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
庚三(兴衰转为道用)分二:一、衰败转为道用;二、兴盛转为道用。
在修法过程当中,乃至于未登地、未成佛之前,兴衰的情况会再再地出现,哪怕是在一年中,我们都有可能从兴盛转为衰败,或者从衰败转为兴盛。当自己安住于兴盛的时候,会飘飘然、得意忘形;遇到衰败的时候,也会非常怯懦和痛苦。既然绕不开兴盛和衰败,我们必须要去面对,与其眼睁睁地看着衰败和兴盛来伤害我们,还不如把兴衰转为道用。
辛一、衰败转为道用: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
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此处第一二句讲到了衰败的程度,第三四句讲怎样将其转为道用。
如果哪一天我沦落到非常贫穷,不仅贫穷,还经常受人欺负,不仅受人欺负身体,还感受着严重的疾病,不仅感受四大不调的疾病,还遭遇着恶魔缠身。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发愿把一切众生的罪业和痛苦由我一个人来代受,对于自己当前所感受的衰败无有丝毫的怯懦,或者以无有怯懦的方式来面对一切衰败,这就是佛子行。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被重疾恶魔逼”,前两句讲到了衰败的程度。有些人很贫穷,而贫穷时就很容易被人欺负,贫穷又受人欺负的同时,还被疾病、恶魔缠身,这就是倒霉到家、非常痛苦了。有些人可能感受一种痛苦,有些人感受两种,有些人感受三种,有些人感受四种,总之就是因为前世所造恶业的缘故,没有布施、经常欺负别人等等,种了很多非法的恶因,在今生当中自己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之间,好像都没有快乐过,经常感受各式各样的痛苦。
假如遭受这样的痛苦,很多人除了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之外,没有办法再做其他的改变,或者有时候就开始报复社会。比如看到很多人非常富裕,觉得社会很不公平。现在也是一样,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好像社会很不公。从某些层面讲,一般人分析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这个社会很不公平,富裕的人特别富裕,贫穷的人特别贫穷,连吃饭、上学的钱都找不到。从佛法的因果律来讲,这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任何的喜怒哀乐、兴盛衰败,都是自己选择的。为什么是自己选择的呢?因为有些人前世选择了罪业,相当于在选择罪业的同时也选择了今生当中的痛苦和贫穷;有些人在前世选择了善法,就相当于在选择善法的同时选择了今生的富足和安乐。这有什么不公平的呢?虽然转为人的引业是相同的,但是转为人的满业是不相同的,从这方面讲没什么不公平的。很多人不了解因果规则,所以就大发感概,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
无论如何,当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报复社会。既然我自己过不好,让大家都过不好,开始做一些恐怖的行为,去当恐怖分子。越贫穷的地方越容易滋生恐怖主义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的的确确没办法生存,并不是说所有的恐怖分子都是活不下去的。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选择,如果当恐怖分子,还有些收入或者自己家人还可以有一点生活资本;有些人纯粹就是报复社会,对社会不满,虽然很富裕,但是还是喜欢当恐怖分子,自愿加入恐怖分子阵营。有些人想既然我过不好,让大家都过不好,为了报复社会,开始走向极端;有些人可能选择自杀,不单单自己自杀,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留在世间也是受罪,不如一起死了好,所以有些母亲抱着儿子跳楼、跳河,经常会看到这方面的报道,所以一般人在遭遇衰败的时候,可能就崩溃掉了。
大乘的行者则会完全不同。第一、他有非常贤善的人品,前面讲《二规教言论》时,讲到贤善的人品是修学小乘和大乘都需要的基础,所以真正修学大乘的人应该有非常贤善的人品,承受力比一般人要好。第二、他有小乘的基础,了知因果不虚的道理。业因果不虚,今生贫穷和前世自己所造的业有关,他能够思维到这一步,承受力也大为增长。第三、关键是上升到大乘的高度,有了大悲菩提心的摄持,心态会更加不一样,在前面两种良好的心态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大悲心。他并不是眼睁睁等着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遇到贫穷、衰败无法应对,才想着怎样能把贫穷、受人欺的衰败转为道用。在大乘道中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
在生活、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痛苦,我们平时就应该 这样想,无论再怎么努力,这样的痛苦已经降临了,或者正在感受,反正绕不开了,与其去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还不如使用一些更加积极的方法,让痛苦变得有用。方法就是不管怎样现在都要忍受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我的心量再清净广阔一点,把和我相似以及不相似的一切众生的痛苦,全部观想为我一个人代受,并且 把痛苦的因罪业全部成熟在我的相续。既然这个痛苦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我就把痛苦升华到利他的层次上,这时候这个痛苦会变得非常有意义,可以把衰败转为道用。
本来是纯粹的受报,而且一般的人在受报的同时,还会引发新的痛苦和烦恼。就像前面所讲的,有些贫穷的人,不知道今生当中的衰败是因为前世罪业导致的,所以在被动承受痛苦的时候,还在造新的烦恼,开始产生更大的贪欲、嫉妒、嗔恨心,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一般的普通人,没有学习过大乘道,会把痛苦变成新一轮增长罪业和痛苦的因。大乘佛子不但不能这样,还要把衰败、贫穷、痛苦的果转为道用,同时也要把它的因转为道用。我们要安住在因果不虚的正见中,观想所有众生的痛苦、罪业,自己一个人代受,让一切众生在刹那之间,都不要感受痛苦,我来代受他们的痛苦,一旦放开之后,就觉得释然了。
有些时候衰败会在我们的身心方面引发一系列的痛苦,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更加执著,就会加剧痛苦,心情越紧张,痛苦的程度也越会加深。通过大乘空性、菩提心的修行,如果一下放松了,释然了,虽然身心上的痛苦并不一定马上能减轻,但额外的痛苦是不会有的。而且通过自己代受众生苦的方式,把本来没有任何用处的衰败,转变为非常有意义的大乘菩提心的修行,它会变成以后成熟安乐、佛果、救度众生的因。对于安住在这样状态的佛子,当然无有怯懦,也不会感觉到崩溃,变得非常有意义。
安住在很清净的状态,虽然还很贫穷、痛苦,但是自己已经在利益众生上积累资粮。如果这样修持下去,自己的状态会改变,一切有情的状态也会改变,所以,在观修过程当中,从单纯受报的状态,转变成了广大利益众生的清净善心和善行,这就是佛陀、大乘菩萨教给我们非常实用的殊胜窍诀。千万不要认为词句简单,就轻视了《佛子行》,这里讲到了很多观修的窍诀,真正体会到之后,在生活、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转为道用,不会有任何的怯懦。
辛二、兴盛转为道用: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
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当感受到美名在外、众人恭敬,而且获得很多的财富,犹如多闻天子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不要飘飘然,应该观想、照见世间的福报没有意义,不会产生丝毫傲慢,这是佛子行。
在我们的观念中,把衰败转为道用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把兴盛转为道用呢?我们感觉难以理解。如果不把衰败转为道用,衰败对世间人、修行者还是会有伤害。兴盛同样也是如此。众生都希求兴盛,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来讲,多多少少可能也希求兴盛。世间人如果不懂得善巧处理,兴盛会产生伤害,对修行者也会有伤害。只不过世间人没办法把兴盛转为道用,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修持大乘菩萨道的佛子,懂得把兴盛转为道用,不被兴盛所累,就是这里讲到的内容。
兴盛到了什么程度呢?第一个,“美名远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前世的善根,自己名声在外。现在很多人追求出名,一方面可能出了名之后,觉得在大庭广众当中脸上有光,或者自己的家人感觉有光;一方面现在的人觉得,如果有名之后就会有钱,别人就会找自己来代言或者打广告,有了很多收入,也会有很多机会,所以很多人参加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入围前三名之后,有很多人因此而发财了。一方面很多人喜欢美名远扬,一方面美名可以带来很多的实际收入,所以大家都很重视和追求远扬的美名。
第二个,众人恭敬。很多人非常恭敬、爱戴自己,把自己的话语,当成一种标准在实行。
第三个,获得很多财富。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呢?“犹如多闻子”。多闻子就是北方多闻天王,他前世造了很多福报的缘故,今生当中财富非常非常多。平时我们看佛像的时候,四大天王当中多闻天王手持宝伞、骑着狮子,手捧吐宝兽,不断地吐出如意宝。平常很多想要发财的人,都会供财神、多闻天子等等,或者祈祷地藏菩萨。虽然在佛法当中有很多财富的本尊,但是此处把多闻天子作为财富的象征,所以说“亦获财如多闻子”,世间的首富也没有多闻天子这么多钱。即便是财产已经达到了多闻天子的状态,我们也不要过于傲慢。
这方面讲到了兴盛的程度,如果真正达到这样的程度,就是非常的兴盛了。
“然见世福无实义”,要把兴盛转为道用,我们应该见到所谓的世福没有什么实义。世间的人就是这样,没有名声时特别想出名,一旦真正出名时,又觉得很不方便。出名之后,很多狗仔队追着拍照,很多人要求签名,或者有些人说“这是某某人,赶快来看”等等,走路都走不了,还需要保镖在前后开道。有些人成名之后很麻烦,没办法像普通人一样逛街,去做很多事情。很 多明星出门时,戴大墨镜、口罩、帽子,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认出来。在出名之前生怕别人不知道,出名之后生怕别人知道,这也会带来一些痛苦。有些人特别在乎名声,一旦名誉扫地就活不下去了,就会自杀。
还有些人很在乎恭敬,受到恭敬之后,觉得有这么多人恭敬我,就飘飘然了,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旦被别人捧得很高,很多时候都会忘失自我。
获得很多财富也是一样。在没有财富时,虽然想要发财,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本分。除了个别人太想发财而铤而走险,去做些非法的事情之外,一般的人虽然很想发财,就像在城市里,随便找一个人,问他愿不愿意发财?没有一个人会说不愿意,但是很多人不敢铤而走险,还是比较本分地生活。一旦有财产之后,他的心态、行为就变了,因为他有钱,可以做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很多人在发财之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都很好,一旦发财之后,想法也变了,就开始在外面花天酒地、乱来,做很多非法的事情。
对世间的人来讲,有钱也会带来一定的伤害。虽然我们再再地讲,美名、恭敬、财富,都是无记法,本身不是善、不是恶、不是好、不是坏,但关键是一般人不能驾驭这些东西,反而会变成他们的累赘。
对于修行人也是一样的。有些修行人还是普通僧人、普通修行人的时候,没有名声、没人恭敬、没有钱,相对来讲,对解脱还是比较上心的。一旦美名远扬,随着恭敬的人、财富越来越多,也会比较容易忘失最初的道心,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了,觉得自己不需要修行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这方面讲就会得不偿失。
因此,世间人没办法安住在这么深的教义当中,去把它转为道用,但是在佛法当中也会把兴盛转为道用,所以在讲安忍品的时候也提到过,不但要安忍痛苦,也要安忍兴盛。同样的道理,在转为道用的时候,不单单要把衰败转为道用,还要把兴盛转为道用。因为在某种情况下,世间的福报对修行的障碍还是很大,会让我们忘失出离心,不再严格地取舍因果,不再对佛法、上师有信心,不再去追求闻法,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越来越富裕,可能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前进还是后退,就会比较迷茫。
我们应该观察世间的福报是没有实义的。从一方面讲它是有漏的善根,引发了一个有漏的安乐,只要是有漏的就是无常的,总有一天会衰败。再多的财富,聚际必散;高高的位置,高际必堕,最终都会重新衰败下来,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我们要知道世间的福报是有漏无实的,而且会严重障碍大乘修行者的菩提心、修道心。不管拥有再多的名声、恭敬、财富,一旦死亡到来,什么东西都必须要抛弃。从后世和修道解脱、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世间的福报的的确确没有什么实义,所以当拥有世间福报时,应该安住在一切世福无实义当中,毫无傲慢。如果内心当中无傲慢了,那有财富可以,没有财富也可以。因为如果没有傲慢,就代表自己具有驾驭财富的能力。佛陀、大恩上师和大堪布慈城罗珠仁波切都讲过,如果内心当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即便你成为世界首富,在七宝的床上睡觉,用金碗吃饭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内心当中有了出离心,就让你有了驾驭财富的资本。如果你有驾驭它的智慧和能力,这时候富裕没问题,有没有财富对你来讲没什么大问题,既不用刻意地去追求,也不用刻意地去抛弃。因为已经没有傲慢了,所以关键问题是能够了解世间的福报无有实义,安住在无傲慢的状态当中,就是佛子行,这是圣者教诲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
对我们来讲,应该多观察。虽然现在很多世间人还是比较喜欢追求财富,但是有时候我们追求财富,总会觉得有抵触。我们是修行佛法的人,佛陀在经典当中讲要修出离心,应该抛弃对财富的贪恋,听到这些教言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如果有些时候说,只要你不执著、不傲慢,可以去拥有财富。大家比较高兴,觉得反正是开许的。虽然这种开许的要求比较严格,到底自己有没有这样一种心态也不好说,只要听到有开许的地方,很多人都会松口气,觉得可以去追求财富、赚很多钱了。赚钱没有问题,关键要让财产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影响,这一点还是需要去努力的。
如果到了大乘的状态,真正有了强烈的菩提心、大悲心,世间的福报,名声、恭敬、很多的财富,完完全全变成了弘法利生的工具。如今大恩上师美名远扬,受到很多人的恭敬,现在他老人家说一句话,很多人开始依教奉行。大恩上师昨天晚上说,大家一定要念诵金刚七句,很多人就开始念。如果是我呼吁大家念金刚七句,可能一两个人会听,大多数人不会听。大恩上师只要讲一句话,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跟着实修善法,作为一个大菩萨,名声越大越好,做为弟子的我们也非常乐于见到自己上师的名声越来越大,恭敬他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名声越大,利益的众生就越多;恭敬他的人越多,受教的人越多;财富越多,利益的人就越多,因为他老人家的财富从来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都是用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是一个大菩萨,这方面越多越好,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有时会作为障碍的因缘存在。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小心取舍。
庚四(贪嗔转为道用)分二:一、嗔境转为道用;二、贪境转为道用。
辛一、嗔境转为道用: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
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自己嗔心的怨敌如果没有降伏,单单是降伏外面的敌人,越降伏越多、越强。根本没办法通过降伏外敌来彻底降伏自己的怨敌,所以应该通过慈悲心的军队来调伏自心,这就是佛子行。
到底如何将嗔恨的对境转为道用呢?这里就讲到了很深的调伏方法,主要是调伏怨敌。在世间当中,朋友越多越好,怨敌、仇人越少越好。因为仇人、怨敌越来越多,会处处给我们做违缘、障碍,即便不给我们制造违缘,当我们一想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也会很不舒服。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不想有任何的怨敌存在。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时间很长,以前的行为不如法,所以在三界当中和很多人结了怨,而且有时候所结的怨比较深,一下两下短时间当中是解不开的。
既然以前种下了这么多怨敌的因,今生当中当然就有自己一见面就看不惯的人,也有一见面就看不惯我的人,还有很多通过小事情就爆发了大矛盾的人,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从来没有谋面的人,我们也会把他当成怨敌。比如安住在国家的观念当中,觉得这个国家对我们不好,就把这个国家作为假想敌。如果这个国家地震,或者发生恐怖袭击,我们觉得很舒服,这是通过一些事情把一个国家当成我们的怨敌。有些时候安住在民族的状态当中,这个民族与那个民族之间,好像有什么矛盾。虽然可能只是从地球仪、电视上看到过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去过,但是我们也会把它执著为怨敌。有些时候是面对面的,有些时候是在一个公司,有些时候是在一个家庭,有些时候是邻居,总之有很多我们认为的仇敌。
如果这些怨敌存在,我们就觉得很不舒服,最好是一个怨敌都不存在,所以我们就想要降伏怨敌。在世间因果规律当中,所谓怨敌的概念,依靠外力是降伏不了的。“自嗔心敌若未降”,因为所谓怨敌的存在,主要依赖于我们的嗔心,如果有嗔心的概念,就会有怨敌的概念;如果没有嗔心的概念,就没有怨敌的概念。没有降伏根本的嗔心,只是想在外境上降伏怨敌,是没有办法彻底降伏的。就好像树的根本是树根,我们去把叶子一片一片全部摘下来消灭掉,不可能让树消失。因为它的根本没有消除的缘故,所以外敌是降伏不了的,反而越降伏越强盛。
比如,有一个想要降伏的怨敌,我把他抓住打一顿,是不是就降伏他了呢?这是不会的。打一顿之后,他的嗔心更强烈了,会想方设法找更多的人来报复我。就像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对同班或者同年级的某个同学很不爽,在放学的时候我们就会纠集很多校外的人,在校门口等着,然后去收拾他,打一顿之后,问他服不服,他说我服了我服了,其实对方根本不服。第二天就会发现,校门口有很多他找来的人来收拾我,被他们抓住之后,又把我打了一顿。问我服不服,我只有说服了服了,但我内心根本没有服,我就会又想办法找人报复他。通过这种方式,去降伏怨敌是降伏不了的。
把他杀死不就得了吗?从阶段性来看,好像是把他杀死了,威胁就没有了,但是他还有自己的朋友。如果他有十个朋友,当你把他杀死之后,就和他的十个朋友结怨了。本来你只有一个怨敌,但是把他杀死之后,他的十个朋友同时变成了你的怨敌,他们就想杀死你来报复你。如果把这十个人也杀掉,十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你越杀越多,根本没办法杀完,所以想要降伏外敌“反增强”,以上只是从现世的角度来讲。
如果把前后世的观念加进来,把他杀了之后,你在一个中劫会堕入地狱,地狱中很多的狱卒相当于都是你的怨敌,每天专门折磨你。你从地狱出来之后转生为人,五百世被人杀。这还没有完,还会再再增长。从前后世的因果角度来讲,你怎么能降伏外敌?当你被他杀的时候,又种下了杀他的因,下一世杀他,他下一世再杀你,这样看来怨敌不是越降伏越强大、越降伏越多吗?时间越拉越长,最后变得没完没了。有时候想起这些,会从这方面生起厌烦,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把它了结了也可以,但是业果规律是了结不了的。
我们要降伏外敌,外敌越降越强,没办法做到。这时候怎么办?应该降伏自己的嗔心,因为一切的怨敌来自于自己的嗔心。当我们有嗔心的时候,就把某人认作自己的怨敌;当我们没有嗔心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怨敌了。比如奔公甲格西,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个强盗,树了很多怨敌,他身上带着两把刀和很多弓箭,还是觉得到处都是怨敌,所以如果嗔心很强、树敌很多的人,生活绝对一点不安定。我在出家之前有些朋友,在世间当中也是非常争强好胜的人,树敌很多、经常打架、替人出头,和他们在一起,一点都不舒服。为什么呢?去吃饭、喝茶的时候,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就走到窗边把窗子推开,去看外面的情况。我说,你看啥呢?他说,我要侦察一下地势,如果仇家追杀上来,我从哪里跳窗,要先把退路想好。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哪有一点舒服的感觉呢?怨敌很多、嗔心很强的人,过得很不舒服。
奔公甲格西出家之后,把刀子、弓箭都放下了,就没有怨敌了,说明内心的观念转变,外在的情况就转变了。当我们有嗔心的时候,就觉得有怨敌,而当菩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怨敌就消失了。哪里还有怨敌?他们都是你慈爱的对境。怨敌只是因为嗔心才能产生、成长和壮大。真正来讲,谁培养了怨敌的强盛?就是我们的嗔心。当嗔心越来越强大,我们会觉得怨敌越来越多;当嗔心减弱乃至于没有的时候,怨敌就不那么强盛了。强盛的只是另外一方面,比如很有钱等等,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怨敌强胜了。
因此,当我们嗔心消灭的时候,怨敌的概念消失了,所有三界的怨敌也就全部调伏了。在《入行论·安忍品》中寂天菩萨感叹:“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皮革,能够铺满整个大地,自己在上面走,能让脚不被荆棘、玻璃、钉子等刺伤呢?得不到这么多牛皮。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很小的牛皮做一双鞋子穿在脚上,走遍大地都不会被划伤。我们哪里有这么多力量降伏外在的怨敌呢?只需要降伏自己的嗔心就够了,把嗔心降伏,外在的怨敌相当于全部自动投降了,这是最高明的降伏。
世间人不了解,觉得一定要在外境上把真实的怨敌消灭,自己才会心安理得,但外境的怨敌是消灭不了的,即便在今生当中达成了愿望,在后世中你也会发现怨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都是自己的怨敌。哪怕走到某个地方,不但气候和自己过不去,就连坐汽车,汽车也和自己过不去,到处都是不顺心的事情,这就是因为自己以前的嗔心太强烈,而遭受的各种不欲。
我们应该以慈悲心的军队,来降伏外在的怨敌,而不要以外在的军队去降伏,这是降伏不了的。美国这么强大,想要去降伏伊拉克、阿富汗,也没办法真正承办,虽然暂时取得胜利,但没有办法最终获胜。要降伏外境当中的怨敌很困难,如果通过慈悲的军队调伏了自心,这时怨敌全部消灭了,这是真实的佛子行。
辛二、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所有的欲妙好像盐水一样,越去享受越增加贪心,令生贪恋的一切事物马上放弃,就是佛子行。
此处讲到了把贪境转为道用。首先前两句讲了贪心的状态。贪心的体性是什么?凡夫人都有贪心,贪心的状态就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人、物、境、名、地位、钱等等,总之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方设法要拥有。很多人觉得,如果我得到这些东西,就会快乐、幸福、满足,但是贪心的状态,恰恰不是通过得到能够满足的。
此处讲一切妙欲就像盐水一样。妙欲就是色声香味触外在的五妙欲。很 美妙的色法,包括美人、房屋、车辆等眼识的对境;耳识对境是声音;鼻识的对境是香气;舌识的对境是味道;身识的对境是柔软等所触。五妙欲是不是享用了就会令我们满足?此处说一切妙欲如盐水一样,“愈享受之愈增贪”。比如口渴了喝盐水,怎么可能止渴呢?盐水越喝越想喝、越喝越渴,永远解不了自己的渴。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欲妙也是越享受贪心越增长,有这样的自性。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享受妙欲之后就满足了?根本就没有,也绝对不可能存在。
此处教导我们“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真正能够制止贪欲增长的,就是放弃对欲妙的贪心。有些人说,可以不放弃就制止贪欲增长,有时当他拥有之后又厌烦了,这不就是没有贪心了吗?比如小孩子,买了新玩具之后,他非常喜欢,睡觉都抱着睡,但是过段时间之后,他就厌烦了,把它扔在角落当中,看也不想看了,这不就是满足吗? 或者有些人,以前特别贪求现在的妻子或者丈夫,当时的贪心很大,得到之后好像满足了,看她或他不像以前贪心那么大。这是不是通过贪欲满足了呢?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的,实际上当对现在的东西满足之后,心中更强烈的贪欲正在滋长。
有些小孩子在条件很差的时候,可能一个木刻的玩具就满足了,他会一直玩耍,但是当条件好了以后,这个木头玩具就满足不了他了,他会产生厌离心,去追求一个更好的塑料玩具。这个玩具玩腻之后,就想要电动的玩具。这时他的贪心越来越强烈,必须要用更高档的东西才能满足他。这是通过贪心满足,还是暂时满足之后,增加了更强的贪心呢?一定是增加了更强的贪心。
没有钱的时候,觉得一个月有一万块钱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有了一万块钱,觉得应该两万块才够;当他满足的时候,一段时间中觉得两万块钱可以了,但是接着他又瞄着更高的收入,觉得两万块钱肯定不行,因为还没买更好的车和别墅的缘故,标准越来越高,所以满足他的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一般人的贪欲心是这样,成功人士也是这样的。成功的人士不是一万两万的增长了,而是一千万、两千万、一亿、两亿的增长,所以绝对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只会令贪欲越来越高。
有时即便对财富已经满足了,但是满足不了财富所带来的乐趣,他觉得财富增长只是银行户头数字增长而已。这时对财富好像满足了,但内心当中的贪心本身没满足,他觉得生活太平淡了,怎么办?花很多的钱包飞机去探险、爬雪山,请很多的后勤保障去攀登珠峰,觉得我征服了珠峰就会怎么样。如果征服了珠峰,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刺激他的了,就会很郁闷,在他的范围当中已经没办法再满足了,这时候他的贪心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应该分析,他的贪心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没办法满足了,所以贪欲心是没办法通过拥有的方式来满足的。
修行者对于财富过于贪求,绝对会影响自己的道心。我们一心扑在欲妙上,怎么会想去修法和上师相应、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根本想不到。就是想怎样增长自己的财富。一般的修行人增长一般的财富,比较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增长更多的财富,永远不会满足。
这时候就告诉我们,“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最好的对治是转为道用,马上放弃对它们的执著,因为这一切的东西没什么用,所以即刻放弃对它们的贪恋,就是佛子行。对于世间人是这样,对于修行者也是这样,最好的对治就是知足少欲。能够知足、少欲非常好,有了知足少欲的心,我们就不会把时间精力放在这些方面,也会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可以安住于修法的意乐。
戊二(修胜义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离戏无执;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前面世俗菩提心有上座和下座、入定和出定的修法,胜义菩提心也有入定和后得的修法。世俗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相换,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修空性、离戏,出定时自然而然于对境断除贪执,和前面的转为道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己一、入定修离戏无执: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
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一切的境现是唯心所造,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心性本来是离开四边八戏的,了达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于能取所取都不作意,这就是佛子行。
这里讲了很深的修法。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了一位老堪布的话说,其实讲深一点,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按照显宗的讲法就是大中观,尤其讲到了唯识和中观两种修法。在学习《入行论·智慧品》的时候,也接触到了唯识和中观的观念,我们把唯识作为所破进行学习。清辩论师讲过,中观包括粗中观和细中观两部分。粗中观承许外面有色法存在,世俗当中有心有境,胜义中是空性的;细中观讲,在名言谛当中一切都是唯识,胜义当中把心性观为空性。清辩论师说在实际修行时,连月称菩萨也承认,在世俗当中首先修唯识,然后把识观为空性,这是细中观的窍诀,此处恰恰就是讲到了这个窍诀。
“一切境界唯心造”,世俗当中以唯识来调伏烦恼。一切境界唯心造可以调伏烦恼吗?当然可以调伏烦恼。唯识本身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修法。凡夫众生有心和心识执著的外境两部分,即平常讲的能取所取。引发我们产生贪嗔痴的烦恼,外境占了很大一部分,即色声香味触。我们对色法的执著、对声音的执著,基本上绝大多数的烦恼都是因为执著、贪恋外境而引发的,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对外境的耽著。
怎么才能有效地打破对外境的耽著?中观的抉择方法是最直接的,还有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用唯识的理论可以减弱和打破对外境的执著。因为唯识宗通过很详尽的理论,抉择外在色法自性的外境根本不存在。在《俱舍论》的体系当中说,心境具有,即有心也有和心对立的外境。在一般的教法当中,将外境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但是在唯识当中说,一切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唯心所现,就好像梦境当中显现的色声香味触一样。梦中有没有外境呢?有。是不是色法呢?不是色法,只是自己的心识所现。当通过很多道理打破了外境当中的色法,色法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心识的本性,唯识所现而已。
当真正了达和安住这个意义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看到、耽著的就是自己的心,除了心识安立显现在外面之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境,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除了自 己的心妄造、执著之外,没有什么真正安住的。当安住在唯识所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是自己的状态真正安住在一切境现唯心造,就不会再执著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了,真正了解了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是不存在的,只是心识的影像而已,只是梦境中的色声香味触而已,都是心识的自性。安住在这种状态中,不会再执著。一切境现唯心造,如果能安住唯识,能取所取当中的所取就会泯灭,这样对我们修道造成最大障碍的外境就扫除了。从这个方面来讲,唯识的修法很高深。
这是从窍诀的方式抉择,独觉永远没办法安立一切境是唯心所造的。他们虽然在粗大的五蕴上证悟了空性,已经将细微的微尘抉择了空性,但是像唯识那样一切唯心所造的方法,都没有抉择到,这也是唯识超胜独觉的方面。
这时安住在一切境现唯心造当中,对外在色法的执著,粗大的烦恼成功地压制了,只剩下对心识的执著。因为唯识宗的教义中,没有完整的观察方法能打破对心识的执著,所以就要进入中观,借用中观的理论、修行的方法,抉择心性离边,进一步地抉择心的本体。前面已经抉择了境现唯心,剩下的心识怎么抉择呢?“心性本来离戏边”,心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离开有无是非、常断有无、来去一异的四边八戏。
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很多中观理论当中,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抉择了心怎样离开了四边八戏,通过缘起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或破有无生因的方式来抉择都是可以的。
心性本来离开了一切边戏,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什么都不是。只要是我们的分别念能够认定的有无是非,都不是。到底是什么呢?真正通过中观的理论抉择,离开有无是非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是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要抉择的心性。这只是分别念的抉择,还要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抉择空性、双运、离戏、等性,让自己的心逐渐安住在离开一切边戏的本来状态当中。修持 离四边八戏的心性,就是让自己的分别念从粗到细、逐渐泯灭的过程。最后当自己的心融入到法界当中,心识完完全全不起现的时候,本来离戏的智慧就会出现。在心性本来离戏边的状态当中,是没有能取所取的。
真正来讲,所取在唯识的时候已经抉择了,能取在中观 的时候已经抉择了,所以了达此理,安住在其中,于二取皆不作意。没有什么可以作意的,真正来讲,一切的能取没有,一切的所取也没有,二取本来就是妄现。当我们不明了时,有二取的显现、作用、伤害、因果,当真正地了达了二取的本性、实相,二取的因果、本体、作用都没有了。并不是本来有,把它打死而没有了,而 是它本来就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心境、能取所取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妄执而已。当安住在本来实相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可笑。为什么很可笑呢?本来在心性当中,从来没有心,也从来没有外境,没有能取所取,但是就在没有二取当中,居然有了一个外境,心开始执著它,并且逐渐让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让外境的作用越来越 复杂。
当我们了解的时候,一切的二取、心境回归本性,本性本来离开一切戏边,没有任何作意。连分别心和本性都没有了,有什么作意的呢?安住在当中,就是入定修离戏无执。这是本论最正行的修法,也是整个显宗当中最了义的修法。作为佛子不单单要发世俗菩提心、转为道用、布施、持戒等等,最关键要懂得修离戏无执,因为只有离戏无执,才是从根本上泯灭二取、断除烦恼的殊胜之道。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5-6课)
19、假如你穷困潦倒、身患重病,成为众人欺辱的对境,此时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说痛苦具有很大的利益?
答:“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因为贫穷遭受到欺凌、侮辱,因为重病受到歧视、冷淡的时候,要把这些当做自己修行的助缘,观想众生的痛苦都由自己来代收,可以为自己去除曾经有的傲慢心,继续精进修行,求佛果利益众生。痛苦可以帮助我们增上出离心和悲心,这两者都是成佛的重要根基。痛苦的时候,也是你偿还异熟果报的时候,也是你清偿罪业的时候,因此痛苦是有很大利益的。
20、如果你相貌端严、智慧超群、财富圆满,一切世间福报具足,那会不会生起傲慢心?为什么?请以你自己的体会说明。
答:“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就算一切福报具足,也不嫩生起傲慢心。一来福报来源于前一世种的善因,此生享受这些也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二来福报随时有用尽的时候,现在傲慢就是种下恶缘,反而会导致将来堕入三恶趣。看到路上的那些“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要想到没有他们,你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好骄傲的。
21、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所有的敌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析其合理性。
答:“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消灭所有敌人的终极方法就是消灭自己的嗔恨心。这方面的教证有,寂天论师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伏,外敌不能害。”佛陀在佛经中说,好比用石头打狗,狗只会追着石头,但是却不会追石头的来源,这是愚者的行为。如果用石头打狮子,狮子就会找到扔石头的人,这就是智者的行为。外敌是无法消灭光的,消灭了一个,有他的家人朋友,家人朋友都消灭了,还有朋友的家人朋友,无穷无尽。但是若调柔了内心,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朋友,那么就等于消灭了一切敌人。任何人对你的不管是口头还是身体的攻击,对你来说都是无效的,那又何来敌人呢?
22、为什么不能贪著五欲妙乐?怎样将之转为道用?你以后有何打算?
答:。“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五欲妙乐就好像盐水,越喝越咸。世间的五欲妙乐是追求无尽的,有了一些就想更多。追求不到又心生嗔恨,不甘,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害。如果可以视妙乐为修行中的考验,每一次都努力的控制自己不要去贪著它,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对一切妙欲都失去兴趣。证悟的大乐才是需要用心去追求的东西,并且永远也不会心生厌烦,更不会心生贪念。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记得知足寡欲,不要去什么年终大降,不要贪图什么全部抛光,不要在意什么清仓处理,不要去往一些声色场所,不要对美好的事物过于贪恋
23、修胜义菩提心时,入定有哪些境界?用什么窍诀进行修持?依靠哪两个条件才能证悟?
答:(这个超级难!!!)“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入定我理解应该是有三个境界,第一是了达一切外相都是心识制造的,一切都来源于心,是心的显现;第二是心也不是实体,它也远离了一切戏论,常断、有无、是非;第三就是泯灭外所取和内能取的执着,证悟圆满。窍诀……我还真是不知道,看了讲义听了课居然一点头绪都没有……就我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通过六度波罗密多吧,慢慢放弃自己所执着的一切东西,最终了然所有法都无实相。这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上师的加持才能实现。个人觉得,胜义菩提心简直就是最难修的一道坎……
24、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断除对贪、嗔之境的实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当悦意的对境现前的时候,大乘佛子要观想这样的对境不是实有的,如同彩虹一般漂亮却无法触摸。对它的本体做观察、分析、剖析,知道其实一切都不存在。对于引起嗔恨的对境,将它视为在梦中一般,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又怎么会痛苦嗔恨呢?在生活中,首先要远离带来贪嗔的对境,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要尽量减少在这种对境中的时间,回家以后好好上座修行,把染污即刻去除。与其浪费时间在无聊的聚会和消遣上,不如回家好好闻思修行,哪怕用这些时间来多做善事也好。另外要记住,显现不会摄缚你,贪执显现才会摄缚。所以,对心的修炼和调整尤为重要。
25、有人声称三宝没有加持力,因为自己学佛多年还是会生病。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生病是一种复杂的缘,可能是因为你上世的果报,也可能是外界的一些侵扰。学佛一定可以减轻罪孽,但是是不是可以减轻到完全没有,也要当时的恶行导致了什么样的果报。佛陀也说过,人是一定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学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不再生病,而是为了了悟生命的真相,求得佛果度化众生。所以这样的想法十分可笑!为了身体健康学佛,只是下士道的修佛目的,虽然也算是一种善行,但是对成佛果帮助并不是太大。
26、从什么角度说佛陀的布施是最伟大的?你与之相比有何差距?
答:佛陀在他不断轮回的多世里,对任何人都存着悲心,从来不吝惜布施自己的财物,甚至是身体,根本不管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来说,这实在太不容易了。一般我总是愿意布施给一些看起来比较顺眼的人,甚至要判断一下对方是不是要欺骗我,这样的不布施、那样的不布施,或者只布施东西不布施钱。这种套上各种要求的布施,和佛陀的无条件布施实在是不能比。
27、布施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解释。你平时是怎么样作布施的?
答:布施分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是给他人传法,财布施就是给他人钱财,无畏布施就是帮助他人消除恐惧。法布施我做的比较少,毕竟还没有学多少,只是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会给他们讲讲佛法,消除他们心中对于佛法、佛教、佛陀的偏见,用佛法来缓解他们生活中的痛苦。财布施我一般会给路边的乞丐施舍钱财,参加一些慈善组织给贫穷的地区捐衣服、文具什么的。无畏布施我会参加一些放生会,按照放生仪轨,给要物命念经。
28、对大、小乘行人而言,不守戒律会导致什么后果?守戒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才是最清净的持戒?并以教证说明护戒的重要性。
答:不守戒律无法自利,更无法利他,小乘人不自利无法从轮回中解脱,大乘人不利他无法成最终佛果。守戒要注意尽量留在清净的地方,不要去一些染污的地方。以戒律为自己的师尊,所言所行都要严格观察自身,按照戒律来行持。清净的持戒就是对三有没有一点执着。佛陀在经中说,吾趣涅槃后,经为汝导师。《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龙猛菩萨也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29、遇到损恼怨害时,大乘行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你是怎么做的?
答:遇到各种损害时,应把一切伤害、邪魔当做如意宝来对待。修行里最难的就是修安忍,对恶语诽谤不要心生嗔恨,人的本质就是具有如来藏的,只要精进修持安忍,心相续是会改变的,要持续调伏内心。我遇到伤害损害的时候,一边观想这个伤害我的众生也是因为无明才会对我有这样的行为,着实非常可怜。一面在心里念诵观音心咒,直到心灵渐渐平静。
除第23题以外,佛子行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不过第23题大概会是所有论著中最难学、也是必须学的一部分吧!胜义谛……
弟子迫切需要生西法师讲解资料
@老儒 请查收邮箱。
@老儒 需要资料
@爱吃烧红苕 需要什么资料
弟子听生西法师讲法好久了,后来网站不见了,今天偶然发现讲记,恭请发送邮箱。感恩法师!感恩师兄!
@花开问果 请查收邮箱。
@圆非 法宝收到了!感恩法师,感恩师兄!末学当勤精进,不负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