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宣讲的是世间殊胜的法规和佛法中殊胜的法规。作为一个修学者,首先必须要有比较清净完善的人格,有了一个很好的人品才可以修习善法。如果我们的人品很下劣的话,要成功的修持善法则非常困难。在《二规教言论》中,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十一个方面给我们宣讲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六誓言坚定。在世间当出世间,誓言坚定都是非常重要的。麦彭仁波切在第六品誓言坚定中,怎样来描绘誓言坚定,对于誓言不坚定的人给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对于誓言坚定的人给出了怎样的赞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
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这个颂词相当于是一种总述。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做事之前所承诺的,“终无变更”,不管怎么样一定不会变化。“若坚誓愿获自利”,如果一个人坚固自己的誓愿,他的自利也可以圆满。“他众亦信此人语”,其他众生对这个人所说的话、所发的誓言,也会非常的信任。这是字面的意思。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颂词前两句宣讲了,不管是任何人或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所发的誓愿必须要坚定的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在事前对于自己所承诺过的,不管是要帮助别人、修行善法,或者守持戒律等,终无变更。一旦通过观察决定了要做这个事情,承诺要做这个事情,就不会变化了,所以说他的誓言非常地坚定。
后两句宣讲了誓言坚定有什么样的利益。首先“若坚誓愿获自利”,自己的利益在坚固承诺中可以获得。比如自己要发愿修持善法,念一亿遍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身体、心情好也好,不好也好等等,都非常地精进,以不放弃自己誓言的方式进行念诵。当自己精进念完之后,就可以获得巨大无比的善根,通过这样的善根,以后会成熟轮回中暂时的果报和究竟的出世间的果报。
又比如我们发誓愿修五十万加行。大恩上师怎样要求的,或者教务处要求我们怎样修五十万加行的,自己观察之后,承诺一定要跟随学会每天按照进度进行实修。如果一个人誓言很坚定,按照所承诺的修行步骤、进度去修行,在过了一段时间,几年之后,他的加行就能够圆满,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
比如,可以进一步听闻和修学密乘的法要。或者通过念诵大量的皈依、发菩提心、念修忏悔和念修曼扎,或者修上师瑜伽,这样的五十万加行修行圆满之后,内心中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可以让自己迈入到佛门中,真正的成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也可以让自己的福报变得非常地深广广大,这方面是暂时的利益。还有,通过这样的利益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证悟心性,最终成佛等获得很多殊胜的利益。
所以如果誓愿坚定,这些自利都可以获得。反过来,如果誓愿不坚定,今天承诺的过两三个月之后,就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开始放弃、不修行等,这样下去自利如何可以获得呢?没办法获得。所以修行佛法,比如发誓皈依三宝,或者发誓修行,也是要一种誓愿。我们在皈依的时候,也是发了“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誓言,如果我们坚固自己的誓愿,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力,这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的部分讲的很清楚。所以一个人誓愿坚定的话,一定可以获得自利。
“他众亦信此人语”。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中,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发愿,承诺做这个或者不做这个等。但是所发的誓愿能不能信守承诺,把誓愿坚持到底,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就可以见分晓了。有些人开始时候发的愿,过几年或十几年之后,他的誓愿还是如如不动的。有些人发愿之后,第二天或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慢慢退失了。大家都看在眼中,内心中也会分别:这个人是非常可靠的,那个人是不可靠的。
所以“他众亦信此人语”,如果其他众生也相信这个人的语言的话,别人就非常信任他。帮他成办什么事情也好,或者交付、委托他做什么事情也好,都可以放心的成办。这些人在世间中就会变成一种庄严,真正成为别人的可信赖之处。所以“他众亦信此人语”主要是说,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利益,或者他人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信任。
在世间中得到很多人的信任,其实是很不容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自己信誉扫地,不管到哪个地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别人都觉得这个人不可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想过得很好遣除障碍违品成就很多顺缘的话,没有其他众生的支持,我们自己是非常难以成办的。
在佛法的修行中也是一样的,如果诸佛菩萨或者大恩上师等,对一个人非常信任,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和利益。如果不相信这个人,觉得这个人说话不靠谱等,自己的很多事业也是没办法真实成办。所以,誓言坚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引用了《亲友书》中的教言,上等人的承诺,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不管经过多少年还是非常清晰,已经深入到骨髓中,像在他的骨头中刻下文字一样,无论如何都不会消失。
中等人发的誓愿,好像写在土里面的文字一样,不会马上消失,但如果遇到的比较大的违缘,比如大风吹的时候就会消失不见。有的人的心态就是,如果不遇到大的障碍,生活比较稳定的时候还可以,但一旦遇到违缘障碍,他的誓愿有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有些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没有遇到违缘的时候,他的信心好像似乎是很坚定的,自己发誓承诺修行的内容也可以坚持。一旦来了违缘,比如以前的文革或者其它形式比较紧张的时候,他的信仰马上就改变了,所发的誓愿也马上抛弃了。这个情况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这是中等人。
而下等人所发的誓愿就像水里面的花纹一样,用一个竹竿或一只手在水里面写字,字会随写随消根本没办法留下来。有的人发的愿就是这样,刚刚发了誓愿,一转眼马上就抛在九宵云外,这就是誓言非常不坚定的人。
我们也必须要对照,以前所发的愿有没有落实,以前承诺的事情有没有做得到。如果没做的话应该及时的反观,然后把欠缺的尽量补上。如果以前落实的还可以的话,也要发愿无论如何今后在所承诺的誓愿上面,必须要非常坚定。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这个颂词宣讲的是,智者对誓言的坚持到底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善观察”,通过善妙的观察,所承诺的事情,乃至于坏劫之间也不会舍弃。他对于背弃誓愿非常害怕,远远超胜违背国政所受的惩罚的程度。
这里面第一个问题——“以善观察”,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地承诺事情,在承诺之前会观察环境、自己的能力、有没有什么大的必要等等。如果通过仔细观察确定不做,他就不会承诺;如果观察完觉得非常有必要做,对自他都有很大利益,他就会承诺要做。
一旦承诺后,下面第二个就是“坏劫之际亦不舍”,现在我们这个世界还处于一种安住的状态。在佛法中有成住坏空劫的差别,到了坏劫,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须弥山王等等就不存在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毁坏。但是他发的誓愿乃至于坏劫到来也不会舍弃,说明他的誓愿非常坚固。如果坏劫到来都不会舍弃,何况是世间中的一些小小的障碍、违缘?他会不会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的誓言呢?绝对不会的。不一定是指人间所发的誓愿可以长达坏劫那么长,有可能是说明时间特长的意思。
但还有一种意思,比如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成佛的誓愿,这就不单单是坏劫之际了,乃至于虚空存在、众生还存在的时候都不会舍弃。乃至于成佛,他也要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而不断地利益有情、弘扬佛法。
佛陀之所以能够成佛,也是因为他在最初的时候,发了利益有情的誓愿,最终得到了落实和贯彻的原因。如果他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中间的时候通过各式各样的因缘又舍弃了,那么最后也成不了佛。就好象我们学习到了金色比丘的公案,或是以前显现上面舍利子尊者修持菩萨道64个大劫之后,遇到一些违缘就退失了,显现上没有成佛,而是成就了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很多大乘的修行者,也发了要利益有情、发誓成佛的善愿。发了愿还没有多久,有些是两三年,有些十几二十年,有些四五十年,这个和三无数劫的时间还差得很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通过闻思修行佛法,让自己所发的菩提心和发誓成佛的愿都能够再再地坚持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对于背弃誓愿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业因果的道理,如果不舍弃誓愿,他还算是一个正士、一个高尚的人。一旦背弃了誓愿,他就会变成一个恶劣的人。
一个恶劣的人,对于世间的很多事情尚且难以成办,何况想要成办很大的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事情呢?所以我们很多修行者一定要引起重视。不管什么样的修行,发了各式各样的誓愿,对于所发的誓愿应该经常去忆念。可能发完几天或几年之后就忘记了,这个情况也有。
如果我们记性不好,应该把自己承诺的比如念多少遍心咒、修多少遍法等等,写在一个笔记本上面,经常拿出来翻看,提醒自己所发的愿、所做的承诺——这个还没有圆满,应该精进地去落实;那个还没有圆满,也应该精进地去落实等等。对于坚守誓愿非常的谨慎,对于背弃誓愿非常害怕。因为一旦背弃了誓愿,他就成了一个恶劣的人,世间的事情没办法成办,何况是出世间的事情?
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背弃誓愿是非常畏惧的。一个人对于越畏惧的事情,会越小心谨慎;越不害怕的事情有可能就越不在乎,越不在乎就越容易忘失。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所发的誓愿又非常随便。有些人很轻诺——发愿的时候轻易,舍弃的时候也很轻易。这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大智慧大悲心,专门在这品中教诫了誓言坚定的必要性和功过。虽然文字、颂词不是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意义都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违背国政尚不惧”,在世间的人如果违背了王法、国政,肯定会受到惩罚。严重的违背国政可能会受到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判十几二十年的有期徒刑等等。一般的人对于判死刑,对违背国政被抓到监狱里面是非常害怕的。智者怕不怕违背国政呢?他也怕,因为毕竟关在监狱里面或者生命被终结,作为一个凡夫智者来讲,他会非常执著,也会非常害怕的。
但是两者相比较,如果让他选择:这边是违背国政,那边是舍弃誓言,他怎么样选择呢?他自己考虑之后宁愿违背国政也不会舍弃誓言。如果是违背国政,他自己也会受到很大的惩罚,但是他也会选择这个惩罚。因为今生今世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比较起来,生生世世的事情更重大,今生今世的事情也就是一辈子而已,所受的痛苦有限。
如果是被杀害的话,痛苦的时间有限;即使是无期徒刑很长时间关在监狱里面,受痛苦的时间也有限。但是如果违背了誓愿,虽然在世间苟且偷生,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或者在相对的比较长的时间中,活得比较自由自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因为背弃了很多的誓愿的缘故,他会长时间在轮回当中漂流,而且基本上感受不到悦意的快乐,经常感觉到持续的痛苦。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也是需要观察与思维的,我们在各式各样的上师面前承诺修行,或者承诺要做很多善业的,守了很多戒律的,承诺之后我们还是要去做。有些人在大家都承诺的时候,他也非常踊跃地去承诺。但是当他自己一个人、没人监督的时候,热情会慢慢消退,以前所承诺的事情就不一定愿意去做了。他也会找出很多的理由、很多所谓的根据,这些都变成了违背誓愿的助缘。
无论怎么样的一种人,世间人也好,修行佛法的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对于自己的誓愿都应该努力去坚持,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判别的标准,因为《二规教言论》讲的还是善法方面。如果我们所发的是一些恶的誓愿——对众生、对自己没有利益的恶的誓言,就没有必要坚持。
有些人没有接触过比较高尚的教育,没有接触过殊胜的佛法,他觉得只要承诺的事情一定不能够抛弃,这里面也关乎一些智慧的取舍。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没有办法取舍,有可能他会非常坚持他自己所发的颠倒的愿。越不放弃这种颠倒的愿,他自己所受的伤害也就越大。
是不是所有的誓愿,我们发了之后都要守持呢?这个也要看情况。因为宣讲世间善法的时候,佛菩萨或者世间的圣者都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而有些非常明显地违背了道德的底线,或者违背了因果规律,但他自己因为以前发了愿的缘故,至死不舍弃,那么对自他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必须要辨别。
下面的颂词是:
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
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有些人发了誓愿之后又舍弃的情况。“不顾发誓或自语”,不顾自己以前曾经发的誓言、说过的话语,这些人就犹如筛子一样。这个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汉茶过滤器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人就象筛子一样“泄露善妙之精华”,很多好的功德、好习惯、善法、发心等精华的东西全部漏掉了,筛子上面就剩了一些非常粗大的恶习。“仅依此理亦可知”,一个人对于所发的誓言、承诺过的话语,是不是真正坚持去付诸实践,“仅依此理”单单凭这一点,就可以了知这个人是不是一个下劣的人,是不是具一个有贤妙人德的人。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发的誓愿,能够非常地坚持、坚固,仅凭这一点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具有善良、殊胜人品。同样自己所发的誓言,承诺的话语,一段时间甚至两三天之后就完全不认帐了,也不付出实践,仅凭这一点也可推知,这个人不是一个真正善妙的人。
在世间中谁也愿意接触这样头天发誓第二天就背信弃义的人。即便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亲友等,一样会非常厌恶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完全不可靠。自己所发誓言所说的话,在承诺的时候信誓旦旦,但真正做的时候两天就忘了,甚至根本就是一种妄语、一种狡诈的行为。
比如有的人为了得到对自己有利的财物或高位,通过欺骗的言语去发的一些誓言,这时所谓的誓言只是一个过度,就好像是一艘船过了河之后就不要了。同样,当想要的东西通过发誓言得到了之后,就像船一样即刻丢弃。这些人其实就是把誓言当成一个暂时远离逃避危险的工具,或者是登上高位的手段,目的达成之后,以前所发的誓言、所说的话完全抛之脑后。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凭此推知这个人,一定是一个人格非常不好的人。
看到别人经常违背誓言,我们自己也应该反观自己,看看自己对于所发的誓言所做的承诺,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如果是,说明我们的人格可能不好,不去改正以后自会非常悲惨。
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
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毋庸稍置疑。
这个是继续宣讲违背誓言的过患。如果一个人违背誓言,“此人远离诸天众”,将会远离一切天人的保护。“如同枯树无凉荫”,就好像一个落光树叶的枯树是不会有凉荫的。“如是不得诸财富”,因为经常违背自己誓言的缘故,没有办法得到世间、出世间的财富。对于这一点“毋庸稍置疑”,一点怀疑都不要有。
如果一个人经常违背誓言,对誓言不坚定,天人天众也会非常厌恶。因为白法的天人是非常喜欢善法的,坚固自己对善法方面的承诺,这也是殊胜善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当天人看到一个人,随随便便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便会非常厌弃、远离,自然不会保护他。一旦离开了天众的护佑,就好像枯树一样没有凉荫。如果一棵树枝繁叶茂树下就会有凉荫,既庇护自己也可以庇护他人。一颗树的树叶很多,阳光就不会直晒到它的树根,水份也不会因为阳光直晒而很快地消散掉。人们也可以在树荫下面来遮凉,所以枝繁叶茂的大树,对自他都有利益。
同样对于所发誓言非常坚持的人,也是有利于自他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天众的护佑,就好像枯树一样,既没有办法利益自己也没有办法利益他人。树没有树叶,怎么可能有凉荫呢?所以一个人远离了殊胜美德、人品不好时谁会去保护你呢?没有人能够保护。天人的保护就好像树叶一样,有了树叶我们就可以在树荫之下纳凉,给我们提供庇护。如果远离了天人的保护,就好像枯树一样,没有办法得到天人殊胜凉荫的庇护。
“如是不得诸财富”,一个人的人品很下劣,第一得不到天人的帮助,而且得到财富助缘也会没有。因为人品很下劣的缘故,以前有的功德也会很快的消尽,自己安住在恶劣行为中,也不可能产生新的善根和福德。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这个人自然得不到殊胜的财富。世间的财富得不到,出世间的财富比如说圣者七财,信、戒、闻、舍、财、愧、慧也是没办法得到的。因为誓言不坚定,信心、戒律、布施、听闻、惭愧、智慧全都是摇摆不定的,根本不可能得到圣者七财,所以一个人誓言不坚定,这些功德自然都没有,“于此毋庸稍置疑”。
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
若愈成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这个颂词主要是宣讲守持誓言的殊胜功德。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誓愿越来越坚定,就越来越可信,也就能够越来越多地积聚世间、出世间的种种财富,这是非常殊胜的。哪个人不想积聚世间和出世间的财富呢?尤其是在家人如果不学习佛法,会很关注于世间财富的累积,而修行者更看重的是出世间法的德行、功德的累积。这里共同的因就是誓愿坚定,如果誓愿坚定,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德行、财富都可以垂手而得。这是麦彭仁波切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们的。
这个誓愿一定是善的誓愿。对修行者来讲,比如坚定不移地发菩提心、积累资粮、闻思修行等,这是承办世间出世间所有誓言的一种成功的基础。世间中也要坚固自己的誓愿,比如孝顺、助人为乐的美德等,这些誓言在世间中也需要予以坚定去守持。一个人的誓愿方方面面越坚定,就越可信,天人对他信任,世间的人对他自然也是非常的信任。任何人接触到誓言坚定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人非常可靠、可信。
“则于彼人愈可信”,就像世间的担保机构一样,担保时也需要一定的信用。比如信用卡的信用记录,就会成为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你的一个参照标准。又比如给别人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不管是金融还是公证机构,或是网上的商家,信誉度越高,大家就越愿意在那里接受服务或者买东西,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大。作为一个利他的人或者机构来讲,没有什么信誉,谁也不放心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或机构。所以人应该坚定自己的誓愿,一直始终不渝地去贯彻最初定下来的理念。
比如世间的企业,刚开始的时候做得非常的好。服务理念、产品都非常的好。慢慢发展起来以后,就看他有没有真正地落实、贯彻当初的理念。如果把当初的理念或者誓愿能够坚持下去,别人就觉得这个企业以前是这样,现在品质、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好的。大家都对这个很信任,产品也就会越来越多的受欢迎。如果自己的信誉扫地了,没有人相信他,产品卖给谁?所以这些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
誓愿在世间是这样,在出世间修法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誓愿越坚定越可信。如果这个人越可信,“则天与德亦会集”,这就是良性循环。世间的财富、功德也会慢慢积聚、增长。
出世间的功德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发的誓愿非常坚定,一直不舍弃上师三宝、守持清净的戒律、不间断地闻思修,经常处于善法状态中,他的善根福德,出世间的证悟绝对会蒸蒸日上。
“则天与德亦会集”,天就是出世间的功德,德就是世间的功德,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
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
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须说。
这个也是赞叹正直之士。“直士”就是正直之士。自己所述的话语,所承诺的语言,“虽无大义”,有些虽然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既然已说了,还是不会轻易地舍弃。一般的语言尚且如此,“若具大义或发誓”,如果说的语言是具有大义的,而且曾经发过誓愿,“永不违越何须说”,何况是意义重大的,或者曾经在殊胜的所依面前发下了誓言永远不违越,当然就更不必说了。这也是在描述智者或者公正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个参照、参考和目标,我们应该慢慢靠近,变成这样的人。
自己所说的话有些时候没有什么大义,像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的一样,有时候承诺过像帮助别人打扫房子一样的小忙,即便到时候没有去,违背了自己所说的话,别人也不会怪罪,也许没当回事。或者即便不做,也不会对别人有很大的伤害。这个叫做“虽无大义”。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觉得,既然已经说了、承诺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做。从自己主观方面不会忘记,不会随随便便违背自己所发的誓愿。如果客观上的确因缘不具足,出现很多违缘,做不成,就另当别论。但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曾经说过这个话,答应做过这样的事情,一般不会轻易地放弃。虽然没有大义也不会舍。
其实有些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从小事来看的。做为一个真正殊胜的正士,所有的小事都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之后,再小的事也会尽量做到。一方面从最严的标准来讲,就是从小事上面去看,如果小事都能够这样遵守承诺,大事更不必说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标准有点太高了。无论如何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面,我们一定要不违背自已所发的誓愿。退而求其次,小事情方面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是大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但最好不管大事、小事,犹其是在小的事情上面经常训练自己,严格要求,监督自己。如果这样,我们的人品就会越来越贤善。
“若具大义”,对于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比如生生世世修菩萨道,生生世世利益有情,或者发誓成佛,或者曾经在上师三宝面前发了誓愿。有些是发愿一定要戒酒,有的是发愿一定要戒烟,有的是发愿一定要断除某种恶行。既然在上师三宝面前发了誓愿,那么“永不违越何须说”,永远也不违背当然就不必说了。
有些时候我们从表象上来看,好像就是发了个誓愿,但是所发的誓愿有些时候和因果是相合的。为什么很多时候佛菩萨让弟子承诺守戒律,或者承诺修行善法。其实这些善法如果不放弃,不断地行持,他的善业就会辗转增长。以前学习《亲友书》的时候,让一个业变成重业,其中一点就是恒时地行持。如果天天行持,很小的善法也可以变成一个非常殊胜地重的善业。如果是重的善业,这个业会优先成熟。
有些道友也许学习过业果不虚的道理,业因果成熟的规律、次第是内心中什么业最重,这个重业就首先成熟。不管是我们内心中是重的罪业,还是重的善业,哪个业最重,这个业就先成熟。所以如果我们今生中做了很多的恶业,善业也在做,但只做了一点,这样比较的时候,虽然也做了些善业,但是因为我们做的恶业太多的缘故,恶业成了重业,就一定先成熟恶业。反过来如果我们在轮回中造了一些恶业,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在修善法,而且在力力忏悔,使用忏悔的方式让我们所造的恶业不要变成重罪,虽然造了一些恶业,时间很少很短,所以不是重业,而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经常发菩提心,经常以殊胜的信心摄持,经常回向等等,而且做的事情又多,时间又长,这个时候善法就成了重业,就会优先成熟。所以如果我们相续中积累的善业多,临死时就会优先成熟。
了解了规律之后,对于具有大义的誓愿、所说的话,永远也不违越就不须说了。
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
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这也是智者和劣者的着重点不一样地方的描绘,进一步宣讲了智者对于誓言的态度。“劣者爱惜自生命”,下劣的人对自己的生命非常重视。“智者珍视自誓愿”,智者对自己所发的誓愿更加重视。“劣者背弃誓愿时”,当智者看到劣者背弃了自己所发的誓愿的时候,“对此感到稀有”,智者对这个感到非常稀有。为什么能够舍弃自己这么郑重地承诺?智者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稀有。
“劣者爱惜自生命”,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的爱重胜于一切的时候,那么其它的都可以轻视,都可以舍弃,包括自己所发的誓愿,因为他只爱护自己生命。他觉得誓愿没什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也可能当时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了这个誓愿,如果不发这个誓愿,走不了路,或者可能有生命危险,或者财产有重大损失。为了一些短暂的利益发了誓愿,发了誓愿之后随随便便违背也觉得没什么。他对生命非常爱惜,对于所发的誓言不尊重。
智者恰恰相反。智者是珍重自己的誓言。前面讲了,他不会随随便便地发愿,一旦通过善妙的观察,了解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之后,他就很郑重地发自内心地发誓。发了誓之后,他每天围绕自己所发的誓愿展开实践。所以为什么我们应该对曾经许下的诺言,所发的誓愿要经常性地意念。每天观修菩提心、皈依,其实就是对我们曾经发过的誓愿,每天都去重复意念。如果意念很多,誓愿就会深入到骨髓,这个时候就不会忘记,也不会轻易抛弃。
“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看到劣者背弃了誓愿的时候,一方面觉得很可怜,一方面觉得很可耻,一方面觉得很稀有。为什么会这么随随便便抛弃,背弃自己所发的誓愿?智者对于抛弃誓言的人感到非常稀有,非常想不通。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智者和劣者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关注的方面不同。劣者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自己生命、财富等等。而智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对于眼前的一些小的得失不会放在眼里。
所以当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他无论如何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来守持自己的誓愿,而劣者绝对不是。
下面从反方面角度进行观察,
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
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
智者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背弃自己的誓愿。劣者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虽然也感到很稀奇,但是他从来不会去思维守誓的胜德,或者曾经许下的誓言,守护自己所发的誓言。
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有一个事例,就是说一群外道抓住了一个居士,让他舍弃三宝。这个居士在受皈依的时候,承诺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些外道说如果你舍弃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三宝,就要杀你。这个居士说,虽然我的口头上可以舍弃,但是我的内心中绝对不会舍弃三宝,这样他就被外道杀死了。这个公案可以提醒后代的修行者一定要考虑到重大的事情,即便是暂时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不要舍弃最关键的生生世世能够利益自己皈依三宝的誓言,因此把这个公案放在教科书里,用来教诫后代的修行者们,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三宝。如果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即便是破了戒律,自己也可以获得殊胜的涅槃。
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宁可舍弃生命也不会抛弃自己的誓愿。劣者看到这种行为时,他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抛弃,然后维护自己所发的誓愿非常稀有。就像在解放之前,有些地下工作者被抓了之后,为了自己内心中的信念,他也可以舍弃自己生命,绝对不会抛弃自己的信念。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修学佛法是自己坚持的理念、承诺的誓愿,不管怎么样,也是不会抛弃的。尤其是现在我们越学越觉得佛法殊胜,觉得修学佛法非常迫切。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所发的誓愿,千万也不要放弃,即便是世间的人,看到这些情况想不通,没办法理解。不管世间的人再怎么不理解,我们也要坚持自己所发的誓愿,这是一方面的理解。
“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他们从来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誓愿可以舍弃自己的的生命呢?从来不去思维别人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守持誓言到底有什么胜德。他们想不到,也不愿去想,只是想得到一些钱财、地位,或者让自己不死,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所谓的誓言没有什么。智者和劣者的的确确从思想、行为方面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马上就会舍弃自己的誓言,就是这里讲的劣者;如果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不会舍弃自己的誓言,就是这里讲的智者,这方面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殊胜的智慧讲得非常清楚。
故当断除劣相续,恒住正士之相续,
所谓坚守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
通过前面的教言我们也会了解,应该断除下劣的相续,而恒时地安住于正士的相续,所谓坚守誓愿的功德,就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可以在整个世间中作为一个庄严。
“劣相续”就是说前面所讲的那些,内心中从无始以来带来的不好的习气,尤其是对于在这一品中所讲的誓愿,或者誓言不稳固的问题。誓言不稳固,一方面是缺乏福德,一方面是缺乏智慧,一方也是缺乏善根,以及生生世世中对于坚固誓言的串习等等,很多方面都是欠缺的,这方面叫做劣相续。虽然每个众生在没有解脱之前多多少少都有下劣的相续,自己难以改正,但是我们要依靠出世间的佛菩萨所造的论典,或者世间高尚道德的贤者们所说的道理,通过学习,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慢慢去改变,以这些作为准绳,向它看齐,逐渐也可以把我们内心中的下劣相续慢慢断除掉。
“恒住正士之相续”,是恒时地安住在正士的相续中,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正气凛然之士,在世间、出世间都有,我们应该公正的恒住正士的相续中,守持这样一种智慧、福德,或者惭愧、不放逸等等,这些功德在我们内心中就会越聚越多,能够经常安住这种状态中。
下面就是归纳了所谓坚守誓愿的功德,总而言之,这就是“世间的庄严”,整个世间最庄严的,不是鲜花、黄金饰品、如意宝,整个世间最善妙的庄严就是能够坚守自己的誓愿,这是世间中最善妙的功德。对于我们来讲,也要想一想,自己曾经有什么样的承诺。如果有承诺,我们还是要尽量去达成。对于我们所发的誓愿、守持的戒律,都要努力地去保持,这是非常关键的。
七、知恩图报
在整个世间、出世间,都是非常强调知恩图报的,世间中也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纯粹世间的教言。佛法中就更多了,佛教中把报恩的思想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中甚至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自己的母亲,就是从无始以来的联系上面去着手。因为无始以来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所以对我们来讲恩德非常大。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彻底报答这些老母有情恩德的方法,一定要报答众生的恩德。虽然世间中也会报恩,但是仅限于今生中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旁生等等,在佛法不单单是今生,而是对于生生世世中,给自己做过利益的有情都要知恩,然后也要知恩报恩,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精进地修持。因此佛法对于知恩报恩的的确确是发挥到了极致。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
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若思此人”,如果我们想这个人在我的生活、工作中,“乃是利济之恩人”,对我作过利益,他是我的恩人,“了知其恩”,首先我们要了知他的恩德,然后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需要去报恩。如果能够知恩报恩,就是“高尚行为门”,这是让我们趣入高尚行为的善妙方便。
平时我们对于这里所讲的道理必须要去思考,如果我们不懂得善妙的思考,虽然别人经常性给自己做很多利益,但是我们没有智慧,不经常去刻意的思考,也不一定发现很多人给我们做了恩德。因此我们必须要刻意去思考什么人对我有恩德。在思维恩德的时候,也是以从粗到细、从近到远的方式去思维。比如粗大的就是当自己落难,或者自己遇到了危险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这方面很容易观察,或者换句话来讲,首先去想直接利益我们的人。然后去想更细微的间接利益,虽然有些人没有直接利益我们,但是间接利益了我们,这方面也是需要去想的。
由近而远,首先是身边的父母,还有儿女、自己的伴侣等等,他们都曾经给我们做了很多利益的事情,还有我们的老师等等很多人给我作了利益,我们都要了解,然后是从近而远,慢慢扩展到关系方面不是那么亲近的范围中去思维。不管怎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中,别人完完全全对我没有恩德的事情很少。也许这方面对我有恩德,或者那个方面对我有恩德。如果没有人去修路,我们怎么可能走到平坦的路上;如果没有人去造车辆,我们出行会这么方便吗?乃至于我们的行住坐卧、饮食起居等等,哪个不是别人有恩于我呢?对于这方面我们要深入去观察、思维了,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应该知恩,也必须要报恩。有些时候我们有能力可以直接去报答,没有能力的时候,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我们也可以念经回向,发愿以后一定要把他们摄入到佛门中,获得解脱,这方面是一定要了解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很多人都是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恩德,这方面必须要了解啊。“了知其恩并报恩”,就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前面讲过,尤其对是在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一定要记在心中,然后经常去发愿回向。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
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任何一个人不辨利害,对于什么是利益什么是伤害没办法辨别,也没有相应的回报心。对于这种人,“故除一切圣者外”,除了一切圣者对他还想利益、靠近之外,一般的世俗人谁会愿对他作利害呢?都不愿对他作利害。
有些人的的确确是不辨利害的,利益他分不清楚,害他也分不清楚,像前面讲的一样,整个思想都是浑浑噩噩、不明是非、不辨善恶,对于利害也没办法了解,这样浑浑噩噩的人人格非常下劣。不辨利害当然也没有相应的回报。一般来讲,对利益自己的人应该报恩,然后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也应该报以一种态度。这个回报的意思并不是说给他报恩,对于在世间中伤害自己的人不应该给他报恩,如果上升到修行的层面就另当别论了。如果在世间中,别人伤害自己的时候,自己也应该有一个不同的态度。我们不能报复,毕竟是修了佛法的人,对于伤害自己的人报仇,作为一个修行人很难说出口。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了解,大恩上师在《二规教言论》中多次提到,我们要了知,谁是对我和亲友、佛法的弘扬不好的。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来讲,不管是小乘的修行者,还是大乘的修行者,都不应该报仇。
如果一个人对于恩人不报恩,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去追踪,好像是证悟了平等一样,从人格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差的人品。对于这种人,除了悲心特别强烈的圣者之外,因为圣者就是要利益这种可怜的众生,所以除了一些圣者还愿意摄受他,或者怜悯他、接近他,给他做一些事情之外,“谁愿于他做害利”,世间的普通人谁会愿意给他做利益呢?即便给他做了利益,也不会有任何的反应。而且也不会给他做伤害。为什么不会给他做伤害呢?因为他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如果给世间上一般人作伤害,他们都会有反应的。如果我们遇到了什么事情,给他一点伤害,一下子就会有反应,改正过来了,对你的态度就会好一点。而对于别人给他作伤害也毫无反应的人,给他施加压力、伤害,也不会有什么改正或者改变自己的态度。所以对于一个很差的人甚至于都不想去伤害,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差到什么程度了,根本不愿意理睬,这是非常不好的。
世间中也是这样,如果愿意伤害的人,就说明对方很利害才愿意去伤害,对他的事业构成了某些的伤害、障碍,或者觉得有必要、有资格去伤害。如果一个人根本看不上眼,利益你也不想利益,也不想伤害,这就说明这个人非常的差劲,甚至于伤害他都不愿意。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应该明辨利害,这个地方讲应该要报恩。为什么说不愿做利害呢?因为有一部分人,人格非常地差,庸庸碌碌的性格,不辨利害,除了圣者还愿意摄受之外,我们没有必要去接近这些人,因为接近这些人只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无趣,没有办法带来任何的好处。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
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颠倒饶益损害者”,人格很差的人,本来是给他做利益的,但是他反过来对恩人做伤害。“虽名为人”,虽然他是一个人,但内心是安住在鬼的相续,鬼就是颠倒的。“行为不应随顺他”,对于这些人,我们的行为不应随顺他,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没人愿意看到他,看到他就很恶心、讨厌,如果世间中成为这样的话,就非常可怜。
此处进一步讲到一些不知恩报恩的人的这种情况。不知恩不报恩的人,就是“颠倒饶益损害者”。颠倒饶益和颠倒损害,虽然他是一个人,但其实已经没有人的法相了,对于对他很好的人非常地凶,怒目而视或者经常伤害;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也非常规矩、恭敬,这也是不对的。所以说他已经没有殊胜的人品,就好像鬼一样。
饿鬼就是颠倒的,它的日月、季节都是颠倒的,当它想要阴凉的时候,月亮是发热光的,当它很冷的时候,太阳是发冷光的,所以饿鬼的境界完全颠倒。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话,“颠倒饶益损害者”,虽然名字上叫人,但其实已经是鬼了,因为他的行为完全已经颠倒的缘故,就在鬼的本性、法相中。所以对这样的人,行为不应该随顺。不应该随顺的意思是不要和他一起走路、吃饭、、工作、等,而且也不应该愿意见到他,这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得非常清楚。
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
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一切的殊胜的直士,“直士”就是正直的人,虽然只是从别人的那里得到很少的微利,但是他也是觉得对我做了很大的利益,所以他有能力的时候,一定会对对方大报其恩德。,如果具有这样的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如果有了知恩报恩的功德,也一定会具足其余的功德。从这个角度来讲,知恩报恩它又成为一种基础。
在十一个问题中,很多问题都是互为因果。麦彭仁波切在讲不放逸的时候,就觉得不放逸是很重要,非常关键的;在讲正直的时候,正直是非常关键。这里面每一个问题都很关键,智慧、稳重、有愧、不放逸等,哪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呢?这个地方也是一样,一个人能够知恩报恩,具有这样的功德,“则定具足余胜德”。因为知恩报恩的缘故,他也是有惭愧心、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谁对我有恩谁对我无恩等等。所以其余的圣德也一定是具足的,所以知恩报恩的确具有这样的法相,具足殊胜、清净的人品。
一切殊胜的、正直的人都是这样地知恩报恩。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是知恩报恩;其他的修行者在因地的时候也是知恩报恩的;世间中正直的人哪个不是知恩报恩,全都是知恩报恩的人。所有的善良之士、公正的人,都是知恩报恩的,如果不是知恩报恩的人,一定是一个下劣的人。对我们来讲,也应该经常性地反观自己的相续,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对自己有恩德的人,如果经常性不思考,就没办法了解别人对我们的恩德,更加谈不上去报答了。这个方面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
这节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