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忏悔罪业:
1、总义:总纲、总要的纲领。
2、论义:是解释颂词的意义。
3、八事七十义:作为经典般若的《现观庄严论》,是以三智、四加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细的七十义来阐释般若的。
4、成办:做到。
5、安住:保持清净心态。
6、身语七业:身三业:杀,盗,淫;语四业:恶口,妄语,离间语,绮语。
7、七种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
8、本体: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
9、菩提心的违品:执著自己的我执
10、以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上师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
11、以法性而得:也就是说,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胜义菩提心。
12、世俗菩提心:以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上师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这种以粗大名言而发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
13、胜义菩提心:以法性而得是指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这种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
14、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根据理论无法成立。比如说“火不是热性”,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比量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这就叫做以理妨害。
15、他胜罪:又叫根本罪,是指从根本上失毁了戒律。意即受戒的人跟罪业两个在作战的过程中,最后受戒的人在罪业面前彻底失败了,罪业已经战胜了,因此称为他胜罪。
16、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17、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18、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说法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19、四种对治力:一、所依对治力;二、破恶对治力;三、现行对治力;四、恢复对治力。
20、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
21、意幻供养: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22、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
23、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
24、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
25、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
26、神馐:是由三白三甜组成的食子。(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黄糖、蜂蜜)
27、普贤云供:凭借普贤菩萨的等持力,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尘、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位心间也都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这就是所谓的“普贤云供”。
28、阿阇黎:在密宗中,所有的金刚上师都可以称为阿阇黎;在显宗中,“阿阇黎”是指轨范师,意即传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如法,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可以分为传法阿阇黎、传戒阿阇黎、灌顶阿阇黎等等。
29、戒胜者:指孜孜不倦地行持解脱之事、修持密法的大成就者。
30、佛法:分为教法与证法:
教法:分为因法与果法:
因法:是指十二部经典;
果法:是指密宗的一切续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等。
证法:是指凡夫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大悲心、空性正见,乃至凡夫以上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
31、十二部经典: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32、有教法、有证法:具足闻思修行的道场。
有教法、无证法:《大藏经》、论著摆放得整整齐齐,但大家没有去研究、参阅和修行。
无教法、有证法:一天到晚念佛,但从来不闻思的道场。
33、八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金刚手菩萨。
34、三大怙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
35、八大佛塔:一、莲花塔;二、菩提塔;三、转法轮塔;四、神变塔;五、天降塔;六、和合塔;七、尊胜塔;八、涅槃塔。
36、皈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这样的一种方法就是皈依。
37、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
38、僧众:凡夫僧众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众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为僧众。登地以上的菩萨,只需一位即可称为僧众。居士属于小僧。小僧众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为僧众。
39、因皈依:把佛陀当作导师,正法当作正道,僧众当作修道之助伴。
40、四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
41、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
42、没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
43、十力: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
44、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45、十八不共法:(1)大乘教所说︰ 据《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法界次第》卷下等所述,是指{1}身无失︰谓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智 慧、慈悲等修其身,诸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2}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使皆得证悟。{3}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 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4}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谓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 定。{6}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7}欲无减︰谓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法志欲常不息,度脱众生心无厌 足。{8}精进无减︰谓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9}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10}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 慧,无量无际不可尽。{11}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12}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 碍。{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者谓佛造作身口意三业,均先观察得失,伴随智慧而行,故皆无过 失而利益众生。{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三者谓佛之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事,通达无碍。
46、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之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
47、(出家圣众)三衣: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 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 Sa&ndotabv;gh&amacron;&tdotblw;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 戒等严议时着之。二、郁多罗僧Uttar&amacron;sa&ndotabv;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着之。 三、安陀会Antarv&amacron;saka,译言中着衣。衬体而着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 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
48、悉地:成就。
49、无勤:无需勤做。
50、二边:一般 指断、常二边。
52、遮破:以遮止的方式来破除(不合理的见解等)。
遮–遮止,有两种方法:无遮、非遮。无遮以无而遮,如这里没有瓶子,根本就没有。 非遮,以非而遮,比如这个不是瓶子,可能是别的东西。
破–破除,相对于立。
您好,烦请发送《修心八颂》要义的FS辅导文字版至32953062@qq.com,感恩。
@切 修心八颂要义没有FS辅导。
顶礼法师!能否烦请法师将生西法师的《入菩萨行论》辅导发邮箱,感恩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