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中观系列讲座 > 正文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3/23 16:23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本次讲座的内容是:实相如来藏。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很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观所包括的范畴。

 

基础概念:自空中观、他空中观

 

在介绍如来藏之前,先来了解“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的概念。也许有些师兄会困惑,中观讲的是般若空性等,但如来藏属于第三转法轮,为什么在中观的讲座里谈如来藏?其实“中观”这个词语有广泛的含义,它即包含自空中观,也包含他空中观。而如来藏法门就是属于他空中观,是广义的中观范畴所包含的法义。

1、自空:否定某个概念自身的真实性。

例如在《中论》里,通过大缘起因、离一多因,抉择杯子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它是没有的,通过破除的方式来否定“杯子”这个概念的真实性。这是自空中观的一个常见的方式。

2、他空: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同时否定在这个概念之上其他某个概念的成立。

举个例子,比如杯子和水的关系,如果说“这个杯子里没有水”,那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空”。因为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承认有这个杯子(也就是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第二,否定杯子里有水(否定了“水在杯子里”这个概念)。

一是肯定,二是否定,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他空”的概念。

如来藏,其实就是属于他空。他并不只说破除,还有很多正面建立的相关的内涵,下面详细地去了解。

 

一、什么是“如来藏”

“如来藏”是一个不太容易解释清楚的概念,它有一些异名,包括:实相、佛性、真如、法界、法身、圆觉、胜义谛、大空性、大涅槃等,很多与实相相关的术语,都可以是如来藏的同义词,因为它们意义相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

下面分别解释“如来藏”这三个字的含义。

1、“如来”

“如来”是佛陀的名号(佛有十种名号:应供、正遍知、善逝、世间解等),“如来”有一种相合实相的意思。

2、“藏”

“藏”(zàng),有宝藏、胚胎的意思,侧重表达了它蕴含着很多殊胜的功德(例如:金矿中有很多金子)。宝藏,形容这个事物很殊胜;胚胎形容一种潜伏、潜在的状态,比如一个众生没有出生,还在怀胎阶段,我们说他是一个胚胎的阶段,相当于说这个众生没有明显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来藏也有这层意思。

3、“如来藏”

“如来藏”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佛陀功德的宝藏,当中蕴含了智、悲、力等功德。

也可以解释为,胚胎当中的佛陀、潜伏或隐藏状态的佛陀。胚胎中的佛陀就是形容众生是未来的佛,现在还没有成佛。因此,众生具有如来藏,是说众生是佛的胚胎,是潜伏、隐藏状态的佛陀。

虽然可以说“佛陀有如来藏”,但更多时候,主要是在众生位的时候,说他有如来藏;成佛之后一般会说佛陀有法身,因为这个时候如来藏已经完全显露,一般会用“法身”、“佛果”等词来称呼。

4、“客尘”

“客尘”是与“如来藏”相关的词语,意思是:像旅客一样暂时留存的尘埃。

“客”指的是旅客,“尘”是尘埃。

“旅客”的意思是:暂时的、不恒常究竟的、不永久性的。好比我们到别人家做客,肯定是要离开的,不可能长期留在这个地方;包括去住旅店,一段时间后就去往别处。所以这是一种比喻。

“尘埃”形容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比喻心相续中的烦恼客尘。烦恼客尘像尘埃一样起到遮蔽如来藏的作用,就像灯泡上面沾染了很多尘埃,光线会受到遮障一样。所以“客尘”是形容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

 

二、如来藏的特点及属性

1、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学习如来藏法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知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大乘经庄严论》提到: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意思是,法性、佛性、如来藏遍于一切事物,没有分别,是清净的自性。这就是佛陀的本体,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的功德宝藏。

通过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不存在某些众生具备如来藏,某些众生不具备的情况。当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宗派认为有些众生不具备如来藏,怎么修行也不会成佛。但是按照自宗了义的观点,我们承许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后面会反复引用这一观点。

2、如来藏没有两个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那么如来藏是不是像众生的数量一样,有多少个众生就有多少个如来藏呢?

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没有两个,就是一个,或者说是不二,也可以说所有众生共同拥有一个如来藏。

《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到: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

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

这里讲到“不二”,一切众生在本性当中是不二的,众生与诸佛在实相中也是无二无别的,因为如来藏没有两个,众生没有离开实相本性。如来藏没有两个,也表达了实相没有两个。我们经常说“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实相是唯一的,没有两个真相,究竟的真理,究竟的实相是唯一的。如来藏就是究竟的真相。

3、客尘存在的时候,离开客尘之外找不到如来藏

客尘存在的时候,要去哪里找如来藏呢?你只要去客尘里寻找,可以说你认识本性之后,客尘就是如来藏;如果你完全抛除客尘,是找不到如来藏的。汉传有一个词叫“全真在妄”,就是说所有的真实都存在于虚妄当中,离开虚妄没有真实。这里有一个实相与现相的差异而已,后面再做解释。4、从来不曾被客尘污染过,客尘可以被消除

我们经常说如来藏被客尘遮蔽,所以众生在轮回中飘泊流转等等。那么在轮回流转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如来藏虽然被客尘遮蔽,但是它的自性、本性从来没有被污染过,恒时保持清净的本性。

《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中提到的:

如虚空遍至,体细尘不染。

佛性遍众生,诸烦恼不染。

佛性是从来不可能被烦恼染污的。

《央掘魔罗经》(《指鬘经》)提到:

[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垢不可得。无垢性是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如油杂水不可得,如是无量烦恼覆如来性。佛性杂烦恼者无有是处。]

譬如把水洒在在油里,虽然油在水中,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属性,无论如何混合、压榨,油和水仍然是分开的,水是水,油是油,最终油会漂浮在水上面,不会杂染水的本性。

同样,如来藏和客尘也是不同的本性,客尘虽然有遮蔽的作用,但是它不会污染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本身恒时清净,那怕一个罪大恶极的众生烦恼深重,有诸多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他的如来藏仍然是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任何垢染。这是一个重要的属性。

5、常恒不变,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

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又叫“常乐我净”。《究竟一乘宝性论》有一个教证:“无垢功德具”,恒时具有各种功德。

《不增不减经》中也提到: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这里提到如来藏本具有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功德,而且本身也是常乐我净,这是如来藏的一个特点。关于常乐我净的相关属性,本节课的后半部分会作相关的联系。

6、本来具足,不是重新产生的

世间很多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过程。比方说一个人开始没有钱,通过白手起家赚钱达到富翁的状态,这是一种重新产生的过程。而如来藏不是重新产生的,不是因缘和合的事物,它不是有为法。

有为法是通过因缘和合所产生出来的某种事物。比方说杯子的产生,首先要

有原材料,工人加工原材料后造出杯子,我们去购买它,这个杯子才能够被我们使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的过程,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而如来藏不是因缘和合的,它从本初到现在,从来就没有不存在。

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

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

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

——《究竟一乘宝性论》

这个教证强调的是“常明无转变”。如来藏没有任何变化,它不是因缘和合,没有生、没有住、没有灭,不是重新产生的,这是无为法的特性,这点非常重要。并非众生本没有如来藏,通过辛勤努力就会获得;而是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不需要重新寻找,不需要重新得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7、大空性,超越一切戏论

我们会用“不空”、“恒时有”等特殊的表达方式描述如来藏,但三转法轮的“空”与“不空”的含义,与二转法轮有所不同,后面会提及。不管你怎样去描述如来藏,它最核心的特点之一就是“大空性”。

如来藏基于大空性的前提而建立,它超越一切戏论和概念。

【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故。又复远离一切戏论虚妄分别。寂静体故。名为自然。】

——《究竟一乘宝性论》

意思是,如来藏本身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有无是非的概念不能够遮障它,也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去描述它,它是超越一切概念的、离戏论的,所以它是大空性的异名。大空性侧重于空性的一分,如来藏侧重于大光明显现的一分,这是它不同的侧重点。

8、如来藏不是凡夫的境界

凡夫有如来藏,但是凡夫能不能体验如来藏呢?最多只能相似地体验,想要完全彻底地体验如来藏,唯有佛陀才能做到。

【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意思是唯佛世尊,才能如实地、彻底地、究竟地照见如来藏。

【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这里明确宣讲,唯有圆满的正等觉如来,才能够彻底通达、照见、体悟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者,不是普通阿罗汉的境界。

菩萨也只能相似少分地体悟。一些经论中提到:乃至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大光明就好像在黄昏看物体,光线不足的时候,看东西不是很清楚。因此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就像在黄昏看这些事物一样,不是非常清楚,唯有佛陀才能彻底认知、照见如来藏。

 

三、“众生具有如来藏”的证据

众生都有如来藏的证据,可以依靠经论得到,如《宝性论》的相关偈颂,通过现量、比量、教量进行分析。

现量:从佛的角度来讲,他可以现量照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佛亲身体悟 到。

比量:后面会讲到三个推理,当然这三个推理是基于佛陀的证悟,需要以诚信了义佛经为前提。所以主要是对大乘佛教徒宣讲。

教量:可以依靠诸多教证,如《大乘经庄严论》中说:“众生具彼藏”,这也是一个证据。因此可以通过各个方面来证成:众生有如来藏。

从推理的角度来讲,《宝性论》中有一个颂词:

佛身能现故,真实无别故,

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这是上师仁波切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翻译的一个颂词。前三句是分别表达三层含义,也就是三个推理,后面“恒具如来藏”,是得出一个结论。

1、第一推理:佛身能现故

意思是,众生通过修习最终能够现前佛陀的法身。 佛身”指的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究竟境界。 现”就是现前,意思是让其出现在面前,让其显现出来。

那么,众生其实是没有现前佛的法身,只有成佛的时候才可以说法身现前。所以“佛身能现故”的一层意思是:众生最终能够成佛,能够让佛的法身显露出来。因此众生具有如来藏。

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提到:

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

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

就是说如果大地有宝藏的话,只要你辛勤劳作,去挖掘就能见到黄金。你能够挖掘到黄金,是因为地下具有金矿宝藏;如果没有黄金宝藏,你再怎么辛勤劳作,也不可能得到,也只能唯一生烦恼,徒劳无果。

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你有如来藏,有佛的法身的种性,那么去辛勤地修行也能够成佛;如果你没有如来藏,再怎么勤做也不能成佛。

因此,由于众生最后能成佛,就证明了众生有如来藏。以上是一个原因。

另一层意思是,这个“佛身”指的是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是无为法,不是因缘和合的法,它不是重新创造出来的,所以,当法身最终能够显现在成佛者的境界中时,就证明了它在众生位的时候就存在。

众生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就应该有法身,因为法身是无为法,它不可能重新 被造出来,如果众生本来没有如来藏,那也不可能产生出法身。既然众生能够让法身显露,就一定能够证明,法身在众生的最初阶段已经存在。所以通过它是一个无为法,能推出众生在凡夫位的阶段具有如来藏。

这是第一个推理——佛身能现故。

2、第二推理: 真实无别故

“真实”是真如实相,它是没有差别的。

没有差别,就是周遍于一切事物,一切众生。

周遍一切事物,就是遍及于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事物当中。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真如,都没有离开真如。比方说,这个瓶子没有离开实相;人也没有离开实相;山河大地等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离开真如实相,没有离开佛的法身,或者说没有离开大空性。

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

——《究竟一乘宝性论》

就像虚空遍际一切一样,自性无垢的如来藏也周遍于一切,而且超越分别。这个教证能够证明众生有如来藏。

因为一切事物包含了一切有情众生,所以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事物,也就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相续当中,所以众生没有离开过如来藏,因此众生具有如来藏。

关于这个推理,有人会继续问:山河大地、石头木头这些无情法,也没有离开实相,它们也具有如来藏,也有成佛的种性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讨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佛或者有没有佛的种性,就是看他能不能发心修行成就佛果,或者说他有没有条件完成这个过程。如果是一个众生,他是可以发菩提心修行的,最后也可以成佛,这是他的一个可能性;但如果是一个木头,不可能发菩提心,因为它没有心,也不可能修行,所以也谈不上木头成佛。所以从它不能够发心修道的角度来讲,不会说无情法有如来藏、有佛性。

第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显现。众生看到的石头木头,也是众生心的显现,没有离开众生的心。当众生通过修行成就佛果的时候, 所有外在不清净的显现都转为究竟佛地的大清净、大平等的显现。这些石头木头,都已经转成佛地大清净的显现,也就不存在这些石头木头的庸俗显现了。这个状态下,也可以说石头木头已经“成佛”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佛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指的就是最终众生成佛的时候,一切外在有情无情的所有显现都变为大清净。这是第二个推理。

3、第三推理: 具种故

(1)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将来可以成佛。

具种故:具备种性的意思。世间话叫做“有种”,引申为众生都有种,都有成佛的种性,所以可以成佛。种性是一个因,通过它作为一个基础前提,将来可以成佛。

其实这个推理跟第一个推理有相似之处,第一个推理,成就果位的时候法身能够现前;第三个推理,从因位的时候,众生阶段有成佛的种性,由于这个成佛的种性而让他成佛,他有一个从现在到将来的过程。

(2)佛果是无为法。

因为众生将来可以成佛,而佛果又是无为法,不是新生的,所以证明众生现在就具足佛的功德。因为佛的功德不是新生的,不是有为法,这个推理跟前面有点像。

总之,三大证据和推理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而安立,但终极依据都是:佛果是无为法,不是因缘和合的。

以上是《宝性论》的三大证据,证明众生有如来藏。

 

四、对“如来藏”的几种错误认识

前面讲了如来藏的几种特性,但如果对它的属性没有如理如实地了解,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知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错误一:认为“如来藏”不是空性

有人会觉得如来藏是有的、不空的等。虽然如来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一定是基于二转法轮自空的离戏大空性,否则会有很多过失。

【大慧问曰: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为分别垢之所染污,然是常住、坚固、不变,如来藏与诸外道所说神我有何差别?世尊,诸外道类亦说神我常住、非作、 无德、周遍、不坏。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说如来藏者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

——《楞伽经》

大慧菩萨曾经问释迦牟尼佛:您说过如来藏是常住的、坚固的、不变的,那么外道的神我也是常住的、非因缘和合的、周遍不坏的等,那么如来藏与外道的神我到底有什么的区别?佛陀跟大慧菩萨这样回答说:如来应正等觉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如来藏,也就是说,佛陀基于空、无相、无愿,自空中观的三解脱门为基础来宣说如来藏。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本身就是基于大空性基础的。所以现在及未来诸佛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以一个我执,不管是人我执还是法我执去看待如来藏。

《大般若经》当中也提到:

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梦幻。

意思是说假如有一个事物比如来藏更加殊胜的话,它也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不空的事物根本不存在。

实有的事物,在二谛中都不存在。如来藏本身也是一种空性,如果我们认为它不是空性,就很容易与外道的神我混淆在一起。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打开方式不对,我们必须用一个正确的方式,也就是空性的方式才能够开启如来藏。这是谈到的第一点。

2、错误二:认为如来藏就是一个空无状态

这与前面恰好相反,前面的观点认为如来藏不是空性,那么这个观点是:如来藏完全地空无、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这又堕入了另一种极端。

呜呼今世人,二人坏正法,

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

如是二种人,倾覆佛正法。

——《央掘魔罗经》

有两种错误观点与正法相违,一种是一无所有的断灭空;另一种是认为有我。如果认为万法的实相如来藏是一片空无,那么你又如何承认佛陀的各种功德呢? 佛的智、悲、力、功德又如何能够存在呢?显然,断灭空的观点是不合实相的。

《中论》当中也提到: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如果认为有一个空无的状态存在的话,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也提到:

【如是空性也是指正在显现有法时远离一多的执著戏论,各自本体空性如同镜中的影像,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现。】

空性没有离开显现,前面谈到二谛,现、空二谛不可能脱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即是空,空也是现。如来藏一方面是大空性的;同时一定是有显现的,有大光明的显现存在,现、空不可脱离。如果偏堕入现空当中的任何一者,都与实相不能相应。这是前面已经学过的。

3、错误三:认为如来藏是无常、迁变的事物

在很多地方提到如来藏常乐我净,不是无常的事物。当我们在谈到万法无常的时候,有些人会认为,是不是一切轮涅万法都是无常的?其实“万法无常”有一个前提,它指的是轮回当中一切的显现都是无常。

比如作为一个凡夫众生,有的时候看到山河大地、房屋等都是无常的。但如来藏本身不是轮回法,它是实相,是解脱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轮回,因此没有生灭。

所以《中观宝鬘论释》当中提到:

【但实际上与法界无二无别的智慧无生本体,根本不应该有数量刹那的类别,在所化众生前并不显现,因此承许是无为法,不承认是有为法,否则就像一切菩萨圣者与阿罗汉的意生身一样,将成为具有无明,而不会成为究竟的皈依处,因为具有生灭而是欺惑的有法之故。《智光庄严经》中云:文殊,所谓无生无灭即是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之异名。】

佛的智慧不是有为法,是无为法。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有为法的话,就像阿罗汉的意生身一样会有很多过失与障碍,而且也不是究竟皈依处,也有一些细微的苦等等。所以不能认为佛陀是一个有为法,不能认为如来藏是有为法,它本身是无生无灭的。所以《智光庄严经》说,无生无灭的法界就是佛的异名。我们讲 “不生亦不灭”,这是佛的境界、是如来藏的境界,它不是无常的,他是超越生灭的。

4、错误四:认为“如来藏大光明”是一个大火球、大灯泡

有人看到“大光明”这三个字就会认为如来藏是一个很亮的东西,必须要带墨镜去看,不然眼睛会被灼伤。其实“如来藏大光明”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这个光明与(普通世间物理学意义上的)光线不是一回事,是两个概念。“大光明”不是普通凡夫常规状态下用眼根所能看到的,《金刚经》当中也提到: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你想通过眼睛庸俗地看的方式,很难彻底地安住在如来藏境界当中。

《宝性论》当中也提到:

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

实相的境界是超越相状的,它不是这种庸俗的相状。还提到:

无物不可见,无观无依止,

过眼识境界,无色不可见。

就是说普通凡夫的庸俗状态,眼识是没法见到如来藏的。

以上相关的教证了知,不能认为如来藏是有相状的东西,它的究竟境界、本来的实相是超越相状的。并不是说证悟如来藏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的一个场面。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想法的话,还是没有准确理解它的法义。

因此不能够认为如来藏是一个有相状的一个大火球,大灯泡。这个讲到第四个错误的认知。

5、错误五:认为如来藏是一个存在边界的事物(有法)

“有法”我们前面也谈到,有法与法性,《辩法法性论》当中有提到这两个词语。如来藏是法性,不是有法。或者说如来藏不是任何一个东西,不能说它是杯子,它是房子、柱子,但是它又没有离开杯子、房子、柱子。因此,它不是任何一个事物,也没有离开任何一个事物。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本性”与“事物”,在概念上是有所区别的。《宝性论》提到一个教证:

菩提广无边,犹如虚空界。

用虚空来形容如来藏的实相是超越边界的,像虚空没有边界一样。所以一个有限的事物,它有内外中间,有边界局部,但如来藏是没有边界局部的,不能用数字衡量它,它是超越相状、超越时空的一种概念。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方面。

6、错误六:认为“如来藏能生万法”是种子生芽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如来藏能产生万法,比如,六祖慧能证悟之后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自性指的是如来藏,我们会觉得如来藏似乎能够产生万法,这个事物本来没有的,之后从如来藏中突然就产生了,像母亲生孩子一样,像种子发芽一样,产生了这个事物。但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

如来藏能生万法,指的如来藏作为万事万物的基础,通过因缘和合,最后能让果产生。因此这个万法还是因缘和合产生的,而因和果都没有离开如来藏。如来藏是因缘和合所有过程的基础。

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应知但是创建因性,非生因性。

——《瑜伽师地论》

转依的实相是创建因,是基础,好比建设一栋大楼,需要打地基一样。需要有基本的前提,但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心性休息大车疏》当是也提到:

【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垢可以依靠二种资粮遣除,而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否则有法身报身成有为法无常之过失故。】

众生成佛的过程并不是从无到有,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不是通过一个因产生一个佛果。如果是这样的话,能生的因和所生的果都是无常的。因为这个果一开始没有后来有了,所以它是无常,最后它也不离开生灭;这个因前面有后面没有,因灭果生。所以“因”和“果”不管那一种,它的本性都是无常的。这其实是现相界的状态,而实相当中是超越生灭的,它不是因生果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去理解,《入中论》中提到: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这句话谈到,空性是一切法的基础,以空性为基础,我们可以说这个种子发芽,因生果等等。 那么,在空性的属性下,所有的因缘、显现得以存在。“从空性中亦得生”,并非说一开始只有个空性,什么显现都没有,然后从空性当中无中生有,生出万法,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在不离开空性的情况下,种子可以发芽,显现当中可以这样去运作。 从空性中亦得生”也就是说显现中亦得生。那么从大空性中亦得生,也是从如来藏中亦得生。在本质上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结合二转法轮相关颂词来理解这一层的含义。

 

五、如果如来藏不存在会怎样?

如果如来藏不存在,会有几种后果,下面一一来了解。

1、一切万法显现不可能存在

首先,如来藏不存在的话,一切万法显现不可能存在。

除此存在明分外,他处存在不可能,

是故若无此明分,一切不现如虚空。

——《定解宝灯论》

这个明分指的是光明分,如来藏大光明分。如果不存在大光明的话,一切事物不可能显现。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虚空就没有任何的显现存在。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

如果没有空性的话,一切显现不可能存在。空性与大光明是一个本体,两种侧面。

这里可以替换一下:以有如来藏故,一切法得成。如果没有如来藏的话,一切则不成。同样的,如来藏是万法的实相,如果没有实相的话,不会有现相(现相就是对实相没有正确的认知,产生的有所偏差的状态)。如果没有实相,那么一切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基本推理方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

——《大乘阿毗达摩经》

就是说无始以来,一切法的基础就是法界,“界”就是如来藏的意思,它是一切法的基础。因为有了如来藏,才有诸趣,有六道轮回,有涅槃,有一切轮涅的显现。如果没有法界,万法都不可能存在。

2、众生不可能产生追求解脱的想法

如果没有如来藏,众生也不可能产生追求解脱的想法。

若无佛性者,不得厌诸苦,

不求涅槃乐,亦不欲不愿。

——《究竟一乘宝性论》

如果没有佛性,众生就不会产生厌离轮回、追求涅槃的想法,因为众生厌离轮回,追求涅槃是善根是苏醒的表现,是种性显露的表现。

如果客尘非常厚,非常严实,这个众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善的心念产生,恒时造恶业。什么时候这个客尘稍微减轻一点,稍微让如来藏透出一点点光芒,这个众生便开始苏醒、开始修行、产生出离心等,最终客尘完全消除,我们说他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如果没有如来藏,众生这种善的心念,求解脱的心不可能产生。

3、无论怎样修行也不可能成佛

如果没有如来藏,无论怎样修行也不可能成佛。前面已经引用过《赞法界颂》的一个颂词,《央掘魔罗经》也提到:

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

如果没有如来藏,修行就没有意义,正如你无法在水中压榨出酥油一样。因为水中本没有酥油,只有在牛奶中才能提炼出酥油,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如来藏的话,再怎么修行,这个果不可能产生。因为无为法如果有的话就有,没有的话也不可能重新产生。

所以如果没有如来藏,众生修行是不能成佛的。这是第三个情况。

 

六、实相与现相

1、实相与现相

“实相”与“现相”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理解二转、三转法轮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看下面的图 1,之面讲到自空中观时引用过这一张图片。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右边的白色海螺代表万法本来的真相,万法的终极状态叫做实相。不同的有情众生,因为心状态不一样,对实相的认知也不一样。

如果众生能够真正认知实相的话,海螺本来是白色的,那么他见到的也是白颜色,没有任何扭曲和夸张,没有任何错误的障碍,就说他是一个觉悟者。形容佛陀照见万法实相,安住在实相当中,万法本来如此,没有实体,没有任何扭曲与偏差。

如果说一个凡夫众生,因为有无明,他所见到的现相与实相就会有扭曲,有出入。打比方一个胆病的患者,由于肝胆与眼睛关系很密切,如果肝胆不好眼睛会出问题,因此他看到的事物色彩会偏黄,一个白色的海螺他看到的是黄色,但其实这个海螺本质是白颜色。海螺的形像还是这个形像,但患病者看到的发生了扭曲。就比如说实相本身,没有变化,但是众生体验到的现相发生了一定的扭曲。这是一种相关的比喻。

我们再看下面的图 2。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我们借用海螺的图片,右边是佛像,形容如来藏。实相中万法都是大清净大平等的,没有任何扭曲和变化,这是实相的定解。

佛陀证悟成佛之后,在佛的境界中,他体验到的是实相。他已经成佛,已经体验到大平等、大清净了,那么他的境界与实相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扭曲与偏差,他就是佛。

如果是一个众生,他有无明,本来是佛的状态,但是由于无明烦恼,成为一个众生的境界,他看到了山河大地房屋等这些不清净的显现,体验到不清净的贪嗔痴烦恼。因为无明的障蔽,显现这样不清净的事物,就是这个众生,但是这个众生本质上还是佛,只是因为众生没有觉悟。

打比方说,一个国王梦见自己是一个囚犯,在监狱里受尽折磨的一个痛苦状态。分析这个现相时可以这样说,这个国王在梦到自己做囚犯的时候,他在实相中还是国王,因为虽然他在做梦,但他仍然是国王,国王的身份没有失去,但在现相当中,在他的体验当中,他确实正在监狱里经历各种折磨和痛苦,那个时候他没有体验到他是一个国王的快乐,他在感受痛苦。

众生在轮回里好像做了一场大梦一样,本来他是佛,但是因为无明的大梦变成了凡夫,感受轮回中的种种痛苦,就像国王梦见自己是囚犯一样,这是相似的比喻。

2、两种二谛

(1)【二转】现空二谛

二转法轮中,谈到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这是前面讲二谛这节课谈到的。万法的显现(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那一种)都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这是二转法轮对二谛常见的定义方式。除此之外三转法轮对二谛还有不同的定义。

(2)【三转】实相现相二谛

实相、现相二谛,具体的解释方式是:实相、现相不一致的状态是世俗,实相、现相一致的状态就是胜义。前面的图 1,说明了如果你是一个觉悟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白色的海螺,还原它的真相的话,你的境界与实相完全一致,你的这个心还有实相都叫胜义,就是胜义谛。

如果你的心扭曲了,还没有觉悟的话,把这个白色海螺看成了黄色,发生了扭曲,你的心和你所见的实相,这二者不一致,称为世俗。

在这个标准之下,真正百分之百与实相一致的只有佛,也只有佛的状态才能够叫做胜义。如果是菩萨、阿罗汉以及凡夫,他们与实相都不能够完全一致,在这个状态下,他们都可以说还是世俗。三转法轮的标准有所不同。

我们了解了两种二谛的定义,下面可以通过一张表来掌握两种二谛的关系。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表格左边是二转法轮,右边是三转法轮。可以看到,事物有三个方面:第一类是不清净的显现;第二类是清净的显现;第三类是离戏空性。

不清净的显现就是瓶子、柱子等这些不清净的庸俗显现。在二转中,它是世俗这个没有任何的问题;三转法轮也认为它是世俗的,因为这些是不清净的显现,与实相不一致。实相中本来没有这些不清净的东西,所以它是世俗。那么胜义离戏论的空性,在二转中认为空性是胜义;在三转法轮中也是认为是胜义谛。因为实相、究竟的法界确实是离戏空性的,它描述了一个真相,因此也是胜义谛。那么区别就在于清净的显现。如来藏的大光明的显现,到底是胜义还是世俗,二转、三转有不同的标准。

在三转法轮中认为,它是胜义谛,因为佛果确实有如来藏的大光明的显现,这是佛的一个属性、一个境界,是真实存在的状态,所以要承认它是胜义谛,这是三转法轮的标准;二转法轮认为它是显现,虽然很清净但是它也是属于显现,所以我可以认为它是世俗。关于清净的显现。

3、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为何会轮回?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为何需要修行?

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我本来是如来藏,本来是佛,那干脆什么都不用修了,天天睡大觉就可以了;或者说既然我本来是佛,为什么我还会轮回还会受苦?那么佛还会受苦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实相与现相,否则把二者混在一起会产生困惑。

(1)实相当中没有轮回

佛跟众生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说众生是佛,其实是在实相的场合中说的,但是在实相中没有轮回。也就是说,实相中一切法都是本来清净,都是佛的境界,

没有任何众生存在。所以在实相当中,众生已经不存在了,众生本来是佛,在本来是佛的状态中不存在众生这个概念。所以谈不上众生轮回,所以这个问题不成立。

(2)现相当中众生不是佛

现相中众生就是众生,实相当中是佛,现相当中不是佛。

所以现相中我们要去修行,因为你还不是佛。打比方说,一个病人看到黄色

海螺的时候,我们说这个黄海螺本来是白色的,就相当于众生本来是佛一样。色海螺在实相当中是白色的,并非在现相中说它是白色,现相中病人的境界是黄色。那么在白色的境界中也没有黄色海螺的存在,也就是说,实相当中没有轮回。通过以上的比喻可以了解实相与现相的关系。

所以众生本来是佛,意思是说,现相当中的众生在实相中是佛,病人境界当中的黄色海螺,事实上是白色的。众生是佛并不等于说现相中众生是佛,正如病人境界中的黄色海螺不是白色一样。

以上通过比喻简单地解答这个常见的问题。

 

七、空与不空

前面谈到如来藏是空性,但是有些经论又明确提到如来藏不是空的,应该如何圆融?《宝性论》云:

具有差别相,客尘界空性,

见无差别相,无上法不空。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教证,谈到了两层含义。

1、二转与三转对于“空”的定义不同

客尘是空的,无上法、如来藏是不空的。这里谈到了空与不空,对应他空的概念,承认无上法不空的同时,否定了客尘法的存在,它有一个他空的属性。关于这点如何与二转法轮空性圆融?二转法轮讲万法一切皆空,未曾有一法不是空性,这里又讲如来藏不空,是什么意思?其实关键点在于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对“空”的定义不一样。

二转法轮讲的空性,是说显现法本质是空性,它的本质是无自性,没有一个独立自主实有的一个本性,它是空性的。任何一个显现法,只要它显现,就是空 性。显空没有脱离,这是二转法轮的定义。

三转法轮讲的“空”与“不空”是另外一个角度。它一直在究竟状态下,某种显现如果存在,就是不空;如果不存在它就是空。打比方说,佛的境界就是究状态,佛有三身四智、大光明等的显现存在,这些显现法能够显现就是不空;佛没有客尘,没有烦恼,没有我执,没有罪障,这些客尘在究竟状态中不存在,根本没有显现,它就是空。

所以三转法轮是以究竟状态下是否有显现来判断空不空。有显现就是不空,没有显现就是空。所以它的空与不空,是在谈论有没有这个显现法的存在。譬如说这个杯子里有没有水,如果有水它就不空,如果没有水这个杯子就空的。所以三转法轮对空的定义与二转法轮是不同的。这一点要了解。

理解这一点后就会发现,三转法轮的空放到二转法轮去衡量,还是空性的意思,因为它就是显现;三转法轮谈到不空的时候,说这有东西,有显现,我们再通过二转法轮去衡量,现就是空,空就是现,那么它就是空性,所以空与不空通过这种方式来圆融。

2、“客尘界空性”这句话可以囊括整个自空中观

前面谈到客尘皆空性,其实这句话可以囊括整个自空中观。自空中观破除四边八戏,破除一切我执戏论。客尘其实包括无明、二取、戏论、我执、烦恼、业与二种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所有这些戏论、根识障碍全部都叫做客尘。既然客尘皆空性,客尘界已经不存在,已经没有显现,也就是说断掉了所有的我执,断掉了所有的边执戏论,有无是非的所有概念都超越了,所以是客尘皆空性的状态。

自空中观运用五大推理最终达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用离一多因,大缘起因来破这些概念,最终破除的就是客尘执著。破除了边执戏论之后,最终能够通达实相,所以“客尘皆空性”这个颂词能够包括整个自空中观,它的意义非常广,这是第二层含义。

3、中观五大推理能不能“破掉”如来藏?

中观的五大推理,如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能不能把如来藏破掉?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1)不能, 真正的如来藏无法被破除

为什么说不能?因为真正的如来藏,凡夫是无法体验的,你不能体验也就谈不上去摧毁它。如果是佛,在佛面前是有如来藏的,如来藏也没法摧毁掉,否则佛就一无所有了。所以如来藏本身的状态是不可能被摧毁。这是第一个角度。

(2)能,凡夫分别念面前“如来藏”的概念可以被破除

第二个角度也可以说能。五大推理、胜义推理可以破掉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凡夫分别念面前的如来藏的概念是可以被破掉的。一个普通人在想如来藏的时候,我们产生如来藏这三个字的概念,通过五大推理来分析这个概念是否真实成立,最后把这个概念摧毁掉。这一切都是在脑海中运作,我们破来破去就是把我们对这个概念的执著摧毁掉。

所以我们破掉的是凡夫面前的如来藏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如来藏。所以要区分出如来藏的概念与真正的如来藏之间的差别。用中观破的时候并不是在外境上把这个事物从客观上消灭。

例如用中观理论把这个杯子破掉,但是不是要拿一个槌子把它砸碎才能破掉?不是这样的。这个杯子完好无损地在你面前存在的同时,可以通过推理破除你对这个杯子的执著,消除分别心面前的这个概念,消除实有的执著,摧毁这个概念的本身。但是这个事物本身是另外一回事。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圆觉经》

圆觉指的是如来藏,如果说你没有出离轮回,你用你轮回状态的心去分辨辨析如来藏的话,这个“如来藏”在你的分别心面前也是轮回的一部分,是分别心面前的一个概念而已。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差别。

4、总结

(1)自空中观空掉的是客尘,客尘去除之后如来藏自然显露

用中观五大推理的时候破除各种概念,包括如来藏这个概念都可以破,乃至如果比如来藏更殊胜的事物存在,我们也可以去破除它。所有的概念与执著都破掉之后,佛性就自然现前,自然获得证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

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

——《赞法界颂》

佛陀说的各种空性的经典,与二转法轮的般若的经典,都是为了灭除我执、熄灭烦恼,而不是为了失坏这个法界,它破不掉这个法界,只是在破除客尘。(2)“如来藏不空”的前提是“客尘空”,也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前面客尘界空,后面讲的无上法不空;如来藏不空的同时意味着客尘空,客尘不存在也说明超越了一切的戏论。因为戏论也属于客尘,所以客尘空也就是大空性。也就是说如来藏不空的前提就是自空中观的大空性。这点我们要了解。

另外,还有一个补充的知识。《胜鬘经》中提到: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有两种如来藏空智,第一个叫“空如来藏”,它本身不被烦恼而染污,脱离客尘,远离客尘,因为客尘本身在如来藏本体上不存在,这个叫空如来藏。就是这个客尘空;第二个叫“不空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这些功德是存在不空的。

所以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意思跟我们前面讲的差不多。“空”指的是客尘空;“不空”指是如来藏本身不空,或者说它存在。这是《胜鬘经》中的一个教证。

 

八、万法皆空,为何需要承认“如来藏”的存在?

很多人都会说万法都是空性的,空性当中没有任何概念存在,为什么我们要承认如来藏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1、抉择入定空性的前提下,一切概念都不成立,“如来藏”这个概念也不成立在实相中,无佛无众生。我们在讲二转法轮时谈到,任何概念都无法在胜义谛面前存在,如果抉择入定空性的话,在二转法轮中,抉择胜义谛思想,是不安立如来藏的,乃至于有比如来藏更加殊胜的一个事物,它也是空性。我们可以破掉任何概念。这是第一个前提。我们在这个状态下不安立如来藏的概念。

2、后得以妙慧辨别万法的前提下,有就是有,无就是无

如果我们在相应未出定的境界中,以妙慧辨别万法的前提下,有就是有,没 有就是没有。比如,假设这个杯子里面有水,我们就说它有水,如果说没有水,就说它没有水;前后事实存在,我们就说它是存在;因果存在,三宝也存在;很多外道邪见不存在,我们说它不存在。所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加一等于二,这些规律我们都要承认。

在这个状态下,既然可以承认有因果、有三宝,那我们也应该承认有如来藏,道理是一样的。否则我们也可以问说:万法皆空,为何承认有因果,为何承认有杯子、山河大地、房屋?其实这些在后得位都是可以承认的。

比方我们问月称菩萨:“你叫什么?”,“我叫月称”他可以这样示现。你问“《入中论》是不是你造的?”他也可以说“是我造的”。该是就是,该不是就不是。这个不会有什么错谬。月称菩萨承认“我叫月称”、“《入中论》是我造的”,并不等于他这样讲与空性有矛盾。因为这些都没有离开空性。

而在胜义谛当中,没有月称菩萨这个概念,没有《入中论》这个概念,也没有造不造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要分开二谛。在自空中观世俗谛当中可以承认万法的显现,包括如来藏的显现。

3、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我们前面引用过《定解宝灯论》的一个颂词:

前译自宗何观点?无二双运大智前,

遣诸所破之无遮,引他非遮皆不许。

若问仅思空性言,则当承认无遮见。

《定解宝灯论》中讨论万法到底是无遮还是非遮,万法到底有没有的时候,有两个层面。

(1)从究竟离戏空性的角度来讲

第一个层面从究竟离戏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概念可以成立。无遮非遮都不认可,都不承认。

(2)站在后得位来看

如果你站在后得位的角度来看,把实相空性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和考察的时候,可以说这个实相就是无遮,是大无遮。在这个场合中可以承认有无遮,承认有大空性的。

如果承认有无遮见,承认大空性,承认实相是离戏论的,其实就相当于承认如来藏。因为大空性是如来藏的异名。如果承认有大空性这个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本身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如果承认有一个大空性,相当于承认有一个大光明,在本体在本质上没有差别。这是我们从第三个角度来讲。

(3)补充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教证: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尘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

就是说心本来是不可得的,但是也可以说它不生不灭,是一个清净的心。二转法轮不单单只是破除,也有建立,可以承认有实相存在,有清净的心存在。只是没有很明显地用大篇幅来讲。这是我们一个补充的知识。

《思益梵天所问经》当中所提到:

【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说心性常清净。】

心性常清净其实也就是心性常光明的意思,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的。

 

九、学习如来藏法门的利益

我们学这个法门有怎样的必要?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功德?功德很多,首先从五种必要来讲。

1、五种必要

《宝性论》提到:

为断彼等有,怯懦轻辱众,

执非真谤法,过分贪执我,

如是五过说。

以及:

喜敬众如佛,妙慧智大慈,

由生五法故,无过平等观。

为了断除众生的五种过失,佛陀宣说了如来藏法门。

第一个过失是怯懦。认为我不能成佛,像我这么差的人怎么能修行呢?怎么能发菩提心?怎么能成就呢?因为有了一种自我否定,所以产生怯懦,不愿意精 进修行善法,叫自轻凌懒惰。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就会有障碍。

如果认可有如来藏,认识到本身具足一切佛的功德,便会去求勤善法。“弘法利生有什么困难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能够做到的”,一种自信心就能够产生。因此学习这个法门可以断除怯懦。

第二个过失是轻慢众生。我们不了解众生有如来藏,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众生很差,认为他不如我,认为众生一无是处。有各种对众生的轻慢、傲慢心,这都是过失。如果我们了解如来藏法门,了知众生都有如来藏,圆满具足佛的功德,怎么还会瞧不起他?他显现上再怎么不清净,本质上还是佛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减少。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过失执非真。执著那些虚妄的东西,执著错误的客尘,这是一种邪见。

因为不了解如来藏的法门,对很多殊胜的正法产生一些诽谤抵毁等,这也是一种过失,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如果通达如来藏法门就不会谤法。

第四个过失就是说过份贪执我。认为我很了不起,认为我很厉害,有傲慢心,

如果有如来藏的见解,了解到万法空性,万法平等,就不会有傲慢心。这是五种必要,因此佛陀宣讲如来藏,断除五种过失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第一个方面。

2、通过教证了知

《央掘魔罗经》当中提到:

【斯由曾闻如来之藏功德所致。身常安隐无病无恼。寿命延长人所爱敬。具足听闻如来常住大般涅槃甘露之法。坚固安隐久住世间。随顺世间而共娱乐。】

听闻如来藏法门的功德非常广大,非常殊胜。仅仅能听闻这个法门,就是一个大福报的表现。通过听闻的功德,我们今生和来世乃至成佛都会感到无尽的快乐,这里面讲得很细,阅读这部经典的功德利益是很大的。

《大方广如来藏经》提到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被于业障之所缠缚。得闻此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为他敷演。由彼闻此经典读诵受持。讽诵敷演书写经卷。以小勤劳业障销灭佛法现前。】

如果有人,虽然他有很多业障缠绕,众多业障没有消除,但是他听闻这部如来藏经,或受持、读诵、为他人开显的话,通过很小的勤劳努力就能够获得很大的回报,或者消灭很重的罪障,能快速显前佛法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 效的一个法门。

后面还提到:

【若有菩萨。得此如来藏法。书写经卷读诵受持。思惟其义为他广说。而彼菩萨应作是念。我今获得无上菩提。其人应受人天阿苏罗供养恭敬。】

如果能受持这部法,人天都应该去供养恭敬他,因为他是一位尊者。所以这部法门,有缘的修行人也获得殊胜的功德。乃至于如果有人得到这部经典,人天都礼拜他恭敬,诸佛也会赞叹他,是人中最殊胜的人,只因为这部经典他拿在手里,就有这样大的功德。

后面还谈到: 是人照曜如满月”,这个人就像是月亮照耀大地一样,他能够照耀整个世间,因为他手中拿着《大方广如来藏经》,也就形容这部经典功德非常巨大。

这些很多的教证,还有很多地方如《大涅槃经》、《胜鬘经》都提到如来藏法门的巨大功德。我们都可以通过查阅大藏经去了解,不能够轻视这个法门的功德,我们今天有缘学习,也是大家善根福报的表现,应该要好好地珍惜珍重。

3、了解佛陀的功德,增上信心

《大涅槃经》中提到:

狮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就是说,能够宣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宣讲佛陀是常住的、是无为法、没有变易、没有生灭,这是真正的狮子吼。

那么后面还提到:

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佛陀自身的境界就是法身,他超越生灭,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见解,对佛陀会产生一个很强的恭敬心。就不会认为佛陀涅槃之后好像已经不存在了等。如果说佛陀是一个有为法,他的信心是要打折扣的。所以要通过了解如来藏法门,增上我们的信心和皈依佛的信心。

《大涅槃经》还提到:

诸比丘,若戒律圆满者,于如来无为法,说为有为法者,不若成为外道,毋宁死矣。

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如果认为佛陀是有为法,是一个生灭的、无常的事物, 那么还不如成为外道,还不如去死。所以真正有善根福报的人不应该这样去思维,而应该认识到佛陀是无为法,是超越生灭的,是不生不灭的。

4、增上信心,相合实相,推进修行

第四个功德是增上我们的信心同时,还能相合实相,因为如来藏是万法的实相。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的心会与实相更加靠近,更容易证悟。 宝性论》当中提到:

速疾得成就,无上佛菩提。

还提到:

以信诸功德,速证无上道。

通过信仰如来藏这个法门,了解到这些正见,就能够让你迅速证悟成佛,因此它能起到加速修行的作用。

同样念一句咒语,观修一个法门,有没有大清净、大平等的见解摄持,效果效率都是不同的。所以要重视这个法门。很多密法都需要以如来藏见解为基础,后面有机会再介绍。

 

十、注意事项

1、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唯识的一个概念,它是众生很细微的一个心识(众生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再加上第七识),第八阿赖耶识是轮回万法的基础。它与如来藏是怎样的关系,要看语境。

有些语境下,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指的是法界实相,真如大无为法;有些语境下阿赖耶识指的是指生灭的无常的心识、有漏的心识。

如来藏指的是无生无灭的实相。众生通过修行能够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佛识,最终显前如来藏的境界。

两者的关系要针对不同的语境来分析,要看具体的情况。这就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2、关于“常乐我净”

我们知道万法无常的是空、是无我、是不净,为什么说常乐我净?

《大乘经庄严论》中提到: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空性本质是清净的,因为它清净的缘故,我们说是一种“净”;因为没有我,获得一种自在,叫做胜“我”,所以叫做大本性我。这种“我”不同于凡夫的我执,而是证得无我空性前提之下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宝性论释》也提到:

以如来法身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障智障习气故名为净。

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那么离无我戏论究竟寂静故名为我。

“净”,远离一切客尘就叫做净。

“我”,就是说超越我与无我各种戏论的缘故,所以叫做大我。

“常”,超越常无常的概念叫大常,常乐我净都是这样的意思。

“乐”,不同于世间的安乐,是断除世间有漏的乐受、苦受与舍受后的一种不可思议大乐的境界。通过这种方式描述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本质上凡夫不可思议的,但如果一定要用凡夫的语言去描述的话,说佛是乐还是苦?宁可说他是乐。因为乐和苦是相对的,乐与苦相比,更接近佛的境界,所以可以说佛很快乐,佛有大的安乐,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讲。虽然他超越了凡夫的乐受,也没有任何痛苦。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我们要了解。

下面的这张表格,通过常乐我净,划分为三个层次。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一种是普通凡夫的状态;一个是小乘的声闻缘觉的见解;最后是大乘佛果的涅槃四德。

(1)凡夫会执著有常、有乐、有我、有净

执著有一个事物是常的,比如这个我,会认为我是恒常存在的,随着时间的延续恒常不会变化等等;凡夫会执著有漏的乐受,会贪执;凡夫众生执著有我,认为这个我存在,包括外在的我所都存在;对于不净物,对普通凡夫异性的身体执著为清净,这些都是四颠倒。

(2)小乘修行人的另外四种执著

小乘的修行人认识到四颠倒的过患之后,会产生另外四种执著。首先他会执著无常,通过无常来破除常,他会认为万法都是无常的;对这个概念没有破除,还会执著万法是苦的,没有超越对苦的概念的执著;通过观修无我认识到人无我之后,他还会对无我状态产生执著;观修不净观等有一个不净观的执著;

(3)真正佛的境界超越了前面的这两种状态

那么真正佛的境界,首先对“常”,超越常与无常,没有任何执著;对“乐”,超越苦受与乐受,也没有任何执著;对“我”,远离各种戏论,不管是有还是无都超越了,自在无碍;对“净”,远离一切净与不净这种庸俗的分别念,超越了一切客尘,是大清净。

所以要善加理解常乐我净的表达方式,不能把他与凡夫的四种颠倒混淆在一起,这是要提醒的一个方面。

3、三转的基本原则—“假必依实”

假必依实是三转法轮常见的原则。三转法轮包括唯识,例如包括一些不了义的随理唯识,了义的随教唯识就是如来藏的法门,它们共同依靠的一个原则就是假必依实。

这个“实”不是说不空、非空性或实有,是真实,真的意思。假必依真也可以这样说。

一个虚假的东西在世俗谛中,需要依靠真实的东西。就好像眼睛花了,把白海螺看成了黄海螺,这个黄海螺要依于真实的白海螺存在,如果没有白海螺,你根本就看不到黄海螺。因为就根本没有东西去看,所以之所有假的黄海螺现相存在,是因为有真的白海螺存在。假必依实也是这样一个类似的方式存在。

(1)《宝性论》中提到:

心自性诸法,不住于一切。

心其实是真实的,世间的非理作意、烦恼等是暂时的客尘,可以被清净。但 最终如来藏的心、实相真如,不住于一切,就是真相。

(2)《定解宝灯论》中提到:

同见以及不同见,共同所见为明分,

成立现基不能无,犹如观看戏剧等。

现基,也就是显现的基础是不能没有的,如果没有,万法就不能显现。没有白海螺,黄海螺也不能显现。所以,现基、显现的基础,也就是如来藏,是不能否定的。这是 “假必依实”的理论。

(3)唯识宗包括两个大宗派,按照藏传的分法,可以分为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

随理唯识指的是:认为阿赖耶识是万物的终极基础;认为无常的生灭的阿赖耶识是为法;认为世间的万法是虚无飘渺的虚幻的。阿赖耶识是真实的,是终极基础,是颠扑不破的,认为他是实有的。那么,这种的观点是不了义,但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度化众生的必要。

随教唯识:认为无为法如来藏,是万法的终极基础,是究竟的真实。世间这种世俗显现法,是暂时的。如来藏是究竟的、终极的。

中观破唯识主要是随理唯识,有部分随理唯识的修行人没有理解中观宗空性的含义,把二转跟三转的空性混淆在一起。当他看到“万法皆空”的时候,就觉得好像把一切显现法都否定、断灭。

他认为阿赖耶识,假必依实,这个实不能空,这个东西不能空掉,否定就会有问题。于是跟中观宗辩论,或者根本没有理解万法皆空的含义,就是以一个实有的执著去认为阿赖耶识是存在的,这也是个障碍,我们也要破。

随教唯识,他是了义的法门,所以中观是不会破除他的。中观中跟随教唯识是可以兼容的。我们可以承认有如来藏存在,我们前面所讲大空性与大光明无二无别,这个是了义的。所以中观跟唯识的辩论,主要指是中观与随理唯识的辩论,这一点是需要了解的。

而随理唯识认为“阿赖耶识这个无常的法是终极的所依,”这一点通过相关理论观察后,发现他与实相不能匹配,因为实相是一个无为法,大空性的状态下,是一个法性的境界,不可能有生灭的境界。如果把随理唯识所认为的阿赖耶识,当作是终极所依的话,它本身与大空性的实相很难相应。必须是一个超越戏论的 无为法大光明,才能够与大空性无二无别,才能称为法性的境界。

4、如来藏与“外道神我”的区别

(1)如来藏是无我空性

前面已经提到如来藏与神我有几种区别。一个区别就是无我,空性。如来藏他本身就是破除我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身是空性,而外道神我,不但没有破我执,反而有很多这种遍计的我执附加在其中。这是第一个区别。

(2)如来藏与世俗万法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前面也提到过,如来藏与世俗万法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如来藏是一个基础,但是他与万法的关系不是种子生芽的关系。

但是外道的理论不一样,他认为万法本来没有,通过这个神我,像母亲生孩子啊,像种子发芽一样造出了这个事物,能生因与所生果的关系,那么就会有问题。所以如来藏与万法的关系,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这一点也能够区分他是不是正确的见解,是可以把他与外道的神我作一个区别。

5、自空与他空见可以圆融

自空与他空的见解是可以圆融的。我们谈到有自空的中观见,也有他空的中观见,但是这二者其实可以都去受持,引用一个《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的教证,证悟自在者多罗瓦大师也曾这样说过:

以辨别后得的妙慧观察时,最终果位身智自性如来藏常有、稳固、寂灭、永恒的本性,即是无欺胜义谛。在决定入定时,修持远离一切戏论。这也是极其深奥的要诀。

就是他把修行分出定和入定,你在后得位的出定位境界当中,你用妙慧观察的时候,你可以持他空见来认为如来藏常有寂灭,然后说无生无灭等,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本性。这是以他空见来摄持出定位的状态。

在入定的时候可修持远离的一切戏论,所有的有没有,常无常啊,各种的戏论分别念都消灭,安住于实相的境界,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当然在密法中也可能有其他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窍决,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这里是介绍其中一种圆融的方法。

那么以上就简单了介绍本节课的内容,下一节课是中观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第八课的内容叫“清净圆满”。这节课会总结前面几节课相关的法义,大家可以复习一下前面几节课的内容,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相关文章

  1. christine说道:

    恳请发到邮箱-《中观庄严论释》FS/KB 辅导和《中观系列讲座》FS/KB 辅导,感谢!

    1. 圆非说道:

      @christine 已发,请查收邮箱。

  2. christine说道:

    恳请发到邮箱 – 中观根本慧论 FS/KB 辅导,非常感谢!

    1. 圆非说道:

      @christine 已发,请查收!

  3. 如果制作成txt书籍、合集,然后放在免费的蓝奏云网盘、百度云网盘等,可以方便大家下载到电脑和手机观看,比只能网页观看方便的多。。。。。。。。。。。

    1. 圆非说道:

      @更好的传播佛法。 有网盘的,不过网盘现在管理严格,分享也不是那么方便的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