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94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3/20 23:20

这堂课继续讲“以此方式教诫勤奋”的内容。前面学习了表面上是大臣孤身一人,实际上有王室作为他的后援。又讲到有智慧的人,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观察利害之后而行持安忍。下面通过比喻,和这个意义对照,颂词讲到: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大悲的佛陀和地狱的狱卒,就是怨敌的靠山与依怙。我应该犹如平民百姓,小心谨慎地侍候取悦君主一样,普令有情生起欢喜。

“普令有情喜”,这里还是贯穿着一个思想——恭敬众生。恭敬众生的方式呢?犹如“民侍君”。民众通过观察前因后果,然后小心翼翼地取悦君王。同样,我们也应该通过了知前因后果的方式,小心翼翼地面对众生。“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这两句主要是讲因果关系如何展现,以及表面与深层次情况的差异。和前面的比喻一样,有智慧的人必须要看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看表面情况。第二句当中的“吾敌”——我的敌人,这里“敌人”意思很宽泛,主要是指伤害我的人,也包括我伤害的对方、准备要生嗔心、报复、伤害的对境。表面上看,对方势单力孤,比如张三或者蚊子、苍蝇等等。我要伤害的对方,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而且从某些条件看来,我的势力远远超过对方。即便我没有这么大的势力,我还是有更弱小的对境,比如爬虫、蚊子、苍蝇等等这些小众生。但这是表面现象。

其实,深层次的意思是“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在他们的背后有着强大的靠山。比如,蚊子显现上体积很小,攻击我的武器——嘴上面一根针也很小,势力是很小的。但是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它有强大的靠山——悲佛与狱卒。具有悲心的十方诸佛,还有很多的狱卒、牛头马面,都是它的依怙和靠山。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我们分析了,如果我伤害了这个蚊子,把它拍死了,佛对我就不欢喜,就会悲伤。我们这样做就相当于伤害了佛一样。所以,我们想到这一点就会很害怕。因此,“悲佛”这个靠山是可以成立的。

狱卒为什么是它的靠山呢?此处狱卒的“狱”,不是监狱,而是地狱。如果我们拍死一只蚊子,就会招来地狱的狱卒大范围、高强度的报复。真正的情况虽然不是如此,但从分析的角度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我以害心杀死一只蚊子,就造下了罪业。地狱里面比如众合地狱,《大圆满前行》中提到,哪怕我们只是掐死一只跳蚤、一只虱子,也会成为无颠倒地堕入众合地狱的因。前行又讲到,如果杀害一个众生,会堕入地狱半个中劫,然后五百世被杀死。所以拍死蚊子这么小的事情,它的果报成熟起来,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半个中劫堕在地狱当中,从地狱出来之后,还要五百世被杀害。如果没有忏悔,拍死蚊子就会引来报复——堕到众合地狱,在非常长的时间里被狱卒狠狠地折磨。《广论》、《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正法念处经》讲到地狱部分时,讲了很多地狱当中长时间受痛苦的情况。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地狱的狱卒就相当于是弱小蚊子的依怙和靠山。就像我们伤害了大臣,就会受到国王强烈的报复,国王是这个大臣的后援。如果我伤害了蚊子或其他众生,狱卒的报复马上就会来。

以上是两种情况,一是大悲佛陀不欢喜,二是狱卒的疯狂报复。

把蚊子这个旁生换成我们身边的人,对同事、邻居、家庭成员,或者看不惯的人,不管是任何一个众生,我们要对他做伤害,并不一定用拳头或者棍棒去打他,内心生起嗔心也算。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心,随着嗔心生起的强、中、弱,都有相应的不好的果报,前面讲的地狱的狱卒,只是最极端的报复方式而已。从地狱当中出来之后,在五百世被杀的过程当中,这些伤害我们的因缘都算是蚊子的后援。当然,这个后援是属于隐藏式的,我们看不到。但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看得到,就不会做;就是因为看不到,这才是最可怕的。因果就是因为看不到的缘故才可怕。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忆前世,看到因果,还会这样做吗?肯定不会的!

在世间中,很多犯法的人,都没有亲自看到犯法之后入狱的情况。进监狱,被枪毙……隐隐约约觉得也许会有,也许不会有,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假如每个犯人能够亲眼看得到以后坐监狱的样子的话,相信很多人不会去做。就是因为看不到,所以他才做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取舍因果的时候,非常恐怖的地方,就是看不到后果。我们看不到伤害众生之后,狱卒强烈的报复,还有五百世当中伤害我们生命这些强大的报复。我们看不到的缘故,我们就忽略了、轻视了。就像前面的颂词讲的,我们没有看到大臣后面强大的后盾,一时忿起,热血上涌,马上就把大臣揍一顿,把他杀了,但是紧接着引来了很强势地反扑。

所以我们应该做“深谋远虑者”,“力堪不报复”。拍死一只蚊子,掐死一只蚂蚁,对眼前的张三、李四去报复他、打骂他、打击他、对他生嗔心,看起来没有什么,快意恩仇很畅快。但是,我们恰恰成了那种看不清楚形势的人,没有深谋远虑的智慧。表面上反击之后,我很舒服,很有尊严。但是这样的行为,给以后埋下了祸根。

要了知这种隐藏的后援,必须要学习因果方面的经论,以及寂天论师的教言。我们要明白在眼前站着的,想要伤害的这个人,他不是孤单一人,而是有强大的后盾。从自利考虑,从菩提道的角度考虑,我绝对要尊重他。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没有,一切不好的后果都不会出现,而且还会出现很多功德和利益。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这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假如我们能够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合理的选择,因为他知道了有这个后果。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的能力,但是寂天论师以智慧眼看到了这个后果,就把这些情况放在法本里面,让我们来学习。就像我们学习法律条文,里面说如果做了这个事情,就有什么样不好的后果。我们学了之后相信了,然后就不去做,这样自己就是受益者,和这道理是类似的。

因果规律的确很深奥,我们从无始以来不停流转,相续当中会有很强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会不会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有一部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这个怀疑心。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分析观察、祈祷上师,善根萌发,有相当多一部分人会认同这个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选择安忍,止息嗔心。

最后两句“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就像臣民小心翼翼地侍奉暴君、取悦君王一样,让一切众生欢喜。总的来说,这里面分三个方面,表面的情况,隐藏在后面的情况,以及自己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么面对它。

下面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来作归摄。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我们前面讲过三个颂词,前两个颂词是讲比喻,第三个颂词是讲意义,而这里两个颂词,则将比喻和意义综合起来了。

颂词字面意思是,暴君虽然生起了很大的嗔心,也不能够让我们堕地狱。但如果伤害了有情,一定会遭到地狱的伤害。国王虽然高兴了,也不能够让我们成佛,而取悦众生却能够让我们成佛。

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很明显。前面讲了“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我们要像平民百姓去恭敬国王一样,令有情欢喜。如果我们不小心触犯了国王,他就非常地暴怒。国王的势力很大,尤其在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国王一个人说了算,他有生杀大权,他让你活,你就活;让你死,你就死。在古代让暴君生嗔,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即便让暴君产生了很大的嗔怒,“不能令堕狱”,他也不能让我堕地狱。他可以用最残暴的手段处死我,关一辈子禁闭,关在死牢、水牢里面,砍头,凌迟,五马分尸……古代最残暴的刑罚可能都遭受到,但他绝对没有能力让我堕地狱。如果我不造堕地狱的罪业,是不会堕地狱的。即便国王对我生起了很大的嗔心,他也只能够在他的权力范围内对我施与伤害,最大的伤害也就是让我死去而已。

“然犯诸有情”,但是如果伤害了有情,那就不是这样了,“定遭地狱害”。这里面有巨大的反差。表面上看,暴君和小蚊子或者张三这类弱小的人,二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一个控制着整个国家大权,另一个是市井小民或者小小的众生。但让暴君生嗔最大的伤害就是把我处死,而伤害了一个小小的有情,看起来不算什么,没有得罪国王大臣,但后果是“定遭地狱害”。如果我伤害了众生,一定会遭到堕地狱为主的众多的伤害。一个是“不能令堕狱”,只是感受到世间的一些痛苦;一个是“定遭地狱害”。二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亲友书》讲,一个人在受刑罚的时候,从早到晚被三百根矛同时刺入身体,这是非常大的一种伤害。但是这种伤害,远远不及地狱当中,第一层地狱痛苦的百千万分之一。

所以,暴君和小小的有情不具有可比性,世间的刑罚和地狱的痛苦不具有可比性。得罪了暴君反而过失不是很重,伤害了小小的有情却会遭到地狱的果报,而且还要在五百世当中感受被杀的痛苦。所以,伤害有情的过失的的确确是很严重的。

下面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取悦君王,做让他欢喜的事情,并得到了嘉奖,能够带给我们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从古代的角度来讲,那肯定是封你为一字并肩王(注:一字王在古代的爵位体制中仅次于皇帝,拥有与皇帝比肩的地位的一字王称作“一字并肩王”),给你很多的田地、赏赐,但不可能把王位封给你,把所有的国土封给你,只是国土当中取一部分赏赐给你。最大的赏赐就是让你当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能够给予的就这么多,没办法再多了。

“不能令成佛”,国王再高兴也没办法让你成佛。不单单国王,即便世间当中势力最大的帝释天、梵天,也没有办法让你证悟。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很多次他的苦行和功德感召帝释天,化现各式各样的形象来试探他的道心,菩萨每次都能过关。帝释天很受感动,问菩萨需要什么东西,我可以赐给你。(帝释天觉得自己功德很大,说的话也就很大,他认为不管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赐给你。)菩萨就回答,请赐给我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帝释天马上改口道,这个赐予不了,除了这个之外,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菩萨说,除了这个之外,我没有什么需求。因此,即便是帝释天或者梵天,再怎么高兴也没办法让我们成佛,获得菩萨地,乃至于获得见道果位。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但是取悦众生、恭敬众生的话,最终会成就无上觉。佛陀就是取悦众生的缘故,才成就了佛果,佛陀成佛之后就把这个方法告诉了我们,一定不要小看众生,众生是帮助我们成佛的最大助缘。如果我们恭敬取悦众生,不对众生生嗔心、害心,而且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们,这就包括了整个菩萨道的修法。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好像让众生高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到底有什么利益呢?其实让众生欢喜就是利益众生。在发心、语言到行为上利益众生,贯彻到底,就是整个菩萨道。所以,取悦众生就相合于菩萨大道,最终就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取悦国王和取悦众生,就有这样巨大的反差。国王和众生没办法比,但得果也是没办法相比的。国王所赐予你的就那么一点点,甚至于没办法把他的王位给你,利益是很少的。而取悦那些很卑微的众生,乃至蚊子、苍蝇,最后的回报就是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众生往往能够看得到取悦国王、上级领导等位高权重的人,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眼前的利益。这些利益无外乎就是一点可怜的奖金,或者一官半职,或者一套房子,或一点点照顾,这些我们看起来很重。我们经常会觉得取悦领导上级,给我的帮助很多。但从全局来看,这些利益微不足道。而取悦众生,我们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本身就看不起众生,也并不认为取悦众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但是,恰恰在这个重大的地方,我们迷失了。恰恰是取悦这些微不足道的众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利益。

所以,我们需要用火眼金睛把这个问题看清楚。我们以前看不到这方面的利害关系,现在看到之后,我们的想法慢慢会发生改变。,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颂词,但不可能马上就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这个理念需要慢慢融入我们心中去。

我也是这样的。很多理念,现在对我来讲已经没有办法动摇了。我在想,自己是怎样产生这种不可动摇的理念的呢?回想最初的时候,我对这个理念还是有怀疑的,有时在观察方式上有怀疑,有时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得到,理解的时候也难以趋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一些经论之后,这个观念就逐渐融入到心中去了,最后就变得牢不可破。

这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然经历。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理念的确难以接受。譬如放弃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利他;或者如大乘经典中讲的,利他是最快乐的,我们都很难以体会到。但是随着我们慢慢地修学,只要不放弃,当我们的智慧逐渐成熟了,接受能力慢慢增长的时候,这个理念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个理念告诉我们,对待很弱小的众生,譬如路边的乞丐,或者一些小小的旁生,我去取悦利益他,是我们成佛的因。这好像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们认为应该取悦的大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却很少;我们最忽略的,经常伤害的人,反而是我们成佛的关键。这就是佛菩萨看到之后给我们讲的。我们要按照入行论当中的这些理念,慢慢地去想,仔仔细细地体会,之后我们的心逐渐就会转变。当我们完全接受这个理念,产生定解的时候,离生起无伪无造作的菩提心,也就不远了。如果我们升起了无伪的利他心,再来修菩萨道,真正就是很快乐的。

我们刚刚开始学习,自私自利的心态和利他的观念,正在互相抵触,所以我们觉得修道很难。但一旦我们接受了利他的理念,那么一切都是从快乐到快乐了,从快乐的道趋至于快乐的果,这个心理状态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了。

以上通过喻意结合,用极端悬殊的对比来让我们知道,取悦众生可以得到殊胜圆满的利益。回到科判“以此方式教诫勤奋”,通过这个方式来教诫我们在取悦众生,恭敬众生方面要勤奋。

寅三、摄义:

“摄义”即可以作为科判“观察果当恭敬”的摄义,就是我们要恭敬众生的摄义,也可作为安忍品的摄义。下面我们来看摄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我们怎么还看不到取悦有情的果报呢?“来生成正觉”来生可以成就正等正觉。“今世享荣耀”,今世当中也可以因为取悦有情而享受荣耀。

第一个颂词讲了取悦有情的两大利益,一个是今生的,一个是来世的。当然,这个来世指把此修法贯穿究竟,也即成佛的时候,“来生成正觉”。

今世的利益就是享荣耀。我们恭敬有情、取悦有情,今生当中我们会享荣耀。世间中,不要说是菩萨,即便是世间的人,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都会给他应有的荣誉和回报,比如财富、名声。他自己也因为利益了众生而心情愉悦。比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雷锋,雷锋一直都是在利益他人。他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小孩、老人,都去帮助,帮助之后他的心情也很好。大家现在给他的评价就很正面,而且号召全国向他学习。我们修道人,也是随喜赞叹他。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去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不随喜呢?的确应该随喜。还有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对于他们的行为,我们看了之后也是非常认同的。有些认同可能来自他去世之后,但即便他在世的时候,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今世享荣耀”,这里主要是从给他正面评价和荣誉的方面讲的。另外,如果帮助别人,今生当中也可以收获财富。

如果取悦的众生不单单是个人,对一切众生都能够这样去利益,就能把自己的心完全净化。当然,利益众生主要是从对境和发心两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利益到所有的众生。但是,发起利益众生之心和行持利益众生之道,能够改变修行者自己的心,他的负面的念头全部通过利益众生的方式,得以过滤和清静。在此过程当中,利益众生的修法贯彻到极致,修行者获得了最究竟的清静,内心丝毫没有了障碍与负面的东西,这样就成就了佛果,“来生成正觉”。

第一个颂词中,讲到了今世和来世的究竟,即当前这一世和最后一世成佛的情况——“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第二个颂词讲从我们的后世到成佛之前的轮回当中会有什么好处。因为不可能今生我发心,第二世就成佛了,中间可能还有千百万世,第二个颂词就讲到了在轮回当中,从后世到成佛之前的情况。

“生生修忍得”,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因为修安忍,可以获得貌美、无病症、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这五大受益。

第一即美貌,能够让自己获得很庄严的容貌。很多人都喜欢自己长得好看,即便是长得很丑的人,也想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让自己看起来美貌一点。为什么很多人在出门之前必须要化妆?其实目的就是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看。有些很丑的人,也要化妆,因为不化可能更丑。而有些人天生丽质,化不化都可以,本身就长得很端正、庄严。

我们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美貌的因有很多,比如供养花或者颜色、质料、形状都上乘的东西,或者布施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美貌的果报。

还有就是修安忍,如果能够安忍的话,也能让自己的容貌非常庄严。《入中论》也有“忍感妙色善士喜”的教言,上师在讲记当中也也引用了。因为一旦发怒的时候,自己的脸马上就扭曲了。我们看到发怒的人,他的整个脸可能会满面涨红,青筋暴露,面露凶光,脸上肌肉扭曲,样子很可怕的。反过来讲,如果能够安忍,由于内心非常平静,容貌就正常。所以,安忍的果报就是相貌显得庄严。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长得庄严的人,就想这个人以前是修过安忍的。因为在经典当中就讲了,如果修安忍他后世就会很庄严。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明星,或者在街上看到一些长得美貌的人,心中就会自然而然浮现这个教义。当然,现在得到美貌的果报之后,能不能进一步修善法也不好说。有些美貌的人还是喜欢善法,有些却不喜欢善法,情况也有很多,这是另外一套因果了。但是,现在他的美貌,一定是以前修了善法得来的,不可能是无因无缘或者运气好得到美貌。

有人会说,他父母长得就好看,所以遗传给他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因缘,但这里面还有更深层的因缘。如果你有这个福报,可能你转到美貌父母的家庭当中的几率就高,如果你没有修安忍的因缘,转到美貌父母的家庭几率就低,或者根本转不到。有这样的因缘,让你美貌的因缘自然而然会具足,包括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环境,都让你逐渐变得庄严。根本因还是来源于自己的修行和善业。这些都是世间人喜欢的,所以寂天菩萨也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告诉我们修安忍的好处。

第二是无病障。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心理、生理都受到影响,对他的修法、生活、工作都有影响。修安忍的人没有病障,身体、心理都很健康。

第三是“誉雅”,得到好的名声。如果一个人修安忍,因为安忍的缘故,他的名声就很好,大家都喜欢说他的好处,他的口碑、名声非常好,这样他就得到了雅誉。

第四是“命久长”,长寿。一个人如果修安忍,他不会有伤害别人的行为、语言和心,而短命多病都是因为伤害众生导致的。没有伤害众生的心,会令他得到长寿的因缘。

第五是“乐等转轮王”,获得很大的快乐和安乐,可以和转轮王的快乐相比拟。前面讲“难行莫胜忍”,所有的福报中,修安忍获得的福报是最大的。转轮王的财富和方便都是随欲自在的,有这样自在的果必定有自在的因,造就这样最大的福报和善根的因就是安忍。修安忍能够获得等同或者超越转轮王的殊胜善因,如果中间未遇违缘,成熟时就可获得转轮王的善果。

我们生生世世修安忍,生生世世可以得到此果。乃至成佛之前,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安忍的修法是贯穿始终的。并不是这一世修安忍,下一世就不修了,修安忍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些人天善果,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成佛。

为了成佛,每一世中都要修安忍。这里可以看颂词“生生修忍得”,每一世修安忍,虽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等,就算不想得这些,但是通过发菩提心和安忍的修法,累积成佛资粮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会成熟这些果报,就相当于附带的利益。虽然没有专门去求,因果的规律是你修了之后,一定可以获得这样的安乐。

总之,修持安忍,可以在今生享荣耀,究竟一世成佛,中间这些世可以获得这五大功德。还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等菩萨道的功德,也都包括在内了。所以,恭敬有情、修习安忍,的确有很大的利益。

以上我们讲完了安忍品,这里讲了很多修持安忍的理念、修行方法和窍诀。如果我们认真地学习、实践,绝对可以调伏相续中的嗔恚心,将嗔恚心的种子从根本拔除之后,真正生起利益众生的心。我们在被众生伤害的时候,就可以不为之所动,安住在菩提道中,如理如实地观修,直至成就殊胜的佛果。

以上就是安忍品的内容,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安忍品》终——


思考题

567、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答: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答:如果有能力的话,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但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答: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修习安忍: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事情上?

答:请自己发挥。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