然就得到护法的加持。自己在世间要做的事情,或者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遣除很多的违缘,经常性的得到护法神的帮助,非常的重要。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这个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天人或者天众护法能够垂手给我们提携,自己也努力的行持善法乃至于登上善行梯,如果通过内外的因缘具足之后,“则彼”,这个修行者或者世间人,真实能够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这里把“利乐誉”比喻成无量殿,无量殿是非常高大、豪华、舒适地宫殿。

打个比喻,如果一个人非常想登上无量殿去享受很多的安乐,就必须要具备五种条件。第一是天众垂手予提携,就是有人来帮助你,或者护法神、天众拉你一把,另外自己也必须要精进努力攀登梯阶。如果有了其他力量的帮助,自己也精进的行善,那么就可以从这个梯阶登上无量殿中去享受很多的安乐。

“自亦登上善行梯”,在祈祷护法得到护法的加持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象前面所讲的一样。第一,自己的恶行竭力制止,自己的善法必须要精进行持,只有具有这两种条件之后,我们才可以在修行或者色法方面都能够非常地顺利,真实地享受利乐誉。

“利乐誉”是今生当中的快乐,后世的利益,还有种种的名声的所求。一般的世间人肯定对种种的快乐、名誉非常地喜欢。如果一个人有了非常好的名声,自己觉得好象很有意义,到处传扬自己好的名声,觉得非常地舒服、悦意。作为修行者来讲,如果得到护法的帮助,自己也是精进地行善,那么无量殿也可以理解成殊胜的胜果,自己也可以进入到无量殿去感受解脱道果的功德,还有种种清净地觉受,或者在修行佛法中得到很好的名誉,通过这个名誉再去利益很多的有情。

所以在这个颂词当中讲到:第一我们自己要努力,第二需要护法神的帮助和提携,如果没有就很难成办。大恩上师在注释中告诫我们: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什么准备也没有,只是每天不间断地供护法神,也不一定能得到护法神的帮助。

有些恶人好象也很顺利,我们应该知道,所有帮助我们的天人,所有帮助我们的力量,有些是来自于善法方面,有些是来自于恶行方面。白法方面有护法神,黑法方面也有护法神,所以有些人能够得到非人,或者魔王等等的帮助,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时间长了之后,自己相续越来越失坏,经常会造很多的罪业,就不可避免地堕到恶趣当中。所以暂时性地得到非人或者其他魔王的帮助,其实并不重要,而且比较危险。最好能够得到白法护法神的帮助,这是非常善妙的。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追逐福德不得之”,为什么世间上很多人都在追逐福德,但是很多人都得不到福德呢?原因就是没有行持正确的因。因为“福德胜妙树”,是一种非常广大的福报。这个殊胜的妙树,是非常稳固地生长在高尚行为的田地上面,挺拔于高尚行为的因当中。如果离开了这样的泥土,就没有办法长成胜妙地福德妙树。如果我们想要得到这样殊胜地福德,就必须了解、行持这样一种殊胜的因,把因缘弄清楚。

我们现在问所有人,想不想要得到钱财、名声、地位,或者在整个世间当中做事顺利、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自己身体健康等等,肯定每个人都非常希求。自己所追求的福德——前面所讲的人间的快乐,就是这个颂词当中所提到的福德。这个福德有时是从因的角度来讲,比如我们说顶礼的福德很大,这个福德就是指善因、善根。

福德到底是从因上讲的呢?还是从果上讲的呢?其实这个福德既可以从因上安立,也可以从果上安立。如果从因上安立,他的福德就和善根划等号。比如你做这个事情的福德很大,我们就说你做这个事情的善根很大,其实是一个意义。有些福德就是讲善果,比如这个颂词当中讲“追逐福德”,这个福德就是善报,就是财富、平安等很多自己希求的东西。此处福德就是善果——我们所追求的快乐。

很多人都想追求快乐,但为什么很多人都追求不了呢?在追求过程中得不到呢?因为福德一定是从善因当中得到的。善因有些是来自于前世行持高尚的行为,前世在做的时候,还来不及成熟可能就去世了,但善法的种子并没有失坏,它的成熟延迟到了第二世,在第二世来感受这样殊胜地福德之果。所以很多人一生下来就在富贵之家,从小到大根本不缺衣少食,也不需为了生存而操心、努力,而且他的相貌很庄严,心性有时也很高尚。因此前世行持了高尚行为,今生就可以感受这样的果。

今生当中我们行持的高尚行为,有些是在今生成熟殊胜地善果,有些是在后世成熟。但不管怎样,殊胜福德的善妙树,真正的正因一定是从高尚的行为出来的。如果你的高尚行为是一分,你就可以得到一分的福德。有些人虽然今生很富裕,但可能人品不怎么好。这可能是他在前世的一方面行持了高尚的行为,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虽然得到了福报、钱财,但是他的人品并不一定怎么样。有些可能是前世行持了与清净人品方面有因缘的高尚行为,但是布施方面却少了一点,所以今生当中可能人格很贤善,但不一定很富裕。

因缘和果报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整个角度来讲,福德的果一定是从善妙的因出来的。行持一分的高尚行为就会获得一分的福德,行持十分的善妙高尚行为,就可以得到十分的福德、福报和安乐。

佛陀他老人家所有的高尚行为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他的名誉、受用、证悟都达到了圆满、极致。如果我们也想生生世世获得福德的话,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以非常小心谨慎地方式去取舍,行持高尚的行为。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的一个获得殊胜福德的正确方法。

很多人都想发家致富,要得到殊胜地快乐,但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方法的缘故,所以以前没有得到快乐,现在没有得到快乐,以后也没办法得到快乐。如果真正想要对自己今生负责,对后世负责,乃至对自己的生生世世负责,就必须要发强烈的愿——从现在开始行持“高尚行”。

“高尚行”的确是非常殊胜的。高尚的行为里面也包含了善妙的一些善法、善根、因果的法则,乃至佛法方面的行持。它既有世间法方面的高尚行为,也有出世间法、佛法方面的高尚行为。这里面既有让自己后世得到善趣、古慧的善妙行,也有让自己得到出世间的善妙行,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我们做的一种教诫。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麦彭仁波切把话题一转,就转到现在的情况。麦彭仁波切出世是在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前的时候,麦彭仁波切说:现在众生的福德是很浅的,智者是很罕见的。又过了一百多年之后,众生行持福德方面的情况,智者出世的情况,比一百多年前全知麦彭仁波切时代还要不容乐观,众生的福德就更加浅薄了,这些方面我们要了解。

“浊时”就是五浊兴盛的时代。五浊: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寿命浊,都非常下劣、污浊的时代叫做“浊时”。就是种种的福报都很浅,邪见也很深厚,福德也非常欠缺的一种时代。在浊时,众生福德是非常浅薄的,因为众生福德浅薄,导致世间中智者出世是非常罕见的。虽然有个别的智者出现在世间,去劝导众生行持高尚的行为,但因为众生刚强难化、福德浅薄的缘故,他说教的行为也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所以说“实质秉持极难为”。

这个里第一个就讲到了现在众生的福报情况。现在众生的福报的确是越来越浅薄,虽然从表象上来看好像现在的物质、科技是高度发达,但是从深层次去观察,内心或者精神层面应该具有的高尚品行,或者追求解脱道等等,这方面是越来越少。

从世间道德规范的侧面来宣讲,以前很多众生对于世间的法则还是比较重视的,经常有人去宣讲、推广等等,现在真正去推广的也不多,推广的时候也是违缘重重。不要说去推广佛法,即便现在要推行一些德育、国学方面的教育,也是遇到很多的障碍、违缘。但如果要推行其他东西就比较顺利,比如推行新的专辑,或者发布一些新的电影等等,这个时候就非常顺利。如果说这个地方我们要用来推荐德育教育,推行一些非常好的行为,就经常有违缘。钱也找不到,场地也找不到,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麻烦等等。

推荐世间的这些善法的时候有困难,推荐佛法的时候也是有困难。虽然佛法对修行者、对世间、对社会来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因为众生福德浅薄的缘故,要推行这些对众生有用的殊胜修法,非常艰难。如果众生的福报越往后走越浅的话,那么可能以后佛法推广的时候违缘更加多。从末法时代或者正法灭尽的这个状态来讲也是这样的。

当年众生的福报很深厚,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真正地来到世间,众生可以看到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因为众生的福报开始浅薄了,所以显现佛陀入灭。后来众生的福报有此起彼伏的情况,所以一段时间出现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福报一尽的时候,这些大德也开始入灭。像这样,众生的福报越来越浅,显现上对众生有利益的智者就越来越罕见。

智者在世间能否出现,或者国家能否出现英明的领导者,也是要看这个国家、众生的福德。如果福德比较深厚,自然而然地容易出现一些比较英明的国君;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众生福报很浅,就会出现暴君,或者会经常出现一些伤害众生的官员。二者之间一定有很强的联系,因为众生的福德很浅的缘故,导致了“智者极罕见”。

虽然有时候出现一些智者,也来劝导众生行持高尚的世行和高尚的佛法行,但是实际上听受的人很少。像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这样殊胜的智者出现在世间,也在极力地劝导修行者或者世间人行持善法,经常性地重视宣讲人规或者殊胜的法规方面的教言,但真正能够接触到这些教言的众生非常少。即便接触到,能引起共鸣的能有多少?大部分众生根本接触不到,接触到的人中有一部分对其相续没有什么震动,即便听了也觉得没什么,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好像没有必须要行持的。真正如理如法地行持的人就更少了。

虽然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把这些道理写的很清楚,大恩上师也讲的很清楚,劝弟子行持高尚的行为,但“实际秉持”,众生真正秉持高尚行为“极难为”,非常困难。因为众生已经习惯了贪嗔痴所导致的不好的行为,所以让他们做一些高尚的行为非常困难。有时候上师让我们发愿断罪业或者行持善法的时候,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做到呢?上师讲的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执行。在我们相续中有时候高尚的行为很难以行持。所以以自己为例推之,虽然不敢说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但是和自己差不多的很多众生其实对于秉持高尚行为的决心不够。虽然有些时候三两天有一定的决心,但是毅力也不够。所以通过不断地实行把自己下流的行为予以改变非常困难。这个方面也说明众生的福德非常浅薄。

而且大恩上师在注释中也提到了一个现象,因为众生的福德稀少的缘故,所以即便有一些智者出现在世间,但这些智者本身也会出现很多违缘。现在世间很多善良的人生很重的病,或者很短的时间就去世了,也是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导致世间很难出现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他虽然品行高尚,但他可能赚钱很困难,或者为了救别人很快很容易就去世了。如果众生的福德非常深厚,就能够感召大批的智者降临世间。而且这些智者在世间显现的非常完美,寿命非常长,事业非常发达,名声也非常深远,而且众生也很愿意听授他们的教导。

这些世间的清净法规,殊胜的佛法安住世间,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论典颂词来进行观察的时候,与众生的福报的确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果众生的福报浅,这些就少,而且即使出现也会有很多障碍违缘。如果我们不了解,看到这些现象之后就容易产生邪见,比如有“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这样的说法。

其实一个善良的人如果行持善良的行为,即便只住在世间短短的时间也是值得的,也能给整个世间带来非常良好的风气。而且他行持善法对其后世的因果也是非常善妙。但是众生因为不了解因果的缘故,会认为行持善法、高尚的行为就是这个下场,其他不行持善妙行为的人活得非常好。所以我们有必要观察和分析,以摒除内心中“行善得到不安乐、做恶法得到快乐”这种颠倒的思想。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古人大德之二规”,“古人”对应世规,”大德”对应佛法的规。“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现在很多人对于古人的高尚的行为,对于佛陀、龙树菩萨等高僧大德所宣讲地修持佛法的法规,都不是特别地重视。所以导致“甚多恶劣众生”遍满大地,而真正行持高尚行为的人“鲜有闻”,非常少。正因为大家对此不重视的缘故,导致了恶劣众生层出不穷。在恶劣众生相续中,真正能够行持高尚行为的人非常少。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烦恼,十全十美。翻开古代的历史,不管是《唐史》、《春秋》还是明代的历史,不管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也有很多互相杀戮等行为出现。所以古人也有烦恼,也有行为不圆满的地方。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古代。现在我们想回到古代也不可能,回去之后也可能还是一个凡夫众生。所以我们也不用过于羡慕、推崇古代。

但是古代很多比较基础的东西在一般现代人的相续中已经没有了,道德规范、道德水平方面不如古人。虽然古人也需要调伏烦恼,也是凡夫众生,也是不完美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从国王到大臣,不管自己做的好不好,都是要推崇这些的。它属于主流的思想,对于仁义等方面是比较推崇的。但现在的主流观念并没有这样,虽然想要恢复、提升,但还是任重道远。现在开始逐渐恢复,但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拭目以待,还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才行。

现在人认为古代的很多好的法规非常陈旧、落伍、迷信。上堂课也讲到古人普遍对于鬼神方面都是非常敬畏的。在古代赌恶咒、发毒誓的确非常地谨慎小心,像“天打五雷轰”是不敢随便轻易讲的,从观念上就有敬畏心。就好像佛弟子也不敢随便说以上师作证,为三宝作证,因为观念中就是这种思想,他(上师三宝)是很严厉的对境,如果在他面前乱发誓,或者撒谎,过失会很严重。所以古代人对于鬼神、因果的敬畏的确还是全面超胜现代人。

现代很多人谈论到鬼神、所谓神秘的现象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事情。从网友发表的评论就知道现代人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待的。比如新闻出现一些所谓难以理解的事情的时候,评论基本都是: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假的,编辑脑袋出问题了,真正地说这个有可能的太少了。从这些普遍的评论就能看出来他们对于因果、鬼神的畏惧不如古人。如果这方面的畏惧没有了,单单靠法律来约束,有的时候还是不圆满、不足够的。

还有从修学佛法的角度,因为修学佛法的人也是从现代整个大环境中筛选出来的。真正福报很深厚的人基本上在以前的时代逐渐都解脱了。而我们流转到现在还没有解脱就说明我们的福德还不是很圆满。只不过我们内心中有些善根,所以遇到了佛法,然后开始行持佛法。因为现在的佛弟子是从整个环境中出来的,所以导致对于大德们的佛法法规的重视不如以前的修行者。以前的修行者的基础是从普遍地对因果等有敬畏的大环境中筛选出来的,所以他们的素质普遍要高一些。而现在的修行者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从普遍比较低的层次中出来的。所以现在的修行者的出离心、对因果的相信程度、对佛法精进的程度、所行持的苦行,和民国、清朝、唐朝时候修行者的苦行、修行相比远远不如,差得很远。所以现在很多所谓的修行佛法的佛弟子对于大德的法规重视的程度不够,远远不如以前的修行者。

以前的修行者是从普遍对于因果敬畏的大环境中筛选出来的,他们的素质普遍要高一些。现在的修行人从小到大受的教育等等,都是普遍比较低的层次,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现代修行者的出离心,对于因果的信心、修行的精进的程度,或者行持的苦行方面,比起以前民国、清朝、唐朝的修行人的修行远远不如,差得很远。

现代很多所谓的佛弟子,对于大德法规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说“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很难看到听到这些行持高尚行为的人。一旦出现之后很多地方都会报导,正能量又出来了等等,虽然这方面不是不对,但是比例非常少。有时候看到正能量出现还是会感到很欣慰,比如老太太摔倒了,这个人去扶了一下等等,行持这种行为的人太少了,在媒体这么发达的情况之下,我们再看这类消息只能偶尔看到两三条,比例真的很少,否则报导就不是这样一种比例了。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不管是对世间人,还是对修行佛法的人来讲,的的确确对于这些清净的法规需要更加地重视。

下面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我们一种教授、一种希望。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虽然大地上已经遍满了恶人,但是自己也应该守持高尚的行为。如果这样行持的话,则自己自然可以圆满一切的功德。

对我们来讲,这个颂词非常重要,大恩上师也是经常性地在各种场合中引用这个颂词,教诫大家行持善法。前面那个颂词已经讲了,整个世间,恶人已经遍满了大地,高尚的行为鲜有听闻,我们会不会因为这样种情况而同流合污,我们就开始随大流,反正大家都是这样,自己也应该跟他们一起。虽然大家都在这样做,自己不要既然都是这样,我也应该应该没有过失,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观念,因果的法则就是这样。不管是很多人行持,还是一个人行持,因果的法则永远不会变化,虽然大家都在行持恶劣的行为,但是自己也不能随大流,和他们同流合污。全知麦彭仁波切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清楚,在这个颂词中用文字直接给我们描述。我们要经常忆念这个颂词,当自己在世间行持善法遇到障碍的时候,比如旁边很多人讥笑你,或者你在行持高尚行为的时候,好像觉得格格不入,有很多违缘,就应该思维这个颂词来激励自己。

“虽此大地满恶人”,虽然整个大地已经充满了恶人,但是自己还是应该保持高尚的行为,其他人怎么样自己不管,反正我自己一定要保持一个高尚的行为。这些高尚的行为是以前古代的圣者们通过观察实践留下来的,还有佛法当然是佛陀和高僧大德们通过真实的证悟抉择留下来的,即便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比如一个公司里只有自己对高尚的行为比较感兴趣,也许自己的周围显现上面都是对于高尚的行为没有兴趣的恶人,虽然自己的同学、邻居都是这样的,但是自己还是应该守持高尚的行为。不管在哪个地方,什么时间,都不应该有任何的变化。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的缘故,后两句就是讲原因。这样做有什么必要性呢?这样去行持,自己的功德可以自然而然地圆满。如果其他人行持恶业,所有人都可能堕人恶趣,因为自己行持善法的缘故,功德就会圆满成办,不会堕到恶趣中去。在世间中流转,每个人外在的行为、内在的思想,虽然现在很多人在一起看不出来什么差别,但是一旦死亡来临的时候,有些人下堕,有些人上升。那个时候,假如现在世界上的人同时死亡,而且我们能看到上升下堕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人纷纷下堕,一部分人上升天界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等等,这种情况一定会出现的。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我们现在看不出来,不等于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很多人行持恶业,所以死亡之后只有一条路,除了堕落以外没有其他的。如果自己行持善业,即便在这个环境中行持善法非常困难,还有很多的诱惑、压力,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烦恼等等很多违缘。如果自己能坚持高尚的行为,当自己的生命终结时,自己一定能够得到非常圆满的功德。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正士的高尚行为,全知麦彭仁波切用一棵大树作比喻,来进行宣讲。像大树的树根一样,最根本的就是妙慧与稳重,一个人要有智慧,也要有稳重的性格;大树的树茎是有愧不放逸,具有惭愧和不放逸作为大树的树茎;大树的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树叶知恩为利他”,第一个要知恩报恩,第二个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为了利益众生去奋发,这就是树叶。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最后是树果是什么呢?得到安乐和得到名誉。“此等缺一不可”,就是说安乐和声誉之前的九种可以算是一种因的行为,树果就是安乐和声誉,就是通过这样善妙的因自然而然得到了果实。为什么“缺一不可”呢?世间善妙行为的善因方面缺一个就不会圆满,从它的果方面来讲,世间的安乐和比较好的声誉,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还是不能缺少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从一个树的方面宣讲了十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在《二规教言论》中需要学习的,前边缘起和序论已经学完了。下边我们看第一个问题,树根就是妙慧和稳重,智慧妙慧是怎样的呢?

一、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所谓的妙慧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妙慧。有些地方讲妙慧是世间智慧,有些智慧是出世间智慧。比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智慧妙慧有后得和入定,或者圣者和凡夫的差别。这样一种妙慧就是无误取舍,即必须要有一种无误取舍的正见。要具有知道无误取舍的“眼目”,如果没有犹如眼睛般取舍的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这个众生就不会产生其他的功德。

在世间当中我们的眼睛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从此处到彼处必须要能够看到目的地,然后脚下的路也必须看的很清楚。对于哪个地方有障碍,哪个地方可以通行,必须要看清楚。如果你没有眼睛,就会寸步难行。虽然别人可以搀扶你走,但是这方面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世间当中,智慧犹如眼目一样重要。有了眼目,就会知道该取的地方,该舍的地方,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必须要舍,不能去走。像眼睛看得清楚一样,在整个世间当中,智慧很关键。

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辨别世间法的智慧,比如世间的学历,读过小学、中学、高中等等,随着你不断上学,也在不断学习智慧,到了社会之后,也是通过很多人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智慧等,这些都需要智慧,或者你在世间中要掌握任何技巧,学习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也必须要有智慧来观察抉择。

一种是佛法的智慧,学修佛法更加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不知道应该修什么,不应该修什么,哪些应该取,哪些应该舍。对于取舍因果、守持戒律,或者修持六度等等,没有智慧全部做不到。智慧的的确确是根本,如果没有智慧,就没办法产生其他的功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彼”就是具有智慧的人,他在取舍一切事情时,“须先详细而观察”,首先要详细观察这件事情该不该做。世间的众生倒霉遭殃,或者失败,都是从未知未察而来。“未知”,就是没有智慧。他没有了知,或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智慧,但是在做事之前没有详细的辨别观察,非常莽撞地开始做。在事情还没有开始筹划前,就付诸实行。事情成功的几率非常小,除非你的福报特别大,不管做什么都会自然成办。

除此之外,一般不具备强大福报的人,他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必定要详细的筹划,观察分析很多可能发生的问题,首先他把事情筹划得非常完备,或者有了实行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遇到了问题,紧急补救的预警方案又是什么?有些人在这些方面观察得很详细,事情成功的几率就会非常高。如果没有进行观察会很容易失败。世间的一切成功者,首先详细观察之后,比较容易成功,而失败是从未知未察来。

做事情之前详详细细的观察的确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懂,也应该向懂的人请教。

世间上也有很多专家,他对这个行业是非常精通的,当我们不懂的时候直接问他,就可以解决问题。佛法也有佛法方面的专家,当我们不懂时候直接就问他,可以很快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智慧如果自己不了解的话,应该去问。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这个颂词讲到,没有智慧做的很多事情,当自己年龄成熟或者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都觉得自己以前做的事非常可笑的。

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或由年龄未成熟”,或者在年轻的时候年龄还没有成熟,考虑问题很简单。做的时候觉得做得很好,但是自己一旦成熟之后,回想小时候做的事情是非常可笑的。他的思想、行为、处理事情的方法等等,这是一个方面。年龄未成熟,就说明智慧还没有真正的成熟,除了个别的神童和早熟的人之外,一般的人在年龄未成熟之前,做事情很圆满的几乎没有,所以到了成年之后,观察自己以前做的事情会觉得非常可笑。

“或是孤陋寡闻者”,或者自己是非常孤陋寡闻者,和外界接触非常少。所以有些时候自己一开口说话别人觉得很好笑,这个事情你都不懂,居然说出这种话,或者这个事情居然这样处理。所以自己如果过于孤陋寡闻,太少的和外界接触的话,就会变得做事情没有办法很圆满。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不单单别人笑话自己,连自己也是非常不好意思。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回想起以前做了很多的傻事,就是这样的。现在觉得非常可笑,如果让自己从头来的话,绝对不会这样做。因为以前根本没有考虑这么多,现在虽然智慧成熟了,但是也回不去了。不管怎么样,已经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过于纠结以前的事情和过于后悔以前的行为都是没有必要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怎么样去做一个非常正确地处理,做事之前认真考虑,避免不要做出更多可笑的事情来。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没有证悟圣者果位之前,完完全全做的很标准还有一定困难。但是世间也有世间的标准,如果世间上处理问题的方法知道很清楚,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好结果的发生。所以这也是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对于很多的善事和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你要在世间生存就必须要见多识广。尤其对于国家之间的国家大事,或者大政策、大政规等等,广见多闻特别重要,因为这方面强调的是智慧。

如果你在世间当中只是想做一个修行者,在山洞里边闭关,寺院里边专修,根本不和任何人接触了,知道很多也没必要。尤其大德讲到,在专修的时候是不能过多地接触外在的事情,接触越多,对你修行的分散危害就越大。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还是处在世间当中,所以广见多闻非常重要。对于这些善恶事,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好事情,什么是恶事情,哪些地方出了什么好事,哪些地方出了什么坏事,我们对这些事情也要了解。

见多识广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到自己的抉择和取舍的智慧。如果自己见得少,听到的也少,那么置于内心当中的东西就很少。这些东西少的缘故,自己在遇到这些事情时候,怎么样去辨别、分析、取舍,根本就不了解。当自己了解了很多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现在应该怎么样处理,因为内心当中有很多素材。见多识广,就比较容易让自己产生一个能够确定的智慧。

大恩上师也讲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每天都沉溺在这些所谓的世俗的新闻、突发事情这些方面,也就没有时间去修行了。但是作为世间人来讲,还要和别人接触,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一开口什么都不懂,一开口就闹笑话的话,别人也会觉得你越修越笨,什么都不了解了,最后会不会修成木头人,别人都会看不起你。

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佛学水平很高,再加上你对世间的事情什么都知道,别人就会很佩服,这个人的的确确智慧很厉害。当对你产生佩服的时候,你跟他说什么话,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听,愿意去接受,但如果对方根本就不服你,虽然你讲的东西非常好,但是别人也不一定对你产生信心、兴趣,或者愿意听你讲话,讲法。

从世间人品、智慧的角度来讲,大恩上师说,该看一些新闻、报纸,知道一下自己的城市、国家,整个国际上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态是怎么发展的,这个方面有的时候还应该了解。全知麦彭仁波切作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的智慧观察、抉择,对于这些善恶事,见多识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这些大国、大政规,像国家大事或者很大的政策,必须要了解。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大恩上师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国家出了什么政策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和外面的一些领导接触,别人都会对他非常地敬佩,说对他的建议别人也愿意听从。因为他知道这么多东西,分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当他要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就觉得他很厉害,他的建议一定是有利益的,这样也能够利益很多众生。

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是世间中该了解的还是要了解,过于的孤陋寡闻,对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事情。当然,如果真的是所处的环境很偏辟,周围也没有什么人,看过去就是草原、大山,像这样的话了解太多,从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很大的必要。或者你真的想要一辈子闭关,不接触人了,了解太多也没什么必要。但是我们现在毕竟在世间上要和很多人接触,有的时候直接、间接或有意、无意地去影响其他的人,像这样的话,为了让自己的智慧更加的宽广、深邃,还是必须要是有所了解。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一旦自己的胸怀非常的宽广,对于一切的好坏事都能够接受的时候,“方能位列正人中”,他就算一个真正的人。“是故广见极为要”,麦彭仁波切这个地方讲,他应该具有广大的见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孤陋寡闻、心胸比较狭隘,就容纳不了很多东西。

因为见得少,听得少,所以当他看到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大惊小怪,觉得这个也了不得了,那也了不得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见多识广的话,他就觉得这个没什么,对于很多的突发事件,或者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也因为他的心胸很广阔的缘故,已经知道了很多的这个事情。心胸广阔的时候遇到好的事情能够接受,遇到不好事情,比如别人骂自己、说自己,或者遇到一些坏事的时候也能够接受。这个方面就因为他的胸怀很广。

胸怀广的因来自他的智慧。他的智慧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通过不断地了解让他的心胸非常的广阔。所以一个心胸狭隘、孤陋寡闻的人,一个很小的事情他都会大惊小怪,发一点小财、遇到一些小的违缘,就觉得受不了了。如果一个人的胸怀很广阔,见了很多,到处都走过,或者什么都了解,像这样的话,发生一些坏的事情就觉得这也很正常,发生一些好的事情也可以接受。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不管是通过世间的智慧,还是从菩提心、空正见的智慧来培养,如果胸怀很宽广,别人给他做很多的供养、恭敬、赞叹,他也能够消化掉。因为胸怀非常宽广,就不会被这些东西束缚住,如果遇到一些违缘障碍的时候,还是可以消化掉。因为胸怀宽广、智慧很深,就能够消化掉这些东西。

我们要通过什么消化掉这些东西呢?有可能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就是一个很深的智慧。智慧通过学习、修练就可以达到的,所以,如果一旦能够“接受好坏诸事时,方能位列正人中”,他就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所以说广见极为要,这是麦彭仁波切给我们的教证。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由此具有智慧的人能够考虑非常长远的利益,平时的目光就非常远大,所以他也可以发起非常殊胜的意乐,发起殊胜的心。

世间的伟人也是具有比较长远的智慧。承办了世间大事的伟人,哪一个是目光非常短浅的,只盯着当前发展的几年的时间,绝对不会这样。如果目光浅显,注定成不了大事。如果目光非常远大的人,他看得很远,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逐渐开始去筹划,做准备等等。一个人的格局很大,就能够做大事情,如果一个人格局太小,就没有办法做大事情。所以一个人如果有智慧的话,就不单单是考虑眼前吃饭的事情,也不是考虑我现在的工资是多少,这些东西也会考虑,但是他会考虑更长远的利益。所以,如果一家之主的智慧比较深远的话,他会对自己家族成员考虑;如果是一省之主,他会对这个省的长远发展考虑;如果是一国之君,他会对自己国家的成员作考虑。

所以平时目光极远大,他就可以发起很宽广的心,他的心量就很大。一般的老百姓、市井里的小人看不到的利益他就可以看得到。所以有些时候国家领导人所制定的国策、政策也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看得到的。有些时候说这些领导人天天往外跑,把很多钱送给别人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很大的人可以看到很远的东西,一般的人不一定能看得到。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的的确确,站在那个位置上,他看问题的方式和老百姓一般的人看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是从整个国家的布局去考虑的,我们是把自己最接近的收入、福利这些问题看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我们在想,如果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观察,我们还会不会像自己在家庭里面只是考虑这么狭窄的一个空间,绝对不会,因为目光远大了,所做的事情绝对和一般人不同。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平常用世间伟人的例子来比喻菩萨(菩萨就是伟人)。因为最后成就的是佛的事业,成办的是广大利众的事业,所以他在发心的时候,目光就很远大,一定是发起很殊胜的心。虽然这个目标可能要无数劫才能成熟,但是他的格局已经很大了,已经为了利益众生开始去做宏观的筹化。当把这个目标定下来之后,就可以逐渐去实现,每天闻思修行。所以当他成佛的时候,一下子就成办了很多事业。

当菩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伟人制定一个非常广阔的计划,一般的人接受不了。所以,菩萨发心的时候一般的世间人根本想不通,不理解菩萨为什么这么发心,为什么做的事情和我们都不一样,不理解这些修行的菩萨的心量、思想是怎么样去运作的。就好像一个乞丐永远不知道国王的想法,乞丐考虑的都是自己的事情。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面,所考虑的东西当然也不一样。

从这个方面讲,凡夫人的考虑方法和菩萨的考虑方法一定不一样。所以平时在讲法的时候也是说:我们如果想成佛、成菩萨的话,尽量的学习菩萨的思维方式。《入行论》是怎么讲菩萨的思想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菩萨的思想是怎么描绘的,必须要去学,考虑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去靠近他,否则,我们好像是学菩萨道,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全部和世间人一样,那永远成不了菩萨。因就不是菩萨的因。

所以我们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知道菩萨的想法,必须要去靠近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逐渐成为殊胜地菩萨。我们平时目光极远大,就可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殊胜的心不一定是菩萨心,但是也包括菩萨心在内。

这一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