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如果一个人不知恩报恩,不了解报恩德的话,那么他也没有其余的功德。“则彼无智”,取舍的智慧是没有的,也没有稳重、知惭有愧、不放逸谨慎和正直的功德,当然也没有誓言坚定的功德。“其余诸德”都不会存在,前面的“等”字,就是其他的功德,比如前面我们刚刚讲完的誓言坚定,这些都没有了。
为什么不知道恩德不报恩,其余的功德就都没有了呢?因为第一个没智,就没办法明白,谁对自己有恩谁对自己无恩,也没办法明白,不知恩报恩的过患,知恩报恩的利益和必要。对于这样一个人,就没有智慧可言,没办法取舍。这样的人也没有稳重的功德,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别人给他帮助了,他不会去了解,不会知恩报恩。
也没有有愧的功德,他不报恩也没有惭愧心,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自己觉得得意洋洋。或者说他不知恩报恩,看到恩人来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表示、反应。那么这个人当然就是没有羞愧的人,不知羞耻的人。
然后不放逸谨慎的功德也没有。他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对于善良行为有善报不良行为有恶果等,这些方面都不知道,不取舍,不谨慎。所谓的不放逸是对于因果取舍等,非常谨慎的趋入。但是这种人很明显根本没有具备谨慎的功德,也就是不放逸的功德是没有的。
很明显这个人也是不正直的,一个公平正直的人,他肯定恩怨分明,绝对会了解,对自己有恩的人需要去报答,很公正。如果对自己有恩的人,他不了解不报恩,我们还说这个人很公正,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誓言也谈不上是什么誓愿了。我们在《白莲花论》或者很多公案中讲,当菩萨利益了某类人的时候,他(被利益的人)首先承诺:如果我怎么怎么样(得到利益),一定会报答你。比如,在《九色鹿经》中,佛陀因地的时候变化成九色鹿,在修行的时候有个人落水了,九色鹿就把他救了起来,之后告诉他:因为很多人很希求我的皮毛,所以你千万不要跟国王不要跟任何人,透露我住的地方。这个人当时马上就承诺:如果我出卖你的话,会怎么怎么样。他曾经发下了这个承诺和誓言。但是后面国王悬赏很多钱,谁提供九色鹿出没的地方,就给他很多很多的封赏。这个人就动心了,然后出卖了九色鹿。在《九色鹿经》中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
所以不知恩报恩的人,一旦受到更大利益的诱惑,是绝对会舍弃自己的誓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可能有任何的誓言可言。那么其它的功德会不会有呢?其他的功德也不会有。后面所要讲到的利他、信心等,这些都不会有,当然后面功德所得到的果也不会有。
所以一个不知恩报恩的人,就会出现很多的过患,很多的功德都没办法获得。而把这个问题看的很透彻很清楚的,就是这些诸佛菩萨圣者们,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把很多的内容归结在一起告诉我们:如果你们内心中,缺少了知恩报恩的美德,那么其它的功德都不可能具足。
下面我们再看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反方面讲,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共称彼人聚天德”,大家共称,通过知恩报恩可以推知,这个人一定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天”和“德”和前面所讲的一样,“天”是出世间的福德,“德”是世间的福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通过知恩报恩也可以推出,他知恩,念恩,报恩,内心中肯定具有明了取舍的智慧。
虽然这个智慧不一定是,通达世间的所有学问,或者对佛法的甚深大论都完全明了,不一定是这种。但了知道理明了取舍的这个智慧一定有。对于自己有恩的人,知道的很清楚,这是做为一个人来讲必须的一种基础。所以这个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也是很稳重非常可靠的人。帮助了他,他一定会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非常稳重可靠的一个人。
不放逸方面,他对于因果的取舍非常的小心谨慎,知道报恩绝对具有某种善法,不报恩忘恩负义就会引发很多的过患。所以他恒时的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恒时安住在善所缘中,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功德。然后惭愧方面,如果不报恩的话,他知道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对方,也对不起上师诸佛和天神,有惭愧心。
知恩报恩也一定是非常正直公正的,也是誓言坚定的。比如于自己有恩的人说你不能做什么,你一定要保密,这个人一定会坚守誓言,不管怎么样自己的誓言一定坚定。知恩报恩的人,也是有利他心的人,他愿意去帮助别人,去帮助利益过自己的人。然后他也是有信心的人,对于世间的教言、出世间的教言,它的果报和行为准则,都有一定的信心,所以世间和出世间的果也能得到。所以一个人知恩报恩的话,“彼人圆满余美德”,他的其他的功德也一定是可以圆满的。
我们想不想得到其他的功德呢?我们也想得到其他的功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都应该仔细的观察,对照自己的相续,尤其知恩报恩的这个问题,一定要了解。因为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有七重因果教授。七重因果教授中第一个就是知母,然后是念恩、报恩,再慢慢修慈心、悲心,修增上意乐,最后修持生起菩提心。所以要生起菩提心,有些教言中说,也是从知恩报恩而来的。所以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只不过把这个理念以更加深更加广的方式去理解。
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和修习菩提心的知恩报恩的深度不一样,广度也不一样。但一个人有了知恩报恩的心,就至少有了修菩提心的所依。如果连知恩报恩的心都没有,真的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个非常超清净的善心,那怎么可能做的到呢?你连所依都没有,连世间的知恩报恩的美德都没有,还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去修持菩提心,那就更加不可能。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观察,我们生不起菩提心,我们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难以上进,是不是因为在人品方面有所欠缺?前面所讲到的智慧、稳重、知惭有愧、不放逸等等,这些功德是不是有所欠缺?如果有欠缺,我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的,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让我们欠缺的部分,能够迅速的充盈自己满于自己的相续,这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通过知恩报恩,我们可以了解其他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否则就很困难。
下面讲第八,利他。利他也是很关键的,十一个中每一个内容都是非常的清净非常关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利他心的话,在世间中,可能也不是一个非常贤善的人,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也是缺少了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修行要素。
这里面提到的利他,不单单是大乘佛法中的利他,其实在小乘的教义中也有利他,在世间中也有利他,只不过利他的范围、理念有深有浅,范围的宽窄程度不一样而已。世间中要让整个世间和谐的话,也是需要安住在利他的状态中。如果我们真正要去修持出世间的法,不管是自己的解脱的法也好,还是大乘的法要也好,其实都是安住在利他的基础之上再去修行。因为利他是一种善心,从世间的规律、法则来讲,有善心做善事的话,它的回报自然而然就是善妙的。反之,它的果就不是善妙的,就会感受到痛苦。就是说,在世间中利他是一个基础,在出世间中也是一个基础。因为在善心的基础上,你才能累积殊妙的出世间功德,乃至于更广大的利他的功德。
下面我们再来看,麦彭仁波切是怎样诠释利他的。当然完全的讲利他的话,没有比整个大乘的利他思想更圆满的了。《入菩萨行论》中有讲利他的理念,《修心七要》、《修心八颂》或者《佛子行》等等,很多地方都在讲菩萨的广大利他。包括前段时间,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点点内容的《大乘经庄严论》中的六度等等,哪一个不是真正和利他有关的呢。大恩上师在讲佛法的时候讲到了,整个大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利他,核心就是利他。在《现观庄严论》的总义、窍决的修行方面,也是说真正大乘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佛,而是利他!为了利他,自己发誓成佛。
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如果我们生起了利他心,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和大乘相应;如果我们在修大乘的时候,总是自私自利的心占上风,利他的心很少的话,那么这个因不对它的果,一定没办法顺利相应。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利他的原理、修行方法和利他的功德,还有反方面不利他的过患,这方面都要有一个非常清醒清晰的认知。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如果对于他众能够精勤的去饶益的话,那么此人就会自身圆满,自己趋向于自利圆满的因。“广大财富”,得到什么呢?得到广大的财富和很多胜妙的功德。其实都是从利他这个善因,利他这个正确的正因中,而产生的。
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佛通过智慧已经看到了,世间的智者也能看到一部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个论典中,把这个问题归纳的很清楚。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产生他爱执,打破我爱执,对于他众精勤的饶益。当然精勤饶益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能力也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利他的心要不断的培养,让这个利他的心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因为只有有了利他心,才会有利他心所引发的利他的行,如果没有利他的心,这个利他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利他的行,但是也不一定是真正对他人有利益的殊胜的善法。所以这个方面,我们要下功夫来讲。
对于他众精勤饶益的基础,一定是利他的心的培养。利他的心的培养如果是善妙成功的,利他的行为逐渐也会增长广大的。佛陀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也是以利他的心做为前导的,因为他的心很清净,所以他的行为也就很清净。当他的心放弃对财富的执着的时候,他的行为就能够把财富布施给众生,当他的心放弃对身体的执着的时候,他的行为也能够对众生以身体来进行饶益,进行布施、持戒等等。
所以一切的身语行都是以心为基础的,我们在修菩萨道修利他心的过程中,如果在利他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就跟得上;如果不下足功夫,表面上这个行为也许能短时间内做一点点,但是如果长期要做,或者以圆满、清净的方式做,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说“此人自臻圆满因”,这个人就逐渐通过利他来达到自己利益的成熟。
“广大财富”,以布施为例,布施就是利他,把自己的财富布施给他人、利益他人。如果能把财物布施给他人,通过布施的善因会得到广大的财富。你布施的越多,回报的就越多。布施的心越清净,回报的时候也是越清净。所以象这样辗转的布施,就会获得更多、更巨大的财富,这是广大财富殊胜的因。
“胜妙德”是很多出世间的功德,内心放下执著,或者产生非常殊胜的证悟,都是因为有利他的心做基础而产生的。利他的心是很开放的心态,而自利的心是内收的、自我封闭的,把很多功德挡在门外了。虽然非常想得到很多强大的功德,但是因为他的心非常封闭的缘故,当他把其他的人的利益封闭在外的时候,他自己的利益也就没办法得到了。
就象前面所讲的一样。我们在世间中生活,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打拼,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很多好的生活,但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没有很多人在外面替自己服务,自己一个人的能力绝对没办法成办。所以当我们只想自利、不想付出的时候,我们也就丧失了很多自我利益的因。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打开,向众生开放的时候,因为利他的心是一个开放的心态,那么我们也从众生那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是永远不变的法则。
但是这种法则,一般的凡夫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分别念没办法了解,只有通过佛陀的殊胜智慧看到之后宣讲,所以缘起是很奇妙的事情。当我们越来越想考虑自利的时候,自己反而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利。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放弃自利而考虑他利,很多的利益都纷纷而来了。这是非常奇妙的缘起。所以我们自己想要真正得到利益,也要善用这样的缘起,尤其是跟随佛陀的清净智慧所观察的,照见了缘起就去实行,我们才可以逐渐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这讲“广大财富胜妙得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从反方面讲,如果没有利他,会怎样呢?“恒常希求自利者”,一般的凡夫都是恒常希求自利的。“初时虽能居高位”,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暂时能够得到一些比较高的位置。“其后逐渐趋衰落”,后来逐渐就越来越衰落。如陡山上面的水下泻一样,在山顶上的水完全没办法留住,全部跑掉了。我们自己的心就象陡山一样,留不住善妙功德的水,一个恒常希求自利的人也绝对不可能得到善妙的利益的。
《入菩萨行论》中讲,世间所有的安乐都是从利他而生,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自利而生。所以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世间人,在追求自利的时候,因为智慧没那么深广,心量没那么广大,对于因果的道理也看不到,基本上也不了知,所以他想要得到利益,就必须要在一个为自我服务的心态上面去打拼。
从世间的角度,这样做也不是一点都得不到,“初时虽能居高位”,刚开始是能够得到一点点的利益,能够居高位,但是因为发心非常不清净,他的因不是非常正确的缘故,所以没有再继续支撑他居于高位的后续的善法,因此就越来越衰败。从高位上,比如从天人的状态到人的状态,失去人的身份之后落入旁生,旁生落饿鬼,饿鬼落地狱。
如果一个人希求自利,他一定为了得到自利而不惜一切手段;或者虽然在追求自利,但没有去伤害别人,他的善心、利他心不强,这种缘起就非常小。因为考虑一个人利益,和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一些善法,他虽然没去伤害众生,但他自己的力量非常有限,缘一个人所做的善法,力量能有多大呢?
所以如果能缘一切众生去做善法,心开放的缘故,他的功德就越来越大。如果缘自己的心封闭的缘故,做的事情再大,所得到的善根也是非常小的,得到的虽然暂时能够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最后慢慢也是越来越衰落。就好像陡山的水,虽然暂时能够通过某种因缘在山上显现,比如下大雨的时候,山顶上也会有一些水,但是因为山太陡的缘故,水在山上根本留不住,完完全全全部下泻到山下的河里面去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因缘缘起的规律,拼命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去奋发,就没办法得到长远的利益。前面我们只是从今生当中的,现实当中的情况来安立的,如果从长远的角度,越来越衰破。因为自利心越来越强,所以导致我们在轮回中漂流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没办法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利乐。所以在有些时候,暂时升天做天人,但是天人的生活也是会非常迅速丢失的,因为堕落到非常痛苦的三恶趣,或者到人道中来。即便是到人道中来,轮回中没有利他心,善根也是不会深厚长远的。
尤其是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摄受。菩提心是一个利他心,也是一个出离心。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产生利他心,这样非常广大的因缘都具有了,那么不管是世间利益还是出世间利益,都会因为有了菩提心的摄受,而变得非常广大。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爱心、利他心,没有比佛法中的菩提心更加清净广大的了。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这是继续讲利他的功德,“恒时精进利他者”如果一个人恒时精进地利他,“初时虽为贱奴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身份很下贱、财富状况也非常糟糕、长相等都不如人意,但因为他很精进地发起高尚清净的利他心,并且在利他心的基础上,有着真实精进的利他行,则可以摆脱所谓贱奴仆的身份,并逐渐至高位。
“犹如苍龙腾空中”苍龙据说是住在水潭很低的地方,我们知道水潭越低的地方越容易积水,苍龙腾空的时候就是从很低的水潭中,一下子到达了空中。“此后渐至高位”最后逐渐到达高位。所以苍龙是由低而高的,通过这样的比喻也可以了解,有些人刚开始时非常下劣,就像我们现在既没有出世间的功德,也没有世间善妙的功德,身心都是非常下劣的,但只要能够在内心引发殊胜的利他心,并在利他心的基础上让利他心更加圆满坚固,自然能摆脱下劣而达到高位。
前面讲我们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可怜的众生,就是因为内心缺少清净的相续,清净的善根。如果我们通过利他心去做利他的行为,利他心的本体是清净的,利他的行为自然也是很清净的广大善法,就能够逐渐从恶劣的相续以及状态习气中摆脱出来,慢慢走上高位。
因为逐渐累积功德,相续也在不断地改观。高尚还是下劣,主要是看内心中业的情况。相续中善根非常深厚,不管在什么地方,福报都会现前。如果内心福报很欠缺,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办法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状态。所以我们今生不如意,不要去责怪任何人。因为自己没有造下因,自然也没办法得善妙的果。
种下善的因,自然而然能够得到很多快乐的因缘和机会。所以有些人因为福报很深厚的缘故,走到哪都能遇到善缘、遇到贵人、好的机会等,世间上有福报的人就是这样。比如当别人都不去做某个行业的时候,他去做,因为他有福报,导致他有一个独到的眼光,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并且胆识过人。开始趋入后就会赚很多钱,当大家都发现这个赚钱的商机时,他已经从里面抽身而出了。等很多人跟进以后,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赚钱了,这也是和福报有关的。所以有福报的人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够得到利益。
那么没有福报的人会怎样?他可能变换很多种赚钱的方法,但就是没有办法赚到钱,这就是因为内心缺少福报的缘故。要让我们内心具有福报,利他心是最好的。这里讲得很清楚,通过精进的利他“此后逐渐至高位”。“逐渐至高位”主要原因就是,内心的因逐渐开始清净并圆满增厚。通过这种善因,也会导致地位由低而高。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很低劣的凡夫,如果经常修利他菩提心,我们的相续会转变,开始进入到大乘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然后再进入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位,这个圆满之后进入初地,在初地的身份当中,再逐渐开始又往上走,最后到达了十地,在十地末尾成佛。犹如苍龙腾空一样,由低而高地转变。
这个转变来自于哪里?完全来自于利他心,来自于精进利他的行为。才可以让我们逐渐发生改观。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修持利他心,那么这一切都没办法承办。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这个颂词讲到了凡夫人的情况,因为愚夫没有清净的智慧、没有深远目光的缘故,看不到今生后世种种因缘成熟的果报,所以愚夫非常贪图自利。由于愚夫无始以来的每一分钟、每一刹都在串习自利,所以对自己的利益是非常贪图的,这就是“愚夫贪图自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想要改变自己、丢掉自利心困难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恶劣的习性,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想通过修行一下子转变确实很难以实现。
因为愚夫贪图自己的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所以只是很精进地去承办自己的利益,或者小圈子的利益。“然难成就自利益”但因为心量和善妙的因不具足的缘故,很难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即或成就亦微小”即便有时有一些成就,但所获利益也是非常微小的。因为大的利益、大的心、大的善根来自于大的转变。如果内心的格局很小,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然没办法得到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状态。因不具足的缘故,人间富裕人、高贵人的生活,或者在轮回中天人的生活等,这样的善果都是很难以得到的。
因此我们便知道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打破当前这种发心和行为。要去改变确实很困难,佛菩萨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否则要转变自己的心相续非常困难。《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讲了很多利他的功德,也讲了很多自利的过患。最后归纳成一句:“此何须繁叙”,这个就不用再多讲了。
我们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和凡夫的差别,释迦牟尼佛因为抛弃了自利而利他,现在已经成就了三界的怙主。一切功德、智慧、受用都已经完全到达极致圆满。而凡夫人,无始以来只是考虑自利,现在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辛辛苦苦在今生打拼的一切,全部要留在世间,而只剩自己孤苦伶仃地趋向于后世。今生是这样,后世也是这样,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这样。
因为没有真正修持善法的缘故,每一世都要重新去打拼,而这一切都是自利心导致的。在世间中如果自利心太强,比如做生意只完全考虑自己的利益、利润,根本不给别人赚钱的空间。一双眼睛只盯着自己,自己赚得越多越好,给别人的利润越少越好,拼命去压缩别人的利润,那么最后谁还愿意跟你合作呢?没人愿意跟你合作——赚得钱太少太辛苦了,自然就会去寻找另外的合作伙伴。反之如果为人比较大方,利他心比较强。自己赚钱的同时,亦会尽量给别人多留一些赚钱的空间,或者是更多的利润。跟这样的人合作自然能赚到更多的钱,那很多人肯定都愿意与之合作。
这方面的道理其实很清楚,可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很善巧,总是想自己在短时间中赚很多钱,别人赚多赚少根本不在乎,也不顾忌。这样自己反而很难真正得到长期的利益。即便是得到一点点,也是短暂而且非常微小的。
我们自己修菩萨道中,如果只是考虑到自我利益、自我成佛和解脱,不愿意回向,自己的善根也不愿意分享给别人,听法的善根也不考虑到众生的利益。即便有时想要为众生利益而奋发,但是实际意义上,真正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善根全部取出来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去得到利益?要完全做到其实是很困难的。如果这样的状态不去改变,我们想要相应于大乘,在大乘中得到殊妙的解脱,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关于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并且要有很清晰的认知。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有智慧的人虽然也贪著自利,但着重还是利益他人。“设若精进利他众”,如果能够精进地利益众生,间接自利也能够圆满。这不是针对菩萨,而是针对普通凡夫而言的。凡夫当中的智者虽然是凡夫,但是他明了取舍,对于这样的道理智者知道得很清楚。
凡夫人对于自利贪不贪著呢、他对自利也贪著。但是他着重利益他人,就像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到:“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其实这也是一种世间智者的做法,他虽然也想利益自己,究竟利自,但是暂时要利他,暂时利他就是殊胜的窍决。所以世间的智者也贪著自利,也想要得名、得财、得高位,得到很多快乐等等,但是他着重利他。他找到了让自利得到圆满的方法,他就开始着重利他,主要利他,通过利他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所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也必须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通过对他人的帮助让自己能够得到利益。这方面的缘起也是很善妙的。世间中的缘起很善妙,就是我们越多地帮助他人,其实也是通过别人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我们帮助他人越多,那么帮助自己也就越多。如果自己给越多的人布施,最后收获的时候,也能够从更多人那里得到收获。这方面就是世间的奇妙的缘起。所以有智慧的人虽然贪自利,但还是着重利他的。
“设若精进利他众”,如果能够精进利益他人,“间接自利亦圆满”,尤其是作为菩萨,他“精进利他众”,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虽然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世间的缘起、因缘果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也会得到利益他人所带来的殊胜善妙之果。
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凡夫人,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初学的道友们有时就会些顾虑,《入菩萨行论》和大德在教言中讲,我们一定要放弃自利,一定要修习利他的殊胜方便和窍决,但是好像看起来我们每天都产生很多自利的心,所以非常愧疚,有时候甚至想退失的心都有。有些大德也是鼓励我们,其实也不必要这样,不管怎么样,必定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人,一点都不考虑自利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和以前比较,现在虽然还有自利心,但是利他的思想在我们内心也逐渐扎下了根,逐渐开始占上风。只不过完完全全要排除自利还需要一定时间,需要一段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还要不断地累积资粮,让这样的利他心、清净心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
现在我们虽然内心中也有自利心,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和以前相比,内心中的利他心越来越多了,而且生起的利他心相比以前也越来越自然。这其实是一大进步。如果我们刚开始时没有因为想得到自利而趋入到菩萨道,我们也走不到现在。所以我们继续沿着利他之路走下去,虽然过程中还有一点点自利,但是我们走利他的路走的越远,走得越深入,我们自利的思想也就会越弱,也会越少。如果我们循着利他的路走下去,那么贪著自利的心态自然而然灭亡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走的就是利他的路,走得就是慢慢泯灭自利的路,虽然刚开始我们带着强大的自利心趋入到菩萨道,当我们逐渐沿着菩萨道学习、思维、修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往下走,自利心就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变细,然后逐渐消失,利他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净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样殊胜的方法走下去。如果不走下去,停滞乃至倒退的话,我们的利他心没办法自然而然的生长。只有在自利的基础上,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以前考虑世间中的自利,为了自利伤害他人,后来我们改变了,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自利,比如得到解脱,或修善法,再往后逐渐着重考虑利他方面,这时候自己有利益也好,没有利益也好都无所谓了,就不再把这个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内心中唯有怎么样利他的观念,利他思想。如果是这样精进利他的话,自利也能在间接中圆满。
大恩上师在讲义中引用法王如意宝的话,当生火的时候,不用特意追求也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烧柴或者烧牛粪之后留下来的灰。所以我们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够得到自利。但是如果我们刻意追求自利的话,那就没办法圆满他利。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利他上面。先从身边的人做起,首先从一些很小的事情慢慢去利他,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前自己为了利自不惜伤害他人,现在我们为了利他可以选择损失一些小小的利益,自己小小的利益可以首先考虑损失一些,通过这样损失自利的方法来成全对方,圆满对方。
有时候我们自己虽然得不到利益,但是我们也绝对不容许看到对方得到利益,这个心态是非常不好的。修行者或菩萨不管怎么样应该以他人的利益为主。如果在成办利他过程中,要损害一些自己小的利益,那么自己首先可以放弃掉小利益,成就对方的快乐。当我们的修行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也可以舍弃中等的自利,最后也可以舍弃执着最严重的、最广大的自利,一心一意地承办他利。当自己完完全全放弃自利,不再想追求自利的时候,自利也就会越来越圆满,越来越清静。佛陀就是这样,他不追求自利,最后就得到最圆满的自利。最圆满的自利就是得到殊胜的法身,还有最为清静的报身。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这个和前面引用法王如意宝的“若欲长久利已者,暂时利他乃窍诀”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想要在今生或者来世承办广大自利的智者们应该精勤于利他的殊胜方便,这个就是诸佛菩萨的善妙窍诀。
诸佛菩萨通过殊胜的慧眼观察到,实践之后的最殊胜的窍诀就是利他。只不过凡夫人在做利他的时候,并没有发起佛菩萨一样的菩提心。但是逐渐这样去利他的话,内心中利他的思想、利他的观念也会更加的深入。当深入到一定层次,他的利他的观念到达一定量,需要再进一步增长的时候,佛菩萨就会在他面前出现,给他宣讲更超胜的大乘的利他道。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前期的基础的铺垫,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利他的思想,只不过没有大乘的善知识给他指引,趋向更深的更高的利他道。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他的内心中已经准备好了,佛菩萨也会出现在他面前给他宣讲利他的思想。他听到还有更加圆满的利他,他一定会选择的,因为他利他的思想很深,有一定基础的时候,他能够接受进一步的更加超胜的利他的原理、利他的思想、利他的行为。所以对于大乘菩萨道中所讲的最圆满的利他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的修法,他也能够非常自然地接受。如果前期没有长时间的熏习利他心,是一个自私自利心很强大的人,直接给他宣讲菩萨的这些舍弃一切自我的利他的行为和发心的话,一部分人不一定受得了。
所以首先培养众生的世间的利他心,世间的利他心比较稳固的时候,再让他了解出世间的利他心,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可以获得殊胜的利益。所以这方面就是诸佛菩萨所观察、所强调的非常殊胜的窍决方便。如果我们经常性的修持利他心的话,就能够得到如是的功德。以上讲完了第八品利他的内容。
第九、信心
信心有对于世间正道的信心,还有对佛法出世间道方面的信心。这里主要是宣讲对于佛法产生的信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首先宣讲如果对于具有功德的三宝,还有苦集灭道的四谛,无欺的因果法则生起信解叫做信心。
第一部分讲到了生信心的对境。大概讲了三类,第一类、对于具德三宝产生信心;第二类、对于四谛的法要产生信心;第三类、是对于无欺的因果法则产生信心。它的所缘、对境就是这三类法。
什么叫信心?对于这三类所缘,对于这三类对境生起信解。生起信解就叫做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相信无欺因果的法则,相信自作自受的原理等等。“解”就是胜解,能够了解。一方面是信心,一方面要了解。所以通过信心来了解,通过了解更加生起信心,这个就叫做信心。
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这三类信心,一个叫做清净信,当看到清净的所依,看到庙宇、佛像等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信心,有种不同的感觉。所以很多人虽然早期不一定修持佛法,不一定信佛,但是他到了寺院中看到了清净的所依,佛像这么清静,僧众这么清静,寺院这么清静,自然而然产生的信心就叫做清静信。
第二种信心叫做意乐信,当了解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是因果的道理或者修行成佛的道理之后,也产生了一种信心,也相当于产生一种意乐,意乐就是想要灭除所讲的过患,想要得到宣讲的功德。意乐就想要得到这些,这方面叫做意乐信。
第三种信心就叫胜解信。胜解信主要是从所产生的对境方面,产生非常坚固的定解或者信心,叫做胜解信。
第四种叫做不退转信。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到了三种信心,其实第三第四是一个本体。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是一个本体中的两面。胜解从正面来讲,对于自己所生信心的对境产生了非常坚固、清静的认知,而生的一种信心;不退转信是从它的违缘不存在的角度来讲,不具有这样的违缘就不退转了,它是很清静的,永远不退失的。所以胜解信也是一种不退转信,不退转信其实也是胜解信。从这两方面来讲是一个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所以有些地方讲三种信心,有些地方讲四种信心。不管是讲三种还是四种,只是开合不同,它的本意是一样的。
此处的“具德之三宝”,三宝具有功德。佛宝具有圆满的断德和证德。佛陀已经现前了佛性如来藏,一切过患已经没有了,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永远的导师、怙主、永远不欺惑的皈依处。法宝就是佛陀所宣讲的正道,是种种修行的方法。法宝中宣讲了万法的本性如是安住的状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的方法,然后要修持这个方法,它的违缘怎么遣除等等,这一系列都包括在法宝中。僧宝就是对于法宝的实践者。通过实践者内心中的功德的不同也出现了或者圆证或者分证,或者部分证悟的修行者。
还有就是对于苦集灭道谛,对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产生信心。我们再再提到苦集灭道四谛。苦谛和集谛主要是轮回的果和轮回的因。苦就是轮回的果,集就是轮回的因。苦就是三苦周遍的,苦苦、变苦和行苦,其实就是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轮回,和不能够看到的佛经中所描绘的轮回的状况,这个方面就是整个三苦周遍,三苦遍满。
集谛就是显现痛苦的因。集就是讲到的无明、业和惑。首先是无明,然后有惑、烦恼,然后造业。有了这样的无明业惑就会显现这样的痛苦。所以苦谛是轮回的果,集谛是轮回的因。佛陀看到了苦,也讲到了显现苦的因,为我们灭掉痛苦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诠释。
众生都不愿意受苦,所以如果了解了苦因之后,也愿意断掉这个集谛,所以佛陀就宣讲了灭谛和道谛。灭谛和道谛是获得解脱的,出世间的果和因。果就是灭,灭就是涅槃的意思,灭掉一切痛苦的状态,灭掉整个轮回叫做灭谛,没有痛苦了,一切也就趋于寂灭。道主要是灭掉苦因集谛的对治。必须要通过修道,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和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的空证见,才可以灭掉集。怎么样灭掉无明?了解无明,然后证悟无明的本空。然后怎么样断惑?灭掉贪欲、嗔恚,有暂时压伏的,还有究竟通过空性的方式断根的。还有业也是一样的,通过忏悔、修持善法的方式把这个业清净掉。因此苦集灭道讲到了轮回的苦和轮回的因,然后解脱的果和解脱的因。这是所有法中最关键的地方。因为佛陀宣讲了四谛的缘故,所以从这个根据安立佛为遍智,我们要对四谛产生信心。
下面是对无欺因果法则产生信心,在整个佛法的修行过程中,我们再再地讲都是以无欺的因果法则作为核心,这样贯穿始终的。如果我们对于因果法则,最初了知,中间善加取舍,最后通过空性安住在本体中,逐渐就可以获得快乐,乃至于趣向解脱。如果颠倒因果法则而行,只有获得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单单是今世中的因果法则,也不单单是从世间的现相中的因果法则来进行观察,而是从前后世轮回、修行的因果法则进行观察,都能够生起信解,这方面叫做信心。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因果法则一定是贯穿始终,我们修持什么样的因,一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在很多地方也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是诠释信心的法相。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信心的功德利益: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信心是佛法的根本,能够增上福德资粮,具有福德的士夫自然而然能够具足高尚行。信心能够遣除一切的衰损,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够满足众生的所欲。如果具有殊胜的正信,这个人一定可以迅速成办一切的所欲。以上讲到了信心巨大的功能和殊胜的利益。
“信心乃为佛法根”,《华严经》中讲了,“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所谓的信心是道源,道源就是修道之源,修道的根本,它是一切功德的母亲。如果有了信心,就有了绵长的修道,所有修道的来源都是信心。“功德母”是信心就像母亲一样,子嗣的延续会源源不断。同样,如果一个人有了信心,一切的功德就会源源不断的从相续中产生。佛陀对于信心给予了极大赞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是高度赞叹了信心和大悲心。从自利的角度来讲,缘佛菩萨或者缘殊胜法义的信心是最好的;从利他的角度来讲,在所有缘众生的心中,悲心是最好的。就是说自利中信心是最好的。在涅槃五根信进念定慧中,第一个就是信根,信根是信心,进根是精进,念根是正念,定根是禅定,慧根是智慧。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圣者七财,其中的第一财也是信财。在大圆满的修法中,有有不同的安立,有些地方说慧根是最殊胜的,有些地方,比如即成大圆满里面就是讲,修大圆满的话,信根是最超胜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证悟胜义谛,要和上师相应,信心都是非常关键。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发清净的信心。
前面讲了我们生信心的对境是具德三宝、苦集灭道四谛,还有因果不虚的法则。我们怎么才能对具德三宝产生信心呢?就是了解它的功德,越了解它的功德越能产生信心。就像在世间中,我们对一个人越熟悉,越了解他的功德,对他就会越信任,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安全。在佛法中也是这样的。如果不断地对于三宝去观察功德,我们对于三宝功德就会越了解,也会越来越产生信心。对于三宝要不断地去学习、思维功德,我们的信心也会增长;如果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不了解,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话,别人告诉你,你所认为的佛宝、法宝、僧宝是不圆满的,有什么缺陷。因为自己没有学习很多内容的缘故,所以自己容易跟随他人的邪说而行,失去了自己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的闻思经论,引发内心中殊胜的信心。
然后对于对苦谛、集谛等四谛也需要去闻思,学完之后,了解了四谛的内容之后,我们的信心也会增长,因果法则也是一样的。我们怎么去生起信心呢?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佛经论典,了解了之后,我们的信心就可以从无到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通过观修、积累资粮的方式得以稳固。信心是佛法的根本,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想方设法生起清净的信心。很多时候在我们内心中,因为前世的因缘,或者今世的因缘,内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邪念,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这些邪念就会冒出来伤害自己。我们知道应该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不能生邪见,所以邪见冒出来之后,我们就会非常害怕,我又生起邪见了,怎么办,会不会有很大的过失啊?如果我们要对治的话,必须不断的闻思修行,增长自己对上师三宝的了解。因为了解的缘故,我们会越来越少的产生邪见,所以生起信心就是邪见的正对治。
“信心能增福资粮”,如果有了信心,对于比如顶礼、供水、听法等修行的功德,通过学习之后都能了解、生起信心。如果对于这些功德能够生起信心,就会愿意趋入这些修行,当然是通过信心能够增长福德资粮。还有信心本身是一个很清净的善心所,本来就是清净的善法,所以信心能够增上福德资粮。
如果增上了福德资粮,“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如果一个人的福报很深厚,自然而然能够具足高尚的行为。在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集中,也有一段这样的教诲,如果我们在修忏悔法的时候,发现内心中的烦恼越来越微薄了,就说明内心的罪业越来越清净;如果我们忏悔了一段时间之后,内心中的烦恼没有减少,说明这个阶段的忏罪不是那么得力,或者我们内心中的罪业太深厚了,这段时间的忏罪没有办法让它动摇。一个人内心中的罪障越重,产生的贪嗔痴烦恼越多。反过来讲呢,如果一个人内心中的福报深厚、罪障微薄,他自然而然地不会产生烦恼,能够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这样的信心也能够消除一切的贫穷、衰损等等。比如我们在世间财富不足够,就可以通过信心的方式去积累资粮,或者通过修道,逐渐遣除世间的衰败。如果我们佛法方面的功德衰损,比如内心中缺少出离心、对于法要的领悟等等,可以通过信心向上师三宝祈祷,或者学习佛陀的教言,把内心中福德衰损逐渐地消减掉。“信心即为如意宝”,信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果有了信心,所有世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如意获得,不像如意宝只能满足世间的愿望,信心能够满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愿望。
前面讲到了它的原理,或者说信心本身就是福德,本来就和法界相应。因为信心是一种清净的心,所以当我们的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就是通过我们的怀疑染污了相续,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于所产生信心的对境,比如法界、三宝、四谛等等不能相应。如果我们内心中没有怀疑、杂染的邪念,心就很清净,法界是这样的,我就如是地相应它,就是说法界是清净的,我就相信它的清净,如理如实、完完全全地相信法界如是存在的道理,里面没有怀疑。这种信心和本体是相应的,信心是清净心,可以相应于自己所信仰的对境。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佛也是这样,如果对佛的功德没有丝毫的怀疑,这时的信心就是清净心,佛的相续是清净的,如果我们内心中的状态也是清净的,清净对清净,清净和清净相应,会比较容易得到加持。
上师也是一样的,因为上师是佛陀的化现,法身的本体,所以我们内心中对于上师没有怀疑的染污,上师本来很清净,我的心也很清净,清净对清净,清净和清净相应,会更加容易得到上师的加持,这是修上师瑜伽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的信心其实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够满足我们世出世间的一切所愿。“若具殊胜之正信”,如果具有了殊胜的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一切的所欲都能够成就,连佛果都能现前,大圆满的本性都能证悟,世间的一切更加不用说了。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这里讲到了佛法僧三宝,三宝是我们修法过程中,永远无欺的皈依境。皈依的对境有很多,有暂时的皈依境,比如下大雨的时候,我们皈依雨伞,或者路上没有带雨伞的时候,我们皈依屋檐、皈依商场,可以去里面避雨。如果我们在外面漂泊了很长时间,就想皈依家庭,家庭或者大树、庙宇等等,都是我们暂时的皈依处,我们有恐怖的时候,依靠这些就可以遣除恐怖,皈依的意思也是遣除怖畏,为了遣除恐怖而皈依殊胜的依止处。
这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不管是我们遇到恐怖皈依天神,或者前面所讲的皈依地位、家庭、父母、儿女等等,都是暂时的皈依处,在短时间中,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庇护。因为这些毕竟也是有漏的有为法,都不可靠,所以不可能作为我们永久的依靠处。他们自己都是不可靠,我们如果把所有的身心相续交给他们,就会欺惑我们,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没有资格成为我们究竟的依靠处。我们要找一个究竟的依靠处,它应该是不变化、永久可靠的。在所有的依靠处中,只有三宝最可靠,永远不会变化,也不可能欺惑我们,所以我们应该皈依佛宝、法宝、僧宝这些始终无欺的皈依处。如果我们皈依三宝,暂时的怖畏可以遣除,轮回的怖畏也能够遣除。
佛法中讲,“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以皈依别”,内外道以皈依别,就是说内道和外道的差别主要是以皈依来区分的。如果我们皈依三宝就成了内道,修持内道才可以成就解脱;如果没有皈依就不是内道,不是内道也没办法获得内道中的证悟和解脱。即便外道再有智慧、悲心,因为没有皈依三宝的缘故,也没有办法获得殊胜的解脱,“始终无欺皈依境,彼具无量之胜德”,就是说三宝本来具有无量的胜德,我们要产生信心,还有皈依三宝本身具有无量德,我们也应该恒时产生敬信。
不管怎么样,始终不欺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思考佛法僧三宝始终不欺惑,不管在什么时候,你皈依它、依靠它、呼唤它、都不会欺骗我们的。不可能今天对我们很好,明天突然翻脸了,不做我们的依靠处,这是永远不会的。如果要详细了解三宝的功德,我们可以看《随念三宝经》,随念佛经介绍了佛宝的功德,随念法经介绍了法宝的功德,随念僧经介绍了僧宝的功德。还有在《宝性论》的缘起品中,对于佛陀、法宝、僧宝具有的功德,都有非常详细的描绘。我们越学习越会了解三宝功德,越了解越能够产生敬信,越产生敬信越能够得到加持,越得到加持就越能够解脱,我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皈依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心,一方面是誓言,皈依的时候需要有坚定的誓言。誓言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发誓永远不舍弃三宝。其实发誓的本体就是信心。因为我对于三宝有信心,所以可以相信,如果我永远不舍弃三宝,生生世世中都能得到庇护。在这种前提之下,就会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这是清净的信心导致的。下面讲的是对业因果的一种信心。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这里对于因果的取舍也作了一些殊胜的教诫。“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一切黑业”,“黑业”当然是指恶业,“白业”就是善业,它们的果报是始终不虚的,而且在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会成熟。“是故凡欲自爱者”,凡是想要利益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取舍业果方面一定要非常地细致,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业果是法界的规律。不管对任何人,最公正的就是因果律,超胜一切的世间法律。世间的法律再公正也是人定的,在执行的时候有时也要跟随人的好恶,或者在判断的时候虽然很公正,但是能力有限,有时也避免不了错案、冤案的发生。但是在整个世间中的业果律最为公正,做了一点点善法也会有它的果报,造了一点点恶业也会有它的果报,所以业果是最公正的,没有任何人去操控、贿赂。最公正的缘故,它就有一种做自作自受的原理,如果你做了就会承受,不做就不会承受。所以业果律是非常清楚、公正的。在整个世间,它不是谁编的,也不是谁创造的,是法界之间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业果不虚。这个地方讲“始终不虚”,而且会成熟,小因成熟大果,善业成熟善果,恶业成熟恶果,始终不会混杂,“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欲自爱者”,“自爱”就是真正喜爱自己、利益自己、想要对自己负责的人,也应该了解业因果的道理,产生定解,然后做最为细致的取舍。在修空性的时候对业果的取舍也要非常地细致。莲花生大师说,越证悟空性,对业果的取舍越细微,见解比虚空还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这就是讲证悟空性功德越大,他的智慧就越深,对业因果不虚的道理越能够深入地理解,取舍业果的时候也就越来越细致。当我们对业果的道理不了解就不会取舍;如果了解得很粗,也只能够在粗大的因果上面做取舍;如果了解得很细就可以很细致的角度做取舍。而且了解得越细,信心就越强,因为了解得越粗对于业果到底是不是这样成熟可能有疑惑,所以不一定能够取舍得很细致。所以当对业果不虚的道理方方面面都理解,而且产生信心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最细微的取舍。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这里劝诫我们要修善法。“现今即是业世界”,现在对于后世来讲,今世就是造业的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造了业之后在下一世就是成熟果的世界,或者成熟果的阶段。“故今”,现在我们还自由自在、没有成熟非常严重的苦果的时候“应播善法之种子”,应该在这个时间播下善法的种子。
因为是业世界的缘故,现在我们处的世界是造业的世界。从前世的角度来讲,今生我们正在承受前世所造的业果,所以针对前世来讲,今世就是果世界,对于后世来讲,今世就是业世界。今世的果就是前世的业因的成熟,今生我们的行为就是后世果的因,所以很关键的时候就是现在。如果现在我们认识到了业因果律,造业的时候尽量地多造善业,少造恶业。如果在业世界的阶段,多造善法,当业成熟的时候就是善妙的;如果是颠倒取舍,今生在业世界拼命地种下恶因,当收成的时候也就只能收成很多无可比拟的痛苦。比如堕地狱,很长的时间中以不间断地方式感受最为强烈的痛苦,这个也是今生在业世界种下了很多痛苦种子而导致的。
所以现在我们基本上还是属于自由自在的,虽然有些道友说非常不自在,但不管怎么样,在比较自在的时候修行善法,还不是那么不自由,真正到了恶趣才是真正的不自由。如果我们转生旁生、饿鬼、地狱,那个时候是不自由的。所以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对因果方面了知得非常地细致,或者对它非常诚信的话,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对修善法大量地付出。米拉日巴尊者讲了,如果你们真正对业因果不虚产生定解的话,像我这样的苦行大家都做得到。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对因果不虚的道理还没有真正地产生非常强烈的定解,还是有所保留。像现在我们对于现世所造的善因,它到底广大到什么层度、有多大的功德,有时候还不是特别确定。对于今生中自己的恶行,比如杀生、食肉、抽烟、喝酒,或者邪淫、偷盗等,对它的果报是不是成熟那么强烈的痛苦,也是没有产生很大的确定,也没有励力地、非常强烈地想要断除这个恶业。
如果现在我们在取舍上犹犹豫豫,果报来临的时候也没办法摆脱这样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想要逃避,就会逃避的掉,就好像就沙漠里的鸵鸟,把自己的头埋起来,就觉得别人看不到它,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如果觉得业果好可怕,不去想它是不是就放过我们呢?也不一定。以前我也接触过一些道友、居士是这样的,他们说不敢听因果法要,为什么呢,因为越听越怕,觉得不听好一点,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欺骗,就觉得如果我不听、不看、不去学习,内心好受一点。如果听了之后产生惊恐和不听自己能够坦然而住比较起来,不听就好受得多,但是不听不等于因果不成熟,如果不听、不了解,业果不成熟那就好办了,但是自性罪就是如是如是存在的,随顺它去取舍有一种结果,不随顺它颠倒取舍有另外一种结果,这个已经是没办法改变的。
现在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的机会去听闻、思维、修行佛法,念咒语或者观修这些善法等,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今生是很短暂的,后世是非常非常广大的,像前面的颂词所讲一样,如果想要自爱、对自己负责的话,应该多思考业因果、多在善法上做取舍、多播下善法的种子,尤其是菩提心、出离心、空性慧等,一定要多播下善妙的种子。
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
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应该观察现世中很多不同的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这些很多苦乐的因都是业,这个是佛陀的善说。“何人不思因果?”,任何人都应该去思维业因果的道理,这是非常必要的。在世间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人,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有的庄严、有的丑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快乐、有的痛苦,各式各样。有的一直很健康、有的一直生病,这么多不同的差别,都是因为前世的善业或者恶业而导致的。
再看现世中,有些人在修善法,有些人在造恶业,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观察,以后造善业的这部分人肯定会得到快乐,就像现在这些快乐的人一样;造恶业的人在后世一定会痛苦,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痛苦的人一样。当我们看到很悲惨的情景,惨烈的车祸,有些人被追杀、被砍杀,或者看到破产的人、很贫穷的人,自然而然就想,如果现在我们不好好取舍,以后就会变成这样的人。我们看到就很难受,如果真的去感受就更加地难过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行为的时候,要马上去反思业因果,反思自己的状态到底是处于善业还是恶因的状态,该改正就改正,该增上就增上。我们对最为慈悲的佛陀通过遍智观察的业果不虚的道理,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对佛陀的智慧、大悲、人品难道还有怀疑吗?所以该怀疑的地方不怀疑,不该怀疑的地方拼命去怀疑,这个就是颠倒。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佛陀的善说产生决定的信心,思维业因果的道理,越思维业就越能够指引我们对业因果做取舍。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
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这是对信心品的归纳。对信心品的归摄就是“若于三宝和四谛”,如果我们对三宝、四谛还有业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心,“嗨呀”,是麦彭仁波切的惊叹。啊!这个人一定可以获得殊胜、善妙的福果。对四谛、三宝产生决定信心,引用过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中的教证,如果生起了世间的正见,就是世间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产生信心,他绝对不会堕恶趣。如果对三宝、四谛产生信,他本身可以得到非常广大福德,在这个基础上去供养、祈祷、顶礼三宝,功德就再再地增长,如果对四谛的法要去抄写、听闻、读诵、修行、做取舍等,这样的福报也是非常大的。
业因果也是这样,制止恶业,精进地修持善业,如果是这样的话,福报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时候麦彭仁波切说:哎呀!这个人最终一定会获得非常殊胜善妙的福果,世间中成为非常殊胜的人,在出世间道修行上面也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者。当然二者之间最终极、究竟的果,就是获得解脱、最终成佛、利益众生,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信心。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