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这节课相当于前面四节课的总结,将会涉及整个中观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空二谛”,或者叫“现空二谛”——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关系。
今天的内容大概分为:概要、名词解释、衍生的内涵、中观范畴内的二谛、常见误解、注意事项。
一、概要
二谛是佛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中轴。不管哪一个佛教宗派,都有它宗派自身对于二谛的认知。我们今天主要是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谈一下二谛的含义。
有两个颂词: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中论》
佛陀通过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第一个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第二就是我们所谓的“胜义谛”,或者叫“第一义谛”。通过这二谛,佛陀为众生开显无上甚深的妙法。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中论》
如果有人不能够善加辨别二谛,那么他对甚深的佛法就无法通达其真实含义。这两个颂词都出自龙猛菩萨的《中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偈颂。
二、名词解释
关于二谛,我们首先从字面上做一个解释。
二:数词,两个。
谛:真谛、真理、真相、真实。
二谛:两种真理。具体来说,即世俗谛及胜义谛。
世俗:世间、非殊胜、平凡境界、不究竟。
世俗,我们可理解为世间,或者说非殊胜——它不是圣者、成就者的那种境界,它就是平凡人的世界、平凡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究竟的状态。
胜义:超越世间、殊胜、究竟。胜义讲的是超越世间,它比平凡众生的境界更加殊胜,它是一种究竟的境界。所以,世俗与胜义有着一高一低的区别,可以说胜义谛的境界超胜于世俗谛的境界。
世俗谛:相对层面的真理
“相对层面”是指: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究竟的真理,它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暂时获得认可的真理。
胜义谛:终极真理,即颠扑不破的真理。你通过任何方式去观察,它都站得住脚,这就可以称为“胜义谛”。
所以,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是:能否经得起究竟的考验。
三、衍生内涵
1、物质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假设有一个杯子或者一个静止的物体,我们要去讨论这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那么要看你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去探讨。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我们眼前的一片树叶,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因为它就在桌上摆着,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它的很多原子、电子等都在随时运动着。
所以,你想要得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要看你站在哪个层次去讨论。站在宏观的层面上,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你必须要承认它是运动的。
从某个意义上讲,宏观就是一种世俗谛,它需要不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通过肉眼就可以认知。而微观可以说是一种胜义谛,通过精密的仪器、比我们肉眼更加具有能力的工具去探索,便会得出一种不同的结论。
所以,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比喻,我们可以相似地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含义。
2、梦中与梦醒
第二个比喻就是梦中与梦醒。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做一个非常恐怖的梦,这是一种境界。当他醒来之后,梦中的境界全部消失了。
我们可以说梦中的境界是世俗谛,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梦中的那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可以说他到达了胜义谛。在胜义谛的觉醒状态中,梦中的那些恐怖景象统统不成立。
3、佩戴墨镜
第三个比喻就是佩戴墨镜的比喻。
我们很多人都配带过墨镜。墨镜有什么作用?它对光线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种种图象,都是偏黑色的。一个白色的奶油冰淇淋,它本来是白色的,但是你透过墨镜来看,它似乎就变成灰色了。也就是说,这个墨镜对你的认知起到一种转变的作用。
透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你透过墨镜看到的灰色冰淇淋就是世俗谛,它不是真实的;你摘下墨镜后看到的白色冰淇淋就是胜义谛,它是真实的。所以,佩戴墨镜这个比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
总结: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的标准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你要说它到底是灰色还是白色、到底有没有那些恐怖的景象、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说。站在不同的层面,你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四、中观范畴的二谛
我们下面正式进入中观范畴的二谛。我们来看一下,中观范畴内到底是怎样理解二谛的。前面我们学过中观的五大推理,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
(一) 例
1、以大缘起因观察一个杯子
桌上有一个杯子,我们思维:这个杯子是缘起的,它没有任何自性,离开因缘它不能够起作用、不能够运动、不能够存在,这个杯子的所有属性都要观待因缘,它毫无自性可言,这个杯子并不真实存在。
这就是我们通过胜义理论、五大推理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杯子并不存在。但你在不观察的情况下,你可以说:“这个杯子就在我面前出现,它可以用来装水,有很多作用。”当你不运用这五大推理、不运用胜义理论的时候,这个杯子似乎是存在的,这个层面可以说是世俗谛。所以,这个杯子到底是否存在,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面去说,要看你是否详加观察。就像区分这片叶子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要看你是否用显微镜去观察,这个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
2、以破有无生因观察杯子的产生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破有无生因来观察这个杯子的产生。最后我们得知:这个杯子其实不可能有真实的生;因为杯子是无生的,所以这个杯子也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当你详细观察的时候,它不存在;当你不详细观察的时候,它似乎存在。我们是否用中观、胜义理论来观察,会导致“存在”或“不存在”这两种结论。
(二)问题:杯子到底存在不存在?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杯子到底存在不存在。
世俗谛:不详细观察的情况下,在普通凡夫的境界当中,它是存在的。山河大地、房屋,乃至于佛菩萨、三宝、业因果、修行等,都是存在的。
胜义谛:在详细观察(使用五大推理)的情况下,在圣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不存在。在胜义谛中,这些概念统统不能成立。不管是好的、坏的概念,还是平凡的概念,统统不能成立。
所以,我们站在比较粗大的层面可以说,中观的世俗谛与胜义谛就是这两种结论:存在与不存在。
结论:
1、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
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入中论》
这是《入中论》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偈颂。
你在看一样事物的时候,你是真实地看见还是一种错乱的感官,你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当你的眼睛没有出问题的时候,你看到的是真实的,可以称为“真谛”或“胜义谛”。当你的眼睛出问题了,你眼花了,你看到的事物可能是被扭曲的,是一种虚妄的显现,可以叫做“世俗谛”。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你完全获得了觉悟,像佛陀、圣者菩萨一样有真实的觉悟,特别是处在菩萨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那么你所了知的事物是真实的,你的境界就是胜义谛、真谛。
而作为凡夫来讲,我们没有证悟空性,我们的心被无明我执所染污,我们的心是被扭曲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衍生出来的种种分别念、概念,可以说是世俗谛,它是虚妄的。
2、幻化八喻
还有幻化八喻。像“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等很多经典中都有类似的比喻。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可以相似地理解空性的含义: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似乎会有一个显现,但这个显现并不是真实存在;当你看到海市蜃楼的时候,似乎有一座 城市在远方,但事实上它并不真实存在。幻化八喻,向我们表达了显现无自性的含义。
常见问题:
“明明我看到它存在,为什么说它不存在?”
回答:这只是你的感觉。
你认为它存在,这是你的意识对你的体验做出的一种判断。事实上它是否存在,并不以你的判断作为主宰,你的判断不一定是对的,就像你在做梦的时候明明看到恐怖的景象,但却不是真实的,虽然你看到了海市蜃楼,但是它也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仅仅是一种感觉。
引申:
“明明我梦到它存在,为什么说它不存在?”
“明明我看到海市蜃楼,为什么说它不存在?”
在此,我们可以用幻化八喻来理解存在与不存在。要补充说明一点,当我们在讨论一个事物是否“存在”的时候,会涉及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讨论真实的事物。比如你问:“海市蜃楼存在吗?”你可能是问这个真实的城市是否存在,在大海的远方是否有一个真实的城堡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它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实的、实有不空的事物从未存在过。
第二个层面,是在讨论虚幻的现象。当我问“海市蜃楼是否存在”的时候,我问的并不是真实的城堡,我只是问你是否看到海市蜃楼这样一个幻象、表象。
那么我们可以说,对于一个正在经历这种体验的人来说,这种幻象是存在的;虽然它实质上并不存在,但是你仍然需要承认这种幻象当时存在。就像我们讨论梦境是否存在,你必须要承认,对这个正在做梦的人来说,梦境是存在的,虽然对一个醒来的人来说,这些梦境不存在。所以,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要看你处于哪一个视角。
(三)现空二谛
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简单来说,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
1、(世俗)显现:
一切概念、凡夫的所有感官境界、凡夫的二取。显现的范畴其实非常广,我们并不能仅仅理解为:我眼耳鼻舌身五根识面前的显现才叫显现,我看到、听到的东西才是显现。事实上,你的第六意识、你脑海当中的概念,都可以说是一种显现。包括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你的心、能取所取全部都是显现。也就是说,凡夫人境界当中的所有一切、你能想到的所有概念,全部都叫做“世俗”,全部都叫做“显现”。
拓展:
五根识的现量感受,落实到分析二谛的场合,最终都是通过意识来判断。我们有时候会讨论你眼识、耳识面前的显现,比如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但是我们要知道,当你看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你还是用你的意识去分析的,这些都是通过你的意识来判断、运作的。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把握这个原则之后,很多推理的思维方式都可以通达。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
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
——《入中论》
这是《入中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颂词,非常经典。时隔多年,再次看到它竟然忍不住热泪盈眶!它的意义非常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意思就是说:世俗它就是一种愚痴、一种障碍;这些本来虚假的事物,在我们凡夫面前好像是真实的,好像是一种真理,佛陀就把这称为“世俗谛”。世俗谛状态当中这些虚幻的事物、假法,仅仅是世俗,并不真实。
世俗谛 = 世俗当中的真实 = 究竟意义上非真实(不是终极真理)= 假的(可以被推翻的)
“世俗谛”可以解释为世俗当中的真理,“谛”就是谛实、真实的意思。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它就是非真实的,因为“世俗”已经暗含了一层意思:
还有一个比它更究竟的东西叫做“胜义”。“世俗”不是究竟的意思,所以“世俗当中的真实”实际上就暗示在终级意义上它是假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可以被推翻的。
世俗谛虽然被叫做“相对层面的真理”,但是这种相对层面的真理与终极真理相比,它就是一种谬误,不能够称为真理,这种“相对层面的真理”仅仅是暂时存在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世俗谛的异名:名言谛(名称、言语)
语言可以强化、固化分别念。世俗谛还有一个异名,叫做“名言谛”。为什么叫做“名言谛”?有名称与语言——我们很多思维都是通过语言和名称来建立的。比方说一个人外语说得非常好,他可以用外语来思考问题,那就说明他可以用一种新的语言进行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与语言、名称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强化我们的思维与分别念。所以,世俗谛也叫做“名言谛”。
分类:倒世俗、真世俗
世俗谛分为两种层次:倒世俗与真世俗。
“倒”就是颠倒、错乱的意思。“真”就是真实的意思。
(1)倒世俗:世俗谛层面也不能成立
倒世俗是一种是颠倒的世俗谛,在世俗谛当中它都是颠倒的,它都不能成立。比如一个人吃下迷幻药后,产生幻听及各种幻象,这些都是倒世俗。还有海市蜃楼,你认为大海当中有一座城堡,这也是一种倒世俗,它根本不存在。在世俗谛层面都不能成立的东西,称为“倒世俗”。
(2)真世俗:世俗谛层面是可以成立的
真世俗就是在世俗谛层面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用胜义理论、没有站在胜义谛这么高的立场来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比方说泰山、黄河、杯子、你的头目脑髓、你家的房子、你家的汽车,你吃的饭……这些都叫做真世俗。在世俗谛当中,它就是存在的,它就是起作用的。
实有、非空性、自性 =倒世俗 =世俗谛当中都不存在= 二谛当中都不存在 =子虚乌有 =从未存在过
中观当中破实有的“我”。实有、非空性、自性,这些概念都可以说是一种倒世俗。其实,在世俗谛当中都不存在一个倒世俗的东西,不存在一个不观待缘起、非空性的事物。所以,所谓的“实有的、独立的、不观待因缘”的事物,它在二谛当中都不存在。胜义谛当中自不用说,世俗谛当中也没有,二谛当中都没有,子虚乌有,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
2、(胜义)空性:
一切世俗显现背后无自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世俗显现背后无自性的本质、属性,称为“空性”。比方这个杯子,它是一种显现的事物。当我们透过胜义理论去观察,会发现这种显现并不真实,它是虚幻的。这种不真实、虚幻、无自性的特性,就叫做“空性”。
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入中论》
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出了问题,他得了眼翳病,他看到空中有很多毛发在胡乱飞舞,这是一种颠倒的显现,这就是世俗。当他的眼睛治疗后痊愈了、变得清净了,他就不会再看到错乱的毛发在空中乱飞的景象了,他所看到的事物就是一种真实的事物,这可以叫做胜义谛。所以说,胜义谛是比世俗谛更加真实的境界。
胜义谛=胜义当中的真实 = 究竟意义上的真理 = 实相
胜义谛,拆分开来理解就是“胜义当中的真实”。
胜义:殊胜的意义上、究竟的意义上
真实:真理
胜义谛:终极真理、究竟意义上的真理。也可以称为“实相”、“真相”。
胜义谛的异名:真谛、第一义谛、实相、本来面目、法界、如来藏、大光明、心性、法身、圆觉、大圆满、大手印等。胜义谛也有很多异名,这些不同的称呼其实描述的是同一个事物,与“胜义谛”是一回事。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
我们来看这张图,图中是非常典型的、非常常见的比喻,今后我们还会再次提到。桌上放着一只白海螺。如果是一个正常人,他的眼睛没有出问题,那么他在看这个海螺的时候,就会还原它本来的样子,他就会看到一个白色的海螺。因为他的眼睛是正常的,所以他见到的是真实的显现,他的境界就叫“胜义谛”。
反过来讲,如果是一个严重的胆病患者,他的肝胆出现问题,病到一定程度之后眼睛发生错觉,他看到的很多事物都是发黄的,他把这个白色的海螺看成了黄颜色,这就叫做“世俗谛”。他看到的并不是真相,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黄色的海螺,这仅仅是他的幻觉,这就叫做“世俗谛”。
世俗谛就是虚妄、虚假的意思。胜义谛就是真相的意思。这个比喻比较直观。
分类:相似胜义、真实胜义
胜义谛也分为两类:相似的胜义、真实的胜义。
(1)相似胜义【单空】
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只是相对而言的胜义谛,介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过度阶段。例如:破除了实有之后得到的“无”的结论、破除了真实之后得出的“假”的结论。
相似胜义,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单空”。单空是什么意思?当你推翻事物实有自性的状态之后,你得出一个“无”的结论;或者你破除真实以后,你认为它是一种“假”。这种“无”、 无自性”、 假”的概念,可以称为“单空”。 单空并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它叫“相似胜义”——它与真实的胜义比较相似,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它只是一种相对层面的胜义谛,或者说它是介于世俗谛与胜义谛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单空还是有概念的:它推翻了“有”,但是它没有脱离“无”;它推翻了“真”,但是它没有脱离“假”。所以,它还是属于概念的范畴。
(2)真实胜义【大空性】:
是真正的胜义谛。例如:完全超越一切概念的状态,不仅仅推翻“有”,也推翻“无”,没有任何概念可以成立。
真实的胜义,也就是我们讲的大空性。它超越一切概念,所谓的“有”和“无”都不成立,所谓的“真”与“假”都不成立,没有任何概念可以成立。
推翻一个事物,并不意味着同时去建立一个空性,因为没有空性可以建立。假设说“这个事物是空性的”,空性也是空性,没有任何概念可以成立,这种状态称为“真实胜义”、“大空性”。
拓展 1: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入行论》
这从我们内心的状态区分二谛。胜义谛不是我们凡夫人分别心的境界,不是分别念的所缘对象。所以,当你还有心的时候,你一定是世俗谛。这个颂词的意义非常深。真实胜义不是分别心的对象,不是概念,相似胜义是分别心的对象,是一种概念,分别念面前思维“真实胜义”, 其本身还是相似胜义,还是世俗谛,——凡有概念,都是世俗。虽然我们可以在这里讨论真实胜义,但我们并没有真实证悟胜义。我们在这里思维真实胜义,这本身就是相似胜义、是世俗谛——只要你还有概念,都是世俗。
思维胜义谛、大空性的时候,只要你还没有证悟,你就是在用一个概念去想象“大空性”,捏造出一个“大空性”的概念去思维,这本身就是世俗谛。
也就是说,你根本触碰不到真正的胜义谛,除非你真正证悟。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搞清楚的话,我们会误以为:我已经在理论上懂得这个知识,我就已经证悟了。事实上,你已经把它扭曲了,你是用你的分别心去强行捏造出一个“真实胜义”的概念,而这并不是真实胜义本身的状态。
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最左边是倒世俗(实有),即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存在过,它只是一种错觉。中间框里有两个。一个是真世俗,即如梦如幻的显现:有如梦如幻的杯子、如梦如幻的山河大地房屋……这些在世俗谛中都是存在的。同时,有一个相似胜义可以兼容,即空。当如梦如幻的杯子、如梦如幻的山河大地存在的时候,它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它本身是空性。所以,在真世俗和相似胜义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说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和自性空,这二者是显空双运。
再往上是真实的胜义,这是完全离戏论的境界。任何概念,包括所谓的“如幻”也好,“空”也好,统统不成立。
(四)二谛的关系
介绍完二谛的各自定义之后,我们来看二谛的关系。
1、现空双运:(分多种层次)
二谛的关系,第一个叫现空双运。现空双运有很多层次,我们一一来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这是《心经》中的一个教证。色就是物质的意思,物质就是空性。物质本身是一种显现,是一种世俗,同时它也是空性。这个偈颂诠释了现空双运的意思。如果再拓展一下,我们也可以说:“现不异空,空不异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显现没有离开空性,空性也没有离开显现,显现当下就是空性,空性也没有脱离显现。字面上可以这样解释。
(1)暂时的现空双运:
如梦如幻的显现(现)存在的同时, 显现的本质是无自性(空)。
例如:杯子的显现存在=杯子的自性不存在——两种属性同时成立——双运
我们先来看暂时层面的现空双运,即不究竟的现空双运。世俗谛当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同时这个显现的本质是无自性、是空。比方说这个杯子,它是一种显现,有一个显现的外壳,有这样一个幻象,但是它没有自性,不存在一个实质的东西叫做“杯子”。这两种观念是可以兼容的,这两种属性可以同时成立,这称为双运。显现与空性的属性兼容、同时存在,这称为“双运”。这是暂时的现空双运。
(2)(自空视角)究竟的现空双运:
在实相当中,所谓“如梦如幻的显现(现)”, 显现的本质是无自性(空)”这些概念统统不成立,全部消融,无二无别。
第二种,我们站在自空中观的视角、大空性的立场来谈究竟的现空双运。我们前面讲到,世俗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有这个杯子的幻象,而这个杯子显现的当下并没有自性,其本质是空性。但在实相当中、胜义谛当中, 显现”与“空性”的概念统统都不成立,“现”和“空”都不成立、都不存在,这两个概念统统消融于法界之中,统统不存在,无二无别,这也是一种双运。
所以,这种双运指的就是二者都不存在、统统不能成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以自空中观的立场来解释的方法。
(3)(他空视角)究竟的现空双运:
在实相当中,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大空性境界,同时具足如来藏大光明显现,大空性与大光明无二无别。有自空当然也有他空。自空和他空的含义,我们后面找时间去解释,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第三,我们站在他空的视角,也就是站在第三转法轮、特别是如来藏光明的视角,来理解现空双运。这也是一种究竟的现空双运。在实相当中,在超越一切概念的大空性境界当中,同时也具足了如来藏的大光明显现。离戏论的大空性与离戏论的大光明二者无二无别,大空性是“空”,大光明是“现”,二者无二无别、同时存在,这也可以称为“现空双运”。这块内容,我们到本课程的后半段,专门会有一两课节来作讲解。
这里有个教证:
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
——《中般若经》
“心无有心”:心的本性是大空性。“心之自性为光明”:心的本性同时也是大光明。二者无二无别,称为“现空双运”,这也是一种解释方法。
2、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世俗,空性是现象的本质)
刚才我们站在现空双运的角度来理解二谛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种理解方式——现象与本质。这两个词,我们世间都比较熟悉,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就是世俗,空性就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这个现象本身只是一种表象,你把握它的实质之后才能够通达胜义。既然是现象与本质,这两者有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1)现象与本质不可单独存在,无法脱离。
首先,现象与本质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们之间无法脱离。不可能离开现象之后,还有一个所谓的本质存在;也不可能离开本质之后,还有一个现象独立存在。事实上,现象与本质是不可能脱离的,肯定是兼容的、同时存在的。以此前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离开显现谈空性,都是耍流氓。如果你抛开显现去谈什么空性、一无所有,这些其实是一些非常错误的观念,都是耍流氓。我们要把握:显现不可能离开空性,空性也不可能离开显现。当你在谈一者的时候,你必然会涉及另一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2)不能把本质当作一种现象去看待。如果把空性当成是一种“空无的现象”,容易堕入断见。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不能够把本质当成一种现象,因为这个本质指的是现象背后的一种属性,它本身并不是现象。如果你把本质当成是一种现象来
看待,那么它就不再是本质,它就成为了一种现象。同样,如果你把空性当作是一种显现,当作是一种空无的现象,你就容易堕入断见。其实,空性是一种属性。比方说,这个杯子是一种显现,这个杯子的显 现背后具有一种不真实的属性,叫做“空性”。如果你把空性理解为什么显现都没有、一无所有的状态,那么你很可能是否定了显现。离开显现谈空性,就有可能堕入断见。
如是一切法虽空,于空性中亦得生。
——《入中论》
这个颂词比较深,很容易被误解。
当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空性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于空性中亦得生”,就是好像有一个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的、好像宇宙虚空一般无的状态叫“空性”,突然之间,无中生有地产生了这些山河大地、房屋等。但其实,你认为的“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这本身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属性。“于空性中亦得生”,实际上就是“于显现中亦得生”,因为空性就是显现,显现就是空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于显现中亦得生”。
这次颂词讲的就是:在空性的状态下,显现法是可以随因缘而生的。比如说工人造房子,工人本身是空性的,但他能够造出一个房子。母亲生孩子,母亲本身也是空性的,她也是一种显现,她可以产生一个孩子。
所以,“于空性亦得生”,并不是说有一个离开显现的空性,从这个“空性”中突然会有东西冒出来。并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颂词的意义非常深,我们需要善加理解。
(3)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子:如果没有杯子,就谈不上杯子的空性。如果张三不存在,也无法分析张三是否是一个好人。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你在谈及一者的时候,你需要以另一者的存在为基础。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没有这个杯子,你也就谈不上这个杯子可以装水,这个杯子的长短、方圆、重量、材质等。这个杯子的所有属性都不能够成立,因为杯子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张三不存在,你也就没办法去谈论张三是不是一个好人、张三长得帅不帅、张三的体重身高是多少……这些概念都没有意义。当你要谈论张三属性的时候,前提是张三这个人必须存在。
所以,当你要谈论某个东西是否是空性的时候,前提是这个东西有显现存在。你不可能离开显现去谈论空性,因为这二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点应该比较好懂。
(4)透过现象才能探究本质:透过显现才能认知空性。
第四,我们透过现象才能探究本质,透过显现才能够认知空性。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要认知空性,并非说我们要闭目塞听、把这些外在显现都摧毁掉,或者躲到一个山洞里才能够证悟,而是说我们必须要认知当下所有的体验——不管是你看到的、听到的,还是你心中的各个念头,你都要认知、直面这些显现,透过它认知空性的本质,如此才能够获得真实的证悟。到后半段还会有一个知识点跟这里比较相应,到时候我们再详细讲解。
拓展:
即使是世俗谛层面,显现也 100%是空性,不存在空性之外的显现。在世俗谛的层面,当你在谈讨如梦如幻的显现与自性空双运的时候,并非说有一个离开空性之外的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因为你已经认定它就是世俗谛了,当你给它加上“世俗谛”标签的时候,你就已经把它的上限框定了——它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暂时的。所以这个显现,其实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显现,它本身不是真实的。
如果你认为有一个真实的、颠扑不破的如梦如幻的、虚幻的显现,那么事实上它已经不是如梦如幻,它已经成为实有的、真实的。这个地方其实非常深,需要要长时间的思维。我们稍微点一下。
这里有一个教证: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
——《定解宝灯论》
显现与空性,没有一者可以孤立于另一者而存在。
3、有法与法性:
(显现是有法,大空性是法性)
二谛的关系,第三种解释方式是有法与法性的关系。
有法与法性,我们下半段课程可能会涉及,与如来藏的内容放在一起讲。 在这里,有法指的就是无明状态中的这些显现法,法性指的就是究竟的实相。我们可以说,显现是有法,空性是法性。我们可以把“现”、“空”二者理解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那么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呢?
世俗与真实胜义,具有某种“互斥性”:
世俗与真实胜义之间具有某种互斥性,也就是一种相互遮蔽的关系。当你安住在世俗的时候,你是见不到胜义的;当你安住在胜义的时候,世俗已经泯灭了。
打比方说,当你戴墨镜的时候,你看不到外在的真实事物;当你摘掉墨镜的时候,你也看不到偏黑色的过滤色。所以,这两者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
基于这一点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仍然有概念、二取、分别念,就没有安住于大空性;如果你仍然有概念,仍然有能取、所取这些分别念,就证明你没有安住在大空性,因为你安住是的有法,是世俗。
如果安住于大空性,必然泯灭一切概念、二取、分别念。反过来讲,如果你安住于大空性,你必然会泯灭一切概念,泯灭一切二取与分别念,泯灭一切世俗的东西。所以,这二者是一隐一显的关系:一者隐藏,另一者显现;一者显现,另一者隐藏。这里有个教证: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证道歌》
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你梦到六道轮回,梦到山河大地,梦到你和你的家人,这些是有法,这叫做“世俗”。当你醒来之后,“觉后空空无大千”,梦中的六道、梦中的你、你的孩子、你的亲友统统不存在,梦当下就消失。所以,你觉醒的时候不会做梦,做梦的时候你没有觉醒。二者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
拓展:
显现有“割裂”,大空性无“割裂”。
这可以与前面的大缘起因结合在一起理解。当你产生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你的内心只要有分别念,那么你一定是一种割裂的状态。而当你安住于大空性的时候,这个状态一定是超越割裂的,是一个 圆满的状态。
这也是一种引申的含义,我们之后可以再详细地去思维。
4、世俗谛中有二谛,胜义谛中无二谛。
第四种解释二谛关系的方法就是:世俗之中有二谛,胜义之中无二谛。这个地方有点绕,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
(1)只有站在世俗谛的立场,才能谈及世俗谛与胜义谛,才能有概念的存在。
“世俗谛”与“胜义谛”本身是一个词汇,是一种概念。概念在实相当中有没有?没有。只有在世俗谛的状态当中,才有概念的存在。所以,当你还在谈论“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当下所安住的境界、或者当下所处的视角,本身就是世俗谛。
(2)如果站在真正胜义谛的立场,连胜义谛这个概念本身都无法成立。
如果你当下所处的视角是胜义谛,那么你连“胜义谛”这个概念都没有,所有的概念都不成立,所谓的胜义谛、真假、好坏、长短、方圆等都不成立。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你还认为有一个东西叫“胜义谛”、它怎么怎么样,只要你还有这个概念,你就离胜义谛还很远。这个地方其实对修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一句话叫做“开口就错、动念即乖”,只要你还有概念、还有念头,或者在概念的驱使下表达为语言,那么这当下就与胜义谛背道而驰了。胜义谛超越一切概念,连“胜义谛”这个概念本身都不成立。我们回过头来看“胜义谛”的字面解释。
谛=真实;空性=非真实;
“谛”就是真实的意思。“空性”就是非真实、不真实、虚幻、虚妄的意思。胜义谛想表达的是一种真实,但事实上,这种真实的境界又是一种非真实、
空性的状态。所以,在空性、非真实的状态当中,“胜义谛”这三个字也不能成立。
有一个很重要的颂词: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入行论》
你观察这些事物的时候,你是得不到任何实有的东西的,连“胜义谛”本身、“空性”本身都得不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
唯一真实的就是:一切都不真实。就像有一个哲人说: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说法:“我唯一所知道的真实,就是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不真实。”当然,这是我们不得已的说法,其实连“一切都不真实”这句话也不真实,也是假的,也不成立。
所以,只要你有概念,在胜义谛当中统统都不能存在。
拓展:
1、究竟来说,不可执著有一个“胜义谛”。
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2、用分别念谈及胜义谛的时候,已经是世俗谛了。
当你用分别念来谈及胜义谛的时候,本身已经是世俗了,你是不可能用分别念真实安住在胜义谛的。
这里有一个禅宗的公案。
僧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曰:“你问底是第二义。”
——《五灯会元》
僧人问:“如何是第一义?”他的师父说:“你问的是第二义。”意思就是,你这样问,你用概念去思索,这已经不是第一义了,它已经是第二义,它已经是世俗了。这位禅师用一种非常具有禅机的方式表达了二谛的法义。
5、方便与方便生。
(方法与目标,道路与目的地,船与对岸)
二谛的第五层关系,就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这两个是佛法的专属词汇。“方便”指的是一种方法,“方便生”指的是通过方法能够产生的效果、结果。我们可以翻译为方法与目标的关系、道路与目的地的关系、船与对岸的关系。
世俗是一种方法,胜义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世俗是一条道路,胜义是我们要通过这条道路到达的目的地;
世俗是一只船,胜义是我们借由这条船想要驶向的彼岸。
藉由这三种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依靠探究世俗谛的本质,可以证得胜义谛。
当你去修行、去通达世俗谛显现法的本质,你就可以证得空性、证得胜义谛。所谓“不离当处常湛然”(出自《永嘉证道歌》),你透过显现看本质。
(2)依靠世俗谛层面的闻思修行,可以证得胜义谛。
你在世俗谛当中去闻思修、顶礼、转绕,念诵、回向、发愿等,如此你可以证悟胜义谛的境界。你需要靠世俗谛做工具,才能够通达胜义谛;而不是说因为
胜义谛它存在,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根本不用来学佛,因为胜义谛它从来就未曾离开过我们。
(3)依靠世俗谛可以引导其他众生趋入胜义谛。
除了自己修行之外,你还要去度化众生。那你需要怎么做呢?你需要靠世俗谛去引导他们,比如劝他们去皈依,劝他们去放生,劝他们去念诵、闻思修……
这些概念都是世俗谛的概念。
在胜义谛当中,所谓的“皈依”、“放生”、“闻思修”,乃至“吃饭”、“走路”统统不存在。但是,我们只有依靠这些世俗谛当中的方便,才能够引导众生趋入胜义谛。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问:既然世俗谛是假的,为何需要承认其存在?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世俗谛是假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认可世俗谛存在、成立呢?为什么我们还要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它呢?”
这就是中论所讲的: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中论》
如果你不依靠世俗谛,你就不可能获得胜义谛。世俗谛虽然是假的,是不究竟的,但是你离开它之外找不到一个胜义谛,你只有透过它才能够到达胜义谛。就像你得了胆病之后,你把一个白色的海螺看成了黄颜色。虽然这个黄色的海螺是假的,但是离开这个黄色海螺之外,你还能找到一个白海螺吗?找不到。你只有把你的胆病治好,你面前的这个黄色海螺自然会变成白色。 所以,你只有透过显现、依靠世俗谛,才能够证悟胜义谛。
为果不观察
——《入行论》
在《入行论》的“智慧品”当中也提到,为了获得这些快乐的果,比如人天善趣、佛果等,我们在世俗谛当中没有必要任何时候都去详细观察。比如说吃饭,我们详细观察的时候,能吃、所吃都不存在,所谓的“吃”也不存在,“已经吃了”不存在“吃”,“没有吃”也不存在“吃”。这个“吃”的概念,真实来说并不存在。但是在世俗谛当中,我去吃它,我就会感到饱,我会消除饥饿的痛苦,能够离苦得乐。有这样一个快乐的果报,所以我需要去吃饭。同样来说,闻思修佛法、行持善法、证悟等在胜义当中都不存在,但是在世俗谛当中,我这样做,我就可以离苦得乐,我可以得解脱。虽然胜义当中这些概念都不存在,但是我还没有证悟胜义谛,我需要离苦得乐,需要去谨慎取舍,这就叫“为果不观察”。
拓展:
二谛(的概念)都是“拐杖”。总结来说,二谛都是拐杖。
我们在这里谈论世俗谛和胜义谛,本质上是把他们二者当作一种工具。如果将来你真正获得了证悟,那么就像你的腿恢复了健康,你就不再需要靠拐杖去走路,你可以飞奔。当你的腿还有疾病的时候,你需要靠这两个拐杖才能够行动。所以,虽然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一种概念,但是暂时来讲,我们需要去剖析它、通达它、理解它。这是我们今天学这节课的意义。
6、二者非一非异
胜义谛与世俗谛关系的第六个思维方式,就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
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提到,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事实上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如果你认为二者是一体,或者是一种完全脱离、毫无关系的他体的状态,
那么都是非理的。
二谛是一体的四种过失:
一、因为一切凡夫能现见世俗谛,如此也将现见胜义谛;
二、如同依靠世俗谛而增上烦恼一样依靠胜义也应增上烦恼;
三、如同胜义中不可分割一样世俗中也应当不可分割;
四、就像见闻世俗法无需寻觅一样胜义谛也应成如此。
——《定解宝灯论浅释》
首先,如果说二谛完全是一体、世俗谛就是胜义谛的话,那么因为我们凡夫都能够见到世俗谛,那么我们就能够毫不费力地见到胜义谛,我们就不用去修行了。第二,我们在世俗谛当中有各种贪嗔痴的烦恼产生,如果二者完全是一体,那么你证悟胜义谛之后你也应该增上烦恼,但这显然与事实是不符合的。
第三,胜义谛是不可分割的,是超越割裂的。如果二谛是一体,世俗谛也应该超越割裂,那它本身就不是世俗谛了,它已经超越这些庸俗显现了。
第四,我们不需要费力、不需要刻意寻找就能够见到世俗谛,如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电脑、听到声音。如果胜义谛就是世俗谛的话,那我们应该毫不费力地当下就证悟胜义谛了。
所以,二者肯定不是一体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二谛是他体,是一个完全彼此脱离的他体的关系,那么会怎么样呢?也会有四种过失。
二谛是他体的四种过失:
一、如此一来,虽然现量证悟了胜义谛,但由于世俗谛不包括在其中,仍旧不能获得涅槃;
二、应成与世俗谛异体的胜义谛不是世俗谛的法性,如瓶子不是氆氇的法性一样;
三、因二谛分开,只是世俗中的无我而并非是胜义谛,如瓶子不成立并不能确定氆氇不成立;
四、证悟胜义谛而获得涅槃时却仍存在另外一个世俗谛,结果还会产生烦恼,这样一来,一个士夫的相续中烦恼与菩提同时不相违而存在了。
——《定解宝灯论浅释》
首先,如果世俗谛是胜义谛之外的一个东西,那么即便你证悟胜义谛,你仍然不能够得到究竟的果位,因为你还有世俗谛没有证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如果二谛是他体,二谛就不是有法与法性的关系了。胜义谛本身应该是世俗谛的本质、本性,二者是不能脱离的,就像瓶子与瓶子能够装水的属性是不能脱离的。如果你认为二者完全脱离,那么一者就不能成为另一者的本性。第三,如果你把世俗与胜义谛完全分开,那么当你在成立空性的时候,它与显现是脱离的,就会有很多过失。
第四,当你证悟胜义谛之后,如果还有一个世俗谛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烦恼、产生痛苦,那么你证悟胜义谛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如果你认为二谛是他体,也会有四种过失。
五、常见误解
1、“既然万法皆空,何必要修行,何必要行善?”有人讲:“既然万法皆空,都是空性,那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我何必要修行,何必要行善呢?”意思就是说我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行善。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破析方法——只需要把行善和修行替换成生活中的必需品就可以了。哪些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说吃饭、睡觉。我们可以反问他:“既然万法皆空,你何必要吃饭,何必要睡觉?”“不吃饭会饿。”
“饭也是空性,饿也是空性,那你为什么要去吃饭呢?”
“虽然我知道饭也空,饿也空,但是我不吃饭我就很难受,我就受不了。因受不了,所以我要吃饭。虽然受不了也是空性,但是我还没有证悟空性,对我来说,受不了就是一种真切的感受、体验。在真切的体验当中,我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所以我要吃饭。”
同样,我们为什么要行善?善是空性,但是善在世俗谛当中能够带来快乐的果报,快乐的果报能够让我们感到舒服,我们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去行善就像我需要吃饭一样,我要修行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万法皆空”就不去做了。就像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可以做好梦,也可以做噩梦。你可以说梦都是空性,醒来之后一切都不存在,但是当你还在做梦的时候,你应该承认:做好梦总好过做噩梦,噩梦会让你在梦中非常地难受,做好梦会让你很舒服。虽然都是梦,但只要你还没有醒来,你就应该去追求做好梦,这是非常合理的。
所以,你认为“万法皆空”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呢?这简直是痴心妄想。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
2、“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我们有时候会想,万法都是空性,但是因果是非空性的,因果是实有的。其实,这种观点也不正确。我们可以讲,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事物包括因果在内,都是空性。《中论》中有一个“观因果品”,专门观察因果如何安立为空性。这个我们可以自己去学习。
在世俗谛当中,你可以说万法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显现,也可以说是空性。在世俗谛当中,万法存在,因果也存在,因果有它自身的规律,万法也有各自的显现。而在胜义谛当中,这些都不存在。
所以,这还是一个梦和觉醒的关系。就像你在梦中,梦中有梦中的因和果。你梦中种庄稼,梦中可以产生食物。你梦中吃饭,梦中也可以吃饱。你梦中去努力,也有一些回报。梦中有梦中的因和果,但是你醒来之后,梦中的这些因果都不存在。我们可以大胆地讲:在胜义谛当中,因果就是空性,因果就是不成立的。不仅仅是因果,在胜义谛当中,吃饭能饱、你我他、山河大地、房屋等统统不成立,但在世俗谛当中,这些显现如梦如幻地存在。
这是第二个常见的误解。
3、“世俗显现不能破除,否则就是断见,所以如梦如幻的显现自始至终都要保留。”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观念,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这个事物本来存在,你说它不存在,这是一种断见。如果它本来就不存在,我说它不存在,这不是断见,这是还原真相。就像梦一样,梦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但是你醒来的时候,还有梦的显现吗?一点都没有。我们既然要探讨觉醒的状态,要探讨胜义谛,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说:在胜义 谛当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就是不存在,连“胜义谛”都没有。就像你醒来之后,梦中的一切都没有。这样说并没有错,因为我们是在探讨胜义谛,我们是在探讨一个觉醒的状态,而不是探讨梦中的状态。
就如《入中论》提到的:
世间一切非正量, 故真实时无世难,
若以世许除世义, 即说彼为世妨难。
——《入中论》
世间的一切不是正量,而是颠倒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探讨真实义、胜义谛的时候,是不存在世俗的妨难的,因为胜义谛当中,这些世间的显现本身就不存在,我们只不过还原一个真相罢了。
如果你在探讨世俗谛的时候,你否定因果、瓶子、山河大地、房屋等,那么这是一种断灭见。就像探讨梦中的状态,你做了什么梦,梦中就有显现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梦,不是在探讨醒来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场合。如果是在探讨真实胜义,就不能够保留世俗谛的显现。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分析自续派与应成派时,还会详细辨析。
4、“杯子、瓶子是空性,佛不是空性。”
有时候我们会想:瓶子、柱子、汽车、房子等,这些都是平凡的东西,我说它们是空性好像可以很放心,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是佛陀、三宝这么殊胜,我好意思说他是空性?我说他是空性,会不会是谤佛?会不会是对佛陀的一种不恭敬、一种亵渎?其实,这些担忧是多余的。事实上,“佛”这个概念在胜义谛当中是不成立的。《金刚经》讲,佛陀不会认为:我是一个佛。这些证悟者也都不会有一个真实的概念:我是一个证悟者。在他证悟的实相境界当中,这些概念都不成立。
所以,你现在有“佛”的概念,但当你醒来之后,“佛”这个概念也没有了。
这里有一个教证:
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盘亦如幻如梦。
若当有法胜于涅盘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
——《小品般若经》
佛陀讲,佛果是如梦如幻的、是空性的,涅槃也是空性的。假设有一个事物比佛还要了不起、还要伟大的话,我也说它是如梦如幻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想到的任何概念,都是空性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如果你认为有一个很殊胜的“佛”的概念不能够破除,那么这种执着会成为你证悟的一种障碍。有一句话叫做“才脱狼穴、又入虎口”,你刚刚脱离狼的巢穴,却又钻到了老虎的口中。你刚刚摆脱了对世俗法、瓶子、柱子的执着,却又陷入对佛陀、三宝等概念的执着当中,究竟来说这些都是障碍。无论是白云和黑云,都会遮障太阳光。当你身处监狱、手被镣铐铐住的时候,不管这个镣铐是铜的、是铁的、是金的,不管它是什么材料做的,它都会把你铐住。
当你执着一个很平凡的事物的时候,你的手脚就像被铁链子铐住一样。当你执着“佛陀”等殊胜概念实有不空的时候,你的手脚就像被金链子铐住一样。虽然链条是金的,但它还是会把你铐住,给你带来束缚。所以究竟来讲,我们要超越对善恶、好坏、是非等一切概念的执着。当然,从暂时层面来讲,你执着好梦比你执着坏梦要好;你执着一个金镣铐,比你执着一个铁镣铐要好。所以,我们在证悟之前要去皈依三宝、弃恶行善,这些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往往需要这样做,才能够真正地获得证悟。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要圆融理解。
5、“既然分别念不是胜义谛,那就不需要闻思了,干脆什么都不想就可以了。”
第五个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既然这些概念都不是胜义谛,那么我就不需要去闻思,我不需要去学习佛法,我干脆什么都不想就可以了。什么都不想,这不就是胜义谛了嘛?“什么都不想”本身也是一种念头。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什么都不想”,这本身就是一个想法,是个念头。当你“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你还是有分别念的,还是有细微的二取存在的。我们凡夫人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说是“什么都不想”,比如说在睡觉、没有做梦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想,那是不是你已经证悟了?没有。当你被 人一棒子敲晕,你休克了、昏厥了,那个时候你也什么都不想,那是不是你已经证悟了?没有。当你变成一个植物人,你的思维已经停止了,那你证悟了吗?没有。所以,我们有很多庸俗的状态都可以说是“什么都不想”,但是为什么没有证悟?因为你没有证悟空性,你没有空性的体验,你仅仅是在一个混沌的、黑暗的状态当中安住,这没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你没有实修法的窍诀,没有善巧方便,你强行让自己什么都不想,那么你跟木头有什么区别呢?你跟植物人有什么区别呢?你为什么要学佛呢?什么都不想,这样太简单了!好多外道、世间人都可以这样去操作,那你皈三宝、修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很多世间人都可以靠“什么都不想”就出轮回、得佛果了,没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修行还是要有正确的方法。
既然船不是对岸,那就不需要船了?
《金刚经》中有个比喻:修行就像船筏一样,你通过思维善法、断恶行善等修持,渡过大河到达彼岸。这条船是木头做的,对岸是陆地。船的材质与对岸陆地的材质是不一样的,船本身并不是对岸,但是你不能够否定船能够帮助你到达对岸,你不能够说:“因为船不是对岸,所以我就不要船了。”如果你没有船、你又不会游泳的话,你就只能在此岸,你不能到达彼岸。
所以,我们不能够把道路和目标混淆起来,不能够把方法和结果混淆起来。我们暂时需要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去观修、去思维。虽然它是分别念,它不是胜义谛,但是你往往需要以它作为工具、作为阶梯,才能够通达胜义谛。如果你把梯子都扔掉了,你如何上楼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所以,若执着我什么都不想就可以证悟、就可以解脱,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在正理的剖析之下,这种错误观念是可以被摧毁的。
6、“世俗谛当中真实存在,胜义谛当中如梦如幻。”
这是第六种错误观念。这句话,我在很多师兄口中都听到过——“在世俗谛当中一切都是真实的,在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这听起来似乎是合理的,但事实上,我们通过前面四节课的分析,会发现这个结论并不合理。 世俗谛中如梦如幻,胜义谛超越一切概念。
真实存在的事物、非空性的事物,在二谛当中都不存在,它是子虚乌有的,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在世俗谛当中,任何事物都是如梦如幻的;在胜义谛当中,连“如梦如幻”这四个字都没有,胜义谛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如果你认为胜义谛当中是如梦如幻的,那么说明你还没有理解胜义谛,你还是在缘世俗谛。这个概念要搞清楚。我们不能够认为有一个东西仍然可以真实存在。要牢牢把握一个大的原则:实有不空的事物、有自性的事物从未存在过,子虚乌有。这个概念我们要反复推敲。
7、“我一打坐,全都空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第七个常见错误。有人说:“我一打坐全都空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了。”他似乎是在炫耀他的修行体验。一打坐后,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一片漆黑,他认为这就是空性,他认为他证悟了。但是我们可以去分析:有没有脱离显现的空性?“所有显现定空性,所有空
性定显现。”如果他把一片漆黑认为是一个东西,认为这个东西很殊胜、这就是空性,他就等于把一片漆黑这个现象当作了空性。
空性并不是现象,空性是本质。我们如果把本质当作现象,就容易堕入断见。空性本身并不需要一片漆黑;当一片光明的时候,仍然可以是空性。你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这些都没有离开过空性。所以,我们修行并不一定需要闭目塞。听,并不需要把外境都摧毁掉。
他说“一片漆黑”,我觉得可能是他家停电了还是怎么样,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法。我们再引申一下,真正修行的时候,并不一定需要你把念头都压制住,你才能够获得证悟。当然,你修行寂止时,粗大的念头暂时被制伏有助于你证悟。但是,如果你单单让念头不生起,这是否一定是证悟呢?这不一定。就像前面讲过,昏厥的状态、酣睡的状态不一定是证悟。当你产生念头的时候,你能认识念头的本性,认识心的本性,这样也可以证悟。就像《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禅师提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祖惠能讲,我不需要把思想个东西好在哪里。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理解。
六、注意事项
1、重视祈祷
学习中观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自己有一些相似的进步,有一些体悟、一些理解。这些可能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我们会真切地体会到这些都是靠上师的加持。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我们不要说证悟,就是相似地在理论上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剖析、辩论、探讨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经常以信心祈祷上师三宝。这一点非常重要。
2、重视取舍因果、积资净障
胜义谛的体验,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对空性的通达,也不是说靠世间的智慧能够随意获得的,而是靠你这颗心清净罪障、圆满福慧资粮才能够达到。所以,我们在闻思中观的同时,应该努力去集资净障,比如说积极发心、忏悔并积累资粮,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觉得万法皆空,所以对因果不重视。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讲“于空性中亦得生”,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但是空性当中不离显现。没有离开显现的空性。因果是一种显现,它也没有离开空性。当你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并非说你已经脱离了空性;当你在思维空性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脱离了显现。所以,了解显空二谛的关系之后,我们就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取舍因果的问题。
【预习】
下一次的课程叫做“进阶:视角切换”,会涉及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的内容。我们将通过“视角切换”这种思维工具,去辨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这节课讲完之后,中观系列讲座的上半段就算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坚持到现在。
预习资料
1、《定解宝灯论讲记》第一品“见解无遮或非遮”、第三品“入定有无执著相”。
2、《中观庄严论解说》第 23-29 课。
好了,今天时间到了。非常感恩各位师兄近半年来的陪伴,我们相约在新年
共同探讨自续派、应成派以及如来藏的法义。
我们将今天探讨法义的功德一起回向众生离苦得乐。
师兄吉吉祥!您有生西法师《四百论》的文字版吗?末学的微信号13014903515
@ynshu 请查收邮箱!
@圆非 感恩您!收到!可以加您的微信吗?您这里是个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