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00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3/31 22:24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这里讲的主要是我们如何修持精进。

由于认为缘难以成办,有些人对于修法就产生了一定的懈怠,为了断除懈怠,让我们发起精进,其实任何一种窍诀,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都有它的殊胜必要和作用。有人认为布施手脚、持戒、安忍乃至于精进是很痛苦的,行持这些他觉得难以忍受。但是,为了善法而苦行,本身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如果我们为了善法而修苦行的话,也能够帮助我们去掉很多反面的障碍和习气,累积很多殊胜的资粮。所以,我们必须要打破自轻凌懒惰。前面是通过观察而断除邪念,下面我们学习:

卯二、以修习而断:

本科判有两个颂词,首先讲第一个颂词: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字面上的意思讲,佛陀首先让初心菩萨进行布施蔬菜等微施,也就是比较微薄的财物。“习此微施已”,修习微施已经习惯的时候,逐渐就能够布施自己的身肉了。

这个颂词所提到的内容是“以修习而断”,断除不敢布施手足的邪念。通过修习,这种邪念是逐渐可以断掉的。之所以我们不敢布施手足,感觉非常恐怖,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层次还差得很远,我们对于手脚、头、身体支分,还有自己的财富,还处于这种非常执着的阶段,而布施手脚往往是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佛经当中也是讲到,布施手脚的标准应该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以,这中间其实还有很多的层次,我们是以这个严重执着自己身体的层次,去看登地以上菩萨境界的层次,当然我们就接受不了,就会产生邪念。这种邪念我们可以通过修习逐渐断掉,因为有很多思想和行为,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达到相应的境界,要让我们去思维透,或者完完全全地接受,我们的确是很难以承受的。

世间读书也是这样的,上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这个比喻。世间的上学,它有幼儿园的层次、小学的层次、初中的层次、高中的层次、大学的层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在最低的层次的时候,我们对于大学的这些知识层面和行为上面的很多问题,我们难以接受,或者根本没办法去想,也想不到它的原理。那么,我们怎么样一步步接受的呢?就通过学习首先到了小学的层次,在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幼儿园时候的那种思维就逐渐地没有了,我们的思维就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看那些以前认为非常高深的问题,就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了。如果再到初中的层次、高中的层次,随着我们的知识面逐渐的丰富,我们的智慧也逐渐的深邃,这个时候这些很难的问题我们就容易接受了,而且离真相也越来越近了。当我们上升到大学层次的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些问题,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了。

同样的道理,“以修习而断”就是要通过实践,让我们的身心逐渐逐渐抬高它的层次,通过循序渐进的修法和行为,让我们的身心逐渐趋于成熟。当我们的修法抬高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我们再来看布施手脚,它就没有那么让人恐怖了。所以,现在我们恐怖的原因,前面讲是因为我们站在最低的层次来看最高的层次,当然就会有很多让我们头晕目眩甚至恐怖的东西,我们觉得难以接受,也难以实行。但是,随着我们的心逐渐在调伏、在成熟,功德逐渐在累积,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就没那么恐怖,而且变得可能了,最后我们就真正能够实行了。这就是修习而断妄念的过程,这个科判“以修习而断”的两个颂词,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在颂词中讲到“佛陀先令行”,遍智的佛陀很清楚我们怎么样才能最终达到布施手脚或者放弃一切执着的境界,因此佛陀首先让初学者行持比较低层次的布施,比如蔬菜等布施,因为蔬菜一方面是我们的身外之物,另一方面它的价值也非常低微,算是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东西,所以佛首先让我们布施蔬菜类。但这里不一定专指蔬菜,和蔬菜类似比较廉价、比较一般的东西都可以,对这些东西我们还是比较容易布施。

如果连蔬菜我们都没办法习惯的话,在噶当派的教言当中,甚至于我们可以首先习惯把蔬菜从左手交到右手,再从右手交到左手。像这样的话,慢慢开始习惯把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交给另外一个地方。习惯之后,就能把菜从我的手上交到张三的手上,或者交给其他人。所以,布施可以逐渐去实行。

首先行持的是布施蔬菜等价值很低廉的物品。“习此微施已”,串习微小布施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觉得布施蔬菜已经很正常了,完完全全已经习惯了。再上一个层次,这个时候再把自己比较执着的稍微贵重的东西,再来习惯这个过程。还比如,我们首先是布施一角钱, 一角钱我们觉得没问题了,就布施两角钱、三角钱、五角钱、一块钱,这样慢慢就打破自己内心对财物的执着,方式是类似的。首先布施比较低廉的财物,再布施比较贵重的,比如首先布施米饭,蔬菜等,然后布施用具,然后布施比如古代是牛马,现在是自行车等等,然后是汽车……这样慢慢增长。

当然,有人讲一辈子当中怎么做得到,我自己辛辛苦苦挣钱都买不到一辆车,怎么可能逐渐逐渐就可以把汽车布施出去?其实,没有任何一个菩萨道的修行说这是一世就要完成的。为什么菩萨道需要三个无数劫?因为三个无数劫,它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我们来做串习。

有些时候,这一世或者几世都停留在串习布施蔬菜的层次上,布施多次之后,通过多生累世的串习,习气逐渐成熟了。再从某一世开始,布施中等的东西,又串习多世之后,再布施高贵的东西。他在串习的过程中,通过布施财富,他的功德、善根逐渐地深厚,所以得到和拥有的资具就越来越多,所布施东西的价值也是逐渐地增长。同时,他耽执财富的习气在减弱,布施的习气在增长,由于多生累世布施的缘故,他所积累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布施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最后可以布施国家等很多东西。

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释迦佛在因地时,很多次布施自己的国家。通过长期的布施,他的财富已经累积到了这种程度,有了布施国家的资本,这种资本就是在不断的布施过程中累积出来的,虽然他不求这些,但是布施的缘起就是这样的,布施越多,得到就越多,得到越多,就布施越多。

《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段这方面的教言,菩萨做布施时,虽然不执著物资,但是越布施,得到的东西就越多、越好、越珍贵,他通过这种方式利益更多的众生,也逐渐培养了深厚的布施习气,善的习气非常深厚。所以他把国家布施出去,都没有心痛悭吝的感觉。再通过这方面的布施,他布施的习气越来越深厚了,承受力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他就可以开始布施自己的身肉了。

他能够逐渐布施身体,是因为通过很长时间的串习,承受力在逐渐增长,当他布施到后面,布施贵重财物串习了很多次,承受力、布施力开始接近布施身肉的层次了,总有一天他的习气成熟,觉得可以布施自己的身肉,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困难。“渐能施己肉”,最后就逐渐能布施自己的身体了,比如说手脚等等。像这样把这些作为常态性的,每世他都可以通过布施,来打破自己的执著,圆满众生的愿望。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面讲: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长期刻意地串习,一旦觉悟到自己的身体和卑微的蔬菜一样,没有什么特别耽著的,那时把自己的身肉,像蔬菜一样布施出去,有什么困难呢?没什么困难。那时他的布施习气已经非常地深厚,完全成熟了。所以,布施就是打破执着的过程,我们不能说那时他所布施的总还是自己身上一块肉、自己的手脚,布施出去好像还是很困难。我们注意,现在我们看问题的时候,还是在以我们现在低层次的观点,去看当时他的境界。当他到达那种境界时,思维的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现在世间中有很多富裕的人,也有很多贫穷的人。贫穷的人看富裕的人消费的时候,有时会想不通,他为什么花这么多的钱买这么高档的别墅,或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钱去做美容、治疗,我们觉得很难以思议,完全想不通。但是我们到了富裕者层次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这些的。

比如一个人,他是从社会底层的乞丐,慢慢发家,最后成了顶级富翁,他受用的都是最高层次的东西,在发家的历程中,他的想法不断在变。他处于社会底层时,想法和底层人是一样的,他关心中午能不能吃饱,能够吃什么,因为当时的环境局限了他的思想。通过不断地努力,他开始有了固定的工作,工资慢慢增长了,当上小领导,当了白领了,然后他开始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公司了,随着公司不断壮大,最后成了国家首富、世界首富。随着拥有资本的变化,他看问题的方式也在变化,对于商品、奢侈品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以前的生活品位已经没办法满足他了,以前的思想不复存在了。到了这种身份的时候,他的眼光就瞄着这些东西,他以前看别人消费时的想法,完全不存在了。

我们也是一样的,现在的思想相当于富翁以前做小乞丐处于社会底层时的思想,只是关心我们眼前的东西,怎么样辛辛苦苦赚钱,先买一套房子,然后把小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就是考虑这些。真正很发达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不用考虑的,他考虑的是另外的东西。

当修行通过不断地串习,福德资粮也在不断地增长,我们能够布施的东西,也逐渐地增长了,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到了能够布施自己身肉的阶段,就像颂词当中讲的“于彼有何难”,对身体基本上没什么执着,就像卑微的蔬菜叶一样。他的观点和想法就是这样的,身体就是一个菜叶,我把这个菜叶布施或扔掉,没有问题。把身体的肉布施给别人,也没问题,做起来非常自然,他的心态、智慧和心识已经成熟到这个高度,所以在做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困难。布施身肉的时候,不是咬着牙关、忍着疼痛去布施,不会这样的!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初地菩萨的时候,对此有所描述。初地菩萨串习布施的习气非常强烈,他乐于布施财富,甚至到了听到有人求施的声音(比如有人遇到困难,求给他布施财富或其他东西),所产生的快乐远远超胜于比丘入禅定的快乐。仅是听到声音的快乐都是如此强烈,何况真正把东西布施给对方,他的快乐就更是无法形容了。

所以,我们到了那时,布施身肉就像拿刀砍树一样,没有丝毫疼痛的感觉。再加上前面的说法,菩萨听到求施声音的时候已经全身毛孔直竖,非常欢喜,所以把自己身体的肉割下来,布施给对方的时候,那种快乐更是难以形容。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菩萨布施身肉的时候是这么快乐。站在我们这个低层次去看菩萨的这些修法时会觉得太困难了,太恐怖了,太不可思议了。但其实通过修行到达这个层次的时候,这种妄念就断掉了。因此,以修习而断妄念的意义是相当深的。

学习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知道佛陀教导我们布施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让我们布施手脚。比如今天你开始学《入行论》,作为学习《入行论》的一个考核标准,必须要把手割下来作为报名的资格,如果这样的话可能没有人敢学了。学习《入行论》,学习大乘菩萨道,佛陀教导我们首先要好好学法,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理解布施的必要。首先从理念上接受,然后开始布施蔬菜,布施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福报和智慧就增长了,看问题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就能够布施一些比较珍贵的东西,或者通过密宗的善巧方便,有可能在一生当中使自己的认知度、福报上升到很高的层次。若今生当中有可能通过密宗的修行到达了接近初地菩萨的证悟的时候,那个时候再布施身体,就如《入行论》所讲的一样,没什么困难了。

所以,佛陀教导初学者修行的时候,先布施一些自己能够承受的,没有什么悭吝心的那种层次的财富。通过多生累世的修行和长时间串习,布施的习气逐渐深厚起来之后,再去布施身肉就没有困难,没有什么恐怖的了。我们自己要了知这个道理,给别人讲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样自己不会恐怖,别人也不会恐怖。所以修行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并不是让初学者一上来就把头割下来供养谁作为见面礼,没有这样讲,通过学习,完全可以打破这样的妄念。

丑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长期的厌烦也是怯懦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会怯懦呢?因为时间太长了。为什么时间长了会厌烦呢?因为我们仍然以现在的身心状态为基础来看待将来。现在自己的身心状态这么痛苦、这么糟糕,短期都受不了,何况长时间去轮回当中投生度化众生,这个痛苦是没办法忍受,也是很让人厌烦的。其实,这样的厌烦也没有道理,下面通过两个颂词来学习: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颂词的字面意思是,身体和心所受到的苦害的因是邪见和罪。“恶断则无苦”,罪业断掉之后就没有身苦。邪见断掉,智慧善巧生起之后就没有心苦。“无忧”,就是不心苦。

在菩萨乘当中,入大乘完全是为了众生,开始时为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为度化众生而积累资粮,最后成佛也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不断地入轮回。不仅修道过程中要不断地入轮回,成佛之后也要不断入轮回,所以这个时间很长。长到什么程度?众生没有度尽之前,自己一直都要不断地转生。那么众生能不能度尽呢?从很多大乘教言来讲,众生无法度尽。所以看到这些字句,有些人就非常痛苦,在轮回当中为了他众而这样苦行,内心就非常担心,不愿意趋入菩提心的精进,就自轻凌懒惰了。

寂天菩萨在这个颂词中,首先介绍了身心受苦的因。“身心受苦害”是果,身体经常受到种种疾病的伤害,心也是经常遭受痛苦。而身心所受的苦害,“邪见罪为因”,邪见是心苦的因,罪是身体受苦的因。邪见又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邪见指无因果见,广义的邪见就是邪分别念,邪分别念就是执著自己存在等等邪见。如果内心有种种的邪分别念,就会导致心的苦受;而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的罪过,就会感受身体的苦受。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分析了身心受苦的根源,一方面能打破对“长期之厌烦”的执着,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如果不愿意遭受身心的苦害,就要通过种种方法断除邪见和罪业。

寂天菩萨继续讲,“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通过修行把罪业断掉之后,就断掉了身体受苦的来源;无我等智慧生起之后,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就没有忧伤,断除了心的痛苦。

菩萨行所修持的内容之一,就是断恶修善。比如,在进入菩萨行修习的时候,作为一个居士要受别解脱戒,也必须要受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通过守戒,斩断了最粗大的五种罪业,如果能够斩断五种罪业,“恶断则无苦”。不杀生就不会感受杀生带来的身体的苦受,不偷盗就不会承受偷盗带来的身体的苦受,以此类推。进入菩萨乘之后,需要守菩萨戒,密乘中也有密乘戒,断掉恶业之后就不会有苦。

修菩萨道的过程中,除了断恶之外,邪分别念可以通过了知诸法实相,修习空性,修无常等等让自己的心成熟,让自己的心安住在和诸法实相相应的状态中。这样的话,具有智慧善巧就不会有忧伤,也不会有心的痛苦。菩萨道的修行,无外乎就是修持智慧和断除恶业。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按照佛菩萨教导的方法去做,斩断恶业,就不会有身苦,斩断邪见就不会有心苦。因此,在轮回中长时间修行的缘故,完全可以有效斩断身心的痛苦。如果没有痛苦,在轮回待得再长也不会有什么厌烦。

以上是一个角度,下面的颂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的:

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修持福德可以引来身体舒适,智慧善巧能够令心安乐,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为了度化众生而长期处于生死轮回的菩萨,又怎么会疲厌呢?不会疲厌的。

承接前面颂词,上一个颂词的第一、二句讲了身心受苦的来源,第三、四句讲到断除身心痛苦的因和修法,而这个颂词的第一、二句讲到了身体安乐的因和心安乐的因。让身体安乐的因是福德,“福德引身适”。让心安乐的因就是智巧,即善巧的智慧、空性的智慧等等。

菩萨乘就专门讲此两种修法:福德和智慧,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修持福德资粮,比如顶礼或不杀生,依靠善业的福德可以在生生世世当中感得身体舒适的乐果,而修持善巧的智慧能够让我们的心安乐。而且这不是偶尔地修持一两次,整个菩萨道中要一直修持福德和智慧。总而言之,菩萨道的主要修行,一是斩断身心的痛苦,第二是修持福德和智慧,引来身心的安乐。

把前后两个颂词的意思综合起来观察,可以看出,在轮回当中流转时,“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身心没有苦受。反而因为“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的缘故,身体和心都是处在非常安乐的状态,是纯乐无苦的。在这种身心皆乐的状态下,再再地转生轮回当中利益众生,是不可能疲厌的。我们觉得时间太长了而疲厌,那是因为我们处在痛苦中的缘故,这种状态不要说长时间,就连一秒钟或者一两天的时间都觉得难以忍受。但是如果把痛苦的状态换成非常快乐的状态,那么这个时间越长越好。众生往往觉得,受苦的时候时间特别漫长,而感受快乐的时候则觉得时间很短暂。如果在每一次投生轮回都是身心安乐的状态,因为完全断掉了痛苦和痛苦的因,完全修持安乐和安乐的因,以这种状态再再地投生轮回,永远处在快乐当中怎么会生疲厌呢?

这两个颂词和前面颂词的原理有相同之处。前面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可怯懦的。这个颂词是说:第一、痛苦看起来难以忍受,但其实没什么;第二、不会有长期的厌烦。如果以痛苦的状态投身轮回,肯定会厌烦的,但在整个修菩萨道过程当中,早期可能会受以前罪业的影响,在最初几次投生的时候还会有一些痛苦,但是因为一方面终止了恶业,另一方面忏悔以前的恶业,所以这种痛苦是有期限的。当以前的罪业忏尽了,不再造新的身心痛苦的因,只剩下快乐和快乐因的时候,再去投生轮回生死,就不会有任何痛苦了。在登地或成佛以后怎么样投生,都不会有丝毫的痛苦。这个状态下,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

寂天菩萨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透彻,只要好好地研究颂词,把意义挖掘出来再去对照,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疲厌、自轻凌懒惰的呢?把以上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完全消除长期以来的疲厌情绪,而不愿意为了众生投生轮回的想法,也可以终止斩断了。

这是寂天菩萨告诉我们的殊胜的窍决,这些窍决真的非常殊胜,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分析,内心当中完全可以生起打破自轻凌懒惰的勇气,觉得我可以胜任,可以发心成佛,可以为了众生在无量劫中再再投生轮回,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的。

子二、有欢喜之因:

上一个科判是无有怯懦之因,这里讲不但没有怯懦之因,而且还有欢喜之因,能够让我们欢喜趋入菩提道的因是存在的。共有两个颂词,首先讲第一个颂词: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通过菩提心的力量,能够消尽曾经造过的恶业,能够集聚大海一样的福德,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胜过了声闻的修法,比声闻成就菩提快得多。

此处讲菩提心修法是非常殊胜,非常超胜的,依靠菩提心的修法可以清静罪业,圆满福德。在学第一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菩提心的巨大功德,可以消尽恶业。主要原因就是,一切恶业都是由自私自利的心形成的,如杀生、偷盗等等,而菩提心完全是利他的,从根本上与造恶业的起源彻底矛盾,通过菩提心可以很快消尽自私自利的心所造下的恶业,所以菩提心的力量很强大。

只不过要真正让它发挥强大的忏罪功能,还需在内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单单是想几次、念几次,这个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功效。当然,能想一想、念一念,功德也很大,但如果要让它发挥迅速消尽宿业的功能,还是要反复观修菩提心,力争真正地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越强大,消除恶业的速度也越快。比如在冬天的时候,要融化一块冰,我们把冰放在锅里去煮,下面烧火。刚开始融化的速度很慢,因为热力还没有集聚。随着锅的温度越来越高,冰融化的速度就越来越快,直至最后完全融化。同理,刚开始用菩提心去消罪业的时候,菩提心的力量还很弱,看不出来有什么大功效。这就好像火刚刚点燃,锅还没有烧热的时候,看不出来能够把冰雪融化,但是实际上时间稍微一长,热量起来,冰就开始一点点融化,随着温度越来越高,冰融化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同样,刚开始菩提心的力量很弱,看不出大的功效,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串习,菩提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那个时候的功效就开始显现了,并且显现得越来越明显。当菩提心一旦成熟圆满的时候,消除罪业根本不存问题。所以心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恶业的力量越来越弱。

我们现在的修行还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的时候我们的预期却有点超前了。既然菩提心能消尽那么多罪业,为什么现在我还没有反应呢?其实,当菩提心的修习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消尽恶业的感应才会很明显。现在不明显,并不表示不能够消除罪业。我们还要经过相对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当修持菩提心的时间比较长,量逐渐到了的时候,效果会显现出来的。所以还是要耐心去学习,反复去观修。当反复观修的力量强大起来后,消业积福的功效就会很明显。“能聚福德海”,可以消尽罪业,累积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殊胜福德资粮。

菩提心的所缘,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和无量无边的佛果。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由于这两个所缘都是很殊胜很广大的缘故,所以生起一念的菩提心,就能够累积无量的功德,更何况反反复复观修菩提心,让菩提心从总相变成自相呢?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海,用很短的时间累积很多成佛资粮,“故胜诸声闻”,所以已经远远超胜了声闻的发心、积资、得果、事业,全方位超胜了声闻。从这个方面而言,“有欢喜之因”。

此处为什么以声闻来做对比呢?因为声闻一旦获得禅定,获得了解脱的证悟,获得寂灭的时候,那种漏尽的欢喜很深、很强烈。经典当中也经常讲到比丘入禅定的快乐,说明安住于无漏的寂灭状态是非常快乐的。但是发菩提心救度众生的功德和快乐,远远超胜于声闻获得禅定解脱的快乐,因此“有欢喜之因”。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生起菩提心,发起精进,打掉自轻凌懒惰,我们是完全可以胜任菩提道的。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个地方。


思考题

592、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么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答: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做法不正确。如果失坏戒律的话,不仅是密宗,显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中也是如此,假如违犯了社会制度,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今生中定会受到法律制裁。但这些约束对人心来讲,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种好事,所以没必要对大乘佛法生起恐惧之心。

594、众生感受身心苦害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说菩萨没有这些痛苦?

答:众生内心的痛苦,是由于无明邪见造成;身体受到的损害,是自己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导致的。

作为菩萨,1)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后,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

2)菩萨也没有心的痛苦。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将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

595、在社会人群中弘扬佛法,应该注意什么?你以后会怎么做?

答:首先应当弘扬世人容易接受的简单道理,待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后,再进一步宣讲见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则,刚刚遇到一个人,就拉着他讲最甚深的离戏大空性,可能谁都无法接受。因此,这种方便方法不能搞错!(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596、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