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8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2/8 15:18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科判:入者之意乐。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首先是了知发心有什么功德,之后我们才愿意发心;第二是如何受持发心。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第一、真实宣讲发心之功德;第二、具有功德是非常合理的;第三、具有发心的补特伽罗值得赞叹。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此处分共同和殊胜两种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我们次第学习这五类功德。首先讲第一断除罪业的功德。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颂词讲到,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就能胜伏极为强大的罪业,否则用其他善法很难胜伏。为什么罪业极为强大呢?“以是善行恒微弱”。前面讲过身所依人身很短暂,心所依福德之心非常稀罕,再加上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并不习惯修持殊胜的善法,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例如我们听法时就非常容易打瞌睡、走神,或被其它因缘所转变。如果想做一些善行,必须要再三努力推动自己才能圆满完成。

“罪恶力大极难挡”。而造罪业就不是这样,造罪的因缘很容易具足。我们无始以来非常擅长造作恶业,相续中恶业习气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去造作恶业,一方面容易具足因缘,一方面习气强大,要抵挡非常困难。对比一下我们相续中的善恶力量,罪恶很容易占上风。平时在没有外在因素干扰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对修善法设置很多人为的障碍,相反去造恶业却能找出很多借口,修行善法非常困难。善行修得少、力量弱,而造恶却顺缘多、力量大,怎么办呢?现在如果我们不断除恶业,后世的境遇可想而知,一定非常危险。实际上我们已处于这种危险中,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活生生的人,但是一旦丧失生命、呼吸中断,因为相续中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死后很有可能直堕恶趣。如果在有生之年没有断除恶业相续,后果非常可怕。

怎样才能断除恶业相续呢?怎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断除恶业呢?断除恶业必须要用善法来对治,而一般善法力量又很小,寂天菩萨说:应该修持菩提心——“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圆满的菩提心是纯粹利他之心,如果内心能够产生圆满利他之心,就能够胜伏一切罪业。对治、断除恶业的时候,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这个对治法,就再也找不到其他能够胜伏强大恶业相续的法了。

这里需要分析一下:所有恶业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菩提心就能完全胜伏恶业呢?实际上,相续中的恶业都来自于自利,都是自私自利的我爱执所生。比如杀生、偷盗、邪淫等等,无论哪一种罪业都是从自利的角度、以自私心或在我爱执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有时为了保护自己而杀生;有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有时为了满足自己对钱财的需求而偷盗等等,都有一个我爱执。因为执著“我”的缘故,不惜造很多罪业。所有罪业的来源都是我爱执,如果能够断除我爱执,就能斩断恶业相续。

观察一下:为什么说圆满的菩提心能够胜伏强大的罪业相续?就是因为圆满菩提心的本体是全然利他的一种心态。修持菩提心必须要放下自利,一个自利心很强的菩萨是根本找不到的。要真正修持菩提心,必须要一步步放弃我爱执。能够修持菩提心,内心就朝着利他的方向开始转变,慢慢就会靠近利他心。如果修持菩提心有所相应,内心中产生了圆满利他的菩提心,此时自私自利的心就能够终止。所有的恶业都因自利而造,要断除恶业,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菩提心的利他心态和自利的我爱执是直接相违的,如果没有修持菩提心,只是从其它方面找一些能够对治的方法,当然对治不了。在我爱执的基础上,去找对治我爱执所生罪业的方法,当然不可能找到。在所有的修法中,能直接对治恶业、与恶业直接相违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能够完全打破我爱执的一种殊胜清净的心之本体。

修持金刚萨埵忏罪法的时候,有一个所依对治力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作为所依对治力的原理正是如此:所有的罪业都从自利心而来,能够修持利他心,也就能瓦解、动摇罪业的根本。修持空性也能从根本上对治罪业。相续中真正开始产生圆满菩提心,就可以真正对治很强大的、难以对治的罪恶相续。所以,舍去了圆满菩提心之外,“何有余善能胜彼”?难道还有其他善法能够胜过菩提心的力量吗?没有。因为菩提心的力量最为强大。

要知道,如果想断除罪业相续,不单是忏悔就行了,忏悔只是断除罪业的一部分。除了忏悔以前的罪业,更关键的是要以后不再造罪。如果一边在修佛法,一边在造罪业,两股力量相较——造罪的力量把我们往下拉、修善的力量把我们往上拉,这样来回折腾的缘故,登地、获得成就的时间就会被延误。

要断除罪业相续就应修持圆满的菩提心。圆满、清净、广大的菩提心一旦产生,造罪的相续绝对不可能再出现,一定能有力地压伏住强烈的造罪之心。要想清净以前的罪业、斩断罪业的相续,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它有很大的功效和力量。除非我们不想断除罪业、清净罪业相续,否则就要进入菩提心的修法。只要不断修习,到菩提心生起时,身心皆会很清净,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这些烦恼不会再有。因为内心中已经充满了慈爱、利他之心,为了利他自己可以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怎么可能再为一点小利与别人发生冲突、造作罪业呢?这是不可能的。

注释中讲:〖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前面讲过身依和心依,承接这个含义,所依人身难得而短暂。把“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两个修法配合起来看,所依人身一方面非常难得,一方面无常的缘故,所以难得而易失——很难获得却很容易失去,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就会失去暇满人身。另外,无始以来我们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和惰性:从获得暇满人身而言,我们是有时间学佛的,虽然有部分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起早摸黑去做工,但也不是人人如此,还有很多人时间充裕。可是他们却不愿意在学佛上花时间,不去学习佛法、学习《入行论》,情愿花时间上网聊天、看片子,用其它方式消磨时光、做无聊的事情。由此可见善法习气之薄弱。虽然人身难得,但我们学佛的意乐却不高,在没有进入很深层次的修行之前,修法的意乐都不会特别坚固,所以“善法的对治就显得非常可怜”了。

〖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能对治恶业的善法时常力量微薄,以弱小的方式而存在——“以是善行恒微弱”。如果善业力量微薄弱小,当然无法长期对治恶业。看看我们自己的相续:对待善法的态度、在善法方面投入了多少、在闻法时是怎样一种心态、态度,就能知道自己的善业深厚与否。如果听闻佛法时特别踊跃、高兴,修持善法也觉得非常欢喜,这就是一种善妙的相,应长久保持;如果心态勉强、听课被动、觉得修行是一种压力、布置的功课不得不做,那么修行善法的力量不是很大。如果不改变,过段时间就可能被强大的恶业相续所吞没。这方面我们要反观内心,认认真真对佛法下一些真实的工夫。

下面讲罪业的力量为什么强大。〖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连接不断产生。〗善法很难具足而力量弱小,相反一切恶业、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一般来讲要成就一个强大的业道,必须具四个因缘:对境、作意、加行、圆满究竟,四缘具足就是究竟、圆满的业道,在善法方面可称殊胜,恶业方面可谓严厉。

修善法的话,我们有时意乐不强,有时加行不强,有时难得究竟——同时具足四个条件比较困难。如果要造恶业,对境却比较容易具足,造恶业的对境遍地都是;作意也比较容易,如为了口腹之欲去杀鱼,这种想法很容易出现;为了圆满恶业做一些准备工作,加行也很容易;究竟就是把鱼杀死吃了。由于造恶因缘很容易聚合、再再造很方便的缘故,“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会连续不断的发生。”只要我们稍微观察一下自己、观察一下周围,就很容易了知这种事实。

现在的社会对于很多清净的善法往往不配合,对于恶业则不加制止。造恶业有媒体大肆宣扬,对杀生等也是变相鼓励。造善法的人力量弱小,造恶业的人力量强大,所以恶业会连接不断发生。对比一下善业的微弱和罪业的强大,〖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恶业的善法,〗不能让恶业再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再发展下去,我们是没有前途的。“现在我们必须要具备能摧毁恶业的善法”,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不能等到临终再准备,或者等到堕恶趣再准备,那时想准备也来不及。所以在有能力时、在学习这个教法时,就要准备摧毁恶业之善法。

在很多善法中什么善法最有效呢?此处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对于力量很强的大罪,强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菩提心既圆满了智慧的自性,也圆满了大悲的自性。菩提心有两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谓的发菩提心是什么?第一是发心为利他、大悲缘众生,发心为利他就是大悲缘众生,这是大悲的自性;第二是求正等菩提,通过智慧缘菩提,为了利益众生去求佛果。求佛果是智慧缘菩提,利他是大悲缘众生,具足了智慧和慈悲的自性,这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我们能修持这种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就能够遣除重大的恶业,除此之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呢?其他善法无法真实遣除。有些善法可能和自私自利的心并存,力量不是很强大。和自私自利完全不并存的、力量很大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通过大悲心、智慧,泯灭俱生的我爱执,在胜义谛中以离戏的智慧打破我执,在世俗谛中通过修利他心、大悲心来泯灭我执。无论胜义或世俗,圆满的菩提心都直接与自私自利的心相违,所以一定能够遣除其他善法难以遣除的强大恶业。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这就告诉我们,现在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想方设法要发起菩提心,发心之后还要真正生起。首先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这样的心一定要发,每天发、做善法之前都要发。发心之后的重要问题是要生起来,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大乘道就是由菩提心引发的一个精进修道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始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这时候就进入了大乘。修大乘的整个过程就是让菩提心逐渐地增长、圆满——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等等。有菩提心就可以相合于大乘,没有菩提心相合不了大乘,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入行论》让我们集中学习菩提心的教言,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然后逐渐打破我爱执,生起利他心。这样逐渐修持,一定要生起菩提心。

〖《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这是引用教证,说明菩提心能够有效灭除大的罪业,以喻意对照的方式宣讲。比如猫就是老鼠的天敌,不要说抓住老鼠,即使是猫的眼睛看到了老鼠,也能震慑老鼠,让老鼠根本没有办法堪忍。

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遍知之心就是指菩提心,因为遍知、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遍知之心,遍知的觉悟之心就是菩提心宝,它如猫的明目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内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时,也能够完全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业惑就像老鼠一样)。

内心如果产生了大悲、智慧,就完全能够制伏一切业惑,让业惑没办法堪忍、发展。整个大乘道就是智慧和大悲之道,菩提心之道就是智慧大悲之道,有了智慧、大悲,就能够顺利趋向遍知佛果。有智慧的缘故,能看清一切万法的本性;有大悲的缘故,不会坐视众生的痛苦不管。有大悲心会想方设法利益众生,有智慧能知道救度众生的方法,也能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整个大乘就是发展智悲、发展菩提心的一个殊胜的过程。

现在我们有幸学习《入菩萨行论》,要知道整个《入菩萨行论》的核心、整个大乘道的核心,都不能够离开智慧和大悲。所以学习《入行论》是发展智悲菩提心的一个殊胜过程。

这是共同的利益之一,那么是成办什么利乐呢?

庚二、成办利乐:

这是共同的利益之一,那么是成办什么利乐呢?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菩提心能够成办利乐,“利”指暂时的利益,“乐”指究竟安乐。菩提心帮助我们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因而是最应该依止的善妙方法。我们在轮回中依止过很多所谓的方法——有的引导众生进入痛苦的深渊,有的趋入歧途,有的仅是成办暂时利益……真实能够成办利乐的殊胜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真愿对自己负责任、对亲朋好友负责任、对一切众生负责任,最好的方法、方便就是依止菩提心、修持菩提心。

从哪些方面了知菩提心最为殊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知:“佛于多劫深思维”——首先,谁是观察者?是谁发现了这个深奥的问题呢?佛发现的。这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佛在成道之后一直安住于思维的状态中。在参考很多注释之后,此处也可理解为:佛在因地时,从发心到积累资粮的三个无数劫中,以菩萨的身份做了相应的观察思维。因为菩萨要在三个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行持菩提心,所以可以解释为佛在因地菩萨位时所作的甚深思维。此处的思维者,是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或是佛在因地时的大菩萨。如果是一个世间人经过思维作出的结论——因为凡夫智慧不深、悲心不广,考虑问题就不可能很全面。而此处的思维者是佛陀、或佛陀因地时的大菩萨,他的智力、悲心、能力等都值得信任,因此思考者是具有殊胜智悲的佛或菩萨。

思考的时间多长呢?“于多劫”。多劫就是在三个无数劫、乃至更长的时间思维了这个问题。不像现在有些人拍拍脑门就决定事情,不作甚深的思维会出现很多问题。佛陀不是在一两天、一两年中,而是在三个无数劫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呢?“深思维”。甚深的思维不是表面上想一想,而是究其根源,从其作用、果等等方面都进行思考。思维什么法最能使众生获益、最能利益众生,穷尽一切法之后,最终“见此觉心最饶益”。“觉”就是觉悟之心,即菩提心,发现菩提心是最能够饶益众生的方便,唯有殊胜的菩提心有百利而无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没有一点害处。所以众生只要能够接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暂时究竟以及对他人就能产生最大的饶益。这就是佛于多劫深思维之后,得出了“见此觉心最饶益”的结论。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一方面指数量,一方面指种类。不论什么种类、数量的众生,如果能够依止并修持菩提心,经由菩提心的大路都能够顺利获得最为殊胜的安乐即无上菩提。在追求无上菩提大乐的过程中,增上生的暂时安乐顺便就可以获得。所以在成办利乐方面,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

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诸佛,全都是经由菩提心的大道,在实践、圆满菩提心之后,获得了最胜快乐。诸佛在经典中给众生宣讲正法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菩提心的殊胜,教诫众生修持菩提心。《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很多大乘经典,都劝告后学弟子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一种修法,如果自己心中能够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牵引下,身心都会快乐。生起菩提心之后,不会再造新的恶业,也能很快清净往昔罪业。所有身苦由罪业而生,所有心苦从执著而来。菩萨能够修持广大、清净的菩提心,就不会造任何恶业,所以在轮回中不会有身苦;因其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本性,所以能够解开种种执著而不会有心苦,身心俱无苦。通过此安乐之道最后会达到安乐之果,这都是菩提心带来的殊胜利益。

我们想饶益自他,那么在众多方法中,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究竟利益自他呢?不是成办暂时利益而是究竟利益,佛告诉我们:菩提心最为饶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修菩提心,要把菩提心作为所有修法中最殊胜、最主要的修法。其他甚深的法如中观、密法等,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无法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妙法,方可相应于大乘。因为是为利他而修,不是为自利而修,也不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快乐而修,所以所修的法就会成为利他的方便。

菩提心的修法暂时也能帮助我们扩展心胸。没有修菩提心的时候,我们的心胸和思维方式非常狭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亲属的利益,只考虑和自己有关的人,其他的人要么不予理会,要么打压。这种非常狭隘的心胸,给自己带来了烦恼,也给其他众生带来了伤害。如果修持了菩提心,就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打开心胸——不单是对个别众生发慈悲心,而是对一切众生乃至怨敌、与自己无关的人,都平等地利益他们,这是怎样一种清净的心胸呢!在这样的心胸中,还有什么语言、行为、事物不能容忍呢?只要对自己见、闻、忆、触的所有众生,都以一颗平等心去爱护和利益。那别人说几句话,别人对自己做一点伤害的事,哪怕恩将仇报、侮辱自己、打压自己,在菩萨广阔的心中都能安忍。

如果不修菩提心、心胸非常狭隘,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行为就会容忍不了,自己生气让别人也不好受。有些人在团体中发脾气,其他人都跟着难过,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菩提心能有效地扩展我们的心胸,如果认真修持,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狭隘的心胸,进而能够容忍一切现象,也更加容易显现出究竟的实相。

菩提心这一慈悲之心、广大慈爱之心、平等之心,实际上也是接近证悟空性的最佳的法门。心胸开放,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也是开放的,通过开放的心胸迎接开放的实相很容易相应。如果心很狭隘,有强烈的执著,以这样的心胸去接受开放的空性是很难的,因为二者不相应的缘故。开放的心胸能够容忍他人的伤害,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为什么佛在因地时的安忍如此圆满和自然?因为他的心胸是开放的,在犹如虚空一样开放的心胸中,有什么不能容忍呢?我们看起来非常难忍的事,佛却能自然安忍。我们觉得佛非常伟大,当然佛很伟大!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去修持菩提心,把心胸开放出来,也能成为圆满安忍的菩萨,在别人看来也会非常伟大。当然修法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伟大与否的名称,而是修持菩提心、利他心既没有特定保护的对象,也没有特定打压的对象,而是平等发起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修持菩提心的殊胜功用,后面学《入行论》时都会接触到这类教言。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

诸位佛陀或佛陀的前身大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地思维。“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指三大无数劫。有的经论讲,阿僧祇指已经泯灭了时间的概念。什么时候资粮圆满,什么时候可以成佛,时间是不定的。限定时间我们会产生功利心,比如必须在五天之内做什么事,我们被这个时间所限,就觉得时间紧迫,该思考的问题没时间思考,该准备的条件没时间准备,仓促之间做出的东西也不会圆满。佛道当中刻意说无数劫,一是指时间很长,二是指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说必须在什么时间具足什么标准。时间越紧压力越大,准备就不会很充分。如果有精进心,而且时间很充裕,就能方方面面考虑到。在准备修法条件时,如闻思、抉择见解等,没有时间限制就能做得很到位,所以在三个无数劫中有什么不能准备好呢?因此有些大德解释说,三个无数劫是为了打消菩萨比较冒进、急躁的心态,有时间去修行、思考,就会有效地遏制一些可能出现的违缘。

三无数劫也有无边的意思,即没有边际,刻意泯灭时间概念。此外,阿僧祇也指印度的一个数字:1后面加59个0,是一个60位数,以此代表一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即三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无数劫,不用年而是以劫作单位,劫在时间中是最长的。所以诸位佛陀在三无数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怎样才能利益众生?哪个方便最圆满?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为有利。

菩提心具有智慧和大悲两个方面,智悲具足对众生是最为有利的。依靠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妙安乐——顺利获得最胜乐。注释中说,虽说顺利,也不是不需任何劳作和苦行,这是观待世间痛苦而言。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有多长?绝对不止三个无数劫,每一世都在感受痛苦、都在劳作而得不到一点快乐,有哪一世受的苦有价值?与此相比,三个无数劫时间不算长,感受的痛苦是有限的,而且为解脱而受苦是有意义的。所以观待众生在轮回中受尽痛苦却无法获得快乐而言,修菩提心可谓大利,以一点小苦就获得了大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很多注释讲三士道的修法都需要具足菩提心。“欲灭三有百般苦”:想自己从三界轮回的百般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的快乐,是相应于中士道而讲的;“及诸有情众不安”:相合于上士道,也叫大士道,为了遣除一切有情的众多不快乐而投入修行;“欲享百种快乐者”:想在轮回中享受快乐相合于下士道,也叫小士道。有这三种愿望的人,应“恒常莫舍菩提心”,不能舍弃菩提心。

下面分析一下含义中的难点。“恒常莫舍菩提心”可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方面指菩萨本人不能舍弃菩提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想要救度三类众生的菩萨不能够舍弃菩提心。对第一类具小乘意乐——“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众生,菩萨不能舍弃菩提心,若舍弃了菩提心,就不会有救度对方的意乐了。

对于第二类想要遣除有情众生众多不安的菩萨种姓的人来讲,菩萨本来就是要遣除有情众生的痛苦,那么如何救度菩萨种姓的人呢?为他们讲法,让他们安住在菩萨道中。要救度初发心的菩萨,对他们也不能舍弃菩提心。

第三类众生暂时没有解脱意乐、只想在轮回中感受快乐。(有没有这种众生?当然有,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同。)在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讲了众生的各种种姓,其中有一种断一切善根种姓者,即一阐提人。对于这类暂时不想解脱,不想发出离心也不想发菩提心,只想享受轮回快乐的众生,菩萨为他们宣讲十善法,因为修十善法是获得增上生轮回快乐的正因。对于这类众生,菩萨要度化他们也不能舍菩提心。

菩萨对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必须坚持菩提心,才有救度各类众生的能力。如果只发小乘心,只能救度第一类和第三类众生,对于第二类众生则无法救度,没有发菩提心怎么去救度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呢?若只发世间心,那么无法救度第一类和第二类众生。只有发了菩提心,在坚持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既救度初发心菩萨,也能救度中士道和下士道众生。所以“恒常莫舍菩提心”从这个方面解释也可以。

另一方面,对三士道众生都需要菩提心这个问题,要加以简别观察。

第一类“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有情,只愿自己出离获得解脱,他们是否具足标准菩提心的体性呢?圆满菩提心的体性第一必须缘所有众生——小乘中士道众生不具足,第二缘佛果的心他们也没有,所以中士道的菩提心不是标准菩提心。以最严格的标准衡量,可以说他们没有菩提心,因为只求个人解脱。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放低一点,从利他的角度观察也可以说有。

小乘中士道的人,对和自己有关的父母亲属、弟子等是有利他心的,是愿意利益他们的,也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阿罗汉在入灭前也会讲经说法,引导他人趣向阿罗汉道,这些都是利他。但从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来观察,这种利他还不能称为大悲,只有菩萨的悲心才能叫大悲,阿罗汉的悲心不能称为大悲,这是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的。

第二以智慧缘佛果是否具足?前面提过,小乘阿罗汉也算是一种觉悟。佛经中讲三乘菩提,三乘菩提是指大乘佛菩提、中乘缘觉菩提、小乘声闻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阿罗汉也有觉悟的名称。所以为了自己获得涅槃、获得小乘的觉悟的心也可以称为菩提心。标准放低之后,从不圆满的角度而言小乘也有菩提心。

第二类“及除有情众不安”是上士道菩萨,菩萨的发心是缘所有众生,对一切众生不分亲疏都要利益,在利益众生方面完全具有利众的大悲,而二乘或小乘只缘有限的众生,入灭之后就不再利益众生;在求佛果方面,菩萨是直接求大乘的菩提果。上士道菩萨发了菩提心又不舍菩提心,所发之心是圆满的、标准的菩提心。

对于第三类“欲享百种快乐者”的人,标准要放得更低才能说其具有菩提心。因为从利他的角度看,他们虽没有求觉悟的心,但有利他心。从因果的角度分析:享受快乐是果,生起快乐之因就是善业,通过善业引发快乐。而善业的因就是利他心。所有善事都和利他有关,比如世间的慈善是以利他为宗旨的:把钱赠与穷人是利他;有人倒在路上去帮助是利他;老人过马路去搀扶是利他;守戒不偷别人东西也是利他;安忍还是利他……如是观察,十善业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利他心。

从这个角度观察:小士道有利他心,可以和菩提心沾边,因为菩提心以利他为主。在十善业道中,所有的善法无一不是利他的:修桥补路是利他,做慈善帮别人是利他,所有的善业都以利他为宗旨,通过善业可以感受百种快乐。因此想要享受百种快乐的人,绝对不能离开利他心,一旦离开了利他的想法,完全自私自利就和恶业相关联了,与善法相关联的都是利他的心和行为。

因此下士道众生想要享受百种快乐,也不能离开菩提心的利他部分。菩提心的利他更为广大,虽然下士道没有菩提心中缘佛果的智慧,但下士道毕竟有利他心。要感受快乐必须有利他心,有利他心也就和菩提心沾边了,所以把标准再放低一点,下士道众生也可以有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如果自己不想感受三有的痛苦,就不要舍弃菩提心;要遣除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和痛苦,也不要舍弃菩提心;要使自他恒时享受百千快乐,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

无著菩萨的注释没有很明显区分三士道的菩提心,其他的注释中的确有。总而言之,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痛苦,要救度一切众生,要让自他众生享受快乐,都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依靠菩提心能够实现三大目标,所以要实现三大目标的人,都不能舍弃菩提心的修法。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这一科判讲名义转移,即从发了菩提心开始,名称和意义都转变了,名称变成了菩萨,意义是内心具足了菩提心。“生死狱系”:被生死轮回的牢狱所系缚的痛苦有情,尚未远离轮回,还是凡夫的身份;“倘若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经产生了救度自他的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从生起菩提心的这一刹那起,他的名字就变为佛子,称为菩萨,这是名的转变;“世间人天应礼敬”:是意义上的转移,因为有了菩提心,与过去凡夫的相续完全不同,能够接受世间人天的顶礼。如果是凡夫,接受他人顶礼会产生很多过失,而现在相续中产生了伟大清净的菩提心,能够接受世间所有人的顶礼。

虽然我们还是凡夫人,倘若内心中生起了菩提心,当下名称和意义都会转变,因而利益是非常大的。通过名义转移的功德,说明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大,其他的功德无法相比。虽然菩萨修习菩提心,并不在乎名称转变与否,但此处通过名义转变的功德,来凸显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当然,严格意义上生起菩提心并不那么容易。发菩提心比较容易,但生起菩提心就比较困难。上课前我们念诵“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请发菩提心”叫发心,生起菩提心则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地产生了利益众生的这样一种意乐、善心,而且一旦生起之后,一定会获得名义转变的功德。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当下生起菩提心,他的名字瞬间就变为佛子,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讲,也成为了人天世间的应礼之处。

上师在讲记中引用了《入中论》的教义。《入中论自释》中说:世间人(拜月亮的人)礼敬初月过于满月,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也应该礼敬菩萨过于如来。此处把菩萨比喻成初月,佛陀比喻成满月。如同世间人对初月的恭敬超过满月,同理,世间人礼敬菩萨也应该超过礼敬佛陀。因为佛陀是从菩萨而生,菩萨是一切诸佛的正因,如果最初没有菩萨发菩提心,就不会有后面的佛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菩萨的功德更为超胜,能够成为一切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

又如:国王的太子刚出生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婴儿,但是那些年龄高、权势重的大臣都要对其顶礼,因为太子的种姓超胜了一切大臣。一些教证中说:如果一驾马车上坐着阿罗汉,对于这辆载着阿罗汉的马车,佛陀哪怕用脚去牵引都是不应当的。如果马车上载的是一位菩萨,即便只是初发心菩萨,佛陀用头去牵引都是可以的。因为发了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以后会成为救度一切世间人天的大觉佛陀。一切大觉佛陀都是从初发菩提心开始的,所以刚刚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其功德利益非常巨大,能够成为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名称也可以转变成菩萨,这就是名义转变的功德。

本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54、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答:从所依身的暇满与所依心的善念之难得来看,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非常困难,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

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凡夫人造恶业时,怎么样混时间都无所谓,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上,花多少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到舞厅里通宵达旦;到茶馆等散乱的场合中打麻将、赌博,做各种各样的非法事;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一些不如法的内容……,对此永远是乐此不疲。

55、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答: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5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答:犹如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立即逃窜或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如同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57、“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维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

答: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59、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60、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答: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此外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61、发了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答:指世俗菩提心。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