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4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2/24 0:07

下面接着讲科判“是殊胜施主”:

己二、是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此颂词把菩萨比喻为殊胜施主,其行为远远超胜一切世间施主。为什么超胜呢?颂词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宣说:世间施主的行为是有限量的,而菩萨的布施行为是无限量、广大清净的。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这是描写世间施主有限的布施行为。世间施主给可怜的众生做布施时,第一、在时间上是“偶备”,即不是恒常性的布施。有时会挑吉日如汉地的初一、十五,或者某人生日,如古代大户人家生了儿子就会广大结缘布施;或如以前印度的施主在三个月或七天当中供养佛陀僧众等。这些布施的时间都是“偶备”,偶然为之,都不是很长。

第二、所布施的食物是“微劣食”。“微劣食”是指品质特别差、非常一般的食品。电视上报道一些善人在布施时,就是给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帮助一些饥民乞丐,所施的就是“微劣食”,当然也不是所有施主布施的东西都是如此。

第三、布施的态度是“嗟施”,即态度不是很恭敬。“嗟施”就是“喂!来吃!”的意思,是一种不恭敬的语言和口气。城市中,有些人在给乞丐布施时,态度都不太恭敬:把硬币或纸币直接扔过去,看也不看乞丐一眼;有时不得不打发门口的乞丐,就以很厌恶的心态和表情,把剩菜剩饭倒给他们,让他们赶快走,这些行为都属于“嗟施”。为什么布施时会没有恭敬心呢?因为一般人没有菩提心,也不具备平等心,总是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布施众生。我们不注意很容易产生这种优越感,内心有优越感不尊重对方,就会直接导致产生“嗟施”这种不恭敬的行为。

第四、布施的对象是“少众生”,即数量不多,仅是少量众生。过去印度的国王和大施主在举行无遮大会时,几天中沙门、乞丐等任何需要财物的人都可以接受供养与布施,那时会场上人山人海,那为什么还叫少众生呢?如果从整个法界有情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一场大会所能布施的众生数量真的是很少。

第五、布施的效果:“令得半日饱”。施一顿粥,能够让对方充饥半日,即使连续布施3个月,也只能在这3个月当中让众生不饿。“人敬为善士”:人们称其为慈善家,大家都很赞叹,如前所讲确实值得赞叹。虽然世间施主有一些善行,但并不是殊胜施主。(此处没有贬低之意,因为是对比殊胜施主而言。)

什么是殊胜施主?接下来宣讲殊胜施主——菩萨的相。

“何况恒施予无边众有情”:世间施主布施的时间是“偶备”,而菩萨是“恒施予”,即菩萨是恒时施予众生。菩萨在专修布施波罗密多时,会非常着重于布施。如果不是专修布施波罗密多,菩萨又怎样体现出恒时布施呢?布施可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布施财物外,还可以布施力气、爱语、法义、回向功德等等,这些都是布施。所以菩萨施予众生的心态从来没有断过,恒时地布施,乃至于成佛后功德已圆满,布施的意乐还没有穷尽,这就是“恒施予”。

“无边有情众”是对比世间布施的“少众生”而言,菩萨对所有众生发了菩提心,布施的对境是无边有情众,所以所缘无边广大。

“善逝无上乐”对比的是世间施主所施的“微劣食”。菩萨的布施可从暂时和究竟两个方面分析。暂时而言,菩萨是有什么布施什么。从佛陀传记中可知,佛陀在因地专修布施波罗密多时,不论房子、大象、财产,甚至国家、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等,所有宝贵的东西都能布施出去,更何况像世间施主那样的布施——两个馒头、一碗稀饭,这样的行为多得不计其数。从暂时的角度讲,菩萨布施了非常珍贵的东西;从究竟的角度而言,菩萨最大的布施就是施予众生善逝无上乐——让众生成佛,这就是菩萨赐予众生最大的礼物。

“满彼一切愿”对比“令得半日饱”。普通施主布施的作用仅让众生得到半日之饱,而菩萨的布施是满足众生的所有愿望,因为令众生成佛则众生所有的心愿都会得到满足,这是毫无疑问的。

颂词中“嗟施”似乎没有进行对比,但也可从隐藏义进行分析。普通人布施会有不恭敬的心态与行为,但是菩萨做布施就非常恭敬,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发自内心的平等之心。显现上有人富裕,有人没落,但在菩萨的慧眼中,众生都想离苦得乐,都是平等的。

菩萨如此恭敬布施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菩萨不是高高在上,以“我是施予者”的心态给众生做布施的,如《经庄严论》中云,菩萨把众生当成利益自己的对境,为什么菩萨把众生当成利益自己的对境?因为没有众生,菩萨就无法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无法圆满布施度,所以菩萨非常感恩众生,因内心的感激导致行为上非常恭敬。菩萨把众生当成恩人,看作施予者,施予自己布施的善心,圆满自己布施的善行,这就是菩萨恭敬布施的心态,与世间凡夫完全不同。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对比可知,菩萨毫无疑问是殊胜施主。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

此处宣讲普通布施的相。有人进行布施,对境是少量众生,或者是某个区域中的众生;时间是一年一次、一月一次或者选择某些吉日,布施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物品也很平常,布施一些旧衣、平常食物和物品。例如我们在捐物的时候,是把不用的衣服捐出去,舍不得捐自己喜欢的或新的衣服,这就是普通施主的心态。菩萨的心态是把自己珍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菩萨布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自己的悭吝心,所以菩萨会刻意布施自己心爱的东西。

普通人布施的态度极不恭敬,凡夫人不认为对方值得尊敬,认为对方是受惠者,而自己则高高在上,布施的行为、语言都可以十分随便,这就不是清净的布施。乞丐也是有尊严的人,不能够随便侮辱,但一般人不注意,很容易犯这样的过失。

所行的利益只是解决对方半日饱腹的需要,受施者能得到的利益很少。例如布施一件衣服,穿几年坏掉就没有办法继续穿了。

〖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

普通布施的施主都被人们称为善士,更何况像菩萨这样行持广大清净布施的施主更应尊称为殊胜善士。菩萨布施的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是缘一切众生发的菩提心。

上师在讲菩提心的修法时说,虽然只是布施一个众生,发心还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依靠给一个众生作布施的善行,发心利益的是所有众生。以钱财、食物等布施部分众生的善行都能圆满利益所有众生的善根,以此善行最后圆满一切功德。我们要懂得利益少数众生也能够利益无边众生,因为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而做善事,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因此,我们做每一件微小善行的时候,以菩提心摄持就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

“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时间的界限有多长呢?菩萨利益众生无有期限。佛经中讲:“虚空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则利益众生的心愿没有穷尽。”[1]

“所施予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快乐”:菩萨暂时布施众生珍贵善妙的事物,究竟布施众生无上佛果。

“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菩萨暂时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究竟能让众生成佛,当然就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因为菩萨没有傲慢,把对方当作利益自己的恩人,在布施时肯定是毕恭毕敬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月光国王布施头颅的公案。当时有恶人索要国王的头颅,国王欢喜答应了,那人担心月光国王反悔,便提出要把国王捆在树上,月光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把自己捆在树上。准备砍头时,月光国王说:“头砍下来请把它放在我的手上,我要用双手交给你。”[2]双手递交物品是非常恭敬的方式,月光国王要用双手将头恭敬地布施给对方。我们要经常看菩萨的传记,随学菩萨的行为,一下子做不到不要紧,慢慢去接近,最后通过长期的效仿,我们也能成为标准的菩萨。学习《入行论》等论典的确对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作用。

〖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何况恒施予”的“恒”字,有些注释解释是纵然虚空到了尽头、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时间的差别来讲的;〗慧源尊者是《入行论大疏》的作者,解释“恒”字是从时间的差别来宣讲的。〖善天尊者是按照施物的差别来解释的。〗“恒时施”即恒时布施一切物,从施物差别的角度进行解释。

虽然“恒”字有不同的解释,但上师在讲记中说,因“恒”字的含义与时间有关,完全脱离时间很难解释,即使从施物之差别这一角度解释,也与时间相关。

己三、是殊胜福田

前文宣讲了菩萨是殊胜施主,此处宣讲菩萨是殊胜福田。殊胜福田是指菩萨是很严厉的对境,如果对菩萨发恶心造恶法,过失很大;但如果对菩萨发善心供养,也可获得很大的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前四句宣讲了对菩萨生恶心的过患,后两句宣讲了对菩萨生信心的功德。

“博施诸佛子”,前一科判已经把菩萨博施的心态、行为、时间、施物都讲得很清楚,菩萨当然是能慷慨博施的殊胜施予者。

“若人生恶心”,若有人对博施的施主产生了恶心,且不说打击杀害,即使内心对菩萨产生了恶分别念:例如愿这个菩萨事业不顺、愿菩萨生病、死亡等等,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果报。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佛陀在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此人哪怕只是生起恶心,也会因此而堕地狱,而且堕地狱的时间是“长如心数劫”,对菩萨产生多少刹那的恶心,就会堕到地狱中多少个大劫。

“长如心数劫”究竟如何计算呢?上师是这样宣讲的:如一个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一念恶心就有六十四个刹那,每一刹那就对应堕地狱一个大劫,这是很可怕的果报。这些事实我们必须了知,否则会糊里糊涂地造下很多罪业。这是从时间角度来讲。

究竟堕入何种地狱呢?地狱有很多种,就热地狱而言,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有八层,堕入哪一层呢?上师讲,这主要取决于产生恶心的性质如何,很恶的心和一般的恶心,导致堕入地狱的程度不相同,但时间就是有多少刹那堕多少劫,其果报非常可怕。

这种可怕的果报是否合理?科判说得很清楚:菩萨是殊胜福田、非常严厉的对境。对境越是严厉,对其行持善恶的果报越是倍增。菩萨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清净善心的主尊,其心广大,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获得很重的罪业果报。比如在世间辱骂一个普通人和辱骂国王,两者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内心无有功德、充满烦恼的一般人产生恶心不是没有过失,因为产生恶心的对境不是殊胜福田,并非严厉对境,果报就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对内心清净、利益众生同时具足加行的菩萨生起恶心,过失就非常大。

此外,父母也是殊胜、严厉的对境。如果对父母恭敬孝顺,能获得很大的善根;倘若对父母经常打骂、生恶心就会得到很严重的过失。

这里主要从恶果之因的角度,阐释了对殊胜、严厉的对境生恶心会遭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了知此种因果之后,我们会非常害怕,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在学佛团体中尤为众多。大家学习《入行论》都发了菩提心,缘道友产生恶心很容易导致可怕的果报。虽然发菩提心的人有初发心和久发心的差别,即发心的深浅程度不同,但不管怎样只要发起了利他之心,就可算是殊胜的对境。虽然初发心者还是会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但毕竟已经发了利他心,也可算作严厉殊胜的对境,所以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会引发很严重的过患。

那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呢?实际上对一般凡夫而言,要完全避免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要尽量避免、逐步断除,通过修行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如上师所言要观清净心。观想对方是菩萨,不会有任何过失。有时我们看到对方的过失会产生恶心,有时无有任何理由也会产生恶心,但是如果生起清净心,以清净观把对方观为菩萨,明知对方是菩萨还会产生恶心的情况是很少的,因此观清净心是很好的方法。

第二、提升自己的善心,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若生起了菩提心,自己的心很清净,就不会再看别人的过失,很少产生恶心,所以提升自己的修学也很重要。

第三、产生了恶心之后要精进地忏悔。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或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通过忏悔清净罪业。所以我们尽量不要产生恶心,如果产生了恶心要马上忏悔,若不忏悔其果报是相当严重的。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对菩萨产生恶心的过失那么大,如果对菩萨产生净信的果报如何呢?当然能获得殊胜善果,而且所得的善果远远胜过生恶心所得之恶果。一刹那中对菩萨产生恶心和产生净信相比,生净信比生恶心的果报要大得多,所以若能经常对菩萨生净信岂不是更好?的确如此,若能念念对菩萨生净信,一方面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念念生净信就没有机会生恶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知菩萨的功德,通过观清净心的方式产生净信,这都是可以实践的方法。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么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如果众生对施主菩萨产生了恶心,那么随其产生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将会在同等数量的劫中沉陷地狱。

〖《寂静定幻经》中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而披盔甲。〗此经文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若菩萨对菩萨产生了嗔恨、轻侮之心,则果报时间是“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如产生两个刹那的嗔心就住于地狱两个劫,产生十个刹那的嗔心则住地狱十个劫;第二个是“披盔甲”,出离地狱之后,还要在如是多劫中重新发菩提心,重新披上发心的盔甲。因为对菩萨生了嗔心,发心的盔甲已经毁坏了。此处应注意,经典所讲是菩萨对菩萨生嗔的果报,因为一些菩萨仍有细微的烦恼;但若是一个凡夫对菩萨生嗔心,那果报就更加不可思议、更加严重了。

〖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菩萨为了让众生产生信心,会显现很多清净的行为:有时显现殊胜的慈悲心,经常放生、帮助众生;有时讲经说法,显现清净的智慧;有时显现庄严的相貌等等,让不同根性的众生产生清净的信心。

就我们而言,究竟自己是不是菩萨呢?若对世间、对轮回还有很大的贪著,以此标准衡量,就还没有产生菩提心。但自己似乎每天也在发菩提心,可以说是准菩萨,或者是打引号的菩萨。即便如此,为了维护他人的信心,我们的行为应当尽量如理如法。如果行为不如法导致别人对自己产生恶心,那么自己也有责任。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也不要伤害众生,不要因自己的行为不如法而让众生产生邪见。当然完全避免有一定困难,但是我们要尽力而为。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这是一个假设句——假如十方所有世间众生的眼睛被挖出来,陷入黑暗而无法见到光明,如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慈心摄持,通过善巧方便让他们的眼睛全部复明,这种善行的功德当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未行此大善,仅以信心目视大乘菩萨,对大乘之道具有信解且愿意修持,(标准并不是很高,)此时所产生的福德已经胜过了前者无数倍!更何况顶礼供养、祈祷赞叹大乘菩萨,所产生的福德则更加巨大。所以能对菩萨生起信解的功德极大,我们对菩萨是殊胜福田一定要产生定解。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此科判宣讲菩萨不为痛苦所害。菩萨遇到灾难时,能以善巧方便增长善法而避免增长罪业,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如果没有菩提心,遇到灾难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菩提心是很稳定、清净的修法,包括了很多种善心,若内心生起菩提心,就有善巧方便转化一切违缘。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比如遇到别人的辱骂、打击,或者被关到监狱里等等的障难,菩萨会想:其实这是自己的业力所致,往昔所造恶业现在到了应该偿还之时。“杀人偿命,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根本不会在逢难时产生很多烦恼,如“谁告发我?谁陷害我?”以很大的嗔心去和别人理论,在此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罪业。因为菩萨深信因果,通过业因果的观想,对伤害自己的众生产生大悲心,通过违缘使善根得到再再地增长,这是一种善巧方便。

我们要学习这些善巧方便,以保证在遇到危难时善法继续增长罪业不增。凡夫人遇到灾难就生烦恼、发脾气很自然,但这样做只会引发轮回痛苦,如今我们不能再这样“自然反应”下去了。要修学菩萨行,学习菩萨在危难时如何以善巧方便、如理作意转化内心——思维业因果、思维大悲心、或者思维空性见等等善法,让自己相续中的善根增长,阻止罪业烦恼滋生。久修菩萨行的菩萨已能够将逆缘转为道用,而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尽量随学。如果法融于心,即使遇到灾难也会很快乐;若没有掌握此修法,遇到危难不但会增长罪业让自己痛苦,善业也会因此而停止增长。凡夫和菩萨在遇到灾害时的反应、行为,其善恶与否以及增长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钻研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让自己的相续“善增罪不生”,这不仅是一句颂词,更是一个让我们安住的窍诀方法。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所有标准的佛子都是如此,即便遇到再大的痛苦磨难,都会以方便将其转为道用。如果痛苦和磨难都能转为修道之用,还有什么能够阻碍佛子修行菩萨道呢?菩萨面对痛苦与磨难绝对不会产生嗔恨心,反而依靠这个外缘使相续中的善法自然增上,这种功德通过修行是可以逐渐具足的。

〖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胜士——菩萨虽然承受了很多难忍的伤害,但是他的心通过修炼已经非常坚固,不轻易为外境所转,不像初学的心很容易随外境转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意为:因为能够安忍一切痛苦与违缘,安忍的力量非常稳固之缘故,反而产生了更殊胜的信解,成为修持胜菩提的殊胜助缘。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不管是谁能够生起菩提心,寂天菩萨就顶礼这样的人身。即使加害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能结下安乐的因缘。所以我们应皈依能够带来一切快乐根源的殊胜的尊者——菩萨。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不管是出家人,还是显现不清净形象的修行者,如很恶劣的屠夫、妓女甚至乞丐等人,如果他们的内心中生起了菩提心,我们就应当顶礼。顶礼并不是依外表而定,而是看内心的境界。若具有稳固的菩提心、利他心,所作所为一定会利益众生,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会在所不惜;相反,外表虽然是出家人、大法师,倘若没有利他心,一切行为围绕自利而转,就会无法控制而伤害众生。所以,谁有菩提心,谁就应该成为顶礼之处,寂天菩萨也向他顶礼,这说明具有菩提心的人身的确非常值得尊敬。

“加害结乐缘”:如果能够对菩萨供养、皈依、赞叹,或者在菩萨弘法利生过程中提供顺缘或帮助,都能结下很快解脱的因缘;即使加害菩萨,也能够结下获得安乐的因缘,并最终获得解脱。为什么加害菩萨还会种下安乐、解脱的因缘呢?因为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尊者,任何人和他结缘,他都会利益。有一部论典以比喻说明菩萨和结缘者之间的关系:“一为鲸咬,绝对不脱”,(“鲸”有的解释为鳄鱼。)意思是:人一旦被鲸咬住了,它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口的。同样,众生一旦与菩萨结上缘,菩萨一定不会放弃他,一定会帮助、利益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与凡夫绝然不同。凡夫相续中没有利他心,也就想不到利益众生;而菩萨相续中有利他心,谁和菩萨结缘,菩萨就有了利益他的因缘,即使结的是恶缘,最终菩萨还是会利益他、度化他。

“皈依乐源尊”:因菩萨是产生一切安乐源泉的尊者之缘故,应当皈依具足殊胜功德的菩萨。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宝积经》中讲,譬如一个大国的国王生了具相太子,(过去大国王统治很多小国作为附属国,)大国小国的人都会纷纷聚集在一起,庆贺太子诞生。因为大国稳定,小国人民也会安居乐业;如果大国动荡,如大国王无后就会引发很多祸端等。大家庆贺是因为有了太子,国家的社稷就会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就有了保证。

〖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与此相似,菩萨自从生起菩提心之时,就如同成了大国王佛陀的具相太子。此处把佛陀比喻成大国王,把菩萨比喻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也来庆贺,因其生起菩提心而对他恭敬地顶礼,并发清净心尊重他。菩萨发了菩提心就生于佛陀家族,是佛陀事业与血脉的继承者,能够继承佛陀的事业。这句话暗示,对于任何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世间的天众都会非常欢喜,都会尊重顶礼。

〖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作者就是寂天论师。任何人生起了珍贵菩提心,寂天菩萨就对他的身体恭恭敬敬顶礼,虽然身体不一定有殊胜之处,但是菩提心必定住在身体当中,所以要对具有菩提心的身体恭敬顶礼。

〖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即使有人加害菩萨,菩萨不但不产生报复心,反而会通过慈爱心摄受他、加持他、帮助他,并发愿以后救度他,令作害者和安乐连接在一起,令其以后获得安乐。我们在如此殊胜的福田面前,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下面有一个问答:〖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前面讲到若对佛子生恶心会堕地狱,而且受报时间很长,境遇很悲惨,更何况对佛子进行加害,一定会承受很悲惨的果报。而此处又说“加害结乐缘”,说对菩萨加害的人也会获得安乐,作害者会和安乐连接在一起,二者之间难道不矛盾、不相互抵触吗?

〖答:并不相违。实际上是不相违的。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不相违的原因是:上句颂词说明对菩萨产生恶心的果报,是不虚耗的业果缘起,如果对菩萨生了恶心做了恶行,从业果不虚的角度一定要受报;但从长远来看,毕竟和菩萨结了缘,待从果报中出离之后,依和菩萨结缘之缘故,菩萨会摄受作害者,他会逐渐和菩萨亲近,最后对菩萨产生信心,菩萨为他宣讲菩萨道,使其修持正法最终获得安乐,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说明对菩萨作害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说明即使跟菩萨结了恶缘,最后还会被菩萨度化,并安置于安乐果位,这也绝对合理。所以此处的意思是:菩萨暂时和究竟都会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世尊因地)对五罗刹的摄受一样。

慈力王的慈心很强烈,经常利益众生使其获得安乐。有五个罗刹想要考验慈力王的发心,就跟慈力王说:“我们很饿想要吃东西。”慈力王给他们送上美食,但五罗刹说:“我们对这些食物没兴趣,只有温热的血肉才符合我们的口味。”此时慈力王有些为难,心想:取温热血肉必须要杀害众生,但如果杀害众生而满足五罗刹,会对不起众生,非常不合理。怎么办呢?只有布施自己的血肉了。慈力王首先用针刺开自己脖子上的血管,让五罗刹趴在脖子上饮血,待他们饮够之后又割下自身肉以布施罗刹,五位罗刹一直吃到露出白骨,待他们饮血食肉心满意足之后,慈力王就发愿:“以我现在布施你们身肉的因缘,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皆获安乐涅槃。”[3]五位罗刹饮菩萨血又吃了菩萨肉,以此缘故死后堕入地狱感受了长时的痛苦果报。但是因慈力王的发愿,以及五罗刹与其所结的因缘,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在人间最先得到度化的五比丘就是这五位罗刹的后世。所以二者并不矛盾。慈力王暂时布施血肉让他们获得安乐,究竟让他们获得罗汉的果位,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说明菩萨的确是殊胜福田,伤害菩萨过失很大,但和菩萨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

若将与菩萨结恶缘、未和菩萨结缘、与菩萨结善缘这三种情况进行对比。第一当然最好是与菩萨结善缘,经常祈祷供养、顶礼皈依菩萨,可以很快使我们获得解脱,中间不需要走弯路就能获得安乐,这是最好不过。

第二应是结恶缘,虽然结上恶缘暂时要感受痛苦,但毕竟是和菩萨结缘的缘故,以后一定会因此因缘获得解脱。

第三是根本不结缘,因为和菩萨无有任何因缘,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不愿度他而是没有因缘度他。因此结恶缘和不结缘二者相比,结恶缘相对好些。

所以,当我们看到谤佛的人,也许会很生气,但是学习《入行论》以后,我们的心胸开阔了。从另一角度考虑,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也会因谤佛而与佛结缘,以此因缘以后也会得到佛的救度。再看灭佛时期如文化大革命,那些砸佛像、烧佛经、杀僧人造恶业的人,毕竟也和佛菩萨结了缘,虽然暂时会感受痛苦果报,但已经种下了究竟得度的因缘。

最后是无著菩萨对本品的结文: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众生非常可悲,“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菩提心宝就好像日轮一样,可以遣除众生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愚痴黑暗,但是众生看不见应该看见的菩提心日轮,应该生起的菩提心宝却没有生起。“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4]眼诚可悲!”众生坠入愚痴黑暗中,睁开了常见和断见的眼。所谓常见是认为众生五蕴常恒不灭,或者认为存在神我、常我等等;断见则认为众生五蕴灭后不再生,没有因果、没有前后世、没有解脱。所以愚痴的众生非常可悲!该睁开眼睛看到的菩提心日轮看不到,不该睁开的常断之眼却睁开了,菩萨看到众生如此可怜,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悲心,这是结文。以上讲完了第一品。

[1]《菩贤行愿品》“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2]《白莲花论·布施品·月光大国王布施头颅》:国王就将头拴于树上,且对凶目婆罗门说道:“砍断我头之后务必将头交于我手上,我要亲自送头给你。以我布施功德愿一切众生皆获无上圆满菩提果。”

[3]《白莲花论·布施品·慈力王布施血肉》慈力王又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夜叉皆获安乐涅槃。”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五夜叉就成为当时之五比丘。因释迦牟尼佛曾发愿无论转生何处,都要调化他们,故而当世尊第一次转法轮时,五比丘就同获圣果。

[4]《大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思考题

95、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答: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96、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

答:⑴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⑵理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97、为什么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时,反而会令善法增上、罪业不生?请举一实例。

答:由于他的大悲心、对善法的意乐极为强烈,即使再大的困难和违缘出现,他也不会“知难而退”,反而会令安忍的力量越来越稳固,对殊胜菩提道的信心越来越增上。

如汉地高僧大德虚云禅师,他一生修道中,虽遇过许多危难,亦从来未舍弃过菩提心;还有清定上人,把二十余年的铁狱监禁,转为利益众生的闭关修行,悲心、信心等善法功德更为增长……

98、对发心菩萨加害也能结安乐缘,与前面的“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不相违吗?为什么?

答:并不相违。前面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也就是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若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能令这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即使与菩萨结恶缘,需要暂时感受恶趣的痛苦,但以菩萨强大的发愿力和大悲心,很快就会获得解脱,并依靠这种因缘趋入菩提道。

99、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答: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定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100、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答: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101、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

答:请结合《释尊广传》中的公案发挥。

102、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

答:不一定。布施乞丐的人、知恩图报的人、慈善家等都是善良的人,但通过94、95、100题的答案可以知道,他们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103、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

答:对严厉的对境生恶念有严重的果报,但如果对他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对众生生恶念的时间,经常对众生观清净心、生欢喜心,就像印光大师那样,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自己一人唯是凡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末论人非。

104、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答: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见到众生时,看不出来到底有谁发了菩提心。有的人认为:“这个人肯定不是菩萨,没有发过菩提心,因为他还没有皈依呢。”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他前世发了大乘菩提心,今生虽然没有成熟,但若没有遇到失坏的因,他还是大乘菩萨。这辈子纵然转生为一头牦牛,相续中的菩萨戒体仍旧存在。

若观一切众生皆为菩萨,就不会因无意间对菩萨生恶心,生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感受痛苦。

105、平时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过菩提心的菩萨吗?如果有的话,你的罪业有多大?对此今后你有何打算?

答:不能保证。对发心菩萨生一刹那恶念都有这么大的过失,那把它一口吞下去,并且吞了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的菩萨,造的业真是非常可怕!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重新做人,一方面要努力忏悔,另一方面,对所有的众生要观清净心,尽量不生恶心,且发愿不杀害众生,尽力放生、饶益众生,以这种誓愿摄持,乃至生生世世,我们的行为都会如理如法的。

106、解释颂词:“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答:犹如没有眼睛就见不到太阳一样,世间上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的明目,根本见不到能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心日轮,他们时时处于愚痴的黑暗中,该睁开的菩提心明目不睁开,不该睁的常见断见的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真是非常可怜!

107、通过第一品的学习,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相关文章

  1. 易易老易说道:

    求全套的宝贝资料

    1. 圆非说道:

      @易易老易 已发邮箱,请查收

  2. 平安说道:

    求全套的宝贝资料,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