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生与无生”。上节课当中,我们谈到了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金刚屑因为主的后面三大推理。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专题有六个板块:概要、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总结以及注意事项。
一、概要
我们都知道,《心经》宣讲了诸法空相,它重点宣讲的就是“不生不灭”这一基本事实。虽然我们经常读诵这部经典,对它很熟悉,甚至会背它,但是万法为什么不生不灭呢?明明我看到有生有灭:我自己有出生,将来也会死亡;世间万物,包括粮食、水果、房屋、汽车等,也都是有生有灭的;乃至于佛法中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无常”,这说明万法随时都在生灭。那么为什么《般若经》、《心经》中说诸法不生不灭?
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这三大推理,都是围绕事物“生与不生”的核心话题来展开的。
二、金刚屑因
首先,我们来宣讲一下金刚屑因,这是《入中论》当中重点运用的推理。
1、字面解释
金刚:坚不可摧
这是一种比喻。金刚具有一种非常坚硬的特质,没有比金刚更加坚硬的事物。金刚可以摧毁其他很多物质,但它不可能被其他物质所摧毁。
屑:粉末、碎屑。这些琐碎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屑”,这也是一种比喻。
金刚屑:以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推理将邪见摧毁、粉碎。
“金刚”是形容这种推理具有坚不可摧的一种属性,非常坚固,就像金刚一样。“屑”形容的是邪见。邪见碰到这样一种推理,就像陶瓷、石头、塑料遇到金刚一样,会被摧得粉碎。所以,“金刚屑”形容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推理将邪见逐一剖析之后,这些邪见就会被摧毁、被瓦解。
因:推理。
金刚屑因:通过这样一种推理,能够摧毁邪见。它是以赞叹的方式来命名的。
2、前提
任何推理都需要一个前提。前面我们讲到大缘起因、离一多因,它们都有各自的前提。金刚屑因,它的前提可以归纳为这几点:
首先,凡夫境界当中的平凡显现,必定有生有灭(即无常)。这一点,我们佛教徒都是非常认可的。从粗无常的层面来讲,有万物的变化、四季的变迁、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凡夫的境界当中,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各种显现都是有生有灭的。从细无常的角度来讲,万法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比如眼前的这台电脑,它似乎一直放在这张电脑桌上,但事实上它每一秒钟都在变化,上一秒钟的电脑在这一秒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刹那都在生灭。
第二,“生”是这些事物各种属性真实存在的前提。每个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比如这台电脑,它有计算的功能,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还可以将信息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但假设这台电脑从来没有存在过,子虚乌有,那么它的计算、存储、展现等功能都无从建立。所以,“生”是一个事物所有属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生”,它的各种属性也将无法安立。
第三,真实的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我们既然要分析事物的“生”,我们可以先对“生”的类别做一个归纳。假设事物有一个产生的过程,会有哪几种情况?中观宗的祖师做了一个归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这四种生,又可以分为两类:需要因缘而生、不需要因缘而生。需要因缘而生囊括了前面三种:自生、他生、共生。只要你认为一个事物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条件具足才能够产生的话,它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就是自他二者叠加的共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不需要依靠因缘、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在古大德的论典当中,这叫做“无因生”——它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产物。
以上我们简单地描述了金刚屑因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分类。
3、分类
(1)自生:自己产生自己
比如种子发芽,芽是由种子产生的,种子和芽是两个事物,它们的形状、特性都不相同,这就不是自生。若芽自己产生自己,这才叫自生。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生果的因与所生的果,这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所有属性都一样,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有两个事物,这是“自生”的严格定义。
(2)他生:依靠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种子发芽,芽与种子的相状、属性都不一样,芽不是种子,种子也不是芽。由芽之外的种子产生了芽这个果,这就叫“他生”——由自己之外的事物产生自己。
通常意义上,一般凡夫人所认可的因果规律都是他生。比如工人建造一所房子,工人不是房子,房子不是工人,房子是由它自己之外的工人造出来的,这就是他生。母亲生孩子,孩子和母亲是两个人,孩子是由他自己之外的母亲生出来的,所以也是他生。他生的概念比较好懂,它与我们的常识比较相应。
(3)自他共生,简称“共生”:依靠自己与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一个事物由它自己和它自己之外的事物共同产生,这叫“自他共生”。自他共生相当于自生与他生的叠加——产生一个事物的因素,不仅包括外在的事物,也包括这个事物自身;两者叠加在一起,才产生这个事物。 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观点,但是它的基本元素依然是自生与他生。
(4)无因生:自己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
不观待因缘而产生,外在条件完全不能够左右它、影响它。它自己无需任何条件就可以自然产生。
4、分别观察
(1)破自生
- 自己生自己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如果说“自己产生自己”,相当于前面的自己是因,后面的自己是果,因和果都是自己。
首先,“自己”一开始便需要作为因而存在,否则就相当于一片虚空,没有事物可以作为种子去产生果。而当“自己”一开始便已存在时,意味着果也已经存在了,因为果也是“自己”。所以,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这个果先前已经存在。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 不需要产生
但既然果先前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如果果先前不存在,它才需要被产生,需要因生果,让本来不存在的果变得存在;但既然果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
- 如果已经存在还需要再次“生”,“生”就没有意义,乃至可以无穷。
假如已经存在的事物还需要再次产生,那么“产生”就变得没有意义。产生的意思,是让某个事物从无到有。假如事物已经有了,你却说它还需要生,那么这种有就等同于无,存在就等于不存在,它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事物已经产生,你却说它还需要再次生,那么它同样还需要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无穷无尽的生,这样就成了无穷的循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己产生自己”具有内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 破他生
破他生,就是破斥一个事物真实地从其他事物产生的观点。破他生有多种思路,今天比较难的环节也就是破他生。可以说,整个金刚屑因重点论述的核心就是破他生。
我们要知道中观推理所破斥的对象是什么。在世俗谛当中,我们抛弃的是认为事物实有、不空、有自性的这样一种实执,暂时可以保留事物如梦如幻的显现。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当然可以承认他生,如工人造房子、母亲生孩子。在不加详细观察的情况之下,中观宗可以承认这一切。但如果你要把它上升到一个绝对真实的立场,你认为它就是颠扑不破、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中观的胜义理论去分析这个东西到底是否真实存在。
思路一
对方: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
驳斥:石头与苹果是他体,石头也应该产生苹果。
如果对方说:“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我们可用总的原则驳斥:石头与苹果也是他体,就跟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一样;如果苹果籽可以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石头同样可以产生苹果。
有人会想:这不是乱说吗?怎么可能呢?明显它们是不一样的,石头不能产生苹果。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理论上进行推理,如果你认为苹果籽会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显然,这个结论与现实不相符合,所以“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能真实地产生苹果”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对方: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石头不具备
驳斥:“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则“苹果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苹果
如果是他体,则“苹果籽”本身没有能力,不能产生苹果
对方可能进一步辩护说:“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但是石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虽然苹果籽与石头都是苹果之外的事物,与苹果都是他体的关系,但也有不同之处:苹果籽有产生苹果的能力,而石头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他认为还需要加更多的标签、做更细微的鉴别。
那我们进一步问:“你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就是同一个事物,是一体,两者完全不可以分开”,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苹果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产 生苹果,因为产生苹果的能力永远伴随着它,永远不会消失,外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让这种能力消失,所以苹果籽在一年 365 天中天天产生苹果、无条件地产生苹果。但显然,这与现实不符。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是他体,它是苹果籽之外的一个事物,苹果籽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在苹果籽之外有这样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既然苹果籽本身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它不能产生苹果,那么你不能再说苹果籽是因、苹果是果,因为苹果并不是由苹果籽产生的,而是由“产生苹果的能力”来产生的,能力才是因,苹果籽不是因。”但显然,这也与现实不符。
所以,以这种思路观察就会发现:你想要追求一种真实的因生果的他体关系,但这是无法成立的。详细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你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这种想法详细去剖析的话,是不能够站住脚的。
这里有两个教证。第一个是非常著名的《入中论》中的教证:
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
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诸法都是真实的他生的关系,那么一个事物可以产生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会导致这样一种错乱因果的结局。这是一个总说。
《中论》中讲: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果两者是他体的关系,那么因与非因就是相同的,就好比苹果籽与石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你找不出它们的本体有任何差别。
思路二
第二种破他生的思路,与大缘起因有一定的关系。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性的生、真实的生。自性就是真实的意思。
他生 = 自性生 = 自性真实存在的“他”所生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来做剖析,分五个步骤:
- 他生的“他” = 真实存在的其他事物 = 不依靠因缘可以独立存在 = 不依靠因缘就可以生
真实存在就是不依靠因缘自己就可以存在,自己就具有存在的能力和特性。再进一步讲,它自身不依靠因缘就可以产生,它自己就具有生的能力。
- (真实的)他生 = 自己从其他事物而生 = (真实的)自己从(真实的)其他事物而产生。
他生就是自己从其他事物产生,真实的他生就是真实地有这么一回事。
- (真实的)自己 = 不依靠因缘,独立存在 。
(真实的)其他事物 = 不依靠因缘,独立存在。
真实的自己是不依靠因缘、独立存在的,自己是所生的果。真实的其他事物也是不依靠因缘、独立存在的,这是能生的因。能生的因、所生的果都是有自性的。
在他生中,“他”和“自”是一种相互观待、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说其他事物真实存在的时候,其实就暗示与“他”相观待的“自己”也是真实存在的。只要“他”存在,“自”就存在,如果“自”存在,“他”也存在,因为二者是呼应的关系。
- 两个不依靠外在因缘、独立存在的事物, 彼此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彼此不可能起作用。
你说因和果都是真实的、实有自性的,而实有自性就意味着它自己先天就存在,不依靠因缘造作而独立存在。两个独立的事物,事实上与外界是完全绝缘的,他们彼此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如果它们发生关系,就意味着它影响了其他事物,它也被其他事物影响,它已经观待因缘,它已经处于因缘当中了,它是无自性的、非实有的。
所以,如果你认为它们真实,那么等于你认定他们彼此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
- 如果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可以建立因果关系,则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建立因果关系。
如果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可以建立因果关系,那么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尴尬的结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可以建立因果关系。
如果因和果各自独立、真实存在、毫不依存、无有关系,这样两个相互绝缘的事物你都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建立因果关系,说此是因、彼是果,那么我同样 可以把两个无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把石头和苹果放在一起,说石头是因、苹果是果,石头产生苹果。但显然,这与现实不符。如此一一类推。
如果我们对上一节课的大缘起因记得比较清楚的话,那么这个思路应该比较好懂。
思路三
第三种思路,也分五个步骤:
- 他 = 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
- 他与自是相互观待、依存的关系。
- 如果没有自,就没有他。
自和他是相互观待的,就像好和坏相互观待,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坏也就没有好。长和短、高和低都是相互观待的关系,缺了一者另一者就不能成立。所以,自和他也是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
- 生 = 从无到有。最初(无)的状态下,自并不存在 。
生意味着从无到有。本来没有,后来有了,这叫“生”。它意味着在最初的状态下“自”并不存在,要由他法来产生“自”,他是因,自是果。就像种子产生果实,一开始果实是不存在的,因此才需要种子去产生它。
- 如果“自”并不存在,真实的“他” 也无从谈起。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存在,那么真实的他也无从谈起。
从第四步到第五步可能会感觉有点跳跃,但这里是侧重于从概念上去分析。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自”和“他”是一种观待的关系,如果“自”不存在,那么“他”也不可能存在。既然这个果在最初是没有的,“自”不存在,那么与“自”观待的“他”也必然不存在;既然“他”不存在,那么“他生”也就无从谈起。同样的道理,他法产生自己之后,因灭果生,“他”就不存在了。如同种子发芽,芽产生了,种子就不存在了。但既然“他”不存在,与“他”观待的“自”也不可能存在。
总之,“自”和“他”应该同时存在,因为两个事物都存在,你才可以说这两者是相互观待、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事物不存在,那么另外一个事物也不可能存在。但因果关系恰恰有一个前后的时间差,前面有因没果,后面有果没 因,二者不能够同时存在,要么自存在而他不存在,要么他存在而自不存在。所以,“他生”概念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自己从他生”的结论不能成立。这是第三种思路。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思路可以破他生,我们今天先以简略的方式介绍几种常见的思路。
(3) 破自他共生
既然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那么自生加他生也不成立,相当于 0+0 还是等于 0。
共生是自生与他生的叠加,当自生、他生都被破斥之后,共生也不能成立,它也不是真实的,可算是不攻自破。
(4) 破无因生
无因生就是不需要因缘、条件就可以产生。那会出现怎样一种结果?
- 首先,万事万物毫无规律可言。
我们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因缘。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需要这些条件,当条件具足它可以存在,条件不足它就不存在,这就是一种规律。如果事物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那么各种事物就错乱了。天气降温的时候会下雪,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就下雨;但如果毫无规律可言、事物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的话,那么在大热天可以下雪,在大冬天会特别酷热。这一切都会错乱,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 如果事物不存在,则永远不可能产生。
如果你说无因生,事物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事物如果现在还不存在,而它又不需要任何因缘,任何因缘都无法影响它,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产生,因为外在的因缘再怎么聚集,也永远不可能影响它,它目前的这种状态也不可能被改变,所以它永远也不可能产生。
- 如果这个事物已经存在,则它永远不可能消失。
如果这个事物已经被产生出来了,它就在你眼前,那么它也永远不可能消失,因为它不需要因缘、不需要条件,即外在的各种事物对它没有影响,所以它不可能被改变,也永远不可能消失。
5、生的内涵与扩展
以上我们简单地分析了这四种“生”都不可能存在,即破了“四生”,那么我们破斥它有什么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前提:如果“生”是真实的,那么只可能有这四种情况。既然我们已经推翻了这四种情况,就意味着“生 ”并不真实存在,这个前提被推翻了。
既然“生”并不真实存在,那么就意味着“无生”,诸法无生无灭。
这时,可能又有人会问:“无生、生不了又能怎样?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无生又能怎样?
- 如果没有生,就意味着这个事物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虚幻的,无所从来。
如果你认为这个事物真实存在,我们通常会想它从哪里来、它去哪里、它如何存在等。但假设这个事物从来就没有产生过,那就意味着它是子虚乌有的,它是虚幻的。就像一个魔术师变出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在你面前活蹦乱跳,但最后魔术师告诉你这仅仅是魔术,这只小狗其实并不存在,它从来没有产生过,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个狗是假的,不是一条真的狗,它只是一个幻象。
所以,“生”意味着很多。如果这个事物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就意味着这个事物本身是空性的。我们在分析“生”的时候,有一个导向性——这个事物的本体、自身究竟是否真正存在。金刚屑因是通过分析它的来源,最后指向这个事物的本身是空性。
- 如果没有生,那么也不会有住和灭。
佛法里面讲生住灭、不生不灭。事物产生之后持续存在,这叫“安住”,最后消失,这叫“灭”。开始、中间、最后,分别定义为“生”、“住”、“灭”。除了生住灭之外,一个事物还有其他很多属性,比如好坏、高低、长短、黑白、轻重等,而这些属性都以“生”为前提而存在的。如果这个事物从来都没有产生过,那么它后续的这一切属性都无从谈起。
所以,从未产生过就等于从未存在过。如果没有生,就意味着没有这个事物,它不存在。我们在运用金刚屑因的时候,不能够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生”这个支分属性上,其实它导向的是这个事物本身。
我们通过分析这个事物是无生的, 来判定它的本身是空性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讲难点,也是今天的拓展内容。
(2) 拓展 1
问:既然无生,万事万物从何而来?
答:缘起生。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没有产生,那这一切事物到底如何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的房子、我的电脑、我的身体,这些到底从哪里来?”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缘起生”。前面讲大缘起因的时候讲过,“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当因缘条件汇聚的时候,这个事物就产生了。
问:缘起生与他生有何不同?
答:他生是真实的,缘起生是虚幻的。缘起生当中(能生、所生、生)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真实的。(世俗谛当中假立的他生是可以成立的)。“缘起”本身也不是实有的。
对方可能会接着问:“缘起生与他生有什么不同呢?你回答我‘缘起生’,为什么我说‘他生’就不可以呢?‘缘起生’就这么三个字,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们可以回答:“你所谓的‘他生’是真实的生,你认为他生是真实存在的,即这个事物由其他事物产生,而缘起生的核心属性就是它本身是虚幻的。缘起就是说这个事物并不真实,它“生”的过程也并不真实。缘起就是虚幻、虚假、假立的意思。”
当我们在讲“缘起生”的时候,并不是说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叫做“缘起”、这个“缘起”是非空性的、它独立自由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本身就是非缘起,不能够叫做“缘起”;而是说能生、所生、生的过程全部都是虚幻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所以,缘起生本身就意味着假立、不真实。当我们回答万事万物“从缘起生”的时候,就是在说万事都是虚幻的,是一种虚幻的产生,并不真实。我们要牢记这个概念,缘起本身也不是实有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结:缘起生=虚幻的生=不真实的生=无自性生=无生=空性=如梦
这几个概念是一个意思,就看你站在哪个侧面来讲。
从显现的层面来讲可以说是缘起生,但它的本质就是无生。所以,缘起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它就是空性,就是如梦如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管我们今天能理解到哪个层次,先把这些定式记住。后面学二谛等内容的时候,这些都能够用得上。这也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3)拓展 2
- 生仅仅是一个概念,并无实体
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个事物明明从无到有,这就是生啊,怎么你说它的生不真实?
- 生 = 另一种形式的灭 (种变成果实, 种子灭,果实生)
那我们可以这样讲:其实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灭。打个比方说,种子变成果实,这是一种生,因为果实从无到有产生;但是种子也从有到无灭了,当果实最终产生的时候,这个种子就不复存在了。这个过程,对果实来说是“生”,但是对种子来说就是“灭”。
所以,生本身就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灭,看你参照哪个对象来说。参照不同的对象,结论也是不一样的。生本身也是一种灭,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能是生,不能是灭。
- 任何一种变化,本身既是生也是灭
任何一种变化,本身既是生也是灭。我们讲无常就是生灭,而“生灭”其实并没有一个实有的生和灭,它只是一种变化现象,我们叫它“生”也可以,叫它“灭”也可以,就看你怎么去定义它。
- 详细探究,不存在真实的生与灭,现象并不真实。同一种显现,定义是“生”也可以,定义是“灭”也可以。
你可以用你的分别念去定义它,而它自身只是一种现象,并不具有一个真实的“生”或者“灭”的特性,就看你怎样用概念给它贴标签罢了。
所以,真实的“生”和“灭”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生灭”仅仅是一个概念。
(4)教证
《佛说稻杆经》中讲: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
大概就是讲,事物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空生,不是无因生。
《中论》当中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颂词: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无生,其实就是缘起生。
三、破有无生因
下面学习第三个推理——破有无生因,这也是一种分析事物是否有一个真实的“生”的推理方式。我们简单、快速地把它过一遍。
1、字面解释
破:破斥,通过剖析而破除。
有无生:已经产生,尚未产生。
有就是已经产生,这个事物已经有了;无就是还没有产生,这个事物现在还不存在。
因:推理。
破有无生因:通过分析事物是否已经产生而抉择空性的一种推理。
2、前提
那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事物到底存在吗?
如果谈及“ 生 ”,只 有两种情况可能出现 : 这个事物已经产生了 , 这个事物尚未产生。就像这个苹果,它或者已经产生,或者还没有产生。除这两种情况之外,不存在其他情况,这是一个 2 选 1 的命题。
在了解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观察方法。
3、具体观察方法
思路一:
(1) 如果它已经产生,会怎么样?
如果它已经产生(存在),那么就不需要再次产生。
如果它已经存在却还需要生,这样的生就没有意义,并且会出现一个无限循环的状况。(参阅前面所讲“破自生”)
所以,已经产生就不需要再产生;因为不需要再产生,“生”的概念也就无从建立,你不能够说它还“生”。
(2)如果还没有产生,会怎么样?
- 如果存在真实的“还没有产生”,
- 真实的“还没有产生”的状态不依靠因缘,独立存在。
- 任何因缘也不可能使其转变。
- 永远不可能产生(不可能摆脱“还没有产生”的状态)。
“真实”意味着一个事物不需要依靠因缘,它自己可以独立存在。如果存在一个真实的“还没有产生”的状态,那么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任何因缘也不可能使其转变,那么它就永远都不可能摆脱“还没有产生”的这样一种状态,它自身永远定格在这种状态,它就永远不可能产生。
所以,如果还没有产生,你就不可能转变它,因为它是真实的、不观待因缘。这其实与大缘起因有内在的一种关联。
思路二:
(1) 如果已经产生(存在),“生”这个概念不能成立
这跟思路一有点像,但是角度略有差异。
“生”就是从无到有。如果这个事物已经有了,那么它就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有,它一直就有,所以它不符合“生”的概念和定义。
所以,“生”这个概念,在事物已经存在的前提下无从建立。
(2) 如果还没有产生,这个事物还不存在,那么“生”的概念也不可能成立。
“生”就是从无到有。如果还没有产生,它就不能够说是有,它只是一种无,所以你也不能够说“从无到有”,因为还没有。所以,既然这个事物还没有产生,也就谈不上“生”。就像小孩还没有生出来,你不能够说“小孩已经生了,出来了”,小孩根本都不存在。所以,这个“生”无从建立。
(3) 除了已经产生、尚未产生之外,”生”的概念无处可依存。
除了已经产生和尚未产生之外,不存在第三种情况。你也许会说:“还有一个正在生啊?”但是,你所谓的“正在产生”能够脱离这两个选项吗?除了已经产生和尚未产生之外,这个“正在生”到哪里去找?它要么属于已经产生,要么属于还没有产生,它摆脱不了 2 选 1 的困境。
所以,“生”的概念从本质上去观察,它是无处依存的,它并不真实存在。
思路三:分析因生果
(1) 假设因存在的时候果已经存在,那么因果同时存在,因果关系就无法建立。(因存在的时候果“已生”,果就不需要因来生)
种子产生果,但假如前面有种子的时候果也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因果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因果同时存在,那么因果关系就不可能真实成立。
为什么需要因?就因为果还没有,它需要一个因去产生、生成。如果果已经存在了,那就不需要这个因了,不需要这个因来推动果的产生,这个因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因果同时存在,就没有办法说“因生果”。
(2)假设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产生,因与果从来没有接触过,因果关系也无法建立。(因存在的时候果“未生”,因永远碰不到果)
当种子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产生,当果产生的时候,种子已经不存在了,那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因和果从来没有接触过,因存在的时候果不存在,果存在的时候因不存在,因和果从来就没有同时存在的那一刻,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既然从来没有接触过,你怎么可以说因跟果发生关系、因对果起作用、因使果产生呢?不能这样说,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接触过。
就好比说张三是一个传染病患者,他把疾病传染给李四。但如果张三跟李四从来就没有接触过,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联系,那么你如何能说张三把疾病传染给李四呢?显然讲不通。
那么,既然因果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不能说因对果发生作用,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因生果”的因果关系,仅仅是一种假立,是一种概念而已,而这种概念具有内在的矛盾,它本身并不真实存在,并不真实成立。
4、拓展 1
我们来看一下拓展,关于破有无生因有更进一步的拓展。
(1)生 = 已经生、尚未生——“已经生、尚未生”当中都不存在生 = 无生
我们刚刚已经讲了,所谓的“生”有两种情况:已经产生、尚未产生。既然“已经产生”和“尚未产生”当中都不存在“生”,那么反过来推,它就是无生。这就破掉了“生”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破有无生因的基本思路。
(2)如果“已经生、尚未生”当中都不存在“生”,那么“已经生、尚未生”本身也不成立。
既然“生”不存在,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讲,所谓的“已经产生”和“尚未产生”也不成立。
“生”的概念,与“已经生”、“尚未生”的衍生概念,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生”,就不存在“已经生”,也不存在“尚未生”;反过来讲,如果不存在“已经生”和“尚未生”,“生”本身也不成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分析“已经生、尚未生”只是借用“生”这个概念的衍生内涵,并非真实存在“ 已经生”、“尚未生”
我们在运用破有无生因推理的时候,我们只是借用“已经产生”、“尚未产生”以及“生”的假立概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
我们通过一个假设的概念去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假设的前提、假设概念背后的基础通通都不存在。它仅仅是一种工具,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认为“已经生”、”尚未生”这两个东西是一个原始坐标、颠仆不破的坐标,并不是这样的。
(4)结论:分析、分析的对象、分析的工具都不是真实存在,都是如梦如幻
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中观五大推理、它所分析的对象及这样一种思维的工具,其实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如梦如幻的。
(5)联想: 离一多因:以多破除一 ;大缘起因:以缘起破除自性
我们前面讲离一多因时,用“多”破除“一”——因为是多体的缘故,所以不存在实有的一体。但是“一”和“多”也是相互观待的,我们在用“多”破“一”的时候,并没有说这个“多”是真实的,事实上这个“多”和“一”都是假的, 我们是以毒攻毒。
大缘起因也是一样,我们用缘起破除自性。“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因为这个事物是缘起生,所以它没有自性。但是我们也并不承认这个缘起是真实的,缘起本身也没有自性,缘起本身也是虚幻的。
所以,我们以一个虚幻的东西作为工具 ,去破斥另外一个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那么最终得出结论:所有这一切概念都是虚幻的。
(6)原则:五大推理本身也无自性
虽然我们用五大推理来破斥实执,破斥这些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对象,但是五大推理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它也是虚幻的,它也不能成立。
我们说“五大推理可以破除这些实有的执着”,但如果你认为这句话颠仆不破的话,那么我会问你:“你说它可以破,那么是已经破还是尚未破?”如果是已经破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再破;如果还没有破,那么也谈不上它去破斥,因为还不存在。除了已经破斥完及还没有破斥之外,不存在第三种情况。所以,你所谓的‘用五大因去破斥实执’这句话不能真实成立,它也是假立的。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敌人,就不需要用武器,因为武器的存在就是用来消灭敌人的;如果没有病,也不需要药。如《中观庄严论》所讲,“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我们所分析的对象和分析的工具,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都是空性。
拓展 2
“已经”、“尚未” 的观察方法,可以类推观察其他的动作,例如“来”、“去”等。
我们讲“去”,是已经去还尚未去?我们讲“吃”,你已经吃还是尚未吃?
所以,凡是这些动词、动作,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去观察。我们认为某一个动作是真实的,其实都可以用这种理论去分析,在《中论》里面讲得比较细。
5、总结:多边形永远不可能等于圆
那么,我们用破有无生因,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有人问:“‘已经产生’、‘尚未产生’都不存在,但我明明看到这个东西产生了,你该怎么去解释呢?”
我们可以说:“你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是缘起。尽管你用分别念给它贴了种种标签,强加了种种概念,但这些概念与事实本身是不符的,与真相、实相是有出入的。你用‘有无、已经(有)、还没有、一多’等概念去描述这个缘起显现的时候,事实上就相当于你在用多边形描绘一个圆圈儿。”
我们看,这个四边形跟圆圈有很大差别,六边形好像跟圆圈更加贴切,而八边形看上去更接近,乃至于你可以画出十六边形,甚至一万边形。但是多边形的边再多,看上去再像一个圆儿,它也不可能等同于一个圆圈,它永远只是一个多边形,它永远有与圆形不相匹配、不相符合的地方。
所以,当你把有无、是非、一多、来去等概念往本来如是的缘起显现上套的时候、强加给它的时候,你永远会有内在的矛盾,永远会跟缘起显现有一种不匹配的关系。你的分别念存在内在的矛盾,这就是中观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借用破有无生因,了解这个重要的结论。
再看这张图。这座大厦金碧辉煌,非常地好看,但是它的底座、地基就是一个烂摊子,非常地脆弱。这个看似非常坚固的大厦,其实它的根基非常脆弱,这比喻什么呢?我们世俗的种种理论、学说、观念,看上去非常完美、光鲜,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我们被它所驱使,被它所左右,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础就是一多、有无、是非这些基本的元素和概念。
这些基础的元素概念组成了这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通过中观的推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基本的元素本身是有内在矛盾的,是非常脆弱的。“已经生”、“尚未生”都不可能有“生”,这个“生”的概念本质上已经有了内在的矛盾,它不能够自圆其说。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认为“生”是真实存在的,然后我们基于“生”这个概念发展出世间的各种学说、各种想法、各种概念,就是这样一个习气在推动我们往前走。
现在我们学习中观之后,就会了解这个真相:世间种种理论的根基是非常脆弱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我们的分别心、概念不足以帮助我们真正通达真相。这就是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
6、教证
《中论》中讲:
有法不应生,无亦不能生。
有了就不能够生,没有也不能够生。
《十二门论》中也有一个教证:
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有和无的状态下,其实都是没有生。
四、破四句生因
下面我们继续下半场的学习,我们以简略的方式来过一下五大因中的最后一个推理:破四句生因。
1、字面解释
破:破斥,通过推理破除。
四句:因生果的四种情况。有时候汉地也叫做“四料简”,在净土宗当中也 有“禅净四料简”的说法。
因:推理。
破四句生因:通过分析因生果所具有的四种情况,来帮助我们抉择空性的一种推理。
2、前提
任何推理都需要前提,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破四句生因的前提。
凡是真实的“因生果”,只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
- 一因生一果
- 一因生多果
- 多因生一果
- 多因生多果
一和多是两种属性,衍生出这四种选项。
当你在说“因产生果”的时候,要么是一个因,要么是多个因。果也是一样。
所以它只可能有这四种情况。
这里就跟前面推理的思路一样。我们破斥了这四种选项,就会反过来推翻“因生果”这句话,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个连带的关系。这四种选项都不成立,那么它的前提——真实的“因生果”的关系也不能够成立。
3、具体观察
(1) 观察一因生一果
首先来观察,如果一个真实一体的因产生一个真实一体的果,会怎么样。
思路一
如果是这样的话,单单依靠一个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产生果。即使没有阳光水土和氧气,种子也可以发芽。
如果你认为一个因产生一个果,比如种子发芽,种子是因,芽是果,种子和芽都是真实的一体,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真实的能生的关系,那么就像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这个种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产生苗芽——因为种子是真实的,它具有自性,不依靠因缘,它自己就具有生的能力,而不需要外在的条件,连土壤、空气都不需要。但显然,这与现实相违。
思路二
实体的“一” 不成立
前面讲到离一多因时,我们知道事物是可以解构的。当你在说“一个实有的因产生一个实有的果”的时候,其实因和果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一体,它是离一多的。用离一多因的道理来观察,也可以破除一因生一果。
(2) 观察一因生多果
思路一
如果是这样,那么单单依靠一个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产生多个果。即使没有阳光、水土和氧气,种子也可以发出多个芽,产生多个果。因为你认为一因实有,它真实具有产生多种果的能力;既然是真实的,它就独立存在,不需要观待因缘,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产生多个果。
思路二
实有的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
一和多都不成立,事物本身是离一多的。你所谓的一因生多果,也并不是真实存在。
(3) 观察多因生一果
思路一
如果“一因生一果”不成立,则“多因生一果也不成立”,因为一是多的基础。
前面我们已经破斥了“一因生一果”,“一因生一果”并不真实存在,那么所谓的“多因生一果”也不真实存在,因为“多因”的“多”需要“一因”的“一”来做基础。既然这个基础“一”不存在,那么“多”也不会存在。
所以,“多因生一果”与“一因生一果”有连带关系。前面破斥完毕,这句话也不攻自破。
思路二
因果观待而成立,一个果只能对应一个因,如果因是“多”体,则一个果应该变成没有因。
因果是观待而成的,一个果只能对应一个因,因和果是一对儿,好和坏是对应的,长和短是对应的,爸爸和儿子是对应的,哥哥和弟弟是对应的,都存在一 种对应的关系。当你在拿出这种概念的时候,它是配对儿的,一个因对应一个果,一个果对应一个因。
如果你说多个因产生一个果,这个果是唯一、一个,而因又是多个,它已经被框定死了,那么就会出现这个果其实没有因,它找不到因,因为它找不到与它一样的一体的因,你只给它限定了多体的因。这个果本身是实有的一体,那么它对应的因也应该是实有的一体,彼此间应该是完全配对的,但是你给它框定死是多,就会出现它找不到因。所以,因果关系没有办法建立。这其实与以前我们讲离一多因相似——通过分析这个事物具有多重属性,或者它与其他事物存在多种层面的关系,就可以判定这个事物它本身不是实有的一体。
就像一个人又要去上班,又要去买菜,还要在家里做饭,其实买菜的人和做饭的人不是同一个,从本质上讲。如果是同一个人,那么他买菜的时候就应该去做饭,做饭的时候就应该去买菜。所以,有这样一种连带的关系。
(4) 观察多因生多果
思路一
如果“一因生一果”不成立,则“多因生多果”也不成立,因为一是多的基础。
思路二
如果“多因生一果”不成立,“多因生多果”也不成立。这两者是一个更近的连带关系,“多因生多果”也是不攻自破。
复习知识
我们上一节课讲离一多因时提到:由“多种关系”证成非一体:
- 一个事物如果与外界存在多种联系,则这个事物本身不可能是实有一体。
- 一个事物如果存在多种属性,则这个事物本身不可能是实有一体。
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那么破四句生因就不是太难懂。
(5) 总结
- 破四句生因也可以归属于其他因。
有的地方会把破四句生因归到金刚屑因当中,因为这四种生都可以属于“他生”的范围。若把“他生”详细分类,无外乎这四种情况。所以,破四句生因可以说是金刚屑因更加细化的一种分类。
第二种情况,因为它与离一多因有一点关系,它也提到了一体和多体,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可以对应离一多因。
有的地方讲“中观四大因”,就是把破四句生因归属于其他推理中,也有这样的分类方式。
- “属性”与“主体”无法分割。
我们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要了解到属性和主体是无法分割的。
我们分析一体生多体、一体生一体等等,都是在分析因果的属性,而这个属性与因果本身是无法分割的——离开属性,不能够找到一个真正存在的单独的主体;同样,离开本体,属性也无法建立。就像这个杯子,它可以装水。若离开装水的属性,这个杯子也不存在了;反过来讲,若杯子不存在,杯子被打碎了,它装水的属性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主体和属性之间具有连带关系。我们了解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很多事物,思路就会比较清晰。这就是破四句生因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当然,破四句生因还有其他很多种思维方式,它的思路范畴比较广。今天我们是以比较简略的方式来分享这一两种常见的思路。
五、五大因之总结
我们已经以快餐的方式把中观五大推理简单地过了一遍,很多师兄对中观已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过去两节课学到的一些要点。
1、五大因相互存在紧密关联
虽然我们讲“中观五大因”,但其实五大因并不是完全独立、完全脱离的,很多推理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紧密的关联。像离一多因和大缘起因之间就有很紧密的关联,因为“一”和“多”都是有自性的,都是不观待因缘的,所以它与大缘起因所破的独立自主的自性有一种内在的关系。
2、五大因的共同内涵是无自性
我们讲大缘起因的时候曾提到,我们的分别心是一种割裂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分别心在思考一个概念的时候,会把这个局部事物从整体当中隔离出来,把它抽出来。这样一种割裂的方式,就是以一体和多体的方式来完成的。
当你在说“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把这个杯子单独从桌子上的万物中提取出来,这必然是以一体和多体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一体和多体这种割裂的认知方式,是具有内在关联的。
包括我们今天讲金刚屑因破他生,我们破斥事物真实存在、不观待因缘的观点的时候,其实还是围绕大缘起因的核心思路——万法缘起生。
五大因的共同内涵就是无自性。若问这五种推理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万法无自性,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真实存在的本性——不管是事物的主体也好,还是主体的种种特征属性也好,无一不是观待因缘而存在;离开了因缘,它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存在。所以,中观五大因都是讲“无自性”的道理,也可以进一步讲,大缘起因是五大因的核心,是五大推理之王。
3、每一个因都可以抉择空性
虽然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很多关联,但是运用的时候是可以独立运用的。你在真正串习、练习的时候,你可以围绕其中一两个因去着重运用。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器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可能这个因跟你很相应,而另外一个人喜欢另外一种推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抉择。你觉得哪个推理跟自己的心更相应,你更容易趋入,你就以此作为重点去反复观修、反复思维。这五大推理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因人而异。
六、注意事项
今天要讲的注意事项,其实也与整个中观的话题有关。
1、学习中观要注重整合、圆融
中观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因为它描述的是法界实相。很多东西都是殊途同归的。你学习中观、学习如来藏法门、学习密法,只要是了义的法门,你学到最后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紧 密的联系,只不过不同根基的行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趋入,但最后达到的目标是同一个。
所以,学习中观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要把很多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它跟其他知识不太一样——某些知识的模块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你学好一块再学第二块,是步步为营的方式,吃一口算一口;但是中观需要你把握全貌之后再去消化、整合,如果你在一个概念上出问题,那么你后面的很多理解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在第一节课中曾讲到,学习中观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全部推翻,又从零开始。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想法你认可了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多年,但突然间你接到一个启发——因为罪业清净了,资粮圆满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你突然有了新的了解,你发现:原来之前我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充分,那么既然那个地方错了,我后面的很多理解也都是有问题的,需要全部推翻掉。
所以,学习中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学会整合、圆融。
很多问题我们搞不懂,并不是知识量不够,而在于没有领会。虽然这次我们讲得比较略,但其实基本要点都提到了。我们想要真正了解它,就要深入地去领会它。如果我们对这些基础法义没有很好地领会,以为靠外围知识的积累、堆砌可以解决问题,那也是暂时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核心的基础法义还是绕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整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整合和圆融,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内容——学习中观五大推理有哪些作用。可以确立为两大目标。
学习中观的两大目标:
第一,确定我们对胜义谛的终极看法(空性见)。
看法就是见解。对胜义谛的终极看法,有时候也叫“空性见”、“空正见”、“无二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观?就是要让我们内心产生随顺于胜义谛的一种观念。比如你要修密法、禅宗或其他了义法门,你肯定要以一定的见解作为基础。心的本性、实相到底是怎样的,你内心有一个大概的地图之后,你再顺着这个地图往前走,终有一天会到达目标。所以,正见是确保修行方向无误的基础。
学习中观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确立起我们对胜义实相的终极看法。这个胜义谛到底是怎么样的?通过学习中观,我们在分别念的层面尽量把它搞清楚,这是第一个目标。
第二,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烦恼)
胜义谛的见解固然很高,但我现在还没有证悟胜义谛,还有分别念,还处于这种平庸思维的状态。这时,学习中观还有第二项作用——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
我们之前根深蒂固地认为某一套理论、某一个概念、某一个东西真实存在,因此心里对它放不下,产生很多烦恼。现在,通过思维中观的道理、让五大推理在心中不断运作,我们了解到事物是空性的,并非真实存在——我们的实执减弱了;而在实执减弱的同时,烦恼也真实减轻,得到有效对治,我们内心当下就能变得快乐、轻松自在。可见,中观当下就有这样的作用,立竿见影。
我们学习中观,首先要弄清楚这两大目标。
2、学习中观要注重对照内心,调伏烦恼
学习中观,根本上还是一种修行。修行好不好,就看烦恼有没有减少,慈悲心、信心有没有增上。所以,学习中观并不是一个非常空洞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调心、修心,是要对治烦恼的。我们学习中观理论,导向的是出离心、慈悲心、信心的增上。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到位,我们的观念、着力点可能走偏了。
有个别师兄学中观学到最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傲慢心变得非常强,觉得自己懂的很多,非常沉醉于其他道友的推崇,比如别人说:“师兄你懂得好多,师兄你学得真好,师兄你太有智慧、太厉害了!”在初学者的各种追捧当中,他自我陶醉,变得很傲慢。但是,他的信心似乎在减少,出离心也并不坚定。你让他去修行,他修不出来什么;你让他做一点发心工作,他说这不行那不行,谈条件,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反正就是做不了。修行上不去,发心不积极,没有什么大的出息。虽然他自认为懂的很多,但其实可以说“不堪大用”——他做不了什么大事儿。这样就非常可惜。
学习中观本身有功德、有利益,这个我们不能否定,但重点还是要调伏烦恼。我们并不强制要求大家特别深入地去钻研法义,把知识掌握得更加深邃,这没有 绝对的必要。当然,你若能够这样做,这固然很好,但关键是不要把中观知识当做自我炫耀的一种谈资、当做装点“我”的一种工具。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本身与中观“无我空性”的境界背道而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正所谓“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
有时候我们学偏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就像一个非常刻板的学究,可以背很多、讲很多,但是不堪大用,做不了什么事,烦恼也没有怎么调服,自利、他利都没有真实成办,这就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服自己的烦恼。
这次我们开设中观讲座的课程,也并不是希望把大家培养成非常古板的学究,根本上还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
真正的修行人,能够调服自己的烦恼,将来有能力、有因缘帮助其他众生调服他们的烦恼,无外乎自利利他,这就是中观的核心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有傲慢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围绕中观“对照内心、调伏烦恼”的宗旨,我们得出五个结论。
第一、五大推理不是“诡辩”
有些人觉得:你讲“已经生”也没有生,“尚未生”也没有生,自生他生都不成立,好像是在诡辩。一些世间的学者没有搞懂,他不知道中观在讲什么,他完全没有佛法的基础,他就会误认为是一种诡辩。但事实上,五大推理不是诡辩,万法本身就是这样,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去分析自己的分别念,分析自己执着一个事物的过程,我们就会真切地发现:我确实是把这个事物执为“实有”的自性,我确实认为它实有存在、真实存在、真实独立、不观待因缘。这些道理看似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但事实上它描述的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所以它不是诡辩。
第二、五大推理不是文字游戏
它不是我们世间人为了争得嘴皮子的胜利而玩的文字游戏。中观推理的文字背后,诠释的是一个真相、一个空性的法义,它本身也具有对治烦恼的作用。所以,文字背后是有一个实在的干货的。就好比用手指指月亮,这个手指能指向月亮,所以它确实是很殊胜的。五大推理也是如此,它不是文字的游戏。
第三、五大推理不是“脑筋急转弯”
五大推理也不是世间的搞笑、故意让你感觉很意外等等,不是这个意思。它本身是一个很严肃的内容,与世间的游戏不一样。
第四、五大推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五大推理,并不是龙树菩萨在树下冥思苦想、用头脑推出的结论。事实上,中观与传统的哲学理论有一个根本差别: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分别念,
是凡夫的思维,但是中观的基础不是凡夫的思维,它并不是通过推理来得出“万法空性”的结论,好像空性本身并不存在,是通过推理让它产生的,没有推理就没有空性了。事实上,空性是本来如是的,不管你知不知道,它就是这样。而且,龙树菩萨等圣者也有实证的基础。龙树菩萨在讲这些推理的时候,他不是凭空捏造的,他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他内心对空性的真实证悟。他证悟了空性,亲自体悟到空性。然后,为了让我们这些后学者在证悟空性之前能够相似地去了解它、靠近它,他宣讲了这些推理。事实上,我们目前通过分别念所了解的空性还不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空性不是靠概念、分别念能够体会的,它是需要实证的。
所以,五大推理是基于圣者的亲证,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第五、五大推理均指向凡夫内心的我执(人我执、法我执)
学中观要破四句生因、破有无生因、破这个、破那个,好像处处都是破斥。那是不是我们非常具有侵略性,一定要把外界的人、事物都摧毁掉呢?我们是不是一个愤青,故意跟谁过不去呢?完全不是这样。其实,中观的“破”,并不是让你摧毁外在的什么东西,它是你内心的一种运作。比如说“把这个杯子破掉”,并不是让你拿着个铁锤把这个杯子敲碎,而是我们内心对杯子的根深蒂固的实有执着,通过这种推理来瓦解掉,这才是“破”。
所以,这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它对治的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我们要把握这个核心,就不会对中观有邪见。
3、贵在坚持
跟前面几节课相比,今天讲的这些内容还是比较难的,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课后反复去消化。
虽说这次的中观讲座是快餐,但该讲的还是要讲到,无法再省略了。虽然有些师兄刚开始会觉得比较吃力,比较费劲,但是没有关系,贵在坚持,总有一天我们会靠近空性。其实,空性本身并不是新生的,我们的心性、佛性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具有圆满的佛性,内在的宝藏本来就在那里,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去发现它、体会它。
【预习】
五大推理讲完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做一个总结。其实,前两节课中我都没有讲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我希望大家首先对中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对中观的全貌有一个总览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局部某一个核心知识点作分析,可能就会容易一些。
首先,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两节课‘破’了那么多,那么这一切到底存不存在呢?你说生不存在,灭也不存在,一和多都不存在,乃至于事物本身都不存在,但是我明明看到有山河大地、房屋,我可以吃、可以喝,我可以走路。你怎么会说不存在呢?”
第二个问题,“世俗谛”、“胜义谛”这两个词,很多佛教徒都在讲,大家都知道这些词语,但是用的时候不一定非常准确,大家内心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可能是很模糊的,甚至是有偏差的。
那么,世俗谛、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当你在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它们的真实含义呢?我们需要详细去了解。如果想知道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道理,我们就要关注下一集。下一集的题目就叫做“核心——现空二谛”。
下一节课可说是整个中观讲座上半段当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是前面四节课的总结。我们学完中观五大推理之后,学完无我空性之后,就要用二谛的方式把它们串起来,把它们作为一个体系拎出来,在宏观整体上去分析它、了解它。所以,下节课非常重要。
相关的预习资料,我找了三个内容。
- 《中论讲记》第二十四品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中论讲记》。
- 《定解宝灯论讲记》第五品“二谛何者为主要?”
世俗谛、胜义谛这两者,哪一者更为重要呢?《定解宝灯论》第五品就在探讨这个问题。
- 《中观庄严论解说》第七课—第十课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中观庄严论释》的总译部分。在此,麦彭仁波切这位大智者,他从外道到小乘到大乘,对每一宗派各自认为的二谛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剖析。所以,这第 7-10 课,会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各宗各派对于二谛的认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
大家在未来几周当中可以先预习一下。预期之后,下一次来学习的时候可能就会比较顺畅一些。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感谢各位同学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共同学习。我们下个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