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分了十品,前三品“菩提心没有生起让生起”,中间三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的方便”,七、八、九品,是在“不退转的基础上,再再地增上”,最后一品是回向大菩提。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不退而增上”中,世俗和胜义菩提心共同能增上的是精进品,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是静虑品,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是智慧品。我们不管修学世俗菩提心,还是修学胜义菩提心,都必须要精进,作为鞭策的动力。如果有了精进,世俗菩提心能够再再地增上,胜义菩提心——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慧,也可以在相续当中逐渐生起来。
整个佛法当中,精进非常的重要。一个人如果有精进,即便以前没有什么功德,可以通过精进来获得;反之,虽然他是利根,具有聪明才智,但是因为缺少精进的缘故,以前具有的这些功德逐渐会退失,没有产生的功德,永远也不会获得。释迦牟尼佛和其他的诸佛菩萨,就是因为相续当中具足了无与伦比的精进,所以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很多人也是因为有了精进的缘故,相续当中具足了前所未有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功德。
我们作为趋入大乘佛道的修行者,作为初学的菩萨,需要了知精进的本体,发起精进的修法等等。了知之后,要把精进落实到我们日常的修行当中。不管我们是听法、思维、修行,还是念佛、诵咒、打坐等等,都需要有精进。
前面讲了,“进即喜于善”,对于善法非常欢喜。我们也学习了怎么样来遣除精进的违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它的对治或者说同品,即相顺于精进的助缘。助缘分四:信解助缘、慢助缘或者自信助缘、欢喜助缘和放舍助缘。四种助缘当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信解或者说希求。因为相续当中有了希求的助缘,如果以前我们没有生起善法,我们自然而然会去希求获得善法;如果已经有了善法,会让它再再地增上。所以,要生起精进,第一个助缘——希求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已经讲了没有信解的过失,今天讲信解之功德。如果没有信解的话,相续会充满业惑烦恼,该有的功德得不到,该断的过失无法断除。我们无始以来因为没有希求的缘故,导致了现在有很多痛苦、烦恼和业惑。下面我们从正面来讲信解之功德,通过讲过失和功德,我们自然就会对信解产生正确的认知,生起想要获得信解的兴趣。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字面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当中讲到,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
如果我们对善法有了希求,我们就会想要去努力获得这种善法。就像在世间做一个事业,如果相续中有了希求,我们就会用很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达到这个目标的行为当中去。修学佛法也是一样的,对于佛菩萨的果位,或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和能力,每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很想获得。
那么,我们怎么样生起希求呢?“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这种善根的获得根本上是信解。
任何事情的功德和过患,尤其是最甚深的功德和过患,由于非常的微细,我们作为凡夫人没有办法正确地、非常直观地去了知。所以此处寂天菩萨引用了佛陀的教言,因为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断除了一切过患,圆满了一切功德和智慧,佛能看到最微细的因果,因为这个缘故,此处“佛说一切善”,就能够打消我们相续中的疑惑。
如果是随随便便世间上一个有名气的人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可能很多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如果他相续当中有业惑、无明没有遣除的话,他怎么可能看得很清楚,决定一切善根的来源就是信解呢?
而佛陀净除了一切业障,获得了最为殊胜的遍智,因为佛的智慧现量照见的缘故,所以佛陀讲到“根本为信解”,我们就可以信受。这是此处为什么要说“佛说一切善”的原因。
颂词的“一切善”,包括了最圆满的善法——究竟的胜义善,胜义善就是佛陀所获得的相应于究竟实相法界的善根,还包括世俗的善根,即是遇到违品有可能退失,遇到顺缘就会增长的善根。
我们想要获得菩提心的善法也好,想要进入资粮道、加行道也好,这一切善法都是需要信解、希求。如果有了希求,一切善法逐渐可以获得;没有希求,一切善法只会永远停留在法本上面,和我们的相续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要让一切善法、善根都在我们相续当中如实地生起,我们必须要寻找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佛陀已经观察到并宣讲,寂天论师在此处也引用了,这个方法就是信解、希求。信解、希求是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最根本的来源。一切的善法,包括道和果两个方面,都来自于希求。
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希求是果,要获得果,必须要了知因。寂天菩萨此处以宣说因的方式生起信解。信解的因是什么?颂词当中讲要“思维业因果”。前面在总述四个助缘的时候,也提到过我们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产生希求,就是“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能够产生希求力的因,就是“畏苦思利益”。“畏苦思利益”和“以宣说因之方式产生信解”,是一个含义,因为了知苦、害怕苦、了知利益和希求利益,讲的就是善恶因果的取舍。因此,本科判和前面一个颂词是遥相呼应的。
子一、略说: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信解的根本是“恒思业因果”。我们要经常思维业因、业果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业因果了解清楚、思维透彻了,内心当中产生了定解,我们才能够自然地生起希求心。希求产生之后,我们才能精进地去修行善法。
我们有些人认为业因果是很初级的法。在《大圆满前行》中,业因果也是放在前面共同加行的部分,有些人就想,我现在已经从共同加行修到了不共加行,业因果的问题已经和我无关,可以彻底放下了;或者我已修到了正行的高级修法,初级的修法就不需要再去思维,不用再做取舍了。其实,这些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佛法的核心体系,就是讲因缘和果之间的关系,那么所有的修法都离不开因缘。
佛陀在很多地方讲缘生缘灭这个道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不管是在小乘经典、大乘显宗经典,还是大乘密宗续部,都是围绕业缘(或者说因缘)和果之间的关系来宣讲的。(所谓的业是通过自己相续当中的思心所引发,然后付诸于身语意行为的自性,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最初的时候叫做业因,成熟后叫业果。所以,任何一个法都有因和果之间迁变的必然联系。)
因果关系在佛法当中非常重要。佛陀因为具足了成佛的因,才现前了成佛的果;菩萨因为具足了菩萨的因,成就了菩萨的果;阿罗汉具足了阿罗汉的因,获得了阿罗汉的果;凡夫人获得了人天增上生的安乐,是因为具足了五戒十善的因;恶趣的众生也是因为具足了堕恶趣的因,最后现前了堕恶趣的果。这一系列的因果,种下如是的因,必定会显现如是的果,这当中丝毫不爽,毫不错乱。只有把因果思维清楚了,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方向和目标。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必须要对业因果产生定解,如此我们身语意的行为才能和正法相应。
在《大圆满前行》当中,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弟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问他的上师:“尊者您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凡夫众生的意境,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弟子们认为像尊者那样的苦行,凡夫人是做不到的,只有圣者的化现才能实践。)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的一片虔诚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
(弟子的话是赞叹上师的功德,从赞叹的角度来讲是允许的。但是从法的角度,却是很大的诽谤。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弟子认为这种法只有圣者才能够实修,而凡夫人即便是实修了,或者对这个法产生定解了,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效力。)
为什么这么说?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滔天大罪,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而别无出路了(尊者对业因果产生了不动摇的定解),于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诀,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德。
因为你们对因果生不起诚信而导致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如果你们能发自内心对因果深深诚信,像我那样刻苦精进,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做到,这样一来,你们相续当中也会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
我们认为这样的苦行自己做不到,就是因为对业因果没有产生定解,该怖畏的地方没有怖畏,该希求的地方没有希求。而米拉日巴尊者对业因果有很深的定解,该怖畏的地方很怖畏。比如,尊者用咒力杀死了三十五个人,然后又用他的咒力摧毁了很多庄稼。一方面他有完全的定解,相信这个罪业一旦成熟,一定是让自己下地狱,所以他很怖畏恶业的成熟。另一方面,如果忏悔恶业,行持正法,通过正法的加持,一定可以清净恶业,经由正法也能够获得殊胜的证悟,对于这些善法,尊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希求。
由于尊者对业因果完全产生了定解,怖畏恶业,希求善法,所以求法的时候,他的上师那样折磨他,他也对上师、对正法没有产生丝毫的邪见,没有退失任何的信心;后来修法的时候,即便是缺衣少食,他也能够坚持修法,没有丝毫的退失。尊者以坚信业因果为基础,所做出的行为,他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一生成就的典范。
尊者缘于对业因果的定解,精进修法,最后成就最殊胜的果位,度化了无量无边的弟子,乃至于现在,他的影响力、加持力都还在我们的相续当中起作用。他的示现让我们明白了,怎么样依止上师,怎么样精进的求法,求法、修法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在他的传记、他的加持力还在影响我们的修行。这就是“恒思业因果”的典范。
恒思业因果很重要。如果因果不虚的观念在相续中已经扎根的话,那么我们在求法、修法时,可以超越任何的懈怠和违缘,如理如实地安住在正道当中。
对于业因果,不是随随便便修一个加行就可以了,虽然修是修过了,但是相续当中并没有产生觉受。不是说已经修过共同加行,现在要修不共加行了,以前的法就没有用了,并不是这样的。
最初的时候,我们要缘业因果的修法,刻意的再再去努力观修,力争产生因果不虚的定解,因为我们还很缺少因果不虚的定解。随着修法的推进,我们相续当中业因果不虚的定解逐渐形成了。形成之后,我们只需要在修法之前稍微忆念、思维、安住一下,因为定解在我们相续当中非常的稳固了,它的力量不会退失。
在证悟的菩萨相续中,因果不虚的定解从来没有远离过;而佛已经完全证悟了殊胜的智慧,能够照见一切因果的本源。所以,即便圣者相续当中,业因果修法的功德也是一丝一毫都没有退失过。
因此,在初学的时候,必须要恒常地反复观修,力争在相续中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在菩萨地、佛地的时候,虽然没有像初学的时候刻意花那么长时间去观修,但是业因果不虚的“功能”,在圣者的相续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像这样,业因果的修法,在菩提道最初的时候很重要,到了中间、后面的时候,也是贯穿在修法中的。
有些人对业因果想得很简单:如果做了善法就会得到安乐,做了恶业就获得痛苦。这只是广大因果的一部分。我们的眼光如果只是盯着这一块,就会觉得业因果很初级,不那么重要。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开来看,因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造了什么业一定有什么果。如果造的是恶趣的业,一定会显现恶趣的果;造的是轮回的业,那么果一定是轮回的果。如果造的是解脱的业,比如说因为思维了共同四加行,生起了出离心,由出离心带动的所有善法,就叫做出离的业,或者解脱业。解脱业的果一定是解脱果。如果造的是小乘解脱业,只是生起了很强烈的出离心,自己一定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他的心量没那么宽广,那么业是相应、随顺于小乘的业,他只能获得小乘果。如果这种解脱业为广大的菩提心所摄受,它就会变成菩萨业,成就菩萨果,而菩萨果的无学道就是佛果。
所以,这里面没有哪一个不和因缘相关。那么这么多的因缘,到底要选择怎样的因缘呢?关键要看我们想要获得哪种果。如果想要获得佛果,因就要调整在获得佛果的因缘上。获得佛果的直接因是菩萨,菩萨的因是什么呢?《入中论》中讲:“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我们要具足大悲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具足这些正因,才能显现正果——佛果。
我们想获得菩萨的果位,但是心如果始终打不开,总是围绕自私自利而旋转:我要解脱,我要获得利益……虽然想要获得佛果,但在发心的时候,总是想到我的家庭、我的小团体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怎么可能获得佛果呢?因和果之间完全不相顺。想要获得佛果、菩萨果、解脱果,但是我们的发心和行为,都是随顺于世间八法,随顺于自私自利的作意,那么这种因不可能生出菩萨果位,不可能产生解脱果位。
所以,了知业因果之后,就要反观:现在我到底发的是什么心?在发心的时候,我的菩提心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随便想想之后就开始修法,还是把菩提心作为很殊胜的法来对待?因如果做好了,做到了,它的果一定会显现。因如果不具足,虽然我每天都在想成佛,果也不会显现。就像一个愚人,他每天都在想,秋天的时候获得大笔的财富、大量的庄稼,但是因上面,既不去劳动,也不去工作,没有为获得大笔财富创造因缘,那么只是空想,没办法获得财富。如果空想可以获得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必具足因缘了。
所以,把这个问题思考透彻之后,在落实因的上面,我们就会认真对待,而不是随随便便应付。听法的时候应付的话,上师讲的很多要点、修行方法我们就会错过;思维的时候如果应付,对修法的定解,我们就没办法获得;修行的时候应付的话,我们相续当中就没办法产生通过定解引发的觉受,获得怔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它的因,菩提心也好,出离心也好,只有正确的因才能引发正确的果,因的力量欠缺了不行,虽然具足因,但是很弱也不行。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因——出离心、菩提心,一方面因的力量要很强大。修的时候,因的力量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大,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势力,果也很容易引发。
有人说,为什么我不能得果?为什么烦恼无法调伏?为什么我念了这么多心咒,怎么还没有验相呢?这正好说明业果不虚,没有获得果,恰恰说明因欠缺。
因此,我们想要迅速获得某种果,比如说想要获得菩提心、获得菩萨果、佛果,那么在因上面一定要高度重视,“恒思业因果”。如果我现在具足的是世间八法的轮回因,我就是想怎么样升官发财,获得世间的福报,因就是这样,怎么可能果会变成出世间的呢?它的果一定是轮回的果。
如果我们的心不调整到出离心、求解脱的状态,不调整到菩提心的状态,出世间果是永远没办法现前的。我们现在所学修的一切,都无法直接地成为获得佛菩萨果位的正因,所以这里讲到了要“恒思业因果”。
前面讲了,业因果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掌握这个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希求。我们自然而然会观察现在的因,因如果是正确的,我们就把这个因继续地落实下去,深入下去;如果是错误的,就要及时地发现,及时地调整。如果菩提心没有产生,我就想方设法地在相续当中引发,这样的话,我们对修持菩提心会越来越精进,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放弃了。因为“进即喜于善”,善就是菩提心善。
如果我们“恒思业因果”,对于业因、业果之间的关系,很多次地去思维的话,内心当中会引发对业因果的正确见解,由此产生希求,希求断苦,希求得乐,乃至希求获得成菩萨、成佛的大乐,或者利益众生的快乐。而要获得这种安乐,必须要精进于和它相顺的因缘,千万不要南辕北辙,所思与所行背道而驰。
虽然我们想获得一切的安乐,一切的顺利,但是我们所行的完全是世间八法,完全是自私自利为中心的法,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可能获得殊胜的果呢?以这样的方法修下去,修无数个大劫都没有办法获得殊胜的果。因就是错误的,你花的时间再长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我们要多学习,多思维业因果,把因缘和果之间的关系思考透彻,然后再反观现在具足的是什么因。
佛在经典当中讲过,如果想要成佛,要具足菩提心和菩萨行。这方面的因我们到底具不具足?有没有正确地对待过,认真地思考过?很多时候,不要说我们还不具足这样的因,乃至对业因果本身都没有重视,那我们怎么可能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修善因呢?比如学习《入行论》,对于论中所传递出来的这种智慧,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思考,这些方面没有作努力,那我们想要很顺利地成佛,的确非常困难。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讲到了往生的四因,这四种因我们具不具足?如果往生四因具足了,那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四种因不具足,虽然很想往生,但是不一定能够往生。
“恒思业因果”,我们对因果之间的关系,第一是思维,第二是恒常思维。只有恒常思维,我们对因果的关系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
凡夫人的智慧和思维非常狭隘,非常粗浅,对于很多因果之间的问题,很难以了知,所以我们要学习佛经论典、上师教言,一起观察讨论,以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具有因果正见的人,他的行为自然而然会与善法相应,无论是念诵修法也好,还是做福报也好,他都有很强的兴趣。因为他知道因果不虚,现在付出得越多,以后获得的也就越多越快,现在什么都不做,或者付出的很少,那么以后就无法获得殊胜的果位。因此,对因果思考透彻的人,他的行为和一般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相续中缺少对因果的定解,对如是因产生如是果,一个人没有信解、没有希求的话,内心就会缺少动力:凭什么让我自觉自愿地,花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富,投入到善法的修行当中去呢?他觉得不值得。只有把善法的价值、因与果的关系搞清楚了,他才会觉得投入一生的精力去修行非常值得,因为他对因果不虚已经产生了定解。
所以,有时候我们很懈怠,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后就不想学法了,其实就是我们对于最初级、最根本的业因果,可能还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思维。如果我们对业因果高度重视,把《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广论》当中所讲到的业因果不虚的道理,认认真真地去做反复地长时间的观修,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转变,就会坚信因果不虚。
所以说,“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我们必须要经常性地去思维业因果之间的道理,然后我们就会希求善法,希求断除恶业,这样就获得了精进的因。
前面讲过,信解、希求是精进的助缘。如果有了信解,有了希求,我们自然就精进了,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求法修法的时候那么精进,就是因为相续中有信解和希求。所以,我们如果通过思维业因果,相续中产生了希求的话,那么精进助缘之一的信解或者希求,我们就已经获得了,我们自然会精进起来。
子二(广说)分二:一、总说黑白业果;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
略说讲完之后,再说广说,分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总说黑白业果,对于黑业和白业的果,分别进行宣讲,第二个方面是广说彼等特殊之果。前面是一般的果,后面是特殊的果。
丑一、总说黑白业果:
第一个科判总说黑白业果,有三个颂词。首先第一个颂词讲: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字面上的意思是,种种的痛苦、不悦意,种种的怖畏,一切所求的不顺,这一切都是从以前所造的罪业当中产生的。
以上是总说黑业。黑业会带来颂词当中所讲到的三类痛苦的果,第一类是“痛苦不悦意”,第二类是“种种诸怖畏”,第三类是“所求不顺遂”。
“痛苦不悦意”是指什么方面呢?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按照《俱舍论》,痛苦分为身体的痛苦和心的痛苦,身体的痛苦叫“苦”,心的痛苦叫“忧”。不管是“苦、忧”,还是 “身苦、心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痛苦不悦意”,“痛苦”可以说是身苦,“不悦意”是心苦。
这种身心痛苦的因是什么?精进品前几课讲过“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邪分别念引发心的苦受,所造的罪引生身体的苦受。身体上的疼痛疾病,就是因为以前造了罪业,所以我们在身体上也如是地感受。佛菩萨身体上也是显现生病,但这有在众生面前示现因果不虚的必要。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也显现过“金枪马麦”之难。其中檀香刺刺入佛陀脚的公案,以前我们也讲过,这是佛陀以前杀死短矛黑人的果报。当然,佛陀成佛之前,已经把种种的罪业、习气、烦恼障、所知障完全净除了,因为若没有净除,它们就是成佛的障碍。虽然如此,为了度化众生,佛仍示现以前的因果。当时,有几十人想要造反杀死国王,佛陀为了调化他们,就如此示现。这些人看到佛陀这样的大圣者都要感受果报,那么自己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感受更长的果报。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打消了他们杀人的想法。所以,佛陀当时有这样示现的必要,感受了檀香刺刺脚这种所谓的痛苦。类似的还有龙树菩萨和乐行王太子的公案,也是一种示现。
而一般的凡夫人,感受很多疾病的痛苦,很可能是以前造了很多的罪业。如果我们杀害众生,伤害众生,业果报应会显现在我们身上,也就是自作自受。我们以前造了罪业,绝对不可能侥幸逃脱。如果在世间,你造了罪业,有可能侥幸逃脱,比如你杀了人,公安部门在你死之前都没有把你抓到,这个情况还是可能出现的。毕竟人力、物力、精力等等有限的缘故,有可能抓不住你。但是,业果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任何人在后面操纵,但它是自然法则,如果你造了苦因,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自己都要受报。
了知业因果不虚的道理之后,如果我们不想受苦,就要断除哪怕是很小的恶因,如果不小心造了恶业,必须要忏悔。如果造的时候肆无忌惮,造完之后也不忏悔,那么总有一天,这种痛苦会落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个时候,我们就难以承受了。
以上讲了,“痛苦不悦意”,它是通过以前的罪业形成的。
“种种诸畏惧”,我们相续中有很多畏惧,胆子很大的人有畏惧,胆子很小的人畏惧就更多了。诸畏惧中,有“不活畏”,我们很担心在世间当中没办法生存下去。很多人有不活畏,觉得没有工作,我就会死;没有福利,我就会死……这些都是不活畏。还有“恶趣畏”,害怕堕恶趣。还有“大众威德畏”,在大庭广众当中,自己不敢发言,浑身发抖。有时甚至在家里面,突然一个声响,别人一关门或者某个人大叫一声,一下子我们就很害怕,内心很紧张。有时没有任何因缘,自己在房间里面,突然就感觉很畏怖,我们用肉眼观察,好像是没有因缘,其实这些都是有某种因缘的,可能是旁边有非人经过,或者是自己以前造的杀害众生的业成熟等等,它都会显现不同层次的畏怖。
《大圆满前行》讲十不善业的害心的时候,就说如果我们对众生经常生害心,以后果报成熟,会经常感受到畏惧,会遇到很多畏惧的因缘。在别人看起来不是什么畏惧的因缘,自己却觉得很畏惧。比如有些很内向的人,或者更严重的自闭症、忧郁症等患者,他就是很不想、很害怕和别人相处,一个人去外面活动的时候就很害怕。这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畏惧,这也是以前的害心成熟的果报。如果经常地对众生发害心,那么以后自己畏惧的因缘会越来越多,哪怕很小的事情都会让自己非常害怕。所以,种种的畏惧,也是从罪业产生的。
还有,让别人畏惧,吓唬别人,或者放生的时候,把所放的众生从很高的地方抛下去,这些也是以后让自己恐怖或者让自己的心疯狂的因缘。对这些道理,我们需要了知。
总而言之,现在世间当中,畏惧地震、畏惧战争、畏惧股票下跌……种种的畏惧都是由以前的罪业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想要摆脱畏惧,最好不要再造恶因。
“所求不顺遂”,自己想要获得的果,没办法很顺利地获得,一切都不幸,遇到种种的违缘。我们有很多的希望,希望一辈子健康,希望工作顺利。但是我们所希求和所得到的,往往是事与愿违,这相当于八苦中的求不得苦,想要获得的没办法获得。这种不顺利,一方面是因为缺少福报,另一方面,换种说法,是相续中的罪业太重,存在很多让自己没办法心想事成的因缘。虽然看别人很幸福,很快乐,很健康,很美貌,很有财富,我们也想获得,但是如果相续以前没有造过这些善因,反而造了很多恶业,这些所求是没办法顺利获得的。所以说,“皆从昔罪生”,这一切都是从以前所造的恶因当中产生的。
如果我们要把这一问题完完全全的了知,除了这里所讲的颂词之外,还要参阅一些专门讲述因果和轮回痛苦的经典。比如《正法念处经》,把六道中的种种痛苦,讲得非常详细,如果去阅读的话,我们就会知道,世界上这么多的痛苦,其实都有它的某种业因,都是某种罪业形成的果报。
所以,我们要把修行做到最好,既然已经准备开始修了,或者已经开始修了,就尽量不要把修行浮于表面,而要落到实处。修法的时候,好好地修法;发心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发心;闻思修的时候,就好好闻思修行。自己所做的事情,尽量地通过殊胜的智慧和发心摄持。虽然凡夫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合适,但是我们要尽量把自己的发心和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对的地方要经常忏悔和改正,尽量不要造罪,即便是我们无法控制而造罪的话,我们也要经常的忏悔。
下面讲第二个颂词: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前面的颂词是从痛苦方面讲的,这里是从快乐方面讲。
由于行持了所思维的善法,这个人无论到任何地方,福报都会显现在他面前,献上善妙的供品,就像有人一直供养他好东西一样,善果、善德、福报自然现前。
这就是说,福报很大的人很容易心想事成。在世间当中,这两种人经常都会碰得到的。有些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倒霉透顶,有些人则不管走到哪些地方,都是遇到善人、贵人,遇到顺缘,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容易成办。这是什么原因呢?颂词当中讲的很清楚,因为他以前行持了所思善,对于善法非常有希求,有了这个很大的希求心,造了很多善法,放生、供佛、帮助众生、闻思修行……做了大量的善根和福报,这些福报就累积在他自己的心中。
唯识里讲,阿赖耶识是存储善因和恶因的基地和仓库,由于我们行使了大量的福报,这些善根都储存于自己的阿赖耶识相续当中。这些善根如果次第成熟的话,那么他不管是到哪个地方,都会有福报现前,心想事成。
所以,福报真的很重要。不管是行持世间法,还是行持出世间的佛法,都离不开福报的支撑。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强大的福报做支撑,那么他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会非常非常的顺利。在《大圆满前行》以及其他一些经论当中,我们经常看到,很简单的因都可以获得很大的果报。
以前我学习《贤愚经》,《贤愚经》中讲了很多前因后果的公案,讲的非常细致,看了之后,自然而然对因果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在《贤愚经》中,佛陀讲到这些人,他前世是什么样的,后世又是什么样的,这个人这么富贵他前世造了什么因,这个人这么贫穷他前世造了什么因。《贤愚经》有一个全称是《贤愚因缘经》,就是讲贤者的因缘是什么,愚者的因缘是什么。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圣者、贤人、富贵的人,他有他的贤善因缘,而愚者,或者说痛苦的人,他也有他愚笨的因缘,不好的因缘。
《贤愚经》中有个公案,有位穷人前世以很善良的发心,供养僧众几块白石头,他在后世几十劫当中,生生世世非常富贵,根本不需要为了饮食钱财操心。有的人供养一块石头,有的供养一枚金币,一朵花,一枝香,有的则是赞叹佛祖,做这些看似很小的善法,却很容易成就广大的善根和福报。《大圆满前行》也讲过,我乳轮王的福报,是因为以前曾经供养佛陀七颗豌豆。而像波斯匿王,以前曾经供养过一个独觉一个饭团,因此成就了国王的果位。
所以,如果我们对业因果有诚信,那么以意乐心和希求心去做一些小小的善法,都可以成就非常广大的果报,只不过这个果报成熟的时间还要看因缘。如果我们现在尽量地忏悔,尽量地多做善法,那么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很多的福报。
颂词说,因为思维了善法的缘故,不管在什么地方,他都会现前福报。他即便是到了贫民窟,也有福报现前的机会。他从中国移民美国也好,从美国移民中国也好,不管怎么样,只要他相续中有福报的话,在哪个地方都会显现顺缘,这相当于现在人所讲的商机。有些人说,商机大家都能看到,为什么只是一两个人发达了?其实这种见解比较愚痴,那是当别人成功之后,才觉得商机这么简单,但没有做成功之前,大家都看不到所谓的商机。其实商机是福报的显现,如果他相续中有这个福报,他就有机会发现这样的商机,他投入之后,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投资很少的金钱,他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这也是相续当中有福报的表现。
颂词说,“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有福报的人他走到哪个地方都是顺缘,都是帮助他的人,关心他的人,喜欢他的人,所以一切事情办起来都非常的顺利。反过来讲,相续中缺少福报的人,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会遇到违缘和障碍,连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都没有。
在前行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小乞丐,他发愿说以后如果我当国王,有财产受用的话,我会以最好的饮食来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由于他对佛陀升起了殊胜善心的缘故,他的福报就现前了。
当时他是在一棵树下睡觉,当太阳偏西的时候,树影并没有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大臣要寻找一个有福报的人来接替王位,到处寻找,当时就看到了这个稀奇的事情。我们知道,树影、房影等影子的方向,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早晨时影子在西,下午时影子在东,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他的福报现前的缘故,虽然太阳已经转西了,但是树影还是没有动。大家就知道他的福报很大,因此把他拥立为国王。他登上王位以后,也是兑现承诺,给佛陀和僧众供养最好的供品。所以说,对有福报的人,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会在他的身上显现。
下面是第三个颂词: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造罪的人虽然也追求快乐,但是相续中有罪业的缘故,不管在什么地方,罪报都会现前,身心受到很多剧烈痛苦的摧残。
有的人经常感受到身心上巨大的痛苦,从出生到死亡,一直病魔缠身,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读书,还是别的事情,几乎顺利的事情没有几件,一生都是在痛苦中度过,这个情况也非常多。还不说堕入地狱当中,地狱全部是痛苦的显现。堕地狱、堕饿鬼、堕旁生都是罪报现前。如果在人道中,非常痛苦的事情他经常遭遇,这也是罪业现前。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由罪业形成,而一切的安乐都是由善业形成。
在讲业因果规律的时候,讲过一切皆是业的自性。安乐和痛苦是业的自性,成就菩萨果是业的自性,成为凡夫世间人或者其他轮回众生也是业的自性,因此对业因果的规律,我们一定要了知。
前面第二个颂词中所讲的人,因为有善法的缘故,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福报现前,没有办法阻挡。而如果相续当中罪业很深重,不管什么地方,他也是罪报现前,阻挡不了,不管谁去帮助都没有办法。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小驼背阿罗汉 。他在过去生当中,曾经饿死过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这一世是最后有者,在没有受尽业报、证悟阿罗汉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他证悟之前虽然很饥饿,但是还没有去世。后来证悟了阿罗汉,连续几天没有办法化缘到食物,阿难尊者、舍利子尊者、目键连尊者都来帮忙,但都没办法让他获得食物。小驼背罗汉知道这是自己前世的业障,最后被迫饮用了有灰尘的水,之后显示种种神变而趋入涅槃。即便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人,由于前世的罪报,也是显现饥饿而死。
这就是业的自性,获得安乐是业的自性,获得了痛苦还是业的自性,这一切都是丝毫不爽的。
有些人想方设法地从现在的环境换到另外的环境,不惜通过偷渡移民到比较富裕的国家去,但如果他相续中没有福报的话,移民过去了,还是没办法获得任何的机遇,没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因为痛苦的根本不是在你的城市里面,并不是你从这个城市转移到另外一个城市,就离开了痛苦,不是这样的。痛苦的根本来源于自心。我们的阿赖耶中存留了大量的种子,如果自己的这一生或者这几生当中,罪业习气非常严重的话,单单换环境是没有用的。你走到哪个地方,习气和业力便跟随到哪个地方,它在不断地成熟。
不管你换什么环境,内心中罪业的种子都会源源不断地显现痛苦,只不过是痛苦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你在东方、在中国的时候,因为饮食住所、出行工具这些环境不一样,所以你痛苦的方法就有中国特色。如果你到西方去,环境不一样,痛苦的方法是西方特色的。但不管怎么样,反正是痛苦的。在中国是讨不到大米饭,可能到西方是讨不到汉堡包了。像这样,反正痛苦是一样的,方式换了而已。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你换地方的时候,痛苦根本的恶业也带过去了,没办法把它甩掉,你必须带着它,带着当然就要显现,源源不断地引发痛苦。
反过来讲,如果你相续当中都是善法,在中国、在东方的时候,善业的显现是你能够获得东方特色的快乐,如果你到西方去了,显现福报的方式就是西方特色的。所以,只要你有福报,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当中,你都会福报现前。甚至于有福报的人,即使到了沙漠,也很容易找到水源。这就是“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黑白业果的确是丝毫不爽的,我们了知了这些,就要尽量做取舍。了知了因果不虚,自然而然会产生希求心,而希求善法的心和希求断恶的心一生起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当然现在生起希求心,不一定能立即扭转不利的局面。因为我们现在承受的是以前造的恶业的痛苦果报,刚开始发心转变,就马上扭转当前的局势,可能不太现实。但是从现在开始扭转,可以预见未来是“由乐至胜乐”,从安乐的处至安乐的果。
这样我们就了知了,如果生起希求心,自然会精进,一旦精进,所有的痛苦都会断绝,所有的快乐、果位都可以获得。
这节课就学习到这儿。
思考题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么?它是由什么而产生的?为什么这样说?
答:1)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对善法的信解希求。而产生它的根本,是经常思维因果报应的道理。
2)《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如果没有希求心,则从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内在主动力,没有内在推动力,那我们不可能精进修行佛法,求证菩提。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不虚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倘若没有这种信解心,再怎么皈依学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604、有些人业力现前时,祈祷三宝似乎没有感应,便对佛教退失了信心。对此你怎么看待?
答: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果规律不论是谁都无法超越,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所以一个人业力现前的话,谁也没办法救护,如果业障没有清净,自己的一切都是随业力而转的,不要认为三宝没有加持。
605、“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于这些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606、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为了打好这一基础,你今后应该怎么做?
答: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信解本则为,深信业因果)。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607、什么叫引业,什么叫满业?引业和满业有哪四种不同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引业:牵引有情转生至某处的决定业。
满业: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苦乐的业。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1)引业善,满业善: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如帝释天王等;2)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如地狱的众生;3)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诸如阎罗法王以及财丰龙王之子等。